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1760年附卷下&rarr
考異司馬氏作通鑑。
參考羣書。
評其同異。
以示去取之意。
爲考異三十卷。
隻取典實可法者。
此作史者之柯則也。
今倣之。
爲東史考異。
檀君元年戊辰。
當唐堯二十五年。
按魏書。
往在二千載。
有檀君王儉。
立都阿斯達。
開國號朝鮮。
與堯同時雲。
中國史所記。
與東史略同。
但東史太涉誕妄。
故人多不信。
而歸之慌惚存亡之間。
則不可。
又按。
麗僧無亟一然等。
撰三國遺事。
引古記雲。
檀君以唐堯五十年庚寅卽位。
自註雲。
堯元年戊辰。
五十年爲丁巳。
非庚寅也。
此與經世書異。
必別有一書也。
東國通鑑及麗史地志皆雲。
唐堯戊辰。
檀君都平壤。
堯之立在上元甲子甲辰之歲。
則戊辰卽其二十五年也。
申翊聖經世書補編。
亦以堯二十五年戊辰。
爲檀君元年。
故今從之。
檀君異稱 遺事以爲。
降於神壇樹下。
故稱壇君。
通鑑及麗志以爲。
降於檀木下。
故稱檀君。
今從通鑑及麗志。
王儉 古記及遺事所引魏書皆雲。
檀君名王儉雲。
而三國史。
平壤者本僊人王儉宅也。
不言爲檀君名。
故通鑑不著其名。
今雖取而或之。
〈更按。
三國史雲。
或雲王之都王儉。
按漢書。
衛滿擊破朝鮮。
稍役屬眞蕃朝鮮諸夷及故燕齊亡命者王之。
都王儉。
今截去上文。
而隻雲王之都王儉。
文理不成。
金氏之踈略。
每多如此。
今不可以不辨。
〉 儉漢書作險。
今從東史所記作儉。
敎民編髮蓋首 此條出於洪氏揔目。
未知本於何書。
而亦必有據。
且開國之初。
必有敎民之節。
故今從之。
彭吳之非 洪氏揔目。
命彭吳。
治國內山川。
殊不知彭吳乃漢人。
而有此誤也。
漢書食貨志。
彭吳開道。
通穢貊朝鮮。
置滄海郡。
蓋武帝時也。
金時習詩。
壽春時貊國。
通道自彭吳。
是也。
洪氏所引不當。
故不取。
夫婁當有二人 三國遺事引檀君記雲。
娶西河河伯女。
産子夫婁。
又其北扶餘篇雲。
解慕漱立國於北扶餘。
生子名夫婁。
當漢宣帝神爵三年。
又引高句麗記雲。
解慕漱私河伯女。
産朱蒙。
夫婁與朱蒙。
異母兄弟也。
又其王曆篇雲。
朱蒙檀君子。
則此以解慕漱爲檀君也。
此所稱檀君。
或非謂始降之檀君。
而以檀爲姓。
則其子孫因以爲號。
幷稱爲檀君。
所謂解慕漱者。
亦始降檀君之後。
又名其子夫婁者。
若芉心之更稱懷王也。
古來傳說荒誕。
終無可信之文。
今隻從其近似者。
夫婁則分爲二人而錄之。
九夷 東夷九種。
言者不一。
後漢書畎夷幹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又有藍夷。
論語正義。
九夷〈爾雅?同〉曰。
玄菟樂浪高麗滿餙鳧更素家東屠倭天鄙。
遺事引新羅僧安弘記九韓曰。
日本中華吳越乇羅鷹遊靺鞨丹國女眞穢貊。
正義有玄菟樂浪。
則漢後所定。
而所謂滿餙鳧更素家東屠天鄙者。
未知何地。
安弘所記。
亦是羅代幷立之國。
而所謂鷹遊。
今無可考。
中華吳越亦入九韓之數。
未滿一笑。
惟後漢書所論有據。
故今從之。
復取竹書記年通典通鑑前編等書。
以備始末。
檀君薨 古記。
檀君與堯幷立於戊辰。
歷虞夏。
至商武丁八年乙未。
入阿斯達山爲神。
壽一千四十八。
今考經世書及諸史。
武丁八年爲甲子。
而三十九年乙未。
自堯戊辰至武丁八年甲子。
爲一千十七年。
至乙未爲一千四十八年。
而如古記之說。
豈非享國則一千十七年而壽至於千四十八歲耶。
今依經世書武丁八祀甲子錄之。
蓋上世神聖之人。
年壽或有與常人絶異。
廣成子千二百歲。
彭祖八百歲。
雖出稗家雜說。
而中國人傳說已久。
又見日本史。
倭皇垂仁時。
倭姬年五百餘歲。
是當西漢元成之際。
大臣武內年三百四十。
當西晉之末。
以此觀之。
則檀君享年千餘歲。
亦無足怪。
而權近應製詩。
傳世不知幾。
歷年曾過千。
其意以千四十八年。
歸之傳世歷年之數。
頗爲近理。
故通鑑取其論。
今收入。
入阿斯達山爲神 爲神之說。
雖甚怪誕。
後世多有人死而尊以爲神祀之者。
是或其類也。
故從之。
〈南秋江孝溫詩。
檀君生我靑丘衆。
敎我彜倫浿水邊。
採藥阿斯今萬世。
至今人記戊辰年。
前輩亦信其爲神之說。
〉 檀君塚 輿地勝覽江東縣古迹。
縣西三裡有大塚。
周四百十尺。
俗傳檀君塚。
此出諺說。
故不從。
崔氏傳 東國通鑑。
諸臣奉敎撰。
故其論斷者皆雲臣等按。
今考崔錦南溥集史論。
皆崔所作也。
崔之外孫。
卽柳眉庵希春。
而編其集。
以眉庵之博雅。
宜無所誤矣。
東人皆謂通鑑出於徐四佳居正之手。
金潛谷堉海東名臣錄。
徐傳其著述。
有東國通鑑。
豈非諸臣幷撰而四佳揔裁錦南著論耶。
今以崔氏溥書之。
〈提綱亦然。
〉 檀君避箕子。
移藏唐京。
遺事檀君禦國一千五百年。
周武王己卯。
封箕子於朝鮮。
檀君乃移藏唐京。
後隱阿斯達山爲神。
壽一千九百八歲。
今以經世書考之。
自堯戊辰至武王己卯。
一千二百十二年。
禦國千五百年之說。
誕不足辨矣。
且箕子仁聖。
豈有冐占人國之理。
其誣聖甚矣。
蓋彼已衰亡。
故箕子之來。
披草萊開創耳。
麗志文化縣莊莊坪。
世傳檀君所都。
卽唐莊京〈遺事作藏唐京〉之誤。
勝覽亦雲基址尙存。
此出於世俗之傳。
幷不取。
後朝鮮 麗史地志。
有檀君前朝鮮箕子後朝鮮之文。
故今從之。
通鑑雲。
檀君朝鮮。
箕子朝鮮。
衛滿朝鮮。
其義不是。
今黜衛氏。
爲僭國例。
〈見凡例。
〉 箕子名胥餘 史記索隱曰。
箕子名胥餘。
柳宗元箕子碑註。
名須臾。
蓋音訛也。
今從索隱。
箕子紂親戚 史記宋世家。
箕子紂親戚也。
馬融王肅以爲紂諸父。
服虔以爲紂庶兄。
今從世家。
箕子被囚 世家。
紂爲象箸。
箕子歎曰。
彼爲象箸。
必爲玉杯。
爲玉杯。
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禦之矣。
輿馬宮室之漸。
自此始。
不可振也。
紂爲淫泆。
箕子諫。
不聽而囚之。
或曰。
可以去矣。
箕子曰。
爲人臣。
諫不聽而去。
是彰君之惡。
而自悅於民。
吾不忍爲也。
乃被髮佯狂而爲奴。
遂隱而鼓琴。
以自悲。
傳箕子操。
又與微子王子比幹。
痛殷之將亡。
相與問答。
有微子篇。
武王問洪範。
此皆繫在中國時事。
故略之。
箕子受封在武王己卯 箕子封朝鮮。
通鑑前編錄於武王己卯。
經世書錄於成王戊子雲。
命微子於宋。
命箕子於高麗。
按。
武王代商。
卽封羣聖王之後裔。
則前編之書爲可信。
且後日朝周。
亦在武王之世。
則經世書所記有不合。
故今從前編。
箕子避地朝鮮與受封朝鮮之別 史記微子世家曰。
武王封箕子於朝鮮。
書洪範大傳曰。
武王勝殷。
釋箕子囚。
箕子不忍周之釋。
走之朝鮮。
武王聞之。
因以朝鮮封之。
漢書地理志曰。
殷道衰。
箕子去之朝鮮。
後漢書亦曰。
箕子違衰殷之運。
避地朝鮮。
後人以班範二史爲信。
至本朝。
張氏林氏幷以爲然。
〈谿谷張氏曰。
箕子曰。
商其淪喪。
我罔爲臣僕。
若受武王之封爵。
是臣於周而變其初志也。
史遷之說。
明是謬妄。
而漢書甚有理。
蓋箕子去中國入朝鮮。
鮮民共尊爲君。
亦猶太伯適荊蠻。
而遂君其地也。
林氏曰。
武王尊事箕子。
當錫之胙土。
無屛之荒服之理。
漢書爲是。
〉史記素號踈漏。
故今以諸說爲正。
箕子築城 麗志。
平壤古城一。
箕子所築。
輿覽。
平壤外城。
在唐浦上。
石築周八千二百尺。
土築一萬二百五尺。
高三十尺。
世傳箕子所築。
不知是否。
麗太祖五年。
始築西都在城。
疑卽此城。
按。
年代久遠。
雖不知此城必爲箕子所築。
而歷代因箕子舊築而修治之。
亦不異矣。
箕子東來。
雖無南面之樂。
當時九夷交亂。
敎化未被。
則豈無固國禦暴之道乎。
今從麗志。
設禁八條 徐居正曰。
涵虗子之論。
深悉我國風俗雲。
故幷節而錄之。
按。
涵虗子作天運昭統中。
有論箕子事。
範學全書雲。
永樂間道士。
非也。
卽我國僧。
其名守伊。
又稱得通。
甞撰金剛經五家解者也。
〈更按。
箕子洪範其第三疇曰。
八政。
治國之道備矣。
史雲八條。
或以是耶。
漢書所傳。
隻有三條。
與漢祖約法三章同。
詳見雜說。
〉 平壤井田 東人諸說。
皆雲箕子井田。
然其田與井字異。
故今隻曰井田制。
而不曰畫井田。
更按。
箕子田制。
不見中國史。
故通鑑不取。
而東方相傳之語。
不可誣矣。
麗志。
平壤城內。
區畫用井田制。
勝覽。
平壤外城內。
箕子井田。
區畫宛然。
今從之。
平壤志雲。
箕子經界猶存。
而或因兼幷。
或阡陌割裂。
幾失舊址。
萬曆乙酉。
庶尹金敏善修之雲。
大同江歌 大同江永明嶺。
箕子時未必有是名。
而出於後世者也。
麗史樂志。
錄此頗得箕子當日聖治氣像。
故從之。
箕子朝周 竹書紀年。
武王十六年。
〈壬午。
〉箕子來朝。
綱鑑等諸書皆從之。
今取錄焉。
朝周事。
竹書史記皆箕子事。
而獨尙書大傳。
以麥穗歌爲微子事。
後人引此及罔爲臣僕語。
謂箕子必不朝周。
此說不是。
故不從。
左傳僖公十五年。
秦穆公曰。
吾聞。
唐叔之封也。
箕子曰。
其後必大。
箕子受封時。
唐叔猶未生。
苟不朝會往來。
緣何以知之。
縱有私語。
彼西戎人安得以爲據哉。
今以史記爲是。
箕子薨周成王三十三年 箕子年壽。
不見傳記。
而洪氏緫目雲。
按震朝通紀曰。
箕子生於丙戌。
而卒於戊午。
年九十三。
與周武王同時。
而壽亦同異哉雲。
所謂通紀。
爲何人所作。
而其言似有徵。
故從之。
葬平壤北兎山 史記索隱。
引杜預雲。
梁國蒙縣。
有箕子塚。
今考一統志。
不見。
蓋杜氏傳聞而誤也。
一統志古跡。
平壤城外。
有箕子墓。
此蓋從東人之言而書也。
麗志。
平壤府城北兎山上。
有箕子墓。
今從之。
燕伯稱王周顯王四十六年 資治通鑑。
是年韓燕皆稱王燕卽易王也。
據此則朝鮮侯事。
當在是年以後。
而經世書補編。
繫于周顯王三十六年戊子燕文公卒易王立之下。
此時燕未甞稱王。
今從通鑑。
朝鮮侯稱王 箕子東封時。
周之五等命爵。
不知何居。
而魏略雲朝鮮侯。
則必是侯爵。
從之。
又曰。
燕爲王。
朝鮮侯亦自稱王。
欲擊燕以尊周。
按。
侯之欲伐燕而尊周。
必問其僭號之罪而定名也。
然則亦何敢先自稱王耶。
此必是欲伐燕以後事。
故今書于其下。
後漢書。
箕子後四十餘世至準。
稱王。
今從魏略。
王否薨。
子準立。
秦始皇三十六年。
魏略雲。
秦幷天下。
使蒙恬築長城。
到遼東。
朝鮮王否。
畏秦服屬。
否死。
子準立。
二十餘年而陳項起。
今考資治通鑑。
秦築長城。
在於丁亥。
陳項起在二世壬辰。
是六年間事。
安有二十餘年之理乎。
崔氏論及補編。
繫于是年。
今從之。
攻朝鮮西方。
取地二千餘裡。
魏略。
燕遣將秦開。
攻其西方。
取地二千餘裡。
至滿潘汗爲界。
按漢書地理志。
潘汗縣屬遼東郡。
本註。
有沛水。
源出塞外。
西南流入海。
此雲二千裡。
未知從何計而言也。
資治通鑑雲。
燕將秦開。
爲質於胡。
胡甚信之。
歸而襲破東胡。
卻地千餘裡。
此言近是。
栗谷集箕子實記雲。
取地一千餘裡。
此亦以二千裡之說。
爲疑而改之也。
今幷考而取其近者。
箕準 箕是箕子封國。
則非姓也。
然東史皆稱箕準。
或言箕氏。
或以國爲姓而稱之也。
晉惠帝時有代人箕澹。
胡三省註。
姓譜箕商箕子之後。
氏族大全韻府羣玉皆雲。
箕子支子。
食采於于。
因氏鮮于。
貫太原。
〈按。
山海經雲。
海東有君子國。
衣冠帶劒。
好讓不爭。
有堇花草。
朝生夕死。
又古今記曰。
君子國地方千裡。
多木槿花。
又東方朔神異記曰。
東方有人焉。
男皆縞帶古冠。
女皆采衣。
恒恭坐而不相犯。
相譽而不相毀。
見人有患。
投死救之。
倉卒見之如癡。
名曰善人。
此皆指我國而言。
蓋東方古初民俗淳古。
而箕子立敎。
則丕變風動。
其衣冠文物。
必有如上所言者矣。
後漢書亦雲。
天性柔順。
易以道禦冠弁衣錦器用俎豆雲。
則此必箕氏治化之及而然也。
惜其不傳于本國。
而猶幸見於中國之書如此也歟。
唐玄宗謂新羅爲君子國。
且高麗時表詞。
稱本國爲槿花鄕。
蓋本於上文也。
今錄于此。
爲異聞。
〉 衛滿來降漢高帝十二年 補編係于惠帝元年丁未。
按資治通鑑。
盧綰反在是年四月。
則滿之出奔。
當在是年矣。
衛滿叛漢惠帝二年 補編係于丁未。
而東國通鑑崔氏史論雲。
準立二十九年漢惠戊申。
南奔。
按。
滿覊旅亡命。
潛畜異謀。
則必招誘亡反。
俟釁以動。
不可以時月期也。
從崔說。
武康王 武康王。
麗人避惠宗諱。
多稱虎康王。
麗志。
金馬郡有後朝鮮武康王妃陵。
俗號永通大王陵。
一雲。
百濟武王小名薯童。
輿地勝覽。
益山古號金馬。
永通卽薯童之轉。
又雲。
武康王與善化夫人。
作彌勒寺。
新羅眞平王。
遣百工助之。
按。
此雲武康。
卽武王之誤也。
百濟武王。
與眞平王同時。
而有善化夫人。
則勝覽未之考也。
三國遺事。
百濟武王名薯童。
妃善化夫人新羅眞平王之女雲者是也。
高麗史忠肅王三十六年雲。
盜發馬韓祖虎康王陵。
又芝峯類說曰。
輿地勝覽所謂武康王卽箕準也。
二說亦當有據。
故從之。
箕準子友親冐姓韓氏 按德陽奇氏譜。
自太祖文聖大王箕子。
至哀王準四十一世。
起周武己卯。
盡漢高丙午。
又馬韓始於康王卓。
至稽王八世。
起漢惠戊申。
盡成帝鴻嘉四年甲辰。
爲溫祚所幷。
其世代名謚紀年。
纖悉載錄。
又曰。
馬韓元王。
有子三人。
曰友平友誠友諒。
國亡。
友平奔高句麗。
仕琉璃王。
爲北原單于氏。
友誠降百濟。
仕溫祚王。
爲德陽奇氏。
友諒亡歸新羅。
仕脫解王。
爲上黨韓氏。
其言不出正史。
未可信。
故不從。
〈按。
李廷龜箕子崇仁殿碑曰。
馬韓末。
有孱孫三人。
曰親。
後爲韓氏。
曰平。
爲奇氏。
曰諒。
入龍岡烏石山。
後爲鮮于氏。
其曰親者。
卽通考所謂箕準子友親。
留在冐姓韓氏者也。
其曰平曰諒。
與奇譜同。
其後之冐姓者各異。
今不可考。
○又按韻書。
箕子封於朝鮮。
支子仲食采於于。
因氏以鮮于。
趙孟頫贈鮮于樞詩曰。
箕子之後多髥翁。
鮮于之爲箕子後明矣。
洪氏揔目曰。
洪武間有鮮于京者爲中領別將。
其七代孫寔。
自泰川來居崇仁殿側。
遂以寔爲箕子後。
拜殿監。
子孫世受雲。
〉 卞韓 後漢書。
弁辰三韓之一。
東史作卞韓。
從本史。
辰韓亦謂秦韓 遺事。
崔緻遠曰。
辰韓本燕人避之者。
故取涿水之名。
稱所居之邑裡。
雲沙涿漸涿。
羅人方言。
讀涿爲道。
或作梁。
梁亦音道。
按。
今我人稱梁爲道乙。
若露梁津稱露道乙是也。
辰韓雖燕人。
而後秦統一。
故通稱。
古人秦辰通用。
據左傳辰嬴。
亦可傍證。
濊滄海 濊或作穢。
或作獩。
或作薉。
滄或作倉。
或作蒼。
今皆從水邊。
尼谿相參 尼谿。
濊音之反切。
尼谿相參。
與朝鮮相路人對稱。
尼谿當爲國號。
我國何甞有此耶。
中國之人。
書外蕃名號。
或用反切。
而訛者亦多。
此語曾聞之師矣。
又按。
相路人相韓陰尼谿相參將軍王唊。
應劭謂之五人。
並尼谿而言也。
師古曰。
尼谿地名。
四人也。
以尼谿相參爲一人也。
下文封侯無尼谿。
則顔說是也。
高句麗之名。
已在漢武帝前。
見地理考高句麗條。
???????? 二府之誤 漢書昭帝始元五年。
直雲罷眞番郡。
而不言倂於玄菟。
後漢書雲。
罷臨屯眞番。
以倂樂浪玄菟。
今從漢書。
〈互地理考。
〉○又按漢書。
無置二府之事。
而後漢書昭帝始元五年。
自單大嶺以東沃沮濊貊。
悉屬樂浪。
後以境土曠遠。
復分嶺東七縣。
置樂浪東部都尉。
據此則樂浪分而爲二。
未甞立二府也。
惟三國遺事雲。
昭帝始元五年己亥。
置二外府。
謂朝鮮舊地平那及玄菟郡。
爲平州都督府。
臨屯樂浪等兩郡。
置東府都尉府。
此未知何據。
而況都督之名出於後世。
則其言蓋引漢書而臆斷之也。
東國通鑑。
引遺事而不曾考覈。
又改東部都尉。
爲東府都督。
則尤誤矣。
然而二府之說。
東人傳說。
牢不可破。
皆緣通鑑之魯莾而因以襲謬也。
後漢書夫餘之誤 後漢書夫餘傳。
初北夷櫜離國〈疑高句麗舊名〉侍兒姙身。
王欲殺之。
侍兒曰。
前見天上有氣。
大如鷄子來降。
我因以有身。
王囚之。
後遂生男。
王令置豕牢。
豕以口氣噓之。
不死。
復徙馬欄。
馬亦如之。
王以爲神。
乃聽母收養。
名曰東明。
長而善射。
王忌其猛。
欲殺之。
東明奔走。
南至掩斯水。
〈本註雲。
高麗中有蓋斯水。
疑此水也。
〉以弓擊水。
魚鱉皆聚浮水上。
東明乘之得渡。
因至夫餘而王之。
三國遺事亦引珠琳傳第二十一卷雲。
昔寧禀離王侍婢有娠。
相者曰。
貴而當王。
王曰。
非我之胤。
當殺之。
婢曰。
氣從天來。
故我有娠。
及子之産。
謂之不祥。
棄豬圈則豬噓之。
棄馬欄則馬乳。
而得不死。
卒爲夫餘王。
此與後漢書略同。
遺事又雲。
寧禀離王乃夫婁之異稱也。
東明爲卒本夫餘王。
卒本夫餘。
亦是北夫餘之別都。
故雲夫餘王。
○按後漢書所雲夫餘王東明。
卽高句麗始祖朱蒙也。
自此以後。
中國史襲謬傳訛。
至於北史。
以朱蒙爲高句麗始祖。
以東明爲百濟始祖。
蓋百濟姓夫餘。
故認爲夫餘國也。
分一人而爲二國之祖。
是遠外懸聞失實也。
東國古記。
稱北夫餘出於檀君雲。
夫東史作扶。
新羅始祖見怪說辨 ???????? 徐那伐 三國史。
新羅始祖立國。
號徐那伐。
遺事雲。
俗訓京雲徐伐。
今俗稱京爲徐蔚。
則又徐伐之轉。
遺事雲。
始祖立國。
號徐羅伐。
或雲斯羅。
又曰斯盧。
北史。
新羅亦曰斯盧。
斯盧是辰韓十二國之一。
其名已久矣。
蓋赫居世起其地。
故國號斯盧。
而國人稱王都爲徐羅伐。
後人轉訛爲國號耳。
智證王四年。
羣臣上言。
始祖以來。
國號未定。
或稱斯羅。
或稱斯盧。
或言新羅。
無所謂徐羅伐。
則尤信其非國名。
今取斯盧之號。
閼英新羅始祖五年 三國史新羅本記。
始祖五年春正月。
龍見於閼英井。
右脇誕生女兒。
老嫗見而異之。
收養。
以井名名之。
及長。
有德容雲雲。
東國通鑑諸史幷同。
遺事尤怪。
今觀文勢。
謂閼英生於是年。
以立之爲妃。
亦在是年。
豈有如此之理乎。
三國遺事。
謂妃與王同歲生。
此言近可。
而至是納之爲妃爾。
故從遺事。
高句麗始祖 高句麗之出於夫餘。
則信矣。
而三國史雲。
夫餘舊都。
有人自稱天帝子解慕漱來都焉。
又雲。
金蛙得女子於太白雲。
〈見下怪說辨。
〉其說荒唐。
而解慕漱之來歷。
又爲怳惚難信。
今皆不取。
而三國遺事頗詳。
故今刪補之。
〈見夫婁條。
〉 類利逃歸高句麗始祖十九年 北史雲。
朱蒙在夫餘。
妻懷孕。
朱蒙逃後。
生子始閭諧。
及長。
知朱蒙爲國王。
卽與母亡歸。
名曰閭達。
委國事。
按。
始閭諧卽東史所稱類利也。
東史無與母偕歸事。
故從北史。
北史又雲。
朱蒙死。
子如栗立。
如栗死。
子莫來立。
乃幷夫餘雲。
而係于漢武之前。
三國史。
大武神王爲朱蒙孫。
而幷扶餘。
則疑莫來也。
然而名號年代錯誤。
今從本史。
東明葬龍山 東明之時。
平壤爲漢樂浪郡治。
東明何以得至此耶。
應製註亦雲。
朱蒙都卒本。
雖不知所在。
唐李勣奏國內城至平壤十七驛雲。
則相去遙遠。
抑甞構九梯宮。
來遊而死。
葬一于此。
此說亦非矣。
蓋句麗當毌丘慕容之亂。
都邑殘破。
先陵毀掘。
至于移國。
則先王陵寢亦隨而南遷。
東明之墓。
葬於今中和之龍山。
而有所雲雲也。
高麗高宗。
遭蒙古之亂。
遷都于江華。
太祖以下陵墓移窆。
則此可以傍推矣。
更考廣輿記。
遼東復州明王山。
稱高句麗王子東明葬此。
或初葬於此耶。
百濟系派 三國史百濟本記雲。
溫祚父鄒牟。
或雲。
朱蒙自北扶餘逃難。
至卒本扶餘。
扶餘王無子有三女。
見朱蒙知非常人。
以第二女妻之。
未幾。
王薨。
朱蒙嗣位。
生二子。
長曰沸流。
次曰溫祚。
及朱蒙在北扶餘所生子來爲太子。
沸流溫祚恐爲太子所不容。
遂與烏于馬黎等南行。
〈此本紀正文所載。
而東國通鑑及諸史所引者。
〉又雲。
始祖沸流王。
其父優台。
〈按。
高句麗官有于台。
優台疑官名。
〉北扶餘王夫婁庶孫。
母召西奴。
卒本延陀勃之女。
歸優台。
生二子。
曰沸流溫祚。
優台死。
朱蒙至卒本立都。
娶召西奴爲妃。
待沸流等如己子。
及朱蒙在扶餘所生禮氏子來。
立爲太子嗣位。
於是。
沸流溫祚奉母。
南渡浿帶二水。
至彌鄒忽。
〈此本記註中所引。
〉按高句麗本紀。
無卒本王以女妻朱蒙及朱蒙嗣位之說。
其言似爲可疑矣。
金氏撰史。
非有國史實錄之可據。
而專引海東古記之文。
此二節皆出於古記者也。
祭祀志。
金氏又引古記雲。
百濟始祖。
或雲朱蒙。
或雲優台。
是皆一般古記。
而金氏作本紀。
有所取舍。
故後人遂信其爲朱蒙後也。
更按蓋鹵王上魏表。
有與高句麗源出扶餘之語。
又溫祚之姓。
不從高而從扶餘。
則其爲優台之後。
明甚矣。
或曰。
然則溫祚甞立東明廟。
而不立優台廟者。
何也。
曰。
東明子畜溫祚。
溫祚父事東明。
故立廟祀之而崇報之耳。
古記亦以或雲傳疑。
則非定辭也。
前史〈通典及冊府元龜北史隋書等史〉分明書立始祖優台廟。
歲四祀之。
則東史之不言。
史闕文也。
曰。
後來多婁責稽汾西稽王阿莘腆支王。
皆於卽位後。
謁東明廟。
而無謁優台廟者。
何也。
曰。
凡史常事不書。
旣立優台廟。
歲四祀之。
則何可一一記之耶。
東明是別廟。
故嗣王或時行而史記之爾。
若爲東明後。
則當以母配食。
奈何更立國母廟耶。
其不配于優台者。
其母後從東明。
故蓋難之歟。
十濟百濟之稱 百濟本紀曰。
以十臣爲輔翼。
故國號十濟。
後以來時百姓樂從。
故改號百濟。
北史亦曰。
初以百家濟。
號百濟。
此言疑未可信也。
按後漢書。
三韓七十八國。
伯濟其一也。
陳壽三國
參考羣書。
評其同異。
以示去取之意。
爲考異三十卷。
隻取典實可法者。
此作史者之柯則也。
今倣之。
爲東史考異。
檀君元年戊辰。
當唐堯二十五年。
按魏書。
往在二千載。
有檀君王儉。
立都阿斯達。
開國號朝鮮。
與堯同時雲。
中國史所記。
與東史略同。
但東史太涉誕妄。
故人多不信。
而歸之慌惚存亡之間。
則不可。
又按。
麗僧無亟一然等。
撰三國遺事。
引古記雲。
檀君以唐堯五十年庚寅卽位。
自註雲。
堯元年戊辰。
五十年爲丁巳。
非庚寅也。
此與經世書異。
必別有一書也。
東國通鑑及麗史地志皆雲。
唐堯戊辰。
檀君都平壤。
堯之立在上元甲子甲辰之歲。
則戊辰卽其二十五年也。
申翊聖經世書補編。
亦以堯二十五年戊辰。
爲檀君元年。
故今從之。
檀君異稱 遺事以爲。
降於神壇樹下。
故稱壇君。
通鑑及麗志以爲。
降於檀木下。
故稱檀君。
今從通鑑及麗志。
王儉 古記及遺事所引魏書皆雲。
檀君名王儉雲。
而三國史。
平壤者本僊人王儉宅也。
不言爲檀君名。
故通鑑不著其名。
今雖取而或之。
〈更按。
三國史雲。
或雲王之都王儉。
按漢書。
衛滿擊破朝鮮。
稍役屬眞蕃朝鮮諸夷及故燕齊亡命者王之。
都王儉。
今截去上文。
而隻雲王之都王儉。
文理不成。
金氏之踈略。
每多如此。
今不可以不辨。
〉 儉漢書作險。
今從東史所記作儉。
敎民編髮蓋首 此條出於洪氏揔目。
未知本於何書。
而亦必有據。
且開國之初。
必有敎民之節。
故今從之。
彭吳之非 洪氏揔目。
命彭吳。
治國內山川。
殊不知彭吳乃漢人。
而有此誤也。
漢書食貨志。
彭吳開道。
通穢貊朝鮮。
置滄海郡。
蓋武帝時也。
金時習詩。
壽春時貊國。
通道自彭吳。
是也。
洪氏所引不當。
故不取。
夫婁當有二人 三國遺事引檀君記雲。
娶西河河伯女。
産子夫婁。
又其北扶餘篇雲。
解慕漱立國於北扶餘。
生子名夫婁。
當漢宣帝神爵三年。
又引高句麗記雲。
解慕漱私河伯女。
産朱蒙。
夫婁與朱蒙。
異母兄弟也。
又其王曆篇雲。
朱蒙檀君子。
則此以解慕漱爲檀君也。
此所稱檀君。
或非謂始降之檀君。
而以檀爲姓。
則其子孫因以爲號。
幷稱爲檀君。
所謂解慕漱者。
亦始降檀君之後。
又名其子夫婁者。
若芉心之更稱懷王也。
古來傳說荒誕。
終無可信之文。
今隻從其近似者。
夫婁則分爲二人而錄之。
九夷 東夷九種。
言者不一。
後漢書畎夷幹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又有藍夷。
論語正義。
九夷〈爾雅?同〉曰。
玄菟樂浪高麗滿餙鳧更素家東屠倭天鄙。
遺事引新羅僧安弘記九韓曰。
日本中華吳越乇羅鷹遊靺鞨丹國女眞穢貊。
正義有玄菟樂浪。
則漢後所定。
而所謂滿餙鳧更素家東屠天鄙者。
未知何地。
安弘所記。
亦是羅代幷立之國。
而所謂鷹遊。
今無可考。
中華吳越亦入九韓之數。
未滿一笑。
惟後漢書所論有據。
故今從之。
復取竹書記年通典通鑑前編等書。
以備始末。
檀君薨 古記。
檀君與堯幷立於戊辰。
歷虞夏。
至商武丁八年乙未。
入阿斯達山爲神。
壽一千四十八。
今考經世書及諸史。
武丁八年爲甲子。
而三十九年乙未。
自堯戊辰至武丁八年甲子。
爲一千十七年。
至乙未爲一千四十八年。
而如古記之說。
豈非享國則一千十七年而壽至於千四十八歲耶。
今依經世書武丁八祀甲子錄之。
蓋上世神聖之人。
年壽或有與常人絶異。
廣成子千二百歲。
彭祖八百歲。
雖出稗家雜說。
而中國人傳說已久。
又見日本史。
倭皇垂仁時。
倭姬年五百餘歲。
是當西漢元成之際。
大臣武內年三百四十。
當西晉之末。
以此觀之。
則檀君享年千餘歲。
亦無足怪。
而權近應製詩。
傳世不知幾。
歷年曾過千。
其意以千四十八年。
歸之傳世歷年之數。
頗爲近理。
故通鑑取其論。
今收入。
入阿斯達山爲神 爲神之說。
雖甚怪誕。
後世多有人死而尊以爲神祀之者。
是或其類也。
故從之。
〈南秋江孝溫詩。
檀君生我靑丘衆。
敎我彜倫浿水邊。
採藥阿斯今萬世。
至今人記戊辰年。
前輩亦信其爲神之說。
〉 檀君塚 輿地勝覽江東縣古迹。
縣西三裡有大塚。
周四百十尺。
俗傳檀君塚。
此出諺說。
故不從。
崔氏傳 東國通鑑。
諸臣奉敎撰。
故其論斷者皆雲臣等按。
今考崔錦南溥集史論。
皆崔所作也。
崔之外孫。
卽柳眉庵希春。
而編其集。
以眉庵之博雅。
宜無所誤矣。
東人皆謂通鑑出於徐四佳居正之手。
金潛谷堉海東名臣錄。
徐傳其著述。
有東國通鑑。
豈非諸臣幷撰而四佳揔裁錦南著論耶。
今以崔氏溥書之。
〈提綱亦然。
〉 檀君避箕子。
移藏唐京。
遺事檀君禦國一千五百年。
周武王己卯。
封箕子於朝鮮。
檀君乃移藏唐京。
後隱阿斯達山爲神。
壽一千九百八歲。
今以經世書考之。
自堯戊辰至武王己卯。
一千二百十二年。
禦國千五百年之說。
誕不足辨矣。
且箕子仁聖。
豈有冐占人國之理。
其誣聖甚矣。
蓋彼已衰亡。
故箕子之來。
披草萊開創耳。
麗志文化縣莊莊坪。
世傳檀君所都。
卽唐莊京〈遺事作藏唐京〉之誤。
勝覽亦雲基址尙存。
此出於世俗之傳。
幷不取。
後朝鮮 麗史地志。
有檀君前朝鮮箕子後朝鮮之文。
故今從之。
通鑑雲。
檀君朝鮮。
箕子朝鮮。
衛滿朝鮮。
其義不是。
今黜衛氏。
爲僭國例。
〈見凡例。
〉 箕子名胥餘 史記索隱曰。
箕子名胥餘。
柳宗元箕子碑註。
名須臾。
蓋音訛也。
今從索隱。
箕子紂親戚 史記宋世家。
箕子紂親戚也。
馬融王肅以爲紂諸父。
服虔以爲紂庶兄。
今從世家。
箕子被囚 世家。
紂爲象箸。
箕子歎曰。
彼爲象箸。
必爲玉杯。
爲玉杯。
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禦之矣。
輿馬宮室之漸。
自此始。
不可振也。
紂爲淫泆。
箕子諫。
不聽而囚之。
或曰。
可以去矣。
箕子曰。
爲人臣。
諫不聽而去。
是彰君之惡。
而自悅於民。
吾不忍爲也。
乃被髮佯狂而爲奴。
遂隱而鼓琴。
以自悲。
傳箕子操。
又與微子王子比幹。
痛殷之將亡。
相與問答。
有微子篇。
武王問洪範。
此皆繫在中國時事。
故略之。
箕子受封在武王己卯 箕子封朝鮮。
通鑑前編錄於武王己卯。
經世書錄於成王戊子雲。
命微子於宋。
命箕子於高麗。
按。
武王代商。
卽封羣聖王之後裔。
則前編之書爲可信。
且後日朝周。
亦在武王之世。
則經世書所記有不合。
故今從前編。
箕子避地朝鮮與受封朝鮮之別 史記微子世家曰。
武王封箕子於朝鮮。
書洪範大傳曰。
武王勝殷。
釋箕子囚。
箕子不忍周之釋。
走之朝鮮。
武王聞之。
因以朝鮮封之。
漢書地理志曰。
殷道衰。
箕子去之朝鮮。
後漢書亦曰。
箕子違衰殷之運。
避地朝鮮。
後人以班範二史爲信。
至本朝。
張氏林氏幷以爲然。
〈谿谷張氏曰。
箕子曰。
商其淪喪。
我罔爲臣僕。
若受武王之封爵。
是臣於周而變其初志也。
史遷之說。
明是謬妄。
而漢書甚有理。
蓋箕子去中國入朝鮮。
鮮民共尊爲君。
亦猶太伯適荊蠻。
而遂君其地也。
林氏曰。
武王尊事箕子。
當錫之胙土。
無屛之荒服之理。
漢書爲是。
〉史記素號踈漏。
故今以諸說爲正。
箕子築城 麗志。
平壤古城一。
箕子所築。
輿覽。
平壤外城。
在唐浦上。
石築周八千二百尺。
土築一萬二百五尺。
高三十尺。
世傳箕子所築。
不知是否。
麗太祖五年。
始築西都在城。
疑卽此城。
按。
年代久遠。
雖不知此城必爲箕子所築。
而歷代因箕子舊築而修治之。
亦不異矣。
箕子東來。
雖無南面之樂。
當時九夷交亂。
敎化未被。
則豈無固國禦暴之道乎。
今從麗志。
設禁八條 徐居正曰。
涵虗子之論。
深悉我國風俗雲。
故幷節而錄之。
按。
涵虗子作天運昭統中。
有論箕子事。
範學全書雲。
永樂間道士。
非也。
卽我國僧。
其名守伊。
又稱得通。
甞撰金剛經五家解者也。
〈更按。
箕子洪範其第三疇曰。
八政。
治國之道備矣。
史雲八條。
或以是耶。
漢書所傳。
隻有三條。
與漢祖約法三章同。
詳見雜說。
〉 平壤井田 東人諸說。
皆雲箕子井田。
然其田與井字異。
故今隻曰井田制。
而不曰畫井田。
更按。
箕子田制。
不見中國史。
故通鑑不取。
而東方相傳之語。
不可誣矣。
麗志。
平壤城內。
區畫用井田制。
勝覽。
平壤外城內。
箕子井田。
區畫宛然。
今從之。
平壤志雲。
箕子經界猶存。
而或因兼幷。
或阡陌割裂。
幾失舊址。
萬曆乙酉。
庶尹金敏善修之雲。
大同江歌 大同江永明嶺。
箕子時未必有是名。
而出於後世者也。
麗史樂志。
錄此頗得箕子當日聖治氣像。
故從之。
箕子朝周 竹書紀年。
武王十六年。
〈壬午。
〉箕子來朝。
綱鑑等諸書皆從之。
今取錄焉。
朝周事。
竹書史記皆箕子事。
而獨尙書大傳。
以麥穗歌爲微子事。
後人引此及罔爲臣僕語。
謂箕子必不朝周。
此說不是。
故不從。
左傳僖公十五年。
秦穆公曰。
吾聞。
唐叔之封也。
箕子曰。
其後必大。
箕子受封時。
唐叔猶未生。
苟不朝會往來。
緣何以知之。
縱有私語。
彼西戎人安得以爲據哉。
今以史記爲是。
箕子薨周成王三十三年 箕子年壽。
不見傳記。
而洪氏緫目雲。
按震朝通紀曰。
箕子生於丙戌。
而卒於戊午。
年九十三。
與周武王同時。
而壽亦同異哉雲。
所謂通紀。
爲何人所作。
而其言似有徵。
故從之。
葬平壤北兎山 史記索隱。
引杜預雲。
梁國蒙縣。
有箕子塚。
今考一統志。
不見。
蓋杜氏傳聞而誤也。
一統志古跡。
平壤城外。
有箕子墓。
此蓋從東人之言而書也。
麗志。
平壤府城北兎山上。
有箕子墓。
今從之。
燕伯稱王周顯王四十六年 資治通鑑。
是年韓燕皆稱王燕卽易王也。
據此則朝鮮侯事。
當在是年以後。
而經世書補編。
繫于周顯王三十六年戊子燕文公卒易王立之下。
此時燕未甞稱王。
今從通鑑。
朝鮮侯稱王 箕子東封時。
周之五等命爵。
不知何居。
而魏略雲朝鮮侯。
則必是侯爵。
從之。
又曰。
燕爲王。
朝鮮侯亦自稱王。
欲擊燕以尊周。
按。
侯之欲伐燕而尊周。
必問其僭號之罪而定名也。
然則亦何敢先自稱王耶。
此必是欲伐燕以後事。
故今書于其下。
後漢書。
箕子後四十餘世至準。
稱王。
今從魏略。
王否薨。
子準立。
秦始皇三十六年。
魏略雲。
秦幷天下。
使蒙恬築長城。
到遼東。
朝鮮王否。
畏秦服屬。
否死。
子準立。
二十餘年而陳項起。
今考資治通鑑。
秦築長城。
在於丁亥。
陳項起在二世壬辰。
是六年間事。
安有二十餘年之理乎。
崔氏論及補編。
繫于是年。
今從之。
攻朝鮮西方。
取地二千餘裡。
魏略。
燕遣將秦開。
攻其西方。
取地二千餘裡。
至滿潘汗爲界。
按漢書地理志。
潘汗縣屬遼東郡。
本註。
有沛水。
源出塞外。
西南流入海。
此雲二千裡。
未知從何計而言也。
資治通鑑雲。
燕將秦開。
爲質於胡。
胡甚信之。
歸而襲破東胡。
卻地千餘裡。
此言近是。
栗谷集箕子實記雲。
取地一千餘裡。
此亦以二千裡之說。
爲疑而改之也。
今幷考而取其近者。
箕準 箕是箕子封國。
則非姓也。
然東史皆稱箕準。
或言箕氏。
或以國爲姓而稱之也。
晉惠帝時有代人箕澹。
胡三省註。
姓譜箕商箕子之後。
氏族大全韻府羣玉皆雲。
箕子支子。
食采於于。
因氏鮮于。
貫太原。
〈按。
山海經雲。
海東有君子國。
衣冠帶劒。
好讓不爭。
有堇花草。
朝生夕死。
又古今記曰。
君子國地方千裡。
多木槿花。
又東方朔神異記曰。
東方有人焉。
男皆縞帶古冠。
女皆采衣。
恒恭坐而不相犯。
相譽而不相毀。
見人有患。
投死救之。
倉卒見之如癡。
名曰善人。
此皆指我國而言。
蓋東方古初民俗淳古。
而箕子立敎。
則丕變風動。
其衣冠文物。
必有如上所言者矣。
後漢書亦雲。
天性柔順。
易以道禦冠弁衣錦器用俎豆雲。
則此必箕氏治化之及而然也。
惜其不傳于本國。
而猶幸見於中國之書如此也歟。
唐玄宗謂新羅爲君子國。
且高麗時表詞。
稱本國爲槿花鄕。
蓋本於上文也。
今錄于此。
爲異聞。
〉 衛滿來降漢高帝十二年 補編係于惠帝元年丁未。
按資治通鑑。
盧綰反在是年四月。
則滿之出奔。
當在是年矣。
衛滿叛漢惠帝二年 補編係于丁未。
而東國通鑑崔氏史論雲。
準立二十九年漢惠戊申。
南奔。
按。
滿覊旅亡命。
潛畜異謀。
則必招誘亡反。
俟釁以動。
不可以時月期也。
從崔說。
武康王 武康王。
麗人避惠宗諱。
多稱虎康王。
麗志。
金馬郡有後朝鮮武康王妃陵。
俗號永通大王陵。
一雲。
百濟武王小名薯童。
輿地勝覽。
益山古號金馬。
永通卽薯童之轉。
又雲。
武康王與善化夫人。
作彌勒寺。
新羅眞平王。
遣百工助之。
按。
此雲武康。
卽武王之誤也。
百濟武王。
與眞平王同時。
而有善化夫人。
則勝覽未之考也。
三國遺事。
百濟武王名薯童。
妃善化夫人新羅眞平王之女雲者是也。
高麗史忠肅王三十六年雲。
盜發馬韓祖虎康王陵。
又芝峯類說曰。
輿地勝覽所謂武康王卽箕準也。
二說亦當有據。
故從之。
箕準子友親冐姓韓氏 按德陽奇氏譜。
自太祖文聖大王箕子。
至哀王準四十一世。
起周武己卯。
盡漢高丙午。
又馬韓始於康王卓。
至稽王八世。
起漢惠戊申。
盡成帝鴻嘉四年甲辰。
爲溫祚所幷。
其世代名謚紀年。
纖悉載錄。
又曰。
馬韓元王。
有子三人。
曰友平友誠友諒。
國亡。
友平奔高句麗。
仕琉璃王。
爲北原單于氏。
友誠降百濟。
仕溫祚王。
爲德陽奇氏。
友諒亡歸新羅。
仕脫解王。
爲上黨韓氏。
其言不出正史。
未可信。
故不從。
〈按。
李廷龜箕子崇仁殿碑曰。
馬韓末。
有孱孫三人。
曰親。
後爲韓氏。
曰平。
爲奇氏。
曰諒。
入龍岡烏石山。
後爲鮮于氏。
其曰親者。
卽通考所謂箕準子友親。
留在冐姓韓氏者也。
其曰平曰諒。
與奇譜同。
其後之冐姓者各異。
今不可考。
○又按韻書。
箕子封於朝鮮。
支子仲食采於于。
因氏以鮮于。
趙孟頫贈鮮于樞詩曰。
箕子之後多髥翁。
鮮于之爲箕子後明矣。
洪氏揔目曰。
洪武間有鮮于京者爲中領別將。
其七代孫寔。
自泰川來居崇仁殿側。
遂以寔爲箕子後。
拜殿監。
子孫世受雲。
〉 卞韓 後漢書。
弁辰三韓之一。
東史作卞韓。
從本史。
辰韓亦謂秦韓 遺事。
崔緻遠曰。
辰韓本燕人避之者。
故取涿水之名。
稱所居之邑裡。
雲沙涿漸涿。
羅人方言。
讀涿爲道。
或作梁。
梁亦音道。
按。
今我人稱梁爲道乙。
若露梁津稱露道乙是也。
辰韓雖燕人。
而後秦統一。
故通稱。
古人秦辰通用。
據左傳辰嬴。
亦可傍證。
濊滄海 濊或作穢。
或作獩。
或作薉。
滄或作倉。
或作蒼。
今皆從水邊。
尼谿相參 尼谿。
濊音之反切。
尼谿相參。
與朝鮮相路人對稱。
尼谿當爲國號。
我國何甞有此耶。
中國之人。
書外蕃名號。
或用反切。
而訛者亦多。
此語曾聞之師矣。
又按。
相路人相韓陰尼谿相參將軍王唊。
應劭謂之五人。
並尼谿而言也。
師古曰。
尼谿地名。
四人也。
以尼谿相參爲一人也。
下文封侯無尼谿。
則顔說是也。
高句麗之名。
已在漢武帝前。
見地理考高句麗條。
???????? 二府之誤 漢書昭帝始元五年。
直雲罷眞番郡。
而不言倂於玄菟。
後漢書雲。
罷臨屯眞番。
以倂樂浪玄菟。
今從漢書。
〈互地理考。
〉○又按漢書。
無置二府之事。
而後漢書昭帝始元五年。
自單大嶺以東沃沮濊貊。
悉屬樂浪。
後以境土曠遠。
復分嶺東七縣。
置樂浪東部都尉。
據此則樂浪分而爲二。
未甞立二府也。
惟三國遺事雲。
昭帝始元五年己亥。
置二外府。
謂朝鮮舊地平那及玄菟郡。
爲平州都督府。
臨屯樂浪等兩郡。
置東府都尉府。
此未知何據。
而況都督之名出於後世。
則其言蓋引漢書而臆斷之也。
東國通鑑。
引遺事而不曾考覈。
又改東部都尉。
爲東府都督。
則尤誤矣。
然而二府之說。
東人傳說。
牢不可破。
皆緣通鑑之魯莾而因以襲謬也。
後漢書夫餘之誤 後漢書夫餘傳。
初北夷櫜離國〈疑高句麗舊名〉侍兒姙身。
王欲殺之。
侍兒曰。
前見天上有氣。
大如鷄子來降。
我因以有身。
王囚之。
後遂生男。
王令置豕牢。
豕以口氣噓之。
不死。
復徙馬欄。
馬亦如之。
王以爲神。
乃聽母收養。
名曰東明。
長而善射。
王忌其猛。
欲殺之。
東明奔走。
南至掩斯水。
〈本註雲。
高麗中有蓋斯水。
疑此水也。
〉以弓擊水。
魚鱉皆聚浮水上。
東明乘之得渡。
因至夫餘而王之。
三國遺事亦引珠琳傳第二十一卷雲。
昔寧禀離王侍婢有娠。
相者曰。
貴而當王。
王曰。
非我之胤。
當殺之。
婢曰。
氣從天來。
故我有娠。
及子之産。
謂之不祥。
棄豬圈則豬噓之。
棄馬欄則馬乳。
而得不死。
卒爲夫餘王。
此與後漢書略同。
遺事又雲。
寧禀離王乃夫婁之異稱也。
東明爲卒本夫餘王。
卒本夫餘。
亦是北夫餘之別都。
故雲夫餘王。
○按後漢書所雲夫餘王東明。
卽高句麗始祖朱蒙也。
自此以後。
中國史襲謬傳訛。
至於北史。
以朱蒙爲高句麗始祖。
以東明爲百濟始祖。
蓋百濟姓夫餘。
故認爲夫餘國也。
分一人而爲二國之祖。
是遠外懸聞失實也。
東國古記。
稱北夫餘出於檀君雲。
夫東史作扶。
新羅始祖見怪說辨 ???????? 徐那伐 三國史。
新羅始祖立國。
號徐那伐。
遺事雲。
俗訓京雲徐伐。
今俗稱京爲徐蔚。
則又徐伐之轉。
遺事雲。
始祖立國。
號徐羅伐。
或雲斯羅。
又曰斯盧。
北史。
新羅亦曰斯盧。
斯盧是辰韓十二國之一。
其名已久矣。
蓋赫居世起其地。
故國號斯盧。
而國人稱王都爲徐羅伐。
後人轉訛爲國號耳。
智證王四年。
羣臣上言。
始祖以來。
國號未定。
或稱斯羅。
或稱斯盧。
或言新羅。
無所謂徐羅伐。
則尤信其非國名。
今取斯盧之號。
閼英新羅始祖五年 三國史新羅本記。
始祖五年春正月。
龍見於閼英井。
右脇誕生女兒。
老嫗見而異之。
收養。
以井名名之。
及長。
有德容雲雲。
東國通鑑諸史幷同。
遺事尤怪。
今觀文勢。
謂閼英生於是年。
以立之爲妃。
亦在是年。
豈有如此之理乎。
三國遺事。
謂妃與王同歲生。
此言近可。
而至是納之爲妃爾。
故從遺事。
高句麗始祖 高句麗之出於夫餘。
則信矣。
而三國史雲。
夫餘舊都。
有人自稱天帝子解慕漱來都焉。
又雲。
金蛙得女子於太白雲。
〈見下怪說辨。
〉其說荒唐。
而解慕漱之來歷。
又爲怳惚難信。
今皆不取。
而三國遺事頗詳。
故今刪補之。
〈見夫婁條。
〉 類利逃歸高句麗始祖十九年 北史雲。
朱蒙在夫餘。
妻懷孕。
朱蒙逃後。
生子始閭諧。
及長。
知朱蒙爲國王。
卽與母亡歸。
名曰閭達。
委國事。
按。
始閭諧卽東史所稱類利也。
東史無與母偕歸事。
故從北史。
北史又雲。
朱蒙死。
子如栗立。
如栗死。
子莫來立。
乃幷夫餘雲。
而係于漢武之前。
三國史。
大武神王爲朱蒙孫。
而幷扶餘。
則疑莫來也。
然而名號年代錯誤。
今從本史。
東明葬龍山 東明之時。
平壤爲漢樂浪郡治。
東明何以得至此耶。
應製註亦雲。
朱蒙都卒本。
雖不知所在。
唐李勣奏國內城至平壤十七驛雲。
則相去遙遠。
抑甞構九梯宮。
來遊而死。
葬一于此。
此說亦非矣。
蓋句麗當毌丘慕容之亂。
都邑殘破。
先陵毀掘。
至于移國。
則先王陵寢亦隨而南遷。
東明之墓。
葬於今中和之龍山。
而有所雲雲也。
高麗高宗。
遭蒙古之亂。
遷都于江華。
太祖以下陵墓移窆。
則此可以傍推矣。
更考廣輿記。
遼東復州明王山。
稱高句麗王子東明葬此。
或初葬於此耶。
百濟系派 三國史百濟本記雲。
溫祚父鄒牟。
或雲。
朱蒙自北扶餘逃難。
至卒本扶餘。
扶餘王無子有三女。
見朱蒙知非常人。
以第二女妻之。
未幾。
王薨。
朱蒙嗣位。
生二子。
長曰沸流。
次曰溫祚。
及朱蒙在北扶餘所生子來爲太子。
沸流溫祚恐爲太子所不容。
遂與烏于馬黎等南行。
〈此本紀正文所載。
而東國通鑑及諸史所引者。
〉又雲。
始祖沸流王。
其父優台。
〈按。
高句麗官有于台。
優台疑官名。
〉北扶餘王夫婁庶孫。
母召西奴。
卒本延陀勃之女。
歸優台。
生二子。
曰沸流溫祚。
優台死。
朱蒙至卒本立都。
娶召西奴爲妃。
待沸流等如己子。
及朱蒙在扶餘所生禮氏子來。
立爲太子嗣位。
於是。
沸流溫祚奉母。
南渡浿帶二水。
至彌鄒忽。
〈此本記註中所引。
〉按高句麗本紀。
無卒本王以女妻朱蒙及朱蒙嗣位之說。
其言似爲可疑矣。
金氏撰史。
非有國史實錄之可據。
而專引海東古記之文。
此二節皆出於古記者也。
祭祀志。
金氏又引古記雲。
百濟始祖。
或雲朱蒙。
或雲優台。
是皆一般古記。
而金氏作本紀。
有所取舍。
故後人遂信其爲朱蒙後也。
更按蓋鹵王上魏表。
有與高句麗源出扶餘之語。
又溫祚之姓。
不從高而從扶餘。
則其爲優台之後。
明甚矣。
或曰。
然則溫祚甞立東明廟。
而不立優台廟者。
何也。
曰。
東明子畜溫祚。
溫祚父事東明。
故立廟祀之而崇報之耳。
古記亦以或雲傳疑。
則非定辭也。
前史〈通典及冊府元龜北史隋書等史〉分明書立始祖優台廟。
歲四祀之。
則東史之不言。
史闕文也。
曰。
後來多婁責稽汾西稽王阿莘腆支王。
皆於卽位後。
謁東明廟。
而無謁優台廟者。
何也。
曰。
凡史常事不書。
旣立優台廟。
歲四祀之。
則何可一一記之耶。
東明是別廟。
故嗣王或時行而史記之爾。
若爲東明後。
則當以母配食。
奈何更立國母廟耶。
其不配于優台者。
其母後從東明。
故蓋難之歟。
十濟百濟之稱 百濟本紀曰。
以十臣爲輔翼。
故國號十濟。
後以來時百姓樂從。
故改號百濟。
北史亦曰。
初以百家濟。
號百濟。
此言疑未可信也。
按後漢書。
三韓七十八國。
伯濟其一也。
陳壽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