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公卿百僚庶人衣服鞋襪。

    各有品色。

    公卿百僚。

    朝會則著公襴。

    庶人百姓。

    不得服文彩。

    所以別貴賤辨尊卑也。

    由是。

    公襴雖非土産。

    百僚自足。

    用之我朝。

    自太祖以來。

    勿論貴賤。

    任意服著。

    官雖高而家貧則不能備公襴。

    雖無職而家富則用綾羅錦繡。

    我國文彩之物。

    皆非土産。

    而人人得服。

    則恐於他國使臣迎接之時。

    百官禮服。

    不得如法。

    乞令百僚朝會。

    一依中國及新羅之制。

    庶人不得著文彩紗縠。

    臣聞僧人往來郡縣。

    止宿舘驛。

    鞭撻吏民。

    責其供億。

    吏民疑其禦命。

    畏不敢言。

    弊莫大焉。

    請自今。

    禁僧徒止宿舘驛。

    華夏之制。

    不可不遵。

    然四方俗習。

    各隨土性。

    似難盡變。

    其禮樂詩書之敎。

    君臣父子之道。

    宜法中華。

    以革卑陋。

    其餘車馬衣服制度。

    可因風土。

    使奢儉得中。

    不必苟同。

    諸島居民。

    以其先世之罪。

    生長海中。

    活計甚難。

    光祿寺徵求無時。

    日至窮困。

    請從州郡之例。

    平其貢役。

    我國春設燃燈。

    冬開八關。

    廣徵人衆。

    勞役甚煩。

    願加減省。

    以舒民力。

    又造種種偶人。

    工費甚多。

    一進之後。

    便加毀破。

    亦甚無謂也。

    偶人非兇禮不用。

    西朝使臣。

    甞見之以爲不祥。

    願自今勿許用之。

    易曰。

    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語曰。

    無爲而治者其舜也。

    夫何爲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

    聖人所以感動天人者。

    以其有純一之德。

    無私之心也。

    若聖上執心撝謙。

    常存敬畏。

    禮遇臣下。

    則孰不罄竭心力。

    進告謀猷。

    退思匡贊乎。

    此所謂君使臣以禮。

    臣事君以忠者也。

    願聖上日愼一日。

    不自驕滿。

    接下思恭。

    倘或有罪者。

    輕重並論如法。

    則太平之業。

    可立而待也。

    太祖除內屬奴婢。

    在宮供役外。

    出居外郊。

    耕田納稅。

    廐馬當禦者外。

    分遣外廐喂養。

    以節國用。

    至光宗。

    多作佛事。

    役使日繁。

    乃徵在外奴婢。

    以充役使。

    內宮之分。

    不足支給。

    幷費倉米。

    今內廐養馬數多。

    糜費甚廣。

    民受其害。

    如有邊患。

    糧餉不周。

    願聖上一依太祖之制。

    酌定宮中奴婢廐馬之數。

    餘悉分遣於外。

    世俗以種善爲名。

    各隨所願。

    營造佛宇。

    其數甚多。

    又有中外僧徒。

    競行營造。

    普勸州民。

    長吏徵民役使。

    急於公役。

    民甚苦之。

    願嚴加禁斷。

    禮雲。

    天子堂九尺。

    諸侯堂七尺。

    自有定制。

    近來人無尊卑。

    苟有材力。

    競搆大屋。

    踰越制度。

    非但盡一家之力。

    實勞百姓。

    其弊甚多。

    宜命禮官。

    酌定尊卑家舍制度。

    令中外遵守。

    其已營造踰制者。

    亦令毀撤。

    以戒後來。

    寫經塑像。

    隻要傳久。

    何用珍寶爲飾。

    以啓盜賊之心。

    新羅之季。

    經像皆用金銀。

    奢侈過度。

    終底滅亡。

    近代餘風未殄。

    願加禁斷。

    以革其弊。

    昔晉德衰而欒郤胥原狐續慶伯。

    降在皁隷。

    我三韓功臣子孫。

    每蒙宥旨。

    必雲褒錄而未有受爵。

    混於皁隷。

    新進之輩。

    多肆淩侮。

    怨咨以興。

    且光宗末年。

    誅黜近臣。

    世家子孫。

    未得承家。

    請從累次恩宥。

    隨其功臣等第。

    錄其子孫。

    量授堦職。

    則寃屈得伸矣。

    崇信佛法。

    雖非不善。

    然帝王士庶之爲功德。

    事實不同。

    若庶民。

    所勞者自身之力。

    所費者自己之財。

    害不及他。

    帝王則勞民之力。

    費民之財。

    昔梁武帝。

    以天子之尊。

    修匹夫之善。

    人以爲非者以此。

    臣聞人之禍福貴賤。

    皆禀於有生之初。

    當順受之。

    況崇佛敎者。

    隻種來生因果。

    鮮有益於見報。

    儒敎者。

    理國之源。

    乃今日之急務。

    今日至近。

    來生至遠。

    舍近求遠。

    亦不謬乎。

    人君惟當一心無私。

    普濟萬物。

    何用役不願之人。

    費倉庫之儲。

    以求必無之理乎。

    我朝冬夏講會。

    及先王先後忌齋。

    其來已久。

    不可取舍。

    其他可減者。

    請減之。

    語曰。

    非其鬼而祭之。

    諂也。

    傳曰。

    鬼神非其族類。

    不享。

    又曰。

    淫祀無福。

    我朝宗廟社稷之祀。

    尙多未如法者。

    其山嶽之祭。

    星宿之醮。

    煩瀆過度。

    雖聖上齋心緻敬。

    固無所怠。

    然享官視爲尋常。

    厭倦不敬。

    則神肯享之乎。

    昔漢文帝凡祭祀。

    使有司敬而不祈。

    其見超然。

    可謂盛德矣。

    如使神明無知。

    則安能降福。

    若其有知。

    私己求媚。

    君子尙難悅之。

    況神明乎。

    祭祀之費。

    皆出於民之膏血。

    臣愚以爲。

    若息民力而得歡心。

    其福必過於所祈之福。

    願聖上除別例祈祭。

    常存恭己責躬之心。

    以格上天。

    則災害自去。

    福祿自來矣。

    本朝良賤之法。

    其來尙矣。

    我聖朝創業之初。

    群臣除本有奴婢者外。

    其他本無者。

    或從軍得俘。

    或貨買奴之。

    聖祖甞欲放俘爲良。

    而慮動功臣之意。

    許從便宜。

    至于六十餘年。

    無有控訴者。

    逮至光宗。

    始令按驗奴婢。

    辨其是非。

    功臣莫不嗟怨。

    賤隷得志。

    陵轢尊貴。

    競搆虛僞。

    謀陷本主。

    光宗自作禍胎。

    不克遏絶。

    至於末年。

    枉殺甚多。

    失德大矣。

    願聖上。

    深鑑前事。

    勿使以賤淩貴。

    大抵官高者識理。

    鮮有非法。

    官卑者苟非智足以飾非。

    安能以良爲賤乎。

    惟宮院及公卿。

    雖或以威勢作非者。

    而今政鏡無私。

    安能肆乎。

    幽厲失道。

    不掩宣平之德。

    呂後不德。

    不累文景之賢。

    惟當今判決。

    務要詳明。

    俾無後悔。

    前代所決。

    不須追究。

    以啓紛紜。

    承老見王有志而可與有爲。

    乃進此書。

    王甚嘉納之。

    多所採用。

    崔氏曰。

    賈山至言。

    劉蕡對策。

    時稱直言。

    然不若承老論列祖宗行事美惡。

    以及時君政治得失。

    皆指斥無隱。

    眞古之遺直也。

    獨以唐宗政要。

    爲?中第一義。

    不能擧明主於三代之上。

    惜哉。

     詔州郡子弟。

    詣京習業。

    ○遣使告哀于宋。

    ○冬十二月。

    以王生日。

    爲千春節。

     節日之名始此。

    後復改爲千秋節。

    自後。

    嗣王立。

    必以生日爲節。

    加以美名。

    〈按。

    生日爲節。

    昉於唐明皇張說輩導諛而成之。

    無義甚矣。

    當父母劬勞之日。

    設宴受賀。

    於心安乎。

    成宗之置千秋節。

    出於艶慕中國之心。

    而不知所擇矣。

    所貴乎中國者。

    以其有禮樂制度也。

    其驕侈之出於後代者。

    何效之有焉。

    〉 癸未二年春正月。

    王祈糓于圓丘。

    耕籍田。

     辛未。

    祈糓于圓丘。

    配以太祖。

    乙亥。

    躬耕籍田。

    祀神農。

    配以後稷。

    祈糓籍田之禮始此。

    〈按。

    古者躬耕籍田。

    出於勸農務本之實事。

    至漢猶然。

    命郡國。

    皆勸人耕。

    則守令亦各躬耕。

    以及于民矣。

    後世人主。

    雖多行之。

    徒爲遊宴之樂文具之歸。

    麗史耕籍儀。

    亦有奏樂酒宴之儀。

    其器物有鏤耒塗金之屬。

    周漢何甞有此哉。

    成宗。

    麗之賢主。

    宜有實效之可言。

    而史無明文。

    爲可惜哉。

    〉 以崔承老。

    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二月。

    初置十二牧。

     從崔承老請置外官之言也。

    國中爲楊廣忠淸公晉尙全羅昇〈今順天府〉海黃十二州。

    皆置牧。

     三月。

    宋遣使冊王。

     宋遣光祿少卿李臣原,將作少監孔維。

    來冊王爲光祿大夫檢校太保使持節玄菟州諸軍事玄菟州都督充大順軍使上柱國。

    食邑二千戶。

    封高麗國王。

     夏六月。

    初定州縣舘驛公廨田。

     州縣舘驛。

    自千丁以上。

    至二十丁以下。

    公須田紙田長田各有差。

    鄕部曲亦然。

    驛凡二十二。

    道屬驛五百二十五。

    分大中小路。

    多少有差。

     秋七月。

    明福宮夫人皇甫氏卒。

    謚神靜太後。

     夫人。

    戴宗之母也。

    黃州人。

    王早喪宣義太後。

    而長於夫人。

    故哀慕盡禮。

    率百僚臨殯殿。

    謚神靜太後。

    葬壽陵。

    祔太廟。

    配食太祖。

    〈按。

    麗制太廟。

    皆以一後配享。

    太祖元妃柳氏。

    甞以此配享。

    而卻以皇甫氏配享。

    蓋成宗推其生養之恩。

    以至於此也。

    其失禮甚矣。

    〉 冬十月。

    初置酒店。

     店有六所。

    曰成禮,樂賓,延齡,靈液,玉漿,喜賓。

    〈按。

    此東方酒店之始。

    周禮十裡有廬。

    廬有飮食。

    三十裡有宿。

    宿有路室。

    路室有委。

    五十裡有市。

    市有候舘。

    候舘有積。

    法至善也。

    漢有郵亭。

    後世亦設舖舍。

    將以傳使命安行旅。

    通物貨察非常也。

    三國之際。

    必有其法。

    而史無所傳。

    至此始置酒店六所。

    未知今爲何地。

    制置之術。

    亦不見焉。

    惜哉。

    後來肅宗。

    用錢欲通貨。

    廣設酒店。

    遂爲定制。

    然而酒店之名。

    終非雅稱。

    且官不修擧。

    而任民聚散。

    則?模終不成矣。

    聖朝於沿路置院。

    卽周人路室候舘之遺意也。

    壬辰倭冦後。

    蕩然不存。

    今其古基在在有之。

    而不能修擧。

    惜哉。

    〉 覆試進士。

     命取進士。

    臨軒覆試。

    例用詩賦。

    賜姜殷川等三人明經一人及第。

    覆試自此始。

    殷川。

    卽邯贊也。

    〈按。

    科擧易以容私。

    覆試所以覈眞僞。

    而警試官也。

    覆試之道。

    當試以時務。

    以驗其策畧。

    難以經論。

    以審其學識。

    庶合於考言審才之意。

    而人務實學矣。

    今試以詩賦爲例。

    則詩賦將何以取實才乎。

    〉 改州府郡縣吏職。

     〈按。

    高麗鄕職。

    其品有九。

    一曰三重大匡重大匡。

    二曰大匡正匡。

    三曰大丞佐丞。

    四曰大相元甫。

    五曰正甫。

    六曰元尹佐尹。

    七曰正朝正位。

    八曰甫尹。

    九曰軍尹中尹。

    又有職使諸任。

    至是。

    以兵部爲司兵。

    倉部爲司倉。

    堂大等爲戶長。

    大等爲副戶長。

    郞中爲戶正。

    員外郞爲副戶正。

    執事爲史。

    兵部卿爲兵正。

    筵上爲副兵正。

    維乃爲兵史。

    倉部卿爲倉正。

    穆宗元年。

    判戶長年滿七十。

    屬安逸。

    顯宗九年。

    州縣千丁以上。

    至二百丁以下。

    戶長副戶長兵正副兵正倉正副倉正史兵倉史公須史食祿史客舍史藥店史司獄史。

    多寡有差。

    部曲津驛吏隻稱長。

    若州縣累世家風子息。

    初授兵倉史。

    其次初授後壇史。

    二轉兵倉史。

    三轉州縣史。

    四轉副兵倉正。

    五轉副倉正。

    六轉戶正。

    七轉兵倉正。

    八轉副戶長。

    九轉戶長。

    其公須食祿。

    正準戶正。

    副正準副兵倉正。

    客舍藥店司獄正準副戶正。

    副正準州縣史。

    其制大槩如此。

    而太祖以長民者稱戶長。

    統兵者稱將校。

    此鄕吏之始也。

    〉 是歲。

    遼復號契丹。

     甲申三年春三月。

    始行雩祀。

    ○夏五月。

    震刑官門柱。

    責罷禦事以下。

    ○始定軍人服色。

    ○女眞入鴨綠。

    執築城將李謙宜而去。

     命刑官禦事李謙宜。

    城鴨綠江岸。

    以爲關城。

    女眞以兵遏之。

    虜謙宜而去。

    軍潰不克城。

    還者三之一。

     遣使入朝于宋。

     乙酉四年夏五月。

    宋遣使加冊王。

     宋遣太常卿王著,秘書監呂文仲。

    來加冊王爲檢校太傅。

    食邑一千戶。

     宋徵兵伐契丹。

     宋將伐契丹。

    收復燕薊。

    以我與契丹接壤。

    數爲所侵。

    遣監察禦史韓國華。

    賫詔來諭以掎角協比。

    同力蕩平。

    王遷延不發兵。

    國華諭以威德。

    王始許發兵西會。

    國華乃還。

    先是。

    契丹伐女眞。

    路由我境。

    女眞謂我導敵搆禍。

    貢馬于宋。

    因誣譖高麗與契丹。

    倚爲勢援。

    剽掠生口。

    去歲貢使韓遂齡之如宋也。

    帝出女眞告急木契示之。

    令歸白本國。

    還歸其俘。

    王聞之憂懼。

    及國華至。

    王語曰。

    女眞貪而多詐。

    前冬再馳木契。

    來告契丹將至其境。

    本國猶疑虛僞。

    未卽救援。

    契丹果至。

    殺掠甚衆。

    餘族遁逃。

    入于我西北懷昌〈今未詳〉威化〈今雲山古威化鎭〉光化〈今泰川古光化縣〉之境。

    契丹追捕。

    呼我戍卒言。

    女眞每冦我邊鄙。

    今已復讎。

    整兵而回。

    於是女眞來奔者二千餘人。

    皆資給遣還。

    女眞又勸當道。

    控梅河津要。

    築治城壘以防遏。

    我以爲然。

    方令行視興工。

    不意女眞變詐。

    潛師奄至。

    殺掠吏民。

    驅虜丁壯。

    以其歲貢中朝。

    不敢發兵報怨。

    豈期反相誣告。

    以惑聖聦。

    本國世禀正朔。

    謹修職貢。

    深荷寵靈。

    敢有二心。

    交通外國。

    況契丹介居遼海之外。

    大梅小梅二河之阻。

    無路可從。

    女眞渤海。

    本無定國。

    從何徑路。

    以通往復。

    且女眞逃難。

    受本國官職者。

    有勿屈尼于等十數人尙在。

    望召赴京闕。

    令入貢之使庭辨。

    庶幾得實。

    國華許諾。

    〈按文獻通考。

    雍煕三年。

    出師北伐。

    以高麗與契丹接境。

    常爲虜所侵。

    遣監察禦史韓國華。

    齎詔諭以出兵大攻。

    先是。

    契丹攻女眞。

    路由高麗界。

    女眞疑高麗誘導。

    因貢馬來愬于朝。

    且言高麗與契丹結好。

    剽掠其民。

    不復放還。

    洎高麗使韓遂齡入貢。

    太宗出女眞所上告急木契示之。

    令歸白本國。

    還歸其俘。

    治聞之憂懼。

    及國華至。

    令人言於國華曰。

    前歲冬。

    女眞馳木契來告稱契丹稱兵。

    入其封境。

    恐當道未知。

    宜預爲備。

    當道與女眞。

    雖爲隣國。

    而路途遐遠。

    彼之情僞。

    素知之矣。

    貪而多詐。

    未足信也。

    其後又遣人來告曰。

    契丹兵騎。

    已濟梅河。

    當道猶疑不實。

    未暇營捄。

    俄而契丹雲集。

    大擊女眞。

    殺獲甚衆。

    餘族敗散逃遁。

    契丹尾捕。

    及于當道西北。

    德昌德成威化光化之境。

    擒俘而去。

    時契丹遣騎。

    至德米河北。

    呼關城戍卒而告曰。

    女眞冦我邊鄙。

    率以爲常。

    今復仇已畢。

    整兵回矣。

    當道雖聞退師。

    猶憂不測。

    遂命僚屬。

    會議安危之計。

    乃以女眞避兵來奔二千餘衆。

    資給而遣之。

    女眞又勸當道。

    控梅河津要。

    築治城壘。

    以爲防遏之備。

    亦以爲然。

    方令行視興工。

    不意女眞。

    兇狡變詐。

    潛師奄至。

    殺掠吏民。

    驅虜丁壯。

    沒爲奴隷。

    轉徙鄰番。

    以其歲貢中朝。

    不敢發兵報怨。

    豈期反相搆誣。

    以惑聖聦。

    當道世禀正朔。

    殆將五紀。

    踐修職貢。

    克荷寵靈。

    敢有二心。

    交通外國。

    況契丹介居遼海之外。

    復有大梅小梅二河之阻。

    女眞渤海。

    本無定國。

    從何徑路。

    以通往復。

    日月主明。

    諒垂照鑑。

    間者女眞逃難之衆。

    罔不存恤。

    亦有授以官秩。

    尙在本國。

    其職居高者。

    有勿屈尼于等十數人。

    欲望召赴京闕。

    與當道入貢之使。

    庭辨其事。

    則丹石之誠。

    庶幾昭雪。

    國華諾之。

    命發兵西會。

    治遷延未卽奉詔。

    國華屢督之。

    得報發兵乃還。

    〉 冬十月。

    禁捨家爲寺。

    ○定五服給暇式。

     斬衰齊衰三年。

    給百日。

    齊衰期年。

    給三十日。

    大功二十日。

    小功十五日。

    緦麻七日。

    父母喪百日。

    後所司勸令出仕。

    以黲服耎角。

    遙謝行公。

    但不與公會宴集。

    〈按。

    斬齊三年。

    貴賤之通喪也。

    麗代君上。

    用以日易月之制。

    臣下百日後供仕。

    時非金革而奪情起復。

    據經襄葬而含恤莅任。

    先王制禮之義。

    孝子報恩之情。

    至此掃地矣。

    〉 丙戌五年春正月。

    契丹遣使請和。

    ○三月。

    始改詔稱敎。

    ○夏五月。

    令十二牧。

    自夏至秋。

    停務勸農。

     敎曰。

    國以民爲本。

    民以食爲天。

    若欲懷萬方之心。

    惟不奪三農之務。

    咨爾十二牧諸州鎭使。

    自今至秋。

    並宜停罷雜務。

    專事勸農。

    予將遣使檢驗。

    以田野之荒闢。

    牧守之勤怠。

    爲之褒貶。

     秋七月。

    置義倉。

     初。

    太祖置黑倉。

    以賑貸窮民。

    著爲常式。

    王以生齒漸繁。

    所儲未廣。

    益米一萬石。

    改名義倉。

    又令諸州府。

    各置義倉。

    有司點檢人戶多少倉糓數以聞。

    〈按。

    歲豊則增價以糴。

    歲斂則減價以糶。

    使穀賤不傷農。

    穀貴不傷民。

    名曰常平倉。

    漢耿壽昌之制也。

    百戶爲一社。

    各出粟麥。

    輸之當社。

    委社長檢校。

    以備兇年。

    名曰義倉。

    隋長孫晟之制也。

    常平權在于上。

    而無甚貴甚賤之時。

    義倉利在于下。

    而無移民移粟之勞。

    苟得其人。

    而兩行其法。

    則不惟爲救荒之術。

    緩急亦有賴矣。

    成宗置義倉。

    後又置常平倉。

    可謂得矣。

    而義倉不置於百戶之社。

    而惟置於州郡。

    常平不置於各州郡。

    惟置於兩京十二牧。

    則不知其可也。

    〉 賜學生米布有差。

     敎曰。

    朕素慙薄德。

    尙切崇儒。

    欲興周孔之風。

    冀緻唐虞之理。

    庠序以養之。

    科目以取之。

    今諸州所上學生。

    慮有思鄕之人。

    皆令從便去留。

    其歸寧學生二百七人。

    可賜布一千四百疋。

    留京者五十三人。

    亦賜幞頭一百六枚,米二百六十五碩。

    仍令就客省。

    宣諭賜酒果。

     八月。

    令十二牧。

    挈家之任。

    ○遣使入學于宋。

     國子生崔罕王琳。

    如宋入學十一年。

    二人幷登賓貢科。

    授秘書郞。

     下 丁亥六年春三月。

    內史令崔知夢卒。

     知夢初名聦進。

    性淸儉慈和。

    聦敏嗜學。

    尤精於天文蔔筮。

    年十八。

    太祖聞其名。

    召使占夢。

    得吉兆。

    曰必將統禦三韓。

    太祖喜。

    改今名。

    授供奉職。

    常從征伐。

    不離左右。

    以備顧問。

    歷代尊寵。

    王卽位。

    加左執政守內史令。

    授功臣號。

    後上表乞骸。

    四歲而卒。

    年八十一。

    賜賻甚厚。

    謚敏休。

     夏六月。

    收州郡兵。

    鑄農器。

    〈按。

    國家雖安。

    豈忽禦暴之道哉。

    若收州郡之兵。

    則外侮之來。

    何以禦之哉。

    其不思甚矣。

    〉 秋七月。

    立奴婢還賤法。

     敎曰。

    放良奴婢。

    年代漸遠。

    則必輕侮本主。

    若有罵本主。

    又與本主親族相抗者。

    還賤役使。

    〈按。

    放良奴婢之輕侮舊主者。

    當嚴明科律。

    身雖放良。

    不替奴主之名。

    使知畏戢可也。

    至于還賤則過矣。

    〉 八月。

    命詳定中外奏狀。

     命李夢遊。

    詳定中外奏狀及行移公文式。

     置十二牧經學醫學博士。

     王卽位以來。

    篤尙儒術。

    廣募生徒。

    而恐無師敎授。

    且保生之理。

    療病爲先。

    選通經學醫學者。

    各遣一人於十二牧。

    勤行善誘。

    州縣長吏百姓有子可敎者。

    並令訓戒。

    若有勵志明經。

    孝悌有聞。

    醫方足用。

    令牧宰知州縣官。

    依漢故事。

    且錄薦貢京師。

    以爲恒式。

    〈按。

    高麗專尙釋敎。

    聖人之道。

    雖不能明。

    然士知六經之爲貴。

    自相傳授。

    至崔沖之徒而盛矣。

    創業之功。

    雖在太祖。

    而其維持五百年基業者。

    亶由於成宗制治之得宜也。

    〉 九月。

    置諸村長正。

     自新羅以後。

    村有大監弟監。

    以掌其村之政令。

    至是。

    改爲村長村正。

    〈按。

    天下至廣。

    士民至衆。

    非一人之聦明可以兼理也。

    周制。

    五家爲比。

    五比爲閭。

    四閭爲族。

    五族爲黨。

    五黨爲州。

    五州爲鄕。

    自近而小者始。

    以統于遠而大者。

    井然不亂也。

    然後可以同風俗。

    可以行敎化。

    可以頒政令。

    興學禦侮。

    綽有成效矣。

    故後代沿革雖不同。

    莫不各有其制。

    三國之制。

    新羅有村主。

    甞督攻戰。

    則其任亦可類推矣。

    今成宗爲政。

    先自近小者始。

    可謂識治軆矣。

    〉 冬十月。

    罷兩京八關會。

    ○定五部坊裡。

    ○改慶州爲東京。

    置留守。

     戊子七年春二月。

    頒春令。

     左補闕李陽。

    上封事。

    其一。

    言月令立春前出土牛。

    以示農期。

    請擧故事。

    其二。

    願依周禮。

    耕籍東郊。

    王後獻穜稑之種。

    其三。

    言月令正月中氣後。

    犧牲毋用牝。

    禁止伐木。

    無麛無卵。

    無聚大衆。

    掩骼埋胔。

    願遍布行春之令。

    鹹知時禁。

    俾識天常。

    王納之。

    敎曰。

    李陽所論。

    皆據經典。

    宜頒兩京百司及十二牧知州縣鎭使等。

    鹹使勉行。

     夏。

    蝗。

    ○冬十月。

    宋遣禮部侍郞呂端。

    加冊王。

     帝親耕籍田。

    大赦改元。

    遣端來。

    加王加檢校太尉。

    食邑一千戶。

    王旣受冊。

    赦絞罪以下。

    文武兩班並加恩。

     十二月。

    禁三長月屠殺。

     依浮屠法。

    以正五九月。

    爲三長月。

    禁屠殺。

     始定五廟。

    ○以崔承老。

    爲門下守侍中。

    ○定免災法。

     水旱霜蟲。

    田損四分以上免租。

    六分以上免租布。

    七分以上租布役俱免。

    〈按。

    據此則有田則有租。

    有戶則有布。

    有身則有役。

    卽唐租庸調之法。

    而麗行之矣。

    〉 敎文武常參以上父母妻封爵。

    〈按。

    麗朝推恩封贈。

    始此。

    〉 己醜八年春二月。

    制賜文武疾病者醫藥。

     王以朝野士庶之病者。

    未能見醫。

    亦無藥物。

    不得瘳者多。

    制自今。

    內外文官五品。

    武官四品以上疾病。

    幷錄以聞。

    遣醫賫藥。

    往治之。

    群臣上表謝。

     三月。

    初置東西北面兵馬使。

     王以東北西北二面。

    鄰於他國。

    各置兵馬使一人堦三品。

    玉帶紫襟赴鎭。

    親授斧鉞。

    使專制閫外。

    知兵馬使一人亦三品。

    副事二人四品。

    又以宰相爲判事。

    留京遙領之。

     夏四月。

    擢太學助敎宋承演。

    爲國子博士。

     敎曰。

    予方崇學校。

    欲理家邦。

    學者雖多。

    成人甚少。

    寢興軫慮。

    近覽有司所進擧人名數。

    惟太學助敎宋承演。

    羅州經學博士全輔仁。

    誘以能諄。

    合宣父博文之意。

    誨而不倦。

    副寡人勸學之心。

    宜加奬擢。

    用示殊寵。

    承演超九等。

    受國子博士。

    輔仁米五十碩。

    各賜公服一襲。

    自今凡文官有弟子十人以下者。

    有司於政滿轉遷之時。

    且奏褒貶。

    其十二牧經學博士。

    無一門生赴試者。

    雖考滿留仕。

    責其成效。

    量授官堦。

    以爲常式。

     始營太廟。

     太祖開國。

    事多草刱。

    未立廟社。

    後代因循。

    王卽位以來。

    留心制作。

    至是營太廟。

    王躬率百官輸材。

     五月。

    守侍中崔承老卒。

     承老。

    慶州人。

    性聦敏好學。

    善屬文。

    年十二。

    太祖召使讀論語。

    嘉之。

    命隷元鳳省學士。

    自是。

    委以文柄。

    盡忠累代。

    爵位通顯。

    封淸河侯。

    食邑七百戶。

    累乞緻仕。

    不允。

    卒。

    謚文貞。

     秋九月。

    彗星見。

     王責己修行。

    養老弱恤孤寒。

    進庸勳舊。

    褒賞孝節。

    放逋懸蠲欠負。

    彗不爲災。

     冬十二月。

    遣使入朝于宋。

     遣侍郞韓藺卿,兵部郞中魏德柔。

    如宋。

    帝並授光祿大夫而還。

     〈按。

    通考雲。

    端拱二年。

    高麗來貢。

    復遣僧如可。

    請大藏經。

    詔給之。

    〉 庚寅九年夏六月。

    宋遣使加冊王。

     宋遣光祿卿柴成務,太常少卿趙化成。

    來加冊王推誠順化功臣。

    食邑一千戶。

    先是。

    國俗拘忌陰陽。

    每朝廷使至。

    必擇月日受詔。

    至是。

    使臣在舘踰月。

    詰責之。

    翌日。

    王出拜命。

    自是惟擇日。

     秋七月。

    右補闕金審言。

    上書言事。

     審言上封事二條。

    其一。

    請以劉向六正六邪之說。

    〈說苑。

    六正。

    一曰。

    萌芽未動。

    形兆未見。

    獨見興亡之機。

    預禁未然之前。

    聖臣也。

    二曰。

    虛心白意。

    進善通道。

    勉主以禮義。

    諭主以長策。

    將順其美。

    匡救其惡。

    良臣也。

    三曰。

    夙興夜寐。

    進賢不懈。

    數稱往古。

    以勵主意。

    忠臣也。

    四曰。

    明察成敗。

    轉禍爲福。

    智臣也。

    五曰。

    守文奉法。

    辭祿讓賜。

    飮食節儉。

    貞臣也。

    六曰。

    犯主之嚴顔。

    言主之過失。

    直臣也。

    六邪。

    一曰。

    安官貪祿。

    不務公事。

    與世浮沉。

    左右觀望。

    具臣也。

    二曰。

    主所言皆曰善。

    主所爲皆曰好。

    偸合苟容。

    與主爲樂。

    諛臣也。

    三曰。

    巧言令色。

    妬善嫉賢。

    所欲進則明其善而隱其惡。

    所欲退則明其過而匿其美。

    使主賞罰不當。

    號令不行。

    奸臣也。

    四曰。

    智足餙非。

    辯足行說。

    內離骨肉之親。

    外搆亂於朝廷。

    讒臣也。

    五曰。

    專權擅勢。

    以爲輕重。

    私門成黨。

    以爲富家。

    擅矯主命。

    以自貴顯。

    賊臣也。

    六曰。

    諂主以佞邪。

    陷主於不義。

    朋黨比周。

    以蔽主明。

    白黑無別。

    是非無間。

    使主惡布於境內。

    聞於四鄰。

    亡國之臣也。

    〉漢刺史六條之政。

    〈漢書刺史六條。

    一。

    察民疾苦失職者。

    二。

    察黑綬長吏以上居官者。

    三。

    察盜賊民之害及大奸猾者。

    四。

    察田犯律四時禁者。

    五。

    察民孝悌廉潔行修正茂才異者。

    六。

    察吏不簿入錢穀故散者。

    〉頒示內外。

    書之廳壁。

    以爲勸戒。

    其二。

    言西京分司文武甚多。

    而涇渭同流。

    薰蕕一緻。

    請依唐例。

    置分司憲一員。

    使得糾理。

    則下情上達。

    王甚嘉之。

    下敎褒美。

    從其言。

     九月。

    遣使六道。

    訪求孝節。

    旌褒孫順興等十六人。

     王遣使六道。

    訪求孝子順孫義夫節婦。

    得孝子孫順興等十六人。

    並令旌表門閭。

    免其徭役。

    差起居郞金審言。

    賜人穀百石,銀盂二事,彩帛布幷六十八疋。

    順興等。

    擬授官階。

    別將趙英超十等。

    授銀靑光祿大夫。

    賜公服銀綵。

    下敎曰。

    君後。

    萬民之元首。

    萬民。

    君後之腹心。

    若有爲善是吾福。

    若有爲惡是吾憂也。

    光顯奉親之行。

    用彰美俗之心。

    田野愚氓。

    尙勤思孝。

    縉紳君子。

    其怠奉先。

    能爲孝子於家。

    必作忠臣於國。

    凡諸士庶。

    可復予言。

     〈按。

    麗史世家。

    求禮縣民孫順興。

    其母死。

    畵像奉祀。

    三日一詣墓。

    饗之如生。

    雲梯縣祗弗驛民車達兄弟三人。

    同養老母。

    車達謂其妻事姑不謹。

    卽以棄離。

    二弟亦不娶。

    同心孝養。

    西都牧丹裡林光廉。

    母亡七日。

    忽見枯木宛似母形。

    負至其家。

    養之盡禮。

    南海狼山島民能宣女鹹富。

    父死於毒蛇。

    殯于寢室凡五月。

    供膳無異平生。

    延日縣民鄭康俊女字伊及京城宋興坊崔氏女。

    早寡不嫁。

    孝事舅姑。

    折衝別將趙英。

    葬母家園。

    朝夕祀之。

    ○雲梯廢縣。

    在今高山縣北二十裡。

    〉 冬十月。

    置左右軍營。

    ○王如西都。

     敎曰。

    太祖創置西京。

    每春秋駕幸齋祭。

    欲防戎虜以固藩籬。

    今將廵視關河夷險。

    兼知黎庶安危。

    減增尹牧之員。

    刪定山川之祀。

    其儀仗侍從官僚禦膳樂官皆減損。

    禀予儉素之訓。

    戒慕繁華之風。

    所過州郡見囚。

    十惡外絞罪以下。

    並令出獄。

    仍賜州郡及驛米有差。

    年八十以上及篤疾者。

    賜布米。

    〈還京月日。

    史闕。

    下多此例。

    〉 十二月。

    封景宗長子誦。

    爲開寧君。

     王無子。

    養誦于宮中。

    至是封君。

    年十一歲。

     置修書院于西京。

     敎曰。

    國家草創之始。

    羅代喪亡之餘。

    鳥跡玄文。

    燼乎原燎。

    龍圖。

    瑞牒。

    委於泥塗。

    累朝以來。

    續寫亡篇。

    連書闕典。

    寡人嗣位。

    益以崇儒。

    欲收四部之典籍。

    以畜兩京之府藏。

    使秦漢之舊俗。

    知鄒魯之遺風。

    宜令所司。

    於西京。

    開置修書院。

    令諸生抄書史籍藏之。

    選差院官。

     遣謝冊命使侍郞韓彥恭于宋。

     辛卯十年春二月。

    遣使諸道。

    問民疾苦。

    ○閏月。

    初立社稷。

    ○夏四月赦。

     謝恩使韓彥恭。

    還自宋。

    獻帝所賜禦製及大藏經四百八十一凾凡二千五百卷。

    王迎入內殿。

    邀僧開讀。

    赦。

    帝嘉彥恭容儀中度。

    授兵部尙書以還。

    冬遣謝恩使翰林學士白思柔。

    〈按。

    麗代崇佛之弊。

    以成宗之賢。

    而猶不悟焉。

    惜哉。

    〉 置中樞院。

     韓彥恭。

    奏宋樞密院。

    卽我朝直宿員吏之職。

    於是。

    始置中樞院。

    掌出納宿衛及軍國重事。

    與省府參決。

    〈按宋制樞密與中書對峙。

    文武二柄。

    號兩府。

    程子甞謂之虛設。

    以麗制言之。

    軍機之政。

    當歸兵部。

    宿衛之任。

    宜委六衛。

    復何衍設一司。

    虛費官廩。

    而使軆統歧異耶。

    凡法制之出於後世者。

    多失其宜。

    不可以爲中國之所行。

    而一切效之也。

    〉 秋七月。

    旱。

     敎曰。

    季夏已闌。

    孟秋將半。

    尙愆時雨。

    深軫憂懷。

    未知政化之陵夷歟。

    刑賞之不中歟。

    由予涼德。

    緻此亢陽。

    欲推養老之恩。

    以表憂農之意。

    遂賜給中外老人年八十以上者。

    且無父母親戚孩童有疾病者。

    給租救恤。

     冬十月。

    王如西都。

    ○遣兵逐女眞。

     初。

    新羅末。

    三國分爭。

    女眞乘間。

    據有鴨綠江內外。

    出沒搶掠。

    後來漸次開拓。

    至是。

    逐鴨綠江外女眞於白頭山外。

    居之。

     壬辰十一年春正月。

    聽京外人詣闕自擧。

     敎曰。

    殷宗徵用胥靡。

    周王登庸漁師。

    故能匡扶社稷。

    經濟邦家。

    朕內開庠序。

    外置學校。

    猶未緻懷寶出衆之士。

    安知無蔽賢防能之人。

    凡有文才武畧者。

    聽詣闕自擧。

    又敎京官五品以上。

    各擧一人。

    其德行才能。

    具?名下。

     定漕船輸京價。

     國初。

    南道州郡。

    置十二倉。

    曰忠州德興。

    〈德興。

    今稱可興。

    舊在金遷西崖。

    在忠州西十裡。

    今移嘉興驛東二裡。

    在州北三十裡。

    〉原州興元。

    〈興元。

    在蟾江北岸。

    距原州南三十裡。

    〉牙州〈今牙山。

    〉河陽。

    〈河陽在牙州打伊浦。

    後稱便涉浦。

    今未詳。

    本朝牙山縣西十裡貢稅串置倉。

    〉富城〈今瑞山。

    〉永豊。

    〈永豊在富城。

    今未詳。

    〉保安〈今扶安。

    廢址在今縣南三十裡。

    〉安興。

    〈安興在保安濟安浦。

    前稱無浦。

    今未詳。

    〉臨陂鎭城。

    〈鎭城在臨陂朝宗浦。

    前稱鎭浦。

    在縣北十七裡。

    〉羅州海陵。

    〈海陵在羅州通津浦。

    前稱買乙浦。

    今未詳。

    本朝州南十裡。

    有榮山倉。

    後移靈光法聖倉。

    因廢之。

    〉靈光芙蓉。

    〈芙蓉在靈光郡芙蓉浦。

    前稱阿無浦。

    今未詳。

    本朝郡北三十裡法聖浦。

    置法聖倉。

    〉靈巖長興。

    〈長興在靈巖潮東浦。

    前稱薪浦。

    今未詳。

    〉昇州〈今順天。

    〉海龍。

    〈海龍在昇平潮陽浦。

    前稱沙飛浦。

    今未詳。

    〉泗州〈今泗川。

    〉通陽。

    〈通陽在泗州通潮浦。

    前稱末潮浦。

    今通洋浦在泗川縣二十裡。

    通洋倉古址。

    在縣南十七裡。

    〉合浦〈今昌原。

    〉石頭〈石頭在合浦縣螺浦。

    前稱骨浦。

    今未詳。

    〉倉。

    又於西海道長淵縣。

    置安瀾〈安瀾在長淵。

    今未詳。

    〉倉。

    倉置判官。

    州郡租稅。

    各以附近輸諸倉。

    翌年二月漕運。

    近地限四月。

    遠地限五月。

    畢輸京倉。

    至是定價。

    遠者五石價一石。

    近者二十石價一石爲差。

     夏六月。

    宋遣使加冊王。

     宋遣光祿卿劉式,秘書少監陳靖。

    加冊王檢校太師。

    食邑一千戶。

    初。

    白思柔之入宋也。

    孔目吏張仁詮。

    上書陳便宜。

    思柔以爲告國陰事。

    仁詮不敢還。

    至是。

    帝命陳靖等領還。

    詔王釋仁詮罪。

    王依詔旨放之。

     〈按通考。

    宋淳化三年。

    遣光祿卿劉式。

    秘書少監陳靖等。

    自東牟趣八角海口。

    得高麗使白思柔所乘海船及高麗水工登舟。

    自芝蘭島。

    順風泛大海。

    再宿。

    抵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