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津口。
登陸行百六十裡抵海州。
又百裡至閻州。
又四十裡至白州。
又四十裡至其國治。
迎使于郊。
盡藩臣之禮。
留靖等七十餘日。
饋遺甚厚。
附表稱謝。
○詔賜賓貢進士王罕,崔彬等及第。
授以官遣歸。
本國治復表謝。
又上言願賜闆本九經。
用敦儒敎。
詔從之。
此節。
本史不見。
〉 秋七月。
王叔郁有罪。
流泗水縣。
〈今泗川。
〉 郁。
太祖第八子也。
烝景宗次妃皇甫氏有娠。
一日。
妃宿郁第。
王知之。
乃流郁。
妃慙恨悲泣。
遂還其第。
纔及門胎動。
攀門前柳。
免身而卒。
是爲獻貞王後。
戴宗女獻哀王後之弟也。
妃甞夢登鵠嶺旋。
流溢國中。
盡成銀海。
蔔之。
曰生子則王有一國。
王擇傅姆養其兒。
兒卽詢也。
郁之流也。
王謂曰。
叔犯大義。
故流之。
愼勿焦心。
使內侍謁者高玄押送。
玄還。
郁工文詞。
贈詩曰。
聖主一言應不改。
可能終使老漁磯。
王覽而憐之。
冬十一月。
改州府郡縣及關驛江浦之號。
〈按。
三國時郡縣地名。
皆以俚語相呼。
轉輾訛謬。
使後人無以考信。
新羅景德王。
嫌其鄙野。
悉皆更定。
其未及者。
高麗成宗。
易以嘉號。
以及關驛江浦。
莫不皆然。
蓋亦王政之一端也。
〉 十二月。
立國子監。
給田莊。
敎曰。
學無塾黨。
才未精硏。
其令有司。
相得勝地。
廣營學舍。
量給田莊。
使之金鍊爲眞。
玉磨成器。
凡在諸儒。
尙知予意。
親祫于太廟。
太廟成。
王命儒臣。
議定昭穆禘祫儀。
至是。
親祫于太廟。
三年一祫以孟冬。
五年一禘以孟夏。
太廟享有常日者。
寒食臘。
無常日者。
幷以四孟月擇日行之。
祝用玉冊竹冊。
癸巳十二年春二月。
置常平倉于兩京十二牧。
敎曰。
漢志。
千乘之國必有千金之價。
以年豊歉。
行糶糴。
民有餘則斂之以輕。
不足則散之以重。
以千金準時價。
金一兩直布四十匹。
則千金〈按。
此以十六兩一斤。
爲一金。
〉爲布六十四萬匹。
折米十二萬八千石。
半之爲米。
六萬四千石。
以五千石委上京京市。
糶糴令大府司憲管出納。
餘五萬九千石。
分西京及州郡倉十五所。
西京委分司憲?。
州郡委界首官。
管之以濟貧弱。
三月。
定太廟室數。
敎曰。
殷以十二君爲六代。
唐以十一帝爲九室。
晉書雲。
兄弟旁及。
禮之變也。
則宜爲主立室。
不可以室限神。
兄弟一行。
禮文斯在。
宜奉惠定光景〈兪氏曰。
景宜作戴。
〉四主。
通爲一廟。
祔太廟。
冬十月。
契丹東京留守蕭遜寧。
大擧來侵。
遣侍中樸良柔,侍郞徐煕,崔亮等。
將兵禦之。
是年五月。
西北界女眞。
報契丹謀擧兵來侵。
朝議謂其紿我。
不以爲備。
八月。
復報契丹兵至。
始知事急。
分遣諸道軍馬齊正使。
至是。
以侍中樸良柔爲上軍使。
內史侍郞徐煕中軍使。
門下侍郞崔亮下軍使。
軍于北界。
以禦之。
閏月。
王自將至安北府。
契丹破蓬山。
執先鋒尹庶顔。
王退次西京。
○遣使如契丹營。
請和。
徐煕引兵欲救蓬山。
蕭遜寧聲言。
大朝旣而奄有高勾麗舊地。
今爾國侵奪疆界。
是用征討。
又移書斯速降欵。
煕見書。
還奏有可和之狀。
於是。
遣禮賓少卿李蒙戩請和。
遜寧又移書雲。
八十萬兵至矣。
若不出江而降。
當須殄滅。
宜君臣速降軍前。
蒙戩問所以來之意。
遜寧曰。
汝國不恤民事。
是用恭行天罰。
蒙戩還。
王會群臣議之。
或言車駕還京。
令重臣率軍乞降。
或言割西京以北與之。
自黃州至岊嶺。
〈岊音截。
岊嶺今稱慈悲嶺。
在瑞興府西六十裡。
〉畫爲封疆。
王將從割地之議。
開西京倉米。
任百姓所取。
餘者尙多。
恐爲敵所資。
令散于大同江。
徐煕奏曰。
食足則城可守戰可勝也。
兵之勝負。
不在強弱。
但能觀釁而動耳。
何可遽令棄之乎。
況食者。
民之命也。
寧爲敵資。
虛棄江中。
恐不合天意。
王然而止之。
煕又奏曰。
自契丹東京。
至我安北府。
皆爲生女眞所據。
光宗取之。
築嘉州松城等城。
今丹兵之來。
其志不過取此二城。
聲言取高勾麗舊地者。
實恐我也。
今見其兵勢大盛。
遽割西京以北與之。
非計也。
且三角以北。
亦高勾麗舊地。
彼以谿壑之欲。
責之無厭。
可盡與乎。
況割地與敵。
誠萬世之恥。
願駕還都城。
使臣等一與之戰。
然後議之未晩也。
前民官禦事李知白奏曰。
聖祖創業垂統。
洎于今日。
無一忠臣。
遽欲以土地輕與敵國。
古人詩雲。
千裡山河輕孺子。
兩朝冠劒恨譙周。
豈可輕割土地乎。
王然之。
契丹兵至安戎鎭。
中郞將大道秀。
擊破之。
時朝議久不決。
遜寧以蒙戩旣還。
久無回報。
遂進攻安戎鎭。
〈古址。
在今安州西六十裡。
戎一作仁。
〉中郞將大道秀,郞將庾方。
力戰破之。
遜寧不敢復進。
但遣人促降。
徐煕如契丹營。
契丹罷兵北還。
王遣和通使閤門舍人張瑩。
往契丹營。
遜寧曰。
宜更以大臣送軍前面對。
瑩還。
王會群臣問曰。
誰能往契丹營。
以口舌卻兵。
立萬世之功乎。
群臣無有應者。
徐煕請行。
王出餞江頭。
執手慰藉而遣之。
煕奉國書。
至遜寧營。
使譯者問相見禮。
遜寧曰。
我大朝貴人。
宜拜於庭。
煕曰。
臣於君拜下。
禮也。
兩國大臣相見。
何得如是。
往復再三不許。
煕怒。
還卧所舘不起。
遜寧心異之。
乃許升堂行禮。
於是。
煕至營門。
下馬而入。
與遜寧分庭。
揖升行禮。
東西對坐。
遜寧曰。
汝國與新羅地。
高勾麗地。
我所有也。
而汝侵蝕之。
又與我連壤。
而越海事宋。
是以來討。
今割地修聘。
可無事矣。
煕曰。
非也。
我國。
卽高勾麗之舊也。
故號高麗都平壤。
若論地界。
上國之東京。
皆在我境。
何謂侵蝕乎。
且鴨綠江內外亦我境。
女眞盜據其間。
頑黠變詐。
道途梗澁。
甚於涉海。
朝聘之不通。
女眞之故也。
若令逐女眞。
還我舊地。
築城堡通道路。
則敢不修聘。
將軍如以此言。
達之天聦。
豈不哀納。
辭氣慷慨。
遜寧知不可強。
遂具以聞。
契丹主曰。
高麗旣請和。
宜罷兵。
遜寧欲設宴以慰。
煕曰。
本國雖無失道。
而緻上國勞師遠來。
上下遑遑。
操戈執銳。
暴露有日。
何忍宴樂。
遜寧曰。
兩國大臣相見。
可無歡好之禮乎。
固請許之。
極歡乃罷。
煕留其營七日而還。
遜寧贈以駝馬錦綺甚多。
王大喜。
出迎江頭。
遂罷兵。
崔氏曰。
遜寧入冦。
破蓬山獲先鋒。
大振聲威。
成宗奔還。
將從割國之議。
徐煕駁論。
欲與一戰。
卽冦準親征之策也。
及奉使不屈。
強虜懾伏。
終講和親。
又豈下於富弼之聘虜乎。
當時若無徐煕。
岊嶺以北能保乎。
〈按。
先戰後和。
和可成矣。
若望風震懾。
徒事講和。
則敵人之操縱淩轢。
無所不至。
此時若無大道秀之捷徐煕之不屈。
則和未必成。
而有谿壑難克之患。
可爲後鑑。
〉 甲午十三年春二月。
始行契丹年號。
○夏四月。
禘于太廟。
以戴宗祔。
大酺三日。
躋戴宗于第五室。
自太祖以下五室。
各以功臣配享。
大赦。
賜文武爵一級。
執事者二級。
百姓大酺三日。
遣使如契丹。
王遣侍中樸良柔。
爲禮幣使。
入覲契丹。
告行正朔。
乞還俘口。
徐煕曰。
臣與遜寧。
約盪平女眞。
收復舊地。
然後朝覲可通。
今纔收江內。
請俟得江外。
修聘未晩。
王曰。
久不修聘。
恐有後患。
遂遣之。
六月。
遣使乞師于宋。
宋不許。
王遣使入宋。
乞師以報契丹。
時。
宋以北鄙甫寧。
不宜輕動。
但優禮遣還。
自是與宋絶。
契丹遣使來聘。
契丹以本國新服。
遣崇祿卿蕭述管,禦史大夫李琬。
賫詔來撫諭。
王復遣使進妓樂。
契丹卻之。
自是交使不絶。
遣平章事徐煕。
築長興歸化等四城。
是年二月。
蕭遜寧緻書于王。
傳其主命曰。
今信好早通。
便於要衝路陌。
創築城池。
擬於鴨綠西築五城。
請大王從安北府至鴨江東。
計二百八十裡。
量地築城。
以交通車馬。
長開貢覲之路。
至是。
煕率兵逐女眞。
城長興歸化二鎭〈今皆未詳〉龜郭二州。
〈今龜城郭山。
〉始置鴨綠渡勾當使。
以河拱辰爲之。
晝則出監。
夜則入守。
女眞遠屛。
不敢草竊。
邊候稍靜。
後於諸津。
皆置勾當。
〈按。
女眞據有東北兩界已久。
猝難驅出。
故姑施懷柔之義。
通其和貢。
欲以捍蔽契丹。
然若使契丹大擧來侵。
則夷情難信。
反爲其用。
因此和好之成。
盡逐女眞。
以鴨綠爲界。
是計之得也。
〉 乙未十四年春二月。
定文臣月課法。
王以業文之士。
纔得科名。
牽務廢業。
使年五十以下未經知製誥者。
翰林院出題。
令每月進詩三篇賦一篇。
在外文官。
自爲詩三十篇賦一篇。
歲抄。
附計吏以進。
翰林院品題以聞。
〈按。
文臣月課之法。
始此。
〉 夏四月。
內史侍郞崔亮卒。
亮。
慶州人。
性寬厚能屬文。
登第爲攻文博士。
王在潛邸。
引爲師友。
及卽位。
遂至大拜。
甚協人望。
卒。
謚匡彬。
五月。
改官制。
國初官制。
畧倣唐制。
王卽位後。
多所創定。
至是。
大新制作。
定內外之官。
改禦史爲尙書省。
六官爲尙書六部。
而選官爲吏部。
民官爲戶部。
司憲臺爲禦史?。
崇文舘爲弘文舘。
內書省爲秘書省。
司衛寺爲衛尉寺。
禮賓省爲客省。
典獄署爲大理寺。
改定文武堦。
〈文武散階。
初有大匡正匡大丞大相之號。
至是。
改文階爲開府儀同三司。
特進興祿大夫金紫興祿大夫。
銀靑興祿大夫。
定武階爲二十九。
有驃騎輔國,鎭國,冠軍,雲麾等大將軍。
中武,將武,宣威,明威,定遠,寧遠,遊騎,遊擊,耀武等將軍。
耀武,振威,振武,緻果,翊尉,翊麾,宣折,禦侮,仁勇,陪戎等校尉副尉。
〉於是。
內有省部?院寺司舘局。
外有牧府州縣。
官有常守。
位有定員。
一代之制。
始大備矣。
秋九月。
分國內爲十道。
罷牧爲軍。
置十二州節度使。
改開州爲開城府。
管赤縣六畿縣七。
分境內爲十道。
曰關內。
管楊廣黃海等二十九州八十二縣。
曰中原。
管忠淸等十三州四十二縣。
曰河南。
管公運等十一州三十四縣。
曰江南。
管全瀛淳馬等九州〈淳州。
疑今淳昌。
馬州。
疑益山。
〉四十三縣。
曰嶺南。
管尙州等十二州四十八縣。
曰嶺東。
管慶金等九州三十五縣。
曰山南。
管晉州等十州三十七縣。
曰海陽。
管羅光靜昇貝潭朗等十四州〈今長興。
古稱定州。
定靜音同。
疑是靜。
〉六十二縣。
曰朔方。
管春交和溟登等七州六十二縣。
曰浿西。
管西京等十四州四縣七鎭。
罷牧爲軍。
置十二州節使。
〈按地理志。
改楊州海州。
爲左右神策。
稱二輔。
廣州爲奉國軍。
忠州爲昌化軍。
淸州爲全節軍。
公州爲安節軍。
晉州爲定海軍。
尙州爲歸德軍。
全州爲順義軍。
羅州爲鎭海軍。
昇州爲兗海軍。
黃州爲天德軍。
〉慶州及西京。
置留守使。
以都團鍊團鍊使刺史觀察使。
爲州府之職。
所管州郡共五百八十餘。
東國地理之盛。
極於此矣。
〈按。
韓氏百謙曰。
麗初改定州縣。
而其數與名號。
麗志不著焉。
綱目雲。
高麗王建。
有二京六府九節度百二十郡。
此言麗初也。
太祖時有松京西京。
新羅有一小京九州百二十八郡。
則此因羅舊。
而無大變革者也。
文獻通考雲。
高麗王居蜀莫郡。
蜀莫。
松嶽之訛。
曰開城府。
以新羅爲東州樂浪號東京。
以百濟爲全州金馬郡號南京。
平壤爲鎭州號西京。
凡三京四府八牧百十八郡三百九十縣三千七百島。
此言顯宗時也。
顯宗置東京於新羅故都。
則與松京西京爲三京是矣。
又置四都護府八牧。
則其曰四府八牧是矣。
〉 以鄭又玄。
爲監察禦史。
供賓令鄭又玄。
上封事。
論時政七事。
忤旨。
王以越職言事。
欲罪之。
徐煕曰。
古者諫無官。
越職何罪。
臣竊位素餐。
使官卑者。
論政敎得失。
是臣之罪也。
況又玄論事甚切。
宜加褒奬。
王感悟。
擢又玄拜監察禦史。
賜煕繡鞍廐馬酒果以慰之。
遣童子。
如契丹學語。
王遣使契丹。
獻方物。
選童子十人。
留習其語。
遣使如契丹。
請婚。
契丹主。
以東京留守駙馬蕭恒德女許嫁。
築西北界諸城。
徐煕深入逐女眞城。
安義,興化二鎭〈安義。
在今龜城府南一百七十裡。
興化。
在今義州南五十五裡。
後改靈州。
〉及宣,孟二州。
〈今宣川孟山。
〉 丙申十五年春三月。
契丹遣使冊王。
契丹遣翰林學士張幹忠,正軍節度使蕭熟葛來。
冊王爲開府儀同三司尙書令高麗國王。
使至西郊。
築壇傳冊。
王備禮受冊。
大赦。
遣使如契丹納幣。
○夏四月。
初鑄鐵錢。
令重臣諏吉日以行。
定州縣事審官。
五百丁以上州四員。
三百丁以上州三員。
以下二員。
秋七月。
郁死于貶所。
〈郁本傳。
郁精於地理。
令詢葬縣歸龍洞。
必伏埋。
郁卒。
詢如其言。
將伏埋。
術士曰。
何太忙乎。
今泗川縣南三十裡。
有卧龍山。
山有陵華峯。
卽郁葬地。
〉 丁酉十六年秋八月。
王如東京。
九月。
有疾還宮。
乙未。
王幸東京。
宴群臣。
扈從臣僚軍士。
賜物有差。
奇才異能隱處丘園者。
命有司搜訪以聞。
義夫節婦孝子順孫。
旌門賜物。
〈輿地勝覽曰。
東京老人。
史失其名。
敬順王降高麗。
隱居不從。
成宗幸東京。
勑有司。
搜訪隱滯丘園者。
又旌忠孝。
老人作詩三篇。
獻內相王融雲。
九天光動轉星辰。
日旆龍旗並海巡。
黃葉雞林曾索莫。
煙花今復上園春。
閭閻光彩旌忠孝。
丘壑喧傳訪隱淪。
縱昔未隨周老往。
幸今親覩漢儀新。
〉減所過州縣今年田租之半。
九月。
遂幸興禮府。
〈今蔚山府。
〉禦太和樓。
〈在府西南五裡太和津上。
〉宴群臣。
捕大魚於海中。
蔔雲不吉。
王遂不豫。
還京。
冬十月。
王傳位于開寧君誦而薨。
戊午。
王疾大漸。
且無子。
召開寧君誦傳位。
是爲穆宗。
移禦內天王寺。
平章事王融請赦。
〈按。
融史無傳。
未考。
能文章累知貢擧。
一時高文大冊。
鹹出其手。
〉王曰。
死生在天。
何至釋有罪。
枉求延命乎。
且繼我者。
何以布新恩。
不許遂薨。
在位十六年。
壽三十八。
王天資嚴正。
器宇寬洪。
卽位之初。
深納崔承老之言。
一代制作。
粲然可觀。
謚文懿。
廟號成宗。
李氏齊賢曰。
成宗立宗廟定社稷。
贍學以養士。
覆試以求賢。
勵守令賫孝節。
每下手劄。
辭旨懇惻。
以移風易俗爲務。
觀承老之書。
悅而繹之。
去浮誇務篤實。
以好古之心。
求新民之理。
行之無倦而戒其欲速。
躬行心得而推己及人。
齊變至魯。
魯變至道。
可冀也。
未老而樹繼嗣。
爲國家之慮長矣。
臨絶而惜肆赦。
達死生之理明矣。
所謂有志而可與有爲者。
嗚呼賢哉。
葬康陵。
〈在南郊。
〉 文德王後劉氏。
光宗之女。
冒外姓。
初適太祖孫弘德院君圭。
成宗納以爲妃。
〈按。
後立薨葬。
史闕。
〉崔氏曰。
配匹之際。
生民之始。
萬福之源。
成宗守文之主。
而納妃有慙德。
所謂劉後者。
於己爲堂姊妹。
諱稱外姓。
其失一也。
甞適宗室。
納以爲妃。
其失二也。
尊崇失身者。
爲宗廟主。
其失三也。
一擧而三失焉。
後嗣遂絶。
良有以也。
詔明經十擧不第者。
脫麻。
科擧之有恩例。
始此。
十一月。
遣使如契丹。
告嗣位。
自後遂以爲例。
十二月。
赦。
賜酺。
王禦威鳳樓。
赦褒孝順。
洗痕累救疾痛。
放三年役。
除一年租。
恤耆耉。
蠲欠負。
放逋懸。
仍賜內外大酺。
尊母皇甫氏。
爲王太後。
同聽政。
以金緻陽爲閤門舍人。
緻陽。
太後外族。
性姦巧。
甞詐祝髮。
出入千秋宮。
頗有醜聲。
成宗杖配遠地。
至是。
召授閤門通事舍人。
千秋宮。
太後所居也。
時號千秋太後。
契丹遣使來賀千秋節。
王迎命。
告于成宗柩前。
後。
契丹復還成宗納幣之物。
戊戌穆宗宣讓王〈諱誦。
字孝伸。
成宗長子。
母獻哀太後皇甫氏。
〉元年夏四月。
祔成宗于太廟。
以文德王後劉氏祔。
〈初以侍中崔承老,太師崔亮配。
後以貞憲公李夢遊,章威公徐煕,內史令李知白。
追配。
〉 赦。
○秋七月。
大保內史令徐煕卒。
煕性嚴恪有威儀。
甞從成宗幸西京。
王欲微行。
煕上?諫。
止。
賜鞍馬以賞之。
後王又幸海州。
王幸煕幕。
煕曰。
臣之幕。
非君所臨也。
命進酒。
煕曰。
臣之酒不敢獻也。
成宗乃坐幕外。
進禦酒共飮而罷。
煕患疾在開國寺。
成宗駕幸問疾。
以數千石施寺。
凡所以祈命者無不爲。
至是卒。
年五十七。
賻布千匹。
他物稱是。
謚章威。
改西京曰鎬京。
○冬十二月。
改定田柴科。
改定文武兩班及軍人。
用官職階級。
自一品至九品。
分爲十八科。
其第一科田百結柴七十結。
遞降至十八科。
田二十結。
科外給田十七結。
以爲常式。
貢士金成積。
入宋登第。
己亥二年秋七月。
作眞觀寺。
爲太後願刹也。
〈古基。
在開城府南龍首山。
〉 冬十月。
王如鎬京。
〈按。
還宮月日。
史闕。
下並同例。
〉 赦罪辜問耆老。
除鎬京一年租。
所過州縣半之。
契丹遣使。
加冊王。
冊爲尙書令。
日本人來投。
日本人道要彌刀等二十戶來投。
處之利川郡。
遣使入朝于宋。
吏部侍郞朱仁紹。
奉使如宋。
帝特召見。
仁紹自陳國人思慕華風。
爲契丹劫制之狀。
帝賜詔遣還。
〈按通考。
誦立。
遣兵校徐遠來候。
朝廷德音。
遠久不至。
鹹平三年。
其臣吏部侍郞趙之遴。
命牙將朱仁紹。
至登州偵之。
州將以聞。
上特召見仁紹。
仁紹因陳國人思慕皇化。
爲契丹覊制之狀。
乃賜誦鈿凾詔。
令還。
〉 庚子三年冬十月。
作崇敎寺。
爲願刹也。
〈古基。
在開城府南部歡喜坊。
〉 辛醜四年冬十一月。
王如中原府。
王欲巡省風俗。
遂幸中原。
宴群臣。
肆赦。
所歷州郡。
賜物有差。
以韓彥恭爲侍中。
壬寅五年夏四月。
親饗太廟。
加上先王先後徽號。
○五月。
作六衛軍營。
備置職員將帥。
王又以衛士勞役於?池佛寺之役。
下令蠲除雜役。
六月。
耽羅山開。
山開四孔。
赤水湧出。
五日而止。
其水皆成瓦石。
秋七月。
聽民交易。
任用土宜。
時。
全用錢幣。
禁麁布。
民頗患之。
侍中韓彥恭上?言。
欲安人而利物。
須仍舊以有恒。
今繼先朝而使錢。
禁用麁布以駭俗。
未遂邦家之利益。
徒興民庶之怨嗟。
於是。
王下敎。
令茶酒食味等諸店。
依前使錢。
百姓私相交易。
任用土宜。
癸卯六年春正月。
命三京十道薦士。
王慮內外學官之敎漸惰。
下敎三京十道管內。
有才學者。
逐年薦擧。
勿墜恒?。
文儒醫蔔之輩。
博士師長。
奬勸生徒有勤勞者。
錄名申聞。
二月。
下敎求言。
敎畧曰。
今上自台輔。
下至庶僚。
曾無謇諤。
但有巧諛。
嗚呼。
言而不用。
予宜自慙。
危而不扶。
誰任其咎。
京官五品以上。
各上封事。
陳藥石之辭。
以金緻陽。
爲右僕射兼三司事。
緻陽不數年。
貴寵無比。
驟遷至右僕射。
百官予奪。
皆出其手。
親黨布列。
勢傾中外。
起第至三百餘間。
臺榭園池。
窮極美麗。
日夜與太後遊戱。
無所畏忌。
立祠洞州。
〈今瑞興。
〉額曰星宿寺。
又於宮城西北隅。
立十王寺。
其圖像奇恠難狀。
潛懷異志。
以求陰助。
凡器皿皆銘其意。
其鍾銘曰。
當生東國之時。
同修善種。
後往西方之日。
共證菩提。
王常欲黜之。
恐傷母志。
不敢也。
崔氏曰。
昔文姜得罪於魯。
莊公不能防閒其母。
大失子道。
故屢書示貶。
聖人所以斷之大義如此。
穆宗徒知區區順母之志。
而不知斷以春秋之大義也。
太後皇甫氏。
逼大良君詢爲僧。
初。
詢之生也。
成宗爲擇姆養之。
詢至二歲。
姆甞誨之曰爺。
一日成宗召見。
姆抱而入。
詢仰視成宗。
呼雲爺。
上王膝捫衣。
又呼爺。
成宗泫然曰。
此兒深慕父也。
遂送泗水以歸郁。
郁卒。
詢還京。
封爲大良院君。
至是。
太後與金緻陽。
有私生子。
欲以其子嗣王位。
忌詢地逼。
強令祝髮出家。
年十二。
詢初寓崇敎寺。
後居三角山神穴寺。
太後潛遣人謀害。
寺有老僧。
穴地室中匿之。
而上置卧榻。
以防不測。
〈世家。
王初寓崇敎寺。
有僧夢見大星隕寺庭。
變爲龍。
又變爲人。
卽王也。
由是衆多奇之。
在神穴寺。
題溪水曰。
一條流出白雲峰。
萬裡滄溟去路通。
莫道潺湲巖下在。
不多時日到龍宮。
詠小蛇曰。
小小蛇兒達藥欄。
滿身紅錦自斑斕。
莫言長在花林下。
一旦成龍也不難。
又夢雞鳴砧響之異。
釋者謂卽位之兆。
〉 〈按通考。
鹹平六年。
誦使戶部郞中李宣來謝恩。
且言晉割燕薊。
以屬契丹。
遂有路趣玄菟。
屢來攻伐。
求取不已。
乞王師屯境。
遂制詔書優答之。
此不見本史。
〉 甲辰七年春三月。
改定科擧法。
先是。
每春二月試取。
秋冬放榜。
至是。
定以三月開場鎖闈。
貼禮經十條。
明日試詩賦。
越一日試時務策。
至十日定奏科第。
及開鎖。
其明經以下諸業。
上年十月畢選。
與進士同日放榜。
夏六月。
侍中韓彥恭卒。
彥恭。
湍州〈今長湍〉人。
聦敏好學。
遇事直言。
王甞幸平州。
〈今平山。
〉日暮寒甚。
駐輦道傍。
酣飮不行。
彥恭進曰。
臣等醉飽。
奈軍士何。
王嘉之。
賜貂裘。
促駕入行宮。
卒。
謚貞信。
冬十一月。
王如鎬京。
○是歲。
宋及契丹。
爲澶州之盟。
乙巳八年春正月。
東女眞冦邊。
冦登州。
燒州鎭部落三十餘所。
遣將禦之。
三月。
汰外官。
罷觀察使,都團鍊,團鍊,刺史等官。
惟置十二節度四都護〈按地理志。
成宗時置安東,安南,安北,安邊四都護府。
安東金州今金海。
安南朗州今靈巖。
安北寧州今安州。
安邊和州今永興。
〉東西北界防禦鎭使縣令鎭將。
以宋人周佇。
爲拾遺。
佇。
宋溫州人。
隨商舶來。
學士蔡忠順。
知其有才。
密奏留之。
受禮賓注簿。
不數月。
除拾遺。
遂掌制誥。
丙午九年春二月。
開倉賑民。
王謂有司曰。
比年秋糓不登。
百姓艱食。
自癸卯以來。
貢賦未納者。
並除之。
其有絶食無糓種者。
開倉賑給。
夏四月。
令擧才堪治民者。
王患州縣乏人。
詔文班常參以上。
各擧才堪治民者一人。
視所擧當否。
以賞罰之。
六月。
震天成殿鴟吻。
赦。
王憂懼責己。
肆赦。
孝順義節。
並加恩賞。
文武增級。
減今年稅布之半。
幷蠲甲辰年前逋欠租稅。
彗星見。
丁未十年春二月。
契丹遣使加冊王。
契丹遣耶律延貴來。
加冊王爲守義保邦推誠奉聖功臣開府儀同三司,守尙書令兼政事令,上柱國。
食邑七千戶。
食實封七百戶。
作眞觀寺九層塔。
○秋七月。
平章事韓藺卿等。
有罪流之。
慶州人融大。
詐稱新羅元聖王遠孫。
認良民五百餘口爲奴婢。
賂宮人金氏,及藺卿,吏部侍郞金諾爲援。
禦史?奏請罪之。
王怒。
流藺卿于楊州。
諾于海島。
金氏有寵於王。
號邀石宅宮人。
罰銅百斤。
聞者賀之。
饗老。
○冬十月。
王如鎬京。
○鎬京地震。
○有山湧于耽羅海中。
山之始出也。
雲霧晦冥。
地動如雷。
凡七晝夜始開霽。
山高可百餘丈。
周圍可四十裡。
無草木。
煙氣羃其上。
望之如石硫黃。
遣太學博士田拱之。
圖形以進。
謂之瑞山。
兪氏曰。
昔在唐武後朝。
有山湧于平地。
謂之慶山。
時有上書言陰盛之緻。
此誠至言也。
穆宗之時。
千秋太後。
淫泆于上。
大亂將作。
而山湧之異。
與則天之世相符。
則天之警之也深矣。
方且上下恬然。
國欲不亂。
得乎。
戊申十一年冬十月。
王如鎬京。
〈還宮月日史闕。
〉○以庾行簡。
爲閤門舍人。
行簡。
姿美麗。
王嬖愛有龍陽之寵。
每宣旨。
必先問而行。
由是。
怙寵驕蹇。
輕蔑百僚。
近侍視之如王。
又有劉忠正者。
本渤海人。
無他技能。
亦甚寵於王。
王甞以水房人吏。
分屬二人。
騶從僭擬無極。
己酉十二年春二月。
王幸崇敎寺。
暴風折禦傘柄。
○千秋殿災。
王有疾不聽政。
壬申。
王禦詳政殿觀燈。
大府油庫火。
延燒千秋殿。
王見殿宇府庫煨燼。
悲歎成疾。
不聽政。
宰臣劉瑨,崔沆,蔡忠順。
直宿銀?。
嬖臣劉忠正,庾行簡。
直宿於內。
將軍庾方等。
並入內直宿。
閉諸宮門戒嚴。
仍設救命道場於長春乾化二殿。
兪氏曰。
千秋太後。
淫泆自恣。
欲以緻陽之子爲君。
則是將勦絶麗祚矣。
天用震怒。
火其所居之殿。
其諄諄示警之意至矣。
使穆宗惕然奮發。
誅殛緻陽。
早定繼嗣。
以應天心。
康兆雖兇逆。
將何名而稱兵乎。
計不出此。
顧乃悲歎成疾。
豈天奪其魄而促之亡乎。
噫。
金緻陽謀作亂。
王密召給事中蔡忠順等。
迎大良君詢于神穴寺。
王累日不豫。
常居於內。
厭見群臣。
庾行簡等。
居中用事。
宰臣震恐。
請入寢問疾。
不許。
一日。
王召蔡忠順入內。
辟左右密語曰。
寡人疾漸就平。
聞外間有窺覦者。
卿知之乎。
對曰。
臣試聞之。
未得其實。
王取枕上一封書與之。
乃知銀?事劉忠正所上也。
言右僕射金緻陽。
覬覦非望。
遣人緻遺。
深布腹心。
仍求內援。
王又取一封書示之。
乃大良君詢所上也。
雲姦黨遣人圍逼。
兼遺毒酒。
願聖上憐救。
忠順見畢奏曰。
勢急。
宜早圖之。
王曰。
朕疾漸危篤。
朝夕入地。
太祖之孫。
惟大良院君在。
卿與崔沆。
素懷忠義。
宜盡心匡救。
使社稷不屬異姓。
忠順出以語沆。
沆曰。
上意如此。
社稷之福也。
沆等遂密與忠正。
定議迎詢。
忠順等。
薦宣徽判官皇甫兪義。
志存社稷。
遂使兪義迎之。
又恐軍校多則行必遲。
恐姦黨先圖。
請遣十餘人。
徑往迎來。
王然之曰。
可亟遣。
不可緩也。
予欲親禪。
若予疾瘳。
如成宗封朕故事。
朕無子而繼嗣未定。
衆心搖動。
是吾過也。
宗社大計。
無過於此。
卿等其各盡心。
王遂泣下。
忠順亦泣。
王命忠順。
草與詢書。
親自硏墨曰。
意忙不覺勞也。
其書曰。
自古國家大事。
預有定分。
則人心乃定。
今予寢疾。
姦邪窺覦。
以名分未定故爾。
卿。
太祖嫡孫。
寡人未至大期。
得面付宗社。
沒無遺恨。
若有餘齡。
則使處東宮。
以定群心。
時。
庾行簡不欲迎立。
王慮事洩。
戒忠順勿令行簡知之。
以書授兪義。
往迎于神穴寺。
徵西北面都巡檢使康兆入衛。
兆遂引兵犯闕。
王以殿中監李周禎附緻陽。
權授西北面巡檢副使。
卽日發遣。
仍徵康兆入衛。
兆聞命卽行。
至洞州龍泉驛。
〈在今瑞興縣西南二十餘裡。
〉有細人魏從政崔昌者。
曾坐事怨朝廷。
常欲搆亂。
遂紿兆曰。
主上疾篤。
太後與金緻陽。
謀奪社稷。
忌公在外握重兵。
矯命徵召。
足下速還本道。
擧義兵。
保國全身。
時不可失。
兆以爲王已薨。
朝廷悉被緻陽詿誤。
便還營。
太後忌兆來。
遣內臣守岊嶺。
使遏行人。
兆與副使吏部侍郞李鉉雲等。
領甲卒五千。
至平州。
始知王未薨。
喪氣垂頭。
良久。
業已不可中止。
遂決意廢立。
以誅金緻陽,庾行簡。
迎立大良君爲名。
不知王已迎詢。
遣人迎之。
二月。
大良君詢。
至自神穴寺。
康兆立詢爲王。
廢王爲讓國公。
尋弑之。
太後奔黃州。
戊子。
兆兵入京。
兆奏請王出禦龍興〈寺名。
在歸法寺側。
〉歸法寺。
俟掃蕩姦黨。
然後迎入。
己醜。
日色如張紅幕。
李鉉雲率兵。
入迎秋門大譟。
王驚懼。
執庾行簡。
送兆所。
時。
省中直宿官中郞將河拱辰,卓思政。
皆奔于兆。
兆至大初門。
距胡床。
崔沆出自省。
兆起揖。
沆曰。
古有如此事乎。
兆不應。
於是。
兵士闌入。
王知不免。
與太後號泣。
率宮人小竪及蔡忠順劉忠正等。
出禦法王寺。
〈在松嶽下。
〉兆坐乾德殿禦榻下。
軍士呼萬歲。
兆驚起跪曰。
嗣君未至。
是何等聲耶。
俄而皇甫兪義等。
奉詢至。
卽位於延寵殿。
是爲顯宗。
兆遂廢王爲讓國公。
使通事舍人傅巖等守王。
惟崔沆等數人侍從。
旣而遣兵。
誅金緻陽,庾行簡等七人。
流其黨及太後親屬李周禎等三十餘人于海島。
放王及太後于忠州。
王使崔沆請馬於兆。
送一匹。
又於人家取一匹。
王及太後乘之。
出自宣仁門。
至歸法寺。
解禦衣換食而進。
兆召還沆等。
王謂沆曰。
但願歸老于鄕。
卿可奏新君。
且善輔佐。
王親爲太後。
奉膳執鞚。
行至積城縣。
兆遣尙藥直長金光甫進毒。
王不肯飮。
光甫謂隨從中禁安覇曰。
兆言若不能進毒。
可令中禁軍士行大事。
以自刃報。
不爾。
吾與若屬俱族矣。
是夜覇等弑之。
以自刎聞。
取門扇爲棺。
權厝于舘。
王在位十二年。
壽三十。
兆
登陸行百六十裡抵海州。
又百裡至閻州。
又四十裡至白州。
又四十裡至其國治。
迎使于郊。
盡藩臣之禮。
留靖等七十餘日。
饋遺甚厚。
附表稱謝。
○詔賜賓貢進士王罕,崔彬等及第。
授以官遣歸。
本國治復表謝。
又上言願賜闆本九經。
用敦儒敎。
詔從之。
此節。
本史不見。
〉 秋七月。
王叔郁有罪。
流泗水縣。
〈今泗川。
〉 郁。
太祖第八子也。
烝景宗次妃皇甫氏有娠。
一日。
妃宿郁第。
王知之。
乃流郁。
妃慙恨悲泣。
遂還其第。
纔及門胎動。
攀門前柳。
免身而卒。
是爲獻貞王後。
戴宗女獻哀王後之弟也。
妃甞夢登鵠嶺旋。
流溢國中。
盡成銀海。
蔔之。
曰生子則王有一國。
王擇傅姆養其兒。
兒卽詢也。
郁之流也。
王謂曰。
叔犯大義。
故流之。
愼勿焦心。
使內侍謁者高玄押送。
玄還。
郁工文詞。
贈詩曰。
聖主一言應不改。
可能終使老漁磯。
王覽而憐之。
冬十一月。
改州府郡縣及關驛江浦之號。
〈按。
三國時郡縣地名。
皆以俚語相呼。
轉輾訛謬。
使後人無以考信。
新羅景德王。
嫌其鄙野。
悉皆更定。
其未及者。
高麗成宗。
易以嘉號。
以及關驛江浦。
莫不皆然。
蓋亦王政之一端也。
〉 十二月。
立國子監。
給田莊。
敎曰。
學無塾黨。
才未精硏。
其令有司。
相得勝地。
廣營學舍。
量給田莊。
使之金鍊爲眞。
玉磨成器。
凡在諸儒。
尙知予意。
親祫于太廟。
太廟成。
王命儒臣。
議定昭穆禘祫儀。
至是。
親祫于太廟。
三年一祫以孟冬。
五年一禘以孟夏。
太廟享有常日者。
寒食臘。
無常日者。
幷以四孟月擇日行之。
祝用玉冊竹冊。
癸巳十二年春二月。
置常平倉于兩京十二牧。
敎曰。
漢志。
千乘之國必有千金之價。
以年豊歉。
行糶糴。
民有餘則斂之以輕。
不足則散之以重。
以千金準時價。
金一兩直布四十匹。
則千金〈按。
此以十六兩一斤。
爲一金。
〉爲布六十四萬匹。
折米十二萬八千石。
半之爲米。
六萬四千石。
以五千石委上京京市。
糶糴令大府司憲管出納。
餘五萬九千石。
分西京及州郡倉十五所。
西京委分司憲?。
州郡委界首官。
管之以濟貧弱。
三月。
定太廟室數。
敎曰。
殷以十二君爲六代。
唐以十一帝爲九室。
晉書雲。
兄弟旁及。
禮之變也。
則宜爲主立室。
不可以室限神。
兄弟一行。
禮文斯在。
宜奉惠定光景〈兪氏曰。
景宜作戴。
〉四主。
通爲一廟。
祔太廟。
冬十月。
契丹東京留守蕭遜寧。
大擧來侵。
遣侍中樸良柔,侍郞徐煕,崔亮等。
將兵禦之。
是年五月。
西北界女眞。
報契丹謀擧兵來侵。
朝議謂其紿我。
不以爲備。
八月。
復報契丹兵至。
始知事急。
分遣諸道軍馬齊正使。
至是。
以侍中樸良柔爲上軍使。
內史侍郞徐煕中軍使。
門下侍郞崔亮下軍使。
軍于北界。
以禦之。
閏月。
王自將至安北府。
契丹破蓬山。
執先鋒尹庶顔。
王退次西京。
○遣使如契丹營。
請和。
徐煕引兵欲救蓬山。
蕭遜寧聲言。
大朝旣而奄有高勾麗舊地。
今爾國侵奪疆界。
是用征討。
又移書斯速降欵。
煕見書。
還奏有可和之狀。
於是。
遣禮賓少卿李蒙戩請和。
遜寧又移書雲。
八十萬兵至矣。
若不出江而降。
當須殄滅。
宜君臣速降軍前。
蒙戩問所以來之意。
遜寧曰。
汝國不恤民事。
是用恭行天罰。
蒙戩還。
王會群臣議之。
或言車駕還京。
令重臣率軍乞降。
或言割西京以北與之。
自黃州至岊嶺。
〈岊音截。
岊嶺今稱慈悲嶺。
在瑞興府西六十裡。
〉畫爲封疆。
王將從割地之議。
開西京倉米。
任百姓所取。
餘者尙多。
恐爲敵所資。
令散于大同江。
徐煕奏曰。
食足則城可守戰可勝也。
兵之勝負。
不在強弱。
但能觀釁而動耳。
何可遽令棄之乎。
況食者。
民之命也。
寧爲敵資。
虛棄江中。
恐不合天意。
王然而止之。
煕又奏曰。
自契丹東京。
至我安北府。
皆爲生女眞所據。
光宗取之。
築嘉州松城等城。
今丹兵之來。
其志不過取此二城。
聲言取高勾麗舊地者。
實恐我也。
今見其兵勢大盛。
遽割西京以北與之。
非計也。
且三角以北。
亦高勾麗舊地。
彼以谿壑之欲。
責之無厭。
可盡與乎。
況割地與敵。
誠萬世之恥。
願駕還都城。
使臣等一與之戰。
然後議之未晩也。
前民官禦事李知白奏曰。
聖祖創業垂統。
洎于今日。
無一忠臣。
遽欲以土地輕與敵國。
古人詩雲。
千裡山河輕孺子。
兩朝冠劒恨譙周。
豈可輕割土地乎。
王然之。
契丹兵至安戎鎭。
中郞將大道秀。
擊破之。
時朝議久不決。
遜寧以蒙戩旣還。
久無回報。
遂進攻安戎鎭。
〈古址。
在今安州西六十裡。
戎一作仁。
〉中郞將大道秀,郞將庾方。
力戰破之。
遜寧不敢復進。
但遣人促降。
徐煕如契丹營。
契丹罷兵北還。
王遣和通使閤門舍人張瑩。
往契丹營。
遜寧曰。
宜更以大臣送軍前面對。
瑩還。
王會群臣問曰。
誰能往契丹營。
以口舌卻兵。
立萬世之功乎。
群臣無有應者。
徐煕請行。
王出餞江頭。
執手慰藉而遣之。
煕奉國書。
至遜寧營。
使譯者問相見禮。
遜寧曰。
我大朝貴人。
宜拜於庭。
煕曰。
臣於君拜下。
禮也。
兩國大臣相見。
何得如是。
往復再三不許。
煕怒。
還卧所舘不起。
遜寧心異之。
乃許升堂行禮。
於是。
煕至營門。
下馬而入。
與遜寧分庭。
揖升行禮。
東西對坐。
遜寧曰。
汝國與新羅地。
高勾麗地。
我所有也。
而汝侵蝕之。
又與我連壤。
而越海事宋。
是以來討。
今割地修聘。
可無事矣。
煕曰。
非也。
我國。
卽高勾麗之舊也。
故號高麗都平壤。
若論地界。
上國之東京。
皆在我境。
何謂侵蝕乎。
且鴨綠江內外亦我境。
女眞盜據其間。
頑黠變詐。
道途梗澁。
甚於涉海。
朝聘之不通。
女眞之故也。
若令逐女眞。
還我舊地。
築城堡通道路。
則敢不修聘。
將軍如以此言。
達之天聦。
豈不哀納。
辭氣慷慨。
遜寧知不可強。
遂具以聞。
契丹主曰。
高麗旣請和。
宜罷兵。
遜寧欲設宴以慰。
煕曰。
本國雖無失道。
而緻上國勞師遠來。
上下遑遑。
操戈執銳。
暴露有日。
何忍宴樂。
遜寧曰。
兩國大臣相見。
可無歡好之禮乎。
固請許之。
極歡乃罷。
煕留其營七日而還。
遜寧贈以駝馬錦綺甚多。
王大喜。
出迎江頭。
遂罷兵。
崔氏曰。
遜寧入冦。
破蓬山獲先鋒。
大振聲威。
成宗奔還。
將從割國之議。
徐煕駁論。
欲與一戰。
卽冦準親征之策也。
及奉使不屈。
強虜懾伏。
終講和親。
又豈下於富弼之聘虜乎。
當時若無徐煕。
岊嶺以北能保乎。
〈按。
先戰後和。
和可成矣。
若望風震懾。
徒事講和。
則敵人之操縱淩轢。
無所不至。
此時若無大道秀之捷徐煕之不屈。
則和未必成。
而有谿壑難克之患。
可爲後鑑。
〉 甲午十三年春二月。
始行契丹年號。
○夏四月。
禘于太廟。
以戴宗祔。
大酺三日。
躋戴宗于第五室。
自太祖以下五室。
各以功臣配享。
大赦。
賜文武爵一級。
執事者二級。
百姓大酺三日。
遣使如契丹。
王遣侍中樸良柔。
爲禮幣使。
入覲契丹。
告行正朔。
乞還俘口。
徐煕曰。
臣與遜寧。
約盪平女眞。
收復舊地。
然後朝覲可通。
今纔收江內。
請俟得江外。
修聘未晩。
王曰。
久不修聘。
恐有後患。
遂遣之。
六月。
遣使乞師于宋。
宋不許。
王遣使入宋。
乞師以報契丹。
時。
宋以北鄙甫寧。
不宜輕動。
但優禮遣還。
自是與宋絶。
契丹遣使來聘。
契丹以本國新服。
遣崇祿卿蕭述管,禦史大夫李琬。
賫詔來撫諭。
王復遣使進妓樂。
契丹卻之。
自是交使不絶。
遣平章事徐煕。
築長興歸化等四城。
是年二月。
蕭遜寧緻書于王。
傳其主命曰。
今信好早通。
便於要衝路陌。
創築城池。
擬於鴨綠西築五城。
請大王從安北府至鴨江東。
計二百八十裡。
量地築城。
以交通車馬。
長開貢覲之路。
至是。
煕率兵逐女眞。
城長興歸化二鎭〈今皆未詳〉龜郭二州。
〈今龜城郭山。
〉始置鴨綠渡勾當使。
以河拱辰爲之。
晝則出監。
夜則入守。
女眞遠屛。
不敢草竊。
邊候稍靜。
後於諸津。
皆置勾當。
〈按。
女眞據有東北兩界已久。
猝難驅出。
故姑施懷柔之義。
通其和貢。
欲以捍蔽契丹。
然若使契丹大擧來侵。
則夷情難信。
反爲其用。
因此和好之成。
盡逐女眞。
以鴨綠爲界。
是計之得也。
〉 乙未十四年春二月。
定文臣月課法。
王以業文之士。
纔得科名。
牽務廢業。
使年五十以下未經知製誥者。
翰林院出題。
令每月進詩三篇賦一篇。
在外文官。
自爲詩三十篇賦一篇。
歲抄。
附計吏以進。
翰林院品題以聞。
〈按。
文臣月課之法。
始此。
〉 夏四月。
內史侍郞崔亮卒。
亮。
慶州人。
性寬厚能屬文。
登第爲攻文博士。
王在潛邸。
引爲師友。
及卽位。
遂至大拜。
甚協人望。
卒。
謚匡彬。
五月。
改官制。
國初官制。
畧倣唐制。
王卽位後。
多所創定。
至是。
大新制作。
定內外之官。
改禦史爲尙書省。
六官爲尙書六部。
而選官爲吏部。
民官爲戶部。
司憲臺爲禦史?。
崇文舘爲弘文舘。
內書省爲秘書省。
司衛寺爲衛尉寺。
禮賓省爲客省。
典獄署爲大理寺。
改定文武堦。
〈文武散階。
初有大匡正匡大丞大相之號。
至是。
改文階爲開府儀同三司。
特進興祿大夫金紫興祿大夫。
銀靑興祿大夫。
定武階爲二十九。
有驃騎輔國,鎭國,冠軍,雲麾等大將軍。
中武,將武,宣威,明威,定遠,寧遠,遊騎,遊擊,耀武等將軍。
耀武,振威,振武,緻果,翊尉,翊麾,宣折,禦侮,仁勇,陪戎等校尉副尉。
〉於是。
內有省部?院寺司舘局。
外有牧府州縣。
官有常守。
位有定員。
一代之制。
始大備矣。
秋九月。
分國內爲十道。
罷牧爲軍。
置十二州節度使。
改開州爲開城府。
管赤縣六畿縣七。
分境內爲十道。
曰關內。
管楊廣黃海等二十九州八十二縣。
曰中原。
管忠淸等十三州四十二縣。
曰河南。
管公運等十一州三十四縣。
曰江南。
管全瀛淳馬等九州〈淳州。
疑今淳昌。
馬州。
疑益山。
〉四十三縣。
曰嶺南。
管尙州等十二州四十八縣。
曰嶺東。
管慶金等九州三十五縣。
曰山南。
管晉州等十州三十七縣。
曰海陽。
管羅光靜昇貝潭朗等十四州〈今長興。
古稱定州。
定靜音同。
疑是靜。
〉六十二縣。
曰朔方。
管春交和溟登等七州六十二縣。
曰浿西。
管西京等十四州四縣七鎭。
罷牧爲軍。
置十二州節使。
〈按地理志。
改楊州海州。
爲左右神策。
稱二輔。
廣州爲奉國軍。
忠州爲昌化軍。
淸州爲全節軍。
公州爲安節軍。
晉州爲定海軍。
尙州爲歸德軍。
全州爲順義軍。
羅州爲鎭海軍。
昇州爲兗海軍。
黃州爲天德軍。
〉慶州及西京。
置留守使。
以都團鍊團鍊使刺史觀察使。
爲州府之職。
所管州郡共五百八十餘。
東國地理之盛。
極於此矣。
〈按。
韓氏百謙曰。
麗初改定州縣。
而其數與名號。
麗志不著焉。
綱目雲。
高麗王建。
有二京六府九節度百二十郡。
此言麗初也。
太祖時有松京西京。
新羅有一小京九州百二十八郡。
則此因羅舊。
而無大變革者也。
文獻通考雲。
高麗王居蜀莫郡。
蜀莫。
松嶽之訛。
曰開城府。
以新羅爲東州樂浪號東京。
以百濟爲全州金馬郡號南京。
平壤爲鎭州號西京。
凡三京四府八牧百十八郡三百九十縣三千七百島。
此言顯宗時也。
顯宗置東京於新羅故都。
則與松京西京爲三京是矣。
又置四都護府八牧。
則其曰四府八牧是矣。
〉 以鄭又玄。
爲監察禦史。
供賓令鄭又玄。
上封事。
論時政七事。
忤旨。
王以越職言事。
欲罪之。
徐煕曰。
古者諫無官。
越職何罪。
臣竊位素餐。
使官卑者。
論政敎得失。
是臣之罪也。
況又玄論事甚切。
宜加褒奬。
王感悟。
擢又玄拜監察禦史。
賜煕繡鞍廐馬酒果以慰之。
遣童子。
如契丹學語。
王遣使契丹。
獻方物。
選童子十人。
留習其語。
遣使如契丹。
請婚。
契丹主。
以東京留守駙馬蕭恒德女許嫁。
築西北界諸城。
徐煕深入逐女眞城。
安義,興化二鎭〈安義。
在今龜城府南一百七十裡。
興化。
在今義州南五十五裡。
後改靈州。
〉及宣,孟二州。
〈今宣川孟山。
〉 丙申十五年春三月。
契丹遣使冊王。
契丹遣翰林學士張幹忠,正軍節度使蕭熟葛來。
冊王爲開府儀同三司尙書令高麗國王。
使至西郊。
築壇傳冊。
王備禮受冊。
大赦。
遣使如契丹納幣。
○夏四月。
初鑄鐵錢。
令重臣諏吉日以行。
定州縣事審官。
五百丁以上州四員。
三百丁以上州三員。
以下二員。
秋七月。
郁死于貶所。
〈郁本傳。
郁精於地理。
令詢葬縣歸龍洞。
必伏埋。
郁卒。
詢如其言。
將伏埋。
術士曰。
何太忙乎。
今泗川縣南三十裡。
有卧龍山。
山有陵華峯。
卽郁葬地。
〉 丁酉十六年秋八月。
王如東京。
九月。
有疾還宮。
乙未。
王幸東京。
宴群臣。
扈從臣僚軍士。
賜物有差。
奇才異能隱處丘園者。
命有司搜訪以聞。
義夫節婦孝子順孫。
旌門賜物。
〈輿地勝覽曰。
東京老人。
史失其名。
敬順王降高麗。
隱居不從。
成宗幸東京。
勑有司。
搜訪隱滯丘園者。
又旌忠孝。
老人作詩三篇。
獻內相王融雲。
九天光動轉星辰。
日旆龍旗並海巡。
黃葉雞林曾索莫。
煙花今復上園春。
閭閻光彩旌忠孝。
丘壑喧傳訪隱淪。
縱昔未隨周老往。
幸今親覩漢儀新。
〉減所過州縣今年田租之半。
九月。
遂幸興禮府。
〈今蔚山府。
〉禦太和樓。
〈在府西南五裡太和津上。
〉宴群臣。
捕大魚於海中。
蔔雲不吉。
王遂不豫。
還京。
冬十月。
王傳位于開寧君誦而薨。
戊午。
王疾大漸。
且無子。
召開寧君誦傳位。
是爲穆宗。
移禦內天王寺。
平章事王融請赦。
〈按。
融史無傳。
未考。
能文章累知貢擧。
一時高文大冊。
鹹出其手。
〉王曰。
死生在天。
何至釋有罪。
枉求延命乎。
且繼我者。
何以布新恩。
不許遂薨。
在位十六年。
壽三十八。
王天資嚴正。
器宇寬洪。
卽位之初。
深納崔承老之言。
一代制作。
粲然可觀。
謚文懿。
廟號成宗。
李氏齊賢曰。
成宗立宗廟定社稷。
贍學以養士。
覆試以求賢。
勵守令賫孝節。
每下手劄。
辭旨懇惻。
以移風易俗爲務。
觀承老之書。
悅而繹之。
去浮誇務篤實。
以好古之心。
求新民之理。
行之無倦而戒其欲速。
躬行心得而推己及人。
齊變至魯。
魯變至道。
可冀也。
未老而樹繼嗣。
爲國家之慮長矣。
臨絶而惜肆赦。
達死生之理明矣。
所謂有志而可與有爲者。
嗚呼賢哉。
葬康陵。
〈在南郊。
〉 文德王後劉氏。
光宗之女。
冒外姓。
初適太祖孫弘德院君圭。
成宗納以爲妃。
〈按。
後立薨葬。
史闕。
〉崔氏曰。
配匹之際。
生民之始。
萬福之源。
成宗守文之主。
而納妃有慙德。
所謂劉後者。
於己爲堂姊妹。
諱稱外姓。
其失一也。
甞適宗室。
納以爲妃。
其失二也。
尊崇失身者。
爲宗廟主。
其失三也。
一擧而三失焉。
後嗣遂絶。
良有以也。
詔明經十擧不第者。
脫麻。
科擧之有恩例。
始此。
十一月。
遣使如契丹。
告嗣位。
自後遂以爲例。
十二月。
赦。
賜酺。
王禦威鳳樓。
赦褒孝順。
洗痕累救疾痛。
放三年役。
除一年租。
恤耆耉。
蠲欠負。
放逋懸。
仍賜內外大酺。
尊母皇甫氏。
爲王太後。
同聽政。
以金緻陽爲閤門舍人。
緻陽。
太後外族。
性姦巧。
甞詐祝髮。
出入千秋宮。
頗有醜聲。
成宗杖配遠地。
至是。
召授閤門通事舍人。
千秋宮。
太後所居也。
時號千秋太後。
契丹遣使來賀千秋節。
王迎命。
告于成宗柩前。
後。
契丹復還成宗納幣之物。
戊戌穆宗宣讓王〈諱誦。
字孝伸。
成宗長子。
母獻哀太後皇甫氏。
〉元年夏四月。
祔成宗于太廟。
以文德王後劉氏祔。
〈初以侍中崔承老,太師崔亮配。
後以貞憲公李夢遊,章威公徐煕,內史令李知白。
追配。
〉 赦。
○秋七月。
大保內史令徐煕卒。
煕性嚴恪有威儀。
甞從成宗幸西京。
王欲微行。
煕上?諫。
止。
賜鞍馬以賞之。
後王又幸海州。
王幸煕幕。
煕曰。
臣之幕。
非君所臨也。
命進酒。
煕曰。
臣之酒不敢獻也。
成宗乃坐幕外。
進禦酒共飮而罷。
煕患疾在開國寺。
成宗駕幸問疾。
以數千石施寺。
凡所以祈命者無不爲。
至是卒。
年五十七。
賻布千匹。
他物稱是。
謚章威。
改西京曰鎬京。
○冬十二月。
改定田柴科。
改定文武兩班及軍人。
用官職階級。
自一品至九品。
分爲十八科。
其第一科田百結柴七十結。
遞降至十八科。
田二十結。
科外給田十七結。
以爲常式。
貢士金成積。
入宋登第。
己亥二年秋七月。
作眞觀寺。
爲太後願刹也。
〈古基。
在開城府南龍首山。
〉 冬十月。
王如鎬京。
〈按。
還宮月日。
史闕。
下並同例。
〉 赦罪辜問耆老。
除鎬京一年租。
所過州縣半之。
契丹遣使。
加冊王。
冊爲尙書令。
日本人來投。
日本人道要彌刀等二十戶來投。
處之利川郡。
遣使入朝于宋。
吏部侍郞朱仁紹。
奉使如宋。
帝特召見。
仁紹自陳國人思慕華風。
爲契丹劫制之狀。
帝賜詔遣還。
〈按通考。
誦立。
遣兵校徐遠來候。
朝廷德音。
遠久不至。
鹹平三年。
其臣吏部侍郞趙之遴。
命牙將朱仁紹。
至登州偵之。
州將以聞。
上特召見仁紹。
仁紹因陳國人思慕皇化。
爲契丹覊制之狀。
乃賜誦鈿凾詔。
令還。
〉 庚子三年冬十月。
作崇敎寺。
爲願刹也。
〈古基。
在開城府南部歡喜坊。
〉 辛醜四年冬十一月。
王如中原府。
王欲巡省風俗。
遂幸中原。
宴群臣。
肆赦。
所歷州郡。
賜物有差。
以韓彥恭爲侍中。
壬寅五年夏四月。
親饗太廟。
加上先王先後徽號。
○五月。
作六衛軍營。
備置職員將帥。
王又以衛士勞役於?池佛寺之役。
下令蠲除雜役。
六月。
耽羅山開。
山開四孔。
赤水湧出。
五日而止。
其水皆成瓦石。
秋七月。
聽民交易。
任用土宜。
時。
全用錢幣。
禁麁布。
民頗患之。
侍中韓彥恭上?言。
欲安人而利物。
須仍舊以有恒。
今繼先朝而使錢。
禁用麁布以駭俗。
未遂邦家之利益。
徒興民庶之怨嗟。
於是。
王下敎。
令茶酒食味等諸店。
依前使錢。
百姓私相交易。
任用土宜。
癸卯六年春正月。
命三京十道薦士。
王慮內外學官之敎漸惰。
下敎三京十道管內。
有才學者。
逐年薦擧。
勿墜恒?。
文儒醫蔔之輩。
博士師長。
奬勸生徒有勤勞者。
錄名申聞。
二月。
下敎求言。
敎畧曰。
今上自台輔。
下至庶僚。
曾無謇諤。
但有巧諛。
嗚呼。
言而不用。
予宜自慙。
危而不扶。
誰任其咎。
京官五品以上。
各上封事。
陳藥石之辭。
以金緻陽。
爲右僕射兼三司事。
緻陽不數年。
貴寵無比。
驟遷至右僕射。
百官予奪。
皆出其手。
親黨布列。
勢傾中外。
起第至三百餘間。
臺榭園池。
窮極美麗。
日夜與太後遊戱。
無所畏忌。
立祠洞州。
〈今瑞興。
〉額曰星宿寺。
又於宮城西北隅。
立十王寺。
其圖像奇恠難狀。
潛懷異志。
以求陰助。
凡器皿皆銘其意。
其鍾銘曰。
當生東國之時。
同修善種。
後往西方之日。
共證菩提。
王常欲黜之。
恐傷母志。
不敢也。
崔氏曰。
昔文姜得罪於魯。
莊公不能防閒其母。
大失子道。
故屢書示貶。
聖人所以斷之大義如此。
穆宗徒知區區順母之志。
而不知斷以春秋之大義也。
太後皇甫氏。
逼大良君詢爲僧。
初。
詢之生也。
成宗爲擇姆養之。
詢至二歲。
姆甞誨之曰爺。
一日成宗召見。
姆抱而入。
詢仰視成宗。
呼雲爺。
上王膝捫衣。
又呼爺。
成宗泫然曰。
此兒深慕父也。
遂送泗水以歸郁。
郁卒。
詢還京。
封爲大良院君。
至是。
太後與金緻陽。
有私生子。
欲以其子嗣王位。
忌詢地逼。
強令祝髮出家。
年十二。
詢初寓崇敎寺。
後居三角山神穴寺。
太後潛遣人謀害。
寺有老僧。
穴地室中匿之。
而上置卧榻。
以防不測。
〈世家。
王初寓崇敎寺。
有僧夢見大星隕寺庭。
變爲龍。
又變爲人。
卽王也。
由是衆多奇之。
在神穴寺。
題溪水曰。
一條流出白雲峰。
萬裡滄溟去路通。
莫道潺湲巖下在。
不多時日到龍宮。
詠小蛇曰。
小小蛇兒達藥欄。
滿身紅錦自斑斕。
莫言長在花林下。
一旦成龍也不難。
又夢雞鳴砧響之異。
釋者謂卽位之兆。
〉 〈按通考。
鹹平六年。
誦使戶部郞中李宣來謝恩。
且言晉割燕薊。
以屬契丹。
遂有路趣玄菟。
屢來攻伐。
求取不已。
乞王師屯境。
遂制詔書優答之。
此不見本史。
〉 甲辰七年春三月。
改定科擧法。
先是。
每春二月試取。
秋冬放榜。
至是。
定以三月開場鎖闈。
貼禮經十條。
明日試詩賦。
越一日試時務策。
至十日定奏科第。
及開鎖。
其明經以下諸業。
上年十月畢選。
與進士同日放榜。
夏六月。
侍中韓彥恭卒。
彥恭。
湍州〈今長湍〉人。
聦敏好學。
遇事直言。
王甞幸平州。
〈今平山。
〉日暮寒甚。
駐輦道傍。
酣飮不行。
彥恭進曰。
臣等醉飽。
奈軍士何。
王嘉之。
賜貂裘。
促駕入行宮。
卒。
謚貞信。
冬十一月。
王如鎬京。
○是歲。
宋及契丹。
爲澶州之盟。
乙巳八年春正月。
東女眞冦邊。
冦登州。
燒州鎭部落三十餘所。
遣將禦之。
三月。
汰外官。
罷觀察使,都團鍊,團鍊,刺史等官。
惟置十二節度四都護〈按地理志。
成宗時置安東,安南,安北,安邊四都護府。
安東金州今金海。
安南朗州今靈巖。
安北寧州今安州。
安邊和州今永興。
〉東西北界防禦鎭使縣令鎭將。
以宋人周佇。
爲拾遺。
佇。
宋溫州人。
隨商舶來。
學士蔡忠順。
知其有才。
密奏留之。
受禮賓注簿。
不數月。
除拾遺。
遂掌制誥。
丙午九年春二月。
開倉賑民。
王謂有司曰。
比年秋糓不登。
百姓艱食。
自癸卯以來。
貢賦未納者。
並除之。
其有絶食無糓種者。
開倉賑給。
夏四月。
令擧才堪治民者。
王患州縣乏人。
詔文班常參以上。
各擧才堪治民者一人。
視所擧當否。
以賞罰之。
六月。
震天成殿鴟吻。
赦。
王憂懼責己。
肆赦。
孝順義節。
並加恩賞。
文武增級。
減今年稅布之半。
幷蠲甲辰年前逋欠租稅。
彗星見。
丁未十年春二月。
契丹遣使加冊王。
契丹遣耶律延貴來。
加冊王爲守義保邦推誠奉聖功臣開府儀同三司,守尙書令兼政事令,上柱國。
食邑七千戶。
食實封七百戶。
作眞觀寺九層塔。
○秋七月。
平章事韓藺卿等。
有罪流之。
慶州人融大。
詐稱新羅元聖王遠孫。
認良民五百餘口爲奴婢。
賂宮人金氏,及藺卿,吏部侍郞金諾爲援。
禦史?奏請罪之。
王怒。
流藺卿于楊州。
諾于海島。
金氏有寵於王。
號邀石宅宮人。
罰銅百斤。
聞者賀之。
饗老。
○冬十月。
王如鎬京。
○鎬京地震。
○有山湧于耽羅海中。
山之始出也。
雲霧晦冥。
地動如雷。
凡七晝夜始開霽。
山高可百餘丈。
周圍可四十裡。
無草木。
煙氣羃其上。
望之如石硫黃。
遣太學博士田拱之。
圖形以進。
謂之瑞山。
兪氏曰。
昔在唐武後朝。
有山湧于平地。
謂之慶山。
時有上書言陰盛之緻。
此誠至言也。
穆宗之時。
千秋太後。
淫泆于上。
大亂將作。
而山湧之異。
與則天之世相符。
則天之警之也深矣。
方且上下恬然。
國欲不亂。
得乎。
戊申十一年冬十月。
王如鎬京。
〈還宮月日史闕。
〉○以庾行簡。
爲閤門舍人。
行簡。
姿美麗。
王嬖愛有龍陽之寵。
每宣旨。
必先問而行。
由是。
怙寵驕蹇。
輕蔑百僚。
近侍視之如王。
又有劉忠正者。
本渤海人。
無他技能。
亦甚寵於王。
王甞以水房人吏。
分屬二人。
騶從僭擬無極。
己酉十二年春二月。
王幸崇敎寺。
暴風折禦傘柄。
○千秋殿災。
王有疾不聽政。
壬申。
王禦詳政殿觀燈。
大府油庫火。
延燒千秋殿。
王見殿宇府庫煨燼。
悲歎成疾。
不聽政。
宰臣劉瑨,崔沆,蔡忠順。
直宿銀?。
嬖臣劉忠正,庾行簡。
直宿於內。
將軍庾方等。
並入內直宿。
閉諸宮門戒嚴。
仍設救命道場於長春乾化二殿。
兪氏曰。
千秋太後。
淫泆自恣。
欲以緻陽之子爲君。
則是將勦絶麗祚矣。
天用震怒。
火其所居之殿。
其諄諄示警之意至矣。
使穆宗惕然奮發。
誅殛緻陽。
早定繼嗣。
以應天心。
康兆雖兇逆。
將何名而稱兵乎。
計不出此。
顧乃悲歎成疾。
豈天奪其魄而促之亡乎。
噫。
金緻陽謀作亂。
王密召給事中蔡忠順等。
迎大良君詢于神穴寺。
王累日不豫。
常居於內。
厭見群臣。
庾行簡等。
居中用事。
宰臣震恐。
請入寢問疾。
不許。
一日。
王召蔡忠順入內。
辟左右密語曰。
寡人疾漸就平。
聞外間有窺覦者。
卿知之乎。
對曰。
臣試聞之。
未得其實。
王取枕上一封書與之。
乃知銀?事劉忠正所上也。
言右僕射金緻陽。
覬覦非望。
遣人緻遺。
深布腹心。
仍求內援。
王又取一封書示之。
乃大良君詢所上也。
雲姦黨遣人圍逼。
兼遺毒酒。
願聖上憐救。
忠順見畢奏曰。
勢急。
宜早圖之。
王曰。
朕疾漸危篤。
朝夕入地。
太祖之孫。
惟大良院君在。
卿與崔沆。
素懷忠義。
宜盡心匡救。
使社稷不屬異姓。
忠順出以語沆。
沆曰。
上意如此。
社稷之福也。
沆等遂密與忠正。
定議迎詢。
忠順等。
薦宣徽判官皇甫兪義。
志存社稷。
遂使兪義迎之。
又恐軍校多則行必遲。
恐姦黨先圖。
請遣十餘人。
徑往迎來。
王然之曰。
可亟遣。
不可緩也。
予欲親禪。
若予疾瘳。
如成宗封朕故事。
朕無子而繼嗣未定。
衆心搖動。
是吾過也。
宗社大計。
無過於此。
卿等其各盡心。
王遂泣下。
忠順亦泣。
王命忠順。
草與詢書。
親自硏墨曰。
意忙不覺勞也。
其書曰。
自古國家大事。
預有定分。
則人心乃定。
今予寢疾。
姦邪窺覦。
以名分未定故爾。
卿。
太祖嫡孫。
寡人未至大期。
得面付宗社。
沒無遺恨。
若有餘齡。
則使處東宮。
以定群心。
時。
庾行簡不欲迎立。
王慮事洩。
戒忠順勿令行簡知之。
以書授兪義。
往迎于神穴寺。
徵西北面都巡檢使康兆入衛。
兆遂引兵犯闕。
王以殿中監李周禎附緻陽。
權授西北面巡檢副使。
卽日發遣。
仍徵康兆入衛。
兆聞命卽行。
至洞州龍泉驛。
〈在今瑞興縣西南二十餘裡。
〉有細人魏從政崔昌者。
曾坐事怨朝廷。
常欲搆亂。
遂紿兆曰。
主上疾篤。
太後與金緻陽。
謀奪社稷。
忌公在外握重兵。
矯命徵召。
足下速還本道。
擧義兵。
保國全身。
時不可失。
兆以爲王已薨。
朝廷悉被緻陽詿誤。
便還營。
太後忌兆來。
遣內臣守岊嶺。
使遏行人。
兆與副使吏部侍郞李鉉雲等。
領甲卒五千。
至平州。
始知王未薨。
喪氣垂頭。
良久。
業已不可中止。
遂決意廢立。
以誅金緻陽,庾行簡。
迎立大良君爲名。
不知王已迎詢。
遣人迎之。
二月。
大良君詢。
至自神穴寺。
康兆立詢爲王。
廢王爲讓國公。
尋弑之。
太後奔黃州。
戊子。
兆兵入京。
兆奏請王出禦龍興〈寺名。
在歸法寺側。
〉歸法寺。
俟掃蕩姦黨。
然後迎入。
己醜。
日色如張紅幕。
李鉉雲率兵。
入迎秋門大譟。
王驚懼。
執庾行簡。
送兆所。
時。
省中直宿官中郞將河拱辰,卓思政。
皆奔于兆。
兆至大初門。
距胡床。
崔沆出自省。
兆起揖。
沆曰。
古有如此事乎。
兆不應。
於是。
兵士闌入。
王知不免。
與太後號泣。
率宮人小竪及蔡忠順劉忠正等。
出禦法王寺。
〈在松嶽下。
〉兆坐乾德殿禦榻下。
軍士呼萬歲。
兆驚起跪曰。
嗣君未至。
是何等聲耶。
俄而皇甫兪義等。
奉詢至。
卽位於延寵殿。
是爲顯宗。
兆遂廢王爲讓國公。
使通事舍人傅巖等守王。
惟崔沆等數人侍從。
旣而遣兵。
誅金緻陽,庾行簡等七人。
流其黨及太後親屬李周禎等三十餘人于海島。
放王及太後于忠州。
王使崔沆請馬於兆。
送一匹。
又於人家取一匹。
王及太後乘之。
出自宣仁門。
至歸法寺。
解禦衣換食而進。
兆召還沆等。
王謂沆曰。
但願歸老于鄕。
卿可奏新君。
且善輔佐。
王親爲太後。
奉膳執鞚。
行至積城縣。
兆遣尙藥直長金光甫進毒。
王不肯飮。
光甫謂隨從中禁安覇曰。
兆言若不能進毒。
可令中禁軍士行大事。
以自刃報。
不爾。
吾與若屬俱族矣。
是夜覇等弑之。
以自刎聞。
取門扇爲棺。
權厝于舘。
王在位十二年。
壽三十。
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