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關燈
卒。

     伯謙。

    公升之玄孫。

    風儀端麗。

    甞爲公州副使。

    勸農桑。

    民以富饒。

    又牧濟海二州。

    留守南京。

    民皆愛慕。

     六月癸卯朔。

    日食旣。

    ○上護軍元沖甲卒。

     沖甲爲人短小精悍。

    眼如電光。

    能以臨難忘身自期焉。

     秋七月。

    上王至吐蕃。

     上王至西蕃獨知裡。

    寄書崔有渰權溥許有全趙簡等雲。

    予以命數之奇。

    罹玆憂患。

    孑爾一身。

    跋涉萬五千裡。

    辱我社稷多矣。

    想諸國老。

    勞心焦思。

    冞增惶愧。

    國王年少無知。

    羣小必幸我如此。

    肆其奸巧。

    焉知不間我父子。

    幸諸國老。

    同心協力。

    敷奏于帝。

    俾予速還。

    於是。

    有全與閔漬等如元。

    請王還國。

    爲暠黨所沮。

    不達而還。

    是歲十一月。

    上王又寄書有渰溥有全簡裵挺李瑱金?曰。

    予十月六日。

    到吐蕃撒思結。

    公等與柳淸臣吳潛議。

    表請于帝。

    俾予無久於此。

     八月。

    蔡河中與元使來。

     河中與元使金家奴來言。

    帝赦權漢功蔡洪哲而召之。

    以瀋王暠爲國王。

    百官詣暠母安嬪賀。

    頃之。

    護軍李漣。

    還自元。

    言國王無恙。

    宰樞始知河中之妄。

    〈按。

    封冊新王。

    何等重事。

    而河中口傳妄言。

    宰樞百官。

    無一人質其眞僞。

    輕行賀禮。

    視君位如奕碁。

    有臣如此。

    君誣何以辨之。

    國勢何以尊之。

    當時宰相崔有渰金台鉉。

    一代謂之賢相。

    而擧措如此。

    他何足責。

    假使河中之言爲實。

    未見帝勑。

    則斷不可從。

    若知其妄。

    則當執河中。

    告奏天子以誣罔帝勑之罪。

    不知出此。

    徒使奸諂之徒。

    恣行詐僞。

    而莫之禁。

    惜哉。

    〉○河中甞恨辨違都監取其父洪哲及漢功田民。

    斷與於人。

    至是。

    召都監官謂曰。

    從汝惡王命決耶。

    遂如元。

    從瀋王也。

     元遣使。

    問公主不諱之故。

     暠黨譖公主不得其死。

    於是。

    中書省遣宣使李常志來。

    囚宮女及甕人韓萬福。

    問公主薨故。

    萬福雲。

    去年八月。

    王昵禦德妃於延慶宮。

    公主妬。

    被王敺鼻衂。

    又於九月。

    於妙蓮寺敺公主。

    常志遂執萬福等以歸。

     九月。

    檢校政丞李瑱卒。

     瑱體貌魁梧。

    局量寬弘。

    在廟堂。

    無所建白。

    與儒釋逍遙詩酒。

    其子齊賢。

    有重望於世。

    瑱依勢。

    多奪人臧獲。

    哀訴者日踵門。

    校勘崔沔。

    縊於瑱門。

    〈謚文定號東菴。

    〉 贊成事密陽君樸義死。

    ○冬十月。

    以金台鉉判三司使。

    吳潛樸虗中趙璉贊成事。

    ○十二月。

    評理白元恒。

    密直副使樸孝修等。

    上書于元中書省。

    乞還上王。

     又辨韓萬福誣告。

     注簿崔瀣。

    如元中制科。

     瀣。

    慶州人。

    緻遠之後。

    幼穎悟。

    九歲能詩。

    去歲。

    以春秋舘注簿。

    應擧于元。

    中制科。

    拜遼陽蓋州判官。

    蓋州地僻職冗。

    居五月。

    移病東歸。

     壬戌九年春正月。

    上王在吐蕃。

    王在元。

    ○二月。

    賀使樸仲沇如元。

    未達而還。

     時。

    瀋暠持王甚力。

    諸臣遣使朝賀。

    皆至遼東。

    達魯花赤不給驛馬。

    不得入而還。

    暠惡本國輸錢財爲王費。

    遣其臣楊成柱。

    以元主命。

    責宰相金利用。

    令刷送所輸文字。

    獨司僕副正韓宗愈與金仁衍不聽。

     三月。

    元遣使來。

    訊王不奉帝勑之故。

     暠譖。

    前日聖旨。

    王不惟不卽奉行。

    又失所在。

    元主遣待制沙的等來。

    暠先遣其臣樸龜。

    寄書宰相。

    數王罪惡。

    使之明推聖旨。

    沙的在行省。

    鞠式目都監錄事李允緘。

    允緘言。

    臣賫至王宮。

    授代言安珪。

    時有別駕徐允公見之。

    沙的遂執允緘允公等以歸。

    元命鞠珪等。

    珪辭及於王。

    王不能自明。

    丞相拜住。

    久不決。

    時。

    暠謀王位。

    曺頔蔡河中趙璉趙延壽金元祥。

    慫惥而織成之。

    於是。

    問事使臣。

    絡繹往來。

    延壽卽珝也。

     夏四月。

    密直副使裵庭芝卒。

     庭芝以武勇顯。

    燕岐之役。

    力戰有功。

    元主召見曰。

    勇士也。

    賜白金五十兩。

    後。

    兩府擧以爲忠淸全羅道察訪。

    挫奸猾撫孤獨。

    一境安集。

    去年。

    黨起杖流。

    及還。

    閉門謝病。

    日以琴碁自娛。

    爲人軆貌魁梧。

    口不言利。

    家無十金。

     六月。

    暠杖流護軍李恭郞將桓允全等于海島。

     暠傳旨式目都監曰。

    國王入朝時。

    倉庫已匱。

    乃抽斂人戶。

    備盤纏。

    及被譴。

    ?免罪辜。

    賂事權貴。

    遣李恭桓允全宰相金昕百戶金成萬等。

    復加橫斂。

    今奏于帝。

    押送恭等。

    宜卽杖流。

    於是。

    杖流恭允全成萬及護軍康呂于島。

    恭性抗直。

    王在東宮。

    屢進直言。

    怒蹴其目眇。

    及卽位。

    念其忠直。

    驟加拔擢。

    與呂爲王覘暠動靜。

    允全成萬。

    船載布二萬疋獻王。

    暠以故皆惡之。

     秋八月。

    趙璉卒。

     璉受元命。

    爲王府斷事官。

    珮三珠虎符。

    王甞在元。

    權行省者凡五年。

    元使絡繹往來。

    率使氣逞暴。

    璉善辭以對。

    怒輒得解。

    及卒。

    國人皆泣。

    然與弟珝。

    貳於瀋王。

    臣節不完。

    〈謚忠肅。

    〉 九月。

    閔漬權漢功蔡洪哲李光逢等。

    呈書于元。

    請立瀋王暠爲國王。

    元不受。

     時。

    暠黨十餘。

    忽自元來言。

    暠已得國。

    國人盍狀王過惡。

    以達于朝。

    漢功等旣還。

    ?王之杖流也。

    邀驪興君閔漬永陽君李瑚等。

    請立瀋王。

    八月丙戌。

    會百官于慈恩寺。

    上書中書省。

    督署百官。

    於是。

    患得之徒爭趍焉。

    執義尹宣佐曰。

    吾不知吾君之非。

    臣而訴君。

    狗彘不爲。

    唾之而去。

    於是。

    ?諫史翰。

    皆不署名。

    有人持紙。

    至前贊成事閔宗儒家。

    宗儒叱曰。

    臣爲君隱。

    直在其中。

    至於欺罔。

    是可忍耶。

    吾雖老。

    不爲若賣。

    其人慚而退。

    彥陽君金倫。

    與弟元尹禑。

    亦不署名。

    或曰。

    違衆自異。

    若後悔何。

    倫罵曰。

    臣無貳心。

    職耳。

    何後悔之有。

    是日署未半。

    天忽大雨雹。

    九月乙未朔。

    漢功等又招百官署名。

    忽震電以雹。

    大如李梅。

    遂使民部議郞趙湜。

    賫書如元。

    呈中書省。

    不受。

    呈翰林院。

    亦不受。

    後事定。

    中書以其書歸之。

    王數其不署者而歎曰。

    非尹宣佐在憲司。

    則他未可知也。

    宣佐。

    瓘之七世孫也。

     權漢功等。

    囚代言慶斯萬,護軍金仁沇于廵軍獄。

     先是。

    慶斯萬金仁沇。

    與崔有渰。

    率羣僚。

    上書中書省。

    請王復位還國。

    書成而畏附暠者多。

    未敢發。

    斯萬竊取其書。

    使金之鏡。

    直呈中書省。

    後。

    暠傳寫。

    付蔡河中。

    以示宰執責之。

    至是。

    漢功等。

    以暠旨囚斯萬仁沇于廵軍獄。

    德妃命釋出。

    仁沇。

    之淑之子也。

    自是。

    國家刑政使價朝賀。

    皆用暠命。

    上王子視暠。

    而王其親子也。

    上王遭不測之禍。

    鄙在西蕃。

    王與暠曾不憂念。

    惟事傾奪。

     冬十一月甲午朔。

    日食。

    ○十二月。

    遣護軍楊起等。

    如元賀正。

     始用暠命。

     癸亥十年春正月。

    上王在吐蕃。

    王在元。

    ○太白經天。

    ○二月。

    元量移上王于朶思麻之地。

     先是。

    許有全與閔漬金?如元。

    請還上王。

    時。

    有全年八十一。

    妻亦老病。

    欲止之。

    有全曰。

    人皆有死。

    一死難免。

    豈以妻病身老。

    忘吾君以自逸乎。

    遂永訣而去。

    後。

    數日妻歿。

    至元留半歲。

    爲暠黨所沮。

    竟不能達而還。

    崔誠之李齊賢。

    時在元。

    獻書元丞相府郞中。

    歷序本國屢世歸附之勤。

    且曰。

    我老瀋王。

    卽世祖親甥也。

    歷事五朝。

    旣親且舊。

    但以功成不退。

    變生所忽。

    毀形易服。

    遠竄吐蕃。

    去國萬餘裡。

    顚崖絶險。

    十步九折。

    層氷積雪。

    四時一色。

    嵐瘴薰蒸。

    盜賊竊發。

    革船渡河。

    牛箱野宿。

    間關半年。

    方至其域。

    飯麥麨處土屋。

    辛苦萬狀。

    不可殫記。

    行路聞之。

    尙爲之於邑。

    況策名委質者哉。

    閶闔阻排雲之叫。

    廊廟絶蟠木之容。

    雖含恤而憤泣。

    大聲而疾呼。

    孰聞而憐之也。

    此僕所以當食忘味。

    已卧復起。

    皇皇栖栖。

    淚盡而血繼者也。

    柔遠能邇。

    先王之政也。

    以功覆過。

    春秋之法也。

    足下何不從容爲丞相言之。

    屢世之忠勤不可負。

    國人之思慕不可遏。

    世祖肺腑之屬。

    又不可以不錄。

    於以入奏冕旒。

    導霈金鷄之澤。

    賜環而東。

    復見天日。

    則天下皆將稱頌於足下。

    豈惟弊邑君臣銘肌鏤骨而已哉。

    又上書丞相拜住曰。

    往歲。

    我老瀋王遭天震怒。

    措躬無所。

    執事哀而憐之。

    生死肉骨於雷電之下。

    得從輕典。

    流宥遠方。

    再造之恩。

    有踰父母。

    然其地遠僻。

    語音不通。

    風氣絶異。

    盜賊之不虞。

    飢渴之相逼。

    肢體羸瘠。

    頭髮盡白。

    辛苦之態。

    言之流涕。

    語其親則世祖之親甥也。

    語其功則先帝之功臣也。

    又其祖考。

    爰自聖祖龍興之際。

    慕義先服。

    世著勤王之效。

    傳所謂猶將十世宥之者也。

    竄謫以來。

    已及四年。

    革心悔過。

    亦已多矣。

    執事旣甞力救於始。

    無忘終惠於後。

    申奏黈聦。

    導宣睿渥。

    俾還本國。

    以終天年。

    其爲感幸。

    豈止陷濤瀨者履坦道。

    轉溝壑者飫美食而已哉。

    拜住遂奏而量移。

    齊賢往謁上王。

    謳吟道中。

    忠憤藹然。

     三月。

    暠遣人。

    以元主命。

    封府庫。

     王留元。

    財用匱乏。

    暠知其然。

    遣其臣白文珏李淑貞。

    以元主命。

    封府庫。

    以沮輸運。

    尹宣佐檄察官趙琯督主者。

    輸運乃行。

     夏五月。

    大雨雹。

    ○六月。

    倭冦掠全羅道海邊。

     掠漕船於羣山島。

    〈在今萬頃縣西海中。

    有澳可以藏船。

    凡漕運往來者。

    皆候風於此。

    〉又冦楸子島。

    〈在今濟州北海中。

    有水站古地。

    〉擄老弱男女以去。

    遣內府副令宋頎擊之。

    斬百餘級。

     秋九月。

    元召上王還。

     時。

    英宗被弑。

    泰定帝卽位。

    大赦天下。

    召還上王。

    上王之被流也。

    鷄林君王煦。

    欲以身代。

    元主聞而憐之。

    煦將謁上王于吐蕃。

    道遇使者與語。

    使者喜曰。

    奉詔迎王。

    然吾當廵諸路恐晩。

    公宜先報。

    於是。

    煦兼行。

    至臨洮見王。

    旣而使者亦至。

    遂奉上王還。

     元誅伯顔禿古思。

     淑妃以禿古思謀危上王。

    令羣臣上書中書省訴之。

    遂誅之。

     十一月。

    上王至燕京。

     上王寄書宰樞曰。

    寡人到大都。

    利見至尊。

    猶念國王年少。

    昵比憸人。

    多行不義。

    卿等懷祿。

    無所匡救。

    焉用彼相。

    自今可小心輔國。

     柳淸臣吳潛。

    上書于元。

    請罷國號立行省。

    不從。

     淸臣潛謀立暠。

    會。

    元主殂。

    未遂其謀。

    遂上書。

    請立行省。

    罷國號。

    比內地。

    元主然之。

    遣平章政事濶兒察,中書怯烈等于本國。

    元前通事舍人王觀。

    上書丞相曰。

    夫事忘矜細。

    其遺患有不可勝言者。

    蓋常人之情。

    狃近利而昧遠圖。

    是以。

    缺斤折刃。

    或起於句萌。

    浸屋流民。

    或成於蟻溜。

    伏聞。

    朝廷立征東行省於高麗。

    欲同內地。

    恐論者不察。

    以緻虗名而受實弊。

    何則。

    高麗歸順聖朝。

    百餘年矣。

    世祖嘉其忠懇。

    妻以帝女。

    位同親王。

    禮樂刑政。

    聽其本俗。

    不復以朝廷典章拘制。

    故遼水以東濱海萬裡。

    賴以鎭靜。

    爲國東藩。

    世著顯效。

    今一朝採無稽之言。

    以隳舊典。

    恐與世祖聖謀神筭不同。

    不可。

    一也。

    本國去京師數千裡。

    風殊俗異。

    刑罰爵賞。

    婚姻獄訟。

    與中國不同。

    今以中國之法治之。

    必有扞格枝梧不勝之患。

    不可。

    二也。

    三韓地薄民貧。

    皆依山阻海。

    星散居止。

    無郡縣井邑之饒。

    今立行省。

    勢須抄籍戶口。

    科定賦稅。

    島夷遠人。

    罕見此事。

    必驚擾煽動。

    脫緻不虞。

    深係利害。

    不可。

    三也。

    各省官吏祿俸。

    例於本省差發科程。

    今征東省大小官吏月俸及一切公用。

    歲不下萬餘錠。

    本國旣無供上賦稅。

    上項俸給。

    必仰朝廷輸送。

    則行省之設。

    未有一民尺土之益。

    坐耗國家經費之重。

    不可。

    四也。

    江南諸省。

    旣同一軆。

    例須軍兵鎭守。

    少留兵。

    則不足彈壓東方諸國。

    多留兵。

    則供給倍煩。

    民不堪命。

    又不知征東鎭兵果於何處簽發。

    不可。

    五也。

    古者。

    集大事者。

    博謀於衆。

    防壅蔽也。

    竊聞。

    首獻立省之策二人。

    乃其國之故相。

    以讒間得罪於其主。

    懷毒自疑。

    謀覆宗國。

    以圖自安。

    迹其本心。

    非納忠於聖朝也。

    實梟獍犬豕之不若。

    當明正典刑。

    以戒人臣之不忠者。

    聖朝之於本國。

    義則君臣。

    親則舅甥。

    安危休戚。

    靡不同之。

    奈何反聽二人欺誑之言。

    賣主自售。

    得遂其姦計。

    有累政化乎。

    不可。

    六也。

    時。

    上王還自吐蕃。

    聞立省事。

    對贊成事金怡曰。

    今以二三奸臣之謀。

    墜我祖業。

    祖宗何辜。

    不復血食。

    因泣下曰。

    卿宜盡力圖之。

    怡乃與崔誠之。

    令李齊賢作書。

    呈于都堂。

    歷陳祖宗臣服輸誠效功之由曰。

    今聞。

    朝廷擬於小邦。

    立行省比諸路。

    若其果然。

    小邦之功。

    且不論其如世祖詔旨世篤舅甥不更舊俗之語。

    何今無故將蕞爾之國。

    四百年之業。

    一朝而廢絶之。

    使社稷無主。

    宗祧乏祀。

    以理揣之。

    必不應爾。

    更念。

    少邦地不過千裡。

    山林川藪。

    無用之地。

    十分而七。

    稅其地。

    未周於漕運。

    賦其民。

    未支於俸祿。

    於朝廷用度。

    九牛之一毛耳。

    加以地遠民愚。

    言語與上國不同。

    趍舍與中華絶異。

    恐其聞此。

    必生疑懼。

    未可家至戶喩以安之也。

    又與倭民。

    濱海相望。

    萬一聞之。

    無乃以我爲戒而自以爲得計耶。

    伏望執事。

    國其國人其人。

    使修其政賦而爲之藩籬。

    豈惟三韓之民室家相慶。

    歌詠聖德而已。

    其宗祧社稷之靈。

    將感泣於冥冥中矣。

    於是。

    立省之議遂寢。

     甲子十一年春正月。

    上王及王在元。

    ○元復賜王印章。

     元復王印章。

    勑還國。

    曺頔,蔡河中等。

    又令留元。

    無賴子弟二千餘人。

    連名中書省。

    復訴王不已。

    姦黨又百端誣告於上王。

    上王亦不能釋然。

    由是。

    王久不得還。

     元流孛剌太子于大靑島。

     十六年召還。

     二月。

    以崔有渰守政丞判選部事。

    金深爲政丞判揔部事。

    權準金怡贊成事。

    尹莘傑三司使。

    李齊賢密直司使。

     王在元。

    除拜在國諸臣。

    論功封爵者多。

    遣大護軍張公允。

    賫批目來宣。

    準。

    溥之子也。

    方王與暠相持。

    群不逞多附暠。

    準守義不變。

    故事定。

    首被擢用。

     糾正安軸。

    如元中制科。

     軸。

    興寧縣人。

    中制科。

    授蓋州判官。

    時。

    王被留于元。

    軸謂同志曰。

    主憂臣辱。

    主辱臣死。

    乃上書訟王無他。

    王聞而嘉之。

     以樸瑗爲右副代言。

    安軸爲成均樂正。

     瑗。

    全之之子也。

    初。

    暠黨誣王罪。

    上書都省也。

    逼全之署名。

    全之憤然曰。

    狗奴敢汚我耶。

    遂遣瑗。

    聞于王所。

    至是。

    以瑗爲代言。

    任銓選。

    起全之視事。

    以老固辭。

    授政丞緻仕。

    賜功臣號。

    王嘉軸上書。

    超授樂正。

    蓋州守遣人禮請。

    王方嚮用。

    故不去。

    官雖屢遷。

    而常帶舘職。

    表箋詞命。

    多出其手。

     論暠黨。

    杖流金元祥趙延壽于海島。

     元祥甞爲廵軍萬戶。

    使造械重百斤。

    至是。

    首自及焉。

    未幾。

    元主命赦還二人。

    暠黨之在元者請赦故也。

    王又敎曰。

    食君之祿而貳其心。

    非人臣也。

    其上書請立瀋王者。

    三品緻仕以上皆停祿。

    旣而又査出署名呈書者。

    皆罷官。

     三月。

    京城大火。

     乙巳。

    鶯溪裡百餘家火。

    丁未。

    地藏坊三百餘家火。

    己酉。

    槐洞裡火。

    無風自熾。

    人物死者甚衆。

    人謂天火。

     夏四月。

    雨雹雪。

    人有凍死者。

    以金仁沇爲知申事。

    慶斯萬右代言。

     賞呈書于元。

    請還王也。

     以樸仁幹爲密直使。

    張元祉密直副使。

     賞從上王于吐蕃。

    並賜功臣號。

     五月。

    僉議贊成事閔宗儒卒。

     宗儒天資莊重。

    明識典故。

    優於吏幹。

    不妄交遊。

    篤於宗族。

    未甞幹謁。

    公退。

    便杜門謝客。

    灑掃庭堂。

    凈如也。

    卒。

    年八十。

    謚忠順。

     以學諭沈宗叔。

    爲合浦鎭錄事。

     合浦爲南道大鎭。

    爲萬戶及錄事者。

    多以聚斂爲事。

    先是。

    合浦萬戶府錄事。

    以式目錄事爲之。

    刀筆吏往往貪汚不法。

    王知其然。

    特命經術士代之。

     以林仲沇爲贊成事。

    全英甫尹碩評理。

    元善之同知密直司事。

     仲沇以嬖幸進。

    貪權納賂。

    王知之而不能退。

    英甫碩俱被寵于王。

    而暠黨構王。

    二人依附觀望。

    王猶用之。

    善之。

    元卿之子也。

    王之被留。

    國人分曹流言者多。

    善之守正不撓。

    士論多之。

     秋七月。

    元遣使求童女。

    ○倭船漂泊靈光郡。

    具舟楫歸之。

    ○八月。

    王聘元魏王阿朮哥女金童公主。

    ○上王罷知密直韓渥元善之知申事金仁沇官。

     渥從王在元。

    暠構王萬端。

    渥以奇謀。

    脫王于禍。

    善之仁沇等。

    俱著功勞。

    至是。

    上王聽暠黨之言。

    疑渥等交構兩間。

    故罷之。

     冬十一月。

    上王敎宥暠黨。

     上王在元。

    暠及其黨。

    競媚獻諂。

    圖免己罪。

    上王遂遣繕工令趙石堅。

    戒諭國人曰。

    予早厭富貴。

    愛靜好閑。

    傳國於子。

    傳瀋於侄。

    願終天年。

    而未免吐蕃之行。

    及還見。

    從臣交構瀋王及國王。

    以緻?墻之變。

    因丞相敷奏皇帝。

    務存大軆。

    已許國王尙主歸國。

    特命省院。

    召兩王從臣。

    鹹使和解。

    惟爾臣民。

    毋惑間言。

    善事國王。

    其上書請立瀋王之時。

    聽一二姦臣誑誘。

    不得已署名者。

    予已諭國王。

    毋念舊惡。

    王感予言。

    一皆原宥。

    其悉知之。

    於是。

    宰樞召往來謀議爲暠上書者。

    典書緻仕李伯經。

    前掌令李東吉。

    前議郞趙湜。

    前樂正權賀。

    令俯伏聽敎。

    由是。

    權漢功柳淸臣等。

    皆得免罪。

    爵祿如故。

    兪氏曰。

    自古。

    讒賊之徒。

    變亂黑白。

    不至於覆亡人國家者。

    其意不厭。

    方王之困於瀋王也。

    凡呈書請訴者。

    皆亂逆徒也。

    王之復位。

    堇流其支黨。

    如柳淸臣權漢功等主張廢立之議者。

    晏然自保。

    則爲惡者何所徵乎。

    小人如蔓草如薪火。

    不絶其原。

    則必枝蔓延爇。

    終至於斬伐燒爍而後已。

    今忠宣欲使忠肅與暠無?墻之變。

    而縱奸賊。

    使根蟠孽芽。

    畧無畏忌。

    其計不亦踈乎。

    其後。

    嗜利希倖之徒。

    日衆月盛。

    圖新吠舊。

    反復譖構。

    以至德興崔濡而極焉。

    此無非忠宣忠肅除惡不本之緻也。

     十二月。

    遣大寧府院君崔有渰。

    如元賀正。

     時。

    元欲復立省於本國。

    且欲革罷世祿奴婢之法。

    有渰詣中書省。

    力請止之。

    金怡崔誠之李齊賢等。

    亦上書都堂。

    於是。

    立省之議乃寢。

    及有渰之還也。

    國人擧手加額。

    泣曰。

    存我三韓者。

    崔侍中也。

    有渰時年八十六。

     乙醜十二年春正月。

    上王及王在元。

    ○三月。

    前化平府使李晟卒。

     晟。

    潭陽人。

    登第調水原司錄。

    秩滿。

    歸竹溪村舍。

    不求祿仕。

    日討墳典爲事。

    後。

    被薦至閤門祗候。

    年五十九。

    拜左思補。

    入直西省。

    作詩言志。

    翌日。

    棄官歸田。

    〈詩曰。

    藥砌淸風欺我老。

    竹溪明月誘吾情。

    昨宵已決歸田計。

    雪盡江南匹馬行。

    〉一時名儒會餞。

    後爲化平府使。

    未幾又辭。

    卒。

    年七十五。

    爲人質素無華。

    自少力學。

    卷不釋手。

    所至。

    學者如雲。

    時人謂之五經笥。

     夏五月。

    王及公主至自元。

     王留元凡五年而還。

     上王薨于燕邸。

     王性好賢嫉惡。

    聦明強記。

    凡事一經耳目。

    終身不忘。

    每引儒生。

    商確古今。

    至於興亡邪正。

    尤眷眷緻意。

    甞使僚佐。

    讀東都事畧。

    聽至王旦李沆富韓範諸名臣傳。

    必擧手加額。

    以緻景慕。

    至丁謂蔡京章惇等奸臣傳。

    未甞不切齒憤惋。

    然言行不稱。

    慚德實多。

     六月。

    趙延壽死。

     延壽一門貴盛。

    乘勢使氣。

    貪財好色。

    又貳於暠。

    爲世所鄙。

     秋七月。

    上王梓宮。

    至自元。

     先是。

    上王訃至。

    卽遣三司使尹莘傑等。

    奉迎梓宮。

    癸酉。

    鷄林府院君王煦。

    密直副使李淩幹等。

    奉梓宮至。

    百官玄冠素服。

    郊迎殯于淑妃宮。

    煦與淩幹。

    號呼跋涉。

    勤苦備至。

    煦衰麻三年。

    朔望私奠。

    陵下終身。

     贊成事緻仕樸全之卒。

     全之。

    竹州人。

    早登第。

    忠烈五年。

    以衣冠子弟。

    選入元。

    與中原名士遊。

    商確古今。

    山川風土。

    如指掌。

    王重之。

    性慈惠少剛果。

    然歷事三朝。

    不貳其操。

    通經史究術數。

    誨人不倦。

    與人交。

    不立崖岸。

    外王父李藏用。

    盡傳其所寶書。

    忠宣爲世子。

    學於全之。

    卽位。

    以舊恩封延興君。

    甞招入內。

    命廣平江陵二君。

    各自書名示之。

    問誰享國者。

    全之不敢對。

    良久。

    避席曰。

    觀兩君筆迹。

    亞君當璧矣。

    不數月。

    廣平卒。

    江陵果爲嗣。

    卒。

    謚文匡。

     持平金開物。

    謝病免。

     開物。

    晅之子也。

    自少。

    見重於上王。

    嬖臣姜融。

    有求於開物。

    不獲讒之。

    杖流海島。

    雖遭困躓。

    處之怡然。

    及放還。

    琴詩自娛。

    無仕宦意。

    時。

    王還國。

    圖新庶政。

    召爲持平。

    士林屬望。

    有蠻人王三錫。

    以雜術有寵於王。

    稱爲師傅。

    賣官鬻獄。

    妻兄張世。

    奪少尹林俊卿馬。

    憲府究治之。

    世到開物家。

    拔釰自刺大叫。

    憲司下世獄。

    遂詣闕請罪。

    三錫從中不達。

    以杖擊開物。

    又擅釋世。

    開物與掌令金元軾持平金永煦等。

    詣闕請世罪。

    王先入三錫之言。

    怒歐啓事者。

    於是。

    憲司閉門不視事。

    王遣近侍。

    諭起視事曰。

    待葬上王。

    治三錫罪。

    開物移病不出。

    人惜其去。

    未幾卒。

    開物爲人剛正。

    與人交。

    一以信。

    詩文字畫。

    俱有家法。

    永煦。

    方慶之孫也。

     八月。

    王及公主幸漢陽。

     張氊幕於富原〈廢縣在今高陽郡東三十裡〉龍山〈在今京城西南十裡〉高阜望海處而禦之。

    〈今龍山西麓猶稱禦幕峴。

    〉 冬十月。

    下敎大赦。

     王在元。

    獲申誣讒。

    復尙公主而還。

    至是。

    以公主彌月。

    下敎大赦。

    加上太祖以下尊號。

    山川載祀典者。

    各加德號。

    修葺祠宇。

    圓丘籍田。

    社稷寢園。

    佛宇道觀。

    修營以祭。

    先代陵廟。

    官禁樵牧。

    令平壤立箕子祠。

    又祭文宣王十哲七十子。

    父王吐蕃之行侍從及辛酉以來隨從功臣。

    皆加褒奬。

    奸臣謀構時。

    中立觀變者。

    亦皆原宥。

    雖其忠節?而有才幹者。

    皆許叙用。

    又條列弊政以申之。

    曰。

    一。

    郡縣大小。

    本有定制。

    近來無功升號者。

    皆仍舊。

    一。

    守令近皆貪汚廢職。

    各道存撫。

    提察殿最以聞。

    一。

    內外兩班。

    鄕吏百姓。

    冐受金印檢校職。

    結銜避役。

    甚爲淆濫。

    並皆收牒。

    各從本役。

    違者斷罪。

    一。

    各領府隊正等俸祿歲減。

    勞役日甚。

    宜令重房。

    軆察完護。

    一。

    甲戌以來戰功人及戰亡子孫。

    各加叙用。

    一。

    鄕吏非由科擧。

    不得免役從仕。

    近者逋亡附勢。

    內多濫職。

    外損戶口。

    毋令擅離本役。

    其以百姓爲兩班。

    賤人爲良人。

    僞造戶口者。

    據法斷罪。

    一。

    權勢之家。

    廣置田莊。

    招匿人民。

    不供賦役者。

    刷充貢戶。

    一。

    各處塩戶。

    人有定數。

    貢有定額。

    近來塩戶日損。

    貢數仍存。

    管塩官以逋戶貢。

    塩加徵貢戶。

    今幷除貢數。

    諸倉貢民。

    亦依此例。

    一。

    復修濟危寶東西大悲院。

    以救人病。

    一。

    九十以上。

    官給資糧。

    七十以上。

    給侍丁一人。

    復其身。

    鱞寡孤獨殘疾者。

    官司優恤。

    一。

    又申徵債之令。

    一。

    勸農桑之政。

    一。

    申驛馬濫乘之制。

    一。

    茂材碩德孝廉方正之士側微無聞者。

    所在官錄名以奏。

    〈按。

    僿說曰。

    秦漢以後。

    尊君抑臣。

    分義截然。

    人君過惡。

    史不敢書。

    必回互以彌縫之。

    後世何從而知之。

    朱子曰。

    朱梁不久而滅。

    無人爲他藏得。

    故諸惡一切發見。

    若更稍久。

    必掩得一半。

    此千古平衡之論也。

    麗世昏君。

    不足怒而可哀。

    何其五百年而寂寥至此耶。

    蓋其立法專尙佛敎。

    佛敎無君也。

    一傳至惠宗。

    王?袖刃穴壁而亦不罪。

    此大慈之釋捨身飼虎者也。

    主弱臣強。

    已自此兆。

    權柄傳世。

    其君扶手而已。

    中世以來。

    困於冦敵。

    廢立如弄碁。

    於是。

    臣視君如嬰兒。

    街談稗說。

    恣心詈罵。

    作史者悉取之。

    以彰直筆。

    所以如此。

    餘見其發號施令。

    往往有求治謹政作道理語。

    以是。

    知非素性爲不善者也。

    〉 公主薨于龍山行宮。

     九月己未。

    公主生子於龍山。

    是月丁酉。

    薨。

    年十八。

    遣使告喪于元。

    元亦遣使來吊。

    後追封曹國長公主。

     十一月。

    王還宮。

    葬上王于德陵。

    〈在今開城府西十二裡。

    〉○公主之喪。

    至自龍山。

    〈葬史闕。

    〉○移禦于吉昌君權準家。

     王周觀屋宇之美。

    歎曰。

    非寡躬所當居。

    自是。

    屢移私第。

     以李齊賢爲政堂文學。

    賜功臣號。

    ○分藝文春秋爲二舘。

     藝文舘掌制撰詞命。

    春秋舘掌記時政。

     丙寅十三年秋七月。

    賜贊成金怡等功臣號。

     初。

    怡等周旋。

    寢立省之議。

    於是策功。

    以怡及全英甫尹碩李淩幹尹莘傑等九人。

    爲一等。

     閔漬卒。

     漬少以文學名。

    而權漢功之請立瀋王也。

    以耆舊元臣。

    首署呈書。

    臣節大?。

     丁卯十四年春三月。

    元遣人。

    藏佛書于春州文殊寺。

    〈在淸平山。

    〉 泰定皇後爲皇太子皇子祈福也。

    施緡錢萬取息。

    每於誕辰飯僧。

    歲以爲常。

     夏五月。

    僉議中贊金怡卒。

     怡。

    春陽〈今安東屬縣。

    在府北一百十二裡。

    〉人。

    早有大志。

    安珦見而奇之曰。

    後當貴。

    少爲都評議司掾吏。

    事雖鄙。

    不憚。

    識者異之。

    〈怡年二十四。

    偶宿華藏寺。

    夢。

    王禦殿。

    群臣擁衛。

    祥雲掩冉。

    王唱一句雲。

    靑雲紫氣知仙閣。

    怡賡雲。

    綠髮淸談是貴人。

    王嘉歎。

    解衣衣之。

    以此知其貴顯。

    〉狀貌魁梧。

    性豁達有長者風。

    久從忠宣。

    有負絏之勞。

    終始一節。

    謚匡定。

     王欲傳位于暠。

    旣而止之。

     王謂左副代言韓宗愈曰。

    吾欲表請于元。

    禪位瀋王。

    遂密以表授宗愈。

    趣令印之。

    宗愈曰。

    國家傳之祖宗。

    豈宜廢嫡與旁支乎。

    固諫不得命。

    旣退。

    托以墜馬不起。

    與李兆年。

    謀諸大臣。

    執奸臣斥之。

    事竟不行。

    時。

    王爲奸臣所誤。

    有是言。

     冬十一月。

    賜尹碩等功臣號。

     王追論留元侍從諸臣終始不貳者。

    賜尹碩金深韓渥元忠全英甫李恭孫琦金之鏡崔安道林仲沇李兆年等七十九人功臣號。

     戊辰十五年春二月。

    遣世子禎。

    宿衛于元。

    ○夏四月。

    以鄭方吉爲政丞。

    姜融林仲沇全英甫贊成事。

     四人皆以近倖驟進。

     元立貢女金氏爲後。

     金氏。

    化平君深之女也。

    深於是自私第入揔部。

    以行省水精鈇鉞等儀仗。

    陳馬前。

    受三官五軍庭賀。

    用王者威儀。

    人以爲僭。

     王畋于西海道。

    秋七月。

    還宮。

    ○元使平章事買驢等來。

     曺頔趙雲卿高子英等從之。

    皆瀋王之黨也。

    先是。

    金之謙金千謚等。

    歸心于暠。

    誣王盲聾喑啞。

    至是。

    柳淸臣吳潛。

    詣中書省。

    訴王有病不親政事。

    又訴王謀奪瀋王暠世子印。

    太尉王所賜暠田裡及淸臣潛等百四十餘人田宅。

    元主乃遣買驢來質問。

    王辭疾不迎。

    買驢意王實聾啞。

    徑詣王宮。

    宣詔詰問。

    王對辨有序。

    禮容嚴肅。

    買驢乃曰。

    帝所以命臣者。

    察王疾也。

    以今所見。

    向者之訴皆誣也。

    於是。

    頔等惶懼無言。

    前來使臣。

    王皆不接見。

    多淹留。

    淩辱宰相。

    擅作威福。

    多納賄賂。

    荒淫聲色。

    買驢疾其所爲。

    並督令還歸。

    王使崔安道。

    餽金銀段匹。

    皆不受。

    安道私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