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一

關燈
來請。

    大軍還後。

    太子入朝。

    遂退屯塩州。

    又督還南下甫波大軍馬。

     京城地震。

    ○大倉災。

    ○金守剛還自蒙古。

    蒙古兵還。

     初。

    守剛至蒙古。

    蒙主方自將伐宋。

    守剛見於行營。

    懇乞回軍。

    蒙主許之。

    仍遣使。

    與守剛偕來。

    王迎蒙古使于梯浦舘。

    蒙師遂還。

    然尙彌滿于西北境上矣。

    守剛性精通博物。

    耿介不群。

    屢使蒙古。

    浸息兵禍。

    未至大用而卒。

    時議惜之。

     冬十二月。

    遣安慶公淐。

    如蒙古。

     戊午四十五年春正月。

    宋吉儒以罪流楸子島。

    〈在今濟州北海中。

    〉 吉儒爲慶尙道水路防護別監。

    率夜別抄巡州縣。

    督民入保海島。

    有不從者。

    輒撲殺之。

    或以長編。

    連編人頸。

    曳投水中。

    幾死乃出。

    又慮民愛財重遷。

    火其廬舍錢穀。

    死者十八九。

    奪人土田財物。

    朘削無厭。

    按察使宋彥庠。

    劾報。

    其黨金仁俊。

    私請於大司成柳璥停禀。

    璥以仁俊昵於崔竩。

    不得已從之。

    竩聞。

    怒罵仁俊璥等曰。

    吾以爾輩爲腹心。

    何專擅若是。

    遂流吉儒。

    初。

    賤隷金允成。

    背主投崔忠獻。

    生二子仁俊,承俊。

    仁俊狀貌魁岸。

    工射好施與。

    得衆心。

    瑀及沆。

    皆寵信之。

    璥久在政房。

    亦爲沆所厚。

    至是。

    俱與竩有隙。

     二月。

    地震。

    ○蒙古兵城義州。

    ○日靑無光。

    ○崔竩以其奴李公柱爲郞將。

     舊制。

    奴隷雖有大功。

    賞以錢帛。

    不授官爵。

    崔沆秉政。

    欲收人心。

    始除其家奴金仁俊,崔良伯等。

    爲別將。

    至是。

    竩以公柱身事三世。

    年老有功。

    拜郞將。

    奴隷拜參。

    自此始。

     三月。

    日色如血。

    ○柳璥,金仁俊。

    誅崔竩。

    王復政。

     竩年少暗弱。

    黷貨無厭。

    由是。

    大失人心。

    都領郞將樸希實等。

    密謂璥,仁俊,將軍樸松庇,郞將林衍,李公柱等曰。

    竩親近憸小。

    信讒多忌。

    若不早圖。

    吾曹恐亦不免。

    約以四月八日。

    因觀燈擧事。

    竩黨李柱,崔良伯。

    聞其謀。

    密通竩。

    時。

    日已暮。

    將以翌朝捕仁俊等。

    仁俊等聞之。

    急會諸同謀者。

    詣璥議。

    璥不敢顯言。

    令家人進杏子一椀。

    仁俊等拜曰。

    已喩矣。

    蓋杏與幸音近也。

    遂聚三別抄于射廳。

    使人呼於道曰。

    令公已死矣。

    令公。

    指竩也。

    於是。

    聞者皆集。

    仁俊曰。

    如此大事。

    可推宰相有威望者。

    爲謀主。

    卽召樞密使崔昷。

    議之。

    召竩腹心崔良伯,李日休等。

    斬之。

    仁俊令竩門卒。

    不報更籌。

    適大霧。

    竩家宿衛兵。

    無一人知者。

    黎明。

    夜別抄壞竩壁以入。

    竩走匿屋冓。

    索出斬之。

    盡殺其黨柳能等。

    璥仁俊。

    與昷詣闕。

    會百官入謁便殿。

    告誅賊臣。

    復政于王。

    王謂璥,仁俊曰。

    卿等爲寡人。

    立非常之功。

    因潸然泣下。

    群臣請削去忠獻,瑀壁上圖形。

    罷廟庭配享。

    王從之。

    璥。

    公權之曾孫。

    昷。

    詵之孫也。

    崔氏專國。

    凡六十三年而誅。

    崔氏曰。

    今賊崔四世執命。

    罪逆旣極。

    天壅降罰。

    高宗蒙天之福。

    誅累世之奸?。

    宜明正四賊不臣之罪。

    斬棺鞭屍。

    快一國憤憤之心。

    顧乃優柔不斷。

    使亂臣賊子。

    無所懲艾。

    其能制林衍,仁俊之跋扈乎。

     以柳璥爲右副承宣。

    樸松庇爲大將軍。

    金仁俊爲將軍。

     樸希實,林衍以下。

    賜爵有差。

    並賜功臣號。

    衍蜂目豺聲。

    捷而有力。

    能倒身臂行。

    或投蓋于屋梁。

    爲大將軍宋彥庠廝養卒。

    後補隊正。

    甞奸人妻。

    有司治之。

    仁俊力請竩曰。

    衍壯士可用。

    薦爲郞將。

    故衍呼仁俊爲父。

    承俊爲叔父。

     王受賀于康安殿。

    發崔氏家倉。

    賜百官軍民。

     百官陳賀。

    如新卽位。

    諸功臣左右別抄神義軍都房等。

    入殿庭。

    羅拜呼萬歲。

    發崔竩家倉。

    分賜官民有差。

    太子府二千斛。

    自宰臣文武百官。

    以至胥吏軍卒皁隷坊裡之民。

    六十斛至三斛有差。

    又分賜布帛馬畜。

    又分遣使臣于諸道。

    籍沒其奴婢田莊銀布米糓。

    後。

    王幸王輪寺。

    各番都房夜別抄神義軍書房殿前擁駕而行。

    觀者感泣。

     夏四月。

    蒙古兵復至。

    五月。

    王出禦昇天闕。

    見蒙古使。

     蒙古兵候騎一千。

    入遂安界。

    蒙將餘愁達甫波大等。

    各率千騎。

    屯嘉郭二州。

    車羅大遣使。

    來覘出陸之狀。

    王聞之。

    卽出百官于昇天府。

    移市肆修宮闕。

    五月甲寅。

    移禦引見客使。

     葦島亂叛降蒙古。

     博州人。

    避兵入保葦島。

    朝廷遣郞將崔乂等。

    州人反殺乂等。

    乂所領兵。

    皆逃匿蘆葦間。

    跡而盡殺之。

    遂投蒙古。

    兵馬使卽遣兵追之。

    取婦女幼弱而還。

    遣將軍樸堅,郞將金君錫。

    宣諭葦島。

     以金之岱知北界兵馬事。

     之岱甞按察全羅道。

    崔沆時爲僧號萬全。

    住珍島。

    其徒橫恣。

    其所請謁。

    之岱皆抑不行。

    甞至珍島。

    萬全慢罵不見。

    之岱直入升堂。

    堂上有樂器。

    乃橫笛數弄。

    操琴皷之。

    音節悲壯。

    萬全欣然出見曰。

    適有微疾。

    不知公至此。

    相與歡飮。

    因托十餘事。

    之岱卽行之。

    留數事曰。

    至營乃可爲耳。

    請遣其用事僧名通知者。

    數日。

    通知果至營。

    之岱數其罪。

    投之江。

    沆得政。

    雖憾甚。

    以之岱廉謹少過。

    竟莫能害。

    時。

    蒙古兵彌滿北界。

    而知兵馬事洪煕。

    嗜色不恤軍務。

    一方離心。

    以之岱有才略。

    代煕出鎭。

    撫以恩信。

    西北四十餘城。

    賴以安。

     六月。

    車羅大遣使來。

     遣波乎隻等六人來。

    王幸梯浦舘。

    引見波乎隻。

    傳車羅大之言曰。

    皇帝勑雲。

    高麗國如實出降。

    雖鷄犬一無所殺。

    否則攻破水內。

    今出降西京。

    則便可回兵。

    王曰。

    予旣老病。

    不可遠行。

    乃遣永安公僖,知中樞院事金寶鼎。

    如車羅大屯所。

     流樞密使崔昷于黑山島。

     金仁俊之誅崔竩也。

    昷子文本。

    以書告竩。

    及誅竩。

    籍其家。

    得文本書。

    仁俊等請殺之。

    王不從。

    遂流文本海島。

    人有讒昷於仁俊者曰。

    昷有怨言。

    將爲亂。

    仁俊白王流之。

    昷。

    有望而恃其家世。

    驕傲好淩人。

    故及於敗。

    朝議以昷非罪遠竄。

    明年。

    召還。

     蒙古進屯平州。

     餘愁達進屯平州。

    掠塩白等州。

    金寶鼎至蒙古營。

    餘愁達曰。

    皇帝以高麗。

    屬我與車羅大。

    吾以爾國降否。

    決去留耳。

    國王雖不出迎。

    若遣太子降軍前。

    卽日回軍。

    否則縱兵入南界。

    寶鼎還奏其言。

    宰樞以太子出陸。

    恐有不測之變。

    遣譯語康禧。

    齎酒果慰之。

    仍覘事變。

    又遣員外郞李祿綏曰。

    太子有疾。

    待疾愈往見。

    餘愁達遣使曰。

    國王縱不出迎。

    太子有來見之約。

    吾欲回兵。

    然使者往復數四。

    而太子不至。

    是侮我也。

    今欲一決。

    又遣使介。

    惟國王生死之。

    王亦不出迎。

    遣人辭謝。

    餘愁達曰。

    已知之矣。

    乃縱兵四掠。

     秋七月。

    隕霜。

    ○崔竩黨文璜。

    謀亂伏誅。

     璜妻父權守鈞。

    娶崔怡妓妾女。

    故璜爲崔氏私人。

    得拜少卿。

    及竩被誅。

    璜心常怏怏。

    欲殺金仁俊。

    密諭其黨錄事柳宗植等。

    各因所親勇士擧事。

    宗植往別將金仁問家。

    見壁上弓劒。

    取而撫之曰。

    君丈夫也。

    當此時。

    可以此物取卿相。

    安能效兒女子碌碌乎。

    仁問異其言而不對。

    宗植去。

    遂告仁俊。

    鞫其黨。

    知璜謀殺之。

     蒙古誅其東京揔管洪福源。

     初。

    永寧公綧之入質也。

    寓於福源。

    福源待之厚。

    久乃生釁。

    積不平。

    綧甞以福源陰事。

    密告蒙主。

    福源怒謂綧曰。

    公受恩於我久矣。

    反陷我耶。

    所謂養犬反噬其主也。

    綧妻。

    蒙主族也。

    聞其語。

    怒奏蒙主。

    蒙主遣使。

    蹴殺福源。

    籍沒其家。

    械其子茶丘君祥等以歸。

    以故。

    茶丘謀陷本國。

    無所不至。

     八月。

    日中有黑子。

     大如鷄卵。

    翌日。

    又如人形。

     蒙古進屯舊京。

     車羅大來屯舊京。

    遊騎散入昇天府,交河,峯城,守安,童城。

    〈守安重城。

    今通津屬縣。

    〉又自窄梁。

    〈今稱孫突項。

    〉來屯甲串江外。

    籠絡山野。

    遣人督太子出降。

    四出抄掠。

    西海道有嘉殊窟〈在今祥原觀音山中。

    〉陽波穴。

    避兵之民。

    多入兩窟。

    蒙古兵爇草。

    投陽波穴中。

    遂安縣令樸林宗。

    自縊死。

    防護別監周尹。

    率別抄出戰死之。

    嘉殊穴別監盧克昌。

    被擒。

     廣福山城。

    〈今未詳。

    〉降于蒙古。

    ○安慶公淐。

    偕蒙古使還。

    ○冬十一月。

    柳璥罷。

    金仁俊,林衍。

    殺將軍禹得圭等。

     璥旣誅崔竩。

    爲承宣。

    置政房于便殿側。

    掌銓注。

    凡國家機務。

    皆決焉。

    金承俊自謂功高秩卑。

    常怏怏。

    璥曰。

    以公之功。

    雖一日九遷。

    可也。

    然循資除授。

    國家常典。

    卿以隊正。

    越四等授中郞將。

    不可謂不超資也。

    承俊益啣之。

    璥多置甲第。

    權勢日熾。

    門庭如市。

    承俊,衍等諸功臣。

    忌之。

    譖于仁俊。

    仁俊聞于王。

    王欲奪其權。

    罷璥承宣。

    除簽書樞密院事。

    蓋欲奪其政柄也。

    又囚璥所善者將軍禹得圭,梁和,元祿等。

    璥聞之。

    詣闕語仁俊曰。

    卿始與璥。

    同心擧義。

    復政王室。

    有如骨肉之親。

    雖善讒者。

    不能間也。

    豈圖今日如是耶。

    仁俊愧謝。

    諸功臣不言而退。

    遂斬得圭等。

    自此。

    內外大權。

    一歸於仁俊矣。

    李氏〈齊賢〉曰。

    柳璥,金仁俊。

    誅崔竩。

    政歸王室。

    政房因而不革。

    以王室之重任。

    襲權門之私稱。

    此可歎也。

     十二月。

    以崔允愷爲左副承宣。

     允愷。

    甫淳之子。

    崔氏累世柄國。

    擧朝趨附。

    允愷獨不至其門。

    金仁俊以允愷廉平。

    擢是職。

     蒙古帥散吉。

    來屯古和州。

    州民趙暉,卓靑等。

    叛殺兵馬使愼執平。

    以和州迤北。

    附于蒙古。

     蒙古散吉大王普隻官人。

    領兵來屯古和州。

    高和定長宜文等十五州人。

    入保豬島。

    〈在今永興府東七十裡海中。

    〉兵馬使愼執平。

    以島城大人少難守。

    遂以十五州人。

    徙保竹島。

    〈在德源府東十五裡。

    〉島狹無井泉。

    人皆不欲。

    執平強驅納之。

    多逃散。

    執平分遣別抄。

    催運糧餉。

    守備稍懈。

    龍津人趙暉,定州人卓靑等。

    與朔方諸城人。

    謀引蒙古兵。

    乘虗殺執平及登州副使樸仁起,和州副使金宣甫,京別抄等。

    遂攻高城。

    焚燒廬舍。

    殺掠人民。

    以和州迤北。

    附于蒙古。

    時。

    車羅大還屯西北界。

    而遊兵出沒楊廣忠淸之間。

    散吉又來。

    東西北三面。

    盡爲蒙人營壘。

    而諸道禾糓。

    皆被掠穫。

     蒙古置雙城緫管府于和州。

    以趙暉爲緫管。

    卓靑爲千戶。

     自此。

    遂失東北諸城。

    而暉等出沒冦抄日甚。

     東眞冦松島。

     東眞以舟師。

    來圍松島。

    〈在今高城。

    〉焚燒戰艦。

     以崔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金起孫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李藏用爲政堂文學。

     起孫。

    慶孫之弟。

    藏用。

    子淵之後也。

     遣使如蒙古。

     將軍樸希實,趙文柱,散員樸天植。

    如蒙古。

    請復置達魯花赤曰。

    本國所以未盡事大之誠。

    徒以權臣擅政。

    不樂內屬故爾。

    今崔竩已死。

    卽欲出水就陸。

    以聽上國之命。

    而天兵壓境。

    比之鼠穴。

    爲貓所守。

    不敢出耳。

     己未四十六年春正月。

    蒙古攻歧巖城。

    城中人擊敗之。

    〈城在成州。

    〉○東眞冦金剛城。

    遣別抄救之。

    ○赤氣竟天。

    ○都城大饑。

    人相食。

    ○遣使如蒙古營。

    爲盜所殺。

     郞將金器成等。

    如東界蒙古兵屯所。

    至文州〈今文川〉寶龍驛。

    〈今未詳。

    〉趙暉黨。

    與蒙古兵殺之。

    掠國贐而去。

     以金允侯爲東北面兵馬使。

     時。

    東北面已沒於蒙古。

    故不赴任所。

     二月。

    王幸奉恩寺。

    觀燃燈。

    宴宗室宰樞。

     宴諸王宰樞。

    王再擧手以示群臣曰。

    凡赴宴者。

    拍手以助予樂。

    酒闌。

    王猶樂甚。

    群臣拍手踴躍。

    汗流被軆。

    至暮乃罷。

    史臣曰。

    國家自被兵以來。

    停燃燈宴已六年。

    況今東北盡爲賊巢。

    西南浮寄海島。

    而道殣相望。

    倉廩罄竭。

    王當小心翼翼。

    宵衣旰食。

    仁政是施。

    武備是修。

    猶懼不保。

    慮不及此。

    而耽樂之從。

    王旣衰老。

    視蔭愒日。

    固不足責矣。

    當時侍宴者。

    豈無一二有識。

    而乃與王拍手助樂。

    如在太平之日。

    而無一言諫之。

    何哉。

    兪氏曰。

    古人謂當憂而樂。

    當樂而憂。

    皆取憂之道。

    高宗當憂而樂。

    曾未數日。

    遂以賓天。

    殆其驗乎。

     判衛尉寺事河千旦卒。

     千旦善屬文。

    事大表箋。

    多出其手。

     作離宮於摩尼山。

    〈山。

    在江華府南三十五裡。

    〉 先是。

    校書郞景瑜請。

    於是山創闕。

    則可延基業。

    從之。

    又有術士白勝賢。

    以風水之說。

    請營假闕于三郞城。

    且作穴口寺。

    興作紛紜。

     蒙古築城西京。

    開屯田。

     蒙古將王萬戶。

    率十領兵屯西京。

    修築古城。

    又造戰艦開屯田。

    爲久守計。

    謂我使李凝曰。

    汝王何不愛百姓而不出降乎。

    降則秋毫不犯。

    先是。

    王以蒙兵大至。

    令三品以上。

    各陳降守之策。

    衆論紛紜。

    平章事崔滋,樞密使金寶鼎曰。

    江都地廣人稀。

    難以固守。

    出降便。

     蒙古攻寒溪城。

    防護別監安洪敏。

    擊敗之。

    〈城。

    在今麟蹄。

    〉 登和州等諸城叛民。

    自稱官人。

    引蒙古人。

    來攻寒溪城。

    安洪敏率別抄出擊。

    盡殲之。

     盜發厚睿二陵。

    ○三月。

    蒙古使來。

     初。

    樸希實等。

    至車羅大屯所。

    備言崔竩已死。

    今將復舊都。

    遣太子入朝之意。

    車羅大聞之喜曰。

    若太子來。

    須及四月初吉。

    遂遣溫陽加大等。

    來問太子入朝之期。

    王對以五月。

    蒙古使怒曰。

    我兵進退。

    在太子行李遅速。

    五月。

    何其晩也。

    王不得已約以四月。

    蒙古使欲見太子。

    面約而去。

     神義軍討東界叛民。

    殲之。

     趙暉之黨。

    引東眞兵屯春州。

    有神義軍五人。

    詐稱車羅大使者。

    馳入其屯曰。

    解爾弓劒。

    置于一所。

    鹹聽元帥敎命。

    高麗太子將入朝。

    汝何殺高麗使者器成而奪國贐乎。

    爾罪當死。

    皆伏地股栗。

    於是。

    揮鞭召別抄兵。

    四面攻之。

    無一脫者。

    遂得國贐及器成等衣服而還。

     令民出陸耕種。

    ○夏四月。

    王不豫。

    移禦柳璥第。

    赦放生。

     王病篤。

    遣近臣禱諸神祠。

    赦二罪以下。

    遣人于沿海放生。

    尋移閔修第。

    承宣李應韶,鄭世臣。

    皆王之嬖臣也。

    爲人輕薄。

    王疾彌留。

    軍國奏啓。

    皆抑而不納。

    與修閉門圍碁。

    擁妓酣飮。

    時議憤之。

    王使世臣。

    設法席于穴口寺。

    世臣還奏其狀。

    王曰。

    予夢有老比丘。

    勸念法華經。

    今聞卿言。

    實符所夢。

    且予在潛邸。

    遊穴口。

    聞文殊鳥聲。

    卿亦聞之乎。

    對曰。

    臣詣法席。

    誠如上夢。

    怳有一老比丘在側誦經。

    更視則不見。

    又有鳥來鳴。

    其聲雲文殊師利摩訶薩。

    王說之。

    〈按。

    麗代異敎興行。

    人心誕妄。

    談虗說無。

    以爲實然而不知悟焉。

    讀史至此。

    不覺一笑。

    爲人君者。

    可以監戒。

    〉 遣太子倎。

    奉表如蒙古。

     參政李世材,樞副金寶鼎等四十人。

    從之。

    斂百官銀布。

    以充國贐。

    駄馬三百餘匹。

    以馬不足。

    抑買路人馬。

    以故。

    乘馬者少。

     五月。

    慈雲寺池水赤。

    〈寺在坡州。

    〉 池水赤沫如血。

    校勘姜度雲。

    新羅虎景王時。

    有池赤之變。

    其年王薨。

    今玆王疾。

    殆不瘳乎。

     蒙古帥車羅大暴死。

    ○六月。

    太子至蒙古東京。

     先是。

    太子至虎川。

    大雨水漲。

    從者皆請留宿以待水落。

    不聽。

    遂至東京。

    東京人曰。

    明日。

    大兵將向高麗。

    太子遣李世材,金寶鼎。

    各以白金五十斤,銀樽一,銀缸一,酒果等物。

    遣元帥餘愁達,松吉大王。

    太子見松吉。

    松吉曰。

    皇帝親征宋國。

    委吾等征爾國。

    業已發兵。

    爾何來耶。

    太子曰。

    我國惟皇帝及大王之德是賴。

    僅保餘喘。

    將奉觴于大王及諸官人。

    然後入覲于帝。

    故來耳。

    松吉曰。

    汝國已離江都乎。

    太子曰。

    州縣民已出島。

    王京則待皇帝區處。

    以徙都耳。

    松吉曰。

    王京猶在島中。

    何可罷兵。

    太子曰。

    大王甞言太子入朝則罷兵。

    故今來。

    兵若不罷。

    小民皆畏懼逃竄。

    後雖敦諭。

    誰復聽從。

    大王之言。

    其可信乎。

    松吉等然之。

    遂駐兵不發。

    遣使令毀江都城。

     蒙古毀江都城郭。

     壬午。

    蒙古使周者,陶高等。

    來毀城郭。

    遂壞內城。

    周者等督役甚急。

    諸領府兵。

    不堪其苦。

    泣曰。

    若知如此。

    不如不城。

    乙酉。

    城廊摧折。

    聲如疾雷。

    街童巷婦。

    皆爲之悲泣。

    周者等曰。

    外城猶在。

    何謂誠服。

    庚寅。

    盡壞外城。

    乃還。

    時人以爲。

    內外城盡壞。

    必有以也。

    爭買船。

    船價湧貴。

     王薨于柳璥第。

    太孫諶。

    受遺詔監國。

     壬寅。

    王薨。

    在位四十六年。

    壽六十八。

    謚安孝。

    後。

    元賜謚忠憲。

    廟號高宗。

    時。

    太子未還。

    金仁俊欲奉安慶公淐嗣位。

    兩府議曰。

    元子繼軆。

    古今通誼。

    況太子代王入朝。

    而以弟爲君。

    可乎。

    遂頒遺詔曰。

    今嗣王奉使未還間。

    軍國庶務。

    聽於太孫。

    仁俊以戎服。

    率甲士及東宮僚屬。

    奉諶入大內。

    權監國事。

    史臣曰。

    高宗之世。

    權臣相繼。

    擅執國命。

    女眞,蒙古。

    遣兵歲侵。

    當時國勢。

    岌岌乎殆哉。

    然王小心守法。

    包羞忍恥。

    賊至則堅城固守。

    退則遣使通好。

    至遣太子執贄親朝。

    故卒使社稷不殞。

    而傳祚有永。

     遣使如蒙古告哀。

    ○秋七月。

    平章事宋恂卒。

     恂。

    彥琦之父也。

    以知禮聞。

    雖在懸車。

    凡國典禮皆就問。

     有事于太廟。

    ○蒙古入西海道。

     我民纔出陸。

    而西京留屯蒙古兵。

    闌入西海道松禾,安嶽,豊海等州。

    驅掠人物而去。

     太白經天。

    ○遣使日本。

     沿海倭冦。

    頻年不已。

    遣監門衛錄事韓景胤,權知直史舘洪貯于日本。

    請禁海賊。

    〈使還月日。

    史闕。

    〉 八月。

    太孫冠。

     時年二十四。

    兩府請除授百官。

    太孫讓曰。

    我雖監務。

    選授非所敢專。

    必待君父之還。

    兩府固請曰。

    我國專賴領府。

    爲藩垣。

    而今校尉隊正死者太半。

    不可不塡闕。

    太孫勉從之。

    乃除五品以下。

     樸希實,趙文柱。

    與蒙古使來。

     初。

    希實等踰蜀山。

    追及蒙主于陜州。

    蒙主曰。

    汝國王每食言。

    汝等何爲來耶。

    希實。

    具陳表意。

    仍奏請罷西京義州屯兵。

    令民安業。

    蒙主曰。

    爾等旣欲與我同心。

    何憚我兵。

    第勿令侵擾耳。

    太子之行。

    不出爾國。

    則可與俱還。

    如入吾地。

    其以單騎來朝。

    賜二人金符遣之。

    〈益齋集補。

    〉遂與蒙古使屍羅問等來。

    未幾。

    樸天植偕蒙古使加大等來。

    分往南道。

    審視人民出陸之狀。

     九月。

    葬洪陵。

    〈在今江華府西六裡。

    山名高麗。

    〉太孫釋服。

    ○冬十一月。

    蒙古使來。

     洪茶丘訴蒙主曰。

    高麗出降。

    非眞也。

    李世材先知之。

    告也速達曰。

    聞有讒者。

    願勿聽也。

    速達卽收茶丘。

    遣於散等。

    偕世材。

    來見太孫。

    責出陸遅緩。

    樸希實曰。

    頃者吾與屍羅問謁。

    帝勑臣等曰。

    爾國必運木石。

    以爲宮室。

    限三年罷兵。

    待營構畢。

    卽令出居。

    況今嗣王未還。

    臣等何敢自專。

    且帝豈妄言耶。

    於散嘿然。

     營宮闕於舊京。

     時。

    蒙古人屢責出陸。

    太孫亦欲還都舊京。

    始營宮闕。

    尋以金方慶,金承俊。

    爲出排都監。

     地震。

    ○京城大饑。

     官吏與民就食於南州者。

    絡繹於道。

    重房禦史臺。

    禁官吏出關。

    官吏餓死者多。

     是歲。

    蒙古蒙哥死。

     庚申元宗忠敬順孝王〈諱植。

    字日新。

    舊諱倎。

    高宗長子。

    母安惠太後王氏。

    〉元年春正月。

    太子在蒙古。

    ○太孫以趙珣參知政事。

    崔昷爲樞密院使。

     珣以連姻國戚。

    不得入臺省。

    至是除之。

    又有知天文而拜太學博士者。

    能暴虎而爲侍禦醫者。

    銓注之顚倒如此。

    人嘲之曰。

    占星大學博。

    捉虎侍禦醫。

     推檢別宮田。

     命右副承旨金仁俊。

    推檢別宮田。

    史臣曰。

    古之明君。

    或棄園囿。

    許民耕種。

    今此別宮之田。

    皆爲權臣奪占。

    宜還本主。

    未甞議此。

    而反更推檢。

    豈爲懲惡禁暴。

    所謂尤而效者也。

     日昏無光。

    ○赦。

     以天變稠疊。

    太孫憂懼而赦。

    不務修省。

    反赦元惡以應天。

    時議譏之。

     安北府亂。

    殺副使文秀。

    降蒙古。

     自趙暉之後。

    州縣軍民叛亂。

    小不如意。

    則殺其官吏。

    以附於蒙古。

    而諸降城將吏。

    朝廷畏蒙古責言。

    多所縱舍。

    由是。

    敵兵所至。

    州縣望風投降。

    而國家刑章。

    皆不得行矣。

     二月。

    置濟州防護使。

     朝議。

    濟州海外巨鎭。

    宋商島倭。

    無時往來。

    宜特遣防護別監。

    以備非常。

    然不可別置防護。

    遂以副使羅得璜兼之。

    前守以貪贓坐免。

    得璜至。

    專事浚剝。

    諂媚權貴。

    州人曰。

    昔遇小盜。

    今逢大盜。

     太子還自蒙古。

     初。

    蒙憲宗南征。

    太子自燕赴行在。

    道過潼關。

    守土者迎至華淸宮。

    請浴溫泉。

    謝曰。

    此唐明皇所甞浴者。

    雖異世人臣。

    安敢褻乎。

    聞者嘆服。

    至六槃山。

    〈益齋集補。

    〉時。

    憲宗殂。

    阿裡孛哥。

    阻兵朔野。

    人心虞疑。

    皇弟忽必烈。

    觀兵江南未還。

    太子遂南轅。

    間關至梁楚之郊。

    皇弟適在襄陽。

    班師北上。

    太子服軟角烏紗幞頭廣袖紫羅袍犀鞓象笏。

    奉幣迎謁道左。

    眉目如畫。

    周旋可則。

    群僚皆以品服。

    排班于後。

    皇弟驚喜曰。

    高麗萬裡之國。

    自唐宗親征而不能服。

    今世子自來。

    此天意也。

    大加褒奬。

    俱北至京兆府。

    太子聞訃。

    服喪三日而除。

    江淮宣撫使趙良弼。

    言於皇弟曰。

    高麗依山阻海。

    國家用兵二十餘年。

    尙未臣附。

    前歲。

    太子倎來朝。

    適鑾輿西征。

    留滯二年。

    供張踈薄。

    無以懷輯其心。

    一朝得歸。

    將不復來。

    宜厚其館糓。

    待以藩王之禮。

    今聞其父已死。

    誠能立倎爲王。

    遣送還國。

    必感恩戴德。

    願修臣職。

    是不勞一卒而得一國也。

    陝西宣撫使廉希憲。

    亦言之。

    皇弟然之。

    卽日改館。

    顧遇有加。

    乃命達魯花赤束裡大,康和尙。

    護行歸國。

    時。

    白州別監金守磾,別將于琔。

    投于也速達。

    訴高麗有急。

    必遷濟州。

    今雲復都舊京。

    非實也。

    也速達信之。

    及太子東還。

    至也速達營。

    也速達欲令守磾與太子辨。

    太子曰。

    公何信叛人之言。

    吾寧祝髮被拘於此。

    豈可與叛人辨哉。

    也速達慙而遣還。

    康和尙。

    本國晉州人。

    少時被俘。

    入蒙古。

    後改名守衡。

    〈按。

    勝國之世。

    權奸相?。

    廢立在握。

    然傳世三十二。

    歷年四百七十五。

    能綿祚不喪者。

    何也。

    此莫非事大之力也。

    自仁宗專心事金。

    邊境稍安。

    及蒙古時。

    元宗以世子如元請降。

    忠烈嗣位。

    遂爲元世祖寵壻。

    國中跋扈。

    亦莫敢肆。

    後忠宣忠惠。

    雖相繼被拘。

    其免乎繤奪之禍者。

    畏元故也。

    方其時。

    東眞哃喝而不敢動。

    日本窺覘而不敢入。

    莫非賴其力也。

    譬如久病人。

    元氣已澌。

    客熱乘之。

    亦能撐度時日也。

    〉 三月戊辰朔。

    日食。

    ○太子至江都。

     太子至西京。

    太孫遣參知政事李世材等。

    迎駕。

    康和尙等。

    怒其遅緩。

    誚責甚苛。

    壬午。

    太孫與諸王文武百僚。

    率三別抄精銳。

    迎于梯浦。

    甲申。

    太子與束裡大。

    入開京。

    行視營築。

    出至昇天闕。

    乙酉。

    太孫來謁。

    丁亥。

    太子與束裡大。

    同舟渡海。

    自承平門入闕。

    命宰臣告景靈殿。

     蒙古忽必烈立。

    勑還西京屯兵。

     是爲世祖皇帝。

     夏四月。

    遣將軍申思佺等。

    出屯舊京。

     束裡大等。

    見太子曰。

    舘待日厚。

    感則感矣。

    然忽必烈大王所以遣我者。

    非爲在島中徒哺啜也。

    如之何。

    王無以對。

    召兩府議之。

    分文武兩班及諸領府。

    爲三番往來。

    以示遷都之意。

    束裡大等。

    欲往開京。

    出屯于昇天府。

     蒙古使來。

     時。

    蒙古主聞太子至西京。

    久留不進。

    疑國中有變。

    遣荊節等。

    開諭本國。

    蕩滌罪過。

    以定王位。

    尋又遣其多大等。

    來頒卽位詔。

    且令出陸勸農。

     太子卽位。

     戊午。

    太子卽位于康安殿。

    是爲元宗。

    是日。

    受菩薩戒於慶寧殿。

    〈按。

    高麗王卽位。

    必受菩薩戒。

    列朝爲例。

    〉受朝賀。

    着黃衣坐龍床南面。

    太孫率文武百官。

    上表行禮。

    兩班呼萬歲。

     遣永安公僖。

    如蒙古賀卽位。

     且表請本國便宜從事。

    荊節其多大等。

    怒贈遺不如意。

    卷坐席而去。

     始用蒙古年號。

    ○五月。

    京畿旱蝗。

    ○六月。

    赦。

    ○更次衛社勳。

    拜金仁俊樞密副使翼陽郡開國伯。

     初誅崔竩策功。

    以柳璥爲第一。

    至是改第。

    以仁俊爲第一。

    璥爲第五。

     刑部侍郞李凝。

    有罪流島。

     初。

    凝從王如燕京。

    謂永寧公綧曰。

    公若欲爲王。

    誰曰不可。

    故及。

     地大震。

     墻屋崩頹。

    京都尤甚。

     王改名禃。

    ○熒惑入南鬥。

    ○蒙古遣使頒赦。

     平阿裡孛哥也。

     制叙?者閔世沖參官。

     國制。

    ?官雖有功。

    不得除參官。

    初。

    ?者金仁宣。

    性溫雅。

    高宗甚愛重。

    官極南班七品。

    金仁俊力請除參職。

    高宗恐後人爲例。

    終不許。

    至是。

    王以世沖救病有功。

    制限六品叙用。

    ?官拜參。

    自此始。

    崔氏曰。

    ?官昉於周禮。

    所以掌宮闈掖庭之職。

    供掃除之役。

    通內外之言而已。

    後世任使失宜。

    其禍慘矣。

    高麗五百年間。

    政治可稱者少。

    唯不許?官參職一事。

    遠過前代。

    雖以高宗之昏庸。

    權姦之脅請。

    而終不許。

    豈非可稱者乎。

     秋七月。

    追尊妣安惠王後柳氏。

    爲王太後。

    ○平章事緻仕崔滋卒。

     滋以文章吏才名世。

    緻位大官。

    甞邀金仁俊諸子。

    宴其第。

    時人譏之。

    上章乞退。

    自號東山叟。

    有集十卷。

    其所著續破閑集序。

    歷叙本朝文學之士曰。

    本朝以人文化成。

    賢雋間出。

    光宗始闢春闈。

    時則王融,趙翼,徐煕,金策。

    才之?者也。

    景顯數代間。

    李夢遊,柳邦憲。

    以文顯。

    鄭陪傑,高凝。

    以詞賦進。

    崔文憲沖。

    命世興儒。

    文廟文物大備。

    當時冢宰崔惟善。

    以王佐之才。

    著述精妙。

    平章事李靖恭,崔奭,參政文正公李靈幹,鄭惟彥,學士金行瓊,盧坦。

    厥後樸寅亮,崔思齊,思諒,李?,金良鑑,魏繼廷,林元通,黃瑩,鄭文,金緣,金商祐,金富軾,富佾,富儀,權迪,高唐愈,洪瓘,印份,崔允儀,劉羲,鄭知常,蔡寶文,樸皓,樸椿齡,林宗庇,芮樂全,崔諴,金精,文淑公父子,吳先生世才兄弟。

    今時李學士仁老,兪文安升旦,金貞肅仁鏡,李文順奎報,李承制公老,金內翰克己,金諫議君綏,李史舘允甫,陳補闕澕,劉李兩司成,鹹淳,林椿,尹于一,孫得之,安淳之。

    皆金石間作。

    星日交輝。

    漢文唐詩。

    於斯爲盛。

    然而諸賢編成文集者。

    惟止七八家。

    自餘名章秀句。

    皆湮沒無聞雲。

    ○金克己。

    鷄林人。

    童齔穎悟。

    開口成章。

    不樂仕進。

    自登進士第。

    不復首路京師。

    借勢公卿之門。

    嘯詠山林。

    故文譽益豊。

    而宦途愈阻。

    明宗聞之。

    召直翰院。

    未幾卒。

    同時有林惟正者。

    聦穎絶人。

    善集句。

    隨意吐句。

    立次諸韻。

    皆得天趣。

    官至祭酒。

    早卒。

    崔瑀搜遺篇。

    目曰百家衣集。

    又刊克己集。

    〈按。

    櫟翁稗說曰。

    康日用,林惟正。

    俱工百家衣軆詩。

    康詩未之見。

    林集刊行。

    鴻鵠家鷄之譏。

    有不能免焉。

    近世崔集均之一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