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集句。
雖長篇險韻。
走筆立成。
觀者絶倒。
對偶親切。
假使自爲。
未必過之。
〉 八月。
冊宗室女爲王後。
稱柳氏。
新安公佺之女也。
立子諶。
爲王太子。
先是。
王欲封諶爲太子。
柳氏譖於王曰。
太孫聞主上東還。
稍無喜色。
且儲副。
繼軆者也。
豈可立權臣金若先之甥乎。
王頗信之。
金仁俊力諫。
王疑乃釋。
至是封之。
後遂與太子有隙。
蒙古罷達魯花赤。
先是。
蒙古主謂本國使臣張季烈等曰。
朕卽祚後。
爾國最先來賀。
朕甚喜焉。
今會朝者八十餘國。
汝等見其禮待如爾國者乎。
至是。
永安公僖還。
蒙古主賜王虎符國印綵段弓劒等物。
又頒改元詔。
允許表請六事。
詔曰。
衣冠從本國之俗。
皆不更易。
行人惟朝廷所遣。
予悉禁絶。
古京之遷。
遅速量力。
屯戍之撤。
秋以爲期。
所設達魯花赤孛魯合反兒拔覩魯一行人等。
俱勑西還。
其自願托迹於此者十餘輩。
來使亦不知定在何所。
事須根究。
今後復有似此。
告留者斷不準從。
朕以天下爲度。
事在推誠。
其軆朕懷。
毋自疑懼。
癸醜。
王與束裡大等迎詔。
辛酉。
束裡大,康和尙等北歸。
九月。
遣使如蒙古。
賀改元。
○冬十一月。
幸法王寺。
設八關會。
王遊幸寺院頗頻。
時當國恤。
奏還宮樂。
識者譏之。
王又聚宮女于水房。
淫縱無節。
金仁俊移水房于外。
納宗室女。
爲太子妃。
神宗孫。
始安公絪之女。
是爲貞和宮主。
又冊長公主。
爲慶安宮主。
下嫁齊安公淑。
是年。
冊封四嘉禮二。
所費金銀千餘斤。
米穀三千餘石。
布帛不可勝計。
辛酉二年春正月。
地震。
○新安公佺卒。
○三月。
置東西學堂。
各置別監敎學敎導。
夏四月。
遣太子諶。
奉表如蒙古。
賀平阿裡孛哥也。
時。
國贐不足。
令文武百官。
出銀布以充之。
後遂爲例。
秋八月。
祔高宗于太廟。
〈史闕。
〉以安惠太後柳氏祔。
〈文正公趙沖,侍中李抗,侍中威烈公金就礪。
配享。
〉○九月。
太子還自蒙古。
蒙主遣將軍勃立劄,郞中高逸民護行。
自蒙主卽位。
待我特厚。
正言田文胤。
奉使賀改元。
及其還也。
蒙主厚慰問曰。
有所言乎。
對曰。
陛下憐我國王。
恩至渥也。
然讒間者多。
願陛下勿信。
蒙主命束裡大伴行。
文胤奏曰。
束裡大以前年勑還屯兵事。
意爲小邦所讒。
憤慍而還。
反訴小邦。
今若伴臣以去。
未知他日造何言語。
以誑陛下。
敢請勿遣。
蒙主許之。
冬十月。
蒙古使來。
壬戌三年夏四月。
遣使如蒙古。
進方物也。
自是。
兩國冠蓋相望。
不可殫記。
秋九月。
遣郞中高汭。
如蒙古。
蒙主使按脫麥徹兒等。
來索鷂子及好銅二萬斤。
好銅者。
鍮鉐也。
不産本國。
轉買上國而得之。
於是。
令宰樞至六品。
收鍮鉐。
得六百十二斤。
並鷂子二十。
遣高汭獻之。
蒙主以爲欺詐。
詔責之曰。
卿自臣屬上國。
凡有所奏。
無不允從。
如不易衣冠。
班收軍戍。
去水就陸。
在虜者聽歸。
若此甚多。
難於具悉。
豈期珍禽好銅。
餙以他辭。
凡遠邇新附之國。
必令納質籍民。
置郵出師。
轉餉以助軍旅。
今納質一事外。
餘悉不行。
卿當商議具奏。
又勑還本國叛人于琔,陸子襄家屬。
令悉護送。
於是。
復遣汭。
四事具不奉詔。
隻送二賊家屬。
蒙主怒。
不賜回詔。
洪茶丘又譖永寧公綧。
侮皇太子。
蒙主益怒。
奪綧兵馬。
令茶丘管領歸附高麗軍民。
茶丘自見寵任。
譖毀本國尤甚。
〈僿說曰。
我國。
天下之最弱者也。
不但地偏民貧。
自箕封以來。
文敎不絶。
共稱禮義之邦。
文敎行則武備歇。
亦其勢也。
樂守成而厭征討。
勤事大而畏天命。
上下三千歲間。
惟此?模。
苟或違越。
無不殘毀。
皆可鑑也。
蒙古帝之亟許衣冠。
從本國之俗。
抑有由然。
若復一從北俗。
混爲內服。
便弓馬習戰爭。
則我亦一遼金耳。
與元角閗。
未必折箠而笞之。
寧不若以鴨綠爲限。
任其大冠長紳。
操毫佔畢。
智弊於詞章。
力竭於科目。
而但修其職貢。
備王會之爲得。
此元帝之意也。
○按。
我國雖弱。
而昔在三國之際。
專尙武力。
故高句麗則降伏鮮卑。
役屬靺鞨。
呑倂扶餘。
常爲中國之患。
而隋唐以天下之兵。
終不得志。
百濟則以蕞爾小國。
雖在垂亡之時。
而唐羅用兵。
累世僅定。
新羅。
今之嶺南一區。
而亦能遠擊日本。
並呑麗濟。
李謹行,薛仁貴。
唐之百戰名將。
而累見敗衊。
終能底定東土。
則是地未甞弱也。
姜沆雲。
日本人與我人。
爲角抵戱。
無敢與敵者。
崔溥雲。
中國人最怯懦。
故以我國向化人。
抄以爲兵。
我國人一可以當中國人什百。
明將劉綎之歸也。
募我軍得千人。
到處成功曰。
中國人十不能當川兵一。
川兵十不能當鮮兵一。
應機變識形勢。
人自爲戰。
有進無退。
莫鮮兵若也。
執數說而觀之。
則是人未甞弱也。
地氣人禀。
未甞弱也。
而爲天下之最弱國者。
是非他法制使之然也。
自新羅混一以後。
尊事大唐。
樂慕華風。
專尙文華。
武力漸屈。
而高麗光宗以後。
又爲科擧之法。
擧一國之人。
皆入其中。
才氣智慮。
銷磨于章句詞賦之間。
而無餘力焉。
及夫敵人臨境。
唯有奉表乞哀。
爲第一良圖。
歷世皆然。
悲夫。
〉 冬十月。
京城大疫。
○重營功臣堂。
初。
自太祖以來。
功臣皆圖形壁上。
每歲十月。
爲張佛祀資冥福。
頃因遷都久廢。
至是。
王命重營。
以壬辰遷都功臣崔怡。
戊午衛社功臣金仁俊,樸希實,樸松庇,柳璥,林衍,李公柱等。
並圖形壁上。
〈按。
崔怡之更錄勳券。
遵何功哉。
挑強隣而緻國禍。
其罪大矣。
麗代刑賞如此。
誠可慨已。
〉 十一月。
追謚前妃金氏。
爲靜順王後。
〈後早卒。
陵在今江華府南二十四裡。
號嘉陵。
〉○十二月。
以李世材爲門下侍郞。
李藏用爲中書侍郞並同平章事。
柳璥知門下省事。
金仁俊爲樞密院使。
○昌原公祉卒。
〈煕宗太子。
〉 癸亥四年夏四月。
遣使如蒙古。
高汭還自蒙古言。
中書省雲。
帝怒爾國前降詔書內。
置郵籍民出師輸糧等事。
置不奏。
故不賜回詔。
於是。
遣禮賓卿朱英亮,郞將鄭卿甫等。
上表陳情。
言置郵出師輸糧之難曰。
本國被兵三十年。
民之存者百不二三。
請俟民力粗完。
當如詔旨。
蒙主回詔曰。
嚮以細事。
見卿心之未孚。
故有責備之報。
今玆來復。
辭意懇實。
理當允兪。
凡百所言者。
言之踐否。
王其圖之。
仍賜羊五百口。
王復遣使陳謝。
遣使如日本。
請禁海賊。
時。
倭賊數抄沿海。
是年春。
冦熊神縣。
〈今熊川縣。
〉掠諸邑貢船及民資財。
遂遣大官署丞洪濘,錄事郭王府等。
如日本。
請禁海賊曰。
自兩國交通以來。
歲常進奉一度。
船不過二艘。
設有他船。
枉憑他事。
濫擾我沿海。
嚴加徵禁。
以爲定約。
今貴國船一艘。
無故入境。
掠奪貢船。
甚乖交通之意。
請窮推徵沮。
以固兩國和親之義。
日本遂驗之。
乃對馬島倭也。
徵米二十石,馬麥三十石,牛皮七十領。
及秋而還。
〈按。
對馬島居兩國間。
自新羅以後。
倭賊之侵暴。
皆是馬島導之也。
故欲禦倭。
必先理會制馬倭之策。
〉 五月。
十鹿入城。
○秋八月。
封子珆爲始陽侯。
琮爲順安侯。
○冬十一月。
太白經天。
○永安公僖卒。
○十二月。
以金俊守太尉參知政事判禦史臺事。
金方慶知禦史臺事。
金坵爲右諫議大夫。
俊。
卽仁俊也。
方慶。
安東人。
性嚴毅。
少志學。
甞爲監察禦史。
監右倉。
請託不行。
有宰相訴權臣曰。
今禦史不若前禦史奉公。
會。
方慶至。
權臣詰之。
對曰。
欲如前禦史。
吾亦能之。
吾要儲峙國廩。
不能調衆口。
訴者大慚。
爲牽龍行首時。
禁衛爭附權門。
宿衛甚懈。
方慶憤其然。
雖疾不請告。
及入禦史臺。
守法不阿。
風節凜然。
金坵。
扶寧人。
金仁鏡,崔滋。
常奇其才。
崔沆雕圓覺經。
令坵跋之。
坵作詩譏之。
沆怒。
遂左遷。
〈詩曰。
蜂歌蝶舞百花新。
揔是華藏藏裏珍。
終日啾啾說圓覺。
不如緘口過殘春。
沆怒曰。
謂我緘口耶。
〉至是。
李藏用,柳璥。
交章薦之。
有是命。
坵之祖。
僧也。
不宜在臺諫。
以坵有才。
乃署告身。
是歲。
以東州爲交州道。
溟州爲江陵道。
甲子五年春二月。
京城地震。
○夏四月。
太白經天。
○五月。
蒙古徵王入朝。
蒙古使胡都等。
傳詔曰。
朝覲。
諸侯之大節。
今歲朝王公群牧於上都。
卿宜乘馹而來。
庸修世見之禮。
王會宰相議。
皆持疑未決。
李藏用曰。
王覲則和親。
否則生釁。
金俊曰。
旣就徵。
萬一有變。
奈何。
曰。
我以爲必無事也。
脫有變。
甘受孥戮。
議乃定。
復作三郞城假闕。
白勝賢謂。
於三郞城神泥洞。
造假闕。
親設五星道塲。
則可寢親朝。
三韓變爲震旦。
大國來朝。
王及金俊。
信之。
禮部侍郞金軌。
獨斥其妄曰。
穴口。
?山也。
勝賢甞奏高宗。
大開佛寺。
以安禦衣帶。
未幾昇遐。
今又作浮言。
不可信也。
俊怒。
欲斬而止。
命大將軍趙文柱。
創假闕。
六月。
移禦。
勝賢又說王曰。
圖讖有姬龍之後重興之說。
宜改王諱。
以周康王諱釗。
王從之。
旣而忌高句麗王釗。
不得其死。
乃復舊名。
時。
勝賢以圖讖贊王。
妖誕不經。
無所不至。
秋七月。
彗星見于艮方。
○以兪千遇知禦史臺事。
初。
千遇與柳璥。
俱爲崔沆所厚。
未幾。
以受賂配遠島。
及崔竩之誅。
金仁俊等。
以非千遇。
無可與計事者。
言于王。
召拜政房。
千遇亦礪精治事。
裁抑武臣。
武臣多怨之。
千遇不之動。
千遇有才智榦局。
而久典樞要。
多受饋遺。
諂事仁俊。
時議少之。
八月。
王如蒙古。
命金俊。
輔太子監國。
平章事李藏用,樞密副使蔡禎等五十人。
從行。
九月。
至燕都。
謁蒙主。
蒙主再親宴。
賜與甚厚。
永寧公綧言。
高麗有三十八領。
領各千人。
通爲三萬八千人。
若遣我。
當盡率來。
爲朝廷用。
史丞相召藏用。
至中書省問之。
藏用曰。
我太祖之制。
蓋如此。
比來死於兵荒。
雖曰千人。
其實不然。
亦猶上國牌子頭數目。
未必足也。
請與綧東歸點閱。
綧言是。
斬我。
我言是。
斬綧。
綧在側不敢復言。
又問高麗州郡戶口幾何。
曰不知。
曰子爲國相。
何爲不知。
藏用指窓欞曰。
丞相以爲凡幾箇。
丞相曰。
不知。
藏用曰。
小國州郡戶口。
有司存。
宰相焉能盡知。
丞相嘿然。
藏用文辭有餘。
應對精詳。
蒙人甚重之。
謂之海東賢人。
有寫眞以禮者。
冬十二月。
王至自蒙古。
壬戌。
王次梯浦舘。
太子迎駕。
癸亥。
入江都。
學官率七管諸生外學十二徒。
各上歌謠。
賜扈從官僚士卒布糓有差。
乙醜六年春正月。
遣使如蒙古謝恩。
○以金俊爲侍中。
○秋七月。
倭冦南邊。
沿海州郡。
盡被冦掠。
遣將軍安洪敏。
率三別抄禦之。
冬十月。
冊金俊爲海陽侯。
封侯立府。
一依崔忠獻故事。
俊專權自恣。
甞充國贐遣使。
購富民金銀。
法令苛峻。
民多愁怨。
遣使如蒙古賀正。
丙寅七年春二月。
平章事緻仕金之岱卒。
之岱。
淸道人。
倜儻有大志。
力學能文。
江東之役。
代父隷軍隊。
題楯頭。
〈詩曰。
國患臣之患。
親憂子所憂。
代親如報國。
忠孝可雙修。
〉元帥趙沖。
見而召入內廂。
器使之。
明年。
沖知貢擧。
擢第一名。
例補全州司錄。
恤孤寡抑強豪。
發摘如神。
吏民敬畏。
遂大顯用。
得疾剃髮坐逝。
年七十七。
謚英憲。
夏六月。
遣使如蒙古賀節。
自是以後。
賀正賀節陳奏及諸謝恩等事。
皆遵遼金故事。
其尊奉之節。
則尤爲隆重矣。
冬十一月。
遣樞密院副使宋君斐等。
與蒙古使黑的。
往日本。
初。
本國叛人趙彜。
告蒙古主曰。
日本與本國爲隣。
典章政治有足嘉者。
蒙主遂有騖遠柔服之意。
遣黑的,殷弘等詔曰。
今欲通和日本。
卿其導達去使。
開悟彼心。
勿以風濤險阻。
未甞通好爲辭。
朝廷不得已遣君斐及侍禦史金贊。
與黑的等往。
判樞密院事崔允愷卒。
允愷久在政房。
掌文武銓注。
金俊等以其模稜少分辨。
以兪千遇代之。
至是卒。
丁卯八年春正月。
宋君斐等使日本。
不至而還。
遂遣如蒙古。
君斐與黑的等。
至巨濟松邊浦。
畏風濤遂還。
王令君斐。
隨黑的如蒙古。
奏曰。
陪臣伴使臣以往。
遙望對馬島。
大洋萬裡。
風濤危險。
不可奉上國使臣。
冐險輕進。
且彼俗頑獷。
設有不軌。
將如之何。
是以俱還。
且日本素與小邦。
未甞通好。
但對馬島人。
時因貿易往來金州耳。
小邦深蒙仁恤。
聖恩天大。
如有可爲。
敢不盡心。
蒙主復遣黑的等來詔。
責其無誠。
又曰。
日本事。
一委於卿。
卿其軆朕此意。
方黑的之在舘也。
李藏用以書贈黑的曰。
日本阻海萬裡。
雖或與中國相通。
未甞歲修職貢。
故中國亦不以爲意。
來則撫之。
去則絶之。
以爲得之無益於王化。
棄之無損於皇威也。
今聖明在上。
日月所照。
盡爲臣妾。
蠢爾小夷。
敢有不服。
然蜂蠆之毒。
豈可無慮。
國書之降。
亦甚未宜。
隋文帝時。
上書驕傲。
不識名分。
安知遺風不存乎。
國書旣入。
脫有驕傲之答不敬之辭。
舍之則爲大朝之累。
欲取之。
風濤艱險。
非王師萬全之地。
尺一之封。
莫如不降爲得也。
且豈不聞大朝威德之盛哉。
然而不到。
蓋恃其海遠耳。
期以歲月。
徐觀其至否。
至則奬其內附。
否則置之度外。
任其蚩蚩自活於相忘之域。
實聖人天地無私之至德也。
蓋藏用度日本竟不至。
將累我國。
故爲此書。
欲令轉聞。
王怒其不先聞而自爲之。
疑有貳心。
卽配藏用于靈興島。
〈在今南陽府西海中。
〉黑的曰。
我歸奏此書。
幸而聽之。
天下之福。
不聽。
汝國何罪。
固止之。
獲免。
秋八月。
遣起居舍人潘阜。
賫蒙古書及國書。
如日本。
王畏蒙主詔責。
乃使潘阜。
賫蒙主詔書。
如日本。
王亦緻書。
盛稱蒙主威德曰。
我國臣事蒙古。
奉正朔有年。
皇帝仁明。
以天下爲一家。
今欲通好於貴國。
皇帝非利其貢獻。
蓋欲以無外之名。
高於天下耳。
貴國若通好。
必將厚幣報之。
其遣一介之使。
以往觀之。
惟貴國商酌。
冬十月朔。
日食。
○十一月。
遣安慶公淐。
如蒙古。
賀正。
且告送潘阜於日本也。
下 戊辰九年春正月。
平章事崔昷卒。
昷甞與河千旦,李淳牧。
在誥院。
河李俱有文名。
昷倚其閥閥。
待之甚輕。
二人亦不屈。
有勑撰進答隣國徵詰書。
昷當秉筆。
搔首苦吟。
擲筆罵曰。
此鄕曲布衣輩所以自負者耶。
人笑其無謙遜。
以李藏用爲侍中。
○二月。
以金方慶爲北界兵馬使。
方慶甞爲西北面兵馬使。
有遺愛。
至是。
北界四十餘城。
上書請方慶再來。
故有是命。
三月。
置出排都監于舊京。
李藏用言於朝。
欲使宗社無虞。
莫如還都舊京。
金俊等皆不欲。
藏用曰。
若不能席卷以出。
且令作宮室。
夏居松京。
冬返江華。
如上國之有兩都。
可也。
於是。
置都監。
蒙古徵金俊等入朝。
夏四月。
遣李藏用。
奉表如蒙古。
安慶公淐之還也。
蒙主面勑本國負德食言之罪曰。
一誑誘上國叛民。
二出軍助餉。
置達魯花赤。
點民代質。
皆不奉詔命。
三不還舊京。
四詔使至。
以兵圍守。
五國贐麁薄。
六妄奏不交通日本。
因不賜答詔。
時。
蒙主疑我事大不誠。
趙彜之徒。
隨事媒孽萬端。
於是。
又遣其北京揔管于也,孫脫等來。
下詔切責。
如勑淐語。
又令金俊父子及弟沖,李藏用等。
皆赴京。
俊託以修復舊京不往。
遣藏用。
奉表入奏以禀命承從之意。
時。
俊聽將軍車松祐言。
謀欲殺使。
深竄海中。
再白王。
王不聽。
松祐謂俊曰。
龍孫不惟今上。
諸王固多。
太祖亦以將軍卽位。
何有疑慮。
俊深然之。
遂決謀殺使。
乃令錄事嚴守安。
告兩府。
兩府變色莫敢言。
守安素與沖善。
謂沖曰。
兵交。
使在其間。
今無故殺天子使。
將安之乎。
沖然之。
遂沮其謀。
沖。
卽承俊也。
然俊益拒蒙古命。
王甚怏怏。
俊恐蒙古責不入朝。
供佛祈福而已。
趙彜。
鹹安人。
甞爲僧歸俗。
中進士。
叛入蒙古。
稱秀才。
解諸國語。
出入蒙主。
所以構毀本國爲事。
竟不得志而死。
時。
又有金裕,申百川者。
反附蒙古。
欲奉使東歸。
以逞其欲。
說蒙古丞相安童曰。
海東三山有藥物。
若遣我索之可得。
安童信之。
貽書于王。
求大嶺山香柏子榧子松膏餠。
智靈洞全密有體人蔘。
永同郡香麯子。
南海島失母松。
金剛山石茸,觀音松上水,風眠松葉。
觀音松上水。
本無之物也。
問諸裕等。
則曰在洛山上。
王差人遣裕等索之。
裕等雲。
多得風眠松葉。
則松上水無亦不妨。
所謂松膏餠。
取松白皮。
熟鍊灰水。
百杵和蜜汁粘麪。
乃作餠者。
而裕等以爲自生於松上。
其誣以難得之物。
欲困本國如此。
王答書。
辨其誣妄。
秋七月。
潘阜還自日本。
遂遣阜如蒙古。
阜到日本。
日本人不納王都。
留置西偏大宰府。
〈日本西海道築前州。
設大宰府。
或稱大都督府。
西北去博羅三裡。
亦號小二殿。
〉五月。
舘待甚薄。
授以詔旨而無報章。
又贈國贐。
多方告諭。
竟不聽。
逼而送之。
不得要領而還。
乃遣阜陳奏事狀。
而蒙主猶疑其不實。
冬十月戊寅朔。
日食。
○蒙古遣使。
來閱軍額戰艦。
仍視日本水道。
初。
李藏用入蒙古。
蒙主曰。
王綧曾奏。
爾國有四萬軍。
又雜色一萬。
故朕勑以一萬衛王國。
四萬助戰。
爾言綧言非實。
遣使點軍。
實有四萬。
陪臣受罪。
否則反坐誣告者。
遂呼綧與藏用辨。
又勑藏用曰。
爾還國。
速奏軍額。
不爾。
將討之。
今朕欲討宋與日本。
朕視爾國猶一家。
爾國有難。
朕安敢不救乎。
朕征不庭之國。
爾國出師助戰。
亦其分也。
歸語爾王。
造戰艦一千艘。
可載米三四千石者。
藏用曰。
敢不承命。
但督之則雖有船材。
恐不及也。
又曰。
我國昔有四萬軍。
三十年間。
死於兵疫殆盡。
雖有百戶千戶。
但虗名耳。
蒙主曰。
死者尙有。
獨無生者乎。
藏用曰。
小邦蒙恩。
自罷兵以來。
有生長者。
然皆幼弱不堪充軍。
蒙主曰。
爾國於宋。
風順可兩三日至。
日本則朝發夕至。
汝國何不主是事乎。
綧欲復言軍事。
藏用曰。
至尊前不當爭辨。
遣人就視。
便可立驗。
蒙主遂遣吾都止。
偕藏用來。
閱戰艦軍額。
蒙古使還。
遣使入奏曰。
小邦全盛時。
人民尙寡。
況兵疫喪亡太多。
多方調發。
僅得萬人。
舟艦則庀材營造。
至是。
復遣其將軍脫朶兒,王國昌,劉傑等。
來閱軍額戰艦。
仍視黑山島日本道路。
又令耽羅。
別造船百艘。
十二月。
遣知門下事申思佺。
與蒙古使黑的。
復入日本。
潘阜謁蒙主。
具陳日本驕傲。
蒙主猶不信。
復遣侍郞黑的,殷弘等。
下詔切責。
朝廷不得已。
遣申思佺,陳子厚等。
復入日本。
王使林衍。
誅金俊。
夷其族。
俊自以爲。
當戊午年饑饉。
誅權門開蓄積。
活人多矣。
雖卧市街。
誰敢害我。
由是。
雖聞惡言。
不以爲疑。
列置農莊。
以家臣文成柱,池濬等。
管全羅,忠淸。
聚斂恣橫。
怨讟甚多。
俊甞欲邀王于其家。
撤隣家以廣其居。
窮冬盛夏。
晝夜督役。
屋高數丈。
庭廣百步。
其妻尙歉曰。
丈夫眼孔。
亦爾小耶。
樞副林衍。
甞與俊子爭田。
俊曰。
我在尙爾。
況死後乎。
吾寧忍視此人耶。
因此有隙。
嬖臣康允紹。
新安公之奴也。
解蒙古語。
以姦黠得幸於王。
且與衍相善。
知王忌俊。
又知衍俊有隙。
屢言於王曰。
衍有殺俊之意。
王曰。
然則眞忠臣也。
衍入直。
語?者崔??。
國勢至此。
決在須臾。
??卽與?者金鏡入奏。
王曰。
果如殺俊。
何幸之大。
衍遂制大梃。
盛樻密付鏡。
預置宮中。
約日擧事。
會。
有故不得發。
王恐洩。
終夜不得寐。
宣言有疾。
分遣中使。
禱諸神祠。
詰朝。
俊不入。
鏡等以王命召俊。
俊急趍朝堂。
??曰。
上在寢。
令公宜入問疾。
引而至便殿前。
使人挺之。
俊大呼。
遂斫而仆地。
沖聞上疾。
亦赴朝堂。
見血痕欲走出。
?者金子廷。
殺之。
俊從者聞變。
欲入救。
子廷當門呼曰。
有旨誅俊。
若屬入內何爲。
於是。
其黨潰散。
衍遂分遣夜別抄。
捕俊諸子及其黨。
皆斬之。
沖淸介自守。
見其兄與諸侄所爲。
常切責。
俊與諸子皆憚之。
沖臨刑嘆曰。
寃乎哉。
予無所知。
人皆惜之。
俊黨將軍崔暉,車松佑等十餘人。
皆誅死。
家奴見誅者。
不可勝記。
流俊妻于海島。
李宗器者。
永州吏。
逃入京。
以勇力稱。
與俊衛社。
累遷大將軍。
及誅。
嘆曰。
若知至此。
當早殺衍。
己巳十年春正月。
遣使如蒙古。
告誅金俊也。
三月。
申思佺等。
執對馬倭二人以歸。
遂如蒙古。
思佺等。
以倭人入蒙古。
蒙主大喜。
許其忠節。
厚賜疋帛。
又謂倭人曰。
朕欲爾國來朝。
非以逼汝也。
但欲垂名於後耳。
賚予甚稠。
勑令觀覽宮殿。
旣而又使徧觀燕京萬壽山玉殿與諸城闕。
倭人奏雲。
臣等聞有天堂佛刹。
正謂是也。
蒙主悅。
復使于婁大,于琔等。
偕倭人還送。
流平章事柳璥于黑山島。
籍其家。
璥與大司成金坵,禮部侍郞朱悅,將軍金珽等。
從容談笑。
璥謂坵曰。
頃我以妻服。
久不視事。
聞衛社事。
以爲實然。
今見其人。
皆群小也。
又論古史。
言及當世?官事。
金鏡等聞深銜之。
訴于王。
王召坵切責曰。
汝交結柳璥。
憑經史。
好論國事。
史傳所載。
豈可盡信乎。
予欲罪之。
第汝掌辭命。
故特宥之。
信勿復爾。
流璥于黑山島。
籍其家。
璥素富。
及誅竩。
頗有權勢。
富倍前時。
稱三韓巨富。
璥被執。
赤身不賫一物。
家人以紅羅襆。
|一衣追與之。
璥取衣還襆曰。
女子無所衣食。
可鬻此以生。
璥子珽悅。
並流海島。
人稱璥之敗。
富所招也。
悅淸嚴有時望。
非罪見流。
人皆惜之。
夏四月。
遣世子諶。
如蒙古。
○太白經天。
○五月。
令沿海郡縣。
築城儲糓。
濟州漂風人。
至日本。
還言日本具兵船將冦我。
於是。
遣三別抄。
巡沿海。
令郡縣築城儲糓。
移彰善縣〈在今晉州海中。
〉所藏國史於珍島。
六月。
林衍廢王。
立安慶公淐。
金鏡,崔??。
旣與衍誅金俊。
勢傾朝野。
衍恐將害己。
辛卯。
私遣別抄。
斬??,鏡。
梟首于市。
禦史大夫張季烈。
性恬淡有禮。
爲王所親信。
常出入卧內。
將軍奇蘊。
亦聯姻國戚。
參與機密。
衍皆惡之。
並流遠島。
壬辰。
大集三別抄六番都房于毬庭。
與宰樞議曰。
我爲王室除權臣。
王聽鏡等欲殺我。
不可坐而受戮。
欲行大事。
不爾則竄之海島。
宰樞莫敢對。
侍中李藏用。
自度不能止。
且恐有不測之變。
乃以遜位爲言。
參政兪千遇。
言不可曰。
此大事也。
請公反復思之。
況今世子在上國。
待其還未晩也。
衍未決而罷。
翌日。
衍執將軍權守鈞等三人。
托以他罪。
皆斬之以威衆。
乙未。
衍擐甲。
率別抄都房兵。
會百僚。
奉安慶公淐卽位。
百官朝賀。
忽風雨暴作。
拔木飛瓦。
賀畢。
衍率然下堦拜藏用。
蓋喜遜位之策也。
時。
王在辰巖宮。
衍使左副承宣李昌慶。
逼出之。
左右皆散。
王冐雨步出。
遂與王妃。
遷于別宮。
司空李應烈。
號嘯踴躍。
喜形於色。
應烈。
衍子惟茂之婦翁也。
衍尋遷王于金皚舊第。
盜內帑珍寶。
崔氏曰。
大臣正色立朝。
足以折姦軌之心。
當衍會議。
藏用爲時首相。
不能明陳順逆。
以折兇謀。
先唱遜位之語。
廢置君主。
若反掌然。
是則首惡者衍也。
而助惡者藏用也。
安可逃逐君之罪乎。
秋七月。
淐以林衍爲敎定別監。
初。
金俊置敎定別監。
自爲之。
糾察百僚非違。
至是。
又以命衍。
淐遣使如蒙古。
告攝位。
遜位攝位上表。
一依前日廢立故事。
淐尊王爲太上王。
立府曰崇寧。
○世子還至婆娑府。
聞變。
復入蒙古。
世子還至婆娑府。
靜州官奴丁伍孚。
潛渡江告變。
世子聞之。
疑慮彷徨。
牽龍行首羅裕。
時從行。
謂世子曰。
事未可知。
觀變而入。
猶未晩也。
毋爲賊臣所誤。
遂遣人探問知其實。
諸校鄭仁卿。
勸還蒙古。
世子慟哭。
還入蒙古。
將軍兪元績。
謀誅林衍。
事覺被殺。
元績。
千遇之弟也。
與郞將鄭守卿。
謀誅衍復王位。
言於將軍尹秀。
秀佯諾。
奔告衍。
衍鞫之。
守卿不服。
元績服。
殺之。
衍召千遇問曰。
公弟欲殺我。
知之乎。
曰弟之所爲。
兄豈不知。
曰何不告我。
曰我知其必不能就。
且老母在。
恐傷其心。
人謂我食弟自免。
故未敢告耳。
衍曰。
公若言不知。
秪益人疑。
今以實告。
何責爲。
吾固知公之愛母也。
前日享客。
公獨不啖柿。
將以遺母。
今言恐傷母心。
信然矣。
八月。
淐遣李藏用。
如蒙古。
衍聞世子北還。
日夜憂懼。
以藏用如蒙古。
欲令彌縫。
廢立之事。
說太子東還。
藏用至蒙古。
具陳衍廢立之罪。
世子遣人書諭本國曰。
須復父王位。
蒙古遣斡脫兒不花等。
來問遜位之故。
世子至燕京。
請討林衍。
蒙主欲封世子爲東安公。
遣兵來討衍。
時。
金晅以節使書狀如蒙古。
上書言。
賊若聞世子受冊爲公。
必諭國人曰。
上國已削王爵。
國當除矣。
莫如死守社稷。
則人皆信之。
如此。
難以歲月下。
非朝廷利也。
蒙主允之。
遂遣使來問。
淐復遣金方慶等。
上表陳辨。
冬十月。
西北兵馬記官崔坦,韓愼等。
殺西京留守崔年。
以西北諸城。
叛附蒙古。
坦,愼等。
與三和校尉李延齡,定遠郞將桂文庇,延州人玄孝哲等。
以誅林衍爲名。
嘯聚龍岡,鹹從,三和人。
殺鹹從縣令崔元。
夜入椵島。
〈在今鐵山郡南四十七裡。
〉殺分司禦史沈元濬,監倉樸守奕,京別抄等以叛。
使人言於兵馬使洪祿遒曰。
前王再朝上國。
以安東方。
林衍有何功德。
擅廢吾王耶。
朝無忠臣。
吾等奮激。
欲誅首惡。
復戴吾王耳。
祿遒奔還。
坦又殺崔年及判官柳粲,龍州守庾希亮,靈州守睦德昌,鐵州守金鼎和,宣州守金義,慈州守金潤。
其餘諸城員吏。
皆沒於賊。
時。
蒙古使脫朶兒。
在北界。
坦等。
詭言於脫朶兒曰。
高麗卷土。
將深入海島。
盡殺北界諸城人。
故吾等殺諸城守令。
欲入告于上國耳。
遂執義州副使金孝巨等二十二人。
歸于蒙古。
蒙主使靜州別將康元左等。
傳詔曰。
崔坦等。
不從林衍逼脅。
勦誅逆黨。
以明不貳。
其義可尙。
今坦已加勑命。
惟爾臣庶。
仰軆朕懷。
〈按續文獻通考。
至元六年。
高麗李延齡崔坦等。
以府州鎭六十城來屬。
八年
雖長篇險韻。
走筆立成。
觀者絶倒。
對偶親切。
假使自爲。
未必過之。
〉 八月。
冊宗室女爲王後。
稱柳氏。
新安公佺之女也。
立子諶。
爲王太子。
先是。
王欲封諶爲太子。
柳氏譖於王曰。
太孫聞主上東還。
稍無喜色。
且儲副。
繼軆者也。
豈可立權臣金若先之甥乎。
王頗信之。
金仁俊力諫。
王疑乃釋。
至是封之。
後遂與太子有隙。
蒙古罷達魯花赤。
先是。
蒙古主謂本國使臣張季烈等曰。
朕卽祚後。
爾國最先來賀。
朕甚喜焉。
今會朝者八十餘國。
汝等見其禮待如爾國者乎。
至是。
永安公僖還。
蒙古主賜王虎符國印綵段弓劒等物。
又頒改元詔。
允許表請六事。
詔曰。
衣冠從本國之俗。
皆不更易。
行人惟朝廷所遣。
予悉禁絶。
古京之遷。
遅速量力。
屯戍之撤。
秋以爲期。
所設達魯花赤孛魯合反兒拔覩魯一行人等。
俱勑西還。
其自願托迹於此者十餘輩。
來使亦不知定在何所。
事須根究。
今後復有似此。
告留者斷不準從。
朕以天下爲度。
事在推誠。
其軆朕懷。
毋自疑懼。
癸醜。
王與束裡大等迎詔。
辛酉。
束裡大,康和尙等北歸。
九月。
遣使如蒙古。
賀改元。
○冬十一月。
幸法王寺。
設八關會。
王遊幸寺院頗頻。
時當國恤。
奏還宮樂。
識者譏之。
王又聚宮女于水房。
淫縱無節。
金仁俊移水房于外。
納宗室女。
爲太子妃。
神宗孫。
始安公絪之女。
是爲貞和宮主。
又冊長公主。
爲慶安宮主。
下嫁齊安公淑。
是年。
冊封四嘉禮二。
所費金銀千餘斤。
米穀三千餘石。
布帛不可勝計。
辛酉二年春正月。
地震。
○新安公佺卒。
○三月。
置東西學堂。
各置別監敎學敎導。
夏四月。
遣太子諶。
奉表如蒙古。
賀平阿裡孛哥也。
時。
國贐不足。
令文武百官。
出銀布以充之。
後遂爲例。
秋八月。
祔高宗于太廟。
〈史闕。
〉以安惠太後柳氏祔。
〈文正公趙沖,侍中李抗,侍中威烈公金就礪。
配享。
〉○九月。
太子還自蒙古。
蒙主遣將軍勃立劄,郞中高逸民護行。
自蒙主卽位。
待我特厚。
正言田文胤。
奉使賀改元。
及其還也。
蒙主厚慰問曰。
有所言乎。
對曰。
陛下憐我國王。
恩至渥也。
然讒間者多。
願陛下勿信。
蒙主命束裡大伴行。
文胤奏曰。
束裡大以前年勑還屯兵事。
意爲小邦所讒。
憤慍而還。
反訴小邦。
今若伴臣以去。
未知他日造何言語。
以誑陛下。
敢請勿遣。
蒙主許之。
冬十月。
蒙古使來。
壬戌三年夏四月。
遣使如蒙古。
進方物也。
自是。
兩國冠蓋相望。
不可殫記。
秋九月。
遣郞中高汭。
如蒙古。
蒙主使按脫麥徹兒等。
來索鷂子及好銅二萬斤。
好銅者。
鍮鉐也。
不産本國。
轉買上國而得之。
於是。
令宰樞至六品。
收鍮鉐。
得六百十二斤。
並鷂子二十。
遣高汭獻之。
蒙主以爲欺詐。
詔責之曰。
卿自臣屬上國。
凡有所奏。
無不允從。
如不易衣冠。
班收軍戍。
去水就陸。
在虜者聽歸。
若此甚多。
難於具悉。
豈期珍禽好銅。
餙以他辭。
凡遠邇新附之國。
必令納質籍民。
置郵出師。
轉餉以助軍旅。
今納質一事外。
餘悉不行。
卿當商議具奏。
又勑還本國叛人于琔,陸子襄家屬。
令悉護送。
於是。
復遣汭。
四事具不奉詔。
隻送二賊家屬。
蒙主怒。
不賜回詔。
洪茶丘又譖永寧公綧。
侮皇太子。
蒙主益怒。
奪綧兵馬。
令茶丘管領歸附高麗軍民。
茶丘自見寵任。
譖毀本國尤甚。
〈僿說曰。
我國。
天下之最弱者也。
不但地偏民貧。
自箕封以來。
文敎不絶。
共稱禮義之邦。
文敎行則武備歇。
亦其勢也。
樂守成而厭征討。
勤事大而畏天命。
上下三千歲間。
惟此?模。
苟或違越。
無不殘毀。
皆可鑑也。
蒙古帝之亟許衣冠。
從本國之俗。
抑有由然。
若復一從北俗。
混爲內服。
便弓馬習戰爭。
則我亦一遼金耳。
與元角閗。
未必折箠而笞之。
寧不若以鴨綠爲限。
任其大冠長紳。
操毫佔畢。
智弊於詞章。
力竭於科目。
而但修其職貢。
備王會之爲得。
此元帝之意也。
○按。
我國雖弱。
而昔在三國之際。
專尙武力。
故高句麗則降伏鮮卑。
役屬靺鞨。
呑倂扶餘。
常爲中國之患。
而隋唐以天下之兵。
終不得志。
百濟則以蕞爾小國。
雖在垂亡之時。
而唐羅用兵。
累世僅定。
新羅。
今之嶺南一區。
而亦能遠擊日本。
並呑麗濟。
李謹行,薛仁貴。
唐之百戰名將。
而累見敗衊。
終能底定東土。
則是地未甞弱也。
姜沆雲。
日本人與我人。
爲角抵戱。
無敢與敵者。
崔溥雲。
中國人最怯懦。
故以我國向化人。
抄以爲兵。
我國人一可以當中國人什百。
明將劉綎之歸也。
募我軍得千人。
到處成功曰。
中國人十不能當川兵一。
川兵十不能當鮮兵一。
應機變識形勢。
人自爲戰。
有進無退。
莫鮮兵若也。
執數說而觀之。
則是人未甞弱也。
地氣人禀。
未甞弱也。
而爲天下之最弱國者。
是非他法制使之然也。
自新羅混一以後。
尊事大唐。
樂慕華風。
專尙文華。
武力漸屈。
而高麗光宗以後。
又爲科擧之法。
擧一國之人。
皆入其中。
才氣智慮。
銷磨于章句詞賦之間。
而無餘力焉。
及夫敵人臨境。
唯有奉表乞哀。
爲第一良圖。
歷世皆然。
悲夫。
〉 冬十月。
京城大疫。
○重營功臣堂。
初。
自太祖以來。
功臣皆圖形壁上。
每歲十月。
爲張佛祀資冥福。
頃因遷都久廢。
至是。
王命重營。
以壬辰遷都功臣崔怡。
戊午衛社功臣金仁俊,樸希實,樸松庇,柳璥,林衍,李公柱等。
並圖形壁上。
〈按。
崔怡之更錄勳券。
遵何功哉。
挑強隣而緻國禍。
其罪大矣。
麗代刑賞如此。
誠可慨已。
〉 十一月。
追謚前妃金氏。
爲靜順王後。
〈後早卒。
陵在今江華府南二十四裡。
號嘉陵。
〉○十二月。
以李世材爲門下侍郞。
李藏用爲中書侍郞並同平章事。
柳璥知門下省事。
金仁俊爲樞密院使。
○昌原公祉卒。
〈煕宗太子。
〉 癸亥四年夏四月。
遣使如蒙古。
高汭還自蒙古言。
中書省雲。
帝怒爾國前降詔書內。
置郵籍民出師輸糧等事。
置不奏。
故不賜回詔。
於是。
遣禮賓卿朱英亮,郞將鄭卿甫等。
上表陳情。
言置郵出師輸糧之難曰。
本國被兵三十年。
民之存者百不二三。
請俟民力粗完。
當如詔旨。
蒙主回詔曰。
嚮以細事。
見卿心之未孚。
故有責備之報。
今玆來復。
辭意懇實。
理當允兪。
凡百所言者。
言之踐否。
王其圖之。
仍賜羊五百口。
王復遣使陳謝。
遣使如日本。
請禁海賊。
時。
倭賊數抄沿海。
是年春。
冦熊神縣。
〈今熊川縣。
〉掠諸邑貢船及民資財。
遂遣大官署丞洪濘,錄事郭王府等。
如日本。
請禁海賊曰。
自兩國交通以來。
歲常進奉一度。
船不過二艘。
設有他船。
枉憑他事。
濫擾我沿海。
嚴加徵禁。
以爲定約。
今貴國船一艘。
無故入境。
掠奪貢船。
甚乖交通之意。
請窮推徵沮。
以固兩國和親之義。
日本遂驗之。
乃對馬島倭也。
徵米二十石,馬麥三十石,牛皮七十領。
及秋而還。
〈按。
對馬島居兩國間。
自新羅以後。
倭賊之侵暴。
皆是馬島導之也。
故欲禦倭。
必先理會制馬倭之策。
〉 五月。
十鹿入城。
○秋八月。
封子珆爲始陽侯。
琮爲順安侯。
○冬十一月。
太白經天。
○永安公僖卒。
○十二月。
以金俊守太尉參知政事判禦史臺事。
金方慶知禦史臺事。
金坵爲右諫議大夫。
俊。
卽仁俊也。
方慶。
安東人。
性嚴毅。
少志學。
甞爲監察禦史。
監右倉。
請託不行。
有宰相訴權臣曰。
今禦史不若前禦史奉公。
會。
方慶至。
權臣詰之。
對曰。
欲如前禦史。
吾亦能之。
吾要儲峙國廩。
不能調衆口。
訴者大慚。
爲牽龍行首時。
禁衛爭附權門。
宿衛甚懈。
方慶憤其然。
雖疾不請告。
及入禦史臺。
守法不阿。
風節凜然。
金坵。
扶寧人。
金仁鏡,崔滋。
常奇其才。
崔沆雕圓覺經。
令坵跋之。
坵作詩譏之。
沆怒。
遂左遷。
〈詩曰。
蜂歌蝶舞百花新。
揔是華藏藏裏珍。
終日啾啾說圓覺。
不如緘口過殘春。
沆怒曰。
謂我緘口耶。
〉至是。
李藏用,柳璥。
交章薦之。
有是命。
坵之祖。
僧也。
不宜在臺諫。
以坵有才。
乃署告身。
是歲。
以東州爲交州道。
溟州爲江陵道。
甲子五年春二月。
京城地震。
○夏四月。
太白經天。
○五月。
蒙古徵王入朝。
蒙古使胡都等。
傳詔曰。
朝覲。
諸侯之大節。
今歲朝王公群牧於上都。
卿宜乘馹而來。
庸修世見之禮。
王會宰相議。
皆持疑未決。
李藏用曰。
王覲則和親。
否則生釁。
金俊曰。
旣就徵。
萬一有變。
奈何。
曰。
我以爲必無事也。
脫有變。
甘受孥戮。
議乃定。
復作三郞城假闕。
白勝賢謂。
於三郞城神泥洞。
造假闕。
親設五星道塲。
則可寢親朝。
三韓變爲震旦。
大國來朝。
王及金俊。
信之。
禮部侍郞金軌。
獨斥其妄曰。
穴口。
?山也。
勝賢甞奏高宗。
大開佛寺。
以安禦衣帶。
未幾昇遐。
今又作浮言。
不可信也。
俊怒。
欲斬而止。
命大將軍趙文柱。
創假闕。
六月。
移禦。
勝賢又說王曰。
圖讖有姬龍之後重興之說。
宜改王諱。
以周康王諱釗。
王從之。
旣而忌高句麗王釗。
不得其死。
乃復舊名。
時。
勝賢以圖讖贊王。
妖誕不經。
無所不至。
秋七月。
彗星見于艮方。
○以兪千遇知禦史臺事。
初。
千遇與柳璥。
俱爲崔沆所厚。
未幾。
以受賂配遠島。
及崔竩之誅。
金仁俊等。
以非千遇。
無可與計事者。
言于王。
召拜政房。
千遇亦礪精治事。
裁抑武臣。
武臣多怨之。
千遇不之動。
千遇有才智榦局。
而久典樞要。
多受饋遺。
諂事仁俊。
時議少之。
八月。
王如蒙古。
命金俊。
輔太子監國。
平章事李藏用,樞密副使蔡禎等五十人。
從行。
九月。
至燕都。
謁蒙主。
蒙主再親宴。
賜與甚厚。
永寧公綧言。
高麗有三十八領。
領各千人。
通爲三萬八千人。
若遣我。
當盡率來。
爲朝廷用。
史丞相召藏用。
至中書省問之。
藏用曰。
我太祖之制。
蓋如此。
比來死於兵荒。
雖曰千人。
其實不然。
亦猶上國牌子頭數目。
未必足也。
請與綧東歸點閱。
綧言是。
斬我。
我言是。
斬綧。
綧在側不敢復言。
又問高麗州郡戶口幾何。
曰不知。
曰子爲國相。
何爲不知。
藏用指窓欞曰。
丞相以爲凡幾箇。
丞相曰。
不知。
藏用曰。
小國州郡戶口。
有司存。
宰相焉能盡知。
丞相嘿然。
藏用文辭有餘。
應對精詳。
蒙人甚重之。
謂之海東賢人。
有寫眞以禮者。
冬十二月。
王至自蒙古。
壬戌。
王次梯浦舘。
太子迎駕。
癸亥。
入江都。
學官率七管諸生外學十二徒。
各上歌謠。
賜扈從官僚士卒布糓有差。
乙醜六年春正月。
遣使如蒙古謝恩。
○以金俊爲侍中。
○秋七月。
倭冦南邊。
沿海州郡。
盡被冦掠。
遣將軍安洪敏。
率三別抄禦之。
冬十月。
冊金俊爲海陽侯。
封侯立府。
一依崔忠獻故事。
俊專權自恣。
甞充國贐遣使。
購富民金銀。
法令苛峻。
民多愁怨。
遣使如蒙古賀正。
丙寅七年春二月。
平章事緻仕金之岱卒。
之岱。
淸道人。
倜儻有大志。
力學能文。
江東之役。
代父隷軍隊。
題楯頭。
〈詩曰。
國患臣之患。
親憂子所憂。
代親如報國。
忠孝可雙修。
〉元帥趙沖。
見而召入內廂。
器使之。
明年。
沖知貢擧。
擢第一名。
例補全州司錄。
恤孤寡抑強豪。
發摘如神。
吏民敬畏。
遂大顯用。
得疾剃髮坐逝。
年七十七。
謚英憲。
夏六月。
遣使如蒙古賀節。
自是以後。
賀正賀節陳奏及諸謝恩等事。
皆遵遼金故事。
其尊奉之節。
則尤爲隆重矣。
冬十一月。
遣樞密院副使宋君斐等。
與蒙古使黑的。
往日本。
初。
本國叛人趙彜。
告蒙古主曰。
日本與本國爲隣。
典章政治有足嘉者。
蒙主遂有騖遠柔服之意。
遣黑的,殷弘等詔曰。
今欲通和日本。
卿其導達去使。
開悟彼心。
勿以風濤險阻。
未甞通好爲辭。
朝廷不得已遣君斐及侍禦史金贊。
與黑的等往。
判樞密院事崔允愷卒。
允愷久在政房。
掌文武銓注。
金俊等以其模稜少分辨。
以兪千遇代之。
至是卒。
丁卯八年春正月。
宋君斐等使日本。
不至而還。
遂遣如蒙古。
君斐與黑的等。
至巨濟松邊浦。
畏風濤遂還。
王令君斐。
隨黑的如蒙古。
奏曰。
陪臣伴使臣以往。
遙望對馬島。
大洋萬裡。
風濤危險。
不可奉上國使臣。
冐險輕進。
且彼俗頑獷。
設有不軌。
將如之何。
是以俱還。
且日本素與小邦。
未甞通好。
但對馬島人。
時因貿易往來金州耳。
小邦深蒙仁恤。
聖恩天大。
如有可爲。
敢不盡心。
蒙主復遣黑的等來詔。
責其無誠。
又曰。
日本事。
一委於卿。
卿其軆朕此意。
方黑的之在舘也。
李藏用以書贈黑的曰。
日本阻海萬裡。
雖或與中國相通。
未甞歲修職貢。
故中國亦不以爲意。
來則撫之。
去則絶之。
以爲得之無益於王化。
棄之無損於皇威也。
今聖明在上。
日月所照。
盡爲臣妾。
蠢爾小夷。
敢有不服。
然蜂蠆之毒。
豈可無慮。
國書之降。
亦甚未宜。
隋文帝時。
上書驕傲。
不識名分。
安知遺風不存乎。
國書旣入。
脫有驕傲之答不敬之辭。
舍之則爲大朝之累。
欲取之。
風濤艱險。
非王師萬全之地。
尺一之封。
莫如不降爲得也。
且豈不聞大朝威德之盛哉。
然而不到。
蓋恃其海遠耳。
期以歲月。
徐觀其至否。
至則奬其內附。
否則置之度外。
任其蚩蚩自活於相忘之域。
實聖人天地無私之至德也。
蓋藏用度日本竟不至。
將累我國。
故爲此書。
欲令轉聞。
王怒其不先聞而自爲之。
疑有貳心。
卽配藏用于靈興島。
〈在今南陽府西海中。
〉黑的曰。
我歸奏此書。
幸而聽之。
天下之福。
不聽。
汝國何罪。
固止之。
獲免。
秋八月。
遣起居舍人潘阜。
賫蒙古書及國書。
如日本。
王畏蒙主詔責。
乃使潘阜。
賫蒙主詔書。
如日本。
王亦緻書。
盛稱蒙主威德曰。
我國臣事蒙古。
奉正朔有年。
皇帝仁明。
以天下爲一家。
今欲通好於貴國。
皇帝非利其貢獻。
蓋欲以無外之名。
高於天下耳。
貴國若通好。
必將厚幣報之。
其遣一介之使。
以往觀之。
惟貴國商酌。
冬十月朔。
日食。
○十一月。
遣安慶公淐。
如蒙古。
賀正。
且告送潘阜於日本也。
下 戊辰九年春正月。
平章事崔昷卒。
昷甞與河千旦,李淳牧。
在誥院。
河李俱有文名。
昷倚其閥閥。
待之甚輕。
二人亦不屈。
有勑撰進答隣國徵詰書。
昷當秉筆。
搔首苦吟。
擲筆罵曰。
此鄕曲布衣輩所以自負者耶。
人笑其無謙遜。
以李藏用爲侍中。
○二月。
以金方慶爲北界兵馬使。
方慶甞爲西北面兵馬使。
有遺愛。
至是。
北界四十餘城。
上書請方慶再來。
故有是命。
三月。
置出排都監于舊京。
李藏用言於朝。
欲使宗社無虞。
莫如還都舊京。
金俊等皆不欲。
藏用曰。
若不能席卷以出。
且令作宮室。
夏居松京。
冬返江華。
如上國之有兩都。
可也。
於是。
置都監。
蒙古徵金俊等入朝。
夏四月。
遣李藏用。
奉表如蒙古。
安慶公淐之還也。
蒙主面勑本國負德食言之罪曰。
一誑誘上國叛民。
二出軍助餉。
置達魯花赤。
點民代質。
皆不奉詔命。
三不還舊京。
四詔使至。
以兵圍守。
五國贐麁薄。
六妄奏不交通日本。
因不賜答詔。
時。
蒙主疑我事大不誠。
趙彜之徒。
隨事媒孽萬端。
於是。
又遣其北京揔管于也,孫脫等來。
下詔切責。
如勑淐語。
又令金俊父子及弟沖,李藏用等。
皆赴京。
俊託以修復舊京不往。
遣藏用。
奉表入奏以禀命承從之意。
時。
俊聽將軍車松祐言。
謀欲殺使。
深竄海中。
再白王。
王不聽。
松祐謂俊曰。
龍孫不惟今上。
諸王固多。
太祖亦以將軍卽位。
何有疑慮。
俊深然之。
遂決謀殺使。
乃令錄事嚴守安。
告兩府。
兩府變色莫敢言。
守安素與沖善。
謂沖曰。
兵交。
使在其間。
今無故殺天子使。
將安之乎。
沖然之。
遂沮其謀。
沖。
卽承俊也。
然俊益拒蒙古命。
王甚怏怏。
俊恐蒙古責不入朝。
供佛祈福而已。
趙彜。
鹹安人。
甞爲僧歸俗。
中進士。
叛入蒙古。
稱秀才。
解諸國語。
出入蒙主。
所以構毀本國爲事。
竟不得志而死。
時。
又有金裕,申百川者。
反附蒙古。
欲奉使東歸。
以逞其欲。
說蒙古丞相安童曰。
海東三山有藥物。
若遣我索之可得。
安童信之。
貽書于王。
求大嶺山香柏子榧子松膏餠。
智靈洞全密有體人蔘。
永同郡香麯子。
南海島失母松。
金剛山石茸,觀音松上水,風眠松葉。
觀音松上水。
本無之物也。
問諸裕等。
則曰在洛山上。
王差人遣裕等索之。
裕等雲。
多得風眠松葉。
則松上水無亦不妨。
所謂松膏餠。
取松白皮。
熟鍊灰水。
百杵和蜜汁粘麪。
乃作餠者。
而裕等以爲自生於松上。
其誣以難得之物。
欲困本國如此。
王答書。
辨其誣妄。
秋七月。
潘阜還自日本。
遂遣阜如蒙古。
阜到日本。
日本人不納王都。
留置西偏大宰府。
〈日本西海道築前州。
設大宰府。
或稱大都督府。
西北去博羅三裡。
亦號小二殿。
〉五月。
舘待甚薄。
授以詔旨而無報章。
又贈國贐。
多方告諭。
竟不聽。
逼而送之。
不得要領而還。
乃遣阜陳奏事狀。
而蒙主猶疑其不實。
冬十月戊寅朔。
日食。
○蒙古遣使。
來閱軍額戰艦。
仍視日本水道。
初。
李藏用入蒙古。
蒙主曰。
王綧曾奏。
爾國有四萬軍。
又雜色一萬。
故朕勑以一萬衛王國。
四萬助戰。
爾言綧言非實。
遣使點軍。
實有四萬。
陪臣受罪。
否則反坐誣告者。
遂呼綧與藏用辨。
又勑藏用曰。
爾還國。
速奏軍額。
不爾。
將討之。
今朕欲討宋與日本。
朕視爾國猶一家。
爾國有難。
朕安敢不救乎。
朕征不庭之國。
爾國出師助戰。
亦其分也。
歸語爾王。
造戰艦一千艘。
可載米三四千石者。
藏用曰。
敢不承命。
但督之則雖有船材。
恐不及也。
又曰。
我國昔有四萬軍。
三十年間。
死於兵疫殆盡。
雖有百戶千戶。
但虗名耳。
蒙主曰。
死者尙有。
獨無生者乎。
藏用曰。
小邦蒙恩。
自罷兵以來。
有生長者。
然皆幼弱不堪充軍。
蒙主曰。
爾國於宋。
風順可兩三日至。
日本則朝發夕至。
汝國何不主是事乎。
綧欲復言軍事。
藏用曰。
至尊前不當爭辨。
遣人就視。
便可立驗。
蒙主遂遣吾都止。
偕藏用來。
閱戰艦軍額。
蒙古使還。
遣使入奏曰。
小邦全盛時。
人民尙寡。
況兵疫喪亡太多。
多方調發。
僅得萬人。
舟艦則庀材營造。
至是。
復遣其將軍脫朶兒,王國昌,劉傑等。
來閱軍額戰艦。
仍視黑山島日本道路。
又令耽羅。
別造船百艘。
十二月。
遣知門下事申思佺。
與蒙古使黑的。
復入日本。
潘阜謁蒙主。
具陳日本驕傲。
蒙主猶不信。
復遣侍郞黑的,殷弘等。
下詔切責。
朝廷不得已。
遣申思佺,陳子厚等。
復入日本。
王使林衍。
誅金俊。
夷其族。
俊自以爲。
當戊午年饑饉。
誅權門開蓄積。
活人多矣。
雖卧市街。
誰敢害我。
由是。
雖聞惡言。
不以爲疑。
列置農莊。
以家臣文成柱,池濬等。
管全羅,忠淸。
聚斂恣橫。
怨讟甚多。
俊甞欲邀王于其家。
撤隣家以廣其居。
窮冬盛夏。
晝夜督役。
屋高數丈。
庭廣百步。
其妻尙歉曰。
丈夫眼孔。
亦爾小耶。
樞副林衍。
甞與俊子爭田。
俊曰。
我在尙爾。
況死後乎。
吾寧忍視此人耶。
因此有隙。
嬖臣康允紹。
新安公之奴也。
解蒙古語。
以姦黠得幸於王。
且與衍相善。
知王忌俊。
又知衍俊有隙。
屢言於王曰。
衍有殺俊之意。
王曰。
然則眞忠臣也。
衍入直。
語?者崔??。
國勢至此。
決在須臾。
??卽與?者金鏡入奏。
王曰。
果如殺俊。
何幸之大。
衍遂制大梃。
盛樻密付鏡。
預置宮中。
約日擧事。
會。
有故不得發。
王恐洩。
終夜不得寐。
宣言有疾。
分遣中使。
禱諸神祠。
詰朝。
俊不入。
鏡等以王命召俊。
俊急趍朝堂。
??曰。
上在寢。
令公宜入問疾。
引而至便殿前。
使人挺之。
俊大呼。
遂斫而仆地。
沖聞上疾。
亦赴朝堂。
見血痕欲走出。
?者金子廷。
殺之。
俊從者聞變。
欲入救。
子廷當門呼曰。
有旨誅俊。
若屬入內何爲。
於是。
其黨潰散。
衍遂分遣夜別抄。
捕俊諸子及其黨。
皆斬之。
沖淸介自守。
見其兄與諸侄所爲。
常切責。
俊與諸子皆憚之。
沖臨刑嘆曰。
寃乎哉。
予無所知。
人皆惜之。
俊黨將軍崔暉,車松佑等十餘人。
皆誅死。
家奴見誅者。
不可勝記。
流俊妻于海島。
李宗器者。
永州吏。
逃入京。
以勇力稱。
與俊衛社。
累遷大將軍。
及誅。
嘆曰。
若知至此。
當早殺衍。
己巳十年春正月。
遣使如蒙古。
告誅金俊也。
三月。
申思佺等。
執對馬倭二人以歸。
遂如蒙古。
思佺等。
以倭人入蒙古。
蒙主大喜。
許其忠節。
厚賜疋帛。
又謂倭人曰。
朕欲爾國來朝。
非以逼汝也。
但欲垂名於後耳。
賚予甚稠。
勑令觀覽宮殿。
旣而又使徧觀燕京萬壽山玉殿與諸城闕。
倭人奏雲。
臣等聞有天堂佛刹。
正謂是也。
蒙主悅。
復使于婁大,于琔等。
偕倭人還送。
流平章事柳璥于黑山島。
籍其家。
璥與大司成金坵,禮部侍郞朱悅,將軍金珽等。
從容談笑。
璥謂坵曰。
頃我以妻服。
久不視事。
聞衛社事。
以爲實然。
今見其人。
皆群小也。
又論古史。
言及當世?官事。
金鏡等聞深銜之。
訴于王。
王召坵切責曰。
汝交結柳璥。
憑經史。
好論國事。
史傳所載。
豈可盡信乎。
予欲罪之。
第汝掌辭命。
故特宥之。
信勿復爾。
流璥于黑山島。
籍其家。
璥素富。
及誅竩。
頗有權勢。
富倍前時。
稱三韓巨富。
璥被執。
赤身不賫一物。
家人以紅羅襆。
|一衣追與之。
璥取衣還襆曰。
女子無所衣食。
可鬻此以生。
璥子珽悅。
並流海島。
人稱璥之敗。
富所招也。
悅淸嚴有時望。
非罪見流。
人皆惜之。
夏四月。
遣世子諶。
如蒙古。
○太白經天。
○五月。
令沿海郡縣。
築城儲糓。
濟州漂風人。
至日本。
還言日本具兵船將冦我。
於是。
遣三別抄。
巡沿海。
令郡縣築城儲糓。
移彰善縣〈在今晉州海中。
〉所藏國史於珍島。
六月。
林衍廢王。
立安慶公淐。
金鏡,崔??。
旣與衍誅金俊。
勢傾朝野。
衍恐將害己。
辛卯。
私遣別抄。
斬??,鏡。
梟首于市。
禦史大夫張季烈。
性恬淡有禮。
爲王所親信。
常出入卧內。
將軍奇蘊。
亦聯姻國戚。
參與機密。
衍皆惡之。
並流遠島。
壬辰。
大集三別抄六番都房于毬庭。
與宰樞議曰。
我爲王室除權臣。
王聽鏡等欲殺我。
不可坐而受戮。
欲行大事。
不爾則竄之海島。
宰樞莫敢對。
侍中李藏用。
自度不能止。
且恐有不測之變。
乃以遜位爲言。
參政兪千遇。
言不可曰。
此大事也。
請公反復思之。
況今世子在上國。
待其還未晩也。
衍未決而罷。
翌日。
衍執將軍權守鈞等三人。
托以他罪。
皆斬之以威衆。
乙未。
衍擐甲。
率別抄都房兵。
會百僚。
奉安慶公淐卽位。
百官朝賀。
忽風雨暴作。
拔木飛瓦。
賀畢。
衍率然下堦拜藏用。
蓋喜遜位之策也。
時。
王在辰巖宮。
衍使左副承宣李昌慶。
逼出之。
左右皆散。
王冐雨步出。
遂與王妃。
遷于別宮。
司空李應烈。
號嘯踴躍。
喜形於色。
應烈。
衍子惟茂之婦翁也。
衍尋遷王于金皚舊第。
盜內帑珍寶。
崔氏曰。
大臣正色立朝。
足以折姦軌之心。
當衍會議。
藏用爲時首相。
不能明陳順逆。
以折兇謀。
先唱遜位之語。
廢置君主。
若反掌然。
是則首惡者衍也。
而助惡者藏用也。
安可逃逐君之罪乎。
秋七月。
淐以林衍爲敎定別監。
初。
金俊置敎定別監。
自爲之。
糾察百僚非違。
至是。
又以命衍。
淐遣使如蒙古。
告攝位。
遜位攝位上表。
一依前日廢立故事。
淐尊王爲太上王。
立府曰崇寧。
○世子還至婆娑府。
聞變。
復入蒙古。
世子還至婆娑府。
靜州官奴丁伍孚。
潛渡江告變。
世子聞之。
疑慮彷徨。
牽龍行首羅裕。
時從行。
謂世子曰。
事未可知。
觀變而入。
猶未晩也。
毋爲賊臣所誤。
遂遣人探問知其實。
諸校鄭仁卿。
勸還蒙古。
世子慟哭。
還入蒙古。
將軍兪元績。
謀誅林衍。
事覺被殺。
元績。
千遇之弟也。
與郞將鄭守卿。
謀誅衍復王位。
言於將軍尹秀。
秀佯諾。
奔告衍。
衍鞫之。
守卿不服。
元績服。
殺之。
衍召千遇問曰。
公弟欲殺我。
知之乎。
曰弟之所爲。
兄豈不知。
曰何不告我。
曰我知其必不能就。
且老母在。
恐傷其心。
人謂我食弟自免。
故未敢告耳。
衍曰。
公若言不知。
秪益人疑。
今以實告。
何責爲。
吾固知公之愛母也。
前日享客。
公獨不啖柿。
將以遺母。
今言恐傷母心。
信然矣。
八月。
淐遣李藏用。
如蒙古。
衍聞世子北還。
日夜憂懼。
以藏用如蒙古。
欲令彌縫。
廢立之事。
說太子東還。
藏用至蒙古。
具陳衍廢立之罪。
世子遣人書諭本國曰。
須復父王位。
蒙古遣斡脫兒不花等。
來問遜位之故。
世子至燕京。
請討林衍。
蒙主欲封世子爲東安公。
遣兵來討衍。
時。
金晅以節使書狀如蒙古。
上書言。
賊若聞世子受冊爲公。
必諭國人曰。
上國已削王爵。
國當除矣。
莫如死守社稷。
則人皆信之。
如此。
難以歲月下。
非朝廷利也。
蒙主允之。
遂遣使來問。
淐復遣金方慶等。
上表陳辨。
冬十月。
西北兵馬記官崔坦,韓愼等。
殺西京留守崔年。
以西北諸城。
叛附蒙古。
坦,愼等。
與三和校尉李延齡,定遠郞將桂文庇,延州人玄孝哲等。
以誅林衍爲名。
嘯聚龍岡,鹹從,三和人。
殺鹹從縣令崔元。
夜入椵島。
〈在今鐵山郡南四十七裡。
〉殺分司禦史沈元濬,監倉樸守奕,京別抄等以叛。
使人言於兵馬使洪祿遒曰。
前王再朝上國。
以安東方。
林衍有何功德。
擅廢吾王耶。
朝無忠臣。
吾等奮激。
欲誅首惡。
復戴吾王耳。
祿遒奔還。
坦又殺崔年及判官柳粲,龍州守庾希亮,靈州守睦德昌,鐵州守金鼎和,宣州守金義,慈州守金潤。
其餘諸城員吏。
皆沒於賊。
時。
蒙古使脫朶兒。
在北界。
坦等。
詭言於脫朶兒曰。
高麗卷土。
將深入海島。
盡殺北界諸城人。
故吾等殺諸城守令。
欲入告于上國耳。
遂執義州副使金孝巨等二十二人。
歸于蒙古。
蒙主使靜州別將康元左等。
傳詔曰。
崔坦等。
不從林衍逼脅。
勦誅逆黨。
以明不貳。
其義可尙。
今坦已加勑命。
惟爾臣庶。
仰軆朕懷。
〈按續文獻通考。
至元六年。
高麗李延齡崔坦等。
以府州鎭六十城來屬。
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