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四

關燈
上 〈起庚辰高麗忠惠王後元年。

    盡癸卯高麗恭愍王十二年。

    〉凡二十四年。

     庚辰忠惠王後元年春正月。

    王在元。

    ○順天君蔡洪哲死。

     洪哲。

    平康人。

    少有淸名。

    忠惠王聞之。

    八遷爲相。

    性貪鄙。

    與權漢功。

    黨比用事。

    附瀋王。

    陰圖賣國。

    忠肅復位。

    復起爲相。

    洪哲爲人精巧。

    文章技藝。

    皆盡其能。

    又構活人堂施藥。

    國人賴之。

    作堂號中和。

    邀永嘉君權溥以下國老八人。

    爲耆英會。

    製紫霞洞新曲。

    傳樂府。

     元囚王及宰相金倫洪彬等于刑部。

     王旣至元。

    元囚王于刑部。

    又繫金仁沇,金倫,韓宗愈,洪彬,盧英瑞,孫守卿等十餘人。

    命中書,樞密,禦史,翰林,宗正五府官雜問之。

    頔黨多利口。

    王不能自明。

    事將危殆。

    倫折以片言。

    辭理簡直。

    五府官改容。

    目之爲白鬚宰相。

    彬曰。

    頔。

    王之奴。

    奴而欲戕主。

    王法所不赦。

    且挺刃相接。

    誰復丐頔斯須活哉。

    王罪當從末減。

    彬以先王遺命。

    權行省事。

    事幹邦憲者。

    彬實當之。

    辭氣慷慨。

    人皆爲彬危之。

    彬曰。

    吾王之子。

    吾不直之。

    何以見先王於地下乎。

     二月。

    彗星見東方。

    入太微。

    ○三月。

    元釋王復位。

     時。

    伯顔惡王。

    必欲危之。

    李兆年慷慨謂李齊賢曰。

    吾欲面訴丞相。

    列戟守門。

    莫叫其閽。

    今聞出田城南。

    吾當上書道左。

    碎首馬蹄之下。

    死明吾君。

    吾子把筆書吾書。

    夜起沐浴。

    雞鳴將行。

    伯顔適以是日敗。

    書不果上。

    然聞者莫不悚然曰。

    李公膽大於身。

    脫脫奏。

    釋王復位。

     夏四月。

    壽妃權氏死。

    ○以韓渥爲右政丞。

    尹碩左政丞。

    ○王至自元。

    ○元封貢女宮人奇氏。

    爲第二皇後。

     奇氏。

    幸州〈今屬高陽〉人。

    故捴郞子敖之女。

    子敖娶典書李行儉女。

    生轍轅輈輪。

    季女選入元。

    生太子愛猷識理達臘。

    遂封爲後。

     以李兆年爲政堂文學。

    封星山君。

    ○六月。

    前大司成崔瀣卒。

     瀣才奇志高。

    爲文。

    不資師友。

    超然自得。

    不惑異端。

    不溺習俗。

    而務合於古人。

    議論苟正。

    礭持不變。

    性亢少許可。

    不善伺候。

    恃才傲物。

    放蕩敢言。

    卒不大用。

    平生不治生業。

    家甚貧。

    及卒。

    朋友緻賻克葬。

    自號拙翁。

    甞選本國名賢詩文。

    目曰東人之文。

    二十五卷。

    著猊山隱者傳。

    以見志。

    〈傳曰。

    隱者喜說人善惡。

    凡從耳而入者。

    口不解藏。

    故不爲人愛重。

    輒擧輒斥。

    隱者亦不復有意於斯世矣。

    甞自言。

    吾所甞往來者皆善人。

    而其所不與者多。

    欲得衆允。

    難矣。

    此其所短。

    乃其所以爲長也。

    晩從獅子岬寺僧。

    借田而耕。

    開園曰取足。

    自號猊山農隱。

    銘座右曰。

    爾田爾園。

    三寶重恩。

    素不樂浮屠。

    而卒爲其佃戶。

    蓋訟夙志之爽以自戱耳。

    所著拙藁二卷行世。

    〉 右政丞韓渥卒。

     渥性淸愼有器局。

    每事三思而後行。

    諡思肅。

     辛巳二年春二月。

    以?者高龍普。

    爲三重大匡。

    封完山君。

     龍普。

    本國人。

    入元有寵。

    爲資政院使。

    故封君以寵之。

     夏五月。

    元召王弟江陵大君祺。

    入朝。

     祺。

    王之母弟也。

    有令聞。

    時人屬望。

    至是入元。

    政丞蔡河中前評理孫琦樸仁幹等三十餘人從之。

    祺宿衛在元。

    時稱大元子。

     秋九月。

    以李淩幹爲政丞。

    ○冬十一月。

    諸道冬至賀箋不至。

    ○十二月。

    星山君李兆年。

    緻仕還鄕。

     時。

    王淫縱日甚。

    甞步自北宮。

    彈雀幹松岡。

    兆年徑進跪曰。

    殿下寧忘明夷之時乎。

    今惡少假威。

    畧婦女攘財貨。

    民不樂其生。

    臣恐??在朝夕。

    此而不恤。

    顧玩細娛乎。

    殿下聽老臣言。

    去便佞用賢良。

    厲精圖治。

    不復慢遊。

    則老臣雖死。

    瞑目於地下矣。

    初。

    商人林信女。

    丹陽大君之婢也。

    賣沙器爲業。

    王見而幸之有寵。

    授信大護軍。

    一月。

    信敺奇輪。

    王右信。

    親往毀輪家。

    至是幷諫之。

    且曰。

    臣過蒙國恩。

    位至政堂。

    於臣足矣。

    惟上所裁。

    王盛怒不納。

    旣而溫言謝遣之。

    兆年旣歸第。

    歎曰。

    王年方強而肆欲。

    吾旣老矣。

    又無援助。

    不去。

    必及於禍。

    且數諫而不納。

    責有所歸。

    今旣不能順其美。

    適足以增其惡。

    非所以愛主也。

    不如去。

    明日。

    匹馬還鄕。

    不交人間事。

    後。

    兆年弟延慶見王。

    王曰。

    爾兄辱我。

    延慶以耄狂對。

    王喜。

    賜米豆五十石布五百匹。

    李氏齊賢曰。

    諸侯有爭臣五人。

    雖無道。

    不失其國。

    公之去也。

    有若骨骾之士繼而言之者四五輩。

    嶽陽之辱。

    其亦庶乎免矣。

    崔氏曰。

    兆年。

    古之遺直也。

    旣知言之不能行。

    王之終不可與有爲。

    則決然勇退。

    不竢終日。

    豈非大雅所謂旣明且哲以保其身者乎。

     罷判校寺事金光載。

     王素憚光載嚴直。

    左右又多忌之。

    無所藉口。

    乃曰。

    金公愛靜。

    仕進非其志。

    王信之。

    裭其職。

    群小益張。

     有事于社稷。

     享需皆闕。

     大風拔木。

     拔松樹數千章。

     壬午三年春二月。

    冊洪氏。

    爲和妃。

    封宮人林氏。

    爲銀川翁主。

     洪氏。

    評理鐸之女。

    王聞其美而納之。

    置于宰臣尹忱第。

    然臨幸數日而寵絶。

    林氏妬妃。

    故又封翁主。

    以慰其意。

    時稱沙器翁主。

    王好熱藥。

    諸妃嬪不能當禦。

    多得淋疾。

    惟翁主得幸。

     遣雞林郡公王煦。

    如元請謚。

     自忠宣薨。

    垂二十餘年。

    未有諡。

    大行王之薨也。

    亦未有謚。

    王煦建議。

    如元請二王之謚。

    柄國者莫助。

    煦自爲己責。

    所費無筭。

    卒得請。

     王畋于江陰。

     王日以荒淫爲事。

    出入無節。

    扈從惡少。

    托餔鷹。

    爭掠雞犬。

    閭巷騷然。

    與捴管李壽山。

    較馬步。

    或親洗馬。

    或觀擊毬。

    或手搏戱。

    狂縱之狀。

    不可盡記。

     三月。

    遣人市貨于燕。

     王以貨殖爲事。

    發義成德泉寶興庫布四萬八千匹。

    開鋪於市。

    遣南宮信。

    賫布二萬匹及金銀鈔。

    市于燕。

    吉昌君準。

    獻鈔一千錠。

    準。

    和妃外祖也。

    以大臣。

    非道求媚。

    識者鄙之。

     起居舍人李仁。

    復如元中制科。

     仁復。

    兆年之孫。

    力學善屬文。

    至是中制科。

    授大寧路錦州判官。

     夏六月。

    論討曺頔功。

    賜尹碩等功臣號。

     尹碩,蔡河中,李淩幹,洪彬,金永盹,任子松,金倫,金仁沇,李齊賢,李兆年,韓宗愈,金永煦等凡五十餘人。

     秋八月。

    王宴榮安夫人第。

     元遣宦者高龍普。

    追封皇後父奇子敖。

    爲榮安王。

    其妻李氏爲榮安夫人。

    迎之以歸。

    王幸其第。

    設餞宴。

    後兄弟轍轅輈輪皆封君。

    倚後勢縱恣。

    轅甞會宗族。

    宴其母。

    器皿珍羞侈麗。

    見者以爲東韓以來罕有也。

     松嶽鳴。

     戊戌夜。

    松嶽鳴。

    王怪而問之。

    嬖人陳無作金對曰。

    無傷也。

    古詩有嵩嶽三呼繞殿靑之句。

    王悅。

    授郞將。

     成均祭酒緻仕禹倬卒。

     倬。

    丹山人。

    甞上書忠宣。

    退老禮安。

    忠肅嘉其忠義。

    再召不起。

    性正直。

    初登第。

    調寧海司錄。

    郡有妖祠。

    名八鈴。

    民惑靈怪。

    奉祀甚瀆。

    倬至。

    卽碎而沉海。

    淫祀遂絶。

    倬通經史。

    尤邃於易學。

    蔔筮無不中。

    程傳初來。

    東方無能知者。

    倬乃閉門月餘。

    參究乃解。

    敎授生徒。

    義理之學始行矣。

    卒。

    年八十一。

    〈舊居在禮安鼻巖南二裡。

    〉李子曰。

    先生之忠義大節。

    旣足以動天地撼山嶽。

    而經學之明。

    進退之正。

    有大過人者。

    則爲後學師範。

    可以廟食百歲者。

    非先生而誰哉。

    先生之學。

    其亦有以脫去世習之陋。

    而有發於龍門之餘韻者矣。

     是歲。

    元主遣人。

    建神光寺于海州。

    爲願刹。

     癸未四年春三月。

    王幸東郊。

     王以彈丸射人爲戱。

    行路皆避。

     地震二日。

    ○罷習射塲。

    屬東西大悲院。

     僧翯仙。

    善琴畵醫術。

    亦解蒙漢語。

    王敬重。

    稱爲師傅。

    勸王創院城外。

    聚城中病人。

    救藥贍衣食。

    王甞問翯仙長生訣。

    對曰。

    人有定分。

    無過分之理。

    但不可爲惡以促之。

    翯仙後矯旨。

    放囚流濟州。

     初徵職稅船稅。

     先是。

    嬖人寗金夫。

    承命往江陵道。

    索人參。

    時。

    參貴不多得。

    懼王罪己。

    擅徵職稅。

    還說王曰。

    臣於江陵道。

    見有職者退居鄕裡。

    病民頗衆。

    請徵職稅於諸道。

    以利國用。

    代言閔渙。

    贊成之。

    遂分遣人諸道。

    徵布六品以上百五十匹。

    七品以下百匹。

    散職十五匹。

    蔡河中等請除其弊。

    閔渙勸王不從。

    徵之益急。

    於是。

    人聞令下。

    或挈家登山。

    或乘舟遠遁。

    至焚山澤而索之。

    禍及鄰族。

    慶尙道有一散員同正者。

    貧甚。

    賣盡家産。

    其女痛父被辱。

    斷髮貿布。

    猶不充數。

    父及女皆縊死。

    又徵船稅。

    雖無舟者亦被其害。

    所稅財帛鉅萬。

    道途轉運。

    勞費不貲。

    王雖淫縱無道。

    至於商財計利。

    分析絲毫。

    常事經營。

    奪人田民。

    盡屬寶興庫。

    群小託附。

    爭相進計。

    以售其奸。

    由是。

    擧國騷擾。

    後東界存撫使崔昌義。

    還言職稅之弊。

    罷之。

    尋復徵之。

     王幸嬖臣裵佺第。

     佺。

    母宮婢也。

    佺爲王嬖幸。

    歷官軍簿判書。

    封興海君。

    時。

    如元未還。

    王夜幸其第。

    奸其妻及其娣金珸妻。

    又通尹桓妻柳氏。

    又以惡少宋明理康允忠等十數人。

    爲腹心。

    橫行閭裡。

    搜奪人妻妾處女。

    或不稱意。

    撲殺之。

    甞宴一幸臣家。

    聞雞鳴曰。

    雞知主人意。

    卽提刀斷雞頭。

    其狂悖類此。

     作新宮于三峴。

     王又好營作。

    甞作內廐。

    破人家百餘區。

    廣築墻宇。

    奪人良馬充之。

    奪人田屬之。

    收租輸車。

    日用百輛。

    又起三峴新宮。

    使惡少奪人材木。

    張旗執皷。

    躬督其役。

    王怒營構稽緩。

    責監督官金善莊等曰。

    若不斷手於十月之內。

    必受重刑。

    又張榜曰。

    宰相至權務。

    輸材不及期者。

    徵布五百匹。

    配島。

    於是。

    晝夜董役。

    輦材絡繹。

    殿宇門戶。

    皆餙鍮銅。

    乃命百官至胥吏。

    每二人給五綜布一匹。

    徵鍮銅二斤。

    又斂諸道銅鐵。

    鑄鼎鑊錡釜。

    納之新宮。

    於是。

    民間農器。

    盡括無餘。

    後。

    元使德實見榜文。

    取歸舘。

    謂蔡河中曰。

    爲人君者當使民以時。

    今役民妨農。

    民何以生。

    吾將奏于帝王。

    使河中固請。

    乃止。

     夏四月丙申朔。

    日食。

    ○以康允成爲贊成事。

    ○五月。

    前政堂文學緻仕星山君李兆年卒。

     兆年。

    星山人。

    少懷志節。

    有器局。

    力學能文。

    疾惡如讎。

    赴人急如水趍下。

    爲人短小精悍。

    志堅礭敢言。

    以嚴見憚。

    每入見。

    王聞履聲曰。

    兆年來矣。

    屛左右。

    整容以俟。

    所歷多有聲績。

    卒。

    年七十五。

    謚文烈。

    李子曰。

    公生於亂世。

    身事昏君。

    歷變履險。

    志如金石。

    忠直之風。

    動當時而聳後世矣。

    〈按兆年甞題星山百花軒一絶雲。

    爲報栽花更莫加。

    數盈於百不須過。

    雪梅霜菊淸標外。

    浪紫浮紅也漫多。

    其志操可見。

    〉 地震。

    ○元遣使。

    求宋遼金事蹟。

    ○王餉新宮役徒。

     令臣僚及倉庫。

    獻酒饌綾帛。

    以助其費。

    王置酒觀儺戱。

    歡甚起舞。

    又命宰臣。

    遞拍檀闆以舞。

    王出銀百兩。

    公主及銀川翁主。

    各出五十兩。

    以爲纏頭。

    有人作乞胡戱。

    賜銀五十兩。

    自是。

    命群臣盛辦酒饌。

    逐日餉之。

    爭尙華美。

    一食之費。

    累布二三百匹。

     大雨雹。

    ○六月。

    復其人法。

    ○王微行。

    捕雀于東郊。

    ○王求取四件奴婢。

     王謂群臣曰。

    今宮闕將成。

    欲以奴婢實之。

    卿等各獻有姿色一兩婢。

    尹桓,康允忠,蔡河中等唯命。

    又用閔渙言。

    求取四件奴婢甚急。

    曰寄上。

    曰投屬。

    曰先王所甞賜與及人相貿易者。

    使允忠渙等主之。

    於是。

    諸豪富家婢有姿色者。

    皆奪而納之北殿。

    使紡績。

    如平人家。

    權準奉天祐權適家尤被害。

    唯賂渙者得免。

     秋七月。

    追徵前年貢賦。

    ○八月。

    曺益淸奇轍等。

    上書于元。

    請立省本國。

     時。

    王無度日甚。

    曺益淸奇轍李芸等在元。

    言王貪淫不道。

    請立省以安百姓。

     元遣使求童女。

    ○冬十月。

    評理緻仕尹宣佐卒。

     宣佐得微疾。

    呼子女而前曰。

    今之兄弟多不相能者。

    由有爭也。

    命子粲。

    書文契。

    均分家業。

    且戒之曰。

    和而無爭。

    以訓汝子孫。

    言畢。

    整衣冠而卒。

    年七十九。

    生平不治産業。

    不飮酒。

    愼交遊。

    重然諾。

    閑居常若待賓。

    唯以經史自娛。

    有質疑者。

    輒據經以對。

    老莊刑名之書。

    無不硏究。

    學者多歸之。

    詞翰淸便。

    一時表箋。

    多出其手。

     三峴新宮成。

     徵丹漆於諸道。

    後期者收布倍簁。

    吏緣爲姦。

    百姓愁怨。

    宮室制度。

    不類王居。

    庫屋百間。

    實糓帛。

    廊廡置綵女。

    有二女被選。

    當入泣下。

    王怒。

    以鐵椎擊殺之。

    又多置碓磑。

    皆銀川翁主意也。

    有嬖人言。

    知人室家。

    莫若盲人巫女。

    上若求美女。

    當問此輩。

    王卽命惡少。

    侵虐盲巫。

    欲求女以充新宮也。

     十一月。

    江陵道獻山稅松子三千石。

     時。

    閔渙分遣惡少于諸道。

    馳驛誅求。

    或收山海稅。

    或徵巫匠業中貢布。

    民不堪苦。

     元遣乃住朶赤等。

    執王以歸。

     先是。

    元遣高龍普。

    賜王衣酒。

    復遣乃住等。

    來稱索鞍轎。

    至是。

    又遣朶赤等。

    託以告郊頒赦而來。

    王欲托疾不迎。

    龍普曰。

    帝常謂王不敬。

    若不出迎。

    帝疑滋甚。

    甲申。

    王率百官郊迎。

    聽詔于行省。

    朶赤乃住等。

    蹴王縛之。

    王急呼高院使。

    龍普叱之。

    使者皆拔刃。

    執侍從群小。

    百官皆走匿。

    郞中金永煦等中槊。

    持平盧俊卿及勇士二人被殺。

    中傷者甚多。

    評理辛裔。

    龍普妻族也。

    伏兵禦外以助之。

    時。

    朶赤等卽掖王。

    載一馬馳去。

    王請少留。

    朶赤拔刃脅之。

    王悶甚索酒。

    有一嫗獻之。

    萬戶權謙羅英傑。

    爲押領官。

    銀川翁主泣請獻一裘于王。

    龍普許之。

    王至肅州。

    索衾於州守安鈞。

    鈞不納。

    訴于朶赤。

    朶赤曰。

    汝王怕寒索衾。

    汝不與。

    於人臣之義何。

    乃以鐵尺擊鈞垂死。

    史臣元松壽曰。

    王雖兇虐。

    乃其主也。

    龍普小人。

    旣不足論。

    辛裔儒者。

    何至此耶。

    崔氏曰。

    胡元有天下。

    高麗歸附。

    降公主作甥舅。

    國患宜若少舒矣。

    自立東省。

    事皆關決。

    國君屍厥位而已。

    當此時。

    亂臣賊子之懷二心者。

    盤結東省。

    指嗾都堂。

    爲本國生事。

    於是。

    臣訴其君。

    子訴其父。

    烈宣肅惠之間。

    其禍尤甚。

    忠惠雖失道。

    麗之臣子。

    北面事之。

    是吾君父也。

    同室有闘。

    尙纓冠而救之。

    安有坐視君父之難而不救乎。

    去年。

    元使執王。

    今年。

    元使縛王。

    無一人捐生以赴救者。

    及出境。

    又無一介奔問起居者。

    論以春秋之法。

    麗之擧國臣子。

    可坐以無君之罪矣。

    昔。

    邾人直造鄫之國都。

    戕其君。

    聖人特書于冊。

    罪臣子不能救君難。

    麗之臣子。

    其亦似鄫之臣子乎。

    ○朶赤等旣行。

    命龍普整治國事。

    奇轍洪彬等權行省。

    龍普等封內帑。

    又捕王近習群小樸良衍林信崔安義閔渙等十餘人。

    囚之。

    宋明理等。

    與龍普善。

    故得免。

    良衍渙等。

    未幾皆入元。

    流遠州。

    後得生還。

    龍普又放銀川翁主等宮女百二十六人。

    龍普與省官。

    盡封府庫。

    乃還。

     判密直司事樸仁幹。

    卒于元。

     仁幹時爲王元子昕師傅。

    在元而卒。

     宰相享德妃。

    妃卻之。

     王旣北去。

    宰相等將享德妃以慰之。

    妃引見蔡河中曰。

    卿爲政丞。

    見君之惡。

    何不匡救以至於此。

    其阿諛順旨。

    不一諫者。

    徒欲固其祿位也。

    今王被執而去。

    卿曾不遣一介奔問起居。

    靦然無恥。

    今雖具酒食。

    予何忍下咽。

    泣而卻之。

     十二月。

    宰相金倫等。

    議上書訟王于元。

    不果。

     彥陽君金倫。

    家居。

    聞王被執。

    痛不及奔問。

    詣龍普。

    又知其不可感以義。

    退與宰相及國老。

    會旻天寺。

    議欲上書。

    請赦王罪。

    醴泉君權漢功曰。

    今王無道。

    天子誅之。

    何得以救乎。

    前政丞康莊曰。

    帝意未測。

    如之何。

    李淩幹曰。

    今天子聞王無道。

    罪之。

    若上書論奏。

    是以天子之命爲非。

    可乎。

    上洛君金永旽曰。

    君辱臣死。

    救之宜矣。

    倫厲聲曰。

    臣之於君。

    子之於父。

    妻之於夫。

    當盡其恩義耳。

    其父被罪。

    爲其子者忍不救乎。

    其言帝意未測者。

    何謂也。

    諸相皆嘿然。

    倫又言。

    今之呈省。

    雖不蒙兪。

    然救其主而得罪。

    吾知其必無也。

    一坐皆然之。

    遂決意上書。

    令金海君李齊賢草之。

    國老多不署名。

    竟未就。

    倫終身憤憤。

    形於言色。

    永旽。

    永煦之兄也。

     元以檻車。

    流王于揭陽縣。

     元主諭王曰。

    爾爲人上。

    剝民已甚。

    雖以爾血啖天下之狗。

    猶爲不足。

    然朕不嗜殺。

    是用流爾揭陽。

    爾無我怨。

    往哉。

    揭陽去燕京二萬餘裡。

    元子昕。

    使裵佺獻衣一襲。

    佺獻已卽行。

    王使呼之。

    則不及矣。

    群臣無一人從者。

    王手持衣袱而去。

    崔氏曰。

    高麗自置東省以來。

    不逞之徒。

    因緣蟠結。

    子訴其父。

    臣訴其君。

    無復有君臣父子之分。

    夷考其行。

    忠烈忠肅之驕溢荒怠。

    莫能相尙。

    忠宣忠惠之淫縱穢褺。

    瀆亂天常。

    吐蕃之流。

    揭陽之竄。

    皆自取也。

    尙誰咎哉。

     元召漢陽君韓宗愈。

    入朝。

     時。

    忠於王者。

    宗愈及李兆年。

    兆年已卒。

    元主召宗愈。

    將以託元子也。

     甲申五年春正月。

    王道薨于嶽陽縣。

     王傳車疾驅。

    艱楚萬狀。

    未至揭陽。

    丙子。

    薨于嶽陽縣。

    或雲遇鴆。

    或雲食橘而殂。

    國人聞之。

    莫有悲之者。

    小民至有欣躍。

    以爲復見更生之日。

    初。

    宮中及道路歌曰。

    阿也麻古之那。

    從今去何時來。

    至是。

    人解之曰。

    嶽陽亡故之難。

    今日去何時還。

    王性豪俠。

    好騎射。

    喜營財利。

    荒淫無度。

    群小得志。

    忠直見斥。

    一有直言。

    必加誅戮。

    人人畏罪。

    莫敢言者。

    王在位前後七年。

    壽三十六。

    後賜諡忠惠。

    史臣曰。

    忠惠以英銳之才。

    用之於不善。

    昵比惡少。

    荒淫縱恣。

    內則見責於父王。

    上則得罪於天子。

    身爲覊囚。

    死於道路。

    宜矣。

    雖有一老臣李兆年。

    言之剴切。

    其如不聽。

    何哉。

     二月。

    元立元子昕爲王。

    遣歸國。

     王旣薨。

    元子昕。

    時宿衛在元。

    年八歲。

    高龍普抱王以見元主。

    元主問曰。

    汝學父乎。

    學母乎。

    對曰。

    願學母。

    元王嘆其聦慧。

    遂令襲位。

    是爲忠穆王。

    王下敎國內臣僚。

    革弊政。

    恤百姓。

    竄韓範張松等十五人于島。

    鄭天起蘇敬夫趙成柱等。

    放歸田裡。

    皆先王嬖幸也。

    時。

    辛裔盧英瑞。

    穿紫靴戴?帽。

    踞胡床于宮門內。

    見金永旽。

    不爲禮。

    永旽呼使前曰。

    聞上襲位東還。

    復正三韓。

    蹈舞來賀。

    公等何不革前代惡少。

    奢靡冠服。

    此豈移風易俗之道乎。

    裔等慙退。

     夏四月。

    封王叔祺爲江陵府院大君。

    以蔡河中爲右政丞。

    韓宗愈爲左政丞。

    李齊賢判三司事。

    金倫權謙樸忠佐爲贊成事。

    ○王至自元。

    卽位。

     王至翌日。

    元使桑哥。

    來頒襲位詔。

    是日。

    王宴桑哥。

    用女樂。

    百官侍坐皆簪花。

    名曰君臣慶會宴。

    史臣元松壽曰。

    三年之喪。

    自天子達於庶人。

    先王嶽陽之喪。

    未返於國。

    而至用女樂。

    使百官揷花。

    如禮何。

     五月。

    賜高龍普功臣號。

    ○元遣使冊王。

     冊爲開府儀同三司征東行中書省左丞相上柱國高麗國王。

     罷內乘鷹坊寶興德寧庫。

     時。

    王年幼卽位。

    宰相一二人。

    稍有時望。

    而先朝弊政。

    尙仍舊未革。

    金海君李齊賢。

    上書都堂曰。

    今我王以入學之年。

    承命紹業。

    而當前王顚覆之後。

    可不小心翼翼。

    以敬以愼。

    敬愼之實。

    莫如修德。

    修德之要。

    莫如嚮學。

    今祭酒田淑蒙。

    已名爲師。

    更擇賢儒。

    講孝經語孟學庸。

    以習格緻誠正之道。

    而選衣冠子弟正直謹厚好學愛禮者十輩。

    爲侍學左右輔導。

    四書旣熟。

    六經以次講明。

    驕奢淫佚聲色狗馬。

    不使接于耳目。

    習與性成。

    德造罔覺。

    此當務之莫急者也。

    君臣一軆。

    今宰相非宴會不接。

    非特召不進。

    此何理乎。

    當請日坐便殿。

    與宰相論議政事。

    或分日進對。

    雖無事不廢。

    不然則大臣日踈。

    ?寺日親。

    生民休戚。

    宗社安危。

    恐莫得以上聞也。

    又曰。

    當革政房。

    歸典理軍簿。

    置考功司。

    標其功過。

    論其才否。

    每年六月十二日。

    受都目考政案。

    用以黜陟。

    永爲恒規。

    則可以絶請謁杜僥倖。

    今若因循。

    恐梁載祖倫之徒蜂起。

    而黑冊之謗。

    不可道也。

    鷹坊內乘。

    毒民尤甚。

    德寧寶興等庫凡非古制者。

    一切釐革。

    刺史守令。

    得人則民受其福。

    不得則民遭其害。

    官高而降爲者。

    偃肆不遵法。

    年邁而求得者。

    昬懦不任事。

    或以請謁。

    起隴畒垂金魚者。

    又不足言也。

    請如古制。

    朝士未入參者。

    必經監務縣令。

    至于四品。

    例爲牧守。

    而監察使按廉使。

    必褒貶爲之賞罰。

    所謂官高者年邁者請謁起隴畒者。

    如不得已。

    寧授京官。

    勿與親民之任。

    行之二十年。

    流亡不復。

    貢賦不足。

    未之有也。

    金銀錦繡。

    不産我國。

    前輩公卿被服。

    隻用素段細布。

    器皿隻用鍮銅瓷瓦。

    德陵作一衣。

    問直則重。

    輟而不爲。

    毅陵甞責前王蹙金之衣。

    揷羽之笠。

    非吾祖舊法。

    有以見國家四百餘年能保社稷。

    徒以儉德也。

    近來風俗奢侈。

    民生困而國用匱。

    職此而已。

    請宰相今後不以錦繡爲服。

    金玉爲器。

    各務儉約。

    諷上而化下。

    風俗可以歸厚也。

    前者迫徵暴斂之布。

    分付諸司。

    以充來歲雜貢。

    令其得免先納借貸之幣。

    三食邑旣立之後。

    百僚俸祿不備。

    夫以一國之主。

    取群臣養廉之資。

    以實私藏。

    豈不貽譏後世。

    請問諸兩宮。

    罷食邑。

    還屬廣興倉。

    充其俸祿。

    京畿土田。

    除祖業口分。

    餘皆折給。

    爲祿科田。

    行之近五十年。

    邇者權豪之門。

    奪占畧盡。

    中間屢議釐革。

    輒以危言。

    脅欺上聽。

    卒莫能行。

    此大臣不固執之所緻也。

    果能釐革。

    悅者甚衆。

    不悅者權豪數十輩而已。

    何憚而不果爲哉。

    州郡遠年貢賦之逋欠者。

    有司百計迫徵。

    十分莫得其一。

    隻是斂怨而已。

    望下令。

    自至正三年已前逋欠貢賦。

    一切蠲免。

    前此數年。

    窮民有因暴斂。

    典賣男女。

    請令諸道存撫按廉使。

    出牓許其來京自告。

    因以官財量給贖還。

    其買者亦令自首。

    若不自首。

    不與其直。

    勒還父母。

    甚者治罪。

    於是宰相詳議釐革。

    先罷內乘鷹坊寶興德寧庫。

    所屬土田奴婢。

    各還本處。

    又發新宮所貯三食邑布四千餘匹。

    歸廣興倉。

     六月。

    忠肅王妃慶華公主薨。

    ○大行王梓宮。

    至自嶽陽。

    ○置書筵。

     蔡河中,韓宗愈,李齊賢,樸忠佐,金倫,裵佺,盧英瑞,李蒨,辛裔等四十八人。

    分爲四番。

    更日侍讀。

    密直提學李仁復。

    貌嚴。

    辭氣簡重。

    每進講。

    王謂左右曰。

    吾見李公。

    不覺悚然。

    密直副使安震。

    言於王曰。

    臣等備員兩府。

    不可竟日侍講。

    宜擇端士。

    備考問。

    修撰元松壽。

    檢閱許湜。

    其人也。

    李齊賢等又進曰。

    玉之有瑕者。

    必待良工雕琢。

    然後成寶器。

    人君豈皆無失。

    良臣啓沃。

    能成聖德。

    臣等不參侍講之時。

    宜令松壽。

    常在左右。

    講劘道義。

    王從之。

    松壽。

    善之之子也。

    王甞欲觀李杜詩。

    宗愈以爲。

    抽黃對白。

    無益於治道。

    竟不進。

    時以爲得軆。

     秋八月。

    改定科擧法。

     初場試六經義四書疑。

    中場古賦。

    終場策文。

    〈按今監試經義書疑本於此。

    〉 葬永陵。

    〈在今開城府。

    〉○毀新宮。

    作崇文舘。

     王命也。

    時。

    王日禦書筵。

    講官更日侍讀。

    一日講罷。

    ?者李伯。

    告王曰。

    請令署奴家兄告身。

    王曰。

    若是則何異前代崔和尙之所爲乎。

     九月丁亥朔。

    日食。

    ○參理羅益禧卒。

     益禧。

    裕之子也。

    忠宣好立新法。

    益禧多所封駁。

    遂落職。

    經十年復調。

    甞尹雞林三鎭合浦。

    以廉勤慈惠稱。

    後又閒居十七年。

    每念民生休戚。

    人才用舍。

    負手蹙鼻。

    若有隱憂。

    至是復起。

    臨事。

    慷慨不少懈。

    及入政府。

    謂李齊賢曰。

    吾君幼。

    委任宰相。

    彼負且乘者。

    不誡覆轍。

    吾其引避。

    毋俱爲十手所指。

    未幾卒。

    諡良節。

    益禧性耿介慕節義。

    恥與人爭。

    其母分財。

    別遺臧獲四十口。

    辭曰。

    以一男居五女間。

    何忍苟得其贏。

    以累鳲鳩之仁乎。

    母義而許之。

     赦。

     以德寧公主有疾也。

     葬慶華公主。

    〈陵號史闕。

    〉 後元贈諡肅恭徽寧公主。

     冬十月。

    以王煦金倫。

    爲左右政丞。

    金永煦康允成。

    爲贊成事。

    ○十二月。

    瀋暠復東還。

    ○元遣使。

    錫忠惠忠肅謚冊。

    ○公主貶直城君盧英瑞代言田淑蒙等。

    ○罷政房。

    歸之典理軍簿。

     乙酉忠穆顯孝王〈諱昕。

    蒙古諱八思麻朶兒隻。

    忠惠王長子。

    母德寧公主。

    〉元年春正月。

    地震。

    ○復置政房。

     以贊成事樸忠佐,金永煦,參理辛裔,知申事李公遂。

    爲提調官。

    時。

    雖去北殿群小。

    辛裔康允忠田淑蒙等。

    相繼用事。

    不數月間。

    姻親故舊。

    布列卿相。

    代言鄭思度。

    依阿進用。

    久在政房。

    中外輻湊。

    時人目裔曰辛王。

    判典校寺事李糓。

    在元。

    貽書宰相曰。

    唯吾三韓國之不國久矣。

    俗敗政紊。

    民不聊生。

    今國王受命。

    民之望之。

    若大旱之望甘澍。

    然國王以春秋之富。

    謙恭沖默。

    一國之政。

    聽於諸公。

    則其社稷安危。

    人民利病。

    士君子之進退。

    皆出於諸公。

    夫君子進則社稷安。

    君子退則人民病。

    此古今之常理也。

    然則用人又爲政之本也。

    蓋用人則易。

    知人則難。

    不問邪正。

    不論高下。

    惟貨是視。

    惟勢是依。

    附我者雖奸諂而進之。

    異己者雖廉謹而退之。

    則其用人不旣易乎。

    用人易。

    故政日亂。

    政亂故國家隨而危亡。

    此不待遠求諸古。

    實目前之明鑑也。

    古之人知其然。

    於一進退人之際。

    而必察其所行所從來。

    惟恐瀆于貨奪于勢也。

    然猶朱紫相奪。

    玉石相混。

    其知人不旣難乎。

    今本國之俗。

    以有財爲能。

    有勢爲智。

    至以朝衣儒冠爲倡優雜戱。

    直言正論爲閭裡狂談。

    宜乎國之不國也。

    比聞。

    諸公所以輔政更化者。

    與前日不甚相遠。

    名雖尙老。

    而少者實主其柄。

    名雖尙廉。

    而貪者實執其權。

    旣斥惡少。

    而大者不悛其惡。

    旣改舊臣。

    而新者反附其舊。

    知人不難。

    用人甚易。

    似非國王委任之意。

    朝廷聞之。

    得無不可乎。

    執政不能用。

     有石自涉長湍渡。

    ○夏四月。

    以金永煦爲左政丞。

    樸忠佐判三司事。

    孫守卿安軸爲贊成事。

    ○五月。

    元遣使。

    索紋苧布。

     初。

    忠烈之世。

    有尼獻花紋白苧布于公主。

    公主以爲寶玩。

    遂爲中國之所珍。

    忠肅時。

    蔡河中屢以織紋苧布獻元。

    由是。

    元人求索不一。

     六月。

    參理崔文度卒。

     文度少隨父誠之。

    入元宿衛。

    習蒙古字語。

    綺紈之與處。

    韋鞲毳帽之與遊。

    而樂觀濂洛性理之書。

    夜分而寢。

    雞鳴而起。

    事親孝。

    性溫良。

    未甞卒喜而遽怒。

    謚良敬。

     秋七月。

    彗星見于紫微。

    ○瀋暠死。

     葬以公主例。

    子篤朶不花襲封瀋王。

     右司議大夫鄭誧卒。

     誧。

    瑎之孫。

    好學善屬文。

    忠惠朝。

    多所封駁。

    執政惡之。

    出守蔚州。

    吟嘯自如。

    欲遊上國入元。

    丞相別哥不花。

    一見奇之。

    將薦之天子。

    會病卒。

     八月。

    罷畿內賜給田。

    復充祿科。

     舊制。

    官吏祿薄。

    賜京畿田人若幹畒。

    謂之祿科。

    權貴奪之幾盡。

    號賜給田。

    諸領府尤受其害。

    王煦下令復之。

     冬十二月。

    王煦罷。

    以金永煦爲右政丞。

    印承旦爲左政丞。

    李糓爲密直使。

     煦爲相。

    銳意革弊。

    罷政房。

    復祿科田。

    故爲姦貪所惡而罷之。

    時人觖望。

    承旦。

    侯庶子也。

     編修官安輔。

    如元中制科。

     輔。

    軸之弟也。

    中制科。

    授遼陽行中書省照磨。

    職掌文書。

    無他務。

    省官重其才。

    皆禮貌之。

    未幾。

    以母老。

    棄官東歸。

     丙戌二年春二月庚戌朔。

    日食。

    ○三月。

    芋陵島人來朝。

    ○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