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卷上

關燈
可以此取勝乎。

    首露之興。

    在儒理十九年。

    而遺事謂脫解與首露爭術。

    爲鷹爲鷲爲雀爲鸇。

    其言之誕妄。

    不足責。

    而搆成怪說。

    自成抵捂。

    直是小兒迷藏之戱耳。

    蓋古記所傳如是。

    故金氏取之。

    而通鑑之不刪者。

    何也。

    〈按遺事及古記其說尤怪故多畧之。

    〉 ○東國通鑑雲。

    漢光武建武十八年壬寅。

    駕洛九幹。

    修稧事。

    適見龜峯有異氣。

    且聞空中語。

    就得金榼。

    開視之。

    有六金卵。

    不日皆化爲男。

    奇偉長大。

    衆皆驚異。

    推立始生者爲主。

    因金卵姓金氏。

    以始見名首露。

    號大駕洛。

    餘五人各爲五伽倻主。

    此出於三國遺事中駕洛國記。

    而通鑑引用。

    吳氏纂要亦然。

    又輿地勝覽。

    崔緻遠僧利貞傳雲。

    伽倻山神政見母主。

    乃爲天神夷毗訶之所感。

    生大伽倻王??室朱日金官國王??室靑裔二人。

    則??室朱日爲大伽倻始祖。

    伊珍阿豉王之別稱。

    靑裔爲首露王之別稱。

    與駕洛國古記六卵之說。

    俱荒誕不可信。

    又釋順應傳。

    大伽倻國月光太子。

    乃政見之十世孫。

    父曰異??王。

    求婚于新羅通夷粲比枝輩之女。

    而生太子。

    則異??王乃??日朱室之八世孫也。

    然不可考。

    ○按。

    徐四佳輩旣撰輿覽通鑑等書。

    知此等之說爲荒誕不可信。

    而載之信史。

    纂要爲抄節之史。

    而取而不去者。

    亦可謂無所裁擇矣。

    欲以古記而難於鐫改。

    不敢不信。

    則崔緻遠之說。

    又如彼其不同。

    安在古記之爲可信也。

    當時無識之傳。

    多如此。

    雖以緻遠之文章。

    不免佞佛。

    而同歸妖妄之科。

    可勝歎哉。

     ○三國史雲。

    脫解王九年。

    王夜聞金城西始林樹間。

    有鷄鳴聲。

    遣匏公視之。

    有金色小櫝掛樹枝。

    白鷄鳴其下。

    匏公還告。

    王使人取櫝開之。

    有小男在其中。

    乃收養之。

    以其出於金櫝。

    姓金氏。

    改始林。

    名鷄林。

    因以爲國號。

    〈通鑑及諸史同。

    〉○新羅本記論曰。

    新羅樸氏昔氏。

    皆自卵生。

    金氏從天入金櫝而降。

    或雲乘金車。

    此尤怪誕不可信。

    然世俗相傳。

    謂之實事。

    又百濟本記論曰。

    新羅古事雲。

    天降金櫝。

    故姓金氏。

    其言可怪而不可信。

    以其傳之久。

    不得刪落其辭。

    然而又聞。

    新羅人自以少昊金天氏之後。

    故姓金氏。

    又金庾信傳曰。

    庾信十二世祖首露。

    不知何許人也。

    新羅國子博士薛因宣。

    撰金庾信碑。

    亦雲少昊之胤。

    則首露與新羅同姓也。

    ○按。

    此與金首露事。

    同是一般怪說。

    而以庾信之言觀之。

    金卵金櫝之妄。

    不攻自破矣。

    〈又按。

    婆娑王妃史省夫人。

    爲金氏。

    則新羅已有金姓矣。

    〉○愚聞之師曰。

    三國史言。

    北燕高雲。

    本高麗之支。

    自言高陽氏之苗裔。

    夫東明王之父解慕漱。

    不知所從來。

    自稱天帝子。

    彼高雲若其支屬。

    何雲高陽之後耶。

    如新羅閼智。

    自稱金天之後。

    首露亦雲少昊之胤。

    金櫝金卵之說。

    又何從而爲之哉。

    或者高金二姓。

    始從中土流移。

    而詭怪之說。

    乃氓俗訛謬耶。

    其邃古人物肇生。

    必將氣化。

    至於繁殖形化之後。

    更無此理。

    三國之起。

    西漢之末。

    東方亦自檀箕。

    世傳久遠。

    三韓鼎峙。

    汚隆疊變。

    豈於此時種種化生。

    若是其多。

    餘故曰。

    其遠祖於聖神。

    都未必信。

    而國史所傳。

    亦荒怪可廢。

    蓋百濟最先有史。

    而亦在開國四百餘年之後。

    其口傳之餘者。

    寧有眞實可據乎。

    如今雖載籍旣該之後。

    若追記數三百年事。

    則氓俗諢語猥筆荒論。

    已不勝其紕繆。

    況在三國始刱之際耶。

    秉管者宜有取舍。

    ○輿地勝覽雲。

    漢建武二十四年七月。

    許王後自阿諭陀國。

    渡海而至。

    首露王命留天幹望於望山島。

    神鬼幹望於乘岾。

    見緋帆茜旗。

    自海西南隅而指北。

    神鬼馳奏之。

    王於宮西。

    設幔殿候之。

    王後維舟登陸。

    憇於高嶠。

    解所着綾袴。

    贄于山靈。

    及至。

    王迎入幔殿。

    越二日。

    同輦還闕。

    立以爲後。

    又雲。

    後或雲南天笁國王女。

    姓許。

    名黃玉。

    號普州太後。

    〈此本於遺事駕洛國記。

    而纂要略引之。

    〉○按。

    此事荒誕。

    不足多辨。

     ○東國通鑑。

    新羅阿達羅王四年。

    初東海濱有人。

    夫曰迎烏。

    妻曰細烏。

    一日迎烏採藻海濱。

    忽漂至日本國小島。

    爲王。

    細烏尋其夫。

    又漂至其國。

    立爲妃。

    時以迎烏細烏爲日月之精。

    至是置迎日縣。

    〈此本於三國遺事而纂要同。

    〉○按麗志。

    高麗初。

    改臨汀爲迎日。

    則非始於新羅矣。

    金佔畢齋宗直曰。

    縣當暘谷朝日之次。

    故得號。

    諺傳迎烏事。

    何不經之甚耶。

    羅人之好怪類是。

    不足徵也。

    是說當矣。

    通鑑及纂要。

    名爲正史。

    而綴取其事者何也。

    姜沆看羊錄。

    新羅人日羅入倭中。

    死爲愛宕山神。

    倭人尊事之至今。

    或者以是爲迎烏事。

    是適然之事。

    不可傅會取證矣。

     ○遺事雲。

    新羅炤智王十年正月十五日。

    王幸天泉亭。

    有烏與鼠來鳴。

    鼠作人語雲。

    此烏去處尋之。

    王命騎士追之。

    南至避村。

    兩豬相闘。

    留連見之。

    忽失烏所在。

    有老翁出自池中奉書。

    外面題雲。

    開見二人死。

    不開一人死。

    日官奏雲。

    二人者庶民也。

    一人者王也。

    王開見。

    書雲射琴匣。

    王入宮。

    見琴匣射之。

    乃內殿焚修僧。

    與宮主潛通者也。

    二人伏誅。

    國人以爲。

    若非烏鼠龍馬豬之功。

    則王之身慽矣。

    遂以正月上子上辰上午上亥等日。

    忌愼百事。

    不敢動作。

    以爲愼日。

    以十五日爲烏忌日。

    以糯飯祭天。

    至今猶然。

    命其池曰書出池。

    〈輿覽參用。

    〉按。

    龍指老人。

    馬指騎士。

    所乘而言也。

    此言尤爲慌惚。

    本史不見。

    而通鑑及纂要。

    皆本於遺事。

    而其文亦異。

    未知復何據也。

    自是。

    國俗每歲是日。

    以糯飯祭烏。

    又以龍能緻雨。

    馬能服勞。

    有功於人。

    豬鼠耗糓。

    有害於人。

    每於歲辰午亥子日。

    設祭祈禳。

    禁百事。

    相與遊樂。

    謂之愼日。

    此言皆怪誕。

    湊會不成說話。

    今皆不取。

     ○三國史雲。

    扶餘王解夫婁相阿蘭弗曰。

    日者夢天帝曰。

    將使吾子孫立國於此。

    汝其避之。

    東海之濱有地。

    號曰迦葉原。

    土壤膏沃。

    宜五糓。

    可都也。

    阿蘭弗勸王移都於彼國。

    號東扶餘。

    〈按。

    阿蘭迦葉皆僧語。

    此時佛未通中國。

    則東北荒遠之地。

    安得先有此稱。

    此羅麗間僧釋所傳。

    而史家取用。

    不曾辨別。

    惜哉。

    〉其舊都有人。

    不知所從來。

    自稱天帝子解慕漱來都焉。

    〈權擥應製詩註。

    引古記雲。

    天帝遣太子解慕漱。

    降扶餘古都。

    乘五龍車。

    從者百餘人。

    騎白鵠綵雲。

    浮於上。

    音樂動雲中。

    止熊心山。

    經十日始下。

    戴鳥羽之冠。

    佩龍光之釰。

    朝則聽事。

    暮則陞天。

    世謂之天王。

    卽是漢宣帝神雀三年壬戌四月八日也。

    遺事所引亦同。

    而尤爲抵捂難信矣。

    遺事雲。

    古都卽訖升骨城。

    在大遼醫州。

    〉及解夫婁薨。

    金蛙嗣位。

    於是時。

    得女子於太白山〈疑今白頭山〉南優?水。

    問之。

    曰。

    我是河伯之女。

    名柳花。

    與諸弟出遊。

    時有一男子自言曰。

    天帝子解慕漱。

    誘我於熊心山〈疑在今胡地〉下鴨綠邊室中私之。

    卽往不返。

    父母責我無媒而從人。

    遂謫居優?水。

    金蛙異之。

    幽閉於室中。

    爲日所照。

    引身避之。

    日影。

    又逐而照之。

    因以有孕。

    生一卵。

    大如五升。

    許王棄之。

    與犬豕。

    皆不食。

    又棄之路中。

    牛馬避之。

    棄之野。

    鳥覆翼之。

    王欲剖之。

    不能破。

    遂還其母。

    其母以物|之。

    置於暖處。

    有一男子破殼而出。

    骨表英奇。

    年甫七歲。

    嶷然異常。

    自作弓矢射之。

    百發百中。

    扶餘俗語。

    善射爲朱蒙。

    故以名雲。

    〈應制註引古記雲。

    北扶餘城北。

    有靑河。

    河伯有三女。

    長柳花。

    次萱花。

    次葦花。

    神姿艶麗。

    出遊熊心淵上。

    見王卽入水。

    王以馬鞭畫地。

    室成。

    設席置酒。

    三女相勸大醉。

    王出遮柳花。

    河伯怒。

    遣使曰。

    汝何人。

    留我女。

    王雲。

    我天帝之子。

    欲與結婚。

    河伯又雲。

    汝何求婚而不使媒妁。

    輒留我女乎。

    王慙。

    將往見河伯。

    不能。

    欲放之。

    女旣與王定情。

    不肯去。

    乃曰。

    如有龍車可到。

    王告天。

    而五龍車從空而下。

    王與女乘車。

    風雲忽起。

    至其宮。

    河伯備禮迎坐。

    謂曰。

    婚姻天下所重。

    何爲失禮。

    辱我門宗。

    王是天帝子。

    有何神異。

    王曰。

    維在所試。

    於是。

    河伯化爲鯉爲鹿爲雉。

    王化爲獺爲豺爲鷹。

    而相捕逐。

    河伯異之。

    遂舘甥而成禮。

    恐無將女之心。

    張樂置酒。

    勸王以七日乃醒之酒。

    大醉。

    幷載於小革輿。

    駕以龍車。

    欲令陞天。

    未出水。

    王卽醒。

    乃取女黃金釵。

    刺革輿。

    從空獨出陞天。

    河伯讓其女曰。

    汝不從我訓。

    終辱我門。

    令絞挽女口。

    其唇吻長三尺。

    貶於優?水中。

    漁師告金蛙曰。

    近有盜梁中魚者。

    未知何獸。

    王使網之。

    網裂。

    更造鐵網。

    始得一女。

    唇長不能言。

    三截其唇。

    乃言。

    王知天帝子妃。

    閉於幽室。

    爲日所照。

    引身避之。

    日影又逐而照。

    因而有娠。

    神雀四年癸亥夏四月。

    生朱蒙。

    啼聲甚偉。

    骨表英奇。

    初從左腋生卵。

    如五升。

    許王怪之。

    與犬豕不食。

    棄路中。

    牛馬避之。

    又棄於野。

    鳥獸覆育。

    日雖雲陰。

    光在卵上。

    王欲剖之。

    不能破。

    取卵送母。

    置於暖處。

    有男兒破殼而出。

    未經月。

    言語幷實。

    謂母曰。

    蠅噆目不能睡。

    爲我作弓矢。

    母作葦弓矢與之。

    射紡車上蠅簇卽中。

    扶餘俗謂善射爲朱蒙。

    故名之。

    〉金蛙有七子雲雲。

    〈見正文。

    〉朱蒙行至淹淲水。

    欲渡無梁雲雲。

    〈見正文。

    〉朱蒙行至毛屯谷雲雲。

    以高爲氏。

    〈古記雲。

    朱蒙稍長。

    金蛙子七人。

    常共遊獵。

    王子與從者數十人。

    隻獲一鹿。

    朱蒙射鹿多王子。

    乃縛樹奪鹿。

    朱蒙拔樹而去。

    太子帶索言於王曰。

    朱蒙非人所生。

    且有神勇。

    若不早圖。

    恐有後患。

    王不聽。

    使之養馬。

    朱蒙恚謂母曰。

    我是天帝孫。

    爲人牧馬。

    生不如死。

    欲往南土。

    創立邦家。

    母在不敢。

    母曰。

    此吾所以腐心也。

    吾聞士之涉長塗者。

    須憑駿足。

    母遂往馬牧。

    卽以長鞭亂箠。

    皆驚走。

    有一騂馬跳過二丈之欄。

    朱蒙知其駿。

    潛以針橫貫馬舌。

    馬不食瘦。

    王巡廐。

    見羣馬悉肥。

    大喜。

    以瘦給之。

    拔針加喂後獵。

    以朱蒙善射雲雲。

    至蓋斯水。

    欲渡無舟。

    恐爲追兵所追。

    乃以策指天歎曰。

    我以天孫河伯之甥。

    逃難至此。

    追者垂及。

    如何。

    以弓打水。

    魚鱉浮出成橋。

    乃得渡。

    魚鱉乃解。

    追騎不得渡。

    初朱蒙別母不忍。

    母曰。

    勿以爲念。

    乃??五穀種以與之。

    朱蒙忘其麥。

    來息樹下。

    雙鳩來止。

    朱蒙曰。

    應是母送麥子。

    引射之。

    一矢俱擧。

    開喉果得之。

    以水噴而鳩乃蘇。

    朱蒙行遇三人雲雲。

    止沸流居之。

    〉又雲雲。

    朱蒙見沸流水中有菜葉。

    逐流下。

    知有人在上流者。

    因以獵往。

    尋至沸流國。

    其國王松讓。

    出見曰。

    寡人僻在海隅。

    未得相見。

    君子今日邂逅相逢。

    不亦幸乎。

    然不識吾子自何而來。

    答曰。

    我是天帝孫。

    來都於某所。

    松讓曰。

    我屢世爲王雲雲。

    松讓不能抗。

    〈古記雲。

    朱蒙初至卒本。

    見沸流水中菜葉流下。

    知有人在上流。

    獵往尋之。

    果有國曰沸流。

    其王松讓。

    見朱蒙容貌非常。

    曰。

    寡人僻在海外。

    未甞得見君子。

    吾子自何而來乎。

    朱蒙曰。

    我是天帝之子。

    西國之王也。

    敢問君王繼誰之後。

    王曰。

    予是僊人之後。

    累世爲王。

    地小不足容兩主。

    君立都日淺。

    爲我附庸乎。

    朱蒙曰。

    寡人繼天之後。

    今王非神胄。

    強號爲王。

    若不歸我。

    天必殛之。

    王以朱蒙累稱天孫。

    內自懷疑。

    欲試其才。

    乃曰。

    願與君射矣。

    以畵鹿置百步內射之。

    其矢不入麝臍。

    朱蒙以玉脂環懸於百步外射之。

    破如瓦解。

    王不能抗。

    朱蒙國業新造。

    儀衛未備。

    王禮有缺。

    從臣扶芬奴進曰。

    大王困於扶餘。

    能奮身於萬死。

    揚名於遼左。

    此天所命。

    何事不成。

    於是。

    與三人往沸流。

    取之而來。

    王遣使告之。

    朱蒙恐之。

    故暗皷角色。

    王不敢爭。

    又王欲以立都先後爲附庸。

    朱蒙以朽木爲屋柱。

    松讓來見。

    亦不敢爭。

    王西狩獲白鹿。

    倒懸於蠏原。

    呪曰。

    天若不雨。

    而漂沒沸流王都者。

    我固不汝放矣。

    其鹿哀鳴。

    聲徹于天。

    霖雨七日。

    漂流松讓都。

    王以葦索橫流。

    乘鴨馬。

    百姓皆執其索。

    朱蒙以鞭畫水。

    水卽減。

    松讓擧國來降。

    又雲。

    東明王三年七月。

    玄雲起鶻嶺。

    人不見其山。

    惟聞數千人聲。

    以起土功。

    王曰。

    爲我築城。

    七日雲霧散。

    城郭宮室成。

    王乃拜天就居。

    〉○又雲。

    初朱蒙在扶餘。

    娶禮氏。

    生類利雲雲。

    母曰。

    汝父歸時謂餘。

    汝若生男子。

    則言我有遺物。

    藏在七稜石上松下。

    若得此者乃吾子也。

    類利聞之。

    乃往山谷。

    索之不得。

    倦而還。

    一朝在堂上柱礎間。

    若有聲。

    就以見之。

    礎石有七稜。

    乃搜於柱下。

    得斷劒一段。

    遂持之。

    與屋智句鄒都祖等三人。

    行至卒本。

    見父王。

    以斷劒奉之。

    王出己所有斷劒合之。

    連爲一劒。

    王悅之。

    立爲太子。

    〈東國通鑑纂要古記幷同。

    ○古記又雲。

    類利以斷劒奉之。

    王出己所有合之。

    血出連爲一劒。

    王謂類利曰。

    汝實我子。

    有何神聖乎。

    類利擧身聳空乘牖中日光。

    示其神異。

    王大悅。

    立爲太子。

    〉○按。

    三國羅麗二祖之興。

    俱甚荒怪。

    而句麗爲甚。

    皆街巷小兒古談笑語之類耳。

    固非莊士所道。

    而正史未盡刊正。

    可勝歎哉。

    麗史地志。

    平壤多東明王古跡。

    若九梯宮麒麟窟朝天石之類是也。

    又雲。

    東明王墓在平壤南中和境龍山。

    俗號眞珠墓。

    輿地勝覽。

    引用其說。

    且雲。

    東明王常乘麒麟馬。

    奏事天上。

    年至四十。

    遂昇天不返。

    太子以所遺玉鞭。

    葬於龍山。

    李詹麒麟窟詩。

    往事悠悠怪且神。

    城東有窟號麒麟。

    流傳足可供談笑。

    過客何煩辨僞眞者是矣。

    而若不指斥其失。

    含糊說過。

    則歲之遠而言益實矣。

    況此時平壤爲樂浪治。

    東明何以得至此耶。

     ○樂浪皷角自鳴。

    〈見考異。

    〉 ○高麗史地志。

    引古記雲。

    太初無人物。

    三神人從地聳出。

    長曰良乙那。

    次曰高乙那。

    三曰夫乙那。

    三人遊獵。

    見紫泥封藏木凾。

    浮至東海濱。

    就以開之。

    凾內有石凾。

    有一紅帶紫衣使者隨來。

    開石凾。

    出現靑衣處女三及諸犢駒五糓種。

    乃曰。

    我是日本國使也。

    吾王生此三女雲。

    西海中嶽降神子三人。

    將欲開國而無配疋。

    於是。

    命臣侍來爾。

    使者乘雲而去。

    三人以年次分取之。

    ○按。

    此亦荒怪之說。

    耽羅海島也。

    厥初人物之有氣化者。

    無足怪矣。

    所謂石凾木凾日本使者乘雲之說。

    無理之甚者。

    而此時日本之號未定。

    尤不足信也。

    東鑑纂要等書取以爲實。

    何也。

     按。

    東人自創怪說。

    而中國史就以立傳。

    多因其俗所傳。

    而不復辨別。

    若後漢書扶餘傳東明事。

    〈後漢書扶餘傳。

    初北夷櫜離國。

    侍兒妊身。

    曰。

    見天上有氣。

    大如鷄子來降。

    我因以有身。

    王囚之。

    後遂生男子。

    王令置於豕牢。

    豕以口氣噓之不死。

    復徙於馬闌。

    馬亦如之。

    王以爲神。

    乃聽母收養。

    名曰東明。

    長而善射。

    王忌其猛。

    欲殺之。

    東明奔走。

    南至掩淲水。

    以弓擊水。

    魚鱉皆聚浮水上。

    東明乘之得渡。

    因至扶餘而王之。

    ○按。

    櫜與高音似。

    櫜離或是古初高麗國之稱歟。

    三國遺事。

    櫜離國作寧禀離王。

    乃夫婁之異稱也。

    〉北史高句麗傳朱蒙事〈北史雲。

    扶餘王甞得河伯女。

    閉於室內。

    爲日所照。

    引身避之。

    日影又逐。

    旣而有孕。

    生一卵。

    大如五升。

    王棄之與犬。

    犬不食。

    與豕。

    豕不食。

    棄於路。

    牛馬避之。

    棄於野。

    衆鳥以毛茹之。

    王剖之不能破。

    遂還其母。

    母以物??置暖處。

    有一男破而出。

    及長。

    字之曰朱蒙。

    其俗言朱蒙者。

    善射也。

    扶餘人以朱蒙非人所生。

    請除之。

    王不聽。

    命之養馬。

    朱蒙私試。

    知有善惡。

    駿者減食令瘦。

    駑者善養令肥。

    扶餘王以肥者自乘。

    以瘦者給朱蒙。

    後狩于田。

    以朱蒙善射。

    給之一矢。

    朱蒙雖一矢。

    殪豕甚多。

    扶餘之臣。

    又謀殺之。

    其母以告朱蒙。

    朱蒙乃與馬違等二人。

    東南走。

    中道遇一大水。

    欲濟無梁。

    扶餘人追之甚急。

    朱蒙告水曰。

    我是日子。

    河伯外孫。

    今追兵垂急。

    如何得濟。

    於是。

    魚鱉爲之成橋。

    朱蒙得渡。

    魚鱉乃解。

    追騎不渡。

    朱蒙遂至普述水。

    遇見三人。

    一着麻衣。

    一着衲衣。

    一着水藻衣。

    與朱蒙至紇升骨城。

    遂居焉。

    號曰高句麗。

    因以高爲氏。

    〉之類是也。

    甞觀酉陽雜俎。

    記新羅人旁?之事。

    〈酉陽雜俎曰。

    旁?新羅人。

    有弟甚富。

    旁?因分居乞衣食。

    國人有與其隙地一畒。

    乃求蠶穀種于其弟。

    弟蒸而與之。

    ?不知也。

    後生一蠶。

    大如牛。

    食葉數樹不足。

    弟知而殺之。

    四方百裡蠶飛集其家。

    謂之蠶王。

    四隣共繰之不供。

    糓惟一粒。

    穗長尺餘。

    旁?常守之。

    忽鳥啣去。

    ?逐之上山。

    鳥入石罅。

    旁?因止石側。

    至夜半月明。

    見羣小兒赤衣共戱。

    一小兒曰。

    爾要何物。

    一小兒曰。

    要酒。

    小兒露一金椎子擊石。

    酒及樽悉具。

    一曰。

    要食。

    又擊之。

    餠餌羮炙。

    羅于石上。

    良久飮食而散。

    以金椎揷于石罅。

    旁?取其椎而歸。

    所欲隨擊以辦。

    因是富侔國。

    常以珠璣贍其弟。

    後其弟效之。

    爲羣兒所執。

    拔其鼻如象而歸耳。

    〉今俗小兒亦能傳道。

    蓋東人傳說。

    指以爲信。

    故中國好奇之士。

    聞而志之。

    東俗怪說。

    大抵類是。

    殊覺一哂。

     ○高麗史世系雲。

    高麗之先。

    史闕未詳。

    太祖實錄卽位二年。

    追王三代。

    始祖元德大王。

    妣貞和王後。

    懿祖景康大王。

    妣元昌王後。

    世祖威武大王。

    妣威肅王後。

    ○金寬毅編年通錄雲。

    有名虎景。

    自號聖骨將軍。

    自白頭山。

    至扶蘇山。

    娶妻家焉。

    〈此有巖崩事不錄。

    〉後與平那山神爲夫婦。

    俱隱不見。

    虎景不忘舊妻。

    夜常如夢來合。

    生子曰康忠。

    〈此有栽松松嶽事不錄。

    〉康忠生二子。

    季曰寶育。

    甞夢登鵠嶺。

    向南便旋。

    溺溢三韓。

    山川變成銀海。

    明日以語其兄伊帝健。

    伊帝健曰。

    汝支天之柱。

    以其女德周妻之。

    後生二女。

    季曰辰義。

    美而多才智。

    年甫笄。

    其姊夢登五冠山頂而旋。

    流溢天下。

    覺與辰義說。

    辰義曰。

    請以綾裙買之。

    姊許之。

    辰義令更說夢。

    攬而懷之。

    懷之者三。

    旣而身動。

    若有得。

    心頗自負。

    唐肅宗潛邸時。

    遍遊山川。

    遂至松嶽郡。

    〈閔漬編年綱目作宣宗事。

    〉寄宿寶育第。

    見兩女悅之。

    請縫衣綻。

    寶育認是中華貴人。

    心謂果符術士言。

    卽令長女應命。

    纔踰閾。

    鼻衂而出。

    代以辰義。

    遂薦枕。

    留期月。

    覺有娠。

    臨別雲。

    我是大唐貴姓。

    與弓矢曰。

    生男則與之。

    果生男曰作帝建。

    後追尊寶育。

    爲國祖元德大王。

    其女辰義爲貞和王後。

    〈作帝建入西海。

    射殺老狐。

    娶龍女事。

    煩不錄。

    見本史。

    〉作帝建娶西海龍女。

    後追尊爲懿祖景康大王。

    龍女爲元昌王後。

    元昌生四男。

    長曰龍建。

    後改隆。

    字文明。

    是謂世祖。

    貌魁偉。

    美鬚髥。

    器度宏大。

    有幷呑三韓之志。

    甞夢見一美人。

    約爲室家。

    後自松嶽往永安城。

    道遇一女惟肖。

    遂與爲婚。

    不知所從來。

    故世號夢夫人。

    或雲。

    以其爲三韓之母。

    遂姓韓氏。

    是爲威肅王後。

    〈閔漬編年大抵相類不煩錄。

    〉柳氏曰。

    三國之際。

    固無足論。

    至於麗朝。

    則宜有可觀。

    而亦未免荒蒙。

    安有王室追崇所及。

    而傳說之紊亂若此者乎。

    麗之君臣。

    冐僞誣祖。

    至於見譏於中國。

    可臭也已。

    原其所由。

    蓋是人心無知。

    俗習佞佛而然。

    上無以敎。

    則其害無所不至哉。

    〈或王氏遠世。

    中國貴人。

    來遊東方。

    有如此事。

    而後人因以記於肅宗宣宗耶。

    是則未可知。

    然其所雲辰義買夢事。

    乃新羅太宗王妣。

    金庾信妹之事。

    身登鵠嶺旋流溢國中。

    乃顯宗母事。

    其後人之傅會成說。

    無疑。

    〉雖然。

    鄭麟趾作麗史。

    不取此等說以爲記。

    比之三國史。

    差有取焉。

    又曰。

    金富軾世稱博雅之士。

    而作史如此。

    誠可歎也。

    金寬毅觀其所撰。

    其人可知。

    閔漬麗史。

    謂有文藻。

    而心術不正。

    不知性理之學。

    餘又觀其楡岾寺記。

    則漬之爲人可知矣。

    〈閔漬楡岾寺記。

    五十三佛。

    自西域月氏國。

    乘鐵鍾泛海。

    泊安昌縣。

    縣宰盧湷往迎雲雲。

    見輿地勝覽。

    其說甚怪妄。

    南秋江孝溫。

    常爲說而斥之。

    〉○按。

    金寬毅閔漬之說。

    誕妄如此。

    李益齋鄭麟趾辨之得矣。

    〈已錄正文。

    〉益齋引聖源錄。

    懿祖妻龍女者。

    平州人。

    豆恩坫角幹之女也。

    據此則蓋其名龍女。

    而演出許多怪說。

    與上諸說。

    一般愚騃。

    可笑。

     或問。

    子於東史怪異之語。

    一切刊去。

    誠得史氏典要之軆。

    而若竹長陵天賜玉帶藏義寺萬波息笛王昌瑾鏡文之屬。

    皆不以爲怪而錄之者。

    何也。

    曰理有常變。

    事有虗實。

    此所存者。

    徵之理而或然者也。

    所去者。

    出於人而必虗者也。

    已上許多怪說。

    皆妄士之造僞而假設者。

    則當亟去以絶虗妄之習。

    玉帶竹笛之書于正文者。

    以著時君矯誣上天愚惑一世之失。

    至若陰兵之默佑。

    忠魂之報國。

    王者之符瑞。

    亦是或然之事。

    故存而不去。

    中國正史亦多此例。

    愚於此實稱停而去取之矣。

     雜說 朝鮮名號 管子之書曰。

    發朝鮮之文皮。

    戰國策。

    蘇秦說燕文侯曰。

    燕東有朝鮮遼東。

    此當箕氏之際。

    則箕子之稱朝鮮信矣。

    而史記有朝鮮列傳。

    言衛滿事。

    則衛氏之因稱朝鮮亦明矣。

    命名之義。

    諸說不同。

    索隱曰。

    朝音潮。

    鮮音汕。

    以有汕水故名。

    此言稍古質。

    而未見允協。

    輿地勝覽曰。

    居東表日出之地。

    故名朝鮮。

    金鶴峯誠一朝鮮考異曰。

    鮮明也。

    地在東方。

    日鮮明。

    故爲朝鮮。

    二說語意太巧。

    似是後來文勝後推演之語。

    如高麗之麗。

    本平聲。

    而後人讀作去聲。

    謂爲山高水麗之稱耳。

    或言東方卽白頭山之麓。

    而白頭從鮮卑山而來。

    其本則崑崙之別支也。

    後漢時東胡部落起其下者。

    因山名爲號。

    鮮卑國是也。

    箕子之世。

    遼地太半。

    在其封域。

    而在鮮卑山之東。

    故稱爲朝鮮。

    朝者東也。

    周禮景朝多陰之朝義同。

    其義較近矣。

    檀君之時朝鮮稱否。

    未可知。

    而麗史地志。

    以檀君爲前朝鮮。

    箕子爲後朝鮮。

    東人傳說已久。

    今且因舊書之。

    或雲檀是國號。

    〈按。

    後漢書濊傳雲。

    樂浪檀弓出其地。

    檀非可弓之木。

    則似以國稱而流傳耳。

    〉故其子孫皆稱檀君。

    不可攷。

    〈更按三國遺事。

    引魏書雲。

    往二千載有檀君王儉。

    立都阿斯達。

    建國號朝鮮。

    與堯同時。

    按中國史。

    檀君始見于此。

    而據此則朝鮮之號亦自檀君而有矣。

    〉 史家幹枝記年之始 幹支紀年。

    古無正史明文。

    而竹書紀年。

    以堯元年爲丙子。

    下至三代。

    紀年無差。

    而自共和庚申。

    與史記同。

    是秦火所未焚。

    馬遷所未見。

    宜若可信。

    所記多誕妄。

    故幷與紀年而廢之。

    然而綱目梁惠王一年。

    朱子從竹書。

    金仁山通鑑前編。

    亦多採用。

    則此書先儒亦不專棄矣。

    史記年表。

    自共和元年庚申。

    始有記年。

    朱子曰。

    堯元甲辰。

    卻據曆書。

    恐或有之。

    亦未可據。

    自共和以後方可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