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二

關燈


     以世子謜。

    判都僉議密直監察司事。

    尋判中軍事。

     世子甞署事于都僉議司。

    朝于王。

    士庶遮道擁馬。

    上書訟寃。

    馬不得前。

    世子皆受之。

    蓋豪勢之家。

    奪人田民。

    有司不能聽斷故也。

    崔氏曰。

    世子之於君父。

    視膳問安之外。

    皆非所預。

    今忠烈除世子爲都僉議。

    使之署事。

    忠宣以世子奏請除臣僚。

    又受寃民訴訟。

    父子胥失之。

    卒至忠烈謀欲廢嫡。

    忠宣脅制君父。

    相夷之禍。

    已形於此。

    由其不通春秋之義也。

    後之爲人君者。

    可不戒哉。

     以洪君祥。

    爲都僉議中贊修文殿大學士監修國史臨安公。

     王嘉君祥寢東征之役。

    故寵擢之。

    國制。

    非出身科第。

    不得爲文翰官。

    崔瑀擅政。

    自爲監修國史。

    猶不得兼修文殿。

    君祥時爲元朝集賢太學士。

    故得拜焉。

    時人笑之。

     流萬戶知都僉議司事韓希愈于祖月島。

     世子聽校尉金臣甫之譖。

    白王裭希愈職。

    王命趙仁?等鞫之。

    使廵馬召希愈。

    希愈方與客飮。

    謂曰。

    吾無罪。

    何使廵馬召爲。

    飮自若。

    廵馬還白。

    王怒。

    命衛士二十餘人縛緻。

    收所帶虎符。

    希愈性強且廉。

    自度無罪。

    終不屈。

    乃流祖月島。

    希愈屢建軍功。

    知名上國。

    時人寃之。

     進金方慶爵上洛郡開國公。

    ○冬十月。

    地震。

    ○十二月。

    遣世子如元。

    ○下監察侍史許有全于廵馬所。

     王信嬖幸之譖。

    囚有全。

    將撻于市。

    無敢救者。

    廵馬指諭高宗秀。

    得幸於王。

    乃白王曰。

    監察爲王耳目。

    彈糾百官。

    今以小人之讒而撻于市。

    人以上爲何如主。

    再三譬解。

    乃得免。

     丙申二十二年春正月。

    遣使如元。

    請世子婚。

     時。

    世子請婚。

    其費不貲。

    科斂七品以上白金。

    又減慶尙道租稅。

    分付郡縣。

    每白金一斤。

    折米三十石。

    徵求急於星火。

    民甚苦之。

    又遣中郞將宋瑛等。

    航海往益都府。

    以麻布一萬四千匹。

    市楮幣。

    王欲親往爲世子行聘禮。

    乃於全羅忠淸兩道。

    家抽麻布。

    以軍糧抑買。

    怨讟益興。

     宥。

     時。

    王年六十一歲。

    術者有換甲厄年之說。

    王下旨推恩肆宥。

    宥二罪以下。

    蠲外貢三年。

    貧民因租稅鬻子者。

    官贖還之。

    召中贊緻仕韓康曰。

    寡人在位已久。

    今年換甲。

    尤切愼兢。

    卿宜條陳可行事。

    康乃條上請曰。

    宗廟祭祀。

    所以奉先而報本也。

    今廟屋弊陋。

    樂器散失。

    宜令有司。

    修殿宇備金石。

    嚴其時祀。

    工商。

    所以利用而厚生也。

    今諸司所需。

    皆取於市。

    或抑其估。

    或終不給直。

    工商不勝其苦。

    宜令有司禁之。

    放生活命。

    可緻增壽。

    請自今嚴禁屠宰。

    止遊畋之樂。

    節肥甘之奉。

    當祈寒盛暑。

    設施漿粥。

    以賑行路飢渴。

    命有司掩骼埋骴。

    以修陰德。

    康以王荒于縱獸。

    因以諷之。

    王不能用。

     二月。

    罷同知密直司事李混。

     王甞欲籍耽羅民戶。

    隷內庫。

    混極言不可。

    王不悅。

    時。

    近幸多奉使擾民。

    都堂言。

    西北界人性暴悍。

    不可以內旨擾之。

    自今。

    宜下都評議司。

    司牒都指揮使。

    亦可辦事。

    驛吏逃散。

    寔由傳遞之繁。

    宜遣使整理。

    近以內旨出使者相繼。

    民受其弊。

    宜經都評議司給驛然後行。

    近幸者疾之。

    訴于王。

    王怒。

    趙仁?密告請鞫。

    王命廵馬官。

    執堂吏李紆。

    訊其倡議者。

    紆曰。

    此事皆我所爲。

    王益怒。

    命萬戶高宗秀。

    必欲得情。

    痛加榜掠。

    紆誣服指混。

    下混獄。

    遂罷。

     虎入壽寧宮。

    ○王獵于西郊。

     國師僧獻書曰。

    殿下換甲之年。

    宜小心修德。

    不可荒于遊畋。

    王曰。

    非敢好獵。

    欲逐虎也。

    其實憚公主妬悍。

    因獵而出私諸嬖也。

     三月。

    盜發崔瑀冢。

    命修之。

    ○夏五月。

    王夜宴于香閣。

     王夜宴于香閣。

    見壁上唐玄宗夜宴圖。

    謂左右曰。

    寡人雖君小國。

    其於遊宴。

    安可不及明皇。

    自是。

    夜以繼日。

    奇巧淫技。

    無所不至。

    又以國贐庫羅綃二十疋。

    付廵馬所。

    至宴日則粧餙花階。

    久則換之。

    崔氏曰。

    明皇荒淫無度。

    釀成天寶之亂。

    觀此圖者。

    當以爲殷鑑。

    今王非徒不能爲鑑。

    慨然遠慕。

    欲軼以過之。

    奇技淫巧。

    無所不至。

    終於父子相訟。

    幾至失國。

    後之人君。

    可不戒哉。

     以洪子藩爲右中贊。

    趙仁?爲左中贊。

     子藩條陳便民十八事。

    一曰。

    今諸道收斂細苧布。

    民實不堪。

    宜令官婢免役者紡績。

    以紓民力。

    二曰。

    貢賦已有定額。

    又於諸道。

    家抽細麻布。

    實係橫斂。

    宜禁絶之。

    三曰。

    田無役主。

    亡丁多矣。

    民無恒心。

    逃戶衆矣。

    凡有貢賦。

    仍令遺民當之。

    此所以日益彫弊也。

    宜令賜給田。

    隨其多少。

    納其貢賦。

    四曰。

    諸道貢賦。

    已有定數。

    今又以虎豹熊皮爲貢。

    不惟科斂煩重。

    恐緻猛獸害人。

    誠宜禁之。

    五曰。

    國用。

    金銀爲重。

    而無出處。

    宜令東西各房行役各官新除行役所斂物件內。

    三分取二。

    以補國用。

    六曰。

    塩之有稅。

    已有定額。

    今以州縣強行科斂。

    誠宜禁之。

    七曰。

    國用漸乏。

    除積勞者有功者從王入朝者外。

    新除官者。

    隨品納稅。

    以資國用。

    八曰。

    國以民爲本。

    民以食爲天。

    國家素無儲蓄。

    倘有?荒。

    難以救活。

    宜於中外。

    創置義倉。

    戶斂米穀。

    以時收積。

    以備緩急。

    九曰。

    近有鍮銅匠。

    多居外方。

    凡州縣官吏及使命人員。

    爭斂鍮銅。

    以爲器皿。

    故民戶之器。

    日以耗損。

    宜令工匠。

    立限還京。

    十曰諸州縣官出使員吏。

    皆於出身衙門及第進士。

    送納貨物。

    稱爲封送。

    一縷一粒。

    民膏民脂。

    誠宜禁之。

    十一曰。

    諸州縣及鄕所部曲人吏。

    無一戶者多矣。

    外吏依勢避役者。

    悉令歸鄕。

    丁吏亦令減數歸還。

    十二曰。

    豪勢之家。

    遣人州縣。

    以銀甁等物。

    強市民間細布綾羅韋席等物。

    實爲民弊。

    誠宜禁之。

    十三曰。

    近來外方多故。

    納貢失時。

    諸司官吏及謀利之人。

    先納己物。

    受其文憑下鄕。

    剩取其直。

    民實不堪。

    誠宜禁之。

    十四曰。

    大府迎送國贐等庫。

    凡有所須之物。

    卽於京市求之。

    雖雲和買。

    實爲強奪。

    誠宜禁之。

    十五曰。

    諸州之吏留京聽候。

    謂之其人。

    近以其人。

    爲之役夫。

    外方多故。

    其人或闕。

    計其年月。

    以徵其傭。

    所以州縣日漸殘弊。

    雖則量減。

    尙有不均。

    今宜於十室之邑減一名。

    五室全免。

    十六曰。

    牛以耕田。

    馬以乘載。

    民生之所急也。

    近有商賈之人。

    多將牛馬出疆。

    及令州郡出馬。

    以資國贐。

    不可不禁。

    十七曰各官守令新舊迎送之費。

    實爲民害。

    今後。

    隻令公衙屬人迎送。

    十八曰。

    出使人員。

    將丁吏上守。

    所至州縣。

    皆有贈遺。

    謂之例物。

    亦令禁止。

    王嘉納之。

     六月宥。

     以公主生日也。

     秋七月。

    以嬖臣金元祥爲祗候。

    樸允材爲權務。

     梁州〈今梁山〉妓謫仙來者。

    得幸於王。

    元祥,允材。

    與妓同裡閈。

    相往來。

    元祥製詩調。

    曰太平曲。

    令妓習之。

    一日。

    內宴歌其詞。

    王妬變色曰。

    此非能文者不能。

    誰爲之耶。

    妓對曰。

    妾之兄弟金元祥,樸允材所製也。

    王喜曰。

    有才如此。

    不可不用。

    遂除之。

     賜前密直閔漬米百碩。

     王甞遣內僚高汝舟。

    令漬製詩。

    漬饋汝舟白酒靑瓜。

    汝舟復王曰。

    漬雖宰相。

    其貧無比。

    故有此賜。

     九月。

    王及公主如元。

    冬十一月。

    至燕京。

     時。

    元許婚。

    趣王入覲。

    丁亥。

    王及公主如元。

    從臣二百四十三人。

    傔從五百九十人。

    馬九百九十匹。

    行資幣物。

    不可勝筭。

    十一月壬午。

    至燕京。

    館于洪君祥第。

    皇太後遣使勞問。

    諸王公主公卿士婦。

    爭來謁。

    甲申。

    謁帝。

    侍宴長朝殿。

    諸王滿座。

    王居第七。

    公主之右。

    無坐者。

     世子聘元晉王甘麻剌之女寶?實憐公主。

    爲妃。

     世子以白馬八十一匹。

    納幣于帝。

    尙晉王女。

    是日宴。

    用本國油蜜果。

    諸王公主及諸大臣。

    皆侍宴。

    酒酣。

    令本國樂官。

    奏感皇恩調。

    世子又以白馬。

    獻太後及晉王各八十一匹。

    太後,晉王。

    又賜宴。

    元主賜王及至侍從婦寺物各有差。

    晉王將之國。

    元主餞之。

    酒酣。

    王起舞。

    公主歌之。

    時。

    王及公主。

    侍宴無虛日。

     丁酉二十三年春正月。

    王在元。

    ○二月。

    彗星見。

    ○夏四月癸巳朔。

    日食。

    ○元刷遼陽俘戶。

    歸之。

     先是。

    元主幸城南觀獵。

    王扈從。

    奏前後蒙恩之由。

    乞自己未年以來。

    被虜及流民在遼瀋者。

    悉令歸國。

    元主許之。

    王感泣拜謝。

    至是。

    元遣使遼陽路。

    刷三百五十戶。

    歸之。

     五月。

    王及公主。

    至自元。

    ○王妃元成公主。

    薨于賢聖寺。

     公主觀壽寧宮香閣。

    芍藥盛開。

    命折一枝。

    把翫良久感泣。

    庚午。

    不豫。

    設法席。

    王燃臂。

    癸酉。

    王與公主。

    幸賢聖寺。

    發內庫米百石。

    爲之祈福。

    壬午。

    薨。

    壽三十九。

    遣知密直元卿。

    告喪于元。

    元遣使吊賻。

    後。

    追封齊國長公主。

     六月。

    世子奔喪。

    還自元。

    ○秋七月。

    世子謜。

    殺王幸姬無比及宦者崔世延,陶成器等。

    流其黨四十餘人。

     無比寵幸甚隆。

    與世延等。

    橫恣中外。

    世子甚疾之。

    及奔喪。

    白王曰。

    殿下知公主所以緻疾乎。

    此必內寵妬媚者爲之。

    請鞫。

    王曰。

    且待服闋。

    世子不從。

    使左右。

    鞫無比及世延,成器,全淑,方宗氐,將軍尹吉孫,李茂,少尹柳琚,指諭宋臣旦,內僚金仁鏡,金瑾等及巫女,術僧。

    皆服。

    稍得呪咀狀。

    悉斬無比。

    及世延,成器,淑,宗氐等。

    流其黨四十餘人。

    王不能禁。

    國人震懾。

    崔氏曰。

    記。

    文王世子曰。

    父在斯爲子。

    君在斯爲臣。

    所以尊君親親也。

    今忠宣之爲世子也。

    席元朝之寵。

    輕視本國。

    其奔母喪。

    畧無顔色之戚哭泣之哀。

    而遽收王之?侍寵姬而殺之。

    爲子則悖。

    爲臣則逆。

    父子相猜。

    終至竄逐。

    爲天下笑者。

    皆自取也。

     八月。

    以印侯爲都僉議侍郞贊成事。

    金琿爲侍郞贊成事。

    嬖臣車信爲贊成事。

    ○世子納金良鑑之女于王。

     金氏。

    就礪之孫。

    尉衛尹良鑑之女。

    有姿色。

    甞嫁進士崔文。

    早寡。

    世子旣殺無比。

    欲慰解王意。

    聞金氏之美。

    納之。

    是爲淑昌院妃。

     世子成服。

     兪氏曰。

    禮。

    生與來日。

    死與往日。

    公主之喪。

    在二月壬午。

    而世子成服。

    在於八月丙午。

    自喪至此。

    凡百八十餘日。

    未知其間世子服何服歟。

    身居殯廬。

    誅殺恣意。

    而成服若是其緩。

    於忠宣。

    何責乎禮哉。

     葬仁明王後于高陵。

    〈今未詳。

    〉○冬十月。

    以鄭可臣爲僉議中贊制典理司事。

    閔宗儒知申事。

     宗儒。

    令謨之玄孫。

    年十九。

    調淸道監務。

    郡多大姓。

    號難治。

    宗儒不受請謁。

    繩之以法。

    以最聞。

    兪千遇見而奇之。

    妻以女。

    籍內侍。

    王任用之。

     世子入元。

    王遣使上表。

    請傳位。

     王旣喪公主。

    世子又殺無比。

    忽忽不樂。

    會。

    世子爲逆公主如元。

    王亦遣使上表。

    請傳位世子。

    退送餘年。

    羣臣緘嘿承順而已。

     太白經天。

    ○十二月。

    以金之淑,安裕。

    並爲僉議參理。

    崔有渰判密直司事。

    嬖臣元卿爲副知密直司事。

     元卿幼習蒙語。

    屢從王入朝。

    元世祖常呼之曰。

    納麟哈剌。

    以其應對詳敏。

    擧止便捷。

    故曰納麟。

    鬚髥美黑。

    故曰哈剌。

    卿性豪奢。

    以鷹犬幸於王。

    驟拜大官。

    且與印侯連婚。

    好生事。

    爲國害。

     嬖臣僉議參理張舜龍死。

     戊戌二十四年〈自正月甲辰。

    至八月壬申。

    爲忠宣王紀。

    〉春正月。

    世子迎公主。

    還自元。

     丙申。

    世子先至。

    庚子。

    公主至。

    是爲韓國長公主。

    王幸金郊。

    百官郊迎。

    儀仗伎樂。

    如迎王禮。

    及王受禪。

    號公主宮曰中和。

    府曰崇敬。

    置官僚。

     地坼壽寧宮外。

     泉湧高數尺。

     選良家女。

     將以進元也。

    令百僚。

    密?有女家。

    投主司。

    於是。

    有睚眦之怨。

    雖無女。

    亦指之。

    廵馬所承命搜索。

    以緻騷擾。

    鷄犬不得寧焉。

    潛納壻者多。

     元冊世子謜爲王。

    封王爲逸壽王。

    謜卽位。

    尊王爲太上王。

     世子旣還。

    王下敎傳位。

    世子上牋辭。

    不允。

    元遣鹹寧侯王維。

    下詔授世子開府儀同三司征東行中書省左丞相駙馬上柱國高麗王。

    加授王功臣號大尉駙馬上柱國逸壽王。

    以示優崇之意。

    丙午。

    王幸康安殿。

    傳位於世子謜。

    是爲忠宣王。

    退居張舜龍第。

    號德慈宮。

    乙卯。

    詣德慈宮。

    奉箋上尊號。

    曰光文宣德太上王。

    王衣紫袍。

    太上王衣黃袍受賀。

    時稱三韓盛事。

     下敎大赦。

     敎曰。

    歷代功臣戰亡子孫。

    落在工商匠樂者許通。

    其功臣之田。

    外人占取者。

    勿論年限還給。

    文武兩班。

    加次第職。

    用人不可專用勢家子弟。

    有茂才碩德孝廉方正之士。

    退居巖谷。

    薦達敦遣。

    貧者給衣糧。

    宰樞文武三品以上緻仕見存者。

    各許一子蔭官。

    無子者。

    甥侄女壻內外孫及收養子。

    許一名初職。

    又曰。

    哈丹之亂。

    原州以孤城挫賊鋒。

    其功難忘。

    戰士長吏。

    宜加擢用。

    其邑常徭雜貢。

    宜復三年。

    諸州府郡縣稅及徭貢。

    幷除今年。

    各道柴炭貢及諸官司所屬公廨田諸寶米等。

    丁酉年以上除之。

    又曰。

    先王制田。

    內外田丁。

    各隨職役。

    平均分給。

    以資民生。

    又支國用。

    近來。

    豪猾托稱遠陳。

    摽以山川。

    冐授賜牌。

    不納公租。

    田野雖闢。

    國貢歲減。

    宜令窮詰還主。

    無主者。

    給內外軍閒人。

    立戶充役。

    京畿八縣田。

    元有其主。

    以兩班祿俸之薄。

    初給墾田。

    其餘荒地頗多。

    自利者乘間受賜。

    不許其主。

    不納官租。

    令有司。

    更爲窮治還主。

    又曰。

    侍朝兩班。

    不得受賂。

    至於茶藥紙墨。

    亦不可受。

    違者罪之。

    其餘弊政。

    多所釐革。

    時。

    有驛騎病肥驛卒病腫之語。

    蓋人畜之習於奔走者。

    得久閒。

    必緻此患。

    以言使者之稀也。

    〈出益齋集。

    〉 設典農司。

    置有備倉。

     上王之世。

    群小得志。

    貪殘斯作。

    貢賦不足。

    經費甚艱。

    國家有事。

    則必自文武庶官至民庶。

    斂銀布。

    王以爲富國莫先於農。

    設典農司。

    又置有備倉。

    以應倉卒之需。

    以護軍裵庭芝。

    幹其事。

    又設煙戶米法。

    〈按。

    國初創置黑倉。

    至成宗。

    改名義倉。

    戶斂米穀。

    以時收積。

    以備緩急。

    忠宣又置有備倉。

    又設煙戶米法。

    蓋歲豊則量戶大小。

    出穀有差。

    藏之州廩。

    以救來歲之荒。

    賑政甚備。

    亦倣周禮鋤粟屋粟間粟之制也。

    發倉之典。

    史不絶書。

    謂之發倉。

    則與今糶糴異矣。

    其法雖善。

    然科外箕斂。

    怨讟難防。

    而其終恤民無補。

    徒歸虛名矣。

    〉 遣使如元。

    謝冊封。

    ○二月。

    王朝太上王于貞和宮。

     上王自安平公主釐降。

    與貞和宮主。

    絶不相通。

    至是。

    王朝謁。

    宴上王及宮主。

    上王爲妃金氏奴婢。

    求內傳。

    王曰。

    臣卽位之日。

    爲民請命于天。

    革去宿弊。

    內傳。

    其一也。

    不敢奉命。

    王自爲世子。

    熟知其弊。

    至是。

    禁絶之。

     作新宮。

     初。

    王欲以車信家爲宮。

    旣興工。

    相地者以爲不吉。

    遂蔔於密直司。

    卽彥昌宮古基也。

    大興工役。

     置三南按廉副使。

     以慶尙全羅忠淸。

    地大事劇。

    置按廉使副。

    東界交州。

    兵餘凋弊。

    罷東界安集使。

    以交州按廉兼之。

    西海道以地小。

    不置副。

    按廉之有使副。

    始此。

    王留意民事。

    以歲?民飢。

    減膳。

    命內廚進橡實甞之。

    召諸道按廉。

    諭以治民之事。

    爲之流涕。

    賜食遣之。

     徵前司諫李承休。

    爲諫議大夫。

     初。

    承休甞論事忤旨。

    罷歸龜洞舊隱。

    〈在今三陟府西四十五裡頭陀山中。

    〉自號動安居士。

    著書自娛者十年。

    王素聞其名。

    及受禪。

    下書徵之。

    承休上章。

    辭以老病。

    王復下書雲。

    幸爲蒼生一起。

    承休至。

    王與語大悅。

    因問民間利害時政得失。

    從容聽納。

    後數日。

    承休進言。

    殿下所以召老臣者。

    非謂出奇計立大功。

    但以直言無隱耳。

    臣豈惜殘生。

    孤負上恩。

    適元使來詰。

    王謂曰。

    徵先生而會有此事。

    如何。

    對曰。

    因亂緻理。

    自古而然。

    天其或者將使殿下修省。

    求享太平。

    無甚憂勞。

     夏四月。

    罷政房。

    以文翰署。

    主選法。

     初。

    權臣專政。

    選文士有才望者。

    置府中。

    號政房。

    百官陞黜。

    皆令注擬。

    啓于王。

    王不得已可之。

    宰相拱手奉行而已。

    權臣亡。

    政房之名猶在。

    故執政承旨。

    權重宰相。

    至是。

    王謂安有宰相而不知銓選者。

    遂罷政房。

    以翰林院主選法。

    令學士崔旵等四人及承旨金昇掌銓選。

    以文選歸典理。

    而首相主之。

    武選歸軍簿。

    而亞相主之。

    官人之法。

    頗近於古。

    〈益齋集補。

    〉 密直司使安戩卒。

    ○五月。

    改官制。

    置資政院。

     王久在上國。

    習觀制度。

    至是。

    以爲宰執員多。

    議論異同。

    且百官名號。

    或有同於上國而不改者。

    有不同而改者。

    所更之號亦不師古。

    於是。

    改官制。

    改中贊爲侍中。

    改密直司爲光政院。

    置左右僕射於僉議府。

    六曹改號銓,兵,民,刑,儀,工。

    改文翰署爲詞林院。

    旣主選法。

    又主出納之任。

    罷承旨房。

    多罷不急之司。

    合於一局。

    其他改革。

    不可勝數。

    國初。

    宗親稱院君大君。

    顯宗以後。

    封公侯元尹正尹。

    或兼尙書中書令。

    或帶太尉司徒司空。

    至是。

    改定大君院君諸君等號。

    外臣初用公侯五等之號。

    至是。

    定諸君。

     以趙仁?爲司徒侍中。

    洪子藩爲左僕射。

    鄭可臣爲司空右僕射並參知光政院事。

    崔旵爲詞林院學士。

     時。

    王銳意政治。

    與學士樸全之,吳漢卿,李瑱,權永及旵等。

    幸詞林院。

    商礭政理。

    手賜酒食。

    從容盡日。

    或至夜分。

    使直言無諱。

    賜紅燭送其家。

    又賜紅鞓。

    寵幸無比。

    全之。

    竹州人。

    漢卿。

    海州人。

    瑱。

    慶州人。

    四人皆一時之選也。

    又命詞臣許有全,趙簡及緻仕金孝臣,崔諹。

    直言時事。

    凡有諐違。

    使之?聞。

     公主下侍中趙仁?及其妻于獄。

     王自聘公主以來。

    頗欠夫婦之道。

    趙妃專寵。

    公主恨妬之。

    作畏吾兒字書。

    付隨從濶濶不花等。

    如元告皇太後。

    畏吾兒。

    古回鶻也。

    元古無字。

    八思巴〈僧名〉始制蒙古字。

    然往來書。

    多用畏吾兒字。

    其書雲。

    趙妃詛呪公主。

    使王不愛。

    王懼白上王。

    上王幸公主所慰安之。

    公主猶遣之。

    頃之。

    有人貼匿名書於宮門雲。

    趙仁?妻。

    事神巫呪詛。

    使王不愛公主。

    而愛其女。

    公主下仁?及其妻于獄。

    尋得貼榜者。

    乃司宰主簿尹彥周所爲也。

    又囚仁?子婿崔沖紹,樸瑄等。

    乃遣徹裡。

    如元奏之。

    上洛公金方慶等。

    詣公主乞留徹裡。

    不從。

    王使人請之。

    又不聽。

     僉議參理柳陞卒。

     陞容止可觀。

    事親孝。

    居官以勤。

    於聲色貨利淡如也。

    時。

    禮文散失。

    陞撰新儀甚詳。

    時人遵用之。

    謚貞愼。

     元遣使。

    鞫趙仁?。

    囚王妃趙氏。

    六月。

    又遣使。

    執妃及仁?以歸。

     徹裡還自元。

    以元主命。

    囚趙妃。

    遣使來。

    凡乘傳者百餘。

    遂鞫仁?。

    又鞫仁?妻。

    極慘酷。

    妻誣服。

    遂執仁?及崔沖紹,樸瑄以歸。

    皆籍其家。

    輸使臣舘。

    元杖流仁?于安西。

    沖紹等于鞏昌。

     元遣蕃僧。

    祓公主。

     元太後遣土蕃僧。

    祓公主呪詛。

    旣而遣洪君祥享王。

    使與公主結歡。

     僉議中贊鄭可臣。

    暴卒。

     可臣上章乞退不允。

    命五日一朝。

    加守司空。

    旣而暴卒。

    謚文靖。

    可臣性正直端嚴。

    處事精審。

    在政房。

    諳練典故。

    題品銓注。

    皆當物議。

    一時辭命。

    多出其手。

    甞撰金鏡錄。

    扁所居曰雪齋。

    日與賢士大夫。

    商礭古今。

    雖至大官。

    行止如書生。

    及爲冢宰。

    人想望太平。

    及卒。

    國人驚悼。

    或謂王之請禪位也。

    可臣撰表。

    人有言表中語有非王之意者。

    若詰其由。

    撰表者豈得逭責。

    可臣憂懼。

    飮藥死。

     秋七月。

    復改官制。

     先是。

    元使至監察司。

    收新定官制以歸。

    至是。

    復以中贊贊成密直等官。

    皆從古號。

    六曹尙書爲判書。

    復置承旨房。

    百官志曰。

    自忠烈改官制。

    凡擬上國者悉改之。

    忠宣受禪。

    父子互相紛更。

    而官爵太紊。

    及恭愍嗣位。

    二十年之間。

    改官制者四。

    而或從舊制。

    或從新制。

    遂不勝其煩矣。

    大抵高麗之法。

    因時沿革。

    繁簡有異。

    當其立法之時。

    宰相統六部。

    六部統寺監倉庫。

    簡以制繁。

    卑以承尊。

    省不過五。

    樞不過七。

    宰相之職擧。

    而庶司百僚。

    各供其職。

    及其弊也。

    省宰增至七八。

    自事元以來。

    事多倉卒。

    僉議密直。

    每於都評議司會議。

    而商議之名又起。

    與國政者。

    至六七十人。

    於是。

    六部徒爲虛設。

    百司渙散無統。

    而政事不復修擧矣。

    其設官之制。

    終始得失蓋如此。

     以洪子藩爲中贊。

    封慶源郡開國侯。

    安珦爲僉議參理。

    李混爲密直司事。

    ○八月。

    以李承休爲密直副使。

     承休上言。

    本朝之制。

    未有年過七十而拜顯官者。

    因微臣。

    改先王之制。

    臣罪大矣。

    請收恩命。

    王笑曰。

    先生非他人比。

    仍趣上官。

    承休強就職。

    有詩雲。

    幾年孤迹寄江山。

    更踏京塵一夢間。

    纔十餘日。

    復上書乞退甚切。

    不得已從之。

     追尊仁明王後。

    爲太後。

     後。

    元武宗。

    追封齊國大長公主高麗國王妃。

     元遣使收王印。

    徵入宿衛。

    復上王位。

    王及公主如元。

     時。

    有人譖王于元。

    僭設司空司徒等官。

    又多擅殺中書。

    請詔謜入朝。

    是月甲子。

    元遣孛魯兀。

    來趣王及公主入朝。

    辛未。

    王與公主如元。

    壬申。

    上王餞于金郊。

    酒酣。

    孛魯兀。

    以元主命。

    取國王印。

    授上王。

    癸酉。

    上王幸壽寧宮受詔。

    詔曰。

    嗣王莅政以來。

    頗涉專擅。

    處決失宜。

    衆心疑懼。

    蓋以年未及壯。

    少所經鍊故。

    未能副朕親任之意。

    今詔卿依前統理國政。

    詔謜入侍闕庭。

    使之明習于事。

    時。

    元使之來已十日。

    而國人不知有此詔也。

    王及公主入元。

    元主急召之。

    王懼。

    丞相出。

    稱旨問從臣安珦曰。

    汝王何不近公主。

    珦曰。

    閨闥之間。

    非外臣所知。

    今以此爲問。

    豈足於聽聞哉。

    丞相以奏元主曰。

    此人可謂知大體。

    庸可以遠人視之耶。

    不復問。

     九月。

    元遣平章濶濶出,左丞哈散。

    來參國政。

    ○遣使如元。

    謝復位。

    ○冬十一月。

    元濶濶出還。

    ○以宋玢爲僉議侍郞贊成事。

    韓希愈爲贊成事。

    ○十二月。

    下左司諫秋適于廵馬所。

     閹人黃石良。

    夤緣用事。

    陞其鄕合德部曲爲縣。

    〈在今洪州府北三十裡。

    〉適不肯署案。

    石良與內竪石天補,金光衍。

    乘間譖之。

    王怒。

    卽令械囚廵馬所。

    押者謂適曰。

    可由徑行。

    適不可曰。

    凡有罪者。

    皆歸有司。

    未有枷鏁于王所者。

    吾當行通衢。

    使國人見之。

    諫官而枷。

    榮亦足矣。

    何必效兒女子掩面委巷乎。

    後。

    適官至民部尙書緻仕。

    性豁達無撿束。

    老尙善飯。

    常言。

    享客但軟炊白粒割鮮作羹。

    可矣。

    何必費百金緻八珍耶。

     彗星見于南方。

    ○復舊官制。

     復元年之制。

     己亥二十五年春正月。

    萬戶印侯,金忻等。

    擅發兵。

    執贊成事韓希愈等。

    訴于行省。

    王流希愈等于海島。

     初。

    印侯與希愈有宿怨。

    侯,忻及元卿。

    謀傾軋之。

    會。

    僧日英。

    搆誣語希愈等謀不軌。

    侯等聞之。

    擅發兵。

    執希愈及上將軍李英柱,千戶石天祐,將軍李茂,元沖甲,別將裵仁儉等十餘人。

    告行省左丞哈散曰。

    希愈等將殺侯,忻。

    挾王竄海島。

    哈散密令審驗。

    知其妄。

    業已執希愈。

    請與王訊之。

    鞫希愈凡八日。

    竟不服。

    惟英柱,仁儉誣服。

    日英逃。

    流希愈,英柱于海島。

    餘皆杖之。

    侯等旣不逞其意。

    將入訴于元。

    王知之。

    使承旨金深留之。

    侯不奉命。

    遂入元訴元主。

    時。

    哈散亦還。

    元主問以希愈事。

    對曰。

    希愈本無異謀。

    但忽剌歹。

    欲爲益智禮普化王地耳。

     三月。

    罷西北面都指揮使尹珤。

     王。

    以珤不能留印侯等行。

    且飮食之給驛騎。

    欲置之罪。

    洪子藩等皆唯唯。

    惟知僉議崔有渰曰。

    侯等之行。

    殿下且不得留。

    珤安得止之。

    宰相入朝者。

    指揮使其能不飮食之耶。

    擅乘驛騎。

    非珤給之也。

    蓋由宰相不得其人。

    緻有此事。

    不罪宰相而罪珤。

    可乎。

    議遂寢。

    然珤竟坐罷。

    珤。

    瓘之後也。

     夏四月。

    元遣使。

    執韓希愈等以歸。

     印侯,金忻等。

    旣入元。

    王召希愈等還。

    遣使如元。

    辨其誣妄。

    至是。

    元遂遣使。

    執希愈,李英柱,元卿,柳庇等以歸。

     秋七月。

    以內僚金儒。

    爲慶尙全羅楊廣道採訪使。

     儒貪婪傾巧。

    廢王惡之。

    祝髮置八顚寺。

    〈今未詳。

    〉及王復位。

    髮而拜將軍。

    爲三道採訪使。

    務爲漁奪以固寵。

     八月己酉朔。

    日食。

    ○九月。

    流監察使蔡禑于海島。

     禑監左倉頒祿。

    有內竪傳旨。

    輸米于內給宮人。

    禑不從曰。

    今所頒府衛將校祿也。

    若輟與內人。

    恐?聖德。

    王怒流之。

     冬十月。

    元遣濶裡吉思。

    爲征東行中書省平章事。

    耶律逸希爲左丞。

     初。

    哈散還奏。

    王不能服其衆。

    朝廷宜遣官共理。

    元主從之。

     庚子二十六年春正月。

    以洪子藩判中軍事。

    ○夏四月。

    王如元。

     吊皇太後喪也。

     五月。

    遣使獻童女于元。

    ○六月。

    王至上都。

    元釋韓希愈等。

     王至上都。

    元主設隻孫宴。

    華言顔色。

    赴會者衣冠皆一色也。

    王侍宴。

    坐次第四。

    寵眷殊異。

    王亦以羊二百頭酒二百榼。

    上壽。

    元主命唱高麗歌。

    王令宋邦英等。

    歌雙燕曲。

    上王執檀闆。

    廢王起舞。

    元主與後悅。

    王又辨希愈,印侯曲直。

    故釋希愈等。

    歸之。

    元主命本國所奏風俗百事。

    許令依舊。

     秋八月。

    僉議令緻仕上洛郡開國公金方慶卒。

     方慶性忠直信厚。

    嚴毅寡言。

    器宇寬弘。

    不拘小節。

    多識典故。

    能斷事。

    待子弟必以禮。

    檢身勤儉。

    不遺故舊。

    平生不言君上得失。

    雖緻仕閒居。

    憂國如家。

    國有大議必咨之。

    頭髮不白。

    氣骨異常。

    能寒暑無疾。

    翛然而逝。

    年八十九。

    時。

    用事者惡方慶。

    遂沮禮葬。

    後。

    謚忠烈。

     閏月。

    王至自元。

    ○以嬖臣吳祁。

    爲密直司知申事。

    ○冬十月。

    密直副使緻仕李承休卒。

     承休。

    京山人。

    力學工文章。

    性正直。

    無求於世。

    世高其節。

    然酷好浮屠法。

     濶裡吉思。

    欲革奴婢法。

    不果。

     濶裡吉思。

    欲革本國奴婢之法。

    奴婢父母一良者。

    欲聽爲良。

    宰相莫有止者。

    贊成事金之淑。

    引世祖從本國舊俗之詔。

    濶裡吉思。

    不敢復言。

    王復遣贊成事崔有渰。

    如元上表曰。

    我始祖垂戒後嗣。

    凡此賤類。

    其種有別。

    若許從良。

    必通仕路。

    謀亂國家。

    由是。

    小邦之法。

    八世戶籍不幹賤類。

    然後乃得筮仕。

    凡賤類若父母一賤則賤。

    雖本主放良。

    其所生子孫。

    卻還爲賤。

    又本主絶嗣。

    亦屬同宗。

    所以然者。

    不欲使從良也。

    雖防微杜漸。

    亦多乘隙謀亂。

    今省官初莅此邦。

    不察制治之意。

    必欲變更。

    伏望因舊。

    俾從國俗。

     十一月。

    以韓希愈復爲贊成事判軍簿司事。

    金之淑,崔有渰。

    並贊成事。

     王罷印侯職。

    奪萬戶符。

    與王惟紹。

    復以希愈爲相。

    印侯,金忻等。

    懼不敢歸。

    因留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