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北界犬牙出麗濟之間。
新唐書雲。
東南日本。
西百濟。
北高麗。
橫千裡。
縱三千裡。
〈按此似從混一後言。
然猶過當。
〉 高句麗疆域考互上高句麗縣考 高句麗始起遼左卒本之地。
卽渤海率賓府。
而置華益建三州。
明置建州衛。
今瀋陽奉天府興京之地。
是也。
後移國內尉那巖城。
今理山府江北兀剌山城。
是也。
又有丸都城。
與國內相接。
渤海於高句麗故地。
置西京鴨綠府。
領神桓豊正四州。
桓卽丸都舊地也。
後定都於平壤。
三國史所謂始居中國北地。
漸東遷于浿水之側者。
是也。
〈互高句驪縣考。
〉其初東北與靺鞨。
東與沃沮。
東南與濊貊。
南與樂浪。
西與遼東玄菟。
北與扶餘接。
其地兩漢之際。
幷呑沸流荇人蓋馬句茶〈四國皆在今白頭山內外〉北沃沮〈今鏡城以北六鎭地〉東沃沮〈今鹹鏡南道永興鹹興等地〉諸小國。
又北取扶餘。
奪其南地。
侵樂浪。
以薩水爲限。
〈今安州淸川江。
〉後又幷呑扶餘樂浪帶方玄菟遼東等地。
至于遼西。
麗之拓地。
多在于廣開土王。
長壽王當東晉之季。
廣開土之號。
亦以拓地而得矣。
初與百濟以浿水爲界。
〈今平山府豬灘。
〉北史。
魏太武時。
使李敖至麗。
其地南至小海。
北至舊扶餘。
人戶三倍於前魏時。
小海今海州以南小海。
徑渡至忠淸道內浦等地。
南史。
亦謂百濟處小海東南者。
是也。
浿水下流爲今碧瀾渡。
流入小海。
則浿爲麗濟之界分明。
而其後又侵濟。
奄有漢水以南忠淸道東北一面。
〈若稷山鎭川淸安槐山延豊陰城忠州淸風丹陽提川永春等邑。
若淸河盈德靑松眞寶寧海禮安奉化榮川順興安東之臨河縣。
〉侵新羅。
奪其北地。
北史。
王居平壤城。
國內城及漢城。
亦別都也。
其國中號爲三京。
〈漢城今京都。
〉於是。
其地東西際海。
東南踰嶺。
接新羅。
南渡漢水數百裡。
連百濟。
北至舊扶餘。
東北至靺鞨。
西北渡遼水。
幅員之大。
於斯盛矣。
及其衰也。
隋人東侵。
新羅乘虛。
奪地五百裡。
則七重城〈今積城縣〉北漢山州〈今京都〉等地。
陷于羅。
未幾。
遼東入唐。
國旋亡。
地屬中國。
玄宗時。
今大同江以北東北之地。
盡陷渤海。
新羅得其南境。
置漢溟朔三州。
今德原中和以南。
是也。
纂要雲。
其地東西至大海。
南至漢江。
北至遼河者。
言其槩也。
後漢書雲。
在遼東之東千裡。
南與朝鮮濊貊。
東與沃沮。
北與扶餘接。
地方二千裡。
多大山深谷。
北史雲。
東至新羅。
西度遼二千裡。
南接百濟。
北隣靺鞨一千裡。
後周書雲。
朱蒙裔孫璉。
始通後魏。
其地東至新羅。
西渡遼水。
南接百濟。
北隣靺鞨。
遼東玄菟等數十城。
皆置官司。
隋書雲。
東西二千裡。
南北千餘裡。
至隋漸大。
東西六千裡。
〈按六千裡遠聞爽實。
〉唐書。
東距新羅。
南距百濟。
西北渡遼水。
接營州。
〈按唐營州今盛京錦州府。
〉按盛京志。
自義州廣寧以東開原以南。
遼東全地。
皆句麗舊地也。
〈更按。
高句麗初起於中國之東北隅。
漢自哀平以來。
號令中微。
重以王莾更始之亂。
而句麗得全疆埸。
且夫餘爲大武神王所破。
夫餘之西北。
卽?奴也。
?奴經五單于南北單于之亂。
逃遁奔竄。
其地又曠。
句麗適乘是時。
南侵北伐。
土地日闢。
建武之際。
冦右北平漁陽上谷太原。
此皆漢之北塞。
而當?奴之衝。
句麗之冦。
徑由此四郡。
蓋甞北拓其地。
迤而漸西。
與四郡相逼。
可知也。
是故句麗稱胡。
而地實近北。
與今之鴨綠東岸。
初相遼隔。
後雖用兵於東。
以薩水爲界。
而亦不過爲其國之邊幅也。
其後三國鼎峙於中土。
而公孫康?張海外。
毌丘儉屠毀丸都。
則句麗遂弱。
通典。
高句麗至曹魏。
南北漸縮。
才千餘裡者。
是也。
又其後。
慕容氏起於遼北。
用近攻之術。
句麗不能支。
東渡鴨水。
來都平壤。
遂爲東方之國。
又其後慕容氏殘滅。
馮氏來投。
而二魏爭衡。
中國疲於兵革。
句麗復強。
地遂以闢。
通典又言。
至隋漸大。
東西六千裡者。
是也。
〉 高句麗諸縣考互下安東都護府考。
○今以盛京志及諸書可考者著焉。
以備東方地理之闕。
定州〈高麗置。
渤海因之。
今興京界內。
〉○定東縣〈高麗置。
今興京界。
〉○當山縣〈高麗置。
渤海爲鐵利郡地。
今承德縣西南七十裡。
〉○霜巖縣〈漢險瀆。
高麗改名遼集州。
領奉集縣。
今承德縣東南。
有奉集堡。
〉○白崖城〈唐太宗拔之。
改巖州。
今遼陽州城東五十七裡。
石城山上有壘。
〉○畢沙城〈今海城縣地〉○蓋蘇屯〈蓋蘇文所居。
在今海城北三十裡。
〉○安市城〈漢安市縣。
在今蓋平縣東北七十裡。
〉○蓋牟城〈今蓋平界。
唐李勣攻破之。
〉○葢葛牟城〈唐太宗改葢州。
渤海因之。
後改辰州。
今蓋平地。
〉○建安縣〈漢平郭縣。
在今蓋平縣西南。
○按。
唐太宗征高麗。
李勣曰。
建安在南。
安市在北。
今踰安市而攻建安。
若賊斷吾糧道。
將若之何。
卽此縣。
〉○新城〈在南蘇西。
今寧海縣地。
通鑑。
慕容廆擊高句麗。
兵及新城。
註。
新城句麗之西鄙。
南傍山東。
北接南蘇木底城。
○三國史。
高句麗西川王七年夏四月。
王如新城。
八月還。
金氏曰。
新城或雲國之東北大鎭。
盛京志。
蘇定方至新城大破之。
在今廣寧縣內地。
未知何說爲是。
〉○南蘇城〈在今寧海縣地。
與漢志玄菟郡高句麗縣南蘇水不同。
通鑑。
慕容恪攻高句麗。
拔南蘇。
註。
在南陝之東○或雲在今金州也。
〉○木底城○蒼巖城〈二城。
幷今金州界內。
金州卽寧海縣也。
〉○鄚頡府領鄚高二州〈渤海因之。
在今開原縣西北地。
〉○銅山縣〈遼改鹹州。
今鐵嶺縣。
〉○永寧縣〈遼改永昌。
在今鐵嶺縣南界。
〉○慶州〈今鳳凰城。
渤海爲東京龍原府○今鳳凰城山上。
古城猶存。
薛仁貴與高麗將溫沙門。
戰於石城。
卽此地也。
〉○泊汋城〈唐志。
安東府南。
至鴨綠江泊汋城七百裡。
故安平縣。
〉○烏骨城〈通鑑。
唐太宗伐高麗。
群臣請拔烏骨城。
渡鴨綠。
直取平壤。
長孫無忌曰。
若向烏骨。
建安新城之虜。
必躡吾後。
不如先取安市建安。
註。
自登州東北海。
行過海壖。
至烏骨江。
按。
疑今鳳凰城沿海界。
〉○大行城〈通鑑。
李勣進攻大行城拔之。
進至鴨綠柵。
今未詳。
〉○遼城〈疑今遼陽〉○哥勿代那磨米積利黎山延津諸北拜漢〈幷未詳〉○識利〈疑鐵利。
卽今承德等界。
〉○拂涅〈今開原等界〉○越喜〈今鐵嶺縣界○按。
鐵利拂涅越喜。
皆在今寧古?等地。
見靺鞨考。
盛京志並雲。
在遼地。
恐考之未詳。
不然。
則句麗平諸部。
移其人于遼地。
仍稱舊號。
而渤海亦仍之耶。
是未可知也。
〉○衛樂舍利居素去且〈幷未詳。
見安東府考。
〉○柵城〈三國史雲。
賈耽郡國志。
渤海國南海鴨綠扶餘柵城四府。
幷是句麗舊地。
自新羅井泉郡至柵城府。
凡三十九驛。
井泉今德源也。
唐制以三十裡爲一驛。
○按。
柵城卽渤海龍原府。
今鳳凰城。
而高句麗太祖王四十六年。
東廵柵城。
時麗都國內。
而雲東廵。
則疑句麗柵城別有其地。
〉○扶餘城〈故扶餘王城。
高麗改扶餘城。
遼改通州。
在今開原縣城西南。
唐薛仁貴破高麗於金山。
乘勝攻扶餘城拔之。
○見扶餘考。
〉○魯陽山〈在平壤城東北。
通典下並同。
○今未詳。
〉○魯城〈在魯陽山上。
今未詳。
〉○葦山〈在魯城西南二十裡。
南臨浿水。
今未詳。
〉○大遼水〈源出靺鞨國西南山。
南至安市。
今遼河。
〉○小遼水〈出遼山。
西南流。
與大遼水會。
今渾河。
〉○大梁水〈在國西。
出塞外。
西南流。
注小遼水太子河。
〉○馬訾水〈一名鴨綠水。
源出東北靺鞨白山。
色似鴨頭故名。
去遼東五百裡。
經國內城南。
又西與塩難水合。
西南至安平城入海。
高麗中此水最大。
濶三百步。
其國恃以爲天塹。
在平壤城西北四百五十裡。
遼水東南四百八十裡。
○塩難水今名佟家江。
我稱婆豬江。
〉 百濟疆域考 溫祚逃難。
南奔馬韓封東北百裡之地。
都慰禮城。
〈三國遺事今稷山縣。
〉尋移漢山下。
〈今廣州府。
〉遂定疆域。
南接馬韓。
至熊川。
〈今公州界。
〉西窮大海。
東至走壤。
〈按。
走壤諸史皆未詳。
考三國史。
新羅文武王十四年。
築首若州走壤城。
一名疊巖城。
首若州爲今春州。
則其地可想。
〉北至浿河。
〈今平山府之豬灘。
〉後又幷諸小國。
東接新羅。
限智異山。
然而今晉州甞爲百濟之居列城。
則新羅西南邑亦陷於濟矣。
其北則初限浿河。
當高句麗長壽王二十三年。
卽毗有王之九年。
魏使李敖至麗。
訪其地。
南至小海。
小海卽浿水所入處。
則此時浿南猶爲濟地。
後長壽攻濟都漢城。
〈今漢陽府。
〉殺蓋鹵王。
太子文周。
南遷熊津。
從此漢南北陷于麗矣。
然其後東城武寧王。
俱幸漢城。
聖王時。
麗與濊謀。
攻漢北獨山城。
又麗出兵至浿水雲。
則蓋其侵奪無常也。
百濟亡。
新羅倂其地。
置熊全武三州。
今兩湖是也。
纂要雲。
其地東至智異山。
西南至大海。
北至漢江者。
言其槩也。
北史雲。
百濟馬韓之屬。
始立國於帶方故地。
東盡新羅。
西南俱限大海。
處小海南。
東西四百五十裡。
南北九百餘裡。
〈按。
小海今忠淸道唐津沔川等邑。
北渡經至黃海道海州長淵等地。
其海小。
故稱小海也。
〉三國史。
引北史雲。
北際漢江。
今考之。
無此四字。
蓋金氏自以意增也。
通典雲。
南接新羅。
北距高麗千餘裡。
唐書雲。
西界越州南倭。
皆踰海。
北高麗。
〈更按。
今以西湖嶺脊爲限。
而湖西之報恩靑山黃磵永同沃川。
是新羅地。
淸安鎭川忠州槐山延豊陰城丹陽永春。
是羅麗相爭者也。
湖南之雲峯茂朱所屬茂豊廢縣。
亦新羅也。
其餘皆百濟地也。
〉 卒本考 卒本卽渤海大氏之率賓府也。
府領華益建三州。
盛京志。
率賓府及華益二州。
皆在鳳凰城界內。
益州在城東南百二十裡朝鮮界。
義州之鴨綠江。
亦號益州江。
則其地槩可想矣。
盛京志又雲。
建州明置建州衛。
今興京是也。
又雲。
永吉州遼置率賓府。
本率賓國也。
金改恤品路。
在今興京東南邊外。
據此則自永吉州之南界。
至于鳳凰城。
皆古卒本國界也。
金富軾三國史雲。
通典。
朱蒙自北扶餘。
渡普述水。
至紇升骨城都焉。
〈北史亦同。
〉古記雲。
朱蒙自夫餘逃難。
至卒本。
則紇升骨城卒本。
似一處也。
漢志。
遼東屬縣。
有無慮。
周禮醫巫閭山也。
遼於其下置醫州。
玄菟所屬。
高句麗其一。
則蓋漢玄菟郡之界。
遼國東京之西。
漢志所謂玄菟屬縣高句麗者歟。
〈金氏說止此。
〉按。
高句麗縣。
在遼東東北今撫順界。
則此雲在遼之西者恐誤。
而況卒本與高句麗縣。
自不同乎。
三國遺事雲。
卒本或雲今和州。
又成州。
皆誤矣。
卒本在遼東玄菟之界。
或雲今東眞。
又雲紇升骨城。
在大遼醫州。
〈遺事說止此。
〉按。
和州今永興府。
府有沸流水。
故蓋以此爲卒本也。
成州今成川也。
以成川爲卒本。
遺事非之。
輿地勝覽。
地理多從遺事。
而至此卻以成川爲卒本扶餘。
沸流江爲卒本川。
又有紇骨山城。
謂沸流王松讓所築。
其說蓋因高麗史〈麗史地志。
成州本沸流王松讓故都。
〉一有成川卒本之語。
而山川名號。
皆比類而命之。
以實其事。
後人不復考驗。
因以傳誤。
可勝歎哉。
遺事所言卒本在遼東玄菟之界者。
固已得其實。
而東眞則高麗高宗時興於北方。
其地包白頭山內外。
今興京等地皆其界內也。
其以紇升骨城謂在醫州者。
承金說之誤。
而其言亦自矛盾矣。
漢魏之際。
中國出兵。
常從玄菟。
句麗之禀命中國。
亦常從玄菟。
則其與之相近。
可知矣。
若以今成川爲卒本。
則此時漢樂浪郡治在平壤。
與成川爲不百裡之地。
句麗何不屬樂浪而屬玄菟。
樂浪亦豈令人開國於咫尺之地乎。
今安州之淸川江。
卽古薩水也。
大武神王時。
漢光武以薩水以南屬漢。
北屬句麗。
太祖王時。
論地界南至薩水雲。
則句麗之在薩水北地。
尤爲明著矣。
國內尉那巖城考 瑠璃王二十二年。
自卒本遷國內。
築尉那巖城。
按輿地勝覽。
理山郡北二百七十裡。
有兀剌山城。
在鴨綠婆豬二江間大野中。
四面壁立高絶。
高麗史。
恭愍王十九年。
東寧府同知李兀吾帖木兒。
據兀剌山城。
兪氏棨雲。
此古尉那巖城。
按。
漢音兀剌。
與尉那同音。
其言近是矣。
三國史。
李勣奏。
鴨綠江以北降城。
國內州其一。
從平壤城至此十七驛。
通典亦雲。
鴨綠江經國內城南。
又西與塩難水合。
西南至西安平入海。
據此二說。
則其在鴨綠之北。
而爲兀剌城明矣。
塩難水卽婆豬江。
見沸流考。
其曰國內者。
疑在卒本畿內之地而名之也。
以郊豕逸而得此。
則豕雖走逸。
不能踰山越江至于千百裡之遠。
其與卒本相近。
亦可知矣。
麗志以獜州爲國內者。
或後來別置也。
三國史雲。
括地志以國內爲不耐城。
按漢志。
樂浪東部有不而縣。
別是一名。
不當與此相混。
丸都考 高句麗紀注。
引括地志雲。
丸都與國內城相接。
唐志亦雲。
自鴨江口舟行百餘裡。
乃乘小舫。
泝流東北三十裡。
至泊汋口。
〈卽古安平縣。
〉得渤海之境。
又泝流五百裡而至丸都雲。
其地槩可知矣。
金富軾以安市爲丸都。
則非矣。
魏正始七年。
毌丘儉自玄菟出兵。
渡沸流水。
登丸都山。
屠其都。
沸流似爲今婆豬江。
則其與國內相接。
信矣。
而在今江界理山等江北之地矣。
遼史地志。
淥州本高句麗故國。
渤海號西京鴨綠府。
都督神桓豊正四州。
桓州卽丸都。
故雲故國。
李睟光芝峯類說。
寧邊府之釰山。
卽古丸都。
蓋方言稱釰爲環刀。
故亦臆料而爲之說也。
沸流水考 高句麗記。
朱蒙至卒本川。
結廬沸流水上居之。
其上流有沸流國。
卽松讓故都也。
麗志。
成州本沸流王松讓故都。
輿覽因之。
並誤矣。
大武神王北伐扶餘。
次沸流水上。
又魏毌丘儉出兵玄菟。
敗高句麗於沸流水上。
遂登丸都。
屠其都。
儉之來。
先涉沸流。
次至丸都。
則沸流在丸都北。
明矣。
丸都旣是今理山江界等江北之地。
則沸流似是今婆豬江也。
〈按。
遼史曰。
正州在淥州西北三百八十裡。
渤海時鴨綠府。
本沸流王故地。
有沸流水。
渤海時爲沸流郡。
韓久庵曰。
沸流水恐今狄江。
是也。
東國兵鑑。
毌丘儉戰沸流水。
註雲。
在今永興府靜邊社。
此亦恐誤。
〉婆豬江。
盛京志。
作佟家江。
唐書。
鴨綠江西與塩難水合。
至南入海。
今白頭山諸川。
南注爲大江。
流與佟家江合。
行五百餘裡。
繞鳳凰城東南入海。
然則佟家明是塩難水也。
荇人蓋馬句茶國考 高句麗東明王六年。
伐太白山南荇人國。
大武神王九年。
取蓋馬國。
句茶王懼而降。
按。
太白山卽蓋馬大山。
今白頭山也。
蓋馬大山之稱。
蓋以國而名也。
漢志。
玄菟郡有西蓋馬縣。
亦在此山之西而名之也。
句茶亦蓋馬國之隣也。
輿覽。
以妙香爲太白。
成川爲卒本。
故地名之未考者。
皆就附焉。
觀者詳之。
黃龍國考 黃龍國在遼地東北界。
而今不可考。
卒本爲今興京等地。
而黃龍與卒本稱爲隣國。
則其不遠明矣。
麗史地志雲。
龍崗故黃龍國。
輿覽因之。
夫地名相類。
不是異事。
而牽就傅會。
至於如此。
以爲傳實之語。
何哉。
通典。
隋煬攻句麗。
軍多疾疫。
自黃龍以東。
骸骨相屬雲。
則遼界已有黃龍之名矣。
今奉天府之開原縣。
亦稱黃龍府。
遼征渤海時。
黃龍見故名。
金史。
太祖伐遼。
克黃龍城。
嶽飛所謂痛飮黃龍酒者。
是也。
與黃龍國別。
薩水考 高句麗紀。
漢光武渡海伐樂浪。
取其地。
薩水以南屬漢。
大祖王當光武之末。
其地東至滄海。
南至薩水。
蓋句麗在北。
樂浪在南。
故以薩水爲界也。
東國通鑑。
作薩水以北屬漢。
改南爲北。
則未之審考。
而以意改易也。
隋氏東侵。
宇文述自鴨綠東濟薩水。
去平壤城三十裡。
下文又雲。
述等遂還至薩水。
軍半濟。
高麗自後擊其後軍雲。
則薩水在平壤之北。
而爲今安州之淸川江。
信然矣。
麗史地志。
淸川江古稱薩水。
卽乙支文德敗隋兵百萬之地。
是也。
然而三國史地志。
薩水在未詳地分。
何也。
蓋金志。
隻據新羅所籍。
新羅之地。
隻得句麗南界。
故其在北者。
皆略而不錄也。
三國遺事。
薩水或雲今大同江。
按。
遺事。
高麗中業僧無亟所撰。
然則當時薩水未有定名。
而以今淸川江爲薩水。
未知自何時始也。
國初。
趙浚淸川江詩。
隋兵百萬化爲魚。
則自麗末已然矣。
新羅紀。
炤智王十六年。
與高句麗戰薩水之原。
不克。
退保犬牙城。
犬牙城卽狗牙。
今三登縣。
居大同江上流。
據此則大同亦稱薩水。
遺事之言。
亦或然也。
加羅任那慕韓休忍州胡考 通典雲。
新羅襲加羅任那諸國滅之。
北史雲。
新羅附庸於迦羅國。
南史倭傳。
宋齊時皆封倭王。
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七國諸軍事。
按。
秦韓指辰韓。
慕韓指馬韓。
加羅指駕洛。
音似而誤傳也。
任那指伽倻。
字相似而誤分也。
更按。
三國史強首傳曰。
臣本任那加良人。
史又以強首爲中原京沙良人。
中原京今忠州。
然則任那國卽忠州歟。
休忍國。
一統志曰。
休忍在新羅東。
亦三韓之屬。
東晉時屬燕。
秦滅燕。
遂屬秦。
及符洛反。
徵兵於鮮卑烏桓高句麗百濟新羅休忍諸國。
其後幷於百濟。
今未詳。
州胡國。
後漢書曰。
馬韓西海島上。
有州胡國。
其人短小髡頭。
衣葦衣。
有上無下。
好養牛豕。
乘船往來。
貨市韓中。
今未詳。
靺鞨考附定安國 靺鞨。
古曰肅愼。
漢魏曰挹婁。
南北朝曰勿吉。
隋唐曰靺鞨。
通典雲。
勿吉與靺鞨音相近。
五代以後。
始謂女眞。
所居之地雖同。
而種落之代興者不一。
故中國稱之亦隨而異也。
三國當兩漢之際。
而謂之靺鞨者。
意者三國修史在於後世。
故亦因當時所稱而言之耳。
文獻通考。
挹婁在不鹹山北。
在扶餘東北千餘裡。
東濱大海。
南與北沃沮接。
不知其北所極。
不鹹今白頭山也。
北史。
勿吉在高句麗北。
一曰靺鞨。
邑落各自有長。
不相揔。
其國有大水。
濶三裡。
名速末。
其部有七種。
一粟末部。
與高句麗接。
二伯咄部。
在粟末北。
三安車骨部。
在伯咄東北。
四拂捏部。
在伯咄東。
〈高麗顯宗時因女眞獻土物。
〉五號室部。
在拂捏東。
六黑水部。
在安車西北。
七白山部。
在粟末東南。
自拂捏以東。
矢皆石鏃。
卽古肅愼氏。
速末卽今混同江。
白山卽白頭山也。
唐時。
黑水西北又有思慕部。
益北有那利部。
其東北有窟說部。
稍東南有莫曳部。
皆莫能通中國。
又有虞婁越喜〈通典。
安東府治。
今遼陽州。
而雲東至越喜部落二千五百裡雲。
則其地疑在今寧古?之東矣。
〉鐵利〈高麗顯宗時。
三遣使來貢。
又遣使報之。
德宗時又遣使入貢。
其地蓋在女眞東北矣。
〉諸部。
地面距渤海。
北東際海。
西抵室韋。
南北二千裡。
時通中國。
及渤海強盛。
靺鞨皆役屬之。
按。
據此中史所記。
則靺鞨諸部皆在北地。
高句麗興於卒本。
則壤界固當相接。
而羅濟二國。
在漢南三韓之地。
南北懸殊。
又有句麗樂浪沃沮濊貊居中。
靺鞨何以歷越諸國而來侵乎。
史雖闕文。
而或者諸國引之乎。
抑其部落甚衆。
段段離析。
而居者其種不一。
如貊國在今江原道。
而亦有梁貊小水貊一種之在邊界耶。
以三國史考之。
百濟最被其患。
溫祚曰。
靺鞨連我北境。
新羅亦屢被其害。
逸聖王甞欲往征。
又雲。
阿瑟羅州〈今江陵〉地連靺鞨。
若其地隔絶。
則豈可謂之連境乎。
百濟肖古王。
甞襲靺鞨。
取石門城。
則其有分地明矣。
以中國言之。
春秋時有淮徐之夷。
有伊洛陸渾之戎。
此猶是也。
今洪川縣北五十裡春川界。
有靺鞨山。
我東村裡之名。
亦或有靺鞨者。
皆以舊時靺鞨所居而稱之耶。
崔氏所謂或有一種介於沃沮濊貊之間者。
亦或然也。
更按。
後漢書雲。
挹屢人喜乘船冦鈔。
通典雲。
挹屢便乘船好冦盜。
隣國患之。
又唐甞使靺鞨浮海。
略新羅南境。
又高麗史顯宗九年。
東女眞冦淸河延日長鬐縣。
十八年。
冦平海高城等地。
其後乘船冦略者。
殆不可記。
由是觀之。
則其越海用兵。
亦其所長。
而不獨鐵騎之倐往而忽來也。
然則海防之策。
不獨爲倭。
謀國者當加之意耳。
○定安國。
高麗顯宗九年。
定安人骨須來奔。
見顯宗紀。
其地疑在古扶餘東南地。
而未可詳也。
詳三韓後說。
渤海國郡縣考文獻通考。
渤海乃高句麗故地。
直營州二千裡。
南接新羅。
以泥河爲界。
疑今德源。
東窮海。
西契丹。
○賈耽郡國志。
渤海國南海扶餘柵城鴨綠四府。
並是高句麗舊地也。
自新羅井泉郡今德源。
至柵城府。
凡三十九驛。
按。
唐制三十裡置一驛。
此爲一千一百七十裡。
今以唐書爲主。
以盛京志註之。
唐書不錄者以志補。
其未詳者闕之。
而可知其大略矣。
新唐書渤海傳。
其國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以肅愼故地。
爲上京龍泉府。
〈在今混同江西。
〉領龍〈未詳〉湖渤〈二州並今永吉州地○州內又有武昌定武二縣。
渤海所置。
〉三州。
○其南中京顯德府。
〈今廣寧義州界。
〉領盧〈今蓋平寧海界○今熊嶽縣。
在蓋平縣西六十裡。
卽渤海杉盧郡地。
領山陽盧州漢陽白巖霜巖縣。
○白巖縣。
句麗白崖城。
唐太宗改巖州。
在今遼陽州城東五十七裡。
石城山上。
古壘猶存。
○霜巖縣。
漢險瀆。
高句麗改霜巖。
渤海又改置集州。
領奉集一縣。
縣有渾河。
在今承德縣地。
○又辰州。
高句麗蓋葛牟城。
唐太宗改蓋州。
渤海因之。
又改辰州。
○又長寧縣。
漢平郭縣也。
至大仁秀。
改興遼縣。
在今蓋平縣界。
〉顯〈今廣寧縣〉鐵〈漢安市地。
渤海置州。
領位城河端蒼山龍珍四縣。
在今蓋平縣也。
〉湯〈漢襄平界。
在遼東京西北
新唐書雲。
東南日本。
西百濟。
北高麗。
橫千裡。
縱三千裡。
〈按此似從混一後言。
然猶過當。
〉 高句麗疆域考互上高句麗縣考 高句麗始起遼左卒本之地。
卽渤海率賓府。
而置華益建三州。
明置建州衛。
今瀋陽奉天府興京之地。
是也。
後移國內尉那巖城。
今理山府江北兀剌山城。
是也。
又有丸都城。
與國內相接。
渤海於高句麗故地。
置西京鴨綠府。
領神桓豊正四州。
桓卽丸都舊地也。
後定都於平壤。
三國史所謂始居中國北地。
漸東遷于浿水之側者。
是也。
〈互高句驪縣考。
〉其初東北與靺鞨。
東與沃沮。
東南與濊貊。
南與樂浪。
西與遼東玄菟。
北與扶餘接。
其地兩漢之際。
幷呑沸流荇人蓋馬句茶〈四國皆在今白頭山內外〉北沃沮〈今鏡城以北六鎭地〉東沃沮〈今鹹鏡南道永興鹹興等地〉諸小國。
又北取扶餘。
奪其南地。
侵樂浪。
以薩水爲限。
〈今安州淸川江。
〉後又幷呑扶餘樂浪帶方玄菟遼東等地。
至于遼西。
麗之拓地。
多在于廣開土王。
長壽王當東晉之季。
廣開土之號。
亦以拓地而得矣。
初與百濟以浿水爲界。
〈今平山府豬灘。
〉北史。
魏太武時。
使李敖至麗。
其地南至小海。
北至舊扶餘。
人戶三倍於前魏時。
小海今海州以南小海。
徑渡至忠淸道內浦等地。
南史。
亦謂百濟處小海東南者。
是也。
浿水下流爲今碧瀾渡。
流入小海。
則浿爲麗濟之界分明。
而其後又侵濟。
奄有漢水以南忠淸道東北一面。
〈若稷山鎭川淸安槐山延豊陰城忠州淸風丹陽提川永春等邑。
若淸河盈德靑松眞寶寧海禮安奉化榮川順興安東之臨河縣。
〉侵新羅。
奪其北地。
北史。
王居平壤城。
國內城及漢城。
亦別都也。
其國中號爲三京。
〈漢城今京都。
〉於是。
其地東西際海。
東南踰嶺。
接新羅。
南渡漢水數百裡。
連百濟。
北至舊扶餘。
東北至靺鞨。
西北渡遼水。
幅員之大。
於斯盛矣。
及其衰也。
隋人東侵。
新羅乘虛。
奪地五百裡。
則七重城〈今積城縣〉北漢山州〈今京都〉等地。
陷于羅。
未幾。
遼東入唐。
國旋亡。
地屬中國。
玄宗時。
今大同江以北東北之地。
盡陷渤海。
新羅得其南境。
置漢溟朔三州。
今德原中和以南。
是也。
纂要雲。
其地東西至大海。
南至漢江。
北至遼河者。
言其槩也。
後漢書雲。
在遼東之東千裡。
南與朝鮮濊貊。
東與沃沮。
北與扶餘接。
地方二千裡。
多大山深谷。
北史雲。
東至新羅。
西度遼二千裡。
南接百濟。
北隣靺鞨一千裡。
後周書雲。
朱蒙裔孫璉。
始通後魏。
其地東至新羅。
西渡遼水。
南接百濟。
北隣靺鞨。
遼東玄菟等數十城。
皆置官司。
隋書雲。
東西二千裡。
南北千餘裡。
至隋漸大。
東西六千裡。
〈按六千裡遠聞爽實。
〉唐書。
東距新羅。
南距百濟。
西北渡遼水。
接營州。
〈按唐營州今盛京錦州府。
〉按盛京志。
自義州廣寧以東開原以南。
遼東全地。
皆句麗舊地也。
〈更按。
高句麗初起於中國之東北隅。
漢自哀平以來。
號令中微。
重以王莾更始之亂。
而句麗得全疆埸。
且夫餘爲大武神王所破。
夫餘之西北。
卽?奴也。
?奴經五單于南北單于之亂。
逃遁奔竄。
其地又曠。
句麗適乘是時。
南侵北伐。
土地日闢。
建武之際。
冦右北平漁陽上谷太原。
此皆漢之北塞。
而當?奴之衝。
句麗之冦。
徑由此四郡。
蓋甞北拓其地。
迤而漸西。
與四郡相逼。
可知也。
是故句麗稱胡。
而地實近北。
與今之鴨綠東岸。
初相遼隔。
後雖用兵於東。
以薩水爲界。
而亦不過爲其國之邊幅也。
其後三國鼎峙於中土。
而公孫康?張海外。
毌丘儉屠毀丸都。
則句麗遂弱。
通典。
高句麗至曹魏。
南北漸縮。
才千餘裡者。
是也。
又其後。
慕容氏起於遼北。
用近攻之術。
句麗不能支。
東渡鴨水。
來都平壤。
遂爲東方之國。
又其後慕容氏殘滅。
馮氏來投。
而二魏爭衡。
中國疲於兵革。
句麗復強。
地遂以闢。
通典又言。
至隋漸大。
東西六千裡者。
是也。
〉 高句麗諸縣考互下安東都護府考。
○今以盛京志及諸書可考者著焉。
以備東方地理之闕。
定州〈高麗置。
渤海因之。
今興京界內。
〉○定東縣〈高麗置。
今興京界。
〉○當山縣〈高麗置。
渤海爲鐵利郡地。
今承德縣西南七十裡。
〉○霜巖縣〈漢險瀆。
高麗改名遼集州。
領奉集縣。
今承德縣東南。
有奉集堡。
〉○白崖城〈唐太宗拔之。
改巖州。
今遼陽州城東五十七裡。
石城山上有壘。
〉○畢沙城〈今海城縣地〉○蓋蘇屯〈蓋蘇文所居。
在今海城北三十裡。
〉○安市城〈漢安市縣。
在今蓋平縣東北七十裡。
〉○蓋牟城〈今蓋平界。
唐李勣攻破之。
〉○葢葛牟城〈唐太宗改葢州。
渤海因之。
後改辰州。
今蓋平地。
〉○建安縣〈漢平郭縣。
在今蓋平縣西南。
○按。
唐太宗征高麗。
李勣曰。
建安在南。
安市在北。
今踰安市而攻建安。
若賊斷吾糧道。
將若之何。
卽此縣。
〉○新城〈在南蘇西。
今寧海縣地。
通鑑。
慕容廆擊高句麗。
兵及新城。
註。
新城句麗之西鄙。
南傍山東。
北接南蘇木底城。
○三國史。
高句麗西川王七年夏四月。
王如新城。
八月還。
金氏曰。
新城或雲國之東北大鎭。
盛京志。
蘇定方至新城大破之。
在今廣寧縣內地。
未知何說爲是。
〉○南蘇城〈在今寧海縣地。
與漢志玄菟郡高句麗縣南蘇水不同。
通鑑。
慕容恪攻高句麗。
拔南蘇。
註。
在南陝之東○或雲在今金州也。
〉○木底城○蒼巖城〈二城。
幷今金州界內。
金州卽寧海縣也。
〉○鄚頡府領鄚高二州〈渤海因之。
在今開原縣西北地。
〉○銅山縣〈遼改鹹州。
今鐵嶺縣。
〉○永寧縣〈遼改永昌。
在今鐵嶺縣南界。
〉○慶州〈今鳳凰城。
渤海爲東京龍原府○今鳳凰城山上。
古城猶存。
薛仁貴與高麗將溫沙門。
戰於石城。
卽此地也。
〉○泊汋城〈唐志。
安東府南。
至鴨綠江泊汋城七百裡。
故安平縣。
〉○烏骨城〈通鑑。
唐太宗伐高麗。
群臣請拔烏骨城。
渡鴨綠。
直取平壤。
長孫無忌曰。
若向烏骨。
建安新城之虜。
必躡吾後。
不如先取安市建安。
註。
自登州東北海。
行過海壖。
至烏骨江。
按。
疑今鳳凰城沿海界。
〉○大行城〈通鑑。
李勣進攻大行城拔之。
進至鴨綠柵。
今未詳。
〉○遼城〈疑今遼陽〉○哥勿代那磨米積利黎山延津諸北拜漢〈幷未詳〉○識利〈疑鐵利。
卽今承德等界。
〉○拂涅〈今開原等界〉○越喜〈今鐵嶺縣界○按。
鐵利拂涅越喜。
皆在今寧古?等地。
見靺鞨考。
盛京志並雲。
在遼地。
恐考之未詳。
不然。
則句麗平諸部。
移其人于遼地。
仍稱舊號。
而渤海亦仍之耶。
是未可知也。
〉○衛樂舍利居素去且〈幷未詳。
見安東府考。
〉○柵城〈三國史雲。
賈耽郡國志。
渤海國南海鴨綠扶餘柵城四府。
幷是句麗舊地。
自新羅井泉郡至柵城府。
凡三十九驛。
井泉今德源也。
唐制以三十裡爲一驛。
○按。
柵城卽渤海龍原府。
今鳳凰城。
而高句麗太祖王四十六年。
東廵柵城。
時麗都國內。
而雲東廵。
則疑句麗柵城別有其地。
〉○扶餘城〈故扶餘王城。
高麗改扶餘城。
遼改通州。
在今開原縣城西南。
唐薛仁貴破高麗於金山。
乘勝攻扶餘城拔之。
○見扶餘考。
〉○魯陽山〈在平壤城東北。
通典下並同。
○今未詳。
〉○魯城〈在魯陽山上。
今未詳。
〉○葦山〈在魯城西南二十裡。
南臨浿水。
今未詳。
〉○大遼水〈源出靺鞨國西南山。
南至安市。
今遼河。
〉○小遼水〈出遼山。
西南流。
與大遼水會。
今渾河。
〉○大梁水〈在國西。
出塞外。
西南流。
注小遼水太子河。
〉○馬訾水〈一名鴨綠水。
源出東北靺鞨白山。
色似鴨頭故名。
去遼東五百裡。
經國內城南。
又西與塩難水合。
西南至安平城入海。
高麗中此水最大。
濶三百步。
其國恃以爲天塹。
在平壤城西北四百五十裡。
遼水東南四百八十裡。
○塩難水今名佟家江。
我稱婆豬江。
〉 百濟疆域考 溫祚逃難。
南奔馬韓封東北百裡之地。
都慰禮城。
〈三國遺事今稷山縣。
〉尋移漢山下。
〈今廣州府。
〉遂定疆域。
南接馬韓。
至熊川。
〈今公州界。
〉西窮大海。
東至走壤。
〈按。
走壤諸史皆未詳。
考三國史。
新羅文武王十四年。
築首若州走壤城。
一名疊巖城。
首若州爲今春州。
則其地可想。
〉北至浿河。
〈今平山府之豬灘。
〉後又幷諸小國。
東接新羅。
限智異山。
然而今晉州甞爲百濟之居列城。
則新羅西南邑亦陷於濟矣。
其北則初限浿河。
當高句麗長壽王二十三年。
卽毗有王之九年。
魏使李敖至麗。
訪其地。
南至小海。
小海卽浿水所入處。
則此時浿南猶爲濟地。
後長壽攻濟都漢城。
〈今漢陽府。
〉殺蓋鹵王。
太子文周。
南遷熊津。
從此漢南北陷于麗矣。
然其後東城武寧王。
俱幸漢城。
聖王時。
麗與濊謀。
攻漢北獨山城。
又麗出兵至浿水雲。
則蓋其侵奪無常也。
百濟亡。
新羅倂其地。
置熊全武三州。
今兩湖是也。
纂要雲。
其地東至智異山。
西南至大海。
北至漢江者。
言其槩也。
北史雲。
百濟馬韓之屬。
始立國於帶方故地。
東盡新羅。
西南俱限大海。
處小海南。
東西四百五十裡。
南北九百餘裡。
〈按。
小海今忠淸道唐津沔川等邑。
北渡經至黃海道海州長淵等地。
其海小。
故稱小海也。
〉三國史。
引北史雲。
北際漢江。
今考之。
無此四字。
蓋金氏自以意增也。
通典雲。
南接新羅。
北距高麗千餘裡。
唐書雲。
西界越州南倭。
皆踰海。
北高麗。
〈更按。
今以西湖嶺脊爲限。
而湖西之報恩靑山黃磵永同沃川。
是新羅地。
淸安鎭川忠州槐山延豊陰城丹陽永春。
是羅麗相爭者也。
湖南之雲峯茂朱所屬茂豊廢縣。
亦新羅也。
其餘皆百濟地也。
〉 卒本考 卒本卽渤海大氏之率賓府也。
府領華益建三州。
盛京志。
率賓府及華益二州。
皆在鳳凰城界內。
益州在城東南百二十裡朝鮮界。
義州之鴨綠江。
亦號益州江。
則其地槩可想矣。
盛京志又雲。
建州明置建州衛。
今興京是也。
又雲。
永吉州遼置率賓府。
本率賓國也。
金改恤品路。
在今興京東南邊外。
據此則自永吉州之南界。
至于鳳凰城。
皆古卒本國界也。
金富軾三國史雲。
通典。
朱蒙自北扶餘。
渡普述水。
至紇升骨城都焉。
〈北史亦同。
〉古記雲。
朱蒙自夫餘逃難。
至卒本。
則紇升骨城卒本。
似一處也。
漢志。
遼東屬縣。
有無慮。
周禮醫巫閭山也。
遼於其下置醫州。
玄菟所屬。
高句麗其一。
則蓋漢玄菟郡之界。
遼國東京之西。
漢志所謂玄菟屬縣高句麗者歟。
〈金氏說止此。
〉按。
高句麗縣。
在遼東東北今撫順界。
則此雲在遼之西者恐誤。
而況卒本與高句麗縣。
自不同乎。
三國遺事雲。
卒本或雲今和州。
又成州。
皆誤矣。
卒本在遼東玄菟之界。
或雲今東眞。
又雲紇升骨城。
在大遼醫州。
〈遺事說止此。
〉按。
和州今永興府。
府有沸流水。
故蓋以此爲卒本也。
成州今成川也。
以成川爲卒本。
遺事非之。
輿地勝覽。
地理多從遺事。
而至此卻以成川爲卒本扶餘。
沸流江爲卒本川。
又有紇骨山城。
謂沸流王松讓所築。
其說蓋因高麗史〈麗史地志。
成州本沸流王松讓故都。
〉一有成川卒本之語。
而山川名號。
皆比類而命之。
以實其事。
後人不復考驗。
因以傳誤。
可勝歎哉。
遺事所言卒本在遼東玄菟之界者。
固已得其實。
而東眞則高麗高宗時興於北方。
其地包白頭山內外。
今興京等地皆其界內也。
其以紇升骨城謂在醫州者。
承金說之誤。
而其言亦自矛盾矣。
漢魏之際。
中國出兵。
常從玄菟。
句麗之禀命中國。
亦常從玄菟。
則其與之相近。
可知矣。
若以今成川爲卒本。
則此時漢樂浪郡治在平壤。
與成川爲不百裡之地。
句麗何不屬樂浪而屬玄菟。
樂浪亦豈令人開國於咫尺之地乎。
今安州之淸川江。
卽古薩水也。
大武神王時。
漢光武以薩水以南屬漢。
北屬句麗。
太祖王時。
論地界南至薩水雲。
則句麗之在薩水北地。
尤爲明著矣。
國內尉那巖城考 瑠璃王二十二年。
自卒本遷國內。
築尉那巖城。
按輿地勝覽。
理山郡北二百七十裡。
有兀剌山城。
在鴨綠婆豬二江間大野中。
四面壁立高絶。
高麗史。
恭愍王十九年。
東寧府同知李兀吾帖木兒。
據兀剌山城。
兪氏棨雲。
此古尉那巖城。
按。
漢音兀剌。
與尉那同音。
其言近是矣。
三國史。
李勣奏。
鴨綠江以北降城。
國內州其一。
從平壤城至此十七驛。
通典亦雲。
鴨綠江經國內城南。
又西與塩難水合。
西南至西安平入海。
據此二說。
則其在鴨綠之北。
而爲兀剌城明矣。
塩難水卽婆豬江。
見沸流考。
其曰國內者。
疑在卒本畿內之地而名之也。
以郊豕逸而得此。
則豕雖走逸。
不能踰山越江至于千百裡之遠。
其與卒本相近。
亦可知矣。
麗志以獜州爲國內者。
或後來別置也。
三國史雲。
括地志以國內爲不耐城。
按漢志。
樂浪東部有不而縣。
別是一名。
不當與此相混。
丸都考 高句麗紀注。
引括地志雲。
丸都與國內城相接。
唐志亦雲。
自鴨江口舟行百餘裡。
乃乘小舫。
泝流東北三十裡。
至泊汋口。
〈卽古安平縣。
〉得渤海之境。
又泝流五百裡而至丸都雲。
其地槩可知矣。
金富軾以安市爲丸都。
則非矣。
魏正始七年。
毌丘儉自玄菟出兵。
渡沸流水。
登丸都山。
屠其都。
沸流似爲今婆豬江。
則其與國內相接。
信矣。
而在今江界理山等江北之地矣。
遼史地志。
淥州本高句麗故國。
渤海號西京鴨綠府。
都督神桓豊正四州。
桓州卽丸都。
故雲故國。
李睟光芝峯類說。
寧邊府之釰山。
卽古丸都。
蓋方言稱釰爲環刀。
故亦臆料而爲之說也。
沸流水考 高句麗記。
朱蒙至卒本川。
結廬沸流水上居之。
其上流有沸流國。
卽松讓故都也。
麗志。
成州本沸流王松讓故都。
輿覽因之。
並誤矣。
大武神王北伐扶餘。
次沸流水上。
又魏毌丘儉出兵玄菟。
敗高句麗於沸流水上。
遂登丸都。
屠其都。
儉之來。
先涉沸流。
次至丸都。
則沸流在丸都北。
明矣。
丸都旣是今理山江界等江北之地。
則沸流似是今婆豬江也。
〈按。
遼史曰。
正州在淥州西北三百八十裡。
渤海時鴨綠府。
本沸流王故地。
有沸流水。
渤海時爲沸流郡。
韓久庵曰。
沸流水恐今狄江。
是也。
東國兵鑑。
毌丘儉戰沸流水。
註雲。
在今永興府靜邊社。
此亦恐誤。
〉婆豬江。
盛京志。
作佟家江。
唐書。
鴨綠江西與塩難水合。
至南入海。
今白頭山諸川。
南注爲大江。
流與佟家江合。
行五百餘裡。
繞鳳凰城東南入海。
然則佟家明是塩難水也。
荇人蓋馬句茶國考 高句麗東明王六年。
伐太白山南荇人國。
大武神王九年。
取蓋馬國。
句茶王懼而降。
按。
太白山卽蓋馬大山。
今白頭山也。
蓋馬大山之稱。
蓋以國而名也。
漢志。
玄菟郡有西蓋馬縣。
亦在此山之西而名之也。
句茶亦蓋馬國之隣也。
輿覽。
以妙香爲太白。
成川爲卒本。
故地名之未考者。
皆就附焉。
觀者詳之。
黃龍國考 黃龍國在遼地東北界。
而今不可考。
卒本爲今興京等地。
而黃龍與卒本稱爲隣國。
則其不遠明矣。
麗史地志雲。
龍崗故黃龍國。
輿覽因之。
夫地名相類。
不是異事。
而牽就傅會。
至於如此。
以爲傳實之語。
何哉。
通典。
隋煬攻句麗。
軍多疾疫。
自黃龍以東。
骸骨相屬雲。
則遼界已有黃龍之名矣。
今奉天府之開原縣。
亦稱黃龍府。
遼征渤海時。
黃龍見故名。
金史。
太祖伐遼。
克黃龍城。
嶽飛所謂痛飮黃龍酒者。
是也。
與黃龍國別。
薩水考 高句麗紀。
漢光武渡海伐樂浪。
取其地。
薩水以南屬漢。
大祖王當光武之末。
其地東至滄海。
南至薩水。
蓋句麗在北。
樂浪在南。
故以薩水爲界也。
東國通鑑。
作薩水以北屬漢。
改南爲北。
則未之審考。
而以意改易也。
隋氏東侵。
宇文述自鴨綠東濟薩水。
去平壤城三十裡。
下文又雲。
述等遂還至薩水。
軍半濟。
高麗自後擊其後軍雲。
則薩水在平壤之北。
而爲今安州之淸川江。
信然矣。
麗史地志。
淸川江古稱薩水。
卽乙支文德敗隋兵百萬之地。
是也。
然而三國史地志。
薩水在未詳地分。
何也。
蓋金志。
隻據新羅所籍。
新羅之地。
隻得句麗南界。
故其在北者。
皆略而不錄也。
三國遺事。
薩水或雲今大同江。
按。
遺事。
高麗中業僧無亟所撰。
然則當時薩水未有定名。
而以今淸川江爲薩水。
未知自何時始也。
國初。
趙浚淸川江詩。
隋兵百萬化爲魚。
則自麗末已然矣。
新羅紀。
炤智王十六年。
與高句麗戰薩水之原。
不克。
退保犬牙城。
犬牙城卽狗牙。
今三登縣。
居大同江上流。
據此則大同亦稱薩水。
遺事之言。
亦或然也。
加羅任那慕韓休忍州胡考 通典雲。
新羅襲加羅任那諸國滅之。
北史雲。
新羅附庸於迦羅國。
南史倭傳。
宋齊時皆封倭王。
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七國諸軍事。
按。
秦韓指辰韓。
慕韓指馬韓。
加羅指駕洛。
音似而誤傳也。
任那指伽倻。
字相似而誤分也。
更按。
三國史強首傳曰。
臣本任那加良人。
史又以強首爲中原京沙良人。
中原京今忠州。
然則任那國卽忠州歟。
休忍國。
一統志曰。
休忍在新羅東。
亦三韓之屬。
東晉時屬燕。
秦滅燕。
遂屬秦。
及符洛反。
徵兵於鮮卑烏桓高句麗百濟新羅休忍諸國。
其後幷於百濟。
今未詳。
州胡國。
後漢書曰。
馬韓西海島上。
有州胡國。
其人短小髡頭。
衣葦衣。
有上無下。
好養牛豕。
乘船往來。
貨市韓中。
今未詳。
靺鞨考附定安國 靺鞨。
古曰肅愼。
漢魏曰挹婁。
南北朝曰勿吉。
隋唐曰靺鞨。
通典雲。
勿吉與靺鞨音相近。
五代以後。
始謂女眞。
所居之地雖同。
而種落之代興者不一。
故中國稱之亦隨而異也。
三國當兩漢之際。
而謂之靺鞨者。
意者三國修史在於後世。
故亦因當時所稱而言之耳。
文獻通考。
挹婁在不鹹山北。
在扶餘東北千餘裡。
東濱大海。
南與北沃沮接。
不知其北所極。
不鹹今白頭山也。
北史。
勿吉在高句麗北。
一曰靺鞨。
邑落各自有長。
不相揔。
其國有大水。
濶三裡。
名速末。
其部有七種。
一粟末部。
與高句麗接。
二伯咄部。
在粟末北。
三安車骨部。
在伯咄東北。
四拂捏部。
在伯咄東。
〈高麗顯宗時因女眞獻土物。
〉五號室部。
在拂捏東。
六黑水部。
在安車西北。
七白山部。
在粟末東南。
自拂捏以東。
矢皆石鏃。
卽古肅愼氏。
速末卽今混同江。
白山卽白頭山也。
唐時。
黑水西北又有思慕部。
益北有那利部。
其東北有窟說部。
稍東南有莫曳部。
皆莫能通中國。
又有虞婁越喜〈通典。
安東府治。
今遼陽州。
而雲東至越喜部落二千五百裡雲。
則其地疑在今寧古?之東矣。
〉鐵利〈高麗顯宗時。
三遣使來貢。
又遣使報之。
德宗時又遣使入貢。
其地蓋在女眞東北矣。
〉諸部。
地面距渤海。
北東際海。
西抵室韋。
南北二千裡。
時通中國。
及渤海強盛。
靺鞨皆役屬之。
按。
據此中史所記。
則靺鞨諸部皆在北地。
高句麗興於卒本。
則壤界固當相接。
而羅濟二國。
在漢南三韓之地。
南北懸殊。
又有句麗樂浪沃沮濊貊居中。
靺鞨何以歷越諸國而來侵乎。
史雖闕文。
而或者諸國引之乎。
抑其部落甚衆。
段段離析。
而居者其種不一。
如貊國在今江原道。
而亦有梁貊小水貊一種之在邊界耶。
以三國史考之。
百濟最被其患。
溫祚曰。
靺鞨連我北境。
新羅亦屢被其害。
逸聖王甞欲往征。
又雲。
阿瑟羅州〈今江陵〉地連靺鞨。
若其地隔絶。
則豈可謂之連境乎。
百濟肖古王。
甞襲靺鞨。
取石門城。
則其有分地明矣。
以中國言之。
春秋時有淮徐之夷。
有伊洛陸渾之戎。
此猶是也。
今洪川縣北五十裡春川界。
有靺鞨山。
我東村裡之名。
亦或有靺鞨者。
皆以舊時靺鞨所居而稱之耶。
崔氏所謂或有一種介於沃沮濊貊之間者。
亦或然也。
更按。
後漢書雲。
挹屢人喜乘船冦鈔。
通典雲。
挹屢便乘船好冦盜。
隣國患之。
又唐甞使靺鞨浮海。
略新羅南境。
又高麗史顯宗九年。
東女眞冦淸河延日長鬐縣。
十八年。
冦平海高城等地。
其後乘船冦略者。
殆不可記。
由是觀之。
則其越海用兵。
亦其所長。
而不獨鐵騎之倐往而忽來也。
然則海防之策。
不獨爲倭。
謀國者當加之意耳。
○定安國。
高麗顯宗九年。
定安人骨須來奔。
見顯宗紀。
其地疑在古扶餘東南地。
而未可詳也。
詳三韓後說。
渤海國郡縣考文獻通考。
渤海乃高句麗故地。
直營州二千裡。
南接新羅。
以泥河爲界。
疑今德源。
東窮海。
西契丹。
○賈耽郡國志。
渤海國南海扶餘柵城鴨綠四府。
並是高句麗舊地也。
自新羅井泉郡今德源。
至柵城府。
凡三十九驛。
按。
唐制三十裡置一驛。
此爲一千一百七十裡。
今以唐書爲主。
以盛京志註之。
唐書不錄者以志補。
其未詳者闕之。
而可知其大略矣。
新唐書渤海傳。
其國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以肅愼故地。
爲上京龍泉府。
〈在今混同江西。
〉領龍〈未詳〉湖渤〈二州並今永吉州地○州內又有武昌定武二縣。
渤海所置。
〉三州。
○其南中京顯德府。
〈今廣寧義州界。
〉領盧〈今蓋平寧海界○今熊嶽縣。
在蓋平縣西六十裡。
卽渤海杉盧郡地。
領山陽盧州漢陽白巖霜巖縣。
○白巖縣。
句麗白崖城。
唐太宗改巖州。
在今遼陽州城東五十七裡。
石城山上。
古壘猶存。
○霜巖縣。
漢險瀆。
高句麗改霜巖。
渤海又改置集州。
領奉集一縣。
縣有渾河。
在今承德縣地。
○又辰州。
高句麗蓋葛牟城。
唐太宗改蓋州。
渤海因之。
又改辰州。
○又長寧縣。
漢平郭縣也。
至大仁秀。
改興遼縣。
在今蓋平縣界。
〉顯〈今廣寧縣〉鐵〈漢安市地。
渤海置州。
領位城河端蒼山龍珍四縣。
在今蓋平縣也。
〉湯〈漢襄平界。
在遼東京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