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

關燈
討。

    愚民逃散。

    懼未辦苞茅之貢。

    庶收殘口。

    永事大邦。

    雖潛藏江海之間。

    猶夢寐雲霄之上。

    心苟一於始終。

    地何論於彼此。

    蒙人不從。

    所在屠掠。

    雖老弱婦女。

    皆殺之。

    時。

    蒙人造船。

    欲攻江都。

    泰州人邊呂。

    被執。

    蒙人問呂以海路。

    至加炮烙。

    呂隻雲水路甚險。

    賊信之。

    焚舟而退。

    朝廷以功。

    授呂上將軍。

     冬十一月。

    蒙古攻廣州。

    牧使李世華。

    力戰拒之。

     世華以文吏發身。

    而去歲以慶尙按使。

    理兵赴難。

    指揮如宿將。

    朝廷以廣州爲中道巨鎭。

    南路要會。

    使世華守之。

    時。

    蒙兵大來。

    圍攻至數日。

    世華日夜繕守備。

    隨機應變。

    蒙人知不可拔。

    遂解圍而去。

     十二月。

    撒禮塔攻處仁城。

    金允侯射殺之。

    蒙兵乃還。

     撒禮塔進攻處仁城。

    〈在龍仁。

    〉有一僧避兵在城中。

    射殺之。

    俘獲亦多。

    蒙兵遂潰。

    其副將鐵哥。

    以其軍還。

    其已降之人。

    令洪福源領之。

    〈此句元史補。

    〉然蒙兵不以一時俱歸。

    或先行或落後。

    欲東欲北。

    莫知所向。

    自後。

    往來侵掠不已。

    國家以其僧有功。

    授上將軍。

    僧諱功固讓。

    後還俗。

    名金允侯。

    初。

    禦史襍端薛愼。

    在蒙營。

    撒禮塔之南下也。

    愼紿曰。

    國諺。

    異國大官。

    南渡江不吉。

    撒禮塔不從。

    至是死。

    蒙人以愼有知識。

    放還之。

     以金仁鏡爲政堂文學。

    尋陞中書侍郞平章事。

    ○移葬世祖太祖二梓宮于江都。

    ○是歲。

    蒙古伐東眞。

    虜其主萬奴以歸。

     癸巳二十年春三月。

    遣使如金。

    不至而還。

     遣司諫崔璘。

    奉表如金。

    路梗而還。

    璘。

    讜之子也。

     夏四月。

    遣上將軍李子晟。

    討龍門倉賊。

    平之。

    ○蒙古主遣使數罪。

     其詔曰。

    自平契丹。

    未甞遣一介。

    罪一也。

    命使賫訓言省諭。

    輒敢射回。

    罪二也。

    〈先是。

    蒙使之來。

    東眞人變着我國衣服。

    自山谷射其使臣故雲。

    〉謀害著古與。

    乃稱萬奴殺之。

    罪三也。

    抗拒朝命。

    竄諸海島。

    罪四也。

    汝等民戶。

    不拘執見數。

    輒敢妄奏。

    罪五也。

     五月。

    以金慶孫爲大將軍知禦史?事。

    ○東京亂。

    遣兵馬使李子晟。

    討平之。

     東京人崔山,李儒。

    作亂。

    遣子晟往擊之。

    子晟率師。

    幷日疾馳。

    據永州城〈今永川〉以待。

    時。

    賊傳檄州郡。

    刻日期會。

    諸郡依違。

    聞子晟入永。

    乃定。

    賊以爲子晟軍自遠急來。

    欲乘其勞擊之。

    集永之南郊。

    官軍登城望之。

    告子晟曰。

    我軍冐熱遠來。

    賊勢盛且銳。

    鋒不可當。

    宜閉門休士。

    數日而後與戰。

    子晟曰。

    不可。

    凡疲卒休則愈怠。

    若曠日持久。

    則賊得我情。

    恐生他變。

    不如急擊。

    遂開門突出。

    及賊未陣。

    奮擊大敗之。

    僵屍數十裡。

    斬山等數十人。

    令曰。

    脅從罔治。

    民大悅。

     洪福源,畢賢甫等。

    叛據西京。

    宣諭使鄭顗。

    死之。

     福源,賢甫等。

    以西京叛。

    王以上將軍鄭顗。

    前在西京。

    平定??亂。

    爲賢甫等所畏服。

    以顗爲宣諭使。

    馳傳往諭之。

    旣至大同江。

    從者請無遽入。

    顗奮曰。

    受命以出。

    敢少稽乎。

    死固分也。

    遂入。

    賢甫等喜得顗。

    欲以爲主。

    且諭且脅。

    顗竟不屈而遇害。

     冬十二月。

    北界兵馬使閔曦。

    克西京。

    畢,賢甫。

    伏誅。

    洪福源奔蒙古。

     崔瑀遣家兵三千。

    與北界兵馬使閔曦。

    討西京克之。

    獲畢,賢甫。

    送京師腰斬。

    福源逃入蒙古。

    擒其父大純及其女子弟百壽。

    悉徙餘民於海島。

    西京遂爲丘墟。

    福源在元。

    爲東京摠官。

    賜佩金符。

    凡本國降附諸城民。

    皆屬焉。

    讒搆本國。

    隨兵往來。

    時人謂之吠主犬。

    崔瑀患之。

    官大純百壽等。

    且爲其女擇壻。

    以悅其心。

    賂遺不絶。

    然自是蒙兵歲至。

    攻陷州郡。

    皆福源導之也。

     築江都外城。

    ○以李奎報爲集賢殿大學士。

     時。

    蒙兵壓境。

    徵責甚煩。

    奎報連製國書。

    辭意明切。

    蒙主感悟撤兵。

    王大嘉之。

    特授樞密副使。

    累陞政堂文學。

    守太尉參知政事。

     甲午二十一年春正月。

    徵諸道民。

    營宮闕百司。

    ○二月。

    遣金寶鼎。

    如蒙古軍。

    ○王幸奉恩寺。

    觀燃燈。

     以故參政車倜家。

    爲奉恩寺。

    撤民家。

    以廣輦路。

    時。

    雖遷都草創。

    然凡毬庭宮殿寺社名號。

    皆擬松都。

    八關燃燈行香道塲。

    一依舊式。

     三月。

    趙叔昌伏誅。

     辭連畢,賢甫也。

     夏五月。

    門下侍中金就礪卒。

     就礪。

    彥陽人。

    爲人節儉正直。

    忠義自守。

    持軍嚴正。

    士卒不敢犯秋毫。

    有酒卽用一巵。

    與士卒最下者均飮。

    故能得其死力。

    江東之役。

    事皆讓於元帥。

    及其臨陣制敵。

    多出奇計。

    以成大功。

    然未甞自矜。

    爲相。

    正色率下。

    人不敢欺。

    諡威烈。

    李氏〈齊賢〉曰。

    觀其析甘分少。

    能得士力。

    令行禁止。

    莫犯秋毫。

    可謂有古名將之風矣。

    開平之戰。

    我乃再救中軍。

    沙峴之役。

    盧公則不相助。

    訖無一言以生嫌隙。

    不伐其勞。

    歸功於衆。

    是則大人君子之用心也。

    至於先詣哈眞。

    固與國之心。

    不拜萬奴。

    明尊王之義。

    多智,韓恂。

    旣授首矣。

    斂兵而止。

    以安邊。

    史氏稱其忠義。

    太常諡以威烈。

    不亦宜哉。

     秋七月。

    奉安禦衣于南京假闕。

     有僧說讖雲。

    自扶蘇山分爲左蘇。

    曰阿思達。

    是古楊州之地。

    於此營宮闕。

    可延祚八百年。

    詔自三月至五月。

    安禦衣於南京。

    七月至十月。

    移安舊京。

    十一月至明年二月。

    又安於南京。

    周而復始。

     八月朔。

    日食。

     密雲不見。

     九月。

    淮安公侹卒。

    ○冬十月。

    封崔瑀爲晉陽侯。

     王論瑀遷都功。

    封侯立府。

    百官皆賀于第。

    瑀又役都房四領軍。

    廣營私第。

    人不堪其苦。

    園林廣袤數十裡。

     十一月。

    設消災道塲于內殿。

     以禳兵也。

    是後。

    蒙兵充斥。

    惟事祈禳。

    遣使祭名山川禱神兵而已。

     是歲。

    蒙古滅金。

     乙未二十二年春正月。

    立子倎。

    爲王太子。

    ○夏六月。

    崔瑀納其外孫女金氏。

    爲太子妃。

     瑀壻若先之女。

    是爲順敬太後。

    若先。

    慶孫之兄也。

     秋閏七月。

    蒙古入安邊。

    令廣州南京。

    合入江華。

    ○八月。

    令百官拜日。

     日官奏。

    令百官。

    每日自辰至午時拜日。

    以禳兵。

     蒙古陷龍岡鹹從三登。

    執其守令。

    ○九月。

    蠲諸道逋負。

    ○以金利生爲東南道指揮使。

     安東人。

    謀引蒙古向東京。

    故命利生爲指揮使。

    以忠淸道按察庾碩。

    副之。

     蒙古引東眞兵。

    陷龍津鎭。

    〈古基。

    在今德源東三十裡。

    〉又陷鎭溟。

    ○別抄都領李裕貞。

    擊蒙古于海平。

    〈今善山屬縣。

    〉敗績。

    ○冬十月。

    蒙古兵破桐州城。

    〈今瑞興。

    〉○十二月。

    增築江都沿江堤岸。

    ○中書侍郞平章事金仁鏡卒。

     仁鏡才識精敏。

    文武吏才俱贍。

    天資淸婉。

    無一點塵累。

    工詩詞善隷書。

    名重一時。

    諡貞肅。

     〈按元史。

    是年。

    命唐古與洪福源。

    領兵征高麗。

    拔龍岡鹹從等十餘城。

    〉 丙申二十三年春二月。

    王幸奉恩寺。

    觀燃燈。

     王命內侍。

    賜花酒于晉陽府。

    是夕。

    金若先妻入內。

    王以太子妃之母。

    命牽龍行首等爲僕從。

    輿蓋服餙。

    一如王妃。

    識者曰。

    下之僭上。

    上自啓之也。

    後王曲宴于內殿。

    僕射宋景仁。

    爲處容戱。

    畧無愧色。

     夏五月。

    蒙古入關東。

     蒙兵五十餘騎。

    闌入關東。

    時。

    蒙兵落後者。

    到處侵掠。

    莫敢沮遏。

     六月。

    蒙古復大擧入邊。

     庚寅。

    蒙古兵渡義州江。

    癸巳。

    遊兵至嘉州。

    乙未。

    屯安北府雲巖驛。

    〈今未詳。

    〉嘉博二州之間。

    火氣連天。

    又於宣州兄弟山〈今未詳〉之野。

    分屯凡十七所。

    丙申。

    遂遍屯慈朔龜郭諸州。

    戊戌。

    先鋒入黃州。

    庚子。

    至信安二州。

     分遣諸道山城防護別監。

    ○秋七月。

    蒙古至價州。

    中郞將明俊等。

    伏兵擊敗之。

    ○八月。

    蒙古陷慈州。

    進兵屯南京。

     慈州副使崔景侯,判官金之佇,殷州副使金景禧等。

    並被殺。

    蒙兵遊騎四出侵掠。

    而無能禦之者。

    進兵屯于南京平澤牙州〈今牙山〉河陽倉〈漕倉屬牙山〉等處。

    又自溫水郡。

    〈今溫陽。

    〉南下趣車峴。

     九月。

    蒙古圍溫水郡。

    郡吏玄呂。

    出戰敗之。

    ○蒙古攻竹州。

    防護別監宋文胄。

    擊卻之。

     蒙兵至竹州〈今竹山〉諭降。

    防護別監宋文胄。

    出兵擊走之。

    蒙兵復以砲攻城四面。

    所觸無不摧破。

    文胄亦以砲逆擊之。

    蒙兵不敢近。

    蒙兵又備人油松炬。

    縱火焚之。

    文胄開門出戰。

    蒙兵死者。

    不可勝數。

    蒙兵百計攻之十五日。

    終不能克。

    乃焚攻具而去。

    文胄曾在龜州城中。

    熟知蒙兵攻城之術。

    故彼所計畫。

    無不先料。

    輒告於衆曰。

    今日敵必設某器械。

    我當以某事應之。

    卽令備待。

    旣而果如其言。

    城中皆謂之神明。

     冬十月。

    蒙古兵入全羅道。

    ○十二月。

    蒙古攻大興城。

    城中人出戰敗之。

     丁酉二十四年春。

    全羅道指揮使金慶孫。

    討草冦李延年。

    平之。

     草賊李延年兄弟。

    嘯聚原栗〈在今潭陽〉潭陽諸郡無賴之徒。

    自稱百賊都元帥。

    擊破海陽〈今光州〉等州縣。

    聞慶孫在羅州。

    與副使崔璘。

    進兵圍之。

    兵勢甚盛。

    城中危懼。

    慶孫曰。

    賊雖衆。

    皆芒屩村氓耳。

    遂督出戰。

    左右以兵少。

    請待州郡兵。

    乃戰。

    慶孫叱之。

    於街頭。

    祭錦城山神。

    手奠二爵曰。

    戰勝畢獻。

    張蓋而出。

    左右曰。

    恐爲賊所識。

    諫慶孫。

    不聽。

    遂開門出。

    卽下懸門。

    賊戒其徒曰。

    指揮使。

    乃龜州成功大將。

    吾當生擒。

    以爲都統。

    勿射。

    遂不用弓矢。

    以短兵戰。

    兵始交。

    賊有一僧勇悍絶人。

    與其衆約曰。

    我能擒彼美少年。

    肩擔而歸。

    先打?鬥吹唇。

    踴躍而至。

    鹹陽人樸臣蕤。

    出與相敵。

    兩刃相交。

    莫能先斫。

    臣蕤踢而躓之。

    因斬其首。

    賊驚愕。

    慶孫拔劒督戰。

    士皆殊死戰。

    斬延年。

    賊徒大潰。

    官軍乘之。

    追奔數十裡。

    遂平之。

     秋八月。

    廢王薨于法天精舍。

    ○冬十月。

    葬貞宗于碩陵。

    〈在今江華府南二十一裡。

    〉 後改號煕宗。

    以成平王後任氏祔。

    〈配享平章事文懿公崔詵,良淑公任儒。

    〉 戊戌二十五年夏閏四月。

    蒙古兵至東京。

     燒黃龍寺塔。

    時。

    蒙兵彌滿城中。

    無遠不到。

    無深不入。

    乍往乍來者累年。

    而我國人民。

    皆入保山城海島。

    朝廷偸安。

    江都不思攘遏之策。

    由是。

    蒙兵益恣意橫行矣。

     冬十二月。

    遣金寶鼎宋彥琦等。

    如蒙古乞罷兵。

     〈按元史。

    是年五月。

    麗人趙玄習,李元祐等二千人迎降。

    命居東京。

    受洪福源節制。

    且賜禦前銀符佩之。

    以招未降民戶。

    又李君式等十二人來降。

    待之如玄習焉。

    〉 己亥二十六年夏四月。

    蒙古主遣甫可阿叱等。

    諭王親朝。

    罷兵還。

    ○五月。

    赦。

    ○王太後柳氏薨。

    ○葬元德太後于坤陵。

    〈在今江華府南二十三裡。

    〉○六月。

    遣起居舍人盧演,注簿金謙等。

    如蒙古。

    ○秋八月。

    蒙古使來。

    復徵王親朝。

     甫可波下等一百三十人來。

     冬十二月。

    遣新安公佺等。

    如蒙古。

     時。

    蒙主遣使徵朝。

    王以母喪辭。

    至是。

    又徵王入朝。

    遣佺及少卿宋彥琦等百四十八人。

    奉表入貢。

    請勿親朝。

     庚子二十七年春三月。

    盧演等。

    偕蒙古使豆滿阿叱等來。

    ○夏四月。

    遣諫議趙脩,祗候金成寶。

    如蒙古。

    ○秋九月。

    新安公佺。

    偕蒙古使多可波下等來。

    復諭入朝。

    ○冬十二月。

    遣禮賓卿宋彥琦,禦史權韙。

    如蒙古。

     初。

    蒙旣講和。

    需索無厭。

    崔瑀患之。

    遷都入海。

    爲拒守計。

    蒙人疑我不服。

    遂復加兵。

    域內敵屯。

    羅絡相望。

    而朝廷無以禦之。

    屢遣使奉表。

    遜辭乞罷兵。

    蒙兵遂還。

    而徵王親朝。

    王辭不赴。

    彼此冠蓋相望。

    而王終不親朝。

    是後促令出陸。

    兵釁復起矣。

    〈按元史。

    是歲。

    攻拔昌朔等州。

    〉 辛醜二十八年夏四月。

    以宗室永寧公綧。

    爲王子。

    入質于蒙古。

     綧。

    平壤公基之後也。

    美容儀善騎射。

    讀書通大義。

    至是。

    稱爲王子。

    率衣冠子弟十人。

    入蒙爲禿魯花。

    華言質子也。

    遣樞密使崔璘,將軍金寶鼎,左司諫金謙伴行。

    綧入蒙古留之。

    妻以宗女。

     秋九月。

    李奎報卒。

     奎報以參政乞退緻仕。

    俸祿如故。

    家居五年卒。

    年七十四。

    奎報少聰敏。

    貫穿百家。

    橫騖別駕。

    汪洋大肆。

    一時高文大冊。

    皆出其手。

    雖及懸車。

    外國交聘表狀。

    皆其所製也。

    三掌禮闈。

    多得名士。

    性放曠。

    以詩酒自娛。

    號白雲居士。

    然諂附崔氏。

    得罪士論。

    有集五十三卷行于世。

     是歲。

    蒙古窩濶台死。

     第六後乃馬眞氏。

    稱制臨朝。

    五六年間。

    兵患稍息。

     壬寅二十九年夏五月。

    遣使如蒙古。

    ○冬十月。

    崔瑀進爵爲公。

    ○十二月。

    蒙古使來。

     癸卯三十年春正月。

    遣使如蒙古。

    ○二月。

    分遣諸道詢問使。

    ○三月丁醜朔。

    日食。

    ○秋七月。

    遣使如蒙古。

    ○八月。

    遷葬世祖太祖于蓋骨洞。

    〈洞在江華府南十裡。

    〉○冬十月。

    白虹貫日。

    ○日本獻方物。

    歸我漂風人。

    ○蒙古使來。

    ○十二月。

    遣使如蒙古。

     是時。

    兩國使價往來無定限。

    或一歲而四五焉。

    蒙使之來。

    一行動至數十百人。

    供億贈遺。

    靡弊不貲。

    我使之往。

    進獻方物及賂遺其大官人。

    不可勝紀。

    公私蓄積。

    蕭然矣。

     崔瑀流安東都護副使庾碩于巖墮島。

    〈麗史地志。

    島在陸昌縣。

    縣基在今靈光郡南二十二裡。

    〉 碩。

    應圭之孫也。

    性剛直淸白。

    所至有聲績。

    及爲安東。

    吏民愛之如父母。

    時。

    廵問使宋國瞻。

    移牒。

    令碩與判官申著。

    同修山城。

    著素貪汚。

    碩恥與共事。

    一以事委之。

    獨與儒士嘯詠而已。

    著讒之崔瑀。

    瑀遂流之。

    將行。

    老幼遮道號哭。

    攀轅不忍捨。

    妻攜子女以行。

    私馬隻三匹。

    至有徒步者。

    邑人泣請留一日。

    不從。

    出騶騎以護送。

    妻辭曰。

    家公流配。

    妻子皆罪人也。

    何煩邑人。

    固請竟不許。

    邑人歎曰。

    非夫人。

    豈得配我公。

    遠近莫不嗟惜。

     移東郡民于蔚陵島。

    旣而罷之。

     崔瑀以東海中蔚〈或作羽。

    或作芋。

    〉陵島。

    土地膏腴。

    多珍寶海錯。

    欲移民以實之。

    後以風濤險惡。

    人多溺死。

    遂罷其役。

     甲辰三十一年春二月。

    納宗室女。

    爲太子妃。

    稱柳氏。

     前妃金氏。

    生元孫諶而卒。

    至是。

    復納新安公佺女。

    是爲慶昌宮主。

     夏四月。

    遣使如蒙古。

    ○秋七月。

    蒙古使來。

    ○崔怡貶右正言李僐。

    爲延州副使。

     怡。

    瑀改名也。

    怡以申著爲按察使。

    僐劾之。

    怡怒貶。

    時。

    怡以遷都息兵爲功。

    聽讒殺人。

    無所顧忌。

    奢婪日甚。

    私藏氷。

    甞於冬月。

    取安養山〈在今衿川縣東十裡。

    名三聖山。

    〉栢樹。

    植其家園。

    山去江都數日程。

    人多凍死。

    有人牓昇天門雲。

    人與柏孰重。

    有崔峘者善書。

    怡改創康安殿。

    以黃綾粧後壁。

    使峘寫無逸篇。

    王見而嘉之。

    峘本姓任。

    怡養之爲子。

    性貪鄙。

    恃勢恣橫。

     乙巳三十二年春三月。

    天狗墜。

    ○延慶宮災。

     江都見子山〈今未詳〉北民家八百餘戶火。

    老弱燒死者八十餘人。

    連燒延慶宮,法王寺,禦庫,太常等府。

     夏五月。

    崔怡大饗朝臣。

    用八坊廂樂工。

     先是。

    怡以四月八日。

    爲佛生日。

    燃燈結綵棚。

    百戱徹夜爲樂。

    〈按。

    今俗燃燈。

    以四月八日始此。

    〉至是。

    又宴宗室宰樞於其第。

    結綵棚爲山。

    張繡幕羅幃。

    中結鞦韆。

    飾以文綉彩花。

    眩奪人目。

    陳伎樂百戱。

    八坊廂工人一千三百五十餘人。

    皆盛飾入庭奏樂。

    絃歌皷吹。

    轟震天地。

    怡賞金帛。

    其費鉅萬。

    怡好燕樂無度。

    甞使伶人奏唐樂。

    天忽雷電。

    怡懼止之。

    史臣曰。

    八坊廂者。

    國家太平盛事也。

    今避兵竄島。

    社稷僅存。

    實君臣同憂。

    若涉淵氷之時。

    而怡盜竊國柄。

    妄矜侈大。

    罪不容誅矣。

     秋七月癸巳朔。

    日食旣。

    ○冬十月。

    遣新安公佺等。

    如蒙古。

     丙午三十三年春正月辛卯朔。

    日食。

    ○崔怡饗王于禪源社。

    〈古基。

    在今江華府南八裡。

    〉 設六案。

    陳列七寶器皿。

    膳饌豊奢。

    怡詑曰。

    來者豈有如今日哉。

     夏五月。

    雨毒蟲。

     其蟲身|細網。

    剖之如斫白毛。

    隨飮食入人腹中。

    或??入皮膚。

    人輒死。

    時號食人蟲。

    試諸藥不死。

    塗以蔥汁便死。

     秋七月。

    晉州副使王諧卒。

     諧少登第。

    拜監察禦史。

    守法不撓。

    出按慶尙。

    激揚淸濁。

    一道畏服。

    崔怡子僧萬宗,萬全。

    蓄米五十餘萬石。

    取息於民。

    分遣門徒。

    催徵甚酷。

    民盡輸所有。

    租稅屢闕。

    諧令曰。

    民未納稅。

    先督私債者罪之。

    於是。

    二僧之徒不敢肆。

    租稅得以時輸。

    爲晉州。

    吏畏民懷。

    及遷東都留守。

    老幼涕泣請留。

    遂懇乞于朝。

    復其舊任。

    沈毅剛正淸白有大節。

    其所計畫。

    皆利於國。

    及卒。

    皆歎曰。

    國之重寶去矣。

    時又有善治民者庾碩,金之錫等。

    與諧齊名。

    之錫甞爲濟州副使。

    州俗。

    男女年十五以上。

    歲貢豆一斛。

    衙吏數百人。

    亦歲貢馬一匹。

    副使判官分受。

    皆緻富。

    之錫到州。

    卽蠲貢豆馬。

    選廉吏十人。

    以充衙吏。

    政淸如水。

    吏民懷服。

    先是。

    有慶世封者守濟州。

    亦以淸白稱。

    州人曰。

    前有世封。

    後有之錫。

    鄭氏曰。

    高麗自成宗。

    分十道定郡縣置守令。

    自是厥後。

    遣廉問黜陟之使。

    屢下勸農蠲租之詔。

    宜若良吏輩出。

    而今見於史者。

    惟庾碩以下數人。

    豈史逸而不傳耶。

    此數人者。

    或以淸愼律己。

    或以仁厚撫民。

    俱有遺愛。

    可謂不愧於古之良吏矣。

    〈按。

    程子曰。

    古者侯國各有史。

    故其善惡皆見於後世。

    自秦罷侯置守。

    史亦廢。

    如漢唐之有天下。

    皆數百年。

    其間郡縣之政可書者。

    宜亦多矣。

    然其見書者。

    纔數十人。

    使賢者不幸而無傳。

    不肖者幸而蓋其惡。

    斯與古史之意異矣。

    今以程子之意推之。

    郡縣依古侯國例。

    別擇有文學公正者。

    爲敎授之任。

    而兼管史事。

    掌其境內之政治風俗異聞。

    以備史局之採用。

    可矣。

    〉 崔宗峻卒。

     宗峻。

    詵之子也。

    舊制。

    國子監以四季月六衙日。

    集衣冠子弟。

    試以論語孝經。

    中者報吏部。

    吏部更考世系。

    授初職。

    宗峻欲令其子試之。

    國子正錄。

    以非試日不聽。

    宗峻屬崔瑀請之。

    乃得試。

    時人譏之。

     冬十一月。

    地震。

    ○判將作監事宋彥琦卒。

     彥琦。

    鎭州人。

    父珣官平章。

    以知禮聞。

    彥琦少能文。

    有名儕輩間。

    甞倅金州。

    政廉平能斷事。

    姦豪斂迹。

    以監察禦史。

    監右倉。

    告糴請謁多。

    彥琦公分甚均。

    時稱賢禦史。

    四使蒙古講和。

    邊境稍安。

    至是卒。

    王復使講和而難其人。

    宰相相謂曰。

    宋之生國之福。

    宋之亡國之憂。

     是歲。

    蒙古貴由立。

     太宗之子。

    是爲定宗。

     丁未三十四年春三月。

    東眞移牒。

    請刷逃戶。

     東眞千戶牒謂。

    其國五十人。

    逃入我地。

    請還送。

    回牒雲。

    貴國至我疆。

    山長路險。

    空曠無人。

    往來道絶。

    貴國妄稱追究逃人。

    或稱山獵。

    越境橫行。

    其於帝旨各安土着之意。

    何如。

    自今。

    無故越境。

    一皆禁斷。

     夏六月。

    崔怡流其家臣樸暄於海島。

    以子沆爲上將軍。

     怡孽子萬宗,萬全。

    皆爲僧。

    聚無賴惡僧爲門徒。

    惟以殖貨爲業。

    金銀穀帛。

    以巨萬計。

    門徒依勢作威。

    鞍馬衣服。

    皆效韃靼。

    更相稱曰。

    官人恣行不義。

    淩辱官吏。

    州縣畏縮。

    樸暄初名文秀。

    機警善辭。

    事崔怡。

    屢中其意。

    遂見寵任。

    至是。

    言於怡曰。

    今北兵連年入冦。

    民心疑貳。

    雖以恩德撫之。

    猶懼生變。

    今萬宗萬全門徒。

    割剝民産。

    斂?實多。

    南方騒擾。

    若兵至則恐皆叛而投彼矣。

    怡聞之猶豫。

    會。

    宋國瞻因廵問南道。

    亦寄書言之。

    怡遂召還二子。

    發其蓄以予民。

    旣而萬宗等訴怡曰。

    尊公在時。

    尙爾侵逼。

    若百歲後。

    吾兄弟不知死所矣。

    怡乃悔之。

    反謂暄讒間父子。

    流暄。

    貶國瞻。

    使萬全歸俗。

    改名沆。

    使待制李淳牧〈一作任翊〉授書。

    中書侍郞權韙習禮。

    卽拜左右衛上將軍戶部尙書。

    諸王宰樞。

    皆詣門賀。

     秋七月。

    蒙古將阿母侃。

    來屯塩州。

    〈今延安。

    〉 去歲。

    蒙主貴由〈定宗〉新立。

    有復事東方之意。

    由是。

    兵患又起矣。

    先是。

    蒙古四百餘人。

    入塞諸城。

    托言捕獺。

    至于遂安。

    凡山川隱僻之處。

    無不覘知。

    國家以爲和好。

    殊不爲意。

    至是。

    百姓避匿者幷被驅掠。

    鮮有得免。

     八月。

    煕宗妃任氏薨。

    ○葬成平王後于紹陵。

    〈葬地史闕。

    〉○遣使犒蒙古師。

     戊申三十五年春二月。

    遣使如蒙古。

    ○三月。

    徙北界諸城民。

    入保海島。

     時。

    蒙兵往來無常。

    命北界兵馬使盧演。

    徙民入海島。

    安北府有葦島。

    〈在今定州東五十裡。

    〉平衍十餘裡可耕。

    患海潮不得墾。

    兵馬判官金方慶。

    令築堰播種。

    民始苦之。

    及秋大稔。

    蒙兵連歲不退。

    島人賴以活。

    島又無井。

    汲者往往被虜。

    方慶貯雨爲池。

    夏則引汲。

    冬則鑿氷。

    其患遂止。

    人服其智。

     崔怡。

    以沆爲樞密院知奏事。

    ○冬十月。

    蒙古兵復入西海道。

     蒙兵四十騎。

    渡淸川江。

    稱捕獺而來。

    先是。

    國家以松都空虛。

    時遣兩班。

    分番戍松都。

    於是。

    出排兩班。

    悉還江都。

    時遣輪戍。

     遣使如蒙古。

     去歲。

    蒙定宗殂。

    女後臨朝。

    雖不大擧來侵。

    而督令出陸矣。

     是歲。

    蒙古貴由死。

    〈太後稱制。

    〉 己酉三十六年春正月。

    崔沆享王。

    ○夏四月朔。

    日食。

    ○遣使如蒙古。

    六月。

    又遣之。

    ○秋九月。

    東眞冦東邊。

    遣兵擊走之。

    ○冬十一月。

    崔怡死。

    沆自爲樞密院副使吏兵部尙書禦史大夫。

    流知樞密閔曦,樞密副使金慶孫于海島。

     怡席忠獻之勢。

    擅國三十年。

    政自己出。

    生殺在其喜怒。

    王拱手而已。

    及死。

    子沆服喪二日而除。

    及葬。

    杜門不出。

    蒸其父妾。

    沆尤暴殘虐。

    忌慶孫素得衆心。

    流白翎島。

    又忌知樞密閔曦。

    亦流之。

     庚戌三十七年春正月。

    崔沆罷諸州別貢魚梁船稅。

     沆以敎定別監。

    牒蠲淸州雪綿,安東蠒絲,京山黃麻布,海陽白苧布,諸別貢及金洪州等處魚梁船稅。

    又徵還諸道敎定收穫員。

    委其任於按察使。

    欲以收人心也。

    後復如前。

    人皆憤嘆。

     遣使如蒙古。

    ○營宮闕于昇天府。

     時。

    蒙古責以不出陸。

    故營此。

    若將遷徙者然。

     二月。

    東眞冦東邊。

    ○遣使如蒙古。

    ○以庾碩知刑部事。

     初。

    碩爲東北面兵馬使。

    先是。

    有一兵馬使。

    始以江瑤柱饋怡。

    遂爲常例。

    江瑤柱。

    海物。

    出龍津縣。

    捕之甚艱。

    邑民五十餘戶。

    因之失業逃散。

    碩禁絶之。

    流亡盡還。

    時。

    守令爭事侵漁。

    以媚權貴。

    碩移牒禁之。

    東北人感其淸德。

    呼爲父母。

    怡惡之召入。

    以微事斥配蓮花島。

    〈在今固城。

    〉沆襲權。

    欲收人望。

    召知刑部事。

     三月。

    蒙古徵宗親及洪福源父。

    ○崔沆殺樸暄。

     暄甞爲史舘修撰。

    編怡功業錄。

    幾至五六卷。

    以示怡求媚。

    及被流。

    怡追念召還。

    未至而怡死。

    沆遣人投海中。

    暄甞建議建新興倉備兇荒。

    民賴以活。

    爲之語曰。

    微樸公。

    吾其死矣。

     徙北界民于內地。

    ○夏五月。

    都城訛言。

     時。

    京城訛言。

    用人祭天狗。

    男女惶怖。

    姦猾乘之。

    淫盜者甚衆。

     六月。

    蒙古使來。

     蒙使多可無老孫等六十二人。

    來審出陸之狀。

    到昇天府舘。

    責王出迎江外。

    王不出。

    遣新安公佺。

    迎入江都。

     秋七月。

    崔沆。

    貶知刑部事庾碩。

    爲安北都護副使。

    尋卒。

     大將軍金寶鼎,李輔。

    訟奴婢。

    碩守正不撓。

    二人?之。

    訴沆出之。

    尋卒。

    碩莅官淸白。

    守法不阿。

    屢以微過見斥。

    執節不少屈。

    後。

    樸惟氐守安東。

    自謂爲政不下於庾。

    甞獨坐。

    見一小胥性質而謹者。

    乃語之曰。

    民以我爲何如庾使君。

    胥曰。

    民稱庾使君有間然後語亦及之。

    惟氐慙服。

     樞密院副使權守平卒。

     守平。

    安東人。

    性淳厚質直。

    有古人風。

    爲隊正貧居。

    郞將蔔章漢。

    非罪被竄。

    守平遞食其田有年。

    章漢遇赦還。

    守平還田。

    並以租簿授之。

    章漢辭不受。

    守平投其簿而去。

    章漢閉門而入。

    父老歎曰。

    今爭敓成風。

    不圖獲見若人。

    守平由隊正補牽龍。

    牽龍。

    榮選也。

    守平辭以家貧。

    親舊勸以易妻求富。

    守平曰。

    貧富。

    天也。

    何忍棄二十年糟糠之妻。

    求富室耶。

    言者慙服。

     遣使如蒙古。

    ○八月。

    樞密院副使崔椿命卒。

    ○築江都中城。

    ○宋國瞻卒。

     國瞻甞與金敞。

    諂事崔怡。

    然性剛直不阿。

    怡亦憚之。

    及沆繼政。

    畏??屛居。

    至是。

    出知西北面兵馬使。

    憤懣卒。

     冬十二月。

    崔沆殺侍禦史李僐。

     初。

    沆爲僧。

    與甫州副使趙廉,右監務樸長源。

    有憾。

    及用事。

    並流海島。

    僐素與二人善。

    及按慶尙道。

    召二人宴飮。

    有僧告于沆。

    沆疑有異謀。

    並投之江。

    僐甞以直言忤崔怡。

    貶遠州。

    至是。

    竟死於崔氏。

    時人哀之。

     崔沆。

    罷司天?崔允旦。

     時。

    允旦奏。

    月犯房上相。

    占雲。

    主有憂上相誅。

    有亂臣代主。

    王將迎蒙使。

    幸梯浦宮。

    司天之奏。

    欲修省而停之也。

    沆見實封惡之。

    嗾禦史?。

    劾其妄奏星變。

    罷其官。

    時。

    言路閉塞。

    唯司天據占直奏。

    欲使修德消災。

    自此。

    日官之奏。

    亦將廢矣。

     進崔沆爵侍中晉陽侯。

    不受。

     以築中城功也。

     蒙古使來。

     丙辰。

    蒙古使洪高伊等來。

    止昇天舘。

    令王出迎。

    己未。

    王迎于梯浦宮。

    是日。

    大風寒。

    百官皆凍縮失容。

    王命撤輦上帷帳曰。

    法從百官。

    寒凍如此。

    朕獨暖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