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
此亦朱子之所甞疑也。
邵子經世書。
專用劉彜叟長曆。
溫公作通鑑。
亦奉祠。
以書局在洛。
與康節過從稔。
又夙所欽敬者也。
其講明之際。
必甞及此。
故溫公通鑑目錄編年。
用彜叟曆。
與經世書無異也。
此說見於胡三省通鑑音註。
金仁山作通鑑前編。
一從經世書。
而起堯元甲辰。
自後紀年無異說。
便成史家三尺。
今從之。
我罔爲臣僕辨與史正文及考異有異。
姑記此。
以備一說。
書微子篇。
述微子箕子問答之辭。
箕子曰。
商今其有災。
我興受其敗。
商其淪喪。
我罔爲臣僕。
後人遂以我罔爲臣僕一句。
謂箕子不受封不朝周。
幷與實事而棄之。
愚聞此句。
當以反語求之。
我猶春秋穪魯爲我之我。
蓋通稱之辭。
非箕子自我也。
罔猶言豈不也。
言商有災而淪喪。
則我輩受其敗而豈不爲人之臣僕乎。
上下文義相啣。
愈見其痛甚之意。
是一時問答間。
悶其淪喪之語。
非論日後自處之義。
而與受封朝周。
自不相關矣。
武王之入殷也。
首釋箕子。
訪以洪範。
其尊禮之摯矣。
箕子於此。
旣無受任禦敵之責。
又無逼降屈辱之擧。
則其可爲溝瀆之小諒也哉。
文山之請歸故鄕。
疊山之請爲逸民。
非畏死也。
蓋死非其時也。
箕子之不死。
亦猶是也。
其不死而封之以不臣之地。
朝之而待之以虞賓之禮。
則箕子於此。
必知所以處之矣。
或謂箕子逃於朝鮮。
武王因以封之。
此皆爲箕子婉順其事而未達者也。
武王克殷。
未下車而封黃帝堯舜之後。
下車而封夏殷之後。
其時封建前聖之子孫。
若是其急。
至於箕子。
何獨緩之而使之逃。
箕子雖欲逃。
得乎。
微子箕子幷稱三仁。
其心所存。
宜無異同。
是以微子封於宋。
而有客之詩見於周頌。
箕子封於朝鮮。
而麥秀之歌見於史記。
於此可以見其心之同矣。
武王之伐殷。
非若後世之簒奪。
二國之受封。
備以三恪之位。
則與逼而受封者有異。
而其所以行之者全盡此理。
至公無私。
莫非爲仁之歸矣。
以後世觀之。
殷民之反叛。
武庚之圖復。
莫非臣子痛迫之至情。
而此時箕子尙存。
〈唐叔受封。
箕子曰。
其後必大。
此在成王之時。
則此時箕子尙存明矣。
〉其才足以濟世。
德足以動人。
道足以立世。
不聞發一謀畫一策而與之同心力者。
何哉。
此聖人公天下之心。
而於我得遂其不臣之心而已。
知此義則罔爲臣僕之義。
果是反語。
而受封朝周。
不必曲爲分?矣。
題久庵韓氏箕田說後韓氏說見正文 愚甞聞之師曰。
久庵說難得而亦未盡達。
朱子註孟子五十七十百畒。
終欠允愜。
故語類乃雲。
若輒改溝塗畛域。
勞民傷財。
是王莾之政。
又雲。
孟子不曾親見故雲爾。
孟子豈妄說誑人者耶。
得箕子田字制而後。
始覺三代井田未甞易。
而孟子所雲五十七十者。
以步言也。
百步而後成畒。
故方言畒字。
觀其文勢。
較然矣。
方裡而井。
井有九區。
區中各有四小區。
象田字形。
田皆四夫。
則井有三十六夫。
其地方三十步。
此夏之制也。
後民用漸廣。
不可不加授。
故合二小區爲一。
則井有十八夫。
其地長百步廣五十步。
此殷之制也。
折長補短。
開方筭之。
則七七四十九。
於二小區之數。
隻欠一筭也。
至周用廣。
又加授。
合四小區爲一。
則井有九夫。
長廣皆百步。
其什一之制。
則三代不變。
故民食九十畒。
公田亦九十畒。
此所謂其實皆什一也。
九夫之稅。
與國賦通均。
惟周爲然。
故曰百畒而徹。
徹者通也。
恨不能質之於朱先生之座也。
殷田之長廣不齊。
因夏制故也。
箕子刱設於東方。
不必苟循此制。
故乃爲四區之田。
田方各七十步。
其意較若目見而手指也。
輿地勝覽亦雲。
慶州新羅時井田。
遺基尙存。
此說非也。
慶州卽秦人之所都。
其邑中田。
勿論大小長短東西南北。
悉皆方直而無欹斜。
意者其人必以秦法施之也。
秦廢井田。
開阡陌。
朱子曰。
蔡澤傳。
決裂阡陌之文。
謂破缺阡陌。
此殆可疑。
據王莽傳。
阡陌者分明是秦之所立之法名。
凡田制與古不同者。
爲有水田也。
鄭國之渠。
決注入洛。
所漑畒一鍾。
可以見水田。
以隴爲界。
則須決裂而灌注爲便。
故鞅也爲阡陌而決裂之。
所以爲富強之術也。
漢書地理志雲。
商君制轅田開阡陌。
卽秦之田名。
按。
周禮輈人雲。
惟轅直且無撓。
轅田者直田也。
古者物必以車爲式。
故謂之轅田。
其義甚明。
秦是周之舊都。
畫井之始。
地有山川墳衍術道。
終不可一一如制。
而亦必有水田。
則必於平野而後可行。
其欹斜傾側地。
必有防礙。
其於養糓富民。
則不便。
故不計大小長短東西南北。
因地勢。
決裂井田而爲阡陌。
是謂轅田。
此惟利是趨也。
秦人之東也。
刱爲轅田。
亦必然之理也。
平壤之殷田。
慶州之秦田。
若執左契而皆合。
天子失官。
學在四夷者。
此之謂也。
〈先王朝。
李參判衡祥。
爲慶州府尹。
病其田形久而侵奪。
有意復舊。
遂下令悉如故制。
其時方伯聞之。
以爲迂曰。
井田其可復行乎。
黜之。
卽今漸無舊制之可尋。
識者爲之恨雲。
〉 久庵韓氏箕田圖附 箕子遺制 今東人之大冠白衣。
婦女之首餙。
猶有舊制之可言。
蓋殷冔。
卽周弁之類。
註謂冔覆也。
則其制宜覆首而稍大也。
後漢書。
高句麗着折風巾。
形如弁。
通典。
南齊永明中。
麗使至。
冠折風。
王融戱其不稱其服。
答曰。
此古弁之遺制也。
文獻通考。
百濟樂舞用二人。
紫大袖裙襦章甫冠皮履。
章甫殷冠也。
而東夷服之。
古人謂禮失求諸夷。
信矣。
以是觀之。
今笠子是殷冔章甫之制。
漸次制變。
帽高而簷廣也。
高句麗謂之折風巾。
至今中國人其稱不異。
〈一統志曰。
朝鮮戴折風巾。
服大袖衫。
芝峯類說雲。
頃歲我國海南人。
漂到浙江。
禮部刷還咨曰。
頭戴折風巾雲。
蓋今笠子也。
〉羅濟之人。
其服應與之同。
辛禑時。
令各司胥吏。
着白方笠。
人謂之羅濟笠。
卽句麗之折風巾也。
〈芝峯類說曰。
本朝爲外方吏人所着而黑之。
壬辰變後廢而不復雲。
〉今之方笠。
其形覆首而大。
疑舊冔弁之餘制。
今爲喪人出入之服。
與笠子分而爲二。
其實一物也。
〈按崔錦南漂海錄。
中國人見方笠。
問其意。
崔答曰。
喪人罪重。
不欲見天日也。
此出一時臆對。
不足以爲據。
〉殷人尙白。
箕子白馬朝周之說。
出於古志。
周雖代殷。
而箕子客於周。
不爲臣僕。
則用先王之舊章。
禮亦宜然。
北史新羅傳。
服色尙素。
辰韓六部。
爲朝鮮遺民。
則當從故國之俗。
通考。
高麗士女服尙素。
蓋其遺風彌遠不已也。
麗時。
用術士言。
以爲東方屬木。
白屬金。
遂禁白衣。
則誠非矣。
彼區區術士。
烏足以知此義哉。
愚聞之師曰。
小雅都人士詩。
西周旣亡。
東都之俗亦漸衰改。
故詩人思舊興感也。
謂之都人。
非侯國之士。
謂之歸周。
則歸西周之鎬京。
謂之民望。
則必貴顯之望族也。
洛邑殷墟也。
周公營東都。
處殷之士族於此。
久而歸化。
所謂侯于周服。
是也。
君子有弁有冕。
而?笠緇撮。
非朝祭之服。
謂之行歸。
則乃出入行道之餙。
此男子之服也。
婦人之餙異於是。
惟髮可別。
故以髮爲重。
君子女卽女之君子。
如禮所謂君子子。
指女之貴者也。
此亦貴女出入之餙也。
周禮追師。
王後之首餙。
有副編次。
註。
副之言覆也。
所以覆首爲餙。
若今步搖。
服之以從王祭祀。
編則編髮爲之。
若今假?。
服之以祭。
次者髲髢。
次第髮長短爲之。
則必相續爲長。
而將繞首爲?也。
謂之有旟。
則繞而猶有餘也。
謂之如蠆。
則卷屈以回轉。
如蠆尾之曲也。
若短髮上斂。
何謂有旟。
按士婚禮。
女盛服必用次。
次之爲婚禮之餙。
可知矣。
易曰。
帝乙歸妹。
婚禮乃殷湯所制。
故至周必用殷禮。
不忘本也。
賁之六四曰。
白馬翰如。
非冦婚媾。
殷人尙白。
故婚必用白馬。
則庶婦之禮。
不應異例。
髲髢之本於殷禮。
亦可知也。
我邦是箕子之肇基。
箕子殷人。
猶守舊俗。
故忠宣王之婚禮也。
以白馬八十一匹。
爲贄幣。
流傳之俗。
至今未泯。
凡士庶之婚。
必求白馬。
可以見矣。
其他衣白畫井。
千百載不變。
殷俗之流傳如此也。
按文獻通考。
新羅婦人。
美髮繚首。
高麗鬐?垂右肩。
百濟則合兩道。
大抵相類。
而都隻爲殷之遺制。
今俗婦女必爲髲髢。
兩道繞首。
屈其尾。
揷於右。
以其纓垂之。
恰與卷蠆有旟之語吻合。
盛世風彩。
宛如目見者。
昔少昊之官。
得之於郯。
夏後之時。
得之於杞。
孰若舊制尙存於海外之偏邦耶。
以此推之。
?笠亦恐是有帽有?之笠。
與今俗所笠爲出入上服者相似。
亦知其爲殷物也。
詩白駒 或言。
小雅白駒詩。
與周頌有客。
語意相同。
必指箕子也。
微子與祼將之列。
故彼頌而此雅。
語亦近理。
可備一說。
小旻詩 愚聞之師曰。
天錫九疇。
箕子得之。
卒傳於中華之周天子。
周天子不應但問而虗受也。
然至人事之損益則有之。
故其三八政一條。
與周禮不合。
此特時然耳。
治躬錫福。
莫過於次二之五事。
然後推之八政。
卽施爲事。
八政不外於五事。
苟非肅乂哲謀聖五者。
政無所本也。
故周家之尊述服行。
惟箕子之指授也。
何以爲證。
周之末。
後君亂德。
五事失道。
小旻之詩曰。
匪先民是程。
匪大猷是經。
先民箕子也。
大猷洪範也。
繼之曰。
國雖靡止。
或聖或否。
民雖靡膴。
或哲或謀。
或肅或乂。
此分明是不程不經之註腳。
此周室之程箕子而經洪範。
可以的然明矣。
及箕子之東封也。
孔子贊之曰。
箕子之明夷。
明不息也。
謂不行於中華而明於東方也。
雖曰文獻無徵。
其所施措。
必不捨洪範而他圖也。
況五事之肅乂哲謀聖。
內修諸身。
上通庶徵。
何可一日少緩。
但後來傳聞。
隻雲八條之敎。
又遺失者五條。
恨之恨也。
且所謂八中之三者。
不過曰殺人以命償。
傷人以糓償。
盜沒爲其家奴婢。
此不出於八政中司寇一科之內。
而所闕者七也。
意者檀氏之季。
衰微垂亡。
民風乖亂。
故先以禁暴之政。
略示統禦。
此劉漢所以得三章之法也。
此必是殷王東面西怨南面北怨之大?模。
而箕子行之也。
豈非古帝王草昧戡亂之定制耶。
伯夷叔齊與箕子相從 吳氏澐曰。
隋書裴矩傳。
高麗本孤竹國。
〈按。
孤竹國。
後來遼西之地。
則其幅員迤。
而至今遼瀋矣。
高句麗奄有遼東。
則裴矩之說信然。
〉李詹雲。
今海州。
〈本出遺事。
〉輿覽以爲無據。
然天下至廣。
隋書所撰。
豈做爲浪說。
必以一隅高麗。
指爲孤竹國哉。
諺傳。
夷齊自首陽。
有時訪箕子于平壤。
首陽山在今海州。
此說雖無明證。
千百載以上事。
豈可必委之無稽也。
〈右吳氏說。
〉按。
輿覽非之者。
以一統志永平府。
有孤竹國三君塚在焉故也。
然河東之首陽山。
又有夷齊墓者。
何也。
此必一眞一假也。
中國之書不可信。
有如此者。
我國之首陽山。
安知非夷齊立命之所乎。
東人以此事不出於中國之所記故。
含糊呑吐。
不敢質言。
恐取笑於華人。
然中國當殷周之際。
文獻亦甚漫滅。
所記多出於後人之追聞。
則亦不可以中國所記而一一徵信也。
此有一事可徵。
伯夷甞避紂。
居北海之濱。
今中國無北海。
而遼海居中國之東北。
今我兩西之海。
與遼海相連。
則通謂之北海可矣。
避紂而居於北海。
則避周而還歸舊隱。
其勢宜然。
夷齊義不事周。
則當高擧遠引。
若箕子之出朝鮮。
何爲乎彷徨河東近畿之地而不去乎。
石曼卿詩。
恥居湯武幹戈地。
來死唐虞揖遜墟者。
特文人之巧於粧撰也。
不可謂其事實然矣。
永平故遼西。
與周絶遠。
且近我地。
想夷齊旣去中國。
若返歸鄕國。
則更似有嫌。
〈夷齊初讓國而逃故也。
〉故自故國而東出。
與箕子相從。
畢命于我首陽。
末乃歸葬故國。
以緻首丘之意。
事理之誠然者矣。
不可以氓俗流傳之言而棄之也。
且武王不臣箕子而封之朝鮮。
則其節義聲光。
震耀一時。
逃周之士。
捨箕子而安歸乎。
〈更按。
孔子曰。
小連大連。
東夷之子也。
蓋殷周之際。
東夷之入居中土者多。
如有善行之可稱。
則聖人必不遺矣。
甞觀淸人連國柱所著。
卽遼之廣寧人。
爲二連之後。
自號爲三韓。
則其意取我東也。
廣寧在箕子封域。
二連亦爲箕氏之民歟。
〉 辰國三韓說 古初漢南之地爲三韓。
以韓人立國故。
稱韓。
又稱辰國者。
避秦來者。
俱是秦統一後來。
故通謂之辰。
辰之爲秦。
據左傳辰嬴可證。
漢書雲。
辰國欲上書見天子。
右渠壅遏不通。
此指箕氏馬韓也。
範史。
始立三韓傳雲。
三韓凡七十八國。
馬韓最大。
共立其種爲辰王。
盡王三韓之地。
朝鮮王準。
爲衛滿所破。
走入海。
攻馬韓破之。
自立爲韓王。
準後滅絶。
韓人復自立爲辰王。
此外辰國無所見。
按文獻通考。
馬韓官。
有中郞將都尉等稱。
皆秦官也。
以此益信辰國之爲秦也。
所謂辰韓。
卽其別部。
而七十八國。
俱非韓人來而分治也。
蓋割裂疆土。
自相?長。
至韓人來。
其勢浩大。
遂皆歸服。
幷稱爲韓。
大抵韓之稱。
是爲雅正。
不類夷荒邃古之號。
蓋三晉之韓。
避秦東來。
立國以名之。
的然無疑矣。
史記。
張良報仇。
東見滄海君。
註雲。
東夷君長。
良何由知東表絶域之外有此等人。
而非其素所同心力者。
何其一語相契。
便能捨命來赴乎。
六國之中。
韓最先亡。
又卽墨大夫說齊王建曰。
三晉大夫不便秦。
在阿甄之間者百數。
韓爲三晉之一。
其雲不便秦。
則渡海東來。
其勢宜然。
且漢書郊祀志。
谷永說上曰。
始皇遣徐福韓終。
多載童男女。
入海求神僊。
因逃不還。
終亦韓之後裔。
其行至之罘山下。
望見神山而不達。
之罘卽始皇所登而刻銘者。
在遼海中。
徐福逃至倭國。
而韓終無所聞。
豈非東到我邦。
而其所望神山。
非我邦而何。
避秦者必不能歷中國繞遼瀋入漢南。
則其徑渡滄海可想。
苟非韓人。
何必先者自號後者從之。
至於三而同稱乎。
以此推之。
韓之名。
蓋以韓終輩而得之。
意者張良之時。
三韓爲滄海。
而韓人立國後其號遂變。
所謂滄海君者。
安知非韓終輩耶。
箕子八條所傳三條。
卽漢高約法三章。
漢之運籌。
張良所定。
又安知非滄海君得箕子緖餘而傳之耶。
滄海蓋三韓之通稱。
非指今江陵一府也。
崔緻遠書。
一方無事。
滄海晏然。
亦可證也。
良之力量。
足以辦局於海外。
時復闖發椎擊。
若弄之股掌間。
而怳無捉模。
千古中華人。
無眼覷破。
餘甞從師友得是說。
故於此備言之。
〈更按書序。
成王旣伐東夷。
傳海東諸夷駒麗扶餘馯貊之屬。
正義曰。
漢書有高句麗扶餘韓。
無此馯。
馯卽韓也。
音同而字異耳。
據此則韓之名蓋古矣。
〉 三韓後說 辰韓爲新羅。
弁韓降新羅。
〈始祖十九年。
〉馬韓亡入百濟。
〈溫祚二十七年。
〉三韓於是盡滅。
而新羅脫解王五年。
馬韓將孟召。
以覆巖城降。
距馬韓亡五十三年矣。
以此觀之。
則後漢書所謂準後滅絶。
馬韓人復自立爲辰王者。
是耶。
資治通鑑漢安帝建光元年。
高句麗與馬韓圍玄菟。
延光元年。
又與侵遼東。
金富軾引入於三國史而論之曰。
馬韓已滅。
蓋滅而復興者歟。
東史無三韓始終。
故金氏無所考。
而爲此疑辭也。
三國幹戈之際。
文獻無傳。
金氏撰史。
隻掇拾新羅遺籍及海東古記之類編之。
又引中國史有若東人所記者而書之者。
幾半矣。
三國歷世之久。
而其無聞若是。
況馬韓之事。
誰得而傳之耶。
或箕氏亡後。
馬韓餘衆。
保守一隅。
爲百濟所逼。
附於麗而從其征役。
末乃幷於麗。
故崔緻遠爲馬韓麗之說耶。
金氏隻撰三國史。
故其本史之未備者。
多取中國史以足之。
而三韓則闕之也。
若又爲三韓立史。
則東國無傳。
其勢不得不取中國之史而爲據。
不可諉之於遠外懸說而棄之也。
今以見於中國史者別錄之。
以補其闕。
爲傳疑之道爾。
漢光武建武二十年。
韓人廉斯人蘇馬諟等。
詣樂浪貢獻。
〈廉斯邑名按今未詳。
〉光武封蘇馬諟。
爲漢廉斯君。
使屬樂浪郡。
四時朝謁。
〈後漢書下同○按。
文獻備考地理考曰。
新莾時。
辰韓帥廉師?。
將降樂浪。
道遇漢人名戶來者。
曰。
我等千五百人。
伐木入山。
爲韓所獲。
皆斷髮爲奴三年矣。
?與戶來。
詣含資縣。
縣言郡。
卽以?爲道。
椉大船入辰韓。
迎戶來之同伴。
按。
此事出於何書。
而語甚糢糊。
故不取正史。
而此所雲廉斯。
豈非廉師歟。
姑記之。
以備異聞。
〉○安帝建光元年。
高句麗王宮。
率馬韓濊貊數千騎。
圍玄菟。
明年。
復與馬韓侵遼東。
○靈帝末。
韓濊並盛。
郡縣不能制。
百姓苦亂。
多流亡入韓者。
○獻帝建安中。
公孫康分樂浪屬縣屯有塩以南荒地。
爲帶方郡。
遣公孫模張敞等。
收集遺民。
興兵伐韓濊。
舊民稍出。
是後倭韓屬帶方。
〈三國志下同。
〉○魏曹叡景初二年。
叡密遣帶方太守劉昕樂浪太守鮮于嗣。
越海定二郡。
諸韓國臣智。
加賜邑君印綬。
其次爲邑長。
其俗好衣幘。
下戶詣郡朝謁。
皆假衣幘自服。
印綬衣幘千有餘人。
部從事吳林。
以樂浪本統韓國。
分割辰韓八國。
以與樂浪。
○曹芳正始七年。
毌丘儉討高句麗。
韓那奚等數十國部落。
各率種落降。
○曹奐景元二年七月。
樂浪外夷韓濊貊。
各率其屬。
來朝貢。
○晉武帝時。
馬韓王頻。
遣使貢方物。
又詣東夷校尉何龕上獻。
鹹寧三年。
復來。
明年。
又請內附。
馬韓王來朝辰韓。
太康中。
三來朝貢。
自後無聞。
三韓蓋爲百濟新羅所呑幷。
〈文獻通考。
〉○定安國。
○宋史。
定安國本馬韓之種。
爲遼所敗。
餘衆保其西鄙。
建國改元。
稱定安國。
開寶三年。
其王列萬華。
因入貢女眞。
付表貢獻。
太宗時。
其王烏玄明。
復因女眞上表。
略曰。
臣本以高麗舊壤。
渤海遺黎。
保此方隅。
太宗答勑。
略曰。
卿奄有馬韓之地。
介于鯨海之表雲雲。
端拱淳化間。
復因女眞奉表。
其後不至。
按。
鮮韓之際。
海東一域。
以國名者幾百數。
三國並起。
漸侵奪諸國。
然後隻有三而已。
新羅初。
伊西等國。
在咫尺之地。
累世後滅之。
以此揆之。
大都然矣。
百濟之襲馬韓。
不應一時盡幷其地。
而三國史所記。
有若一擧而幷呑者然。
必無是理。
史闕文也。
或雲。
中國稱外夷。
不詳事實。
故多擧舊號而稱之。
羅濟初興。
其號未著。
所謂稱韓人者。
安知非指羅濟而言耶。
今中國稱我爲高麗。
日本或稱爲韓人。
恐如此類也。
曰。
誠有如是者矣。
東人亦稱中國爲漢爲唐。
漢唐傳世久遠。
威讋外國。
故外國人慣稱之。
至若記事之際。
豈可以宋爲漢。
以明爲唐。
混其已定之名乎。
魏志所雲分辰韓八國。
晉書所雲馬韓王入朝之類。
豈有誤稱之理乎。
故餘以爲。
三韓至後世。
猶有存者。
三國強盛後。
爲其所分。
至若濊貊沃沮之屬。
亦猶是也。
更按南史。
宋時封倭。
爲百濟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七國諸軍事。
秦韓是辰韓。
慕韓是馬韓。
然則劉宋之際。
猶有辰馬之號耶。
百濟蓋鹵王十八年。
〈宋明帝太豫元年。
〉上元魏表。
有曰。
馬族士馬有鳥畜之戀。
此亦指馬韓之族也。
蓋投屬于句麗者也。
三國始起 三國未起之前。
漢水以南。
有三韓七十八國。
北方亦有樂浪郡及扶餘沃沮濊貊沸流黃龍荇人蓋馬句茶等國。
而新羅起於漢宣帝五鳳元年甲子。
高句麗起於元帝建昭二年甲申。
百濟起於成帝鴻嘉三年癸卯。
彼三君者。
初無一土一民之資。
或因推戴而爲君。
或因逃難以立國。
不四十年之內。
而同時幷創。
便成鼎峙之勢。
向所謂幾百數之國。
無一倚業而起者。
亦可異也。
後漢書雲。
三韓七十八國。
伯濟是其一國也。
北史雲。
新羅辰韓種也。
亦曰。
斯盧。
辰韓十二國。
新羅其一也。
漢志玄菟郡。
班氏自註。
武帝元封四年開。
高句麗。
莾曰下句麗雲。
則其國蓋在漢武前矣。
武帝定朝鮮。
因其兵威。
東北小夷。
皆在開列郡縣之中。
以高句麗所居。
爲玄菟郡治。
而因爲縣。
其部落則流徙南土。
後漸強大耳。
後漢書北史通典所記皆同。
詳高句縣考。
據此言之。
則三國之名。
皆在漢武之前。
惜乎文獻無徵。
徒起後人之惑也。
三國之際。
日尋幹戈。
及其季也。
隋唐焚蕩。
萱裔搆亂。
雖有國史所傳私室所記。
如之何其不蕩然澌滅也。
是以金氏撰史。
無文可據。
隻取中國史之言及東事者及東國古記斷爛文字。
至若新羅之居?夫。
高句麗之李文眞。
百濟之高興等所記。
國史無聞也。
中國記外蕃事。
率多懸說。
古記之傳。
亦甚荒謬。
雖有三長之才。
作之誠難矣。
獨恨其設局撰史。
其任至重。
不能開獻書之路。
以廣聦明。
徒因陋就簡而止爾。
甞觀高麗史。
元人修遼金史。
送人于我。
求與遼金相關文字。
中國人處事之詳博如此。
重爲富軾一嘅焉。
以三國史觀之。
高句麗歷年七百五年。
新羅文武王。
謂麗安勝曰。
公之太祖立功。
子孫相繼。
年將八百雲。
則古人言事。
雖擧大數。
然何可以七百五年。
謂將八百耶。
自漢武元封三年癸酉。
至建昭二年甲申。
爲七十二年。
則自麗亡。
上距置玄菟時。
爲七百七十六年矣。
麗興在是前明矣。
然而東方本史年代分明。
隻當依而記之。
姑記疑於此。
欲知其事之本如是也。
〈又唐賈忠言告高宗曰。
高氏自漢有國。
蓋九百年。
據此亦可爲漢武前之證。
〉大抵三國。
高句麗最近中國。
故自後漢書。
始立傳。
羅濟去中國隔遠。
通聘最晩。
故至南北史。
始立二傳。
而更無三韓之名矣。
二國百濟稍大。
越海通中國稍易。
新羅尤爲微側。
今之嶺南一道。
新羅起後。
尙有許多小國。
數百年後乃定。
國無定號。
至二十世後。
始定新羅之稱。
其荒陋甚矣。
是以中國立傳。
必先濟後羅。
以其通聘之先後而然也。
三國史。
以新羅爲主者。
以其起最先。
後合麗濟。
高麗又承新羅。
其所撰述。
皆因新羅遺籍故也。
由是。
其史於新羅稍備。
至如百濟。
僅記世代。
多所脫漏。
如溫祚襲馬韓。
其勢不應一時盡有諸小國。
而有若一擧都無事者。
其叙地志。
五部地界。
無從可尋。
慰禮漢山等城。
亦不言百濟舊都。
慰禮則三國遺事猶雲今稷山。
而地志載未詳地分者。
何哉。
高句麗強大著見。
又非百濟比。
新羅所得。
止於南界。
故金氏隻據羅史所書麗地。
而遼界勿論。
今西北兩道。
擧無所見。
目之爲高句麗地志。
使後之見者。
無所考信。
而有若麗之郡縣元止此數者然。
以緻無傳。
可歎。
其地雖入于靺鞨渤海。
富軾去古未遠。
身都將相。
朝聘遼國之際。
豈無搜驗遺跡之道。
且渤海傳國累世。
則其事亦有可傳者矣。
此亦朱子之所甞疑也。
邵子經世書。
專用劉彜叟長曆。
溫公作通鑑。
亦奉祠。
以書局在洛。
與康節過從稔。
又夙所欽敬者也。
其講明之際。
必甞及此。
故溫公通鑑目錄編年。
用彜叟曆。
與經世書無異也。
此說見於胡三省通鑑音註。
金仁山作通鑑前編。
一從經世書。
而起堯元甲辰。
自後紀年無異說。
便成史家三尺。
今從之。
我罔爲臣僕辨與史正文及考異有異。
姑記此。
以備一說。
書微子篇。
述微子箕子問答之辭。
箕子曰。
商今其有災。
我興受其敗。
商其淪喪。
我罔爲臣僕。
後人遂以我罔爲臣僕一句。
謂箕子不受封不朝周。
幷與實事而棄之。
愚聞此句。
當以反語求之。
我猶春秋穪魯爲我之我。
蓋通稱之辭。
非箕子自我也。
罔猶言豈不也。
言商有災而淪喪。
則我輩受其敗而豈不爲人之臣僕乎。
上下文義相啣。
愈見其痛甚之意。
是一時問答間。
悶其淪喪之語。
非論日後自處之義。
而與受封朝周。
自不相關矣。
武王之入殷也。
首釋箕子。
訪以洪範。
其尊禮之摯矣。
箕子於此。
旣無受任禦敵之責。
又無逼降屈辱之擧。
則其可爲溝瀆之小諒也哉。
文山之請歸故鄕。
疊山之請爲逸民。
非畏死也。
蓋死非其時也。
箕子之不死。
亦猶是也。
其不死而封之以不臣之地。
朝之而待之以虞賓之禮。
則箕子於此。
必知所以處之矣。
或謂箕子逃於朝鮮。
武王因以封之。
此皆爲箕子婉順其事而未達者也。
武王克殷。
未下車而封黃帝堯舜之後。
下車而封夏殷之後。
其時封建前聖之子孫。
若是其急。
至於箕子。
何獨緩之而使之逃。
箕子雖欲逃。
得乎。
微子箕子幷稱三仁。
其心所存。
宜無異同。
是以微子封於宋。
而有客之詩見於周頌。
箕子封於朝鮮。
而麥秀之歌見於史記。
於此可以見其心之同矣。
武王之伐殷。
非若後世之簒奪。
二國之受封。
備以三恪之位。
則與逼而受封者有異。
而其所以行之者全盡此理。
至公無私。
莫非爲仁之歸矣。
以後世觀之。
殷民之反叛。
武庚之圖復。
莫非臣子痛迫之至情。
而此時箕子尙存。
〈唐叔受封。
箕子曰。
其後必大。
此在成王之時。
則此時箕子尙存明矣。
〉其才足以濟世。
德足以動人。
道足以立世。
不聞發一謀畫一策而與之同心力者。
何哉。
此聖人公天下之心。
而於我得遂其不臣之心而已。
知此義則罔爲臣僕之義。
果是反語。
而受封朝周。
不必曲爲分?矣。
題久庵韓氏箕田說後韓氏說見正文 愚甞聞之師曰。
久庵說難得而亦未盡達。
朱子註孟子五十七十百畒。
終欠允愜。
故語類乃雲。
若輒改溝塗畛域。
勞民傷財。
是王莾之政。
又雲。
孟子不曾親見故雲爾。
孟子豈妄說誑人者耶。
得箕子田字制而後。
始覺三代井田未甞易。
而孟子所雲五十七十者。
以步言也。
百步而後成畒。
故方言畒字。
觀其文勢。
較然矣。
方裡而井。
井有九區。
區中各有四小區。
象田字形。
田皆四夫。
則井有三十六夫。
其地方三十步。
此夏之制也。
後民用漸廣。
不可不加授。
故合二小區爲一。
則井有十八夫。
其地長百步廣五十步。
此殷之制也。
折長補短。
開方筭之。
則七七四十九。
於二小區之數。
隻欠一筭也。
至周用廣。
又加授。
合四小區爲一。
則井有九夫。
長廣皆百步。
其什一之制。
則三代不變。
故民食九十畒。
公田亦九十畒。
此所謂其實皆什一也。
九夫之稅。
與國賦通均。
惟周爲然。
故曰百畒而徹。
徹者通也。
恨不能質之於朱先生之座也。
殷田之長廣不齊。
因夏制故也。
箕子刱設於東方。
不必苟循此制。
故乃爲四區之田。
田方各七十步。
其意較若目見而手指也。
輿地勝覽亦雲。
慶州新羅時井田。
遺基尙存。
此說非也。
慶州卽秦人之所都。
其邑中田。
勿論大小長短東西南北。
悉皆方直而無欹斜。
意者其人必以秦法施之也。
秦廢井田。
開阡陌。
朱子曰。
蔡澤傳。
決裂阡陌之文。
謂破缺阡陌。
此殆可疑。
據王莽傳。
阡陌者分明是秦之所立之法名。
凡田制與古不同者。
爲有水田也。
鄭國之渠。
決注入洛。
所漑畒一鍾。
可以見水田。
以隴爲界。
則須決裂而灌注爲便。
故鞅也爲阡陌而決裂之。
所以爲富強之術也。
漢書地理志雲。
商君制轅田開阡陌。
卽秦之田名。
按。
周禮輈人雲。
惟轅直且無撓。
轅田者直田也。
古者物必以車爲式。
故謂之轅田。
其義甚明。
秦是周之舊都。
畫井之始。
地有山川墳衍術道。
終不可一一如制。
而亦必有水田。
則必於平野而後可行。
其欹斜傾側地。
必有防礙。
其於養糓富民。
則不便。
故不計大小長短東西南北。
因地勢。
決裂井田而爲阡陌。
是謂轅田。
此惟利是趨也。
秦人之東也。
刱爲轅田。
亦必然之理也。
平壤之殷田。
慶州之秦田。
若執左契而皆合。
天子失官。
學在四夷者。
此之謂也。
〈先王朝。
李參判衡祥。
爲慶州府尹。
病其田形久而侵奪。
有意復舊。
遂下令悉如故制。
其時方伯聞之。
以爲迂曰。
井田其可復行乎。
黜之。
卽今漸無舊制之可尋。
識者爲之恨雲。
〉 久庵韓氏箕田圖附 箕子遺制 今東人之大冠白衣。
婦女之首餙。
猶有舊制之可言。
蓋殷冔。
卽周弁之類。
註謂冔覆也。
則其制宜覆首而稍大也。
後漢書。
高句麗着折風巾。
形如弁。
通典。
南齊永明中。
麗使至。
冠折風。
王融戱其不稱其服。
答曰。
此古弁之遺制也。
文獻通考。
百濟樂舞用二人。
紫大袖裙襦章甫冠皮履。
章甫殷冠也。
而東夷服之。
古人謂禮失求諸夷。
信矣。
以是觀之。
今笠子是殷冔章甫之制。
漸次制變。
帽高而簷廣也。
高句麗謂之折風巾。
至今中國人其稱不異。
〈一統志曰。
朝鮮戴折風巾。
服大袖衫。
芝峯類說雲。
頃歲我國海南人。
漂到浙江。
禮部刷還咨曰。
頭戴折風巾雲。
蓋今笠子也。
〉羅濟之人。
其服應與之同。
辛禑時。
令各司胥吏。
着白方笠。
人謂之羅濟笠。
卽句麗之折風巾也。
〈芝峯類說曰。
本朝爲外方吏人所着而黑之。
壬辰變後廢而不復雲。
〉今之方笠。
其形覆首而大。
疑舊冔弁之餘制。
今爲喪人出入之服。
與笠子分而爲二。
其實一物也。
〈按崔錦南漂海錄。
中國人見方笠。
問其意。
崔答曰。
喪人罪重。
不欲見天日也。
此出一時臆對。
不足以爲據。
〉殷人尙白。
箕子白馬朝周之說。
出於古志。
周雖代殷。
而箕子客於周。
不爲臣僕。
則用先王之舊章。
禮亦宜然。
北史新羅傳。
服色尙素。
辰韓六部。
爲朝鮮遺民。
則當從故國之俗。
通考。
高麗士女服尙素。
蓋其遺風彌遠不已也。
麗時。
用術士言。
以爲東方屬木。
白屬金。
遂禁白衣。
則誠非矣。
彼區區術士。
烏足以知此義哉。
愚聞之師曰。
小雅都人士詩。
西周旣亡。
東都之俗亦漸衰改。
故詩人思舊興感也。
謂之都人。
非侯國之士。
謂之歸周。
則歸西周之鎬京。
謂之民望。
則必貴顯之望族也。
洛邑殷墟也。
周公營東都。
處殷之士族於此。
久而歸化。
所謂侯于周服。
是也。
君子有弁有冕。
而?笠緇撮。
非朝祭之服。
謂之行歸。
則乃出入行道之餙。
此男子之服也。
婦人之餙異於是。
惟髮可別。
故以髮爲重。
君子女卽女之君子。
如禮所謂君子子。
指女之貴者也。
此亦貴女出入之餙也。
周禮追師。
王後之首餙。
有副編次。
註。
副之言覆也。
所以覆首爲餙。
若今步搖。
服之以從王祭祀。
編則編髮爲之。
若今假?。
服之以祭。
次者髲髢。
次第髮長短爲之。
則必相續爲長。
而將繞首爲?也。
謂之有旟。
則繞而猶有餘也。
謂之如蠆。
則卷屈以回轉。
如蠆尾之曲也。
若短髮上斂。
何謂有旟。
按士婚禮。
女盛服必用次。
次之爲婚禮之餙。
可知矣。
易曰。
帝乙歸妹。
婚禮乃殷湯所制。
故至周必用殷禮。
不忘本也。
賁之六四曰。
白馬翰如。
非冦婚媾。
殷人尙白。
故婚必用白馬。
則庶婦之禮。
不應異例。
髲髢之本於殷禮。
亦可知也。
我邦是箕子之肇基。
箕子殷人。
猶守舊俗。
故忠宣王之婚禮也。
以白馬八十一匹。
爲贄幣。
流傳之俗。
至今未泯。
凡士庶之婚。
必求白馬。
可以見矣。
其他衣白畫井。
千百載不變。
殷俗之流傳如此也。
按文獻通考。
新羅婦人。
美髮繚首。
高麗鬐?垂右肩。
百濟則合兩道。
大抵相類。
而都隻爲殷之遺制。
今俗婦女必爲髲髢。
兩道繞首。
屈其尾。
揷於右。
以其纓垂之。
恰與卷蠆有旟之語吻合。
盛世風彩。
宛如目見者。
昔少昊之官。
得之於郯。
夏後之時。
得之於杞。
孰若舊制尙存於海外之偏邦耶。
以此推之。
?笠亦恐是有帽有?之笠。
與今俗所笠爲出入上服者相似。
亦知其爲殷物也。
詩白駒 或言。
小雅白駒詩。
與周頌有客。
語意相同。
必指箕子也。
微子與祼將之列。
故彼頌而此雅。
語亦近理。
可備一說。
小旻詩 愚聞之師曰。
天錫九疇。
箕子得之。
卒傳於中華之周天子。
周天子不應但問而虗受也。
然至人事之損益則有之。
故其三八政一條。
與周禮不合。
此特時然耳。
治躬錫福。
莫過於次二之五事。
然後推之八政。
卽施爲事。
八政不外於五事。
苟非肅乂哲謀聖五者。
政無所本也。
故周家之尊述服行。
惟箕子之指授也。
何以爲證。
周之末。
後君亂德。
五事失道。
小旻之詩曰。
匪先民是程。
匪大猷是經。
先民箕子也。
大猷洪範也。
繼之曰。
國雖靡止。
或聖或否。
民雖靡膴。
或哲或謀。
或肅或乂。
此分明是不程不經之註腳。
此周室之程箕子而經洪範。
可以的然明矣。
及箕子之東封也。
孔子贊之曰。
箕子之明夷。
明不息也。
謂不行於中華而明於東方也。
雖曰文獻無徵。
其所施措。
必不捨洪範而他圖也。
況五事之肅乂哲謀聖。
內修諸身。
上通庶徵。
何可一日少緩。
但後來傳聞。
隻雲八條之敎。
又遺失者五條。
恨之恨也。
且所謂八中之三者。
不過曰殺人以命償。
傷人以糓償。
盜沒爲其家奴婢。
此不出於八政中司寇一科之內。
而所闕者七也。
意者檀氏之季。
衰微垂亡。
民風乖亂。
故先以禁暴之政。
略示統禦。
此劉漢所以得三章之法也。
此必是殷王東面西怨南面北怨之大?模。
而箕子行之也。
豈非古帝王草昧戡亂之定制耶。
伯夷叔齊與箕子相從 吳氏澐曰。
隋書裴矩傳。
高麗本孤竹國。
〈按。
孤竹國。
後來遼西之地。
則其幅員迤。
而至今遼瀋矣。
高句麗奄有遼東。
則裴矩之說信然。
〉李詹雲。
今海州。
〈本出遺事。
〉輿覽以爲無據。
然天下至廣。
隋書所撰。
豈做爲浪說。
必以一隅高麗。
指爲孤竹國哉。
諺傳。
夷齊自首陽。
有時訪箕子于平壤。
首陽山在今海州。
此說雖無明證。
千百載以上事。
豈可必委之無稽也。
〈右吳氏說。
〉按。
輿覽非之者。
以一統志永平府。
有孤竹國三君塚在焉故也。
然河東之首陽山。
又有夷齊墓者。
何也。
此必一眞一假也。
中國之書不可信。
有如此者。
我國之首陽山。
安知非夷齊立命之所乎。
東人以此事不出於中國之所記故。
含糊呑吐。
不敢質言。
恐取笑於華人。
然中國當殷周之際。
文獻亦甚漫滅。
所記多出於後人之追聞。
則亦不可以中國所記而一一徵信也。
此有一事可徵。
伯夷甞避紂。
居北海之濱。
今中國無北海。
而遼海居中國之東北。
今我兩西之海。
與遼海相連。
則通謂之北海可矣。
避紂而居於北海。
則避周而還歸舊隱。
其勢宜然。
夷齊義不事周。
則當高擧遠引。
若箕子之出朝鮮。
何爲乎彷徨河東近畿之地而不去乎。
石曼卿詩。
恥居湯武幹戈地。
來死唐虞揖遜墟者。
特文人之巧於粧撰也。
不可謂其事實然矣。
永平故遼西。
與周絶遠。
且近我地。
想夷齊旣去中國。
若返歸鄕國。
則更似有嫌。
〈夷齊初讓國而逃故也。
〉故自故國而東出。
與箕子相從。
畢命于我首陽。
末乃歸葬故國。
以緻首丘之意。
事理之誠然者矣。
不可以氓俗流傳之言而棄之也。
且武王不臣箕子而封之朝鮮。
則其節義聲光。
震耀一時。
逃周之士。
捨箕子而安歸乎。
〈更按。
孔子曰。
小連大連。
東夷之子也。
蓋殷周之際。
東夷之入居中土者多。
如有善行之可稱。
則聖人必不遺矣。
甞觀淸人連國柱所著。
卽遼之廣寧人。
爲二連之後。
自號爲三韓。
則其意取我東也。
廣寧在箕子封域。
二連亦爲箕氏之民歟。
〉 辰國三韓說 古初漢南之地爲三韓。
以韓人立國故。
稱韓。
又稱辰國者。
避秦來者。
俱是秦統一後來。
故通謂之辰。
辰之爲秦。
據左傳辰嬴可證。
漢書雲。
辰國欲上書見天子。
右渠壅遏不通。
此指箕氏馬韓也。
範史。
始立三韓傳雲。
三韓凡七十八國。
馬韓最大。
共立其種爲辰王。
盡王三韓之地。
朝鮮王準。
爲衛滿所破。
走入海。
攻馬韓破之。
自立爲韓王。
準後滅絶。
韓人復自立爲辰王。
此外辰國無所見。
按文獻通考。
馬韓官。
有中郞將都尉等稱。
皆秦官也。
以此益信辰國之爲秦也。
所謂辰韓。
卽其別部。
而七十八國。
俱非韓人來而分治也。
蓋割裂疆土。
自相?長。
至韓人來。
其勢浩大。
遂皆歸服。
幷稱爲韓。
大抵韓之稱。
是爲雅正。
不類夷荒邃古之號。
蓋三晉之韓。
避秦東來。
立國以名之。
的然無疑矣。
史記。
張良報仇。
東見滄海君。
註雲。
東夷君長。
良何由知東表絶域之外有此等人。
而非其素所同心力者。
何其一語相契。
便能捨命來赴乎。
六國之中。
韓最先亡。
又卽墨大夫說齊王建曰。
三晉大夫不便秦。
在阿甄之間者百數。
韓爲三晉之一。
其雲不便秦。
則渡海東來。
其勢宜然。
且漢書郊祀志。
谷永說上曰。
始皇遣徐福韓終。
多載童男女。
入海求神僊。
因逃不還。
終亦韓之後裔。
其行至之罘山下。
望見神山而不達。
之罘卽始皇所登而刻銘者。
在遼海中。
徐福逃至倭國。
而韓終無所聞。
豈非東到我邦。
而其所望神山。
非我邦而何。
避秦者必不能歷中國繞遼瀋入漢南。
則其徑渡滄海可想。
苟非韓人。
何必先者自號後者從之。
至於三而同稱乎。
以此推之。
韓之名。
蓋以韓終輩而得之。
意者張良之時。
三韓爲滄海。
而韓人立國後其號遂變。
所謂滄海君者。
安知非韓終輩耶。
箕子八條所傳三條。
卽漢高約法三章。
漢之運籌。
張良所定。
又安知非滄海君得箕子緖餘而傳之耶。
滄海蓋三韓之通稱。
非指今江陵一府也。
崔緻遠書。
一方無事。
滄海晏然。
亦可證也。
良之力量。
足以辦局於海外。
時復闖發椎擊。
若弄之股掌間。
而怳無捉模。
千古中華人。
無眼覷破。
餘甞從師友得是說。
故於此備言之。
〈更按書序。
成王旣伐東夷。
傳海東諸夷駒麗扶餘馯貊之屬。
正義曰。
漢書有高句麗扶餘韓。
無此馯。
馯卽韓也。
音同而字異耳。
據此則韓之名蓋古矣。
〉 三韓後說 辰韓爲新羅。
弁韓降新羅。
〈始祖十九年。
〉馬韓亡入百濟。
〈溫祚二十七年。
〉三韓於是盡滅。
而新羅脫解王五年。
馬韓將孟召。
以覆巖城降。
距馬韓亡五十三年矣。
以此觀之。
則後漢書所謂準後滅絶。
馬韓人復自立爲辰王者。
是耶。
資治通鑑漢安帝建光元年。
高句麗與馬韓圍玄菟。
延光元年。
又與侵遼東。
金富軾引入於三國史而論之曰。
馬韓已滅。
蓋滅而復興者歟。
東史無三韓始終。
故金氏無所考。
而爲此疑辭也。
三國幹戈之際。
文獻無傳。
金氏撰史。
隻掇拾新羅遺籍及海東古記之類編之。
又引中國史有若東人所記者而書之者。
幾半矣。
三國歷世之久。
而其無聞若是。
況馬韓之事。
誰得而傳之耶。
或箕氏亡後。
馬韓餘衆。
保守一隅。
爲百濟所逼。
附於麗而從其征役。
末乃幷於麗。
故崔緻遠爲馬韓麗之說耶。
金氏隻撰三國史。
故其本史之未備者。
多取中國史以足之。
而三韓則闕之也。
若又爲三韓立史。
則東國無傳。
其勢不得不取中國之史而爲據。
不可諉之於遠外懸說而棄之也。
今以見於中國史者別錄之。
以補其闕。
爲傳疑之道爾。
漢光武建武二十年。
韓人廉斯人蘇馬諟等。
詣樂浪貢獻。
〈廉斯邑名按今未詳。
〉光武封蘇馬諟。
爲漢廉斯君。
使屬樂浪郡。
四時朝謁。
〈後漢書下同○按。
文獻備考地理考曰。
新莾時。
辰韓帥廉師?。
將降樂浪。
道遇漢人名戶來者。
曰。
我等千五百人。
伐木入山。
爲韓所獲。
皆斷髮爲奴三年矣。
?與戶來。
詣含資縣。
縣言郡。
卽以?爲道。
椉大船入辰韓。
迎戶來之同伴。
按。
此事出於何書。
而語甚糢糊。
故不取正史。
而此所雲廉斯。
豈非廉師歟。
姑記之。
以備異聞。
〉○安帝建光元年。
高句麗王宮。
率馬韓濊貊數千騎。
圍玄菟。
明年。
復與馬韓侵遼東。
○靈帝末。
韓濊並盛。
郡縣不能制。
百姓苦亂。
多流亡入韓者。
○獻帝建安中。
公孫康分樂浪屬縣屯有塩以南荒地。
爲帶方郡。
遣公孫模張敞等。
收集遺民。
興兵伐韓濊。
舊民稍出。
是後倭韓屬帶方。
〈三國志下同。
〉○魏曹叡景初二年。
叡密遣帶方太守劉昕樂浪太守鮮于嗣。
越海定二郡。
諸韓國臣智。
加賜邑君印綬。
其次爲邑長。
其俗好衣幘。
下戶詣郡朝謁。
皆假衣幘自服。
印綬衣幘千有餘人。
部從事吳林。
以樂浪本統韓國。
分割辰韓八國。
以與樂浪。
○曹芳正始七年。
毌丘儉討高句麗。
韓那奚等數十國部落。
各率種落降。
○曹奐景元二年七月。
樂浪外夷韓濊貊。
各率其屬。
來朝貢。
○晉武帝時。
馬韓王頻。
遣使貢方物。
又詣東夷校尉何龕上獻。
鹹寧三年。
復來。
明年。
又請內附。
馬韓王來朝辰韓。
太康中。
三來朝貢。
自後無聞。
三韓蓋爲百濟新羅所呑幷。
〈文獻通考。
〉○定安國。
○宋史。
定安國本馬韓之種。
爲遼所敗。
餘衆保其西鄙。
建國改元。
稱定安國。
開寶三年。
其王列萬華。
因入貢女眞。
付表貢獻。
太宗時。
其王烏玄明。
復因女眞上表。
略曰。
臣本以高麗舊壤。
渤海遺黎。
保此方隅。
太宗答勑。
略曰。
卿奄有馬韓之地。
介于鯨海之表雲雲。
端拱淳化間。
復因女眞奉表。
其後不至。
按。
鮮韓之際。
海東一域。
以國名者幾百數。
三國並起。
漸侵奪諸國。
然後隻有三而已。
新羅初。
伊西等國。
在咫尺之地。
累世後滅之。
以此揆之。
大都然矣。
百濟之襲馬韓。
不應一時盡幷其地。
而三國史所記。
有若一擧而幷呑者然。
必無是理。
史闕文也。
或雲。
中國稱外夷。
不詳事實。
故多擧舊號而稱之。
羅濟初興。
其號未著。
所謂稱韓人者。
安知非指羅濟而言耶。
今中國稱我爲高麗。
日本或稱爲韓人。
恐如此類也。
曰。
誠有如是者矣。
東人亦稱中國爲漢爲唐。
漢唐傳世久遠。
威讋外國。
故外國人慣稱之。
至若記事之際。
豈可以宋爲漢。
以明爲唐。
混其已定之名乎。
魏志所雲分辰韓八國。
晉書所雲馬韓王入朝之類。
豈有誤稱之理乎。
故餘以爲。
三韓至後世。
猶有存者。
三國強盛後。
爲其所分。
至若濊貊沃沮之屬。
亦猶是也。
更按南史。
宋時封倭。
爲百濟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七國諸軍事。
秦韓是辰韓。
慕韓是馬韓。
然則劉宋之際。
猶有辰馬之號耶。
百濟蓋鹵王十八年。
〈宋明帝太豫元年。
〉上元魏表。
有曰。
馬族士馬有鳥畜之戀。
此亦指馬韓之族也。
蓋投屬于句麗者也。
三國始起 三國未起之前。
漢水以南。
有三韓七十八國。
北方亦有樂浪郡及扶餘沃沮濊貊沸流黃龍荇人蓋馬句茶等國。
而新羅起於漢宣帝五鳳元年甲子。
高句麗起於元帝建昭二年甲申。
百濟起於成帝鴻嘉三年癸卯。
彼三君者。
初無一土一民之資。
或因推戴而爲君。
或因逃難以立國。
不四十年之內。
而同時幷創。
便成鼎峙之勢。
向所謂幾百數之國。
無一倚業而起者。
亦可異也。
後漢書雲。
三韓七十八國。
伯濟是其一國也。
北史雲。
新羅辰韓種也。
亦曰。
斯盧。
辰韓十二國。
新羅其一也。
漢志玄菟郡。
班氏自註。
武帝元封四年開。
高句麗。
莾曰下句麗雲。
則其國蓋在漢武前矣。
武帝定朝鮮。
因其兵威。
東北小夷。
皆在開列郡縣之中。
以高句麗所居。
爲玄菟郡治。
而因爲縣。
其部落則流徙南土。
後漸強大耳。
後漢書北史通典所記皆同。
詳高句縣考。
據此言之。
則三國之名。
皆在漢武之前。
惜乎文獻無徵。
徒起後人之惑也。
三國之際。
日尋幹戈。
及其季也。
隋唐焚蕩。
萱裔搆亂。
雖有國史所傳私室所記。
如之何其不蕩然澌滅也。
是以金氏撰史。
無文可據。
隻取中國史之言及東事者及東國古記斷爛文字。
至若新羅之居?夫。
高句麗之李文眞。
百濟之高興等所記。
國史無聞也。
中國記外蕃事。
率多懸說。
古記之傳。
亦甚荒謬。
雖有三長之才。
作之誠難矣。
獨恨其設局撰史。
其任至重。
不能開獻書之路。
以廣聦明。
徒因陋就簡而止爾。
甞觀高麗史。
元人修遼金史。
送人于我。
求與遼金相關文字。
中國人處事之詳博如此。
重爲富軾一嘅焉。
以三國史觀之。
高句麗歷年七百五年。
新羅文武王。
謂麗安勝曰。
公之太祖立功。
子孫相繼。
年將八百雲。
則古人言事。
雖擧大數。
然何可以七百五年。
謂將八百耶。
自漢武元封三年癸酉。
至建昭二年甲申。
爲七十二年。
則自麗亡。
上距置玄菟時。
爲七百七十六年矣。
麗興在是前明矣。
然而東方本史年代分明。
隻當依而記之。
姑記疑於此。
欲知其事之本如是也。
〈又唐賈忠言告高宗曰。
高氏自漢有國。
蓋九百年。
據此亦可爲漢武前之證。
〉大抵三國。
高句麗最近中國。
故自後漢書。
始立傳。
羅濟去中國隔遠。
通聘最晩。
故至南北史。
始立二傳。
而更無三韓之名矣。
二國百濟稍大。
越海通中國稍易。
新羅尤爲微側。
今之嶺南一道。
新羅起後。
尙有許多小國。
數百年後乃定。
國無定號。
至二十世後。
始定新羅之稱。
其荒陋甚矣。
是以中國立傳。
必先濟後羅。
以其通聘之先後而然也。
三國史。
以新羅爲主者。
以其起最先。
後合麗濟。
高麗又承新羅。
其所撰述。
皆因新羅遺籍故也。
由是。
其史於新羅稍備。
至如百濟。
僅記世代。
多所脫漏。
如溫祚襲馬韓。
其勢不應一時盡有諸小國。
而有若一擧都無事者。
其叙地志。
五部地界。
無從可尋。
慰禮漢山等城。
亦不言百濟舊都。
慰禮則三國遺事猶雲今稷山。
而地志載未詳地分者。
何哉。
高句麗強大著見。
又非百濟比。
新羅所得。
止於南界。
故金氏隻據羅史所書麗地。
而遼界勿論。
今西北兩道。
擧無所見。
目之爲高句麗地志。
使後之見者。
無所考信。
而有若麗之郡縣元止此數者然。
以緻無傳。
可歎。
其地雖入于靺鞨渤海。
富軾去古未遠。
身都將相。
朝聘遼國之際。
豈無搜驗遺跡之道。
且渤海傳國累世。
則其事亦有可傳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