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上
〈起丙申高麗太祖十九年盡乙卯高麗顯宗六年〉凡八十年
丙申高麗太祖神聖王十九年〈是歲。
後百濟亡。
〉春二月。
甄萱舊將樸英?。
遣使內附。
英?。
昇州〈今順天〉人。
甄萱女婿也。
爲萱將軍。
及萱來奔。
英?密語其妻曰。
大王勤勞四十餘年。
功業垂成。
一朝以家人之禍。
失地投人。
夫貞女不事二夫。
忠臣不事二君。
若舍君以事賊子。
何顔見天下之義士乎。
況聞高麗王公。
仁厚勤儉。
以得民心。
殆天啓也。
必爲三韓之王。
盍緻書以安慰我王。
兼緻慇懃於王公。
以圖將來之福乎。
其妻曰。
是吾意也。
英?遂遣人歸欵。
且曰。
若擧義兵。
請爲內應。
王大喜。
厚賜其使。
令歸報曰。
若蒙君惠。
道路無梗。
先謁將軍。
升堂拜夫人。
兄事而姊尊之。
必終有以厚報之。
夏六月。
遣正胤武。
帥師討百濟。
甄萱請於王曰。
老臣遠涉滄波。
來投聖化。
願仗威靈。
以誅賊子。
且大王借以神兵。
殲其賊亂。
則臣雖死無憾。
王初欲待時而動。
憐其固請。
乃從之。
先遣正胤武,將軍樸述煕。
領步騎一萬。
趣天安府。
秋九月。
王自將討百濟。
大破百濟兵於崇善郡。
甄神劒降。
特免其死。
甄萱疽發背死。
百濟平。
王率三軍。
至天安。
合兵進次崇善。
〈卽一善郡。
古基在今善山餘次尼津東一裡。
〉神劒以兵逆之。
甲午。
隔一利川〈今餘次尼津。
在善山府東十一裡。
〉而陣。
王部分諸將。
令甄萱及大相堅權樸述煕康柔英等。
領騎兵一萬。
支天大將軍能達奇言韓順明等。
領步軍一萬。
合爲左綱。
大相金鐵洪儒樸守卿等。
領騎兵一萬。
補天大將軍王順俊良等。
領步軍一萬。
合爲右綱。
溟州大匡王順式大相兢俊王廉等。
領騎兵二萬。
大相庾黔弼等。
領黑水達姑鐵勒諸蕃勁騎九千五百。
祐天大將軍貞順。
天武大將軍宗煕。
扞天大將軍金克宗等。
領步軍三千。
合爲中軍。
又使大相公萱將軍王含允等。
領步騎一萬五千。
爲援兵。
皷行而前。
忽有白雲狀如劒戟。
起我師上。
向賊陣行。
百濟左將軍孝奉德述等。
見兵勢大盛。
免冑投戈。
降于甄萱馬前。
於是。
賊喪氣不敢動。
王勞孝奉等。
問神劒所在。
孝奉等曰。
在中軍。
左右夾擊。
蔑不勝矣。
王命公萱。
直擣中軍。
三軍齊進奮擊。
賊兵大潰。
虜將軍昕康見達殷述今式乂奉等三千二百人。
斬首五千七百餘級。
賊倒戈相攻。
諸軍追至黃山郡。
〈今連山。
〉踰炭嶺。
神劒與其二弟良劒龍劒。
及文武官僚。
來降。
王大悅勞慰。
虜獲百濟將士。
並還本土。
惟昕康富達乂奉見達等四十餘人。
送之京師。
王面數能奐曰。
始與良劒等。
謀囚君父。
立其子者。
汝也。
人臣之義。
當如是乎。
奐俛首不能言。
遂命誅之。
流良劒龍劒于眞州。
〈今未詳。
〉尋殺之。
以神劒僭位。
爲人所脅。
罪輕二弟。
且有歸命之功。
詔特免死賜官。
於是甄萱。
憂懣發疽數日。
卒于黃山〈在今連山東五裡〉佛舍。
年七十。
〈甄萱墓。
在今恩津縣南十二裡風界村。
俗號王墓。
〉王入百濟都城。
令曰。
渠魁旣已納欵。
無犯我赤子。
存問將士。
量才任用。
軍令嚴明。
秋毫不犯。
州郡安堵。
老幼皆呼萬歲相慶。
甄氏僭號。
凡四十五年而亡。
金氏富軾曰。
新羅數窮。
群盜蝟起。
然其劇者。
弓裔甄萱二人而已。
弓裔本新羅之孽。
而反以宗國爲讐。
圖夷滅之。
至斬先祖之畵像。
其爲不仁甚矣。
甄萱起自新羅之民。
食新羅之祿。
而包藏禍心。
幸國之危。
侵軼都邑。
虔劉君臣。
若禽獮而草薙之。
實天下之元惡大憝。
故弓裔見棄於其臣。
甄萱受禍於其子。
皆自取之。
又誰咎也。
兪氏曰。
神劒囚父自立。
其罪不容誅。
麗祖不惟貸其死。
又從以寵之爵。
噫。
叛逆。
天下之極惡。
不可以在於仇敵而上下其律也。
若以歸命而赦之。
則是宋劭隋廣。
亦有可生之道。
天下烏有是理哉。
抑麗祖之南征也。
爲利其土地耶。
將討其亂逆耶。
惟其討亂逆。
故一戰而降百濟數千裡之封疆。
不然。
雖以麗祖之威德。
未應如是之易也。
旣得其地。
赦其元惡。
始之以仁義。
終之以利。
豈不深可惜哉。
以樸英?爲佐丞。
王謂英?曰。
自萱失國遠來。
其臣子無一人慰藉者。
獨卿夫婦。
千裡嗣音。
以緻誠意兼歸欵。
寡人義不可忘。
授左丞。
賜田千頃。
官其二子。
王還京受朝賀。
頒政誡。
王至自百濟。
禦威鳳樓。
受文武百官及百姓朝賀。
王旣定三韓。
欲使爲人臣者。
明於禮節。
遂自製政誡一卷。
誡百寮書八篇。
頒諸中外。
〈按。
當草昧闆蕩之際。
人心易以陷溺。
士以功名爲急而廉恥喪。
人以苟存爲幸而禮義廢。
若如是而已。
則天理晦而人欲肆。
漸趍於夷狄禽獸之域。
而不能止矣。
是以創業之君。
雖以延攬英?收拾人心爲先。
不責其餘。
及其功成治定。
乃復整頓綱紀。
聳新一代之耳目。
使善者知勸。
惡者知懲。
此弛張之道也。
新羅之末。
主昏臣佞。
百度弛廢。
以緻盜賊蜂起。
王國顚覆。
擧城降人。
而不以爲愧。
賣國偸生。
而自以爲得。
不見一箇死節之臣。
而無復君臣之義。
風俗之頹敗。
彜倫之斁滅。
從可知矣。
太祖旣定三韓。
欲使爲人臣者。
明於禮節。
自製政敎。
頒布中外。
甚盛擧也。
然而自製之文。
何如六經之言。
頒誡之政。
何如興行之實。
王於此時。
能以經術導俗。
而興周官之治。
則不家至戶說。
而人人知爲人子爲人臣之義。
禮節自行矣。
惜乎。
不知此義。
徒能崇尙異敎。
不行先王之政。
民志何由以定。
禮義何由以行乎。
〉 冬十二月。
大匡裵玄慶卒。
玄慶膽力過人。
起行伍。
從王征討功多。
至是疾篤。
王親臨問疾。
執手相訣。
出門而卒。
王命官庇喪事。
謚武烈。
作開泰寺於連山。
時。
王征百濟大克。
河內三十餘郡皆入幅員。
渤海人歸順。
王以佛力所祐。
遂創寺於黃山。
名以開泰。
親製願文手書之。
其文畧曰。
生遇百罹。
未堪多難。
兵纏上郡。
災擾辰韓。
人莫聊生。
室無完堵。
證天有誓。
剗平巨孽。
拯塗炭之生民。
恣農桑於鄕裡。
二紀之水擊火攻。
身蒙矢石。
千裡之南征東討。
親枕幹戈。
丙申秋九月。
於崇善城邊。
與百濟交陣。
一呼而兇狂瓦解。
再皷而逆黨氷消。
凱唱浮天。
歡聲動地。
??浦冦竊。
谿洞微兇。
改悔自新。
尋懷歸順。
某也志在搦奸除惡。
濟弱扶傾。
不犯秋毫。
不傷寸草。
又於都內。
創廣興現聖彌勒內天王等寺。
時民多避役爲僧。
王患之而不能禁。
凡國內建寺。
多用道詵之說。
大相洪儒卒。
謚忠烈。
納金氏爲夫人。
初。
金傅之降。
王曰。
今王以國與我。
其賜大矣。
願結婚宗室。
永爲舅甥之好。
傅曰。
伯父知大耶郡事〈今陜川〉億廉有女。
德容雙美。
可備內政。
王遂納爲夫人。
生子郁。
是歲。
石敬塘纂唐。
國號晉。
丁酉二十年夏五月。
金傅獻玉帶。
帶長十圍六十二銙。
眞平王所帶。
卽所謂聖帝帶也。
羅人以爲有神。
世爲國之鎭寶。
藏之南庫。
垂四百年。
至是。
金傅獻之。
命藏于物藏。
遣使賀後晉。
戊戌二十一年春三月。
王親迎天笁僧。
西天笁摩竭陁國僧弘梵大師?哩嚩日羅來。
王備法駕迎之。
〈按。
宋白續通典曰。
西域僧襪囉。
天福四年。
朝晉。
善火蔔。
俄辭高祖。
請遊高麗。
王建甚禮之。
時契丹幷渤海有年矣。
建從容謂襪囉曰。
渤海本吾親戚之國。
其王爲契丹所虜。
吾欲爲朝廷攻而取之。
師回。
爲言於天子。
當定期兩襲之。
襪囉還具奏。
高祖不報。
此雲襪囉。
疑是弘梵。
〉 秋七月。
碧珍郡將軍李忩言卒。
羅季群盜競起。
惟碧珍郡。
〈今星州。
〉爲忩言所保。
民賴以安。
王遣人諭以同心戮力。
底定禍亂。
忩言奉書甚喜。
卽遣其子永。
將兵從王。
王嘉之。
恩賚稠重。
忩言感激。
鍊兵峙糧。
以孤城介於羅濟必爭之地。
屹然爲東南聲援。
至是卒。
行後晉年號。
○築西京羅城。
○冬十二月。
耽羅世子末老來朝。
賜星主王子爵。
己亥二十二年春三月。
佐丞龔直卒。
王遣使吊。
謚奉義。
城肅州〈今肅川〉安州。
○晉遣使冊王。
晉遣國子博士謝攀等。
冊爲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大師。
餘如故。
庚子二十三年春三月。
改州府郡縣號。
置淸〈西原〉忠〈中原〉原〈北原〉廣〈漢州〉公〈熊州〉梁〈良州〉全〈安南都護〉光〈武州〉春〈朔州〉等州。
其餘多所改定。
初立定役分田法。
自朝臣至軍士。
勿論官階。
視人性行善惡功勞大小。
給之有差。
置東南道都部署使於慶州。
時。
羅濟皆平。
置都部署使司於慶州。
緫管東南諸州。
置功臣堂於新興寺。
畵三韓功臣於東西壁。
設無遮大會一晝夜。
歲以爲常。
冬十二月。
晉歸質子王仁翟。
先是。
仁翟入質于晉。
至是歸之。
辛醜二十四年夏四月。
大匡庾黔弼卒。
黔弼。
平州〈今平山〉人。
有將畧得士心。
每出征。
受命卽行。
不宿於家。
所至有功。
凱還。
王必迎勞。
終始寵遇。
諸將莫及。
謚忠節。
遣使貢晉。
壬寅二十五年冬十月。
流契丹使于海島。
契丹遣使。
遺橐駞五十匹。
王以契丹。
甞與渤海連和。
卒背盟殄滅。
此甚無道。
不足遠結爲隣。
遂絶交聘。
流其使三十人于海島。
繫橐駞萬夫橋〈在松京保定門內。
今稱夜橋。
〉下。
皆餓死。
忠宣王甞問李齊賢曰。
太祖時契丹遺槖駞。
卻之則已。
何至餓而殺之乎。
齊賢對曰。
創業垂統之主。
其見遠。
其慮深。
非後世所及也。
宋太祖養豬禁中。
仁宗放之。
後得妖人。
顧無所取血。
知太祖慮亦及此。
此亦未爲定論。
安知養豬之意。
不有大於取血者耶。
我太祖爲此。
將以折戎人之譎計耶。
抑亦防後世之侈心耶。
蓋必有微旨矣。
崔氏曰。
交鄰國柔遠人。
固封疆謹使命者。
萬世保國之長策也。
今麗祖僅一三韓。
制度草創。
契丹國富兵強。
有席捲中原之志。
因其來使。
申結盟好。
豈非保國之長策。
而太祖慮不及此。
何哉。
契丹之失信於渤海。
何與於我。
而絶之如仇讐也。
自是邊釁日深。
至成宗其禍燎原。
迨顯宗乘輿南遷。
國之不亡如綫。
其禍已滔天矣。
〈按。
僿說曰。
新羅之末。
幅員分裂。
不能統一。
大氏乘間。
畧定全遼。
朝鮮句麗之地。
殆失太半矣。
王氏之興。
東方舊疆。
已縮於大氏。
而是時新立草創。
未暇遠圖。
及甄氏旣滅。
威名益彰。
故丹使之至。
蓋亦畏之也。
王之流其使殺其駞。
非眞爲渤海之故。
其志將欲據義爭地。
實辭直爲壯也。
不幸金甌未復。
明年身亡。
無奈天意何也。
不然。
大氏之興亡。
何與於我。
而絶之之甚至此乎。
是故其遺訓切切然以契丹禽獸之俗爲禁。
少無畏忌之意。
況渤海世子及宗戚大臣大和鈞方在餘衆數萬。
卧薪甞膽。
思所以復其仇者。
遼民隻隔衣帶一水。
言語氣習。
未必心服於別種也。
若得數年生聚。
乘方盛之威。
縱思歸之師。
執言責還。
其勢恐不可遏。
後蕭遜寧之來侵。
徐煕對曰。
上國東京。
皆在我境。
何得謂之侵蝕乎。
遜寧知不可強。
遂罷兵。
況契丹新得其地之時乎。
失此機會。
退保彈丸。
爲天下之弱國。
不離于籠鳥井蛙。
人風遂因而齷齪矣。
噫。
亦命矣哉。
〉 癸卯二十六年夏四月。
王親述訓要十條。
制曰。
大舜耕歷山。
終受堯禪。
高帝起沛澤。
遂興漢業。
朕起自單平。
謬膺推戴。
夏不畏熱。
冬不避寒。
焦身勞思。
十有九載。
統一三韓。
叨居大寶二十五年。
身已老矣。
恐後嗣縱情肆慾。
悖亂綱紀。
爰述訓要十條。
以傳諸後。
庶幾朝披夕覽。
永爲龜鑑。
禦內殿。
召大匡樸述煕。
親授之。
其一曰。
我國大業。
必資諸佛保護之力。
故創禪敎寺院。
差遣住持。
各治其業。
後世奸臣循情。
各業寺社。
爭相換奪。
切宜禁之。
其二。
曰諸寺院。
道詵所占定外。
妄加創造。
則損薄地德。
祚業不永。
朕念後世王公後妃。
各稱願堂。
或增創造。
大可憂也。
新羅之末。
競造浮屠。
衰損地德。
以至於亡。
可不戒哉。
其三。
曰傳國以長。
雖曰常禮。
然丹朱不肖。
堯禪於舜。
實爲公心。
若元子不肖。
與其次子。
次子又不肖。
與其兄弟之衆所推戴者。
俾承大統。
其四。
曰惟我東方。
舊慕唐風。
文物禮樂。
悉遵其制。
殊方異土。
人性各異。
不必苟同。
契丹禽獸之國。
風俗不同。
言語亦異。
衣冠制度。
愼勿效焉。
其五。
曰西京爲我國地脈之根本。
大業萬代之地。
宜四仲巡駐。
留過百日。
以緻安寧。
其六。
曰燃燈所以事佛。
八關所以事天靈及名山大川龍神也。
後世奸臣。
建白加減者。
宜禁斷。
其七。
曰人君得臣民之心爲甚難。
欲得其心。
要在從諫遠讒。
使民以時。
輕徭薄賦而已。
從諫則聖。
不信則讒自止。
知稼穡之艱難。
則自得民心。
國富民安。
又古人雲。
芳餌之下。
必有懸魚。
重賞之下。
必有良將。
張弓之外。
必有避鳥。
垂仁之下。
必有良民。
賞罰重則陰陽順矣。
其八。
曰車峴〈在今公州西北五十七裡〉以南公州江外。
山形地勢。
並趍背逆。
人心亦然。
彼下州郡人。
不宜在位用事。
禁國戚婚姻。
其曾屬官寺奴婢津驛雜尺。
或投勢弄權亂政緻災者。
必有之。
雖其良民。
亦不許在位用事。
其九。
曰百寮之祿。
視國大小。
以爲定制。
不可增減。
無功人及親戚私昵。
虛受天祿者。
亦切宜戒之。
又以強惡之國爲隣。
安不可忘危。
兵卒宜加護恤。
量除徭役。
每年秋。
訓閱勇銳。
其十。
曰有國有家。
儆戒無虞。
周公無逸一篇。
宜圖揭。
出入視省。
十訓之終。
皆結中心藏之四字。
崔氏曰。
麗祖始一三韓。
創業垂統。
宜往求古先哲王貽謨燕翼之道。
垂憲萬世可也。
今作訓要。
其條凡十。
而一則奉佛。
二則創寺。
丁寧反覆于燃燈八關山水地理之說。
從諫遠讒。
輕徭薄賦。
儆戒無虞。
顧居其末。
欲以此訓後世。
子孫效尤。
以爲家法。
惠定以後。
佛氏之禍。
日新月盛。
馴緻於妖僧遍照。
而王氏之祀遂絶。
惜哉。
五月。
王薨。
正胤武卽位。
王不豫。
停聽斷。
丁酉。
宰臣廉相王?樸守文等侍坐。
王曰。
漢文遺詔雲。
天下萬物之萌生。
靡有不死。
死者。
天地之理。
物之自然。
奚可甚哀。
前古哲王。
秉心如此。
予遘疾已歷二旬。
視死如歸。
有何憂也。
漢文之言。
卽予意也。
內外機務。
久不決者。
卿等並與太子。
裁決而後聞。
丙午。
疾大漸。
禦神德殿命學士金嶽。
草遺詔文成。
王不復語。
左右失聲大哭。
王問此何聲也。
對曰。
聖上作民父母。
今欲棄群臣。
臣等痛不自勝耳。
王笑曰。
浮生自古然矣。
言訖而薨。
在位二十六年。
壽六十七。
太子諸王及宗室近臣。
皆擗地哀號。
乃令百官列位於內議省門外。
宣遺命。
內外庶僚。
幷聽東宮處分。
於是。
太子卽位。
是爲惠宗。
率群臣擧哀。
六月戊申。
發喪於詳政殿。
宣遺詔。
己酉。
殯於殿西堦。
王?模宏遠。
正朝廷,明賞罰,崇節儉,用賢良,重儒道。
謚曰神聖。
廟號太祖。
史臣曰。
太祖禦下以寬。
而賢智效力。
待人以誠。
而遠近響應。
好生之仁。
出於天性。
恤民之心。
發乎至情。
甄萱父子相夷。
則伐而取之。
金傅君臣來附。
則禮以待之。
以契丹之強而侵滅與國則絶之。
以渤海之弱而失地無歸則撫之。
屢幸西京。
以爲根本之地也。
親巡北鄙。
以連獷悍之俗也。
草創更始。
雖未遑於禮樂。
而其?模遠畧。
深仁厚澤。
固已培養五百年之國脈矣。
李氏齊賢曰。
忠宣王甞言。
我太祖?模德量。
生於中國。
當不減宋太祖。
宋太祖事周世宗。
世宗賢主也。
待宋太祖甚厚。
宋祖亦爲之盡力。
及恭帝幼沖。
政出太後。
迫于群情而受周禪。
蓋出於不得已也。
我太祖事弓裔猜暴之君。
三韓之地。
裔有其二。
太祖之功也。
以不世之功。
處必疑之地。
可謂危矣。
而國人歸心。
將士推戴。
然猶固讓。
欲徇延陵之節。
吊伐之事。
亦豈得已哉。
其好生惡殺。
而信賞必罰。
推誠功臣。
而不假以權。
創業垂統。
固宜一揆矣。
至若宋祖以江南李氏。
比之鼾睡卧榻。
則石晉所賂契丹山後之十六州。
蓋視爲囊中物。
旣收北漢。
將長驅以定秦漢之疆耳。
我太祖卽位之後。
金傅未賓。
甄萱未虜。
而屢幸西都。
親巡北鄙。
其意亦以東明舊壤。
爲吾家靑氊。
必席捲而有之。
豈止操鷄搏鴨而已哉。
由是觀之。
雖大小之勢不同。
二祖?模德量。
所謂易地皆然者也。
六月。
葬顯陵。
〈在開城府松嶽巴隻洞南。
〉 庚午。
行祖奠。
太常卿讀謚冊。
攝侍中元甫行禮賓令王仁。
奉大牢之奠。
壬申葬。
自喪至此。
凡二十七日。
以遺命。
喪葬園陵制度。
依漢魏二文故事。
悉從儉約。
以神惠王後柳氏祔葬。
〈按。
後薨史闕。
〉後成宗。
以神靜太後皇甫氏祔廟。
〈後以武烈公裵玄慶,忠烈公洪儒,武恭公蔔智謙,壯節公申崇謙,忠節公庾黔弼,煕愷公崔凝。
配享。
○按。
天子七日而殯。
七月而葬。
諸侯五日而殯。
五月而葬。
禮也。
麗制喪禮不明。
葬期無定。
率以渴葬。
沽畧甚矣。
故創業垂統之君。
宜早定一王之禮。
以示後王。
而太祖於此昧昧焉。
有麗一代禮敎無可觀焉。
惜哉。
〉 甲辰惠宗義恭王〈諱武。
字承乾。
太祖長子。
母壯和王後吳氏。
〉元年。
遣使如晉。
遣廣評侍郞韓玄珪,禮賓卿金廉。
如晉告嗣位。
仍賀破契丹。
冬十二月。
崔彥撝卒。
彥撝。
自新羅挈家歸附。
太祖命爲太子師。
官至翰林院令平章事。
委以文翰之任。
宮院額號。
皆所撰定。
一時貴遊。
皆師事之。
謚文英。
〈按。
彥撝入唐。
擢高第。
還。
羅主文任。
則史稱能文者是也。
然其爲文也。
不過雕蟲小技。
特小人之儒耳。
絶君臣之義。
昧去就之道。
以一身事二姓。
而恬不知愧。
寵遇雖隆。
何足貴哉。
一時貴遊。
皆師事之者。
以其能文也。
使彥撝當敎授之際。
講忠義名節等字。
將何以訓解耶。
自古文士寡守正。
猶娼家之誦禮。
雖讀一與終身之文。
而彼烏知夫婦之倫哉。
爲士者。
當取以爲戒。
前史具官書卒者。
何也。
〉 乙巳二年。
晉遣使冊王。
晉遣光祿卿危匡政,太子洗馬張季凝。
冊王爲持節玄菟州都督上柱國充大義軍使高麗國王。
〈按。
資治通鑑曰。
初高麗王建用兵。
呑滅隣國。
頗強大。
因胡僧襪囉。
言於高祖曰。
渤海我婚姻也。
其王爲契丹所虜。
請與朝廷。
共擧取之。
高祖不報。
開運二年。
帝與契丹爲仇。
襪囉復言之。
帝欲使高麗。
擾契丹東邊。
以分其兵勢。
會建卒。
子武自稱權知國事。
上表告喪。
十一月戊戌。
以武爲大義軍使高麗王。
遣通使舍人郭仁遇。
使其國諭旨。
使擊契丹。
仁遇至其國。
見其兵弱。
嚮者襪囉之言。
特爲建誇誕耳。
實不敢與契丹爲敵。
仁遇還。
武更以他故爲解。
續通典曰。
出帝與契丹交兵。
襪囉復奏之。
帝遣郭仁遇。
飛詔諭建。
攻其地以牽脅之。
會建卒。
武知國事。
與其父之大臣不葉。
自相魚肉。
內難稍平。
兵威未振。
且夷人怯懦。
襪囉之言。
皆爲建虛誕耳。
〉 王以長公主。
妻弟昭。
初。
大匡王?女。
爲太祖第十六妃。
生子。
曰廣州院君。
王又娶?女爲夫人。
由是。
?欲害王弟堯及昭。
譖之。
王知其誣。
恩遇愈篤。
至是。
司天供奉崔知夢。
奏流星犯紫微。
國必有賊。
王意?謀害堯昭之應。
乃以長公主妻昭。
用強其勢。
公主從母姓。
稱皇甫氏。
後凡娶同姓。
皆諱稱外姓。
鄭氏麟趾曰。
太祖法古。
有志化俗。
然狃於土習。
以子聘女。
諱稱外姓。
〈按。
觀高麗公主傳。
太祖子女自相爲配者多。
〉其子孫視爲家法。
而不之恠。
惜哉。
蓋夫婦。
人倫之本。
國家理亂。
罔不由之。
可不愼歟。
〈按。
三代相承。
以聖繼聖。
?模設施。
宜無不同。
而不能無風氣之變俗習之異。
故損益之政行焉。
其季世末主之亂政乖法。
則尤當亟去之。
無疑也。
是以後世創業之君。
必審前代所以亂亡之由。
反其政令。
若漢高祖之除秦苛法。
是也。
高麗太祖。
撫運興起。
整頓三韓。
一反泰封無道之政。
可謂得矣。
而崇信異敎。
內行不謹。
猶襲新羅夷狄之俗者。
何哉。
蓋自幼習聞佛氏福利之說。
其立國規畫。
又從道詵之陰謀。
迷而不悟。
傳爲家法。
無足恠矣。
至若不娶同姓。
聖有明訓。
古者有同産而爲夫婦者。
帝顓頊沉之。
惡其瀆倫也。
上古之世。
猶尙如此。
東國雖雲荒遠。
立國亦久矣。
豈不知此之爲非乎。
究厥弊源。
蓋新羅之世。
三姓疊立。
後出於三姓貴族。
王女爲後。
亦非異也。
因以成俗。
其終不忌同姓。
高麗遵而不改。
積習之難革。
有如此者。
麗代娶姊妹爲妃。
而諱稱外姓。
又禁功親婚姻。
則亦知其非。
而躬行不已。
世襲禽犢之行。
以夷變夷。
至於後代。
蒙古爲亂。
終爲薙髮左袵之俗。
莫非太祖貽謀不正之效也。
至于聖朝。
雖異姓至再從三從。
猶不敢爲婚。
萬古一國。
豈不美哉。
〉 大匡王?。
謀弑王。
事覺不問。
?旣不能譖堯昭。
謀立廣州院君。
遂有弑王之意。
甞夜遣其黨。
潛入卧內。
將行大逆。
王覺之。
一拳卽斃。
令左右曳出。
不復問。
一日王違豫。
在神德殿。
崔知夢又奏。
將有變。
宜以時移禦。
王卽潛徙重光殿。
?又使人。
穴壁而入。
寢空矣。
?見知夢。
拔劒罵之曰。
上之移禦。
必汝謀也。
知夢竟無言。
崔氏曰。
惠宗知?逆謀。
拱手謹避。
不加之罪。
高麗五百年君弱臣強之端。
已兆於此矣。
秋九月王薨。
弟堯卽位。
王疾篤。
群臣不得入見。
憸小常侍側。
戊申薨于重光殿。
在位二年。
壽三十四。
王氣度恢弘。
智勇絶倫。
自王?謀逆。
多所疑忌。
常以甲士自衛。
喜怒無常。
群小並進。
賞賜將士無節。
內外嗟怨。
謚義恭。
廟號惠宗。
王有二子。
太子濟及興化君。
皆年幼。
群臣奉王弟堯。
卽位。
是爲定宗。
崔承老曰。
惠宗久在東宮。
累經監務。
尊禮師傅。
善接賓僚。
由是。
令名聞於朝野。
及卽位。
衆擧欣然。
旣而不修德政。
大失爲君之軆。
沉痾淹延。
嗔恚日增。
三年之間。
民不見德。
可不痛哉。
李氏齊賢曰。
王?之譖王兩弟。
卽羽父請弑桓公之意也。
惠宗不緻之罪。
顧使居左右。
其免於袖刃壁人之謀。
可謂幸也。
時去太祖棄代甫耳。
規之不義而得衆。
已能如漢魏之曹馬耶。
未有以竄殛之。
何也。
嗚呼。
小人之難遠如此。
可不戒哉。
〈按。
惠宗當王?譖亂之時。
宜卽明決。
以正其罪。
而勳戚大臣。
議在不殺。
則流竄之禁錮之。
絶其禍根可也。
顧乃掩護彌縫。
至使其惡彌彰。
將行弒逆。
而又不問。
爲惡者何所懲乎。
君道貴強明。
史稱惠宗氣度恢弘。
特以懦弱而言耳。
以甲士自衛。
賞賜無節者。
蓋欲得其歡心。
爲吾之用。
而防?之姦也。
惠宗雖懦弱。
君也。
王?雖強梁。
臣也。
君臣之名猶存。
則豈無可爲之勢。
而爲此擧乎。
當是時。
故臣宿將若樸述煕樸守卿王式廉等。
猶存。
當與之共事。
我能制其死生之命。
則誅之。
以正王法可矣。
〉 王?殺大匡樸述煕。
太祖臨薨。
托述煕以軍國事曰。
卿扶立太子。
善輔佐。
述煕一如遺命。
及惠宗寢疾。
與?交惡。
以兵百餘自隨。
王旣立。
疑有異志。
流于甲串。
〈津名在今江華府東十裡。
〉?因矯命殺之。
後謚嚴毅。
西京大匡王式廉。
引兵入衛。
王?伏誅。
初。
惠宗疾篤。
王弟堯。
知?有異志。
密與式廉謀應變。
至是。
?將作亂。
式廉引兵入衛。
?不敢動。
己酉。
竄?于甲串。
遣人追斬之。
誅其黨三百餘人。
〈按。
人臣爲惡。
皆其君導之耳。
以太祖之明。
不知王?之惡。
甞納其二女矣。
甞托顧命矣。
寵任之隆。
至於如此。
豈非年老志衰。
溺於嬖寵而然耶。
定宗引西京兵入衛。
則京都兵權。
其將盡委于?。
而惠宗之不得自由。
其以是歟。
?之惡。
太祖導之。
而此所以愛之適足以殺之也。
〉 葬順陵。
〈在松嶽東麓炭峴門外。
俗號皺王陵。
〉 義和王後林氏祔葬。
祔于王廟。
卽大匡曦之女也。
〈按。
後立薨。
史闕。
○後以嚴毅公樸述煕,克翼公金堅術。
配享。
〉 丙午定宗文明王〈諱堯。
字天義。
太祖第二子。
母順聖太後劉氏太史兢達之女。
〉元年春正月。
王謁顯陵。
緻齋之夕。
聞禦殿東山松間。
有呼王名。
若曰。
爾堯。
存恤細民。
人君之要務。
天皷鳴。
赦。
○王幸開國寺。
〈古基在今開城府東五裡。
〉 王備儀仗。
奉佛舍利。
步至十裡所開國寺。
安之。
又以糓七萬碩。
約諸大寺院。
各置佛名經寶及廣學寶。
以勸學法者。
是歲。
契丹改號遼。
丁未二年春。
築西京王城。
王信圖讖。
決意移都西京。
徵發丁夫。
令侍中權直。
就營宮闕。
勞役不息。
又抽開京民戶以實之。
群情不服。
怨讟胥興。
秋。
置光軍司。
先是。
崔彥撝之子光胤。
以貢士入晉。
爲契丹所虜。
以才見用。
知契丹將侵我。
爲書以報。
於是。
命有司。
選軍三十萬。
號光軍。
置司以領之。
冬十月。
西京黃龍寺九層塔災。
○是歲。
遼滅晉。
劉知遠稱漢帝。
戊申三年秋九月。
東女眞來獻馬。
時。
東女眞大匡蘇無蓋等。
來獻馬七百匹及方物。
女眞之先。
出自勿吉。
五代初。
始稱女眞。
契丹主阿保機滅渤海。
慮女眞爲後患。
誘遷豪右數千家於遼陽南。
而着籍焉。
使不得與本國相通。
號熟女眞。
卽我所稱西蕃。
在北不籍契丹者。
號生女眞。
卽我所稱東蕃。
新羅之末。
漸據我境。
高麗開國。
每以二邊爲憂。
防禦甚備。
邊人之來附者。
授大匡將軍等號。
覊縻之。
然降叛無常。
〈按東史。
女眞之名。
始此。
〉 震天德殿。
赦。
王禦殿。
受女眞方物。
閱馬爲三等。
評定其價。
給銀注子銀鉢錦絹等物。
忽雷雨震押物人。
又震殿西角。
王大驚。
近臣扶入重光殿。
遂不豫。
赦。
行後漢年號。
己酉四年春正月。
大匡王式廉卒。
式廉誅平內難。
威望益重。
王亦倚賴。
下詔褒奬。
賜功臣號。
加大丞。
勳名禮數。
當世無二。
卒。
謚威靜。
三月。
王禪位于母弟昭。
尋薨于帝釋院。
昭卽位。
王自天德之變。
喪心生疾。
丙辰疾篤。
子慶春院君。
年幼。
召母弟昭內禪。
是爲光宗。
移禦帝釋院。
薨。
在位四年。
壽二十七。
王性好佛。
多畏信圖讖。
欲遷都。
役民嚴急。
及薨。
役夫喜躍。
謚文明。
廟號定宗。
崔承老曰。
定宗在藩邸。
早有令聞。
旣以連枝得繼。
銳情求理。
或燃燭而引見朝士。
或旰食而聽斷萬機。
故卽位之初。
人皆相慶。
及乎誤信圖讖。
決意遷都。
天性剛毅。
固執不移。
暴徵作役。
怨興災應。
未及西遷。
永辭南面。
誠可痛也。
李氏齊賢曰。
定宗以人君之尊。
步至浮屠之宮。
以藏舍利。
一遭天譴。
喪心生疾。
所謂君子求福不回者。
亦甞聞其說耶。
疾旣大漸。
能以宗社。
付之親弟。
不使王?者覬覦。
是可嘉也。
葬安陵。
〈在城南。
〉 文恭王後樸氏祔葬。
祔于王廟。
卽三重大匡英規之女也。
〈按。
後立薨。
史闕。
○後以威靜公王式廉。
配享。
〉 定州縣歲貢之額。
○秋八月。
賜國初有功役者糓。
有差。
命大匡樸守卿等。
考定國初有功役者。
四役者賜米二十五碩。
三役者二十碩。
二役者十五碩。
一役者十二碩。
以爲例食。
庚戌光宗大成王〈諱昭。
字日華。
定宗母弟。
〉元年春正月。
大風拔木。
王問禳災之術。
司天奏曰。
莫如修德。
自是。
常讀貞觀政要。
建元光德。
以中國擾亂。
正朔不行。
故復稱年號。
城威化鎭。
〈今雲山。
〉 時。
多設西北城池。
後又城撫州〈今寧邊〉及安朔鎭。
〈在寧邊。
〉 立妹爲王後。
姓皇甫氏。
從外姓也。
是爲大穆王後。
高麗後妃。
大抵多宗姓。
或曰。
欲杜外戚之弊。
故爲之雲。
是歲郭威簒漢。
國號周。
辛亥二年春。
作奉恩佛日等寺。
〈寺在城南及東郊。
〉 爲太祖及劉氏願堂也。
冬十月。
西京重興寺九層塔災。
○十二月。
行後周年號。
壬子三年春。
遣使朝周。
癸醜四年春。
周遣使冊王。
周遣衛尉卿王演等。
冊王爲特進檢校大保使持節玄菟州都督充大義軍使兼禦史大夫高麗國王。
冬十月。
黃龍寺九層塔災。
甲寅五年春。
作崇先寺。
追福先妣也。
乙卯六年。
遣使如周。
遣大相王融。
如周獻方物。
又遣廣評侍郞荀質。
賀卽位。
丙辰七年。
周遣使加冊王。
周遣將作監薛文遇。
冊王爲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
仍令百官衣冠。
從華制。
以周人雙兾。
爲翰林學士。
兾仕周爲大理評事。
至是。
隨冊使以來
後百濟亡。
〉春二月。
甄萱舊將樸英?。
遣使內附。
英?。
昇州〈今順天〉人。
甄萱女婿也。
爲萱將軍。
及萱來奔。
英?密語其妻曰。
大王勤勞四十餘年。
功業垂成。
一朝以家人之禍。
失地投人。
夫貞女不事二夫。
忠臣不事二君。
若舍君以事賊子。
何顔見天下之義士乎。
況聞高麗王公。
仁厚勤儉。
以得民心。
殆天啓也。
必爲三韓之王。
盍緻書以安慰我王。
兼緻慇懃於王公。
以圖將來之福乎。
其妻曰。
是吾意也。
英?遂遣人歸欵。
且曰。
若擧義兵。
請爲內應。
王大喜。
厚賜其使。
令歸報曰。
若蒙君惠。
道路無梗。
先謁將軍。
升堂拜夫人。
兄事而姊尊之。
必終有以厚報之。
夏六月。
遣正胤武。
帥師討百濟。
甄萱請於王曰。
老臣遠涉滄波。
來投聖化。
願仗威靈。
以誅賊子。
且大王借以神兵。
殲其賊亂。
則臣雖死無憾。
王初欲待時而動。
憐其固請。
乃從之。
先遣正胤武,將軍樸述煕。
領步騎一萬。
趣天安府。
秋九月。
王自將討百濟。
大破百濟兵於崇善郡。
甄神劒降。
特免其死。
甄萱疽發背死。
百濟平。
王率三軍。
至天安。
合兵進次崇善。
〈卽一善郡。
古基在今善山餘次尼津東一裡。
〉神劒以兵逆之。
甲午。
隔一利川〈今餘次尼津。
在善山府東十一裡。
〉而陣。
王部分諸將。
令甄萱及大相堅權樸述煕康柔英等。
領騎兵一萬。
支天大將軍能達奇言韓順明等。
領步軍一萬。
合爲左綱。
大相金鐵洪儒樸守卿等。
領騎兵一萬。
補天大將軍王順俊良等。
領步軍一萬。
合爲右綱。
溟州大匡王順式大相兢俊王廉等。
領騎兵二萬。
大相庾黔弼等。
領黑水達姑鐵勒諸蕃勁騎九千五百。
祐天大將軍貞順。
天武大將軍宗煕。
扞天大將軍金克宗等。
領步軍三千。
合爲中軍。
又使大相公萱將軍王含允等。
領步騎一萬五千。
爲援兵。
皷行而前。
忽有白雲狀如劒戟。
起我師上。
向賊陣行。
百濟左將軍孝奉德述等。
見兵勢大盛。
免冑投戈。
降于甄萱馬前。
於是。
賊喪氣不敢動。
王勞孝奉等。
問神劒所在。
孝奉等曰。
在中軍。
左右夾擊。
蔑不勝矣。
王命公萱。
直擣中軍。
三軍齊進奮擊。
賊兵大潰。
虜將軍昕康見達殷述今式乂奉等三千二百人。
斬首五千七百餘級。
賊倒戈相攻。
諸軍追至黃山郡。
〈今連山。
〉踰炭嶺。
神劒與其二弟良劒龍劒。
及文武官僚。
來降。
王大悅勞慰。
虜獲百濟將士。
並還本土。
惟昕康富達乂奉見達等四十餘人。
送之京師。
王面數能奐曰。
始與良劒等。
謀囚君父。
立其子者。
汝也。
人臣之義。
當如是乎。
奐俛首不能言。
遂命誅之。
流良劒龍劒于眞州。
〈今未詳。
〉尋殺之。
以神劒僭位。
爲人所脅。
罪輕二弟。
且有歸命之功。
詔特免死賜官。
於是甄萱。
憂懣發疽數日。
卒于黃山〈在今連山東五裡〉佛舍。
年七十。
〈甄萱墓。
在今恩津縣南十二裡風界村。
俗號王墓。
〉王入百濟都城。
令曰。
渠魁旣已納欵。
無犯我赤子。
存問將士。
量才任用。
軍令嚴明。
秋毫不犯。
州郡安堵。
老幼皆呼萬歲相慶。
甄氏僭號。
凡四十五年而亡。
金氏富軾曰。
新羅數窮。
群盜蝟起。
然其劇者。
弓裔甄萱二人而已。
弓裔本新羅之孽。
而反以宗國爲讐。
圖夷滅之。
至斬先祖之畵像。
其爲不仁甚矣。
甄萱起自新羅之民。
食新羅之祿。
而包藏禍心。
幸國之危。
侵軼都邑。
虔劉君臣。
若禽獮而草薙之。
實天下之元惡大憝。
故弓裔見棄於其臣。
甄萱受禍於其子。
皆自取之。
又誰咎也。
兪氏曰。
神劒囚父自立。
其罪不容誅。
麗祖不惟貸其死。
又從以寵之爵。
噫。
叛逆。
天下之極惡。
不可以在於仇敵而上下其律也。
若以歸命而赦之。
則是宋劭隋廣。
亦有可生之道。
天下烏有是理哉。
抑麗祖之南征也。
爲利其土地耶。
將討其亂逆耶。
惟其討亂逆。
故一戰而降百濟數千裡之封疆。
不然。
雖以麗祖之威德。
未應如是之易也。
旣得其地。
赦其元惡。
始之以仁義。
終之以利。
豈不深可惜哉。
以樸英?爲佐丞。
王謂英?曰。
自萱失國遠來。
其臣子無一人慰藉者。
獨卿夫婦。
千裡嗣音。
以緻誠意兼歸欵。
寡人義不可忘。
授左丞。
賜田千頃。
官其二子。
王還京受朝賀。
頒政誡。
王至自百濟。
禦威鳳樓。
受文武百官及百姓朝賀。
王旣定三韓。
欲使爲人臣者。
明於禮節。
遂自製政誡一卷。
誡百寮書八篇。
頒諸中外。
〈按。
當草昧闆蕩之際。
人心易以陷溺。
士以功名爲急而廉恥喪。
人以苟存爲幸而禮義廢。
若如是而已。
則天理晦而人欲肆。
漸趍於夷狄禽獸之域。
而不能止矣。
是以創業之君。
雖以延攬英?收拾人心爲先。
不責其餘。
及其功成治定。
乃復整頓綱紀。
聳新一代之耳目。
使善者知勸。
惡者知懲。
此弛張之道也。
新羅之末。
主昏臣佞。
百度弛廢。
以緻盜賊蜂起。
王國顚覆。
擧城降人。
而不以爲愧。
賣國偸生。
而自以爲得。
不見一箇死節之臣。
而無復君臣之義。
風俗之頹敗。
彜倫之斁滅。
從可知矣。
太祖旣定三韓。
欲使爲人臣者。
明於禮節。
自製政敎。
頒布中外。
甚盛擧也。
然而自製之文。
何如六經之言。
頒誡之政。
何如興行之實。
王於此時。
能以經術導俗。
而興周官之治。
則不家至戶說。
而人人知爲人子爲人臣之義。
禮節自行矣。
惜乎。
不知此義。
徒能崇尙異敎。
不行先王之政。
民志何由以定。
禮義何由以行乎。
〉 冬十二月。
大匡裵玄慶卒。
玄慶膽力過人。
起行伍。
從王征討功多。
至是疾篤。
王親臨問疾。
執手相訣。
出門而卒。
王命官庇喪事。
謚武烈。
作開泰寺於連山。
時。
王征百濟大克。
河內三十餘郡皆入幅員。
渤海人歸順。
王以佛力所祐。
遂創寺於黃山。
名以開泰。
親製願文手書之。
其文畧曰。
生遇百罹。
未堪多難。
兵纏上郡。
災擾辰韓。
人莫聊生。
室無完堵。
證天有誓。
剗平巨孽。
拯塗炭之生民。
恣農桑於鄕裡。
二紀之水擊火攻。
身蒙矢石。
千裡之南征東討。
親枕幹戈。
丙申秋九月。
於崇善城邊。
與百濟交陣。
一呼而兇狂瓦解。
再皷而逆黨氷消。
凱唱浮天。
歡聲動地。
??浦冦竊。
谿洞微兇。
改悔自新。
尋懷歸順。
某也志在搦奸除惡。
濟弱扶傾。
不犯秋毫。
不傷寸草。
又於都內。
創廣興現聖彌勒內天王等寺。
時民多避役爲僧。
王患之而不能禁。
凡國內建寺。
多用道詵之說。
大相洪儒卒。
謚忠烈。
納金氏爲夫人。
初。
金傅之降。
王曰。
今王以國與我。
其賜大矣。
願結婚宗室。
永爲舅甥之好。
傅曰。
伯父知大耶郡事〈今陜川〉億廉有女。
德容雙美。
可備內政。
王遂納爲夫人。
生子郁。
是歲。
石敬塘纂唐。
國號晉。
丁酉二十年夏五月。
金傅獻玉帶。
帶長十圍六十二銙。
眞平王所帶。
卽所謂聖帝帶也。
羅人以爲有神。
世爲國之鎭寶。
藏之南庫。
垂四百年。
至是。
金傅獻之。
命藏于物藏。
遣使賀後晉。
戊戌二十一年春三月。
王親迎天笁僧。
西天笁摩竭陁國僧弘梵大師?哩嚩日羅來。
王備法駕迎之。
〈按。
宋白續通典曰。
西域僧襪囉。
天福四年。
朝晉。
善火蔔。
俄辭高祖。
請遊高麗。
王建甚禮之。
時契丹幷渤海有年矣。
建從容謂襪囉曰。
渤海本吾親戚之國。
其王爲契丹所虜。
吾欲爲朝廷攻而取之。
師回。
爲言於天子。
當定期兩襲之。
襪囉還具奏。
高祖不報。
此雲襪囉。
疑是弘梵。
〉 秋七月。
碧珍郡將軍李忩言卒。
羅季群盜競起。
惟碧珍郡。
〈今星州。
〉爲忩言所保。
民賴以安。
王遣人諭以同心戮力。
底定禍亂。
忩言奉書甚喜。
卽遣其子永。
將兵從王。
王嘉之。
恩賚稠重。
忩言感激。
鍊兵峙糧。
以孤城介於羅濟必爭之地。
屹然爲東南聲援。
至是卒。
行後晉年號。
○築西京羅城。
○冬十二月。
耽羅世子末老來朝。
賜星主王子爵。
己亥二十二年春三月。
佐丞龔直卒。
王遣使吊。
謚奉義。
城肅州〈今肅川〉安州。
○晉遣使冊王。
晉遣國子博士謝攀等。
冊爲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大師。
餘如故。
庚子二十三年春三月。
改州府郡縣號。
置淸〈西原〉忠〈中原〉原〈北原〉廣〈漢州〉公〈熊州〉梁〈良州〉全〈安南都護〉光〈武州〉春〈朔州〉等州。
其餘多所改定。
初立定役分田法。
自朝臣至軍士。
勿論官階。
視人性行善惡功勞大小。
給之有差。
置東南道都部署使於慶州。
時。
羅濟皆平。
置都部署使司於慶州。
緫管東南諸州。
置功臣堂於新興寺。
畵三韓功臣於東西壁。
設無遮大會一晝夜。
歲以爲常。
冬十二月。
晉歸質子王仁翟。
先是。
仁翟入質于晉。
至是歸之。
辛醜二十四年夏四月。
大匡庾黔弼卒。
黔弼。
平州〈今平山〉人。
有將畧得士心。
每出征。
受命卽行。
不宿於家。
所至有功。
凱還。
王必迎勞。
終始寵遇。
諸將莫及。
謚忠節。
遣使貢晉。
壬寅二十五年冬十月。
流契丹使于海島。
契丹遣使。
遺橐駞五十匹。
王以契丹。
甞與渤海連和。
卒背盟殄滅。
此甚無道。
不足遠結爲隣。
遂絶交聘。
流其使三十人于海島。
繫橐駞萬夫橋〈在松京保定門內。
今稱夜橋。
〉下。
皆餓死。
忠宣王甞問李齊賢曰。
太祖時契丹遺槖駞。
卻之則已。
何至餓而殺之乎。
齊賢對曰。
創業垂統之主。
其見遠。
其慮深。
非後世所及也。
宋太祖養豬禁中。
仁宗放之。
後得妖人。
顧無所取血。
知太祖慮亦及此。
此亦未爲定論。
安知養豬之意。
不有大於取血者耶。
我太祖爲此。
將以折戎人之譎計耶。
抑亦防後世之侈心耶。
蓋必有微旨矣。
崔氏曰。
交鄰國柔遠人。
固封疆謹使命者。
萬世保國之長策也。
今麗祖僅一三韓。
制度草創。
契丹國富兵強。
有席捲中原之志。
因其來使。
申結盟好。
豈非保國之長策。
而太祖慮不及此。
何哉。
契丹之失信於渤海。
何與於我。
而絶之如仇讐也。
自是邊釁日深。
至成宗其禍燎原。
迨顯宗乘輿南遷。
國之不亡如綫。
其禍已滔天矣。
〈按。
僿說曰。
新羅之末。
幅員分裂。
不能統一。
大氏乘間。
畧定全遼。
朝鮮句麗之地。
殆失太半矣。
王氏之興。
東方舊疆。
已縮於大氏。
而是時新立草創。
未暇遠圖。
及甄氏旣滅。
威名益彰。
故丹使之至。
蓋亦畏之也。
王之流其使殺其駞。
非眞爲渤海之故。
其志將欲據義爭地。
實辭直爲壯也。
不幸金甌未復。
明年身亡。
無奈天意何也。
不然。
大氏之興亡。
何與於我。
而絶之之甚至此乎。
是故其遺訓切切然以契丹禽獸之俗爲禁。
少無畏忌之意。
況渤海世子及宗戚大臣大和鈞方在餘衆數萬。
卧薪甞膽。
思所以復其仇者。
遼民隻隔衣帶一水。
言語氣習。
未必心服於別種也。
若得數年生聚。
乘方盛之威。
縱思歸之師。
執言責還。
其勢恐不可遏。
後蕭遜寧之來侵。
徐煕對曰。
上國東京。
皆在我境。
何得謂之侵蝕乎。
遜寧知不可強。
遂罷兵。
況契丹新得其地之時乎。
失此機會。
退保彈丸。
爲天下之弱國。
不離于籠鳥井蛙。
人風遂因而齷齪矣。
噫。
亦命矣哉。
〉 癸卯二十六年夏四月。
王親述訓要十條。
制曰。
大舜耕歷山。
終受堯禪。
高帝起沛澤。
遂興漢業。
朕起自單平。
謬膺推戴。
夏不畏熱。
冬不避寒。
焦身勞思。
十有九載。
統一三韓。
叨居大寶二十五年。
身已老矣。
恐後嗣縱情肆慾。
悖亂綱紀。
爰述訓要十條。
以傳諸後。
庶幾朝披夕覽。
永爲龜鑑。
禦內殿。
召大匡樸述煕。
親授之。
其一曰。
我國大業。
必資諸佛保護之力。
故創禪敎寺院。
差遣住持。
各治其業。
後世奸臣循情。
各業寺社。
爭相換奪。
切宜禁之。
其二。
曰諸寺院。
道詵所占定外。
妄加創造。
則損薄地德。
祚業不永。
朕念後世王公後妃。
各稱願堂。
或增創造。
大可憂也。
新羅之末。
競造浮屠。
衰損地德。
以至於亡。
可不戒哉。
其三。
曰傳國以長。
雖曰常禮。
然丹朱不肖。
堯禪於舜。
實爲公心。
若元子不肖。
與其次子。
次子又不肖。
與其兄弟之衆所推戴者。
俾承大統。
其四。
曰惟我東方。
舊慕唐風。
文物禮樂。
悉遵其制。
殊方異土。
人性各異。
不必苟同。
契丹禽獸之國。
風俗不同。
言語亦異。
衣冠制度。
愼勿效焉。
其五。
曰西京爲我國地脈之根本。
大業萬代之地。
宜四仲巡駐。
留過百日。
以緻安寧。
其六。
曰燃燈所以事佛。
八關所以事天靈及名山大川龍神也。
後世奸臣。
建白加減者。
宜禁斷。
其七。
曰人君得臣民之心爲甚難。
欲得其心。
要在從諫遠讒。
使民以時。
輕徭薄賦而已。
從諫則聖。
不信則讒自止。
知稼穡之艱難。
則自得民心。
國富民安。
又古人雲。
芳餌之下。
必有懸魚。
重賞之下。
必有良將。
張弓之外。
必有避鳥。
垂仁之下。
必有良民。
賞罰重則陰陽順矣。
其八。
曰車峴〈在今公州西北五十七裡〉以南公州江外。
山形地勢。
並趍背逆。
人心亦然。
彼下州郡人。
不宜在位用事。
禁國戚婚姻。
其曾屬官寺奴婢津驛雜尺。
或投勢弄權亂政緻災者。
必有之。
雖其良民。
亦不許在位用事。
其九。
曰百寮之祿。
視國大小。
以爲定制。
不可增減。
無功人及親戚私昵。
虛受天祿者。
亦切宜戒之。
又以強惡之國爲隣。
安不可忘危。
兵卒宜加護恤。
量除徭役。
每年秋。
訓閱勇銳。
其十。
曰有國有家。
儆戒無虞。
周公無逸一篇。
宜圖揭。
出入視省。
十訓之終。
皆結中心藏之四字。
崔氏曰。
麗祖始一三韓。
創業垂統。
宜往求古先哲王貽謨燕翼之道。
垂憲萬世可也。
今作訓要。
其條凡十。
而一則奉佛。
二則創寺。
丁寧反覆于燃燈八關山水地理之說。
從諫遠讒。
輕徭薄賦。
儆戒無虞。
顧居其末。
欲以此訓後世。
子孫效尤。
以爲家法。
惠定以後。
佛氏之禍。
日新月盛。
馴緻於妖僧遍照。
而王氏之祀遂絶。
惜哉。
五月。
王薨。
正胤武卽位。
王不豫。
停聽斷。
丁酉。
宰臣廉相王?樸守文等侍坐。
王曰。
漢文遺詔雲。
天下萬物之萌生。
靡有不死。
死者。
天地之理。
物之自然。
奚可甚哀。
前古哲王。
秉心如此。
予遘疾已歷二旬。
視死如歸。
有何憂也。
漢文之言。
卽予意也。
內外機務。
久不決者。
卿等並與太子。
裁決而後聞。
丙午。
疾大漸。
禦神德殿命學士金嶽。
草遺詔文成。
王不復語。
左右失聲大哭。
王問此何聲也。
對曰。
聖上作民父母。
今欲棄群臣。
臣等痛不自勝耳。
王笑曰。
浮生自古然矣。
言訖而薨。
在位二十六年。
壽六十七。
太子諸王及宗室近臣。
皆擗地哀號。
乃令百官列位於內議省門外。
宣遺命。
內外庶僚。
幷聽東宮處分。
於是。
太子卽位。
是爲惠宗。
率群臣擧哀。
六月戊申。
發喪於詳政殿。
宣遺詔。
己酉。
殯於殿西堦。
王?模宏遠。
正朝廷,明賞罰,崇節儉,用賢良,重儒道。
謚曰神聖。
廟號太祖。
史臣曰。
太祖禦下以寬。
而賢智效力。
待人以誠。
而遠近響應。
好生之仁。
出於天性。
恤民之心。
發乎至情。
甄萱父子相夷。
則伐而取之。
金傅君臣來附。
則禮以待之。
以契丹之強而侵滅與國則絶之。
以渤海之弱而失地無歸則撫之。
屢幸西京。
以爲根本之地也。
親巡北鄙。
以連獷悍之俗也。
草創更始。
雖未遑於禮樂。
而其?模遠畧。
深仁厚澤。
固已培養五百年之國脈矣。
李氏齊賢曰。
忠宣王甞言。
我太祖?模德量。
生於中國。
當不減宋太祖。
宋太祖事周世宗。
世宗賢主也。
待宋太祖甚厚。
宋祖亦爲之盡力。
及恭帝幼沖。
政出太後。
迫于群情而受周禪。
蓋出於不得已也。
我太祖事弓裔猜暴之君。
三韓之地。
裔有其二。
太祖之功也。
以不世之功。
處必疑之地。
可謂危矣。
而國人歸心。
將士推戴。
然猶固讓。
欲徇延陵之節。
吊伐之事。
亦豈得已哉。
其好生惡殺。
而信賞必罰。
推誠功臣。
而不假以權。
創業垂統。
固宜一揆矣。
至若宋祖以江南李氏。
比之鼾睡卧榻。
則石晉所賂契丹山後之十六州。
蓋視爲囊中物。
旣收北漢。
將長驅以定秦漢之疆耳。
我太祖卽位之後。
金傅未賓。
甄萱未虜。
而屢幸西都。
親巡北鄙。
其意亦以東明舊壤。
爲吾家靑氊。
必席捲而有之。
豈止操鷄搏鴨而已哉。
由是觀之。
雖大小之勢不同。
二祖?模德量。
所謂易地皆然者也。
六月。
葬顯陵。
〈在開城府松嶽巴隻洞南。
〉 庚午。
行祖奠。
太常卿讀謚冊。
攝侍中元甫行禮賓令王仁。
奉大牢之奠。
壬申葬。
自喪至此。
凡二十七日。
以遺命。
喪葬園陵制度。
依漢魏二文故事。
悉從儉約。
以神惠王後柳氏祔葬。
〈按。
後薨史闕。
〉後成宗。
以神靜太後皇甫氏祔廟。
〈後以武烈公裵玄慶,忠烈公洪儒,武恭公蔔智謙,壯節公申崇謙,忠節公庾黔弼,煕愷公崔凝。
配享。
○按。
天子七日而殯。
七月而葬。
諸侯五日而殯。
五月而葬。
禮也。
麗制喪禮不明。
葬期無定。
率以渴葬。
沽畧甚矣。
故創業垂統之君。
宜早定一王之禮。
以示後王。
而太祖於此昧昧焉。
有麗一代禮敎無可觀焉。
惜哉。
〉 甲辰惠宗義恭王〈諱武。
字承乾。
太祖長子。
母壯和王後吳氏。
〉元年。
遣使如晉。
遣廣評侍郞韓玄珪,禮賓卿金廉。
如晉告嗣位。
仍賀破契丹。
冬十二月。
崔彥撝卒。
彥撝。
自新羅挈家歸附。
太祖命爲太子師。
官至翰林院令平章事。
委以文翰之任。
宮院額號。
皆所撰定。
一時貴遊。
皆師事之。
謚文英。
〈按。
彥撝入唐。
擢高第。
還。
羅主文任。
則史稱能文者是也。
然其爲文也。
不過雕蟲小技。
特小人之儒耳。
絶君臣之義。
昧去就之道。
以一身事二姓。
而恬不知愧。
寵遇雖隆。
何足貴哉。
一時貴遊。
皆師事之者。
以其能文也。
使彥撝當敎授之際。
講忠義名節等字。
將何以訓解耶。
自古文士寡守正。
猶娼家之誦禮。
雖讀一與終身之文。
而彼烏知夫婦之倫哉。
爲士者。
當取以爲戒。
前史具官書卒者。
何也。
〉 乙巳二年。
晉遣使冊王。
晉遣光祿卿危匡政,太子洗馬張季凝。
冊王爲持節玄菟州都督上柱國充大義軍使高麗國王。
〈按。
資治通鑑曰。
初高麗王建用兵。
呑滅隣國。
頗強大。
因胡僧襪囉。
言於高祖曰。
渤海我婚姻也。
其王爲契丹所虜。
請與朝廷。
共擧取之。
高祖不報。
開運二年。
帝與契丹爲仇。
襪囉復言之。
帝欲使高麗。
擾契丹東邊。
以分其兵勢。
會建卒。
子武自稱權知國事。
上表告喪。
十一月戊戌。
以武爲大義軍使高麗王。
遣通使舍人郭仁遇。
使其國諭旨。
使擊契丹。
仁遇至其國。
見其兵弱。
嚮者襪囉之言。
特爲建誇誕耳。
實不敢與契丹爲敵。
仁遇還。
武更以他故爲解。
續通典曰。
出帝與契丹交兵。
襪囉復奏之。
帝遣郭仁遇。
飛詔諭建。
攻其地以牽脅之。
會建卒。
武知國事。
與其父之大臣不葉。
自相魚肉。
內難稍平。
兵威未振。
且夷人怯懦。
襪囉之言。
皆爲建虛誕耳。
〉 王以長公主。
妻弟昭。
初。
大匡王?女。
爲太祖第十六妃。
生子。
曰廣州院君。
王又娶?女爲夫人。
由是。
?欲害王弟堯及昭。
譖之。
王知其誣。
恩遇愈篤。
至是。
司天供奉崔知夢。
奏流星犯紫微。
國必有賊。
王意?謀害堯昭之應。
乃以長公主妻昭。
用強其勢。
公主從母姓。
稱皇甫氏。
後凡娶同姓。
皆諱稱外姓。
鄭氏麟趾曰。
太祖法古。
有志化俗。
然狃於土習。
以子聘女。
諱稱外姓。
〈按。
觀高麗公主傳。
太祖子女自相爲配者多。
〉其子孫視爲家法。
而不之恠。
惜哉。
蓋夫婦。
人倫之本。
國家理亂。
罔不由之。
可不愼歟。
〈按。
三代相承。
以聖繼聖。
?模設施。
宜無不同。
而不能無風氣之變俗習之異。
故損益之政行焉。
其季世末主之亂政乖法。
則尤當亟去之。
無疑也。
是以後世創業之君。
必審前代所以亂亡之由。
反其政令。
若漢高祖之除秦苛法。
是也。
高麗太祖。
撫運興起。
整頓三韓。
一反泰封無道之政。
可謂得矣。
而崇信異敎。
內行不謹。
猶襲新羅夷狄之俗者。
何哉。
蓋自幼習聞佛氏福利之說。
其立國規畫。
又從道詵之陰謀。
迷而不悟。
傳爲家法。
無足恠矣。
至若不娶同姓。
聖有明訓。
古者有同産而爲夫婦者。
帝顓頊沉之。
惡其瀆倫也。
上古之世。
猶尙如此。
東國雖雲荒遠。
立國亦久矣。
豈不知此之爲非乎。
究厥弊源。
蓋新羅之世。
三姓疊立。
後出於三姓貴族。
王女爲後。
亦非異也。
因以成俗。
其終不忌同姓。
高麗遵而不改。
積習之難革。
有如此者。
麗代娶姊妹爲妃。
而諱稱外姓。
又禁功親婚姻。
則亦知其非。
而躬行不已。
世襲禽犢之行。
以夷變夷。
至於後代。
蒙古爲亂。
終爲薙髮左袵之俗。
莫非太祖貽謀不正之效也。
至于聖朝。
雖異姓至再從三從。
猶不敢爲婚。
萬古一國。
豈不美哉。
〉 大匡王?。
謀弑王。
事覺不問。
?旣不能譖堯昭。
謀立廣州院君。
遂有弑王之意。
甞夜遣其黨。
潛入卧內。
將行大逆。
王覺之。
一拳卽斃。
令左右曳出。
不復問。
一日王違豫。
在神德殿。
崔知夢又奏。
將有變。
宜以時移禦。
王卽潛徙重光殿。
?又使人。
穴壁而入。
寢空矣。
?見知夢。
拔劒罵之曰。
上之移禦。
必汝謀也。
知夢竟無言。
崔氏曰。
惠宗知?逆謀。
拱手謹避。
不加之罪。
高麗五百年君弱臣強之端。
已兆於此矣。
秋九月王薨。
弟堯卽位。
王疾篤。
群臣不得入見。
憸小常侍側。
戊申薨于重光殿。
在位二年。
壽三十四。
王氣度恢弘。
智勇絶倫。
自王?謀逆。
多所疑忌。
常以甲士自衛。
喜怒無常。
群小並進。
賞賜將士無節。
內外嗟怨。
謚義恭。
廟號惠宗。
王有二子。
太子濟及興化君。
皆年幼。
群臣奉王弟堯。
卽位。
是爲定宗。
崔承老曰。
惠宗久在東宮。
累經監務。
尊禮師傅。
善接賓僚。
由是。
令名聞於朝野。
及卽位。
衆擧欣然。
旣而不修德政。
大失爲君之軆。
沉痾淹延。
嗔恚日增。
三年之間。
民不見德。
可不痛哉。
李氏齊賢曰。
王?之譖王兩弟。
卽羽父請弑桓公之意也。
惠宗不緻之罪。
顧使居左右。
其免於袖刃壁人之謀。
可謂幸也。
時去太祖棄代甫耳。
規之不義而得衆。
已能如漢魏之曹馬耶。
未有以竄殛之。
何也。
嗚呼。
小人之難遠如此。
可不戒哉。
〈按。
惠宗當王?譖亂之時。
宜卽明決。
以正其罪。
而勳戚大臣。
議在不殺。
則流竄之禁錮之。
絶其禍根可也。
顧乃掩護彌縫。
至使其惡彌彰。
將行弒逆。
而又不問。
爲惡者何所懲乎。
君道貴強明。
史稱惠宗氣度恢弘。
特以懦弱而言耳。
以甲士自衛。
賞賜無節者。
蓋欲得其歡心。
爲吾之用。
而防?之姦也。
惠宗雖懦弱。
君也。
王?雖強梁。
臣也。
君臣之名猶存。
則豈無可爲之勢。
而爲此擧乎。
當是時。
故臣宿將若樸述煕樸守卿王式廉等。
猶存。
當與之共事。
我能制其死生之命。
則誅之。
以正王法可矣。
〉 王?殺大匡樸述煕。
太祖臨薨。
托述煕以軍國事曰。
卿扶立太子。
善輔佐。
述煕一如遺命。
及惠宗寢疾。
與?交惡。
以兵百餘自隨。
王旣立。
疑有異志。
流于甲串。
〈津名在今江華府東十裡。
〉?因矯命殺之。
後謚嚴毅。
西京大匡王式廉。
引兵入衛。
王?伏誅。
初。
惠宗疾篤。
王弟堯。
知?有異志。
密與式廉謀應變。
至是。
?將作亂。
式廉引兵入衛。
?不敢動。
己酉。
竄?于甲串。
遣人追斬之。
誅其黨三百餘人。
〈按。
人臣爲惡。
皆其君導之耳。
以太祖之明。
不知王?之惡。
甞納其二女矣。
甞托顧命矣。
寵任之隆。
至於如此。
豈非年老志衰。
溺於嬖寵而然耶。
定宗引西京兵入衛。
則京都兵權。
其將盡委于?。
而惠宗之不得自由。
其以是歟。
?之惡。
太祖導之。
而此所以愛之適足以殺之也。
〉 葬順陵。
〈在松嶽東麓炭峴門外。
俗號皺王陵。
〉 義和王後林氏祔葬。
祔于王廟。
卽大匡曦之女也。
〈按。
後立薨。
史闕。
○後以嚴毅公樸述煕,克翼公金堅術。
配享。
〉 丙午定宗文明王〈諱堯。
字天義。
太祖第二子。
母順聖太後劉氏太史兢達之女。
〉元年春正月。
王謁顯陵。
緻齋之夕。
聞禦殿東山松間。
有呼王名。
若曰。
爾堯。
存恤細民。
人君之要務。
天皷鳴。
赦。
○王幸開國寺。
〈古基在今開城府東五裡。
〉 王備儀仗。
奉佛舍利。
步至十裡所開國寺。
安之。
又以糓七萬碩。
約諸大寺院。
各置佛名經寶及廣學寶。
以勸學法者。
是歲。
契丹改號遼。
丁未二年春。
築西京王城。
王信圖讖。
決意移都西京。
徵發丁夫。
令侍中權直。
就營宮闕。
勞役不息。
又抽開京民戶以實之。
群情不服。
怨讟胥興。
秋。
置光軍司。
先是。
崔彥撝之子光胤。
以貢士入晉。
爲契丹所虜。
以才見用。
知契丹將侵我。
爲書以報。
於是。
命有司。
選軍三十萬。
號光軍。
置司以領之。
冬十月。
西京黃龍寺九層塔災。
○是歲。
遼滅晉。
劉知遠稱漢帝。
戊申三年秋九月。
東女眞來獻馬。
時。
東女眞大匡蘇無蓋等。
來獻馬七百匹及方物。
女眞之先。
出自勿吉。
五代初。
始稱女眞。
契丹主阿保機滅渤海。
慮女眞爲後患。
誘遷豪右數千家於遼陽南。
而着籍焉。
使不得與本國相通。
號熟女眞。
卽我所稱西蕃。
在北不籍契丹者。
號生女眞。
卽我所稱東蕃。
新羅之末。
漸據我境。
高麗開國。
每以二邊爲憂。
防禦甚備。
邊人之來附者。
授大匡將軍等號。
覊縻之。
然降叛無常。
〈按東史。
女眞之名。
始此。
〉 震天德殿。
赦。
王禦殿。
受女眞方物。
閱馬爲三等。
評定其價。
給銀注子銀鉢錦絹等物。
忽雷雨震押物人。
又震殿西角。
王大驚。
近臣扶入重光殿。
遂不豫。
赦。
行後漢年號。
己酉四年春正月。
大匡王式廉卒。
式廉誅平內難。
威望益重。
王亦倚賴。
下詔褒奬。
賜功臣號。
加大丞。
勳名禮數。
當世無二。
卒。
謚威靜。
三月。
王禪位于母弟昭。
尋薨于帝釋院。
昭卽位。
王自天德之變。
喪心生疾。
丙辰疾篤。
子慶春院君。
年幼。
召母弟昭內禪。
是爲光宗。
移禦帝釋院。
薨。
在位四年。
壽二十七。
王性好佛。
多畏信圖讖。
欲遷都。
役民嚴急。
及薨。
役夫喜躍。
謚文明。
廟號定宗。
崔承老曰。
定宗在藩邸。
早有令聞。
旣以連枝得繼。
銳情求理。
或燃燭而引見朝士。
或旰食而聽斷萬機。
故卽位之初。
人皆相慶。
及乎誤信圖讖。
決意遷都。
天性剛毅。
固執不移。
暴徵作役。
怨興災應。
未及西遷。
永辭南面。
誠可痛也。
李氏齊賢曰。
定宗以人君之尊。
步至浮屠之宮。
以藏舍利。
一遭天譴。
喪心生疾。
所謂君子求福不回者。
亦甞聞其說耶。
疾旣大漸。
能以宗社。
付之親弟。
不使王?者覬覦。
是可嘉也。
葬安陵。
〈在城南。
〉 文恭王後樸氏祔葬。
祔于王廟。
卽三重大匡英規之女也。
〈按。
後立薨。
史闕。
○後以威靜公王式廉。
配享。
〉 定州縣歲貢之額。
○秋八月。
賜國初有功役者糓。
有差。
命大匡樸守卿等。
考定國初有功役者。
四役者賜米二十五碩。
三役者二十碩。
二役者十五碩。
一役者十二碩。
以爲例食。
庚戌光宗大成王〈諱昭。
字日華。
定宗母弟。
〉元年春正月。
大風拔木。
王問禳災之術。
司天奏曰。
莫如修德。
自是。
常讀貞觀政要。
建元光德。
以中國擾亂。
正朔不行。
故復稱年號。
城威化鎭。
〈今雲山。
〉 時。
多設西北城池。
後又城撫州〈今寧邊〉及安朔鎭。
〈在寧邊。
〉 立妹爲王後。
姓皇甫氏。
從外姓也。
是爲大穆王後。
高麗後妃。
大抵多宗姓。
或曰。
欲杜外戚之弊。
故爲之雲。
是歲郭威簒漢。
國號周。
辛亥二年春。
作奉恩佛日等寺。
〈寺在城南及東郊。
〉 爲太祖及劉氏願堂也。
冬十月。
西京重興寺九層塔災。
○十二月。
行後周年號。
壬子三年春。
遣使朝周。
癸醜四年春。
周遣使冊王。
周遣衛尉卿王演等。
冊王爲特進檢校大保使持節玄菟州都督充大義軍使兼禦史大夫高麗國王。
冬十月。
黃龍寺九層塔災。
甲寅五年春。
作崇先寺。
追福先妣也。
乙卯六年。
遣使如周。
遣大相王融。
如周獻方物。
又遣廣評侍郞荀質。
賀卽位。
丙辰七年。
周遣使加冊王。
周遣將作監薛文遇。
冊王爲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
仍令百官衣冠。
從華制。
以周人雙兾。
爲翰林學士。
兾仕周爲大理評事。
至是。
隨冊使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