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卷下

關燈
百裡。

    〉榮〈未詳〉興〈今鐵嶺縣南懿路站。

    遼置挹屢縣。

    〉六州。

    ○濊貊故地。

    爲東京龍原府。

    〈今鳳凰城。

    〉亦曰柵城府。

    領慶〈高句麗置。

    渤海因之置京。

    今鳳凰城○領龍原永安烏山壁谷熊山白楊六縣。

    〉塩〈置龍河郡。

    領海陽接海格川龍河四縣。

    〉穆〈置會農郡。

    領會農水岐順化美縣四縣。

    〉賀〈置吉理郡。

    領洪河送誠吉理石山四縣。

    右三州幷今鳳凰城界。

    〉四州。

    ○沃沮故地。

    爲南京南海府。

    〈今海城縣。

    〉領沃〈領沃沮鷲巖龍山濱海昇平靈川六縣。

    今海城界。

    〉晴〈領天晴神陽蓮池狼山仙巖五縣。

    遼改嬪州。

    今海城界。

    〉椒〈領椒山貂嶺澌泉尖山四縣。

    今海城界。

    〉三州。

    〈又渤海永豊縣。

    漢遼隧地。

    在今海城縣西六十裡。

    〉○高句麗故地。

    爲西京鴨綠府。

    〈疑今鴨綠上流我甲山三水以下江外等地。

    〉領神桓豊正〈並未詳〉四州。

    〈遼地。

    正州在綠州。

    渤海時。

    鴨綠府西北三百八十裡。

    本沸流王故地。

    有沸流水。

    渤海時爲沸流郡。

    ○又曰。

    桓州在淥州西南二百裡。

    高麗王釗。

    立宮闕。

    晉時爲慕容皝所焚蕩。

    〉○長嶺府〈今永吉州界〉領瑕河〈並未詳〉二州○扶餘故地。

    爲扶餘府。

    〈今開原縣界。

    詳扶餘考。

    〉領扶僊〈並未詳〉二州。

    常屯勁兵。

    捍契丹。

    〈又永平長平遼改黃龍縣。

    永寧遼改遷民縣。

    顯義遼改安遠縣。

    強帥遼改歸仁縣。

    五縣幷在今開原界。

    而未詳地分。

    〉○鄚頡府〈在今開原縣城西北〉領鄚高二州〈並未詳○高句麗置。

    渤海因之。

    遼置韓州。

    與鳳州皆古藁蘺國。

    鳳州卽渤海之安寧郡。

    在韓州北二百裡今邊外之地。

    〉○挹婁故地。

    爲定理府。

    〈今興京界內。

    〉領定〈在興京地。

    遼改保寧軍。

    高句麗置定東縣。

    〉瀋〈今承德縣城內〉二州。

    〈○又崇州。

    渤海置。

    領崇山潙水綠城三縣。

    州在今遼陽東北百五十裡。

    ○挹屢故地。

    置安定郡。

    遼置雙州保安軍。

    今鐵嶺縣。

    又置安彜縣。

    在今鐵嶺縣西南六十裡。

    〉○安邊府領安瓊二州〈並今未詳〉○率賓故地。

    爲率賓府。

    〈見卒本考。

    〉領華益〈二州並在鳳凰城界內。

    益州在鴨綠江邊。

    故鴨綠亦呼益州江。

    〉建〈在興京。

    明置建州衛。

    淸人所起之地。

    〉三州。

    ○拂捏故地。

    爲東平府。

    〈疑今開原東界。

    〉領伊〈未詳〉蒙〈遼改棋州。

    在今開原廣寧交界。

    〉沱黑比〈並未詳〉五州。

    ○鐵利故地。

    爲鐵利府。

    〈今承德縣界。

    〉領廣〈漢襄平地。

    高句麗當山縣。

    渤海置鐵利郡。

    在今承德縣城西南境。

    〉汾蒲〈並未詳〉海〈今海城地〉義〈未詳〉歸〈在今復州北九十裡〉六州。

    ○越喜故地。

    爲懷遠府。

    〈今鐵嶺縣地。

    〉領達越懷〈懷遠郡。

    渤海置。

    本越喜故城。

    遼改信州彰聖軍。

    〉紀〈未詳〉富〈遼改銀州。

    今鐵嶺縣城。

    ○渤海又置富壽縣。

    〉美〈領黑山麓川二縣。

    遼改遂州。

    今鐵嶺縣地。

    〉福邪芝〈並未詳〉九州。

    〈按。

    拂捏鐵利越喜。

    並見高句麗諸縣考及靺鞨考。

    三國皆在女眞最東之地。

    且渤海斥地五千裡則三國當入附。

    而開列郡縣矣。

    今盛京志皆編在遼地。

    未可知也。

    〉○安遠府領寧鄑慕常四州〈並未詳〉○又郢〈今永吉州界內〉銅〈未詳〉涑〈今混同江左右地〉三州又獨奏州〈並未詳〉○龍泉東南濱海。

    日本道也。

    南海新羅道也。

    鴨綠朝貢道也。

    長嶺營州道也。

    扶餘契丹道也。

    距京師〈唐都長安〉八千裡。

    ○〈附古蹟〉渤海城〈在今遼陽州城東北隅。

    遼置東京。

    〉釣魚?〈在遼陽州城南三十裡。

    渤海大氏遊觀之所。

    〉○東牟山〈今承德縣東二十裡。

    有天柱山。

    卽大氏所據東牟山。

    ○按通鑑。

    高麗旣亡。

    其別種大祚榮。

    居營州。

    李楷固討破之。

    祚榮遂東據東牟山。

    註。

    在挹屢地。

    直營州東二千裡。

    又按通典。

    隋唐營州治柳城縣。

    在今遼西西北。

    東至遼河四百八十裡雲。

    則遼河在今承德縣西一百裡。

    盛京志所記。

    疑誤。

    〉○忽汗城〈唐開元初。

    以大祚榮爲渤海郡王。

    以所統爲忽汗州。

    寶應元年。

    大欽茂徙上京。

    直國北三百裡忽汗河之東。

    渤海上京。

    卽今永吉州。

    則其地可以想知。

    〉○按。

    新羅之界。

    止于今德源中和。

    今鹹鏡平安二道。

    皆入渤海。

    然遼滅渤海。

    所經理者。

    鴨綠以北而已。

    鴨綠之南。

    惟保定二州。

    其餘皆爲女眞所據矣。

    遼史地志所載者。

    止於鴨綠以北。

    故鴨綠以南渤海郡縣沿革。

    遼羅史俱闕焉。

    無以攷也。

    又按。

    渤海亡後。

    契丹經理。

    不及於鴨綠豆滿之南。

    高麗初收復。

    又不及於平安道之江界渭原廢四郡鹹鏡道之鐵嶺以北。

    故女眞得以入據。

    與定安等國分占也。

     熊津都督府考 唐志。

    高宗顯慶五年。

    平百濟。

    得城七十六。

    分爲五都督府。

    曰熊津〈今公州〉馬韓〈今益山〉東明〈今扶餘〉金連〈未詳〉得安。

    〈今恩津。

    見下。

    一曰德安。

    〉幷置帶方州〈今羅州見下〉麟德以後廢。

    三國史地理志。

    都督府一十三縣。

    〈唐平百濟。

    置熊津都督府。

    開設郡縣。

    〉○嵎夷縣○神丘縣〈並未詳〉尹城縣〈本悅己今定山〉麟德縣〈本古良夫裡今靑陽〉散昆縣〈本新村今保寧〉安遠縣〈本仇屍波知〉賓汶縣〈本比勿〉歸化縣〈本麻斯良〉○邁羅縣○甘蓋縣〈本古莫夫裡〉奈西縣〈本奈西兮幷未詳〉得安縣〈本德近支。

    濟志作德近郡。

    今恩津。

    〉龍山縣〈本古麻山。

    今未詳。

    今藍浦百濟馬山。

    馬麻音似。

    疑是。

    〉○東明州四縣○熊津縣〈本熊津村今公州〉鹵辛縣〈本阿老谷。

    濟志阿老谷縣。

    今安老縣。

    屬羅州。

    此恐別地。

    〉久遅縣〈本仇知。

    今全義。

    〉富林縣〈本伐音村。

    濟志作伐音支縣。

    今新豊縣。

    屬公州。

    ○按崔緻遠上侍中書曰。

    蘇定方破百濟。

    乃於其地置扶餘都督府雲。

    唐破百濟。

    則必於故都置一府。

    觀於劉仁願之守故都。

    可徵。

    然則東明府卽今扶餘縣。

    而百濟甞祀東明。

    故名以是也。

    且以東明府所屬諸縣觀之。

    皆扶餘傍邑。

    則尤可證也。

    〉○支潯州九縣○巳文縣〈本今勿今德山〉支潯縣〈本隻彡村今未詳〉馬津縣〈本孤山。

    濟志作烏山。

    新羅改孤山。

    今禮山。

    〉子來縣〈本夫首隻。

    濟志作伐首隻。

    一雲夫隻。

    今唐津。

    〉解禮縣〈本皆利伊〉古魯縣〈本古麻隻今未詳〉平夷縣〈本知留。

    濟志作志六。

    今地谷縣。

    屬瑞山。

    〉珊瑚縣〈本沙好薩。

    今未詳。

    〉隆化縣〈本居斯勿。

    濟志居斯勿縣。

    今巨寧縣。

    屬鎭安。

    此恐別地。

    〉○魯山州六縣○魯山縣〈本甘勿阿。

    今鹹悅。

    〉唐山縣〈本仇知隻山。

    濟志作仇智山。

    今金溝。

    〉淳知縣〈本豆屍。

    濟志作豆屍伊。

    今錦山廢縣富利。

    〉支牟縣〈本隻馬馬知〉烏蠶縣〈本馬知沙〉阿錯縣〈本源村。

    並未詳。

    〉○古泗州〈本古沙夫裡〉五縣○平倭縣〈本古沙夫村。

    濟志作古沙夫裡。

    今古阜。

    〉帶山縣〈本大屍山。

    今泰仁。

    〉辟城縣〈本辟骨今金堤〉佐贊縣〈本上杜。

    濟志上漆縣。

    今興德疑是。

    〉淳牟縣〈本豆奈隻。

    濟志作豆乃山。

    今萬頃。

    〉○沙泮州〈本古屍伊城〉四縣○牟支縣〈本古屍伊村。

    濟志村作縣。

    今長城。

    〉無割縣〈本毛良夫裡。

    今高敞。

    〉佐魯縣〈本上老。

    今茂長。

    〉多支縣〈本夫隻。

    今未詳。

    疑今同福。

    〉○帶方州〈本竹軍城〉六縣○至留縣〈本知留。

    今未詳。

    〉軍那縣〈本屈奈。

    濟志作屈乃縣。

    今鹹平。

    〉徒山縣〈本抽山。

    今嘉興縣。

    屬珍島。

    〉半那縣〈本半奈夫裡。

    今瀋南縣。

    屬羅州。

    〉竹軍縣〈本豆肹。

    今會津縣。

    屬羅州。

    〉布賢縣〈本巴老彌今未詳〉○分嵯州〈本波知城。

    今樂安。

    一作分沙。

    今郡北五裡。

    有分沙峴。

    卽其地也。

    〉四縣○貴旦縣〈本仇斯珍兮。

    濟志仇作丘。

    今珍原。

    〉首原縣〈本買省坪〉臯西縣〈本秋子兮今潭陽〉軍支縣〈今樂安郡南二十五裡。

    有軍知部曲。

    疑是。

    〉按。

    右一府七州五十一縣。

    熊津東明得安。

    與唐志同。

    而無馬韓金漣。

    其改州縣。

    皆註以本名。

    而多不可考。

    蓋夷語傳譯。

    易緻訛誤。

    不獨文獻無徵也。

    今考其可知者。

    註以今名。

    欲使後人知沿革之實而取考焉。

    輿地勝覽及東國地志。

    皆闕而不錄。

    是可欠也。

    〈北史百濟傳亦曰。

    其都曰居拔城。

    亦曰固麻城。

    其外更有五方。

    中方曰古沙城。

    東方曰得安城。

    南方曰久知下城。

    西方曰刀先城。

    北方曰熊津城。

    今得安熊津之外。

    無可考。

    然以錄之。

    備古實。

    〉百濟之地。

    後爲新羅所倂。

    儀鳳元年。

    徙熊津都督府於遼東之建安。

    渤海起。

    因廢。

     安東都護府考 資治通鑑。

    唐高宗緫章二年。

    李勣平高句麗。

    得城百七十六。

    分爲九都督府。

    曰新城州,遼城州,哥勿州,衛樂州,舍利州,居素州,越喜州,去旦州,建安州。

    〈按。

    都督府九。

    惟新城遼城越喜建安。

    見一統志。

    餘五府不載。

    疑是鴨江以東。

    〉四十二州百縣。

    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

    以統之。

    儀鳳元年。

    以高句麗餘衆反叛。

    徙府於遼東故城。

    二年。

    又移於新城。

    開元二年。

    徙平州。

    〈按唐平州治盧龍縣。

    〉天寶二年。

    又徙遼西故郡城。

    至德後廢。

    渤海強盛。

    盡倂遼地故也。

    州之見於唐志者。

    隻有南蘇,蓋牟,代那,倉巖,磨米,積利,黎山,延津,木底,安市,諸北,識利,拂捏,拜漢十四州而已。

    盛京志。

    元時置安撫高麗軍民揔管府。

    亦分十四州。

    新城,遼城,哥勿,建安,南蘇,木底,蓋牟,代那,倉巖,磨米,積利,黎山,延津,安市。

    與唐大槩相同。

    而以高麗人領其職。

    則非遼境也。

    三國史地理志曰。

    緫章二年二月。

    英公李勣奉勑。

    高麗諸城堪置都督府及州郡者。

    宜共男生商量奏聞。

    勑依奏。

    其州郡應頒隷屬。

    宜委遼東道按撫使劉仁軌分割。

    揔隷安東都護府。

    ○鴨綠水以北未降城十一。

    北扶餘城州〈本助利非西〉節城〈本蕪子忽〉豊夫城〈本肖巴忽〉新城州〈本仇次忽。

    註或雲敦城。

    〉?城〈本波屍忽〉大豆山城〈本非達忽〉遼東城州〈本烏列忽今遼陽州〉屋城州○白石城〈疑白厓城〉多伐嶽州○安市城〈舊安寸忽。

    註或雲丸都城。

    〉○鴨綠水以北已降城十一。

    掠巖城木底城藪口城南蘇城甘勿主城〈本甘勿伊忽〉麥田谷城心嶽城〈本居屍押〉國內州〈註一雲不耐。

    或雲尉那巖城。

    〉屑夫婁城〈本肖利巴利忽〉栢嶽城〈本骨屍押〉橴木城○鴨綠以北逃城七。

    鉛城〈本乃勿城〉面嶽城牙嶽城〈本背屍押忽〉鷲嶽城〈本甘彌忽〉積利城〈本赤裡忽〉木銀城〈本召屍忽〉梨山城〈本加是達忽〉○鴨綠以北打得城三。

    穴城〈本甲忽〉銀城〈本折忽〉似城〈本史忽○按。

    唐平百濟。

    置五都督府。

    平句麗。

    置九都督府。

    李勣狀中隻著一。

    四十二州隻著七。

    百縣隻著四十六。

    其所著州縣。

    皆百濟之地也。

    句麗全疆在鴨水南者。

    無一見焉。

    鴨綠以北如蒼巖大行等城。

    見於唐書及麗紀。

    皆係勣等所拔者。

    而此悉不載。

    隻雲打得城三。

    蓋此狀脫落者多。

    而非全文也。

    〉按。

    右三十二城。

    皆雲在鴨綠以北。

    則皆遼城也。

    多不可考。

    鴨綠以南大同以北之地。

    尤無可證。

    大抵新羅混一。

    隻得高句麗浿南之地。

    置漢朔溟三州。

    平壤以北。

    不入新羅圖籍。

    故金富軾撰史。

    不能博考古迹。

    收恰餘壤。

    爲高句麗地志。

    隻詳於新羅所得之地。

    而餘皆闕焉。

    至鄭麟趾高麗史地志。

    亦但雲。

    北界本朝鮮故地。

    在三國。

    爲高句麗所有雲。

    而郡邑皆無句麗名號。

    北界今平安道也。

    考之輿地勝覽。

    惟平壤外。

    一無所言。

    而龍崗成川寧邊等所記皆誤。

    不可取實。

    其於鹹鏡道。

    亦但雲高句麗之地。

    而名號脫落。

    疆埸沿革。

    何等重事。

    而東人之鹵莾至此。

    惜哉。

    今錄如右。

    欲使作史者就考焉。

    〈互高句麗渤海郡縣考○按。

    句麗地名。

    多以忽字爲結語。

    疑皆以方言稱也。

    猶新羅人地名。

    多以弗稱。

    弗變爲火。

    火之方言爲弗故也。

    弗又轉爲伐。

    變稱無常。

    千載之後。

    何從而考信哉。

    ○按。

    三國史之訛誤踈略。

    不一而足。

    若蘭山縣。

    本屬牛首州。

    何以知其然也。

    本紀哀莊王五年。

    牛頭州蘭山縣伏石起立雲。

    則其係牛首州明矣。

    地志卻雲屬朔庭郡。

    蓋牛首州後改朔州。

    故金氏失考於二朔字而然也。

    又走壤城在未詳地分中。

    而本紀文武王十三年。

    築首若州走壤城者。

    何也。

    若細考。

    則必多有不合者矣。

    東方地乘之舛駁。

    非獨金氏爲然。

    輿地勝覽尤多訛謬。

    今載寧郡。

    本高句麗息城郡。

    新羅改重盤郡。

    高麗改安州。

    後爲載寧。

    今安州。

    本高麗初彭原郡。

    後置安東府。

    後爲寧州。

    後爲安州。

    麗志明甚。

    本無可疑。

    而勝覽以一事疊錄於兩邑。

    蓋緣於安州之號而然也。

    其他訛謬甚多。

    姑擧其一。

    觀者緻詳。

    〉 九城考 豆滿江內之地。

    本屬北沃沮。

    而後爲高句麗所倂。

    句麗亡。

    沒于渤海。

    高麗興。

    其東北之界。

    始以鐵嶺爲界。

    後漸開斥。

    置定州元興〈在今定平府南五十裡〉宣德〈在今鹹興府西百二十裡〉三關門。

    至都連浦〈在今鹹興府南三十裡〉爲界。

    肅宗欲復舊疆。

    未果。

    睿宗繼述先志。

    卽位三年二月。

    遣尹瓘。

    逐女眞。

    置鹹英〈在吉州〉福〈今端川〉?〈在吉州南〉及公嶮鎭。

    立碑于公嶮鎭爲界。

    至三月。

    築宜州〈今德州〉平戎通泰〈並未詳〉三城。

    通爲北界九城。

    女眞力爭不已。

    官軍屢敗。

    女眞又懇還九城。

    明年許之。

    七月辛酉。

    始自吉州撤。

    以次收入內地。

    壬戌。

    撤崇寧〈今未詳〉通泰二鎭。

    甲子。

    撤英福二州及眞陽鎭。

    〈今未詳。

    〉乙醜。

    撤鹹?二州及宣化鎭。

    〈在吉州。

    〉凡撤還女眞者亦九城也。

    與去年所築九。

    同者六而不同者三也。

    宜州本爲內地。

    則去年築城時與之同築。

    故通稱九城。

    與是年所撤九城。

    其數雖同。

    而其地則不同也。

    今所撤崇寧眞陽宣化三鎭。

    不在去年築城之中。

    則疑築城後漸次開設者也。

    不然則或後改稱耶。

    其撤城之時。

    當自遠地爲始。

    吉州最北。

    故先撤之。

    以此言之。

    則九城之地。

    皆當求之於吉州以內西南之地也。

    然而說者每雲。

    九城當在豆滿內外之地。

    是據麗志及輿地勝覽公嶮鎭之說而言之也。

    若如二說。

    則自鹹州至公嶮鎭。

    爲一千八百餘裡之遠矣。

    夫創建城邑。

    欲固邊圉。

    而置九城於千八百裡之地。

    若是孤懸濶遠。

    而何能爲之聲援乎。

    此必不然之事也。

    以史證之。

    女眞圍吉州。

    吳延寵受命來救。

    行至公嶮鎭。

    賊遮路掩擊雲。

    則豈非在吉州西南之明驗乎。

    又林彥九城記曰。

    女眞聚居蓋馬山東。

    地方三百裡。

    東至大海。

    西北介于蓋馬山。

    南接長定二州。

    由是言之。

    則九城之地。

    亦不出三百裡內外之地矣。

    故睿宗賜尹瓘敎。

    有曰。

    闢百裡之地。

    築九州之城。

    若斥地至于豆滿之北千八百裡之遠。

    則何謂斥百裡之地耶。

    恭愍五年。

    破雙城。

    〈今永興。

    〉趙小生逃入伊闆嶺北立石之地。

    伊闆今磨天嶺也。

    〈在今端川東六十六裡吉州西一百三十裡。

    〉在端吉二州間。

    此所雲立石者。

    必是尹瓘所立。

    而公嶮鎭旣在吉州西南。

    則立碑正在此間矣。

    勝覽所雲先春嶺碑。

    或瓘之乘勝追北。

    至此刻石記功。

    蓋如勒石燕然之類。

    非斥地遠邑至于此也。

    然則彼地所謂公險鎭者。

    必是後來斥地移設者。

    而史無文也。

    大抵高麗之世。

    未甞斥土至于豆滿。

    恭愍雖復東界。

    而其所復八州五鎭。

    皆是鹹州以南。

    亦未盡復九城之地也。

    至我太祖。

    始奄有豆滿以西。

    金宗瑞所謂太祖奄有大東。

    東北至于豆滿。

    置孔鏡吉端靑洪鹹七州雲者。

    是也。

    麗志言四履東北。

    以先春嶺爲界者。

    蓋有未詳也。

    〈更按。

    恭讓王四年。

    女眞斡都裡來朝。

    差李必。

    前去豆萬等處招諭雲。

    所有速頻失的等地面。

    原是係本國公險鎭境內。

    斡都裡又曰。

    昔侍中尹瓘。

    平吾地立碑。

    曰高麗地境雲。

    則豆萬者豆滿江地也。

    高麗史踈畧太甚。

    後人無從考審。

    噫。

    〉 哈蘭府考 高麗史地志雲。

    鹹州沒於元。

    稱哈蘭府。

    勝覽雲。

    哈蘭故治在今府南五裡者。

    亦非也。

    何以知其然也。

    麗史趙暾傳雲。

    鹹州以北哈蘭洪獻〈今洪原〉三撒〈今北靑〉之地。

    本爲我疆雲。

    則哈蘭府別在鹹州之北矣。

    辛禑十一年。

    倭冦鹹州洪原北靑哈蘭等處雲。

    則亦可以旁證矣。

    元志。

    開元西南曰寧遠。

    又西南曰南京。

    〈當在烏喇南界。

    〉又南曰哈蘭府。

    又南曰雙城。

    據此則哈蘭府別有其地。

    而蓋今鹹興。

    卽其界內耳。

    哈蘭者合懶也。

    盛京志。

    金以混同江南近高麗。

    爲合懶路。

    西爲恤品路。

    今永吉州〈卽烏喇〉之南西。

    當爲合懶恤品二路。

    元置合蘭府水達達路軍民萬戶府。

    以此觀之。

    則其地域蓋可想矣。

    疆理地域。

    有國之所必詳者。

    而我人昧昧多錯。

    以此?模。

    若當事變。

    何以處之耶。

    可嘅也已。

     疆域沿革考正輿地勝覽高麗史地志。

    多有可疑者。

    故今考驗傳記。

    更定其大槩如此。

     京畿道 古朝鮮地。

    漢武帝時。

    爲樂浪南界。

    後漢末。

    公孫康分樂浪南地。

    置帶方郡。

    今漢水以北盡屬焉。

    漢南卽馬韓地。

    後入百濟。

    而其近東及西北之地。

    多爲羅麗所侵奪。

    濟亡。

    倂於羅。

    置漢州。

    及其末。

    弓裔竊據。

    因歸高麗。

     忠淸道 古辰國馬韓地。

    後爲百濟。

    唐滅濟。

    置一都督府二州。

    〈見熊津都督考。

    〉尋爲羅所倂。

    置熊州。

     全羅道 古辰國馬韓地。

    今智異西南近海諸郡。

    亦屬弁韓。

    後入百濟。

    唐滅濟。

    置郡縣設五州。

    〈見熊津都督考。

    〉尋爲羅所倂。

    置全武二州。

     慶尙道 古辰國辰韓地。

    新羅興於其地。

    今洛東以西近海至智異山。

    屬弁韓。

    後爲六伽倻之地。

    亡入新羅。

    置尙良康三州。

     江原道 古朝鮮地。

    爲濊貊所居。

    漢武帝時。

    爲樂浪東界。

    今嶺東卽濊地。

    而漢臨芚郡也。

    嶺西爲貊地。

    後分入新羅高句麗。

    麗亡。

    倂於新羅。

    置朔溟二州。

     黃海道 古朝鮮地。

    漢武帝時。

    爲樂浪屬縣。

    公孫康分樂浪南地。

    置帶方郡。

    近海之地多屬焉。

    三國時。

    或屬麗。

    或屬濟。

    侵奪無常。

    麗濟亡。

    倂於羅。

     平安道 古朝鮮地。

    漢武帝時。

    置樂浪郡。

    光武時。

    以薩水北屬高句麗。

    南屬漢。

    後麗倂其地。

    唐滅麗。

    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

    尋移府於遼東。

    玄宗時。

    今大同以北。

    多屬渤海。

    新羅末。

    弓裔定浿西〈指今大同〉十三鎭。

    〈今未詳。

    〉降平壤。

    大氏亡。

    近邊之地。

    爲女眞所據。

    高麗興。

    盡復之。

    以鴨綠江爲界。

     鹹鏡道 古朝鮮地。

    今北道爲北沃沮。

    南道濱海爲東沃沮。

    南沃沮在北沃沮之南。

    疑今三甲等地。

    漢武帝時。

    爲玄菟郡。

    昭帝時。

    徙郡遼界。

    沃沮分居。

    後屬高句麗。

    唐滅麗屬唐。

    尋爲渤海大氏所據。

    今文川以北是也。

    其南爲新羅。

    大氏亡。

    近北之地。

    爲女眞所占。

    高麗興復之。

    至先春嶺爲界。

     遼東 古初九夷之地。

    舜置幽營二州。

    覊屬東夷。

    夏商之代。

    屬東夷。

    周武王時。

    封箕子於檀君朝鮮故地。

    今奉天府之義州廣寧以東。

    皆其封內也。

    戰國末。

    燕攻取之。

    尋入于秦。

    後屬漢。

    漢末。

    爲公孫氏所據。

    公孫亡。

    入魏。

    至晉初。

    爲中國郡縣。

    又爲慕容氏所據。

    與高句麗相侵奪。

    慕容衰。

    倂於麗。

    唐滅麗。

    因屬中國。

    後爲渤海地。

    渤海亡。

    倂於遼。

    歷金元入于明。

     寧古? 古肅愼氏之地。

    西界爲眞番夷所據。

    屬於朝鮮。

    漢武帝滅朝鮮。

    置眞番郡。

    疑今永吉等州之地。

    是也。

    昭帝時罷郡。

    後爲靺鞨白山部。

    屬於高句麗。

    麗亡。

    屬渤海大氏。

    大氏亡。

    倂於遼。

     分野考 漢書地理志。

    燕地尾箕分野。

    卽析木之次。

    樂浪玄菟亦宜屬焉。

    晉書天文志。

    渤海入箕一度。

    樂浪入箕三度。

    玄菟入箕六度。

    是以後人以我國爲箕分。

    甞聞之師曰。

    箕子封地。

    在南箕之地。

    洪範之陳。

    卽信洛書爲之。

    洛書之位。

    二八易位。

    〈按。

    陰陽之數。

    起於子午。

    陽數起子順。

    故一居坎。

    二居艮。

    三居震。

    四居巽。

    陰數起於午逆。

    故九居離。

    八居坤。

    七居兌。

    六居乾。

    今洛書之數。

    二居坤而八居艮。

    故曰易位。

    其必二八易位者。

    二五事之肅又哲謀聖。

    與八庶徵之雨暘燠寒風相應。

    此天人感應之理。

    〉坤艮相直。

    上應天河。

    河本環回。

    而今中華之所見者。

    亦隻首艮尾坤。

    艮當箕尾之墟矣。

    今鴨綠以東之水。

    莫不從艮注坤。

    與範文合。

    其事似若神助。

    然則我國之爲箕分。

    天文地理之脗合。

    有如是者夫。

    漢志又曰。

    朝鮮在海中。

    越之象。

    在北方。

    胡之象。

    有越象。

    故亦以鬥分當之。

    唐一行曰。

    箕與南鬥相近。

    爲遼水之陽。

    盡朝鮮三韓之地。

    在吳越東。

    按。

    今三南卽古三韓之地。

    與吳越相直。

    然則漢水南至于海。

    當以鬥分爲定。

     今依萬國全圖經緯線。

    畫我國全圖。

    則離赤道以北三十七度起處。

    離福島以東百六十三度一百五十裡。

    得京都漢城府本位。

    自京都西起黃海豊川府。

    離福島百六十一度八十九裡。

    北犯女眞白都訥東界。

    東至慶尙道寧海府百六十五度一百九十裡。

    北犯女眞黑龍江東界。

    共得四度〈一度爲二百五十裡〉一百二裡。

    南起全羅道海南縣。

    北辰出地三十一度二百四十四裡。

    西犯中國浙江省北界。

    又自海南縣。

    越海抵濟州南界。

    北辰出地二十七度一百九十七裡。

    西犯中國福建省南界。

    北至鹹鏡道穩城府。

    北辰出地四十四度九十一裡。

    西犯女眞吉林北界。

    共得十六度一百五十八裡。

    京都則與山東省同緯而差北。

    與吉林地同經。

    大抵緯廣與女眞略同而窄。

    經長與中國略同而蹙。

    以天官書考之。

    則鹹鏡平安二道及黃海江原二道北界。

    與中國順天府同緯。

    當屬箕尾分。

    京圻道及黃海江原二道南忠淸慶尙二道北界。

    與中國山東省同緯。

    當屬虛危分。

    全羅道及慶尙忠淸二道南界。

    與中國江南省同緯。

    當屬鬥分。

    濟州與中國福建省同緯。

    當屬牛女分。

    按圖可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