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卷上

關燈
志。

    馬韓五十四國。

    有伯濟國。

    則溫祚之興。

    蓋在是地。

    故因其舊號也。

    故刪去本紀所言。

     優台仇台之別 北史雲。

    東明至扶餘而王焉。

    東明之後。

    有仇台。

    始立國於帶方故地。

    漢遼東太守公孫度。

    以女妻之。

    遂爲東夷強國。

    按。

    此以東明爲扶餘國王。

    其說蓋引後漢書之誤也。

    〈見扶餘國。

    〉又文獻通考。

    漢獻帝時。

    句麗鮮卑強。

    遼東太守公孫度。

    以夫餘王尉仇台。

    居二國之間。

    妻以宗女雲。

    則是北扶餘事。

    而北史引爲百濟之先。

    蓋百濟始祖有優台。

    且百濟姓扶餘。

    故混稱而不能辨也。

    北史通典等書皆雲。

    百濟立其始祖仇台廟於國城。

    歲四祀之。

    此皆優台之訛也。

    中國人每以扶餘百濟混稱。

    故南史雲。

    晉時句麗略有遼東。

    百濟亦據遼西晉平二郡。

    資治通鑑晉穆帝永和二年。

    初夫餘居鹿山。

    爲百濟〈按疑爲句麗之誤〉所侵。

    部落衰散。

    西徙近燕。

    此等諸說。

    皆中國傳聞之誤。

    而臆揣立說者也。

     馬韓亡 徐氏居正曰。

    箕準移都金馬。

    歷四郡二府之時。

    至溫祚戊辰亡。

    亦百四十餘年。

    按。

    馬韓歷年二百二年而亡。

    徐氏文章博洽。

    而此失考證。

    故於此記之。

    以著其非。

     葛文王 三國史。

    金氏曰。

    新羅追封王。

    皆稱葛文王。

    其義未詳。

    按。

    以史考之。

    妃後之父。

    稱葛文王。

    愚聞之曰。

    新羅追稱異姓曰葛文王。

    本宗正統曰麻立幹。

    葛與麻。

    以絰帶言也。

    周禮王爲諸侯緦。

    衰弁而加絰。

    同姓則麻。

    異姓則葛。

    此謂之葛文王。

    別於本宗也。

    此雖未有先儒所據之論。

    而其意或然。

    故別著于此。

     高句麗侯騶之誤瑠璃王三十一年 漢書。

    王莾使嚴尤擊高句麗。

    誘句麗侯騶〈一作騧〉誅之。

    東國通鑑從之。

    而三國史作丕延。

    當從本史。

     無恤爲太子 三國史。

    無恤母松氏。

    松讓女也。

    瑠璃王三十三年甲戌。

    立爲太子。

    時年十一。

    按。

    松氏卒於三年甲辰。

    至此爲三十一年。

    此必有誤。

    且此時年十一。

    則對扶餘使時。

    年纔六歲。

    破扶餘軍時。

    年又十歲。

    古人雖多夙成。

    似非情實。

    故今不取。

     尼師今 三國史。

    儒理與脫解相讓位。

    脫解曰。

    吾聞聖智人多齒。

    試以餠噬之。

    儒理齒理多。

    乃立之。

    號尼師今。

    按。

    噬餠之說。

    近兒戱。

    古俗雖雲椎樸。

    似不近理。

    下文雲。

    樸昔二姓。

    以年長嗣位雲。

    齒多。

    是年長之稱。

    然而傳說已久。

    故從之。

    羅人金大問雲。

    尼師今。

    方言齒也。

    按。

    今俗釋君王字曰尼音今。

    蓋羅語之轉也。

    遺事作齒叱今。

    〈按。

    叱方言吏讀之文。

    入聲。

    作舌音。

    連上字讀。

    〉 襲樂浪降之高句麗大武神王十五年 三國史雲。

    樂浪有皷角。

    若有敵兵。

    自鳴。

    好童將還。

    潛告崔氏曰。

    若能入武庫。

    割破皷角。

    則我以禮迎。

    於是。

    崔女潛入庫中。

    割皷面角口。

    以報好童。

    好童勸王襲樂浪。

    崔理以皷角不鳴不備故敗。

    又註雲。

    或雲。

    欲滅樂浪。

    遂請婚。

    使其女歸本國。

    壞其兵物。

    上說誕妄。

    故不取。

    取註說。

     漢取樂浪。

    以薩水南屬漢。

    高句麗大武神王二十七年。

     以南屬漢。

    則北屬高句麗矣。

    三國史本紀如此。

    而通鑑改南爲北。

    蓋我人以成川爲卒本。

    故疑其誤而改之也。

    遺事亦作以南屬漢。

    此皆然矣。

    此時句麗在樂浪北邊。

    故薩水北爲麗。

    南屬漢。

    下文太祖王時其地東至滄海南至薩水雲。

    則句麗果在薩水北矣。

    今從本紀。

     大家戴什高句麗閔中王四年 大加官名。

    麗制。

    每部有大加等官。

    三國史及通鑑。

    皆作大家。

    非是。

    今從後漢書。

    作加。

     高句麗侵漢玄菟高句麗太祖五十九年漢永初五年 後漢書。

    官遣使求屬玄菟。

    三國史取之。

    今從資治通鑑。

     高句麗王宮遜于別宮太祖王九十四年 後漢書安帝建光元年。

    〈太祖王六十九年。

    〉高句麗王宮死。

    子遂成立。

    玄菟太守姚光上言。

    欲因其喪擊之。

    議者皆以爲可。

    尙書陳忠曰。

    宮前桀黠。

    光不能討。

    死而擊之。

    非義也。

    宜遣使吊問。

    因責讓前罪。

    赦不加誅。

    取其後善。

    帝從之。

    明年。

    遂成還漢生口。

    詣玄菟降。

    詔曰。

    遂成等桀逆無狀。

    當斬斷葅醢。

    以示百姓。

    幸會赦令。

    乞罪請赦。

    自今不與縣官戰闘。

    而自以親附。

    送生口者。

    皆與贖直人縑四十匹。

    小口半之。

    按此言丁寧。

    宜若可據。

    而三國史所記年代分明。

    故從本史。

     百濟納新羅叛人吉宣新羅阿達羅王十二年 三國史吉宣事。

    百濟紀在蓋婁王二十八年。

    新羅紀在阿達羅王十二年。

    卽蓋婁王之三十八年。

    非二十八年也。

    此必三十之三字。

    誤缺爲二十。

    而通鑑不詳考二紀。

    遂從濟紀二十八年吉宣之事。

    而爲阿達羅之二年。

    諸家史又皆因襲。

    恐皆誤也。

    又羅濟和親六十年間。

    無相侵奪。

    自阿達羅十二年吉宣入濟之後。

    兩國交侵。

    殆無虗歲。

    若從濟紀蓋婁王二十八年之文。

    則其間十年。

    兩國一無相爭之事。

    亦無是理。

    今從羅紀。

     置延日縣新羅阿達羅王四年○見怪說辨 ???????? 高句麗乞屬玄菟新大王五年漢建寧二年 後漢書及資治通鑑。

    此爲建寧二年事。

    本史作元年。

    誤。

     玄菟太守耿臨新大王八年漢嘉平元年 三國史新大王八年。

    漢以大兵嚮我雲。

    而東鑑作玄菟太守耿臨。

    未知何據也。

    蓋蒙上四年文也。

    有誤。

    故不取。

     倭女王卑彌呼聘新羅阿達羅王二十年 海東諸國記。

    倭神功天皇爲女王。

    漢獻帝建安六年辛巳。

    立此爲卑彌呼。

    而年代相左。

    必有一誤。

    通典雲。

    桓靈間倭國大亂。

    更相攻伐。

    歷年無主。

    有一女子名卑彌呼。

    衆共立爲王雲。

    則年代與三國史相符。

    今從羅紀。

     高句麗立子男武爲太子新大王十二年 通典雲。

    伯固死。

    有二子。

    長拔奇。

    少伊夷謨。

    拔奇不肖。

    國人立伊夷謨。

    建安中。

    拔奇怨爲兄不得立。

    與消奴加。

    各將下戶三萬餘口。

    詣遼東公孫康降。

    還住沸流水。

    伊夷謨作新國。

    都於丸都山下。

    拔奇遂往遼東。

    三國史雲。

    新大王十二年。

    立子男武。

    或雲。

    伊夷謨爲太子十五年。

    王薨。

    國人以長子拔奇不肖。

    共立伊夷謨。

    建安初。

    拔奇怨爲兄不得立雲雲。

    並用通典文。

    金氏史例。

    本國無可據。

    則必引中國史。

    踈略而輕信。

    故不知辨別。

    若此類是也。

    通典所雲拔奇。

    是山上王兄發岐〈音似而變文〉也。

    發岐爲兄不得立。

    奔投公孫康。

    中國人不知。

    誤稱拔奇。

    以爲故國川之兄也。

    若如通典。

    則拔奇之遼東。

    在男武死八年後。

    又丸都之築。

    爲山上王。

    而非故國川。

    則其誤明矣。

    東鑑又引三國史以實之雲。

    新大王十二年。

    王以長子拔奇不肖。

    立男武爲太子雲。

    則又變金氏之說矣。

    又雲。

    王薨。

    拔奇怨。

    詣公孫康降。

    刪去建安初三字。

    有若拔奇之降在王薨之歲然。

    此卽靈帝光和二年己未也。

    公孫度之爲遼東太守。

    在獻帝初平元年庚午。

    公孫康之繼立。

    在建安九年甲申。

    則東鑑所記尤無據。

    今去拔奇事。

    不取。

     延優一名位宮高句麗山上王元年 山上王延優。

    北史作位宮。

    雲。

    朱蒙裔孫宮。

    生而開目能視。

    國人惡之。

    及長?虐。

    國以殘破。

    及位宮亦生而視人。

    高麗人呼相似爲位。

    爲似其曾祖宮。

    故名位宮。

    三國史取其說。

    而其言可疑。

    故不取。

     帶方太守弓遵高句麗東川王十九年魏正始六年 魏志。

    魏樂浪太守劉茂。

    帶方太守弓遵。

    伐不耐濊侯。

    在是年。

    而明年。

    毌丘儉伐高句麗。

    二人幷從。

    今三國史東鑑。

    幷雲朔方太守王遵。

    恐誤。

    故不從。

    朔方之於不耐濊。

    地勢懸遠。

    尤不近理。

     三國史記毌丘儉東侵之誤 三國志毌丘儉傳。

    正始中。

    儉以高句麗數侵叛。

    督步騎萬人。

    出玄菟討之。

    句麗王宮。

    將步騎二萬。

    進軍沸流水上。

    大戰梁口。

    宮連破走。

    遂登丸都。

    屠句麗。

    宮單將妻子逃竄。

    儉引還。

    六年。

    復征之。

    宮奔買溝。

    儉遣玄菟太守王頎追之。

    過沃沮千餘裡。

    至肅愼南界。

    又以東夷傳攷之。

    麗王爲儉追敗。

    奔南沃沮。

    其後。

    爲王頎追逼。

    奔北沃沮。

    頎追至肅愼南界。

    與毌丘儉傳相符。

    三國史以東川王初奔鴨綠原。

    再奔南沃沮。

    合爲一時事。

    誤也。

    然今不敢改正。

    依舊文錄之。

    而略辨之雲。

     百濟沙伴王 東國通鑑雲。

    沙伴不慧。

    國人以古爾爲賢。

    立之。

    三國史雲。

    長子沙伴嗣位。

    而幼少不能爲政。

    肖古王母弟古爾立。

    東鑑未知何據也。

    三國史年表雲。

    幼少見廢。

    遺事亦雲。

    廢沙伴而立。

    今從之。

     得來諫王高句麗東川王二十年 資治通鑑。

    以得來諫王。

    爲王位宮時事。

    誤矣。

    從本紀。

     貫那夫人高句麗中川王四年 東國通鑑雲。

    王殺夫人貫那。

    以貫那爲若名號者然。

    非也。

    貫那卽部名。

    夫人乃貫那部之人也。

    通鑑之錯換本文。

    多有如此。

    故皆辨之。

     樸堤上與蔔好還新羅訥祗王二年 遺事雲。

    堤上受命。

    徑趨北海之路。

    變服入麗。

    與寶海〈蔔好也〉謀。

    以五月十五日夜中逃。

    行到高城海濱。

    王使追之。

    寶海在麗。

    常施恩於人。

    軍士皆拔鏃射之。

    遂免歸。

    此與本史異。

    不取。

     新羅藏冰智證王六年 遺事雲。

    儒理王制藏冰庫。

    今從本紀。

     誅焚修僧詳怪說辨 ???????? 訥祗王時梁遣使遺香新羅法興王十五年 訥祗當晉宋之際。

    三國史。

    訥祗時梁遣使。

    此誤。

    今改梁稱中國。

     新羅始行佛法法興王十五年 新羅佛法之行。

    雖在是年。

    而炤智王時有焚修僧。

    則前已有佛矣。

    且慈悲炤智等號。

    皆有佛語。

    蓋佛法雖存。

    而一國信奉。

    從此始也。

     貊人害百濟王責稽王十三年晉惠元康八年 三國史。

    漢與貊人侵百濟。

    東鑑亦然。

    按。

    此時漢亡已久。

    蓋夷人稱中國多稱漢。

    故以晉爲漢。

    今改作晉。

     百濟王侵新羅被殺聖王三十二年 遺事。

    是年百濟侵新羅於珍城。

    掠取人男女三萬九千馬八千匹而去。

    先是。

    百濟欲與新羅合兵。

    謀伐高句麗。

    不從故爾。

    按。

    與本史不同。

    故不取。

     新羅置花郞眞興王三十七年 三國史眞興王三十七年。

    始奉源花。

    而遺事曰。

    眞興王卽位。

    多尙神僊。

    擇人家娘子美艶者。

    奉爲源花。

    聚徒選士。

    敎以孝悌忠信。

    乃取南毛娘俊貞娘兩花。

    聚徒三四百人。

    俊貞妬毛娘。

    飮酒至醉。

    曳至北川中。

    埋殺之。

    其徒悲泣。

    有人知其謀者作歌。

    誘街巷小童。

    唱於街。

    其徒聞之。

    尋得其屍於北川中。

    乃殺俊貞。

    於是。

    王下令廢源花。

    累年。

    王又念欲興邦國。

    須先風月道。

    更下令選良家男子有德行者。

    改爲花郞。

    始奉薛原郞。

    爲國僊。

    此花郞國僊之始。

    東國通鑑引遺事。

    於眞興元年雲。

    選童男容儀端正者。

    號風月。

    主求善士爲徒衆。

    以勵孝悌忠信。

    〈輿地勝覽。

    以此爲法興王元年事。

    未可考。

    〉此從遺事。

    櫽括成文。

    而與本史不同。

    今兩取而參修之。

     新羅眞興王定界碑二十九年 有東史地志書言。

    鹹興黃草嶺及端川。

    有巡狩碑。

    則沃沮亦有時爲新羅所奪有者矣。

    眞興王巡狩定界碑。

    在鹹興府北草坊院。

    碑文略曰。

    朕紹太祖之基。

    繤承王統。

    兢身自愼。

    又曰。

    四方託境。

    廣獲民土。

    隣國誓信。

    和使交通。

    又曰。

    歲次戊子秋八月。

    巡狩管境。

    訪采民心。

    〈草坊院在鹹興府北百餘裡黃草嶺下。

    黃坊音近而轉稱。

    〉海東集古錄。

    碑凡十二行。

    行三十五字。

    全碑爲四百二十字。

    而可辨者堇二百七十八字。

    據此則新羅雖以今安邊德源爲界。

    而其巡狩立碑。

    至於鹹興端川。

    則端川以南。

    甞入新羅版圖。

    而國史無傳。

    獨荒裔片石。

    留作千古故事。

    儘是奇事。

    然而不見正史。

    今不取而著于此。

    以廣異聞。

     唐帝賜牧丹花圖新羅善德女主元年 遺事雲。

    善德立。

    唐帝送畫牧丹。

    王曰。

    畫花無蝶。

    知其無香。

    唐帝欺寡人無偶也。

    今見本紀。

    眞平王時事。

    故不取。

     百濟武王善花夫人 遺事。

    武王妃善花夫人。

    新羅眞平王之女也。

    又雲。

    王名薯童。

    而語多不經。

    不出本史。

    故不取。

    見上武康王條。

     金庾信天官妓事 三國史本傳。

    卛多靈怪之事。

    東鑑亦多引用。

    皆無所取。

    故一切刪之。

    天官妓一段。

    庾信之後日功業。

    蓋從此克己勤業中出來。

    故雖不見於本史。

    而今從勝覽及破閑集添入。

     泉蓋蘇文高句麗王臧元年 三國史。

    蓋蘇文。

    或雲蓋金姓泉氏。

    自雲生水中。

    按。

    此傳皆以唐書補綴而爲之。

    蘇文姓本淵。

    而唐人改泉也。

    何以知其然也。

    新羅記雲。

    高句麗貴臣淵凈土來降。

    通攷雲。

    凈土蘇文之弟。

    然則其姓淵明矣。

    唐避高祖諱。

    以淵爲泉。

    如以陶淵明爲泉明。

    可知矣。

    然傳說旣久。

    故仍本史。

    〈更按。

    遺事雲。

    按唐書雲。

    先是。

    隋煬帝征遼東。

    有裨將羊皿。

    不利於軍。

    將死。

    誓曰。

    必爲寵臣。

    滅彼國。

    及蓋氏擅朝。

    以蓋爲氏。

    乃羊皿之應也。

    高麗古紀亦雲。

    高麗王上表乞降時。

    有一人密持小弩於懷中。

    隨使到煬帝船中。

    帝奉表讀之。

    弩發中帝胸。

    帝將旋師。

    謂左右曰。

    朕爲天下主。

    親征小國而不利。

    萬代所嗤。

    時右相羊皿奏曰。

    臣死爲高麗大臣。

    必滅國報讎。

    後生於高麗。

    十五聦明。

    神武王聞其賢。

    徵爲臣。

    自稱姓蓋名金。

    位至蘇文。

    乃侍中職也。

    今錄之於此。

    以備一說。

    而所謂羊皿之說。

    虗誕不可信矣。

    〉 駐驆之役帝有懼色高臧四年 三國史太宗東征事。

    皆引唐史。

    而至此段變文曰。

    麗與靺鞨合兵爲陣。

    長四十裡。

    帝望之有懼色。

    且引柳公權小說曰。

    駐驆之役。

    高句麗與靺鞨合軍。

    方四十裡。

    帝望之有懼色。

    又曰。

    六軍爲高句麗所乘。

    殆將不振。

    候者告英公之麾黑旗被圍。

    帝大恐。

    雖終於自脫。

    而危懼如彼。

    新舊書及司馬公通鑑不言者。

    豈非爲國諱之者乎。

    按。

    此說有據。

    故從之。

     安市之戰高臧四年 世傳太宗攻安市。

    流矢中目雲。

    而中國史諱不直書。

    固宜而東史亦無所見。

    李牧隱貞觀吟雲。

    謂見囊中一物耳。

    那知玄花落白羽。

    牧隱爲世儒宗。

    則其言不妄矣。

    據資治通鑑。

    帝自遼東還。

    病癰。

    此豈非流矢所傷而史諱不言耶。

     安市城主姓名上仝 城主姓名。

    東史無傳。

    而太宗東征記雲。

    梁萬春也。

    此出於金荷潭破寂錄。

    經世書補編亦然。

    〈按或雲鄒定國。

    〉 新羅王女眞德陪葬昭陵 按通考。

    唐太宗葬昭陵。

    文武從葬。

    外夷君長亦有之。

    新羅王女眞德與焉。

    時貞觀二十三年。

    新羅眞德女主三年也。

    時無王女入朝之文。

    且眞德女主之時。

    而雲王女眞德。

    亦可疑。

    王女雖或入朝。

    豈有陪葬之理。

    或者眞德之世而奉使者陪葬。

    故誤傳如此耶。

    此或史官之誤記。

    故表出於此。

    以著其非。

     程名振破高句麗王臧十七年 三國史雲。

    名振等將兵來攻。

    不克而資治通鑑所記。

    若是分明。

    故從之。

     耽羅國來朝新羅文武王二年 百濟冬音縣。

    至新羅景德王時。

    改名耽津。

    而東國通鑑是年雲。

    邑號曰耽羅。

    以來時初泊耽津故也。

    然則耽羅之名。

    爲新羅所名耶。

    按北史。

    百濟傳雲。

    其南海有耽牟羅國。

    附庸於百濟。

    倭傳雲。

    隋遣裴世淸。

    使倭國。

    度百濟。

    南望耽羅國。

    其有名舊矣。

    其雲新羅所名。

    誤矣。

    且耽津本百濟地。

    則新羅何以置縣。

    而況其名始於景德王乎。

    東鑑引麗志古記。

    而其言舛駁不可信也。

    如雲耽津之名以耽羅而得。

    則可。

    以耽羅之名泊於耽津而得。

    則不可。

    今皆不取。

    略擧其實。

     眞智王 三國史。

    王立四年薨。

    三國遺事雲。

    王禦國四年。

    政亂荒淫。

    國人廢之。

    是不出正史。

    故不取。

     苩加百濟東城王二十三年 三國史。

    作苩加。

    而東國通鑑及諸史。

    皆作芍加。

    非也。

    北史。

    苩氏百濟八大姓之一。

    音白。

     南史所稱百濟王牟都牟大新羅王募秦 南史雲。

    百濟王慶死。

    立子牟都。

    死。

    立子牟大。

    按百濟本紀。

    慶卽蓋鹵王之名。

    爲高句麗所害。

    子文周立三年薨。

    子三斤立三年薨。

    文周王弟昆支之子牟大立。

    是爲東城王。

    而無牟都之名。

    豈非中國懸聞之誤耶。

    南齊書建元二年。

    百濟王牟都。

    遣使貢獻。

    詔曰。

    牟都世蕃東表。

    守職遐外。

    可授持節都督百濟諸軍事鎭東大將軍。

    又永明八年。

    百濟王牟大。

    遣使上表。

    遣謁者僕射孫副。

    策命大。

    襲亡祖牟都。

    爲百濟王。

    據南史。

    則牟都子牟大。

    據齊書。

    則牟都孫牟大。

    其言可疑。

    南史雲。

    梁普通二年。

    新羅王姓募名秦。

    始使隨百濟奉獻。

    此當法興王時也。

    俱不可信。

    今從本紀。

     孫仁師率兵四十萬。

    至德勿島。

    文武王三年。

     按資治通鑑。

    仁師發淄靑萊海兵七千人。

    而羅紀作四十萬。

    似非情實。

    今從資鑑。

     新羅平麗濟始末 文武王與薛仁貴書。

    詳陳前後事情。

    故並掇取。

    分記於各年之下。

    而其有訛誤者。

    皆以此書爲正。

     百濟地分靺鞨之誤 通典及唐書雲。

    百濟亡。

    其地爲新羅渤海靺鞨所分。

    三國史引用其書。

    而通鑑因之。

    誤矣。

    渤海靺鞨之於百濟。

    南北隔截。

    雖甞冦掠。

    豈能分其地而有之乎。

    今不取。

    ○海東記。

    溫祚之後入日本。

    泊周防州之良浦。

    因爲多多良氏。

    至今八百餘年。

    世號大內殿。

    以系出百濟。

    最親於我。

    姜沆看羊錄又雲。

    百濟亡。

    臨政太子。

    乘船入倭。

    爲大內左京大夫。

    都周坊州。

    子孫歷四十七世。

    世爲倭官。

    襲土地。

    其裔爲多多良氏。

    倭將輝元之先。

    卽臨政之從者也。

    爲大江氏。

    後改毛利氏。

    此係異聞。

    別錄於此。

     中國史論三國事實之誤 中國人記外夷事。

    或因本國諺俗所傳。

    或引懸聞臆說。

    故其言多錯。

    後漢書以東明爲扶餘王。

    北史則以東明爲百濟始祖。

    見上。

    又雲。

    朱蒙死。

    子如栗立。

    此見上。

    又雲。

    公孫度之?海東也。

    伯固〈新大王〉與之通好。

    伯固死。

    子伊夷謨〈故國川王〉立。

    伊夷謨自伯固時。

    已數冦遼東。

    又受亡胡五百餘戶。

    建安中。

    公孫康出軍擊之。

    破其國。

    焚燒邑落。

    降胡亦叛。

    伊夷謨更作新國。

    其後。

    伊夷謨復擊玄菟。

    玄菟與遼東合擊。

    大破之。

    伊夷謨死。

    子位宮〈山上王〉立。

    又雲。

    北齊天保三年。

    文宣至營州。

    使崔柳使高麗。

    求魏末流人。

    勅柳曰。

    若不從。

    便宜從事。

    及至。

    不見許。

    柳張目叱之。

    拳擊成。

    〈陽原王。

    〉墜床下。

    成左右雀息不敢動。

    乃謝服。

    柳以五千戶反命。

    此條似是中國誇大之辭。

    或本國人諱以闕之耶。

    南史雲。

    晉世。

    百濟據有遼西。

    又雲。

    百濟王牟都死。

    其誤。

    幷見上。

    北史。

    辰韓之始有六國。

    稍分爲十二。

    新羅其一也。

    或稱。

    魏將毌丘儉。

    討高麗破之。

    奔沃沮。

    其後復歸故國。

    有留者遂爲新羅。

    其王本百濟人。

    自海逃入新羅。

    遂王其國。

    初附庸於百濟。

    百濟征高麗。

    不堪戎沒。

    後相率歸之。

    遂緻強盛。

    因襲百濟。

    附庸於迦羅國焉。

    又後漢書及通典雲。

    馬韓海島上有州胡。

    其人短小。

    不與韓同。

    皆髡頭。

    如鮮卑。

    衣韋衣。

    有上無下。

    略如裸勢。

    好養牛豕。

    乘船往來。

    貨市韓市中。

    〈按此疑是倭屬。

    〉唐書雲。

    長人者。

    人類長三丈。

    鉅牙鉤爪。

    黑毛覆身。

    不火食。

    噬禽獸。

    或搏人以食。

    得婦人以治衣服。

    其國連山數千裡有峽。

    因以鐵關。

    號關門。

    新羅常屯弩士數千守之。

    凡此等說話。

    皆遠外傳聞之誤。

    別錄於此。

    以著中國史之失。

    此其大者。

    其小小舛謬。

    不煩錄。

     高句麗安勝新羅文武王十年 三國史本紀雲。

    王庶子安勝。

    率四千餘戶。

    投新羅。

    新羅本紀雲。

    劍牟岑立高句麗大臣淵凈土之子安勝爲君。

    又麗紀雲。

    劍牟岑立王外孫安舜。

    資鑑亦雲。

    外孫安舜。

    則金氏蓋引資鑑也。

    其說自相抵捂。

    不能適從。

    而劍牟岑告新羅文曰。

    得國貴族安勝爲君。

    不曰王子。

    而曰貴族。

    則外孫之說似然。

    然而文武王封安勝文曰。

    先王正嗣。

    惟公而已。

    若是外孫。

    豈曰正嗣。

    以是觀之。

    則王子之說亦然矣。

    東鑑。

    以外孫安勝書。

    輿地勝覽纂要。

    以宗室書。

    今從麗紀王庶子之說及文武王冊文正嗣之語。

    以王子書。

     大祚榮初附新羅孝昭王八年 此不見於三國史。

    而崔緻遠集。

    唐乾寧四年。

    謝不許北國居上表有雲。

    渤海初建邑居。

    來憑隣援。

    其酋長大祚榮。

    始受臣第五品大阿飡之秩。

    以此見之。

    則史闕文也。

    資鑑武後久視元年庚子。

    〈唐中宗嗣聖十七年。

    〉遣李楷固。

    討契丹餘黨平之。

    文獻通考渤海傳。

    此時大祚榮引殘痍遁去。

    楷固追擊敗還。

    祚榮遂稱號雲。

    故今從崔集。

    而附于嗣聖庚子年。

    以著其實事。

     孝成王妃 三國史雲。

    聖德王十九年。

    納伊飡順元之女爲妃。

    子孝成王立三年。

    納伊飡順元女惠明爲妃。

    遺事雲。

    孝成妃惠明王後。

    角幹眞宗之女。

    若如本紀。

    則是父子共娶一人之女。

    今從遺事。

     元聖王立 三國史雲。

    宣德王之立。

    元聖預其謀。

    及宣德薨。

    無子。

    羣臣欲立王族子周元。

    周元宅於京北二十裡。

    會大雨。

    閼川水漲。

    周元不得渡。

    或曰。

    人君大位。

    固非人謀。

    今日暴雨。

    天意或者不欲立周元乎。

    今上大等敬信。

    德望素高。

    衆議翕然立之。

    旣而雨止。

    國人皆呼萬歲。

    輿覽雲。

    宣德無嗣。

    君臣奉貞懿太後敎。

    立周元爲王。

    上大等金敬信。

    劫衆自立。

    先入宮稱制。

    周元懼??。

    退居溟洲。

    遂不朝請。

    後二年。

    封周元爲溟洲郡王。

    按。

    敬信預聞乎弑。

    則其爲人可知矣。

    閼川雖漲。

    迎立新王。

    何等大事。

    而不能行耶。

    本紀所錄。

    似非情實。

    輿覽近可。

    故從之。

     蓮花夫人金周元母元聖王二年 古記雲。

    周元敬信。

    同母兄弟。

    母溟州人。

    始居蓮花峯下。

    號蓮花夫人。

    及周元封於溟州。

    夫人養於周元。

    王歲一來省。

    四代國除爲州。

    然則蓮花夫人。

    其周元之母。

    而與敬信同母之說。

    卽古記之誤錄耶。

    今不取之。

     速含郡太守令忠憲德王十四年 三國史。

    金憲昌叛。

    完山長史崔?。

    助阿飡正連之子令忠等。

    遁走王京告之。

    王授崔?位級飡速含郡太守。

    令忠位級飡。

    按。

    助者州助也。

    官名。

    崔?以上變之功。

    授速含郡太守。

    文勢易見。

    而通鑑不之考。

    乃雲完山長史崔?速含郡太守令忠告變雲雲。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