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
改西京爲東寧府。
十三年。
陞東寧路揔管府。
因割靜州義州獜州威遠鎭。
隷婆娑府。
領土山鐵和縣。
○東寧府,定遠府,郭州,撫州,黃州領。
安嶽,三和,龍岡,鹹從,江西五縣,長名一鎭。
靈州,嘉州,順州,殷州,宿州,德州領江東,永淸,通海,順化四縣,寧遠,柔遠,安戎三鎭。
昌州,鐵州,泰州領長春一縣。
價州,朔州,宣州領寧朔,葦島二縣。
成州領樹德一鎭。
煕州,孟州領三登一縣。
椒島,寧德二鎭。
延州領陽巖一鎭。
雲州,土山縣,中和縣,鐵和縣。
右隷東寧路。
靜州,義州,獜州,威遠鎭。
右隷婆娑府。
○按。
通考雲。
六十城來屬。
而所載隻四十九城。
定遠府今龜城。
宿州疑肅州。
〉 十一月。
蒙古使黑的來。
王復位。
先是。
蒙古遣使。
問廢立之由。
林衍言。
人謂臣爲廢立。
然有權力者。
能行廢立。
臣位居七人之下。
何權之有。
至是。
蒙主以衍言不可信。
遣黑的,徐仲?來。
詔諭令王與淐及衍。
偕詣闕下。
面陳情實。
又雲。
已遣頭輦哥國王。
率兵壓境。
如逾期不至。
當窮詰首惡。
進兵勦絶。
宰樞會議衍第。
衍恐懼泣下。
宴黑的于其第。
黑的言宜復王位。
衍不得已。
會宰樞。
廢淐復立王。
翌日癸亥。
王宴黑的。
使坐上座。
黑的讓曰。
今王太子。
許尙帝女。
我等帝臣。
王乃帝駙馬大王之父。
何敢抗禮。
王西向我北面。
王南面我東向。
王辭以天子之使。
不可下坐。
東西相對。
百官詣王府。
扈駕入闕。
蒙古使從之。
觀者感泣。
蒙古使請觀百官賀禮。
王紫袍北向庭謝。
更黃袍。
受賀于康安殿。
遣使如蒙古。
告復位。
時。
朝廷畏林衍。
莫敢言廢立。
王亦稱因病遜位。
遣奉禦樸烋表奏。
十二月。
將軍趙允璠。
謀誅林衍。
不克被殺。
允璠。
知樞密璈之子也。
與將軍金文庇,尹秀,秘書郞張顥等。
相與謀誅衍。
以告璈。
璈不從。
文庇等知事不濟。
反告于衍。
衍殺允璠,顥等七人。
流璈於黑山島。
璈恭遜得衆心。
力能圖衍。
而恇?速禍。
時人惜之。
以兪千遇知門下省事。
金方慶同知樞密院事。
初。
千遇爲左承宣。
久執政柄。
士大夫皆趍附。
方慶知禦史臺事。
道遇揖於馬上。
千遇曰。
我是奉命。
三品以下皆避之。
君何乃爾。
方慶曰。
君與我俱三品。
皁衫奉命。
我欲行禮耳。
相詰久之。
方慶曰。
日晏矣。
遂徑去。
千遇深銜之。
凡方慶族求仕者。
皆抑之。
方慶不以介意。
後攻珍島。
千遇田莊在長沙。
方慶戒勿擾。
王如蒙古。
命順安侯琮監國。
林衍恐王洩其廢立之事。
使其子惟幹及其腹心從行。
庚寅。
王發行。
使琮監國。
時。
崔坦等作亂。
西路阻絶。
王先使司諫樸恒。
偕黑的先往。
寄書都堂。
陳坦等反逆之狀。
戊戌。
至炭嶺。
〈今未詳。
〉坦等獻酒駕前。
王不受。
遂入西京。
庚午十一年春正月。
王在蒙古東京。
王在道。
問從臣曰。
東京行省。
若問廢立事。
將何以對。
承宣許珙,大將軍李汾禧,將軍康允紹等。
徇林衍意曰。
宜如表奏。
辛亥。
王至東京。
國王頭輦哥等。
屛人具紙筆。
請王密書廢立之由。
王辭以手病不書。
使譯問之。
王曰。
如表所奏。
行省知其誣。
不復問。
金方慶偕蒙古將蒙哥篤。
來鎭西京。
初。
世子聞林衍之亂。
請兵蒙古。
乃遣蒙哥篤。
爲安撫使。
來戍西京。
〈元史。
作忙哥都。
〉領兵將發。
中書省謂世子曰。
今蒙哥篤。
若久駐西京。
以待大軍。
林衍旣背命。
必不給軍食。
宜選不與衍者伴行。
時。
金方慶奉表如蒙古。
李藏用曰。
方慶再鎭北界。
有遺愛。
非此人不可。
從之。
方慶曰。
官軍到西京。
若過大同江。
王京自亂。
莫若受帝旨。
勿令過江。
遂聞于蒙主。
蒙主允之。
詔官軍過大同江者。
罪之。
行至東京。
聞王已復位。
入朝仍留待之。
及崔坦以西京叛。
殺諸城守。
唯禮待博州守姜份,延州守姜闡曰。
金公之德。
吾豈敢忘。
二人。
皆方慶之族也。
至是。
方慶與蒙哥篤。
至西京。
父老來餉泣曰。
公若在此。
豈有坦,愼之事。
坦等亦朝夕來見。
坦等因蒙古兵。
潛有乘虗呑國之志。
厚遺蒙哥篤。
誘以詭計。
方慶每以計沮之。
先是。
衍慮王請兵復都。
欲拒命。
令指諭智甫大。
屯黃州。
令神義軍。
屯椒島以備之。
坦等知其謀。
潛謂蒙哥篤曰。
衍等將殺官軍。
欲入濟州。
請官人聲言出獵。
察京軍往來狀。
以相報。
吾等以舟師。
進甫音島末島。
〈甫音島。
在江華府西三十裡。
末島。
在府西五裡。
〉官人率軍臨窄梁。
〈窄梁。
今稱孫突項。
在江華府東南甲串下流。
浦口狹窄以名。
〉彼不能進退。
旣得其情。
具聞于帝。
王京可取。
子女玉帛。
非他有也。
蒙哥篤喜諾。
有吳得公者。
爲坦內廂。
知之。
密告方慶。
詰朝。
方慶詣蒙哥篤。
諸軍畢集。
方慶問曰。
今獵何所。
曰至黃鳳州。
入椒島耳。
方慶曰。
有帝旨。
何以過江。
蒙哥篤曰。
若罪過江。
我獨當之。
方慶曰。
我在此。
官人豈得過江。
如欲之。
須禀帝命。
方慶密諭甫大等退兵。
蒙哥篤知方慶忠直出於天性。
大加敬重。
以實告曰。
欲滅王京者。
非獨坦等。
亦有人焉。
由是。
譖言不入。
國家以安。
二月。
王至蒙古京。
王至燕都。
謁蒙主。
獻方物。
侍宴時。
林惟幹因康和尙。
彌縫廢立事。
蒙主勑雲。
玆事。
世子與李藏用。
已具陳。
朕所詳知。
惟幹奏雲。
此乃藏用所爲。
蒙主曰。
汝言皆妄也。
令藏用等對辨。
藏用對以實。
遂繫惟幹頸。
命中書省。
牒林衍。
宜卽上表明辨。
王畏衍。
使從臣白文節撰表。
言以病辭位。
文節閣筆泣諫。
王感悟。
乃奏以實。
文節常若懶迂。
及是。
人知其有志節。
王上書都堂。
請世子尙公主。
又請兵俱至舊京。
招諭水內臣民。
盡令出居。
因除權臣。
蒙主曰。
請婚則今因事來請。
不可。
王還國。
特遣使然後許之。
餘皆從之。
蒙古以西京爲東寧府。
畫慈悲嶺爲界。
初。
崔坦請蒙古兵三千。
來鎭西京。
王在道聞之。
遣崔東秀。
寄書蒙古都堂曰。
叛民崔坦等。
予不一問罪者。
以其投附上朝也。
近覿龍顔。
仰奏一言。
然後遣兵未晩。
安有國君躬進帝所。
而兵入其境。
百姓驚動者乎。
伏望具達天聦。
至是。
蒙主賜崔坦,李延齡金牌。
玄孝哲,韓愼銀牌。
令內屬。
改西京號東寧府。
畫慈悲嶺〈卽岊嶺也〉爲界。
王上表請復西京及諸城。
俾屬本國。
時。
蒙哥篤軍已發。
都堂又議遣殿後軍。
王奏若前後大軍到國。
恐百姓驚竄。
供億難支。
請停後軍。
蒙主不允。
王又奏。
宜令大軍。
留屯古京。
毋越境。
又請達魯花赤偕往。
蒙主允之。
〈按。
元史雲。
去年十一月。
高麗都統領崔坦等。
以林衍作亂。
挈西京五十餘城入附。
遣斷事官別同瓦。
馳驛於王綧洪茶丘所管實科差戶內僉軍。
至東京。
付樞密院。
得三千三百人。
高麗西京都統李延齡。
乞益兵。
遣忙哥都。
率兵二千赴之。
樞密院議征高麗事。
初。
馬亨以爲。
高麗。
箕子所封之地。
漢晉皆爲郡縣。
今雖來朝。
其心難測。
莫若嚴兵假途以取日本爲名。
乘勢襲其國。
定爲郡縣。
亨又言。
今旣有釁。
不宜伐之。
萬一不勝。
上損國威。
下損士卒。
或上表言情。
宜赦其罪戾。
減其貢獻。
以安撫其民。
庶幾感慕聖化。
俟南宋平。
彼有他志。
回兵誅之。
亦未晩也。
樞密經歷馬希驥亦言。
今之高麗。
乃古新羅百濟高句麗三國倂而爲一。
大抵藩鎭。
權分易制。
離而爲二。
分治其國。
自相維制。
徐議良圖。
亦易區處耳。
〉 王與世子發燕都。
王請兵還國。
復都舊京。
蒙主令東京行省國王頭輦哥。
率兵偕往。
丙戌。
王與世子發燕都。
〈盛京志曰。
中書左丞趙壁議曰。
高麗遷居江華島內。
恃其險。
故權臣無所畏忌。
擅逐其主。
今林衍已死。
王實無罪。
若遣兵護歸。
復國於古京。
可以安兵息民。
策之上也。
帝從之。
〉 地大震。
○林衍死。
以其子惟茂。
爲敎定別監。
衍欲拒命。
遣別抄廵行諸道州郡。
督民入居諸島。
因憂懣。
疽發背死。
順安侯。
以衍子惟茂。
爲敎定別監。
惟茂集都房六番。
自衛其家。
仍執國命。
衍發身賤卒。
在權兇中尤無識殘暴。
惟茂召日官伍允孚。
問以鎭國之策。
對曰。
如病深而求醫。
末如之何。
崔氏曰。
衍廢君主拒帝命。
罪逆貫盈。
天降酷罰而殛之。
苟有知國家大計者。
明正其罪。
轘屍市朝。
若子兄弟。
皆置於法。
以絶根株。
可也。
反使之繼執國柄。
以階叛亂。
何哉。
三月庚子朔。
日食。
○夏五月。
慈恩寺池水赤如血。
○蒙古遣脫朶兒。
爲達魯花赤。
置行省揔領東方事。
有副貳及經歷等官。
皆有瓜期。
禦史中丞洪文系,直門下省事宋松禮。
誅林惟茂。
復政于王室。
蒙古遣諸之豆〈元史。
作徹徹都。
〉等。
來督林衍赴京。
王在道。
先遣鄭子璵,李汾禧等。
諭國中臣僚。
悉徙舊京曰。
社稷安危。
在此一擧。
宜各盡心。
惟茂欲拒命。
參政兪千遇。
抗言曰。
王與世子。
引上國兵以來。
閉城而拒。
豈臣子之義乎。
雖欲固守。
得乎。
惟茂不悅。
召百官議。
皆曰。
君命不可違。
惟茂憤怒。
分遣諸道水路防護使及山城別監。
聚保人民以拒命。
又使將軍金文庇。
領夜別抄戍喬桐。
以禦王師。
時。
夜別抄四出。
督民入保海島山城。
慶尙道按察使崔簡,東京副留守朱悅,判官嚴守安。
謀執別抄。
囚金州。
以待王還。
及聞王入境。
從間道赴行在。
全羅按察權?,忠淸按察崔有渰。
見王傳諭感泣。
卽曉諭州縣。
?。
守平之孫。
有渰。
滋之子也。
惟茂以童稚繼執父權。
每事決於其妻父李應烈及宋君斐等。
文系,松禮。
衍之婿也。
外雖面從。
心常憤惋。
惟茂將拒命。
中外洶洶。
王遣李汾成。
密諭文系曰。
卿累葉衣冠之後。
當揆義度勢。
以利社稷。
無忝乃祖。
文系再拜。
謂汾成曰。
明日待我府門外。
卽謀於宋松禮。
集三別抄。
諭以衛社大義。
壞其家東門突入。
擒惟茂及其姊夫崔宗紹。
斬于市。
流李應烈等六七人。
誅惟栶。
朝野大悅。
衍妻李氏幷其子惟幹,惟櫃,惟?等。
執送蒙古。
遣使告誅惟茂於王。
遂復政王室。
盡罷都房。
崔氏曰。
自鄭仲夫以來。
權臣世執國命。
人主畏之如敵國。
莫之敢抗。
積習已久。
今衍已斃。
惟茂一小竪耳。
王不能聲罪緻討。
嗾之一二臣僚。
僅得誅殺。
威福之不振。
至於如此。
將何以杜後來權奸僭亂之心乎。
王至自蒙古。
還都舊京。
乙卯。
王次龍泉驛。
〈在今瑞興南二十二裡。
〉洪文系等赴行在。
群臣表賀。
又遣兪千遇等迎駕。
壬戌。
宰樞會議復都舊京。
榜示畫日。
三別抄有異心不從。
擅發府庫。
王遣上將軍鄭子璵。
入江都敦諭三別抄。
丙寅。
王至舊京。
禦沙坂宮。
妃嬪亦自江都至。
時。
新還故京。
衣冠未備。
王及百官。
皆戎服從事。
又無廨宇。
皆張幕以居焉。
蒙古遣王綧歸國。
綧入質累年。
遂爲蒙古將。
後爲洪茶丘所譖。
奪其所領兵馬。
至是。
率其妻子。
還居本國。
罷三別抄。
初。
崔瑀憂國中多盜。
聚勇士。
每夜廵行禁暴。
因名夜別抄。
及盜起諸道。
分遣別抄以捕之。
其軍甚衆。
遂分爲左右。
又以國人自蒙古逃還者。
爲一部。
號神義。
是爲三別抄。
權臣執柄。
以爲爪牙。
厚其俸祿。
或施私惠。
又籍罪人之財而給之。
故權臣頤指氣使。
爭先効力。
金俊之誅崔竩。
林衍之誅金俊。
松禮之誅惟茂。
皆藉其力。
及王復都舊京。
三別抄反懷疑貳。
故遣將軍金之氐。
罷之。
之氐取其名籍還。
三別抄恐以名籍聞于上國。
益有叛心。
六月。
裵仲孫,盧永禧等。
以三別抄叛。
立承化侯溫爲王。
大掠江華。
浮海南遁。
直學鄭文鑑。
死之。
朝廷破三別抄。
軍情危懼。
將軍裵仲孫。
指諭盧永禧等。
乘衆心離叛作亂。
使人呼於國中曰。
狄兵大至。
殺戮人民。
凡欲輔國者。
皆會毬庭。
須臾。
國人大會。
或有奔走四散。
爭舟渡江。
或沉沒水中。
三別抄禁人出入。
廵江大呼曰。
凡在舟不下者。
悉斬之。
聞者皆懼而下。
或有發船向古京者。
賊乘小艇追射之。
皆不敢動。
乃發金剛庫兵器。
分給軍卒。
嬰城固守。
仲孫,永禧。
領三別抄。
逼承化侯溫爲王。
署置官府。
以大將軍劉存奕,尙書右丞李信孫。
爲左右丞宣。
賊之始謀亂也。
將軍李白起。
不應。
乃殺之。
將軍玄文奕。
逃奔舊京。
賊船追之。
文奕獨射。
飛矢相接。
其妻在側。
抽矢授之。
賊不敢近。
文奕船膠淺灘。
賊追射中臂。
仆於舟中。
妻曰。
吾義不爲鼠輩所辱。
遂攜二女。
投江而死。
賊執文奕。
惜其勇不殺。
旣而文奕逃還舊京。
賊又以直學鄭文鑑。
爲承宣。
文鑑曰。
與其富貴於賊。
無寧潔身於泉下。
卽投水死。
其妻邊氏亦投水。
前平章柳璥,參政蔡禎,樞密副使金鍊,錄事康之邵,李承休,翰林安珦等。
奔逃得免。
旣而江華守卒。
多亡出陸。
賊度不能守。
乃聚船艦。
悉載公私財貨及子女南下。
舳艫相接。
無慮千艘。
時。
百官鹹出迎王。
而其妻孥皆爲賊所掠。
哭聲動天。
李承休言於王曰。
待賊半過窄梁。
遣精銳。
橫斷賊船。
堅守江都。
則前者勢孤。
後者失據。
乃可破也。
王不能從。
前舍人李淑眞,郞將尹吉甫。
聚奴隷。
尾擊餘賊于仇浦。
〈在今廣州西九十裡南陽界。
〉斬五人。
至浮落山。
〈今未詳。
〉臨海耀兵。
賊望見洶懼。
以爲狄兵已至。
遂遁。
淑眞與郞中田文胤等。
封府庫。
使人守之。
無賴者不得肆。
以柳璥爲平章事判兵部。
璥在江華。
挈家舟還故京。
沒于賊。
與賊共處。
璥佯嘔若中熱。
請就涼小舸。
賊許之。
璥斷纜而去。
賊追不及。
王聞璥陷賊。
恐以爲謀主。
璥徒步謁王。
王大喜。
拜是職。
蒙古掠江華。
王還國時。
頭輦哥屯兵白州。
至是。
遣其將朶剌歹。
領兵二千。
入江華。
收掠財物。
復使人焚江華。
財物被燒者。
不可勝數。
頭輦哥尋遣洪茶丘。
廵視全,慶,東界三道。
以參知政事申思佺,樞密院副使金方慶。
爲南賊追討使。
方慶領兵六十餘。
與蒙古宋萬戶等兵千餘人。
追討至海中。
望見賊泊靈興島。
〈在今南陽。
一名燕興。
〉方慶欲擊。
宋萬戶懼止之。
賊遁去。
自賊中逃還男女幷千餘人。
宋萬戶以爲賊黨。
悉虜而歸。
方慶請還于行省。
然不還者多。
秋八月。
遣世子如蒙古。
賀節。
且奏裵仲孫叛狀。
又請還西京以北諸城曰。
崔坦等罪惡。
天地所不容。
餙辭妄訴。
意欲分彊。
小邦地偏土小。
又割西京以北。
別作疆界。
則所與修職貢者。
幾何人哉。
昔。
三叛入魯。
春秋譏之。
伏惟聖慈。
歸我舊疆。
不報。
是後連歲陳奏。
竟不得請。
前樞密副使宋義,將軍尹秀。
叛入蒙古。
初。
高宗之遷都江華也。
義使蒙古逃還。
實聳動之。
林衍之殺趙璈也。
尹秀實告之。
至是。
二人恐追理前事。
叛投蒙古。
秀。
義之甥也。
裵仲孫等。
入據珍島。
賊據珍島。
縱兵侵掠。
且傳檄諸州。
入保海島。
南方騷動。
金州守李柱。
棄軍走東京。
判官嚴守安。
權知州事。
鎭撫人民。
九月。
申思佺以罪免。
思佺不以討賊爲意。
或問其故。
答曰。
我已爲宰相。
破賊成功。
復何爲乎。
及至羅州。
聞賊至。
奔還全州。
副使李彬。
亦棄城逃。
皆坐免。
賊掠長興府。
○賊攻羅州不克。
時。
賊勢甚熾。
州郡望風迎降。
賊至羅州。
副使樸琈。
首鼠未決。
州吏鄭之呂。
慨然曰。
如不能登城固守。
寧避兵於山谷。
何面目爲州首吏而背國從賊乎。
司錄金應德。
性本勇敢。
聞其言。
乃奮然決意守城。
入保錦城山。
〈今羅州鎭山。
〉揷棘爲柵。
率勵軍卒。
及賊圍攻。
|瘡死守。
賊攻城凡七晝夜。
竟不得拔。
應德又與賊戰于珍島。
獲一艘。
盡殺之。
金方慶與蒙古帥阿海。
討珍島。
時。
蒙古遣阿海爲元帥。
以兵一千來。
與方慶同討賊。
時。
賊圍羅州。
分兵攻全州。
羅人與全人議降。
全人亦猶豫。
方慶在道聞之。
棄軍倍日南行。
先牒全人曰。
某日當率一萬軍入州。
速備軍餉以待。
全以牒示羅。
賊聞之。
遂解圍去。
自是。
不復肆掠。
冬十月。
赦。
以復都舊京也。
十一月。
阿海執金方慶。
旣而釋之。
方慶與阿海。
屯三堅院。
〈今海南縣西六十裡。
有三岐院。
疑是。
〉對珍島而陣。
賊船畫怪獸。
蔽江照水。
動轉如飛。
每戰。
賊皷譟突進。
互有勝負。
曠日相持。
會。
有譖人洪贊,洪機等。
自賊中逃還曰。
方慶與賊通。
阿海執方慶囚之。
繫送于達魯花赤。
見者皆泣。
方慶旣至。
與贊對辨。
贊伏誣罔。
乃釋方慶。
王授上將軍慰諭。
復令討賊。
賊陷濟州。
靈巖副使金須,將軍高汝霖。
死之。
初。
按察使權?。
遣靈巖副使金須。
以兵二百守濟州。
又遣將軍高汝霖。
以兵七十繼之。
及賊攻濟州。
須,汝霖等。
力戰死之。
羅州人陳子和。
長身驍勇。
時年十九。
直入賊中。
斬其將郭延壽以出。
士卒喜躍。
旣而復入。
爲賊所害。
賊乘勝。
盡殺官軍。
遂陷濟州。
十二月。
罷柳璥。
流政堂文學兪千遇于仁勿島。
〈麗志。
唐城郡有仁物島。
綾城縣有仁勿島。
今皆未詳。
〉 初。
螺匠禾同。
認良民爲隷。
賣與達魯花赤。
宰樞請治其罪。
王不聽。
璥,千遇。
牒有司。
免隷爲民。
達魯花赤。
憾而告王。
王亦怒其擅斷。
罪之。
未幾。
皆召還。
世子還自蒙古。
斷事官不花,孟祺等。
偕來。
時。
樞密副使元傅等。
從世子入蒙古。
奏陳行省當我國出排時。
多所侵奪。
蒙古主使之對辨。
傅等辭屈。
又出排後。
宋商船來泊。
國家密使遣還。
行省知之。
以告蒙主。
蒙主遣斷事官不花,孟祺等。
與世子偕還。
下詔切責。
以事多不誠。
聽讒誣訴行省。
及交通南宋日本等事。
具詔諭三別抄。
遣員外郞樸天澍。
往諭之。
金方慶擊賊于珍島。
不利。
方慶自京還至珍島。
賊乘船。
盛張旗幟。
鉦皷沸海。
又於城上。
皷譟以助勢。
阿海恇?下船。
欲退屯羅州。
方慶曰。
元帥若退。
示弱也。
賊乘勝長驅。
誰敢當鋒。
帝聞而責之。
將何以對。
阿海不敢退。
方慶獨以所部進攻。
賊以戰艦逆擊之。
官軍皆走。
方慶曰。
決勝在今日。
突入賊中。
賊以船圍之。
駈迫以去。
方慶士卒殊死戰。
矢石俱盡。
又皆中矢不能起。
已薄珍島岸。
有賊卒露刃跳入船中。
金天祿以短矛逆刺之。
方慶起曰。
寧葬魚腹。
安能死賊手。
欲投海中。
衛士許松延,許萬之等。
挽止之。
創者見方慶危急。
叫呼復起疾戰。
方慶據胡床。
指揮士卒。
顔色自若。
將軍楊東茂。
以蒙衝突擊之。
賊乃解去。
遂潰圍而出。
方慶數將軍安世貞孔愉等不赴捄之罪。
欲斬之。
阿海止之。
乃免。
〈按。
以阿海之故。
而軍法不行。
將何以馭悍將乎。
方慶於是乎失律矣。
〉 辛未十二年春正月。
蒙古召阿海還。
王削孔愉,安世貞之職。
又遣使如蒙古。
奏阿海畏縮不戰。
故蒙主免其職召還。
侍中李藏用。
以罪免。
斷事官不花等宣言。
林衍廢立時。
與謀者尙在朝列。
不正其罪。
何以懲惡。
遂免藏用官。
藏用曰。
當時不能死。
豈非罪乎。
遣使如蒙古。
請婚。
時。
愚民避役者。
犯罪逋逃者。
奴婢欲免賤者。
相率往託留屯兵馬及西京。
引誘平民。
日益繁蔓。
奏請禁斷。
又有姦人。
欲生事本國。
請置屯田。
獻書中書省。
請勿信從。
且表辨日本南宋交通事。
初。
郞將李瑛。
逃入蒙古。
奏本國司天監伍允孚。
能曉天文。
郞將金希牧。
手能裂石。
帝幷召之。
又曰。
聞前大卿閔昉。
能治人手足疾。
可速遣來。
昉素無行廢錮。
聞帝有足疾。
妄言能醫術。
宣使沈渾。
信之。
聞于帝。
王並遣之。
蒙古遣趙良弼如日本。
時。
蒙主必欲緻日本。
遣秘書監趙良弼。
爲日本國信使。
令洪茶丘等。
領兵護送至海上。
專委本國供給糧餉。
良弼請王幸臣康允紹與偕。
王不得已從之。
王迎詔時。
茶丘見王不拜。
以中書省牒。
索其叔父百壽。
王拜百壽樞密副使緻仕。
將遣之。
茶丘故遷延不偕去。
蓋欲激怒蒙主恐動之也。
密城人作亂應珍島。
金州防禦使金晅。
擒斬之。
郡人方甫,桂年,樸平等。
嘯聚郡人。
將應珍島。
乃殺副使李頤。
遂稱攻國兵馬使。
移牒郡縣。
遣其黨。
殺淸道監務林宗。
淸道人詐降。
飮以酒醉而殲之。
時。
密城人趙阡。
爲一善縣令。
賊召阡約同叛。
阡乃與郡人孫逸。
謀殺賊魁。
金州防禦使金晅。
出勝兵。
先斷賊路。
召慶州判官嚴守安。
相與勒兵。
告按廉使李淑眞。
爲討賊計。
淑眞恇?。
喚術僧蔔吉?。
故爲遷延。
晅手劒擊其僧。
淑眞懼而從。
領兵奄至。
阡等斬方甫等降。
官奴崇謙等。
作亂伏誅。
時。
官奴崇謙,功德等。
謀殺達魯花赤及本國在位者。
往投珍島。
隊正宋思均告變。
命將軍崔文本鞫之。
俄而祗候辛宣佐。
見閭巷七八人偶語。
奔告于王曰。
事急矣。
時。
日暮。
宰樞及承宣重房內侍茶房。
相顧失色。
計無所出。
王使人請救於脫朶兒。
卽與洪茶丘等會宰樞。
捕崇謙等十餘人。
按問皆服。
茶丘欲使崇謙等辭連本國。
因起兵襲取京城。
密引脫朶兒議之。
蒙古法。
凡議事。
意合則脫冠以示。
茶丘等皆脫冠。
脫朶兒不脫。
爲之明辨。
故免。
於是。
崇謙等四人棄市。
餘悉釋之。
拜思均攝郞將。
二月。
置京畿祿科田。
都兵馬使言。
近因兵興。
倉庫虗竭。
百官祿俸不給。
無以勸士。
請於京畿八縣。
隨品給祿科田。
時。
諸王及左右嬖寵。
廣占腴田。
多方沮毀。
右承宣許珙等力請。
從之。
自權臣誅夷。
諸王及寵臣李玄原,康允紹,李汾禧,金自貞,李汾成等。
爭先請王。
受其田園。
至是。
宰樞請悉屬迎送庫。
以充國用。
王大怒。
欲罪先發言者。
勑問堂吏崔承的。
對曰。
廟議皆如是。
臣不知先發言者。
乃止。
遣安撫使於諸道。
脫朶兒告王曰。
我兵之戍南方者。
侵掠州郡。
民不聊生。
宜遣使安撫。
於是。
遣張鎰于慶尙。
朱悅於全羅。
郭汝弼於忠淸道。
右副承宣洪文系。
謝病免。
以洪子藩代之。
文系。
恬淡寡欲。
倜儻不覊。
見國事日非。
同僚多阿意苟容。
恥與並列。
辭免。
陞樞密副使。
又辭不就。
時年未四十。
子藩。
瓘之後。
敏達嗜學。
及爲承宣。
奏曰。
比來不親聽政。
有司章奏。
悉委?竪。
中外缺望。
請親庶政。
以慰輿望。
時。
臺省及士大夫。
皆緘嘿自保。
以爲有智。
子藩獨持讜論。
時議多之。
三月。
蒙古遣忻都。
代監阿海軍。
設屯田經畧司於鳳州。
時。
蒙古將伐日本。
令忻都,史樞等來代。
詔誅洪贊。
設屯田經畧司於鳳州等處。
欲省轉輸之弊。
令本國備農牛六千頭。
三千頭。
則令受直和市農器。
農糧穀種。
皆令本國應辦。
遂賜絹一萬二千三百五十匹。
以市農牛。
一年所費不貲。
王遣使陳奏再三。
竟不得請。
遂分遣農務別監于諸道。
督納農牛農器於黃鳳州。
王遣使請入朝面陳屯田不便狀。
不許。
襄州民。
叛附雙城。
引賊入冦。
襄州民張世,金世等。
謀殺守令及吏士。
事覺伏誅。
其黨天瑞等。
潛投和州趙暉。
請兵四百餘人。
猝入襄州。
執知州事及吏民千餘人。
載船而去。
夏四月。
閱府衛兵。
時。
三別抄侵掠州郡。
冦合浦縣。
〈今昌原。
〉執監務而去。
尋冦東萊。
又冦金州。
縱火剽掠。
忻都奏于蒙古。
請分道討之。
蒙主許之。
令及暑雨前討平。
遣王綧子煕,雍等。
領兵四百出來。
又令本國簽軍六千。
遂閱府衛兵。
不滿額。
乃幷閱文武散職白丁雜色及僧徒。
以充之。
五月。
蒙古遣洪茶丘。
助討珍島。
茶丘之來。
其族屬及無賴之徒。
多從之。
脫朶兒與宰樞。
閱兵于郊。
凡五百餘人。
脫朶兒。
以宰樞子弟無從軍者。
乃令宰樞各出馬給官軍。
加發京軍及忠淸慶尙兩道軍。
令邊亮等將之。
以濟師。
金方慶,忻都等。
討珍島大破之。
斬溫。
賊將金通精。
以餘衆奔耽羅。
方慶等。
聚萬餘人。
與忻都。
將中軍。
入自碧波亭。
〈在今珍島郡東三十裡渡口。
〉王煕,王雍及洪茶丘。
將左軍。
入自獐項。
〈今未詳。
〉大將軍金錫,萬戶高乙麻等。
將右軍。
入自東面。
捴百餘艘。
賊聚碧波亭。
先拒中軍。
茶丘先登。
縱火挾攻。
賊驚潰。
方慶等。
奮擊大破之。
賊皆棄妻子遁。
方慶追之。
獲男女萬餘人戰艦數十艘。
入珍島。
得米四千石。
賊將金通精。
率餘衆。
竄入耽羅。
其所虜江都士女珍寶及珍島居民。
皆爲蒙古兵所獲。
溫。
王綧母兄。
爲茶丘所殺。
時。
戰將劉存奕。
據南海縣。
聞賊遁入耽羅。
以船八十餘艘從之。
方慶以財寶器仗。
悉輸王京。
其陷賊良民。
皆令復業。
被虜朝士姜渭,金之淑,任宏,宋肅,李信孫等。
皆還。
蒙古兵所獲士女。
皆不得刷還。
後。
王遣使再三陳奏。
請許刷出無罪被俘者。
蒙主詔許。
賊黨家屬外皆令査還。
而忻都等。
終不肯。
脫朶兒。
據旨固爭。
稍得揀出。
而不得還者甚多。
臺官奏。
庚午之變。
朝士家屬陷賊。
率多改娶。
今賊平。
其舊室雖有生還者。
或疑有所汚。
或悅其新昏。
遂棄而不顧。
以敗人倫。
怨咨實多。
請一切禁之。
王從之。
放監試榜。
蒙古使趙良弼,焦天翼等。
往觀曰。
眞盛事也。
吾等聞之久矣。
乃今得見。
亂離之餘。
不墜文風如此。
良可嘉也。
遣使如蒙古。
謝平賊。
○六月。
蒙古令刷還逃入西京人民。
○遣世子諶。
入質于蒙古。
尙書右丞宋玢,軍器監薛公儉等。
從行。
表奏雲。
自臣至于輔相。
欲令子弟相遞入侍。
而先遣世子與衣冠胤胄二十人衙內職員百人。
進詣。
蒙古遣使。
來徵宮室之材。
遣必闍侈黑狗,李樞等徵之。
又以省旨。
求金漆靑藤八郞蟲,榧木,榧實,桐栢實,奴台木,海竹,冬栢,竹簟,烏梅,華梨,藤席等物。
樞。
上將軍應公之子。
逃入蒙古。
誣奏本國土産多有稀怪不可名狀之物。
帝信而索之。
遂以金漆十缸及榧木,奴台木等進獻。
而樞言。
靑藤八郞蟲。
出於喬桐珍島南海等處。
而往取不得。
烏梅,華梨,藤席。
非土産而有宋商所獻。
故亦並進。
先是。
蒙主有足疾。
聞本國産阿吉兒合蒙合魚。
〈似牛。
〉以皮爲靴。
則腳朣立愈。
詔索之。
得十七領以獻。
後又求蜃樓脂。
卽鯨魚油也。
秋八月壬辰朔。
日食。
○平章事蔡楨卒。
楨。
松年之子。
俊爽志操謇諤。
王如蒙古。
從行多裨益。
改西京爲東寧府。
十三年。
陞東寧路揔管府。
因割靜州義州獜州威遠鎭。
隷婆娑府。
領土山鐵和縣。
○東寧府,定遠府,郭州,撫州,黃州領。
安嶽,三和,龍岡,鹹從,江西五縣,長名一鎭。
靈州,嘉州,順州,殷州,宿州,德州領江東,永淸,通海,順化四縣,寧遠,柔遠,安戎三鎭。
昌州,鐵州,泰州領長春一縣。
價州,朔州,宣州領寧朔,葦島二縣。
成州領樹德一鎭。
煕州,孟州領三登一縣。
椒島,寧德二鎭。
延州領陽巖一鎭。
雲州,土山縣,中和縣,鐵和縣。
右隷東寧路。
靜州,義州,獜州,威遠鎭。
右隷婆娑府。
○按。
通考雲。
六十城來屬。
而所載隻四十九城。
定遠府今龜城。
宿州疑肅州。
〉 十一月。
蒙古使黑的來。
王復位。
先是。
蒙古遣使。
問廢立之由。
林衍言。
人謂臣爲廢立。
然有權力者。
能行廢立。
臣位居七人之下。
何權之有。
至是。
蒙主以衍言不可信。
遣黑的,徐仲?來。
詔諭令王與淐及衍。
偕詣闕下。
面陳情實。
又雲。
已遣頭輦哥國王。
率兵壓境。
如逾期不至。
當窮詰首惡。
進兵勦絶。
宰樞會議衍第。
衍恐懼泣下。
宴黑的于其第。
黑的言宜復王位。
衍不得已。
會宰樞。
廢淐復立王。
翌日癸亥。
王宴黑的。
使坐上座。
黑的讓曰。
今王太子。
許尙帝女。
我等帝臣。
王乃帝駙馬大王之父。
何敢抗禮。
王西向我北面。
王南面我東向。
王辭以天子之使。
不可下坐。
東西相對。
百官詣王府。
扈駕入闕。
蒙古使從之。
觀者感泣。
蒙古使請觀百官賀禮。
王紫袍北向庭謝。
更黃袍。
受賀于康安殿。
遣使如蒙古。
告復位。
時。
朝廷畏林衍。
莫敢言廢立。
王亦稱因病遜位。
遣奉禦樸烋表奏。
十二月。
將軍趙允璠。
謀誅林衍。
不克被殺。
允璠。
知樞密璈之子也。
與將軍金文庇,尹秀,秘書郞張顥等。
相與謀誅衍。
以告璈。
璈不從。
文庇等知事不濟。
反告于衍。
衍殺允璠,顥等七人。
流璈於黑山島。
璈恭遜得衆心。
力能圖衍。
而恇?速禍。
時人惜之。
以兪千遇知門下省事。
金方慶同知樞密院事。
初。
千遇爲左承宣。
久執政柄。
士大夫皆趍附。
方慶知禦史臺事。
道遇揖於馬上。
千遇曰。
我是奉命。
三品以下皆避之。
君何乃爾。
方慶曰。
君與我俱三品。
皁衫奉命。
我欲行禮耳。
相詰久之。
方慶曰。
日晏矣。
遂徑去。
千遇深銜之。
凡方慶族求仕者。
皆抑之。
方慶不以介意。
後攻珍島。
千遇田莊在長沙。
方慶戒勿擾。
王如蒙古。
命順安侯琮監國。
林衍恐王洩其廢立之事。
使其子惟幹及其腹心從行。
庚寅。
王發行。
使琮監國。
時。
崔坦等作亂。
西路阻絶。
王先使司諫樸恒。
偕黑的先往。
寄書都堂。
陳坦等反逆之狀。
戊戌。
至炭嶺。
〈今未詳。
〉坦等獻酒駕前。
王不受。
遂入西京。
庚午十一年春正月。
王在蒙古東京。
王在道。
問從臣曰。
東京行省。
若問廢立事。
將何以對。
承宣許珙,大將軍李汾禧,將軍康允紹等。
徇林衍意曰。
宜如表奏。
辛亥。
王至東京。
國王頭輦哥等。
屛人具紙筆。
請王密書廢立之由。
王辭以手病不書。
使譯問之。
王曰。
如表所奏。
行省知其誣。
不復問。
金方慶偕蒙古將蒙哥篤。
來鎭西京。
初。
世子聞林衍之亂。
請兵蒙古。
乃遣蒙哥篤。
爲安撫使。
來戍西京。
〈元史。
作忙哥都。
〉領兵將發。
中書省謂世子曰。
今蒙哥篤。
若久駐西京。
以待大軍。
林衍旣背命。
必不給軍食。
宜選不與衍者伴行。
時。
金方慶奉表如蒙古。
李藏用曰。
方慶再鎭北界。
有遺愛。
非此人不可。
從之。
方慶曰。
官軍到西京。
若過大同江。
王京自亂。
莫若受帝旨。
勿令過江。
遂聞于蒙主。
蒙主允之。
詔官軍過大同江者。
罪之。
行至東京。
聞王已復位。
入朝仍留待之。
及崔坦以西京叛。
殺諸城守。
唯禮待博州守姜份,延州守姜闡曰。
金公之德。
吾豈敢忘。
二人。
皆方慶之族也。
至是。
方慶與蒙哥篤。
至西京。
父老來餉泣曰。
公若在此。
豈有坦,愼之事。
坦等亦朝夕來見。
坦等因蒙古兵。
潛有乘虗呑國之志。
厚遺蒙哥篤。
誘以詭計。
方慶每以計沮之。
先是。
衍慮王請兵復都。
欲拒命。
令指諭智甫大。
屯黃州。
令神義軍。
屯椒島以備之。
坦等知其謀。
潛謂蒙哥篤曰。
衍等將殺官軍。
欲入濟州。
請官人聲言出獵。
察京軍往來狀。
以相報。
吾等以舟師。
進甫音島末島。
〈甫音島。
在江華府西三十裡。
末島。
在府西五裡。
〉官人率軍臨窄梁。
〈窄梁。
今稱孫突項。
在江華府東南甲串下流。
浦口狹窄以名。
〉彼不能進退。
旣得其情。
具聞于帝。
王京可取。
子女玉帛。
非他有也。
蒙哥篤喜諾。
有吳得公者。
爲坦內廂。
知之。
密告方慶。
詰朝。
方慶詣蒙哥篤。
諸軍畢集。
方慶問曰。
今獵何所。
曰至黃鳳州。
入椒島耳。
方慶曰。
有帝旨。
何以過江。
蒙哥篤曰。
若罪過江。
我獨當之。
方慶曰。
我在此。
官人豈得過江。
如欲之。
須禀帝命。
方慶密諭甫大等退兵。
蒙哥篤知方慶忠直出於天性。
大加敬重。
以實告曰。
欲滅王京者。
非獨坦等。
亦有人焉。
由是。
譖言不入。
國家以安。
二月。
王至蒙古京。
王至燕都。
謁蒙主。
獻方物。
侍宴時。
林惟幹因康和尙。
彌縫廢立事。
蒙主勑雲。
玆事。
世子與李藏用。
已具陳。
朕所詳知。
惟幹奏雲。
此乃藏用所爲。
蒙主曰。
汝言皆妄也。
令藏用等對辨。
藏用對以實。
遂繫惟幹頸。
命中書省。
牒林衍。
宜卽上表明辨。
王畏衍。
使從臣白文節撰表。
言以病辭位。
文節閣筆泣諫。
王感悟。
乃奏以實。
文節常若懶迂。
及是。
人知其有志節。
王上書都堂。
請世子尙公主。
又請兵俱至舊京。
招諭水內臣民。
盡令出居。
因除權臣。
蒙主曰。
請婚則今因事來請。
不可。
王還國。
特遣使然後許之。
餘皆從之。
蒙古以西京爲東寧府。
畫慈悲嶺爲界。
初。
崔坦請蒙古兵三千。
來鎭西京。
王在道聞之。
遣崔東秀。
寄書蒙古都堂曰。
叛民崔坦等。
予不一問罪者。
以其投附上朝也。
近覿龍顔。
仰奏一言。
然後遣兵未晩。
安有國君躬進帝所。
而兵入其境。
百姓驚動者乎。
伏望具達天聦。
至是。
蒙主賜崔坦,李延齡金牌。
玄孝哲,韓愼銀牌。
令內屬。
改西京號東寧府。
畫慈悲嶺〈卽岊嶺也〉爲界。
王上表請復西京及諸城。
俾屬本國。
時。
蒙哥篤軍已發。
都堂又議遣殿後軍。
王奏若前後大軍到國。
恐百姓驚竄。
供億難支。
請停後軍。
蒙主不允。
王又奏。
宜令大軍。
留屯古京。
毋越境。
又請達魯花赤偕往。
蒙主允之。
〈按。
元史雲。
去年十一月。
高麗都統領崔坦等。
以林衍作亂。
挈西京五十餘城入附。
遣斷事官別同瓦。
馳驛於王綧洪茶丘所管實科差戶內僉軍。
至東京。
付樞密院。
得三千三百人。
高麗西京都統李延齡。
乞益兵。
遣忙哥都。
率兵二千赴之。
樞密院議征高麗事。
初。
馬亨以爲。
高麗。
箕子所封之地。
漢晉皆爲郡縣。
今雖來朝。
其心難測。
莫若嚴兵假途以取日本爲名。
乘勢襲其國。
定爲郡縣。
亨又言。
今旣有釁。
不宜伐之。
萬一不勝。
上損國威。
下損士卒。
或上表言情。
宜赦其罪戾。
減其貢獻。
以安撫其民。
庶幾感慕聖化。
俟南宋平。
彼有他志。
回兵誅之。
亦未晩也。
樞密經歷馬希驥亦言。
今之高麗。
乃古新羅百濟高句麗三國倂而爲一。
大抵藩鎭。
權分易制。
離而爲二。
分治其國。
自相維制。
徐議良圖。
亦易區處耳。
〉 王與世子發燕都。
王請兵還國。
復都舊京。
蒙主令東京行省國王頭輦哥。
率兵偕往。
丙戌。
王與世子發燕都。
〈盛京志曰。
中書左丞趙壁議曰。
高麗遷居江華島內。
恃其險。
故權臣無所畏忌。
擅逐其主。
今林衍已死。
王實無罪。
若遣兵護歸。
復國於古京。
可以安兵息民。
策之上也。
帝從之。
〉 地大震。
○林衍死。
以其子惟茂。
爲敎定別監。
衍欲拒命。
遣別抄廵行諸道州郡。
督民入居諸島。
因憂懣。
疽發背死。
順安侯。
以衍子惟茂。
爲敎定別監。
惟茂集都房六番。
自衛其家。
仍執國命。
衍發身賤卒。
在權兇中尤無識殘暴。
惟茂召日官伍允孚。
問以鎭國之策。
對曰。
如病深而求醫。
末如之何。
崔氏曰。
衍廢君主拒帝命。
罪逆貫盈。
天降酷罰而殛之。
苟有知國家大計者。
明正其罪。
轘屍市朝。
若子兄弟。
皆置於法。
以絶根株。
可也。
反使之繼執國柄。
以階叛亂。
何哉。
三月庚子朔。
日食。
○夏五月。
慈恩寺池水赤如血。
○蒙古遣脫朶兒。
爲達魯花赤。
置行省揔領東方事。
有副貳及經歷等官。
皆有瓜期。
禦史中丞洪文系,直門下省事宋松禮。
誅林惟茂。
復政于王室。
蒙古遣諸之豆〈元史。
作徹徹都。
〉等。
來督林衍赴京。
王在道。
先遣鄭子璵,李汾禧等。
諭國中臣僚。
悉徙舊京曰。
社稷安危。
在此一擧。
宜各盡心。
惟茂欲拒命。
參政兪千遇。
抗言曰。
王與世子。
引上國兵以來。
閉城而拒。
豈臣子之義乎。
雖欲固守。
得乎。
惟茂不悅。
召百官議。
皆曰。
君命不可違。
惟茂憤怒。
分遣諸道水路防護使及山城別監。
聚保人民以拒命。
又使將軍金文庇。
領夜別抄戍喬桐。
以禦王師。
時。
夜別抄四出。
督民入保海島山城。
慶尙道按察使崔簡,東京副留守朱悅,判官嚴守安。
謀執別抄。
囚金州。
以待王還。
及聞王入境。
從間道赴行在。
全羅按察權?,忠淸按察崔有渰。
見王傳諭感泣。
卽曉諭州縣。
?。
守平之孫。
有渰。
滋之子也。
惟茂以童稚繼執父權。
每事決於其妻父李應烈及宋君斐等。
文系,松禮。
衍之婿也。
外雖面從。
心常憤惋。
惟茂將拒命。
中外洶洶。
王遣李汾成。
密諭文系曰。
卿累葉衣冠之後。
當揆義度勢。
以利社稷。
無忝乃祖。
文系再拜。
謂汾成曰。
明日待我府門外。
卽謀於宋松禮。
集三別抄。
諭以衛社大義。
壞其家東門突入。
擒惟茂及其姊夫崔宗紹。
斬于市。
流李應烈等六七人。
誅惟栶。
朝野大悅。
衍妻李氏幷其子惟幹,惟櫃,惟?等。
執送蒙古。
遣使告誅惟茂於王。
遂復政王室。
盡罷都房。
崔氏曰。
自鄭仲夫以來。
權臣世執國命。
人主畏之如敵國。
莫之敢抗。
積習已久。
今衍已斃。
惟茂一小竪耳。
王不能聲罪緻討。
嗾之一二臣僚。
僅得誅殺。
威福之不振。
至於如此。
將何以杜後來權奸僭亂之心乎。
王至自蒙古。
還都舊京。
乙卯。
王次龍泉驛。
〈在今瑞興南二十二裡。
〉洪文系等赴行在。
群臣表賀。
又遣兪千遇等迎駕。
壬戌。
宰樞會議復都舊京。
榜示畫日。
三別抄有異心不從。
擅發府庫。
王遣上將軍鄭子璵。
入江都敦諭三別抄。
丙寅。
王至舊京。
禦沙坂宮。
妃嬪亦自江都至。
時。
新還故京。
衣冠未備。
王及百官。
皆戎服從事。
又無廨宇。
皆張幕以居焉。
蒙古遣王綧歸國。
綧入質累年。
遂爲蒙古將。
後爲洪茶丘所譖。
奪其所領兵馬。
至是。
率其妻子。
還居本國。
罷三別抄。
初。
崔瑀憂國中多盜。
聚勇士。
每夜廵行禁暴。
因名夜別抄。
及盜起諸道。
分遣別抄以捕之。
其軍甚衆。
遂分爲左右。
又以國人自蒙古逃還者。
爲一部。
號神義。
是爲三別抄。
權臣執柄。
以爲爪牙。
厚其俸祿。
或施私惠。
又籍罪人之財而給之。
故權臣頤指氣使。
爭先効力。
金俊之誅崔竩。
林衍之誅金俊。
松禮之誅惟茂。
皆藉其力。
及王復都舊京。
三別抄反懷疑貳。
故遣將軍金之氐。
罷之。
之氐取其名籍還。
三別抄恐以名籍聞于上國。
益有叛心。
六月。
裵仲孫,盧永禧等。
以三別抄叛。
立承化侯溫爲王。
大掠江華。
浮海南遁。
直學鄭文鑑。
死之。
朝廷破三別抄。
軍情危懼。
將軍裵仲孫。
指諭盧永禧等。
乘衆心離叛作亂。
使人呼於國中曰。
狄兵大至。
殺戮人民。
凡欲輔國者。
皆會毬庭。
須臾。
國人大會。
或有奔走四散。
爭舟渡江。
或沉沒水中。
三別抄禁人出入。
廵江大呼曰。
凡在舟不下者。
悉斬之。
聞者皆懼而下。
或有發船向古京者。
賊乘小艇追射之。
皆不敢動。
乃發金剛庫兵器。
分給軍卒。
嬰城固守。
仲孫,永禧。
領三別抄。
逼承化侯溫爲王。
署置官府。
以大將軍劉存奕,尙書右丞李信孫。
爲左右丞宣。
賊之始謀亂也。
將軍李白起。
不應。
乃殺之。
將軍玄文奕。
逃奔舊京。
賊船追之。
文奕獨射。
飛矢相接。
其妻在側。
抽矢授之。
賊不敢近。
文奕船膠淺灘。
賊追射中臂。
仆於舟中。
妻曰。
吾義不爲鼠輩所辱。
遂攜二女。
投江而死。
賊執文奕。
惜其勇不殺。
旣而文奕逃還舊京。
賊又以直學鄭文鑑。
爲承宣。
文鑑曰。
與其富貴於賊。
無寧潔身於泉下。
卽投水死。
其妻邊氏亦投水。
前平章柳璥,參政蔡禎,樞密副使金鍊,錄事康之邵,李承休,翰林安珦等。
奔逃得免。
旣而江華守卒。
多亡出陸。
賊度不能守。
乃聚船艦。
悉載公私財貨及子女南下。
舳艫相接。
無慮千艘。
時。
百官鹹出迎王。
而其妻孥皆爲賊所掠。
哭聲動天。
李承休言於王曰。
待賊半過窄梁。
遣精銳。
橫斷賊船。
堅守江都。
則前者勢孤。
後者失據。
乃可破也。
王不能從。
前舍人李淑眞,郞將尹吉甫。
聚奴隷。
尾擊餘賊于仇浦。
〈在今廣州西九十裡南陽界。
〉斬五人。
至浮落山。
〈今未詳。
〉臨海耀兵。
賊望見洶懼。
以爲狄兵已至。
遂遁。
淑眞與郞中田文胤等。
封府庫。
使人守之。
無賴者不得肆。
以柳璥爲平章事判兵部。
璥在江華。
挈家舟還故京。
沒于賊。
與賊共處。
璥佯嘔若中熱。
請就涼小舸。
賊許之。
璥斷纜而去。
賊追不及。
王聞璥陷賊。
恐以爲謀主。
璥徒步謁王。
王大喜。
拜是職。
蒙古掠江華。
王還國時。
頭輦哥屯兵白州。
至是。
遣其將朶剌歹。
領兵二千。
入江華。
收掠財物。
復使人焚江華。
財物被燒者。
不可勝數。
頭輦哥尋遣洪茶丘。
廵視全,慶,東界三道。
以參知政事申思佺,樞密院副使金方慶。
爲南賊追討使。
方慶領兵六十餘。
與蒙古宋萬戶等兵千餘人。
追討至海中。
望見賊泊靈興島。
〈在今南陽。
一名燕興。
〉方慶欲擊。
宋萬戶懼止之。
賊遁去。
自賊中逃還男女幷千餘人。
宋萬戶以爲賊黨。
悉虜而歸。
方慶請還于行省。
然不還者多。
秋八月。
遣世子如蒙古。
賀節。
且奏裵仲孫叛狀。
又請還西京以北諸城曰。
崔坦等罪惡。
天地所不容。
餙辭妄訴。
意欲分彊。
小邦地偏土小。
又割西京以北。
別作疆界。
則所與修職貢者。
幾何人哉。
昔。
三叛入魯。
春秋譏之。
伏惟聖慈。
歸我舊疆。
不報。
是後連歲陳奏。
竟不得請。
前樞密副使宋義,將軍尹秀。
叛入蒙古。
初。
高宗之遷都江華也。
義使蒙古逃還。
實聳動之。
林衍之殺趙璈也。
尹秀實告之。
至是。
二人恐追理前事。
叛投蒙古。
秀。
義之甥也。
裵仲孫等。
入據珍島。
賊據珍島。
縱兵侵掠。
且傳檄諸州。
入保海島。
南方騷動。
金州守李柱。
棄軍走東京。
判官嚴守安。
權知州事。
鎭撫人民。
九月。
申思佺以罪免。
思佺不以討賊爲意。
或問其故。
答曰。
我已爲宰相。
破賊成功。
復何爲乎。
及至羅州。
聞賊至。
奔還全州。
副使李彬。
亦棄城逃。
皆坐免。
賊掠長興府。
○賊攻羅州不克。
時。
賊勢甚熾。
州郡望風迎降。
賊至羅州。
副使樸琈。
首鼠未決。
州吏鄭之呂。
慨然曰。
如不能登城固守。
寧避兵於山谷。
何面目爲州首吏而背國從賊乎。
司錄金應德。
性本勇敢。
聞其言。
乃奮然決意守城。
入保錦城山。
〈今羅州鎭山。
〉揷棘爲柵。
率勵軍卒。
及賊圍攻。
|瘡死守。
賊攻城凡七晝夜。
竟不得拔。
應德又與賊戰于珍島。
獲一艘。
盡殺之。
金方慶與蒙古帥阿海。
討珍島。
時。
蒙古遣阿海爲元帥。
以兵一千來。
與方慶同討賊。
時。
賊圍羅州。
分兵攻全州。
羅人與全人議降。
全人亦猶豫。
方慶在道聞之。
棄軍倍日南行。
先牒全人曰。
某日當率一萬軍入州。
速備軍餉以待。
全以牒示羅。
賊聞之。
遂解圍去。
自是。
不復肆掠。
冬十月。
赦。
以復都舊京也。
十一月。
阿海執金方慶。
旣而釋之。
方慶與阿海。
屯三堅院。
〈今海南縣西六十裡。
有三岐院。
疑是。
〉對珍島而陣。
賊船畫怪獸。
蔽江照水。
動轉如飛。
每戰。
賊皷譟突進。
互有勝負。
曠日相持。
會。
有譖人洪贊,洪機等。
自賊中逃還曰。
方慶與賊通。
阿海執方慶囚之。
繫送于達魯花赤。
見者皆泣。
方慶旣至。
與贊對辨。
贊伏誣罔。
乃釋方慶。
王授上將軍慰諭。
復令討賊。
賊陷濟州。
靈巖副使金須,將軍高汝霖。
死之。
初。
按察使權?。
遣靈巖副使金須。
以兵二百守濟州。
又遣將軍高汝霖。
以兵七十繼之。
及賊攻濟州。
須,汝霖等。
力戰死之。
羅州人陳子和。
長身驍勇。
時年十九。
直入賊中。
斬其將郭延壽以出。
士卒喜躍。
旣而復入。
爲賊所害。
賊乘勝。
盡殺官軍。
遂陷濟州。
十二月。
罷柳璥。
流政堂文學兪千遇于仁勿島。
〈麗志。
唐城郡有仁物島。
綾城縣有仁勿島。
今皆未詳。
〉 初。
螺匠禾同。
認良民爲隷。
賣與達魯花赤。
宰樞請治其罪。
王不聽。
璥,千遇。
牒有司。
免隷爲民。
達魯花赤。
憾而告王。
王亦怒其擅斷。
罪之。
未幾。
皆召還。
世子還自蒙古。
斷事官不花,孟祺等。
偕來。
時。
樞密副使元傅等。
從世子入蒙古。
奏陳行省當我國出排時。
多所侵奪。
蒙古主使之對辨。
傅等辭屈。
又出排後。
宋商船來泊。
國家密使遣還。
行省知之。
以告蒙主。
蒙主遣斷事官不花,孟祺等。
與世子偕還。
下詔切責。
以事多不誠。
聽讒誣訴行省。
及交通南宋日本等事。
具詔諭三別抄。
遣員外郞樸天澍。
往諭之。
金方慶擊賊于珍島。
不利。
方慶自京還至珍島。
賊乘船。
盛張旗幟。
鉦皷沸海。
又於城上。
皷譟以助勢。
阿海恇?下船。
欲退屯羅州。
方慶曰。
元帥若退。
示弱也。
賊乘勝長驅。
誰敢當鋒。
帝聞而責之。
將何以對。
阿海不敢退。
方慶獨以所部進攻。
賊以戰艦逆擊之。
官軍皆走。
方慶曰。
決勝在今日。
突入賊中。
賊以船圍之。
駈迫以去。
方慶士卒殊死戰。
矢石俱盡。
又皆中矢不能起。
已薄珍島岸。
有賊卒露刃跳入船中。
金天祿以短矛逆刺之。
方慶起曰。
寧葬魚腹。
安能死賊手。
欲投海中。
衛士許松延,許萬之等。
挽止之。
創者見方慶危急。
叫呼復起疾戰。
方慶據胡床。
指揮士卒。
顔色自若。
將軍楊東茂。
以蒙衝突擊之。
賊乃解去。
遂潰圍而出。
方慶數將軍安世貞孔愉等不赴捄之罪。
欲斬之。
阿海止之。
乃免。
〈按。
以阿海之故。
而軍法不行。
將何以馭悍將乎。
方慶於是乎失律矣。
〉 辛未十二年春正月。
蒙古召阿海還。
王削孔愉,安世貞之職。
又遣使如蒙古。
奏阿海畏縮不戰。
故蒙主免其職召還。
侍中李藏用。
以罪免。
斷事官不花等宣言。
林衍廢立時。
與謀者尙在朝列。
不正其罪。
何以懲惡。
遂免藏用官。
藏用曰。
當時不能死。
豈非罪乎。
遣使如蒙古。
請婚。
時。
愚民避役者。
犯罪逋逃者。
奴婢欲免賤者。
相率往託留屯兵馬及西京。
引誘平民。
日益繁蔓。
奏請禁斷。
又有姦人。
欲生事本國。
請置屯田。
獻書中書省。
請勿信從。
且表辨日本南宋交通事。
初。
郞將李瑛。
逃入蒙古。
奏本國司天監伍允孚。
能曉天文。
郞將金希牧。
手能裂石。
帝幷召之。
又曰。
聞前大卿閔昉。
能治人手足疾。
可速遣來。
昉素無行廢錮。
聞帝有足疾。
妄言能醫術。
宣使沈渾。
信之。
聞于帝。
王並遣之。
蒙古遣趙良弼如日本。
時。
蒙主必欲緻日本。
遣秘書監趙良弼。
爲日本國信使。
令洪茶丘等。
領兵護送至海上。
專委本國供給糧餉。
良弼請王幸臣康允紹與偕。
王不得已從之。
王迎詔時。
茶丘見王不拜。
以中書省牒。
索其叔父百壽。
王拜百壽樞密副使緻仕。
將遣之。
茶丘故遷延不偕去。
蓋欲激怒蒙主恐動之也。
密城人作亂應珍島。
金州防禦使金晅。
擒斬之。
郡人方甫,桂年,樸平等。
嘯聚郡人。
將應珍島。
乃殺副使李頤。
遂稱攻國兵馬使。
移牒郡縣。
遣其黨。
殺淸道監務林宗。
淸道人詐降。
飮以酒醉而殲之。
時。
密城人趙阡。
爲一善縣令。
賊召阡約同叛。
阡乃與郡人孫逸。
謀殺賊魁。
金州防禦使金晅。
出勝兵。
先斷賊路。
召慶州判官嚴守安。
相與勒兵。
告按廉使李淑眞。
爲討賊計。
淑眞恇?。
喚術僧蔔吉?。
故爲遷延。
晅手劒擊其僧。
淑眞懼而從。
領兵奄至。
阡等斬方甫等降。
官奴崇謙等。
作亂伏誅。
時。
官奴崇謙,功德等。
謀殺達魯花赤及本國在位者。
往投珍島。
隊正宋思均告變。
命將軍崔文本鞫之。
俄而祗候辛宣佐。
見閭巷七八人偶語。
奔告于王曰。
事急矣。
時。
日暮。
宰樞及承宣重房內侍茶房。
相顧失色。
計無所出。
王使人請救於脫朶兒。
卽與洪茶丘等會宰樞。
捕崇謙等十餘人。
按問皆服。
茶丘欲使崇謙等辭連本國。
因起兵襲取京城。
密引脫朶兒議之。
蒙古法。
凡議事。
意合則脫冠以示。
茶丘等皆脫冠。
脫朶兒不脫。
爲之明辨。
故免。
於是。
崇謙等四人棄市。
餘悉釋之。
拜思均攝郞將。
二月。
置京畿祿科田。
都兵馬使言。
近因兵興。
倉庫虗竭。
百官祿俸不給。
無以勸士。
請於京畿八縣。
隨品給祿科田。
時。
諸王及左右嬖寵。
廣占腴田。
多方沮毀。
右承宣許珙等力請。
從之。
自權臣誅夷。
諸王及寵臣李玄原,康允紹,李汾禧,金自貞,李汾成等。
爭先請王。
受其田園。
至是。
宰樞請悉屬迎送庫。
以充國用。
王大怒。
欲罪先發言者。
勑問堂吏崔承的。
對曰。
廟議皆如是。
臣不知先發言者。
乃止。
遣安撫使於諸道。
脫朶兒告王曰。
我兵之戍南方者。
侵掠州郡。
民不聊生。
宜遣使安撫。
於是。
遣張鎰于慶尙。
朱悅於全羅。
郭汝弼於忠淸道。
右副承宣洪文系。
謝病免。
以洪子藩代之。
文系。
恬淡寡欲。
倜儻不覊。
見國事日非。
同僚多阿意苟容。
恥與並列。
辭免。
陞樞密副使。
又辭不就。
時年未四十。
子藩。
瓘之後。
敏達嗜學。
及爲承宣。
奏曰。
比來不親聽政。
有司章奏。
悉委?竪。
中外缺望。
請親庶政。
以慰輿望。
時。
臺省及士大夫。
皆緘嘿自保。
以爲有智。
子藩獨持讜論。
時議多之。
三月。
蒙古遣忻都。
代監阿海軍。
設屯田經畧司於鳳州。
時。
蒙古將伐日本。
令忻都,史樞等來代。
詔誅洪贊。
設屯田經畧司於鳳州等處。
欲省轉輸之弊。
令本國備農牛六千頭。
三千頭。
則令受直和市農器。
農糧穀種。
皆令本國應辦。
遂賜絹一萬二千三百五十匹。
以市農牛。
一年所費不貲。
王遣使陳奏再三。
竟不得請。
遂分遣農務別監于諸道。
督納農牛農器於黃鳳州。
王遣使請入朝面陳屯田不便狀。
不許。
襄州民。
叛附雙城。
引賊入冦。
襄州民張世,金世等。
謀殺守令及吏士。
事覺伏誅。
其黨天瑞等。
潛投和州趙暉。
請兵四百餘人。
猝入襄州。
執知州事及吏民千餘人。
載船而去。
夏四月。
閱府衛兵。
時。
三別抄侵掠州郡。
冦合浦縣。
〈今昌原。
〉執監務而去。
尋冦東萊。
又冦金州。
縱火剽掠。
忻都奏于蒙古。
請分道討之。
蒙主許之。
令及暑雨前討平。
遣王綧子煕,雍等。
領兵四百出來。
又令本國簽軍六千。
遂閱府衛兵。
不滿額。
乃幷閱文武散職白丁雜色及僧徒。
以充之。
五月。
蒙古遣洪茶丘。
助討珍島。
茶丘之來。
其族屬及無賴之徒。
多從之。
脫朶兒與宰樞。
閱兵于郊。
凡五百餘人。
脫朶兒。
以宰樞子弟無從軍者。
乃令宰樞各出馬給官軍。
加發京軍及忠淸慶尙兩道軍。
令邊亮等將之。
以濟師。
金方慶,忻都等。
討珍島大破之。
斬溫。
賊將金通精。
以餘衆奔耽羅。
方慶等。
聚萬餘人。
與忻都。
將中軍。
入自碧波亭。
〈在今珍島郡東三十裡渡口。
〉王煕,王雍及洪茶丘。
將左軍。
入自獐項。
〈今未詳。
〉大將軍金錫,萬戶高乙麻等。
將右軍。
入自東面。
捴百餘艘。
賊聚碧波亭。
先拒中軍。
茶丘先登。
縱火挾攻。
賊驚潰。
方慶等。
奮擊大破之。
賊皆棄妻子遁。
方慶追之。
獲男女萬餘人戰艦數十艘。
入珍島。
得米四千石。
賊將金通精。
率餘衆。
竄入耽羅。
其所虜江都士女珍寶及珍島居民。
皆爲蒙古兵所獲。
溫。
王綧母兄。
爲茶丘所殺。
時。
戰將劉存奕。
據南海縣。
聞賊遁入耽羅。
以船八十餘艘從之。
方慶以財寶器仗。
悉輸王京。
其陷賊良民。
皆令復業。
被虜朝士姜渭,金之淑,任宏,宋肅,李信孫等。
皆還。
蒙古兵所獲士女。
皆不得刷還。
後。
王遣使再三陳奏。
請許刷出無罪被俘者。
蒙主詔許。
賊黨家屬外皆令査還。
而忻都等。
終不肯。
脫朶兒。
據旨固爭。
稍得揀出。
而不得還者甚多。
臺官奏。
庚午之變。
朝士家屬陷賊。
率多改娶。
今賊平。
其舊室雖有生還者。
或疑有所汚。
或悅其新昏。
遂棄而不顧。
以敗人倫。
怨咨實多。
請一切禁之。
王從之。
放監試榜。
蒙古使趙良弼,焦天翼等。
往觀曰。
眞盛事也。
吾等聞之久矣。
乃今得見。
亂離之餘。
不墜文風如此。
良可嘉也。
遣使如蒙古。
謝平賊。
○六月。
蒙古令刷還逃入西京人民。
○遣世子諶。
入質于蒙古。
尙書右丞宋玢,軍器監薛公儉等。
從行。
表奏雲。
自臣至于輔相。
欲令子弟相遞入侍。
而先遣世子與衣冠胤胄二十人衙內職員百人。
進詣。
蒙古遣使。
來徵宮室之材。
遣必闍侈黑狗,李樞等徵之。
又以省旨。
求金漆靑藤八郞蟲,榧木,榧實,桐栢實,奴台木,海竹,冬栢,竹簟,烏梅,華梨,藤席等物。
樞。
上將軍應公之子。
逃入蒙古。
誣奏本國土産多有稀怪不可名狀之物。
帝信而索之。
遂以金漆十缸及榧木,奴台木等進獻。
而樞言。
靑藤八郞蟲。
出於喬桐珍島南海等處。
而往取不得。
烏梅,華梨,藤席。
非土産而有宋商所獻。
故亦並進。
先是。
蒙主有足疾。
聞本國産阿吉兒合蒙合魚。
〈似牛。
〉以皮爲靴。
則腳朣立愈。
詔索之。
得十七領以獻。
後又求蜃樓脂。
卽鯨魚油也。
秋八月壬辰朔。
日食。
○平章事蔡楨卒。
楨。
松年之子。
俊爽志操謇諤。
王如蒙古。
從行多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