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以令忠爲速含郡太守。
其誤甚。
今從本史。
夫人金氏卒興德王元年 本紀憲德十四年。
納金忠恭女。
爲太子妃。
權氏近。
以章和爲忠恭女。
本紀章和卒註雲。
章和昭聖王女也。
本紀前後矛盾。
未可知也。
然章和之卒。
羣臣請納妃。
王不從。
以此觀之。
章和之爲王正妃。
而王又無他妃可知。
故今從權氏說。
又按通鑑。
以章和爲昭聖女。
後又卻用權氏說。
以章和爲忠恭女。
其踈脫如此。
張保??爲感義軍使神武王元年 唐書張保??傳。
王立。
召保??爲相。
以鄭年代守淸海。
新羅本紀所錄如是。
故今從本史。
文聖王納妃四年 三國史文聖王三年七月。
唐冊王妃樸氏。
四年三月。
納伊飡魏昕女爲妃。
或妃薨而更納妃歟。
史書不明。
故今略之。
伊飡允興學琴景文王六年 三國史樂志雲。
新羅王恐琴道斷絶。
遣伊飡允興。
學琴於貴金先生。
而不言爲某王。
輿地勝覽。
以爲景德王時事。
史稱景德王好樂。
故因此有誤也。
纂要附于眞興王時于勒事下。
尤誤。
允興卽景文王時人。
故因以附之。
金直諒入唐。
朝僖宗于蜀。
憲康王八年。
崔緻遠上太師侍中書。
中和二年。
入朝使金直諒。
爲叛臣作亂。
道路不通。
遂於楚州下岸。
邐迤至楊州。
得知聖駕幸蜀。
高太尉差都頭張儉。
監押送至西川。
今不見於史。
從崔集入錄。
〈憲德王九年。
王子張廉朝唐飄風事。
皆從崔集。
〉 眞聖王請追贈及傳位事眞聖十一年 此不見本史。
而崔緻遠集表文。
事實明白。
故今從之。
又謝不許北國居上表。
亦從崔集以附之。
新羅末康州王逢?事 新羅本紀。
景明王八年。
泉州節度使王逢?。
亦遣使獻方物于後唐。
景哀王四年。
唐明宗以權知康州事王逢?。
爲懷化大將軍。
夏四月。
知康州事王逢?。
遣使林彥。
入後唐朝貢。
明宗召對中興殿。
賜物。
按。
王逢?不知爲何人。
而前無所始。
後無所終。
不可得以考焉。
通鑑雖備書。
而今略之。
甄萱別傳 遺事李碑家記雲。
眞興王妃思刀。
謚曰白??夫人。
第三子仇輪公之子波珍幹善品之子角幹酌珍妻王咬巴裡。
生角幹元善。
是爲阿慈介也。
慈之第一妻上院夫人。
第二妻南院夫人。
生五子一女。
長子萱。
二子能哀。
三子龍蓋。
四子寶蓋。
五子小蓋。
一女大主刀金。
又引古記說。
亦誕妄。
〈古記雲。
昔一富人。
居光州北村。
有一女。
姿容端正。
謂父曰。
每有一紫衣男到寢交婚。
父謂曰。
汝以長絲貫針。
刺其衣。
女從之。
至明。
尋絲於北墻下。
針刺於大蚯蚓之腰。
後因妊生一男。
年十五。
自稱甄萱。
後稱王。
立都於完山。
〉又引三國史本傳雲。
萱本姓李。
後以甄爲氏。
父阿慈介以農自活。
光啓中。
據沙弗城。
〈今尙州。
〉自稱將軍。
有四子。
皆知名於世。
萱號傑出。
多智略。
光啓以下二十六字。
不出本史。
疑有別本。
通鑑雜取二書。
故今略之。
〈李碑家記又雲。
萱有九子。
長神釰。
一雲甄成。
二子太師謙惱。
三子佐丞龍述。
四子太師聦智。
五子大阿幹宗祐。
六子闕。
七子佐丞位興。
八子太師靑丘。
九子闕。
一女國大夫人。
皆上院夫人所生也。
此不出本史。
別錄此。
爲異聞。
〉 道詵事 輿覽所記甚怪異。
〈輿地勝覽雲。
新羅人崔氏園中。
有瓜長尺餘。
摘食之。
歆然有娠。
彌月生子。
父母惡其無人道而生。
置竹林。
居數七日。
女往視之。
鳩鷲來覆翼之。
還告于父母。
父母異之取養。
及長。
祝髮爲僧。
名道詵。
入唐。
傳一行禪師地理法而還。
踏山觀水。
多有神驗。
後名其地曰鳩林。
又曰飛鷲。
〉高麗崔惟淸撰道詵碑。
姓金氏。
靈巖人。
或雲。
太宗王庶孽孫。
母姜氏。
年十五爲僧。
葺堂於曦陽縣白鷄山之玉龍古寺。
有終焉之志。
憲康王奉迎留禁中。
未幾。
還歸智異山。
遇異人。
期於南海汀邊。
果遇其人。
聚沙爲山川順逆之勢示之。
〈其地在今求禮縣界。
土人稱爲沙圖村。
〉自是。
益硏陰陽五行之術雲雲。
按。
東方風水之學。
皆祖道詵。
世人傳說各異。
故今略摭附。
遣使後唐景明王七年 諸史皆雲高麗。
誤。
渤海之亡 綱目。
爲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戌。
高麗史。
爲太祖八年乙酉。
今從綱目。
阿慈蓋高麗太祖元年 高麗史。
尙州賊帥阿慈蓋。
遣使來附。
三國史。
以甄萱父阿慈介。
爲尙州加恩縣人。
此時萱勢強甚。
其父無來降之理。
疑有二人。
〈輿覽雲。
尙州沙伐故城。
在州東十裡。
甄萱之父阿慈介。
據此城。
勝覽所言。
指降麗者。
而誤認爲萱父也。
〉 崔凝諫佛太祖二年 太祖創十寺于都內。
兪氏提綱曰。
時麗王留意陰陽浮屠之術。
止美敎化也。
又麗史尹紹宗金子粹傳。
二人上?曰。
太祖統三之初。
深懲積弊。
禁後代君臣私立願刹。
於是。
太師崔凝。
請除佛法。
太祖以爲。
新羅之季。
佛氏說入人骨髓。
人人以爲死生??福悉佛所爲。
今三韓甫一。
人心未定。
若遽去佛法。
必生反側。
乃作訓曰。
宜鑑新羅多作佛寺以至於亡。
今按崔凝傳。
未甞爲太師。
又死於三韓未定之前。
則其事矛盾矣。
今從提綱。
而提綱所錄。
不見本史。
未知從何書也。
王儒卒太祖十七年 提綱。
於太祖十七年。
書參知政事王儒卒。
考本傳。
王儒無卒年。
其玄孫王字之爲參知政事。
以睿宗十七年卒。
此不察而有此誤也。
況參知政事是後來官號耶。
德宗三年納後 提綱雲。
未幾又納王娣金氏爲妃。
卽元年王後出也。
據本傳。
德宗孝思王後金氏。
顯宗元惠太後之女。
提綱誤。
遣蒲馬如金請保州不許提綱睿宗十二年 提綱曰。
保州本高麗地。
金之拔保州。
高麗兵已在城中。
金人入守之。
故請之。
事見宋史。
按。
保州卽抱州也。
今義州是也。
本國史。
抱州已歸于我。
則宋史有誤。
故不取。
亐哥下高宗時 麗史及通鑑。
皆作金元帥亐哥下。
蓋金亡後別部之屯于我西北界外。
而附于東眞者也。
提綱會綱。
皆作東眞元帥。
誤矣。
今正之。
〈諸史之小小錯誤甚多。
煩不能盡記。
畧書其槩。
〉 高宗十九年八月蒙來侵 按麗史。
是年無蒙來侵之事。
而元史有之。
蓋本史闕也。
若如本史。
則是年十二月。
撒禮?何以死於處仁城耶。
前此來侵可知。
提綱取元史補之。
今從之。
〈元史高麗傳。
太宗四年六月。
王?盡殺達魯花赤七十二人以叛。
遂率王京及諸州縣與民。
竄海島。
洪福源集餘民保聚。
以竢大兵。
八月。
復遣撒禮?。
領兵討之。
〉 懿妃卒于元忠肅王三年 按麗史金怡傳。
懿妃薨于元。
喪具未備。
怡燒骨納棺。
身自瘞之。
每當朔望。
備羊酒親奠。
終三年後。
王欲窆大都〈元之大都〉西山。
怡以百計止之。
不得。
貨術士。
以詭辭諭王曰。
安厝本國。
無後??。
王從之。
世家雲。
七月戊午。
懿妃薨于元。
八月癸酉。
懿妃之喪。
至自元。
庚寅。
葬懿妃。
二說不同。
今從世家。
而略取怡傳。
明順妃卒忠肅七年 考麗史。
妃卽忠烈首妃。
貞和宮主之女也。
適漢陽公儇。
提綱作貞和宮主。
誤。
崔誠之吐蕃扈行異同忠肅王七年 世家雲。
元流上王於吐蕃。
隨從宰相崔誠之等。
皆逃匿不見。
誠之本傳亦然。
而李益齋所撰誠之墓誌雲。
德陵如吐蕃。
公之子文度。
聞難馳赴。
道遇公與俱。
追至關西。
僧圓明叛。
阻兵不得前。
事定。
踰隴抵洮。
鬼蜮之境。
單騎不可行。
留洮上半年還。
權陽村東賢事。
亦如墓誌所言。
今本傳如此。
則蓋上王行時不能從行。
到後日方行矣。
以單騎不可行之文言之。
則不與上王同行可知。
今從本史。
順妃許氏卒忠肅後三年 許氏卽許珙女。
提綱作洪奎女。
誤。
李嵒退次黃州恭愍八年己亥 牧隱集嵒碑銘曰。
賊近西京。
守臣謀守不可。
欲焚倉廩。
公曰。
非計也。
賊遠闘。
其鋒不可當。
欲賊中止。
莫若啖以此城。
可令吾民東走。
賊見必怯我。
亦且少住。
怯我心驕。
少住氣衰。
俟吾軍集。
可一旦襲取。
果如公所料。
麗史金先緻傳曰雲雲。
提綱取碑銘。
通鑑取本史。
本史爲實。
故今從之。
桓祖薨恭愍王十年辛醜 按。
桓祖薨。
據璿源錄。
則在恭愍王九年庚子四月十八日甲戌。
年四十六歲。
〈桓祖以元延祐乙卯歲生。
〉權陽村集桓祖碑銘。
及鄭揔定陵碑。
皆雲至正庚子四月甲戌薨。
考之世家。
四月朔丁巳。
則十八日爲甲戌矣。
又見術士桓祖葬時擇日錄。
則薨年月日幹支。
與璿源錄同。
而以八月二十二日丙申辰時。
定陵碑亦雲。
八月丙申鹹州乙坐之地。
今據世家。
則恭愍十年辛醜四月庚戌薨。
四月朔爲辛巳。
則三十日爲庚戌也。
與璿源錄不同。
此世家有誤也。
然若改定。
則記事歲月皆差池。
故不得已因史書之爾。
遣張子溫聘吳王恭愍王十七年戊申十一月 此時元垂亡。
諸王各擁兵割據。
若河南王淮王吳王之類是也。
此吳王卽元諸王。
而大明太祖初稱吳王。
故兪氏提綱。
疑爲明祖而謂之曰。
時太祖尙在吳王位。
是未之考也。
明史。
是歲正月初四日乙亥。
卽皇帝位。
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
若如兪說。
則此爲十一月。
而猶稱吳王耶。
又按恭愍世家。
明年己酉九月。
北元吳王遣使報聘雲。
則此報張子溫也。
此的然無疑。
而林氏會綱。
譏兪氏不知明祖稱帝建號之已在正月。
而己亦不知吳王之爲元諸王。
亦以爲明祖之舊稱。
而反斥世家之誤。
讀史考證。
其果如是之難耶。
我之通使大明。
自洪武二年頒詔以後。
奉表入朝。
前此未甞爲也。
觀洪武十一年詔。
有曰。
朕卽位之初。
飛報四夷酋長。
使知中國有君。
不過通好而已。
不期高麗王王顓卽稱臣入朝雲。
則我之通使大明。
在頒詔之後。
是亦可證也。
明濮眞征高麗被執不屈死之洪武十年丁巳十一月辛禑三年 按皇明通紀。
都督僉事濮眞。
征高麗被執。
麗王愛其驍勇。
欲降之。
眞不屈。
王怒欲兵之。
眞大罵。
卽抽刀剖心示之而死。
王初意止欲迫脅。
不虞其死。
眞死。
王大懼。
遣使入朝謝罪。
幷歸其從行軍士。
上嘉其忠節。
追封樂浪公謚忠襄。
鄭曉吾學編亦然。
其事似爲的然無疑。
而今不見于本史。
且辛禑之世。
與大國搆釁。
帝詔中細瑣罪過無不宣諭。
而卻無濮眞被殺事。
則是中史必誤。
故不取。
〈按。
三國以上。
東史無傳。
故取中史以補之。
高麗以後。
本史已備。
故卻以本史爲主。
〉 遣李穡賀正于明昌戊辰十月 麗史穡傳曰。
穡恐其未還有變。
請太祖一子從行。
太祖以我太宗爲書狀入朝。
陽村集健元陵碑。
書此事曰。
穡謂太祖曰。
今公擧義。
以尊中國。
然非執政親朝。
不可。
尅日如京。
太祖以我太宗與穡偕朝。
又齊陵碑曰。
穡告太上王曰。
當玆搆釁中國之後。
非執政親朝。
公之忠誠。
無以白於天下。
尅日將行。
太祖曰。
吾與公一時幷行。
使國事誰任。
我擇一子從公。
猶吾往。
乃遣我殿下充書狀雲。
若如史所稱。
則太祖其不緻疑乎。
二碑所言婉順。
似得當日事情。
故今從之。
倭冦鐵州昌己巳七月 此不出麗史。
而出陽村集詩。
故補入。
尹承順還自明昌己巳九月 李原明責承順等語。
本史不載。
而見于陽村集者頗詳。
故採入。
金澍事恭讓王四年 按尹月汀根壽集。
澍善山人。
號籠巖。
恭讓朝。
以禮儀判書。
如皇朝賀節。
還到鴨綠江。
聞我朝開國。
寄書于夫人曰。
忠臣不事二君。
吾渡江無所容其身。
以到江還向中朝日。
爲我忌日。
葬後勿用誌文墓碣。
子孫相傳十二月二十二日爲忌日。
卽江上發書日也。
萬曆丁酉秋。
冊封日本之行。
有幕官許惟誠者。
自稱先生裔。
因言。
先生家荊楚。
生三女。
許卽其女婿之一。
今採先生七世孫有曄之語。
撰次其遺事。
更按吳竹溪澐東史纂要。
又爲之立傳。
大略與尹說相同。
按。
明太祖聖節。
爲九月十八日。
故本國遣賀節使。
每以六月。
以麗史考之皆然。
恭讓四年壬申六月。
遣評理慶義開城尹趙仁瓊等。
充賀節使。
無禮儀判書金澍之文。
且禮儀判書。
非恭讓時官名。
則已甚可疑。
且澍之名位旣顯。
大節如此。
而東人無一知者。
至如輿地勝覽等書。
不少槩見。
何哉。
大抵東人於其祖先事。
或有溢美之過而爽其實者。
史家記實之文。
不可徒信本家子孫之私言而記之矣。
金荷潭時讓日記。
辨得是。
故今欲不取。
而東人傳說已久。
若纂要提綱會綱等書皆入錄。
故未免依舊書之耳。
〈菏潭日錄曰。
我太祖以壬申七月十六日開國。
遣韓尙質如京師。
其奏文曰。
陪臣趙琳。
賫到禮部咨。
節該欽奉聖旨。
國更何號。
星馳來報雲雲。
則韓尙質未到京師之前。
中國已知我邦開國。
而尙質之還亦在是年。
澍旣自中國還。
則安有歲暮至江上。
始聞我朝開國之理。
此實亘宇宙大節。
亦安有數百年沒沒無知。
且文戴諸公。
雖遵遺命。
不用誌碣。
此非秘而不宣之事。
必與相知言及。
豈待有曄而後人始知哉。
日本冊封。
在乙未冬。
正使李宗誠。
在東萊倭陣。
丙申春逃還。
副使楊邦亨。
升爲正使。
秀吉不受冊封。
邦亨丙申冬還歸。
而有曄以爲丁酉秋。
十餘年之事。
胡亂失實如此。
數百年前事。
焉能獨得其實。
未知有曄是何如者。
獨怪月汀諸公爲其所欺爾。
〈應箕謚文戴。
〉〉 恭愍王末年宮闈間年 恭愍王性雖猜克剛愎。
而聦敏明斷。
不可一切委之以昏庸荒淫之主也。
其置子弟衛。
令亂宮闈等說。
太不近理。
〈世家雲。
王常自粉黛。
爲婦人狀。
先納內婢少者房中。
取袱掩其面。
召金興慶洪倫輩亂之。
王從旁室穴隙視之。
及心歆動。
卽引倫輩入卧內。
使行於己。
如男女。
更數十人乃已。
由是。
日晏乃起。
其或稱意。
賞賜無筭。
按。
此雲。
使行於己如男女。
其或稱意雲者。
雖甚醜悖。
而不成文理。
未知爲何語。
分明是杜撰之說。
○又雲。
王慮無嗣。
因使洪倫韓安等。
強辱諸妃。
冀其生男。
以爲己子。
定惠愼三妃。
死拒不從。
後幸益妃宮。
使興慶倫安等通。
妃拒之。
王拔劒欲擊。
妃懼從之。
自是。
矯旨數往來。
趙浚傳雲。
倫輩強辱諸妃。
寶馬陪指諭趙浚歎曰。
人道滅矣。
復奚言哉。
按。
此條尤不成說。
趙浚爲開國元勳。
則其言烏可信哉。
宮禁秘密房中戱媟之事。
史官奚以記之。
不過此輩倡說。
而史臣書之耳。
〉王雖雲喪性。
豈至是哉。
且崔萬生益妃問答。
似是必無之事。
〈洪倫傳雲。
益妃有身。
?者崔萬生。
甞從王如廁。
密告曰。
臣詣益妃殿。
妃曰。
有身已五月矣。
王喜曰。
予常慮影殿無所托。
妃旣有身。
吾何憂乎。
少選問與誰合。
萬生曰。
妃言洪倫也。
王曰。
明日謁昌陵。
佯使酒。
殺倫輩。
以滅口。
汝知此謀。
亦當不免。
萬生懼。
與洪倫韓安權瑨洪寬盧瑄等謀。
是夜三更。
入寢殿。
乘王大醉。
萬生手劒擊之。
頭髓濺壁。
瑨寬瑄安等。
遂亂擊金興慶尹瑄尹可觀。
因呼曰。
賊自外至矣。
衛士股慄莫敢動。
宰相百執事聞變。
無一人至者。
按。
益妃假使爲王所逼。
受汚於倫等。
此其非本心。
雖至有身。
必欲自諱之不暇。
豈可誇矜於人而與萬生言之哉。
〉是不過洪倫等被鞫時亂招。
有不可信。
且麗末史官多曲筆。
不必一一徵信。
故審擇而去取之。
補遺 琴儀事 本傳雲。
儀諂事忠獻。
又雲。
門生皇甫瓘。
作詩諷儀休官。
儀告忠獻。
流于島。
忠獻傳雲。
忠獻謁王。
雜端琴儀。
立語馬前。
人譏其諂諛。
又雲。
高宗封忠獻妻宅主。
忠獻移入別第。
朝士追隨者衆。
宰相琴儀鄭邦輔從之。
時人鄙之。
史又言儀黷貨。
而今見陳澕筆記崔滋補閑集金仁鏡哭儀詩。
則似甚可疑。
史言儀性剛直。
與人面折無所諱。
其或以此取怨而有謗語。
史氏記之耶。
麗史本多誣筆。
故皆刪之。
〈筆記曰。
琴英烈未甞至忠獻第。
隻於朝堂參拜緻禮而已。
由是。
忠獻不悅。
與忠獻諸子。
俱成釁隙。
末乃有胤子喬桐之??。
據此則豈諂事者耶。
所謂立馬前語。
儀官卑。
忠獻位冠百僚。
則容或有之。
補閒集曰。
英烈歸老。
門生獻壽。
瓘與公聯句。
有曰。
同年先後爲兄弟。
據此。
則瓘之流島。
忠獻流之。
非儀譖之也。
仁鏡詩雲。
身後淸風千古鏡。
據此。
則儀果黷貨而稱之如是耶。
三人皆當時人。
而一代名流。
豈爲阿好之言。
以此知麗史多誣也。
其他若儀者必多。
恨無文獻可攷而正之。
〉 怪說辨證 按。
東國古初。
怪說甚多。
作史者悶前代載記闕漏。
無事可稱。
遂取俚俗不經之說。
編入正史。
有若實有是事者然。
今一切刊正。
作怪說辨證。
○柳氏曰。
東國與中國不遠。
風氣不甚相異。
三國之興。
在漢宣帝以後。
在中國去邃古之初甚遠。
安有氣化物變。
如東史所稱乎。
蓋三國文獻無徵。
彼無知者作爲誣說。
此固不足誅。
而載錄信史。
傳於後世。
作史者之罪也。
後之編史者。
不可以前史所傳。
苟仍其陋。
宜一切去之可也。
〈中國史東夷傳所載。
亦多相同。
蓋中國人紀外夷事。
不過因其所說而記之耳。
是亦本東人荒怪而緻然也。
〉 古記雲。
昔有桓因帝釋庶子桓?。
下視三危太伯。
可以弘益人間。
乃授天符印三箇。
往理之。
率徒三千。
降於太伯山頂神檀樹下。
謂之神市。
是謂桓?天王也。
將風伯雨師雲師。
而主穀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惡。
凡主人間三百六十餘事。
在世理化。
時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
祈?願化爲人。
?遺艾一炷蒜二十枚曰。
食之。
不見日光百日。
便得人形。
熊虎得而食之。
虎不能忌而熊忌。
三七日得女身。
無與爲婚。
每於檀樹下。
祝願有孕。
乃假化而婚之。
孕生子。
號曰檀君。
〈三國遺事亦同。
〉○按。
此說誕妄。
不足辨。
通鑑略之是矣。
夫檀君東國首出之君。
必其人有神聖之德。
故人就以爲君矣。
古之神聖之生。
固有異於衆人。
亦豈有若是無理之甚者乎。
蓋遺事。
是麗僧所撰。
古記亦不知何人所撰。
出於新羅俚俗之稱。
而成於高麗。
亦必僧釋之所編也。
故荒誕之說。
不猒煩而爲之。
其人名地號。
多出於佛經。
此所雲桓因帝釋。
出於法華經。
及他所稱阿蘭弗迦葉原多婆羅國阿踰陁國之類。
皆是僧談。
羅麗之代。
尊崇釋敎。
故其弊至此。
作史者悶其無事可記。
至或編於正史。
使一區仁賢之方。
擧歸於語怪之科。
可勝惜哉。
○古記雲。
檀君娶非西岬河伯之女。
生子。
曰夫婁。
禹會塗山。
遣夫婁朝焉。
後爲北扶餘王。
老無子。
祈嗣至鯤淵。
得小兒而養之。
是爲金蛙。
金蛙傳子帶素。
而爲高句麗大武神王所滅。
○柳氏曰。
檀君與堯並立。
其號若存若亡。
僅傳二字。
後人何從而知其娶某氏乎。
自檀君至三國麗祖。
王者之興多矣。
而不出於卵。
則必出於金櫝。
其王妃不是河伯之女。
則必是龍女。
其造詭之術亦拙矣。
○按。
檀君之壽。
前儒謂其歷年之數。
其說近矣。
此雲夫婁爲北扶餘之君。
則此當西漢之末。
夫婁之壽亦幾二千餘歲矣。
必無是理。
詳考異。
○三國史雲。
扶餘王解夫婁。
老無子。
祭山川求嗣。
其所禦馬至鯤淵。
見大石相對流淚。
王怪之。
使人轉其石。
有小兒金色蛙形。
王喜曰。
此天賚我令胤乎。
乃收養之。
名曰金蛙。
立爲太子。
〈三國遺事東國通鑑諸東史同。
〉○按。
石淚之說。
已甚妖妄。
中國人曷甞以啓出石伊尹空桑之語。
編于正史乎。
金氏取而傳信。
後人襲謬。
指謂古初事或有如是者。
亦可笑悶。
後多此例。
○三國史雲。
漢宣帝五鳳元年甲子四月丙辰。
高墟村長蘇伐公。
望楊山麓。
蘿井傍林間。
有馬跪而嘶。
則行觀之。
忽不見馬。
隻有大卵。
剖之有嬰兒。
收而養之。
辰人謂匏爲樸。
以初大卵如匏。
故以樸爲姓。
〈東國通鑑史畧東史纂要幷同。
三國遺事。
其說尤怪。
〉○按。
權氏論得矣。
已取于正文。
○林氏曰。
玄鳥巨跡。
不過陰陽靈感。
其胎孕産育。
與人不異。
後世如劉媼之龍感事。
雖非常理。
或不怪。
豈如赫居世卵降馬嘶之怪異無理耶。
況當時解慕潄金蛙朱蒙松讓。
皆言天帝之子。
閼英脫解首露。
皆無父母而生。
是何偏方小國。
擾擾多天神之子孫耶。
又況赫居世之母。
或言帝室之女不夫而孕。
爲人所疑。
泛海抵辰韓。
生赫居世。
遂爲神。
朱蒙則晉書雲。
高句麗自稱高辛氏之後。
姓高氏。
金閼智則武烈王碑。
以小昊金天氏爲世系。
其變幻不的如此。
又豈可襲謬而傳訛耶。
疑固可傳。
訛不可傳也。
○又雲。
富軾政和中奉使入宋。
學士王黼。
說女僊像曰。
有中國帝室之女。
不夫而孕。
爲人所疑。
乃泛海抵辰韓生子。
爲海東始主。
帝女爲地僊。
長在僊桃山。
此其像也。
宋使王襄。
祭東神聖母文。
有娠賢肇邦之句。
乃知東神則僊桃山神聖者也。
〈遺事又雲。
赫居世西述聖母之所誕也。
按輿地勝覽。
僊桃山本名西鳶。
亦稱西述。
在慶州府西。
〉○按。
據此則新羅始祖亦僊桃女僊之所生也。
與右說又相矛盾。
可笑。
○又雲。
新羅始祖五年春正月。
龍見於閼英井。
右脇誕生女兒。
老嫗見而異之。
收養。
以井名名之。
及長。
有德容。
納以爲妃。
〈東國通鑑諸史幷錄。
〉○按。
龍女之說。
亦以惑衆。
不然則後人之附會也。
○又雲。
昔脫解多婆那國所生也。
在倭國東北一千裡。
其國王娶女國王女。
有娠七年。
生大卵。
王曰。
不祥也。
棄之。
女不忍。
以帛|卵。
並寶物置櫝中。
浮於海。
至金官國。
金官人怪之不取。
又至辰韓阿珍浦口。
是始祖三十九年也。
海邊老母。
引開見之。
有小兒取養。
不知兒姓。
來時有鵲飛鳴。
宜省鵲字。
以昔爲氏。
又解櫝而出。
宜名脫解。
母謂曰。
汝非常人。
骨相殊異。
宜從學以立功名。
於是。
專精學問。
兼知地理。
望楊山下匏公宅。
以爲吉地。
詭計取居之。
〈通鑑同○按。
詭計取之者。
遺事雲。
脫解登吐含山。
望可居之地。
尋之。
乃匏公宅也。
潛埋礪炭於其側。
詰朝至門雲。
是我祖世家。
乃訟于官。
官曰。
何以驗。
曰。
我本冶。
乍出隣鄕。
而人取居之。
請驗看。
從之。
果得礪炭。
乃取居焉。
〉○按。
脫解以海外之卵。
漂到始化。
則其國名及事狀。
何以知之。
若知之。
則何乃不知姓乎。
訟宅之說。
尤爲一笑。
匏公時爲宰輔。
豈
其誤甚。
今從本史。
夫人金氏卒興德王元年 本紀憲德十四年。
納金忠恭女。
爲太子妃。
權氏近。
以章和爲忠恭女。
本紀章和卒註雲。
章和昭聖王女也。
本紀前後矛盾。
未可知也。
然章和之卒。
羣臣請納妃。
王不從。
以此觀之。
章和之爲王正妃。
而王又無他妃可知。
故今從權氏說。
又按通鑑。
以章和爲昭聖女。
後又卻用權氏說。
以章和爲忠恭女。
其踈脫如此。
張保??爲感義軍使神武王元年 唐書張保??傳。
王立。
召保??爲相。
以鄭年代守淸海。
新羅本紀所錄如是。
故今從本史。
文聖王納妃四年 三國史文聖王三年七月。
唐冊王妃樸氏。
四年三月。
納伊飡魏昕女爲妃。
或妃薨而更納妃歟。
史書不明。
故今略之。
伊飡允興學琴景文王六年 三國史樂志雲。
新羅王恐琴道斷絶。
遣伊飡允興。
學琴於貴金先生。
而不言爲某王。
輿地勝覽。
以爲景德王時事。
史稱景德王好樂。
故因此有誤也。
纂要附于眞興王時于勒事下。
尤誤。
允興卽景文王時人。
故因以附之。
金直諒入唐。
朝僖宗于蜀。
憲康王八年。
崔緻遠上太師侍中書。
中和二年。
入朝使金直諒。
爲叛臣作亂。
道路不通。
遂於楚州下岸。
邐迤至楊州。
得知聖駕幸蜀。
高太尉差都頭張儉。
監押送至西川。
今不見於史。
從崔集入錄。
〈憲德王九年。
王子張廉朝唐飄風事。
皆從崔集。
〉 眞聖王請追贈及傳位事眞聖十一年 此不見本史。
而崔緻遠集表文。
事實明白。
故今從之。
又謝不許北國居上表。
亦從崔集以附之。
新羅末康州王逢?事 新羅本紀。
景明王八年。
泉州節度使王逢?。
亦遣使獻方物于後唐。
景哀王四年。
唐明宗以權知康州事王逢?。
爲懷化大將軍。
夏四月。
知康州事王逢?。
遣使林彥。
入後唐朝貢。
明宗召對中興殿。
賜物。
按。
王逢?不知爲何人。
而前無所始。
後無所終。
不可得以考焉。
通鑑雖備書。
而今略之。
甄萱別傳 遺事李碑家記雲。
眞興王妃思刀。
謚曰白??夫人。
第三子仇輪公之子波珍幹善品之子角幹酌珍妻王咬巴裡。
生角幹元善。
是爲阿慈介也。
慈之第一妻上院夫人。
第二妻南院夫人。
生五子一女。
長子萱。
二子能哀。
三子龍蓋。
四子寶蓋。
五子小蓋。
一女大主刀金。
又引古記說。
亦誕妄。
〈古記雲。
昔一富人。
居光州北村。
有一女。
姿容端正。
謂父曰。
每有一紫衣男到寢交婚。
父謂曰。
汝以長絲貫針。
刺其衣。
女從之。
至明。
尋絲於北墻下。
針刺於大蚯蚓之腰。
後因妊生一男。
年十五。
自稱甄萱。
後稱王。
立都於完山。
〉又引三國史本傳雲。
萱本姓李。
後以甄爲氏。
父阿慈介以農自活。
光啓中。
據沙弗城。
〈今尙州。
〉自稱將軍。
有四子。
皆知名於世。
萱號傑出。
多智略。
光啓以下二十六字。
不出本史。
疑有別本。
通鑑雜取二書。
故今略之。
〈李碑家記又雲。
萱有九子。
長神釰。
一雲甄成。
二子太師謙惱。
三子佐丞龍述。
四子太師聦智。
五子大阿幹宗祐。
六子闕。
七子佐丞位興。
八子太師靑丘。
九子闕。
一女國大夫人。
皆上院夫人所生也。
此不出本史。
別錄此。
爲異聞。
〉 道詵事 輿覽所記甚怪異。
〈輿地勝覽雲。
新羅人崔氏園中。
有瓜長尺餘。
摘食之。
歆然有娠。
彌月生子。
父母惡其無人道而生。
置竹林。
居數七日。
女往視之。
鳩鷲來覆翼之。
還告于父母。
父母異之取養。
及長。
祝髮爲僧。
名道詵。
入唐。
傳一行禪師地理法而還。
踏山觀水。
多有神驗。
後名其地曰鳩林。
又曰飛鷲。
〉高麗崔惟淸撰道詵碑。
姓金氏。
靈巖人。
或雲。
太宗王庶孽孫。
母姜氏。
年十五爲僧。
葺堂於曦陽縣白鷄山之玉龍古寺。
有終焉之志。
憲康王奉迎留禁中。
未幾。
還歸智異山。
遇異人。
期於南海汀邊。
果遇其人。
聚沙爲山川順逆之勢示之。
〈其地在今求禮縣界。
土人稱爲沙圖村。
〉自是。
益硏陰陽五行之術雲雲。
按。
東方風水之學。
皆祖道詵。
世人傳說各異。
故今略摭附。
遣使後唐景明王七年 諸史皆雲高麗。
誤。
渤海之亡 綱目。
爲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戌。
高麗史。
爲太祖八年乙酉。
今從綱目。
阿慈蓋高麗太祖元年 高麗史。
尙州賊帥阿慈蓋。
遣使來附。
三國史。
以甄萱父阿慈介。
爲尙州加恩縣人。
此時萱勢強甚。
其父無來降之理。
疑有二人。
〈輿覽雲。
尙州沙伐故城。
在州東十裡。
甄萱之父阿慈介。
據此城。
勝覽所言。
指降麗者。
而誤認爲萱父也。
〉 崔凝諫佛太祖二年 太祖創十寺于都內。
兪氏提綱曰。
時麗王留意陰陽浮屠之術。
止美敎化也。
又麗史尹紹宗金子粹傳。
二人上?曰。
太祖統三之初。
深懲積弊。
禁後代君臣私立願刹。
於是。
太師崔凝。
請除佛法。
太祖以爲。
新羅之季。
佛氏說入人骨髓。
人人以爲死生??福悉佛所爲。
今三韓甫一。
人心未定。
若遽去佛法。
必生反側。
乃作訓曰。
宜鑑新羅多作佛寺以至於亡。
今按崔凝傳。
未甞爲太師。
又死於三韓未定之前。
則其事矛盾矣。
今從提綱。
而提綱所錄。
不見本史。
未知從何書也。
王儒卒太祖十七年 提綱。
於太祖十七年。
書參知政事王儒卒。
考本傳。
王儒無卒年。
其玄孫王字之爲參知政事。
以睿宗十七年卒。
此不察而有此誤也。
況參知政事是後來官號耶。
德宗三年納後 提綱雲。
未幾又納王娣金氏爲妃。
卽元年王後出也。
據本傳。
德宗孝思王後金氏。
顯宗元惠太後之女。
提綱誤。
遣蒲馬如金請保州不許提綱睿宗十二年 提綱曰。
保州本高麗地。
金之拔保州。
高麗兵已在城中。
金人入守之。
故請之。
事見宋史。
按。
保州卽抱州也。
今義州是也。
本國史。
抱州已歸于我。
則宋史有誤。
故不取。
亐哥下高宗時 麗史及通鑑。
皆作金元帥亐哥下。
蓋金亡後別部之屯于我西北界外。
而附于東眞者也。
提綱會綱。
皆作東眞元帥。
誤矣。
今正之。
〈諸史之小小錯誤甚多。
煩不能盡記。
畧書其槩。
〉 高宗十九年八月蒙來侵 按麗史。
是年無蒙來侵之事。
而元史有之。
蓋本史闕也。
若如本史。
則是年十二月。
撒禮?何以死於處仁城耶。
前此來侵可知。
提綱取元史補之。
今從之。
〈元史高麗傳。
太宗四年六月。
王?盡殺達魯花赤七十二人以叛。
遂率王京及諸州縣與民。
竄海島。
洪福源集餘民保聚。
以竢大兵。
八月。
復遣撒禮?。
領兵討之。
〉 懿妃卒于元忠肅王三年 按麗史金怡傳。
懿妃薨于元。
喪具未備。
怡燒骨納棺。
身自瘞之。
每當朔望。
備羊酒親奠。
終三年後。
王欲窆大都〈元之大都〉西山。
怡以百計止之。
不得。
貨術士。
以詭辭諭王曰。
安厝本國。
無後??。
王從之。
世家雲。
七月戊午。
懿妃薨于元。
八月癸酉。
懿妃之喪。
至自元。
庚寅。
葬懿妃。
二說不同。
今從世家。
而略取怡傳。
明順妃卒忠肅七年 考麗史。
妃卽忠烈首妃。
貞和宮主之女也。
適漢陽公儇。
提綱作貞和宮主。
誤。
崔誠之吐蕃扈行異同忠肅王七年 世家雲。
元流上王於吐蕃。
隨從宰相崔誠之等。
皆逃匿不見。
誠之本傳亦然。
而李益齋所撰誠之墓誌雲。
德陵如吐蕃。
公之子文度。
聞難馳赴。
道遇公與俱。
追至關西。
僧圓明叛。
阻兵不得前。
事定。
踰隴抵洮。
鬼蜮之境。
單騎不可行。
留洮上半年還。
權陽村東賢事。
亦如墓誌所言。
今本傳如此。
則蓋上王行時不能從行。
到後日方行矣。
以單騎不可行之文言之。
則不與上王同行可知。
今從本史。
順妃許氏卒忠肅後三年 許氏卽許珙女。
提綱作洪奎女。
誤。
李嵒退次黃州恭愍八年己亥 牧隱集嵒碑銘曰。
賊近西京。
守臣謀守不可。
欲焚倉廩。
公曰。
非計也。
賊遠闘。
其鋒不可當。
欲賊中止。
莫若啖以此城。
可令吾民東走。
賊見必怯我。
亦且少住。
怯我心驕。
少住氣衰。
俟吾軍集。
可一旦襲取。
果如公所料。
麗史金先緻傳曰雲雲。
提綱取碑銘。
通鑑取本史。
本史爲實。
故今從之。
桓祖薨恭愍王十年辛醜 按。
桓祖薨。
據璿源錄。
則在恭愍王九年庚子四月十八日甲戌。
年四十六歲。
〈桓祖以元延祐乙卯歲生。
〉權陽村集桓祖碑銘。
及鄭揔定陵碑。
皆雲至正庚子四月甲戌薨。
考之世家。
四月朔丁巳。
則十八日爲甲戌矣。
又見術士桓祖葬時擇日錄。
則薨年月日幹支。
與璿源錄同。
而以八月二十二日丙申辰時。
定陵碑亦雲。
八月丙申鹹州乙坐之地。
今據世家。
則恭愍十年辛醜四月庚戌薨。
四月朔爲辛巳。
則三十日爲庚戌也。
與璿源錄不同。
此世家有誤也。
然若改定。
則記事歲月皆差池。
故不得已因史書之爾。
遣張子溫聘吳王恭愍王十七年戊申十一月 此時元垂亡。
諸王各擁兵割據。
若河南王淮王吳王之類是也。
此吳王卽元諸王。
而大明太祖初稱吳王。
故兪氏提綱。
疑爲明祖而謂之曰。
時太祖尙在吳王位。
是未之考也。
明史。
是歲正月初四日乙亥。
卽皇帝位。
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
若如兪說。
則此爲十一月。
而猶稱吳王耶。
又按恭愍世家。
明年己酉九月。
北元吳王遣使報聘雲。
則此報張子溫也。
此的然無疑。
而林氏會綱。
譏兪氏不知明祖稱帝建號之已在正月。
而己亦不知吳王之爲元諸王。
亦以爲明祖之舊稱。
而反斥世家之誤。
讀史考證。
其果如是之難耶。
我之通使大明。
自洪武二年頒詔以後。
奉表入朝。
前此未甞爲也。
觀洪武十一年詔。
有曰。
朕卽位之初。
飛報四夷酋長。
使知中國有君。
不過通好而已。
不期高麗王王顓卽稱臣入朝雲。
則我之通使大明。
在頒詔之後。
是亦可證也。
明濮眞征高麗被執不屈死之洪武十年丁巳十一月辛禑三年 按皇明通紀。
都督僉事濮眞。
征高麗被執。
麗王愛其驍勇。
欲降之。
眞不屈。
王怒欲兵之。
眞大罵。
卽抽刀剖心示之而死。
王初意止欲迫脅。
不虞其死。
眞死。
王大懼。
遣使入朝謝罪。
幷歸其從行軍士。
上嘉其忠節。
追封樂浪公謚忠襄。
鄭曉吾學編亦然。
其事似爲的然無疑。
而今不見于本史。
且辛禑之世。
與大國搆釁。
帝詔中細瑣罪過無不宣諭。
而卻無濮眞被殺事。
則是中史必誤。
故不取。
〈按。
三國以上。
東史無傳。
故取中史以補之。
高麗以後。
本史已備。
故卻以本史爲主。
〉 遣李穡賀正于明昌戊辰十月 麗史穡傳曰。
穡恐其未還有變。
請太祖一子從行。
太祖以我太宗爲書狀入朝。
陽村集健元陵碑。
書此事曰。
穡謂太祖曰。
今公擧義。
以尊中國。
然非執政親朝。
不可。
尅日如京。
太祖以我太宗與穡偕朝。
又齊陵碑曰。
穡告太上王曰。
當玆搆釁中國之後。
非執政親朝。
公之忠誠。
無以白於天下。
尅日將行。
太祖曰。
吾與公一時幷行。
使國事誰任。
我擇一子從公。
猶吾往。
乃遣我殿下充書狀雲。
若如史所稱。
則太祖其不緻疑乎。
二碑所言婉順。
似得當日事情。
故今從之。
倭冦鐵州昌己巳七月 此不出麗史。
而出陽村集詩。
故補入。
尹承順還自明昌己巳九月 李原明責承順等語。
本史不載。
而見于陽村集者頗詳。
故採入。
金澍事恭讓王四年 按尹月汀根壽集。
澍善山人。
號籠巖。
恭讓朝。
以禮儀判書。
如皇朝賀節。
還到鴨綠江。
聞我朝開國。
寄書于夫人曰。
忠臣不事二君。
吾渡江無所容其身。
以到江還向中朝日。
爲我忌日。
葬後勿用誌文墓碣。
子孫相傳十二月二十二日爲忌日。
卽江上發書日也。
萬曆丁酉秋。
冊封日本之行。
有幕官許惟誠者。
自稱先生裔。
因言。
先生家荊楚。
生三女。
許卽其女婿之一。
今採先生七世孫有曄之語。
撰次其遺事。
更按吳竹溪澐東史纂要。
又爲之立傳。
大略與尹說相同。
按。
明太祖聖節。
爲九月十八日。
故本國遣賀節使。
每以六月。
以麗史考之皆然。
恭讓四年壬申六月。
遣評理慶義開城尹趙仁瓊等。
充賀節使。
無禮儀判書金澍之文。
且禮儀判書。
非恭讓時官名。
則已甚可疑。
且澍之名位旣顯。
大節如此。
而東人無一知者。
至如輿地勝覽等書。
不少槩見。
何哉。
大抵東人於其祖先事。
或有溢美之過而爽其實者。
史家記實之文。
不可徒信本家子孫之私言而記之矣。
金荷潭時讓日記。
辨得是。
故今欲不取。
而東人傳說已久。
若纂要提綱會綱等書皆入錄。
故未免依舊書之耳。
〈菏潭日錄曰。
我太祖以壬申七月十六日開國。
遣韓尙質如京師。
其奏文曰。
陪臣趙琳。
賫到禮部咨。
節該欽奉聖旨。
國更何號。
星馳來報雲雲。
則韓尙質未到京師之前。
中國已知我邦開國。
而尙質之還亦在是年。
澍旣自中國還。
則安有歲暮至江上。
始聞我朝開國之理。
此實亘宇宙大節。
亦安有數百年沒沒無知。
且文戴諸公。
雖遵遺命。
不用誌碣。
此非秘而不宣之事。
必與相知言及。
豈待有曄而後人始知哉。
日本冊封。
在乙未冬。
正使李宗誠。
在東萊倭陣。
丙申春逃還。
副使楊邦亨。
升爲正使。
秀吉不受冊封。
邦亨丙申冬還歸。
而有曄以爲丁酉秋。
十餘年之事。
胡亂失實如此。
數百年前事。
焉能獨得其實。
未知有曄是何如者。
獨怪月汀諸公爲其所欺爾。
〈應箕謚文戴。
〉〉 恭愍王末年宮闈間年 恭愍王性雖猜克剛愎。
而聦敏明斷。
不可一切委之以昏庸荒淫之主也。
其置子弟衛。
令亂宮闈等說。
太不近理。
〈世家雲。
王常自粉黛。
爲婦人狀。
先納內婢少者房中。
取袱掩其面。
召金興慶洪倫輩亂之。
王從旁室穴隙視之。
及心歆動。
卽引倫輩入卧內。
使行於己。
如男女。
更數十人乃已。
由是。
日晏乃起。
其或稱意。
賞賜無筭。
按。
此雲。
使行於己如男女。
其或稱意雲者。
雖甚醜悖。
而不成文理。
未知爲何語。
分明是杜撰之說。
○又雲。
王慮無嗣。
因使洪倫韓安等。
強辱諸妃。
冀其生男。
以爲己子。
定惠愼三妃。
死拒不從。
後幸益妃宮。
使興慶倫安等通。
妃拒之。
王拔劒欲擊。
妃懼從之。
自是。
矯旨數往來。
趙浚傳雲。
倫輩強辱諸妃。
寶馬陪指諭趙浚歎曰。
人道滅矣。
復奚言哉。
按。
此條尤不成說。
趙浚爲開國元勳。
則其言烏可信哉。
宮禁秘密房中戱媟之事。
史官奚以記之。
不過此輩倡說。
而史臣書之耳。
〉王雖雲喪性。
豈至是哉。
且崔萬生益妃問答。
似是必無之事。
〈洪倫傳雲。
益妃有身。
?者崔萬生。
甞從王如廁。
密告曰。
臣詣益妃殿。
妃曰。
有身已五月矣。
王喜曰。
予常慮影殿無所托。
妃旣有身。
吾何憂乎。
少選問與誰合。
萬生曰。
妃言洪倫也。
王曰。
明日謁昌陵。
佯使酒。
殺倫輩。
以滅口。
汝知此謀。
亦當不免。
萬生懼。
與洪倫韓安權瑨洪寬盧瑄等謀。
是夜三更。
入寢殿。
乘王大醉。
萬生手劒擊之。
頭髓濺壁。
瑨寬瑄安等。
遂亂擊金興慶尹瑄尹可觀。
因呼曰。
賊自外至矣。
衛士股慄莫敢動。
宰相百執事聞變。
無一人至者。
按。
益妃假使爲王所逼。
受汚於倫等。
此其非本心。
雖至有身。
必欲自諱之不暇。
豈可誇矜於人而與萬生言之哉。
〉是不過洪倫等被鞫時亂招。
有不可信。
且麗末史官多曲筆。
不必一一徵信。
故審擇而去取之。
補遺 琴儀事 本傳雲。
儀諂事忠獻。
又雲。
門生皇甫瓘。
作詩諷儀休官。
儀告忠獻。
流于島。
忠獻傳雲。
忠獻謁王。
雜端琴儀。
立語馬前。
人譏其諂諛。
又雲。
高宗封忠獻妻宅主。
忠獻移入別第。
朝士追隨者衆。
宰相琴儀鄭邦輔從之。
時人鄙之。
史又言儀黷貨。
而今見陳澕筆記崔滋補閑集金仁鏡哭儀詩。
則似甚可疑。
史言儀性剛直。
與人面折無所諱。
其或以此取怨而有謗語。
史氏記之耶。
麗史本多誣筆。
故皆刪之。
〈筆記曰。
琴英烈未甞至忠獻第。
隻於朝堂參拜緻禮而已。
由是。
忠獻不悅。
與忠獻諸子。
俱成釁隙。
末乃有胤子喬桐之??。
據此則豈諂事者耶。
所謂立馬前語。
儀官卑。
忠獻位冠百僚。
則容或有之。
補閒集曰。
英烈歸老。
門生獻壽。
瓘與公聯句。
有曰。
同年先後爲兄弟。
據此。
則瓘之流島。
忠獻流之。
非儀譖之也。
仁鏡詩雲。
身後淸風千古鏡。
據此。
則儀果黷貨而稱之如是耶。
三人皆當時人。
而一代名流。
豈爲阿好之言。
以此知麗史多誣也。
其他若儀者必多。
恨無文獻可攷而正之。
〉 怪說辨證 按。
東國古初。
怪說甚多。
作史者悶前代載記闕漏。
無事可稱。
遂取俚俗不經之說。
編入正史。
有若實有是事者然。
今一切刊正。
作怪說辨證。
○柳氏曰。
東國與中國不遠。
風氣不甚相異。
三國之興。
在漢宣帝以後。
在中國去邃古之初甚遠。
安有氣化物變。
如東史所稱乎。
蓋三國文獻無徵。
彼無知者作爲誣說。
此固不足誅。
而載錄信史。
傳於後世。
作史者之罪也。
後之編史者。
不可以前史所傳。
苟仍其陋。
宜一切去之可也。
〈中國史東夷傳所載。
亦多相同。
蓋中國人紀外夷事。
不過因其所說而記之耳。
是亦本東人荒怪而緻然也。
〉 古記雲。
昔有桓因帝釋庶子桓?。
下視三危太伯。
可以弘益人間。
乃授天符印三箇。
往理之。
率徒三千。
降於太伯山頂神檀樹下。
謂之神市。
是謂桓?天王也。
將風伯雨師雲師。
而主穀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惡。
凡主人間三百六十餘事。
在世理化。
時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
祈?願化爲人。
?遺艾一炷蒜二十枚曰。
食之。
不見日光百日。
便得人形。
熊虎得而食之。
虎不能忌而熊忌。
三七日得女身。
無與爲婚。
每於檀樹下。
祝願有孕。
乃假化而婚之。
孕生子。
號曰檀君。
〈三國遺事亦同。
〉○按。
此說誕妄。
不足辨。
通鑑略之是矣。
夫檀君東國首出之君。
必其人有神聖之德。
故人就以爲君矣。
古之神聖之生。
固有異於衆人。
亦豈有若是無理之甚者乎。
蓋遺事。
是麗僧所撰。
古記亦不知何人所撰。
出於新羅俚俗之稱。
而成於高麗。
亦必僧釋之所編也。
故荒誕之說。
不猒煩而爲之。
其人名地號。
多出於佛經。
此所雲桓因帝釋。
出於法華經。
及他所稱阿蘭弗迦葉原多婆羅國阿踰陁國之類。
皆是僧談。
羅麗之代。
尊崇釋敎。
故其弊至此。
作史者悶其無事可記。
至或編於正史。
使一區仁賢之方。
擧歸於語怪之科。
可勝惜哉。
○古記雲。
檀君娶非西岬河伯之女。
生子。
曰夫婁。
禹會塗山。
遣夫婁朝焉。
後爲北扶餘王。
老無子。
祈嗣至鯤淵。
得小兒而養之。
是爲金蛙。
金蛙傳子帶素。
而爲高句麗大武神王所滅。
○柳氏曰。
檀君與堯並立。
其號若存若亡。
僅傳二字。
後人何從而知其娶某氏乎。
自檀君至三國麗祖。
王者之興多矣。
而不出於卵。
則必出於金櫝。
其王妃不是河伯之女。
則必是龍女。
其造詭之術亦拙矣。
○按。
檀君之壽。
前儒謂其歷年之數。
其說近矣。
此雲夫婁爲北扶餘之君。
則此當西漢之末。
夫婁之壽亦幾二千餘歲矣。
必無是理。
詳考異。
○三國史雲。
扶餘王解夫婁。
老無子。
祭山川求嗣。
其所禦馬至鯤淵。
見大石相對流淚。
王怪之。
使人轉其石。
有小兒金色蛙形。
王喜曰。
此天賚我令胤乎。
乃收養之。
名曰金蛙。
立爲太子。
〈三國遺事東國通鑑諸東史同。
〉○按。
石淚之說。
已甚妖妄。
中國人曷甞以啓出石伊尹空桑之語。
編于正史乎。
金氏取而傳信。
後人襲謬。
指謂古初事或有如是者。
亦可笑悶。
後多此例。
○三國史雲。
漢宣帝五鳳元年甲子四月丙辰。
高墟村長蘇伐公。
望楊山麓。
蘿井傍林間。
有馬跪而嘶。
則行觀之。
忽不見馬。
隻有大卵。
剖之有嬰兒。
收而養之。
辰人謂匏爲樸。
以初大卵如匏。
故以樸爲姓。
〈東國通鑑史畧東史纂要幷同。
三國遺事。
其說尤怪。
〉○按。
權氏論得矣。
已取于正文。
○林氏曰。
玄鳥巨跡。
不過陰陽靈感。
其胎孕産育。
與人不異。
後世如劉媼之龍感事。
雖非常理。
或不怪。
豈如赫居世卵降馬嘶之怪異無理耶。
況當時解慕潄金蛙朱蒙松讓。
皆言天帝之子。
閼英脫解首露。
皆無父母而生。
是何偏方小國。
擾擾多天神之子孫耶。
又況赫居世之母。
或言帝室之女不夫而孕。
爲人所疑。
泛海抵辰韓。
生赫居世。
遂爲神。
朱蒙則晉書雲。
高句麗自稱高辛氏之後。
姓高氏。
金閼智則武烈王碑。
以小昊金天氏爲世系。
其變幻不的如此。
又豈可襲謬而傳訛耶。
疑固可傳。
訛不可傳也。
○又雲。
富軾政和中奉使入宋。
學士王黼。
說女僊像曰。
有中國帝室之女。
不夫而孕。
爲人所疑。
乃泛海抵辰韓生子。
爲海東始主。
帝女爲地僊。
長在僊桃山。
此其像也。
宋使王襄。
祭東神聖母文。
有娠賢肇邦之句。
乃知東神則僊桃山神聖者也。
〈遺事又雲。
赫居世西述聖母之所誕也。
按輿地勝覽。
僊桃山本名西鳶。
亦稱西述。
在慶州府西。
〉○按。
據此則新羅始祖亦僊桃女僊之所生也。
與右說又相矛盾。
可笑。
○又雲。
新羅始祖五年春正月。
龍見於閼英井。
右脇誕生女兒。
老嫗見而異之。
收養。
以井名名之。
及長。
有德容。
納以爲妃。
〈東國通鑑諸史幷錄。
〉○按。
龍女之說。
亦以惑衆。
不然則後人之附會也。
○又雲。
昔脫解多婆那國所生也。
在倭國東北一千裡。
其國王娶女國王女。
有娠七年。
生大卵。
王曰。
不祥也。
棄之。
女不忍。
以帛|卵。
並寶物置櫝中。
浮於海。
至金官國。
金官人怪之不取。
又至辰韓阿珍浦口。
是始祖三十九年也。
海邊老母。
引開見之。
有小兒取養。
不知兒姓。
來時有鵲飛鳴。
宜省鵲字。
以昔爲氏。
又解櫝而出。
宜名脫解。
母謂曰。
汝非常人。
骨相殊異。
宜從學以立功名。
於是。
專精學問。
兼知地理。
望楊山下匏公宅。
以爲吉地。
詭計取居之。
〈通鑑同○按。
詭計取之者。
遺事雲。
脫解登吐含山。
望可居之地。
尋之。
乃匏公宅也。
潛埋礪炭於其側。
詰朝至門雲。
是我祖世家。
乃訟于官。
官曰。
何以驗。
曰。
我本冶。
乍出隣鄕。
而人取居之。
請驗看。
從之。
果得礪炭。
乃取居焉。
〉○按。
脫解以海外之卵。
漂到始化。
則其國名及事狀。
何以知之。
若知之。
則何乃不知姓乎。
訟宅之說。
尤爲一笑。
匏公時爲宰輔。
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