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上
〈起戊辰六月高麗後廢王昌盡壬申高麗恭讓王四年〉凡四年
尊廢王禑爲上王。
母謹妃李氏爲王大妃。
禑所幸諸妃翁主。
皆歸私第。
絶其供上。
流諸妃父姜仁裕崔天儉趙英吉申雅王興等。
李仁任卒。
曺敏修請禮葬贈諡。
典儀副令孔俯曰。
吾不諡廣平。
孰爲之。
議曰荒謬。
李崇仁河崙姜淮伯等折辱之。
俯以詼諧對。
後臺官追論仁任。
竟瀦其宅。
禁錮子孫。
樸宜中還自明。
帝許罷鐵嶺衛。
宜中奉帝旨以來。
有曰。
以王所言。
其地合隷高麗。
以理勢言之。
曩爲元統。
合隷遼東。
所言未可輕信。
必待詳察然後已。
自恭愍朝。
朝聘者多賫金銀土産。
市彩帛輕貨。
雖有識者。
迫於權貴所托。
私裝居貢獻十分之九。
中國人以爲。
高麗人假事大。
貪貿易而來耳。
及林廉用事。
其弊尤甚。
宜中行裝無一物。
遼東護送鎭撫徐顯索布。
宜中傾囊示之。
解所服紵衣與之。
顯歎其淸高。
以告禮部。
帝引見。
待之有加。
顯出語人曰。
偰宰相以下。
吾所見麗使多矣。
至尊禮待。
未有如樸宰相者。
帝又命禮部。
饗於會同舘。
序前元平章院使之上。
遂寢鐵嶺立衛之議。
宜中之還。
崔瑩擧兵報至。
從者恐爲遼東所執。
中道皆逃。
宜中單騎至遼東。
畧無懼色。
〈按。
國之爲貨。
莫過於金銀。
苟有兵革。
賞賚奬勸。
非此莫可。
交鄰事大。
所需百端。
非此莫可。
東人貪好華物。
以我千百年不毀之寶貨。
貿取易敗之彩帛玩好。
此所以財竭於內。
而臨難無以濟用。
爲國者其可不禁而抑之乎。
〉 賜曺敏修及我太祖功臣號。
○秋七月。
都堂遣使。
獻衣襨于廢王。
禑生日也。
尋遷禑于驪興。
以其郡兵宿衛。
收稅供奉。
倭陷光州。
○源了俊遣使獻方物。
歸被虜人。
凡二百五十人。
遣使告遜位于明。
遣贊成禹仁烈政堂偰長壽。
兼奏崔瑩攻遼之罪。
〈按明史藁。
禑請遜位于子昌。
帝曰。
前聞其王被囚。
此必其國有謀。
姑俟之。
以觀其變。
〉 流侍中曺敏修于昌寧。
大司憲趙浚。
劾貪婪沮革私田。
逐之。
尋許放歸田裡。
八月。
以李穡爲侍中。
我太祖守侍中。
○開書筵。
李穡領書筵事。
鄭夢周知書筵事。
權近鄭道傳幷充書筵官。
又令憲府重房史官各一人。
更日入侍。
後昌怠於讀書。
大司成尹紹宗上書曰。
殿下受讀論語。
今十有三月矣。
每日新知。
不過三四字而已。
殿下近日怠學之端。
形於外。
師傅未退。
音訓未通。
輒讀輒起。
俄稱禦膳失時。
輒入於內。
聖學何由而進。
上王初立。
聡明向學。
而奸臣爲盜國之計。
卽罷講筵。
誤我上王。
幾覆宗社。
殿下如怠學。
奈宗社生靈何。
便嬖近習。
害聖德之稂莠也。
賢士大夫。
養聖德之雨露也。
凡宮人內寺。
亦用程子筵奏。
選年四五十以上厚重之人。
以備左右。
其年少者。
不使之進。
以絶導上邪私之源。
大內器服。
以紂之玉杯象箸爲戒。
以禹之惡衣服爲法。
正殿受讀之際。
師傅進見之時。
爲之起避。
以緻尊師重傅之意。
養成聖德。
莫急於此。
道傳見之曰。
議論切至。
深得告君之軆。
申氏曰。
紹宗自爲諫官。
直斥無隱。
若數罪者然。
此豈眞直言者哉。
不過谷永之專攻上身爾彰君之惡。
弄之掌股之間。
不然則何以革面於二君也。
〈按。
此書所謂上王。
指禑也。
然則禑雖廢。
而猶能尊以上王之號也。
辛氏之說。
未能明正說出。
則依舊是王氏。
而紹宗輩旣委質爲臣矣。
父王廢遷。
嗣君幼沖。
國家多難。
人心憂危。
爲其臣者。
當小心屛氣。
務爲鎭定。
使人心有所係屬。
可也。
當是時。
昌年十歲。
十歲之兒。
豈容無失。
雖有過失。
當掩覆而勿彰露。
如有一善。
當闡揚而動瞻聆。
必欲使一國人心。
不至離背。
而輔養之道。
當盡吾責而已。
紹宗誠若與師傅筵臣私相憂歎而發。
則可矣。
騰諸章奏。
以彰其失。
使國人缺望。
其不忠大矣。
安知此書非圖革鼎之先兆乎。
道傳之稱賞。
難掩其唱和指嗾之迹也。
〉 誅李光甫。
光甫本市井無賴也。
禑遊東江。
逢迎所欲。
朝夕不離側。
至是。
下獄杖死。
改定田制。
時田制大毀。
田柴之科。
廢而爲私田。
豪強兼幷。
攘奪土田。
太祖與趙浚鄭道傳。
議革私田而復均田之制。
浚與同列。
上?極論之。
其畧曰。
聖祖龍興。
三韓旣一。
乃定田制。
分給臣民。
凡受田者。
有罪則收之。
人人自重。
不敢犯法。
禮義興而風俗美。
府衛之兵。
州郡津驛之吏。
各食其田。
土着安業。
國以富強。
自是以來。
閑人功蔭投化入鎭加給補給登科別賜之名。
代有增益。
掌田之官。
不堪煩瑣。
授田受田之法。
漸緻隳弛。
奸猾乘間欺蔽。
已仕已嫁者。
尙食閑人之田。
不踐行伍者。
冒食軍田。
私授隱盜。
旣食役分。
又食閑人。
又食軍田。
爲宰相而當受田三百餘結者。
曾無立錐之可資。
爲宰相而受祿三百六十碩者。
尙不滿二十碩。
國家割膏腴之地。
以祿四十二都府甲士十餘萬人。
其衣糧器械。
皆從田出。
無養兵之費。
卽三代寓兵於農之意也。
今也兵與田俱亡。
每至倉卒。
則驅農民以補兵。
故兵弱而餌敵。
割農食以養兵。
故戶削而邑亡。
以祖宗至公分授之田。
爲一家父子之所私。
不仕朝行。
不蹈軍門者。
錦衣玉食。
坐享其利。
雖以開國功臣之後。
夙夜侍衛之臣。
百戰勤苦之士。
反不得一畒之食。
其何以勸忠義而責事功哉。
內而版圖典法。
外而守令廉使。
日聽田訟。
辭連盈獄。
數月之案。
積如丘山。
一畒之爭。
連數十年。
以私田爲爭端而訟煩也。
至於近世。
兼幷尤甚。
跨州包郡。
山川爲標。
皆指爲祖業之田。
一畒之主。
過於五六。
一年之租。
收至八九。
成群橫行。
縱暴侵掠。
寃呼之聲。
上徹于天。
臣願遵聖祖至公分授之法。
革後人私受兼幷之弊。
非士非軍非執國役者。
毋得授田。
令終其身。
不得私相授受。
嚴立禁限。
與民更始。
社稷之基。
安盤石而壯泰山。
國家之威。
震雷霆而熾炎火。
舊家世族。
交相謗毀。
李穡洪永通以爲。
不可輕改舊法。
苟革之則士君子生理日蹙。
必趍工商。
李琳禹玄寶邊安烈及權近柳伯濡等附穡議。
鄭道傳尹紹宗等附浚議。
鄭夢周依違兩間。
又令百官議。
議者五十三人。
欲革者十八九。
不欲者皆巨室也。
太祖卒用浚議。
革之。
〈按。
忠臣之事君。
必欲使法令出於吾君。
而不出於臣下。
必欲使民心愛戴吾君。
而不愛戴乎他人而已。
當此之時。
我太祖爲朝野所屬望。
政令之布施。
民心之愛戴。
皆在我太祖。
是豈牧圃諸公之所欲哉。
私田兼幷之弊。
誠亟去之勿疑。
而諸公之沮革者。
非爲自利也。
惟恐民心之因此而漸歸太祖也。
彼浚輩之苦口力爭。
必欲革之者。
非忠於麗。
乃忠於太祖也。
執跡而論之。
則諸公之苦心麗室。
亦可敬而可法也夫。
〉○浚旣論田制。
又與同列。
條陳時務。
畧曰。
國初設官。
置宰相。
以統六部。
置監寺倉庫。
以承六部。
六部。
百官之本。
而政事之所出也。
今百僚庶事。
渙散無統。
臣願以六典之事。
歸之六部。
以各司分屬六部。
宰臣提綱於上。
六部判書。
領諸郞及屬司。
各以其職。
聽命於下。
大事則六部郞。
小事則六色掌。
以時奉承行移。
如是則簡以制繁。
卑以聽尊。
敎令易行。
政事易擧也。
人主之職。
論相而已。
本朝之制。
中書則曰令侍中平章參政政堂。
法天之五星。
樞密之七。
則法天之北鬥。
宰樞合坐。
始於事元之初。
至近代。
坐都堂與國政者。
至六七十人。
官職之濫。
古未有也。
願自今。
非論道經邦爕理陰陽正己以正百官者。
非淸白忠直嫉惡好賢國爾忘家者。
非戰勝攻取勇冠三軍威加殊俗者。
不許兩府。
凡不急之官。
雜冗之吏。
一皆沙汰。
以復祖宗成憲。
又言。
文廟三十八年之治。
以所用皆老成。
願自今士大夫幼弱子弟。
不許東班九品以上官。
其冒受者。
罪其父兄。
糾正。
職察百官。
秩卑責重。
令陞其秩。
以振紀綱。
守令。
近民之職。
不可不重。
自今。
非經顯秩有名望者。
非歷試中外有顯績者。
不許除授監務縣令。
以府史胥吏不學墻面之輩。
以毒于民。
自今。
以臺諫六曹所擧有才幹者遣之。
陞階參官。
諸安集。
一切罷之。
府史胥吏。
隻除權務之職。
罷供驛署。
以屬軍簿司。
凡馬匹驛卒。
據都堂文字。
方許發遣。
罷尙乘局。
屬司僕寺。
不許內竪除授。
凡都監。
有事則置。
無事則罷。
例也。
願罷造成都監。
屬繕工寺。
罷防禦火桶都監。
屬軍器寺。
都城。
根本之地。
風化之所先。
近來敎養無法。
力役煩重。
願罷都捴都監。
將五部屬之開城府。
每一裡。
擇耆老有學者。
爲社長。
依黨序法。
敎養子弟。
其賤人及工商子弟。
各事所業。
毋使群戱街巷。
以長浮薄之風。
違者罪社長及父兄。
今臣民之猶襲胡服者。
一切糾理。
其奔走權門。
不供其職者。
停職徵祿。
都評議使移文中外。
所係至重。
而使一錄事署名。
非通變防姦之道。
願都堂文帖。
必令印之。
舊制。
下王牌於倉庫官司。
必印以行信寶。
今內竪獨署其名。
亦非所以防姦也。
願內用令都堂供之。
毋下王牌。
以塞內竪盜竊之源。
聽訟決事之官。
出納錢糓之司。
交通私書。
顚倒是非者。
一切禁止。
違者其請與聽者。
以不廉論。
古者民年十六爲丁。
六十免役。
州郡每歲計口籍民。
貢于按廉。
按廉貢于戶部。
朝廷之徵兵調役。
如指諸掌。
近來法毀。
徵兵調役。
鄕裡欺蔽。
富壯免而貧弱行。
吏民流亡。
州郡空虛者。
戶口不籍之流禍也。
願今當量田。
以田多寡。
籍戶爲上中下。
又戶分良賤。
徵調有憑。
諸島魚塩畜牧之蕃。
國家之不可無者也。
自鴨綠以南。
大抵皆山。
肥膏之田。
在濱海。
沃野數千裡。
陷于倭奴。
蒹葭際天。
國家旣失魚鱉畜牧之利。
又失沃野良田之入。
願用漢氏募民實塞下故事。
許荒地開墾者。
限二十年。
不稅其田。
不役其民。
專屬水軍萬戶府。
修立城堡。
屯聚老弱。
遠斥候謹烽火。
無事。
耕耘魚塩鑄冶。
以時造船。
冦至。
淸野入堡。
而水軍擊之。
自合浦以至義州皆如此。
則不出數年。
流亡盡還。
邊境旣實。
諸島漸充。
船艦多而水軍習。
海冦遁而邊郡寧。
漕轉易而倉廩實矣。
諸道元帥。
能置屯田修戰艦。
結人心施號令。
滅賊安邊者。
賜島田。
世食其入。
傳之子孫。
其失一城堡亡一州郡者。
處以軍法。
毋得輕宥。
以示勸懲。
西北一面。
國之藩屛。
頃者姦兇擅國。
廣置私人。
元帥萬戶。
加於舊額。
自今。
擇文武兼備威望夙著者。
每道元帥一人。
上副萬戶各二人。
餘皆罷之。
千戶之任。
令元帥擇威惠爲民服信者授之。
毋數易置。
權勢之家。
競爲互市。
貂皮松子人蔘蜂蜜黃蠟米豆之類。
無不徵斂。
自今。
抑買者。
一切禁之。
違者痛繩以法。
禾尺才人。
不事耕種。
相聚山谷。
詐稱倭賊。
其勢可畏。
自今所居州郡。
課其生口。
以成其籍。
使不得流移。
授以曠地。
俾勤耕種。
與平民同。
下其書都堂。
多所採用。
倭冦巨濟。
以倭冦漸熾。
遣崔七夕張思吉等禦之。
尋陷連山縣開泰寺。
又冦淸州儒城樂安沃州黃磵等縣。
改諸道按廉使。
爲都觀察黜陟使。
趙浚言。
今方鎭州牧。
多兩府大臣。
故按廉秩卑。
未能嚴於黜陟。
紀綱不振。
願法祖宗遣兩府之成憲。
軆唐室遣大臣之故事。
以田野闢戶口增詞訟簡賦役均學校興。
黜陟州郡。
以號令嚴器械精兵卒鍊屯田修海冦息。
賞罰方鎭。
於是。
從其議。
以趙雲仡爲西海道都觀察使。
雲仡將行。
上書曰。
本朝水近倭島。
陸連胡地。
不可不虞。
國界自西海至楊廣全羅至慶尙。
海道近二千餘裡。
有水中可居之地。
曰大靑小靑喬桐江華珍島絶影南海巨濟等大島二十。
小島不可勝數。
皆有沃壤魚塩之利。
今廢而不資。
爲可歎已。
宜於五軍將帥八道軍官。
各給虎符金牌。
其千戶百戶。
授以牌面。
仍以大小海島。
爲其食邑。
傳諸子孫。
則不惟將帥一身之富。
子孫萬世。
衣食有餘矣。
人人誰不各自爲戰乎。
人人各自爲戰。
則戰艦自備。
兵糧自賫。
而爲遊兵。
因出其不意擊之。
則賊不敢窺覦。
得以富庶。
煙火相望。
雞犬相聞。
民獲魚塩之利。
國無漕轉之虞。
祖宗土地。
復全於今日矣。
昌下其書都堂。
雲仡觀察州郡。
頓綱振紀。
抑強扶弱。
有犯法者。
毫髮不貸。
部內大治。
〈按。
我東三面環海。
西通中國。
東南憂倭。
海防之策。
不容少緩。
新羅沿海備倭之所。
至今遺迹猶多。
羅時淸海鎭。
今唐津之莞島也。
中國人常從海路。
侵掠新羅人。
爲奴婢。
張保臯出鎭廵警。
海上無侵掠者。
高麗辛巳東征以後。
自合浦至西南沿海。
皆設萬戶府。
倭人不敢西向而釣。
此前事之明鑑也。
及其季世。
邊防解弛。
倭冦乘釁。
列郡土崩。
先王之政。
不復講矣。
當時禦倭之策。
人皆言之。
而趙浚趙雲仡之語。
最爲切要。
無論古今異宜。
必可行者也。
〉 改量田。
○復銓選法。
舊制。
文武銓注。
吏兵部分掌之。
府衛則自隊正以上。
諸司則自九品以上及府史胥徒。
皆着其年月。
錄其功過。
歲抄陞黜。
謂之都目政。
自權姦竊國。
官爵出于私門。
都目之政久廢。
至是。
左司議李行上言。
自權臣擅政以來。
開驟進之門。
籍蒼赤以賂之。
用田宅以賄之。
批敎未下。
而某爲某官。
道路喧傳。
名分混淆。
祖宗崇賢重祿之意安在。
近來官職。
賤若泥沙。
由是。
士無忘軀犯顔之節。
兵乏徇義守死之心。
乞令大臣。
考其功績。
察其德行。
授之添設。
非軍功。
一切禁斷。
百僚無職事者。
一切汰去。
義成德泉諸倉庫錢糓。
乞依豊儲料物例。
復設使副丞注簿。
至如省府察院。
不可不愼簡。
宜遵祖宗成規。
以新一代之理。
於是。
追錄其勞。
仕者大悅。
以我太祖都捴中外諸軍事。
○三道都指揮使鄭地。
擊倭于南原。
大破之。
時。
倭冦楊全慶等道。
自夏及秋。
屠燒州郡。
晉州牧使李贇戰死。
倭自雲峰。
踰八羅峴。
〈今稱八良峴。
在雲峰縣東二十裡。
號爲要害地。
〉至南原地。
督都廵問使崔雲海。
副元帥金宗衍。
助戰元帥金伯興等。
奮擊大破之。
賊夜遁。
人謂非此戰則三道民幾盡矣。
復以士人爲縣令監務。
禑時。
權姦秉政。
諸州安集。
競用私人。
頗有士林所不知者。
求媚媒進。
貪殘甚於胥吏。
至是。
始用士流。
罷諸州安集。
府史胥徒。
隻除權務職。
九月。
有雉集于壽寧宮。
〈卽壽昌宮。
〉○冬十月。
遣侍中李穡等。
賀正于明。
且請王官監國。
自恭愍薨。
天子每徵執政入朝。
皆畏懼不敢行。
及穡爲相。
自請入朝。
人皆固止之。
穡曰。
位極人臣。
常欲以死報之。
設死道路。
以屍將命。
苟得達國命於天子。
雖死猶生。
遂與簽書密直李崇仁。
如京師賀正。
且請王官監國子弟入侍。
時。
太祖威德日盛。
中外歸心。
穡恐其未還有變。
請太祖同行曰。
公擧義以尊中國。
然非執政親朝。
則公之忠誠。
無以白於天下。
太祖曰。
吾與公一時並使。
國事誰任。
我擇一子。
從公而行。
猶吾往也。
〈權近齊陵碑文。
〉遂以我太宗爲書狀官。
穡至金陵。
帝素聞穡名。
禮待甚厚。
乃曰。
仕元朝。
應解漢語。
穡以漢語遽對曰。
請親朝。
帝笑曰。
汝之漢語。
正似納哈出。
穡還語人曰。
皇帝。
心無所主之主也。
我意帝必問此事。
則帝不問之。
所問皆非我意也。
時人譏之。
〈按。
人以牧隱爲譏。
然非知其心也。
牧隱心乎麗者也。
太祖威德日盛。
人心歸向。
非其所欲也。
軍國大權。
旣有所歸。
彼麗室遺老。
雖有區區之忠。
亦何以成其計哉。
君廢國亂。
正宜退藏。
而牧隱不避屑屑之譏。
有進而
母謹妃李氏爲王大妃。
禑所幸諸妃翁主。
皆歸私第。
絶其供上。
流諸妃父姜仁裕崔天儉趙英吉申雅王興等。
李仁任卒。
曺敏修請禮葬贈諡。
典儀副令孔俯曰。
吾不諡廣平。
孰爲之。
議曰荒謬。
李崇仁河崙姜淮伯等折辱之。
俯以詼諧對。
後臺官追論仁任。
竟瀦其宅。
禁錮子孫。
樸宜中還自明。
帝許罷鐵嶺衛。
宜中奉帝旨以來。
有曰。
以王所言。
其地合隷高麗。
以理勢言之。
曩爲元統。
合隷遼東。
所言未可輕信。
必待詳察然後已。
自恭愍朝。
朝聘者多賫金銀土産。
市彩帛輕貨。
雖有識者。
迫於權貴所托。
私裝居貢獻十分之九。
中國人以爲。
高麗人假事大。
貪貿易而來耳。
及林廉用事。
其弊尤甚。
宜中行裝無一物。
遼東護送鎭撫徐顯索布。
宜中傾囊示之。
解所服紵衣與之。
顯歎其淸高。
以告禮部。
帝引見。
待之有加。
顯出語人曰。
偰宰相以下。
吾所見麗使多矣。
至尊禮待。
未有如樸宰相者。
帝又命禮部。
饗於會同舘。
序前元平章院使之上。
遂寢鐵嶺立衛之議。
宜中之還。
崔瑩擧兵報至。
從者恐爲遼東所執。
中道皆逃。
宜中單騎至遼東。
畧無懼色。
〈按。
國之爲貨。
莫過於金銀。
苟有兵革。
賞賚奬勸。
非此莫可。
交鄰事大。
所需百端。
非此莫可。
東人貪好華物。
以我千百年不毀之寶貨。
貿取易敗之彩帛玩好。
此所以財竭於內。
而臨難無以濟用。
爲國者其可不禁而抑之乎。
〉 賜曺敏修及我太祖功臣號。
○秋七月。
都堂遣使。
獻衣襨于廢王。
禑生日也。
尋遷禑于驪興。
以其郡兵宿衛。
收稅供奉。
倭陷光州。
○源了俊遣使獻方物。
歸被虜人。
凡二百五十人。
遣使告遜位于明。
遣贊成禹仁烈政堂偰長壽。
兼奏崔瑩攻遼之罪。
〈按明史藁。
禑請遜位于子昌。
帝曰。
前聞其王被囚。
此必其國有謀。
姑俟之。
以觀其變。
〉 流侍中曺敏修于昌寧。
大司憲趙浚。
劾貪婪沮革私田。
逐之。
尋許放歸田裡。
八月。
以李穡爲侍中。
我太祖守侍中。
○開書筵。
李穡領書筵事。
鄭夢周知書筵事。
權近鄭道傳幷充書筵官。
又令憲府重房史官各一人。
更日入侍。
後昌怠於讀書。
大司成尹紹宗上書曰。
殿下受讀論語。
今十有三月矣。
每日新知。
不過三四字而已。
殿下近日怠學之端。
形於外。
師傅未退。
音訓未通。
輒讀輒起。
俄稱禦膳失時。
輒入於內。
聖學何由而進。
上王初立。
聡明向學。
而奸臣爲盜國之計。
卽罷講筵。
誤我上王。
幾覆宗社。
殿下如怠學。
奈宗社生靈何。
便嬖近習。
害聖德之稂莠也。
賢士大夫。
養聖德之雨露也。
凡宮人內寺。
亦用程子筵奏。
選年四五十以上厚重之人。
以備左右。
其年少者。
不使之進。
以絶導上邪私之源。
大內器服。
以紂之玉杯象箸爲戒。
以禹之惡衣服爲法。
正殿受讀之際。
師傅進見之時。
爲之起避。
以緻尊師重傅之意。
養成聖德。
莫急於此。
道傳見之曰。
議論切至。
深得告君之軆。
申氏曰。
紹宗自爲諫官。
直斥無隱。
若數罪者然。
此豈眞直言者哉。
不過谷永之專攻上身爾彰君之惡。
弄之掌股之間。
不然則何以革面於二君也。
〈按。
此書所謂上王。
指禑也。
然則禑雖廢。
而猶能尊以上王之號也。
辛氏之說。
未能明正說出。
則依舊是王氏。
而紹宗輩旣委質爲臣矣。
父王廢遷。
嗣君幼沖。
國家多難。
人心憂危。
爲其臣者。
當小心屛氣。
務爲鎭定。
使人心有所係屬。
可也。
當是時。
昌年十歲。
十歲之兒。
豈容無失。
雖有過失。
當掩覆而勿彰露。
如有一善。
當闡揚而動瞻聆。
必欲使一國人心。
不至離背。
而輔養之道。
當盡吾責而已。
紹宗誠若與師傅筵臣私相憂歎而發。
則可矣。
騰諸章奏。
以彰其失。
使國人缺望。
其不忠大矣。
安知此書非圖革鼎之先兆乎。
道傳之稱賞。
難掩其唱和指嗾之迹也。
〉 誅李光甫。
光甫本市井無賴也。
禑遊東江。
逢迎所欲。
朝夕不離側。
至是。
下獄杖死。
改定田制。
時田制大毀。
田柴之科。
廢而爲私田。
豪強兼幷。
攘奪土田。
太祖與趙浚鄭道傳。
議革私田而復均田之制。
浚與同列。
上?極論之。
其畧曰。
聖祖龍興。
三韓旣一。
乃定田制。
分給臣民。
凡受田者。
有罪則收之。
人人自重。
不敢犯法。
禮義興而風俗美。
府衛之兵。
州郡津驛之吏。
各食其田。
土着安業。
國以富強。
自是以來。
閑人功蔭投化入鎭加給補給登科別賜之名。
代有增益。
掌田之官。
不堪煩瑣。
授田受田之法。
漸緻隳弛。
奸猾乘間欺蔽。
已仕已嫁者。
尙食閑人之田。
不踐行伍者。
冒食軍田。
私授隱盜。
旣食役分。
又食閑人。
又食軍田。
爲宰相而當受田三百餘結者。
曾無立錐之可資。
爲宰相而受祿三百六十碩者。
尙不滿二十碩。
國家割膏腴之地。
以祿四十二都府甲士十餘萬人。
其衣糧器械。
皆從田出。
無養兵之費。
卽三代寓兵於農之意也。
今也兵與田俱亡。
每至倉卒。
則驅農民以補兵。
故兵弱而餌敵。
割農食以養兵。
故戶削而邑亡。
以祖宗至公分授之田。
爲一家父子之所私。
不仕朝行。
不蹈軍門者。
錦衣玉食。
坐享其利。
雖以開國功臣之後。
夙夜侍衛之臣。
百戰勤苦之士。
反不得一畒之食。
其何以勸忠義而責事功哉。
內而版圖典法。
外而守令廉使。
日聽田訟。
辭連盈獄。
數月之案。
積如丘山。
一畒之爭。
連數十年。
以私田爲爭端而訟煩也。
至於近世。
兼幷尤甚。
跨州包郡。
山川爲標。
皆指爲祖業之田。
一畒之主。
過於五六。
一年之租。
收至八九。
成群橫行。
縱暴侵掠。
寃呼之聲。
上徹于天。
臣願遵聖祖至公分授之法。
革後人私受兼幷之弊。
非士非軍非執國役者。
毋得授田。
令終其身。
不得私相授受。
嚴立禁限。
與民更始。
社稷之基。
安盤石而壯泰山。
國家之威。
震雷霆而熾炎火。
舊家世族。
交相謗毀。
李穡洪永通以爲。
不可輕改舊法。
苟革之則士君子生理日蹙。
必趍工商。
李琳禹玄寶邊安烈及權近柳伯濡等附穡議。
鄭道傳尹紹宗等附浚議。
鄭夢周依違兩間。
又令百官議。
議者五十三人。
欲革者十八九。
不欲者皆巨室也。
太祖卒用浚議。
革之。
〈按。
忠臣之事君。
必欲使法令出於吾君。
而不出於臣下。
必欲使民心愛戴吾君。
而不愛戴乎他人而已。
當此之時。
我太祖爲朝野所屬望。
政令之布施。
民心之愛戴。
皆在我太祖。
是豈牧圃諸公之所欲哉。
私田兼幷之弊。
誠亟去之勿疑。
而諸公之沮革者。
非爲自利也。
惟恐民心之因此而漸歸太祖也。
彼浚輩之苦口力爭。
必欲革之者。
非忠於麗。
乃忠於太祖也。
執跡而論之。
則諸公之苦心麗室。
亦可敬而可法也夫。
〉○浚旣論田制。
又與同列。
條陳時務。
畧曰。
國初設官。
置宰相。
以統六部。
置監寺倉庫。
以承六部。
六部。
百官之本。
而政事之所出也。
今百僚庶事。
渙散無統。
臣願以六典之事。
歸之六部。
以各司分屬六部。
宰臣提綱於上。
六部判書。
領諸郞及屬司。
各以其職。
聽命於下。
大事則六部郞。
小事則六色掌。
以時奉承行移。
如是則簡以制繁。
卑以聽尊。
敎令易行。
政事易擧也。
人主之職。
論相而已。
本朝之制。
中書則曰令侍中平章參政政堂。
法天之五星。
樞密之七。
則法天之北鬥。
宰樞合坐。
始於事元之初。
至近代。
坐都堂與國政者。
至六七十人。
官職之濫。
古未有也。
願自今。
非論道經邦爕理陰陽正己以正百官者。
非淸白忠直嫉惡好賢國爾忘家者。
非戰勝攻取勇冠三軍威加殊俗者。
不許兩府。
凡不急之官。
雜冗之吏。
一皆沙汰。
以復祖宗成憲。
又言。
文廟三十八年之治。
以所用皆老成。
願自今士大夫幼弱子弟。
不許東班九品以上官。
其冒受者。
罪其父兄。
糾正。
職察百官。
秩卑責重。
令陞其秩。
以振紀綱。
守令。
近民之職。
不可不重。
自今。
非經顯秩有名望者。
非歷試中外有顯績者。
不許除授監務縣令。
以府史胥吏不學墻面之輩。
以毒于民。
自今。
以臺諫六曹所擧有才幹者遣之。
陞階參官。
諸安集。
一切罷之。
府史胥吏。
隻除權務之職。
罷供驛署。
以屬軍簿司。
凡馬匹驛卒。
據都堂文字。
方許發遣。
罷尙乘局。
屬司僕寺。
不許內竪除授。
凡都監。
有事則置。
無事則罷。
例也。
願罷造成都監。
屬繕工寺。
罷防禦火桶都監。
屬軍器寺。
都城。
根本之地。
風化之所先。
近來敎養無法。
力役煩重。
願罷都捴都監。
將五部屬之開城府。
每一裡。
擇耆老有學者。
爲社長。
依黨序法。
敎養子弟。
其賤人及工商子弟。
各事所業。
毋使群戱街巷。
以長浮薄之風。
違者罪社長及父兄。
今臣民之猶襲胡服者。
一切糾理。
其奔走權門。
不供其職者。
停職徵祿。
都評議使移文中外。
所係至重。
而使一錄事署名。
非通變防姦之道。
願都堂文帖。
必令印之。
舊制。
下王牌於倉庫官司。
必印以行信寶。
今內竪獨署其名。
亦非所以防姦也。
願內用令都堂供之。
毋下王牌。
以塞內竪盜竊之源。
聽訟決事之官。
出納錢糓之司。
交通私書。
顚倒是非者。
一切禁止。
違者其請與聽者。
以不廉論。
古者民年十六爲丁。
六十免役。
州郡每歲計口籍民。
貢于按廉。
按廉貢于戶部。
朝廷之徵兵調役。
如指諸掌。
近來法毀。
徵兵調役。
鄕裡欺蔽。
富壯免而貧弱行。
吏民流亡。
州郡空虛者。
戶口不籍之流禍也。
願今當量田。
以田多寡。
籍戶爲上中下。
又戶分良賤。
徵調有憑。
諸島魚塩畜牧之蕃。
國家之不可無者也。
自鴨綠以南。
大抵皆山。
肥膏之田。
在濱海。
沃野數千裡。
陷于倭奴。
蒹葭際天。
國家旣失魚鱉畜牧之利。
又失沃野良田之入。
願用漢氏募民實塞下故事。
許荒地開墾者。
限二十年。
不稅其田。
不役其民。
專屬水軍萬戶府。
修立城堡。
屯聚老弱。
遠斥候謹烽火。
無事。
耕耘魚塩鑄冶。
以時造船。
冦至。
淸野入堡。
而水軍擊之。
自合浦以至義州皆如此。
則不出數年。
流亡盡還。
邊境旣實。
諸島漸充。
船艦多而水軍習。
海冦遁而邊郡寧。
漕轉易而倉廩實矣。
諸道元帥。
能置屯田修戰艦。
結人心施號令。
滅賊安邊者。
賜島田。
世食其入。
傳之子孫。
其失一城堡亡一州郡者。
處以軍法。
毋得輕宥。
以示勸懲。
西北一面。
國之藩屛。
頃者姦兇擅國。
廣置私人。
元帥萬戶。
加於舊額。
自今。
擇文武兼備威望夙著者。
每道元帥一人。
上副萬戶各二人。
餘皆罷之。
千戶之任。
令元帥擇威惠爲民服信者授之。
毋數易置。
權勢之家。
競爲互市。
貂皮松子人蔘蜂蜜黃蠟米豆之類。
無不徵斂。
自今。
抑買者。
一切禁之。
違者痛繩以法。
禾尺才人。
不事耕種。
相聚山谷。
詐稱倭賊。
其勢可畏。
自今所居州郡。
課其生口。
以成其籍。
使不得流移。
授以曠地。
俾勤耕種。
與平民同。
下其書都堂。
多所採用。
倭冦巨濟。
以倭冦漸熾。
遣崔七夕張思吉等禦之。
尋陷連山縣開泰寺。
又冦淸州儒城樂安沃州黃磵等縣。
改諸道按廉使。
爲都觀察黜陟使。
趙浚言。
今方鎭州牧。
多兩府大臣。
故按廉秩卑。
未能嚴於黜陟。
紀綱不振。
願法祖宗遣兩府之成憲。
軆唐室遣大臣之故事。
以田野闢戶口增詞訟簡賦役均學校興。
黜陟州郡。
以號令嚴器械精兵卒鍊屯田修海冦息。
賞罰方鎭。
於是。
從其議。
以趙雲仡爲西海道都觀察使。
雲仡將行。
上書曰。
本朝水近倭島。
陸連胡地。
不可不虞。
國界自西海至楊廣全羅至慶尙。
海道近二千餘裡。
有水中可居之地。
曰大靑小靑喬桐江華珍島絶影南海巨濟等大島二十。
小島不可勝數。
皆有沃壤魚塩之利。
今廢而不資。
爲可歎已。
宜於五軍將帥八道軍官。
各給虎符金牌。
其千戶百戶。
授以牌面。
仍以大小海島。
爲其食邑。
傳諸子孫。
則不惟將帥一身之富。
子孫萬世。
衣食有餘矣。
人人誰不各自爲戰乎。
人人各自爲戰。
則戰艦自備。
兵糧自賫。
而爲遊兵。
因出其不意擊之。
則賊不敢窺覦。
得以富庶。
煙火相望。
雞犬相聞。
民獲魚塩之利。
國無漕轉之虞。
祖宗土地。
復全於今日矣。
昌下其書都堂。
雲仡觀察州郡。
頓綱振紀。
抑強扶弱。
有犯法者。
毫髮不貸。
部內大治。
〈按。
我東三面環海。
西通中國。
東南憂倭。
海防之策。
不容少緩。
新羅沿海備倭之所。
至今遺迹猶多。
羅時淸海鎭。
今唐津之莞島也。
中國人常從海路。
侵掠新羅人。
爲奴婢。
張保臯出鎭廵警。
海上無侵掠者。
高麗辛巳東征以後。
自合浦至西南沿海。
皆設萬戶府。
倭人不敢西向而釣。
此前事之明鑑也。
及其季世。
邊防解弛。
倭冦乘釁。
列郡土崩。
先王之政。
不復講矣。
當時禦倭之策。
人皆言之。
而趙浚趙雲仡之語。
最爲切要。
無論古今異宜。
必可行者也。
〉 改量田。
○復銓選法。
舊制。
文武銓注。
吏兵部分掌之。
府衛則自隊正以上。
諸司則自九品以上及府史胥徒。
皆着其年月。
錄其功過。
歲抄陞黜。
謂之都目政。
自權姦竊國。
官爵出于私門。
都目之政久廢。
至是。
左司議李行上言。
自權臣擅政以來。
開驟進之門。
籍蒼赤以賂之。
用田宅以賄之。
批敎未下。
而某爲某官。
道路喧傳。
名分混淆。
祖宗崇賢重祿之意安在。
近來官職。
賤若泥沙。
由是。
士無忘軀犯顔之節。
兵乏徇義守死之心。
乞令大臣。
考其功績。
察其德行。
授之添設。
非軍功。
一切禁斷。
百僚無職事者。
一切汰去。
義成德泉諸倉庫錢糓。
乞依豊儲料物例。
復設使副丞注簿。
至如省府察院。
不可不愼簡。
宜遵祖宗成規。
以新一代之理。
於是。
追錄其勞。
仕者大悅。
以我太祖都捴中外諸軍事。
○三道都指揮使鄭地。
擊倭于南原。
大破之。
時。
倭冦楊全慶等道。
自夏及秋。
屠燒州郡。
晉州牧使李贇戰死。
倭自雲峰。
踰八羅峴。
〈今稱八良峴。
在雲峰縣東二十裡。
號爲要害地。
〉至南原地。
督都廵問使崔雲海。
副元帥金宗衍。
助戰元帥金伯興等。
奮擊大破之。
賊夜遁。
人謂非此戰則三道民幾盡矣。
復以士人爲縣令監務。
禑時。
權姦秉政。
諸州安集。
競用私人。
頗有士林所不知者。
求媚媒進。
貪殘甚於胥吏。
至是。
始用士流。
罷諸州安集。
府史胥徒。
隻除權務職。
九月。
有雉集于壽寧宮。
〈卽壽昌宮。
〉○冬十月。
遣侍中李穡等。
賀正于明。
且請王官監國。
自恭愍薨。
天子每徵執政入朝。
皆畏懼不敢行。
及穡爲相。
自請入朝。
人皆固止之。
穡曰。
位極人臣。
常欲以死報之。
設死道路。
以屍將命。
苟得達國命於天子。
雖死猶生。
遂與簽書密直李崇仁。
如京師賀正。
且請王官監國子弟入侍。
時。
太祖威德日盛。
中外歸心。
穡恐其未還有變。
請太祖同行曰。
公擧義以尊中國。
然非執政親朝。
則公之忠誠。
無以白於天下。
太祖曰。
吾與公一時並使。
國事誰任。
我擇一子。
從公而行。
猶吾往也。
〈權近齊陵碑文。
〉遂以我太宗爲書狀官。
穡至金陵。
帝素聞穡名。
禮待甚厚。
乃曰。
仕元朝。
應解漢語。
穡以漢語遽對曰。
請親朝。
帝笑曰。
汝之漢語。
正似納哈出。
穡還語人曰。
皇帝。
心無所主之主也。
我意帝必問此事。
則帝不問之。
所問皆非我意也。
時人譏之。
〈按。
人以牧隱爲譏。
然非知其心也。
牧隱心乎麗者也。
太祖威德日盛。
人心歸向。
非其所欲也。
軍國大權。
旣有所歸。
彼麗室遺老。
雖有區區之忠。
亦何以成其計哉。
君廢國亂。
正宜退藏。
而牧隱不避屑屑之譏。
有進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