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二

關燈
於上。

    臣所願也。

    戊戌。

    元主召王。

    諭罷忻都茶丘軍種田軍合浦鎭守軍。

    王將退。

    復召至前曰。

    朕不識字麁人。

    爾識字精細人。

    其聽朕言。

    成吉思皇帝甞曰。

    人苟有孝心。

    天必知之。

    爾欲享我。

    將汝一甁酒一石米以來。

    是亦孝也。

    王奏曰。

    臣請召還茶丘軍。

    不勝惶恐。

    今盡召諸軍還。

    感祝萬壽。

    元主曰。

    可恐者有二。

    妄言與違言。

    是也。

    汝善治民。

    無爲諸國後世所笑也。

    王曰。

    諸軍還時。

    恐有驅迫良民者。

    請禁之。

    元主曰。

    我旣有言。

    誰敢將汝一民來耶。

    王曰。

    願得上親信韃靼一人。

    爲達魯花赤。

    元主曰。

    何必達魯花赤。

    汝自好爲之。

    王曰。

    小邦亦請依上國法點戶。

    又請留合浦軍以備倭。

    元主曰。

    何必留之。

    其能無害於汝民乎。

    可自用汝國人鎭守。

    倭冦不足畏也。

    若點戶則可自爲之。

    王拜謝而退。

     元赦金方慶。

    從王還國。

     元主諭王曰。

    訴方慶者二人皆死。

    無可對訟。

    朕已知方慶寃。

    遂赦之。

    命隨王還國。

    王辭歸。

    元主使人護送。

    賜王海東靑一連駙馬金印鞍馬。

    皇後賜公主彩段一車。

    皇太子亦遣人餞之。

    皇子脫歡,皇女忙哥歹及諸官人。

    以達達歌舞侑觴。

    王使忽赤能歌者。

    歌感皇恩曲以酬之。

    是行也。

    凡國家幣事。

    一切奏除。

    國人感泣。

    〈按。

    子曰。

    言忠信行篤敬。

    雖蠻貊可行。

    以金方慶事觀之。

    聖人之言。

    尤爲信然矣。

    方慶以孤孑之身。

    處于羣姦之中。

    讒鏑叢身。

    茶丘,忻都之屬。

    挾勢威脅。

    無所不至。

    方慶雖以直道自處。

    不少撓屈。

    終至于天子之庭。

    被放而還。

    苟其言行無可以動人者。

    能如是乎。

    彼計較利害。

    閃倐變態者。

    禍未必免。

    而終至喪身辱名者多。

    可不以此爲戒哉。

    〉 遣金周鼎等于諸道。

    分揀人物。

     時。

    元留屯軍。

    皆令撤還。

    王恐其挾奪良民。

    請于帝禁之。

    遂遣金周鼎,張舜龍于西海道。

    趙仁?,印侯于慶尙道。

    金天固于全羅道。

    命曰。

    諸軍還。

    除父母許嫁妻室外。

    皆勿與俱還。

    天固爲內侍。

    舌人爲內侍。

    自天固始。

     八月。

    日有黑子。

    ○九月。

    達魯花赤石抹天衢,經歷張國綱。

    還元。

     國綱處事淸平。

    多所裨益。

    先是秩滿當歸。

    王報都省留之。

    至是。

    北還。

    謁王于道曰。

    我留王國。

    于今七年。

    今達魯花赤元帥及諸軍皆還。

    一國之福也。

    天衢謁王請契由。

    冀加褒美。

    以其無一善。

    略其辭。

     地震。

    ○遣人如東寧府。

    招刷人物。

    ○王與公主世子。

    至自元。

    ○參文學事金坵卒。

     坵性悃愊無華。

    寡言語。

    至論國家事。

    切至無所避。

    掌詞命。

    上國徵詰。

    殆無虛歲。

    坵撰章表。

    遇事措辭。

    皆中於理。

    回詔至雲。

    辭語懇實。

    理當兪允。

    元翰林學士王鶚。

    每見表詞。

    必稱美。

    恨不得見面。

    卒。

    謚文貞。

     冬十月。

    杖判觀候署事伍允孚。

     王之如元也。

    公主召宰樞。

    蔔日營宮室。

    伍允孚曰。

    今年興土功。

    不利於人主。

    寧斫臣頭。

    不敢蔔日。

    柳璥曰。

    日官愛君以誠。

    不顧其身。

    臣待罪宰相。

    聞其不利於君。

    忍使起土功耶。

    請備材瓦。

    待大駕還作之。

    未晩也。

    公主默然而止。

    遂免允孚官。

    至是。

    王過造成所。

    杖允孚以不早涓日。

    允孚曰。

    擇日者。

    欲避?趨吉也。

    脅而擇之。

    如勿擇。

    臣寧就戮。

    不敢阿旨。

     復以金方慶爲僉議中贊。

    誅貶洪茶丘黨有差。

     初。

    李汾禧兄弟。

    自前朝。

    久爲寵倖臣。

    居中用事。

    金方慶之被訊也。

    汾禧密與茶丘往來。

    李槢亦勸王委方慶於茶丘。

    至是。

    金周鼎因內僚樸球,廉承益等。

    諷王密召方慶議之。

    是夜。

    流汾禧于白翎島。

    槢于祖忽島。

    〈在今安山郡西十五裡海中屬南陽。

    〉籍其家。

    尋遣人。

    皆沉于海。

    於是。

    悉論茶丘之黨孫世貞,張起,池得龍,柳宗等十六人。

    並流海島。

    槢性耿介。

    爲人不類其兄。

    往往因事直言。

    多所裨益。

    內僚請謁。

    一皆杜絶。

    其徒常切齒。

    臨死歎曰。

    吾無罪。

    以兄故死。

    人皆惜之。

     贊成事柳璥。

    緻仕。

    ○初置必闍赤。

     舊制。

    凡國家事。

    宰樞會議。

    令承宣禀旨而行。

    左副承旨金周鼎言。

    今宰樞甚多。

    謀政無主。

    宜別置必闍赤。

    委以機務。

    又內僚不可皆令啓事。

    請擇人爲申聞色。

    餘皆罷之。

    王從之。

    於是。

    以周鼎及參文學事樸恒,廉承益,李之氐等十四人。

    爲必闍赤。

    內僚郞將鄭承伍等五人。

    爲申聞色。

    常會禁中。

    參決機務。

    時號別廳。

    宰樞以非祖宗舊制。

    人多譏議。

     作壽康宮於馬堤山。

     離宮也。

    自是。

    遊幸無節。

     元歸我谷州,遂安,殷栗三邑。

     三邑沒于元。

    至是歸之。

     十一月。

    遣諸道計點使。

    ○太廟屋頹。

    ○命內僚金子廷等。

    考太府歲入。

     時。

    太府以內僚口傳及內侍院傳請。

    府藏殫竭。

    注簿不堪。

    至有剃髮爲僧者。

    金周鼎以爲。

    祗候尹諧。

    舊爲內侍。

    其於傳請。

    必能撙節出納。

    大將軍金子廷,將軍車得珪。

    爲內僚之首。

    可以抑群竪口傳之弊。

    請王以三人爲別監。

    與監察。

    新考太府歲入。

    以減其費。

    後。

    口傳愈多。

    傳請愈繁。

    莫能禁。

     大霧。

    ○十二月。

    王如元。

     初。

    北界人金甫成。

    叛入元。

    爲洪茶丘腹心。

    與李汾禧兄弟甚厚。

    至是。

    聞汾禧等死。

    與茶丘。

    謀訴于元主。

    遣斷事官速魯哥及甫成等。

    來問殺汾禧兄弟及流池得龍事。

    又問刷取種田鎭守軍妻婦事。

    宰樞請王親朝。

    許之。

    速魯哥以金方慶,許珙還。

    公主使人言曰。

    王旣入朝。

    國空虛。

    二人有帝命。

    則可與去。

    否則不可。

    速魯哥欲還之。

    甫成不從。

     改折給祿科田。

     時。

    畿縣之田。

    權貴皆以賜牌各占。

    都兵馬使奏。

    勿論賜牌。

    量給職田。

    王從之。

    未幾。

    下旨曰。

    功臣田在京畿八縣者。

    勿充祿科田。

    蓋從宋玢之言也。

     己卯五年春正月。

    王在元。

     王謁元主。

    元主賜亡宋寶器鳳甁玉笛九十事。

    使樞密孛剌等。

    諭王曰。

    忻都洪茶丘。

    奏鎭邊種田軍回來時。

    妻子皆爲官司所留不遣。

    是否。

    王對曰。

    官軍妻妾婚書有無。

    依例點刷。

    非敢擅留。

    又諭曰。

    金方慶官高權重。

    多行不法。

    諷殺李汾禧兄弟。

    是否。

    王對曰。

    汾禧兄弟。

    則託付俊衍。

    謀危社稷。

    及臣卽位。

    不從臣命。

    臣懲其罪。

    以戒後來爾。

    洪茶丘言汾禧等有功狀。

    王明辨其言之誣。

    茶丘曰。

    然則何以得至宰相。

    王曰。

    先王常言。

    汾禧兄弟。

    佞猾多機變。

    不可不知。

    若黜其爵位。

    祗速禍亂。

    故循資授職。

    以觀其變。

    罪旣貫盈。

    禀旨誅之。

    然我國之事。

    何預於汝。

    茶丘不敢復言。

    隻以軍人妻子百二十八人爲請。

    茶丘子。

    爲孛剌執鞭之竪。

    故孛剌頗右茶丘。

    王曰。

    若以分揀軍人妻子。

    爲不法。

    其以縱軍脅良民子女。

    爲可法耶。

    元主曰。

    軍人妻有兒息者。

    歸其夫。

    國人官高有罪者。

    申奏後罪之。

    因命王歸國。

     二月。

    王至自元。

    ○慶源公祚卒。

     祚。

    煕宗之子也。

    明習典故。

    世稱知禮。

    元宗有疑必問。

    號宗室龜鑑。

    及葬。

    王許用大紅燭。

    自是。

    士庶家用之。

     以許珙知僉議府事。

    ○洪子藩判密直事。

    ○三月。

    作公主新宮。

     撤竹坂洞人家三百餘戶。

    役徒凡四千。

     帶方公瀓。

    卛禿魯花如元。

     金方慶,元傅,許珙等衣冠子弟凡二十五人。

    皆超三等授職送之。

     以嬖臣尹秀。

    爲全羅道鷹坊使。

     元主遣鷹坊子郞哥歹等二十人。

    往河陽永州之地。

    以秀及元卿伴行。

    尋以秀爲全羅道鷹坊使。

    又遣元卿於慶尙。

    李貞於忠淸。

    樸義於西海。

    稱爲王旨使用別監。

    初。

    秀等分管諸道鷹坊。

    招集逋民。

    請于元。

    置伊裡幹。

    伊裡幹。

    華言聚落也。

    按察及州郡牧守。

    少忤其意。

    必讒而罪之。

    故伊裡幹人。

    肆毒良民。

    無敢誰何。

    都兵馬使。

    屢請罷鷹坊。

    秀等恐王聽之。

    諷王奏元主。

    各受聖旨。

    於是。

    鷹坊牢不可罷。

    至是。

    又稱使用別監。

    而其權益重。

    自後。

    秀,貞,卿,義。

    分遣其屬。

    所至。

    擊鮮飼鷹。

    民間鷄犬殆盡。

    秀甞叛入元。

    後還。

    以鷹犬得幸。

    恃勢縱惡。

    人以禽獸目之。

    卿。

    傅之子也。

     王與公主。

    獵于馬堤山。

    ○改都兵馬使。

    爲都評議使司。

     自國初。

    置都兵馬使。

    以侍中平章參政政堂知省事爲使。

    以六樞密及職事三品以上爲副使。

    又有郞僚。

    至是。

    改爲都評議司。

    凡有大事。

    使以上會議。

    故有合坐之名。

    事元以來。

    事多倉卒。

    僉議密直。

    每爲合坐商議。

    〈櫟翁稗說曰。

    合坐之禮。

    先至者離席北面立。

    後至者依位。

    一行而揖。

    同至席前。

    南向兩拜。

    離席北向而伏。

    以叙寒暄。

    復至席前。

    南向兩拜。

    離席北向。

    一行而揖乃坐。

    知僉議以上至。

    則密直皆下庭而立。

    東向上北。

    俯首低手。

    僉議立于其上。

    一行而揖。

    升堂拜揖。

    皆如前儀。

    旣得僉議一員同坐。

    更無庭迎之禮。

    唯首相至。

    則亞相以下。

    皆下庭東向上北以迎之。

    首相西向對揖。

    然後升堂拜揖。

    亦如前儀。

    首相獨坐於東。

    謂之曲坐。

    亞相以下。

    一行而坐。

    首相非政丞。

    不曲坐。

    無庭迎。

    錄事啓事于前。

    各以其意。

    言其可否。

    錄事往返其間。

    餘則端坐不言。

    望之儼然。

    可敬而畏也。

    〉 忽赤三番享王。

     時。

    上自宰相。

    下至忽赤鷹坊。

    輪番享王。

    煩瀆褻狎。

    無復君臣之禮。

     聽民駕前訟寃。

     王以下民抱寃不伸者多。

    有是命。

    又禁權勢之家擅奪人田民。

    然王旨別監敬和。

    宮私人。

    橫行列邑。

    百姓嗷嗷。

    無所告訴。

    而徒爲空言矣。

     夏四月。

    置王子滋于東深寺。

     滋居長。

    以非公主出。

    不得立。

    置滋于東深寺。

    寺在忠淸道牙州。

    〈在牙山縣東二十九裡鷰巖山。

    今稱桐深寺。

    〉避世子也。

     五月。

    流監察侍史金弘美,左司諫李行儉于海島。

     正郞林貞杞,奉議郞高密等。

    托迹鷹坊。

    以諂佞賄賂。

    驟登淸要。

    弘美等。

    不署其告身。

    王督之。

    不奉命。

    王怒。

    遂流之。

    未幾召還。

     用樂。

    祀新殿鷲瓦。

     史臣曰。

    臧文仲祀爰居以金奏。

    夫子謂之不智。

    況用樂以祀瓦鷲乎。

     元賜僉議府正四品銅印。

    ○六月。

    罷左司議大夫權?,晉州牧副使崔旵。

     初。

    ?爲慶尙按廉。

    以晉州守白玄錫。

    重斂內衣襨綾羅絲。

    劾之。

    減其價。

    及崔旵爲副使。

    所貢綾羅益麁。

    王使元卿。

    考問邑吏。

    以?減絲價對。

    故罷之。

    並罷旵。

    宰相言。

    ?爲民除弊。

    今罷其職。

    自此。

    孰有憂民者乎。

    尋復?職。

    ?所莅。

    以廉勤精明稱。

    甞爲東京留守。

    舊有庫名甲坊。

    賦民綾羅貯之。

    充貢獻。

    餘爲留守所私。

    ?撤之。

    支三年貢。

    司戶有盜民租者。

    碎其腦于庭。

    觀者股慄。

    甞按三道。

    行文書但用鈴闆。

    未甞發一吏。

    令行禁止。

    ?所居裡。

    火延燒千餘家。

    坦家在其中獨完。

    人以爲愛民之報。

     置伊裡幹于西路。

     都評議使。

    據元詔旨。

    請於瀋州遼陽間。

    置伊裡幹。

    徙諸道富民二百戶居之。

    又鴨綠江內。

    置二所各一百戶。

    以供朝聘役使。

    王從之。

     秋八月。

    日本殺元使者。

     初。

    元主遣禮部侍郞杜世忠。

    使日本。

    王令舌人徐贊及梢工上左等三十人導行。

    倭人皆殺之。

    惟上左等四人逃還。

    遣使如元奏之。

     九月。

    遣使南道。

    修造戰艦。

     元將復征日本。

    元帥府承旨。

    令本國復造戰艦九百艘。

    於是。

    遣許珙於慶尙。

    洪子藩於全羅。

    權?於忠淸。

    爲都指揮使。

    旣而元遣使。

    督修戰艦。

    王命廣平公譓。

    同往監督。

     分遣諸道計點使。

     遣朱悅於慶尙。

    郭汝弼於全羅。

    禹濬沖於西海。

    崔有信於東界交州。

    爲計點使。

    初。

    都評議使言。

    太祖奠五道州郡。

    經野賦民。

    皆有恒制。

    近來兵饉相仍。

    倉儲懸罄。

    橫斂多逋戶衆。

    宜括民戶更賦稅。

    由是。

    累發計點使。

    而未見效。

    及東征之役。

    發民爲兵。

    故復有是命。

    且令計點使。

    勿得役使內庫處幹。

    處幹。

    佃戶之稱也。

    悅,汝弼。

    不肎從。

    竟罷還。

     冬十月。

    王獵于南郊。

     王放鷹觀獵。

    殆無休時。

    謂康允紹,李之氐曰。

    夫獵。

    馳騁從禽。

    宜視險若夷。

    汝等擇地而行。

    安能多獲。

    自今。

    可數獵以閑習之。

     十一月。

    火星食月。

     癸醜。

    火星食月。

    伍允孚與文昌裕。

    泣白於王曰。

    此實非常之變。

    非飰僧事佛所能禳也。

    願愼厥身修。

    以消災變。

    於是。

    王命宰樞?省。

    論時政得失。

    令於實封。

    皆不書名以進。

    是日。

    放造成役徒。

    允孚語典法揔郞樸仁澍曰。

    典法何多滯訟耶。

    仁澍曰。

    內旨如雨。

    安得不滯。

     選州郡娼妓。

    充敎坊。

     王狎昵群小。

    好宴樂。

    承旨吳祁,內侍金元祥,內僚石天補天卿等。

    爲嬖倖。

    務以聲色容悅。

    謂管絃坊大樂才人不足。

    分遣倖臣。

    選諸道妓有色藝者。

    又選京都巫及官婢善歌舞者。

    籍置宮中。

    衣羅綺戴馬尾笠。

    別作一隊。

    稱男粧。

    敎以新聲。

    〈其詞雲。

    三藏寺裡點燈去。

    有社主兮執吾手。

    儻此言兮出寺外。

    謂上座兮是汝語。

    又雲。

    有蛇含龍尾。

    聞過太山岑。

    萬人各一語。

    斟酌在兩心。

    〉高低緩急。

    皆中節奏。

    王之幸壽康宮也。

    石天補等。

    張幕宮側。

    各私名妓。

    日夜歌舞褻慢。

    無復君臣之禮。

    供億賜與之費。

    不可勝紀。

    王之世。

    尹秀,李貞等。

    以鷹犬寵。

    吳祁,石天補等。

    以聲色寵。

    王惟紹,宋邦英等。

    以譖佞寵。

    林貞杞,閔萱,朱印遠等。

    以賄賂寵。

    印侯,張舜龍等。

    以公主私屬寵。

    於是。

    嬖倖多門。

    群小雜進。

    而王心益蕩矣。

    鄭氏〈麟趾〉曰。

    自古。

    小人伺人主之所好。

    逢而長之。

    或以諛佞。

    或以聲色。

    或以鷹犬。

    或以聚斂。

    或以土木。

    或以技術。

    皆有以投其所好。

    而求中之也。

    高麗有國旣久。

    穆仁毅宗以後。

    憸佞嬖幸多。

    而姦臣相繼以出。

    竊弄權柄。

    蠧民敗國。

    皆足以爲後世戒。

    惟人主明以照之。

    而馭之得其道。

    故不得騁其術。

    苟一陷其術。

    則鮮不至於危亡。

     十二月。

    流監察侍丞崔有渰于大靑島。

     有渰。

    滋之子也。

    性恬退不求名。

    仕?十年不遷。

    王聞其名召用。

    至是。

    上?直言時事。

    忤旨被流。

    承旨趙仁?。

    白王曰。

    有渰勵節奉上。

    不可輕棄。

    固請再三。

    遂召還復職。

     慶尙道牛疫。

     屠者爛手而死。

     是歲。

    宋亡。

     庚辰六年春正月。

    忽赤享王。

    ○二月。

    鷹坊享王。

    ○命中郞將柳琚。

    搜太府財貨入內。

    ○三月。

    宰相請罷鷹坊。

    不從。

     元使?納。

    至岊嶺站。

    甕津等數縣。

    當供晝食。

    告?納曰。

    吾邑民盡隷鷹坊。

    孑遺貧民。

    何以供億。

    待死而已。

    ?納來責宰相曰。

    東民獨非天子之赤子乎。

    困苦至此。

    而不之恤。

    朝廷馳一使問之。

    何辭以對。

    宰相白王。

    請去鷹坊之弊。

    王怒。

    欲請回回之見信於帝者。

    來管諸道鷹坊。

    抑令宰相。

    不敢復言。

    趙仁?力諫。

    公主亦言不可。

    乃止。

    先是。

    公主謂王曰。

    王與群小。

    從禽無厭。

    何也。

    趣命駕將入城。

    郞哥歹固請乃止。

     以僧祖英父吳光劄。

    爲將軍。

     光劄。

    同福人。

    年八十九。

    祖英能文善書。

    有寵。

    故有是命。

     除名表紙。

     監察司言。

    頃在江都。

    貢賦粗足。

    今左右倉之入頓減。

    而又置大坊廚及外漆色鞍色阿闍赤等各所。

    賜食皆仰給右倉。

    請除之。

    且修宮室。

    今已三載。

    而朝士無僕隷者。

    至買祿牌。

    雇傭赴役。

    或有躬自執役者。

    亦請除。

    以竢農隙。

    又曰。

    諸道按廉使別監。

    職在察吏治問民苦。

    今皆藉上供。

    斂民紬楮皮弊脯果名表紙等物。

    賂遣權貴。

    己自不正。

    烏能正人。

    請皆理罪。

    王謂承旨鄭可臣曰。

    楮生於地。

    紙有何弊。

    可臣曰。

    臣管記全州。

    知造紙甚苦。

    今官高。

    用紙亦多。

    不能無愧。

    王隻許除名表紙。

     鞫監察侍史沈諹于廵馬所。

    流雜端陳倜,侍史文應于海島。

    罷殿中侍史李承休職。

    旣而釋之。

     諹等上?言。

    今國步多艱。

    天旱民飢。

    非遊田宴樂之時。

    殿下何不恤民事。

    耽于遊田耶。

    且以未調之駿足。

    馳不測之危途。

    患生所忽。

    雖悔可追。

    如不得已。

    隻令將士。

    逐獸平原。

    登高臨觀。

    不亦可乎。

    又忽赤鷹坊。

    爭設內宴。

    剪金作花。

    蹙絲爲鳳。

    窮奢極侈。

    不可形言。

    與其縱一時之娛。

    枉費無用。

    孰若遵上國之法。

    簡而易供。

    聲樂則斥委巷之俚音。

    進敎坊之法曲。

    此一國之望也。

    上將軍尹秀。

    侍宴殿上。

    登牀戱舞。

    犯禮不恭。

    大禪師祖英。

    淫穢無行。

    出入卧內。

    大駭觀聽。

    請加黜責。

    以警其餘。

    且今中外多故。

    人民困窮。

    學士宴亦宜停罷。

    王將聽納。

    秀及祖英譖之。

    王遂大怒。

    命將軍林庇,池允輔。

    鞫諹于崇文舘。

    問首發議者。

    關木索置碎瓦股間。

    令人踏其上。

    血逬流地。

    諹終不言。

    遂囚于廵馬所。

    行路者。

    指木索血痕曰。

    ?官血也。

    翌日。

    流倜,文應于海島。

    罷承休職。

    先是。

    達魯花赤依蒙古法。

    置廵馬所。

    每夜廵行。

    禁人夜作。

    遂爲逮囚之所。

    是日。

    王賦杜鵑花詩。

    令詞臣和進。

    白文節,潘阜等因言。

    諹等雖敢言忤旨。

    然亦儒者也。

    乞賜寬貸。

    以彰右文之美。

    王卽命釋之。

    諹謇諤無他。

    莅官中外有聲績。

    初爲公州副使。

    有長城縣女。

    言錦城大王降我。

    與縣人孔允丘通。

    作神語曰。

    我將往上國。

    羅州官給傳馬。

    所過州縣。

    公服郊迎。

    廚傳惟謹。

    羅州人之仕于朝者。

    具神異諷王。

    議欲迎待。

    至公州。

    諹不待。

    夜使人覘之。

    女與允丘宿。

    遂捕鞫之。

    俱伏。

    及除侍史。

    慨然以振綱自任。

    至是。

    遭讒挫辱。

    祖宗以來所未有也。

    自是。

    言路遂塞。

     置經史敎授。

     王自幼嚮學。

    讀書知大義。

    爲世子。

    與文學士金坵,李松縉,僧祖英。

    唱和。

    有龍樓集。

    踐阼之後。

    日令文臣崔雍等。

    進說資治通鑑。

    群下化之。

    武夫?官。

    至有讀書而能詩者。

    至是。

    敎曰。

    今之儒士。

    唯習科擧之文。

    未有博通經史者。

    其令通一經一史以上者。

    敎授國子。

    乃以金磾,崔雍,方維,柳沇,薛調,李郃,吳漢卿等七人。

    爲經史敎授。

    後置都監。

    令七品以下肄業。

    揀名儒二人爲使。

     夏四月。

    隕霜殺禾苗。

    ○盜發先代諸王陵。

     崔坦發掘先代君王陵墓。

    取其珍寶。

    王遣中郞將池瑄。

    詰問之。

    〈按。

    高句麗諸王陵墓。

    皆無所傳。

    其或崔坦發掘之後。

    不復封築。

    仍以頹廢而然耶。

    修治先代帝王之墓。

    是後王必行之政。

    而不之行焉。

    可歎也哉。

    〉 五月。

    親試文臣。

     自毅明以來。

    殿試法廢。

    王留意詩文。

    親試文臣。

    中者謂之殿試門生。

    待遇異常。

    然隻試當年登第者。

    幸僧祖英。

    請不限登第久近並赴。

    將其侄吳子宜等試藁。

    達王。

    請坼糊封定科目。

    取十五人。

    以子宜爲首。

    餘皆親舊。

    贊成事樸恒白王。

    請與旋題員郭預等考定。

    及牓出。

    取錄事趙簡等九人。

    皆非祖英所定。

    皆賜黃牌籍內侍。

    王製四韻詩。

    令文臣與殿試及第。

    刻燭和進。

    左司議潘阜待制郭預。

    恥與後輩同賦。

    爲左右所迫。

    不得已製進。

    〈按。

    舊制。

    二府知貢擧卿監同知貢擧二人。

    必用當世文臣之有重望者。

    其赴試諸生。

    卷首寫姓名本貫及父祖曾祖外祖。

    謂之四祖糊封。

    試前數日呈試院。

    試前日午後。

    貢擧具三塲題腳於狀。

    詣闕封進。

    王親自坼封。

    各於題上落點封押而出。

    貢擧奉到試院。

    試日未明放題。

    其法亦可謂嚴且重矣。

    今王之親試。

    非以考覈能否也。

    專尙詞賦。

    而以斯文權衡之重。

    假之異端匪人之手。

    循私廢公。

    大毀選擧之法。

    苟非樸恒等選取之公。

    則老髡之術。

    終必得售矣。

    噫。

    人主之於嬖倖。

    賜與之不足。

    而尊爵而榮其身。

    榮其身之不足。

    而科擧而私其子弟。

    終焉闒冗彙進。

    而滿朝皆小人。

    可不戒哉。

    〉 倭冦漆浦。

    又冦合浦。

    ○遣使如元告糶。

     時。

    南道旱蝗。

    發兵糧二萬石。

    賑全羅。

    又遣使告糶于元。

    元許借兵糧二萬石。

    至秋償之。

     六月。

    新宮成。

     號曰膺慶。

    凡四年而役畢。

    先是。

    王與公主。

    至新宮。

    匠者白曰。

    役徒三年。

    不得一日之息。

    妻兒何以爲生。

    今當農時。

    乞且放歸。

    不聽。

     秋七月。

    僉議中贊金方慶。

    乞緻仕。

    不許。

     方慶引年乞退。

    至於四五。

    而王竟不從曰。

    今天子有東征之命。

    我國亦當奏置元帥。

    苟以無功業者請帝不可。

    遣承旨鄭可臣。

    敦諭起之。

     八月。

    元流皇子愛牙赤于大靑島。

     明年。

    召還。

     王如元。

     先是。

    王遣樸義獻鷂。

    奏曰。

    東征事。

    臣請入朝禀旨。

    帝許之。

    辛未。

    王發王京。

    辛卯。

    至上都。

    時。

    忻都,茶丘,範文虎。

    皆先受命曰。

    臣若不擧日本。

    何面目復見陛下。

    於是。

    遂定東征之計。

    忻都,茶丘。

    卛蒙麗漢四萬軍。

    發合浦。

    文虎將蠻軍十萬。

    發江南。

    俱會日本一歧島。

    乙未。

    王上謁。

    奏請七事。

    一我軍鎭耽羅者。

    補東征師。

    二減麗漢軍。

    益發蒙軍。

    三勿加洪茶丘職。

    待其功成賞之。

    令闍裡帖木兒。

    與臣管征東省事。

    四小國軍官。

    皆賜牌面。

    五上國濱海之人。

    幷充梢工水手。

    六遣按察使。

    廉問百姓疾苦。

    七臣躬至合浦閱軍。

    帝曰。

    已領所奏。

    先是。

    王遣使。

    上書中書省曰。

    茶丘與我有隙。

    若使監督。

    民必驚散。

    未易濟事。

    然而茶丘必欲東征。

    帝亦許之。

    故遂復來。

     九月。

    王至自元。

    ○冬十月。

    點閱京外兵。

     時。

    征東事急。

    中外騷擾。

    而王遊田宴樂。

    宮人奏樂歌吹之聲。

    聞外。

    國人皆蹙額愁歎。

     慶尙道按廉使權宜。

    有罪免。

     宜性險佞。

    每依內僚。

    求使四方。

    酷刑厚斂。

    民甚苦之。

    承旨廉承益。

    薦爲慶尙道按廉使。

    依勢無所顧忌。

    元使也速達。

    以東征事。

    往慶尙道。

    還言於宰相曰。

    南民糶貴。

    多有菜色。

    貴國多遣別監。

    專尙苛暴。

    枉刑重贖。

    民多死者。

    此獨非天子之民乎。

    金方慶以聞曰。

    按廉權宜。

    暴斂酷刑。

    請罪之以紓民怨。

    於是。

    罷宜及程驛別監李英柱。

    仍命諸道。

    毋得酷刑。

     令監察司。

    檢諸司勤怠。

     謂之衙時。

    每以冬夏孟月。

    爲之。

     十二月。

    以許珙參文學事。

    洪子藩知僉議府事。

    朱悅爲版圖判書。

     悅抗直。

    不與世俯仰。

    疾惡如讎。

    苟非其人。

    雖權貴不爲禮。

    以故久淹滯。

    甞以事至相府。

    宰相言。

    悅坐聽。

    貌甚倨。

    宰相語吏曰。

    宰相有言。

    宜伏地聽。

    悅曰。

    然則君上之言。

    將掘地聽乎。

    終不屈。

    尹秀,李貞。

    訴王曰。

    悅輕辱吾輩。

    罵及其父。

    王使人問之。

    對曰。

    江都有養三歧。

    甞有無賴男子養三者。

    橫行此歧。

    故名焉。

    聞養三是秀之父。

    若貞父則不知爲誰。

    焉得罵。

    蓋貞父賤故雲。

    王曰。

    我知悅必出此語。

    更不問。

    悅尋遷軍簿。

    時。

    元遣荊萬戶如合浦。

    悅伴行。

    荊萬戶杖接伴使柳陞。

    所至淩暴。

    聞悅名。

    不敢肆。

     元冊王爲左丞相行中書省事。

    以金方慶爲高麗軍都元帥。

     時。

    本國已備兵船九百艘。

    梢工水手一萬五千名。

    戰士一萬。

    軍糧以漢石計者十一萬。

    什物器械。

    一切幹辦。

    而元遣忻都,洪茶丘等。

    監督之。

    本國君臣。

    拱手聽命。

    力不能堪。

    贊成事樸恒。

    建議。

    遣趙仁?如元。

    上書中書省曰。

    諸侯入相。

    古之道也。

    遼,金兩國。

    冊我祖先。

    爲開府儀同三司。

    予亦蒙恩。

    拜特進上柱國諸侯。

    而帶上國宰輔之職。

    古今有例。

    伏望善奏。

    凡行省軍國事。

    必與我商確施行。

    至於遣使赴朝。

    亦必與賤介俱往。

    近得省牒。

    將以明年五六月發船。

    我國每歲五六月。

    ?雨不止。

    小有西風。

    海道霧暗。

    儻或淹留時日。

    軍食有闕。

    利害非輕。

    我國弓箭甲冑不足。

    乞賜量給。

    金方慶及管下諸將。

    請賜虎頭牌。

    以勸來者。

    元主皆從之。

    於是。

    冊王爲開府儀同三司中書左丞相行中書省事。

    賜印。

    以金方慶爲管領高麗軍都元帥。

    樸球,金周鼎。

    爲大將軍左右副都統。

    幷賜虎頭金牌印。

    趙仁?爲王京斷事官兼脫脫禾孫。

    猶達魯花赤也。

    賜金牌印。

    樸之亮,趙抃,金仲成等四十人。

    並賜將軍千戶校尉之號。

    賜金銀牌。

    俱受宣命符信。

    使忻都等。

    不得自專。

     辛巳七年春正月朔。

    元頒授時曆。

     許衡,郭守敬所撰也。

    詔曰。

    自秦滅先聖之術。

    每置閏於歲終。

    古法廢矣。

    由漢以下。

    立積年月日法。

    爲推步之準。

    沼襲至今。

    夫天運流行不息。

    而欲以一定之法拘之。

    未有久而不差之理。

    差而必改。

    其勢不得不然。

    今命太史院。

    作靈臺制儀象日測月驗。

    以考度數之眞。

    積年月日法。

    皆所不取。

    庶幾脗合天運。

    而永終無弊。

    賜名授時曆。

    頒行詔使王通等。

    舘于道日寺。

    晝測日影。

    夜察天文。

    求觀我國地圖。

    曆志曰。

    夫治曆明時。

    歷代帝王莫不重之。

    周衰。

    曆官失紀。

    散在諸國。

    於是。

    國自有曆。

    至五季閏國若蜀若唐之類。

    雖立國崎嶇。

    而亦莫不各有所用之曆焉。

    蓋以先民用授人時。

    不可一日廢也。

    高麗不別治曆。

    承用唐宣明曆。

    自長慶壬寅。

    下距太祖開國。

    殆逾百年。

    其術已差。

    前此。

    唐已改曆矣。

    自是。

    曆凡二十二改。

    而高麗猶馴用之。

    至忠烈王。

    改用元授時曆。

    而開方之術不傳。

    故交食一節。

    尙循宣明舊術。

    ?食加時。

    不合於天。

    日官卛意先後。

    以相牽合。

    而復有不效者矣。

    而終麗之世。

    莫能改焉。

     遣使諸道。

    督軍馬草料。

     遣知密直韓康于忠淸交州道。

    以備軍馬草料。

    時。

    慶尙轉輸別監。

    刻日督飛輓甚急。

    民皆竄匿高丘。

    〈在今洪州府西三十裡。

    〉縣吏自縊死。

     地震。

    ○二月。

    盜入王宮。

    竊寶玉。

    ○造成都監災。

     時。

    公主請元工匠修宮。

    民不堪苦。

    人以爲天示警。

     龍化院池魚死。

    〈池。

    在今開城府東七裡。

    〉 池魚死多浮出。

    伍允孚言。

    甲戌歲。

    東池有此怪。

    而元宗晏駕。

    請王修省。

    後因星變。

    白王曰。

    不利於王公主。

    王問何以禳之。

    允孚曰。

    百姓無怨。

    可以禳之。

    不若罷全羅慶尙王旨別監及公主食邑。

    王隻罷公主食邑。

    以其布帛。

    歸左倉。

    充百官俸。

    允孚性切直。

    每因災異。

    言甚切至。

    時政有可言者。

    或涕泣固爭。

    期於必從。

    王憚之。

     三月。

    元帥金方慶。

    帥師赴合浦。

    ○元忻都,洪茶丘等。

    帥征東軍來。

     元遣征東行省右丞忻都等來。

    自岊嶺至合浦。

    行程草料。

    令本國供給。

    又遣也速達。

    以水韃靼之處開原遼陽路者。

    自東寧府。

    赴東征。

    哈伯那如東界。

    調女眞軍。

    王與忻都等議事。

    王南面。

    忻都等東面。

    事元以來。

    王與使者。

    東西相對。

    至是。

    忻都,茶丘。

    不敢抗禮。

    國人大悅。

    忻都等遂往合浦。

     夏四月。

    王如合浦。

    越四日。

    大閱于合浦。

     丙寅朔。

    發王京。

    庚辰。

    至合浦。

    癸未。

    大閱軍兵。

    戰艦千餘艘。

    金方慶等所將我軍二萬七千餘。

    忻都等所將蒙漢軍五萬人。

    去年十月。

    元遣範文虎。

    帥十萬軍。

    自江南渡海。

    期以今年六月望。

    會於一歧島。

    所支兵糧。

    十二萬三千五百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