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使人以縣倉米作飯祭之。

    太後遜于黃州。

    王性沉毅。

    有人君之度。

    善射禦。

    嗜酒好獵。

    不留意政事。

    信狎嬖倖。

    以及於禍。

    踰月火葬于縣南。

    陵曰恭陵。

    謚宣靈。

    廟號愍宗。

    臣民莫不痛憤。

    而新君未之知。

    至契丹問罪然後始知之。

    李氏齊賢曰。

    慶父犯禮於魯。

    不韋嫁禍於秦。

    齊桓屍姜。

    始皇轘毐。

    何救萬世之恥哉。

    穆宗不戒覆車之轍。

    防閑於初。

    子母俱罹其殃。

    社稷幾至於亡。

    嗚呼。

    宣讓之不幸也。

    抑非不幸也。

    〈按。

    詢之立。

    穆宗之意也。

    詢之應召而來也。

    雖冦亂縱橫。

    當問王所在。

    親承其命。

    則受授甚正而今此之來。

    未甞一問王之所在。

    汲汲然先自卽位。

    兆雖弒王。

    而詢之與聞必矣。

    史雲新君未之知。

    至契丹問罪然後始知之。

    其果成說乎。

    〉 罷中樞院。

    置中?省。

    康兆自爲使。

    以李鉉雲爲副使。

     初。

    成宗置中樞院。

    後分爲銀臺及南院北院。

    分掌機務。

    至是罷之。

    置中?省。

    以三官機務悉歸之。

    以康兆爲使。

    李鉉雲副之。

    蔡忠順直中?。

     遣使如契丹。

    告嗣位。

    ○罷敎坊。

    毀閬苑亭。

     罷敎坊。

    放宮女百餘人。

    毀閬苑亭。

    放珍禽奇獸龜魚之類。

    亭卽千秋太後所創。

    與金緻陽縱遊處也。

     三月。

    以柳允孚爲門下侍中。

    柳邦憲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康兆自爲吏部尙書參知政事。

    ○始築京都羅城。

     姜邯贊請之也。

     夏四月。

    追謚考妣及祖母。

     追尊父郁。

    爲安宗孝穆王。

    陵曰乾陵。

    妣皇甫氏爲孝肅太後。

    卽景宗憲貞王後也。

    陵曰元陵。

    又尊祖母金氏。

    爲神成太後。

    陵曰貞陵。

     赦。

    ○五月。

    立成宗女爲王後。

    稱金氏。

     是爲元貞王後。

    後又納成宗女。

    稱常春殿姓崔氏。

    是爲元和王後。

     六月。

    東北界蝗。

    ○秋七月。

    敎文官常參以上。

    極言時政得失。

    ○以翰林學士崔沆。

    爲師傅。

     沆。

    彥撝之孫。

    成宗嘉其才擢用。

    前王時尤倚重。

    政無大小。

    必與圖議。

    至是。

    王下敎曰。

    王者。

    父事三老。

    兄事五更。

    所以藉賢輔德也。

    崔沆明識高才。

    可授政堂文學。

    以爲寡人師傅。

     八月。

    門下侍郞柳邦憲卒。

     邦憲。

    全州人。

    性仁恕。

    雖在倉卒。

    未甞疾言遽色。

    長於儒學。

    不事生業。

    前王朝爲諫官。

    或責以不言。

    徐對雲。

    訐以爲直。

    非吾所取。

    謚貞簡。

     冬十月。

    以韋壽餘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陳頔爲內史侍郞平章事。

    ○十二月。

    恒霧。

     自九月恒霧。

    至是。

    王下敎責躬。

    申戒百僚。

     庚戌顯宗元文王〈諱詢。

    字安世。

    太祖第八子。

    安宗郁子。

    母孝肅王後皇甫氏。

    〉元年春閏二月。

    復燃燈會。

     國俗。

    自王宮國都以及鄕邑。

    正月望燃燈二夜。

    成宗以不經廢之。

    至是。

    復以二月望行之。

     造戈船。

     時。

    東藩海賊。

    侵掠東海。

    命造戈船七十五艘。

    泊鎭溟口〈廢縣。

    在今德源府南二十四裡。

    〉以備之。

     夏四月。

    科擧除時務策。

    ○五月。

    流郞中河拱辰,柳宗於海島。

     先是。

    尙書郞中河拱辰。

    甞從事東西兩界。

    擅發兵擊東女眞。

    見敗。

    和州〈今永興〉防禦郞中柳宗恨之。

    會女眞九十五人來朝。

    至和州舘。

    宗盡殺之。

    故幷坐流。

    女眞亦訴于契丹。

    契丹主謂群臣曰。

    康兆弑君大逆也。

    宜發兵問罪。

     〈按續綱目。

    大中祥符三年。

    契丹主隆緖。

    謂群臣曰。

    康兆弑君誦而立詢。

    因而相之。

    大逆也。

    宜發兵問其罪。

    群臣皆曰可。

    蕭敵烈曰。

    國家連歲征討。

    士卒刓弊。

    況今年穀未登。

    島夷小國。

    城壘完固。

    勝不爲武。

    萬一失利。

    恐貽後悔。

    不如遣一介之使。

    往問其故。

    彼若伏罪則已。

    不然。

    俟歲豊擧兵。

    不晩。

    不聽。

    〉 秋七月。

    契丹遣使來。

    問前王之故。

    ○八月。

    遣使如契丹。

    請修好。

    ○冬十月。

    康兆自爲行營都統使。

    出屯通州。

     兆自爲都統使。

    李鉉雲,張延祐副之。

    安紹爲都兵馬使。

    盧頲副之。

    崔賢敏,李昉,樸忠淑爲左右中三軍兵馬使。

    崔士威爲統軍使。

    率兵三十萬。

    軍于通州。

    〈今宣川古治在府北六十二裡。

    〉以備契丹。

     契丹遣使來告興師。

    ○遣使如契丹請和。

     時。

    契丹將發兵。

    朝廷大懼。

    連遣使乞好。

    契丹主不聽。

    並拘之。

    前後被拘者。

    陳迪,尹餘,金延保,王佐暹,白日昇,李禮均,王同穎等凡十餘人。

     十一月。

    契丹遣使來告親征。

    ○復八關會。

     八關會廢幾三十年。

    至是。

    政堂文學崔沆。

    請復之。

    崔氏曰。

    燃燈八關。

    卽釋氏誕妄之敎。

    成宗知其不經而廢之。

    今復首。

    擧行之。

    當是時。

    亂賊內訌。

    強冦外熾。

    王能勵精勤政。

    則奔竄之辱。

    庶可弭矣。

    顧乃汲汲於張皇釋敎。

    豈不爲初政之大累乎。

     契丹主自將到通州。

    執康兆誅之。

     辛卯。

    丹主自將步騎四十萬。

    號義軍天兵。

    渡鴨綠江。

    圍興化鎭。

    都巡檢使楊?,鎭使鄭成,副使李守和,判官張顥等。

    嬰城固守。

    丹主獲我國人。

    賜錦衣授箭封書。

    以兵百餘人。

    送至城下諭降。

    其書曰。

    朕以前王誦。

    服事朝廷。

    其來久矣。

    今逆臣康兆。

    弑君立幼。

    故親率精兵。

    以臨國境。

    汝等擒康兆送駕前。

    便卽回兵。

    不然。

    直入開京。

    殺汝妻孥。

    癸巳。

    又勑諭之。

    李守和等。

    上表陳謝。

    以示不降之意。

    甲午。

    丹主以錦衣銀器等物。

    賜鎭將。

    仍勑歸欵。

    乙未。

    守和又回表雲。

    昨奉詔泥。

    輒陳心石。

    望賜泣辜之惠。

    切祈解網之仁。

    丹主知其不降。

    仍更傳旨慰諭之曰。

    汝等撫安百姓以待之。

    丁酉解圍。

    以二十萬兵。

    屯麟州〈在今義州治南三十五裡〉南無老代。

    〈今未詳。

    〉以二十萬兵。

    進至通州。

    移軍銅山下。

    〈今鐵山。

    〉先是。

    康兆,崔士威等。

    分軍爲三道。

    出龜州〈今龜城〉北。

    與契丹戰敗績。

    引兵出通州城南。

    分軍爲三。

    隔水而陣。

    一營于州。

    據三水之會。

    兆居其中。

    一營于近州之山。

    一附城而營。

    兆以劒車排陣。

    丹兵至。

    合攻之。

    無不摧靡。

    兆遂有輕敵之心。

    與人彈碁。

    己亥。

    契丹先鋒耶律盆奴及耶律敵魯。

    擊破三水砦。

    鎭主告丹兵至。

    兆不信曰。

    如口中之食。

    少則不可。

    宜使多入。

    再告曰。

    丹兵已多入。

    兆驚起曰信乎。

    恍惚若見前王立其後。

    叱之曰。

    汝奴休矣。

    天伐詎可逃乎。

    兆卽脫鍪長跪曰。

    死罪死罪。

    言未訖。

    丹兵已至。

    縛兆|以氊。

    載之以去。

    李鉉雲,盧戩,盧顗,楊景,李成佐等。

    皆被執。

    盧頲,徐崧,盧濟皆死。

    三軍大亂。

    丹兵乘勝。

    追奔數十裡。

    斬首三萬餘級。

    所棄糧餉鎧仗。

    不可勝計。

    丹主解兆縛問曰。

    汝爲我臣乎。

    對曰。

    我是高麗人。

    何爲汝臣。

    再問對如初。

    剮而問。

    亦對如初。

    問鉉雲。

    對曰。

    兩眼已瞻新日月。

    一心何憶舊山川。

    兆怒蹴鉉雲曰。

    汝是高麗人。

    何有此言。

     將軍金訓等。

    敗契丹兵於緩項嶺。

    〈在今定州西十五裡。

    今稱當安嶺。

    〉 丹兵旣克兆軍。

    長驅而進。

    左右奇軍將軍金訓,金繼夫,李元,申寧漢等。

    伏兵於緩項嶺。

    皆執短兵。

    突出擊之。

    丹兵少卻。

     契丹遣降將盧戩。

    諭通州。

    中郞將崔質等拘之。

     丹主使戩等。

    持檄至通州諭降。

    城中皆懼。

    中郞將崔質,洪淑。

    投袂而起。

    執戩等。

    乃與防禦使李元龜等。

    閉門固守。

    衆心乃一。

    〈按。

    忠宣王以盧戩有功。

    與河拱辰,楊規等子孫。

    同爲錄用。

    則必有勳勞。

    而史無文也。

    〉 十二月。

    契丹兵至郭州。

    守將趙成裕,安北都護樸暹。

    棄城走。

    契丹進陷肅州。

     庚戌。

    丹兵入郭州。

    防禦使趙成裕夜遁。

    右拾遺乘裡仁,將軍大懷德,申寧漢,郞中李用之,簡英彥皆死。

    城遂陷。

    契丹留兵六千餘守之。

    壬子。

    丹兵至淸水江。

    〈今淸川江。

    〉安北都護府使樸暹。

    棄城遁。

    州民皆潰。

    甲寅。

    丹兵遂陷肅州。

     隕星于郭州。

    ○中郞將智蔡文,都巡檢使卓思政。

    敗契丹兵于西京。

    僧將法言死之。

     初。

    王聞丹兵至。

    遣中郞將智蔡文。

    將兵鎭和州。

    以備東北。

    及康兆敗。

    命移兵援西京。

    蔡文卽與軍容使崔昌。

    進次剛德鎭。

    〈今成川。

    〉契丹以盧顗鄕導。

    與丹人劉經。

    賫書入西京諭降。

    副留守元宗奭。

    與僚佐議降。

    蔡文等聞之。

    馳入西京。

    昌諷宗奭。

    執顗等固守。

    宗奭不從。

    昌與蔡文謀。

    遣兵城北。

    候顗等還。

    掩殺之。

    取其降表焚之。

    時。

    城中疑貳。

    蔡文出屯城南。

    會。

    東北界都巡檢使卓思政。

    引兵至。

    遂與蔡文。

    合軍復入城。

    時。

    王以三軍敗衂。

    州郡陷沒。

    上表請朝。

    契丹主許之。

    遂禁俘掠。

    以馬保佑爲開城留守。

    王八副之。

    遣乙凜。

    將騎兵一千。

    送保佑等。

    乙卯。

    丹主又使韓杞。

    以突騎二百。

    至西京北門。

    問盧顗等不還之故。

    且令留守官僚。

    來聽指諭。

    思政與蔡文。

    謀遣麾下鄭仁等。

    將驍騎百人。

    突出擊斬杞等百餘人。

    餘悉擒之。

    無一人還者。

    思政又以蔡文爲先鋒。

    出與乙凜戰。

    乙凜保佑敗走。

    於是。

    城中人心稍安。

    思政還入城。

    蔡文出屯慈惠寺。

    丹主復遣乙凜擊之。

    勢甚盛。

    丙辰。

    蔡文與思政僧法言。

    率兵九千。

    迎擊于林原驛〈在今平壤府北二十裡〉南。

    斬首三千餘級。

    法言死之。

     契丹主圍西京。

    卓思政棄城走。

    趙元,姜民瞻等。

    收兵城守。

     丁巳。

    蔡文復出戰。

    丹兵敗走。

    於是。

    城中競出逐之。

    至馬灘。

    〈在今平壤府東四十裡。

    〉丹兵回軍擊敗之。

    遂進軍圍城。

    丹主次于城西佛寺。

    思政懼。

    紿將軍大道秀曰。

    君自東門。

    吾自西門出。

    前後夾擊。

    蔑不勝矣。

    遂以麾下兵夜遁。

    道秀出東門。

    始知見紿。

    又力不可敵。

    遂率所部。

    降于契丹。

    諸將皆潰。

    城中洶懼。

    己未。

    統軍錄事趙元,隘守鎭〈在今高原〉將姜民瞻。

    莫知所措。

    乃共禱神祠。

    得吉兆。

    於是。

    衆推元爲兵馬使。

    收散卒。

    閉城固守。

     巡撫使楊?。

    殲契丹兵于郭州。

     先是。

    契丹主。

    詐爲康兆書。

    送興化鎭諭降。

    楊?曰。

    我受王命而來。

    非受兆命。

    不降。

    至是。

    自興化鎭。

    率兵七百餘人。

    庚申至通州。

    收兵一千。

    辛酉入郭州。

    擊契丹所留兵。

    悉斬之。

    徙城中男女七千餘人于通州。

     契丹主攻西京不拔。

    解圍而東。

     時。

    西京神祠。

    旋風忽起。

    契丹軍馬皆潰。

    人謂得神助。

     遷顯陵。

    奉梓宮于香林寺。

    〈在負兒嶽。

    疑今三角山。

    〉○召還河拱辰,柳宗。

     以冦深故也。

     王南奔。

    次昌化縣。

     辛未。

    智蔡文自西京奔還。

    奏軍敗狀。

    群臣議降。

    禮部侍郞姜邯贊獨曰。

    今日之事。

    罪在康兆。

    非所恤也。

    但衆寡不敵。

    當避其鋒。

    徐圖興復耳。

    遂勸王南行。

    蔡文曰。

    臣雖駑怯。

    願在左右。

    庶效犬馬之勞。

    王嘉之。

    賜酒食。

    壬申夜。

    王與後妃及吏部侍郞蔡忠順等禁軍五十餘人。

    出京城。

    癸酉。

    至積城縣丹棗驛。

    〈在今積城縣西四裡。

    〉武卒堅英。

    謀亂將犯行宮。

    蔡文射卻之。

    至南山。

    賊遮道突出。

    蔡文又射卻之。

    至昌化縣。

    〈今楊州屬縣。

    〉縣吏搆亂。

    使人傳呼曰。

    河拱辰將兵至。

    欲擒蔡忠順,金應仁等。

    應仁等皆遁。

    惟蔡忠順,周佇等數人留侍。

    至夜。

    賊又逼行宮。

    從官嬪禦皆亡匿。

    惟玄德,大明二王後及侍女二人。

    近臣數人。

    蔡文隨機應變。

    賊不敢近。

    及曉。

    蔡文請二後先自北門出。

    手執王馬鞚。

    間行入道峯寺。

    〈道峯山。

    在今楊州府南三十裡。

    〉賊不之知。

    蔡文奏曰。

    去夜賊疑非拱辰。

    卽還昌化蹤跡之。

    適拱辰,柳宗。

    被召赴行在。

    蔡文詰之。

    果非拱辰所爲也。

    拱辰路見中軍判官高英起。

    敗軍南走。

    與之俱來。

    遂搜得昌化賊。

    殺之。

     遣尙書郞中河拱辰。

    奉表如契丹營。

     甲戌。

    王次楊州。

    拱辰奏曰。

    契丹本以討賊爲名。

    今已得康兆。

    遣使請和。

    彼必班師。

    王命太史筮之。

    得乾之蠱。

    曰吉。

    〈世家太史奏曰。

    乾爲君爲父。

    乾健則無所不通。

    九五曰利見大人。

    蠱之爲卦。

    尊者在上。

    卑者在下。

    此以下事上之象。

    〉遂遣拱辰,戶部員外郞高英起。

    奉表往丹營。

    行至昌化。

    拱辰以表授郞將張旻等。

    先往軍前。

    告曰。

    國王固願來覲。

    弟懼兵威。

    又因內難。

    出避江南。

    遣臣拱辰等。

    陳達事由。

    拱辰等亦惶懼不敢進。

    請速收兵。

    旻等未至。

    契丹先鋒。

    已至昌化。

    拱辰具陳前意。

    丹兵問國王安在。

    拱辰曰。

    今向江南。

    不知所在。

    又問遠近。

    答曰。

    江南太遠。

    不知幾萬裡。

    追兵乃還。

     辛亥二年春正月。

    契丹主陷京城。

    王次廣州。

     乙亥朔。

    契丹主入京城。

    焚燒太廟宮闕。

    民屋皆盡。

    是日。

    王次廣州。

     王次礪陽縣。

    授玄安之等十六人。

    爲中尹。

     王在廣州。

    失玄德,大明二後所在。

    令智蔡文尋之。

    至饒呑驛〈今未詳〉奉還。

    王喜。

    爲留三日。

    戊寅發廣州。

    次鼻腦驛。

    〈今未詳。

    〉扈從將士。

    皆托尋妻子四散。

    蔡文恐昏夜有姦賊竊發。

    奏請爲幟。

    分揷將士冠以辨。

    從之。

    己卯。

    至陽城縣。

    吏皆遁。

    柳宗,金應仁等。

    請遣二後。

    各歸其鄕。

    除扈從將卒。

    令往東邊備急。

    王以問蔡文。

    蔡文大哭曰。

    今君臣失道。

    橫罹禍殃。

    播遷如此。

    正當動由仁義。

    以收人心。

    棄王後以求生。

    其可忍乎。

    王曰。

    將軍言是也。

    遂行。

    過蛇山縣。

    〈今稷山。

    〉蔡文見群鴈下田。

    欲慰悅王心。

    躍馬而前。

    鴈驚飛。

    翻身仰射。

    應絃而墮。

    王大悅。

    蔡文下馬。

    取鴈進曰。

    有臣如此。

    何憂盜賊。

    王大笑慰奬。

    至天安府。

    宗應仁等皆逃。

    辛巳。

    次勵陽縣。

    〈今洪州屬縣。

    〉將卒有離心。

    蔡文奏曰。

    聖祖統合之時。

    有功者雖小必賞。

    況今涉險艱。

    要得衆心。

    宜先懋賞。

    王從之。

    授玄安之等十六人。

    爲中尹。

     王次長谷驛。

    全州節度使趙容謙作亂。

    王遂南幸。

     壬午。

    王至參禮驛。

    〈今屬全州。

    〉全州節度使趙容謙。

    野服迎駕。

    夜宿長谷驛。

    〈今未詳。

    〉容謙謀欲止王。

    挾以號令。

    與轉運使李載,巡檢使崔檝,殿中少監柳僧虔。

    以白幟揷冠。

    皷譟而進。

    智蔡文。

    使人閉門堅守。

    賊不敢入。

    蔡文登屋問曰。

    汝等何得如是。

    柳僧虔來否。

    賊曰。

    來矣。

    又問汝爲誰賊。

    曰。

    汝亦爲誰。

    蔡文答以他語。

    賊曰。

    智將軍也。

    蔡文認其聲曰。

    汝是親從馬韓兆也。

    仍以王命召僧虔。

    僧虔曰。

    汝不出。

    吾不敢入。

    蔡文出門呼僧虔。

    引至王前。

    僧虔泣奏曰。

    今日之事。

    容謙所爲。

    臣不知也。

    請奉旨召容謙來。

    王許之。

    僧虔出遂逃。

    王命侍臣良葉。

    召容謙載旣至。

    諸將欲殺之。

    蔡文呵止之。

    使二人牽大明宮主馬而行。

    旣而遣還全州。

    王遂南幸。

     契丹兵退。

     河拱辰等。

    至丹營乞班師。

    丹主許之。

    遂留拱辰等。

    扈從諸臣。

    聞其被執。

    皆驚懼散走。

    乙酉。

    契丹兵退。

     王入羅州。

     丁亥。

    王踰蘆嶺〈在今長城府北三十裡。

    卽要害之地。

    〉入羅州。

    庚寅夜。

    候人誤報丹兵至。

    王大驚。

    走出外。

    智蔡文奏曰。

    大駕夜行。

    百姓驚擾。

    願還行宮。

    蔡文遂出詗之。

    通事舍人宋均彥等。

    賫契丹前鋒元帥書。

    及河拱辰奏狀而來也。

    元帥書。

    行朝臣僚。

    無解契丹字者。

    莫曉其意。

     龜州別將金叔興。

    邀擊契丹。

    大敗之。

     丹兵引歸。

    辛卯。

    金叔興與中郞將保良。

    擊斬萬餘級。

     楊規邀擊契丹。

    連戰敗之。

     壬辰。

    規掩擊丹兵於無老代。

    斬二千餘級。

    奪被虜男女三千餘人。

    癸巳。

    又戰於梨樹。

    〈未詳。

    〉追至石嶺。

    〈未詳。

    〉斬二千五百餘級。

    奪被虜千餘人。

    丙申。

    又戰於餘裡站。

    〈未詳。

    〉斬千餘級。

    奪俘虜千餘人。

    是日三戰皆捷。

     王還發羅州。

    次全州。

    ○楊規,金叔興。

    及契丹主。

    戰于艾田。

    敗績死之。

     壬寅。

    規與叔興。

    復邀擊丹前鋒於艾田。

    〈在孟山。

    〉斬千餘級。

    俄而契丹主大軍至。

    規與叔興。

    終日苦戰。

    兵盡矢窮。

    俱陷陣死。

    規以孤軍。

    旬月之間凡七戰。

    所殺丹兵甚衆。

    奪被虜人三萬餘口。

    駞馬器械。

    不可勝數。

     契丹主還渡江。

    鎭使鄭成。

    追擊敗之。

    悉復諸降城。

     丹兵爲諸將鈔擊。

    又因大雨。

    駞馬疲乏。

    甲仗皆失。

    癸卯。

    丹主渡鴨綠江引去。

    鎭使鄭成追之。

    及其半渡。

    尾擊之。

    溺死者甚衆。

    諸降城皆復之。

     〈按通考。

    高麗傳曰。

    先是。

    契丹襲高麗。

    遂築六城。

    曰興元,鐵州,通州,龍州,龜州,郭州。

    於境上以爲己邑。

    遣使求六城。

    詢不許。

    遂擧兵奄至其城下。

    焚蕩宮室。

    剝劫居人。

    詢徙居昇羅州以避之。

    兵退。

    乃遣使請和於契丹。

    契丹堅以六城爲辭。

    自是調兵守六城。

    與女眞設奇。

    邀擊殺戮殆盡。

    按。

    六城事。

    與本史稍異。

    ○又曰。

    於鴨綠江東築城。

    與來遠城相望。

    跨江起橋。

    潛兵以固新城。

    ○又契丹傳曰。

    大中祥符三年。

    契丹將伐高麗。

    命所部南北大王,皮室,乙室,頻畢,太師,奚,室韋,黑水女眞等。

    賊車二千乘。

    凡調發。

    先下令使自辦兵器駞馬糗糧。

    故其抄畧所得。

    不補所失。

    又索境內漢口有罪者配軍。

    民皆嗟怨。

    十月。

    遣使宋。

    告征高麗。

    十一月。

    虜主自遼陽。

    親伐高麗。

    大爲高麗敗覆。

    帳族卒乘。

    罕有還者。

    官屬戰沒太半。

    乃令幽薊。

    選士人以補其乏。

    〉 罷中?省。

    復置中樞院。

    ○以蔡忠順爲秘書監。

    周佇爲中樞直學士。

    樸暹爲司宰卿。

     暹自安北遁還京都。

    挈家往籍鄕務安縣。

    道逢車駕。

    從至羅州。

    已而辭歸。

    又聞兵退復來。

    乃有是命。

    時議譏之。

    〈按。

    文宗六年制曰。

    顯宗時。

    樸暹負絏扈從。

    克著勤勞。

    終始一節。

    以安社稷。

    可圖形閣上。

    據此則暹亦有功矣。

    〉 二月。

    王次公州。

    納節度使金殷傅女爲妃。

     初。

    王之南幸也。

    公州節度使金殷傅。

    迎于熊津。

    獻衣帶土物。

    在巴山驛。

    〈今未詳。

    〉禦廚闕膳。

    殷傅進膳。

    分供朝夕。

    王嘉之。

    至是。

    還次公州。

    納其長女爲妃。

    稱延慶宮主。

    是爲元成王後。

    後殷傅更納其第二第三女爲妃。

    第二妃稱延德宮主。

    是爲元惠王後。

    第三妃卽元平王後也。

     贈楊規,金叔興官。

    賜智蔡文田。

     王憐規,叔興之忠。

    贈規工部尙書。

    叔興將軍。

    賜規妻洪氏粟百碩。

    叔興母李氏粟五十碩。

    歲以爲常。

    親製敎賜之。

    授規子帶春校書郞。

    以智蔡文忠勤。

    下敎褒美。

    賜田三十結。

     王次靑州。

    設燃燈會于行宮。

     丁巳。

    幸靑州。

    己未。

    設燃燈會。

    是後例以二月望行之。

     王還京。

     庚申。

    發靑州。

    丁卯。

    王還京都。

    論功行賞。

    贈戰亡諸臣盧頲等官。

    賜其家米布有差。

    又命有司。

    收瘞中外戰死骸骨。

    祭之。

     三月。

    以劉瑨爲內史侍郞平章事。

    趙之遴,崔士威。

    參知政事。

     王下敎曰。

    語曰危而不持。

    顚而不扶。

    將焉用彼相。

    書曰木從繩則正。

    後從諫則聖。

    朕自叨纘服。

    備歷艱危。

    夙夜兢愧。

    思免厥愆。

    卿等勉輔不逮。

    且無面從。

    之遴。

    白州人。

    雖有吏幹。

    性嗜酒娛樂。

    時以朋比乾沒譏之。

    未幾卒。

     夏四月。

    旱。

     以久旱。

    禱雨于宗廟。

    移市肆。

    禁屠宰。

    斷繖扇。

    審獄恤窮。

     遣使如契丹。

     謝班師也。

    是後。

    使價不絶。

     置迎賓會仙舘。

     時。

    宋契丹女眞南蠻諸商。

    往來絡繹。

    故置二舘。

    以待諸國使者。

     六月。

    以姜邯贊。

    爲翰林承旨。

    ○秋七月。

    以崔士威。

    爲西北面行營都統使。

    ○八月趙容謙等。

    除名支配。

     刑部奏。

    趙容謙,柳僧虔,李載,崔檝,崔成義,林卓等。

    當南幸之時。

    驚動行宮。

    請除名支配。

    從之。

     流康兆黨卓思政等于海島。

     思政及樸昇,崔昌,魏從政,康隱等。

    並流。

     饗老。

    賜窮民物有差。

    ○修松嶽城。

    ○築西京皇城。

    ○東女眞海賊。

    冦慶州。

    ○冬十月。

    修營宮闕。

    ○定試士糊名式。

    ○十二月。

    契丹殺講和使河拱辰。

     初。

    拱辰被留。

    內圖還國。

    外示忠勤。

    契丹主甚加寵遇。

    拱辰與高英起。

    密謀奏曰。

    本國今已喪亡。

    願領兵以往。

    檢點而來。

    丹主許之。

    尋聞王返國。

    使英起居中京。

    拱辰居燕京。

    妻以良家女。

    拱辰多市駿馬。

    列置東路爲歸計。

    人告其謀。

    丹主鞠之。

    拱辰具以實對。

    且曰。

    臣於本國。

    不敢有二心。

    不願生事大朝。

    丹主義而原之。

    諭令改節效忠。

    拱辰辭益不遜。

    遂殺之。

    爭取心肝食之。

    王錄功。

    加子則忠祿資。

    〈後文宗六年制曰。

    拱辰臨敵忘身。

    掉三寸舌。

    能卻大兵。

    可圖形閣上。

    贈工部侍郞。

    〉 壬子三年春正月。

    罷東京爲慶州。

    置十道按察使。

    廢節度使。

    置都護安撫使。

     東京廢留守。

    降爲慶州防禦使。

    置十道按察使。

    又廢節度使。

    置五都護府七十五牧安撫使。

     二月。

    女眞三十姓來貢。

     女眞酋長麻屍底。

    率三十姓部落子弟。

    來獻土馬。

    貢獻連歲不絶。

    〈按。

    世家三十姓。

    曰阿幹頓。

    曰尼忽。

    曰尼方固。

    曰門質老。

    曰弗遮利。

    曰居質阿。

    曰黏閒逸。

    曰尼質阿。

    曰耶邏多。

    曰邀揭囉。

    曰要悅逸。

    曰欝唁。

    曰烏臨大。

    曰蒙骨拽。

    曰暈底憲。

    曰徒忿。

    曰耶兀逸。

    曰拏乙信。

    曰拏乙晏。

    曰冬骨逸。

    曰支闍逸。

    曰魚瑟殷。

    曰麽乙逸。

    曰塗沒泥。

    曰雲突梨。

    曰押間伊。

    曰惱一伊。

    曰排門異。

    曰佛徐逸。

    曰滿尹伊。

    〉 減常膳。

    給西北民糧種。

     敎曰。

    語雲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頃因戎事。

    民失農業。

    道殣相望。

    念黎庶之若此。

    豈君父之獨安。

    其令太官減常膳。

    又曰。

    西北州鎭。

    自經兵亂。

    民乏資糧。

    今當農作。

    無以墾植。

    其令官吏。

    給糧與種。

    無令失業。

     以韋壽餘爲侍中。

    崔士威爲內史侍郞平章事。

    崔沆爲吏部尙書參知政事。

    蔡忠順爲禮部尙書。

     壽餘。

    端愨守法。

    尋卒。

    謚安恭。

     三月。

    慶州地震。

    ○令諸道。

    抽織錦綺人歸農。

     敎曰。

    洪範八政。

    以食爲先。

    比者人習浮靡。

    棄本逐末。

    其諸道錦綺雜織甲坊匠手。

    幷令抽減。

    以就農業。

     夏四月。

    契丹勑王入朝。

    ○五月。

    東女眞冦淸河,延日,長鬐。

    ○六月。

    高州有大石自行。

    ○令中外。

    停生辰賀。

     禮官請令中外賀生辰。

    王曰。

    寡人早値閔兇。

    永違供養。

    每及劬勞之日。

    益切追感之心。

    豈忍悲懷。

    乃受慶會。

    令後兩京諸道進賀。

    一切禁之。

    止置祝壽道場。

     契丹來索興化等六城。

     初。

    契丹蕭遜寧。

    以女眞所據鴨綠江東數百裡地來歸。

    遂築興化鎭及通龍鐵郭龜五州城。

    至是。

    遣刑部侍郞田拱之。

    如契丹。

    夏季問候。

    且告王病不能親朝。

    丹主怒。

    詔取興化等六城。

     秋八月丙申朔。

    日食。

    ○冬閏十月。

    女眞乞盟。

     女眞毛逸羅等。

    率三十姓。

    詣和州乞盟。

    許之。

     遣使如契丹。

    ○十二月。

    契丹遣使來。

    ○造太廟木主。

    安于齋坊。

     兵亂之後。

    太廟未成。

    四時祭。

    各於本陵。

    遣官行事。

    王以爲晉時太室燒毀。

    杜預謝鯤。

    議修嘉德門。

    權安神主行祭。

    命禮官先造木主。

    置于齋坊。

     移葬前王于義陵。

    改上謚。

     初。

    前王之遇弑也。

    葬禮不成。

    至是。

    移葬城東。

    號義陵。

    改謚宣讓。

    廟號穆宗。

     創重光寺。

     癸醜四年春正月。

    遣使如契丹。

    ○二月。

    慶州地震。

     是歲。

    慶州金州〈今金海〉地震者凡五。

     三月。

    契丹遣耶律行平。

    來索六城。

    ○夏四月。

    隕霜殺草。

    ○五月。

    女眞冦邊。

     女眞引契丹兵。

    將渡鴨綠江。

    大將軍金承渭。

    擊卻之。

     納宗室女爲妃。

    稱柳氏。

     妃。

    戴宗子敬章太子之女。

    是爲元容王後。

     六月。

    松嶽崩。

    ○秋七月。

    契丹耶律行平。

    復來索六城。

    ○八月。

    謁義陵。

    赦。

    ○九月。

    加大將軍宋能,庾孫等爵。

     二人逮事太祖。

    從軍有勞。

    年及期頤。

    令各加大匡。

     冬十月。

    修功臣堂。

    ○十二月戊午朔。

    日食。

     甲寅五年。

    春正月。

    宮闕成。

    ○彗星見五車。

    入大陵。

    ○二月。

    鐵利國獻方物。

     鐵利國在女眞東北。

    故靺鞨部落。

    而渤海置鐵利府。

    後自起爲國。

    宋初。

    甞入貢中國。

    至是。

    其王那沙。

    使女眞萬豆。

    來獻馬及貂鼠皮。

    蓋其路遠。

    不能自達也。

     以劉瑨守侍中。

    崔士威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金審言爲內史侍郞平章事。

    ○三月。

    白虹貫日。

    ○夏四月。

    親禘于齋坊。

    以穆宗祔。

     以宣正王後劉氏祔。

    宗室弘德院君圭之女也。

    〈按。

    後薨葬闕。

    ○配享貞信公韓彥恭,忠懿公崔肅,侍中金承祚。

    〉 赦。

    ○六月。

    量定布米輕重。

     時物價登踴。

    麁布一匹直米八鬥。

    歲稔糓賤。

    民不能堪。

    三司奏請量其輕重。

    增損其價。

    從之。

     秋七月。

    修社稷壇。

     令禮司。

    議定儀注。

    中樞使姜邯贊請也。

     八月。

    遣內史舍人尹徵古。

    入朝于宋。

     時。

    久與宋絶。

    至是。

    遣徵古入朝。

    獻金線織成龍鳳鞍幞繡龍鳳鞍幞各二幅良馬二十二匹。

    仍請歸附如舊。

    帝詔登州。

    置舘于海次。

    以待之。

     〈按。

    通考曰。

    大中祥符七年。

    高麗遣使。

    以金線織成龍鳳鞍並繡龍鳳鞍幞各二幅,細馬二匹,散馬二十匹來貢。

    使還。

    賜詢詔書。

    七通。

    幷衣帶銀綵鞍馬等。

    詔登州置舘於海次。

    以待使者。

    〉 慶州地震。

    ○九月。

    契丹復來索六城。

    ○冬十月。

    契丹侵邊。

    將軍鄭神勇。

    擊敗之。

     契丹連歲遣使。

    責取六城。

    不從。

    至是。

    遣國舅詳穩蕭敵烈。

    來侵通州興化鎭。

    將軍鄭神勇,別將周演。

    設奇邀擊。

    斬七百級。

    溺江死者甚衆。

     十一月。

    大霧三十日不開。

    ○上將軍金訓,崔質等。

    作亂。

    流中樞使張延祐,日直皇甫兪義。

     庚戌用兵以後。

    增置軍額。

    由是。

    百官祿俸不足。

    兪義等建議奪京軍永業田。

    以充祿俸。

    武官頗懷不平。

    質又以邊功。

    累拜武職。

    而不得文官。

    居常怏怏。

    至是。

    訓,質,樸成,李協,李翔,石邦賢等十餘人。

    以奪田激衆怒。

    誘諸衛士。

    皷譟闌入禁中。

    縛延祐,兪義。

    捶撻垂死。

    詣閤面訴雲。

    延祐等占奪我輩田。

    實謀自利。

    請除國蠧。

    用快群情。

    王重違衆志。

    遂除延祐等名。

    流配遠地。

     令武官皆兼文職。

     三司。

    揔中外錢糓出納。

    卽泰封調位府也。

    至是罷之。

    置都正司。

    罷禦史臺。

    置金吾臺。

    武官常參以上。

    皆兼文官。

    從金訓等請也。

    崔氏曰。

    顯宗德康兆迎立之謀。

    不加叛逆之罪。

    卒召強冦。

    乘輿播遷。

    亦可自省矣。

    及其南巡。

    群不逞之徒。

    屢犯行宮。

    皆置而不問。

    爲惡者何所懲艾乎。

    金訓,崔質等。

    皆起行伍。

    濫廁諸將。

    以不得文官。

    深懷怏欝。

    稱兵向闕。

    鞭撻簪紳。

    陰兇旣極。

    亂逆已著。

    王宜顯戮。

    以謝一國。

    可也。

    顧乃脅於虐焰。

    含默拱手。

    罷禦史立金吾。

    罷三司置都正。

    老兵麁卒。

    皆兼文職。

    癰疽已結於心腹。

    幾不可救藥矣。

    嗚呼。

    人徒知武夫之勦殺文臣。

    自領其職。

    在於毅宗之朝。

    而不知已基禍於今日。

    寧不爲顯宗惜也。

     減今年租稅之半。

    蠲壬子以前逋欠。

    ○京城訛言戒嚴。

    ○十二月。

    赦。

     乙卯六年春正月。

    契丹築鴨綠橋城。

     契丹作橋於鴨江。

    夾橋築東西城。

    遣將攻破不剋。

     契丹圍興化鎭。

    將軍高積餘,趙弋等。

    擊卻之。

    ○契丹侵通州。

    ○三月。

    王幸西京。

    宴群臣。

    執金訓,崔質等。

    誅之。

     是時。

    武臣用事。

    悍夫兇竪。

    布列臺閣。

    政出多門。

    朝綱紊亂。

    前和州防禦使李子琳。

    秩滿還京。

    心懷憤激。

    密謂日直金猛曰。

    王何不效漢高雲夢之遊乎。

    猛諭其意。

    密奏。

    王納之。

    以子琳權授西京留守判官。

    促令往備。

    王幸西京。

    宴群臣於長樂宮。

    乘訓等醉。

    以兵襲之。

    遂誅訓,質及李協,崔可貞,石邦賢等十九人。

    子琳後名可道。

     契丹侵龍州。

    ○夏四月。

    契丹耶律行平。

    復來索六城。

    拘之。

     王以契丹徵求不已。

    於是。

    拘留行平等。

    兵釁由是復起。

     王還自西京。

    ○六月己酉朔。

    日食。

    ○秋七月。

    罷武臣兼文職。

    ○九月。

    契丹復遣李松茂。

    來索六城。

    ○契丹侵通寧等州。

    大將軍鄭神勇,高積餘。

    死之。

     契丹攻通州興化鎭。

    大將軍鄭神勇及別將周演,任億,孫簡,楊春,康承穎等六人。

    引兵出其後。

    斬七百餘級。

    旣而戰敗皆死之。

    丹兵進攻寧州。

    〈今安州。

    〉不克而退。

    大將軍高積餘,將軍蘇忠玄,高延迪等六人。

    追擊之。

    兵敗俱死。

    丹兵虜判官王佐,錄事盧玄佐而去。

     冬十一月。

    戶部尙書張延祐卒。

     延祐父儒。

    新羅末。

    避亂吳越。

    習華語而還。

    光宗累授客省。

    擯接中國使臣。

    延祐長於吏事。

    所歷以幹能稱。

     契丹取宣化〈今宣川〉定遠〈今定州〉二鎭。

    城之。

    〈遼史雲。

    冬契丹取保州領縣一軍州二。

    來遠縣今屬義州。

    宣州懷化軍今未詳。

    定州領縣一。

    定東縣今未詳。

    〉 遣民官侍郞郭元。

    入朝于宋。

     遣元如宋。

    獻方物。

    仍告契丹連年來侵。

    借以聖威。

    預垂救急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