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王自燕歸後。
憂勞驚悸。
及還。
常居深殿。
忽忽不樂。
不接朝臣。
不親政事。
由此。
小人並進。
如僧祖倫崔安道金之鏡申時用等。
專權。
賣官鬻獄。
無所不至。
?諫章?。
中沮不啓。
買驢之來也。
安道等恐禍憂懼。
及歸。
喜而益驕。
下政丞尹碩于廵軍獄。
杖之。
碩性急。
好罵辱嬖人。
嬖人多?之。
甞與贊成事林仲沇偕行。
仲沇有違言。
碩以馬策抶之。
嬖人訴于王。
王怒。
下碩廵軍杖之。
兪氏曰。
碩等憸小。
杖之爲可。
但王蔑輔相之位。
使匪人居之。
至於衣冠而相抶撲。
宰衡而杖廵軍。
名器益輕。
而士大夫廉恥掃地矣。
八月。
王幸平州。
○治暠黨趙湜金之謙金千謚等。
流貶有差。
○冬十月。
地震。
○十二月。
遣使如元。
賀卽位。
○流崔安道于海島。
時。
王在平州。
上護軍崔安道。
詣行在。
王望見騶從甚衆。
意元使來。
驚駭。
及至。
乃安道也。
王怒。
流之。
安道留旬餘乃行。
傔從尙多。
不入配所。
遊徧楊廣道。
時。
按廉馬季良。
與州郡爭勞慰。
季良貪婪。
嗜牛肚。
民譏曰。
馬食牛。
安道未幾召還。
定銀甁價。
資贍司言。
銀甁價日賤。
自今。
上品折綜布十疋。
貼甁八九疋。
違者科罪。
從之。
時。
鑄甁雜以銅。
官雖定價。
人皆不從。
置盤纏都監。
王將入朝。
置盤纏都監。
令百官及五部坊裡。
出苧布。
又於京畿八縣民戶。
斂布有差。
於是。
姦吏因緣橫斂。
中外騷擾。
時。
又出內帑甁子。
市米。
內臣因之。
誅求無已。
兩府患之。
欲遣察訪于五道。
以救民瘼。
內人又從中止之。
己巳十六年春正月。
王在平州。
自去年八月。
王出次天神山〈在今江陰縣西北九裡〉下。
搆假屋以禦。
問虞人曰。
蓋屋何物爲佳。
對曰。
樸木皮〈疑樺皮〉最佳。
卽命取之。
民甚苦之。
王耽于遊畋。
支費浩繁。
招集虞人。
皆授檢校郞將別將。
賜衣服糓米。
動以百計。
甞行禮成江。
以商人子李奴介。
爲密直副使。
內竪壻金就起。
爲軍簿判書。
名器之濫。
至此甚矣。
三月。
盜發馬韓祖武康王陵。
〈在金馬郡。
〉 捕繫典法司。
盜逸。
鄭方吉欲劾典法官。
林仲沇沮之。
方吉曰。
吾固知發塚人多。
仲沇慙恚移病。
人以方吉言爲是。
夏五月。
旱。
禁酒。
聚巫禱雨。
國制。
旱蝗例禁酒。
又聚巫禱雨。
巫皆逃匿。
搜捕遍閭巷。
史臣白文寶曰。
爕理陰陽。
宰相職也。
旱氣太甚。
尤當敬畏。
以答天譴。
曾是不思。
徒責雨於巫。
豈不謬哉。
六月。
高興府院君柳淸臣。
死于元。
王復位。
淸臣及吳潛。
懼罪不敢還。
淸臣留元九年而死。
淸臣不學無知。
有機變。
恃勢弄權。
爲國害。
本長興高伊部曲人。
時有貓部曲人仕朝國亡之讖。
俗稱貓曰高伊。
〈按柳氏譜。
淸臣自號信菴。
其神主在今天安郡柳澤家。
欲埋輒有夢。
禁使不得埋。
如是者數。
歷四百餘年而猶在雲。
必是奸鬼依附而然矣。
〉 秋七月丙辰朔。
日食。
○政丞緻仕尹珤卒。
謚文顯。
九月。
元使舍人完者來。
頒卽位詔也。
王在白州。
病不出迎。
心懷憂懼。
完者使人謂王曰。
上國稱高麗多過失。
今宜先賀登極。
王喜曰。
使臣右我。
復何憂。
密直金之鏡曰。
完者似欲官其族人之在本國者。
王乃命之鏡及大司成高用賢。
掌銓注。
內臣申時用。
至政房。
罵之鏡曰。
今日除授。
爲使臣也。
乃輩奚獨鬻官而不官吾子孫耶。
又顧在庭喪職者曰。
若等無錢。
又誰?乎。
求官者雲集。
之鏡等夜匿村舍注擬。
上護軍申丁。
求官未得。
罵之鏡曰。
爾何壅蔽專擅也。
又大呼曰。
無錢者毋求官。
批旣成。
密直李仁吉。
擅改于其第。
及批目下。
用事者爭相塗抹竄定。
朱墨不可辨。
時人謂之黑冊政事。
〈黑冊。
兒童用厚紙。
黑而油之。
以習字。
〉 冬十月。
遣使如元。
賀復位。
文宗讓位于其兄周王。
是爲明宗。
未幾崩。
文宗復卽位。
遣金之鏡如元。
請傳位于世子禎。
庚午十七年春二月。
元冊世子禎爲王。
世子卽位於燕邸。
遙尊王爲太上王。
初。
世子入元。
丞相燕帖木兒。
見之大悅。
及王請傳位世子。
燕帖木兒因奏錫命。
策爲開府儀同三司征東行中書省左丞相上柱國高麗國王。
遂遣客省副使七十堅。
來取國王印。
授世子卽位。
是爲忠惠王。
王時在燕邸。
委機務於嬖臣裵佺朱柱等。
日與內竪爲角力戱。
無上下禮。
起居注李湛白王曰。
君擧不可不書。
一動靜左右書之。
王曰。
書者誰歟。
湛曰。
史臣之職也。
王曰。
書我過失者。
皆書生也。
由是。
益惡之。
元以政丞緻仕金台鉉。
權征東行省事。
○置知印房。
以右尹尹之賢,起居注李湛,正郞李君侅,典籤金漢龍。
充之。
君侅。
尊庇之孫也。
三月。
王聘元關西王焦八女德寧公主。
爲妃。
○夏四月。
上王囚權省事金台鉉。
以鄭方吉權行省事。
初。
上王被留于元。
台鉉爲判三司事。
時。
國中黨論起。
首相從王。
台鉉雖首居二府。
在下者秉權。
事多扞格。
然賴台鉉鎭定。
終不至誤國。
上王復莅政。
多所更改。
欲罷台鉉。
旣而曰。
此老終始無他。
不宜去。
卒罷之。
尋以僉議政丞緻仕。
及王受禪。
元命權行省使者還。
宰相以上王命召台鉉。
收省印囚之。
以方吉行省事。
台鉉被放。
絜家東遊金剛山。
蓋遠嫌也。
未幾。
新王遣使。
責宰相擅收省印。
罷左右司郞中。
馹召台鉉。
復署省事。
以金深爲中贊。
任子松元忠贊成事。
李淩幹參理。
時復改官。
以政丞復爲中贊。
評理爲參理。
五月。
元命王還國。
○六月。
祔忠宣王于大廟。
〈中贊洪子藩鄭可臣配享。
〉 遷仁宗主。
權安康宗主於東夾室。
是祭。
衆闌入廟庭。
爭奪奠物而去。
法司不能禁。
典禮佐郞趙廉言。
本國昭穆之制。
有乖古制。
宜以太祖居中室。
高宗爲第一昭。
元宗爲第一穆。
忠烈王爲第二昭。
忠宣王爲第二穆。
惠王明王居東夾室。
如周制武王居東北夾室之例。
顯王康王居西夾室。
如周制文王居西北夾室之例。
如是則惠顯分居東西。
爲不遷之主。
明康亦分東西。
爲假安之位。
於禮便而亦合古制。
不從。
〈按。
忠宣三年之畢。
於是已四年。
而今始祔廟。
忠肅不子之罪。
不書自見矣。
〉 秋七月。
元流明宗太子妥懽帖睦爾于大靑島。
○光陽君崔誠之卒。
誠之。
甫淳之後。
久從忠宣王在元。
頗用事取謗。
忠肅王之見留也。
暠黨?國家得失。
將言於朝廷。
誠之不肯署名。
主謀者同坐府中。
令錄事請署。
誠之厲聲曰。
吾甞備位宰相。
僉錄欲脅我耶。
衆沮喪。
未幾上書乞退。
淸談雅笑。
不問人事。
及卒。
謚文簡。
性剛直不妄語。
詩文書法。
爲世所推。
尤邃陰陽推步之法。
甞在元。
得授時曆術。
遂傳其學。
至今遵用。
閏月。
元復議立省。
旣而寢之。
元前行省郞中蠻人蔣伯祥。
告都堂。
復欲立省於本國。
變更國俗。
王在道聞之。
寄書元丞相。
歷陳屢世忠勤勳親及自世祖之世。
諸國皆立行省。
獨於本國不設。
且言國小民貧風俗不同難便之狀。
議遂寢。
上王如元。
勒命德妃歸田裡。
上王將如元。
至海州。
政丞鄭方吉,贊成姜融,前評理金元祥白曰。
今王之位。
殿下與之。
王宜誠心以事殿下。
而反如仇讎。
殿下之臣。
一皆裭職。
唯以義成倉屬之。
殿下供億不給。
辱莫大焉。
又今王與龍山元子。
有不友之心。
勢不兩存。
請殿下與元子入朝。
上王遂勒命德妃歸田裡。
不許母子相見。
中郞將曺益淸。
自王所來。
上王召謂曰。
王奪吾從臣等官。
何也。
雖暠爲王。
豈至如此。
吾欲朝元何如。
益淸力陳王位父子相傳之法。
言甚切至。
上王嘉納。
然以方吉等言。
猶不能自安。
上王至黃州。
王來自元。
見上王。
道上胡跪迎謁。
上王曰。
汝之父母。
皆高麗也。
何見我行胡禮。
訓戒嚴厲。
王涕泣而出。
王及公主至自元。
八月。
卽位。
○宥。
○王如見州。
〈今楊州府治。
〉謁德妃。
○冬十月。
檢校政丞金台鉉卒。
台鉉少孤勤學。
風儀端雅。
受業先進之門。
其家有女新寡。
窺見而慕之。
投詩窓隙間以挑之。
〈詩曰。
馬上白面誰家郞。
邇來三月不知名。
如今始識金台鉉。
細眼長眉暗入情。
〉台鉉自此絶不往。
叔父周鼎。
見其詞賦。
異之曰。
大吾門者汝也。
性廉直。
言動循禮。
晝不卧。
暑不袒。
待人以和。
事母孝。
敎子孫有方。
不妄交人。
亦無爲仇?者。
歷事三朝。
進退以義。
處煩劇。
裁決精明。
人服其明。
言歷代典故。
如昨日事。
國有大議。
必就咨決。
甞手集東人詩文。
號東國文鑑。
卒。
謚文正。
〈號快軒。
〉 復改考試官。
爲知貢擧。
○王畋于海安。
○十一月。
地震。
○十二月。
以韓宗愈爲密直提學。
李兆年爲司憲掌令。
兆年前從忠烈在元時。
王宋之黨。
離間王父子。
從臣多懷疑。
縮縮走匿。
惟兆年常侍左右。
進退唯謹。
忠宣卽位。
竄歸鄕裡十三年。
未甞出一言。
訟其非罪。
及上王之見留于元。
朝臣多懷反覆。
獨兆年發憤。
與宗愈如元上書。
訟王寃。
朝廷美之。
以此。
遂與宗愈俱被進用。
宗愈亦有重望於時。
始令擧子誦律詩。
令誦律詩四韻百首。
通小學五聲字韻。
然後乃許赴試。
李氏晬光曰。
麗制如此。
而後世隻錄名入試。
故塲屋不嚴。
擧子目不知書者。
稱以隨從。
吏胥賤流。
濫入代書。
借述之弊。
不可禁止矣。
辛未忠惠獻孝王〈諱禎。
蒙古諱普塔失裡。
忠肅長子。
母明德太後洪氏。
〉元年春正月。
上王在元。
○王畋于江陰。
○地震。
○二月。
以韓渥爲中贊。
○夏四月。
王幸延福亭。
觀水戱擊毬。
時。
王淫戱遊畋。
無虗月。
始用小銀甁。
一當五綜布十五疋。
禁用舊甁。
以韓宗愈李君侅。
知貢擧。
時。
提學韓宗愈。
代言李君侅。
掌貢擧。
監察大夫崔安道子璟。
不學。
年纔十餘中試。
獻納許邕。
正言趙廉等。
上書言宗愈等取士不公。
請覆試。
安道濫居風憲。
子璟乳臭中第。
請罪之。
不從。
王欲下邕等獄。
樸連進曰。
諫官不可罪。
乃止。
忠惠之際。
嬖幸專權。
蔡洪哲之徒試士。
惟請是從。
秋七月。
僉議中贊大寧府院君崔有渰卒。
有渰少恬退不求名。
數以忠直得罪。
至是卒。
年九十三。
謚忠憲。
歷事四朝。
爲國元老。
朝野倚重。
八月。
罷畿內賜給田。
罷賜給田。
充祿科。
又置五道塩塲別監。
尋罷之。
以尹碩爲中贊。
樸連爲典理判書。
連。
賤人也。
甞居母喪娶妻。
至是。
有僧白王曰。
官寺之奴。
或有拜高官者。
不可與士族齒。
王怒曰。
以吾愛樸連耶。
元遣使求童女。
○冬十一月壬申朔。
日食。
○十二月。
元召還妥懽帖陸爾。
〈後卽位。
是爲順帝。
○今大靑島有順帝宮闕遺址。
破瓦皆靑瑤也。
〉 壬申忠肅王後元年〈正月以前爲忠惠二年〉春正月。
上王在元。
○二月。
王畋于西海道。
○盜發高陵。
○元遣蔣伯祥。
收王印章。
徵入朝。
上王復位于燕邸。
王自襲位以來。
狎昵群小。
遊戱無度。
而時上王在元。
父子之間。
頗有交構之釁。
又有流言於元曰。
王將不順朝命。
於是。
元主命上王。
已於正月三日復位。
遣理問郞中蔣伯祥。
來傳詔收王璽綬。
封諸府庫。
以伯祥攝征東行省事。
且徵王入朝。
於是。
王及左右皆失色。
以蔡洪哲林仲沇。
爲贊成事。
曺頔閔祥正。
知密直司事。
○王遣閔祥正。
囚尹碩等于廵軍獄。
王遣閔祥正趙炎輝等。
下廢王嬖幸政丞尹碩,宰相孫琦,金之鏡,上護軍裵佺,樸連,代言李君侅等十三人于廵軍獄。
蔣伯祥又囚判事權適,奉翊尹佺等十五人。
亦皆廢王嬖幸也。
伯祥鞫碩等以與群小亂政。
謀反上國。
交構王父子之罪。
於是。
杖流碩子之彪及其黨孫琦,尹桓,權適,金天祐,李君侅等十餘人于海島。
初。
之鏡誘王辭位。
立廢王。
自以爲功。
及廢王卽位不用。
之鏡怏怏而還。
至是。
王復位。
以之鏡背恩。
囚之。
瘐死獄中。
祥正。
漬之子也。
夏五月。
元遣使。
下閔祥正趙炎輝于行省獄。
釋尹碩等。
執蔣伯祥以歸。
時。
有尹碩之黨訴于元。
元遣客省太史都赤。
來囚祥正等。
放尹碩孫琦等。
時。
蔣伯祥奉使在本國。
多作威福。
黷于貨賂。
國人?之。
百官以書訴于使臣。
遂執之以歸。
六月。
以蔡河中爲密直使。
○是歲。
王聘蒙古女伯顔忽都公主。
爲妃。
癸酉二年春正月。
王在元。
○閏三月。
王及公主發燕京。
瀋暠從王東還。
夏六月。
王及公主入王京。
元丞相燕帖木兒。
奏皇太後及太子曰。
高麗隣倭境。
今其王久在都下。
請令還國。
制可。
時。
文宗寧宗。
相繼而崩。
太子未卽位。
王以文宗舊臣。
不忍遽還。
元督之。
閏月丁酉。
王與公主東還。
四月。
至臨江卵山寨。
瀋王暠來謁。
遂從王來。
王至平壤。
幸大同江。
張水戱以慰暠。
歌吹聞于十裡。
六月戊子。
入王京。
遣使如元。
賀卽位。
順帝立也。
前檢閱李糓。
如元中制科。
自唐以來。
貢士之中制科者。
例置丙科之末。
至是。
糓對策。
大爲讀卷官所賞。
擢置第二甲。
前所未有也。
元授翰林國史院檢閱官。
糓。
韓山郡吏自成子也。
硏窮經史。
一時學者多就正焉。
登第。
以藝文檢閱。
魁征東省鄕試。
遂擢制科。
糓與中朝文士。
交遊講摩。
所造益深。
爲文。
操筆立成。
辭嚴義奧。
典雅高古。
不敢以外國人視也。
是歲。
日本源仁山。
揔國政。
源賴朝自其國君後鳥羽之世。
專斷國事。
揔重兵。
鎭于關東之鎌倉。
傳代十人。
號鎌倉十將軍。
〈曰賴朝。
曰賴家。
卽賴朝長子。
曰實朝。
卽賴朝之次子。
曰平政子。
卽賴朝之妻。
曰賴經。
卽關白道家之子。
爲賴朝侄女之子。
姓藤原氏。
曰賴嗣。
卽賴經之子。
曰宗尊親王。
後嵯峨院之第四王子。
曰唯康親王。
卽宗尊之長子。
曰久明親王。
卽後深草之王子。
曰守邦親王。
卽久明之子。
〉凡百四十九年。
時。
平氏猶專擅朝政。
至是。
仁山遂攻平氏。
盡逐其黨而專國政。
仁山賴朝之後。
或稱足利尊氏。
於是。
源氏世襲不替。
甲戌三年。
乙亥四年夏四月。
王畋于海州。
○以姜融爲左政丞。
蔡河中贊成事梁載曺莘卿。
掌銓注。
罷臺官申君平。
王命佑文君梁載,郞將曺莘卿。
掌銓注。
首擢融河中。
同時拜相。
又以崔老星爲懷義君。
申時用爲大匡。
元尹尹賢爲持平。
融。
晉州官奴之孫。
載。
燕南人。
因王三錫見王。
三錫死。
與蔣伯祥。
構兇謀不克。
遂諂事王左右。
得幸封君。
莘卿甞爲僧。
以風水術。
因載得進。
老星。
色目富商。
亦因載見用。
賢以典法椽。
爲時用家臣。
與宦官謀。
抹持平李孫寶名。
改注己名。
時。
左右近習。
表裏用事。
除拜任意。
行錢得官者百餘人。
王不之覺。
?官申君平。
皆不署告身。
見罷。
翌日。
掌令樸元桂署之。
人譏其?。
五月。
大旱。
○六月。
王還宮。
○秋八月。
王幸海州。
○納權氏爲妃。
前左常侍權衡之女。
初嫁密直商議全信子衡。
欲離之。
託內旨絶婚。
遂納于王。
冊爲壽妃。
冬十月。
王還自海州。
王聞元使黑廝來。
遂還自海州。
至國淸寺。
王性厭人。
左右不得近。
忽赤李叙。
慮王獨行。
從其後。
王怒罪之。
翌日。
百官會迎賓舘延詔。
始知車駕先至。
驚惶行禮。
王使人逐之。
百官皆走匿。
其忌人如此。
十一月。
王改名卍。
以夢改卍。
〈音蠻字出佛書。
〉貼榜喩人。
驪興君閔頔卒。
頔。
宗儒子也。
性敏悟。
風儀秀雅。
晩年家居。
詩酒爲樂。
好賢愛士。
待孤寒晩進。
尤緻情禮。
謚文順。
丙子五年春正月。
王召德妃洪氏還。
○楊廣道貢物別監申淑。
以罪免。
初。
代言曺莘卿矯旨。
令淑獻熊掌豹胎。
淑督索州郡。
都堂以聞。
王怒罷淑。
莘卿陽若不知。
以蔡洪哲安珪。
知貢擧。
時。
嬖臣梁載。
操弄政柄。
士大夫多出其門。
載以李潤屬洪哲曰。
走馬看錦。
恐迷目五色。
洪哲遂取之。
王賜洪哲苧布五十疋。
珪玉帶五綜布六百疋。
二月。
王幸海州。
○立公主府。
號曰慶華。
○三月。
王發海州。
幸西京。
冬十月。
如元。
先是。
元徵王入朝。
而王不欲往。
久留西京。
至是。
辛彥卿還自元曰。
漢人盧康忠王誼王榮等十二人。
訴王之罪。
謀欲除國。
夷爲軍民。
王遂行。
十二月。
元遣廢王歸國。
廢王宿衛于元。
時。
燕帖木兒已死。
太保伯顔。
待廢王益薄。
廢王與燕帖木兒子弟及回骨少年。
飮酒爲謔。
因愛回骨婦人。
或不上宿衛。
伯顔益惡之。
目曰潑皮。
〈豪俠之稱。
〉從臣前軍簿判書李兆年。
進戒曰。
殿下事天子。
宜日愼一日。
何乃棄禮縱情。
以速累乎。
然此非殿下之過。
殿下長於阿保之家。
所共遊者多無賴子弟。
樸仲仁李仁吉輩。
實左右之。
殿下孰從而聞正言行正事乎。
儒者雖樸拙。
皆習經史識廉恥。
殿下目之爲沙箇裡。
此何等語耶。
殿下能遠佞幸。
親儒雅。
改行自飭則可。
不然。
天威咫尺。
其嚴乎。
廢王不能堪其言。
踰墉而走。
終不悛。
伯顔奏元主。
王禎素無行。
恐累宿衛。
宜送乃父所。
使敎義方。
制可。
丁醜六年春正月。
王在元。
○二月。
杞城君尹莘傑卒。
莘傑。
杞溪人。
性嚴重訥言。
事兩朝。
久典銓選。
不以私輕重之。
時稱長者。
自謝事後。
杜門獨處。
不問外事十餘年。
卒。
謚莊明。
夏五月。
贊成事元忠卒。
忠性端愨。
雖不學。
善處事。
王被留于元。
侍從大臣皆攜貳。
忠獨終始一節。
元禁國人私藏兵器百官騎馬。
元勑漢南高麗人。
不得虗藏軍器執把弓箭。
官員存留馬匹外。
盡行拘刷。
於是。
百官皆不視事。
征東省據世祖不改土風之詔。
奏請。
始許弛禁。
秋七月。
彗星見于天市。
四十日乃滅。
八月。
廢王獵于東郊。
廢王與群小數微行街裡。
會夜爲人所擊。
傷臂仆地。
九月。
延昌君樸孝修卒。
○冬十月。
地震。
○十二月。
王至自元。
戊寅七年夏六月。
王幸白州藤巖寺。
〈寺在天燈山山在今白川北二十裡。
〉○地大震。
丙寅。
地大震。
乙亥。
地又三震。
壬午。
又震。
丙戌丁亥。
亦如之。
七月乙卯八月壬午。
皆震。
秋七月。
大風拔木偃禾。
○元遣使求宦者童女。
時。
典衣副令李糓在元。
言於禦史臺。
請罷求童女。
代作?曰。
古之聖王。
其治天下也。
一視同仁。
雖人力所至。
文軌必同。
而其風土所宜。
人情所尙。
則不必變之。
以爲四方荒徼。
風俗各異。
苟使同之中國。
則情不順而勢不行也。
昔我世祖皇帝臨禦天下。
務得人心。
尤於遠方殊俗。
隨其習而順治之。
故普天率土。
歡欣皷舞。
高麗本在海外。
別作一國。
國朝肇興。
首先臣服。
著勳王室。
世祖釐降公主。
賜詔奬諭曰。
衣冠典禮。
無墜祖風。
故其俗至今不變。
爲高麗計者。
當欽承明詔。
率祖攸行。
修明政敎。
朝聘以時。
與國鹹休可也。
而乃使婦寺之流。
根據中國。
怙恩恃寵。
反撓本國。
冐幹內旨。
歲取童女。
以媚于上。
旣稱有旨。
豈不爲國朝之累乎。
今高麗婦女。
在後妃之列。
配王後之貴。
而公卿大臣多出於高麗外甥者。
此其本國王族及閥閱豪富之家。
特蒙詔旨。
或情願自來。
且有媒聘之禮焉。
固非常事。
而好利者援以爲例。
凡今使其國者。
皆欲妻妾。
非但取童女而已。
側聞。
高麗之人生女者秘之。
每有使者。
相顧失色。
已而軍吏四出。
家搜戶探。
繫累隣裡。
束縛親族。
鞭箠困苦。
見而後已。
使臣憑藉受賂。
每取一女。
閱數百家。
父母宗族。
聚哭送于國門。
牽衣頓仆。
號呼悲痛。
或投井或自縊。
其弊不可殫記。
今以堂堂天朝。
豈不足於後宮。
而必取之外國乎。
雖承恩於朝夕。
猶懷父母鄕黨。
人之至情也。
乃置之宮掖。
愆期虛老。
時或出之。
歸之于寺人。
終無孕者十之五六。
其?氣傷和。
又何如也。
伏願渙發德音。
明示條禁。
不勝幸甚。
元主納之。
初。
王五年留元。
憂欝成病。
詔使之來。
多不欲見。
必強之而後見。
至是。
元使失裡迷來入城。
責王不迎詔。
遂詣燈巖寺見王。
王辭以浴。
久乃見。
待之不禮。
使臣怒。
退宿白州。
王命贊成事高謙。
慰之。
以趙廉王伯。
爲密直副使。
初。
元使失裡迷誣王以不迎詔。
鞠兩府甚急。
政丞權漢功,贊成閔祥正等皆承。
左司議趙廉與右司議王伯。
上?言。
君臣一軆。
禍福共之。
且臣爲君隱。
猶子爲父。
今兩府私軀命遺君父。
請論如法。
辭甚剴切。
王義之。
同拜二人密直副使。
由司議入樞府。
前所未有也。
閏八月。
以曺頔爲左政丞。
洪彬爲贊成事。
彬。
燕人。
爲元宿衛。
王被讒留元。
彬出死力。
訟其屈而別白之。
王東還。
彬從來。
王奏留之。
賜貫南陽。
贊成事姜融。
訪孝子黃守以聞。
守世居平壤。
爲本府署丞。
父母年俱七十餘。
弟妹五人同爨。
具甘旨。
先奉父母日三。
二十餘年。
子孫服習無少怠。
融訪之。
感歎具狀以聞。
裡閭聳觀。
己卯八年春三月。
王薨。
廢王卽位。
王在位前後二十五年。
壽四十六。
王待廢王少恩。
常呼曰潑皮。
然遺命襲位。
以洪彬權征東省事。
王嚴毅沉重聦明。
善屬文。
工隷書。
性好潔。
一月湯沐之費。
諸香十餘盆。
苧布六十餘疋。
名曰手巾。
多爲內竪所竊。
王不之知。
元贈謚忠肅。
史臣曰。
自烈宣肅惠四世。
父子相夷。
至訟于天子之庭。
貽笑天下後世。
他無足觀者。
忠肅晩年。
遺棄國事。
出舍外郊。
信任樸靑等三竪。
威福下移。
若子若孫。
皆罹?夭。
可勝歎哉。
遣使如元。
請嗣位。
行省遣前評理李揆。
如元求襲位。
太師伯顔言。
王燾本非好人。
且有疾宜死矣。
潑皮雖嫡長。
不必爲王。
唯暠可。
揆等百計請之。
不得。
夏四月。
下申靑于獄。
靑以驛吏。
爲暠從者。
得幸大行王於瀋邸。
得至上護軍。
及王倦勤。
靑假威用事。
與樸靑李靑齊名。
時號三靑。
大行王每言廢王過失。
其從臣曺益淸尹桓。
謀去王所狎惡少。
使靑圖之。
靑時爲廵軍千戶。
稱旨。
執惡少之尤者宋八郞洪莊等。
囚之。
拷掠甚嚴。
王屢請放召靑。
靑不至。
王憾之。
令權省洪彬。
枷靑囚理問所。
命耆老永嘉府院君權溥等。
?靑罪。
告行省。
授金永煦。
呈中書省。
遂移靑于廵軍。
令宋八郞。
以糞塗其口。
旣而籍沒靑家。
五月。
私置寶興庫。
○地震。
○貶曺益淸。
爲濟州安撫使。
放尹桓于漆原郡。
時。
洪莊等方有寵。
欲釋憾於益淸等。
故皆得罪。
六月。
宰相權溥等。
上書于中書省。
請王襲位。
元不從。
時。
李揆留元已久。
而伯顔固執如初。
不可遊說。
於是。
王命耆老宰樞會議。
上書行省。
轉達于中書省。
又遣使請之。
伯顔皆不受。
判三司使金元祥死。
○瀋暠入元。
暠將如元。
至平壤。
陰與曺頔謀。
暠臣樸全。
自平壤來。
詐言暠已爲國王。
王遣鷹坊忽赤六十餘騎於平壤。
欲止暠。
不及而還。
熒惑入南鬥。
○葬毅陵。
〈在今開城府。
〉 後祔太廟。
〈史闕後位配享幷闕。
〉 秋八月。
王宴慶華公主于永安宮。
先是。
王烝其庶母壽妃權氏。
又淫其舅三司使洪戎〈奎之子〉妻黃氏。
至是。
再宴公主于永安宮。
公主亦邀王宴。
及酒罷。
王佯醉不出。
暮入公主卧內。
公主驚起。
王使嬖臣宋明理輩。
扶擁逼烝焉。
公主恥之。
翌日。
欲還于元。
使買馬。
王命禁馬市。
使不得賣。
王又聞權漢功貳室康氏美。
使護軍樸伊剌赤。
納之宮中。
伊剌赤先私焉。
事覺。
王怒。
並撲殺之。
聞人妻妾之美。
無親踈貴賤。
皆納後宮。
幾至百餘。
政丞曺頔作亂。
圍王宮。
兵敗伏誅。
時。
曺頔與瀋王暠相謀。
送暠入元。
因稱疾不出。
慶華公主召頔。
道王淩暴狀。
頔與洪彬及省官。
至永安宮。
宮卽公主所居也。
招集百官。
聲言逐去羣小。
而陰爲瀋王地。
頔脅百官告其謀。
彬曰。
若是。
失之又甚矣。
縱其兄不道。
有弟在。
瀋王何與焉。
王與萬戶印承旦全英甫等二十餘騎至宮。
門閉不得入。
乃使人召頔。
又不出。
頔取國王印。
令前軍簿揔郞柳衍,左思補李達衷,檢閱金得培等守之。
士大夫如申伯,黃謙,王伯,趙廉,白文擧,趙炎輝等。
多歸於頔。
會有金注莊者自元來。
詐言帝已許王承襲。
頔黨聞之。
稍稍遁去。
王遂牓諭頔罪狀。
使前判書李兆年。
召省官及諸宰曰。
曺頔久爲瀋王臣。
潛畜異志。
諸君胡爲助之。
頔聞之曰。
我爲政丞。
見王荒淫無道。
若不聞于朝廷。
罪在我身。
王雖欲殺我。
我不懼。
遂使人連車。
綴宮門外以備之。
與洪彬申伯等十八人。
點軍千餘。
剪紅綃貼衣爲識。
皆執刀杖。
夜五皷。
進襲王宮。
王驍勇善騎射。
率精銳十數人。
突出潰圍。
馳呼於道曰。
逆賊頔也。
餘人爲所脅耳。
予悉知之。
無恐。
射頔軍。
頔軍敗走。
王追至廵軍南橋。
頔黨李安。
射王中臂。
頔使人設布帳於連車上。
以防流矢。
王軍攻破連車而入。
頔勢窮。
走入永安宮。
王軍射殺之。
屍于廵軍南橋下。
下其黨廵軍。
獨宥彬及省官。
時。
金倫韓宗愈治獄。
一府皆欲嚴治。
倫獨曰。
此輩詿誤於頔指嗾。
何足責哉。
我不欲枉法強服。
以欺朝廷。
乃弛其刑。
諸囚感悅。
首罪無隱。
九月。
遣使撫義靜二州。
時。
二州之民聞亂渡江而去者衆。
故有是命。
地震。
○冬十一月。
元遣斷事官頭麟等。
執王及宰相洪彬等以歸。
頔黨訴之也。
頭麟來。
先至慶華公主宮。
進禦酒。
遂往王宮。
授傳國印。
以元主命。
使樂安君金之謙,前評理金資。
權管國事。
執王及洪彬,韓不花,白文擧,王伯,朱柱,趙炎輝,李安等十二人以歸。
王在道。
召金倫偕行。
時。
都官正郞金光載曰。
吾君危矣。
吾忍獨免乎。
金海君李齊賢。
奮然曰。
吾知吾君之子而已。
遂皆從之。
光載。
台鉉之子也。
十二月。
慶華公主。
以金之謙權征東省事。
慶華公主又囚贊成事鄭天起于行省。
王妃德寧公主。
釋天起。
匿之宮中。
憂勞驚悸。
及還。
常居深殿。
忽忽不樂。
不接朝臣。
不親政事。
由此。
小人並進。
如僧祖倫崔安道金之鏡申時用等。
專權。
賣官鬻獄。
無所不至。
?諫章?。
中沮不啓。
買驢之來也。
安道等恐禍憂懼。
及歸。
喜而益驕。
下政丞尹碩于廵軍獄。
杖之。
碩性急。
好罵辱嬖人。
嬖人多?之。
甞與贊成事林仲沇偕行。
仲沇有違言。
碩以馬策抶之。
嬖人訴于王。
王怒。
下碩廵軍杖之。
兪氏曰。
碩等憸小。
杖之爲可。
但王蔑輔相之位。
使匪人居之。
至於衣冠而相抶撲。
宰衡而杖廵軍。
名器益輕。
而士大夫廉恥掃地矣。
八月。
王幸平州。
○治暠黨趙湜金之謙金千謚等。
流貶有差。
○冬十月。
地震。
○十二月。
遣使如元。
賀卽位。
○流崔安道于海島。
時。
王在平州。
上護軍崔安道。
詣行在。
王望見騶從甚衆。
意元使來。
驚駭。
及至。
乃安道也。
王怒。
流之。
安道留旬餘乃行。
傔從尙多。
不入配所。
遊徧楊廣道。
時。
按廉馬季良。
與州郡爭勞慰。
季良貪婪。
嗜牛肚。
民譏曰。
馬食牛。
安道未幾召還。
定銀甁價。
資贍司言。
銀甁價日賤。
自今。
上品折綜布十疋。
貼甁八九疋。
違者科罪。
從之。
時。
鑄甁雜以銅。
官雖定價。
人皆不從。
置盤纏都監。
王將入朝。
置盤纏都監。
令百官及五部坊裡。
出苧布。
又於京畿八縣民戶。
斂布有差。
於是。
姦吏因緣橫斂。
中外騷擾。
時。
又出內帑甁子。
市米。
內臣因之。
誅求無已。
兩府患之。
欲遣察訪于五道。
以救民瘼。
內人又從中止之。
己巳十六年春正月。
王在平州。
自去年八月。
王出次天神山〈在今江陰縣西北九裡〉下。
搆假屋以禦。
問虞人曰。
蓋屋何物爲佳。
對曰。
樸木皮〈疑樺皮〉最佳。
卽命取之。
民甚苦之。
王耽于遊畋。
支費浩繁。
招集虞人。
皆授檢校郞將別將。
賜衣服糓米。
動以百計。
甞行禮成江。
以商人子李奴介。
爲密直副使。
內竪壻金就起。
爲軍簿判書。
名器之濫。
至此甚矣。
三月。
盜發馬韓祖武康王陵。
〈在金馬郡。
〉 捕繫典法司。
盜逸。
鄭方吉欲劾典法官。
林仲沇沮之。
方吉曰。
吾固知發塚人多。
仲沇慙恚移病。
人以方吉言爲是。
夏五月。
旱。
禁酒。
聚巫禱雨。
國制。
旱蝗例禁酒。
又聚巫禱雨。
巫皆逃匿。
搜捕遍閭巷。
史臣白文寶曰。
爕理陰陽。
宰相職也。
旱氣太甚。
尤當敬畏。
以答天譴。
曾是不思。
徒責雨於巫。
豈不謬哉。
六月。
高興府院君柳淸臣。
死于元。
王復位。
淸臣及吳潛。
懼罪不敢還。
淸臣留元九年而死。
淸臣不學無知。
有機變。
恃勢弄權。
爲國害。
本長興高伊部曲人。
時有貓部曲人仕朝國亡之讖。
俗稱貓曰高伊。
〈按柳氏譜。
淸臣自號信菴。
其神主在今天安郡柳澤家。
欲埋輒有夢。
禁使不得埋。
如是者數。
歷四百餘年而猶在雲。
必是奸鬼依附而然矣。
〉 秋七月丙辰朔。
日食。
○政丞緻仕尹珤卒。
謚文顯。
九月。
元使舍人完者來。
頒卽位詔也。
王在白州。
病不出迎。
心懷憂懼。
完者使人謂王曰。
上國稱高麗多過失。
今宜先賀登極。
王喜曰。
使臣右我。
復何憂。
密直金之鏡曰。
完者似欲官其族人之在本國者。
王乃命之鏡及大司成高用賢。
掌銓注。
內臣申時用。
至政房。
罵之鏡曰。
今日除授。
爲使臣也。
乃輩奚獨鬻官而不官吾子孫耶。
又顧在庭喪職者曰。
若等無錢。
又誰?乎。
求官者雲集。
之鏡等夜匿村舍注擬。
上護軍申丁。
求官未得。
罵之鏡曰。
爾何壅蔽專擅也。
又大呼曰。
無錢者毋求官。
批旣成。
密直李仁吉。
擅改于其第。
及批目下。
用事者爭相塗抹竄定。
朱墨不可辨。
時人謂之黑冊政事。
〈黑冊。
兒童用厚紙。
黑而油之。
以習字。
〉 冬十月。
遣使如元。
賀復位。
文宗讓位于其兄周王。
是爲明宗。
未幾崩。
文宗復卽位。
遣金之鏡如元。
請傳位于世子禎。
庚午十七年春二月。
元冊世子禎爲王。
世子卽位於燕邸。
遙尊王爲太上王。
初。
世子入元。
丞相燕帖木兒。
見之大悅。
及王請傳位世子。
燕帖木兒因奏錫命。
策爲開府儀同三司征東行中書省左丞相上柱國高麗國王。
遂遣客省副使七十堅。
來取國王印。
授世子卽位。
是爲忠惠王。
王時在燕邸。
委機務於嬖臣裵佺朱柱等。
日與內竪爲角力戱。
無上下禮。
起居注李湛白王曰。
君擧不可不書。
一動靜左右書之。
王曰。
書者誰歟。
湛曰。
史臣之職也。
王曰。
書我過失者。
皆書生也。
由是。
益惡之。
元以政丞緻仕金台鉉。
權征東行省事。
○置知印房。
以右尹尹之賢,起居注李湛,正郞李君侅,典籤金漢龍。
充之。
君侅。
尊庇之孫也。
三月。
王聘元關西王焦八女德寧公主。
爲妃。
○夏四月。
上王囚權省事金台鉉。
以鄭方吉權行省事。
初。
上王被留于元。
台鉉爲判三司事。
時。
國中黨論起。
首相從王。
台鉉雖首居二府。
在下者秉權。
事多扞格。
然賴台鉉鎭定。
終不至誤國。
上王復莅政。
多所更改。
欲罷台鉉。
旣而曰。
此老終始無他。
不宜去。
卒罷之。
尋以僉議政丞緻仕。
及王受禪。
元命權行省使者還。
宰相以上王命召台鉉。
收省印囚之。
以方吉行省事。
台鉉被放。
絜家東遊金剛山。
蓋遠嫌也。
未幾。
新王遣使。
責宰相擅收省印。
罷左右司郞中。
馹召台鉉。
復署省事。
以金深爲中贊。
任子松元忠贊成事。
李淩幹參理。
時復改官。
以政丞復爲中贊。
評理爲參理。
五月。
元命王還國。
○六月。
祔忠宣王于大廟。
〈中贊洪子藩鄭可臣配享。
〉 遷仁宗主。
權安康宗主於東夾室。
是祭。
衆闌入廟庭。
爭奪奠物而去。
法司不能禁。
典禮佐郞趙廉言。
本國昭穆之制。
有乖古制。
宜以太祖居中室。
高宗爲第一昭。
元宗爲第一穆。
忠烈王爲第二昭。
忠宣王爲第二穆。
惠王明王居東夾室。
如周制武王居東北夾室之例。
顯王康王居西夾室。
如周制文王居西北夾室之例。
如是則惠顯分居東西。
爲不遷之主。
明康亦分東西。
爲假安之位。
於禮便而亦合古制。
不從。
〈按。
忠宣三年之畢。
於是已四年。
而今始祔廟。
忠肅不子之罪。
不書自見矣。
〉 秋七月。
元流明宗太子妥懽帖睦爾于大靑島。
○光陽君崔誠之卒。
誠之。
甫淳之後。
久從忠宣王在元。
頗用事取謗。
忠肅王之見留也。
暠黨?國家得失。
將言於朝廷。
誠之不肯署名。
主謀者同坐府中。
令錄事請署。
誠之厲聲曰。
吾甞備位宰相。
僉錄欲脅我耶。
衆沮喪。
未幾上書乞退。
淸談雅笑。
不問人事。
及卒。
謚文簡。
性剛直不妄語。
詩文書法。
爲世所推。
尤邃陰陽推步之法。
甞在元。
得授時曆術。
遂傳其學。
至今遵用。
閏月。
元復議立省。
旣而寢之。
元前行省郞中蠻人蔣伯祥。
告都堂。
復欲立省於本國。
變更國俗。
王在道聞之。
寄書元丞相。
歷陳屢世忠勤勳親及自世祖之世。
諸國皆立行省。
獨於本國不設。
且言國小民貧風俗不同難便之狀。
議遂寢。
上王如元。
勒命德妃歸田裡。
上王將如元。
至海州。
政丞鄭方吉,贊成姜融,前評理金元祥白曰。
今王之位。
殿下與之。
王宜誠心以事殿下。
而反如仇讎。
殿下之臣。
一皆裭職。
唯以義成倉屬之。
殿下供億不給。
辱莫大焉。
又今王與龍山元子。
有不友之心。
勢不兩存。
請殿下與元子入朝。
上王遂勒命德妃歸田裡。
不許母子相見。
中郞將曺益淸。
自王所來。
上王召謂曰。
王奪吾從臣等官。
何也。
雖暠爲王。
豈至如此。
吾欲朝元何如。
益淸力陳王位父子相傳之法。
言甚切至。
上王嘉納。
然以方吉等言。
猶不能自安。
上王至黃州。
王來自元。
見上王。
道上胡跪迎謁。
上王曰。
汝之父母。
皆高麗也。
何見我行胡禮。
訓戒嚴厲。
王涕泣而出。
王及公主至自元。
八月。
卽位。
○宥。
○王如見州。
〈今楊州府治。
〉謁德妃。
○冬十月。
檢校政丞金台鉉卒。
台鉉少孤勤學。
風儀端雅。
受業先進之門。
其家有女新寡。
窺見而慕之。
投詩窓隙間以挑之。
〈詩曰。
馬上白面誰家郞。
邇來三月不知名。
如今始識金台鉉。
細眼長眉暗入情。
〉台鉉自此絶不往。
叔父周鼎。
見其詞賦。
異之曰。
大吾門者汝也。
性廉直。
言動循禮。
晝不卧。
暑不袒。
待人以和。
事母孝。
敎子孫有方。
不妄交人。
亦無爲仇?者。
歷事三朝。
進退以義。
處煩劇。
裁決精明。
人服其明。
言歷代典故。
如昨日事。
國有大議。
必就咨決。
甞手集東人詩文。
號東國文鑑。
卒。
謚文正。
〈號快軒。
〉 復改考試官。
爲知貢擧。
○王畋于海安。
○十一月。
地震。
○十二月。
以韓宗愈爲密直提學。
李兆年爲司憲掌令。
兆年前從忠烈在元時。
王宋之黨。
離間王父子。
從臣多懷疑。
縮縮走匿。
惟兆年常侍左右。
進退唯謹。
忠宣卽位。
竄歸鄕裡十三年。
未甞出一言。
訟其非罪。
及上王之見留于元。
朝臣多懷反覆。
獨兆年發憤。
與宗愈如元上書。
訟王寃。
朝廷美之。
以此。
遂與宗愈俱被進用。
宗愈亦有重望於時。
始令擧子誦律詩。
令誦律詩四韻百首。
通小學五聲字韻。
然後乃許赴試。
李氏晬光曰。
麗制如此。
而後世隻錄名入試。
故塲屋不嚴。
擧子目不知書者。
稱以隨從。
吏胥賤流。
濫入代書。
借述之弊。
不可禁止矣。
辛未忠惠獻孝王〈諱禎。
蒙古諱普塔失裡。
忠肅長子。
母明德太後洪氏。
〉元年春正月。
上王在元。
○王畋于江陰。
○地震。
○二月。
以韓渥爲中贊。
○夏四月。
王幸延福亭。
觀水戱擊毬。
時。
王淫戱遊畋。
無虗月。
始用小銀甁。
一當五綜布十五疋。
禁用舊甁。
以韓宗愈李君侅。
知貢擧。
時。
提學韓宗愈。
代言李君侅。
掌貢擧。
監察大夫崔安道子璟。
不學。
年纔十餘中試。
獻納許邕。
正言趙廉等。
上書言宗愈等取士不公。
請覆試。
安道濫居風憲。
子璟乳臭中第。
請罪之。
不從。
王欲下邕等獄。
樸連進曰。
諫官不可罪。
乃止。
忠惠之際。
嬖幸專權。
蔡洪哲之徒試士。
惟請是從。
秋七月。
僉議中贊大寧府院君崔有渰卒。
有渰少恬退不求名。
數以忠直得罪。
至是卒。
年九十三。
謚忠憲。
歷事四朝。
爲國元老。
朝野倚重。
八月。
罷畿內賜給田。
罷賜給田。
充祿科。
又置五道塩塲別監。
尋罷之。
以尹碩爲中贊。
樸連爲典理判書。
連。
賤人也。
甞居母喪娶妻。
至是。
有僧白王曰。
官寺之奴。
或有拜高官者。
不可與士族齒。
王怒曰。
以吾愛樸連耶。
元遣使求童女。
○冬十一月壬申朔。
日食。
○十二月。
元召還妥懽帖陸爾。
〈後卽位。
是爲順帝。
○今大靑島有順帝宮闕遺址。
破瓦皆靑瑤也。
〉 壬申忠肅王後元年〈正月以前爲忠惠二年〉春正月。
上王在元。
○二月。
王畋于西海道。
○盜發高陵。
○元遣蔣伯祥。
收王印章。
徵入朝。
上王復位于燕邸。
王自襲位以來。
狎昵群小。
遊戱無度。
而時上王在元。
父子之間。
頗有交構之釁。
又有流言於元曰。
王將不順朝命。
於是。
元主命上王。
已於正月三日復位。
遣理問郞中蔣伯祥。
來傳詔收王璽綬。
封諸府庫。
以伯祥攝征東行省事。
且徵王入朝。
於是。
王及左右皆失色。
以蔡洪哲林仲沇。
爲贊成事。
曺頔閔祥正。
知密直司事。
○王遣閔祥正。
囚尹碩等于廵軍獄。
王遣閔祥正趙炎輝等。
下廢王嬖幸政丞尹碩,宰相孫琦,金之鏡,上護軍裵佺,樸連,代言李君侅等十三人于廵軍獄。
蔣伯祥又囚判事權適,奉翊尹佺等十五人。
亦皆廢王嬖幸也。
伯祥鞫碩等以與群小亂政。
謀反上國。
交構王父子之罪。
於是。
杖流碩子之彪及其黨孫琦,尹桓,權適,金天祐,李君侅等十餘人于海島。
初。
之鏡誘王辭位。
立廢王。
自以爲功。
及廢王卽位不用。
之鏡怏怏而還。
至是。
王復位。
以之鏡背恩。
囚之。
瘐死獄中。
祥正。
漬之子也。
夏五月。
元遣使。
下閔祥正趙炎輝于行省獄。
釋尹碩等。
執蔣伯祥以歸。
時。
有尹碩之黨訴于元。
元遣客省太史都赤。
來囚祥正等。
放尹碩孫琦等。
時。
蔣伯祥奉使在本國。
多作威福。
黷于貨賂。
國人?之。
百官以書訴于使臣。
遂執之以歸。
六月。
以蔡河中爲密直使。
○是歲。
王聘蒙古女伯顔忽都公主。
爲妃。
癸酉二年春正月。
王在元。
○閏三月。
王及公主發燕京。
瀋暠從王東還。
夏六月。
王及公主入王京。
元丞相燕帖木兒。
奏皇太後及太子曰。
高麗隣倭境。
今其王久在都下。
請令還國。
制可。
時。
文宗寧宗。
相繼而崩。
太子未卽位。
王以文宗舊臣。
不忍遽還。
元督之。
閏月丁酉。
王與公主東還。
四月。
至臨江卵山寨。
瀋王暠來謁。
遂從王來。
王至平壤。
幸大同江。
張水戱以慰暠。
歌吹聞于十裡。
六月戊子。
入王京。
遣使如元。
賀卽位。
順帝立也。
前檢閱李糓。
如元中制科。
自唐以來。
貢士之中制科者。
例置丙科之末。
至是。
糓對策。
大爲讀卷官所賞。
擢置第二甲。
前所未有也。
元授翰林國史院檢閱官。
糓。
韓山郡吏自成子也。
硏窮經史。
一時學者多就正焉。
登第。
以藝文檢閱。
魁征東省鄕試。
遂擢制科。
糓與中朝文士。
交遊講摩。
所造益深。
爲文。
操筆立成。
辭嚴義奧。
典雅高古。
不敢以外國人視也。
是歲。
日本源仁山。
揔國政。
源賴朝自其國君後鳥羽之世。
專斷國事。
揔重兵。
鎭于關東之鎌倉。
傳代十人。
號鎌倉十將軍。
〈曰賴朝。
曰賴家。
卽賴朝長子。
曰實朝。
卽賴朝之次子。
曰平政子。
卽賴朝之妻。
曰賴經。
卽關白道家之子。
爲賴朝侄女之子。
姓藤原氏。
曰賴嗣。
卽賴經之子。
曰宗尊親王。
後嵯峨院之第四王子。
曰唯康親王。
卽宗尊之長子。
曰久明親王。
卽後深草之王子。
曰守邦親王。
卽久明之子。
〉凡百四十九年。
時。
平氏猶專擅朝政。
至是。
仁山遂攻平氏。
盡逐其黨而專國政。
仁山賴朝之後。
或稱足利尊氏。
於是。
源氏世襲不替。
甲戌三年。
乙亥四年夏四月。
王畋于海州。
○以姜融爲左政丞。
蔡河中贊成事梁載曺莘卿。
掌銓注。
罷臺官申君平。
王命佑文君梁載,郞將曺莘卿。
掌銓注。
首擢融河中。
同時拜相。
又以崔老星爲懷義君。
申時用爲大匡。
元尹尹賢爲持平。
融。
晉州官奴之孫。
載。
燕南人。
因王三錫見王。
三錫死。
與蔣伯祥。
構兇謀不克。
遂諂事王左右。
得幸封君。
莘卿甞爲僧。
以風水術。
因載得進。
老星。
色目富商。
亦因載見用。
賢以典法椽。
爲時用家臣。
與宦官謀。
抹持平李孫寶名。
改注己名。
時。
左右近習。
表裏用事。
除拜任意。
行錢得官者百餘人。
王不之覺。
?官申君平。
皆不署告身。
見罷。
翌日。
掌令樸元桂署之。
人譏其?。
五月。
大旱。
○六月。
王還宮。
○秋八月。
王幸海州。
○納權氏爲妃。
前左常侍權衡之女。
初嫁密直商議全信子衡。
欲離之。
託內旨絶婚。
遂納于王。
冊爲壽妃。
冬十月。
王還自海州。
王聞元使黑廝來。
遂還自海州。
至國淸寺。
王性厭人。
左右不得近。
忽赤李叙。
慮王獨行。
從其後。
王怒罪之。
翌日。
百官會迎賓舘延詔。
始知車駕先至。
驚惶行禮。
王使人逐之。
百官皆走匿。
其忌人如此。
十一月。
王改名卍。
以夢改卍。
〈音蠻字出佛書。
〉貼榜喩人。
驪興君閔頔卒。
頔。
宗儒子也。
性敏悟。
風儀秀雅。
晩年家居。
詩酒爲樂。
好賢愛士。
待孤寒晩進。
尤緻情禮。
謚文順。
丙子五年春正月。
王召德妃洪氏還。
○楊廣道貢物別監申淑。
以罪免。
初。
代言曺莘卿矯旨。
令淑獻熊掌豹胎。
淑督索州郡。
都堂以聞。
王怒罷淑。
莘卿陽若不知。
以蔡洪哲安珪。
知貢擧。
時。
嬖臣梁載。
操弄政柄。
士大夫多出其門。
載以李潤屬洪哲曰。
走馬看錦。
恐迷目五色。
洪哲遂取之。
王賜洪哲苧布五十疋。
珪玉帶五綜布六百疋。
二月。
王幸海州。
○立公主府。
號曰慶華。
○三月。
王發海州。
幸西京。
冬十月。
如元。
先是。
元徵王入朝。
而王不欲往。
久留西京。
至是。
辛彥卿還自元曰。
漢人盧康忠王誼王榮等十二人。
訴王之罪。
謀欲除國。
夷爲軍民。
王遂行。
十二月。
元遣廢王歸國。
廢王宿衛于元。
時。
燕帖木兒已死。
太保伯顔。
待廢王益薄。
廢王與燕帖木兒子弟及回骨少年。
飮酒爲謔。
因愛回骨婦人。
或不上宿衛。
伯顔益惡之。
目曰潑皮。
〈豪俠之稱。
〉從臣前軍簿判書李兆年。
進戒曰。
殿下事天子。
宜日愼一日。
何乃棄禮縱情。
以速累乎。
然此非殿下之過。
殿下長於阿保之家。
所共遊者多無賴子弟。
樸仲仁李仁吉輩。
實左右之。
殿下孰從而聞正言行正事乎。
儒者雖樸拙。
皆習經史識廉恥。
殿下目之爲沙箇裡。
此何等語耶。
殿下能遠佞幸。
親儒雅。
改行自飭則可。
不然。
天威咫尺。
其嚴乎。
廢王不能堪其言。
踰墉而走。
終不悛。
伯顔奏元主。
王禎素無行。
恐累宿衛。
宜送乃父所。
使敎義方。
制可。
丁醜六年春正月。
王在元。
○二月。
杞城君尹莘傑卒。
莘傑。
杞溪人。
性嚴重訥言。
事兩朝。
久典銓選。
不以私輕重之。
時稱長者。
自謝事後。
杜門獨處。
不問外事十餘年。
卒。
謚莊明。
夏五月。
贊成事元忠卒。
忠性端愨。
雖不學。
善處事。
王被留于元。
侍從大臣皆攜貳。
忠獨終始一節。
元禁國人私藏兵器百官騎馬。
元勑漢南高麗人。
不得虗藏軍器執把弓箭。
官員存留馬匹外。
盡行拘刷。
於是。
百官皆不視事。
征東省據世祖不改土風之詔。
奏請。
始許弛禁。
秋七月。
彗星見于天市。
四十日乃滅。
八月。
廢王獵于東郊。
廢王與群小數微行街裡。
會夜爲人所擊。
傷臂仆地。
九月。
延昌君樸孝修卒。
○冬十月。
地震。
○十二月。
王至自元。
戊寅七年夏六月。
王幸白州藤巖寺。
〈寺在天燈山山在今白川北二十裡。
〉○地大震。
丙寅。
地大震。
乙亥。
地又三震。
壬午。
又震。
丙戌丁亥。
亦如之。
七月乙卯八月壬午。
皆震。
秋七月。
大風拔木偃禾。
○元遣使求宦者童女。
時。
典衣副令李糓在元。
言於禦史臺。
請罷求童女。
代作?曰。
古之聖王。
其治天下也。
一視同仁。
雖人力所至。
文軌必同。
而其風土所宜。
人情所尙。
則不必變之。
以爲四方荒徼。
風俗各異。
苟使同之中國。
則情不順而勢不行也。
昔我世祖皇帝臨禦天下。
務得人心。
尤於遠方殊俗。
隨其習而順治之。
故普天率土。
歡欣皷舞。
高麗本在海外。
別作一國。
國朝肇興。
首先臣服。
著勳王室。
世祖釐降公主。
賜詔奬諭曰。
衣冠典禮。
無墜祖風。
故其俗至今不變。
爲高麗計者。
當欽承明詔。
率祖攸行。
修明政敎。
朝聘以時。
與國鹹休可也。
而乃使婦寺之流。
根據中國。
怙恩恃寵。
反撓本國。
冐幹內旨。
歲取童女。
以媚于上。
旣稱有旨。
豈不爲國朝之累乎。
今高麗婦女。
在後妃之列。
配王後之貴。
而公卿大臣多出於高麗外甥者。
此其本國王族及閥閱豪富之家。
特蒙詔旨。
或情願自來。
且有媒聘之禮焉。
固非常事。
而好利者援以爲例。
凡今使其國者。
皆欲妻妾。
非但取童女而已。
側聞。
高麗之人生女者秘之。
每有使者。
相顧失色。
已而軍吏四出。
家搜戶探。
繫累隣裡。
束縛親族。
鞭箠困苦。
見而後已。
使臣憑藉受賂。
每取一女。
閱數百家。
父母宗族。
聚哭送于國門。
牽衣頓仆。
號呼悲痛。
或投井或自縊。
其弊不可殫記。
今以堂堂天朝。
豈不足於後宮。
而必取之外國乎。
雖承恩於朝夕。
猶懷父母鄕黨。
人之至情也。
乃置之宮掖。
愆期虛老。
時或出之。
歸之于寺人。
終無孕者十之五六。
其?氣傷和。
又何如也。
伏願渙發德音。
明示條禁。
不勝幸甚。
元主納之。
初。
王五年留元。
憂欝成病。
詔使之來。
多不欲見。
必強之而後見。
至是。
元使失裡迷來入城。
責王不迎詔。
遂詣燈巖寺見王。
王辭以浴。
久乃見。
待之不禮。
使臣怒。
退宿白州。
王命贊成事高謙。
慰之。
以趙廉王伯。
爲密直副使。
初。
元使失裡迷誣王以不迎詔。
鞠兩府甚急。
政丞權漢功,贊成閔祥正等皆承。
左司議趙廉與右司議王伯。
上?言。
君臣一軆。
禍福共之。
且臣爲君隱。
猶子爲父。
今兩府私軀命遺君父。
請論如法。
辭甚剴切。
王義之。
同拜二人密直副使。
由司議入樞府。
前所未有也。
閏八月。
以曺頔爲左政丞。
洪彬爲贊成事。
彬。
燕人。
爲元宿衛。
王被讒留元。
彬出死力。
訟其屈而別白之。
王東還。
彬從來。
王奏留之。
賜貫南陽。
贊成事姜融。
訪孝子黃守以聞。
守世居平壤。
爲本府署丞。
父母年俱七十餘。
弟妹五人同爨。
具甘旨。
先奉父母日三。
二十餘年。
子孫服習無少怠。
融訪之。
感歎具狀以聞。
裡閭聳觀。
己卯八年春三月。
王薨。
廢王卽位。
王在位前後二十五年。
壽四十六。
王待廢王少恩。
常呼曰潑皮。
然遺命襲位。
以洪彬權征東省事。
王嚴毅沉重聦明。
善屬文。
工隷書。
性好潔。
一月湯沐之費。
諸香十餘盆。
苧布六十餘疋。
名曰手巾。
多爲內竪所竊。
王不之知。
元贈謚忠肅。
史臣曰。
自烈宣肅惠四世。
父子相夷。
至訟于天子之庭。
貽笑天下後世。
他無足觀者。
忠肅晩年。
遺棄國事。
出舍外郊。
信任樸靑等三竪。
威福下移。
若子若孫。
皆罹?夭。
可勝歎哉。
遣使如元。
請嗣位。
行省遣前評理李揆。
如元求襲位。
太師伯顔言。
王燾本非好人。
且有疾宜死矣。
潑皮雖嫡長。
不必爲王。
唯暠可。
揆等百計請之。
不得。
夏四月。
下申靑于獄。
靑以驛吏。
爲暠從者。
得幸大行王於瀋邸。
得至上護軍。
及王倦勤。
靑假威用事。
與樸靑李靑齊名。
時號三靑。
大行王每言廢王過失。
其從臣曺益淸尹桓。
謀去王所狎惡少。
使靑圖之。
靑時爲廵軍千戶。
稱旨。
執惡少之尤者宋八郞洪莊等。
囚之。
拷掠甚嚴。
王屢請放召靑。
靑不至。
王憾之。
令權省洪彬。
枷靑囚理問所。
命耆老永嘉府院君權溥等。
?靑罪。
告行省。
授金永煦。
呈中書省。
遂移靑于廵軍。
令宋八郞。
以糞塗其口。
旣而籍沒靑家。
五月。
私置寶興庫。
○地震。
○貶曺益淸。
爲濟州安撫使。
放尹桓于漆原郡。
時。
洪莊等方有寵。
欲釋憾於益淸等。
故皆得罪。
六月。
宰相權溥等。
上書于中書省。
請王襲位。
元不從。
時。
李揆留元已久。
而伯顔固執如初。
不可遊說。
於是。
王命耆老宰樞會議。
上書行省。
轉達于中書省。
又遣使請之。
伯顔皆不受。
判三司使金元祥死。
○瀋暠入元。
暠將如元。
至平壤。
陰與曺頔謀。
暠臣樸全。
自平壤來。
詐言暠已爲國王。
王遣鷹坊忽赤六十餘騎於平壤。
欲止暠。
不及而還。
熒惑入南鬥。
○葬毅陵。
〈在今開城府。
〉 後祔太廟。
〈史闕後位配享幷闕。
〉 秋八月。
王宴慶華公主于永安宮。
先是。
王烝其庶母壽妃權氏。
又淫其舅三司使洪戎〈奎之子〉妻黃氏。
至是。
再宴公主于永安宮。
公主亦邀王宴。
及酒罷。
王佯醉不出。
暮入公主卧內。
公主驚起。
王使嬖臣宋明理輩。
扶擁逼烝焉。
公主恥之。
翌日。
欲還于元。
使買馬。
王命禁馬市。
使不得賣。
王又聞權漢功貳室康氏美。
使護軍樸伊剌赤。
納之宮中。
伊剌赤先私焉。
事覺。
王怒。
並撲殺之。
聞人妻妾之美。
無親踈貴賤。
皆納後宮。
幾至百餘。
政丞曺頔作亂。
圍王宮。
兵敗伏誅。
時。
曺頔與瀋王暠相謀。
送暠入元。
因稱疾不出。
慶華公主召頔。
道王淩暴狀。
頔與洪彬及省官。
至永安宮。
宮卽公主所居也。
招集百官。
聲言逐去羣小。
而陰爲瀋王地。
頔脅百官告其謀。
彬曰。
若是。
失之又甚矣。
縱其兄不道。
有弟在。
瀋王何與焉。
王與萬戶印承旦全英甫等二十餘騎至宮。
門閉不得入。
乃使人召頔。
又不出。
頔取國王印。
令前軍簿揔郞柳衍,左思補李達衷,檢閱金得培等守之。
士大夫如申伯,黃謙,王伯,趙廉,白文擧,趙炎輝等。
多歸於頔。
會有金注莊者自元來。
詐言帝已許王承襲。
頔黨聞之。
稍稍遁去。
王遂牓諭頔罪狀。
使前判書李兆年。
召省官及諸宰曰。
曺頔久爲瀋王臣。
潛畜異志。
諸君胡爲助之。
頔聞之曰。
我爲政丞。
見王荒淫無道。
若不聞于朝廷。
罪在我身。
王雖欲殺我。
我不懼。
遂使人連車。
綴宮門外以備之。
與洪彬申伯等十八人。
點軍千餘。
剪紅綃貼衣爲識。
皆執刀杖。
夜五皷。
進襲王宮。
王驍勇善騎射。
率精銳十數人。
突出潰圍。
馳呼於道曰。
逆賊頔也。
餘人爲所脅耳。
予悉知之。
無恐。
射頔軍。
頔軍敗走。
王追至廵軍南橋。
頔黨李安。
射王中臂。
頔使人設布帳於連車上。
以防流矢。
王軍攻破連車而入。
頔勢窮。
走入永安宮。
王軍射殺之。
屍于廵軍南橋下。
下其黨廵軍。
獨宥彬及省官。
時。
金倫韓宗愈治獄。
一府皆欲嚴治。
倫獨曰。
此輩詿誤於頔指嗾。
何足責哉。
我不欲枉法強服。
以欺朝廷。
乃弛其刑。
諸囚感悅。
首罪無隱。
九月。
遣使撫義靜二州。
時。
二州之民聞亂渡江而去者衆。
故有是命。
地震。
○冬十一月。
元遣斷事官頭麟等。
執王及宰相洪彬等以歸。
頔黨訴之也。
頭麟來。
先至慶華公主宮。
進禦酒。
遂往王宮。
授傳國印。
以元主命。
使樂安君金之謙,前評理金資。
權管國事。
執王及洪彬,韓不花,白文擧,王伯,朱柱,趙炎輝,李安等十二人以歸。
王在道。
召金倫偕行。
時。
都官正郞金光載曰。
吾君危矣。
吾忍獨免乎。
金海君李齊賢。
奮然曰。
吾知吾君之子而已。
遂皆從之。
光載。
台鉉之子也。
十二月。
慶華公主。
以金之謙權征東省事。
慶華公主又囚贊成事鄭天起于行省。
王妃德寧公主。
釋天起。
匿之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