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卷下

關燈
廣遠。

    分嶺東七縣。

    置樂浪東部都尉。

    建武六年。

    省都尉官。

    而遂棄嶺東地。

    悉封其渠帥爲縣侯。

    東暆以下七縣。

    是也。

    〉○不而〈東部都尉治○詳不耐考〉○蠶台○華麗〈見華麗考〉○邪頭昧○前莫○夫租〈右七縣並見臨屯考〉按。

    前漢。

    樂浪郡二十五縣。

    後漢時。

    除嶺東七縣。

    故爲十八縣。

    而有樂都。

    無呑列。

    疑有沿革也。

    隋煬出師。

    皆因漢舊名。

    則高句麗尙存漢號耶。

    然其諸將所出道。

    多是南北相左。

    遠近不合。

    蓋聲言其地。

    未必眞出是道耶。

    〈帶方今京畿黃海之地。

    而有出帶方道者。

    東暆今江陵。

    而有出東暆道者。

    是未可知也。

    〉更按通典遼史盛京志等書。

    則樂浪之地。

    亦有入盛京管內者矣。

    果然。

    遼東之西安平。

    限以鴨綠入海處。

    玄菟之西蓋馬。

    限以鴨綠上流。

    則樂浪亦何以錯入于其間耶。

    愚故曰。

    樂浪諸縣。

    當求之鴨綠之東南。

     臨芚考 ○臨芚。

    漢書。

    衛滿侵降其傍小邑眞番臨芚。

    則其有號久。

    武帝置四郡。

    臨屯其一。

    蓋降國爲郡耳。

    臣瓚註曰。

    茂陵書。

    臨芚郡治東暆縣。

    去長安六千一百三十八裡。

    領十五縣。

    又後漢書。

    昭帝幷臨芚於樂浪。

    自單大嶺以東沃沮濊貊。

    皆屬樂浪。

    後以境土廣遠。

    復分嶺東七縣。

    置樂浪東部都尉。

    按漢志。

    樂浪二十五縣。

    幷臨芚屬縣而言也。

    分七縣屬東部。

    故後漢書樂浪縣隻十八矣。

    然則所謂七縣。

    包在臨芚十五縣中也。

    高麗史地志。

    溟州本濊國。

    漢武時爲臨芚。

    輿地勝覽。

    溟州今江陵府。

    別號。

    臨芚濊國滄海郡東暆。

    更按漢書。

    武帝元朔元年。

    濊君南閭。

    卛男女二十八萬口。

    詣遼東內屬。

    帝以其地爲滄海郡。

    尋罷之。

    此在定四郡前二十年矣。

    臨芚濊國皆同一時。

    且觀濊衆至于二十八萬。

    則其地不小。

    以此言之。

    江陵一邑。

    豈能容二國乎。

    臨芚旣稱小邑。

    則蓋不過部落酋長之號。

    而當時濊已降漢。

    其地幷屬臨芚。

    以濊都東暆縣。

    爲臨芚治所也。

    單大嶺今鐵嶺內外至大關嶺一條山嶺。

    是也。

    勝覽。

    大關嶺亦稱大嶺。

    蓋舊號不替也。

    據此言之。

    則今鹹鏡道曁江原嶺東之地。

    皆臨芚所管也。

     玄菟考 ○玄菟。

    東方九夷有玄夷。

    是也。

    漢武元封三年。

    滅朝鮮定四郡。

    以東沃沮地爲玄菟郡。

    〈洪氏揔目或雲郡治今鹹安府。

    〉漢志玄菟郡。

    班氏自註。

    武帝元封四年開。

    高句麗。

    莾曰下句麗。

    後漢書沃沮傳。

    武帝滅朝鮮。

    以沃沮地爲玄菟。

    後爲夷貊侵。

    徙郡於高句麗西北。

    濊傳。

    昭帝始元五年。

    罷臨芚眞番。

    以倂樂浪玄菟。

    玄菟復徙居句麗。

    據此則玄菟郡治初在沃沮。

    而後徙句麗矣。

    〈互高句麗縣考。

    〉漢志。

    玄菟郡領三縣。

    〈見下。

    〉戶四萬五千六。

    口二十二萬一千八百四十五。

    後漢志。

    玄菟郡在洛陽東北四千裡。

    以遼東郡之高顯候成遼陽來屬。

    領六縣。

    〈見下。

    〉戶千五百九十四。

    口四萬三千一百六十三。

    晉志。

    玄菟郡漢置。

    領三縣。

    〈見下。

    〉晉武鹹寧二年。

    置平州。

    玄菟郡屬焉。

    統三縣。

    〈見下。

    〉戶三千二百。

    以史考之。

    自漢至魏。

    雖被句麗侵掠。

    而爲中國之地。

    至晉世。

    遼東玄菟屬慕容氏。

    與句麗侵奪。

    晉孝武大元十年。

    〈故國讓王二年。

    〉句麗陷遼東玄菟。

    慕容農來復二郡。

    安帝義煕元年。

    〈廣開土王十四年。

    〉燕王煕來攻遼東城。

    不克而還。

    燕亦尋亡。

    則二郡陷入句麗。

    在此時矣。

    廣開土之謚。

    蓋亦以斥地之廣而得之也。

    後周書雲。

    高璉始通使於後魏。

    其地東至新羅。

    西渡遼水。

    南接百濟。

    北隣靺鞨。

    治平壤城。

    遼東玄菟等數十城。

    皆置官司以相統攝雲。

    璉卽廣開土之子也。

    亦可以相證矣。

    漢志所謂上殷台西蓋馬。

    到晉時卻不見。

    而又徙郡治於望平。

    望平在遼水西。

    今廣寧縣界是也。

    然則上殷台西蓋馬等縣。

    漢魏之際。

    蓋入于麗矣。

    盛京志雲。

    玄菟郡多在盛京東北及永吉州界內。

    此說得矣。

    而又以海城復州鳳凰城等地。

    皆以爲漢玄菟郡。

    然則遼東十八縣。

    將何處開列耶。

    遼東之西安平縣。

    在鴨綠江入海處。

    則遼東以鴨江爲界矣。

    豈有他界攙入之理乎。

    蓋樂浪玄菟之名。

    當兩晉之間。

    或僑置於今遼地者。

    而後人不復辨焉。

    遂以爲實而然耶。

    玄菟之地。

    麗亡入唐。

    後爲渤海大氏所倂。

    自後諸夷交奪。

    歷遼金至淸。

    屬于中國矣。

     玄菟諸縣考 漢書地理志。

    玄菟郡武帝元封四年開。

    高句麗縣。

    莾曰下句驪。

    屬幽州。

    屬縣三。

    〈後漢書。

    復以遼東三縣來屬。

    凡六縣。

    晉屬平州。

    統三縣。

    〉○高句驪〈班註。

    遼山遼水所出。

    西南至遼隧。

    入大遼水。

    又南蘇水。

    西北經塞外。

    ○詳高句驪縣考。

    ○後漢晉同。

    〉○上殷台〈未詳〉西蓋馬〈二縣幷見玄菟考○晉書地志。

    無二縣。

    移郡治於望平。

    則漢魏之際。

    已入高句麗而然矣。

    ○班註。

    縣有馬訾水。

    西北入塩灘水。

    西南至西安平入海。

    過郡二。

    行一千一百裡。

    馬訾今鴨綠江也。

    白頭古名蓋馬太山。

    而蓋馬國又在其下。

    則此山蓋在蓋馬山之西而得名也。

    據此則似今興京邊外之地。

    ○右二縣。

    後漢同。

    晉無。

    〉○高顯〈後漢時。

    幷下二縣。

    自遼東來屬。

    地分未詳。

    而蓋遼東北地也。

    ○晉同。

    〉○候成○遼陽〈並詳遼東諸縣考○右二縣晉無。

    〉望平〈晉志以遼東屬縣來。

    〉 眞番考 ○眞番有號。

    已在衛滿之前。

    史記曰。

    燕時略屬眞番朝鮮。

    至滿。

    侵降眞番臨芚等地。

    〈見漢書。

    〉漢書又雲。

    遼東東賈眞番之利。

    然則其地在遼東之東矣。

    漢武定四郡。

    置眞番郡。

    臣瓚曰。

    眞番郡治霅縣。

    去長安七千六百四十裡。

    領十五縣。

    漢書註。

    霅縣無所考。

    昭帝元始五年。

    罷眞番郡。

    則以其荒遠難守而直罷之也。

    後漢書。

    以爲幷眞番於玄菟。

    則恐考之未詳也。

    若使合倂。

    則玄菟與眞番所領十五縣。

    其數甚多。

    而今玄菟所領。

    何止於三耶。

    其去長安。

    若是之遠者。

    蓋武帝東征。

    兵威遠讋。

    肅愼諸部。

    望風歸服。

    故以眞番爲郡。

    盡東北之界。

    而開列縣邑也。

    班固叙曰。

    眞番之利。

    與燕相接。

    此言東北諸夷之通中國。

    必先之燕。

    非謂壤界之相接也。

    註家不知。

    師古謂眞番與燕相接。

    應劭謂玄菟古眞番國。

    皆非也。

    若玄菟卽古眞番。

    則立郡之際。

    何不稱眞番而稱玄菟耶。

    意者眞番之眞。

    出於肅愼。

    而後世女眞之眞。

    亦襲眞番歟。

    前漢書。

    有眞番而無沃沮。

    後漢書。

    有沃沮而無眞番。

    則眞番沃沮或是前後之異名歟。

    盛京志。

    漢武置四郡。

    後改眞番臨芚。

    爲遼西遼東郡。

    玄菟樂浪仍舊雲。

    殊不知遼西遼東自秦已置。

    而爲此杜撰之言。

    徒起後人之疑也。

    〈按。

    金崙曰。

    漢書註。

    眞番去長安七千六百裡。

    臨芚去長安六千一百裡。

    眞番遠於臨芚。

    卽我國界內不可得。

    似在今寧古塔近處矣。

    〉 平州考 遺事雲。

    漢昭帝始元五年。

    以朝鮮舊地平那玄菟等郡。

    爲平州都督。

    東鑑引用其說。

    未知遺事遵何書也。

    平那諸書無考。

    輿覽。

    牛峯縣聖居山。

    一名九龍。

    一名平那。

    說者遂以牛峯爲平那。

    而今平山府爲平州。

    然則臨芚治今嶺東。

    樂浪治今平壤。

    而牛峯平山橫在其間。

    臨芚樂浪。

    何以越地相倂耶。

    遺事又雲。

    今有平那無眞番。

    蓋一地二名也。

    此亦臆說。

    平那必別有其地。

    凡郡縣合倂。

    從其相近。

    則其地必與玄菟相接也。

    考中國史。

    魏晉之際。

    置平州。

    今永平府。

    而古遼西地也。

    不與此相關。

    漢末。

    公孫度據遼東。

    自號平州牧。

    〈盛京志。

    平州在今遼陽州東四十五裡。

    有土堡。

    號平州。

    〉晉志。

    武帝鹹寧二年。

    分昌黎遼東玄菟帶方樂浪。

    置平州。

    統縣二十六。

    戶一萬一千六百。

    郡縣之名。

    多沿襲舊稱。

    然則平州已是舊名。

    而平那之地。

    或在遼東玄菟之界耶。

    更考輿覽。

    我太祖二年。

    以永興鎭爲府。

    改鎭爲平州鎭。

    未知平州卽故號而從之耶。

    若然。

    玄菟舊治。

    今永興等地。

    而後北徙。

    則其壤界接而相合之矣。

    僿說亦謂。

    金始祖今俊。

    平州人。

    卽永興地。

    非平山也。

    然則平州之稱已久矣。

    〈大抵。

    二府之說。

    專是可疑。

    歷考前後漢書。

    不一見之。

    何也。

    是說專出於遺事。

    通鑑從之。

    故東人信從雖久。

    而其事有不足信者矣。

    〉 帶方郡考 帶方。

    漢樂浪郡屬縣也。

    帶水至此入海。

    故亦以名焉。

    後漢志。

    帶方亦屬樂浪。

    三國志雲。

    建安中。

    公孫度分樂浪郡之屯有有塩〈按。

    有塩疑後來分置者也。

    以有塩之名觀之。

    必是海沿處也。

    〉以南荒地。

    爲帶方郡。

    倭韓諸國皆屬焉。

    蓋中國置邊郡。

    皆爲覊屬外國之計。

    樂浪爲濊沃沮等。

    帶方爲倭韓等而設也。

    晉志。

    帶方郡。

    公孫淵置。

    魏武定伯。

    因爲置郡治帶方縣。

    武帝鹹寧二年。

    置平州。

    帶方郡屬焉。

    而所屬七縣。

    列口南新長岑提奚含資海冥。

    戶四千九百。

    皆漢樂浪屬縣而分出者也。

    漢志。

    樂浪南部都尉治昭明縣。

    此無昭明而有南新。

    疑有沿革也。

    後漢書。

    質桓之間。

    高句麗犯遼東西安平。

    殺帶方令。

    掠得樂浪太守妻子。

    或者以此疑帶方之近遼界。

    則非也。

    此時句麗侵掠無常。

    旣攻西安平。

    又襲樂浪。

    至于帶方。

    其出兵本無定形。

    記之者幷以稱之。

    故疑其近遼也。

    華麗城。

    是樂浪東部屬縣。

    與玄菟隔遠。

    而後漢書亦雲。

    句麗冦玄菟。

    攻華麗城。

    其筆法與此一例矣。

    三國遺事。

    高句麗王無恤。

    滅樂浪。

    樂浪人與帶方投新羅。

    新羅記。

    基臨王時。

    樂浪帶方來服雲。

    則其地與羅接矣。

    百濟記。

    責稽王時。

    高句麗伐帶方。

    帶方求救於百濟。

    王曰。

    帶方我舅甥之國雲。

    則亦與濟不遠矣。

    高句麗記。

    美川王時。

    都平壤。

    南侵帶方。

    又羅記。

    文武王十一年。

    唐高侃到平壤。

    侵帶方雲。

    則其地的在平壤南矣。

    陳壽魏志。

    從帶方郡。

    至倭循海岸。

    歷韓國。

    韓國今兩湖也。

    據此言之。

    其地在漢水以北京圻黃海沿海之地。

    無疑矣。

    帶方與樂浪。

    相爲終始。

    司馬懿定遼東。

    魏明帝密遣帶方太守劉昕樂浪太守鮮于嗣。

    越海定二郡。

    二郡時爲公孫氏所幷故也。

    又魏正始六年。

    樂浪太守劉茂。

    帶方太守弓遵。

    以嶺東濊屬于句麗。

    興師伐之。

    濊不耐侯降。

    使詣二郡朝謁。

    此毌丘儉陷丸都時也。

    晉初猶屬中國。

    故晉書有志。

    西晉之末。

    樂浪入麗。

    帶方亦分屬于麗濟矣。

    故晉孝武太元十年。

    燕主慕容寶。

    冊麗主安爲帶方王。

    北齊武平中。

    以濟王昌爲帶方郡公。

    凡封爵必以所居之地。

    則帶方之分屬。

    可知矣。

    蓋北入麗而南入濟矣。

    唐平百濟。

    以劉仁軌檢校帶方州刺史。

    假其舊號。

    非漢魏所置帶方也。

     南帶方州考 南帶方。

    唐李勣所置。

    今羅州會津縣是也。

    帶方郡本欲覊屬倭韓而設。

    故及平百濟。

    移置於此。

    東人不深考。

    以今南原府爲帶方。

    非矣。

    其說蓋始於三國遺事高麗史。

    而輿地勝覽又因之。

    故襲謬至今而不之覺也。

    〈遺事雲。

    南帶方曹魏置。

    今南原府。

    高麗史地志亦雲。

    南原府。

    後漢建安中。

    爲帶方郡。

    曹魏時爲南帶方郡。

    唐高宗詔劉仁軌。

    檢校帶方州刺史。

    勝覽因之。

    沿襲之謬。

    皆本于遺事也。

    〉信如其說。

    則後漢時百濟據兩湖。

    句麗據北方。

    中國何能越人之國。

    孤懸深入而置郡。

    曹魏時。

    平不耐濊。

    使詣帶方朝謁。

    不耐濊今嶺東地。

    而此時羅濟居中。

    二國何能越來朝謁乎。

    自唐以前。

    本無經略漢南之事。

    其不以南原爲帶方。

    明矣。

    然則南原帶方之稱。

    果何故而然歟。

    蓋劉仁軌爲帶方刺史。

    而仁軌故城在南原。

    故後人遂以南原爲帶方矣。

    以今地域觀之。

    南原爲邑。

    居三道之會。

    爲形勝之地。

    仁軌雖以會津爲州治。

    而屯兵于此。

    爲北接唐兵。

    東連新羅。

    南撫諸郡之計耶。

    按。

    金富軾三國史地志。

    李勣奏文。

    分百濟地爲郡縣。

    帶方州其一也。

    領六縣。

    州治竹軍城。

    本百濟豆肹。

    今羅州會津縣。

    卽百濟豆肹縣也。

    〈三國遺事亦雲。

    北帶方治竹軍城。

    此不知竹軍城之在南。

    誤認爲北帶方。

    〉其他屬縣之沿革可考者。

    半那縣本百濟半奈夫裡。

    今羅州之潘南縣也。

    徒山縣本百濟抽山。

    今珍島之嘉興縣也。

    軍那縣本百濟屈奈。

    今鹹平縣也。

    此其較然明白。

    而襲謬之久。

    人情狃習。

    不以爲然。

    惜哉。

     遼東郡考 劉向說苑。

    齊桓公將伐山戎。

    用管仲說。

    渡遼水雲。

    則遼之名尙矣。

    古初爲東夷之地。

    故禹跡所及。

    至于右碣石。

    而曰島夷皮服。

    島夷指我國也。

    我國三面阻海。

    其狀如島故也。

    漢書亦曰。

    朝鮮在海中。

    越之象。

    是也。

    至於舜。

    德敎漸敷。

    東夷歸化者益多。

    故以冀州東北之地爲幽州。

    今遼河以西。

    是也。

    以靑州東北越海之地。

    爲營州。

    今遼河以東是也。

    二州之設。

    蓋欲覊屬夷貊而已。

    夏商之際。

    九夷漸盛。

    入居中土者有之。

    自此。

    幽營之地。

    復爲東夷所居。

    周初。

    檀君世衰。

    箕子復封於其地。

    自遼西之今義州廣寧。

    至于遼東全地。

    皆其疆域。

    考諸中國地志。

    可知矣。

    周禮職方氏。

    東北曰幽州。

    其山醫無閭。

    其利魚塩。

    周時今遼河以西。

    在中國封內。

    而營州則入于箕子之朝鮮矣。

    箕氏之衰。

    燕將秦開。

    取朝鮮西地千裡。

    以滿潘汙爲界。

    築長城。

    自造陽〈在上谷〉至襄平。

    始置遼東郡。

    燕亡。

    倂于秦。

    分遼水東西爲二郡。

    漢初因秦舊。

    武帝時。

    立東部校尉。

    以領東夷。

    續滅朝鮮。

    置四郡。

    昭帝時。

    罷眞番。

    移玄菟於遼東東北地。

    迨王莾。

    遼西爲烏桓所據。

    遼東境圉日蹙。

    東漢復置屬國都尉。

    獻帝時。

    遼東太守公孫度。

    據有遼東西。

    自立爲遼東侯平州牧。

    東方諸國多附焉。

    歷三世五十年而亡。

    入魏。

    置東夷校尉。

    居襄平。

    置平州。

    還合爲幽州。

    晉氏因之。

    尋爲慕容氏所據。

    數與高句麗戰。

    互有侵奪。

    慕容氏衰。

    麗有遼東。

    故慕容寶甞封麗王談德。

    爲遼東公。

    至後魏受封。

    皆有遼東之號。

    唐太宗東征。

    取遼東城。

    高宗滅麗。

    置安東都護府。

    後以夷鞨交侵罷之。

    玄宗初。

    渤海大氏有其地。

    時新羅微弱。

    不能復句麗舊疆。

    任屬靺鞨渤海。

    渤海稱王二百三十五年而亡。

    入契丹。

    契丹修古遼東故城以居。

    號東平。

    尋陞南京。

    又改東京。

    高麗太祖。

    欲復遼界。

    竄遼使而絶之。

    託以殘滅渤海。

    蓋欲以兵出有名。

    師直爲壯。

    不幸遽薨。

    顯宗時。

    契丹蕭遜寧。

    來索句麗故地。

    徐煕曰。

    契丹東京。

    本皆我地。

    何得謂之侵蝕乎。

    遜寧不能答。

    金起於東北女眞。

    滅遼而有其地。

    而因遼之東京。

    元初。

    改遼陽等處行中書省。

    統諸路。

    明置遼東都司。

    淸以瀋陽爲盛京。

    置奉天府。

    建州爲興京。

    此遼東得失之始末也。

    及明興。

    我太祖攻拔東寧府。

    此時兵威已振。

    其勢當收定遼瀋。

    以復舊疆。

    而國內多故。

    未遑外略。

    北元遼陽行省平章劉益。

    以遼陽本我地。

    遣使請命。

    而朝廷未有所報。

    益遂歸大明。

    噫自遼東之不復。

    而鴨綠爲一大鐵限。

    終爲天下之弱國。

    惜哉。

     遼東諸縣考前漢書爲主。

    盛京志註之。

    而雜引諸書以補。

    未詳者闕之。

     漢書地理志。

    遼東郡秦置。

    屬幽州。

    屬縣十八。

    後漢。

    屬縣十。

    晉郡屬平州。

    縣八。

    ○襄平〈爲遼東郡治。

    今遼陽州。

    ○後漢晉同○唐書。

    安東都護府。

    故襄平城。

    東南至平壤八百裡。

    〉○新昌〈今遼陽州界內。

    晉慕容皝徙入襄平。

    ○後漢晉同。

    〉○無慮〈今廣寧縣東南。

    師古曰。

    卽醫無閭。

    漢西部都尉治。

    ○後漢同。

    晉無。

    〉○望平〈今廣寧縣東南○漢志。

    有大遼水出塞外。

    南至安市入海。

    行千二百五十裡。

    ○後漢同。

    晉屬玄菟。

    〉○房〈今海城界內。

    東晉省入襄平。

    ○水經。

    遼水過襄平西。

    又南過房縣。

    又東過安市縣。

    西南入海。

    ○後漢晉幷無。

    〉○候成〈後漢屬玄菟。

    晉無。

    今鐵嶺縣南。

    漢中部都尉治。

    〉○遼隧〈今海城縣牛莊○水經。

    小遼水西南至遼陽縣。

    入大遼水。

    註雲。

    南流經遼陽縣。

    與大梁水合。

    ○後漢晉幷無○按。

    小遼水卽渾河。

    在今承德縣南十裡。

    大梁水卽太子河。

    在今遼陽州北十五裡。

    〉○遼陽〈後漢屬玄菟。

    晉無。

    今遼陽州。

    漢志。

    大梁水西至遼陽入海。

    〉○險瀆〈後漢晉幷無。

    今承德縣城東南地。

    遼集州。

    〉○居就〈後漢無。

    晉同。

    今遼陽州城西八十裡。

    漢志。

    室潙山室潙水所出。

    北至襄平入梁。

    〉○高顯〈未詳○後漢晉幷無。

    屬玄菟。

    〉○安市〈後漢同。

    晉無。

    今蓋平縣東北七十裡。

    見安市考。

    〉○武次〈漢東部都尉治○後漢晉幷無。

    今未詳。

    〉○平郭〈後漢同。

    晉無。

    今蓋平縣界內。

    ○唐書。

    安東府西。

    至建安城三百裡。

    故平郭也。

    建安高句麗縣名。

    又通鑑。

    李勣伐高麗曰。

    建安在南。

    安市在北雲。

    則在安市西南矣。

    〉○西安平〈後漢晉幷同○唐書。

    安東府南。

    至鴨綠江泊汋城七百裡。

    故安平縣。

    ○按漢志。

    玄菟郡馬訾水。

    至西安平入海。

    馬訾卽鴨綠也。

    唐書爲是。

    而遼史。

    壕州本西安平故地。

    在顯州東北二百二十裡。

    顯州今廣寧界。

    則遼史誤。

    ○後漢書註。

    縣北有小水。

    南流入海。

    句麗別種。

    因名小水貊。

    〉○文〈未詳。

    後漢晉幷同。

    〉○番汗〈後漢同。

    晉無。

    今蓋平縣界內。

    ○漢志。

    有沛水。

    西南入海雲矣。

    〉○沓氏〈後漢同。

    晉無。

    資治通鑑。

    魏明帝靑龍元年。

    吳陸瑁諫伐公孫淵?曰。

    沓渚去淵道裡尙遠。

    註。

    遼東郡有沓氏縣。

    西南臨海渚。

    陳壽志景初三年。

    以遼東沓縣吏民。

    渡海居齊郡界。

    爲新沓縣。

    卽沓渚之民也。

    疑今盛京之寧海等地。

    〉○樂就○力城〈右二縣晉置。

    兩漢無。

    今未詳。

    〉 不耐華麗考 不耐華麗二縣。

    漢志。

    屬樂浪東部。

    而不而縣爲都尉所治。

    不而亦稱不耐。

    所謂嶺東七縣。

    卽今鐵嶺內外之地也。

    二縣疑古夷酋之號。

    而漢武降而爲縣矣。

    漢光武建武六年。

    罷東部都尉。

    棄嶺東地。

    封其渠帥爲縣侯。

    於是。

    有濊不耐侯之稱。

    新羅紀。

    儒理王十七年。

    〈建武十六年。

    〉華麗不耐人侵北境。

    貊國渠帥。

    要曲河西敗之雲。

    則其地在新羅北矣。

    後漢書安帝元初五年。

    〈高句麗太祖王六十六年。

    〉高句麗冦玄菟。

    攻華麗城。

    或者以此華麗在遼界。

    非也。

    華麗爲樂浪東部。

    玄菟在遼東東北。

    則南北截然。

    豈有相近之理。

    此雲者。

    謂冦玄菟且攻華麗也。

    魏正始間。

    不耐濊侯擧邑降魏。

    毌丘儉伐高句麗。

    〈東川王二十年。

    〉到肅愼南界。

    刻石記功。

    刊丸都城。

    銘不耐。

     高句驪縣考 周書有高夷。

    卽高句驪也。

    其名已久。

    漢志。

    武帝元封四年開。

    玄菟郡治高句驪縣。

    高句驪。

    蓋以夷國降縣而因其名也。

    玄菟郡下班氏自註。

    高句驪。

    莾曰下句麗。

    應劭註雲。

    故眞番朝鮮胡國。

    高句驪縣下。

    應劭註又曰。

    故句驪胡。

    據此則玄菟郡地卽故高句驪國。

    而漢武滅之也。

    事實之不見者。

    班氏以夷荒略之也。

    句如句吳句越之句。

    故中國人或稱高麗而不言句。

    後漢書夫餘傳。

    初北夷藁離國王侍兒生男。

    名曰東明。

    〈互考異扶餘條。

    〉通典引隋史雲。

    藁離國卽高麗國。

    盛京志。

    遼之韓州。

    在今開原縣西北。

    鳳州在韓州北二百裡邊外。

    二州本藁離國。

    藁離卽高麗也。

    由是言之。

    高句驪初起于遼界之北。

    的然信矣。

    後漢書高句驪傳。

    亦雲。

    漢武滅朝鮮。

    以高句驪爲縣。

    屬玄菟。

    賜皷吹伎人。

    北史雲。

    朱蒙自扶餘。

    東南走。

    至紇升骨城居焉。

    號曰高句麗。

    以高爲氏。

    死。

    子如栗立。

    如栗死。

    子莫來立。

    乃幷夫餘。

    漢武滅朝鮮。

    置玄菟郡。

    以高句驪爲縣以屬之。

    漢昭賜衣幘朝服皷吹。

    常從玄菟郡受之。

    後稍驕恣。

    不復詣郡。

    通典亦然。

    〈三國史。

    引通典雲。

    朱蒙以漢建昭二年。

    自北夫餘。

    東南走。

    至紇升骨城。

    今考通典。

    無漢建昭二年五字。

    蓋金富軾所增也。

    其意將成一代之史。

    而事無可徵。

    故以東人古記斷爛之文。

    求合於中國之書。

    其情亦可悶也。

    〉據此諸說而觀之。

    高句麗之國。

    遠在建昭二年前矣。

    〈又互雜論三國始起條。

    〉然而三國史。

    自朱蒙至寶藏王。

    歷年纖悉。

    則中國人傳聞臆說。

    容有未盡信者。

    而玄菟屬縣高句麗。

    亦或朱蒙以前夷國。

    而朱蒙又起其界內。

    或其後裔。

    故又稱高句驪歟。

    柳磻溪馨遠氏曰。

    東人例不明東史。

    自其已然而臆推之。

    故以爲三國初起。

    便成鼎峙之勢。

    其實不然。

    高句麗初起甚微。

    屬於玄菟。

    如向時忽溫〈我朝宣祖時野人部落〉之屬於遼東都司。

    如此數百年。

    漸呑傍小國。

    後能強大。

    羅濟亦漸幷傍小國後大。

    方成鼎峙之勢。

    觀東史者不可不知此意。

    此可爲一說矣。

    以諸史所記觀之。

    高句麗所都。

    與玄菟郡治高句麗縣。

    各自爲別矣。

    高句麗記。

    琉璃王三十三年。

    〈王莾天鳳三年。

    〉西伐梁貊滅之。

    進兵襲漢高句麗縣。

    縣屬玄菟郡雲。

    則二麗之不同。

    較然矣。

    漢志。

    高句麗縣有遼山。

    小遼水所出。

    西南入大遼水。

    小遼水今奉天府承德縣南渾河。

    是也。

    渾河發源。

    自白頭山。

    西北流入英額邊門。

    經興京界內。

    繞盛京東南。

    與太子河合。

    西入遼河。

    爲三汊河入海。

    資治通鑑魏明帝靑龍元年雲。

    玄菟在遼東東北二百裡。

    時遼東郡治襄平縣。

    今之遼陽縣也。

    應製詩註。

    瀋陽中衛治東北八十裡。

    有貴德州。

    或雲古玄菟郡。

    卽撫順千戶所。

    南至遼東百二十裡。

    東南至鴨綠江七百裡。

    按盛京志。

    以今遼陽。

    爲遼東都司。

    今奉天府治。

    爲瀋陽中衛地雲。

    其地槩可知矣。

     安市城考 漢志。

    遼東郡望平縣下班氏自註雲。

    大遼水出塞外。

    南至安市入海。

    據此則今奉天府之海城縣界。

    卽其地也。

    一統志。

    安市廢縣。

    在蓋州衛東北七十裡。

    漢置。

    唐太宗攻之不下。

    蓋州今蓋平。

    海城在蓋城之北。

    則安市蓋在二縣之界矣。

    諸書所記不一。

    輿地勝覽。

    龍岡縣有安市城。

    金時習關西錄。

    亦以安州爲安市城。

    二說皆無據。

    據三國史李勣奏文。

    鴨綠江以北未降城。

    有安市。

    則其在遼地。

    無疑矣。

    金富軾雲。

    安市一名丸都。

    非是。

    見丸都考。

    後人又以鳳凰城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