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關燈
廢王旣定策用事。

    遂遣知密直金文衍。

    夜入廵軍府。

    宣批判。

    以有渰爲中贊。

    柳庇李混爲贊成。

    金深爲參理。

    許評判密直。

    金延壽金台鉉知密直。

    金文衍同知密直。

    尹珤吳漢卿爲副密直。

    趙仁規印侯金忻爲咨議都僉議。

    以從臣權漢功崔誠之主選法。

    王所任使者悉罷之。

    除拜所親信者八十餘人。

    王拱手行印而已。

    自是。

    國政盡歸廢王矣。

    漢功。

    安東人。

    久從廢王。

    有寵。

    召見無時。

    居中用事。

     夏四月。

    廢王謜。

    遷王于慶壽寺。

    殺瑞興侯琠及王惟紹宋邦英宋璘宋均韓愼等。

    流其黨宋玢等三十六人。

     廢王奉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旨。

    捕惟紹邦英璘均愼金忠義崔涓等。

    囚之於邸。

    旣而悉誅之。

    並誅瑞興侯琠。

    遷王于慶壽寺。

    籍惟紹等家。

    父子兄弟沒爲奴。

    宋玢等三十六人。

    籍産而流之。

    其餘或杖或流者又數十人。

    以韓希愈生時畧無規諫。

    竄其子仁儉于嘉州。

    〈今嘉山。

    〉復其吏役。

    崔氏曰。

    王惟紹等。

    離間王父子之罪。

    固所當誅。

    然讒人之離間父子者。

    豈無自而然耶。

    忠宣流父王近臣。

    殺父王嬖妾。

    傷父王之心。

    失子道旣多。

    至是。

    王之父子。

    俱在上都。

    各樹黨援。

    自相傾軋。

    至於逼遷。

    父子之變。

    於斯極矣。

    忠宣不能改行自新。

    積怒於父王左右之臣。

    而盡誅之。

    是可忍乎哉。

     元遣王還國。

    ○五月。

    元遣平章鐵勒帖木兒,學士郭貫。

    來管行省事。

    ○王至自元。

    禦淑昌院妃第。

    ○六月。

    大司成緻仕尹諧卒。

     諧。

    本茂松縣吏。

    登第。

    初調尙州司錄。

    人有私其妹者。

    時久旱。

    諧曰。

    殺此人。

    天乃雨。

    長官不聽。

    諧乘馬立道上。

    出其人。

    數罪而殺之。

    天雨三日。

    後入內侍。

    從王入覲。

    掌行李供用之貲。

    及還。

    歸其餘于國贐。

    人稱其廉。

    性抗直。

    不畏豪勢。

    臨事果斷。

    家貧。

    饘粥不繼。

    煎豆充飢而已。

     改壽元節。

    稱誕日。

     稱節近僭故也。

     秋七月。

    廢王更定選法。

     先是。

    廢王遙命典理軍簿二司。

    分掌文武選。

    其僉議密直缺。

    必須馳禀。

    王欲不聽。

    承旨等強之曰。

    此爲前王之命。

    恐不可不聽。

    王雖不協於心。

    亦不可否。

    但頷之而已。

     彗星見于尾。

    ○八月。

    元加冊王。

     冊王爲純誠守正推忠宣力定遠保節功臣開府儀同三司太尉征東行中書省右丞相上柱國高麗國王。

     遣使如元。

    賀卽位。

     中贊崔有渰。

    奉使入元。

    賀登極。

    時。

    廢王在元。

    欲遵元制。

    分別兵農。

    有渰諫止之。

     廢王以李瑱爲政堂文學。

     廢王將革本國積弊。

    典法判書李瑱上書曰。

    殿下樹勳帝室。

    睠遇日隆。

    誠宜有功不伐。

    居寵若驚。

    無功之人。

    不可妄授。

    況延及其族黨乎。

    其詐稱父王之賜。

    竊府庫錢穀者。

    人皆疾之。

    不可不察。

    其賜及土田。

    除有功外。

    一切收之。

    官冗員多。

    糜費廩祿。

    除六部尙書外。

    餘悉倂省。

    比年旱荒。

    民皆艱食。

    宜罷不急之役。

    嘉納之。

    超拜政堂文學。

     熒惑入南鬥。

    ○冬十月。

    元遣使求童女。

     廢王令有司。

    女年十三以下至十六。

    無得擅嫁。

    必須申聞然後乃許。

     十一月。

    廢王進先代實錄于元。

     廢王遣直史舘尹頎。

    奉先代實錄一百八十五冊。

    如元。

    時人皆不可曰。

    祖宗實錄。

    豈宜出之他國乎。

    崔氏曰。

    實錄記祖宗行事之迹。

    其善惡得失。

    秉筆者直書不隱。

    其間豈無爲國家可諱者乎。

    其有虗美隱惡。

    爲之增損者。

    則非實錄也。

    其可獻諸天子。

    暴白於天下乎。

     戊申三十四年春二月。

    地大震。

    ○王如奉恩寺。

    觀燃燈。

     群臣上壽。

    王酬之曰。

    此日觀燈。

    是吾畢竟事。

    卿等無辭。

     元詔加封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

    ○隕石于漳州。

     聲如雷。

    〈漳州今漣川。

    〉 夏四月。

    王與淑昌院妃。

    幸奉國寺。

    ○江陽公滋卒。

    ○平壤君趙仁規卒。

     仁規。

    祥原郡人。

    美風儀。

    寡言笑。

    涉獵傳記。

    初。

    國人雖學蒙古語。

    未有善敷對者。

    我使入元。

    必令康守衡引入。

    及仁規奉使。

    敷奏明辨。

    專對之功多。

    不革土風。

    西北界之復歸我。

    皆其力也。

    然起自微賤。

    驟登鈞軸。

    爲人外似端莊恬靜。

    故得幸。

    出入王卧內。

    多聚田民。

    爲國舅。

    權傾一時。

    子壻皆列將相。

    人無敢比者。

    及遘疾。

    不迎醫。

    謂子璉曰。

    汝兄弟姊妹九人。

    愼勿忿爭。

    取笑於人。

    永爲家法。

    謚貞肅。

    〈按。

    仁規亦一嬖幸之臣。

    而書爵書卒。

    何以。

    其乃心王室。

    有功國家。

    此所以與之也。

    〉 五月。

    元封廢王。

    爲瀋陽王。

     元以廢王有定策功。

    授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太傅上柱國駙馬都尉。

    進封瀋陽王。

    令入中書。

    參議政事。

    賜金虎符玉帶七寶帶碧鈿金帶黃金五百兩銀五千兩。

     瀋陽王復改官制。

     瀋陽王遣李混崔鈞等。

    來宣官制。

    以中贊爲政丞。

    贊成爲中護。

    尋復之。

    參理爲評理。

    司諫爲獻納。

    正言爲司補。

    倂吏兵禮。

    爲選部。

    尋以兵曹爲揔部。

    復稱軍簿司。

    刑曹爲讞部。

    改判書爲典書。

    侍郞爲議郞。

    郞中爲直郞。

    員外郞爲散郞。

    罷知門下直門下給事中。

    並史舘於文翰署。

    爲藝文春秋舘。

    以承旨房爲印信司。

    其他改革罷傡甚多。

    批判超資越序者。

    皆近幸權勢。

    世臣舊官俱退閑。

    先是。

    瀋陽王又傳諭曰。

    予聞。

    諸司員吏。

    怠於供職。

    自今。

    每於月終。

    考覈賢否勤怠以聞。

    〈按。

    父在而子不敢專。

    古今之通誼也。

    忠宣王憑托上國。

    不有父王。

    事皆自專。

    一不關稟。

    其無父也甚矣。

    〉 秋七月。

    王薨于神孝寺。

    遺詔立瀋陽王。

     王五月不豫。

    至是月丙寅。

    疾篤。

    遣禮賓尹韓連。

    報瀋陽王。

    己巳。

    薨於神孝寺。

    在位三十四年。

    壽七十三。

    後。

    元賜謚忠烈。

    是夜。

    殯于淑配金氏第。

    遺敎曰。

    不糓濫處王位三十五年矣。

    國步多艱。

    民不安業。

    邪佞倂進。

    忠良自退。

    斯皆否德使然。

    心甚愧焉。

    邦國機務。

    委付瀋陽王。

    王明習國家典故。

    祖宗法度。

    〈益齋集補。

    〉性寬厚。

    喜怒不形於色。

    史臣曰。

    忠敬之世。

    內則權臣擅政。

    外則強敵來侵。

    一國之人。

    不死於虐政。

    則殲於鋒鏑。

    禍變極矣。

    一朝誅戮權臣。

    歸附上國。

    釐降公主。

    東民以安。

    此正有爲之日。

    王奈何驕心遽生。

    耽于遊畋。

    廣置鷹坊。

    使李貞輩。

    侵暴州郡。

    溺於宴樂。

    唱和龍樓。

    使祖英等。

    昵近左右。

    公主世子。

    言之而不聽。

    宰相?省。

    論之而不從。

    及其晩年。

    聽左右之讒。

    至欲廢嫡而立侄。

    其在東宮。

    雖曰明習故典。

    讀書知大義。

    果何用哉。

    嗚呼。

    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

    非忠烈之謂乎。

     遣使如元。

    告哀。

    ○八月。

    瀋陽王自元奔喪。

    甲寅。

    卽位。

    改名璋。

     瀋陽王自元奔喪。

    星行十餘日。

    壬子乃至。

    詣殯殿。

    入哭設奠。

    百官以玄冠素服侍立。

    甲寅。

    詣景靈殿。

    告嗣位。

    遂卽位于壽靈宮。

    受群臣賀。

    班序尙右。

    禮未畢。

    天大雷電雨雹。

    旣霽。

    僉議司享王。

    百官獻白馬。

    〈按。

    嗣位之日。

    天變如此。

    所以警其無父之罪而。

    不知修省。

    回哭泣哀毀之節。

    爲受享獻幣之禮。

    其無天甚矣。

    〉 免今年租稅。

    ○九月。

    賜養賢庫銀五十斤。

     又令藝文舘。

    召緻郡縣有茂才者。

    給牒。

    任以訓導。

    敎曰。

    用人不可專用世閥子弟。

    其有茂才碩德孝廉方正之士。

    退居巖谷者。

    所在官薦達。

    貧不能行者。

    官給衣糧資遣。

     王幸神孝寺。

    遂幸王輪寺。

     庚午。

    王幸神孝寺。

    爲帝祝釐。

    戊寅。

    又幸神孝寺。

    遂幸王輪寺。

    住持仁照。

    進茶果。

    繼以內膳。

     改諸宮及內僚官名。

    ○幸龍化池。

    中護金深。

    享王。

    ○飯僧尼於壽寧宮。

    ○百官賀王誕日。

    獻茶果。

    ○冬十月。

    樂浪君金琿。

    邀王。

    享于書齋。

     於是。

    宰樞僧徒日進膳。

    爭極豪侈。

     瀋陽路人。

    享王。

    ○令五部點戶。

    ○王祭殯殿。

    遂幸金文衍第。

     淑昌院妃。

    文衍之妹也。

    時在文衍家。

    王與妃相對移時。

    人始訝之。

     葬慶陵。

    〈在今開城府西四十二裡。

    〉王釋服。

     甲午。

    王祭殯殿大斂。

    三臨盡哀。

    百官皆縞素。

    停朝市。

    丙申。

    有司議上大行王謚。

    王不可曰。

    有上國在。

    我且請之。

    竹冊玉冊。

    亦合於禮乎。

    於是。

    但上號曰純誠守正上昇大王。

    丁酉。

    葬慶陵。

    柩初發。

    王衰麻絰。

    手擎香爐。

    步至大川橋。

    乘肩輿。

    至山陵。

    葬訖大臨。

    乃還。

    先世所未甞行也。

    遂設釋服道塲于西普通。

    奉安晬容于魂殿。

    號靈眞殿。

    是日。

    因釋服。

    翌日戊戌。

    王視事。

    崔氏曰。

    八月壬子。

    王來奔喪。

    十月丁酉。

    王釋服。

    其間喪葬之事。

    一不書策。

    或食肉。

    或受享。

    窮極奢侈之事。

    特書再書。

    不一書而止。

    其於古先聖王制喪之禮。

    何如哉。

    王之於大行。

    生不能事之以禮。

    死不能盡誠。

    死生之間。

    俱失子道。

    於忠宣足何責哉。

     召見諸道務農使。

     王召諸道務農使李厚陸希贄崔伯倫等。

    諭之曰。

    予所以置典農司者。

    欲法漢常平倉。

    與民糶糴。

    以周其急。

    非以私之也。

    且國無三年之畜。

    國非其國。

    如有緩急。

    猝索於民。

    欲民之無?而集事。

    得乎。

    凡民匿乎豪強之家者。

    日益富逸。

    孑遺殘民。

    困於賦斂。

    此專是奉使者徇私背公之緻也。

    爾其各軆予意。

    痛革其弊。

    其有不從者。

    隨其所犯處決。

    然後申報僉議府。

     納故平陽宅主許氏。

    爲順妃。

     妃。

    珙之女。

    甞嫁宗室平陽公昡。

    生三男四女而昡死。

    至是。

    王幸其弟許琮之第。

    置酒留宿。

    遂納之。

     王幸金文衍家。

    封淑昌院妃金氏。

    爲淑妃。

    監察糾正禹倬。

    上書直諫。

    不聽。

     王幸文衍家。

    蒸淑昌院妃。

    人莫敢言。

    倬白衣持斧。

    荷藁席。

    詣闕上?敢諫。

    近臣展?不敢讀。

    倬厲聲曰。

    卿爲近臣。

    未能格非。

    而逢惡至此。

    卿知其罪耶。

    左右震慄。

    王有慚色。

    未幾。

    進封淑妃。

    崔氏曰。

    忠宣之不禮於淑妃。

    非人臣所可說。

    倬抗?敢言。

    自分必死。

    無一毫顧籍心。

    千載想之。

    孤忠峻節。

    卓不可及已。

     元遣使冊王。

     冊王爲征東行中書省右丞相高麗國王。

    依前瀋陽王封爵。

    尋拜太師。

     十一月。

    停八關會。

     淑妃日夜百態妖媚。

    王惑之。

    不親聽政。

    遂命停八關會。

     下敎大赦。

     敎畧曰。

    近奸臣得志。

    公私田民。

    倂爲所奪。

    庸是擇遣人。

    點數民田。

    均租定賦。

    遹追前式。

    一爲國用周備。

    一爲俸祿贍給。

    一爲民産豊足。

    況司牧之初。

    宜加異澤。

    又曰。

    提察之任。

    在於察吏問民。

    往往守令貪汚不法。

    各道提察。

    不加糾劾。

    其令考其徵物。

    各還其人。

    續議守令賢否以聞。

    又曰。

    權勢之家。

    奸猾之徒。

    造作文契。

    奪人奴婢田丁。

    宜令官司。

    速決無滯。

    又曰。

    在前迎送國贐宴禮。

    虛給文契。

    取用商賈百物。

    不還其直。

    宜令各司。

    撿考文契。

    如數歸還。

    又曰。

    外方民吏科斂煩重。

    至有轉賣男女。

    貸物納官者。

    宜速公還其直。

    付其父母。

    其餘條敎至多。

    卽位之始。

    廣布德惠。

    欲收令譽。

    是日。

    下批判檢校之職。

    益繁矣。

     禁宗親兩班同姓婚。

     敎曰。

    世祖聖旨雲。

    同姓不得通婚。

    天下之通理。

    況爾國識會文字。

    行夫子之道。

    不應要娶同姓。

    自今。

    若宗親娶同姓者。

    以違旨倫。

    宜娶屢世宰相之女。

    宰相之男。

    聽娶宗世之女。

    新羅王孫金琿一家。

    亦爲順敬太後叔伯之宗。

    彥陽金氏一宗。

    定安任太後一宗。

    慶源李太後。

    安山金太後。

    鐵原崔氏。

    海州崔氏。

    孔巖許氏。

    平康蔡氏。

    淸州李氏。

    唐城洪氏。

    黃驪閔氏。

    橫川趙氏。

    坡平尹氏。

    平壤趙氏。

    幷屢代功臣宰相之宗。

    可世爲婚媾。

    男尙宗女。

    女爲宗妃。

    文武兩班之家。

    不得娶同姓。

     王如元。

    以齊安公淑。

    權署行省事。

     王自在東宮。

    熟知群少橫行百姓受弊之由。

    初受禪。

    多所釐正。

    及卽位。

    興利祛弊。

    凡所施爲。

    粗若可觀。

    然變更太多。

    不勝其繁。

    而遽然入元。

    淹留不歸。

    國人困於供餽矣。

     改諸州郡犯嫌名。

    ○閏月。

    禁外從兄弟婚。

     己酉忠宣宣孝王〈諱璋。

    字仲昂。

    古諱謜。

    蒙古諱益智禮普化。

    忠烈王長子。

    母齊國大長公主仁明太後。

    〉元年春正月。

    王在元。

    ○二月。

    立榷塩法。

     王傳旨曰。

    古者榷塩之法。

    所以備國用也。

    本國諸宮院寺社及權勢之家。

    私置塩盆。

    以專其利。

    國用何由可贍。

    今將內庫常積倉都塩院安國社及諸宮院內外寺社所有塩盆。

    盡行入官。

    沽價銀一兩四碩布一疋二碩。

    以此爲例。

    令用塩者。

    皆赴義塩倉和買。

    郡縣人皆從本管官司。

    納布受塩。

    若有私買塩盆及私相貿易者。

    嚴行治罪。

    於是。

    京中置四塩舖。

    令郡縣發民爲塩戶。

    又令營置塩倉。

    民甚苦之。

    楊廣慶尙全羅平壤江陵西海六道。

    塩盆六百十六。

    塩戶八百九十二。

    塩價布歲入四萬疋。

     三月。

    重修延慶宮。

     命檢校中護裵挺。

    重新康安延慶宮。

    收中外公私屋材。

    毀梨峴新宮。

    朝野?之。

    尋罷康安宮之役。

    及延慶宮上樑。

    倣上國制。

    百官皆賀。

    用銀絹紵布爲幣。

    殿宇廊廡凡四百一十楹。

    皆挺之指畫也。

     元遣人造船。

     時。

    皇太後欲營佛寺。

    洪福源之孫重喜重慶等奏。

    白頭山〈在會寧府北。

    七八日程。

    卽古不鹹山。

    爲東方諸山之祖。

    〉多美材。

    若發瀋陽軍二千伐之。

    流下鴨綠江。

    使高麗舟載以輸便。

    於是。

    令本國造船百艘。

    輸米三千石。

    弊不可言。

    是時。

    二宮之役方興。

    而造船又急。

    西海交州楊廣之民。

    尤受其害。

    重喜世濟其惡。

    誣訴王不法。

    請與廷辨。

    本國?者方臣祐。

    入白皇太後曰。

    重喜謀覆宗國。

    罪已可誅。

    顧令與王對辨耶。

    太後悟。

    卽言於元主。

    毋令對辨。

    杖流潮州。

     元以參理金深。

    爲高麗都元帥。

    大司憲趙瑞。

    爲副元帥。

     深。

    周鼎之子。

    其女達麻實裡。

    得幸於元主。

    瑞。

    仁規之子。

    其女適元寵相也兒吉利。

    故幷有是拜。

    王之爲世子宴。

    瑞與賤人金光佐車元年。

    皆以善歌與焉。

    光佐以黍離栢舟。

    間歌雙燕曲。

    閔漬以何彼穠矣補之。

    自是。

    必歌此曲。

    瑞由是寵幸。

    瑞以相門儒士。

    與賤者爲伍。

    時人鄙之。

     夏四月。

    以崔有渰守僉議政丞。

    印侯柳淸臣樸義金深。

    幷爲贊成事。

     印侯得罪於忠烈。

    久留元不歸。

    及王薨。

    還歸復相。

    淸臣。

    庇改名也。

    起自賤吏。

    開悟有膽氣。

    習蒙語。

    屢使于元。

    善應對。

    由是。

    爲忠烈及王所寵幸。

    遂得大用。

     崔有渰等。

    遣使奉箋。

    請王還國。

    不從。

     時。

    元主及皇後皇太子。

    待王甚寵。

    故王不樂東歸。

    支應轉輸之繁。

    民力殆竭。

     秋七月。

    金忻卒。

     忻性慈惠愛人。

    尤恤窮戚。

    從父征伐。

    頗著功績。

    與印侯。

    執韓希愈。

    懼罪留元。

    忠烈薨。

    始歸。

    臣節不純。

     元遣人減造船。

    罷獻耽羅牛肉。

     先是。

    耽羅有牛肉之貢。

    至是罷之。

     九月。

    元改行中書省。

    爲行尙書省。

    ○捨壽寧宮爲寺。

     王命飯僧一萬於壽寧宮。

    因捨爲寺。

    追福母後。

    賜額曰旻天。

    從臣阿志。

    莫有諫者。

    王在元。

    稱病不朝請。

    所居堂名濟美基德。

    閉戶焚香。

    竟日危坐。

    飮酒至多。

    平居不進一盃。

    廐中唯飼一馬。

    酷嗜浮屠法。

    修旻天寺。

    極土木之工。

    範銅作佛三千餘軀。

    泥金銀。

    寫經二藏。

    邀蕃僧。

    譯經受戒。

    歲無虗月。

    〈益齋集補。

    〉 冬十月。

    遣使如元。

    獻童女閹人。

    ○十二月。

    以閔頔爲平壤尹。

    金怡右副承旨。

     頔。

    宗儒之子也。

    風儀秀雅。

    忠烈目爲國仙。

    從王在燕邸四年。

    頗著勤勞。

    怡亦以從臣入元。

    王之被譖。

    資用不繼。

    欲賣寶帶。

    怡遂貸錢以供頓。

    後。

    忠烈與王俱在元。

    兩王之臣。

    角立相傾。

    怡懼禍將起。

    密取王受封詔冊。

    潛帶腰間。

    以他紙納空宣匣中。

    封緘如故。

    居數日。

    宣匣果爲人所竊。

    王大驚。

    怡密告之。

    月餘。

    群小計垂成。

    怡出所佩冊命以驗之。

    事遂寢。

    至是有是命。

     庚戌二年春正月。

    王在元。

    ○典書緻仕李行儉卒。

     行儉性恬靜寡言。

    家貧。

    不事生業。

     有事于寢園。

     有司欲不刑牲。

    司憲糾正。

    蔔祺不可曰。

    夫祭尙氣。

    先迎牲殺於庭。

    所以降神也。

    若以生牲爲牢。

    豈合於禮乎。

    於是。

    宰而薦之。

     王欲傳位于世子鑑。

    不果。

     世子。

    蒙古女也速眞之出也。

    王欲傳位。

    密撰表。

    尋爲從臣所沮。

    乃止。

    〈按。

    此雲從臣所沮者。

    其爲後戕殺張本。

    〉 夏五月。

    王殺世子鑑及其從者金重義等。

     崔氏曰。

    忠宣之殺世子。

    前史不言其宲。

    今不可考。

    但初欲傳位。

    則世子之無罪也明矣。

    今日不惜大寶。

    視之若脫屣。

    明日推刃愛子。

    斬艾如草菅。

    豈無自而然歟。

    忠宣自入元朝。

    信讒近佞。

    父子之間。

    讒隙已成。

    必置之死地而後已。

    嗚呼。

    孝慈天性。

    非由外爍我也。

    忠宣獨奈何語爲子則不孝於父。

    語爲父則不慈於子。

    悖德悖道。

    至此極耶。

     秋七月。

    封王妃崇敬公主。

    爲韓國長公主。

    ○元追贈王三代考妣。

     初。

    國家雖用宋遼金正朔。

    然歷代之謚皆稱宗。

    及事元以來。

    名分益嚴。

    而漢諸侯皆從漢得謚。

    故王表請上昇王尊號曰忠烈。

    又請追謚高元二王曰忠憲忠敬。

     世子之喪至自元。

     後。

    十八日葬于城南。

    百官素服送之。

     大雨。

    松嶽崩。

    ○八月。

    崔有渰免。

    以柳淸臣爲政丞。

     先是。

    王以崔有渰年高。

    令五日一至都堂。

    議軍國大事。

    命淸臣。

    專理細務。

    至是。

    遂以淸臣代之。

     改諸司及州郡號。

     王以式目都監。

    掌邦國重事。

    使政丞贊成評理等官。

    爲判事。

    知密直以下。

    爲使密直司。

    陞爲二品。

    與僉議府。

    同稱兩府。

    又改諸司州郡號。

    其他改革。

    不能悉記。

     九月。

    祔忠烈王于太廟。

     以仁明太後祔廟。

    〈以中贊許珙薛公儉配享。

    〉 以樸義權溥。

    爲贊成事。

    樸景亮金文衍。

    僉議評理。

     溥。

    ?之子也。

    以文學見重於世。

    景亮。

    瑄改名也。

    趙妃姊妹之壻。

    得幸。

    從王在元。

    居中用事。

    文衍。

    淑妃之兄。

    故俱信幸於王。

     封?者李大順等十五人爲君。

     李大順,金禿萬帖古思,金亦剌兀塔,全撤裡,李淑,方臣祐,樸阿不花,李伯帖兒,劉昌祿,崔欣莊,鄭買撒,李信,權古裡,任百顔禿古思,李三眞等十五人爲君。

    皆本國賤隷也。

    自齊國公主。

    甞獻閹人數人於元世祖。

    頗得執侍閨闥。

    出納帑藏。

    有奉詔來使。

    復其家。

    宮其族。

    恩寵至厚。

    於是。

    僥倖之徒。

    轉相慕效。

    父宮其子。

    兄宮其弟。

    又有強暴者。

    小有憤?。

    輒自割勢。

    不數十年間。

    刀鋸之輩甚多。

    元政漸紊。

    成宗以來。

    此輩或官至大司徒。

    或遙授平章事。

    其次皆爲院使。

    第宅車服。

    僭擬卿相。

    富貴光榮。

    漢南閹人所不及。

    國家每有奏請。

    必賴其力。

    故忠烈之世。

    已有封君者。

    是時。

    王久留元。

    數出入三宮。

    此輩因與相狎。

    多有請謁。

    擇其尤近幸者。

    皆封君賜爵。

    由是。

    舊典盡壞。

    而熏腐未燥者。

    亦輕視本國。

    如伯顔禿古思,方臣祐,李大順,禹山節,李三眞,高龍普等。

    皆反吠。

    讒搆之禍萌孽矣。

    崔氏曰。

    高麗不許?寺參職。

    不幹預外政。

    內治之嚴。

    遠過漢唐。

    雖以毅宗之狂悖。

    高宗之昏庸。

    猶能謹守家法。

    不敢輕改。

    豈不爲衰世之美事歟。

    元宗以後。

    始變古制。

    任用失宜。

    至是。

    ?者十五人。

    同日封君。

    祖宗家法。

    掃地盡矣。

    昔。

    漢桓帝同日拜?者爲五侯。

    猶不免後世之譏。

    況一日而封十五君者乎。

     以金倫檢校評理忠州牧使。

     宰相出牧始此。

     置東西夾室於太廟。

     太廟五室外。

    置東西夾室。

    安惠顯二宗於西室。

    文明二宗於東室。

    重加修營。

    籩豆尊罍帳帷傘蓋之屬。

    無不整新。

     冬十月。

    以李公甫知密直司事。

    樸侶同知密直司事。

     公甫。

    ?者李大順之弟。

    樸侶。

    方臣祐妹壻也。

    二人皆以田夫暴貴。

    時。

    臣祐方奉帝命來。

    與宰樞會飮。

    公甫及侶皆起舞。

    臣祐謂公甫曰。

    能爲我爲若故戱乎。

    公甫卽起。

    爲扶耒耕田狀。

    一坐大笑。

    大順入元爲寵?。

    頗恣橫。

    初。

    忠烈如元。

    大順請于世祖。

    詔王以其兄公世爲別將。

    元主曰。

    官人有法。

    制國有君。

    朕何與焉。

    賜大官羊上尊酒。

    令大順自白于王。

    王曰。

    汝兄校尉耳。

    越散員而授別將。

    非舊例也。

    大順不敢復言。

    後聞元主言。

    乃授之。

     貶元忠知鐵州事。

     忠。

    傅之子也。

    王多愛男色。

    忠有龍陽之寵。

    賜姓名王鑄。

    欲拜代言。

    忠時年二十。

    辭曰。

    年少無知。

    驟登三品。

    取譏多矣。

    喉舌之任。

    願更擇人。

    王怒。

    下旨貶之。

     十一月。

    議更稅法。

    不果。

     或言郡縣田野盡闢。

    宜量田增賦。

    以贍國用。

    遂議遣採訪使于諸道。

    宰樞恐其所占田園入官。

    事遂寢。

     中贊緻仕金之淑卒。

     之淑性廉?剛正。

    三別抄之亂。

    陷賊投海。

    賊鉤出。

    將斬以徇。

    僞王溫救免之。

    淑密以賊狀。

    再達于官。

    賊敗得脫。

    遂大用。

    歷仕中外。

    皆有聲績。

    二女以家貧。

    未嫁爲尼。

     辛亥三年春正月。

    王在元。

    ○命月飯僧三千於旻天寺。

     卒歲爲期。

     元罷尙書省。

    復爲中書省。

    改賜行中書省印。

    ○三月。

    停役官法。

     役官之始。

    未知何代。

    樞院堂後官門下錄事權務入錄以上。

    人費白金六七十斤。

    得拜參職。

    謂之役官。

    後因糓貴。

    無人請補。

    於是。

    勒令衣冠子弟爲之。

    或辭職或逃避。

    於是。

    王令姑停役官點望。

    令倉庫供其費。

     夏四月。

    復置選軍。

     祖宗選軍之制非一。

    定宗置光軍司。

    睿宗置別武班。

    皆厚給田食。

    以爲國用。

    自毅明以後。

    權臣執命。

    驍軍銳卒。

    盡屬三別抄。

    而祖宗舊制。

    寢以廢矣。

    至是。

    復置選軍。

     秋八月。

    王以鷄林福州京山府。

    爲食邑。

     遣郞將仇權督稅。

    愈氏曰。

    王者富有一國。

    尺地一民。

    莫非王土王臣。

    不可別置私邑私屬。

    而今忠宣之以三州爲食邑。

    何哉。

    蓋忠宣久留于元。

    必以公家供奉。

    或不便於私用。

    故置私邑督私稅。

    以爲私用。

    是自爲三邑之私主也。

    將三邑之外三韓數千裡地。

    欲作何人食邑歟。

     九月。

    金琿卒。

     琿與淑妃連戚。

    事之甚謹。

    晩年封拜。

    皆由妃力。

    凡所歷無樹立。

    自奉甚侈。

     平陽君加檢校政丞印侯死。

     侯性狂縱貪婪。

    但善於將命。

    辨金方慶。

    復平壤歸本國。

    侯有功焉。

    由是。

    憑藉勢力。

    奪人田民。

    及死。

    至有相賀者。

     冬十一月。

    太白經天。

    ○十二月。

    權?卒。

     ?淸儉謙遜。

    耿介不苟合。

    以密直提學。

    乞退甚篤。

    後加贊成事。

    卒。

    年八十四。

    酷信浮屠。

    斷葷肉四十年。

    子孫以時獻新衣。

    必解舊服。

    與貧乏。

    篋中無餘衣。

    自號夢菴居士。

    每欲出家。

    師江南僧紹瓊。

    爲子溥所沮。

    未果。

    會。

    溥不在。

    遁入禪興社剃髮。

    溥馳至大哭。

    ?曰。

    將復鬚髮我耶。

    此予素志也。

    謚文淸。

    〈按。

    權?名臣也。

    何以卒不書官。

    高麗之代。

    俗習崇佛。

    雖名臣賢宰。

    皆不免焉。

    不可以崇佛之故而掩其他善也。

    故多卒而具官。

    ?之毀形。

    則其得罪名敎多矣。

    故不具官以貶之。

    〉 淑妃金氏如興天寺。

    飯僧。

     王有寵於皇太後。

    故太後賜妃姑姑戴之。

    姑姑。

    蒙古婦人冠名。

    時。

    王在元。

    妃留本國。

    或宴元使。

    或遊樸淵。

    或如寺院飯僧。

    出入無度。

    車服衣仗。

    與公主無異。

     封金文衍。

    爲彥陽君。

     壬子四年春正月。

    王在元。

     元命王歸國。

    王不欲行。

    使樸景亮。

    言於用事大臣曰。

    今方農月。

    請待秋成。

    元主從之。

    時。

    仁宗立。

    與王益相親愛。

     命發諸道丁夫。

    重修延慶宮。

    ○夏五月。

    王送還歷代實錄。

    六月乙醜朔。

    日食。

    ○元制令。

    毋置行省。

     初。

    洪重喜訴元中書。

    欲立行省。

    王歷叙祖宗臣服之功。

    奏之。

    元主降制。

    令高麗毋置行省。

    〈按宋史。

    王言於元主曰。

    陛下令臣還國。

    復設官行征東省事。

    高麗歲數不登。

    百姓乏食。

    又數百人仰食其土。

    則民不勝其困。

    且非世祖舊制。

    元主曰。

    先請立者以卿言。

    今請罷者以卿言。

    速遣使罷之。

    〉 以崔誠之同知密直司事。

     誠之自王在春宮。

    已爲僚屬。

    久從于元。

    及王定內亂立武宗。

    誠之居左右。

    多所贊襄。

    王甚寵信任之。

    初。

    誠之爲執義。

    葬慶陵。

    時舊例。

    中丞署名封玄宮。

    俗傳封陵者不吉。

    是日。

    執義李彥沖辭。

    王命誠之。

    且曰。

    前程不在我乎。

    至是驟遷。

     秋七月。

    齊安大君淑卒。

     高麗宗支不繁。

    而惟文宗母弟平壤公基。

    子孫繁衍。

    生女多爲妃嬪。

    生男必尙公主。

    與王室並隆。

    高宗亦基之外裔。

    永寧公綧。

    淮安公侹。

    始安公絪。

    承化侯溫。

    帶方公澂等。

    皆其後也。

    淑。

    澂之兄。

    爲人廉正。

    諳鍊典故。

    時稱宗室儀表。

     八月。

    政丞緻仕李混卒。

     混性寬厚。

    與鄭瑎尹珤。

    在政房。

    相語曰。

    吾輩交懽久矣。

    盍相告以過失乎。

    混謂瑎曰。

    人謂君巧。

    又謂珤曰。

    人謂君好自尊。

    宜改之。

    瑎乃謂混曰。

    人謂君不廉。

    然乎。

    混久掌選法。

    性且不廉故雲。

    其家稍富。

    務爲踈散。

    喜賓客好琴碁。

    詩文淸便。

    甞貶寧海。

    得海上浮査。

    製爲舞皷。

    其聲宏壯。

    至今傳于樂府。

     自四月不雨。

    至于是月。

    ○古壽靈宮。

    地坼數步。

    ○冬十一月。

    封洪詵。

    爲麟城君。

     詵。

    福源弟百壽之子也。

    以諸洪之故。

    驟拜政府。

    至於封君。

    又有張暐者。

    福源之女壻也。

    亦官至中贊。

     癸醜五年春正月。

    王在元。

    ○二月。

    贊成事緻仕薛景成卒。

     景成精於醫術。

    得幸於忠烈。

    及元世祖。

    遂至大用。

    性謹厚。

    未甞爲子孫求恩澤。

    亦不治産業。

     元杖流化平君金深,密直使李思溫于臨洮。

     思溫與深議曰。

    王久留京師。

    歲輸本國布十萬疋米四百斛。

    他物不可勝紀。

    國人轉漕之弊益甚。

    諸從臣皆覊旅思歸。

    而權漢功崔誠之掌選法。

    利其賂遺。

    樸景亮爲王腹心。

    屢蒙賞賜。

    營置産業。

    王之不歸。

    實由三人。

    遂狀。

    令護軍李揆等數百人署名。

    呈徽政院使失列門。

    矯太後制。

    下漢功等三人于獄。

    王怒。

    因侍婢白太後曰。

    從臣之愛我者。

    莫如三人。

    深等不告我。

    輒訴院。

    其意不止三人。

    漢功亦以賂求免。

    於是。

    太後命釋三人。

    因杖流深思溫等于臨洮。

    王籍沒揆等家。

    後五年召還。

    初。

    深將如元。

    印侯出餞。

    且告曰。

    今國王在京師。

    子不待召而往者。

    豈無意乎。

    夫善言語以悅上國大臣。

    子孰與侯。

    富錢財行貨權貴。

    子孰與侯。

    侯甞得罪。

    堇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