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四

關燈
祔忠惠王于太廟。

     後以德寧公主祔。

    〈以政丞思肅公韓渥參理李揆配享。

    〉 冬十月。

    命李齊賢等。

    重修國史。

     王以閔漬所撰編年綱目多闕漏。

    命李齊賢安軸李糓安震李仁復等。

    更撰進。

     永嘉府院君權溥卒。

     溥性忠孝。

    惠族姻睦僚友。

    嗜書。

    老不輟。

    甞以朱子四書集註。

    建白刊行。

    東方性理之學。

    自溥倡。

    又撰歷代孝行錄。

    行于世。

    然無圭角。

    久典銓衡。

    鬻爵營産。

    時人謂視父?之淸懸遠矣。

    子準臯煦謙僧宗頂及女壻李齊賢宗室璹珣。

    皆封君。

    號一家九封君。

    年八十五而卒。

    謚文正。

    〈號菊齋。

    〉 十一月。

    大霧。

     連日大霧。

    冬暖如春。

     天狗墜康安殿西。

    ○王觀八關會。

     右副代言金用謙。

    因其侄?者龍藏。

    驟至近侍。

    性暴戾。

    監察司劾之。

    是日。

    王命用謙入侍。

    監察大夫李公遂言。

    用謙被彈。

    公然齒於朝列。

    非古制也。

    請出之。

    諸代言請姑留。

    王不聽曰。

    寧少一代言。

    不欲拒諫。

    公遂。

    行儉之孫也。

     元徵前政丞王煦入朝。

     丁亥三年春正月甲辰朔。

    日食。

    ○二月。

    盜入太廟。

    ○置整治都監。

    以王煦金永旽等爲判事。

     煦及左政丞金永旽。

    還自元。

    告王曰。

    帝問先王失德。

    臣等奏。

    先王初不若是。

    但小人導之耳。

    其徒尙在。

    不去。

    亦誤今王矣。

    帝然之。

    勑臣等曰。

    汝其往治之。

    大妃聞之泣下。

    賜酒慰謝。

    永旽傳元主密旨曰。

    可復以王煦爲政丞。

    時。

    右政丞盧頙在側。

    慙赧而退。

    稱疾不出。

    於是。

    置整治都監。

    以煦永旽安軸金光轍。

    爲判事。

    鄭珚等三十三人。

    爲屬官。

    分遣使臣于諸道量田。

    整理弊政。

    於是。

    群小多不平之。

    時。

    崔宰爲判官。

    歎曰。

    前王之失德。

    非王自爲。

    乃左右逢之耳。

    逢之於前。

    揚之於後。

    吾實恥之。

    稱疾不出。

     三月。

    行省下都監官徐浩田祿生于獄。

    尋釋之。

     初。

    元遣使傳皇後旨曰。

    凡吾親戚。

    倚勢奪人田民。

    必罪之。

    至是。

    後族弟奇三萬。

    倚勢奪人土田。

    恣行不法。

    都監捕杖之。

    死獄中。

    又其族奇柱。

    甞席勢肆虐。

    及置都監。

    畏罪逃匿。

    楊廣道按廉使金?。

    捕送之。

    其餘行賂者。

    皆治之。

    於是。

    三萬妻訴行省理問所。

    河有源白王。

    囚都監佐郞徐浩校勘田祿生于獄。

    金永旽曰。

    殿下何囚整治官。

    王曰。

    三萬奪人田五結。

    何至於死。

    永旽曰。

    三萬怙勢縱恣。

    爰止奪五結哉。

    我等親奉帝命。

    先治元惡。

    浩祿生何罪。

    乃自繫行省獄。

    王命黜之。

    王煦與永旽。

    呈書僉議府。

    言河有源挾私枉問。

    必欲誣服。

    自今不能整治。

    冀轉達中書省。

    旣而二人欲親奏如元。

    理問所遣人追之。

    悉囚都監官。

    會。

    元主遣使。

    賜王及二人衣酒。

    以賞整治二人。

    至銅仙驛。

    遇之而還。

    理問所聞之。

    釋其囚。

     夏五月。

    大雨雹。

    ○六月。

    元放高龍普于金剛山。

     龍普在元用事。

    天下疾之。

    禦史?奏曰。

    龍普。

    高麗煤場人。

    席寵怙勢。

    作威作福。

    親王丞相。

    望風趨拜。

    招納貨賂。

    金帛山積。

    權傾天下。

    恐漢之曹節侯覽。

    唐之仇士良楊復恭。

    復起於今日。

    請誅之。

    以快天下之心。

    元主宥而放之。

    未幾召還。

     王宴高龍普于內殿。

    ○有事于太廟。

     參理安子由攝事。

    悶牛之死。

    不殺牲。

    監察司請其罪。

    王以子由有功於父王。

    原之。

     秋七月。

    天霓墜于男山。

    〈今開京。

    〉 丙午夜。

    天霓自東起。

    墜于男山。

    俄而復起爲二。

    分向南北。

     松嶽鳴。

    ○冬十月。

    元遣使鞫整治都監官。

     皇後聞三萬之死。

    遣直省舍人僧家奴。

    杖整治官白文寶及徐浩田祿生等十六人。

    惟王煦與安軸。

    以元主命原之。

    仍判整治事如舊。

    然整治由是益解散矣。

     十一月。

    以王煦領都僉議司事。

     先是。

    煦言前代之事。

    康允忠實爲??根。

    當先黜退。

    可以整治。

    允忠聞之懼。

    至是。

    元主復命煦等整治。

    宰臣耆老皆言。

    聽斷田民之訟。

    隻爲整治之一事。

    必先整治選法。

    中外之官。

    各得其人。

    令監察擧劾非違。

    然後可以上副帝意。

    允忠方爲政房提調。

    且怨煦前言。

    作色而起。

    遂陞煦領都僉議。

    實奪其權也。

     戊子四年春正月。

    宰相金倫等上書。

    請正康允忠之罪。

     時。

    王幼沖卽位。

    德寧公主方盛年居中。

    允忠與裵佺出入。

    得幸於公主。

    秉政弄權。

    大作威福。

    有人錄佺罪惡。

    貼宮門。

    公主陽斥之。

    又有匿名榜雲。

    允忠以一?者一侍女。

    通媒君母。

    恣行淫亂。

    與河有源。

    沮整治事。

    若誅兩人。

    國無患矣。

    大行王謚號。

    久未奏請。

    至是。

    公主召金倫等。

    問請謚事。

    倫慨然對曰。

    先王不返。

    徒以親近憸壬。

    斂怨累德。

    今??首猶在。

    必先正其罪。

    以明先王非辜。

    然後可請。

    遂與李齊賢樸忠佐等耆老。

    上?陳允忠之罪。

    畧曰。

    竊見。

    康允忠起自賤隷。

    得幸先王。

    奸諂荒淫。

    逞欲肆虐。

    先王所以詔獄就徵。

    嶽陽返葬。

    允忠一賊。

    實是根株。

    閔渙九人。

    隻爲枝葉。

    積釁專歸於上。

    狡謀獨免其身。

    斯則一國之痛心而疾首者也。

    因極言其前後罪惡。

    且曰。

    允忠專權於國。

    流毒於民。

    至令先王存被呵譴。

    歿稽贈謚。

    若不擧正此賊之罪。

    無以追明先王之忠。

    伏乞轉呈上國。

    以明前代之事。

    非先王之過。

    皆允忠所爲。

    加此賊兩觀之誅。

    雪先王萬世之恥。

    王及大妃感悟。

    轉呈于元。

    授金倫改正請諡二表。

    遣之。

    倫謝曰。

    臣桑楡之年。

    七十又二。

    恐顚隮道路。

    以辱明命。

    然喘息尙存。

    敢不黽勉。

     二月。

    前僉議政丞彥陽府院君金倫卒。

     倫將如元。

    忽得風疾。

    十日不飮水漿。

    令左右扶起。

    具衣冠端坐而逝。

    倫甞爲辨正都監副使及監察寺丞。

    發奸擿伏。

    應變如神。

    人不敢欺。

    其鎭合浦也。

    卒乘精鍊。

    號令嚴明。

    元使來觀緻敬焉。

    倫仁於宗族。

    信於故舊。

    喜觀書。

    多識典故。

    人有問者。

    響應無疑。

    謚貞烈。

    〈號竹軒又戇村。

    〉 置賑濟都監。

     時。

    京城大饑疫。

    王減膳以充其費。

    政丞王煦奏。

    發有備倉米五百碩。

    令賑濟都監。

    施粥餓人。

    漕運全羅道米一千四百碩。

    賑京城及忠淸西海道。

    時。

    道殣相望。

    永山君張沆。

    緻書都堂曰。

    主上隆師向學。

    樂聞善道。

    而憸邪弄權。

    欺天罔上。

    使刑政不平。

    害及無辜。

    緻傷和氣。

    天降旱災。

    餓莩載路。

    烏鳶犬豕之所爭食。

    不可忍視。

    若悉掩埋。

    且賑饑乏。

    和氣可通。

    豊稔可緻也。

     行入粟補官之法。

     征東省都事嶽友。

    上書于王。

    以年兇民饑。

    請依元朝入粟補官之法。

    白身入從九品者。

    輸米五石。

    每級遞加五石。

    有前職者。

    米十石陞一等。

     三月。

    遣使請大行王諡于元。

    不許。

    ○夏四月。

    封庶弟?。

    爲慶昌府院君。

    ○五月。

    海平府院君尹碩死。

     碩甞託高龍普。

    爲高麗都元帥。

    ?官彈之。

    及死。

    葬以庶人之禮。

     大雨。

    松嶽崩。

    ○六月。

    贊成事興寧君安軸卒。

     軸處心公正。

    持家勤儉。

    遇事慷慨。

    甞曰。

    吾平生無可稱。

    四爲士師。

    凡民之屈抑爲奴者。

    必理而良之。

    謚文貞。

    〈號謹齋。

    〉 秋七月。

    上洛府院君金永旽卒。

     永旽。

    與其弟永煦。

    俱緻位宰相。

    有名當世。

     貶監察掌令宋天逢。

    爲光陽監務。

     天逢劾奏。

    評理全允臧。

    身爲輔相。

    席寵恣橫。

    不供其職。

    交結甕人。

    潛竊禦膳。

    皆歸其家。

    又閔祥正訴先王于帝。

    以爲不可君國。

    而允臧黨於祥正。

    欲除冢宰。

    罪惡莫甚。

    請加罷黜。

    允臧反讒而貶之。

    爲草島句當。

    〈草島今泗川縣南海中有小島。

    名草島。

    〉臺官皆辭職。

    監察等詣闕。

    請召還天逢。

    政丞王煦。

    救之不得。

    不視事。

    政堂文學辛孟。

    判密直司事李公遂。

    亦詣闕請之。

    乃改爲光陽監務。

     八月。

    下獻納元松壽郭忠秀于行省。

    獄鞫之。

     松壽等劾。

    贊成事鄭天起。

    告身未出。

    而公然入政房。

    題品人物。

    踈棄正妻。

    常在倡家。

    王怒。

    下松壽等于行省鞫之。

    罷其職。

    宰相?諫。

    詣闕營救。

    不得。

     有二鹿入壽德宮。

    ○冬十月。

    王有疾。

    國事皆決于德寧公主。

    ○十一月。

    平壤君趙瑋卒。

     瑋。

    延壽之弟也。

    事忠肅。

    官至贊成。

    時。

    忠肅倦勤。

    委政宰相。

    瑋務存大軆。

    發言侃侃。

    人服其公。

     十二月。

    王薨于金永旽第。

     先是。

    王有疾。

    移禦金永旽第。

    丁卯薨。

    在位五年。

    壽十二。

    王性聦慧。

    然卽位之初。

    母後用事。

    康允忠裵佺辛裔等。

    相繼秉權。

    王煦金永旽。

    欲整理舊弊。

    而卒爲允忠裔所陷。

    識者惜之。

    後。

    元賜謚忠穆。

    李氏穡曰。

    近世言太平者。

    多稱明陵。

    蓋五年朝野淸謐。

    士樂民附。

    謂之小康。

    亦不過矣。

     德寧公主以奇轍王煦權行省事。

    ○遣金海君李齊賢。

    如元請定嗣君。

     時。

    王庶弟慶昌府院君?。

    在本國。

    江陵大君祺。

    在元。

    莫適所立。

    王煦遣李齊賢。

    上表言國不可一日無君。

    請簡帝心。

    權準及尹澤李承老等。

    別表請立江陵君。

    元不從。

     己醜忠定王〈諱?。

    蒙古諱迷思監朶兒隻。

    忠惠王庶子。

    母嬉妃尹氏。

    〉元年春二月。

    元徵慶昌府院君?入朝。

     前知都僉議事崔濡。

    來自元言。

    帝命?入朝。

    於是。

    盧頙孫守卿李君侅閔評尹時遇崔濡。

    奉?如元。

    濡。

    安道之子也。

    時。

    國人皆屬望於江陵君。

    ?諫典法會議。

    欲沮行不得。

     三月。

    葬明陵。

    〈在今開城府西十二裡。

    〉○尹安之如元。

    中制科。

    ○政丞王煦如元。

     賀節。

    且定新君也。

     夏五月。

    元立慶昌府院君?。

    爲王。

     是爲忠定王。

    時年十二。

    母嬉妃尹氏。

    贊成繼宗之女。

     六月。

    王命鐵城君李君侅。

    聽斷國政。

    ○秋七月。

    僉議政丞雞林府院君王煦。

    還自元。

    道卒。

     煦東還。

    至昌義縣。

    以疾卒。

    年五十四。

    遼東部使者傳歸其柩。

    煦性剛正莊重。

    魁顔脩幹。

    望之毅然。

    平生不妄語。

    稍讀書通大義。

    雖下士。

    必待之盡禮。

    再爲相。

    以興利除害爲心。

    及卒。

    政丞盧頙。

    憾整治之事。

    沮官葬。

    又令沿路諸驛。

    禁置柩於正廳。

    驛吏望柩。

    號泣迎入。

    祭之如父母。

    後謚正獻。

     流前密直金敬直。

    貶前密直李承老代言尹澤。

     初。

    忠肅在燕邸。

    澤上謁。

    一見器重。

    有托孤之語。

    意在江陵君也。

    後。

    忠肅寢疾。

    復申前語。

    澤跪曰。

    無煩聖慮。

    及忠穆薨。

    民望歸江陵君。

    澤倡議。

    與承老等。

    獻書中書省。

    言本國兄弟叔侄相繼之故。

    少主不堪保釐之狀。

    及是。

    貶爲光陽監務。

    承老爲宣州句當。

    敬直亦甞毀王。

    故流島。

    敬直。

    倫之子也。

     置路次盤纏色。

    ○王至自元。

    卽位。

     時。

    元遣翰林學士雙哥護行。

    王與德寧公主。

    宴雙哥于延慶宮。

    公主南面。

    王東面。

    監察大夫李衍宗上書。

    言其非禮。

    因有譖之者。

    下左右司責問。

    衍宗引禮。

    訟辨不屈。

    衍宗。

    行儉之子也。

     閏月。

    大風雨。

     城中屋瓦盡飛。

    儀鳳樓頹。

    松嶽龍首兩山松盡拔。

     賜盧頙等功臣號。

     頙及孫守卿李君侅閔思平崔濡等數十餘人策勳。

    思平。

    頔之子。

     鹹陽府院君樸忠佐卒。

     忠佐。

    鹹陽人。

    甞按廉全羅。

    有嬖人稱內旨。

    冐認良民爲隷。

    忠佐執不許。

    遂見譖杖流。

    後召爲監察持平。

    又爲藝文應敎。

    皆不就。

    性溫厚儉約。

    雖爲卿相。

    居室衣服。

    如布衣時。

    好讀易。

    老而不輟。

     八月。

    罷整治都監。

    ○以盧頙孫守卿爲左右政丞。

    尹安淑爲贊成事。

    ○立王母僖妃府。

    置官屬。

     府曰敬順。

    於是。

    外戚諸尹用事。

     九月。

    醴泉府院君權漢功死。

    ○冬十月。

    盧頙免。

    以李君侅爲左政丞。

    廉悌臣許伯爲贊成事。

     悌臣。

    承益之孫。

    少長于姑夫元平章末吉家。

    因入宿衛仕元。

    以淸白名。

    將大用之。

    以母老力辭。

    尋東還。

    至是。

    有是命。

    時。

    省官以事欲鞫問憲官。

    而李公遂爲憲長。

    悌臣曰。

    ?綱非所當撓。

    李大夫。

    一時之傑。

    其可辱乎。

    事遂寢。

     以孫守卿閔思平等。

    提調政房。

    ○江陵大君祺。

    聘元魏王女魯國公主。

    ○漢陽府院君韓宗愈緻仕。

     時。

    權倖用事。

    宗愈退居其鄕。

    非有事。

    未甞至京師。

     庚寅二年春二月。

    倭冦固城。

     倭自元征東之役。

    常欲釋憾于我。

    而畏元不敢動。

    時。

    元政衰弱。

    倭始來冦固城巨濟等處。

    合浦千戶崔禪等。

    戰破之。

    斬獲三百餘級。

    倭冦之侵始此。

     三月。

    雲南王遣使來聘。

     元諸王也。

    時。

    元使之外諸王。

    亦或遣使相聘。

     以延城君李權參理。

    柳濯爲慶尙全羅楊廣三道指揮巡問等使。

     以備倭也。

    濯。

    淸臣之孫。

    有膽畧善騎射。

     夏四月。

    倭掠順天等地。

     倭掠順天南原求禮靈光長興府漕船。

    又冦合浦。

    焚其營。

    及固城會原〈古基在今昌原府西十五裡〉諸郡。

     六月。

    參理崔濡。

    與其弟源。

    叛奔元。

     濡橫恣不法。

    自以爲有定策功。

    而爵賞不稱。

    甞於王前。

    怏怏有怨言。

    閔思平叱之曰。

    汝乃抄奴之後。

    六宰於汝極矣。

    何不知足。

    〈抄者大內使令奴之稱。

    濡父安道之母宮婢。

    故雲然。

    〉濡怒敺思平。

    王怒濡不能斥。

    監察司劾濡思平相闘。

    遣所由執濡婢。

    濡敺而奪之。

    濡弟版圖判書源。

    怨王。

    有不遜語。

    王下源廵軍獄鞫之。

    源不肯就獄。

    面辱大臣。

    拂衣而出。

    於是。

    濡及源俱出奔元。

    謀害本國。

     秋九月。

    德寧公主如元。

    ○冬十一月壬子朔。

    日食。

    ○倭冦東萊郡。

    ○元封江陵大君妃。

    爲承懿公主。

     辛卯三年春正月。

    贊成事李糓卒。

     糓以甞請立江陵君。

    及王卽位。

    不自安。

    遊關東。

    元授行省左右司郞中。

    至是卒。

    年五十四。

    謚文孝。

    〈號稼亭有集行於世。

    〉性端嚴剛直。

    人皆敬之。

     二月祔忠穆王于太廟。

    〈後位配享闕。

    〉○夏四月。

    以金光載爲三司右使。

     光載時掌銓選。

    德寧公主頗幹預政事。

    王不能沮。

    光載奮然而出。

    及遷三司右使。

    光載白王曰。

    文選吏曹主之。

    武選兵曹主之。

    揔于政房。

    自權臣始。

    非令典。

    請復舊制。

    王從之。

     秋八月。

    倭掠紫煙島。

     倭船百三十艘。

    冦紫煙三木〈在今仁川府西四十裡〉島。

    焚掠殆盡。

    又冦南陽雙阜縣。

    〈今屬水原在府西四十五裡。

    〉令萬戶印璫,前密直李權。

    屯西江〈卽禮成江在開京西三十裡〉以備。

    權曰。

    臣非將帥。

    又不食祿。

    不敢奉命。

    固辭不行。

     以柳濯金仁浩爲贊成事。

    ○冬十月。

    元立江陵大君祺爲王。

    王遜于江華。

     王雖立爲君。

    而江陵君留元。

    有令望。

    國人歸心。

    又尙公主。

    尤有力於元。

    王幼沖在位。

    母族都僉議尹時遇輩。

    在側弄權。

    人目之曰尹王。

    裵佺猶在公主宮用事。

    幹謁者不因時遇。

    必托佺。

    刑政多紊。

    至是。

    元立祺爲王。

    是爲恭愍王。

    蒙古名伯顔帖木兒。

    忠惠母弟也。

    元遣斷事官完者不花。

    封府庫宮室。

    收國璽以歸。

    王遜于江華龍藏寺。

    〈在今府東四裡。

    〉惟典校令申德麟典校丞安吉祥等四五人從行。

    追捕繫廵軍。

    惟必闍赤韓脩侍讀李岡樸思愼從之。

    脩。

    渥之孫。

    岡。

    君侅之子也。

    王常夜與近侍。

    戱謔達曙。

    或以墨灑侍學官衣。

    有近女而行。

    便生妬心。

    雖宰相撞擊。

    往往以鐵椎擊人。

    幾死。

    或於冬日。

    取氷雪和凍飯食人。

    狂悖類此。

    王在位三年。

    遜位一年。

    遇酖。

    壽十四。

    史臣曰。

    忠穆忠定。

    皆以幼沖卽位。

    德寧僖妃。

    以母之尊。

    用事於內。

    奸臣外戚。

    用事於外。

    二君雖有穎悟之資。

    何能爲哉。

    且當忠定之時。

    江陵大君。

    親爲叔父。

    得國人之心。

    又有上國之援。

    諸尹不此之顧。

    朋比逞欲。

    釀成??胎。

    卒使王不幸遇鴆。

    悲夫。

     德興君譓。

    叛奔元。

     譓。

    忠惠孽子。

    甞爲僧者也。

    自永寧公以後。

    宗室之窺覬非分者。

    多附托于上朝。

    至瀋王暠。

    而變怪甚矣。

    江陵君又自元竟得國而歸。

    譓遂無故自奔于元。

    譓蒙古名。

    ?思帖木兒。

     以李齊賢權斷行省事。

     王時未至國。

    命前判三司事李齊賢。

    攝政丞。

    權斷征東省事。

    齊賢令法官考覈諸道存撫按廉功過。

     十一月。

    以李齊賢爲政丞。

    曺益淸全允臧爲贊成事。

    趙日新趙瑜爲參理。

     于時。

    李公遂,李衍宗,金敬直,尹澤等。

    皆被擢用。

     權行省李齊賢。

    下裵佺等于獄。

    流貶其黨有差。

     下佺及樸守明于獄。

    流其黨盧英瑞尹時遇等。

    貶鄭天起韓大淳等。

    時。

    王在元。

    國內空虗。

    而齊賢措置得宜。

    人賴以安。

    甞於拜表陞陛行禮。

    儀衛與王無異。

    人譏之。

     十二月。

    王及公主至自元。

     壬辰恭愍敬孝王〈諱顓。

    古諱祺。

    蒙古諱伯顔帖木兒。

    忠惠王母弟。

    〉元年春正月。

    王將祼于太廟。

    不果行。

     王以陰陽家言今年不可親祀。

    不行。

    宰相爭之不得。

    王卽位以來。

    盡心於追遠之節。

    命宰相張沆。

    修正太廟禮樂器服。

    又命知奏事元松壽。

    改畵太祖以來先王先後眞。

    而其眞殿山陵。

    一皆新之。

     以柳濯爲全羅道萬戶。

     濯持軍嚴整。

    不擾州縣。

    與士卒同甘苦。

    王下敎褒奬。

    賜衣酒勞之。

    倭冦萬德社。

    〈萬德山在今康津縣南十五裡。

    麗時有白蓮社。

    爲東方名刹。

    〉殺掠而去。

    濯以輕騎追捕。

    悉還其俘。

    終濯在鎭。

    冦不復犯。

    自製長生浦〈今作長省浦。

    在順天府東六十裡。

    〉曲。

    傳樂府。

     王解辮髮。

    賜監察大夫李衍宗衣褥。

     時。

    王辮髮胡服。

    坐殿上。

    衍宗諫。

    非先王之制。

    願殿下勿效。

    王悅。

    卽解辮髮。

    賜衣褥。

    旣而衍宗又劾贊成事金允臧曺益淸受賂事。

    以彰善癉惡自任。

    時稱衍宗爲賢。

    謂威武不能屈。

    號鐵石肝腸。

    崔氏曰。

    衍宗。

    姦佞之尤者也。

    其諫王解辮。

    皆欺世盜名。

    非出於忠讜。

    當時君臣。

    眩於是非。

    稱曰賢臣。

    不有後日趙日新之變。

    安知衍宗一生之眞僞哉。

     二月。

    下敎大赦。

    宥裵佺等。

     敎曰。

    忠肅以後。

    再世不祿。

    耆艾之臣。

    以餘爲忠宣之孫忠肅之子。

    獻書天子。

    願奉爲君。

    天子錫命。

    顧以何德獲濟登玆。

    然屬時世陵夷。

    風俗頹靡。

    朝多倖位。

    倉無宿儲。

    隣冦侵疆。

    乾文告變。

    若不克己勵精。

    日愼一日。

    革邪僞去憸壬。

    用惻怛之誠。

    行寬厚之政。

    何以報天子之德。

    保祖宗之業。

    慰慈闈之心。

    塞耆艾之望。

    凡百在位。

    尙克匡其不逮。

    圖惟厥終。

    又曰。

    近代近習壅蔽。

    所以下情不得上通。

    以緻誤主。

    如代言轉對。

    所司申覆。

    不可不親。

    書筵之侍。

    虎賁之衛。

    不可不擇。

    然則正人君子常宜在側。

    言官拂士何有不通。

    其設施之規。

    仰有司集議申聞。

    於是。

    重祭享謹祀典。

    抑權豪禁奢侈。

    平獄訟蠲貢賦。

    賑窮民?孝烈。

    興學校擧遺逸。

    禁火獵嚴徵債。

    人心大悅。

    而裵佺以元惡曲貸。

    人皆憤之。

     罷政房。

     王罷政房。

    復歸文武銓注於典理軍簿司。

    典法判書白文寶上書曰。

    爲政在於得人。

    若指瑕掩善。

    則人無可用。

    隨器授任。

    則士無可棄。

    莫若使在位各擧所知。

    乞依司馬光十科。

    自兩府至六品以上。

    每歲須於十科內擧一人。

    擧非其人。

    擧主俱免。

    典理軍簿。

    古之政府也。

    古者文武異路。

    各任銓注。

    自毅王以後。

    文武世通。

    官亦交授。

    近代選法大壞。

    不論資序功罪。

    隨代番更。

    官類積薪。

    前職滿國。

    故奔競者滔滔。

    宜減倂衙門。

    沙汰不急之任。

    合錄都目。

    庶絶爭名之路。

     召典法捴郞鄭雲敬佐郞徐浩于內殿。

    賜酒。

     二人守法。

    不爲權貴所撓。

    故奬之。

    尙書玄慶進諫曰。

    寢殿至嚴。

    今外人出入無制。

    且掌刑之官。

    不可昵近。

    雲敬浩賜酒寢殿。

    皆有違法。

    王然之。

     尊母德妃洪氏。

    爲大妃。

    改立府置官屬。

     改大妃德慶府曰文睿。

    又置公主府曰肅雍。

     三月。

    王弑廢王于江華。

     廢王在江華。

    供膳不充。

    往來又絶。

    憂愁號泣。

    至是。

    遇酖而薨。

    及訃至。

    都人流涕。

    後。

    元賜謚忠定。

    崔氏曰。

    前史書前王遇酖而薨。

    其辭隱然。

    旣書前王遜于江華。

    繼書遇酖而薨。

    比事以觀。

    恭愍不得辭簒弑之罪矣。

     復置田民辨正都監。

    ○倭焚喬桐。

     捕倭使金暉南。

    禦倭至楓島。

    〈楓島在今水原府西四十五裡。

    〉遇賊船二十艘。

    不戰而退。

    請濟師。

    尋與倭戰于窄梁安興〈在今泰安郡西三十四裡。

    海路險阨。

    又今結城縣西十八裡。

    卽古安興部曲。

    〉長巖〈今未詳〉等處。

    獲賊船一艘。

    倭復屠巴音島。

    〈今稱甫音島在江華。

    〉暉南兵少不敵。

    退次西江告急。

    調發諸領兵及忽赤。

    分遣西江甲山喬桐以備之。

    都城大駭。

    倭遂焚喬桐甲山倉。

    前代言崔源。

    與戰卻之。

    獲賊船二艘。

     罷執義金?。

     趙日新挾負絏之功。

    暴橫驕恣。

    請於王曰。

    元朝權倖聯姻于我者。

    請官其族。

    今典理軍簿掌銓選。

    恐有司拘於文法。

    多阻滯。

    請復政房。

    從中除授。

    王不從。

    日新憤然曰。

    臣何面目復見元朝士大夫。

    遂辭職。

    時。

    監察大夫李衍宗。

    姦巧善揣摩伺候。

    屢言時事。

    而卻置日新不論。

    院使奇轅譏之。

    衍宗曰。

    近劾曺益淸全允臧。

    若彈李齊賢與日新。

    則王誰與議事。

    至是。

    ?等以衍宗老姦。

    附日新。

    遂不與議。

    與持平郭忠秀掌令慶千興。

    劾日新不法。

    日新請與臺官廷辨。

    王命衍宗與李公遂聽。

    兩造于內廷。

    衍宗手執彈章條問之。

    ?曰公長憲司。

    旣不彈擧罪人。

    反問我輩耶。

    衍宗慙恚。

    ?忠秀又囚日新家奴。

    日新破獄出之。

    反訴臺官。

    命?等勿仕。

    衍宗承命坐?。

    遂劾?等。

    王甞夜召李齊賢。

    咨訪國事。

    因語曰。

    衍宗多詐人也。

    史臣曰。

    王聡明慈仁。

    可與有爲之君也。

    故方其初政。

    ?官思振憲綱。

    以復古風。

    王之左右。

    挾其負絏之勞。

    妬賢嫉能。

    而日新尤甚暴橫。

    衍宗身爲憲長。

    反附日新。

    遂劾?等以沮之。

    於是。

    群小日進。

    忠良日退。

    政日以紊。

    雖有天資之美。

    何補於治哉。

     李衍宗有罪歸鄕。

     衍宗初附趙日新。

    及日新見劾。

    恐??及己。

    潛歸鄕裡。

    史臣曰。

    甚矣。

    小人之難知也。

    苟非至明。

    何以照其奸哉。

    衍宗之諫王辮髮也。

    史稱之曰。

    賢臣也。

    雖威武不能屈。

    其劾?等也。

    史目之曰。

    老而奸詐。

    夫威武不能屈。

    豈奸詐者所可爲也。

    之二史皆一時目擊其人而書之也。

    毀譽若此之不同。

    豈私於衍宗。

    苟焉以毀譽之也。

    蓋衍宗善於揣摩。

    而餙詐以釣名者。

    比事以觀。

    可以想其爲人也。

    益淸允臧均爲隨從。

    而氣炎熾赫。

    然其固寵而兇狠。

    非日新之比。

    故首論之。

    以示不憚威勢。

    知王之銳志于治而可以納諫也。

    故辮髮非大過也。

    而獨諫之。

    以示敢言不諱。

    奇轅譏其不言。

    則以齊賢日新幷稱。

    而托以王無可與議事也。

    見日新將及於敗。

    則先幾引退。

    而規以遠禍也。

    非揣摩之工而巧於餙詐者。

    曷能若是哉。

    是故。

    雖當時史臣。

    尙不知其黨惡。

    而反以彰善癉惡譽之。

    其小人之難知也如是夫。

    而王語齊賢曰。

    衍宗多詐人也。

    則王之照奸之明。

    何其至矣。

    獨恨其知之明而不能去之。

    使盜其自去之名也。

    後之馭小人者。

    可不監諸。

     罷代言金得培柳淑官。

     先是。

    元丞相脫脫遣使。

    以書戒王勿用憸人。

    趙日新崔德林。

    要其使者雲。

    淑與得培。

    居中用事。

    使者白王罷之。

    得培等俱從王宿衛。

    還拜代言。

    參典機務。

    然淑非有召。

    未甞詣內。

    日新等忌之構罷。

     成均生員李穡。

    上書言事。

     穡。

    糓之子也。

    年十四。

    擢成均試。

    已有聲。

    糓仕元。

    穡以朝官子。

    補國子生員。

    在學三年。

    學大進。

    尤邃性理之書。

    穀在本國卒。

    穡自元奔喪。

    時在服中。

    上書言事曰。

    臣聞。

    無事之時。

    公卿之言。

    輕於鴻毛。

    有事之後。

    匹夫之言。

    重於太山。

    臣以匹夫之賤。

    冐進敢言。

    一曰正經界。

    經界。

    治人之先務也。

    祖宗創垂之制。

    幾盡無有。

    而田制尤甚。

    豪強兼幷。

    鵲之巢而鳩之居者皆是也。

    有司雖以公文朱筆。

    先後定其賓主。

    甲若有力。

    乙便無理。

    而又況公文朱筆。

    又多魚目之混珍哉。

    然此受田之家。

    皆王朝之臣所以代耕。

    彼雖失之。

    此猶得之。

    猶楚人失弓。

    楚人得之。

    猶之可也。

    至於民之所天。

    惟在於田。

    而終歲勤動。

    父母妻子之養。

    猶且未贍。

    而收租者已至或三四家或七八家。

    以是供其租而不足。

    又稱貸而益之。

    何以養父母育妻子。

    民之困窮。

    職此之由。

    不更其法。

    難去其弊。

    爭奪者因而正之。

    新墾者從而量之。

    稅新墾之地。

    減濫賜之田。

    則國入增。

    正爭奪之田。

    安耕種之民。

    則人心悅。

    殿下何憚而不爲。

    二曰禦倭。

    冦近年倭冦侵疆。

    臣以父憂。

    居濱海之地。

    謀於野者熟矣。

    今計不過有二。

    曰陸守。

    曰海戰。

    車不可濟川。

    舟不可行陸。

    人性亦猶是也。

    今平居之民。

    不習水。

    故足未蹈船。

    精神已昏。

    一遇風波。

    則左顚右倒。

    欲其坐作進退與敵人賈勇。

    難矣。

    臣以爲。

    陸守則發平居之民。

    利器械屯要害。

    盛軍容謹烽火。

    以眩倭人之目。

    此則按廉郡守足任之。

    都廵問使何所用之。

    折辱守令。

    糜費供億而已。

    海戰則本國三邊控海。

    島居之民。

    無慮百萬。

    方之泳之。

    是其長技。

    其人又不事耕桑。

    以漁塩爲利。

    比因此賊。

    離居失利。

    其怨之之心。

    比之陸居。

    豈止十倍。

    沿江召募。

    必其賞賚。

    數千之衆。

    一朝可得。

    以其所長之技。

    敵其所怨之人。

    其有不勝者乎。

    又以追捕使領之。

    常在船上。

    則州郡得便。

    盜賊可敗矣。

    陸守所以固我。

    海戰所以威彼。

    二者禦冦之要道也。

    三曰論文武。

    文武不可偏廢。

    國家百年昇平。

    民不知兵。

    萬戶府皇朝所立。

    旣是虛額。

    諸衛之職。

    爲膏粱所占。

    又且無軍。

    雖曰重武。

    無用武之實矣。

    今以倭賊。

    中外騷然。

    又聞中原染賊。

    居安思危。

    則雖滿不溢。

    思患預防。

    何蔓難圖。

    苟或因循。

    一朝有緩急。

    何以備之乎。

    我國東有日本。

    北有女眞。

    南通江浙。

    上有朝天之路。

    西走燕山。

    江浙之賊萬一帆船而來。

    女眞之人萬一南麾其騎。

    則荷耒之民。

    其遽爲幹城之卒歟。

    若變起倉卒。

    則無以衛社稷扶君王矣。

    臣願設武擧。

    充宿衛之士。

    試以武勇而習其藝。

    賜以爵祿而作其氣。

    國足精兵。

    人樂爲用。

    四曰崇學校。

    國學乃風化之源。

    人才乃政敎之本。

    不有以培之。

    其本未必固。

    不有以濬之。

    其源未必淸。

    國家內立成均十二徒東西學堂。

    外薄州郡。

    亦各有學。

    祖宗所以崇儒重道者深切矣。

    今朋徒解散。

    齋舍傾頹。

    有由然矣。

    古之學者。

    將以作聖。

    今之學者。

    將以幹祿。

    誦詩讀書。

    嗜道未深。

    而繁華之戰已勝。

    雕章琢句。

    用心大過。

    而誠正之功安在。

    或變而之他。

    誇其投筆。

    或老而無成。

    歎其誤身。

    其中英邁傑出。

    爲儒之宗匠國之柱石者。

    幾何人哉。

    登仕者未必及第。

    及第者未必由國學。

    孰肯棄捷徑而趍歧途哉。

    伏乞明降條制。

    外而鄕校。

    內而學堂。

    考其材。

    陞十二徒。

    十二徒総考之。

    陞成均。

    限以日月。

    程其德藝。

    貢之禮部。

    中者依例與官。

    不中者亦給出身之階。

    除在官而求擧者。

    其餘非國學士。

    不得與試。

    則昔之招不來者。

    今則麾不去。

    人才輩出。

    用之不竭矣。

    五曰抑異端。

    我太祖化家爲國。

    佛刹居民。

    參伍錯綜。

    中世以降。

    其徒益繁。

    今五敎兩宗。

    爲利之窟。

    川傍山曲。

    無處非寺。

    民多遊食。

    識者痛心。

    佛大聖也。

    好惡必與人同。

    安知已逝之靈。

    不恥其徒之如此也。

    乞降條禁。

    爲僧者與度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