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一

關燈
冬十月。

    赦。

     以平珍島也。

     達魯花赤脫朶兒。

    卒于官。

     脫朶兒。

    沉重寬厚。

    撫恤人民。

    聽斷明白。

    未甞枉法。

    王亦重之。

    及疾作。

    國醫進藥。

    脫朶兒卻之曰。

    我病殆不起。

    若飮此而死。

    則讒構爾國者。

    必曰高麗毒之。

    遂不飮而卒。

    國人惜之。

    副達魯花赤焦天翼曰。

    兵器不可畜於私家。

    收國人攻珍島兵仗。

    悉輸于塩州屯所。

     十一月。

    斂馬料于京民。

     時。

    蒙古官人,首領,令史及蒙古軍家屬遞番往來者。

    悉令本國給料。

    及破珍島。

    蒙古兵驅掠人物。

    亦令給糧。

    蒙古兵討賊時。

    正軍六千。

    一人三匹馬。

    馬一萬八千匹。

    一匹日支五升。

    自十月至明年二月。

    則當用上朝碩十三萬五千。

    而本國碩則二十七萬矣。

    〈按麗制十五鬥爲一石據此文則元朝石倍大於本國。

    〉農牛四千。

    一首日支五升。

    自十月至明年三月。

    上朝碩三萬六千。

    本國碩七萬二千。

    中外俱困。

    民食草木之實。

    王患之。

    斂馬料于京戶二碩。

    民多逃。

    乃減一碩。

    因以事勢書告于蒙古中書省。

     金方慶凱還。

    以爲守太尉中書侍郞平章事。

    ○十二月。

    蒙古建國號曰大元。

    ○元忻都。

    移屯塩白州。

     忻都等。

    以屯田使。

    留住黃鳳。

    徵責無已。

    國家困弊。

    不能應時酬副。

    金方慶請移就近。

    從之。

     壬申十三年春正月。

    元趙良弼。

    與日本使還。

     良弼以前年九月。

    自金州裝舟放洋。

    至日本。

    至是。

    與其使十二人而來。

    王遣使隨良弼。

    入元表賀。

     遣使如元。

    賀建國號。

    ○分遣程驛蘇復別監于諸道。

    ○李藏用卒。

     藏用。

    美風儀性聦明。

    恭儉沉重。

    博覽經史。

    陰陽醫藥律曆。

    靡所不通。

    爲文章。

    淸警優贍。

    然林衍之廢立。

    怵禍苟從。

    臣節大?。

    酷喜浮屠。

    遺命火葬。

    淸議惜之。

    〈謚文眞。

    號東軒。

    ○按。

    藏用。

    固是一代名卿。

    而廢立之際。

    不能據義直斥。

    反出兪千遇之下。

    終爲亂賊藉口之資。

    且麗俗崇佛。

    當時號爲名流。

    皆染迹焉。

    固不足責。

    而至于火葬則惑矣。

    卒不書官。

    以斥之。

    〉 二月。

    世子諶。

    自元胡服而還。

     世子久留燕京。

    從者皆愁思東歸。

    勸世子以東征事請還。

    軍器監薛仁儉,郞中金?等。

    不可曰。

    世子在此。

    將以衛社稷也。

    今請此事以還。

    則如本國何。

    世子寢之。

    林惟幹聞之。

    欲假此先請東還。

    復收所沒田民財寶。

    世子知之。

    不得已遂告都省。

    請于元主曰。

    惟日本未蒙聖化。

    戰艦兵糧。

    方在所須。

    倘以此事委臣。

    庶幾勉盡心力。

    小助王師。

    帝遣斷事官不花,郞中馬絳。

    護世子還國。

    中書省移文。

    令具舟糧助征。

    國人見世子辮髮胡服。

    皆歎息。

    至有泣下者。

     置戰艦兵糧都監。

     世子旣以東征事。

    自請而還。

    故設之。

    又分遣指揮使于諸道。

    巡視兵糧。

    時。

    皇後欲盛藏經。

    而請鈿凾。

    故又置鈿凾都監。

     三月。

    耽羅賊冦會寧。

    〈今長興。

    〉○地震。

    ○太廟成。

    ○夏四月。

    日本使還自元。

    遣人護送。

    ○元遣李益。

    爲達魯花赤。

    ○太白經天。

    ○遣使如元。

    請減軍料。

     時。

    屯軍一名。

    一月支糧三鬥。

    自庚午至今年四月。

    應副軍糧十萬九千餘石。

    馬牛料四十三萬二千餘石。

    王京舘供使臣米一萬七千餘石。

    種子一萬五千石。

    中外收斂。

    百姓凋殘。

    元兵旣破珍島。

    多獲人物。

    爲其畜養。

    又請每軍一名添支糧一鬥。

    每月通支四鬥。

    王遣諫議大夫郭汝弼如元。

    請減軍料。

     五月。

    遣使如元。

    請討耽羅。

     初。

    王遣閤門副使琴薰等。

    奉元主諭賊文。

    往泊甫麻島。

    〈今未詳。

    〉賊來奪其船。

    遂將薰等。

    至楸子島。

    拘留嫚罵曰。

    爾等甞遣人珍島。

    誘我緩其心。

    引大軍攻破。

    我輩怨入骨髓。

    今又欲來誘。

    固當殄戮無遺。

    然則此事誰當相告。

    遂給朽毀小舠一隻老水手一名。

    幷招諭文字。

    付薰送還。

    餘人皆殺之。

    王復遣薰告元。

    時。

    賊出沒侵掠。

    謀取慶尙全羅漕船攻破。

    沿海州縣。

    皆騷然荷擔而立。

    又遣郞將李有庇如元。

    乞令金州留屯上國軍馬。

    分遣防禦。

    又別楮陳請。

    鳳州留屯五百人糧料。

    乞令東寧府添助。

     六月。

    遣將軍羅裕。

    討耽羅。

     裕。

    得璜之子也。

    募兵一千五百五十餘人。

    討賊于全羅道。

    時。

    賊旣入耽羅。

    築內外城。

    恃險猖獗。

    常出虜掠。

    濱海蕭然。

     秋八月丙戌朔。

    日食。

    ○大府告竭。

     時。

    國用虗費。

    大府虗竭。

    官吏不堪徵責。

    大府注簿姜渭贊,文習圭等。

    祝髮而逃。

    內莊亦匱。

    禦供闕一夕。

     九月。

    耽羅賊冦忠淸道。

     賊入孤瀾島。

    〈麗志。

    高鸞島。

    屬保寧縣。

    今保寧縣西二十二裡海中。

    有高巒島。

    疑是。

    〉焚戰艦。

    執造船官洪州副使李行儉及結城藍浦監務而去。

    於是。

    京城戒嚴。

     冬十月。

    地震。

    ○洪茶丘殺慶尙道安撫使曺子一。

     時。

    倭船泊金州。

    子一恐元責交通。

    密令還去。

    茶丘聞之。

    嚴鞫子一。

    鍛鍊以奏曰。

    高麗與倭相通。

    竟殺之。

     十一月。

    耽羅賊冦安南。

     賊冦安南都護府。

    〈今全州。

    〉執府使孔愉及其妻。

    又冦合浦。

    執蒙古烽卒。

    又冦巨濟。

    執縣令。

    幷焚其戰艦。

    來泊靈興島。

    王請五十騎于忻都。

    宿衛宮禁。

     十二月。

    分遣抄軍別監于諸道。

    ○令百官出戰馬料有差。

    ○遣世子如元。

    ○元復遣趙良弼。

    如日本招諭。

     癸酉十四年春正月。

    督造慶尙道戰艦。

    ○以元傅,張佶。

    幷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彗星見東方。

    ○二月。

    以金方慶爲中軍兵馬元帥。

    與元將忻都等。

    討耽羅。

     時。

    賊勢日熾。

    侵及京畿。

    道路不通。

    王甚憂之。

    洪茶丘如元而還。

    與達魯花赤李益及斷事官馬絳等。

    詣闕議出軍。

    王令方慶爲元帥。

    邊胤副之。

    率精騎八百。

    隨忻都等去。

    王授鉞遣之。

     遣使如元。

     時。

    元遣李樞。

    斫木於蔚陵島。

    王遣使如元請罷。

    又請減洪茶丘麾下五百人衣服。

    平賊後。

    耽羅人民。

    勿令出陸。

    依舊安業。

    元主皆從之。

     三月。

    趙良弼至日本。

    不納而還。

     良弼之還。

    王贐白銀三斤。

    達魯花赤李益。

    亦贈以物。

    良弼曰。

    此汝侵割高麗而得。

    不受而去。

     夏四月。

    赦。

     王以天文屢變放囚。

    承宣洪子藩奏曰。

    輕囚可釋。

    如奴逆主。

    子不孝者。

    亦免。

    乃天意何。

    此非修德。

    實招災也。

    如欲修德。

    莫若省大府禦供之費。

    禁市肆侵割之害。

    王嘿然。

     金方慶,忻都等。

    討耽羅平之。

     方慶練卒幷水軍萬餘人。

    與忻都茶丘。

    屯潘南縣。

    〈今羅州屬縣。

    〉會諸道戰船。

    將西海道戰艦二十艘。

    至伽倻召島。

    遇大風敗沒。

    南京判官任恂,仁州副使李奭等一百十五人溺死。

    慶尙道戰艦二十七艘。

    亦敗沒。

    獨以全羅道戰艦百六十艘。

    次楸子島候風。

    夜半風急。

    不知所之。

    黎明。

    已近耽羅。

    風濤洶湧。

    進退失據。

    方慶仰天太息曰。

    社稷安危。

    在此一擧。

    今日之事。

    不在我乎。

    俄而風浪止息。

    中軍入自鹹德浦。

    〈今濟州東三十一裡。

    〉賊伏兵巖石間。

    踴躍大呼以拒之。

    方慶厲聲趣諸船幷進。

    隊正高世和。

    挺身突入賊陣。

    士卒乘勢爭赴。

    將軍羅裕。

    將銳兵繼至。

    殺獲甚衆。

    左軍戰艦三十艘。

    自飛揚島。

    〈在濟州西八十裡。

    〉直搗賊壘。

    賊走入子城。

    官軍踰外城入。

    火矢四發。

    煙焰漲天。

    賊大亂。

    有自賊中來投者曰。

    賊勢窮謀遁。

    可急擊之。

    旣而賊魁金通精。

    率其徒七十餘人。

    遁入山中。

    縊死。

    賊將李順恭,曺時適等。

    肉袒降。

    方慶麾諸將入子城。

    士女號哭。

    方慶曰。

    隻誅巨魁。

    汝等勿懼。

    執其魁金允叙等六人。

    斬于通街。

    分處降者一千三百餘人于諸船。

    自餘居人士女。

    按堵如故。

    於是。

    賊悉平。

    忻都留蒙軍五百。

    方慶亦使將軍宋甫演等。

    領軍一千。

    留鎭而還。

     五月。

    元遣使。

    採金于南方。

     本國本不産金。

    此皆叛人之指敎也。

     六月。

    遣使如元。

    告平賊。

    ○閏月。

    元置達魯花赤于耽羅。

    ○以金方慶爲侍中。

    邊胤判樞密院事。

     賞耽羅功也。

    羅裕以下諸將。

    拜爵有差。

    方慶凱還。

    王遣使郊勞。

    及入謁。

    王手執紅鞓一腰賜之。

    大宴將士以慰之。

    方慶自珍島之役。

    至伐耽羅。

    盡心竭力。

    不避艱險。

    措置得宜。

    戰艦兵器糧餉。

    無不周備。

    邊胤爲兵馬使。

    先往措辦。

    與方慶協心。

    能成功。

    秋。

    方慶被詔如元。

    元主召見。

    使坐丞相之次。

    輟禦饌與之。

    仍賜金鞍綵服。

    寵眷無比。

     秋八月。

    王率群臣。

    遙賀節日。

     王賀聖節。

    達魯花赤李益。

    率其屬立於右。

    上將軍康允紹。

    甞得罪於王。

    不自安。

    私入元。

    開剃而還。

    亦率其黨。

    胡服直入。

    自比客使。

    見王不拜。

    及王拜。

    一時作胡拜。

    王怒不能制。

    有司莫敢詰。

    政堂文學金坵。

    劾之甚力。

    達魯花赤怒曰。

    允紹開剃。

    遵上國之禮。

    而反劾耶。

    將危之。

    或以告坵。

    曰吾寧獲譴。

    豈可不劾此奴耶。

     冬十月。

    以兪千遇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十一月。

    于琔伏誅。

     琔旣還本國。

    娶林惟栶之妻蔡氏。

    元之徵林衍家屬也。

    琔匿不送。

    事覺。

    元移文。

    令誅琔及蔡氏。

     十二月。

    遣使。

    與元使檢諸道兵糧。

     諸道兵糧田。

    元是諸宮寺院所屬及兩班軍閑人之世傳。

    而爲權臣所取者也。

    己巳年。

    置辨正都監。

    推辨不究。

    或有給非其主。

    由是。

    怨謗頗多。

    至是。

    王制令公正以決。

     以金坵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坵爲參政建言。

    後生怠於著述。

    表箋未合律格。

    宜試參外文臣。

    賞其能者。

    王允之。

    竟不行。

     白氣竟天。

     甲戌十五年春正月。

    元以合浦縣爲征東行省。

    遣使督造戰艦。

    〈省舊地。

    在今昌原府西二十八裡。

    〉 元將征日本。

    遣揔管察忽。

    監造戰艦三百艘。

    委本國應副。

    又令洪茶丘監督。

    王以侍中金方慶爲東南道都督使。

    樞密副使許珙爲全州道都指揮使。

    右僕射洪祿遒爲羅州道指揮使。

    又遣大將軍羅裕等五人。

    爲諸道部夫使。

    徵集工匠役徒三萬五百人。

    是時。

    驛騎絡繹。

    庶務煩劇。

    期限急迫。

    疾如風電。

    民甚苦之。

    又發兵五千。

    助征日本。

    送絹三萬三千餘匹。

    貿易軍糧。

    分給京外人民。

    定價收米。

    每匹米十二鬥。

    國家自數年用兵以來。

    凡征討屯田造船等軍衣食之供。

    一歲所費。

    無慮數十萬石。

    由是。

    公私赤立。

    人不堪命矣。

    王患妨農。

    令李汾禧。

    往說茶丘。

    請令分半歸農。

    從之。

    取船材于邊山〈在今扶安〉及天冠山。

    〈在今長興。

    〉始役于是月十六日。

    五月晦。

    告畢。

    船大小九百隻。

    回泊于金州。

    遣使告元。

     元遣使。

    來索蠻子婦。

     宋襄陽府降軍。

    求娶妻室。

    故差委宣使肖郁。

    爲媒聘使。

    選無夫女一百四十名。

    督之甚急。

    於是。

    置結婚都監。

    窮搜閭井獨女逆賊之妻僧人之女。

    僅盈其數。

    分與蠻子。

    〈按。

    元人指宋人爲蠻。

    蓋辱之也。

    〉北還。

    哭聲震天。

    先是。

    達魯花赤等。

    亦求婚於宰臣之家。

    看擇姸醜。

    抑勒而娶。

    王不敢違。

     夏四月。

    虎入都城。

    ○元運米助軍餉。

     先是。

    以民飢告糴于元。

    元主命運東京米二萬石。

    以賑之。

    水路阻遠。

    至是乃來。

     五月。

    世子尙元公主。

     卽元主之女。

    姓奇渥溫氏。

    名忽都魯揭裡迷失。

    是爲齊國大長公主。

     元征東軍至。

     凡萬五千人。

    元又遣使。

    詔勸課農桑。

    儲峙軍糧。

    仍命洪茶丘。

    提點農事。

    王命宋松禮等。

    加簽征東軍。

     六月。

    王薨。

    群臣受遺詔。

    遙尊世子諶爲王。

     王不豫。

    癸亥。

    薨于堤上宮。

    在位十五年。

    壽五十六。

    謚順孝。

    後。

    元賜謚忠敬。

    廟號元宗。

    時。

    太子在元。

    遺詔傳位于太子。

    易月之服。

    三日而除。

    甲子。

    百官會于本闕。

    遙尊太子爲王。

    是爲忠烈王。

    史臣曰。

    王之爲世子也。

    權臣專國。

    恣行不義。

    蒙古兵連年壓境。

    中外騷然。

    王親朝上國。

    摧伏權臣。

    又謁世皇于梁楚之郊。

    世皇嘉之。

    至以公主歸于王子。

    自是。

    世結舅甥之好。

    使東方之民。

    享百年昇平之樂。

    亦可尙也。

    但三別抄內叛。

    侵掠州郡。

    元遣將帥。

    求索無已。

    是宜宵旰圖治之日也。

    顧乃溺於宴安。

    以緻媵嬙蠱其心志。

    閹人專其出納。

    惜哉。

     秋八月。

    元日本征討元帥忽敦來。

    ○世子至自元。

    卽位。

     戊辰。

    世子至自元。

    百官迎于馬川亭。

    是日。

    元冊封使先入京。

    詔王襲王位。

    王禦帳殿。

    受百官拜。

    備儀仗謁殯殿。

    己巳。

    以便服皁鞓。

    幸本闕。

    備袍笏。

    受詔于康安殿。

    服黃袍卽位。

    受朝賀。

    仍宴冊使。

    使以王爲駙馬。

    推王南面。

    使東面。

    王行酒。

    使拜受飮訖又拜。

    達魯花赤。

    西面坐。

    酒至立飮不拜。

    使責其無禮。

    答曰。

    公主不在。

    且此先王時禮耳。

    丙子。

    宴元使。

     置忽赤。

     王以衣冠子弟甞從元爲禿魯花者。

    分爲四番宿衛。

    號曰忽赤。

    〈或稱忽隻。

    赤音侈。

    蒙古語。

    火兒赤。

    佩弓矢也。

    〉尋改爲三番。

     以李汾禧爲樞密使。

     汾禧與其弟汾成。

    從王于元。

    皆以諛佞有寵。

    至是擢用。

    未幾。

    又以汾成知禦史臺事。

    汾成娶高宗宮妾女。

    號國壻。

    及爲憲官。

    人皆譏之。

     九月。

    王詣殯宮成服。

    越三日。

    葬韶陵。

    〈在今開城府北十五裡。

    〉釋服。

     壬午。

    王詣大行王殯殿。

    始服斬衰麻絰。

    率群臣哭。

    乙酉。

    葬韶陵釋服。

    引見宰樞曰。

    自古賢君。

    必賴忠良。

    能底乂安。

    我家安危。

    隻在卿等。

    事有可言。

    不可含嘿。

    崔氏曰。

    元宗之喪。

    在六月。

    間一月。

    而世子以吉服受朝賀宴使臣。

    又閱月而始服衰。

    三日而釋之。

    其服也。

    何如是其緩。

    其釋也。

    何如是其急也。

    昔。

    康王以冕服受顧命。

    先儒猶以爲失禮。

    今王正當哀痛擗踴之時。

    而其失如此。

    聖人喪制。

    於斯大壞。

    及王之薨。

    忠宣當喪未葬。

    縱情犯禮者亦多。

    其家法所由來漸矣。

     遣樞密副使奇蘊。

    如元迎公主。

    ○冬十月。

    元征東軍發合浦。

    命都督使金方慶。

    率諸軍從之。

    方慶大破日本兵於三郞浦。

    元軍引還。

     都元帥忽敦及右副元帥洪茶丘,左副元帥劉復亨。

    閱戰艦。

    金方慶將中軍。

    樸之亮,金忻。

    知兵馬事。

    任愷爲副使。

    樞密副使金侁爲左軍使。

    韋得儒知兵馬事。

    孫世貞爲副使。

    上將軍金文庇爲右軍使。

    羅裕,樸保。

    知兵馬事。

    潘阜爲副使。

    號三翼軍。

    忻。

    卽緩也。

    以蒙漢軍二萬五千,我軍八千,梢工引海水幹六千七百,戰艦九百餘艘。

    留合浦。

    以待女眞軍。

    女眞後期。

    乃一時發船。

    入對馬島。

    擊殺甚衆。

    至一岐島。

    倭兵陣於岸上。

    之亮及方慶壻趙抃。

    逐之。

    倭請降復來戰。

    茶丘與之亮,抃。

    擊殺千餘級。

    捨舟三郞浦。

    分道而進。

    所殺過當。

    倭兵突至衝中軍。

    長劍交左右。

    方慶立如植不少。

    卻拔一嚆矢。

    厲聲大喝。

    倭辟易而走。

    之亮,忻,抃,李唐公,金天祿,申奕等力戰。

    倭兵大敗。

    伏屍如麻。

    忽敦曰。

    元人雖習戰。

    何以加此。

    諸軍與戰。

    及暮乃解。

    方慶謂忽敦茶丘曰。

    兵法。

    千裡懸軍。

    其鋒不可當。

    我師雖少。

    已入敵境。

    人自爲戰。

    卽孟明焚船淮陰背水也。

    請復戰。

    忽敦曰。

    兵法。

    小敵之堅。

    大敵之擒。

    策疲乏之兵。

    敵日滋之衆。

    非完計也。

    不若回軍。

    復亨中流矢。

    先登舟。

    遂引兵還。

    會。

    夜大風雨。

    戰艦觸巖崖多敗。

    侁墮水死。

    到合浦。

    以俘獲器仗。

    獻於帝及王。

    王遣樞密副使張鎰慰諭。

    諸軍不還者。

    萬三千五百餘人。

     王幸西北面。

    迎公主。

     王將迎公主。

    故責從行群臣不開剃。

    李汾禧對曰。

    臣等非惡開剃。

    唯俟衆例耳。

    初。

    印公秀勸元宗效元俗改服色。

    元宗曰。

    吾未忍遽變祖宗之法。

    我死後。

    卿等自爲之。

    王爲世子入朝時。

    已開剃。

    而國人則未也。

    故至是責之。

    後。

    宋松禮,鄭子璵開剃。

    而朝廷皆效之。

    唯抄奴所由電吏皆仍舊。

    蒙古俗。

    剃頂至額方其形。

    留髮其中。

    謂之怯仇兒。

     王會公主于肅州。

    十一月。

    胡服還京。

     王獨與開剃者大將軍樸球等行。

    甲子。

    留從臣于龍泉驛。

    承宣樸恒曰。

    史官記人君動作。

    不可一日無也。

    乃令直史舘李源從行。

    丁卯。

    與公主會于肅州。

    十一月丁醜。

    至京。

    先是。

    兪千遇謂知樞密張鎰曰。

    王若以戎服入城。

    國人驚怪。

    乃使樸恒。

    請以禮服入。

    王不聽。

    百官迓于國淸寺門前。

    戎衣禮服參錯。

    康允紹,宋玢。

    嗾嬖臣尹秀,元卿等。

    執撲馳馬。

    擊逐禮服者。

    於是。

    侍從分散。

    公主從臣脫忽先入。

    張穹廬。

    祓以白羊膏。

    王戎服。

    與公主同輦入城。

    父老相慶曰。

    不圖百年鋒鏑之餘。

    復見太平之期。

    玢。

    松禮之子也。

     降妃柳氏。

    爲貞和宮主。

     以公主故。

    不得爲正妃。

    降封宮主。

     十二月。

    遣使如元。

     元將置勸農使於諸道。

    王因賀正使李信孫。

    付別箋以奏曰。

    小邦自來。

    分遣州郡守令。

    勸課農桑。

    又令諸道按察使督察。

    比來供給官軍。

    民頗凋弊。

    今若上國又遣諸道勸農使。

    則孑遺之民。

    何以供給。

    所恨。

    三韓之地。

    未得一經天眼。

    謂臣誣妄。

    乞遣剛明重實之臣。

    審其虗實。

    以勸農之事。

    一委於臣。

     追尊妣靜順王後金氏。

    爲順敬太後。

    ○元遣黑的。

    爲達魯花赤。

     乙亥忠烈景孝王〈諱昛。

    古諱諶。

    又賰。

    元宗長子。

    母順敬太後金氏。

    〉元年春正月。

    元征東軍還。

     元帥忽敦,洪茶丘,劉復亨。

    皆引軍北還。

    忻都留屯海西合浦。

    揔管耽羅守軍並留。

     冊公主爲元成公主。

    置湯沐邑。

     宮曰敬成。

    殿曰元成。

    府曰膺善。

    置官屬。

    以安東京山府。

    爲湯沐邑。

     遣使如元。

     時。

    國家凋弊。

    恐元復事東方。

    遣金方慶及大將軍印公秀。

    如元表奏曰。

    小邦近因征討。

    丁壯悉赴工役。

    老弱僅得耕種。

    軍國之需。

    斂於貧民。

    鬥升罄倒。

    採木實草葉而食之。

    況兵傷水溺。

    雖有遺噍。

    不可以歲月蘇息。

    若復事日本。

    則戰艦兵糧。

    實非小邦所能支也。

    國已皮之不存。

    是爲無可奈何矣。

    天其眼所未到。

    應謂豈至於是歟。

    伏望俯收欵誠。

    曲諒哀訴。

     二月。

    始安公絪卒。

    ○議庶妻法。

    不果行。

     大府卿樸?上?言。

    我國男少女多。

    而尊卑止於一妻。

    其無子者。

    亦不敢畜妾。

    異國人來娶妻。

    無定限。

    臣恐人物皆將北流。

    宜令臣僚許娶庶妻。

    隨品降殺。

    庶人亦得娶一妻一妾。

    其庶妻所生子。

    皆比適子得仕于朝。

    怨曠以消。

    戶口日增。

    ?上。

    有宰相畏妻者。

    寢其議。

    ?甞言。

    東方屬木。

    木之生數三而成數八。

    東方之男寡女多。

    理數然也。

    婦女初聞??。

    莫不怨懼。

    會燈夕。

    ?扈駕行。

    有一嫗指之曰。

    請畜庶妻者。

    彼老乞兒也。

    聞者傳相指之。

    巷陌之間。

    紅指如麻。

    〈按。

    樸?之言。

    亦泥於術數。

    窒而不通矣。

    其言以東方屬木。

    木之生數三而成數八。

    以其陽少陰多。

    故爲男少女多之驗。

    然則北方屬水。

    水之生數一而成數六。

    是又陽少而陰多。

    南方屬火。

    火之生數二而成數七。

    是陰少而陽多也。

    西方屬金。

    金之生數四而成數九。

    是又陰少而陽多也。

    三方男女多少。

    宜隨陰陽之數。

    而周禮。

    正南曰荊州。

    爲一男二女。

    不與之合。

    其不足信明矣。

    〉 元遣蠻子軍。

    分處海西諸州。

     軍凡一千四百人。

    分處海塩白三州。

     三月。

    募人授爵。

    戍耽羅。

    ○令百官出品銀布。

     時。

    帑藏匱竭。

    令文武百官以至緻仕官員及坊裡編戶。

    各出銀布有差。

    以充國用。

    自是。

    以爲常例。

     元宣諭日本使殷世忠等來。

    ○王及公主。

    幸洛山寺。

    〈在長湍府西三十裡湧巖山下。

    〉 自是。

    屢幸寺院。

    至於田獵遊觀。

    公主無不與焉。

    馳騖縱橫。

    父老見者歎息。

     夏五月。

    以近戊日爲社。

     國家甞以春秋仲月遠戊日爲社。

    知大史局事伍允孚。

    請依宋元曆。

    用近戊日。

    從之。

    允孚精於占候。

    竟夕不寐。

    非疾病不廢。

    一夕。

    有星犯天樽。

    曰當有飮者奉使來。

    有星犯女牀。

    曰當有使臣來選童女。

    皆驗。

    又善蔔筮。

    元世祖召試之。

    益有名。

     置鷹坊。

    罷全羅按察使安戩,長興副使辛佐宣。

     王好田獵。

    亦進鷹鷂於元。

    故爲置鷹坊以儲。

    嬖倖管之。

    橫行州邑。

    貽弊萬狀。

    鷹坊吳淑富等。

    怙勢肆暴。

    戩及佐宣。

    疾之不禮。

    淑富等。

    歸告王曰。

    按察使及長興副使。

    不飼鷂緻死。

    王怒。

    有是命。

    後。

    承宣李汾成言。

    聽淑富之言。

    罪戩等。

    豈不有累聖德。

    淑富多行不法。

    戩等不從其欲。

    故來讒耳。

    王曰。

    予固疑之。

    姑待戩來言耳。

    召新按察使盧景綸。

    語之曰。

    毋以安戩故懼。

    有藉宣旨爲不法者。

    輒以聞。

    因問汾成曰。

    官吏皆欲抗我命。

    何也。

    對曰。

    今僧徒僕隷。

    凡有所欲。

    皆托左右。

    以受宣旨。

    官吏無問是非。

    皆從之。

    弊豈少哉。

    且人臣豈欲抗其主乎。

    人主屈於臣。

    乃盛德也。

    王然之。

     六月庚子朔。

    日食。

    ○禁白衣。

     太史局言。

    東方木位。

    色當尙靑。

    而白者金色也。

    國人自易服。

    多裼以白紵之衣。

    木制於金之象也。

    請禁白色。

    從之。

    〈按。

    殷人尙白。

    箕子東來。

    白馬朝周。

    則因其舊制也。

    東人之尙白。

    說者謂箕子遺俗。

    其說信然矣。

    術士區區拘泥之言。

    烏足信哉。

    〉 初作宣傳消息。

     舊制。

    凡命令徵求。

    必下宣旨。

    及王卽位。

    宣旨頗煩。

    州郡疲於迎命。

    李汾成建白。

    小事不足煩宣旨。

    請令承宣奉王旨作書。

    署名紙尾。

    發下諸道按察守令。

    謂之消息。

    於是。

    消息蜂午。

    州郡苦之。

    鷹坊吳淑富,方文大等。

    遂自草消息。

    因嬖臣李貞白王。

    以羅州長興府管內諸島及洪州曲陽村民戶。

    悉屬鷹坊。

    其善捕鷹者。

    所在皆免徭役。

    聽淑富等指揮。

    王亟命施行。

    承宣崔文本言。

    淑富等。

    所至虐民。

    逞其所欲。

    按察守令。

    無敢誰何。

    且屬坊者。

    悉免徭役。

    國家安所調發。

    請勿遣淑富等。

    臣以消息。

    諭諸道按察。

    亦可辦也。

    不從。

    貞。

    本狗屠奴也。

    以勇力爲金俊子柱所愛。

    柱敗。

    逃匿免死。

    及王卽位。

    爲乳媼女壻。

    遂有寵。

     復外官文武交差法。

     王問李汾成曰。

    寡人聞中郞郞將皆言。

    軍旅之事。

    則委於我輩。

    按察守令臨民之任。

    隻用東班。

    我輩不得無憾。

    今欲交差。

    何如。

    對曰。

    武人有吏才知民事者蓋寡。

    如有才兼文武。

    寬猛相濟者。

    無論東西。

    使之臨民。

    可也。

    王納之。

    自庚癸以來。

    權臣秉國。

    始以武官補外。

    及承宣樸恒掌銓注。

    言於王曰。

    外寄。

    東班之仕路也。

    故東班必補外。

    然後得授朝官。

    西班則循次以進。

    何必求外寄。

    遂不補外。

    至是。

    武官托王左右。

    請復之。

    故事。

    政房員每當除授。

    晨入暮出。

    幹謁塡門。

    自恒掌銓注。

    始留宿禁中。

    除授訖乃出。

    遂以爲常。

     始口傳放囚。

     王不豫。

    放二罪以下。

    承宣洪子藩言。

    去歲旣下宥旨。

    今而復下。

    不亦數乎。

    恐犯罪者益衆。

    京中見囚。

    請以口傳宥之。

    諸道令祈恩別監。

    傳命放之。

    可也。

    從之。

    史臣曰。

    洪子藩。

    謂宥旨數而犯法者衆。

    其言是矣。

    然請以口傳放囚。

    何哉。

    使犯法者得脫。

    宣旨與口傳。

    何別乎。

    後世權豪。

    藉口傳釋法司罪囚。

    未必非子藩啓之也。

     秋七月。

    達魯花赤黑的。

    還元。

     元宗之復位也。

    黑的奉詔而來。

    性譎詐難信。

    及爲達魯花赤。

    甚驕倨。

    王屢抑之。

    不敢肆其志。

    及是告歸。

    王與公主。

    留之不聽。

    公主懼其讒本國。

    使私屬式篤兒。

    往覘之。

    黑的果屢讒本國。

    元主皆不聽。

     定朝官服章。

     宰樞以上玉帶。

    六品以上犀帶。

    七品以下黑帶。

     九月。

    令臺省各進直言。

    ○子謜生。

     丁酉。

    公主生元子于沙坂宮。

    百官就賀。

    公主從者在門。

    凡入者悉裭其衣。

    謂之設比兒。

    後。

    貞和宮主。

    入賀行酒。

    王顧見公主。

    公主大怒曰。

    何白眼視我耶。

    豈以宮主跪於我乎。

    遂命罷宴。

    下殿大哭。

    遂促輦還。

    式篤兒將進輦。

    王杖走之。

    時。

    王遣式篤兒如元。

    將行。

    謂印公秀曰。

    公主使我奏宮主事。

    如何則可。

    公秀曰。

    伉儷之間。

    妬媢之言。

    何足上聞。

    君旣奏之。

    脫公主後悔。

    將何可及。

    式篤兒然之。

    〈按禮。

    三年之喪。

    祥而復寢。

    忠烈雖遵遺詔易月之服。

    魂宮之祭猶存。

    三年之制未盡。

    則雖不行三年。

    是猶行之也。

    上書會公主于肅州。

    此書子謜生。

    其瀆喪慢禮之罪。

    大矣。

    〉 冬十月。

    改定官制。

     元主有詔。

    凡官名之比擬上國者。

    悉改之。

    於是。

    罷太師太傅太保三公之官。

    以中書門下倂尙書省爲僉議府。

    侍中爲中贊。

    平章爲贊成。

    樞密爲密直。

    參知政事爲僉議參理。

    政堂文學爲參文學。

    合吏禮部爲典理司。

    戶部爲版圖。

    刑部爲典法。

    兵部爲軍簿。

    尙書曰判書。

    侍郞曰捴郞。

    司憲爲監察司。

    禦史大夫曰提憲。

    翰林院曰文翰署。

    其餘或改或革者。

    不可勝數。

    遂告于宗廟。

    未幾。

    又改宣旨曰王旨。

    朕曰孤。

    赦曰宥。

    奏曰呈。

    以達魯花赤詰以僭故也。

     遣金光遠爲慶尙道都指揮使。

    修造戰艦。

     以元將欲復征日本也。

     十一月。

    遣使貢女于元。

     先是。

    元主詔曰。

    我太祖皇帝。

    征十三國。

    其王爭獻美女良馬珍寶。

    爾所聞也。

    於是。

    王禁國中婚嫁。

    遣僉議贊成事兪千遇。

    如元賀正。

    告改官制。

    獻處女十人。

    元主隻留崔甸崔之守女。

    餘皆放還。

     罷全羅道部夫使金晅。

     時。

    分遣部夫使于諸道。

    捴郞金晅。

    如全羅道。

    行至菁好驛。

    〈在今水原府東二十五裡。

    〉全羅道按察盧景綸。

    驛輸內膳于京甚夥。

    私膳居半。

    晅取私膳。

    輸之國庫。

    景綸訴於王。

    王免晅官。

    尋貶爲襄州〈今襄陽〉副使。

     十二月。

    遣帶方公澂。

    入質于元。

     澂率衣冠子弟十人。

    如元爲禿魯花。

     許人納銀拜官。

     以國用不足也。

     元遣石抹天衢。

    爲副達魯花赤。

    ○以金方慶爲僉議中贊。

    ○軍簿判書康允紹。

    有罪免。

     允紹附洪茶丘。

    謀害本國。

    督軍糧。

    監察司以系賤論之。

    而擅出視事自若。

    竟以劾免。

     以安裕爲尙州判官。

     裕。

    興州〈今順興〉人。

    少好學。

    登第直翰林院。

    三別抄之亂。

    陷于賊。

    賊素聞其名。

    誘且脅。

    令曰。

    縱安翰林者罰。

    裕以計脫歸。

    元宗義之嘉賞。

    後。

    奉使西道。

    以廉稱。

    召還內侍院。

    奏院中宿弊。

    祛之。

    至是。

    以監察禦史出。

    時有女巫三人。

    奉妖神惑衆。

    空中作人聲。

    隱隱若喝道。

    人皆奔走設祭。

    裕杖而械之。

    其妖遂絶。

    甞至安東。

    令吏洗足。

    吏怒欲詰之。

    有老吏出語曰。

    此公狀貌。

    後必貴顯。

    勿易視也。

    居三年。

    以政淸內遷。

     置盤纏色。

     自諸王宰樞至坊裡。

    斂銀一斤至一兩有差。

    王將入朝故也。

    後以爲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