卷第九

關燈
上 〈起丁卯高麗毅宗元年。

    盡丙辰高麗明宗二十六年。

    〉凡五十年。

     丁卯毅宗莊孝王〈諱晛。

    字日升。

    舊諱徹。

    仁宗長子。

    母恭睿太後任氏。

    〉元年夏四月。

    王幸外帝釋院。

     自是。

    遊幸寺院。

    無虛月。

     五月。

    鎖壽昌宮北門。

     王善擊毬。

    開壽昌宮北門。

    招納羣小。

    恣意遊衍。

    ?諫上章爭之。

    不報。

    皆歸第不視事。

    王乃下毬杖于禦史?。

    ?奉詔鎖北門。

    禁羣小出入。

    王遊北園。

    謂左右曰。

    吾擊毬之技。

    無復試矣。

    已而取毬擊之。

    人無及者。

     六月。

    王受菩薩戒于明仁殿。

    ○秋七月。

    太白經天。

    ○京畿大水。

    ○八月。

    有虎入于大明宮。

     先是。

    虎入選軍廳。

    至是。

    夜入大明宮。

    後數入城中。

    太史奏。

    野獸入國。

    宮府將空。

     始置陞補試。

     以詩賦經義試之。

    取任裕公等五十五人。

    一名生員試。

    取之以充國學。

    陞補之稱始此。

    〈按。

    今監試有生員試。

    卽此也。

    與今陞補法不同。

    麗時陞補試。

    無定年無定額。

    或連歲試之。

    或曠十餘年一試。

    多者至取一百五十人。

    少者五人。

    例多取三四十人。

    ○更按。

    麗制大科。

    多以詩賦取士。

    監試又取詩賦。

    而此復取詩賦。

    詩賦末技。

    而何其惓惓不已之若是耶。

    若其經義取士。

    則差強而其制無傳焉。

    〉 冬十一月。

    西京人李淑。

    謀反伏誅。

     初。

    金祭奠使還。

    淑及柳赫崇晃等。

    附書曰。

    大國兵到西京。

    請爲內應。

    事覺誅之。

     王擊毬于北園。

    ○十二月。

    復開壽昌宮北門。

     王初政多疵。

    知禦史?事文公裕,左正言鄭知源等。

    伏閤言事三日。

    又奏。

    壽昌宮北門。

    甞奉詔關鎖。

    校尉鄭仲夫等。

    擅開出入。

    請下吏。

    王不聽。

    慰解之。

     以崔惟淸爲禦史大夫同知樞密院事。

     惟淸。

    昌原人。

    少孤嗜學。

    登第乃曰。

    儒者當學古入官。

    杜門讀書。

    不求仕宦。

    有薦者。

    辭以學未就。

    後被薦。

    直翰林院。

    爲李資謙所斥。

    資謙敗。

    召還。

    所至有聲績。

    至是知奏事。

    出納惟允。

     禁同姓功親婚。

     小功以上通婚者。

    皆禁之。

    禁前所生子孫。

    勿禁錮。

     戊辰二年春三月。

    黜內侍?官七人。

     王喜遊宴。

    嬖幸多進。

    右常侍崔諴,中書舍人崔允儀等。

    論內侍金巨公及?者之淑,金旵等七人。

    請黜之。

    王不從。

    諴等伏閤力爭三日。

    王乃黜之。

     祔仁宗于太廟。

     後以恭睿太後任氏祔。

    〈配享中書文烈公金富軾,平章事莊景公崔思全。

    〉 王移禦國淸寺。

     十九日乃還宮。

    自是。

    常禦寺院。

    殆無虛月。

     夏五月。

    金遣使冊王。

     冊爲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高麗國王。

    且命落起復。

     秋八月。

    設般若道塲於典獄署。

     以獄空也。

     納崔氏爲次妃。

     故奉禦崔端之女。

    是爲莊宣王後。

     冬十月。

    李深,智之用等。

    謀叛伏誅。

     初。

    深,之用。

    與宋人張喆同謀。

    深變姓名。

    稱東方昕。

    通書宋太師秦檜。

    若以伐金爲名。

    假道高麗。

    我爲內應。

    高麗可圖也。

    之用以其書及本國地圖。

    附宋商彭寅以獻。

    至是。

    宋都綱林大有。

    得書及圖。

    來告。

    囚喆及深,之用。

    鞫之皆服。

    深,之用。

    死獄中。

    喆伏誅。

    之用。

    祿延之子也。

     十一月。

    冊母弟暻爲大寧侯。

    晧爲翼陽侯。

    ○十二月。

    進安定侯任元敱爵爲公。

    封金富軾樂浪郡開國侯。

     王以元敱爲太後父。

    令朝會上殿行禮。

    諫官論駁。

    遂封安定公。

    開府置僚屬。

    府曰壽寧。

    人臣置府號官僚。

    自李資謙始。

    元敱亦有是命。

    後世權臣。

    遂爲常例。

     以尹彥頤爲政堂文學。

     彥頤爲金富軾所誣。

    非罪見逐。

    至是拜職。

     己巳三年春正月。

    王幸奉恩寺觀燈。

     新羅以後。

    上元燃燈。

    倣中國之俗。

    顯宗改以二月望日。

    王卽位。

    詔復舊制。

    以二月仁宗忌月故也。

     二月。

    王觀擊毬於後庭。

     選驍騎十八人。

    觀擊毬。

    自是。

    擊毬或於北園。

    或於長源亭之西樓。

    親臨觀之。

    無虛月。

     三月癸未朔。

    日食。

    ○夏四月。

    以李仁實爲門下侍郞。

    高兆基中書侍郞並同平章事。

    鄭襲明爲翰林學士。

     襲明久居諫職。

    有諍臣風。

    仁宗深加器重。

    使傅東宮。

    至是有是命。

    尋陞樞密院知奏事。

     秋七月。

    宴諸學士于淸讌閣。

     學士文公裕。

    直閣高瑩夫與焉。

    於是。

    王脫略君臣之禮。

    盡醉而罷。

    自是以爲常。

     八月。

    改五軍爲三軍。

     中軍兵馬使奏。

    古制天子六軍。

    大國三軍。

    次國二軍。

    小國一軍。

    請改五軍爲三軍。

    王從之。

     九月。

    政堂文學尹彥頤卒。

     彥頤工文章。

    甞作易解。

    傳於世。

    晩年酷好佛法。

    請老退居坡平。

    自號金剛居士。

    與僧貫乘。

    爲空門友。

    臨卒。

    取筆書壁作佛偈。

    坐蒲菴而逝。

    識者譏之。

    謚文康。

     召宰相。

    置酒觀擊毬。

     先是。

    引平章高兆基,左承宣鄭襲明等。

    置酒論國事。

    遂禦西樓觀擊毬。

    至是。

    復召知門下崔惟淸,禦史大夫文公元等六人。

    置酒觀擊毬。

    時。

    王日夜擊毬戱馬。

    宰相無復言者。

     冬十二月。

    以金永寬爲中書侍郞。

    崔惟淸參知政事。

     庚午四年春正月。

    遣使如金。

    不至而還。

     金平章完顔亮。

    弑其主亶而自立。

    使臣樸純沖。

    不至而復。

     秋九月。

    王幸南京。

    ○太白經天。

    ○王還自南京。

    赦。

    ○築毬塲于北園。

    ○高兆基免。

     時。

    金存中用事。

    兆基屈己偸合。

    爲諫官所劾。

    左遷爲左僕射。

    賴存中救。

    不數月。

    復拜平章判兵部事。

    存中聦慧有詩名。

    仁宗時登第補詹事。

    與?者鄭諴相善。

    王卽位。

    以春坊舊恩。

    屬內侍。

    特被寵幸。

    累遷至起居注。

     冬十一月。

    王禦康安殿。

    觀擊毬。

     命內侍祗候以下擊之。

    自是。

    擊毬益數。

     遣使如金。

    謝宣諭。

     尋又遣賀正進方物使。

    〈按金史。

    是年遣知樞密使文公裕等。

    來賀卽位。

    本史闕。

    〉 十二月。

    金遣使來。

    ○親醮十一曜於內殿。

     王尤酷信方術。

    凡醮祭道塲等會。

    一月而再三焉。

    其稱號譎詭。

    不可名狀。

     以崔惟淸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文公元參知政事。

     辛未五年春二月。

    侍中緻仕金富軾卒。

     富軾豊貌碩軆。

    面黑目露。

    以文章名世。

    宋使路允迪,徐兢之來也。

    富軾爲舘伴。

    兢樂其爲人。

    著高麗圖經。

    載富軾家世。

    又圖形以歸。

    奏于帝。

    鏤闆以傳。

    由是。

    名振天下。

    後奉使如宋。

    所至待以禮。

    三掌禮闈。

    以得士稱。

    卒。

    謚文烈。

    有文集二十卷。

     三月。

    日有黑子。

     大如鷄卵。

    後十日又如是。

     殺樞密院知奏事鄭襲明。

     襲明自以先朝顧托。

    知無不言。

    王憚之。

    ?者鄭諴。

    王之乳媼夫也。

    有寵於王。

    與嬖臣金存中。

    日夜譖毀之。

    會。

    襲明告病。

    王以存中權代其職。

    襲明揣知王意。

    飮藥而死。

    自是。

    佞幸日進。

    王益縱恣。

    逸遊無度。

    〈按。

    國之治亂。

    觀賢邪進退。

    當是時。

    襲明死矣。

    存中用矣。

    直言不聞。

    而諛辭日進。

    毅宗之志。

    從此益荒矣。

    〉 擢金存中。

    爲右承宣。

     鄭襲明卒。

    王欲得有名望者代之。

    鄭諴薦存中。

    擢爲右承宣。

    自是。

    出入禁中。

    圖議國政。

    勢傾朝野。

     夏四月。

    命除諫官廷諍。

     時。

    王多失德。

    政事紕纇。

    而?諫之臣。

    每隨事上章言事。

    或伏閤爭之。

    王甚苦。

    至是。

    謂諫臣曰。

    自今欲每日視朝。

    凡廷諍之事。

    姑且除之。

    故諫臣無廷諍者。

    兪氏曰。

    孔子論人君一言喪邦之道曰。

    惟其言而莫予違。

    自古人君。

    未有不從諫而安。

    拒諫而危。

    毅宗面戒羣臣。

    使勿諫諍。

    而當時諸臣。

    皆唯唯而退。

    未聞有以夫子之言。

    進戒而明諫者。

    以驕主而禦諂臣。

    幾何不淪胥而亡也。

     冊元妃金氏。

    爲興德宮主。

    ○以?者鄭諴。

    爲閤門祗候。

    旣而罷之。

     王以諴爲內殿崇班。

    王將宴。

    右諫議王軾。

    見諴帶犀。

    譏?員曰。

    此而不彈。

    ?官無目者也。

    禦史雜端李綽升。

    作色曰。

    君安知不彈耶。

    卽令?吏李份。

    取其帶。

    諴以賜物不肯與。

    份強取之。

    諴訴于王。

    王大怒。

    命內侍李成允執份。

    份走入?門。

    乃執他吏閔孝?以來。

    囚宮城所。

    王不悅罷宴。

    解所禦犀帶賜諴。

    尋以諴權知閤門祗候。

    ?官以?者參朝官無古制。

    爭之。

    不聽。

    ?官不出視事。

    王召諭之曰。

    已收諴祗候制矣。

    ?官拜謝而退。

    諴怨之。

    密諭散員鄭壽開。

    誣告?省及份等。

    推戴大寧侯暻爲王。

    按問不驗。

    黥流壽開。

    宰相諫官伏閤奏。

    諴以私怨。

    謀陷?官。

    罪不可赦。

    論請不已。

    乃罷其職黜之。

    尋召還。

    復充內侍。

    初。

    睿宗禁士大夫與內官交通。

    至是。

    內官用事。

    士大夫駸駸與之交通。

    而防禁漸弛矣。

    鄭氏曰。

    高麗閹人。

    本係賤隷。

    但備宮闈之任。

    不得拜參官。

    其慮深遠矣。

    鄭諴爲祗候。

    宰相?諫。

    固爭不奉旨。

    蓋猶有先王之遺風焉。

     五月。

    罷大寧侯暻府。

    流鄭叙于東萊。

    貶崔惟淸。

    爲南京留守。

     大寧侯暻。

    有度量得衆心。

    鄭諴旣召還。

    思欲免咎。

    又讒雲。

    外戚朝臣。

    出入大寧侯家。

    誠不誣矣。

    先是。

    金存中與太後妹婿內侍郞中鄭叙。

    及後弟承宣任克正有隙。

    叙性輕薄。

    有才藝。

    交結大寧侯。

    相與遊戱。

    存中,諴等。

    搆飛語以聞。

    王疑之。

    存中嗾其族諫議王軾,起居注李元膺等論之。

    宰相崔惟淸,文公元,庾弼等。

    卛諫官。

    伏閤請曰。

    鄭叙交結大寧侯。

    邀其第。

    宴樂遊戱。

    罪不可赦。

    知?事崔允儀。

    直入王所爭之。

    遂杖流叙于東萊。

    初。

    叙餉暻。

    惟淸借以器。

    至是。

    ?諫又論惟淸失大臣軆。

    貶南京留守使。

    雜端李綽升。

    於?省之論叙也。

    在家不預。

    貶南海縣令。

    惟淸,綽升。

    皆叙妹婿也。

    於是。

    罷大寧侯府。

    叙。

    沆之子也。

    叙將行。

    王謂曰。

    今日事迫於朝議。

    行當召還。

    叙旣流。

    召命久不至。

    乃築亭種瓜。

    撫琴作歌。

    以寓戀君之意。

    詞甚悽惋。

    後人名其曲。

    爲鄭瓜亭。

    〈按。

    今樂曲界面調。

    卽其遺響雲。

    李齊賢倣而爲詩曰。

    憶君無日不霑衣。

    正似春山蜀子?。

    爲是爲非人莫問。

    祗應殘月曉星知。

    又李崇仁詩。

    琵琶一曲鄭瓜亭。

    遺響悽然不忍聽。

    俯仰古今多少恨。

    滿簾踈雨讀騷經。

    〉 置文牒所於寶文閣。

     以文士十四人及寶文閣校勘。

    專掌其事。

    命司空林光。

    爲別監。

     金遣使以名諱告。

    〈金史補。

    ○本史闕。

    〉 壬申六年春正月。

    王禦康安殿觀燈。

     前夕。

    王如奉恩寺觀燈。

    已經燃燈大會。

    皆撤兩部樂。

    王亟命復之。

    樂觀忘倦。

    至日午乃罷。

    幸寺觀燈。

    歲以爲常。

     三月朔。

    地震。

    ○夏四月。

    王宴萬壽亭。

     內侍尹彥文。

    聚恠石。

    築假山于壽昌宮北園。

    搆小亭。

    號萬壽。

    以黃綾被壁。

    竆極奢侈。

    一日。

    王宴于亭。

    將罷。

    假山頹。

    牝鷄鳴。

    先是。

    禁苑又常有火光。

    人謂王好夜遊。

    故有此異。

     罷毬塲。

    復塞北門。

     王擊毬無虛日。

    政事曠廢。

    諫官伏閤切諫。

    達夜不退。

    王賜酒慰諭曰。

    所言至切。

    何敢不從。

    翌日。

    悉出羣馬。

    命復塞北門。

     六月。

    旱疫。

     先是。

    王詔曰。

    旱魃爲虐。

    朕甚懼焉。

    將博採忠言。

    勵精求理。

    以召和氣。

    於是。

    ?諫各上封事。

    指陳時政得失。

    王之遊幸宴戱如常。

    徒事齋醮祈禱而已。

     秋七月。

    黜內侍十四人,茶房五人。

     時。

    嬖倖雜進。

    尹彥文及韓就,李大有,蔔者榮儀等。

    蠱惑王心。

    無所不至。

    禦史中丞高瑩夫,侍禦史韓靖,崔均深等。

    伏閤三日。

    請黜彥文等。

    王不聽。

    瑩夫等杜門不出。

    右諫議申淑等。

    復上?切諫。

    王勉從之。

    黜彥文等四人。

    又伏閤力陳時弊。

    苦爭請黜內侍。

    王不得已從之。

     冬十二月。

    以文公元,庾弼。

    爲門下侍郞。

    金永錫中書侍郞並同平章事。

     癸酉七年夏四月。

    立子弘〈舊名析〉爲王太子。

    ○六月。

    穆淸殿災。

    ○秋八月。

    移禦長源亭。

     十月乃還。

    遊幸殆無虛日。

    不勝盡記。

     冬十月。

    禦史?官。

    伏閤論事。

    ○十一月。

    幸歸法寺。

    設八關會。

     甲戌八年春正月。

    封弟旼爲平涼侯。

    ○王幸長源亭。

     召扈從文臣。

    命賦靑郊驛所獻靑牛詩。

    酣宴而罷。

    兪氏曰。

    所貴乎人君之好文者。

    以其敦尙文敎。

    修明禮樂之謂也。

    若夫玩心於章句之末。

    淫樂而不知反。

    則亦終於喪志而已。

    亡國而已。

    若陳後主隋煬帝是已。

    今毅宗荒耽遊樂。

    崇好雕蟲。

    而當時羣臣。

    如金敦中,韓賴之輩。

    方且曲意承順。

    指爲好文。

    君臣酣歌。

    夜以繼日。

    其終至於喪亡。

    非不幸也。

    宜也。

     夏五月癸醜朔。

    日食。

    ○更定科擧法。

     初塲疊試論策。

    中塲經義。

    終塲詩賦。

    國學生考以六行。

    積十四分以上者。

    許直赴終塲。

    不拘其額。

    又除三塲連卷法。

     六月。

    金遣使來聘。

     賜羊二千頭。

    自此。

    逐年吉兇往來使價之外。

    例三年一大聘。

     冬十月。

    復鑿蘇泰縣海渠。

     事竟不成。

     乙亥九年春二月。

    諫官伏閤論事。

    不報。

     時。

    王遊幸無度。

    給事中閔愨,左司諫樸得齡等爭之。

     夏五月丁未朔。

    日食。

    ○秋八月。

    以崔婁伯爲起居舍人。

     婁伯。

    水原吏尙翥之子也。

    年十五。

    父爲虎所嚂。

    婁伯荷斧跡虎。

    直前斫之。

    取父骸以葬。

    盛虎肉於器。

    埋川中。

    服闋盡食之。

    後登第。

    以孝行名於當世。

     冬十二月。

    削司空璋爵。

     璋。

    肅宗之孫。

    素無賴好弓馬。

    與王弟僧沖曦。

    往來遊戱。

    人有告其謀亂者。

    王乃削爵。

    璋恚憤死。

     平章事庾弼卒。

     弼以文行顯。

    性質直不阿。

    鄭諴之爲祗侯也。

    弼論執不署告身。

    王再三諭之。

    竟不從。

    故終弼之世。

    諴不得拜。

    其剛正類此。

    謚恭肅。

     丙子十年春三月。

    以金存中爲太子少保。

     存中甞密白王曰。

    太子幼。

    宗親恐緻覬覦。

    宜選兩府宰相爲師傅。

    王然之。

    以庾弼爲太師。

    崔允儀爲太傅。

    及弼卒。

    存中代爲少保。

    王命百官。

    就賀其第。

    存中與鄭諴。

    相結用事。

    大張威福。

    守門者皆衣紫佩劒。

    附己者進。

    異己者斥。

    久典銓注。

    賣官鬻爵。

    財累鉅萬。

    甲第至數四。

    兄弟親戚。

    恃勢驕恣。

     夏四月。

    華嚴金字經成。

    大赦。

     初。

    王無嗣。

    與妃誓。

    若生子。

    當成金銀字華嚴經。

    至是。

    親幸興王寺藏之。

    大設法會以落之。

    還宮。

    大赦。

    從事法會者皆職賞。

     秋七月。

    彗見東方。

    ○九月。

    定安公任元厚卒。

     元厚。

    元敱也。

    器宇宏深。

    風采嚴重。

    博通經史。

    勤儉淸白。

    妙淸妖說。

    一世傾信。

    而元厚獨擯之。

    人服其明。

     冬十月。

    金存中死。

     存中背疽。

    王遣醫問疾。

    絡繹於道。

    及死。

    王悼甚。

    贈賻特厚。

     宴宰相近臣于沖虛閣。

     初。

    王於大內東北隅。

    起一閣。

    扁曰沖虛。

    金碧鮮明。

    華餙絶麗。

    又於內閣別室居善藥。

    意欲廣治衆病。

    扁曰善救寶。

    又搆亭其側。

    聚恠石名花。

    扁曰養性。

    至是。

    召平章崔允儀,知樞申淑,雜端金諹等十一人。

    入穆淸殿。

    周覽善救寶,養性亭。

    賞禦苑花卉。

    曲宴于沖虛閣。

     丁醜十一年春正月。

    設祈福齋於諸寺。

     正月戊辰朔。

    風自乾方來。

    太史奏國有憂。

    王懼。

    內侍榮儀。

    因進禳禬之說。

    王信之。

    召王弟僧統玄曦等二百僧。

    命於靈通敬天等五寺。

    期終歲作佛事以禳之。

    又遍祀遠近神祠。

    使者絡繹。

    又於諸寺。

    皆張法會。

    至限千日萬日。

    京外府庫空竭。

    人皆怨之。

    儀形貌恠異。

    性姦猾。

    自言。

    國家基業之久近。

    人君壽命之脩短。

    在禳禱勤怠巡禦?數。

    王惑之。

    畵天帝釋及觀音像。

    分送中外寺院。

    廣設梵采。

    號祝聖法會。

    發州郡倉廩。

    以支其費。

    儀乘傳巡視。

    或取閭巷名第。

    以爲離宮別舘。

    或營山齋野墅。

    巡幸無時。

    儀每伺王憂懼。

    輒奏。

    某時恐有某患。

    若依法禳之則無患矣。

    乃置司祈禳。

    幸而無事。

    卽曰。

    鹹我力也。

    於是。

    祈禱神祠。

    創修佛宇之役。

    紛然並興。

    皆儀導之也。

     作闕東離宮。

     榮儀以爲。

    闕東若成翼宮。

    可以延基。

    王信之。

    奪翼陽侯第。

    作離宮。

    宮曰壽德。

    殿曰天寧。

    又以侍中王沖第。

    爲安昌宮。

    前參政金正純第。

    爲靜和宮。

    平章事庾弼第。

    爲連昌宮。

    樞密院副使金巨公第。

    爲瑞豊宮。

    又毀民家五十餘區。

    作太平亭。

    命太子書額。

    旁植名花異果。

    奇麗珍玩之物。

    布列左右。

    亭南鑿池。

    作觀瀾亭。

    其北搆養怡亭。

    蓋以靑瓷。

    南搆養和亭。

    蓋以?。

    又磨玉石。

    築歡喜美成二?。

    聚恠石作僊山。

    引遠水爲飛泉。

    竆極侈麗。

    羣小逢迎。

    民間珍異之物。

    輒稱密旨。

    無問遠近。

    爭取駄載。

    絡繹於道。

    民甚苦之。

    王又以眞絲四百斤。

    買文公元第。

    爲巡禦所。

     王幸國淸寺。

     自國淸寺。

    遂幸敬天寺。

    有司以行在所狹隘。

    請去史官。

    王曰。

    史官記予言動。

    不可暫離。

    崔氏曰。

    毅宗失德滋甚。

    假使懼直筆而欲去史官。

    爲左右者。

    當援古證今。

    力陳其不可。

    今乃先意導之。

    欲去史官。

    何也。

    雖以毅宗之狂悖。

    尙知其不可去。

    亦不失爲君之軆。

    有司從臾以導非。

    欲逃姦諛之誅。

    得乎。

     二月。

    緻仕高兆基卒。

     兆基。

    耽羅人。

    涉獵經史。

    尤工五言詩。

    在仁宗朝。

    爲諫官。

    直言不諱。

    多所裨益。

    及王卽位。

    爲相。

    頗附金存中。

    時議非之。

     王遷太後于普濟寺。

    流弟大寧侯暻于天安府。

    貶宰相崔惟淸,任克正等。

     王以太後在仁宗時。

    有易樹之意。

    怨之。

    一日侍坐。

    語侵太後。

    後跣下殿。

    仰天而誓。

    忽雷雨大震。

    電光入座。

    王驚懼。

    俛入太後衣下。

    俄而震殿柱。

    王悔悟。

    遂爲母子如初。

    然王素信圖讖。

    不友諸弟。

    至是。

    密諭諫臣。

    劾暻流之。

    治其黨。

    貶南京留守使崔惟淸。

    爲忠州牧使。

    工部尙書任克正。

    爲梁州防禦使。

    李綽升復爲南海縣令。

    徒配鄭嗣文于巨濟縣。

    嗣文。

    卽叙也。

    王恐太後救之。

    先遷于普濟寺。

    陽若不得已而應之。

    史臣林民庇曰。

    象之惡。

    天下共知。

    而舜封於有庳。

    恐傷友于之義也。

    大寧侯叛狀未明。

    而忍使流竄。

    毅宗亦少恩哉。

    惟淸秉心正直。

    一代名臣。

    綽升淸白謇諤。

    有諫臣風。

    見忌於鄭諴。

    未免流放。

    惜哉。

     夏四月。

    復以?者鄭諴。

    權知閤門祗候。

    左遷給事中李知深,司諫崔祐甫等。

     王命左承宣李元膺,左諫議李公升。

    督門下省署諴告身。

    宰臣及諫官。

    論執不可。

    公升往來再三。

    王曰。

    卿等不聽朕言。

    朕食不甘味。

    寢不安席。

    平章事崔允儀,右諫議崔應淸,元膺,公升等。

    不得已署之。

    旣而悔之。

    給事中李知深,司諫崔祐甫,崔景義。

    獨不署。

    伏閤力爭。

    三人皆左遷。

    諴自是獲參朝列。

    權寵日盛。

    意氣洋溢。

    親黨布列。

    薦引官奴王光就,白子端。

    爲羽翼。

    交搆讒訴。

    陵轢朝臣。

    侵漁閭巷。

    宰相?諫。

    畏威含默。

    居第二百餘間。

    樓閣崢嶸。

    金碧交輝。

    僭擬宮禁。

    ?寺亂法。

    莫盛於斯。

     五月。

    遣人審視羽陵島。

     王聞東海有羽陵島。

    地廣土肥。

    舊有州縣。

    可以居民。

    遣內給事金柔立往視。

    回奏多巖石不可居。

    寢其議。

     秋八月。

    王幸揔持寺。

     王召住持懷正。

    遊賞林亭。

    留題祈福詩。

    宣示宰樞。

    懷正以呪噤得幸。

    恩寵無比。

    僧徒求職賞者皆趨附。

    貪鄙無厭。

    王自是遊幸益數。

    至于末年。

    一歲遊幸。

    多至三十餘所。

    百官軍卒多愁怨。

     冬十二月。

    以?者鄭諴第。

    爲慶明宮。

    移禦。

     王聞臣僚居第有勝景者。

    取爲離宮別觀。

    諴第在闕東南。

    廊廡二百餘間。

    樓閣崢嶸。

    金碧交輝。

    王取爲慶明宮。

    太史以爲。

    地形犬擧頭吠主之勢。

    不宜臨禦。

    王不從。

    遂移禦。

     戊寅十二年春正月。

    王還自慶明宮。

    ○二月。

    飯僧。

     以仁宗忌辰。

    飯僧於太平亭。

    時。

    王好佛事。

    緇徒盈溢宮庭。

    怙恃恩寵。

    附託?官。

    侵擾百姓。

    競造寺塔。

    爲害日甚。

    大府油蜜告匱。

    斂諸寺院。

    以充齋醮之費。

     三月辛酉朔。

    日食。

    ○夏五月。

    白虹貫日。

    ○秋七月。

    罷?者鄭諴職。

    旣而復之。

    左遷知門下省事。

    申淑爲守司空。

     王召知禦史?事李公升,中丞宋淸允等曰。

    鄭諴自寡人在襁褓。

    辛勤阿保。

    以至今日。

    故除權知祗候。

    以酬其勞。

    已經三載。

    卿等不署告身。

    實非臣子愛君之心。

    苟不署之。

    若輩皆葅醢。

    淸允等俯伏流汗。

    獨公升不奉旨。

    王責曰。

    汝甞爲諫官。

    旣署諴告身。

    今反不署。

    何也。

    對曰。

    臣悟其非。

    故不奉詔。

    王怒。

    勑公升就舍。

    〈按。

    爲人臣者。

    立朝行事。

    誤陷非義。

    能翻然悔悟。

    確爾易轍。

    非君子不能也。

    公升始誤終悔。

    其事凜然。

    可爲事君之則。

    易曰。

    不遠復。

    無祗悔。

    其公升之謂乎。

    〉知門下省事申淑。

    卛諫官金諹,柳公材等。

    上?曰。

    今授諴顯任。

    有乖太祖立法垂統之意。

    請削諴職。

    其黨降爲庶人。

    王大怒。

    還其?。

    諫官伏閤二日。

    竟不得達。

    左正言許勢修。

    揮淚棄官而去。

    王復召?諫督署之。

    公升竟不奉旨。

    淑獨詣闕。

    上?力爭。

    王曰。

    古無大臣獨諫者。

    對曰。

    自聖祖以來。

    無?侍拜朝官者。

    至聖朝始有之。

    無乃不可乎。

    若臣言非。

    請誅臣。

    是則願賜兪允。

    王不得已削諴職。

    旣而復之。

    惡淑憚劾。

    左遷守司空。

    諴甞享王。

    大臣崔允儀等侍宴。

    樂聲聞外。

    聞者莫不歎息曰。

    權在內竪矣。

     九月。

    作重興闕於白州。

    冬十月。

    王幸白州。

     先是。

    太史監候劉元度奏。

    白州兎山半月岡。

    實我國重興之地。

    若營宮闕。

    七年之內。

    可呑北虜。

    遣平章事崔允儀等。

    相風水。

    還奏。

    山朝水順。

    可營宮闕。

    至是。

    遣允儀及內侍樸懷俊等。

    刱別宮。

    懷俊性苛刻。

    徵海西丁夫。

    日夜督役。

    不日告成。

    賜名重興。

    殿額大化。

    術者私語曰。

    此道詵所謂庚方客虎擧頭掩來之勢。

    創闕於此。

    恐有危亡之患。

    冬。

    王幸白州。

    禦新闕受賀。

    忽天地昏黑。

    大風拔木。

    王頗疑之。

    多方祈禳。

     十一月。

    王還宮。

    赦。

    ○平章事緻仕梁元俊卒。

     元俊。

    忠州人。

    起自胥吏。

    甞與諫官論鄭諴。

    堅執不變。

    時議重之。

    性淸儉純直。

    終始一節。

    門巷蕭然。

     萬寶殿災。

    ○天暗如夜。

     己卯十三年春正月。

    日暈有珥。

     人謂三日並出。

     二月。

    守司空申淑。

    謝官歸鄕。

     淑見時政多亂。

    棄官歸田裡。

    有詩雲。

    耕田消白日。

    採藥過靑春。

    有水有山處。

    無榮無辱身。

    尋召還。

    以參政緻仕。

    淑。

    高靈人。

    博覽書史。

    以淸儉忠直。

    著名當世。

    尋卒。

     王移禦金存中第。

     王好遊幸。

    不能久居一所。

    乍居乍移。

    寺院之外。

    移禦私第。

    殆難殫記。

     三月。

    雨雪霰雹。

    ○夏四月。

    大雨雹。

    ○冬十一月。

    地震。

    ○十二月。

    幸興國寺。

     庚辰十四年春正月。

    王在興國寺受賀。

    ○秋八月丙午朔。

    日食。

    ○冬十月。

    王幸普賢寺。

     王親飯僧。

    命造銀甁十口。

    重各三十斤。

    盛香藥納于寺。

    禦院樓。

    賜丐者布人一疋緜二兩。

    賜行旅飯羹。

     辛巳十五年夏五月。

    以崔惟淸爲奉元殿大學士。

     惟淸雖久淹外寄。

    處之怡然。

    王悟其忠直無他。

    欲復以爲相。

    有沮之者。

    遂不果。

    尋以中書侍郞平章事緻仕。

    自此閑退。

    不復與朝政。

     冬十一月。

    太白經天。

    ○詔詳定禮樂。

     國朝禮樂儀文多不備。

    而中因兵火散逸。

    未及補綴。

    至是。

    詔平章事崔允儀。

    選文士崔均等。

    褎集祖宗憲章。

    雜采唐制。

    定古今禮五十卷。

    上而王之冕服輿輅。

    以及儀衛鹵簿。

    下而百官冠服。

    莫不具載。

    一代之制備矣。

    然闕遺尙多。

    又不立國恤儀。

    有大故則臨時採掇。

    附比以從事。

    事已則諱而不傳。

    傳其梗槩而已。

    樂則進退其次序。

    錯亂其上下。

    幹戚籥翟。

    有盈朒不等之差。

    人譏之。

     王禦毬庭觀樂。

     壬午十六年春正月戊辰朔。

    日食。

    ○三月。

    宋明州移牒告獲金主亮。

    ○以金巨公知樞密院事。

    崔褎稱同知樞密院事。

     巨公起自胥吏。

    性廉謹。

    美容儀善辭令。

    初充內侍。

    被論見黜。

    後復被用。

    至知門下。

    與裒稱有隙。

    憂懣而卒。

    裒稱性強狠貪墨。

    旣掌樞要。

    勢傾中外。

    不附己者。

    必中傷之。

    子壻連結勢家。

    無所顧忌。

    時。

    有吳中正者起吏胥。

    爲人嚴酷。

    要結貴近。

    能爲??福。

    但以言貌備歷要途。

    脂韋依阿。

    恩讎必報。

    人皆側目。

    及裒稱秉政。

    薦爲禦史中丞。

    視事一日而死。

     諫官請罷別宮貢獻。

    不聽。

     王酷信陰陽秘祝之說。

    每於行在。

    集僧道數百人。

    常設齋醮。

    糜費不貲。

    帑藏虗竭。

    又多作別宮。

    誅求貨財。

    名曰別貢。

    使?者監領。

    夤緣營私。

    時。

    旱荒疫癘。

    道殣相望。

    諫官伏閤請罷。

    不聽。

     夏四月。

    旱。

    求言。

     王卽位以後。

    旱荒連仍。

    間以疫癘。

    至是。

    下詔求言。

    令四品以上。

    各言時政得失民間利害。

    終無實效。

     六月。

    以崔光鈞爲式目都監錄事。

     初。

    宮人無比。

    得幸於王。

    生三男九女。

    光鈞。

    其女壻也。

    超授八品。

    驟拜式目都監錄事。

    士大夫切齒。

    諫官不署告身。

    王召給事中李知深,起居注尹鱗瞻,司諫金孝純,正言梁純精等。

    督署之。

    知深等畏縮唯唯而退。

    時人嘲之曰。

    莫說爲司諫。

    無言是正言。

    口吃爲諫議。

    悠悠何所論。

    時有?者白善淵者。

    南京官奴也。

    王甚倖之。

    號爲養子。

    交結黨與。

    擅弄威福。

    出入卧內。

    與無比狎昵。

    頗有醜聲。

    凡王之荒淫無度。

    皆由善淵輩導之也。

     秋八月。

    平章事崔允儀卒。

     允儀生長閥閱。

    歷揚華要。

    論事明白。

    銓選平允。

    再知貢擧。

    稱得人。

    晩年見王失德滋甚。

    頗有脂韋。

    以祿位終。

    論者以此惜之。

     九月。

    殺注簿同正金義輔。

     時。

    嬖倖挾媚道。

    密置畵鷄於禦床褥中。

    事覺。

    誣告義輔與內侍尹至元。

    通謀祝詛。

    斬義輔。

    流至元於無人島。

     冬十一月。

    金遣使來告卽位。

    ○十二月。

    太白經天。

    ○以崔裒稱知樞密院事判三司事。

    ○王移禦仁智齋。

     王酷信術士。

    改慶龍齋。

    爲仁智齋。

    製詩雲。

    夢裡明聞眞吉地。

    扶蘇山下別神僊。

    遂廣增餙。

    日與嬖倖。

    沈酣遊戱。

    諫官或請毀之。

    王輒稱夢報以拒之。

    自是。

    人莫敢言。

     遣使賀金。

     癸未十七年春正月。

    王在仁智齋。

    ○二月。

    王幸天壽寺。

     王沈醉留宿。

    從官衛士。

    皆不得食。

    時。

    王般樂無度。

    而妖異幷興。

    惠民局南街。

    有小兒分隊東西。

    各結草爲童女。

    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