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餘碩。
公主如元。
不至而復。
皇後訃至。
公主將奔喪。
科斂銀苧。
又選良家女。
行至懿州。
〈在今盛京廣寧縣界。
〉帝勑還國。
乃還。
五月。
征東軍發合浦。
○黑祲竟天。
○六月。
元軍與日本兵。
戰于覇家?。
元軍敗績。
五月戊戌。
諸軍發船。
辛酉。
至日本世界村大明浦。
使通事金貯。
檄諭之。
金周鼎先與倭交鋒。
諸軍皆下與戰。
郞將康彥,康師子等。
死之。
諸軍向一歧島。
元將忽魯勿?船軍百十三人。
遭風漂去。
六月壬申。
至太宰府之覇家?。
〈卽其國之博多津也。
屬西海道築前州。
〉金方慶,金周鼎,樸球,樸之亮。
元將荊萬戶等。
與日本兵合戰。
斬三百餘級。
日本兵突進。
官軍潰。
洪茶丘棄馬走。
元將王萬戶。
復橫擊之。
斬五十餘級。
日本兵乃退。
茶丘僅免。
翌日。
復戰敗績。
軍中又大疫。
死者凡三千餘人。
忻都,茶丘等。
累戰不利。
且範文虎過期不至。
議回軍。
方慶曰。
奉聖旨賫三月糧。
今一月糧尙在。
俟南軍來。
合攻必滅島夷。
諸將莫敢復言。
元遣兵戍合浦。
凡三百騎。
秋七月。
王還京。
王次慶州。
下僧批。
僧輩以綾羅。
賂左右得職。
人謂羅禪師綾首坐。
娶妻居室過半。
八月。
王及公主。
幸慶尙道。
丁卯。
發京師。
丁醜。
次安東。
按廉使閔萱。
苟容自??。
專擅啓事。
以媚王。
人謂內按廉。
王旨別監林貞杞。
奸狡務苛暴。
聚斂事權貴。
以悅衆弭謗。
由是。
譽言日至。
寵幸益隆。
王同日賜貞杞及萱帶紅。
人語曰。
如今邑宰紆朱紱。
盡是生靈血染成。
時。
守令皆欲迎譽。
甫州〈今醴泉郡〉副使樸璘。
安東副使金頵。
供億豊侈。
結彩棚張樂。
判官李檜。
愛惜民力。
務省浮費。
內僚皆毀之。
於是。
移檜於甫州。
璘於安東。
元置脫脫禾孫於慶尙,全羅,忠淸道。
後以本國人爲之。
元征東諸將。
棄師遁還。
範文虎以戰艦三千五百艘,蠻軍十餘萬航海。
七月。
至平壺島。
〈今雲平戶島屬日本西海道之肥前州在一歧島之東。
〉八月一日。
遇颶風敗舟。
五日。
諸將各擇堅艦。
乘之遁去。
文虎來奔。
忻都棄士卒十餘萬于山下。
沒溺者無筭。
屍隨潮入浦。
浦爲之塞。
可踐而行。
諸軍遂還。
元師不還者十餘萬。
我師死者八千餘人。
方颶風起也。
金周鼎以計拯溺。
所活甚衆。
南軍在島推張百戶者。
爲帥作舟。
爲歸計。
日本覘知之。
襲殺殆盡。
其後。
蠻軍揔管沈聦等六人逃來。
自言明州人。
六月十八日。
從葛剌歹萬戶上船。
至日本。
遇惡風船敗。
衆軍十三四萬。
同棲一山。
〈元史五龍山。
〉十月八日。
日本軍至。
我軍飢不能戰。
皆降。
日本擇留工匠及知田者。
皆殺之雲。
〈元史雲。
十萬之軍得還者。
三人耳。
○按。
申叔舟海東諸國記曰。
日本之地。
始於女眞黑龍江之北。
至于我濟州之南。
與琉球相接。
其勢甚長。
據此。
其國陸奧州及蝦蛦之地。
在寧古?東海之地不遠矣。
姜沆看羊錄曰。
日本東山道出羽陸奧二州。
在其國東隅。
陸奧地接蝦蛦。
廣漠無際。
山戎自成聚落。
多産文魚貂皮等物。
後漢鮮卑檀石槐。
見烏侯秦水有魚不能得。
聞倭人善網捕。
於是。
擊倭國。
得千餘家。
徙秦水上。
捕魚助軍食。
至晉猶存數百戶。
我朝李睟光芝峯類說亦雲。
頃歲唐官入鍾城。
開諭忽溫時。
倭人在彼地。
聞知其事雲。
我仁祖甲申歲。
漂倭十五人。
自盛京而至。
蓋自女眞也春地轉來也。
據此諸說而觀之。
則倭與女眞接。
無疑矣。
倭人甞言。
自陸奧渡朝鮮東北海。
道裡絶近。
而北海風高。
疑不敢渡。
金世濂海槎錄又言。
聞秀吉入冦時。
欲從陸奧出我北道。
海中有沮洳沒膝者三百裡。
布以竹籬。
欲渡未果雲。
元世祖東征時。
惟以範文虎十萬軍。
從南海而進。
未聞從檀石槐古道夾擊。
或古今之海道有異而然也。
否則未及知也。
餘考其國地圖。
東西四千餘裡。
南北八百裡。
或四五百裡。
蓋海中大國也。
東接女眞。
東南大洋。
西接我邦。
西南通中國諸蠻夷。
其地形如琵琶。
自古。
無外國之患。
蓋海路絶險。
而中國諸蠻往來。
皆從其西海道。
非此。
無他路也。
是以。
其西海道之肥前州。
置太宰府。
又稱九州節度使。
以防禦焉。
又其東山道蝦蛦海上。
置松前守以鎭之。
於陸奧海上。
設鎭守府。
又有按察使。
常管陸奧出羽二州。
關伯鎭關東。
稱征夷大將軍。
其防患之意甚密。
不惟畏蝦蛦之侵陵也。
其東隅接女眞。
故亦或慮此。
而爲之備也。
蠻夷之盛衰無常。
若蝦蛦扇動北方。
有若檀石槐者出。
而自其東北用兵。
又引中國諸蠻。
擾其西南。
則安危未可知也。
策略之士。
當預籌之也。
〉 贊成事樸恒卒。
恒。
春州吏也。
性聦慧。
能文章有孝行。
初。
蒙兵陷州。
失其父母。
恒於積屍中。
得貌肖者。
收瘞。
凡三百餘人。
恒孜孜奉公。
長於吏事。
寬厚善接人。
時。
征東事務煩劇。
而供億之策及軍機措置。
恒皆爲之。
但臨事自用。
不恤人言。
所擢多恩舊。
人謂白圭一玷。
卒。
謚文懿。
閏月地震。
○王及公主。
至自慶尙道。
○元忻都,洪茶丘,範文虎等還。
○九月。
元陞僉議府。
爲從三品。
鑄印賜之。
○冬十月。
元置鎭軍萬戶府於金州等處。
以印侯爲昭勇大將軍鎭邊萬戶。
張舜龍爲宣武將軍鎭邊揔管。
又於全羅道。
置鎭邊萬戶府。
摘撥本國軍及元軍。
於合浦,加德〈加德島。
在熊神縣。
今熊川縣南海中。
周七十五裡。
〉東萊,蔚州〈蔚州今蔚山〉竹林〈竹林部曲。
在今固城縣東四十裡。
〉巨濟,角山〈角山。
在今晉州府南七十六裡。
〉內禮梁〈內禮梁。
今順天府東八十七裡。
有內禮院。
又內禮浦。
在府東四十九裡。
疑此地。
〉等隘口及耽羅等處。
分俵設烽??。
暗藏船兵。
日夜看望巡綽。
十一月。
黑祲竟天。
○以昇平副使崔碩。
爲秘書郞。
昇平舊俗。
邑倅替還。
必贈以八馬。
惟所擇。
及碩還。
邑人例持馬請擇。
碩笑曰。
馬能至京。
足矣。
何擇爲。
至家。
以馬歸之。
吏不受。
碩曰。
吾守汝州。
吾有牝馬生駒。
今帶以來。
是我之貪也。
汝之不受。
豈非知我之貪。
而以我爲貌辭耶。
並其駒授之。
自是。
其弊遂絶。
州人頌德立石。
號八馬碑。
是歲。
大疫。
京城泥岾。
有盲兒父母俱疫死。
獨與一白狗居。
兒執狗尾出。
人施以飯。
狗不敢先舐。
兒言渴。
狗引至井令飮。
兒賴狗以活。
觀者憐之。
號義犬。
〈按。
當時反君害國之徒。
接跡而起。
而犬能知主。
彼皆禽獸之不若者也。
〉 〈按續文獻通考。
至元十八年。
以本國置站凡四十。
民畜凋耗。
倂爲二十路。
〉 壬午八年春正月。
元罷征東行中書省。
○二月。
元遣兵戍耽羅。
蒙漢軍凡一千四百。
尋令本國。
差官管領。
三月。
置宰樞所司存。
以判三司事韓康,密直副使金伯鈞。
爲宰樞所司存。
時。
兩府皆顧望退託。
莫適謀事。
故置所司存。
六月而替。
夏四月。
元遣兵添戍合浦。
凡三百四十。
命州郡進畋犬。
作大屋于禁苑。
使張恭,李平養鷹。
王日必再至。
二人殺城中鷄狗殆盡。
六月。
行米貨定價法。
都評議使司榜曰。
民生之本。
在米糓。
白金雖貴。
不救飢寒。
自今。
銀甁一事。
折米京城十五六碩。
外方十八九石。
京市署。
視歲豊歉定價。
秋七月戊午朔。
日食。
○遣使如元。
請醫巫。
元主謂使臣曰。
病非巫所能已。
醫則前已遣鍊德新。
何必他醫。
德新。
宋禦醫也。
能合助陽丸。
得幸於王,公主。
伍允孚甞曰。
此藥不宜胎産。
使三韓支胤不蕃。
必此人也。
公主連歲有娠。
及得德新藥。
更不妊娠。
〈按。
助陽丸。
必是壯陽助淫之藥也。
金石燥烈之劑。
不宜於藏精養血。
伍允孚之言。
信然矣。
〉 移禦齊安侯第。
王之移禦頻數。
臣僚嬖倖之家及私第寺院。
輒移幸留住。
或日再移。
不能彈記。
寶文閣學士白文節卒。
文節。
藍浦人。
文詞富贍。
下筆霈然。
爲一時所推。
而不以才自負。
八月。
元賜王駙馬國王印。
○九月。
王及公主。
田于忠淸道。
冬十月。
還京。
王遊田不已。
至是。
與公主田于忠淸道。
至臨津。
〈在今坡州北十七裡。
〉公主怒曰。
遊田非急務。
何爲引我至此。
次安南。
〈今富平。
〉責尹秀曰。
此地無鵝鵠。
何誘王遠來。
又謂王曰。
王惟遊田是務。
奈國事何。
王慚憤。
露坐於外。
將軍樸義。
獲一鵠來。
王大悅賜衣。
王火獵。
民有焚禾者。
償其直。
公主謂趙仁?曰。
民病已不可言。
扈從者勞矣。
盍歸乎。
遂還。
以林貞杞爲全羅道按廉使。
時。
權瑞精按廉慶尙道。
黃守命忠淸。
崔崇西海。
鄭良佐交州。
金仁琬安集東界。
貞杞姦。
瑞精暴。
良佐愚而貪。
崇佞而怯。
仁琬浮虗小實。
守命枉直相半。
時之任用如此。
十一月。
遣使諸道。
復修戰艦。
元將復征日本。
遣使來修戰艦。
於是。
分遣宋玢等于慶尙,全羅,忠淸,西海四道。
董役。
元又送楮鏹三千錠。
爲修戰艦之費。
初。
本國人庾賙。
言於元主曰。
以蠻夷攻蠻夷。
中國之勢也。
請令高麗蠻子。
征日本。
令高麗。
備兵糧二十萬石。
元主許之。
禿魯花,金忻等。
謂賙曰。
汝非黔弼,資諒之孫耶。
而欲壞國家如此。
賙曰。
汝國王。
如泥塑佛耳。
尹秀,李貞,樸義,梁善大等。
剝民所取。
亦足以備軍糧。
我欲去奸臣。
復正三韓也。
又有杆城人宋蕃者。
告於元曰。
高麗東西界。
歸於朝廷。
其田尙爲國人所有。
計其畒。
可得四萬石。
請充軍糧。
中書省遣人徵之。
王召問宰樞。
對曰。
前者庾賙。
請賦二十萬石。
家抽戶斂。
僅得四分之一。
若增四萬。
何以辦之。
王遣趙仁?。
請減軍糧。
元主曰。
誠若不能。
量力爲之。
可也。
十二月。
遣嬖臣李英柱。
廵歷州郡。
初。
王爲世子。
聞鞋工金準提之妻美。
納之。
有身已數月。
生女。
養之如己出。
英柱棄其妻娶之。
時稱國壻。
及卽位。
超拜郞將。
出入宮禁。
權勢日熾。
多行不義。
流毒中外。
爲人物推考都監。
告王曰。
大臣內僚。
多置田莊。
爲逋逃淵藪。
乞徵銀布。
充國用。
具姓名以進。
王大怒。
將鞫之。
英柱又言。
聚逋民者。
廉承益爲首。
於是。
承益及諸嬖衆謗紛然。
事遂寢。
時。
鷹坊怯憐口及內竪賤者。
皆受賜田。
多至數百結。
少或三四十結。
誘民爲佃。
凡民田在旁近者。
並收租。
州縣賦稅無所入。
守令有繩以法者。
誣讒抵罪。
承益,尹秀,李貞,樸義,元卿,高宗秀,李之氐,鄭承伍,樸卿等。
尤甚。
之氐受田尤多。
世子謂之氐曰。
汝雖無田。
亦不乏。
之氐慙而退。
舊制。
受王旨者。
必先關承旨。
酌可否。
奏而行之。
至是。
內僚皆先白王。
承旨但署押而已。
王使英柱。
廵歷州郡。
察吏賢不肖以聞。
〈按。
廵察州郡之任。
當擇廉明公正之人。
而王之用人如此。
何以得其實乎。
〉 下 癸未九年春二月。
賜三番忽赤畿縣田。
爲放牧所。
議儒士充軍。
旣而止之。
王用尹秀言。
將令儒士充軍。
右承旨鄭可臣曰。
先王用人。
文武如左右手。
上國法。
儒戶不與軍事。
今欲使褎衣博帶之徒。
被堅執銳。
遠從征伐。
恐?盛德。
王然之。
三月。
遣部夫使于諸道。
時以東征。
令諸道。
備兵糧造戰艦修軍器。
令宗室百官及工商奴隷僧徒。
出軍糧有差。
重房調兵。
往往撤屋而逃。
奪其田。
以與從軍者。
四隣不告。
徵銀一斤。
舍匿二斤。
軍簿判書尹秀死。
秀管鷹坊。
倚勢爲惡。
無所不至。
至是暴得疾。
撞壁大呼曰。
狐兔獐鹿。
來噉我肉。
遂死。
夏四月。
順昌宮災。
戊申夜。
有物赤如火大如鬥。
漸廣如席。
墮順昌宮。
流星繼隕。
旣而暴風大起。
宮中焚蕩無餘。
王召文昌裕,伍允孚曰。
甞言當有火災。
何以知其然耶。
對曰。
天譴章章。
此猶爲小災也。
允孚以天變。
請設消災道塲。
鄭可臣謂廉承益曰。
天變豈浮屠法所能禳哉。
盍請修德。
承益曰。
吾豈不知。
然難言也。
五月。
罷修艦調兵等事。
元中承崔彧言。
江南盜起。
民不聊生。
日本之役。
宜姑止之。
於是。
帝寢東征之議。
後。
帝以倭俗尙佛。
遣王積翁。
與僧如智。
使日本。
舟人不願行。
殺積翁。
六月。
元冊王爲征東中書省左丞相。
○秋七月。
置鷹坊都監。
以金周鼎,樸義。
爲使。
先是。
王以旱災。
欲罷鷹坊。
問於宰樞。
印侯曰。
鷹坊請於帝而置之。
豈宜遽罷。
至是置都監。
以金周鼎爲使。
周鼎甞以女嫁尹秀子。
亦以鷹犬媚王。
頗張權勢。
語人曰。
有王命不獲已也。
崔氏曰。
民怨傷和。
旱魃爲災。
無足恠者。
王幸一悟。
而爲左右者。
不能將順其美。
開惜君心。
皆緘口結舌。
卒使奸佞。
沮王爲善之心。
當時宰輔。
能逭吾君不能之罪乎。
八月。
選衣冠子弟。
充世子府宿衛。
○召還弟順安公琮于仇音島。
〈麗志。
屬江華。
今未詳。
〉○九月。
召還王子滋。
○冬十月。
王及公主。
田于南京。
尹秀,李貞,樸義等。
導王遊田。
無所不至。
時。
世子謜年九歲。
聞之泣曰。
百姓困窮。
又當東作。
父王何爲遠獵。
王聞之曰。
小兒恠哉。
未幾。
公主疾。
不果行。
世子聦穎絶人。
甞見將作署其人。
衣破布衫負柴入宮門。
曰我美衣服而百姓若此。
於心安乎。
又宮奴取裡兒紙鳶。
世子卽命還之。
甞謂行李別監魏璇曰。
奇恠妖妄。
皆所不取。
但可以前修之事告我耳。
廉承益甞進相師天一。
天一相世子曰。
慈眼不喜鷹犬。
時。
樸義在側。
世子顧曰。
以鷹犬從臾吾君者。
此老狗也。
義慚而退。
王有疾。
博士康煦。
甞燃頭燃臂。
以救王疾。
及煦死。
世子聞之曰。
人臣事上之道。
在於忠勤盡節。
燃頭燃臂。
乃浮屠之事。
非君子所爲。
而煦乃媚上。
敢行非禮。
雖死何惜。
聞者歎服。
十二月。
中贊金方慶緻仕。
加僉議令。
封上洛郡開國伯。
賜食邑一千戶。
食實封三百戶。
一日。
乞告上塚。
王遣子恂。
爲太白山祭告使。
隨之至鄕。
爲親舊留數日。
謂曰秋稼登場。
民力未暇。
豈可久煩汝爲。
遂還。
甲申十年春正月。
以嬖臣廉承益。
爲三南都廵問使。
承益權傾一國。
正郞尹敦,郞將吳叔富等。
言用事臣廉承益可斬。
曺允通聞之以告。
鞫流二人。
籍其田民。
由是。
人莫敢忤視。
夏四月。
王及公主世子。
如元。
從臣千二百餘人。
賫銀六百三十餘斤。
紵布二千四百四十餘匹。
楮幣千八百餘錠。
秋七月。
金?卒。
貞和院主有寵於王。
認民爲隷。
民訴于典法司。
有旨督令斷與貞和。
判書金?。
與同僚。
知其寃。
不能違。
惟郞李行儉。
死執不可。
會。
疾作在告。
?等遂斷爲隷。
有人夢利刃自天下。
亂斫一司之吏。
明日。
?疽發背死。
同僚相繼死。
惟行儉免。
九月。
王及公主世子。
至自元。
○冬十一月。
徵中道丁夫。
營竹坂宮大殿。
○王獵于都羅山。
〈在今長湍臨津南二十五裡。
〉○十二月。
以洪子藩爲僉議贊成事。
金周鼎知都僉議事。
乙酉十一年春正月。
東寧府千戶崔坦。
來享王。
崔氏曰。
坦背國附元。
割國之半而據之。
噬主之心。
狺然未已。
其享豈出於誠耶。
甘受其享。
而不之疑。
如有不測之禍起於樽俎。
王何以處之哉。
王與公主世子。
獵于平州溫井。
供億之費。
不可勝言。
時。
權貴侵奪民田。
姦氓附勢。
多免賦役。
凡諸徵斂。
平民苦之。
二月。
地震。
○秋八月。
以?者金子廷。
爲東京副使。
公主謂王曰。
餘聞東京。
是王之外鄕。
然乎。
王曰然。
公主曰。
然則家奴爲邑宰。
可乎。
南班人得居中外重任。
始自何代。
王曰。
自元廟始。
公主曰。
王眞元王之子也。
王有慚色。
王留意音律。
甞使內竪。
與伶人皷樂。
公主遣人告王曰。
以絲竹而理國家。
非所聞也。
王遂罷之。
九月。
王及公主。
幸南京。
時。
禾稼未收。
皆爲從騎蹂踐。
南京副使嚴守安。
勸王幸三角山文殊窟。
鑿山開道。
一方騷然。
王以守安爲能。
賜三品階。
冬十月。
王及公主。
至自南京。
○十一月朔。
日食。
○十二月。
元復遣使。
督造戰船。
元主憤日本襲殺島中軍。
將復征日本也。
元中書省移牒。
調發軍糧十萬石。
丙戌十二年春正月。
元詔寢東征之役。
元期以是年三月。
發各處兵。
八月。
會於合浦。
尙書劉宣上言。
此役不息。
安危所係。
遂下詔罷征日本。
三月。
以安戩爲左承旨。
王欲以參官授一內官。
戩執不可。
王強之。
對曰。
題品銓注。
豈臣所堪。
乞擇賢者代之。
言甚剴切。
王怒起入內。
戩隨之。
啓曰。
臣罪當罷。
內竪參官之命。
乞須後日。
王已逾閫。
顧而厲聲曰可。
左右皆懼。
戩退徐曰。
殿下許臣矣。
遂削去擬牒。
戩。
竹州〈今竹山。
〉人。
典銓注。
每守正不阿。
時稱鐵餻。
夏四月朔。
雨雹而氷。
凡八日。
五月丁卯朔。
日食。
○王獵于西海道。
〈本史無還宮月日。
〉 宰相伏閤諫曰。
不麛不卵。
聖人之訓。
又値久旱。
飢饉薦臻。
實非行樂之時。
且農事方殷。
民皆歸於南畒。
車駕一出。
恐妨耘耔。
伏望待秋而獮。
不從。
秋七月。
賀節使知密直司事郭預。
卒于道。
預。
淸州人。
有才行。
無汲引者。
蹇滯不進。
王素聞其名。
及卽位。
始擢用。
入參機務。
士林稱得人。
爲人平淡勁直。
謙遜樂易。
雖至貴顯。
如布衣時。
善屬文。
書法瘦勁。
成一家軆。
當世效之。
其在翰院。
每雨中跣足持傘。
獨至龍化池。
賞蓮賦詩。
後人高其風緻。
多詠其事。
〈詩曰。
賞蓮三度到龍池。
翠蓋紅粧似舊時。
唯有看花玉堂客。
風情未減鬢如絲。
〉 八月。
遣使東眞。
刷流民。
○冬十一月。
命史官撰國史。
初。
元中書省。
因國史院報。
令具錄本國累朝事迹及臣服日月。
與帝卽位以來使介名目。
國王親朝年月以呈。
至是命撰。
十二月。
以印侯副知密直司事。
丁亥十三年春正月。
判密直司事李尊庇卒。
尊庇性正直。
好學能文。
善隷書。
東征之役。
爲三道都廵問使。
調發軍糧戰艦。
先期辦集。
不擾民。
州郡賴以安焉。
二月。
中贊元傅卒。
傅。
原州人。
及拜中贊。
甞退食。
門生來謁。
命之坐。
與語曰。
予濫首鈞衡。
才不逮志。
物論何如。
有方于宣者對曰。
人謂公之爲政如其姓。
傅大笑曰。
吾法吾姓。
輪至於此。
汝法汝姓。
將止何地。
謚文純。
以宋玢知都僉議事。
○三月。
監試試員林貞杞。
享王。
貞杞享王。
珍膳花果。
豊侈無比。
故事掌試者。
放榜後宴賀客凡三日。
近年。
先試享王。
謂之品呈。
蓋以宴品。
先呈于王也。
遂爲常例。
元合浦戍軍還。
東眞骨嵬國萬戶。
亦領蠻軍一千來戍。
至是又還。
全羅道大飢。
人有食其子者。
夏四月。
王及公主。
獵于西海道。
獵騎一千五百。
宰相諫曰。
旱旣太甚。
民方耘耔。
竊恐此行召斂民怨。
且禽獸時方胎孕。
不可獵也。
王怒不聽。
元遣使頒鈔。
至元寶鈔。
與中統鈔通行。
以至元鈔一貫。
當中統鈔五貫。
使爲子母用。
有狐晝入正殿。
○禁市中合鑄銀銅。
時。
用碎銀爲貨。
人有以銀銅合鑄。
故禁之。
王及公主。
至自西海道。
以狐恠。
移禦神孝寺。
六月。
貶知僉議事金周鼎。
爲淸州牧使。
先是。
周鼎侍宴。
以言忤公主。
公主大怒。
命曳出罷其職。
至是貶之。
奪虎頭牌。
秋七月。
王自將發京師。
助征乃顔。
元乃顔反。
王遣使請助兵。
許之。
王閱兵。
親祭纛于宮門。
以印侯爲中軍萬戶。
韓希愈爲左翼萬戶。
令百官品出戰馬有差。
親助征。
公主餞于涼樓。
庚寅。
王統前軍。
出次開城卵山。
〈古城基。
在今開城府西二十三裡。
〉王潸然泣下。
羣臣皆掩泣。
己亥。
次溫泉。
遣樸之亮。
以兵一千。
戍東界備女眞。
遣將軍柳庇等如元。
奏親將兵已發。
八月。
元罷徵兵。
王遂入賀。
九月。
至燕京。
召公主世子入朝。
丁卯。
柳庇等還言。
帝親征乃顔擒之。
〈盛京志雲。
水達達屯田緫管寄僧。
與乃顔戰於高麗雙城。
按據此。
則乃顔所據。
卽我東北界外之地。
後日。
其黨哈丹。
亦從東北界來。
〉罷諸路兵。
且命王入賀。
王遂乘傳入朝。
戊辰。
公主遣庇如元。
請從王入朝。
九月甲寅。
王至燕京。
召公主世子入朝。
公主使印侯等。
選良家女。
廵軍忽赤。
搜索人家。
雖無女者。
亦被驚擾。
怨泣之聲。
遍於閭巷。
全羅道王旨別監權宜。
以銀四十斤虎皮二十領。
獻世子助行李。
世子曰。
此物皆剝民斂怨。
悉還其主。
冬十月戊午朔。
日食。
○公主世子如元。
不至而復。
乙未。
公主至西京。
聞賊起鹹平路。
〈鹹平府金置。
元初因之。
隷開元路。
今其地在盛京鉄嶺縣東南。
〉道梗遂還。
十一月。
元遣?剌兒。
爲耽羅達魯花赤。
○知都僉議府事緻仕朱悅卒。
悅以綾城縣吏登第。
歷宰州府。
有聲績。
元宗朝。
連按忠淸,慶尙,全羅。
威名日振。
國有大事擇使命。
必首擧之。
爲按廉時。
內臣崔仲卿。
奉使至。
服美誇人。
悅衣弊衣伸腳坐。
捫虱而談。
傍若無人。
仲卿慙赧。
性嚴重不苛細。
甞宿一州。
夜半。
火發突隙。
燃寢席。
悅驚起。
邑吏大懼。
終不問。
有人告某邑宰受賂。
悅曰。
貪鄙武夫。
受些少賂。
如狗食不潔。
何足數也。
遂不罪。
元遣忽林赤。
將兵鎭合浦。
供億浩繁。
士卒徵求無厭。
小不滿意。
便侵暴。
一方騷然。
以悅爲慶尙道按撫使。
悅至合浦。
減軍須冗費什七八。
士卒忿怒攘臂。
悅儼然不動。
面諭以義。
士卒斂退。
民賴以安。
王卽位。
重悅才名。
遂至顯用。
性寬厚。
不營家産。
雖爲達官。
自奉如寒士。
文章富贍。
筆法亦奇。
王常稱其賢。
然貌醜。
鼻如爛橘。
公主始至宴群臣。
悅起爲壽。
公主驚曰。
何處令老醜鬼近我耶。
王曰。
此老貌醜如鬼。
心淸如水。
公主敬重。
擧觴而飮。
卒。
謚文節。
十二月。
王至自元。
○禁國內婚嫁。
因命許珙等選童女。
將進于元也。
以許珙爲僉議中贊。
洪子藩,韓康。
並爲僉議贊成事。
趙仁?,廉承益。
並知都僉議司事。
珙恭謹。
子藩剛峻。
每論事不苟同。
而所爭者公也。
康慈仁。
尙佛而已。
仁?雖有才局。
以譯語進。
承益惟以左道。
得倖於兩宮。
戊子十四年春正月。
以安珦爲左副承旨。
○廉承益免。
以嬖臣印侯。
知都僉議事。
時。
洪子藩爲首相。
趙仁?爲亞相。
承益次之。
承益常居禁中。
希至都堂。
一日。
子藩先出。
仁?語承益曰。
國人謂洪公眞宰相。
謂我爲老譯。
謂公爲老呪。
我等不預眞宰相之目。
唯當勤朝衙夕直耳。
承益卽日辭免。
二月。
宦者崔世延。
享王。
世延怒其妻悍妬。
自宮爲閹。
因宦者陶成器以進。
得幸於王。
及公主擅權用事。
多受賄賂。
臣僚升黜。
多出其口。
雖宗室宰輔。
不敢逆其意。
人多歆艶。
至有自宮者。
至是享王。
公主以饌品過侈。
不受。
置馬畜滋長別監。
先是。
放馬於諸島。
使之蕃息。
簡出壯者。
以充尙乘。
其餘班賜諸王宰輔文武臣僚。
而耽羅之出居多。
自逆賊之亂。
元令島民陸居。
而耽羅別屬於元。
馬畜不蕃。
歲貢甚少。
國有親朝助征之事。
令外官獻馬。
又品斂百官。
而至奪外郡良馬。
內外苦之。
朝議以謂。
若置官選牝馬牸牛。
使之蕃息。
則可備將來。
有是命。
三月。
左右翼萬戶羅裕,韓希愈等。
享王。
王酒酣。
起舞自歌。
王屢於宴席起舞。
公主止之不聽。
後。
王宴群臣。
上將軍鄭仁卿。
爲侏儒舞。
將軍簡弘。
爲倡優戱。
王拍手而舞。
君臣相謔。
不以爲恥。
禁獻細麻布。
先是。
慶尙道勸農使蔡謨。
多斂細麻布。
獻王。
又賂權貴。
及李德孫,薛永仁等繼來。
增其數。
又倍尺數。
民甚苦。
王聞之。
命禁獻。
德孫。
淳牧之子。
甞按三南。
以掊克作威。
爲慶尙道王旨使用別監。
剝民膏血。
以市寵。
近侍金龍釰。
題馹壁雲。
慶尙州道殘民血。
染出德孫三品職。
德孫訴王流之。
遣使諸道榷塩。
○夏四月。
元冊王爲征東行尙書省左丞相。
○五月。
遣兵赴元。
旣而罷之。
時。
元乃顔餘黨復反。
元右丞相?出。
令發兵五千及軍糧。
赴建州。
〈盛京志。
建州渤海置。
明建州卽今興京。
距我地不遠。
元史。
乃顔叛。
?出棄妻子。
直抵建州。
距鹹平千五百裡。
鹹平今開原界。
去興京不遠。
然則明所置建州。
恐非元以前之建州。
〉先是。
王難於助戰。
遣趙永仁入奏曰。
今東鄙未寧。
請親卛征北兵。
移鎭雙城。
元主許之。
故?出以此請兵與糧。
然建州距本國三千餘裡。
山川險阻。
餉道不通。
又儲蓄殫竭。
王召大臣議。
皆曰。
從之則力不能堪。
違之則恐負助征之意。
莫若聲言助征。
以緩運糧。
於是。
遣萬戶羅裕。
領軍啓行。
復遣使奏之。
元主命除建州運糧。
以助征兵。
移戍鐵嶺。
〈在今淮陽府北三十九裡。
通北道大關防。
〉令王留鎭本國。
六月。
以印侯爲僉議贊成事。
時。
韓康緻仕。
以侯代之。
侯以公主私屬。
貴寵用事。
數年之間。
驟登宰輔。
其徒車信,張舜龍。
皆貪暴虐民。
媚事公主。
而外臣如林貞杞,廉承益,宋玢之徒。
相與慫惥。
俱得貴幸。
舜龍第宅侈麗。
以瓦礫築外垣。
狀花草以爲文。
時稱張家墻。
惟盧英。
雖以怯憐口來。
而溫厚聦敏。
頗知書。
非侯,舜龍之比。
秋七月。
以鄭可臣判密直司事。
李益培副知密直司事。
益培。
奎報之孫。
以文學名。
通敏強記。
然好色嗜酒。
無節操。
甞受賂借述。
士林鄙之。
罷典法判書元貞。
以金頵代之。
時。
?官內僚用事。
法司十餘員。
以非罪同時罷職。
知密直司事趙抃卒。
抃。
沖之孫也。
美風姿性寬平。
初以行首。
宿衛江都。
一日。
晩入門已閉。
元宗聞之。
命從隙入。
抃辭曰。
人臣不宜從隙而入。
竟不奉命。
以闕直罷。
人稱其直。
?者崔世延,陶成器。
以罪流島。
世延奪人奴婢。
忤世子意。
又多畜猘犬。
噬殺人。
貞和宮主聞之。
命毋畜猘犬。
世延厲聲曰。
宮主餘
公主如元。
不至而復。
皇後訃至。
公主將奔喪。
科斂銀苧。
又選良家女。
行至懿州。
〈在今盛京廣寧縣界。
〉帝勑還國。
乃還。
五月。
征東軍發合浦。
○黑祲竟天。
○六月。
元軍與日本兵。
戰于覇家?。
元軍敗績。
五月戊戌。
諸軍發船。
辛酉。
至日本世界村大明浦。
使通事金貯。
檄諭之。
金周鼎先與倭交鋒。
諸軍皆下與戰。
郞將康彥,康師子等。
死之。
諸軍向一歧島。
元將忽魯勿?船軍百十三人。
遭風漂去。
六月壬申。
至太宰府之覇家?。
〈卽其國之博多津也。
屬西海道築前州。
〉金方慶,金周鼎,樸球,樸之亮。
元將荊萬戶等。
與日本兵合戰。
斬三百餘級。
日本兵突進。
官軍潰。
洪茶丘棄馬走。
元將王萬戶。
復橫擊之。
斬五十餘級。
日本兵乃退。
茶丘僅免。
翌日。
復戰敗績。
軍中又大疫。
死者凡三千餘人。
忻都,茶丘等。
累戰不利。
且範文虎過期不至。
議回軍。
方慶曰。
奉聖旨賫三月糧。
今一月糧尙在。
俟南軍來。
合攻必滅島夷。
諸將莫敢復言。
元遣兵戍合浦。
凡三百騎。
秋七月。
王還京。
王次慶州。
下僧批。
僧輩以綾羅。
賂左右得職。
人謂羅禪師綾首坐。
娶妻居室過半。
八月。
王及公主。
幸慶尙道。
丁卯。
發京師。
丁醜。
次安東。
按廉使閔萱。
苟容自??。
專擅啓事。
以媚王。
人謂內按廉。
王旨別監林貞杞。
奸狡務苛暴。
聚斂事權貴。
以悅衆弭謗。
由是。
譽言日至。
寵幸益隆。
王同日賜貞杞及萱帶紅。
人語曰。
如今邑宰紆朱紱。
盡是生靈血染成。
時。
守令皆欲迎譽。
甫州〈今醴泉郡〉副使樸璘。
安東副使金頵。
供億豊侈。
結彩棚張樂。
判官李檜。
愛惜民力。
務省浮費。
內僚皆毀之。
於是。
移檜於甫州。
璘於安東。
元置脫脫禾孫於慶尙,全羅,忠淸道。
後以本國人爲之。
元征東諸將。
棄師遁還。
範文虎以戰艦三千五百艘,蠻軍十餘萬航海。
七月。
至平壺島。
〈今雲平戶島屬日本西海道之肥前州在一歧島之東。
〉八月一日。
遇颶風敗舟。
五日。
諸將各擇堅艦。
乘之遁去。
文虎來奔。
忻都棄士卒十餘萬于山下。
沒溺者無筭。
屍隨潮入浦。
浦爲之塞。
可踐而行。
諸軍遂還。
元師不還者十餘萬。
我師死者八千餘人。
方颶風起也。
金周鼎以計拯溺。
所活甚衆。
南軍在島推張百戶者。
爲帥作舟。
爲歸計。
日本覘知之。
襲殺殆盡。
其後。
蠻軍揔管沈聦等六人逃來。
自言明州人。
六月十八日。
從葛剌歹萬戶上船。
至日本。
遇惡風船敗。
衆軍十三四萬。
同棲一山。
〈元史五龍山。
〉十月八日。
日本軍至。
我軍飢不能戰。
皆降。
日本擇留工匠及知田者。
皆殺之雲。
〈元史雲。
十萬之軍得還者。
三人耳。
○按。
申叔舟海東諸國記曰。
日本之地。
始於女眞黑龍江之北。
至于我濟州之南。
與琉球相接。
其勢甚長。
據此。
其國陸奧州及蝦蛦之地。
在寧古?東海之地不遠矣。
姜沆看羊錄曰。
日本東山道出羽陸奧二州。
在其國東隅。
陸奧地接蝦蛦。
廣漠無際。
山戎自成聚落。
多産文魚貂皮等物。
後漢鮮卑檀石槐。
見烏侯秦水有魚不能得。
聞倭人善網捕。
於是。
擊倭國。
得千餘家。
徙秦水上。
捕魚助軍食。
至晉猶存數百戶。
我朝李睟光芝峯類說亦雲。
頃歲唐官入鍾城。
開諭忽溫時。
倭人在彼地。
聞知其事雲。
我仁祖甲申歲。
漂倭十五人。
自盛京而至。
蓋自女眞也春地轉來也。
據此諸說而觀之。
則倭與女眞接。
無疑矣。
倭人甞言。
自陸奧渡朝鮮東北海。
道裡絶近。
而北海風高。
疑不敢渡。
金世濂海槎錄又言。
聞秀吉入冦時。
欲從陸奧出我北道。
海中有沮洳沒膝者三百裡。
布以竹籬。
欲渡未果雲。
元世祖東征時。
惟以範文虎十萬軍。
從南海而進。
未聞從檀石槐古道夾擊。
或古今之海道有異而然也。
否則未及知也。
餘考其國地圖。
東西四千餘裡。
南北八百裡。
或四五百裡。
蓋海中大國也。
東接女眞。
東南大洋。
西接我邦。
西南通中國諸蠻夷。
其地形如琵琶。
自古。
無外國之患。
蓋海路絶險。
而中國諸蠻往來。
皆從其西海道。
非此。
無他路也。
是以。
其西海道之肥前州。
置太宰府。
又稱九州節度使。
以防禦焉。
又其東山道蝦蛦海上。
置松前守以鎭之。
於陸奧海上。
設鎭守府。
又有按察使。
常管陸奧出羽二州。
關伯鎭關東。
稱征夷大將軍。
其防患之意甚密。
不惟畏蝦蛦之侵陵也。
其東隅接女眞。
故亦或慮此。
而爲之備也。
蠻夷之盛衰無常。
若蝦蛦扇動北方。
有若檀石槐者出。
而自其東北用兵。
又引中國諸蠻。
擾其西南。
則安危未可知也。
策略之士。
當預籌之也。
〉 贊成事樸恒卒。
恒。
春州吏也。
性聦慧。
能文章有孝行。
初。
蒙兵陷州。
失其父母。
恒於積屍中。
得貌肖者。
收瘞。
凡三百餘人。
恒孜孜奉公。
長於吏事。
寬厚善接人。
時。
征東事務煩劇。
而供億之策及軍機措置。
恒皆爲之。
但臨事自用。
不恤人言。
所擢多恩舊。
人謂白圭一玷。
卒。
謚文懿。
閏月地震。
○王及公主。
至自慶尙道。
○元忻都,洪茶丘,範文虎等還。
○九月。
元陞僉議府。
爲從三品。
鑄印賜之。
○冬十月。
元置鎭軍萬戶府於金州等處。
以印侯爲昭勇大將軍鎭邊萬戶。
張舜龍爲宣武將軍鎭邊揔管。
又於全羅道。
置鎭邊萬戶府。
摘撥本國軍及元軍。
於合浦,加德〈加德島。
在熊神縣。
今熊川縣南海中。
周七十五裡。
〉東萊,蔚州〈蔚州今蔚山〉竹林〈竹林部曲。
在今固城縣東四十裡。
〉巨濟,角山〈角山。
在今晉州府南七十六裡。
〉內禮梁〈內禮梁。
今順天府東八十七裡。
有內禮院。
又內禮浦。
在府東四十九裡。
疑此地。
〉等隘口及耽羅等處。
分俵設烽??。
暗藏船兵。
日夜看望巡綽。
十一月。
黑祲竟天。
○以昇平副使崔碩。
爲秘書郞。
昇平舊俗。
邑倅替還。
必贈以八馬。
惟所擇。
及碩還。
邑人例持馬請擇。
碩笑曰。
馬能至京。
足矣。
何擇爲。
至家。
以馬歸之。
吏不受。
碩曰。
吾守汝州。
吾有牝馬生駒。
今帶以來。
是我之貪也。
汝之不受。
豈非知我之貪。
而以我爲貌辭耶。
並其駒授之。
自是。
其弊遂絶。
州人頌德立石。
號八馬碑。
是歲。
大疫。
京城泥岾。
有盲兒父母俱疫死。
獨與一白狗居。
兒執狗尾出。
人施以飯。
狗不敢先舐。
兒言渴。
狗引至井令飮。
兒賴狗以活。
觀者憐之。
號義犬。
〈按。
當時反君害國之徒。
接跡而起。
而犬能知主。
彼皆禽獸之不若者也。
〉 〈按續文獻通考。
至元十八年。
以本國置站凡四十。
民畜凋耗。
倂爲二十路。
〉 壬午八年春正月。
元罷征東行中書省。
○二月。
元遣兵戍耽羅。
蒙漢軍凡一千四百。
尋令本國。
差官管領。
三月。
置宰樞所司存。
以判三司事韓康,密直副使金伯鈞。
爲宰樞所司存。
時。
兩府皆顧望退託。
莫適謀事。
故置所司存。
六月而替。
夏四月。
元遣兵添戍合浦。
凡三百四十。
命州郡進畋犬。
作大屋于禁苑。
使張恭,李平養鷹。
王日必再至。
二人殺城中鷄狗殆盡。
六月。
行米貨定價法。
都評議使司榜曰。
民生之本。
在米糓。
白金雖貴。
不救飢寒。
自今。
銀甁一事。
折米京城十五六碩。
外方十八九石。
京市署。
視歲豊歉定價。
秋七月戊午朔。
日食。
○遣使如元。
請醫巫。
元主謂使臣曰。
病非巫所能已。
醫則前已遣鍊德新。
何必他醫。
德新。
宋禦醫也。
能合助陽丸。
得幸於王,公主。
伍允孚甞曰。
此藥不宜胎産。
使三韓支胤不蕃。
必此人也。
公主連歲有娠。
及得德新藥。
更不妊娠。
〈按。
助陽丸。
必是壯陽助淫之藥也。
金石燥烈之劑。
不宜於藏精養血。
伍允孚之言。
信然矣。
〉 移禦齊安侯第。
王之移禦頻數。
臣僚嬖倖之家及私第寺院。
輒移幸留住。
或日再移。
不能彈記。
寶文閣學士白文節卒。
文節。
藍浦人。
文詞富贍。
下筆霈然。
爲一時所推。
而不以才自負。
八月。
元賜王駙馬國王印。
○九月。
王及公主。
田于忠淸道。
冬十月。
還京。
王遊田不已。
至是。
與公主田于忠淸道。
至臨津。
〈在今坡州北十七裡。
〉公主怒曰。
遊田非急務。
何爲引我至此。
次安南。
〈今富平。
〉責尹秀曰。
此地無鵝鵠。
何誘王遠來。
又謂王曰。
王惟遊田是務。
奈國事何。
王慚憤。
露坐於外。
將軍樸義。
獲一鵠來。
王大悅賜衣。
王火獵。
民有焚禾者。
償其直。
公主謂趙仁?曰。
民病已不可言。
扈從者勞矣。
盍歸乎。
遂還。
以林貞杞爲全羅道按廉使。
時。
權瑞精按廉慶尙道。
黃守命忠淸。
崔崇西海。
鄭良佐交州。
金仁琬安集東界。
貞杞姦。
瑞精暴。
良佐愚而貪。
崇佞而怯。
仁琬浮虗小實。
守命枉直相半。
時之任用如此。
十一月。
遣使諸道。
復修戰艦。
元將復征日本。
遣使來修戰艦。
於是。
分遣宋玢等于慶尙,全羅,忠淸,西海四道。
董役。
元又送楮鏹三千錠。
爲修戰艦之費。
初。
本國人庾賙。
言於元主曰。
以蠻夷攻蠻夷。
中國之勢也。
請令高麗蠻子。
征日本。
令高麗。
備兵糧二十萬石。
元主許之。
禿魯花,金忻等。
謂賙曰。
汝非黔弼,資諒之孫耶。
而欲壞國家如此。
賙曰。
汝國王。
如泥塑佛耳。
尹秀,李貞,樸義,梁善大等。
剝民所取。
亦足以備軍糧。
我欲去奸臣。
復正三韓也。
又有杆城人宋蕃者。
告於元曰。
高麗東西界。
歸於朝廷。
其田尙爲國人所有。
計其畒。
可得四萬石。
請充軍糧。
中書省遣人徵之。
王召問宰樞。
對曰。
前者庾賙。
請賦二十萬石。
家抽戶斂。
僅得四分之一。
若增四萬。
何以辦之。
王遣趙仁?。
請減軍糧。
元主曰。
誠若不能。
量力爲之。
可也。
十二月。
遣嬖臣李英柱。
廵歷州郡。
初。
王爲世子。
聞鞋工金準提之妻美。
納之。
有身已數月。
生女。
養之如己出。
英柱棄其妻娶之。
時稱國壻。
及卽位。
超拜郞將。
出入宮禁。
權勢日熾。
多行不義。
流毒中外。
爲人物推考都監。
告王曰。
大臣內僚。
多置田莊。
爲逋逃淵藪。
乞徵銀布。
充國用。
具姓名以進。
王大怒。
將鞫之。
英柱又言。
聚逋民者。
廉承益爲首。
於是。
承益及諸嬖衆謗紛然。
事遂寢。
時。
鷹坊怯憐口及內竪賤者。
皆受賜田。
多至數百結。
少或三四十結。
誘民爲佃。
凡民田在旁近者。
並收租。
州縣賦稅無所入。
守令有繩以法者。
誣讒抵罪。
承益,尹秀,李貞,樸義,元卿,高宗秀,李之氐,鄭承伍,樸卿等。
尤甚。
之氐受田尤多。
世子謂之氐曰。
汝雖無田。
亦不乏。
之氐慙而退。
舊制。
受王旨者。
必先關承旨。
酌可否。
奏而行之。
至是。
內僚皆先白王。
承旨但署押而已。
王使英柱。
廵歷州郡。
察吏賢不肖以聞。
〈按。
廵察州郡之任。
當擇廉明公正之人。
而王之用人如此。
何以得其實乎。
〉 下 癸未九年春二月。
賜三番忽赤畿縣田。
爲放牧所。
議儒士充軍。
旣而止之。
王用尹秀言。
將令儒士充軍。
右承旨鄭可臣曰。
先王用人。
文武如左右手。
上國法。
儒戶不與軍事。
今欲使褎衣博帶之徒。
被堅執銳。
遠從征伐。
恐?盛德。
王然之。
三月。
遣部夫使于諸道。
時以東征。
令諸道。
備兵糧造戰艦修軍器。
令宗室百官及工商奴隷僧徒。
出軍糧有差。
重房調兵。
往往撤屋而逃。
奪其田。
以與從軍者。
四隣不告。
徵銀一斤。
舍匿二斤。
軍簿判書尹秀死。
秀管鷹坊。
倚勢爲惡。
無所不至。
至是暴得疾。
撞壁大呼曰。
狐兔獐鹿。
來噉我肉。
遂死。
夏四月。
順昌宮災。
戊申夜。
有物赤如火大如鬥。
漸廣如席。
墮順昌宮。
流星繼隕。
旣而暴風大起。
宮中焚蕩無餘。
王召文昌裕,伍允孚曰。
甞言當有火災。
何以知其然耶。
對曰。
天譴章章。
此猶爲小災也。
允孚以天變。
請設消災道塲。
鄭可臣謂廉承益曰。
天變豈浮屠法所能禳哉。
盍請修德。
承益曰。
吾豈不知。
然難言也。
五月。
罷修艦調兵等事。
元中承崔彧言。
江南盜起。
民不聊生。
日本之役。
宜姑止之。
於是。
帝寢東征之議。
後。
帝以倭俗尙佛。
遣王積翁。
與僧如智。
使日本。
舟人不願行。
殺積翁。
六月。
元冊王爲征東中書省左丞相。
○秋七月。
置鷹坊都監。
以金周鼎,樸義。
爲使。
先是。
王以旱災。
欲罷鷹坊。
問於宰樞。
印侯曰。
鷹坊請於帝而置之。
豈宜遽罷。
至是置都監。
以金周鼎爲使。
周鼎甞以女嫁尹秀子。
亦以鷹犬媚王。
頗張權勢。
語人曰。
有王命不獲已也。
崔氏曰。
民怨傷和。
旱魃爲災。
無足恠者。
王幸一悟。
而爲左右者。
不能將順其美。
開惜君心。
皆緘口結舌。
卒使奸佞。
沮王爲善之心。
當時宰輔。
能逭吾君不能之罪乎。
八月。
選衣冠子弟。
充世子府宿衛。
○召還弟順安公琮于仇音島。
〈麗志。
屬江華。
今未詳。
〉○九月。
召還王子滋。
○冬十月。
王及公主。
田于南京。
尹秀,李貞,樸義等。
導王遊田。
無所不至。
時。
世子謜年九歲。
聞之泣曰。
百姓困窮。
又當東作。
父王何爲遠獵。
王聞之曰。
小兒恠哉。
未幾。
公主疾。
不果行。
世子聦穎絶人。
甞見將作署其人。
衣破布衫負柴入宮門。
曰我美衣服而百姓若此。
於心安乎。
又宮奴取裡兒紙鳶。
世子卽命還之。
甞謂行李別監魏璇曰。
奇恠妖妄。
皆所不取。
但可以前修之事告我耳。
廉承益甞進相師天一。
天一相世子曰。
慈眼不喜鷹犬。
時。
樸義在側。
世子顧曰。
以鷹犬從臾吾君者。
此老狗也。
義慚而退。
王有疾。
博士康煦。
甞燃頭燃臂。
以救王疾。
及煦死。
世子聞之曰。
人臣事上之道。
在於忠勤盡節。
燃頭燃臂。
乃浮屠之事。
非君子所爲。
而煦乃媚上。
敢行非禮。
雖死何惜。
聞者歎服。
十二月。
中贊金方慶緻仕。
加僉議令。
封上洛郡開國伯。
賜食邑一千戶。
食實封三百戶。
一日。
乞告上塚。
王遣子恂。
爲太白山祭告使。
隨之至鄕。
爲親舊留數日。
謂曰秋稼登場。
民力未暇。
豈可久煩汝爲。
遂還。
甲申十年春正月。
以嬖臣廉承益。
爲三南都廵問使。
承益權傾一國。
正郞尹敦,郞將吳叔富等。
言用事臣廉承益可斬。
曺允通聞之以告。
鞫流二人。
籍其田民。
由是。
人莫敢忤視。
夏四月。
王及公主世子。
如元。
從臣千二百餘人。
賫銀六百三十餘斤。
紵布二千四百四十餘匹。
楮幣千八百餘錠。
秋七月。
金?卒。
貞和院主有寵於王。
認民爲隷。
民訴于典法司。
有旨督令斷與貞和。
判書金?。
與同僚。
知其寃。
不能違。
惟郞李行儉。
死執不可。
會。
疾作在告。
?等遂斷爲隷。
有人夢利刃自天下。
亂斫一司之吏。
明日。
?疽發背死。
同僚相繼死。
惟行儉免。
九月。
王及公主世子。
至自元。
○冬十一月。
徵中道丁夫。
營竹坂宮大殿。
○王獵于都羅山。
〈在今長湍臨津南二十五裡。
〉○十二月。
以洪子藩爲僉議贊成事。
金周鼎知都僉議事。
乙酉十一年春正月。
東寧府千戶崔坦。
來享王。
崔氏曰。
坦背國附元。
割國之半而據之。
噬主之心。
狺然未已。
其享豈出於誠耶。
甘受其享。
而不之疑。
如有不測之禍起於樽俎。
王何以處之哉。
王與公主世子。
獵于平州溫井。
供億之費。
不可勝言。
時。
權貴侵奪民田。
姦氓附勢。
多免賦役。
凡諸徵斂。
平民苦之。
二月。
地震。
○秋八月。
以?者金子廷。
爲東京副使。
公主謂王曰。
餘聞東京。
是王之外鄕。
然乎。
王曰然。
公主曰。
然則家奴爲邑宰。
可乎。
南班人得居中外重任。
始自何代。
王曰。
自元廟始。
公主曰。
王眞元王之子也。
王有慚色。
王留意音律。
甞使內竪。
與伶人皷樂。
公主遣人告王曰。
以絲竹而理國家。
非所聞也。
王遂罷之。
九月。
王及公主。
幸南京。
時。
禾稼未收。
皆爲從騎蹂踐。
南京副使嚴守安。
勸王幸三角山文殊窟。
鑿山開道。
一方騷然。
王以守安爲能。
賜三品階。
冬十月。
王及公主。
至自南京。
○十一月朔。
日食。
○十二月。
元復遣使。
督造戰船。
元主憤日本襲殺島中軍。
將復征日本也。
元中書省移牒。
調發軍糧十萬石。
丙戌十二年春正月。
元詔寢東征之役。
元期以是年三月。
發各處兵。
八月。
會於合浦。
尙書劉宣上言。
此役不息。
安危所係。
遂下詔罷征日本。
三月。
以安戩爲左承旨。
王欲以參官授一內官。
戩執不可。
王強之。
對曰。
題品銓注。
豈臣所堪。
乞擇賢者代之。
言甚剴切。
王怒起入內。
戩隨之。
啓曰。
臣罪當罷。
內竪參官之命。
乞須後日。
王已逾閫。
顧而厲聲曰可。
左右皆懼。
戩退徐曰。
殿下許臣矣。
遂削去擬牒。
戩。
竹州〈今竹山。
〉人。
典銓注。
每守正不阿。
時稱鐵餻。
夏四月朔。
雨雹而氷。
凡八日。
五月丁卯朔。
日食。
○王獵于西海道。
〈本史無還宮月日。
〉 宰相伏閤諫曰。
不麛不卵。
聖人之訓。
又値久旱。
飢饉薦臻。
實非行樂之時。
且農事方殷。
民皆歸於南畒。
車駕一出。
恐妨耘耔。
伏望待秋而獮。
不從。
秋七月。
賀節使知密直司事郭預。
卒于道。
預。
淸州人。
有才行。
無汲引者。
蹇滯不進。
王素聞其名。
及卽位。
始擢用。
入參機務。
士林稱得人。
爲人平淡勁直。
謙遜樂易。
雖至貴顯。
如布衣時。
善屬文。
書法瘦勁。
成一家軆。
當世效之。
其在翰院。
每雨中跣足持傘。
獨至龍化池。
賞蓮賦詩。
後人高其風緻。
多詠其事。
〈詩曰。
賞蓮三度到龍池。
翠蓋紅粧似舊時。
唯有看花玉堂客。
風情未減鬢如絲。
〉 八月。
遣使東眞。
刷流民。
○冬十一月。
命史官撰國史。
初。
元中書省。
因國史院報。
令具錄本國累朝事迹及臣服日月。
與帝卽位以來使介名目。
國王親朝年月以呈。
至是命撰。
十二月。
以印侯副知密直司事。
丁亥十三年春正月。
判密直司事李尊庇卒。
尊庇性正直。
好學能文。
善隷書。
東征之役。
爲三道都廵問使。
調發軍糧戰艦。
先期辦集。
不擾民。
州郡賴以安焉。
二月。
中贊元傅卒。
傅。
原州人。
及拜中贊。
甞退食。
門生來謁。
命之坐。
與語曰。
予濫首鈞衡。
才不逮志。
物論何如。
有方于宣者對曰。
人謂公之爲政如其姓。
傅大笑曰。
吾法吾姓。
輪至於此。
汝法汝姓。
將止何地。
謚文純。
以宋玢知都僉議事。
○三月。
監試試員林貞杞。
享王。
貞杞享王。
珍膳花果。
豊侈無比。
故事掌試者。
放榜後宴賀客凡三日。
近年。
先試享王。
謂之品呈。
蓋以宴品。
先呈于王也。
遂爲常例。
元合浦戍軍還。
東眞骨嵬國萬戶。
亦領蠻軍一千來戍。
至是又還。
全羅道大飢。
人有食其子者。
夏四月。
王及公主。
獵于西海道。
獵騎一千五百。
宰相諫曰。
旱旣太甚。
民方耘耔。
竊恐此行召斂民怨。
且禽獸時方胎孕。
不可獵也。
王怒不聽。
元遣使頒鈔。
至元寶鈔。
與中統鈔通行。
以至元鈔一貫。
當中統鈔五貫。
使爲子母用。
有狐晝入正殿。
○禁市中合鑄銀銅。
時。
用碎銀爲貨。
人有以銀銅合鑄。
故禁之。
王及公主。
至自西海道。
以狐恠。
移禦神孝寺。
六月。
貶知僉議事金周鼎。
爲淸州牧使。
先是。
周鼎侍宴。
以言忤公主。
公主大怒。
命曳出罷其職。
至是貶之。
奪虎頭牌。
秋七月。
王自將發京師。
助征乃顔。
元乃顔反。
王遣使請助兵。
許之。
王閱兵。
親祭纛于宮門。
以印侯爲中軍萬戶。
韓希愈爲左翼萬戶。
令百官品出戰馬有差。
親助征。
公主餞于涼樓。
庚寅。
王統前軍。
出次開城卵山。
〈古城基。
在今開城府西二十三裡。
〉王潸然泣下。
羣臣皆掩泣。
己亥。
次溫泉。
遣樸之亮。
以兵一千。
戍東界備女眞。
遣將軍柳庇等如元。
奏親將兵已發。
八月。
元罷徵兵。
王遂入賀。
九月。
至燕京。
召公主世子入朝。
丁卯。
柳庇等還言。
帝親征乃顔擒之。
〈盛京志雲。
水達達屯田緫管寄僧。
與乃顔戰於高麗雙城。
按據此。
則乃顔所據。
卽我東北界外之地。
後日。
其黨哈丹。
亦從東北界來。
〉罷諸路兵。
且命王入賀。
王遂乘傳入朝。
戊辰。
公主遣庇如元。
請從王入朝。
九月甲寅。
王至燕京。
召公主世子入朝。
公主使印侯等。
選良家女。
廵軍忽赤。
搜索人家。
雖無女者。
亦被驚擾。
怨泣之聲。
遍於閭巷。
全羅道王旨別監權宜。
以銀四十斤虎皮二十領。
獻世子助行李。
世子曰。
此物皆剝民斂怨。
悉還其主。
冬十月戊午朔。
日食。
○公主世子如元。
不至而復。
乙未。
公主至西京。
聞賊起鹹平路。
〈鹹平府金置。
元初因之。
隷開元路。
今其地在盛京鉄嶺縣東南。
〉道梗遂還。
十一月。
元遣?剌兒。
爲耽羅達魯花赤。
○知都僉議府事緻仕朱悅卒。
悅以綾城縣吏登第。
歷宰州府。
有聲績。
元宗朝。
連按忠淸,慶尙,全羅。
威名日振。
國有大事擇使命。
必首擧之。
爲按廉時。
內臣崔仲卿。
奉使至。
服美誇人。
悅衣弊衣伸腳坐。
捫虱而談。
傍若無人。
仲卿慙赧。
性嚴重不苛細。
甞宿一州。
夜半。
火發突隙。
燃寢席。
悅驚起。
邑吏大懼。
終不問。
有人告某邑宰受賂。
悅曰。
貪鄙武夫。
受些少賂。
如狗食不潔。
何足數也。
遂不罪。
元遣忽林赤。
將兵鎭合浦。
供億浩繁。
士卒徵求無厭。
小不滿意。
便侵暴。
一方騷然。
以悅爲慶尙道按撫使。
悅至合浦。
減軍須冗費什七八。
士卒忿怒攘臂。
悅儼然不動。
面諭以義。
士卒斂退。
民賴以安。
王卽位。
重悅才名。
遂至顯用。
性寬厚。
不營家産。
雖爲達官。
自奉如寒士。
文章富贍。
筆法亦奇。
王常稱其賢。
然貌醜。
鼻如爛橘。
公主始至宴群臣。
悅起爲壽。
公主驚曰。
何處令老醜鬼近我耶。
王曰。
此老貌醜如鬼。
心淸如水。
公主敬重。
擧觴而飮。
卒。
謚文節。
十二月。
王至自元。
○禁國內婚嫁。
因命許珙等選童女。
將進于元也。
以許珙爲僉議中贊。
洪子藩,韓康。
並爲僉議贊成事。
趙仁?,廉承益。
並知都僉議司事。
珙恭謹。
子藩剛峻。
每論事不苟同。
而所爭者公也。
康慈仁。
尙佛而已。
仁?雖有才局。
以譯語進。
承益惟以左道。
得倖於兩宮。
戊子十四年春正月。
以安珦爲左副承旨。
○廉承益免。
以嬖臣印侯。
知都僉議事。
時。
洪子藩爲首相。
趙仁?爲亞相。
承益次之。
承益常居禁中。
希至都堂。
一日。
子藩先出。
仁?語承益曰。
國人謂洪公眞宰相。
謂我爲老譯。
謂公爲老呪。
我等不預眞宰相之目。
唯當勤朝衙夕直耳。
承益卽日辭免。
二月。
宦者崔世延。
享王。
世延怒其妻悍妬。
自宮爲閹。
因宦者陶成器以進。
得幸於王。
及公主擅權用事。
多受賄賂。
臣僚升黜。
多出其口。
雖宗室宰輔。
不敢逆其意。
人多歆艶。
至有自宮者。
至是享王。
公主以饌品過侈。
不受。
置馬畜滋長別監。
先是。
放馬於諸島。
使之蕃息。
簡出壯者。
以充尙乘。
其餘班賜諸王宰輔文武臣僚。
而耽羅之出居多。
自逆賊之亂。
元令島民陸居。
而耽羅別屬於元。
馬畜不蕃。
歲貢甚少。
國有親朝助征之事。
令外官獻馬。
又品斂百官。
而至奪外郡良馬。
內外苦之。
朝議以謂。
若置官選牝馬牸牛。
使之蕃息。
則可備將來。
有是命。
三月。
左右翼萬戶羅裕,韓希愈等。
享王。
王酒酣。
起舞自歌。
王屢於宴席起舞。
公主止之不聽。
後。
王宴群臣。
上將軍鄭仁卿。
爲侏儒舞。
將軍簡弘。
爲倡優戱。
王拍手而舞。
君臣相謔。
不以爲恥。
禁獻細麻布。
先是。
慶尙道勸農使蔡謨。
多斂細麻布。
獻王。
又賂權貴。
及李德孫,薛永仁等繼來。
增其數。
又倍尺數。
民甚苦。
王聞之。
命禁獻。
德孫。
淳牧之子。
甞按三南。
以掊克作威。
爲慶尙道王旨使用別監。
剝民膏血。
以市寵。
近侍金龍釰。
題馹壁雲。
慶尙州道殘民血。
染出德孫三品職。
德孫訴王流之。
遣使諸道榷塩。
○夏四月。
元冊王爲征東行尙書省左丞相。
○五月。
遣兵赴元。
旣而罷之。
時。
元乃顔餘黨復反。
元右丞相?出。
令發兵五千及軍糧。
赴建州。
〈盛京志。
建州渤海置。
明建州卽今興京。
距我地不遠。
元史。
乃顔叛。
?出棄妻子。
直抵建州。
距鹹平千五百裡。
鹹平今開原界。
去興京不遠。
然則明所置建州。
恐非元以前之建州。
〉先是。
王難於助戰。
遣趙永仁入奏曰。
今東鄙未寧。
請親卛征北兵。
移鎭雙城。
元主許之。
故?出以此請兵與糧。
然建州距本國三千餘裡。
山川險阻。
餉道不通。
又儲蓄殫竭。
王召大臣議。
皆曰。
從之則力不能堪。
違之則恐負助征之意。
莫若聲言助征。
以緩運糧。
於是。
遣萬戶羅裕。
領軍啓行。
復遣使奏之。
元主命除建州運糧。
以助征兵。
移戍鐵嶺。
〈在今淮陽府北三十九裡。
通北道大關防。
〉令王留鎭本國。
六月。
以印侯爲僉議贊成事。
時。
韓康緻仕。
以侯代之。
侯以公主私屬。
貴寵用事。
數年之間。
驟登宰輔。
其徒車信,張舜龍。
皆貪暴虐民。
媚事公主。
而外臣如林貞杞,廉承益,宋玢之徒。
相與慫惥。
俱得貴幸。
舜龍第宅侈麗。
以瓦礫築外垣。
狀花草以爲文。
時稱張家墻。
惟盧英。
雖以怯憐口來。
而溫厚聦敏。
頗知書。
非侯,舜龍之比。
秋七月。
以鄭可臣判密直司事。
李益培副知密直司事。
益培。
奎報之孫。
以文學名。
通敏強記。
然好色嗜酒。
無節操。
甞受賂借述。
士林鄙之。
罷典法判書元貞。
以金頵代之。
時。
?官內僚用事。
法司十餘員。
以非罪同時罷職。
知密直司事趙抃卒。
抃。
沖之孫也。
美風姿性寬平。
初以行首。
宿衛江都。
一日。
晩入門已閉。
元宗聞之。
命從隙入。
抃辭曰。
人臣不宜從隙而入。
竟不奉命。
以闕直罷。
人稱其直。
?者崔世延,陶成器。
以罪流島。
世延奪人奴婢。
忤世子意。
又多畜猘犬。
噬殺人。
貞和宮主聞之。
命毋畜猘犬。
世延厲聲曰。
宮主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