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
蓋東人古時方言。
呼鳳凰爲阿是鳥。
阿是音近安市故也。
以史考之。
資治通鑑。
唐伐高句麗。
李勣曰。
安市在北。
今踰安市而攻建安。
賊斷吾糧道。
若之何。
不如先攻安市。
長孫無忌曰。
若棄安市而攻烏骨。
建安新城躡吾後。
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
然後長驅而進。
按。
烏骨城在遼東南界邊海之地。
而考盛京志。
建安在蓋平界。
新城在寧海界。
而安市又在二城之後。
則非今鳳凰城。
明矣。
且太宗癸未。
自安市班師。
乙酉至遼東。
丙戌渡遼水。
明之遼東都司。
在今遼陽。
而卽古遼東郡治襄平縣也。
自遼陽至安市廢縣。
計裡爲一百七十裡。
至鳳凰城。
踰三百餘裡。
天子行師。
奈何不三日而行踰三百裡之地乎。
浿水考 漢書地理志。
樂浪郡浿水縣下班氏自註。
水西至增地縣入海。
後來史傳無徵。
言者不一。
或主平山之豬灘。
或主平壤之大同江。
又主義州之鴨綠江。
於是。
有國中三浿之說。
而莫之適從矣。
甞歷考而備論之。
主豬灘者。
謂百濟記溫祚十三年。
定疆域。
北至浿河。
南限熊川。
高麗史。
平州豬淺。
一雲浿江。
輿地勝覽。
平州豬灘。
亦雲若平壤浿江。
則在高句麗都城傍。
豈得爲百濟之境。
所謂浿河。
疑卽此水。
此豬灘稱浿之一證也。
高麗史。
金寬毅雲。
唐肅宗以天寶十二載。
涉海到浿江西浦。
浦卽錢浦也。
錢浦在今開城府西碧瀾渡。
碧瀾渡卽豬灘下流。
則其稱浿江宜矣。
肅宗東來之說。
雖荒誕不足信。
豈可幷與地名而非之耶。
此豬灘稱浿之二證也。
高句麗記平原王十三年。
畋於浿河之原。
五旬而返。
此時麗都平壤。
則其非大同江明矣。
且百濟記。
麗濟之戰。
多在浿水上。
蓋在兩國之界故也。
聖王元年。
高句麗兵至浿水。
王遣將出戰退之。
此豬灘稱浿之三證也。
惟此三證之外。
又有水經雲。
浿水出樂浪鏤方縣。
東南過臨浿縣。
東入海。
〈酈道元註見下。
〉按。
臨浿縣名。
不知何時所定。
考輿覽。
牛峯縣興義驛。
古名臨浿。
則水經所稱也。
此亦可以爲豬灘稱浿之旁證矣。
主大同者。
謂酈道元水經註。
衛滿自浿水至朝鮮。
若浿水東流。
則無渡浿之理。
餘訪番使。
言城〈按指平壤城〉在浿水之陽。
其水西流。
徑樂浪郡。
朝鮮縣故志曰。
浿水西至增地縣入海。
水經誤。
〈此註以水經浿水東入海之說爲誤是也。
〉此大同稱浿之一證也。
唐書雲。
平壤城漢樂浪郡也。
隨山屈繚爲郭。
南涯浿水。
又雲。
登州東北海行。
南傍海壖。
過浿江口椒島。
得新羅西北。
椒島在今豊川府北四十裡海中。
此大同稱浿之二證也。
新羅與唐平高句麗。
略定其南界。
至玄宗之開元二十三年聖德王之三十四年。
唐勑賜浿江以南地。
於是。
新羅之地。
始北限于今中和祥原之地。
而甄萱與麗祖書。
有掛弓平壤樓飮馬浿江水之文。
則此大同稱浿之三證也。
右二說各有所據。
證契不爽。
而然二浿水皆在平壤以南。
平壤爲朝鮮所都。
則漢書所稱。
與朝鮮以浿水爲界。
又雲。
衛滿東走出塞渡浿水。
又雲。
漢使涉河。
自朝鮮還。
至界臨浿水。
又雲。
荀彘自遼東出兵。
擊朝鮮浿水西軍。
又雲。
朝鮮太子欲入朝。
不渡浿水。
復引歸。
彘破浿水上軍。
前至城下。
圍其西北者。
皆渡浿而後得至朝鮮王都也。
是以。
輿地勝覽及吳澐東史簒要。
疑衛滿渡浿之說。
而以鴨綠江當之。
後人亦多從之。
然其說亦誤矣。
漢志。
西蓋馬縣有馬訾水。
卽今鴨綠江也。
浿水馬訾。
若爲一水。
則奈何分而言之耶。
南相國九萬藥泉集亦言。
漢志遼東番汙縣。
有沛水。
沛浿字雖異。
而音同則似是一水。
按。
浿沛雖雲相混。
史漢二書。
累次稱浿。
而終不言沛。
則豈皆誤而然耶。
此不可信矣。
盛京志引遼史雲。
遼陽縣在漢浿水縣北。
浿水亦曰淤泥河。
一曰蔪芋濼。
一統志從之。
今稱淤泥河。
在海城縣西南六十裡。
按漢志。
遼東郡之西安平縣。
在馬訾水之入海處。
則鴨綠以北。
皆屬遼東。
樂浪諸縣。
何以攙入其間耶。
大抵遼史地志。
多不可信。
其言崇州本漢長岑縣。
在今遼陽東北一百五十裡。
按。
長岑後屬帶方。
則其地在平壤以南矣。
何以謂在遼陽之東北耶。
又雲。
紫蒙縣本漢鏤方縣。
在今開原界內。
按。
開原在鴨綠北幾千裡。
而遼東玄菟二郡。
橫居其中。
樂浪何以有其地耶。
此雖中國之書。
而其不足信。
明矣。
不然。
樂浪後來僑設於遼地。
其時亦置舊時縣名。
而後人誤認。
爲漢所置耶。
或曰。
信如子言。
則諸說無可取。
而或別有其地耶。
曰。
諸說蓋盡之矣。
更於何處。
討出別般議論耶。
以愚觀之。
諸說之中。
大同稱浿之說。
最爲明白。
而豬灘之稱浿。
則其東人之別稱。
其餘則皆不知其然矣。
曰。
大同稱浿之說。
果何如耶。
曰。
以馬漢文勢言之矣。
其言雲。
朝鮮置吏。
築障塞。
秦屬遼東外徼。
又雲。
盧綰以燕所築遼東障塞。
爲遠難守。
復修遼東古塞。
至浿水爲界。
又雲。
衛滿求居古秦空地上下障。
此皆一般文勢也。
其曰外徼。
曰燕所築障塞爲遠難守。
曰求居古秦空地。
皆似是今海西之地。
而空其中間。
如今西北兩國之界然也。
今平壤爲箕子所都。
而今漢陽亦有平壤之名。
據三國史新羅記。
金憲昌之子立都于平壤。
地志。
百濟近肖古王。
取高句麗南平壤都之。
皆指今漢陽也。
漢陽之又稱平壤者何。
意者戰國之末。
箕氏失地東遷。
今之漢陽而遂稱舊號耳。
然則衛滿所都之平壤。
亦今漢陽也。
若如此。
則浿水之爲今大同。
信然矣。
又考漢志。
皆當時戰伐及疆理經界時所定。
故其文皆眞實踏驗之語。
非遠外傳聞之誤也。
列水爲今漢江。
而列口縣當列水入海之口雲。
則今江華之地。
而江華古稱穴口。
恐亦列口之訛也。
詳列水考。
前後諸儒之論浿水者非一。
而每以今平安一道。
合爲我疆。
而又以今平壤。
爲衛氏之都。
別求所謂浿水。
此所以不得其實。
而愈起後人之疑也。
列水考 漢志。
樂浪郡呑列縣。
有分黎山。
出列水。
西至黏蟬入海。
行八百四十裡。
我東內地諸水源委。
無八百裡之遠者。
而漢水所出最遠。
水路裡數。
恰爲八百餘裡。
則列水卽今漢水也。
〈韓久庵曰。
漢江之外。
無八百裡大水。
恐漢江爲列水。
漢江之源。
一出太白山。
一出五臺山。
西南與龍津合爲漢江。
所謂呑列。
恐亦不出此等地。
而列口亦疑在漢江咽喉之地也雲矣。
〉又有列口縣。
胡三省雲。
當列水入海之口。
史記。
漢武擊朝鮮。
楊僕將齊兵七千。
先至王儉。
右渠城守。
知僕軍少。
出擊。
僕軍敗散遁山中。
及定朝鮮。
帝以僕至列口。
當待荀彘。
擅先縱。
失亡多。
贖爲庶人。
按。
上雲先至王儉。
下雲至列口。
則其不遠可知。
三國史地志。
高句麗之穴口縣。
爲今江華。
穴口疑列口之訛。
而當漢水入海之口。
尤爲可信矣。
或以大同江爲列水。
此恐不然。
漢末。
分樂浪。
置帶方郡。
列口移屬帶方。
今平壤爲樂浪郡治。
而列口在入海之口。
則郡治咫尺之地。
豈可割入他郡乎。
以此益信列口之爲江華矣。
山海經。
朝鮮在列陽。
註。
列水名。
楊?方言雲。
朝鮮列水之間。
史記張晏註。
隰水汕水合爲列水。
索隱註。
以有汕水。
故名朝鮮。
按。
漢江之源有二。
其一出江陵之五臺山。
歷?善平昌寧越丹陽淸風忠州驪州而下。
號南江。
其一出淮陽之末暉嶺。
歷狼川春川加平而下。
號北江。
合流爲漢水。
此疑爲隰汕之別也。
帶水考 漢志。
含資縣。
帶水西至帶方入海。
百濟記。
沸流與溫祚。
渡浿帶二水。
至彌鄒忽居之。
又溫祚三十七年。
旱饑。
漢水東北部落。
亡入高句麗。
浿帶之間。
空無居民。
東人以今豬灘爲浿水。
則帶水疑今臨津。
而志雲西至帶方入海。
則帶方疑今松京豊德之地乎。
帶方之設郡。
蓋欲覊屬倭韓。
海路相通。
故傍海而置之矣。
彌鄒忽卽今仁川。
故或疑漢水之爲帶水。
然則列水無可指矣。
馬訾水考 漢志。
玄菟郡西蓋馬縣。
有馬訾水。
西北入塩難水。
西南至西安平入海。
過郡二。
行一千一百裡。
通典。
馬訾水一名鴨綠水。
源出東北靺鞨白山。
水色如鴨頭。
故名。
去遼東五百裡。
經國內城南。
又西與一水合。
卽塩難水也。
二水合流。
西南至安平城入海。
高麗中。
此水最大。
特爲天塹。
在平壤西北四百五十裡。
遼水東南四百八十裡。
按。
蓋馬山卽白山。
今之白頭山也。
此定指今義州之鴨綠江也。
漢志。
馬訾浿水不同。
而吳澐氏以爲鴨綠亦名浿水。
蓋以衛滿渡浿之浿。
無可以當之。
故雲然也。
塩難水今婆豬江。
一名佟家江。
盛京志。
亦雲佟家江。
卽塩難水也。
〈見浿水考及沸流考。
〉○鴨綠水。
古之言者不一。
高句麗記。
朱蒙母柳花曰。
解慕漱誘我熊心山下鴨綠邊室中私之。
應製詩註。
引古紀雲。
扶餘城北有靑河。
河伯女柳花。
靑河今鴨綠江。
非也。
高麗史地志。
鴨綠一名靑河。
勝覽亦然。
皆襲謬而然矣。
靑河旣雲在扶餘城北。
則與今鴨綠。
南北截然矣。
盛京志。
今開元古扶餘界。
有靑河。
西流入遼河。
疑此水猶存古名也。
遺事雲。
遼水一名鴨綠。
今雲安民江。
胡三省雲。
今人謂鴨綠爲混同江。
朱子曰。
女眞起處。
有鴨綠江。
亦謂混同也。
蓋古者東北之水。
多以鴨綠名之矣。
朱子又以鴨綠爲天下三大江之一。
而與黃河幷稱。
觀今鴨綠江。
豈可與黃河比倫哉。
東北諸水。
皆入黑龍江。
注于東海。
其大無與爲比。
朱子所稱。
疑指此也。
鴨綠之名。
出於中國書者。
自隋唐用兵始見。
蓋漢魏時。
句麗在遼東東北界。
故中國出兵。
常從東北界。
若毌丘儉之出玄菟。
是也。
隋唐之際。
麗都平壤。
故中國出兵。
始從東南渡鴨綠矣。
蓋馬大山考 蓋通典音合。
蓋馬大山。
卽今之白頭山也。
何以知其然也。
高句麗初。
有蓋馬國居其下。
故稱蓋馬大山。
蓋古初無名。
中國呼之爲蓋馬之大山也。
漢書地理志。
有西蓋馬縣。
以其在山之西而名之也。
又雲。
西蓋馬縣有馬訾水。
卽後之鴨綠江。
而源出白頭山。
則蓋馬大山之爲白頭。
無疑矣。
曹魏之際。
稱爲不鹹山。
三國志挹婁傳。
謂在不鹹山北。
是也。
隋唐之際。
稱爲白山。
通典勿吉傳。
有白山部落。
又雲。
鴨綠江源出東北靺鞨白山。
是也。
又稱爲太白山。
通考渤海傳。
武後時。
靺鞨乞四比羽及高句麗餘種。
東走渡遼水。
保太白山之東北。
沮奧婁河。
又三國史崔緻遠傳雲。
高句麗殘孽。
依太白山下。
國號渤海者。
是也。
今中國人稱長白山。
盛京志所謂長白山。
是也。
白頭之號。
卽我國人之所稱也。
凡山川郡邑名號。
皆有古今之異彼我之別。
或有傳譯夷語而猝難辨定者。
至於此山。
名稱來歷。
分明曉然易知者也。
後漢書雲。
東沃沮在蓋馬山。
東沃沮之地。
本鐵嶺以北三甲以南之地。
皆是也。
麗史尹瓘傳。
林彥九城記雲。
女眞高句麗之部落。
聚居于蓋馬山東。
又雲。
九城其地方三百裡。
東至于海。
西北介于蓋馬大山。
南接長定二州。
二州皆今定平界。
今鹹鏡道之三水甲山二府。
皆白頭東南麓也。
所謂介于西北者信矣。
一統志。
載朝鮮山川。
謂蓋馬大山在平壤城西。
其東卽古東沃沮國。
所謂東爲沃沮則是。
而以爲在平壤則誤矣。
考後漢書註雲。
蓋馬縣屬玄菟郡。
其山在今平壤城西。
平壤今王儉城也。
一統志之誤。
蓋由於此矣。
輿地勝覽。
亦因一統志。
載于平壤。
無可以指定者。
故不得已繫于古蹟下。
引林彥九城記雲。
九城今屬鹹鏡道。
其西北之係女眞地。
而非平壤之境矣。
此山疑在鴨綠外西北之界。
磻溪柳氏駁之雲。
此說謬誤。
所謂蓋馬山。
爲今平安鹹鏡兩道之界脊。
卽寧遠孟山鹹興永興之間大嶺。
是也。
然而柳氏猶未思及於漢志所雲馬訾源出蓋馬之說也。
且漢志。
玄菟屬縣三。
蓋馬縣其一也。
前史旣雲。
玄菟郡治高句麗縣。
在遼東襄平東北。
則自此至柳氏所謂鹹興寧遠等地。
踰千裡。
中國置縣。
幅員雖大。
安有踰山越江孤懸深入。
至于如此之遠乎。
濊考 濊東夷古國。
周書謂。
濊人前兒。
〈獸名。
〉若獼猴立行。
聲似小兒〈今未詳〉者。
是也。
〈按。
今蔚陵島有嘉支魚。
穴居巖磧。
無鱗有尾。
魚身四足。
而後足甚短。
陸不能善走。
水行如飛。
聲如嬰兒。
脂可以燃燈雲。
此所謂前兒或是類歟。
〉後漢書始有傳濊。
北與高句麗沃沮。
南與辰韓接。
東窮大海。
西至樂浪。
本朝鮮地也。
元朔元年。
濊君南閭叛右渠。
卛二十八萬口。
詣遼東內屬。
帝以其地爲滄海郡。
數年乃罷。
元封三年。
滅朝鮮。
分置四郡。
昭帝始元五年。
自單單大嶺以東沃沮濊貊。
悉屬樂浪。
分樂浪七縣。
置東部都尉以治之。
〈李敏求讀史隨筆曰。
單單大嶺東西。
今關東西也。
南閭二十八萬人。
雖幷關東西人口而言。
以今凋弊。
見丁甚少。
可見古今生聚繁寡之懸殊耳。
〉光武建武六年。
省都尉遂棄嶺東地。
悉封其渠帥爲縣侯。
皆歲時朝謁。
後屬高句麗。
曹魏正始六年。
與不耐等擧邑降魏。
此後不見於中史。
而三國史金仁問傳。
唐高宗曰。
今高句麗負固。
與濊貊同惡雲。
則是其酋帥之猶存者耶。
高句麗太祖王。
取東沃沮。
其地東至滄海雲。
則東沃沮之地。
今爲鹹鏡南道矣。
然則古者濊地至此。
而漢武所置滄海郡所統。
亦至此歟。
高句麗記。
太祖王與濊貊侵漢。
〈安帝時。
〉陽原王四年。
以濊兵六千。
攻百濟獨山城。
〈梁武帝太淸二年也。
〉此後無見。
新羅紀地志。
溟州本高句麗阿瑟羅州。
後屬新羅。
賈耽郡國志。
今新羅北界溟州。
蓋濊國。
前史以夫餘爲濊地。
蓋誤。
〈按。
前史指後漢書及三國志。
其夫餘傳曰。
魏時夫餘庫有印文。
言濊王之印。
有故城名濊城。
蓋本濊貊之地。
賈耽以此爲誤。
是矣。
〉高麗史地志。
溟州本濊國。
輿地勝覽。
江陵本溟州。
府東有濊古城。
蓋其國都也。
新羅南解王十六年。
北溟人耕田。
得濊王印獻之。
是其證也。
貊考 貊亦東夷古國。
周官貊隷註。
征東北夷所獲。
又職方掌九夷九貊。
鄭志答趙商雲。
九貊卽九夷也。
爾雅註。
濊貊居五狄之一。
孟子。
白圭曰。
吾欲二十而取一。
孟子曰。
貊道也。
貊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
無諸侯幣帛甕飡。
無百官有司。
故二十取一而足。
集註。
貊北方夷狄之國。
公羊傳曰。
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
多乎什一。
大桀小桀。
寡乎什一。
大貊小貊。
其雜出於經傳之文如此。
其來蓋久矣。
漢書高帝四年。
北貊燕人。
緻梟騎助漢。
後漢書。
武帝滅朝鮮。
以沃沮地爲玄菟郡。
昭帝以爲夷貊所侵。
徙郡於高句麗。
自單單大嶺以東沃沮濊貊。
悉屬樂浪。
後以境土曠遠。
復分嶺東七縣。
置樂浪東部都尉。
光武建武六年。
省都尉。
遂棄嶺東地。
悉封其渠帥爲縣侯。
歲時朝謁。
安帝永初五年。
〈高句麗太祖王時。
〉從高句麗。
濊冦玄菟。
建光元年。
幽州刺史馮煥。
出塞擊斬濊貊渠帥。
高句麗率馬韓濊貊。
冦玄菟。
新羅記。
儒理王十七年。
華麗不耐犯北境。
貊國渠帥。
要曲河西敗之。
王喜。
與貊國結好。
十九年。
貊帥獵得禽獸獻之。
是漢光武建武時也。
蓋國小而兵強。
附於濊而屬高句麗者也。
其疆域不可考。
而三國史引賈耽郡國志雲。
句麗之東南濊之西。
古貊地。
高麗史地志。
交州道本貊地。
春州貊國是也。
三國遺事亦雲。
春州古牛首州。
古貊國。
輿地志曰。
貊國故都。
在今春川府北十三裡昭陽江北。
按百濟記。
責稽十三年。
漢與貊人來侵。
王爲敵所害。
是晉惠帝元康七年也。
後四年而當新羅基臨王之三年。
王廵比列忽。
〈今安邊。
〉至牛頭州。
則貊國之失。
已在此時矣。
此後不見於史。
而新羅太宗王八年。
唐高宗曰。
高句麗與貊國同惡雲。
或有部落之遺存者耶。
貊亦多稱。
高句麗亦名貊。
漢書。
王莾時田譚曰。
貊人犯法。
又雲。
貊人犯邊愈甚。
皆指高句麗也。
蓋古者貊居遼地。
句麗初興於遼界。
故其說如此也。
甞聞之師雲。
貊與燕接境者。
孟子曰。
五糓不生。
惟黍生之。
黍恐指蜀黍也。
今遼地所種。
莫非此物。
古今土性。
宜無異同矣。
若黍稷之黍。
則黍是五糓之一。
何謂五糓不生。
據此。
古者遼地通稱爲貊也。
又有梁貊小水貊。
皆其別種也。
高句麗紀。
瑠璃王滅梁貊。
進兵襲高句麗縣。
杜氏通典。
漢遼東郡西安平縣北。
有小水。
南流入海。
依小水作居。
故爲小水貊。
高句麗縣。
爲玄菟郡治。
在遼東北二百裡。
西安平縣。
在鴨綠水入海口。
則其地槩可想矣。
按。
文獻通考渤海傳。
以濊貊故地。
爲東京龍原府。
今考盛京志。
鳳凰城卽大氏龍原府。
然則句麗未興之前。
遼地之爲濊貊。
所據信矣。
蓋後來諸國交亂。
部落離析。
末歸于今江原道而亡矣。
沃沮考 東沃沮。
今鹹鏡南道。
自高原永興等地。
至鏡城以南。
是也。
後漢書始立東沃沮傳曰。
東沃沮在高句麗蓋馬大山之東。
東濱大海。
北與挹婁夫餘。
南與濊貊接。
其地東西狹。
南北長。
可折方千裡。
背山向海。
武帝滅朝鮮。
以沃沮地爲玄菟郡。
昭帝時。
爲夷貊所侵。
徙郡於高句麗。
〈縣名。
爲玄菟郡治。
在漢襄平北二百裡。
〉更以沃沮爲縣。
屬樂浪東部都尉。
光武罷都尉。
封其渠帥爲沃沮侯。
其土迫小。
介於大國之間。
遂臣句麗。
新羅始祖五十三年。
東沃沮獻良馬。
則亦南通新羅矣。
高句麗太祖王四年。
〈漢光武中元元年。
〉取東沃沮爲城邑。
於是。
拓境東至滄海。
○北沃沮。
今鹹鏡北道及野人之地。
後漢書。
北沃沮一名買溝婁。
去南沃沮八百裡。
北接挹婁。
挹婁人喜乘船冦鈔。
北沃沮畏之。
每夏輒藏巖穴中守備。
高句麗始祖十一年。
〈漢成帝河平二年。
〉取其地爲城邑。
北史雲。
漢賜高句麗衣幘朝服。
常從玄菟郡受之。
後稍驕。
不復詣郡。
但於東界築小城受之。
遂名此城爲幘溝婁。
溝婁者句麗名城也。
〈按。
幘溝婁卽買溝婁。
買一作置。
置與幘漢音相類。
〉 ○南沃沮。
今未詳爲何地。
後漢書雲。
北沃沮去南沃沮八百裡。
則蓋在北沃沮之南矣。
又百濟記。
始祖四十三年。
〈漢光武建武元年。
〉南沃沮人。
至斧壤納欵。
斧壤今平康縣也。
據此則蓋在斧壤之北矣。
林氏象德雲。
句麗東川王。
戰於沸流水上。
又戰於梁貊。
王奔鴨綠原。
欲奔南沃沮。
以史考之。
沸流在丸都東北。
梁貊在沸流之西丸都之東北。
鴨綠原在丸都之南。
南沃沮當又在鴨綠之南。
以此推之。
似今三甲渭源之間。
此說考得似精矣。
〈更按。
三國遺事引東坡指掌圖雲。
沃沮在長城南。
又盛京志雲。
海城縣本古沃沮國。
東漢置都尉。
仍封沃沮爲侯。
又雲。
後漢書。
沃沮在蓋馬山東。
一統志。
山在朝鮮。
則海州其外邑也。
又雲。
沃沮大抵在今寧古?之西。
按。
今海城卽漢安市縣界。
而今寧海卽漢沓氏界也。
西漢置遼東郡。
開邑至于遼海。
而西安平縣又在鴨水入海處。
則遼界蓋以鴨江爲限矣。
至東漢猶然。
且漢置都尉。
封沃沮爲侯。
皆樂浪郡嶺東之事。
而盛京志卻引爲遼東事。
考之不詳矣。
然而今海城之稱爲古沃沮國者。
亦必有流傳之語。
或者漢武之定四郡。
移沃沮之降者于此。
而因以傳說耶。
尹斯文東奎謂。
南沃沮卽東沃沮之一名。
然而後漢書分明有三。
不可混一也。
〉 扶餘考 史記貨殖傳。
燕北鄰烏桓夫餘雲。
則夫餘之號亦久矣。
後漢書雲。
夫餘國在玄菟北千裡。
南與高句麗。
東與挹婁。
西與鮮卑接。
北有弱水。
地方二千裡。
本濊地。
〈唐賈耽以爲誤。
見濊考。
〉東夷之域最平敝。
宜五糓。
晉初爲慕容氏所殘破。
其後無聞。
北史。
豆莫婁國。
舊夫餘國也。
盛京志雲。
扶餘國。
今開原縣治界內皆其地。
又雲。
其王城在開原縣城西南。
遼改通州。
〈又雲。
考後漢書三國志。
以道裡計。
扶餘去漢遼東郡尙一千四五百裡。
今之開原。
去遼陽僅三百餘裡。
而赤玉美珠。
相傳出今黑龍江界內。
則扶餘府當在邊外寧古?黑龍江之境。
〉 新羅疆域考 新羅其始起於辰韓之地。
今慶州卽其肇業之基也。
此時辰弁所統諸小國存滅未詳。
而以其見於東史者言之。
則洛江以東。
有伊西國〈儒理取之。
今淸道郡。
〉押梁國〈一作押督。
祗味取之。
今慶山縣。
〉骨火國〈助賁取之。
今永川郡。
〉召文國〈伐休取之。
今義城縣。
〉昌寧國〈今安東府〉萇山國。
〈今東萊縣。
〉又有音汁伐國。
〈在慶州界。
〉洛江以西。
有甘文國〈助賁取之。
今開寧縣。
〉沙伐國。
〈沾解取之。
今尙州。
〉又有駕洛國〈今金海府〉及五伽倻國分治。
〈大伽倻國今高靈縣。
小伽倻國今固城縣。
碧珍伽倻國今星州。
阿那伽倻國今鹹安郡。
古靈伽倻國今鹹昌縣。
〉則新羅初起。
其地甚少。
後來呑倂。
遂拓土。
西至智異山。
接百濟。
西北至漢江。
北至井泉郡。
〈今德源府。
〉接高句麗。
東南至大海。
通倭。
此其大槩也。
然而互相侵奪。
得失無常。
以西界言。
則訖解王開碧骨堤。
〈今金堤郡。
〉眞興王置完山州。
〈今全州府。
〉百濟東南郡邑。
蓋多入于羅矣。
以此言之。
則眞興王置北漢山州。
〈今漢陽府。
〉善德王時。
高句麗來侵七重城。
〈今積城縣。
〉句麗東南亦多入于羅矣。
及倂麗濟。
三面際海。
而西北則隻得句麗南界。
聖德王三十四年。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
〉勑賜浿江以南地。
至唐嶽〈今中和府〉土山〈今祥原府〉爲界。
後浿北之地。
唐亦不能有。
而爲渤海靺鞨所據矣。
東北濊貊地。
曾已入羅。
而至井泉郡。
〈今德源府。
〉新羅北界。
止於井泉郡。
景德王築炭項關門。
疑今德源府鐵關之地也。
通考雲。
渤海南接新羅。
以泥河爲界。
泥河疑亦在德源界內。
南史雲。
新羅在百濟東南五百裡。
東濱大海。
北與句麗接。
通典雲。
在百濟高麗二國東南。
東濱大海。
後緻強盛。
西
蓋東人古時方言。
呼鳳凰爲阿是鳥。
阿是音近安市故也。
以史考之。
資治通鑑。
唐伐高句麗。
李勣曰。
安市在北。
今踰安市而攻建安。
賊斷吾糧道。
若之何。
不如先攻安市。
長孫無忌曰。
若棄安市而攻烏骨。
建安新城躡吾後。
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
然後長驅而進。
按。
烏骨城在遼東南界邊海之地。
而考盛京志。
建安在蓋平界。
新城在寧海界。
而安市又在二城之後。
則非今鳳凰城。
明矣。
且太宗癸未。
自安市班師。
乙酉至遼東。
丙戌渡遼水。
明之遼東都司。
在今遼陽。
而卽古遼東郡治襄平縣也。
自遼陽至安市廢縣。
計裡爲一百七十裡。
至鳳凰城。
踰三百餘裡。
天子行師。
奈何不三日而行踰三百裡之地乎。
浿水考 漢書地理志。
樂浪郡浿水縣下班氏自註。
水西至增地縣入海。
後來史傳無徵。
言者不一。
或主平山之豬灘。
或主平壤之大同江。
又主義州之鴨綠江。
於是。
有國中三浿之說。
而莫之適從矣。
甞歷考而備論之。
主豬灘者。
謂百濟記溫祚十三年。
定疆域。
北至浿河。
南限熊川。
高麗史。
平州豬淺。
一雲浿江。
輿地勝覽。
平州豬灘。
亦雲若平壤浿江。
則在高句麗都城傍。
豈得爲百濟之境。
所謂浿河。
疑卽此水。
此豬灘稱浿之一證也。
高麗史。
金寬毅雲。
唐肅宗以天寶十二載。
涉海到浿江西浦。
浦卽錢浦也。
錢浦在今開城府西碧瀾渡。
碧瀾渡卽豬灘下流。
則其稱浿江宜矣。
肅宗東來之說。
雖荒誕不足信。
豈可幷與地名而非之耶。
此豬灘稱浿之二證也。
高句麗記平原王十三年。
畋於浿河之原。
五旬而返。
此時麗都平壤。
則其非大同江明矣。
且百濟記。
麗濟之戰。
多在浿水上。
蓋在兩國之界故也。
聖王元年。
高句麗兵至浿水。
王遣將出戰退之。
此豬灘稱浿之三證也。
惟此三證之外。
又有水經雲。
浿水出樂浪鏤方縣。
東南過臨浿縣。
東入海。
〈酈道元註見下。
〉按。
臨浿縣名。
不知何時所定。
考輿覽。
牛峯縣興義驛。
古名臨浿。
則水經所稱也。
此亦可以爲豬灘稱浿之旁證矣。
主大同者。
謂酈道元水經註。
衛滿自浿水至朝鮮。
若浿水東流。
則無渡浿之理。
餘訪番使。
言城〈按指平壤城〉在浿水之陽。
其水西流。
徑樂浪郡。
朝鮮縣故志曰。
浿水西至增地縣入海。
水經誤。
〈此註以水經浿水東入海之說爲誤是也。
〉此大同稱浿之一證也。
唐書雲。
平壤城漢樂浪郡也。
隨山屈繚爲郭。
南涯浿水。
又雲。
登州東北海行。
南傍海壖。
過浿江口椒島。
得新羅西北。
椒島在今豊川府北四十裡海中。
此大同稱浿之二證也。
新羅與唐平高句麗。
略定其南界。
至玄宗之開元二十三年聖德王之三十四年。
唐勑賜浿江以南地。
於是。
新羅之地。
始北限于今中和祥原之地。
而甄萱與麗祖書。
有掛弓平壤樓飮馬浿江水之文。
則此大同稱浿之三證也。
右二說各有所據。
證契不爽。
而然二浿水皆在平壤以南。
平壤爲朝鮮所都。
則漢書所稱。
與朝鮮以浿水爲界。
又雲。
衛滿東走出塞渡浿水。
又雲。
漢使涉河。
自朝鮮還。
至界臨浿水。
又雲。
荀彘自遼東出兵。
擊朝鮮浿水西軍。
又雲。
朝鮮太子欲入朝。
不渡浿水。
復引歸。
彘破浿水上軍。
前至城下。
圍其西北者。
皆渡浿而後得至朝鮮王都也。
是以。
輿地勝覽及吳澐東史簒要。
疑衛滿渡浿之說。
而以鴨綠江當之。
後人亦多從之。
然其說亦誤矣。
漢志。
西蓋馬縣有馬訾水。
卽今鴨綠江也。
浿水馬訾。
若爲一水。
則奈何分而言之耶。
南相國九萬藥泉集亦言。
漢志遼東番汙縣。
有沛水。
沛浿字雖異。
而音同則似是一水。
按。
浿沛雖雲相混。
史漢二書。
累次稱浿。
而終不言沛。
則豈皆誤而然耶。
此不可信矣。
盛京志引遼史雲。
遼陽縣在漢浿水縣北。
浿水亦曰淤泥河。
一曰蔪芋濼。
一統志從之。
今稱淤泥河。
在海城縣西南六十裡。
按漢志。
遼東郡之西安平縣。
在馬訾水之入海處。
則鴨綠以北。
皆屬遼東。
樂浪諸縣。
何以攙入其間耶。
大抵遼史地志。
多不可信。
其言崇州本漢長岑縣。
在今遼陽東北一百五十裡。
按。
長岑後屬帶方。
則其地在平壤以南矣。
何以謂在遼陽之東北耶。
又雲。
紫蒙縣本漢鏤方縣。
在今開原界內。
按。
開原在鴨綠北幾千裡。
而遼東玄菟二郡。
橫居其中。
樂浪何以有其地耶。
此雖中國之書。
而其不足信。
明矣。
不然。
樂浪後來僑設於遼地。
其時亦置舊時縣名。
而後人誤認。
爲漢所置耶。
或曰。
信如子言。
則諸說無可取。
而或別有其地耶。
曰。
諸說蓋盡之矣。
更於何處。
討出別般議論耶。
以愚觀之。
諸說之中。
大同稱浿之說。
最爲明白。
而豬灘之稱浿。
則其東人之別稱。
其餘則皆不知其然矣。
曰。
大同稱浿之說。
果何如耶。
曰。
以馬漢文勢言之矣。
其言雲。
朝鮮置吏。
築障塞。
秦屬遼東外徼。
又雲。
盧綰以燕所築遼東障塞。
爲遠難守。
復修遼東古塞。
至浿水爲界。
又雲。
衛滿求居古秦空地上下障。
此皆一般文勢也。
其曰外徼。
曰燕所築障塞爲遠難守。
曰求居古秦空地。
皆似是今海西之地。
而空其中間。
如今西北兩國之界然也。
今平壤爲箕子所都。
而今漢陽亦有平壤之名。
據三國史新羅記。
金憲昌之子立都于平壤。
地志。
百濟近肖古王。
取高句麗南平壤都之。
皆指今漢陽也。
漢陽之又稱平壤者何。
意者戰國之末。
箕氏失地東遷。
今之漢陽而遂稱舊號耳。
然則衛滿所都之平壤。
亦今漢陽也。
若如此。
則浿水之爲今大同。
信然矣。
又考漢志。
皆當時戰伐及疆理經界時所定。
故其文皆眞實踏驗之語。
非遠外傳聞之誤也。
列水爲今漢江。
而列口縣當列水入海之口雲。
則今江華之地。
而江華古稱穴口。
恐亦列口之訛也。
詳列水考。
前後諸儒之論浿水者非一。
而每以今平安一道。
合爲我疆。
而又以今平壤。
爲衛氏之都。
別求所謂浿水。
此所以不得其實。
而愈起後人之疑也。
列水考 漢志。
樂浪郡呑列縣。
有分黎山。
出列水。
西至黏蟬入海。
行八百四十裡。
我東內地諸水源委。
無八百裡之遠者。
而漢水所出最遠。
水路裡數。
恰爲八百餘裡。
則列水卽今漢水也。
〈韓久庵曰。
漢江之外。
無八百裡大水。
恐漢江爲列水。
漢江之源。
一出太白山。
一出五臺山。
西南與龍津合爲漢江。
所謂呑列。
恐亦不出此等地。
而列口亦疑在漢江咽喉之地也雲矣。
〉又有列口縣。
胡三省雲。
當列水入海之口。
史記。
漢武擊朝鮮。
楊僕將齊兵七千。
先至王儉。
右渠城守。
知僕軍少。
出擊。
僕軍敗散遁山中。
及定朝鮮。
帝以僕至列口。
當待荀彘。
擅先縱。
失亡多。
贖爲庶人。
按。
上雲先至王儉。
下雲至列口。
則其不遠可知。
三國史地志。
高句麗之穴口縣。
爲今江華。
穴口疑列口之訛。
而當漢水入海之口。
尤爲可信矣。
或以大同江爲列水。
此恐不然。
漢末。
分樂浪。
置帶方郡。
列口移屬帶方。
今平壤爲樂浪郡治。
而列口在入海之口。
則郡治咫尺之地。
豈可割入他郡乎。
以此益信列口之爲江華矣。
山海經。
朝鮮在列陽。
註。
列水名。
楊?方言雲。
朝鮮列水之間。
史記張晏註。
隰水汕水合爲列水。
索隱註。
以有汕水。
故名朝鮮。
按。
漢江之源有二。
其一出江陵之五臺山。
歷?善平昌寧越丹陽淸風忠州驪州而下。
號南江。
其一出淮陽之末暉嶺。
歷狼川春川加平而下。
號北江。
合流爲漢水。
此疑爲隰汕之別也。
帶水考 漢志。
含資縣。
帶水西至帶方入海。
百濟記。
沸流與溫祚。
渡浿帶二水。
至彌鄒忽居之。
又溫祚三十七年。
旱饑。
漢水東北部落。
亡入高句麗。
浿帶之間。
空無居民。
東人以今豬灘爲浿水。
則帶水疑今臨津。
而志雲西至帶方入海。
則帶方疑今松京豊德之地乎。
帶方之設郡。
蓋欲覊屬倭韓。
海路相通。
故傍海而置之矣。
彌鄒忽卽今仁川。
故或疑漢水之爲帶水。
然則列水無可指矣。
馬訾水考 漢志。
玄菟郡西蓋馬縣。
有馬訾水。
西北入塩難水。
西南至西安平入海。
過郡二。
行一千一百裡。
通典。
馬訾水一名鴨綠水。
源出東北靺鞨白山。
水色如鴨頭。
故名。
去遼東五百裡。
經國內城南。
又西與一水合。
卽塩難水也。
二水合流。
西南至安平城入海。
高麗中。
此水最大。
特爲天塹。
在平壤西北四百五十裡。
遼水東南四百八十裡。
按。
蓋馬山卽白山。
今之白頭山也。
此定指今義州之鴨綠江也。
漢志。
馬訾浿水不同。
而吳澐氏以爲鴨綠亦名浿水。
蓋以衛滿渡浿之浿。
無可以當之。
故雲然也。
塩難水今婆豬江。
一名佟家江。
盛京志。
亦雲佟家江。
卽塩難水也。
〈見浿水考及沸流考。
〉○鴨綠水。
古之言者不一。
高句麗記。
朱蒙母柳花曰。
解慕漱誘我熊心山下鴨綠邊室中私之。
應製詩註。
引古紀雲。
扶餘城北有靑河。
河伯女柳花。
靑河今鴨綠江。
非也。
高麗史地志。
鴨綠一名靑河。
勝覽亦然。
皆襲謬而然矣。
靑河旣雲在扶餘城北。
則與今鴨綠。
南北截然矣。
盛京志。
今開元古扶餘界。
有靑河。
西流入遼河。
疑此水猶存古名也。
遺事雲。
遼水一名鴨綠。
今雲安民江。
胡三省雲。
今人謂鴨綠爲混同江。
朱子曰。
女眞起處。
有鴨綠江。
亦謂混同也。
蓋古者東北之水。
多以鴨綠名之矣。
朱子又以鴨綠爲天下三大江之一。
而與黃河幷稱。
觀今鴨綠江。
豈可與黃河比倫哉。
東北諸水。
皆入黑龍江。
注于東海。
其大無與爲比。
朱子所稱。
疑指此也。
鴨綠之名。
出於中國書者。
自隋唐用兵始見。
蓋漢魏時。
句麗在遼東東北界。
故中國出兵。
常從東北界。
若毌丘儉之出玄菟。
是也。
隋唐之際。
麗都平壤。
故中國出兵。
始從東南渡鴨綠矣。
蓋馬大山考 蓋通典音合。
蓋馬大山。
卽今之白頭山也。
何以知其然也。
高句麗初。
有蓋馬國居其下。
故稱蓋馬大山。
蓋古初無名。
中國呼之爲蓋馬之大山也。
漢書地理志。
有西蓋馬縣。
以其在山之西而名之也。
又雲。
西蓋馬縣有馬訾水。
卽後之鴨綠江。
而源出白頭山。
則蓋馬大山之爲白頭。
無疑矣。
曹魏之際。
稱爲不鹹山。
三國志挹婁傳。
謂在不鹹山北。
是也。
隋唐之際。
稱爲白山。
通典勿吉傳。
有白山部落。
又雲。
鴨綠江源出東北靺鞨白山。
是也。
又稱爲太白山。
通考渤海傳。
武後時。
靺鞨乞四比羽及高句麗餘種。
東走渡遼水。
保太白山之東北。
沮奧婁河。
又三國史崔緻遠傳雲。
高句麗殘孽。
依太白山下。
國號渤海者。
是也。
今中國人稱長白山。
盛京志所謂長白山。
是也。
白頭之號。
卽我國人之所稱也。
凡山川郡邑名號。
皆有古今之異彼我之別。
或有傳譯夷語而猝難辨定者。
至於此山。
名稱來歷。
分明曉然易知者也。
後漢書雲。
東沃沮在蓋馬山。
東沃沮之地。
本鐵嶺以北三甲以南之地。
皆是也。
麗史尹瓘傳。
林彥九城記雲。
女眞高句麗之部落。
聚居于蓋馬山東。
又雲。
九城其地方三百裡。
東至于海。
西北介于蓋馬大山。
南接長定二州。
二州皆今定平界。
今鹹鏡道之三水甲山二府。
皆白頭東南麓也。
所謂介于西北者信矣。
一統志。
載朝鮮山川。
謂蓋馬大山在平壤城西。
其東卽古東沃沮國。
所謂東爲沃沮則是。
而以爲在平壤則誤矣。
考後漢書註雲。
蓋馬縣屬玄菟郡。
其山在今平壤城西。
平壤今王儉城也。
一統志之誤。
蓋由於此矣。
輿地勝覽。
亦因一統志。
載于平壤。
無可以指定者。
故不得已繫于古蹟下。
引林彥九城記雲。
九城今屬鹹鏡道。
其西北之係女眞地。
而非平壤之境矣。
此山疑在鴨綠外西北之界。
磻溪柳氏駁之雲。
此說謬誤。
所謂蓋馬山。
爲今平安鹹鏡兩道之界脊。
卽寧遠孟山鹹興永興之間大嶺。
是也。
然而柳氏猶未思及於漢志所雲馬訾源出蓋馬之說也。
且漢志。
玄菟屬縣三。
蓋馬縣其一也。
前史旣雲。
玄菟郡治高句麗縣。
在遼東襄平東北。
則自此至柳氏所謂鹹興寧遠等地。
踰千裡。
中國置縣。
幅員雖大。
安有踰山越江孤懸深入。
至于如此之遠乎。
濊考 濊東夷古國。
周書謂。
濊人前兒。
〈獸名。
〉若獼猴立行。
聲似小兒〈今未詳〉者。
是也。
〈按。
今蔚陵島有嘉支魚。
穴居巖磧。
無鱗有尾。
魚身四足。
而後足甚短。
陸不能善走。
水行如飛。
聲如嬰兒。
脂可以燃燈雲。
此所謂前兒或是類歟。
〉後漢書始有傳濊。
北與高句麗沃沮。
南與辰韓接。
東窮大海。
西至樂浪。
本朝鮮地也。
元朔元年。
濊君南閭叛右渠。
卛二十八萬口。
詣遼東內屬。
帝以其地爲滄海郡。
數年乃罷。
元封三年。
滅朝鮮。
分置四郡。
昭帝始元五年。
自單單大嶺以東沃沮濊貊。
悉屬樂浪。
分樂浪七縣。
置東部都尉以治之。
〈李敏求讀史隨筆曰。
單單大嶺東西。
今關東西也。
南閭二十八萬人。
雖幷關東西人口而言。
以今凋弊。
見丁甚少。
可見古今生聚繁寡之懸殊耳。
〉光武建武六年。
省都尉遂棄嶺東地。
悉封其渠帥爲縣侯。
皆歲時朝謁。
後屬高句麗。
曹魏正始六年。
與不耐等擧邑降魏。
此後不見於中史。
而三國史金仁問傳。
唐高宗曰。
今高句麗負固。
與濊貊同惡雲。
則是其酋帥之猶存者耶。
高句麗太祖王。
取東沃沮。
其地東至滄海雲。
則東沃沮之地。
今爲鹹鏡南道矣。
然則古者濊地至此。
而漢武所置滄海郡所統。
亦至此歟。
高句麗記。
太祖王與濊貊侵漢。
〈安帝時。
〉陽原王四年。
以濊兵六千。
攻百濟獨山城。
〈梁武帝太淸二年也。
〉此後無見。
新羅紀地志。
溟州本高句麗阿瑟羅州。
後屬新羅。
賈耽郡國志。
今新羅北界溟州。
蓋濊國。
前史以夫餘爲濊地。
蓋誤。
〈按。
前史指後漢書及三國志。
其夫餘傳曰。
魏時夫餘庫有印文。
言濊王之印。
有故城名濊城。
蓋本濊貊之地。
賈耽以此爲誤。
是矣。
〉高麗史地志。
溟州本濊國。
輿地勝覽。
江陵本溟州。
府東有濊古城。
蓋其國都也。
新羅南解王十六年。
北溟人耕田。
得濊王印獻之。
是其證也。
貊考 貊亦東夷古國。
周官貊隷註。
征東北夷所獲。
又職方掌九夷九貊。
鄭志答趙商雲。
九貊卽九夷也。
爾雅註。
濊貊居五狄之一。
孟子。
白圭曰。
吾欲二十而取一。
孟子曰。
貊道也。
貊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
無諸侯幣帛甕飡。
無百官有司。
故二十取一而足。
集註。
貊北方夷狄之國。
公羊傳曰。
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
多乎什一。
大桀小桀。
寡乎什一。
大貊小貊。
其雜出於經傳之文如此。
其來蓋久矣。
漢書高帝四年。
北貊燕人。
緻梟騎助漢。
後漢書。
武帝滅朝鮮。
以沃沮地爲玄菟郡。
昭帝以爲夷貊所侵。
徙郡於高句麗。
自單單大嶺以東沃沮濊貊。
悉屬樂浪。
後以境土曠遠。
復分嶺東七縣。
置樂浪東部都尉。
光武建武六年。
省都尉。
遂棄嶺東地。
悉封其渠帥爲縣侯。
歲時朝謁。
安帝永初五年。
〈高句麗太祖王時。
〉從高句麗。
濊冦玄菟。
建光元年。
幽州刺史馮煥。
出塞擊斬濊貊渠帥。
高句麗率馬韓濊貊。
冦玄菟。
新羅記。
儒理王十七年。
華麗不耐犯北境。
貊國渠帥。
要曲河西敗之。
王喜。
與貊國結好。
十九年。
貊帥獵得禽獸獻之。
是漢光武建武時也。
蓋國小而兵強。
附於濊而屬高句麗者也。
其疆域不可考。
而三國史引賈耽郡國志雲。
句麗之東南濊之西。
古貊地。
高麗史地志。
交州道本貊地。
春州貊國是也。
三國遺事亦雲。
春州古牛首州。
古貊國。
輿地志曰。
貊國故都。
在今春川府北十三裡昭陽江北。
按百濟記。
責稽十三年。
漢與貊人來侵。
王爲敵所害。
是晉惠帝元康七年也。
後四年而當新羅基臨王之三年。
王廵比列忽。
〈今安邊。
〉至牛頭州。
則貊國之失。
已在此時矣。
此後不見於史。
而新羅太宗王八年。
唐高宗曰。
高句麗與貊國同惡雲。
或有部落之遺存者耶。
貊亦多稱。
高句麗亦名貊。
漢書。
王莾時田譚曰。
貊人犯法。
又雲。
貊人犯邊愈甚。
皆指高句麗也。
蓋古者貊居遼地。
句麗初興於遼界。
故其說如此也。
甞聞之師雲。
貊與燕接境者。
孟子曰。
五糓不生。
惟黍生之。
黍恐指蜀黍也。
今遼地所種。
莫非此物。
古今土性。
宜無異同矣。
若黍稷之黍。
則黍是五糓之一。
何謂五糓不生。
據此。
古者遼地通稱爲貊也。
又有梁貊小水貊。
皆其別種也。
高句麗紀。
瑠璃王滅梁貊。
進兵襲高句麗縣。
杜氏通典。
漢遼東郡西安平縣北。
有小水。
南流入海。
依小水作居。
故爲小水貊。
高句麗縣。
爲玄菟郡治。
在遼東北二百裡。
西安平縣。
在鴨綠水入海口。
則其地槩可想矣。
按。
文獻通考渤海傳。
以濊貊故地。
爲東京龍原府。
今考盛京志。
鳳凰城卽大氏龍原府。
然則句麗未興之前。
遼地之爲濊貊。
所據信矣。
蓋後來諸國交亂。
部落離析。
末歸于今江原道而亡矣。
沃沮考 東沃沮。
今鹹鏡南道。
自高原永興等地。
至鏡城以南。
是也。
後漢書始立東沃沮傳曰。
東沃沮在高句麗蓋馬大山之東。
東濱大海。
北與挹婁夫餘。
南與濊貊接。
其地東西狹。
南北長。
可折方千裡。
背山向海。
武帝滅朝鮮。
以沃沮地爲玄菟郡。
昭帝時。
爲夷貊所侵。
徙郡於高句麗。
〈縣名。
爲玄菟郡治。
在漢襄平北二百裡。
〉更以沃沮爲縣。
屬樂浪東部都尉。
光武罷都尉。
封其渠帥爲沃沮侯。
其土迫小。
介於大國之間。
遂臣句麗。
新羅始祖五十三年。
東沃沮獻良馬。
則亦南通新羅矣。
高句麗太祖王四年。
〈漢光武中元元年。
〉取東沃沮爲城邑。
於是。
拓境東至滄海。
○北沃沮。
今鹹鏡北道及野人之地。
後漢書。
北沃沮一名買溝婁。
去南沃沮八百裡。
北接挹婁。
挹婁人喜乘船冦鈔。
北沃沮畏之。
每夏輒藏巖穴中守備。
高句麗始祖十一年。
〈漢成帝河平二年。
〉取其地爲城邑。
北史雲。
漢賜高句麗衣幘朝服。
常從玄菟郡受之。
後稍驕。
不復詣郡。
但於東界築小城受之。
遂名此城爲幘溝婁。
溝婁者句麗名城也。
〈按。
幘溝婁卽買溝婁。
買一作置。
置與幘漢音相類。
〉 ○南沃沮。
今未詳爲何地。
後漢書雲。
北沃沮去南沃沮八百裡。
則蓋在北沃沮之南矣。
又百濟記。
始祖四十三年。
〈漢光武建武元年。
〉南沃沮人。
至斧壤納欵。
斧壤今平康縣也。
據此則蓋在斧壤之北矣。
林氏象德雲。
句麗東川王。
戰於沸流水上。
又戰於梁貊。
王奔鴨綠原。
欲奔南沃沮。
以史考之。
沸流在丸都東北。
梁貊在沸流之西丸都之東北。
鴨綠原在丸都之南。
南沃沮當又在鴨綠之南。
以此推之。
似今三甲渭源之間。
此說考得似精矣。
〈更按。
三國遺事引東坡指掌圖雲。
沃沮在長城南。
又盛京志雲。
海城縣本古沃沮國。
東漢置都尉。
仍封沃沮爲侯。
又雲。
後漢書。
沃沮在蓋馬山東。
一統志。
山在朝鮮。
則海州其外邑也。
又雲。
沃沮大抵在今寧古?之西。
按。
今海城卽漢安市縣界。
而今寧海卽漢沓氏界也。
西漢置遼東郡。
開邑至于遼海。
而西安平縣又在鴨水入海處。
則遼界蓋以鴨江爲限矣。
至東漢猶然。
且漢置都尉。
封沃沮爲侯。
皆樂浪郡嶺東之事。
而盛京志卻引爲遼東事。
考之不詳矣。
然而今海城之稱爲古沃沮國者。
亦必有流傳之語。
或者漢武之定四郡。
移沃沮之降者于此。
而因以傳說耶。
尹斯文東奎謂。
南沃沮卽東沃沮之一名。
然而後漢書分明有三。
不可混一也。
〉 扶餘考 史記貨殖傳。
燕北鄰烏桓夫餘雲。
則夫餘之號亦久矣。
後漢書雲。
夫餘國在玄菟北千裡。
南與高句麗。
東與挹婁。
西與鮮卑接。
北有弱水。
地方二千裡。
本濊地。
〈唐賈耽以爲誤。
見濊考。
〉東夷之域最平敝。
宜五糓。
晉初爲慕容氏所殘破。
其後無聞。
北史。
豆莫婁國。
舊夫餘國也。
盛京志雲。
扶餘國。
今開原縣治界內皆其地。
又雲。
其王城在開原縣城西南。
遼改通州。
〈又雲。
考後漢書三國志。
以道裡計。
扶餘去漢遼東郡尙一千四五百裡。
今之開原。
去遼陽僅三百餘裡。
而赤玉美珠。
相傳出今黑龍江界內。
則扶餘府當在邊外寧古?黑龍江之境。
〉 新羅疆域考 新羅其始起於辰韓之地。
今慶州卽其肇業之基也。
此時辰弁所統諸小國存滅未詳。
而以其見於東史者言之。
則洛江以東。
有伊西國〈儒理取之。
今淸道郡。
〉押梁國〈一作押督。
祗味取之。
今慶山縣。
〉骨火國〈助賁取之。
今永川郡。
〉召文國〈伐休取之。
今義城縣。
〉昌寧國〈今安東府〉萇山國。
〈今東萊縣。
〉又有音汁伐國。
〈在慶州界。
〉洛江以西。
有甘文國〈助賁取之。
今開寧縣。
〉沙伐國。
〈沾解取之。
今尙州。
〉又有駕洛國〈今金海府〉及五伽倻國分治。
〈大伽倻國今高靈縣。
小伽倻國今固城縣。
碧珍伽倻國今星州。
阿那伽倻國今鹹安郡。
古靈伽倻國今鹹昌縣。
〉則新羅初起。
其地甚少。
後來呑倂。
遂拓土。
西至智異山。
接百濟。
西北至漢江。
北至井泉郡。
〈今德源府。
〉接高句麗。
東南至大海。
通倭。
此其大槩也。
然而互相侵奪。
得失無常。
以西界言。
則訖解王開碧骨堤。
〈今金堤郡。
〉眞興王置完山州。
〈今全州府。
〉百濟東南郡邑。
蓋多入于羅矣。
以此言之。
則眞興王置北漢山州。
〈今漢陽府。
〉善德王時。
高句麗來侵七重城。
〈今積城縣。
〉句麗東南亦多入于羅矣。
及倂麗濟。
三面際海。
而西北則隻得句麗南界。
聖德王三十四年。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
〉勑賜浿江以南地。
至唐嶽〈今中和府〉土山〈今祥原府〉爲界。
後浿北之地。
唐亦不能有。
而爲渤海靺鞨所據矣。
東北濊貊地。
曾已入羅。
而至井泉郡。
〈今德源府。
〉新羅北界。
止於井泉郡。
景德王築炭項關門。
疑今德源府鐵關之地也。
通考雲。
渤海南接新羅。
以泥河爲界。
泥河疑亦在德源界內。
南史雲。
新羅在百濟東南五百裡。
東濱大海。
北與句麗接。
通典雲。
在百濟高麗二國東南。
東濱大海。
後緻強盛。
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