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二

關燈
上 〈起丙子高麗忠烈王二年。

    盡庚子忠烈王二十六年。

    〉凡二十五年。

     丙子二年春正月朔。

    受賀始用幣。

     命賜內帑銀紵。

    支其費。

    歲以爲常。

     以金瑊爲安西都護府使。

     宰樞言。

    安西生券軍所聚。

    守非其人。

    恐不能制。

    瑊有口辨。

    甞爲金方慶佐幕。

    頗識蒙漢軍情僞。

    請以瑊爲之。

    從之。

     王及公主。

    觀獵于貓串。

    〈今未詳。

    〉○三月。

    雨雪。

    赦。

    ○王及公主。

    幸昇天府觀潮。

     自是。

    遊幸殆無虛月。

     閏月。

    元遣人。

    採珠于耽羅。

     元遣林惟幹等。

    與回回人來。

    採之不得。

    乃取民所藏百餘枚還。

     雨雹于寧越。

     大如鵠卵。

    鳥雀皆死。

     行夏享于太廟。

     王將以四月四日朝京。

    故蔔是月庚申。

    命進行夏享。

    兪氏曰。

    禮。

    過時不祭。

    其無進行之理。

    明矣。

    今王引行夏享於春。

    是春享再而夏享闕也。

     元遣使求女。

     元遣使賫幣帛來。

    爲歸附軍五百人聘妻。

    王遣寡婦處女推考別監五人於諸道。

    時。

    國家多用武人爲宰相。

    凡有建置。

    首相獨與上色錄事。

    撰定其名。

    故鄙拙多類此。

    後。

    改稱歸附軍行聘別監。

    未幾。

    勑歸附軍。

    輟其半以歸。

     元立鋪馬箚子色。

     慶尙道元屯邊官。

    申中書省曰。

    高麗人無時乘驛。

    緻其疲弱。

    設有他變。

    恐不及時。

    於是。

    省牒禁之。

    諸驛馬皆屬達魯花赤。

    令國人受其箚子許給。

     始許內僚參官。

     國制。

    內僚限南班七品。

    有大功異能。

    隻加賞賜。

    未有至五六品者。

    元宗朝。

    始通其路。

    然拜將軍郞將者。

    不過一二。

    及王卽位。

    內僚微賤無功者。

    皆以隨從之勞。

    許通仕路。

    豊官高爵。

    腰鞓帶黃。

    子孫之許通?省政曹者甚多。

    若別將散員。

    不可勝數。

    正言李仁挺。

    與諸郞舍言。

    混雜朝班。

    有乖祖宗之制。

    請收成命。

    王怒不從。

    仁挺性拙強。

    凡拜官。

    必究其功過。

    未甞苟署告身。

    人多怨之。

     作曼陁羅道塲。

     有吐蕃僧自言。

    帝遣爲王及公主祈福。

    作曼陁羅道塲。

    以麵作人物燈?各百八。

    列置吹螺擊皷。

    形狀恠誕。

    僧又言。

    我法不忌酒肉。

    唯不邇女色。

    無何。

    潛宿倡家。

    公主後知其非元主所遣。

    遂黜遣之。

     夏四月。

    耽羅星主來朝。

     命序四品之下。

     五月。

    知僉議府事緻仕張鎰卒。

     鎰。

    昌寧郡吏。

    性溫恭正直。

    善屬文。

    長於吏事。

    八使上國。

    不辱君命。

    卒。

    謚章簡。

     王如元。

    元主勑止之。

    ○王及公主。

    如興王寺。

     公主取黃金?入內。

    將毀用之。

    王禁不得。

    但涕泣而已。

    又令忽剌歹。

    括大府寺銀入內。

     置通文舘。

     時。

    朝聘上國。

    導達言意。

    專賴舌人。

    而率微賤庸劣。

    傳語多不以實。

    或懷奸濟私。

    參文學事金坵。

    獻議置通文舘。

    令禁內學舘參外年未四十者。

    習漢語。

    〈按。

    事大交隣。

    軍國重務。

    專憑譯舌。

    豈可委之於微賤無識之人。

    謀國者必當審愼。

    〉 六月。

    以金周鼎爲左司議大夫。

     周鼎上書。

    論廉使守令勤怠。

    貢賦輕重不一。

    鄕吏附勢逃役等事。

    請令究理。

    王納之。

    爲左右所沮。

    竟不行。

     崔文本卒。

     文本。

    姿貌魁梧。

    性高亢沈重。

    不苟俯仰。

    有大臣體。

    甞有元使問於人曰。

    汝國中若此人者。

    有幾人乎。

    官密直副使。

    卒。

    〈按。

    文本雖稱名臣。

    黨于崔竩。

    名節喪矣。

    舊史書官。

    非矣。

    下多此例。

    〉 兪千遇卒。

     千遇。

    長沙〈今茂長〉人。

    聦敏多機辨。

    金敞薦爲崔怡門客。

    久典機要。

    多受人餽遺。

    少與柳璥齊名。

    而言與行違。

    以孝友信義著稱。

    皆釣名。

    非其實也。

    局量淺狹。

    務勝人。

    睚眦必報。

    衣服第宅侈麗。

    甞爲史官。

    不修史草曰。

    當時國家事。

    皆晉陽公所爲。

    吾蒙厚恩。

    何敢傳其惡於後世耶。

    以平章。

    降授參文學事。

    卒。

     秋七月。

    祔元宗于太廟。

     以順敬王後祔。

    〈配享平章事李世材,蔡禎。

    〉 以柳璥爲僉議侍郞贊成事。

    ○元遣使採金。

     有人告本國産金故也。

    王遣印公秀及達魯花赤。

    採于洪州。

    隻得二錢。

    又有洪宗老者。

    言多識産金處。

    於是。

    遣國子直講崔諹。

    與宗老。

    往洪州,稷山,?善等處。

    陶金七十日。

    役民一萬一千餘人。

    得金七兩九分。

    王奏請停役。

    許之。

     遣中贊金方慶。

    如元。

     賀節也。

    王上書中書省。

    言方慶功勞。

    請賜虎頭金牌。

    以勸來者。

    方慶至元。

    奉幣禮畢上殿。

    時。

    元伐宋。

    執幼帝?以來。

    二人執袂前導。

    元主命幼帝坐太子下。

    有司請方慶與宋羣臣坐次。

    元主曰。

    高麗慕義自歸。

    宋力屈乃降。

    何可同也。

    唯宋福王。

    於幼主大父行。

    年且老。

    賜坐金宰相上。

    餘皆下坐。

    賜方慶虎頭金牌。

    東人帶金符。

    自方慶始。

    及還。

    王出城以迎。

    時。

    忻都謂方慶曰。

    帝命我管蒙軍。

    子管高麗軍。

    子每事推王。

    王又推子。

    果誰任之。

    方慶曰。

    閫外則將軍制之。

    閫內則受制於君。

    固也。

    語畢。

    有雀雛在堂下。

    忻都令捕之自弄。

    旣而撲殺。

    謂方慶曰。

    如何。

    方慶曰。

    農夫作苦。

    此物一聚啄。

    禾糓殆盡。

    公殺之亦恤民意也。

    忻都曰。

    吾見東人。

    皆知書信佛。

    與漢兒相類。

    每輕我輩。

    以謂蒙人業殺戮。

    天必厭之。

    然天賦吾俗以殺戮。

    隻當順受天。

    不以爲罪。

    此子等所以爲蒙人奴僕也。

    〈按。

    諸夷中韃靼。

    最爲?獰。

    蓋是一種陰毒狠戾之氣。

    萃而生焉。

    以殺戮爲耕作。

    若禽獸之相噬攫。

    而不少懲焉。

    有若天性然也。

    夫好生惡殺。

    人物之通情。

    其俗雖雲喜殺。

    若其在己則必痛傷而哀慽之。

    推之於人。

    人猶己也。

    是知有己。

    而不知有人。

    則終於禽獸而已。

    忻都以習慣之惡性。

    委之于天。

    而謂之順受。

    此所謂下愚不移。

    而終無善反之幾也。

    若其我人所以爲其奴僕者。

    適當否運。

    而我無自強之策而然也。

    非若輩好殺之緻也。

    〉○初高宗末。

    溟州吏金遷母。

    與李德麟。

    被虜於蒙兵。

    時。

    遷年十五。

    晝夜號泣。

    聞被虜者多道死。

    服衰終制。

    後十四年。

    見母書。

    雲在某州爲某家婢。

    遷至京。

    請往尋母。

    朝議不可。

    後六年。

    隨人往東京。

    至北州軍卒要左家。

    訪得之。

    以白金五十五兩贖之。

    德麟亦爲奴。

    在隣天老家。

    時。

    金方慶回自元。

    見之稱嘆。

    言於揔管府。

    給引廚傳。

    送母至溟州。

    其夫宗衍無恙。

    爲夫婦如初。

    後六年。

    天老之子。

    攜德麟來。

    遷以白金八十六兩贖之。

    同居終孝。

     八月。

    王及公主。

    獵于馬堤山。

     山在德水縣東北。

    王卛忽赤鷹坊。

    親禦弓箭。

    縱橫馳騖。

    父老見者歎息。

     元遣?剌赤。

    爲耽羅達魯花赤。

     元以耽羅。

    爲房星分野。

    以馬百六十匹及牛駱驢羊。

    來放于水山坪。

    〈水山。

    在今?義縣東二十四裡。

    〉耽羅海通倭國。

    故元人警備之嚴。

    同於合浦矣。

     九月。

    還葬世祖,太祖於舊陵。

    ○冬十月。

    王祫于太廟。

     公主亦欲與祭。

    伍允孚曰。

    太廟。

    祖宗神靈所在。

    可畏。

    公主懼而止。

     十一月。

    達魯花赤禁國人持兵器。

    ○地震。

    ○十二月。

    下旨求言。

     以災異也。

    宰樞以十二事上書。

    秘而不發。

     公主下貞和宮主及齊安公淑,中贊金方慶等于獄。

    旣而釋之。

     有人投匿名書于達魯花赤石抹天衢曰。

    宮主失寵。

    呪咀公主。

    又淑,方慶及樸恒,李汾禧兄弟,李昌慶等四十三人。

    謀不軌。

    復入江華。

    於是。

    公主囚宮主封府庫。

    天衢亦囚淑等。

    諷公主親鞫。

    公主將從之。

    召宰相雜問之。

    天衢忽曰。

    春期已近。

    諸君宜賦迎春詩。

    金坵但唯唯。

    柳璥慨然曰。

    王妃與首相。

    俱在縲絏。

    此豈嘯詠時耶。

    天衢慚赧。

    璥與諸宰。

    請見公主。

    膝行而前曰。

    近世權臣執命。

    若有告人以罪。

    不問虛實輕重。

    卽加誅戮。

    如刈草菅。

    人懷戰慄。

    莫保朝夕。

    皇天眷祐。

    蕩除此輩。

    使公主來莅東方。

    臣等以爲無復前日之禍。

    今所得匿名書。

    臣請辨之。

    我國人物衰耗。

    官軍屯於四面。

    誰敢逃竄。

    無名之書。

    何足取信。

    若信而罪之。

    我一二臣。

    明日亦恐不免。

    誰敢竭力。

    以供王事。

    呪詛事。

    亦易辨也。

    自公主釐降。

    國人按堵。

    悉感帝德。

    淪入骨髓。

    彼若以私憾呪詛。

    神而有靈。

    背德之禍。

    必反于身。

    璥涕泗交下。

    言甚切至。

    左右莫不潸然。

    公主感悟。

    皆釋之。

    遣使告于元。

    淑。

    平壤公基之後也。

    爲人廉靜。

    諳鍊故事。

    爲宗室儀表。

     發諸道丁夫。

    伐木于交州道。

     公主將修宮室。

    置造成都監。

    請工匠于元。

    發諸道丁夫。

    輸材京城。

    凍餒死者相繼。

    又令諸王宰樞。

    至各領軍人。

    出丁夫有差。

    輸材于山。

    闕一日役者。

    徵米一石。

    公主奪廣平公譓奴婢連姻接派者凡三百人。

    悉取之。

    甞以松子人蔘。

    送江南獲厚利。

    分遣?官求之。

    雖不産之地。

    無不徵納。

    民甚苦之。

     令子湑爲僧。

     王納崔竩婢盤珠。

    生湑。

    愛之。

    號王小君。

    至是。

    以湑驕恣。

    剃髮爲僧。

     復以諸道按察使。

    爲按廉使。

     丁醜三年春正月。

    立子謜。

    爲王世子。

     以金方慶爲師。

    柳璥爲傅。

    元傅爲保。

    金坵爲貳師。

    許珙,洪祿遒,李汾禧,韓康。

    爲調護。

    其餘宮官。

    皆盡一時之選。

     賜公主怯憐口等姓名。

     怯憐口。

    華言私屬人也。

    以蒙古人忽剌歹。

    〈剌音涅歹音戴。

    〉爲印侯。

    回回人三哥爲張舜龍。

    車忽?〈音戴。

    角心也。

    〉爲車信。

    職皆將軍。

    河西國人式篤兒。

    爲盧英。

    五十八。

    爲鄭公。

    皆中郞將。

    屬之內侍。

    車信。

    本國人。

    甞沒于元。

    其母得乳公主。

    遂爲媵臣。

    時。

    僉議府言。

    怯憐口及內僚。

    廣占良田。

    標以山川。

    多受賜牌。

    不納租稅。

    請還賜牌。

    王不聽。

    石抹天衢。

    甞謂王曰。

    王何踈棄賢士而親無賴之人。

    王嘿然。

     二月。

    初行鬻官法。

     先是。

    都兵馬使奏。

    國用不足。

    令文武官。

    東班自白身至參職。

    西班自軍人至郞將。

    出銀各有差。

    至是。

    又奏言。

    鬻爵非令典。

    然府庫殫竭。

    無以生財。

    請申前令。

    令無功及不次而求官者。

    科等納銀國贐都監。

    而後授職。

    王從之。

     置農務都監。

    ○三月。

    太府火。

     延燒民家八百餘戶。

     送防守軍於耽羅。

     令親從將軍金子廷押送。

    子廷以內僚。

    有功許通。

    內僚出使。

    自此始。

     耽羅大饑。

    ○夏四月。

    元遣使。

    鑄釰于忠州。

     鑄環刀一千。

     遣使如元。

    請助征北鄙。

     時。

    元北鄙有叛賊。

    賀正使朱悅之還。

    丞相哈伯。

    謂悅曰。

    急難相助。

    親戚之意也。

    今北鄙有警。

    宜令金方慶之子忻。

    將兵出境。

    以聽指揮。

    王遂遣張舜龍。

    請助征。

    元已遣將平定。

    故止之。

     流錄事裵悅,樸萇于海島。

     時。

    置人物推考都監。

    各道州郡吏民。

    來匿京城。

    附勢避役。

    二人承宰樞牒。

    推勘勒還。

    有鄭伯芝者。

    匿西林縣二婢。

    托以在齊安公第。

    二人推送西林。

    伯芝乃以二婢。

    屬于元成殿織室司。

    司牒都監召還。

    伯芝譖二人不從王旨。

    王怒流之。

     元遣使採人蔘。

     中郞將曺允通。

    初以善碁被召入元。

    元主曰。

    世傳人蔘出汝國者甚佳。

    汝能爲朕緻之乎。

    對曰。

    若使臣採之。

    歲可得數百斤。

    元主命遣之。

    自是。

    允通歲廵州郡。

    發民採蔘。

    或非地産。

    未及納期。

    輒徵銀幣。

    以營私利。

    王遣張舜龍。

    奏曰。

    人蔘唯産東北界。

    允通強令諸道採納。

    臣請隨所産處。

    以時採納。

    乞令允通勿得擅便。

     五月。

    王登籍田觀獵。

     王與達魯花赤觀獵。

    知申事李槢。

    語人曰。

    始謂尹秀輩。

    以鷹鷂市寵。

    今乃知王自篤好也。

    生拔鵾鵠腹背毛而放之。

    縱鷂啄食。

    觀以爲樂。

    此非篤好其忍視耶。

    槢。

    卽汾成也。

    時。

    散員田裕。

    訴王曰。

    臣捕鷂過安東。

    司錄金琔曰。

    鷹坊已罷。

    何爲到此。

    待之甚薄。

    疑宰相移書諸道禁之也。

    王怒謂槢曰。

    鷹坊何損於宰相而禁之乎。

    欲罷琔官。

    槢對曰。

    裕藉捕鷂。

    侵擾百姓。

    自恐得罪。

    言此以試上意耳。

    王然之。

     六月。

    以忻都子琪。

    守司空。

     琪娶宗室女。

    故比宗室例。

    授是職。

    不姓而名。

     設公主滿月宴。

     公主生女。

    設滿月宴。

    俄而母訃音至。

    以才免身秘之。

    後五日乃告。

    公主慟哭。

    食肉如故。

    翼日。

    達魯花赤。

    設收淚宴。

     秋七月。

    減鷹坊屬戶。

     有旨以民屬鷹坊者二百五戶。

    除其一百二戶。

    時。

    齊民苦於徵斂。

    爭屬鷹坊。

    莫記其數。

    而王所知實戶。

    則二百五戶。

    餘皆嬖倖之私屬也。

    皆斂銀布。

    時人語曰。

    飼鷹非肉。

    銀布滿腹。

     王有疾。

    停營繕。

    縱鷹鷂。

     時。

    公主營繕宮闕甚急。

    制度皆用上國?模。

    作層樓高屋。

    觀候署奏言。

    道詵密記。

    稀山爲陰爲高樓。

    多山爲陽爲平屋。

    欲其陰陽相配也。

    我國多山。

    若作高屋。

    必招衰損。

    故太祖以來。

    非惟闕內不高其屋。

    至於民家。

    悉皆禁之。

    今不遵太祖之制。

    失陰陽之理。

    恐有不測之禍。

    昔。

    晉獻公作九層?。

    荀息累十二碁。

    更累九鷄子其上。

    以諫曰。

    一失。

    社稷危於此也。

    遂壞其臺。

    惟殿下察之。

    王納其言。

    伍允孚又言於公主曰。

    天變屢見。

    加以亢旱。

    請弛營繕。

    修德弭災。

    後如有悔。

    恐被不言之罪。

    故言之。

    是日。

    王暴得疾劇。

    宰樞請停營繕縱鷹鷂。

    請還興王寺金?。

    公主皆許之。

    王大喜。

    旣而王疾愈。

    公主復召工匠。

    構三層閣。

    發諸道役夫。

    督之甚急。

     王捨宮爲旻天寺。

    ○王移禦天孝寺。

     王先行。

    公主以陪從寡少怒還。

    王不得已亦還。

    公主以杖迎擊之。

    至天孝寺。

    又以王不待而先入。

    且詬且擊。

    欲還竹坂宮。

    時。

    正郞廉承益。

    以浮屠神呪。

    得幸於王。

    進謂公主曰。

    王疾之愈。

    幸賴佛力。

    而公主之怒。

    若有魔障使之。

    以間兩主之歡也。

    公主乃止。

    承旨李槢曰。

    廉郞中無實之言。

    亦有可用。

     九月。

    王廢太妃慶昌宮主柳氏。

    爲庶人。

    流弟順安公琮于海島。

     初。

    宮主與王有隙。

    至是。

    召盲僧終同。

    問度厄之術。

    遂設醮以禱。

    埋奠饌。

    內竪梁善等告曰。

    宮主與順安公。

    謀呪詛。

    上欲使琮尙公主爲王。

    王命李槢等鞫終同。

    金方慶等鞫宮主及琮。

    皆不服。

    王召琮親訊。

    宰相柳璥等。

    詣宮門請釋。

    不聽。

    初。

    元宗愛琮。

    賜貨寶無筭。

    公主請王籍其家。

    盡取之。

    遂遣趙仁?,印侯如元。

    上表曰。

    人而揚醜于家。

    雖有慙德。

    親或作讎於己。

    能無怨心。

    請承命處置。

    元主回詔。

    令王任意處斷。

    王遂廢太妃爲庶人。

    流琮,終同于海島。

    兪氏曰。

    禮。

    爲伋也妻者。

    爲白也母。

    不爲伋也妻者。

    不爲白也母。

    慶昌宮主。

    雖非忠烈之生母。

    而元宗以禮聘之。

    立爲正後。

    是忠烈之母也。

    慶昌之邪謀眞僞。

    今不可知。

    而爲人子者。

    安敢怒其母之不慈。

    而廢黜之乎。

    觀夫忠烈三十餘年之間。

    三綱晦塞。

    無復人理。

    如是而謂國不亡。

    奚益哉。

     地震。

    ○冬十月丙辰朔。

    日食。

    ○十一月。

    密直副使李穎卒。

     穎。

    慶源郡〈今仁川〉人。

    美鬚髥。

    容儀閑雅。

    博聞強記。

    工草隷。

    元使趙良弼見之。

    恨相知之晩。

     王與公主。

    移禦李貞第。

     貞管鷹坊。

    多聚無賴。

    流毒郡縣。

    甞自元還白王曰。

    帝問國王馳馬放鷹熟乎。

    貞欲使王遊田。

    故有是言。

    以鷹犬得幸。

    不數年。

    驟登樞密。

    賤隷之濫授大官。

    未有如貞者。

    時。

    又有李?,張公,李平者。

    皆以養鷹遊獵爲事。

    或生捕鳥雀。

    去毛以飼鷹。

    或割生鷄生狗而飼之。

    殘酷無比。

    王之好獵。

    皆?等導之也。

     十二月。

    流南京副使崔資壽,司錄李益邦于海島。

     將軍趙仁?。

    誘南京民。

    爲捉獺戶。

    逃賦者多附。

    歲納獺皮于公主。

    半入其家。

    益邦囚仁?麾下卒介。

    三訊之。

    仁?訴于公主曰。

    南京官吏。

    裂擲宮敎。

    公主怒。

    逮資壽等。

    遣將軍林庇鞫問。

    得其實。

    以復公主。

    悉還民原籍。

    竟流二人。

    尋釋之。

    仁?。

    祥原人。

    穎悟。

    以習蒙古語。

    遂知名。

     下中贊金方慶等于獄。

    旣而釋之。

     方慶當國。

    爲都元帥。

    權傾一國。

    田園遍州郡。

    將士日擁其門。

    假威橫行者。

    不之禁。

    又第征倭軍功。

    爵賞頗不均。

    人多缺望。

    大將軍韋得儒,中郞盧進義。

    以私怨。

    謀陷方慶。

    譖於忻都曰。

    方慶與子忻,壻趙抃,義男韓希愈及孔愉,羅裕,安社貞,金天祿等四百餘人。

    謀去王公主及達魯花赤。

    入江華以叛。

    東征後軍器。

    皆當納官。

    方慶私藏于家。

    又造戰艦。

    置潘南等縣。

    擬擧事凡八條。

    於是。

    忻都以三百騎入京。

    與石抹天衢。

    告于王及公主。

    請栲掠方慶。

    王將許之。

    柳璥曰。

    本國法。

    先囚告者。

    次囚被告者。

    鞫問所告。

    實則賞。

    虛則反坐。

    今不囚告者。

    便欲栲掠被告者。

    於理如何。

    忻都默然。

    王使璥,元傅,忻都雜問之。

    乃知誣罔。

    釋之。

    止論希愈等藏甲之罪。

    杖釋之。

    〈按。

    王旣知其誣。

    而不用反坐之律。

    此讒間之所以不止而亂日滋也。

    〉 元以洪茶丘爲征東元帥。

     將復征日本也。

    令西海道。

    轉米給其軍。

    又令百官出芻豆。

     戊寅四年春正月。

    燃燈。

    復用上元日。

    ○參知政事樸松庇卒。

     松庇起軍伍。

    誅崔竩至大官。

    性寬洪。

    不與人爭功。

     二月。

    鞫流中贊金方慶于大靑島。

     洪茶丘與本國有宿憾。

    欲伺釁嫁禍。

    聞方慶事。

    請中書省來鞫。

    忻都亦以韋得儒之言奏于元。

    元主詔與王公主同問。

    於是。

    王與忻都茶丘。

    會興國寺。

    復鞫方慶父子。

    茶丘以鐵索圈其首。

    若將加釘。

    叱杖者擊其頭。

    祼立終日。

    天寒。

    肌膚凍如潑墨。

    王謂茶丘曰。

    向與忻都已鞫訖。

    何必更問。

    茶丘不聽。

    方慶曰。

    小國仰戴上國如天。

    愛之如親。

    豈有逆天背親。

    自取亡滅者哉。

    吾寧枉死。

    不能誣服。

    茶丘必欲服之。

    加以慘毒。

    身無完肌。

    絶而復甦。

    茶丘密誘王左右曰。

    方慶服辜。

    則罪當流配。

    於國何有。

    王信之。

    且不忍視。

    令方慶就服。

    方慶曰。

    不圖上言如是也。

    臣起行伍。

    緻位宰相。

    肝腦塗地。

    不足以報國。

    豈愛身誣服。

    以負社稷。

    因顧謂茶丘曰。

    欲殺便殺。

    我不以不義屈。

    於是。

    以家有藏甲爲罪。

    流方慶于大靑島。

    〈在長淵縣南三十裡。

    〉忻于白翎島。

    餘皆釋之。

    方慶之流也。

    國人遮道泣送。

    茶丘請于王。

    以韋得儒爲上將軍。

    盧進義爲將軍。

    〈按。

    高麗自事元以後。

    雖無權臣。

    而奸佞之徒。

    憑藉大國。

    淩轢本朝。

    朝廷亦畏其生事。

    莫敢誰何。

    任其自恣。

    故視君上如庶僚。

    視宰相如奴隷。

    甘心受辱。

    不能自振。

    何哉。

    試以洪茶丘言之。

    其父福源。

    首先叛國。

    其罪固已通天矣。

    爲茶丘者。

    當悔禍畏罪。

    不負父母之國。

    而乃反逞憾循私。

    無所不至。

    王不能抗。

    知方慶之忠而不能救。

    知韋得儒,盧進義之奸而不能退。

    曲循茶丘之請。

    至拜好爵。

    王之昏庸如此。

    國之不國。

    宜矣。

    茶丘受任在東。

    亦已多年。

    則其罪過必多矣。

    王當具其罪過。

    以報天子。

    然後數其反國呑噬之罪而誅之。

    諸反人之謀害本國者。

    亦皆殺之。

    然後奔命上國。

    明陳利害。

    請其自擅之罪。

    則夫天下之惡一也。

    元世祖雖起夷狄。

    亦爲創業賢君。

    豈至於容護奸佞。

    使屬國不安。

    而失一方之人心乎。

    且以王言之。

    以本朝之舊君。

    而殺一叛臣。

    以天子之寵壻。

    而誅一佞臣。

    亦何罪之有。

    噫。

    王不爲此。

    顧乃俛首帖耳。

    不以爲辱。

    哀哉。

    〉 右司議大夫鄭可臣。

    辭職還鄕。

     李汾禧兄弟。

    附茶丘。

    醞釀金方慶之罪。

    故可臣恥與同列。

    乞歸養母。

    還羅州。

    王慰遣之。

    尋召還。

     始令國中皆胡服。

     時。

    自宰相至下僚。

    無不開剃。

    唯禁內學舘不剃。

    左承旨樸恒。

    諭令學生皆剃。

    因令境內皆服上國衣冠。

    後元主問康守衡曰。

    高麗服色何如。

    對曰。

    服韃靼衣帽。

    至迎詔賀節。

    則以高麗服將事。

    元主曰。

    人謂朕禁高麗服。

    豈其然乎。

    汝國之禮。

    何可遽廢哉。

    〈按。

    元主甞有詔不易衣冠。

    元宗又曰不忍遽變祖宗之法。

    元主之於王。

    君也。

    元宗則父也。

    君父無變服之命。

    而王首先髡頭。

    不知爲恥。

    至是。

    變一國衣冠之俗。

    而甘爲夷狄。

    不仁哉。

    王也。

    我國婦女之服。

    衣裳不連。

    而衣短不掩腰。

    元世祖變易中國之俗。

    男爲袴褶窄袖。

    女窄袖短衣。

    下服裙裳。

    意者此時從元制。

    而後遂因循。

    至今不變也。

    男子之服。

    旣襲華制。

    則婦人之服。

    亦當如之。

    新羅文武王。

    甞令婦人服華制。

    今依此變改。

    亦王政之一端尒。

    〉 三月。

    罷船兵。

     以譖于元者。

    皆藉叛入江華之說。

    故。

    命罷船兵。

     元召還洪茶丘。

    徵王入朝。

     先是。

    茶丘遣人。

    誣奏元主曰。

    金方慶積糓造船。

    多藏兵甲。

    以啚不軌。

    請於王京以南要害之地。

    置軍坊戍。

    亦於州郡。

    皆置達魯花赤。

    方慶及子壻家屬。

    悉送京師。

    以爲奴隷。

    及印侯奉使至元。

    元主問方慶藏甲幾何。

    對曰。

    四十六部耳。

    元主曰。

    方慶恃此謀叛乎。

    聞方慶起第於王京。

    如謀叛。

    何必起第。

    遄令茶丘還來。

    國王可來朝自奏。

    茶丘之還也。

    韋得儒,盧進義。

    言於茶丘曰。

    國家談禪法會。

    所以咀上國。

    茶丘使石抹天衢。

    報中書省。

    王亦遣使辨誣。

    中書省令王自奏。

    王遂定入朝之計。

     夏四月。

    罷司議大夫白文節等官。

     時。

    無功而有世累者。

    多補官。

    郞舍不署告身。

    王屢趣之。

    不從。

    其人啣之。

    托左右以激王怒。

    會。

    承旨李尊庇。

    將啓監察司狀。

    王望見。

    意僉議府狀。

    大怒叱退尊庇。

    命忽赤崔崇。

    械文節及司諫李仁挺等九人。

    尊庇欲辨復進。

    王疑救郞舍。

    責止之。

    卽罷文節等官。

    尊庇厲聲曰。

    王不察臣心。

    臣何敢司出納。

    請從此免歸。

    嬖臣李之氐進曰。

    尊庇所白者。

    監察司狀。

    非僉議府狀也。

    上不之察。

    罪郞舍責尊庇。

    且僉議府。

    百官之長。

    使一忽赤。

    夜縛諸郞舍。

    於國體何。

    王取閱其狀。

    悔遂釋之。

     王及公主,世子如元。

    元徵金方慶入朝。

     先是。

    王欲與公主入朝。

    謂大臣曰。

    朝覲。

    諸侯享上之儀。

    歸寧。

    女子事親之禮。

    會。

    有以陰陽拘忌沮之者。

    遂止。

    及金方慶誣獄起。

    乃悔之。

    至是將朝。

    請與公主世子偕行。

    元主許之。

    元主又命方慶父子及韋得儒,盧進義等。

    從王入朝對辨。

    方慶等自配所赴召。

    進義至姚家寨。

    舌爛死。

    臨死曰。

    吾以得儒至此。

    得儒聞之。

    遂不寢食。

    常仰天太息而已。

    未幾。

    得儒亦以舌爛而死。

    人皆以爲天誅。

     王次義州。

     時。

    西北諸州。

    皆附東寧府。

    惟義靜獜三州不附。

    迎迓供頓。

    勝於他州。

     五月。

    元召忻都還。

     時。

    元主因金方慶獄。

    稍悟茶丘,忻都等有姦。

    遂徵王及方慶入朝。

    而茶丘,忻都。

    皆召還。

    茶丘等始懼。

    皆謁王曰。

    帝問金侍中事。

    在王所奏如何耳。

    忻都又使人白王曰。

    我居王國七年。

    未有一善。

    惡則已多。

    望王善奏。

     六月。

    太白經天。

    ○王及公主至燕京。

     辛酉。

    王及公主至元都。

    元主遣皇子脫歡。

    皇後遣皇女忙哥歹公主等。

    迎于三十裡地。

    公主至燕京。

    以世子謁皇後及太子妃。

    妃名之曰益智禮普化。

    己巳。

    王及公主上謁。

    元主設宴以慰之。

    寵遇無比。

    忻都奏元主曰。

    高麗宰相。

    多占匿民戶。

    免避賦役。

    請禁之。

    又請罷諸領府爲軍。

    元主不許。

    戊寅。

    王上書都堂。

    辨方慶事及談禪法會。

    後。

    王謁元主。

    奏曰。

    日本島夷。

    敢抗王師。

    臣自念無以報德。

    願造船積糓。

    聲罪緻討。

    元主曰。

    歸與宰相熟計奏之。

    又奏曰。

    陛下降以公主。

    撫以聖恩。

    小邦方有聊生之望。

    然茶丘若在。

    臣之爲國。

    不亦難哉。

    茶丘隻宜理會軍事。

    至於國事。

    皆欲擅斷。

    上國必欲置軍於小邦。

    寧遣韃靼漢兒軍。

    請召還茶丘。

    元主曰。

    此易事耳。

    有間曰。

    惟堯舜禹湯。

    能行帝王之道。

    其後。

    君弱臣強。

    衣食皆請於其臣。

    昔有一君嗜羊肉。

    其臣與之則食。

    不與則不得食。

    宋賈似道擅權。

    使度宗出其愛妾。

    不得已從之。

    安有君畏臣去其寵妾者哉。

    王之父王。

    何不免林衍擅立耶。

    朕聞王亦信宰相之誘。

    如此能治國則固善。

    其如不能。

    可不媿乎。

    對曰。

    茶丘之妄言也。

    元主曰。

    非惟茶丘。

    人多言之。

    汝可與宰相。

    擇所以善持國者。

    商量而行。

    王奏曰。

    今姦人。

    以金方慶爲謀叛。

    忻都訊之。

    唯東征將士。

    有不納軍器者。

    奪其職而杖之。

    方慶雖無叛狀。

    時爲冢宰。

    不納軍器者。

    不加檢擧。

    罪其踈慢。

    流于海島。

    然此乃有憾者所讒也。

    後有若此不法者。

    臣請罪之。

    元主顧左右曰。

    亟召茶丘還。

    又問忻都何如。

    對曰。

    忻都。

    韃靼人也。

    可則可矣。

    然茶丘在。

    則妄構是非。

    不能不信。

    元主曰可。

     秋七月。

    元罷達魯花赤及王京留鎭,合浦鎭戍,西海屯田等軍。

     王之來也。

    以金周鼎爲行從都監使。

    周鼎建白。

    本國達魯花赤王京留守軍,合浦鎭守軍,黃鳳塩白四州屯田軍。

    供億繁重。

    民不堪命。

    金方慶有大功於朝。

    被誣遠流。

    請奏于帝。

    王入朝。

    次第言之。

    壬辰。

    王上書于中書省曰。

    小邦姦佞之人。

    欲釋宿憾。

    卽投匿名書。

    謂之謀叛。

    達魯花赤。

    因而拷問。

    搔擾一國。

    今後。

    請自窮究。

    無令官軍驚動百姓。

    又有惡人謀撓國家。

    每以遷都江華藉口。

    請使種田軍。

    入處江華。

    以塞讒言之路。

    元帥府於全羅道。

    擅置脫脫禾孫。

    又申覆上司雲。

    高麗人多乘無箚子舖馬。

    亂行走遞。

    又有乘船成隊往還。

    恐發事端。

    爲此差官。

    領軍四百。

    差脫脫禾孫句當。

    然小邦曾奉省旨。

    國內往來人許。

    國王自給箚子。

    自是。

    來往使介。

    必給箚子。

    安有無箚子而亂行走遞者耶。

    小邦自來。

    例以水路轉漕三京。

    此外隻是釣魚之人。

    安有乘舟成隊往來者耶。

    又有耽羅達魯花赤。

    於羅州海南地。

    擅置站赤。

    是何體例。

    伏望善奏。

    東寧府。

    元是小邦祖先所都。

    崔坦等。

    奪而據之。

    祖宗祠宇祭享皆廢。

    願還其尺土。

    俾修孝祀。

    驅掠人放還。

    已奉聖旨。

    而今無一人還者。

    願更令刷還。

    其有累世居住。

    不便移徙者。

    於東京路團聚。

    以充公主行李廝養之役。

    耽羅珍島攻破後。

    官軍齒役平民。

    妄稱虜獲。

    望行禁止。

    小邦道裡遼遠。

    事有要急。

    必馳驛以聞。

    然請箚子於達魯花赤。

    然後得遣。

    或緻遅誤。

    望許自給箚子。

    西海道谷州遂安兩城。

    投撘察兒大王。

    不以還歸。

    崔坦亦自管領殷栗縣。

    是何理耶。

    上國所遣罪囚。

    安置諸道。

    恐生他變。

    乞令依舊使官軍監守。

    丙申。

    王謁元主。

    元主使樞密副使孛羅。

    問官軍搔擾狀。

    忻都在側曰。

    吾軍所以擾民。

    王如知之。

    今可言矣。

    王曰。

    爾麾下。

    因方慶事。

    侵吾兒家。

    吾兒家尙未免。

    況百姓乎。

    汝等訴予以不能安集。

    汝之搔擾如是。

    烏能安集哉。

    謂孛羅曰。

    予不忍與此輩共處。

    帝賜臣一區地。

    臣卛吾民以來。

    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