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上
〈起辛亥高麗高宗三十八年。
盡乙亥高麗忠烈王元年。
〉凡二十五年。
辛亥三十八年春正月。
王宴蒙古使。
壬戌朔。
王在梯浦宮。
宴蒙使。
蒙使謂王曰。
國之北鄙殘破。
如家無藩籬。
何可復都舊京。
宜據江以自固。
我當歸奏皇後。
無令東擾。
王悅。
待之彌厚。
甲子。
王還宮。
蒙使從之不及。
乃曰。
王不待我而行。
我將還歸。
王駐輦以待。
蒙使佩弓矢。
馳突而前。
見者寒心。
父老出迎都門。
皆泣下再拜呼萬歲。
丁卯。
命舘伴宴蒙使。
蒙使曰。
爾國旣降。
欲就陸。
何以城爲。
對曰。
以備宋賊。
實無他也。
庚午。
蒙使還。
崔沆享王。
慶蒙使和親而退也。
二月。
遣使如蒙古。
蒙使許和而歸。
王惟事道塲。
以祈冥祐。
三月。
崔沆弑其母大氏。
滅其族。
殺前樞密副使金慶孫。
先是。
崔瑀以女壻金若先。
委兵柄。
旣而以譖殺之。
官其子敉。
敉恐沆害己。
欲先圖之。
爲書遺叔父慶孫。
慶孫恐禍及。
以告瑀。
瑀流敉于高瀾島。
大氏常助敉。
而不右沆。
沆深怨之。
及沆用事。
奪大氏爵。
收其財産。
投大氏前夫之子吳承績于海。
潮退水淺得不死。
承績祝髮。
潛入皆骨山。
〈卽今金剛山。
〉密與大氏通書。
沆知之大怒。
捕承績。
投之江。
流大氏海島。
尋毒殺之。
大氏族黨奴隷竄殺者。
七十餘人。
沆又遣腹心宋吉儒于白翎島。
〈在今長淵府南海中。
〉沉慶孫于海。
以承績姻親故也。
慶孫頭有起骨龍爪。
怒則鬚髮皆立。
性莊重和裕。
智勇絶人。
有膽畧。
屢立大功。
朝野倚重。
至是。
遽爲奸賊所害。
人皆痛惜。
沆又分遣人。
沉殺南道流配者過半。
吉儒性貪酷便佞。
起於卒伍。
諂事沆。
得拜將軍。
爲沆鷹犬。
沆信讒多忌。
凡有私憾。
輒誣以謀亂。
使吉儒鞫之。
吉儒鞫囚。
縛兩手母指懸架。
又合兩足母指。
縋大石去地尺。
熾炭其下。
使兩人交杖腰膂。
囚不勝毒。
輒誣服。
夏五月。
左僕射孫抃卒。
抃。
樹州人。
性剛毅。
長於吏事。
剖決如流。
所至有聲績。
甞按慶尙道。
人有弟與姊相訟者。
蓋其父在時女已嫁。
子方齠齔。
父臨死。
擧家産付女。
唯以緇衣冠各一,繩鞋一兩,紙一卷。
遺其子。
以是訟之。
積年未決。
抃諭之曰。
父母之心。
於子均也。
豈厚於長年有家之女。
而薄於無母齠齔之兒耶。
顧兒之所賴者姊也。
若遺財與姊等。
恐其愛之或不至。
養之或不專耳。
兒旣長則用此紙作狀。
服緇衣冠。
穿繩鞋。
以告於官。
將有能辨之者。
其獨遺四物。
意蓋如此。
弟與姊聞而感泣。
抃遂中分家産與之。
初。
抃以妻派聯國庶。
不得拜臺省。
妻請棄更娶世族。
抃笑曰。
爲己宦路。
棄三十年糟糠之妻乎。
吾不忍爲也。
崔沆殺參知政事鄭晏。
晏。
叔瞻之子。
聦警多才藝。
素與崔沆有隙。
沆欲收人望。
外雖收用。
內實猜忌。
晏甞私論沆殺人過多。
沆聞之怒曰。
鄭公其將構亂乎。
籍其家。
流白翎島。
沉殺之。
六月。
太白經天。
○秋七月。
遣使如蒙古。
○冬十月。
蒙古使來。
乙巳。
蒙古使將困洪高伊等。
復來至昇天舘。
戊申。
王迎于梯浦宮。
蒙古帝新卽位。
詔王親朝。
令還舊京。
庚戌。
使入江都。
丙辰。
王會群臣。
議答詔。
或言太子親朝。
或言王老病未得親朝爲辭。
待更詰。
遣太子未晩。
閏月。
平章事李子晟卒。
子晟。
性剛烈有勇力。
善騎射。
自平東京後。
將士日集其門。
恐爲權貴所忌。
謝疾杜門。
人稱其知幾。
謚義烈。
蔡松年卒。
松年爲忠獻所重。
卒至平章。
然性和平。
能終始富貴。
十一月。
赤祲如血。
○城金州。
以備倭也。
是歲。
蒙古蒙哥立。
太祖之孫。
拖雷之子也。
是爲憲宗。
壬子三十九年春正月。
遣樞密院副使李峴。
如蒙古。
峴之使也。
崔沆謂曰。
彼若詰問出陸。
宜答以今年六月乃出。
峴未至蒙古。
東京路官人阿母侃,通事洪福源等。
請發兵伐之。
蒙主許之。
及峴至。
蒙主問出陸與否。
峴對如沆言。
且言已營宮闕于昇天浦白馬山。
蒙主曰。
留爾等。
別遣使審視。
遂留之。
二月乙卯朔。
日食。
○夏五月。
東眞冦邊。
○秋七月。
蒙古使來。
蒙主遣多可阿土等。
密勑曰。
汝到彼國。
王出迎陸。
則雖百姓未出。
猶可也。
不然則待汝來。
當發兵緻討。
李峴之介張鎰。
知其謀。
具以白王。
王以問崔沆。
沆曰。
大駕不宜輕出江外。
公卿皆希沆意。
執不可。
王從之。
遣新安公佺迎之。
蒙使入梯浦舘。
王乃出見。
宴未罷。
多可等怒王不從命。
還昇天舘。
時人皆憂蒙兵之復至。
分遣諸道山城防護別監。
○九月。
許崔沆蒼頭着幞頭。
○冬十月。
復置西京留守。
西京。
自畢賢甫之亂。
廢爲丘墟。
至是。
始置官。
設華嚴神衆道塲。
時。
蒙釁將生。
廣設醮祀以禳兵。
不可勝紀。
癸醜四十年春二月。
崔沆加侍中判吏部禦史臺事。
沆在家遙謝而已。
三月。
東眞冦登州。
時。
東眞之亡已久。
而其部落餘燼。
保守舊土者。
連歲入境。
冦鈔不已。
東北邊民。
騷然無安堵之日。
夏六月。
大赦。
王以臨莅四十一載。
崔怡,崔沆父子繼政。
功勤莫大。
遂大赦。
加上先王先妃尊謚。
名山大川德號。
凡文武有職者加爵。
秋七月。
蒙古復大擧來侵。
洪福源說蒙主曰。
高麗築重城於海島。
無出陸歸欵意。
蒙主命弟松柱。
將兵一萬。
道東眞入東界。
令阿母侃,福源。
領麾下兵。
趣北界。
永寧公綧。
在蒙軍。
貽書崔沆曰。
去年秋。
皇帝怒大駕不渡江迎使。
發兵問罪。
吾無計沮之。
白帝願將命諭本國。
帝曰。
汝到爾國。
諭以朕命。
使出陸。
國王出迎。
卽當退兵。
今國之安危。
在此一擧。
若上不出迎。
須令太子若安慶公出迎。
必退兵。
社稷延基。
萬民安堵。
公亦長享富貴也。
如此而兵若不退。
族餘一門。
願勿失今時。
後無悔恨。
李峴亦隨軍而來。
貽書言。
東宮若安慶公。
出迎陳乞。
庶可退兵。
沆會宰樞議。
皆曰出迎便。
沆曰。
春秋貢奉不絶。
前遣三次使三百人未還。
而猶若是。
今若出迎。
萬一執東宮若安慶公。
至城下邀降。
何以處之。
皆曰侍中議是。
無一人論辨者。
出迎議遂寢。
令諸道民。
入保山城海島。
時。
崔沆欲徙三陟山城。
郡人不欲。
以柳璥,兪千遇。
久在政。
爲沆所厚。
遺璥銀甁三十。
請勿徙。
璥卻不受。
乃遺千遇。
千遇受之。
言於沆。
得不徙。
璥謂沆曰。
三陟之徙。
實關利害。
郡人安土重遷。
甞餽我銀幣。
我不敢受。
今而不徙。
何也。
沆以千遇賣己。
責之曰。
爾讀書知義理。
何貪汚至此。
追所賂。
流海島。
未幾宥還。
八月。
習水戰于甲串江。
○蒙古帥也窟。
遣使來。
也窟遣人。
傳詔於王。
責以六事曰。
朕欲自白日所出。
至于所沒。
凡有黎庶。
鹹令逸樂。
緣汝輩逆命。
命皇叔也窟。
統師往伐。
若迎命納欵。
罷兵以還。
若有拒命。
則朕必無赦。
蒙古陷掠山城。
屠之。
城在西海道。
〈今未詳。
〉四面壁立。
惟一徑僅通人馬。
防護別監權世侯。
恃險縱酒。
不爲備。
且有慢語。
蒙人臨城設砲。
攻門碎之。
矢下如雨。
又梯石壁而上。
以火箭射。
草幕皆延爇。
城遂陷。
世侯自縊死。
城中死者。
無慮四千七百餘人。
屠男子十歲以上。
擒其婦女小兒。
分與士卒。
遣使如也窟營。
時。
也窟在土山。
〈今祥原。
〉王遣郞將崔東植。
緻書乞憐。
也窟受書。
謂東植曰。
帝慮國王稱老病不朝。
欲驗眞否。
王之來否限六日。
更來報。
東植答曰。
兵間主上豈能速來。
也窟曰。
爾何能來。
蒙古至廣州。
○蒙古陷東州山城。
先是。
防護別監白敦明。
驅民入保。
禁出入。
州吏告曰。
禾可穫。
迨敵兵未至。
請疊出刈之。
不聽遂斬之。
人心憤?。
及蒙兵至。
敦明出精銳六百拒戰。
士卒不戰而走。
金化監務。
知城將陷。
卛縣吏而遁。
蒙兵遂攻門突入。
殺敦明。
及其州副使判官金城縣令等。
擄婦女童男而去。
時。
蒙兵充斥候騎三百餘。
至全州。
別抄指諭李柱。
擊殺過半。
九月。
遣使如也窟營。
復乞罷兵。
時。
蒙兵日深。
復遣大將軍高悅。
緻書也窟曰。
小邦不敢違忤聖旨。
已於昇天府白馬山下。
築宮室未畢。
大王班師。
當明年。
躬出迎命。
仍遺金銀器羅紬笠帶等物。
也窟留悅及崔東植。
遣李松茂雲。
受爾國諸城降牒而來。
宰樞會議。
答曰。
大軍若還。
則君臣出陸。
州縣安往。
高悅還言也窟曰。
國王如詔出降。
便當回軍。
不然。
可一戰也。
蒙古陷春州。
文學曺孝立。
死之。
蒙兵圍城數重。
樹柵二重。
坑塹丈餘。
累日攻之。
城中井泉皆竭。
刺牛馬飮血。
士卒困甚。
孝立知城不守。
與妻赴火死。
按察使樸天器。
計窮力盡。
先燒城中錢穀。
卛敢死卒。
壞柵突圍。
遇塹不得出。
無一人脫者。
遂屠其城。
冬十月。
加上諸陵廟尊號。
太廟九室及十九陵。
並加上尊謚。
國內名山及耽羅神祗。
各加濟民之號。
冀得陰助罷兵也。
時。
朝廷竄伏海島。
冦去則宴安肆樂。
冦至則恇怯罔措。
惟事淫祀媚神。
至遣日官。
埋三石于東西兩界。
以禳兵。
凡怪誕不經之事。
無不有。
蒙古圍登州。
遂趣金壤城。
〈今通川。
〉○李峴引蒙古。
圍楊根天龍諸城。
誘其守將降之。
初。
峴奉使被留。
遂爲蒙人用。
至是。
引蒙兵圍楊根。
誘脅防護別監尹椿。
椿卛衆出降。
蒙人選城中精銳六百。
使椿領之。
留其兵三百以鎭之。
刈禾備糧。
椿移書原州別監鄭至麟諭降。
不聽。
城守益堅。
蒙兵解去。
峴又以蒙兵。
攻天龍山城。
誘降別監趙邦彥,黃驪縣令鄭臣旦。
峴卛二城降民。
攻忠州城。
蒙古陷襄州。
〈今襄陽。
〉○蒙古圍忠州。
前少卿鄭壽。
自京山府奔降。
○十一月。
遣使如也窟營。
王命文武四品以上。
議卻兵之策。
皆曰。
莫如太子出降。
王怒詰之曰。
遣太子則保無後患耶。
議從誰出。
旣而聞崔沆亦可其議。
王怒稍霽曰。
宰樞善圖之。
使問崔沆。
誰可使蒙軍。
沆奏曰。
非臣所決。
惟上裁之。
遂遣永安伯僖,僕射金寶鼎。
如蒙營。
緻書于也窟及洪福源等。
遺土物。
兼賜書永寧公綧曰。
爾以一介孤身。
代三韓萬姓而往。
豈以一身安危爲慮哉。
孝誠所格。
天地感動。
今大王寬仁字小。
苟或見爾孝懇哀哀有不可忍者。
則其不動心哉。
忠孝兩全。
流名萬世。
正在此時。
爾勉之。
時。
也窟在忠州得病。
蔔者曰。
久留則難返也。
也窟留阿母侃,洪福源等。
卛精騎一千北還。
僖等追至舊京。
緻國書禮物。
也窟責雲。
國王出江外迎我使。
則兵可退也。
蒙古使來。
王出迎于昇天新闕。
也窟遂遣蒙古大等來。
王渡江。
迎于昇天新闕。
夜別抄八十人。
衷甲以從。
蒙古大謂王曰。
自大軍入境以來。
一日死亡者幾千萬人。
王何惜一身。
不顧萬民之命乎。
王若早出迎。
安有無辜之民肝腦塗地乎。
也窟大王之言。
卽皇帝之言。
吾之言。
卽也窟大王之言也。
自今以往。
萬世和好。
豈不樂乎。
遂酣飮而去。
王還江都。
也窟復遣人來言。
欲留兵一萬。
置達魯花赤。
又令毀城。
王又緻書。
留兵置官。
安保其無患耶。
請寢其事。
毀城事。
海賊無時據掠。
故未卽壞去。
去後當依命。
賂遺金幣甚厚。
蒙古攻忠州不克。
十二月。
解而北歸。
忠州被圍。
凡七十餘日。
兵食幾盡。
防護別監金允侯。
諭厲士衆曰。
若能効力。
無貴賤悉除官爵。
焚官奴簿籍。
以示信。
又分給所獲牛馬。
人皆効死。
蒙兵稍挫。
遂不復南。
解圍北歸。
遣子安慶公淐。
如蒙古。
王自親迎蒙古使以後。
蒙兵少退。
而猶未出境。
宰樞請遣淐乞班師。
王不聽。
參知政事崔璘。
獨前奏曰。
愛子之情。
無貴賤一也。
然不幸有死別者。
殿下何惜一子。
今民存者。
十二三。
蒙古不還。
則民失三農。
皆投於彼。
雖守一江華。
何以爲國。
王不得已頷之。
使璘從淐以行。
凡進奉及饋遺蒙古諸官人。
至于洪福源等。
金銀布帛。
不可勝計。
府庫皆竭。
科斂百官銀布有差。
以充之。
淐至蒙古。
蒙主以爲實綧之母弟。
禮待甚厚。
有黃驪人閔偁。
訴於蒙主曰。
綧非王親子。
蒙主謂綧曰。
汝前稱王子。
何哉。
對曰。
臣少養宮中。
以王爲父。
以後爲母。
不知非眞子也。
今來使臣崔璘。
實前日卛我入質者。
請問之。
蒙主問璘。
璘曰。
綧乃王愛子。
非親子。
蒙主曰。
愛子親子異乎。
曰。
愛子者。
養人之子。
以爲己子也。
若所生子。
則何更稱愛乎。
所進表可驗。
蒙主驗前表果然。
遂不問。
盜發厚睿二陵。
甲寅四十一年春正月。
蒙古還。
京城解嚴。
時。
蒙兵自忠州解圍而北。
然不肯出境。
及王子淐至蒙營。
設宴張樂。
乃悉還。
李峴伏誅。
流諸城降將趙邦彥等于海島。
峴貪婪好殺。
甞爲選軍別監。
多受賂。
號銀尙書。
及使蒙古。
被留二年。
說也窟曰。
我國都介在海島。
貢賦皆出州郡。
若於秋前。
奄襲州郡。
都人必窘。
因受金牌爲鄕導。
諭降諸城。
自爲達魯花赤。
恣意貪掠。
軍中所獲婦女財寶。
盡爲己有。
銀釵至滿一笥。
及蒙軍還。
峴乃來朝廷。
議以反逆誅之。
人蹴其口曰。
喫盡幾人銀帛耶。
籍其家。
沉其子之瑞,之松等五人于海。
鄭臣旦,趙邦彥,尹椿等諸降城將吏。
皆流貶有差。
三月。
全羅道巡問使李純孝卒。
純孝。
韓山人。
性淸白。
處事如流。
甞使于蒙。
無一物賫還。
囊槖皆空。
巷婦郵卒。
皆服其淸節曰。
眞官人也。
遣秘書少卿李守孫。
如蒙古。
守孫及其副博士金良榮。
爲蒙古所拘三年。
死于懿州。
〈一統志。
懿州在廣寧衛北二百二十裡。
今邊外。
〉 夏六月。
京城大疫。
○閏月。
遣中書舍人金守精。
如蒙古。
○秋七月。
蒙古使來。
王移禦昇天新闕。
蒙使多可等來曰。
國王雖已出陸。
侍中崔沆,尙書李應烈,周永珪,柳璥等。
不出。
是爲眞降耶。
仍責誅降城官吏。
王召趙邦彥,鄭臣旦。
乘傳入京。
見于多可。
以示不誅。
蒙古帥車羅大。
將兵來侵。
國家雖雲歸順于蒙。
而猶未移都舊京。
形迹多疑。
蒙古不信。
以東方事。
專委車羅大。
卛兵五千。
渡鴨綠江。
餘速禿甫波大等。
元帥王綧,洪福源等。
皆隨行。
數日。
候騎至西海道。
時。
多可將還。
紿雲吾歸則大兵可回。
國家信之。
令州縣護送。
於是。
擧邑被掠者甚多。
未幾。
候騎至廣州。
太白經天。
○八月。
地震。
○安慶公淐。
還自蒙古。
蒙使十人。
護送淐還國。
王幸梯浦宴慰。
蒙使曰。
帝勑臣等。
伴公護行。
萬裡風塵。
恐有不寧。
今日幸無恙還國。
吾等甚喜。
仍請獻爵。
王許之。
淐初至江都。
遣人奏曰。
臣久染腥羶之臭。
經宿乃進。
王曰。
自爾去後。
祈天禱佛。
曷日相見。
今幸好還。
何宿於外。
焚爾所着衣裳。
更衣卽來。
至夜。
淐入謁。
王及左右。
皆爲之流涕。
遣使如車羅大營。
遣大將軍李長。
詣蒙營。
贈金銀酒器皮幣有差。
車羅大雲。
君臣百姓出陸。
則盡剃其髮。
否則以國王還。
如一不從。
兵無回期。
東眞冦邊。
○九月。
蒙古攻忠州山城不克。
冬十月。
攻尙州山城不克。
車羅大攻忠州山城。
會。
風雨暴作。
城中人。
抽精銳奮擊之。
敵解圍南下。
攻尙州山城。
黃嶺寺〈今未詳〉僧洪之。
射殺其官人。
士卒死者過半。
遂解而去。
參知政事崔璘。
至丹溪〈今丹城〉車羅大屯所。
請罷兵。
車羅大言。
崔沆奉王出陸。
兵可罷。
以崔璘爲門下平章事。
○禱弭兵于太廟。
十二月。
合祀山川神祗于神廟。
○蒙古兵還。
蒙主勑車羅大班師。
是歲。
被擄男女。
無慮二十萬六千八百餘人。
殺戮無筭。
所經州郡煨燼。
自有蒙兵之亂。
未有甚於此時也。
蒙兵陷高原。
時。
穆祖自三陟浮海。
移宜州。
朝廷拜宜州防禦使。
屯高原。
以禦蒙兵。
時。
散吉大王。
來屯雙城。
謀取鐵嶺以北。
請穆祖將兵。
穆祖不得已。
與金甫奴等。
歸于蒙古。
移居斡東。
〈今慶興東三十裡。
〉爲五千戶所達魯花赤。
王業之興始此。
〈東閣雜記祖鑑補。
〉 乙卯四十二年春正月。
遣平章事崔璘。
奉表如蒙古。
時。
車羅大承其主之命。
卛軍回自南方。
屯于舊京保定門外。
候騎往來于昇天甲串江外。
王遣璘如蒙古。
獻方物。
仍乞罷兵。
二月。
登州別抄。
擊蒙古于鐵嶺。
殲之。
○崔沆享王。
沆進酒饌于王。
召太子諸王。
宴于內殿。
作樂徹夜。
時。
蒙兵壓境。
餓莩相望。
王制於權臣。
強設此宴。
蒙古還。
京城解嚴。
永寧公綧。
從車羅大至尙州。
及蒙兵還。
隨而北歸。
弓箭陪郞將蔡取和曰。
捐妻子從公絶域者。
欲安國家耳。
今無一毫事利國。
與叛臣無異。
遂逃還。
逆竪鄭子明。
以告綧。
綧遣人追斬之。
三月。
修智陵。
以爲蒙古所壞也。
夏四月。
大饑。
時。
道路始通。
而骸骨蔽野。
被虜人民逃入京城者。
絡繹不絶。
都兵馬使。
日給米一升救之。
然死者無筭。
於是。
蠲諸道三稅外雜稅。
五月。
東眞冦高和二州。
○六月。
遣侍禦史金守剛。
如蒙古。
○秋八月。
崔沆以子竩爲殿中內給事。
沆之爲僧也。
通于宋?之婢。
生子竩。
〈音詣。
本作誼。
〉竩美容儀。
性沉嘿。
沆無適子。
欲以爲嗣。
付是職。
九月。
蒙古復大至。
時。
蒙兵雖退。
而餘衆尙屯義靜之間。
出沒冦抄。
至是。
車羅大,王綧。
復領大兵到西京。
候騎至金郊。
崔璘與蒙古使來。
時。
宰樞議雲。
館待使臣。
雖厚無益。
璘曰。
若不得已遣使帝所。
則今來使不可不儐接。
王出迎于梯浦。
時。
兵興屢歲。
供給軍需。
接待北使。
倉廩告竭。
王減晝膳。
命召左倉別監尹平再三。
終不至。
王怒甚。
欲令執政奪其官。
旣而歎曰。
今日我雖奪之。
明日必復之。
何懲之有。
冬十月。
忠州人擊蒙古于大院嶺。
〈今未詳。
〉敗之。
○十一月。
大廟成。
徙都以來。
兵荒相繼。
未遑營建。
神主移安于諸陵署。
至是。
大廟成。
還安。
十二月。
崔沆進中書令。
先是。
王詔曰。
旦奭相周。
蕭曹佐漢。
君臣相資。
古今一揆。
晉陽公崔怡。
蔔地遷都。
再造三韓。
嗣子侍中沆。
匡君制難。
萬世永賴。
益封食邑。
加贈考妣。
進秩二子。
沆不受。
至是。
爲中書令。
無雪。
○京城大疫。
丙辰四十三年春正月。
太白經天。
○遣將軍李廣,宋君斐。
帥舟師南下。
蒙古造船。
謀攻諸島故也。
二月。
雨水銀。
○金敞卒。
敞。
安東人。
記性絶人。
崔怡召置政房。
掌銓選。
應選者數萬。
敞一見記其姓名。
有陳訴。
輒應不差。
然銓注一聽於怡。
不可否。
或問其故。
答曰。
天假手我晉陽公。
吾何間焉。
其阿諂如此。
敞附權門。
久典政柄。
一日可九遷。
尙循資格。
年近六十。
始拜門下侍郞平章事。
世以爲廉於進取。
卒無子。
臨歿。
語其侄方慶。
辭國葬。
停六道宣旨使用別監。
以蒙兵也。
時。
奉使者剝民橫斂以市恩。
民甚苦之。
反喜蒙兵之至。
三月。
遣使如車羅大營。
時。
蒙兵闌入南界。
車羅大,王綧。
屯潭陽。
洪福源屯海陽。
放兵四掠。
南至海隅。
東至嶺外。
無不被害。
遣大將軍愼執平。
如車羅大屯所。
車羅大曰。
若國王出迎。
王太子親朝。
兵可罷。
否則何辭以退乎。
執平還奏之。
王復遣執平言。
大兵若回。
惟命是從。
車羅大怒曰。
若欲和親。
爾國何多殺我兵。
死者已矣。
擒者可還。
仍令三十人。
伴執平送之。
王幸昇天舘。
迎宴依禮。
設左右屯田。
制下諸道被兵凋殘。
租賦耗少。
其令州縣其人。
耕閑地補經費。
又令文武三品以下。
出丁防築梯浦,瓦浦,狸浦等地。
〈並未詳。
蓋今豊德江華之地。
〉爲左右屯田。
國初。
選州郡鄕裡子弟。
質於京者。
謂之其人。
蒙古攻笠巖山城。
將軍宋君斐。
擊敗之。
李廣,宋君斐。
趣靈光。
約分道擊之。
蒙兵知而有備。
廣還入島。
君斐保笠巖山城。
〈古城。
在今井邑縣南三十裡。
〉城中強壯。
悉投於敵。
惟老幼在。
一日。
君斐佯出羸弱數人於城外。
以示之。
蒙兵以爲糧盡。
引兵至城下。
君斐率精銳。
奮擊敗之。
殺傷甚多。
擒其將四人。
夏四月。
蒙古屠忠州。
遂攻山城不克。
蒙兵屠忠州城。
又攻山城。
官吏老弱。
恐不能拒。
登月嶽神祠。
〈在今州東四十五裡。
〉忽雲霧風雨雷雹俱作。
蒙兵以爲神助。
不攻而退。
六月。
將軍李阡。
敗蒙古于溫水縣。
先是。
阡將舟師。
南下禦蒙兵。
至是。
與蒙兵戰。
斬數十級。
奪所擄男女百餘人。
秋七月。
京城大水。
○八月。
崔沆發新興倉。
賑其家兵。
○遣將軍宋吉儒。
徙淸州民于海島。
○蒙古還屯甲串江外。
先是。
車羅大進兵屯海陽之無等山〈在今光州府東十裡。
〉頂。
遣兵一千南掠。
又將舟師七十艘。
攻押海。
〈卽今羅州之壓海縣。
〉押海人置砲於大艦以待之。
車羅大望之曰。
我船受砲。
必糜碎。
不可當。
更令移船攻之。
押海人隨處備砲。
車羅大度不能克。
遂罷水攻之具。
與王綧,洪福源等。
到甲串江外。
大張旗幟。
牧馬于田。
登通津山。
望江都形勢。
退屯守安縣。
〈廢縣。
在今通津府南十五裡。
〉 九月。
金守剛定和議而歸。
蒙古撤還。
初。
守剛持方物。
從蒙主入和林城。
〈在北漠。
〉乞罷兵。
蒙主以不出陸爲辭。
守剛曰。
譬如獵人逐獸。
入於窟穴。
持弓矢當其前。
困獸何從而出。
又氷雪慘冽。
土脈閉塞。
則草木豈能生哉。
蒙主嘉之曰。
汝誠使乎。
當結兩國之好。
遂遣徐趾。
來命班師。
震國子監。
○平章事崔璘卒。
璘器局宏深。
屢使蒙古。
有專對才。
臨絶。
妻子泣曰。
我輩何依而生。
璘微笑曰。
爾其爲戎乎。
後俱沒戎兵。
果如其言。
盜發康宗陵。
○冬十月。
京城解嚴。
凡十五月而罷兵。
以崔滋爲中書平章事。
滋。
沖之後也。
淳訥少力學。
初。
崔怡品題朝士。
以文吏俱優者爲第一。
文而不能吏次之。
吏而不能文又次之。
文吏俱不能爲下。
皆手?屛風。
每當銓注。
輒考閱之。
滋名在下。
故十年不調。
滋甞作虞美人草歌,水精盃詩。
李奎報見而奇之。
後。
怡謂奎報曰。
誰可繼公典文翰者。
曰有學諭崔安者。
及第金坵。
其次也。
安。
滋之初名也。
時。
李需,李百順,河千旦,李鹹,任景肅。
皆有文名。
怡欲試其才。
令製書表。
使奎報第之。
凡十選。
滋五魁五副。
怡又欲試吏才。
授給田都監錄事。
亦勤而敏。
出牧尙州。
剖決如神。
吏民畏愛。
及爲相。
以淸嚴鎭俗。
十二月。
崔沆自加濟衆康民功臣號。
時。
兵燹之餘。
民生凋弊。
遣使存問。
號蘇復別監。
有宋克儇者。
監西海道。
斂莨實三百餘斛。
賂沆。
卽拜禦史。
時人號爲莨實禦史。
崔沆殺河東監務盧成等。
學錄鄭瑊。
譖成於沆曰。
成與鄕人李珪,李昌,陜州副使薛仁儉,南海縣令鄭臯,及第兪世諧等。
置酒誹謗國政。
有賢士搥胷日娼雛得意秋之句。
沆大怒。
斬成,珪,昌于市。
流仁儉等于海島。
沆母。
卽怡妓妾瑞蓮房也。
時人指瑊爲食人者。
無雪。
○飢疫。
時。
飢疫相仍。
僵屍蔽路。
銀一斤直米二斛。
是歲。
罷諸縣尉。
丁巳四十四年春正月。
停蒙古春例進奉使。
崔沆與宰樞議。
以蒙國連歲加兵。
事之無益。
停春例進奉。
自金守剛之還。
稍有息兵之望。
而朝廷無故生釁。
識者憂之。
二月。
赤氣竟天。
癸未夜竟天。
光明如晝。
夏四月。
盜起原州。
遣將討平之。
原州人安悅等。
據古城叛。
遣將軍尹君正等討之。
大敗賊于興元倉。
〈在今原州。
〉其黨斬悅以降。
閏月。
崔沆死。
以竩爲借將軍敎定別監。
沆秉政八年。
殘虐尤甚。
殺害忠良。
不可勝數。
以後事屬其黨宣仁烈,柳能等。
於是。
仁烈等秘不發喪。
密告其門客大將軍崔瑛,蔡禎等。
會諸別抄都房軍擁衛。
然後乃發喪。
王卽拜竩借將軍。
百官詣門吊賀。
沆有嬖妾心鏡。
竩曾私之。
沆死之日。
卽納後房。
沆本妓出。
而竩又母賤。
故官吏讀簿書。
至娼妓奴隷之言。
輒諱之。
或有讒人者。
以人言竩所出微賤。
則竩盡殺之。
王又以竩爲樞密副使吏兵部尙書禦史臺事。
竩讓不受。
停科擧。
以崔沆死也。
崔竩發倉賑飢。
時。
都城大飢。
竩欲收人心。
發倉賑之。
旣而又發其廩。
賑禁衛兵及坊裡人。
東眞冦東州界。
又入登州。
○五月。
復遣起居注金守剛。
如蒙古。
時。
又有蒙古兵消息。
故遣之請罷兵。
蒙古復至。
六月。
至南京。
遣使如車羅大營。
蒙古兵三十餘騎。
渡淸川江。
趣龍岡鹹從入泰州。
殺副使崔濟。
京城戒嚴。
未幾。
候騎入開京至南京。
遣將作監李凝犒之。
請退兵。
蒙古先鋒甫波大雲。
去留在車羅大處分。
時。
車羅大屯安北府。
朝廷先遣侍禦史金軾。
詣屯所。
車羅大曰。
王若親來。
我卽回兵。
又令王子入朝。
永無後患。
軾還報。
宰樞等請遣王子講和。
王不聽。
平章事崔滋。
與樞密使金寶鼎曰。
江都地廣人稀。
難以固守。
遣王子出降便。
力請許之。
先遣永安公僖。
以觀其變。
贈車羅大銀甁一百酒果等物。
車羅大問曰。
何爲來。
答曰。
大人召還南下兵。
且禁蹂躪禾糓。
國王喜甚。
遣臣奉一觴以謝。
車羅大曰。
太子到日。
當退屯鳳州。
〈今鳳山。
〉宰樞請遣太子。
以活民命。
王猶豫未決。
更遣金軾。
告車羅大曰。
待大軍撤回。
太子親朝帝所。
車羅大許之。
於是。
禁侵掠。
復遣軾。
賫酒果,銀幣。
以觀其意。
時。
內外蕭然。
計無所出。
但祈禱佛神而已。
置給田都監。
時。
議分田代祿。
置都監掌之。
以江華田二千結。
屬公廩。
三千結屬崔竩。
又河陰鎭江〈二縣。
在今江華。
〉海寧〈鄕名。
在今江華。
〉田。
分給宗室宰樞以下。
秋七月。
以崔竩爲右副承宣。
○九月。
蒙古退屯塩州。
時。
車羅大進兵深入。
及見使臣絡續
盡乙亥高麗忠烈王元年。
〉凡二十五年。
辛亥三十八年春正月。
王宴蒙古使。
壬戌朔。
王在梯浦宮。
宴蒙使。
蒙使謂王曰。
國之北鄙殘破。
如家無藩籬。
何可復都舊京。
宜據江以自固。
我當歸奏皇後。
無令東擾。
王悅。
待之彌厚。
甲子。
王還宮。
蒙使從之不及。
乃曰。
王不待我而行。
我將還歸。
王駐輦以待。
蒙使佩弓矢。
馳突而前。
見者寒心。
父老出迎都門。
皆泣下再拜呼萬歲。
丁卯。
命舘伴宴蒙使。
蒙使曰。
爾國旣降。
欲就陸。
何以城爲。
對曰。
以備宋賊。
實無他也。
庚午。
蒙使還。
崔沆享王。
慶蒙使和親而退也。
二月。
遣使如蒙古。
蒙使許和而歸。
王惟事道塲。
以祈冥祐。
三月。
崔沆弑其母大氏。
滅其族。
殺前樞密副使金慶孫。
先是。
崔瑀以女壻金若先。
委兵柄。
旣而以譖殺之。
官其子敉。
敉恐沆害己。
欲先圖之。
爲書遺叔父慶孫。
慶孫恐禍及。
以告瑀。
瑀流敉于高瀾島。
大氏常助敉。
而不右沆。
沆深怨之。
及沆用事。
奪大氏爵。
收其財産。
投大氏前夫之子吳承績于海。
潮退水淺得不死。
承績祝髮。
潛入皆骨山。
〈卽今金剛山。
〉密與大氏通書。
沆知之大怒。
捕承績。
投之江。
流大氏海島。
尋毒殺之。
大氏族黨奴隷竄殺者。
七十餘人。
沆又遣腹心宋吉儒于白翎島。
〈在今長淵府南海中。
〉沉慶孫于海。
以承績姻親故也。
慶孫頭有起骨龍爪。
怒則鬚髮皆立。
性莊重和裕。
智勇絶人。
有膽畧。
屢立大功。
朝野倚重。
至是。
遽爲奸賊所害。
人皆痛惜。
沆又分遣人。
沉殺南道流配者過半。
吉儒性貪酷便佞。
起於卒伍。
諂事沆。
得拜將軍。
爲沆鷹犬。
沆信讒多忌。
凡有私憾。
輒誣以謀亂。
使吉儒鞫之。
吉儒鞫囚。
縛兩手母指懸架。
又合兩足母指。
縋大石去地尺。
熾炭其下。
使兩人交杖腰膂。
囚不勝毒。
輒誣服。
夏五月。
左僕射孫抃卒。
抃。
樹州人。
性剛毅。
長於吏事。
剖決如流。
所至有聲績。
甞按慶尙道。
人有弟與姊相訟者。
蓋其父在時女已嫁。
子方齠齔。
父臨死。
擧家産付女。
唯以緇衣冠各一,繩鞋一兩,紙一卷。
遺其子。
以是訟之。
積年未決。
抃諭之曰。
父母之心。
於子均也。
豈厚於長年有家之女。
而薄於無母齠齔之兒耶。
顧兒之所賴者姊也。
若遺財與姊等。
恐其愛之或不至。
養之或不專耳。
兒旣長則用此紙作狀。
服緇衣冠。
穿繩鞋。
以告於官。
將有能辨之者。
其獨遺四物。
意蓋如此。
弟與姊聞而感泣。
抃遂中分家産與之。
初。
抃以妻派聯國庶。
不得拜臺省。
妻請棄更娶世族。
抃笑曰。
爲己宦路。
棄三十年糟糠之妻乎。
吾不忍爲也。
崔沆殺參知政事鄭晏。
晏。
叔瞻之子。
聦警多才藝。
素與崔沆有隙。
沆欲收人望。
外雖收用。
內實猜忌。
晏甞私論沆殺人過多。
沆聞之怒曰。
鄭公其將構亂乎。
籍其家。
流白翎島。
沉殺之。
六月。
太白經天。
○秋七月。
遣使如蒙古。
○冬十月。
蒙古使來。
乙巳。
蒙古使將困洪高伊等。
復來至昇天舘。
戊申。
王迎于梯浦宮。
蒙古帝新卽位。
詔王親朝。
令還舊京。
庚戌。
使入江都。
丙辰。
王會群臣。
議答詔。
或言太子親朝。
或言王老病未得親朝爲辭。
待更詰。
遣太子未晩。
閏月。
平章事李子晟卒。
子晟。
性剛烈有勇力。
善騎射。
自平東京後。
將士日集其門。
恐爲權貴所忌。
謝疾杜門。
人稱其知幾。
謚義烈。
蔡松年卒。
松年爲忠獻所重。
卒至平章。
然性和平。
能終始富貴。
十一月。
赤祲如血。
○城金州。
以備倭也。
是歲。
蒙古蒙哥立。
太祖之孫。
拖雷之子也。
是爲憲宗。
壬子三十九年春正月。
遣樞密院副使李峴。
如蒙古。
峴之使也。
崔沆謂曰。
彼若詰問出陸。
宜答以今年六月乃出。
峴未至蒙古。
東京路官人阿母侃,通事洪福源等。
請發兵伐之。
蒙主許之。
及峴至。
蒙主問出陸與否。
峴對如沆言。
且言已營宮闕于昇天浦白馬山。
蒙主曰。
留爾等。
別遣使審視。
遂留之。
二月乙卯朔。
日食。
○夏五月。
東眞冦邊。
○秋七月。
蒙古使來。
蒙主遣多可阿土等。
密勑曰。
汝到彼國。
王出迎陸。
則雖百姓未出。
猶可也。
不然則待汝來。
當發兵緻討。
李峴之介張鎰。
知其謀。
具以白王。
王以問崔沆。
沆曰。
大駕不宜輕出江外。
公卿皆希沆意。
執不可。
王從之。
遣新安公佺迎之。
蒙使入梯浦舘。
王乃出見。
宴未罷。
多可等怒王不從命。
還昇天舘。
時人皆憂蒙兵之復至。
分遣諸道山城防護別監。
○九月。
許崔沆蒼頭着幞頭。
○冬十月。
復置西京留守。
西京。
自畢賢甫之亂。
廢爲丘墟。
至是。
始置官。
設華嚴神衆道塲。
時。
蒙釁將生。
廣設醮祀以禳兵。
不可勝紀。
癸醜四十年春二月。
崔沆加侍中判吏部禦史臺事。
沆在家遙謝而已。
三月。
東眞冦登州。
時。
東眞之亡已久。
而其部落餘燼。
保守舊土者。
連歲入境。
冦鈔不已。
東北邊民。
騷然無安堵之日。
夏六月。
大赦。
王以臨莅四十一載。
崔怡,崔沆父子繼政。
功勤莫大。
遂大赦。
加上先王先妃尊謚。
名山大川德號。
凡文武有職者加爵。
秋七月。
蒙古復大擧來侵。
洪福源說蒙主曰。
高麗築重城於海島。
無出陸歸欵意。
蒙主命弟松柱。
將兵一萬。
道東眞入東界。
令阿母侃,福源。
領麾下兵。
趣北界。
永寧公綧。
在蒙軍。
貽書崔沆曰。
去年秋。
皇帝怒大駕不渡江迎使。
發兵問罪。
吾無計沮之。
白帝願將命諭本國。
帝曰。
汝到爾國。
諭以朕命。
使出陸。
國王出迎。
卽當退兵。
今國之安危。
在此一擧。
若上不出迎。
須令太子若安慶公出迎。
必退兵。
社稷延基。
萬民安堵。
公亦長享富貴也。
如此而兵若不退。
族餘一門。
願勿失今時。
後無悔恨。
李峴亦隨軍而來。
貽書言。
東宮若安慶公。
出迎陳乞。
庶可退兵。
沆會宰樞議。
皆曰出迎便。
沆曰。
春秋貢奉不絶。
前遣三次使三百人未還。
而猶若是。
今若出迎。
萬一執東宮若安慶公。
至城下邀降。
何以處之。
皆曰侍中議是。
無一人論辨者。
出迎議遂寢。
令諸道民。
入保山城海島。
時。
崔沆欲徙三陟山城。
郡人不欲。
以柳璥,兪千遇。
久在政。
爲沆所厚。
遺璥銀甁三十。
請勿徙。
璥卻不受。
乃遺千遇。
千遇受之。
言於沆。
得不徙。
璥謂沆曰。
三陟之徙。
實關利害。
郡人安土重遷。
甞餽我銀幣。
我不敢受。
今而不徙。
何也。
沆以千遇賣己。
責之曰。
爾讀書知義理。
何貪汚至此。
追所賂。
流海島。
未幾宥還。
八月。
習水戰于甲串江。
○蒙古帥也窟。
遣使來。
也窟遣人。
傳詔於王。
責以六事曰。
朕欲自白日所出。
至于所沒。
凡有黎庶。
鹹令逸樂。
緣汝輩逆命。
命皇叔也窟。
統師往伐。
若迎命納欵。
罷兵以還。
若有拒命。
則朕必無赦。
蒙古陷掠山城。
屠之。
城在西海道。
〈今未詳。
〉四面壁立。
惟一徑僅通人馬。
防護別監權世侯。
恃險縱酒。
不爲備。
且有慢語。
蒙人臨城設砲。
攻門碎之。
矢下如雨。
又梯石壁而上。
以火箭射。
草幕皆延爇。
城遂陷。
世侯自縊死。
城中死者。
無慮四千七百餘人。
屠男子十歲以上。
擒其婦女小兒。
分與士卒。
遣使如也窟營。
時。
也窟在土山。
〈今祥原。
〉王遣郞將崔東植。
緻書乞憐。
也窟受書。
謂東植曰。
帝慮國王稱老病不朝。
欲驗眞否。
王之來否限六日。
更來報。
東植答曰。
兵間主上豈能速來。
也窟曰。
爾何能來。
蒙古至廣州。
○蒙古陷東州山城。
先是。
防護別監白敦明。
驅民入保。
禁出入。
州吏告曰。
禾可穫。
迨敵兵未至。
請疊出刈之。
不聽遂斬之。
人心憤?。
及蒙兵至。
敦明出精銳六百拒戰。
士卒不戰而走。
金化監務。
知城將陷。
卛縣吏而遁。
蒙兵遂攻門突入。
殺敦明。
及其州副使判官金城縣令等。
擄婦女童男而去。
時。
蒙兵充斥候騎三百餘。
至全州。
別抄指諭李柱。
擊殺過半。
九月。
遣使如也窟營。
復乞罷兵。
時。
蒙兵日深。
復遣大將軍高悅。
緻書也窟曰。
小邦不敢違忤聖旨。
已於昇天府白馬山下。
築宮室未畢。
大王班師。
當明年。
躬出迎命。
仍遺金銀器羅紬笠帶等物。
也窟留悅及崔東植。
遣李松茂雲。
受爾國諸城降牒而來。
宰樞會議。
答曰。
大軍若還。
則君臣出陸。
州縣安往。
高悅還言也窟曰。
國王如詔出降。
便當回軍。
不然。
可一戰也。
蒙古陷春州。
文學曺孝立。
死之。
蒙兵圍城數重。
樹柵二重。
坑塹丈餘。
累日攻之。
城中井泉皆竭。
刺牛馬飮血。
士卒困甚。
孝立知城不守。
與妻赴火死。
按察使樸天器。
計窮力盡。
先燒城中錢穀。
卛敢死卒。
壞柵突圍。
遇塹不得出。
無一人脫者。
遂屠其城。
冬十月。
加上諸陵廟尊號。
太廟九室及十九陵。
並加上尊謚。
國內名山及耽羅神祗。
各加濟民之號。
冀得陰助罷兵也。
時。
朝廷竄伏海島。
冦去則宴安肆樂。
冦至則恇怯罔措。
惟事淫祀媚神。
至遣日官。
埋三石于東西兩界。
以禳兵。
凡怪誕不經之事。
無不有。
蒙古圍登州。
遂趣金壤城。
〈今通川。
〉○李峴引蒙古。
圍楊根天龍諸城。
誘其守將降之。
初。
峴奉使被留。
遂爲蒙人用。
至是。
引蒙兵圍楊根。
誘脅防護別監尹椿。
椿卛衆出降。
蒙人選城中精銳六百。
使椿領之。
留其兵三百以鎭之。
刈禾備糧。
椿移書原州別監鄭至麟諭降。
不聽。
城守益堅。
蒙兵解去。
峴又以蒙兵。
攻天龍山城。
誘降別監趙邦彥,黃驪縣令鄭臣旦。
峴卛二城降民。
攻忠州城。
蒙古陷襄州。
〈今襄陽。
〉○蒙古圍忠州。
前少卿鄭壽。
自京山府奔降。
○十一月。
遣使如也窟營。
王命文武四品以上。
議卻兵之策。
皆曰。
莫如太子出降。
王怒詰之曰。
遣太子則保無後患耶。
議從誰出。
旣而聞崔沆亦可其議。
王怒稍霽曰。
宰樞善圖之。
使問崔沆。
誰可使蒙軍。
沆奏曰。
非臣所決。
惟上裁之。
遂遣永安伯僖,僕射金寶鼎。
如蒙營。
緻書于也窟及洪福源等。
遺土物。
兼賜書永寧公綧曰。
爾以一介孤身。
代三韓萬姓而往。
豈以一身安危爲慮哉。
孝誠所格。
天地感動。
今大王寬仁字小。
苟或見爾孝懇哀哀有不可忍者。
則其不動心哉。
忠孝兩全。
流名萬世。
正在此時。
爾勉之。
時。
也窟在忠州得病。
蔔者曰。
久留則難返也。
也窟留阿母侃,洪福源等。
卛精騎一千北還。
僖等追至舊京。
緻國書禮物。
也窟責雲。
國王出江外迎我使。
則兵可退也。
蒙古使來。
王出迎于昇天新闕。
也窟遂遣蒙古大等來。
王渡江。
迎于昇天新闕。
夜別抄八十人。
衷甲以從。
蒙古大謂王曰。
自大軍入境以來。
一日死亡者幾千萬人。
王何惜一身。
不顧萬民之命乎。
王若早出迎。
安有無辜之民肝腦塗地乎。
也窟大王之言。
卽皇帝之言。
吾之言。
卽也窟大王之言也。
自今以往。
萬世和好。
豈不樂乎。
遂酣飮而去。
王還江都。
也窟復遣人來言。
欲留兵一萬。
置達魯花赤。
又令毀城。
王又緻書。
留兵置官。
安保其無患耶。
請寢其事。
毀城事。
海賊無時據掠。
故未卽壞去。
去後當依命。
賂遺金幣甚厚。
蒙古攻忠州不克。
十二月。
解而北歸。
忠州被圍。
凡七十餘日。
兵食幾盡。
防護別監金允侯。
諭厲士衆曰。
若能効力。
無貴賤悉除官爵。
焚官奴簿籍。
以示信。
又分給所獲牛馬。
人皆効死。
蒙兵稍挫。
遂不復南。
解圍北歸。
遣子安慶公淐。
如蒙古。
王自親迎蒙古使以後。
蒙兵少退。
而猶未出境。
宰樞請遣淐乞班師。
王不聽。
參知政事崔璘。
獨前奏曰。
愛子之情。
無貴賤一也。
然不幸有死別者。
殿下何惜一子。
今民存者。
十二三。
蒙古不還。
則民失三農。
皆投於彼。
雖守一江華。
何以爲國。
王不得已頷之。
使璘從淐以行。
凡進奉及饋遺蒙古諸官人。
至于洪福源等。
金銀布帛。
不可勝計。
府庫皆竭。
科斂百官銀布有差。
以充之。
淐至蒙古。
蒙主以爲實綧之母弟。
禮待甚厚。
有黃驪人閔偁。
訴於蒙主曰。
綧非王親子。
蒙主謂綧曰。
汝前稱王子。
何哉。
對曰。
臣少養宮中。
以王爲父。
以後爲母。
不知非眞子也。
今來使臣崔璘。
實前日卛我入質者。
請問之。
蒙主問璘。
璘曰。
綧乃王愛子。
非親子。
蒙主曰。
愛子親子異乎。
曰。
愛子者。
養人之子。
以爲己子也。
若所生子。
則何更稱愛乎。
所進表可驗。
蒙主驗前表果然。
遂不問。
盜發厚睿二陵。
甲寅四十一年春正月。
蒙古還。
京城解嚴。
時。
蒙兵自忠州解圍而北。
然不肯出境。
及王子淐至蒙營。
設宴張樂。
乃悉還。
李峴伏誅。
流諸城降將趙邦彥等于海島。
峴貪婪好殺。
甞爲選軍別監。
多受賂。
號銀尙書。
及使蒙古。
被留二年。
說也窟曰。
我國都介在海島。
貢賦皆出州郡。
若於秋前。
奄襲州郡。
都人必窘。
因受金牌爲鄕導。
諭降諸城。
自爲達魯花赤。
恣意貪掠。
軍中所獲婦女財寶。
盡爲己有。
銀釵至滿一笥。
及蒙軍還。
峴乃來朝廷。
議以反逆誅之。
人蹴其口曰。
喫盡幾人銀帛耶。
籍其家。
沉其子之瑞,之松等五人于海。
鄭臣旦,趙邦彥,尹椿等諸降城將吏。
皆流貶有差。
三月。
全羅道巡問使李純孝卒。
純孝。
韓山人。
性淸白。
處事如流。
甞使于蒙。
無一物賫還。
囊槖皆空。
巷婦郵卒。
皆服其淸節曰。
眞官人也。
遣秘書少卿李守孫。
如蒙古。
守孫及其副博士金良榮。
爲蒙古所拘三年。
死于懿州。
〈一統志。
懿州在廣寧衛北二百二十裡。
今邊外。
〉 夏六月。
京城大疫。
○閏月。
遣中書舍人金守精。
如蒙古。
○秋七月。
蒙古使來。
王移禦昇天新闕。
蒙使多可等來曰。
國王雖已出陸。
侍中崔沆,尙書李應烈,周永珪,柳璥等。
不出。
是爲眞降耶。
仍責誅降城官吏。
王召趙邦彥,鄭臣旦。
乘傳入京。
見于多可。
以示不誅。
蒙古帥車羅大。
將兵來侵。
國家雖雲歸順于蒙。
而猶未移都舊京。
形迹多疑。
蒙古不信。
以東方事。
專委車羅大。
卛兵五千。
渡鴨綠江。
餘速禿甫波大等。
元帥王綧,洪福源等。
皆隨行。
數日。
候騎至西海道。
時。
多可將還。
紿雲吾歸則大兵可回。
國家信之。
令州縣護送。
於是。
擧邑被掠者甚多。
未幾。
候騎至廣州。
太白經天。
○八月。
地震。
○安慶公淐。
還自蒙古。
蒙使十人。
護送淐還國。
王幸梯浦宴慰。
蒙使曰。
帝勑臣等。
伴公護行。
萬裡風塵。
恐有不寧。
今日幸無恙還國。
吾等甚喜。
仍請獻爵。
王許之。
淐初至江都。
遣人奏曰。
臣久染腥羶之臭。
經宿乃進。
王曰。
自爾去後。
祈天禱佛。
曷日相見。
今幸好還。
何宿於外。
焚爾所着衣裳。
更衣卽來。
至夜。
淐入謁。
王及左右。
皆爲之流涕。
遣使如車羅大營。
遣大將軍李長。
詣蒙營。
贈金銀酒器皮幣有差。
車羅大雲。
君臣百姓出陸。
則盡剃其髮。
否則以國王還。
如一不從。
兵無回期。
東眞冦邊。
○九月。
蒙古攻忠州山城不克。
冬十月。
攻尙州山城不克。
車羅大攻忠州山城。
會。
風雨暴作。
城中人。
抽精銳奮擊之。
敵解圍南下。
攻尙州山城。
黃嶺寺〈今未詳〉僧洪之。
射殺其官人。
士卒死者過半。
遂解而去。
參知政事崔璘。
至丹溪〈今丹城〉車羅大屯所。
請罷兵。
車羅大言。
崔沆奉王出陸。
兵可罷。
以崔璘爲門下平章事。
○禱弭兵于太廟。
十二月。
合祀山川神祗于神廟。
○蒙古兵還。
蒙主勑車羅大班師。
是歲。
被擄男女。
無慮二十萬六千八百餘人。
殺戮無筭。
所經州郡煨燼。
自有蒙兵之亂。
未有甚於此時也。
蒙兵陷高原。
時。
穆祖自三陟浮海。
移宜州。
朝廷拜宜州防禦使。
屯高原。
以禦蒙兵。
時。
散吉大王。
來屯雙城。
謀取鐵嶺以北。
請穆祖將兵。
穆祖不得已。
與金甫奴等。
歸于蒙古。
移居斡東。
〈今慶興東三十裡。
〉爲五千戶所達魯花赤。
王業之興始此。
〈東閣雜記祖鑑補。
〉 乙卯四十二年春正月。
遣平章事崔璘。
奉表如蒙古。
時。
車羅大承其主之命。
卛軍回自南方。
屯于舊京保定門外。
候騎往來于昇天甲串江外。
王遣璘如蒙古。
獻方物。
仍乞罷兵。
二月。
登州別抄。
擊蒙古于鐵嶺。
殲之。
○崔沆享王。
沆進酒饌于王。
召太子諸王。
宴于內殿。
作樂徹夜。
時。
蒙兵壓境。
餓莩相望。
王制於權臣。
強設此宴。
蒙古還。
京城解嚴。
永寧公綧。
從車羅大至尙州。
及蒙兵還。
隨而北歸。
弓箭陪郞將蔡取和曰。
捐妻子從公絶域者。
欲安國家耳。
今無一毫事利國。
與叛臣無異。
遂逃還。
逆竪鄭子明。
以告綧。
綧遣人追斬之。
三月。
修智陵。
以爲蒙古所壞也。
夏四月。
大饑。
時。
道路始通。
而骸骨蔽野。
被虜人民逃入京城者。
絡繹不絶。
都兵馬使。
日給米一升救之。
然死者無筭。
於是。
蠲諸道三稅外雜稅。
五月。
東眞冦高和二州。
○六月。
遣侍禦史金守剛。
如蒙古。
○秋八月。
崔沆以子竩爲殿中內給事。
沆之爲僧也。
通于宋?之婢。
生子竩。
〈音詣。
本作誼。
〉竩美容儀。
性沉嘿。
沆無適子。
欲以爲嗣。
付是職。
九月。
蒙古復大至。
時。
蒙兵雖退。
而餘衆尙屯義靜之間。
出沒冦抄。
至是。
車羅大,王綧。
復領大兵到西京。
候騎至金郊。
崔璘與蒙古使來。
時。
宰樞議雲。
館待使臣。
雖厚無益。
璘曰。
若不得已遣使帝所。
則今來使不可不儐接。
王出迎于梯浦。
時。
兵興屢歲。
供給軍需。
接待北使。
倉廩告竭。
王減晝膳。
命召左倉別監尹平再三。
終不至。
王怒甚。
欲令執政奪其官。
旣而歎曰。
今日我雖奪之。
明日必復之。
何懲之有。
冬十月。
忠州人擊蒙古于大院嶺。
〈今未詳。
〉敗之。
○十一月。
大廟成。
徙都以來。
兵荒相繼。
未遑營建。
神主移安于諸陵署。
至是。
大廟成。
還安。
十二月。
崔沆進中書令。
先是。
王詔曰。
旦奭相周。
蕭曹佐漢。
君臣相資。
古今一揆。
晉陽公崔怡。
蔔地遷都。
再造三韓。
嗣子侍中沆。
匡君制難。
萬世永賴。
益封食邑。
加贈考妣。
進秩二子。
沆不受。
至是。
爲中書令。
無雪。
○京城大疫。
丙辰四十三年春正月。
太白經天。
○遣將軍李廣,宋君斐。
帥舟師南下。
蒙古造船。
謀攻諸島故也。
二月。
雨水銀。
○金敞卒。
敞。
安東人。
記性絶人。
崔怡召置政房。
掌銓選。
應選者數萬。
敞一見記其姓名。
有陳訴。
輒應不差。
然銓注一聽於怡。
不可否。
或問其故。
答曰。
天假手我晉陽公。
吾何間焉。
其阿諂如此。
敞附權門。
久典政柄。
一日可九遷。
尙循資格。
年近六十。
始拜門下侍郞平章事。
世以爲廉於進取。
卒無子。
臨歿。
語其侄方慶。
辭國葬。
停六道宣旨使用別監。
以蒙兵也。
時。
奉使者剝民橫斂以市恩。
民甚苦之。
反喜蒙兵之至。
三月。
遣使如車羅大營。
時。
蒙兵闌入南界。
車羅大,王綧。
屯潭陽。
洪福源屯海陽。
放兵四掠。
南至海隅。
東至嶺外。
無不被害。
遣大將軍愼執平。
如車羅大屯所。
車羅大曰。
若國王出迎。
王太子親朝。
兵可罷。
否則何辭以退乎。
執平還奏之。
王復遣執平言。
大兵若回。
惟命是從。
車羅大怒曰。
若欲和親。
爾國何多殺我兵。
死者已矣。
擒者可還。
仍令三十人。
伴執平送之。
王幸昇天舘。
迎宴依禮。
設左右屯田。
制下諸道被兵凋殘。
租賦耗少。
其令州縣其人。
耕閑地補經費。
又令文武三品以下。
出丁防築梯浦,瓦浦,狸浦等地。
〈並未詳。
蓋今豊德江華之地。
〉爲左右屯田。
國初。
選州郡鄕裡子弟。
質於京者。
謂之其人。
蒙古攻笠巖山城。
將軍宋君斐。
擊敗之。
李廣,宋君斐。
趣靈光。
約分道擊之。
蒙兵知而有備。
廣還入島。
君斐保笠巖山城。
〈古城。
在今井邑縣南三十裡。
〉城中強壯。
悉投於敵。
惟老幼在。
一日。
君斐佯出羸弱數人於城外。
以示之。
蒙兵以爲糧盡。
引兵至城下。
君斐率精銳。
奮擊敗之。
殺傷甚多。
擒其將四人。
夏四月。
蒙古屠忠州。
遂攻山城不克。
蒙兵屠忠州城。
又攻山城。
官吏老弱。
恐不能拒。
登月嶽神祠。
〈在今州東四十五裡。
〉忽雲霧風雨雷雹俱作。
蒙兵以爲神助。
不攻而退。
六月。
將軍李阡。
敗蒙古于溫水縣。
先是。
阡將舟師。
南下禦蒙兵。
至是。
與蒙兵戰。
斬數十級。
奪所擄男女百餘人。
秋七月。
京城大水。
○八月。
崔沆發新興倉。
賑其家兵。
○遣將軍宋吉儒。
徙淸州民于海島。
○蒙古還屯甲串江外。
先是。
車羅大進兵屯海陽之無等山〈在今光州府東十裡。
〉頂。
遣兵一千南掠。
又將舟師七十艘。
攻押海。
〈卽今羅州之壓海縣。
〉押海人置砲於大艦以待之。
車羅大望之曰。
我船受砲。
必糜碎。
不可當。
更令移船攻之。
押海人隨處備砲。
車羅大度不能克。
遂罷水攻之具。
與王綧,洪福源等。
到甲串江外。
大張旗幟。
牧馬于田。
登通津山。
望江都形勢。
退屯守安縣。
〈廢縣。
在今通津府南十五裡。
〉 九月。
金守剛定和議而歸。
蒙古撤還。
初。
守剛持方物。
從蒙主入和林城。
〈在北漠。
〉乞罷兵。
蒙主以不出陸爲辭。
守剛曰。
譬如獵人逐獸。
入於窟穴。
持弓矢當其前。
困獸何從而出。
又氷雪慘冽。
土脈閉塞。
則草木豈能生哉。
蒙主嘉之曰。
汝誠使乎。
當結兩國之好。
遂遣徐趾。
來命班師。
震國子監。
○平章事崔璘卒。
璘器局宏深。
屢使蒙古。
有專對才。
臨絶。
妻子泣曰。
我輩何依而生。
璘微笑曰。
爾其爲戎乎。
後俱沒戎兵。
果如其言。
盜發康宗陵。
○冬十月。
京城解嚴。
凡十五月而罷兵。
以崔滋爲中書平章事。
滋。
沖之後也。
淳訥少力學。
初。
崔怡品題朝士。
以文吏俱優者爲第一。
文而不能吏次之。
吏而不能文又次之。
文吏俱不能爲下。
皆手?屛風。
每當銓注。
輒考閱之。
滋名在下。
故十年不調。
滋甞作虞美人草歌,水精盃詩。
李奎報見而奇之。
後。
怡謂奎報曰。
誰可繼公典文翰者。
曰有學諭崔安者。
及第金坵。
其次也。
安。
滋之初名也。
時。
李需,李百順,河千旦,李鹹,任景肅。
皆有文名。
怡欲試其才。
令製書表。
使奎報第之。
凡十選。
滋五魁五副。
怡又欲試吏才。
授給田都監錄事。
亦勤而敏。
出牧尙州。
剖決如神。
吏民畏愛。
及爲相。
以淸嚴鎭俗。
十二月。
崔沆自加濟衆康民功臣號。
時。
兵燹之餘。
民生凋弊。
遣使存問。
號蘇復別監。
有宋克儇者。
監西海道。
斂莨實三百餘斛。
賂沆。
卽拜禦史。
時人號爲莨實禦史。
崔沆殺河東監務盧成等。
學錄鄭瑊。
譖成於沆曰。
成與鄕人李珪,李昌,陜州副使薛仁儉,南海縣令鄭臯,及第兪世諧等。
置酒誹謗國政。
有賢士搥胷日娼雛得意秋之句。
沆大怒。
斬成,珪,昌于市。
流仁儉等于海島。
沆母。
卽怡妓妾瑞蓮房也。
時人指瑊爲食人者。
無雪。
○飢疫。
時。
飢疫相仍。
僵屍蔽路。
銀一斤直米二斛。
是歲。
罷諸縣尉。
丁巳四十四年春正月。
停蒙古春例進奉使。
崔沆與宰樞議。
以蒙國連歲加兵。
事之無益。
停春例進奉。
自金守剛之還。
稍有息兵之望。
而朝廷無故生釁。
識者憂之。
二月。
赤氣竟天。
癸未夜竟天。
光明如晝。
夏四月。
盜起原州。
遣將討平之。
原州人安悅等。
據古城叛。
遣將軍尹君正等討之。
大敗賊于興元倉。
〈在今原州。
〉其黨斬悅以降。
閏月。
崔沆死。
以竩爲借將軍敎定別監。
沆秉政八年。
殘虐尤甚。
殺害忠良。
不可勝數。
以後事屬其黨宣仁烈,柳能等。
於是。
仁烈等秘不發喪。
密告其門客大將軍崔瑛,蔡禎等。
會諸別抄都房軍擁衛。
然後乃發喪。
王卽拜竩借將軍。
百官詣門吊賀。
沆有嬖妾心鏡。
竩曾私之。
沆死之日。
卽納後房。
沆本妓出。
而竩又母賤。
故官吏讀簿書。
至娼妓奴隷之言。
輒諱之。
或有讒人者。
以人言竩所出微賤。
則竩盡殺之。
王又以竩爲樞密副使吏兵部尙書禦史臺事。
竩讓不受。
停科擧。
以崔沆死也。
崔竩發倉賑飢。
時。
都城大飢。
竩欲收人心。
發倉賑之。
旣而又發其廩。
賑禁衛兵及坊裡人。
東眞冦東州界。
又入登州。
○五月。
復遣起居注金守剛。
如蒙古。
時。
又有蒙古兵消息。
故遣之請罷兵。
蒙古復至。
六月。
至南京。
遣使如車羅大營。
蒙古兵三十餘騎。
渡淸川江。
趣龍岡鹹從入泰州。
殺副使崔濟。
京城戒嚴。
未幾。
候騎入開京至南京。
遣將作監李凝犒之。
請退兵。
蒙古先鋒甫波大雲。
去留在車羅大處分。
時。
車羅大屯安北府。
朝廷先遣侍禦史金軾。
詣屯所。
車羅大曰。
王若親來。
我卽回兵。
又令王子入朝。
永無後患。
軾還報。
宰樞等請遣王子講和。
王不聽。
平章事崔滋。
與樞密使金寶鼎曰。
江都地廣人稀。
難以固守。
遣王子出降便。
力請許之。
先遣永安公僖。
以觀其變。
贈車羅大銀甁一百酒果等物。
車羅大問曰。
何爲來。
答曰。
大人召還南下兵。
且禁蹂躪禾糓。
國王喜甚。
遣臣奉一觴以謝。
車羅大曰。
太子到日。
當退屯鳳州。
〈今鳳山。
〉宰樞請遣太子。
以活民命。
王猶豫未決。
更遣金軾。
告車羅大曰。
待大軍撤回。
太子親朝帝所。
車羅大許之。
於是。
禁侵掠。
復遣軾。
賫酒果,銀幣。
以觀其意。
時。
內外蕭然。
計無所出。
但祈禱佛神而已。
置給田都監。
時。
議分田代祿。
置都監掌之。
以江華田二千結。
屬公廩。
三千結屬崔竩。
又河陰鎭江〈二縣。
在今江華。
〉海寧〈鄕名。
在今江華。
〉田。
分給宗室宰樞以下。
秋七月。
以崔竩爲右副承宣。
○九月。
蒙古退屯塩州。
時。
車羅大進兵深入。
及見使臣絡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