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病留。

    及愈。

    引對稱旨。

    王愛其才。

    表請爲僚屬。

    遂加擢用。

    爲元甫翰林學士。

    未踰年。

    授以文柄。

    時議不愜。

    李氏齊賢曰。

    光宗之用雙兾。

    可謂立賢無方。

    兾果賢也。

    豈不納君於美。

    不至於信讒濫刑耶。

    若其設科取士。

    見王有右文化俗之意。

    故將順其美。

    不謂無補。

    惟其倡浮華之文。

    後世不勝其弊。

    〈按。

    文獻通考。

    顯德三年。

    遣使高麗。

    俗知文字。

    喜讀書。

    庶民之家。

    各於衢路營大屋。

    謂之局堂。

    子弟晝夜誦書習射。

    〉 立奴婢按驗法。

     昔箕子設禁。

    相盜者沒入其家。

    爲奴婢。

    東國奴婢法。

    蓋始於此。

    世族家世傳而使者。

    曰私奴婢。

    官衙州郡所使者。

    曰公奴婢。

    大祖刱業之初。

    將士本無奴婢者。

    或從軍得俘。

    或貨財買之。

    太祖甞欲放俘爲良。

    而慮動功臣之患。

    許從便宜。

    代遠漸蕃。

    於是。

    慮其爭奪之相尙。

    兼幷之日滋。

    設官以理之。

    禁防甚嚴。

    至是。

    始令按驗奴婢。

    辨其是非。

    人皆嗟怨。

    而無敢諫者。

    王妃皇甫氏切諫。

    不聽。

    於是。

    賤隷得志。

    背主淩上之風大行。

    構陷本主者。

    不可勝記。

    鄭氏曰。

    東國之有奴婢。

    大有補於風敎。

    所以嚴內外等貴賤。

    禮義之行。

    靡不由此焉。

    柳氏馨遠曰。

    奴婢之名。

    本起於以罪沒入。

    無罪而使爲奴婢。

    古無其法也。

    本國奴婢法。

    不問有罪無罪。

    惟按其世系。

    而百代爲之奴。

    是以或無知賤夫。

    而制人死命。

    設令賢才出於其間。

    而亦錮爲人奴。

    此豈理也哉。

    古者問國之富。

    數馬以對。

    今國俗問人之富。

    必以奴婢田地爲言。

    夫人者同類。

    豈有以人爲財之理。

    可見其法之非而俗之錮也。

    〈按。

    我東奴婢以世之法。

    實王政之所不忍。

    豈有一入賤籍。

    百世而不免者乎。

    古者奴隷。

    皆其坐盜賊沒入。

    誅捕四夷之爲冦盜者爲之。

    然罰不及嗣。

    惟其身而已。

    曷甞如我東之爲法哉。

    說者謂奴婢法。

    始於箕子。

    幷與世役之弊而混稱之。

    聖人仁民之政。

    豈如是哉。

    史雖無文。

    究厥弊源。

    其始於三國之際乎。

    三國之際。

    貴戚大臣。

    世執其權。

    而新羅爲尤甚。

    唐書。

    新羅宰相。

    不絶祿奴僮三千人雲。

    則其聲威氣勢。

    從可知矣。

    貧窮無依者。

    或自賣爲奴。

    因以托勢。

    至于子孫。

    仰哺役使。

    又以攻戰虜獲。

    沒爲奴婢。

    無以贖放。

    世役不已。

    其流之弊。

    必至此矣。

    麗祖統合時。

    克敵討叛。

    多以虜獲。

    給功臣爲奴婢。

    又屬于各官衙。

    於是。

    有私奴婢公奴婢之名。

    盡一國之民。

    而幾皆入于賤籍。

    法之不善。

    莫過於此。

    有王者作。

    當釐正之不暇矣。

    曰釐正之。

    當奈何。

    曰遵古道而沒有罪而已。

    倣華制而役傭雇而已。

    曰行之已久。

    而風俗又不同。

    元人之欲革而不能者。

    蓋以此也。

    曰法變則勢變。

    勢變則俗從而變。

    苟得其宜。

    而行之用於古者。

    何爲而不用於今。

    行乎中國者。

    何爲而不行於我乎。

    元人之欲革而不能者。

    蓋其權在我。

    而世家大族。

    亦豈樂而從之哉。

    是以此弊之革。

    須經一大變更。

    無貴賤之可言。

    然後王者出而制之耳。

    若弊未革。

    而徒區區於按檢辨覈之末。

    處失其宜。

    則紀綱大壞。

    淩上之風行。

    果如史之所言矣。

    〉 丁巳八年春正月。

    王觀射于毬庭。

     戊午九年夏五月。

    初置科擧。

    以雙兾爲知貢擧。

     三國以前。

    未有科擧。

    太祖開國。

    首建學校。

    而無設科取士之法。

    至是。

    雙兾建議。

    請依中朝法行之。

    遂以兾知貢擧試。

    以詩賦頌及時務策。

    取進士。

    王禦威鳳樓。

    放榜賜甲科。

    崔暹等及第。

    自是。

    取人之法。

    專在科擧。

    兾屢典貢擧。

    奬勸後學。

    文風始振。

    其法頗襲唐制。

    有製述〈或稱進士〉明經二科及醫蔔地理律書筭三禮三傳何論等雜科。

    各以其業試之。

    而賜出身。

    進士則試以詩賦策。

    明經則以易書詩春秋等。

    皆用帖括口問。

    其試官。

    令文臣一人。

    爲知貢擧。

    或比年或間歲。

    未有定期。

    取士亦無定額。

    〈按。

    此我東科擧之始。

    嗚呼成周鄕擧裡選之制。

    變而爲漢郡國保擧州府辟召之制。

    又變而爲魏晉。

    至隋九品中正之制。

    又變而爲楊廣進士之制。

    至今行之。

    若金石之典。

    噫。

    其甚矣。

    古之用人也。

    養之于庠塾。

    擧之于學。

    以達于天子之庭。

    其敎之也有方。

    進之也有序。

    惟取德行道藝之士。

    而野無遺賢。

    然習俗之訛。

    人情易僞。

    或有欺蔽。

    則是陸贄所謂時弊。

    非法弊也。

    若能修擧。

    亦復如前矣。

    漢氏鄕黨庠塾之敎。

    不如古法。

    故郅隆之化。

    雖未及古。

    保擧辟召。

    必取實行。

    此兩漢人才之盛風俗之美。

    非後世所及也。

    中正選士。

    雖救一時之弊。

    而及其久也。

    惟據閥閱。

    不辨賢愚。

    然猶品以才行。

    故士有畏忌。

    不敢爲惡。

    自夫進士之試行。

    而士皆不顧實行。

    專尙文辭。

    投牒自衒。

    求售有司。

    能者進而不能者退。

    所得率皆鴻都樂賈之類。

    雖有長才大器。

    老死巖穴。

    而不見收。

    此古今尙論之士。

    所以刺口說弊。

    而不能已者也。

    東儒鄭東益之說曰。

    楊廣弑逆之罪。

    罪當其身。

    科擧取人。

    使萬古如長夜。

    此其罪之大者。

    朱子甞引周宣幹之語曰。

    欲恢復中原。

    須要罷三十年科擧。

    始得。

    是皆深惡痛絶之辭也。

    煬帝惡浮桀紂。

    其罪不可勝誅。

    其所制之法。

    歷代承行。

    而不廢者。

    何哉。

    以東方言之。

    科擧未行之前。

    亦甞有豪傑之材。

    亦甞有文章之士。

    三國用是人而能虎視方隅。

    新羅用是人而能混一東土。

    麗祖用是人而能整頓三韓。

    曷甞有科擧之士出而用之哉。

    光宗樂慕華風。

    斷而行之。

    殊不知古昔聖王用人之術。

    實不由於科擧。

    竟使士習虛僞。

    人材汩喪。

    風俗頹敗。

    沿襲至今。

    而不知變。

    可勝歎哉。

    就其制而論之。

    書筭爲六藝之一。

    而士所當習。

    蔔筮地理之類。

    但當屬之太史。

    醫生律士。

    亦當以類相屬。

    較考才藝。

    驗其效否。

    升降餼廩而已。

    何必紛紜競試耶。

    〉 玄鶴集含德殿。

     時以爲嘉瑞。

    群臣賦頌稱慶。

     周遣使來。

    市銅。

     周遣水部員外郞韓彥卿等。

    賫帛數千疋。

    來市銅。

    後王遣使獻銅五萬斤紫白水精各二千顆。

    〈按。

    是歲周使水部員外郞韓彥卿來。

    說郛雲。

    彥卿使高麗。

    見一書。

    曰博學記。

    其中有霧曰迷天步障。

    霜曰威屑。

    露曰敎水。

    雹曰氷子。

    虹曰氣母。

    星曰屑金。

    其語甚新。

    而所謂博學記。

    今不知何書也。

    以此言之。

    則我東古書之不傳於本國者。

    蓋多矣。

    〉 己未十年春。

    遣使朝周。

    ○秋遣使如周。

    獻孝經。

     進別序孝經一卷,越王孝經新義八卷,皇靈孝經一卷,孝經雌雄圖三卷。

    〈按。

    文獻通考。

    別敍孝經。

    記孔子所生及弟子從學之事。

    新義者。

    以越王爲問。

    曰以釋?文之是非。

    皇靈。

    隻說延年辟災之事及志符文。

    乃道書。

    雌雄圖。

    說日之環暈。

    星之彗孛,災異之應,讖緯之書。

    皆不經之說也。

    ○又按。

    朱子語錄雲。

    神宗時。

    高麗進先秦古書及六經不曾焚者。

    帝欲頒行。

    爲王安石所沮。

    其本不傳。

    此未必然。

    又雲。

    尤延之書孟子仁人也章下。

    高麗本雲義者宜也。

    禮者履也。

    智者知也。

    信者實也。

    合而言之道也。

    此說近是。

    今孟子集註載之。

    而今無其本。

    本國之書。

    例多沒實。

    可歎。

    〉 冬。

    以周人雙哲。

    爲佐丞。

     哲。

    兾之父也。

    仕周爲侍禦。

    聞兾有寵於王。

    隨本國朝回使王兢來。

    拜爲佐丞。

    時。

    王禮重投化唐人。

    擇取臣僚第宅及女子。

    與之。

    大匡徐弼奏曰。

    臣居第稍寬。

    願以獻焉。

    王問其故。

    對曰。

    今投化人。

    擇官而仕。

    擇屋而處。

    世臣故家。

    反多失所。

    臣愚誠爲子孫計。

    宰相居第。

    非其有也。

    及臣之存。

    請取之。

    臣以祿俸之餘。

    更營小第。

    庶無後悔。

    王怒。

    然卒感悟。

    不復奪臣僚第宅。

     庚申十一年春三月。

    定百官公服。

     東國自三韓。

    儀章服餙。

    循習土風。

    新羅太宗王。

    請襲唐儀。

    是後冠服之制。

    稍擬中華。

    太祖開國。

    事多草創。

    未遑制作。

    因用羅舊。

    周冊使薛文遇之來。

    令百官衣冠從華制。

    至是。

    定百官公服。

    元尹以上紫衫。

    中壇卿以上丹衫。

    都航卿以上緋衫。

    小主簿以上綠衫。

    尊卑上下等威以明。

    〈按。

    衣服者。

    身之章。

    名器之所寓也。

    古者五等九章。

    各有其度。

    所以辨上下定民志者。

    至矣。

    歷代沿革無常。

    而至隋廣。

    遊幸無節。

    爲戎服從簡之制。

    始令群臣。

    五品以上服紫。

    七品以上服緋。

    九品以上服綠。

    唐宋因之。

    而宋又以五品以上加朱。

    麗氏蓋從此制矣。

    〉 改京都曰皇都。

    西京曰西都。

    ○貶大相俊弘,佐丞王同等。

     評農書史權信。

    譖俊弘等謀逆。

    貶之。

    自是。

    讒佞得志。

    誣陷忠良。

    奴訴其主。

    子讒父母。

    囹圄常溢。

    別置假屋。

    無罪而被戮者相繼。

    王猜忌日甚。

    宗族勳舊。

    多不得保。

    惠宗定宗。

    皆有一子而並被害。

    雖子伷。

    亦疑阻。

    不使親近。

    舊臣宿將。

    相次誅夷。

    人人畏懼。

    莫敢偶語。

    〈按。

    新間舊?間戚。

    有國之大忌也。

    光宗信用華人之有文藝者。

    文藝之士。

    自古多浮躁。

    傾危之。

    流。

    不得于中國。

    而流逬至此者。

    豈皆忠信直諒之士哉。

    其任用之際施爲之間。

    競以其藝進。

    而多不厭人意。

    是以耆舊大臣。

    不以爲喜。

    於是而讒間蓋行之矣。

    光宗偏滯之性。

    又從以惑溺。

    誅殺無已。

    觀徐弼崔承老之言。

    可知矣。

    用人者。

    當以爲戒。

    〉 城隰忽〈今嘉山〉松城。

     渤海亡後。

    自契丹東京。

    至我安北府。

    〈今安州。

    〉數百裡之地。

    皆爲生女眞所據。

    王取之。

    築二城。

     是歲。

    趙匡胤簒周。

    國號宋。

     辛酉十二年夏四月。

    大水。

     大風雨。

    水溢街衢。

    漂沒人家。

    水變爲赤色。

     修宮闕。

    移禦正匡王育第。

     初。

    太祖躬行節儉。

    宮室僅庇風雨。

    制度樸陋。

    至是。

    置修營宮闕都監。

    制作踰節。

    服食技巧並作。

    一歲費用。

    足爲太祖十年之費。

    兪氏曰。

    王者創立象魏。

    上倣紫微。

    使內外有截。

    閫閾甚嚴者。

    所以嚴君臣之禮。

    明等威之辨也。

    今光宗舍其正居。

    移禦閭巷。

    此禮所謂君臣爲謔者也。

    後世子孫。

    視爲常法。

    今日幸佛刹。

    明日禦私第。

    計其在法宮之時。

    則一歲而無多日。

    遂使君臣狎昵。

    男女猥褻。

    以至烈宣肅惠之世而極焉。

    豈非光宗實啓其門也哉。

     壬戌十三年冬。

    遣使入朝于宋。

     癸亥十四年夏六月。

    王還宮。

     制曰。

    朕比爲重修大內。

    久在離宮。

    心存警備。

    事異凡常。

    百官奏事。

    多不親聽。

    慮恐衆心或生疑阻。

    今者營修功畢。

    聽政有所。

    凡爾百僚。

    各敬爾事。

    依舊進奏。

    毋得稽留。

     冬十二月。

    行宋年號。

    ○宋遣使冊王。

    〈按。

    通考。

    加食邑。

    賜功臣號。

    〉 冊使時贊。

    在海遇風。

    溺死者九十人。

    贊獨免。

     置濟危寶。

     甲子十五年春三月。

    宴群臣于天德殿。

     時取進士。

    賜金策等及第。

    命策赴宴。

     秋八月。

    大匡樸守卿。

    以憂卒。

     守卿佐太祖。

    屢立戰功。

    定宗削平內難。

    守卿功居多。

    至是。

    子佐丞承位等三人。

    被讒下獄。

    守卿憂恚卒。

     乙醜十六年春二月。

    立子伷。

    爲王太子。

    〈始改正胤。

    爲太子。

    〉 伷。

    王後皇甫氏之出也。

    至是。

    加元服。

    立爲太子。

    兼內史諸軍事內議令。

    正胤宴群臣于長生殿。

     遣使入貢于宋。

     大丞內奉令王輅。

    如宋獻方物。

    帝禮接甚厚。

    授輅尙書左僕射。

    實封三百戶。

    幷賜官誥以寵之。

     秋七月。

    內議令徐弼卒。

     弼。

    利川人。

    性通敏。

    始以刀筆進。

    累官至宰輔。

    謇諤有大臣風。

    王賜宰臣金器。

    皆受謝。

    弼獨不受曰。

    服用明等衰。

    奢儉關理亂。

    臣用金器。

    君將何用。

    王曰。

    卿能不以寶爲寶。

    予當以卿言爲寶。

    弼甞進見曰。

    願上莫賞無功。

    無忘有功。

    王嘿然。

    翌日遣近臣。

    問有功無功爲誰。

    對曰。

    有功者。

    元甫式會〈人名〉是也。

    無功者。

    若輩是也。

    其以此奏。

    又內廐馬死。

    王欲罪主者。

    弼引孔子不問馬之說。

    爭之得免。

    其隨事陳諫如此。

    卒。

    謚貞敏。

     丙寅十七年。

     丁卯十八年。

     戊辰十九年。

    創弘化遊巖三歸等寺。

    ○以僧惠居爲國師。

    坦文爲王師。

     王信讒多殺。

    內自懷疑。

    欲消罪惡。

    廣設齋會。

    無賴輩詐爲出家。

    以求飽飫。

    匄者坌集。

    或以餠餌米豆柴炭。

    施與京外道路。

    不可勝數。

    列置放生所。

    就傍近寺院。

    演佛經禁屠殺。

    凡禦廚肉膳。

    亦買市廛以進。

    崔氏曰。

    光宗效太祖之謬擧。

    崇奉緇流。

    或爲國師。

    或爲王師。

    以一國之大千乘之尊。

    師無父無君之道。

    幾何不胥而爲禽獸夷狄也。

    子孫視爲家法。

    馴緻遍照之禍。

    而國隨以亡。

    悲哉。

    〈按。

    親親而仁民。

    仁民而愛物。

    王者之政也。

    光宗能施不忍之心於物。

    置放生所。

    禁屠殺。

    是亦知好生惡死。

    人物之通情也。

    然而信讒好殺。

    常殺無辜之民矣。

    甞殺耆舊大臣矣。

    甞殺宗戚至親矣。

    昧大小輕重之別。

    而顧溺於佛氏之說。

    欲消罪辜。

    祈其陰祐。

    吾誰欺乎。

    且愛物之道。

    自有其制。

    養之有方。

    取之有時而已。

    後世所謂放生者。

    求取生物。

    旋復放之。

    欲以爲惠。

    昏庸之難悟。

    殊可笑也。

    〉 己巳二十年冬十一月。

    王弟旭卒。

     旭。

    明福宮夫人皇甫氏之出也。

    大匡悌恭之女。

     庚午二十一年。

    王幸歸法寺。

    〈古基。

    在今開城府炭峴門外。

    〉 辛未二十二年冬十二月。

    地震。

     壬申二十三年春二月。

    地震。

    ○城雲州。

    〈今雲山。

    〉○遣內議侍郞徐煕。

    入朝于宋。

     煕。

    弼之子也。

    時不朝宋十餘年。

    煕至。

    容儀中度。

    帝嘉之。

    制加王食邑。

    賜推誠順化守節保義功臣號。

    授煕檢校兵部尙書。

     癸酉二十四年春二月。

    城和州。

    〈今永興。

    〉 甲戌二十五年。

    西京民緣可。

    謀叛伏誅。

    ○僧惠居死。

    以坦文爲國師。

     王酷信佛法。

    師事諸僧。

    創立寺刹。

    以目前之無事。

    皆爲佛力所祐。

    自後歷代效之。

    繼世之君。

    必推名僧。

    爲國師王師。

    以尊奉之。

    時有僧善會者。

    避役出家居山。

    王緻敬盡禮以迎之。

    善會暴死於道。

    時人譏之。

     乙亥二十六年夏五月。

    王薨。

    太子伷卽位。

     甲午王薨。

    在位二十六年。

    壽五十一。

    太子伷卽位。

    是爲景宗。

    王卽位之初。

    禮待臣下。

    明於聽斷。

    恤貧弱重儒雅。

    夙夜孜孜。

    庶幾治平。

    中歲以後。

    信讒好殺。

    酷信佛法。

    奢侈無節。

    謚大成。

    廟號光宗。

    崔承老曰。

    光宗禮有加於接下。

    鑑不失於知人。

    不阿親貴而常折豪強。

    無棄踈賤而惠鮮鱞寡。

    自卽位之年。

    至于八載。

    政敎淸平。

    刑賞不濫。

    及雙兾見用以來。

    崇重文士。

    恩禮過豐。

    由是。

    非才濫進。

    不次驟遷。

    酒食宴遊。

    連綿靡絶。

    南北庸人。

    競願投依。

    所以後生爭進。

    舊德漸衰。

    不復憂勤庶政。

    而接見臣僚。

    故猜忌日甚。

    都兪日阻。

    時政得失。

    無敢言者。

    加以酷信佛事。

    過重法門。

    專求福壽。

    但作祈禱。

    窮有涯之財力。

    造無限之因緣。

    自輕至尊。

    好作小善。

    宮室必踰於制度。

    服餙須極於珍纖。

    土木之功不以時。

    伎巧之作無休日。

    及至末年。

    多殺無辜。

    自庚申至乙亥。

    十六年間。

    奸兇競進。

    讒毀大興。

    君子無所容。

    小人得其志。

    遂至子逆父母。

    奴論其主。

    上下離心。

    君臣解軆。

    舊臣宿將。

    次第誅夷。

    骨肉親姻。

    亦皆剪滅。

    而況惠宗之克全兄弟。

    定宗之能保邦家。

    若論恩義。

    可謂重也。

    兩朝皆惟有一子。

    亦不使保其性命。

    非但不報其德。

    亦復深結其寃。

    又至末年。

    於己一子。

    亦生疑忌。

    故景宗方在東宮。

    每不自安。

    幸而得嗣其位。

    嗟乎。

    何其善於前而不善於後。

    乃至斯乎。

    〈按。

    以史觀之。

    光宗始可與有爲。

    而不臧厥終。

    幾緻喪邦。

    何哉。

    史言王明於聽斷。

    夫明者好察。

    察之過而心疑。

    心疑而猜忌生。

    猜忌生而殺戮行。

    此必然之勢也。

    故書曰無作聦明。

    又曰詳乃視聽。

    夫君人者。

    以天下之目爲目。

    視無不明。

    以天下之耳爲耳。

    聽無不聦。

    若聘一己之聦明。

    而禦萬機之至繁。

    則視聽有所窒礙。

    而反聾??之不若矣。

    若光宗者。

    可謂忽君人之大度。

    而逞一己之私者歟。

    〉 葬憲陵。

    〈在松嶽北麓狄踰嶺。

    〉 太穆王後皇甫氏祔廟。

    後。

    太祖之女也。

    〈按。

    後薨葬。

    史闕。

    ○後以匡衛公劉新城,貞敏公徐弼。

    配享。

    〉 赦。

     還流竄。

    放囚繫。

    洗痕累。

    拔淹滯。

    復官爵。

    蠲債負。

    減租調。

    毀假獄。

    焚讒書。

    中外大悅。

     冬十月。

    加政丞金傅。

    爲尙父。

     令學士王融。

    下制褒奬。

    加號尙父都省令。

    食邑一萬戶。

     加上六代尊號。

     丙子景宗獻和王〈諱伷。

    字長民。

    光宗長子。

    母大穆王後皇甫氏。

    〉元年冬十一月。

    宋遣使冊王。

     宋遣副率于延超,司農寺丞徐昭文。

    冊王爲光祿大夫檢校太傅使持節玄菟州諸軍事玄菟州都督大順軍事。

    食邑三千戶。

     遣使入賀于宋。

     賀太宗卽位也。

     執政王詵。

    殺天安郞君。

     王甞許先朝被讒人子孫復讐。

    遂相擅殺。

    復緻寃號。

    及是。

    詵托以復讐。

    矯殺太祖子天安府院郞君。

    〈按麗俗。

    稱王子爲郞君。

    〉於是貶詵。

    仍禁擅殺復讐。

    崔承老曰。

    惠定光三宗相繼之初。

    百年未寧。

    兩京文武。

    半已殺傷。

    況光宗末年。

    世亂讒興。

    凡繫刑章。

    多是非辜。

    景宗踐阼。

    舊臣存者。

    四十餘人耳。

    其時亦有人遇害衆多。

    皆是後生讒賊。

    誠不足惜。

    惟天安鎭州二郞君。

    卻被權臣賊害。

    沒爲寃魂。

    在於宗盟。

    寧不痛惜。

    先朝不保永年。

    多因此禍。

    後世可以爲誡。

    〈按。

    子復父讐。

    當然之正理。

    殺人者死。

    王者之大法。

    若循孝子之情。

    而許人復讐。

    是亂朱有已也。

    然則當奈何。

    殺人而非其理者。

    則雖復讐。

    原之。

    以申孝子之義。

    殺人而當其理者。

    則是死於法。

    若復讐。

    是讐王法也。

    罪在不赦。

    惟此二端而已。

    光宗之世。

    被讒而死者衆。

    讒雖在人。

    殺之者王。

    王其可讐乎。

    景宗許先朝被讒人子孫復讐。

    是使之讐其先王也。

    悖理亂常。

    無過於此。

    且天安院君。

    是王子貴宗。

    而王詵矯殺。

    則其罪大矣。

    而止於放外。

    何哉。

    據崔承老之言。

    則惠定光景之代。

    刑獄之濫。

    槩可知矣。

    麗之不亡。

    其幸矣哉。

    〉 以荀質申質。

    爲左右執政兼內史令。

    ○初定各品田柴科。

     初。

    太祖定役分田。

    至是。

    始定職散官各品田柴科。

    勿論官品高低。

    定以人品。

    括墾田數分膏塉。

    自文武百官。

    至府兵閑人。

    莫不科授。

    又隨科給樵採地。

    謂之田柴科。

    紫衫以上作十八品。

    文班丹衫以上作十品。

    緋衫作八品。

    綠衫作十品。

    武班丹衫以上作五品。

    雜業丹衫以上作十品。

    緋衫作八品。

    綠衫作十品。

    多者田柴各百十結。

    遞減至少者。

    田二十一結。

    柴十結。

    此外雜吏諸品未及此科者。

    皆給田十五結。

    身歿並納之於公。

    惟府兵。

    年滿二十始受。

    六十而還。

    有子孫親戚則遞田丁。

    無者籍監門衛。

    七十後給口分田。

    收餘田。

    無後身死者及戰亡者妻。

    亦皆給口分田。

    食貨志曰。

    三國末。

    經界不正。

    賦斂無藝。

    高麗太祖卽位。

    首正田制。

    取民有度。

    而惓惓於農桑。

    可謂知所本矣。

    光宗定州縣貢賦。

    景宗立田柴科。

    成顯繼世。

    法制愈詳。

    文宗躬勤節儉。

    省冗官節費用。

    太倉之粟。

    紅腐相因。

    家給人足。

    富庶之治。

    於斯爲盛。

    毅明以降。

    權姦擅國。

    ?喪邦本。

    用度濫溢。

    倉廩殫竭。

    及至事元。

    誅求無厭。

    朝覲饋遺國贐等事。

    家抽戶斂。

    徵科萬端。

    由是。

    戶口日耗。

    國勢就弱。

    高麗之業遂衰。

    叔季失德。

    版籍不明。

    而良民盡入於巨室。

    田柴之科。

    廢而爲私田。

    有權力者。

    田連阡陌。

    標以山川。

    徵租一歲。

    或至再三。

    祖宗之法盡壞。

    而國隨以亡。

    李氏齊賢曰。

    孟子曰。

    仁政必自經界始。

    經界旣正。

    分田制祿。

    可坐而定也。

    三韓之地。

    非四方舟車之會。

    無物産之饒貨殖之利。

    民生所仰。

    隻在地力。

    而鴨綠以南。

    大抵皆山。

    肥膏不易之田。

    絶無僅有也。

    經界若慢。

    其利害比中國。

    相萬也。

    太祖繼新羅衰亂泰封奢侈之後。

    萬事草刱。

    日不暇給。

    止爲口分之法。

    至景宗作田柴科。

    雖有踈畧。

    亦古者世祿之意也。

    至於九一而助什一而賦。

    與夫所以優君子小人者。

    則不暇論也。

    後世屢欲理之。

    終於苟而已。

    蓋其初不以經界爲急。

    撓其源而求流之淸。

    何可得也。

    惜乎。

    當時未有以孟子之言。

    講求而行之也。

     遣士入學于宋。

     貢士金行成。

    如宋入學國子監。

    二年登第。

     〈按。

    文獻通考。

    國人金行成姜戩。

    肄業國學。

    登進士第。

    因留仕中朝。

    行成仕至殿中丞。

    通判安州。

    戩歷官知江陰軍江州。

    又知陝越二州京西轉運。

    加工部郞中。

    俱以能稱。

    及死。

    詔各賜其子。

    補太廟齋郞太常寺奉禮郞。

    而東史不見。

    戩則幷與姓名無傳。

    故補入。

    〉 丁醜二年春三月。

    親試進士。

    〈按進士親試始此。

    〉○遣使入貢于宋。

     獻良馬甲兵。

     定功蔭田柴科。

     賜開國功臣及向義歸順城主等勳田。

    自五十結至二十結有差。

     戊寅三年夏四月。

    尙父金傅卒。

     謚敬順。

    傅身爲虞賓。

    享有王爵。

    連姻國戚。

    甥孫世爲君王。

    富厚福祿。

    當世無比。

     葬故新羅敬順王于順陵。

    〈在今長湍府南八裡。

    〉○宋遣使來聘。

     己卯四年夏六月。

    宋遣使加冊王。

     宋遣閤門祗候王僎。

    冊王爲侍中。

    加食邑一千戶。

     是歲。

    宋以大鸞河。

    爲渤海都指揮使。

     鸞河。

    祚榮之遺種。

    爲渤海部酋。

    降于宋。

    有是命。

    〈按。

    渤海之亡。

    至此五十四年矣。

    而大鸞河見於史。

    宋太宗又遣使渤海。

    約共滅遼。

    是後渤海人來投高麗者。

    其數不億。

    至仁宗之世而不絶。

    蓋其國雖亡。

    而部落團聚。

    遂自成一國。

    猶稱故號。

    後幷於遼而無聞歟。

    〉 〈按。

    宋元綱目。

    太平興國六年秋七月。

    遣使如渤海。

    渤海本高勾麗別種。

    契丹常取扶餘城。

    爲東丹府。

    帝將大擧伐契丹。

    遣使賜其王詔書。

    令發兵以應。

    約滅遼之日。

    幽薊土宇。

    復歸中朝。

    朔漠之外。

    悉與渤海。

    然渤海竟無至者。

    女眞定安國馬韓之種。

    爲契丹所攻破。

    其酋帥保合餘衆。

    保西鄙。

    建國改元。

    宋開寶三年。

    其王烈萬莘。

    因女眞使朝宋。

    至是。

    帝方討契丹。

    詔令張掎角之勢。

    國王烏玄明。

    欲倚王師以攄宿憤。

    得詔大喜。

    附表女眞使雲。

    今扶餘府。

    背契丹歸本國。

    願率勝兵助討。

    〉 渤海人數萬來投。

     庚辰五年夏四月。

    以崔知夢。

    爲內議令。

     初。

    光宗幸歸法寺。

    知夢從之。

    被酒失禮。

    貶于隈傑縣。

    〈今未詳。

    〉在貶凡十一年。

    召還授是職。

    封東萊侯。

     王承等謀亂伏誅。

     崔知夢奏客星犯帝座。

    願王申戒宿衛。

    以備不虞。

    未幾。

    王承等謀逆。

    事覺伏誅。

    賜知夢禦衣金帶。

     辛巳六年夏六月。

    王有疾。

    秋七月。

    傳位于從弟開寧君治。

    王薨。

    治卽位。

     王娶叔父旭女。

    稱皇甫氏。

    是爲獻哀王後。

    生子誦。

    年纔二歲。

    及疾彌留。

    甲辰。

    召堂弟開寧君治。

    執手與言。

    付以軍國之事。

    遂內禪。

    是爲成宗。

    太祖第七子旭之次子也。

    遺詔禮男子不死於婦人之手。

    左右嬪禦。

    其令屛去。

    服紀依漢制。

    以日易月。

    十三日周祥。

    二十七日大祥。

    園陵制度。

    務從儉約。

    外方州鎭。

    各於任所擧哀。

    三日釋服。

    丙午薨于正殿。

    在位六年。

    壽二十六。

    王溫良仁惠。

    不好遊戱。

    末年厭倦萬機。

    日事娛樂。

    沉溺聲色。

    且好圍碁。

    昵近小人。

    踈遠君子。

    由是。

    政敎衰替。

    謚曰獻和。

    廟號景宗。

    崔承老曰。

    景宗生於深宮之中。

    長於婦人之手。

    門外之事。

    曾不見知。

    但以天性聦明。

    當光宗末年。

    能免悔尤。

    得嗣天位。

    焚積年讒毀之書。

    放累歲無辜之獄。

    寃憤悉除。

    朝野稱慶。

    但以不諳政軆。

    專任權豪。

    害及宗親。

    咎徵先見。

    後雖覺悟。

    責無所歸。

    自此邪正不分。

    刑賞不一。

    未及于理。

    復倦于勤。

    遂至色荒。

    喜觀鄕樂。

    繼以博奕。

    終日無厭。

    左右惟中官內竪而已。

    由是。

    君子之言無自而入。

    小人之語有時而從。

    亦蚤有美名。

    而晩無令德。

    所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者也。

     葬榮陵。

    〈在開城府東南九裡進鳳山下。

    〉 獻肅王後金氏。

    敬順王之女也。

    祔于王廟。

    〈按。

    後立薨葬。

    史闕。

    ○後以益公樸良柔敏休公崔知夢。

    配享。

    〉 八月。

    赦。

    除三年役。

    減租稅之半。

    ○冬十一月。

    追謚考妣。

     追尊先考旭。

    爲戴宗宣慶王。

    〈陵曰泰陵。

    〉妣柳氏爲宣義太後。

    後。

    太祖貞德王後柳氏之女。

    諱稱外姓。

    〈按。

    帝王之以旁支入承者。

    多追崇其所生。

    其說有二。

    主宗統者。

    尊尊之義也。

    主父子者。

    親親之仁也。

    義之所在。

    仁或有不能自伸。

    如儀禮爲人後之制。

    春秋躋僖公之文。

    其理則然。

    故朱子曰。

    兄弟傳國。

    以其甞爲君臣。

    便同父子各爲一世。

    此禮之正法。

    又曰。

    光武之事。

    立伯升之子。

    以奉私廟。

    此?得之。

    由是言之。

    成宗之失。

    不待辨而自明矣。

    然則爲成宗者。

    當奈何。

    尊以殊禮。

    別立私廟。

    使其親屬奉其祀。

    可也。

    成宗不惟追以王號。

    後來又躋祔于太廟。

    戴宗未甞居王位。

    亦甞臣于惠定光矣。

    今與惠定光。

    同列一室。

    使靈有知。

    豈不蹜踖而不安乎。

    顯宗亦視此爲法。

    贈其父爲安宗。

    其失同矣。

    而不敢躋祔于廟。

    而祭于陵則稍知其非禮矣。

    當時諸臣。

    不能?其失。

    惜哉。

    〉 罷燃燈八關會雜技。

     以不經且煩擾。

    悉罷之。

    但於其日。

    幸法王寺行香。

    還禦毬庭。

    受文武朝賀而已。

    〈按。

    燃燈八關二會。

    自新羅以來。

    已成經國之典。

    太祖訓要。

    亦申申言之。

    而成宗卽位之初。

    斷然革罷。

    不以爲疑。

    可謂卓越明主。

    而當時恨無一箇眞儒。

    將順其美。

    使異敎滅絶。

    而顯宗旋復興行。

    因爲後王不易之典。

    惜哉。

    〉 壬午成宗文懿王〈諱治。

    字溫古。

    太祖第七子。

    戴宗旭之子。

    母。

    宣義太後柳氏。

    〉元年春三月。

    改官號。

     以內議省。

    爲內史門下省。

    置內史令門下侍中內史侍郞平章事門下侍郞平章事。

    廣評省。

    爲禦史都省。

     夏六月。

    令京官五品以上上封事。

    論時政得失。

     王承四朝昏亂之餘。

    思欲更化。

    下制曰。

    後德惟臣。

    古今所同。

    朕新捴萬機。

    恐有闕政。

    其令京官五品以上。

    各上封事。

    論時政得失。

    上柱國崔承老上書曰。

    臣竊見開元臣吳兢。

    撰進貞觀政要。

    勸玄宗修太宗之政。

    蓋以事軆相近。

    不出一家而可爲師範也。

    臣伏見太祖之創業垂統。

    所謂祖有功也。

    諸宗之嗣位守成。

    所謂宗有德也。

    祖旣有國有家。

    以啓子孫之福慶。

    宗乃或興或廢。

    未免一時之過愆。

    所以然者。

    政有理荒。

    事有善惡。

    多不愼終如始。

    至於危亂也。

    臣謹錄五朝政化善惡之迹可戒可鑑者。

    條奏以聞。

    因極陳太祖創業之規模。

    惠定光景守成之得失。

    歷擧善惡。

    纖悉不遺。

    勸王鑑戒。

    言甚剴切。

    遂條上時務二十八條以進。

    其畧曰。

    我國家統三以來四十七年。

    士卒不得安枕。

    糧餉未免糜費者。

    以西北鄰於戎狄。

    而防戍之所多也。

    夫以馬歇灘爲界。

    太祖之志也。

    鴨江邊石城爲界。

    大朝之所定也。

    乞將此兩處。

    斷於宸衷。

    擇要害以定疆埸。

    選土人能射禦者。

    充其防戍。

    又選其中二三偏將。

    以統領之。

    則京軍免更戍之勞。

    芻粟省飛輓之費矣。

    竊聞聖上設功德齋。

    或親碾茶。

    或親磨麥。

    臣愚深惜聖軆之勤勞也。

    此弊始於光宗崇信讒邪。

    多殺無辜。

    惑於浮屠報果之說。

    欲除罪業。

    浚民膏血。

    多作佛事。

    供僧施丐。

    放生禁殺。

    禦廚肉膳。

    市買以獻。

    至令大小臣民。

    擔負米糓柴炭。

    施與中外道路者。

    不可勝記。

    然而旣信讒愬。

    視人如草莾。

    誅殺者堆積如山。

    竭百姓膏血。

    以供齋設。

    佛如有靈。

    豈肯應供。

    當是時。

    背父背主者。

    變形爲僧。

    及遊行丐乞之徒。

    與諸僧相雜赴齋。

    有何利益。

    願聖上正君王之軆。

    不爲無益之事。

    我朝侍衛軍卒。

    在太祖時。

    但充宿衛宮城。

    其數不多。

    及光宗信讒。

    誅責將相。

    自生疑惑。

    簡選州郡有風彩者入侍。

    時議以爲繁而無益。

    至景宗朝。

    遂稍減削。

    其數尙多。

    伏望遵太祖之法。

    但留驍勇。

    餘悉罷遣。

    則人無嗟怨。

    國有儲積矣。

    我太祖情專事大。

    然猶數年一遣行李。

    修聘禮而已。

    今因貿易。

    使價煩夥。

    恐爲中國所賤。

    且往來敗船殞命者多。

    請自今因其聘使。

    兼行貿易。

    其餘非時買賣。

    一皆禁斷。

    凡佛寶錢糓。

    諸寺僧人。

    各於州郡。

    差人勾當。

    逐年長利。

    勞擾百姓。

    請皆禁之。

    王者之理。

    民非家至而日見之。

    故分遣守令。

    往察百姓利害。

    我聖祖統合之後。

    欲置外郡。

    蓋因草刱。

    事煩未遑。

    今竊見鄕豪。

    每假公務。

    侵暴百姓。

    民不堪命。

    請置外官。

    以委撫字。

    伏見聖上遣使。

    迎山僧如哲入內。

    臣愚以爲。

    哲果能福人者。

    其所居水土。

    亦是聖上之有。

    朝夕飮食。

    亦是聖上之賜。

    必有圖報之心。

    每以祝釐爲事。

    何煩迎緻然後敢施福耶。

    曩者善會。

    ?避徭役。

    出家居山。

    光宗緻敬盡禮。

    卒之暴死路傍。

    身且取禍。

    何暇福人。

    請放哲還山。

    免緻善會之譏。

    新羅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