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之。
由是。
蒙古疑之。
絶和。
夏四月。
倭冦慶尙道。
○六月。
始習小字學。
東眞人周漢。
來投漢。
解小字文書。
使人傳習。
小字之學始此。
太白經天。
○秋七月。
崔瑀置政房于其家。
舊制。
吏部掌文銓。
兵部掌武選。
第其年月。
分其勞逸。
標其功過。
論其才否。
具載于書。
謂之政案。
中書擬陞黜而奏之。
門下承制勑以行之。
蓋與中原同。
自忠獻擅國。
置府與僚佐。
私取政案。
注擬除授。
以其黨與。
爲承宣。
謂之政色承宣。
僚佐之任此者三品。
謂之政色尙書。
四品以下。
謂之政色少卿。
持筆槖從事其間者。
謂之政色書題。
其會所。
謂之政房。
斯乃府中之私稱也。
若金敞,樸暄諸名士。
皆由是進。
當世榮之。
莫知其爲可羞也。
至是。
百官詣瑀私第。
上政簿。
瑀坐廳事受之。
六品以下再拜堂下。
不敢仰視。
瑀選文士屬之。
號曰必闍赤。
〈必闍赤。
音秘奢侈。
〉擬百官銓注。
書批目以進。
王但下之而已。
甞拜私奴之子安碩貞。
爲禦史中丞。
人皆憤之。
秋八月。
東眞冦朔州。
○九月。
知樞密院使李勣卒。
勣。
砥平人。
性平易溫柔。
喜怒不見。
平時似無膽氣。
及臨陣賈勇。
人莫能及。
丹冦之難。
勣功居多。
性又儉素。
雖至貴顯。
常處陋室。
晏如也。
冬十月。
儲祥,奉元,睦親,含元四殿災。
○築地庫于太倉。
備火災也。
可容二十餘萬斛。
丙戌十三年春正月。
地震。
○義州分道將軍金希磾。
擅發兵襲亐哥下。
大破之。
先時。
亐哥下屢冦邊。
希磾請往擊之。
朝廷不許。
至是。
亐哥下使其兵。
變着蒙服。
入冦義靜州。
邊將遣兵逐之。
不及而還。
希磾與判官孫襲卿,監察禦史宋國瞻議曰。
亐哥下背恩侵掠。
而莫有禦者。
國之恥也。
宜相與勠力追討。
以雪國恥。
遂與襲卿國瞻等。
選步騎萬餘人。
賫二十日糧。
往討石城。
亐哥下遣兵救之。
希磾等與戰奮擊。
大敗之。
石城〈在今鳳凰城北六十九裡〉城主。
率兵出降。
銜塊誓天。
乞解圍。
希磾等。
數亐哥下背恩之罪。
引兵而還。
希磾之將發也。
密以書告崔瑀。
有司欲劾其擅興師旅之罪。
旣而聞瑀知之。
遂寢之。
然功賞不行。
襲卿後改名抃。
倭冦慶尙道巨濟。
縣令陳龍甲。
擊走之。
○夏五月。
黃霧四塞。
○西京人趙永綏等。
謀亂伏誅。
○六月。
倭冦金州。
○冬十月。
地大震。
屋瓦皆墜。
丁亥十四年春正月。
立太子府。
○二月。
地大震。
○三月。
崔瑀遷廢王于喬桐。
殺金希磾。
先是。
術士崔山甫。
爲僧行劫。
縣官捕之。
變姓名曰周演之。
至京。
以占術爲崔瑀所親信。
甞密語瑀。
王當失位。
瑀有王侯之相。
瑀以語其腹心金希磾。
希磾洩其語。
瑀已不平之。
會。
有人告瑀者曰。
頃日公有病。
希磾與將軍盧之正,琴輝等。
會演之家。
謀害公奉前王。
瑀信之。
籍演之家。
得前王與演之書。
有盟天盟地同死生以父事之語。
遂遷前王于喬桐。
沉希磾,演之,之正,輝等于海。
並殺希磾三子。
輝。
儀之子也。
希磾時爲全羅道廵問使。
在羅州。
捕者至。
畧無懼色。
從容自投於海。
希磾。
羣山島人。
美風儀有智勇。
通書史。
初附忠獻及瑀。
爲所親信。
當瑀之病。
希磾恐不瘳。
蔔於演之家。
而被讒以死。
時人寃之。
〈按。
希磾之才智勇畧。
可爲一代之人才。
而托附權門。
終戕其命。
惜哉。
觀其臨死詩曰。
欲報淸河百注恩。
東西南北摠忘身。
奈何一朝逢天厭。
紫陌人爲碧海人。
淸河指崔氏也。
讀其詩。
其人可知。
豈非有才而未聞道者歟。
噫。
奸臣專命。
以爵祿權寵。
籠絡于人。
爲其籠絡者。
終爲不免。
自古。
安有與奸人同事。
而能保其終者哉。
是以。
君子托身發迹。
不可不謹之於始。
故書殺以著其無罪。
而去官以著其失身之罪。
〉 夏四月。
倭冦金州。
五月。
冦熊神縣。
〈今熊川。
〉○日本移書請修好。
日本自源賴朝用兵以後。
國內多難。
海冦恣行。
常侵掠我沿海。
至是。
移書謝賊船冦邊之罪。
仍請修好互市。
六月戊申朔。
日食。
○秋七月。
太白經天。
○九月。
東眞入長定二州。
遣兵馬使趙廉卿,知中軍金良鏡等。
禦之。
冬十月。
敗績于宜州。
○明宗實錄成。
監修國史平章事崔甫淳。
修撰官金良鏡,任景肅,兪升旦,李奎報,權敬中,趙文拔等。
分年秉筆。
及成上之。
藏於史舘及海印寺。
敬中所編四年事。
別摭災異爲一書。
以著其應而上之。
末乃言之曰。
大抵世治則天變畧。
世亂則天變繁。
道勝之君。
以人理天。
德衰然後天且譴告。
王者布德行政。
以順人心。
則災何不銷。
福何不至哉。
十一月。
以金仲龜爲西京留守。
仲龜公忠節儉。
所至有聲績。
李克仁之死。
坐流白翎島。
〈在今長淵南海中。
〉至是命下。
朝野皆喜。
遣使聘日本。
朝廷患倭冦侵掠。
又彼有書請好。
遣及第樸寅。
賫牒諭以歷世和好。
不宜來侵之意。
是歲。
蒙古鐵木眞死。
戊子十五年春正月朔。
地震。
○三月。
雨蚯蚓。
○夏五月。
北界蝗。
○秋七月。
熒惑犯南鬥。
○東眞侵長平鎭。
〈古基在今永興東四十五裡。
〉○樸寅還自日本。
寅至日本諭之。
日本推檢賊倭誅之。
遂賫和親牒以來。
自是。
侵掠稍息。
冬十月。
太白經天。
○十一月。
地震。
○十二月庚子朔。
日食。
○平章事緻仕王珪卒。
珪少有雅望。
年六十四有微疾。
乃曰知足不殆。
遂緻仕家居。
杜門懸車。
優遊自適。
世稱耆英。
以珪爲首。
卒。
年八十七。
然於金甫當之亂。
以連婚甫當。
恐死。
棄其舊室。
而娶鄭仲夫之女。
以?免??。
時議薄之。
以金就礪守太尉中書侍郞平章事。
○以金良鏡爲翰林學士。
良鏡被讒。
貶尙州牧使。
故舊無一人相送者。
唯門生餞于郊。
良鏡作詩謝之。
又題州壁以見志。
未幾召還。
〈本傳謝門生詩。
一鞭幾盡掃胡塵。
萬裡南荒作逐臣。
玉筍門生多出餞。
感深難禁淚沾巾。
又題州壁雲。
敢向蒼天有?情。
謫來猶自得專城。
何時鈴閣登黃閣。
太守行爲宰相行。
〉 崔瑀加鰲戴鎭國功臣號。
初。
忠獻置敎定都監。
掌庶事。
瑀因之。
門客多當世名儒。
分爲三番。
遞宿書房。
士大夫之嗜利附勢者。
隻知有崔氏。
而不知有國。
瑀甞患腫。
自兩府至掾吏。
爭祈禱。
設齋作?。
都下紙貴。
己醜十六年春正月。
平章事崔甫淳卒。
甫淳。
均之子。
有器識。
少孤力學。
爲政尙淸白。
有時望。
諡文定。
二月。
東眞請和。
許之。
東眞人到鹹州請和。
遣式目錄事盧演。
往聽約束。
演怯懦不能成約。
崔瑀怒。
囚演于街衢所。
更遣人約束。
而卒無成命。
北邊人前別將銳爵。
反覆多詐。
自言知東眞道路險夷遠近。
東北面兵馬使崔宗梓。
信之。
使爵等三人。
入東眞。
聽探消息。
爵與東眞言。
我國欲與和好。
東眞信其言。
遣還爵一行人。
待報。
國家猶豫不報。
東眞以爵行詐。
斬之。
尋復入冦和州。
兩府會崔瑀家。
議禦東眞之策。
秋八月。
左僕射緻仕庾資諒卒。
資諒。
應圭之弟也。
莊重寡言。
少時。
與儒家子弟約爲契。
資諒欲並引武人吳光陟文章弼。
衆皆不然。
資諒曰。
交遊中文武俱備。
可矣。
若拒之。
後必有悔。
衆從之。
未幾。
庚寅之變。
同契賴二人營救。
皆免。
資諒諳練吏治。
摘發如神。
歷任內外。
所至有聲績。
無不畏威讋服。
而濟以恩信。
故民便之。
冬十一月。
崔瑀築毬塲。
閱其家兵。
瑀占奪隣舍數百餘區。
築毬塲。
東西數百步。
平坦如碁局。
日聚都房馬別抄。
令擊毬。
或弄槊騎射。
或至五六日。
能者立加爵賞。
於是。
都房別抄鞍馬衣服弓矢。
皆效蒙古風俗。
競以美麗相誇。
且分五軍習戰。
人馬多顚仆死傷者。
及終。
習田獵之法。
籠山絡野。
循環無端。
瑀以爲悅。
是歲。
蒙古窩濶台立。
卽鐵木眞第三子也。
是爲太宗。
庚寅十七年春正月。
大饑。
○隕石二于中原府。
○平章緻仕琴儀卒。
儀體?奇爽。
器度雄偉。
少力學善屬文。
甞監淸道。
務剛直不撓。
民目爲鐵太守。
歷敭通顯。
與人面折無所諱。
人多憚之。
屢典貢擧。
多得名士。
世稱琴學士玉筍門生。
忠獻當國。
儀未甞至忠獻第。
隻於朝堂參拜而已。
由是。
忠獻不悅。
與忠獻俱成釁隙。
末乃子輝。
有喬桐之??。
〈用陳澕筆補。
〉晩歲引年。
以琴碁自娛。
卒。
年七十八。
諡英烈。
夏四月壬戌朔。
日食。
○六月。
天狗墜。
○秋七月。
太倉災。
八廩地庫皆災。
崔瑀恐有變。
與其壻金若先。
皆擁家兵自衛。
無一人往救者。
火徹夜不滅。
八月。
崔珦作亂于洪州。
瑀遣兵擒殺之。
大殺其黨與。
珦勇而猜暴。
自見流放。
心常怏怏。
及量移洪州。
恣行不義。
闔境苦之。
至是。
聚羣不逞作亂。
殺州副使柳文櫃及判官全兩才,法曹李宗等。
馳書召柳松節等于配所。
傳檄傍郡。
發兵爲援。
瑀聞變。
遣兵馬使蔡松年等。
將十領兵往討之。
珦兵潰。
逃匿石窟。
追兵執而囚之。
死獄中。
捕松節等皆殺之。
瑀使按察使全懿。
窮治餘黨。
懿希瑀旨。
誣以禮山結城等七縣監務。
與珦通謀。
皆緻之死。
洪州人常往來於珦者。
無問輕重。
盡殺之。
辛卯十八年秋七月。
崔瑀妻鄭氏死。
王命以後禮葬。
瑀妻死。
王命喪葬用王後禮。
三殿及宗室宰相。
爭設祭。
務爲侈美。
市價爲之聳貴。
百官會葬。
崔氏曰。
禮義生於名分。
無名分則無禮義。
無禮義則無以辨上下定民志。
而國非其國矣。
昔宋賈似道母死。
度宗詔用天子鹵簿。
識者知宋將亡。
高宗此擧。
與度宗無異。
強臣之世執。
麗運之日衰。
何疑哉。
八月。
蒙古遣撒禮塔。
大擧來侵鹹新鎭。
守將全僴,趙叔昌。
以城降。
先是。
蒙古疑我殺使。
信使之絶。
已七年矣。
至是。
遣元帥撒禮塔。
將兵來侵。
洪大純子福源。
迎降于軍。
蒙兵圍鹹新鎭。
〈今義州。
〉謂城中人曰。
我蒙兵也。
汝可速降。
否則屠之。
副使全僴,防守將軍趙叔昌。
懼。
遂以城降。
叔昌。
沖之子也。
自言其父沖。
與哈眞約爲兄弟。
乃爲書諭朔州宣德鎭。
使迎降。
蒙人遂令叔昌。
在軍前。
所至。
呼諭出降。
蒙古陷鐵州。
郞將文大,判官李希勣。
死之。
先是。
亐哥下東眞兵冦邊。
僞着蒙服。
至是。
我人疑之。
蒙兵至鐵州。
使所擄郞將文大。
呼曰眞蒙兵也。
可速降。
文大乃呼曰。
假蒙古也。
勿降。
蒙人欲斬之。
使更呼復如前。
遂殺之。
蒙人攻城愈急。
城中糧盡。
將陷。
判官李希勣。
聚城中婦女小兒。
納倉中火之。
率壯丁自刎死。
蒙人遂屠其城。
九月。
以蔡松年爲北界兵馬使。
將三軍以禦蒙古。
○徵諸道兵。
○蒙古攻龜州。
兵馬使樸犀,將軍金慶孫等。
嬰城固守。
蒙古攻之不克。
初。
蒙兵旣屠鐵州。
侵及靜州。
分道將軍金慶孫。
率敢死士十二人出戰。
俄而蒙兵大至。
人皆奔竄。
慶孫獨與十二士。
登山夜行。
不火食七日。
到龜州。
朔州戍將金仲溫。
亦棄城來會龜州。
西北面兵馬使樸犀。
與仲溫,慶孫及靜朔渭泰〈今泰川〉等州諸守令。
率兵與之守城。
犀部署諸將。
分守四面。
壬辰。
蒙兵大至。
攻南門。
慶孫率敢死士十二人出戰。
手射先鋒黑旗一騎。
倒之。
多所殺傷。
流矢中慶孫臂。
血淋灕。
手皷不止。
戰四五合。
蒙兵卻走。
慶孫整陣。
吟雙小笒還。
犀迎拜而泣。
於是。
守城事一委慶孫。
蒙兵圍城數重。
日夜攻南北門。
城中兵突出擊走之。
蒙人擒渭州副使樸文昌。
令入城諭降。
犀斬之。
蒙兵又抽精銳攻北門。
犀擊卻之。
蒙兵車積草木。
轉而進攻。
慶孫以砲車。
溶鐵液瀉之。
燒其積草。
蒙人更造樓車及大床。
褁以牛革。
中藏兵薄城底。
以穿地道。
犀穴城注鐵液。
以燒樓車。
地且陷。
蒙兵壓死者三十餘人。
又爇朽茨。
以焚木床。
蒙人錯愕而散。
蒙人又以大砲車十五。
攻城南甚急。
犀亦築臺城上。
發砲車飛石卻之。
蒙人漬薪人膏。
縱火攻城。
犀令灌水。
其火愈熾。
又取泥土。
和水投之。
乃滅。
〈按。
人油遇水益熾。
土掩則滅。
爲將者當知。
〉蒙人又車載草。
爇攻譙樓。
犀預儲水。
樓上灌之。
火尋滅熄。
慶孫據胡床督戰。
有砲過其頂後。
擊碎人首。
慶孫終不移動。
神色自若。
蒙兵圍城三旬。
百計攻之。
終不能克。
乃退引而南。
蒙古攻西京。
不克。
蒙兵至黃鳳等州。
二州守臣。
率民人保鐵島。
〈在今黃州。
〉 蒙古圍龍州。
執副使魏玿。
○蒙古襲官軍于洞仙驛。
官軍擊卻之。
時。
三軍啓行至洞仙驛。
官軍意日暮敵必不來。
解鞍而息。
蒙兵八千餘人。
不意突至。
中軍驚潰。
上將軍李子晟,將軍李承子,盧坦等。
殊死戰。
三軍還集與戰。
蒙兵稍卻。
官軍乘勝擊走之。
蒙古陷宣郭二州。
○冬十月。
蒙古移牒于平州。
州人執之。
蒙將遣二人。
持牒至平州。
〈今平山。
〉州卽囚之以聞。
其牒雲。
我兵初至鹹新鎭。
迎降者皆不殺。
汝國若不降。
我終不歸。
降則當向東眞去矣。
自是。
國家始信爲眞蒙兵。
地震。
○蒙古復攻龜州。
樸犀等力戰破之。
蒙兵復攻龜州。
破城廊二百餘間。
犀等隨卽修築。
翌日。
蒙兵令諸城降卒。
圍城樹砲於新西門外二十八所。
攻破城廊五十間。
越入交戰。
犀隨毀隨葺。
鎖以鉄絙。
人皆殊死戰。
大破之。
三軍及蒙古戰于安北府。
敗績。
時。
三軍屯安北城。
蒙兵至城下挑戰。
三軍不欲出戰。
後軍陣主太集成。
強之。
乃出與戰。
蒙兵急擊右軍。
右軍亂。
中軍捄之亦亂。
爭入城。
蒙兵乘勝蹙之。
殺傷過半。
將軍李彥文,鄭雄,判官蔡識等。
死之。
王親飯僧三萬。
凡三日。
欲以禳兵也。
東眞侵和州。
○十一月。
侍中緻仕李抗卒。
○加發五軍。
以禦蒙古。
○蒙古襲屠平州。
進逼京城。
蒙兵至平州。
以州人囚其持牒者。
欲先破之。
庚戌夜。
突入城中。
殺州官。
屠其城。
盡燒人戶。
鷄犬一空。
辛亥。
蒙兵自平州來屯宣義門外。
蒲桃元帥屯金郊。
廸巨元帥屯吾山。
唐古元帥屯蒲裡。
前鋒到禮成江。
〈在今開城府。
〉焚燒廬舍。
殺掠人民。
不可勝計。
京城洶洶。
崔瑀以家兵自衛。
其守城者。
老弱男女而已。
十二月。
遣禦史閔曦等。
如蒙古營請和。
癸醜。
閔曦等偕蒙使二人下節二十人來。
以閤門事崔珙。
爲接伴使。
備儀仗出迎。
入館于宣恩舘。
時。
撒禮塔屯安北府。
亦遣使三人。
來諭講和。
翌日。
王見蒙使于大觀殿。
下殿北面迎之。
蒙使止之。
王乃南面拜訖。
蒙使毛衣冠佩弓劒。
直上殿。
贈以冠帶。
使之改衣。
蒙使不從。
王宴慰之。
丙辰。
遣宗室淮安公侹。
往安北。
遺撒禮塔土物甚厚。
別遣使贈送于三元帥處。
以祈罷兵。
侹。
平壤公基之後也。
撒禮塔饋以湩酪。
侹隨所勸能飮啖。
撒禮塔大悅。
〈按元史。
太宗三年八月。
命撒禮塔征高麗。
國人洪福源迎降軍。
得福源所率編民千五百戶。
旁近州郡亦有來者。
撒禮塔卽與福源。
攻未附州郡。
又使阿兒禿與福源抵王京。
招其主王?。
?遣其弟懷安公侹。
請和。
許之。
置京府州縣達魯花赤七十二人監之。
遂班師。
〉 蒙古兵南下。
丁巳。
蒙兵南下。
向楊廣忠淸等州。
所過無不殘滅。
蒙古復攻龜州。
不克。
戊辰。
蒙兵復以大砲車攻龜州。
樸犀亦發砲車飛石。
擊殺無筭。
蒙兵退屯樹柵以守。
撒禮塔遣通事。
持淮安公牒諭降。
犀不聽。
再三諭之。
犀守益固。
蒙兵造雲梯將攻城。
犀以大幹浦迎擊之。
無不破碎。
梯不得近。
大幹浦者。
大刃大兵也。
蒙有一老將。
環視城壘器械。
歎曰。
吾行天下。
未甞見被攻如此。
而終不降者。
城中諸將。
他日必皆爲將相矣。
崔氏曰。
以孤城弱卒。
拒天下傑驁方張之虜。
使不得東下。
國家矻然如山嶽。
吾東方善守城者。
安市以後。
又有龜州。
犀,慶孫。
功不細矣。
蒙古使降將趙叔昌來還。
遣叔昌。
奉表請降。
甲戌。
撒禮塔遣叔昌及蒙使九人。
持所謂皇帝牒來。
牒中首責殺使之罪。
使速投拜。
且求金銀衣服二萬駄,紫羅萬匹,獺皮二萬領,官馬二萬匹,王孫宗室童男女各一千,將領大官童男女各一千。
其餘需索。
不可殫記。
且令備百萬軍人衣服。
三軍陣主。
速詣降權皇帝所。
乙亥。
宴蒙使于內殿。
庚辰。
蒙使賫國贐黃金七十斤,白金一千三百斤,襦衣千餘,馬百七十匹而還。
遣將軍曺時著。
以黃金六十八斤,白金一千八百八十斤,銀甁二百三十六口,紗羅錦繡紬苧布獺皮等物。
遺撒禮塔及麾下將佐。
加叔昌大將軍。
偕行上表稱臣。
辨殺著古與等事。
時。
府庫虛竭。
初令百官品出衣服有差。
以充國贐。
天狗墜。
壬辰十九年春正月。
蒙古使來。
○三軍詣蒙古營降。
蒙古兵乃還。
○遣使諭龜州。
降蒙古。
時。
朝廷已講和。
龜州猶城守不下。
王遣右諫議崔林壽及閔曦。
率蒙古人。
往龜州城外諭曰。
已遣淮安公講和蒙古。
三軍已降。
可罷兵出降。
諭之數四。
猶不降。
曦憤其固守。
欲拔劒自刺。
犀等重違王命。
乃降。
後蒙使至。
以犀固守不降。
欲殺之。
崔瑀謂犀曰。
卿於國家。
忠節無比。
然蒙之言亦可畏也。
卿其圖之。
犀乃退歸鄕裡。
後拜平章事以卒。
淮安公侹。
遣人諭慈州降蒙古。
守臣崔椿命。
不從。
初。
蒙兵攻慈州。
副使崔椿命。
固守不降。
朝廷以蒙帥詰責。
遣內侍宋國瞻諭降。
椿命閉門不對。
國瞻罵而還。
至是。
撒禮塔謂淮安公侹曰。
慈州不下。
宜遣使諭降。
侹遣大集成。
與蒙官人。
到城下諭曰。
國朝及三軍已降。
宜速出降。
椿命使人對曰。
朝旨未到。
何信而降。
集成曰。
淮安公已來請降。
故三軍亦降。
此非信耶。
椿命曰。
城中人不知有淮安公。
遂拒不納。
蒙人訶責集成。
使之入城。
椿命命左右射之。
皆奔卻而退。
如是數四。
猶不下。
集成深啣而返。
撒禮塔怒。
必欲殺之。
京城解嚴。
○忠州奴隷軍作亂。
遣使安撫。
先是。
蒙兵將至忠州。
州副使于宗柱,判官庾洪翼。
議守城。
宗柱率兩班別抄。
洪翼率奴隷軍襍類別抄。
相猜忌。
及蒙兵至。
宗柱,洪翼。
與兩班等。
皆棄城走。
唯奴隷襍類。
力擊逐之。
蒙兵退。
宗柱等還州。
檢官私銀器。
奴隷軍以蒙兵掠去爲辭。
戶長光立等。
密謀殺奴隷軍之魁。
奴隷輩知之?憤。
乃詐爲會葬者。
吹螺集衆。
先至首謀者家。
火之。
凡豪強素有?者。
搜殺無遺。
遣注書樸文秀等。
安撫之。
〈按。
僿說曰。
今之束伍。
高麗之奴隷軍也。
兩班別抄。
意者寒士無蔭不文者。
充額爲軍。
如越之君子軍也。
賤人善力作。
而畏死之心較輕。
爲士者喜詐諼。
而悅生之心常重。
故危難得力。
在此不在彼也。
今之束伍。
如撫養有術。
他日可恃。
莫此若也。
顧待之不以人理。
任使私門。
百端使役。
縱其酷害。
何其謬哉。
〉 蒙古置達魯花赤于州縣。
置京府州縣達魯花赤七十二人以監之。
達魯花赤。
華言掌印官也。
二月。
崔瑀始議遷都。
先是。
昇天副使尹繗等。
避兵。
潛置家屬于江華。
乃說瑀曰。
江華天塹之地。
可以避亂。
瑀信之。
遣人往審之。
中道爲蒙兵所拘。
至是。
會宰樞及四品以上。
議禦蒙古。
皆言城守拒敵之策。
惟宰樞鄭畒,大集成等。
以爲宜遷都避亂。
時。
瑀聞集成女新寡有姿色。
娶爲後室。
由是。
集成雖敗還。
不問。
所言皆從。
淮安公侹。
偕蒙古使都旦等來。
都旦自言。
我統高麗國事。
欲入處大內。
朝議難之。
閉廣化門以拒之。
及其邀宴。
欲與王連坐。
仍欲留處宮中。
相詰至夕。
然後乃還所舘。
怒郞中閔懷廸不能支待。
杖殺之。
都旦。
契丹人。
性奸黠。
往者請蒙兵到江東。
滅其國兵者也。
三月。
遣使如蒙古營。
撒禮塔執之。
遣通事池義深,錄事洪巨源,金謙等。
賫國贐如蒙營。
撒禮塔怒曰。
前牒事件。
不卽辦來。
執送義深于其主。
餘拘留。
遣舟師三千人。
赴蒙古。
遣西京都領鄭應卿等。
押船三十艘水手三千。
發龍州浦赴蒙。
從其請也。
夏四月。
遣使??殺慈州副使崔椿命。
蒙人釋之。
王以椿命之事問宰樞。
皆請末減。
大集成謂崔瑀曰。
椿命不降。
蒙怒去。
??將不測。
願公殺之。
瑀許諾。
於是。
宰樞皆從其議。
獨兪升旦以爲不可。
瑀不從。
遣內侍李自全。
押椿命至西京。
將斬之。
椿命辭色不變。
蒙官人問此何人歟。
自全曰。
慈州守也。
蒙人曰。
此人於我。
雖逆命。
在爾爲忠臣。
我且不殺。
爾旣與我約和矣。
殺全城忠臣。
可乎。
固請釋之。
崔氏曰。
忠義。
美名也。
雖庸暗之人。
猶知愛敬。
況國君乎。
蒙擁大衆。
壓境而來。
三軍之士。
皆已釋甲。
而國家亦遣使迎降。
是擧一國。
授之賊虜而不知怪也。
豈不爲社稷之深恥乎。
獨椿命固守慈州。
毅然不動。
雖君命有所不受。
觀其拒國瞻之言。
對集成之辭。
其忠奸義膽。
凜不可犯也。
王乃外則迫於強虜。
內則逼於權臣。
必欲置死。
不有蒙人捄解。
則必不免於枉死矣。
嗚呼。
擧一國衣冠搢紳之衆。
而其計出於腥羶夷裔之下。
豈不惜哉。
遣使稱臣于蒙古。
時。
上表稱臣。
而其所需索。
皆不能從。
緻書撒禮塔曰。
前所輸進皇帝物件內。
水獺皮一千領。
旁搜四下。
粗得九百七十七領。
童男女則國法雖上之爲君。
唯配得一箇嫡室。
更無媵妾。
故王族未繁。
臣僚所娶。
不過一妻。
所産或無或有。
若發遣上國。
誰其承襲王位及朝廷有司之職。
諸般工匠。
則我國工匠。
自昔欠少。
兵亂耗散。
莫有地着。
刺繡婦人。
則本來無有。
此皆實告。
伏惟諒察。
其餘皆當承命。
五月。
蒙古使來。
〈元史補。
〉○六月。
王妃柳氏薨。
○崔瑀遣人。
迎廢王于紫燕島。
○葬安惠王後。
〈陵號史闕。
〉○崔瑀脅王。
遷都江華。
殺別抄指諭金世沖。
瑀決意遷都江華。
時。
昇平旣久。
京都戶至十萬。
金碧相望。
人皆重遷。
然畏瑀無敢言者。
兪升旦獨曰。
以小事大。
理也。
事之以禮。
交之以信。
彼亦何名而重困我哉。
棄城郭捐宗廟。
竄伏海島。
苟延歲月。
使邊陲之丁壯。
盡於鋒鏑。
老弱係爲奴虜。
非爲國之長計也。
別抄指諭金世沖。
排門而入。
詰瑀曰。
松京自太祖以下近三百年。
城堅而兵食足。
固當勠力。
以禦社稷。
去此欲安之乎。
大集成以世沖沮議。
請斬以徇。
瑀遂斬世沖。
請王幸江華。
王依違未決。
瑀奪祿轉車百餘兩。
輸家財于江華。
令有司刻日發送五部人戶。
榜示城中曰。
有敢遷延者。
以軍法論。
發二領軍。
營宮闕于江華。
命知門下事金仲龜,知樞密使金仁鏡。
爲王京留守。
以八領軍鎭守。
仁鏡。
卽良鏡也。
〈按。
遼金之興。
高麗能世結歡好。
邊境無虞。
蒙古之盛。
亦非二國之比。
則固當誠心結好。
而前此使介之來。
遇之多不以禮。
崔瑀脅王遷都。
兪升旦之言。
實得其要。
而又愎諫不從。
後來廹令出陸。
剗毀雉堞。
卒至公主內據。
行省外張。
縛君竄君。
如吹輕毛而拉枯木。
人不敢出聲忤視。
此都自瑀賊之錯筭而然矣。
自契丹至蒙古。
凡三變世界。
前覆不戒。
後至胥論。
悲夫。
〉 秋七月。
蒙古使來。
○崔瑀遣使北路諸城。
逐達魯花赤。
遣內侍尹復昌。
往北界。
盡奪達魯花赤弓矢。
至宣州。
〈今宣川。
〉達魯花赤。
射殺復昌。
王至江華。
乙酉。
王發開京。
時。
霖雨彌旬。
泥濘沒脛。
人馬顚仆。
達官及良家婦女。
至有徒跣負載者。
失所號哭者。
不可勝計。
丙戌。
至江華。
入禦客舘。
百官無所止宿。
令諸島徙民。
入山城海島。
時。
國家旣遷都。
逐達魯花赤。
恐蒙兵復至故也。
王京亂。
逐兵馬使金仁鏡。
遣樞密使趙廉卿等。
討平之。
大駕將發京城。
人心?憤。
禦史臺皁隷李通。
乘虛嘯聚畿甸草賊及城中奴隷以反。
逐留守金仁鏡。
遂作三軍。
移牒諸寺。
招集僧徒。
掠取公私錢糓。
王以廉卿將中軍。
李子晟將後軍。
崔瑾將右軍。
往討之。
賊聞三軍自江華來。
遣兵拒之于昇天府〈今豊德〉之東郊。
官軍進擊大破之。
遣別將李甫等。
夜到王京城門。
佯爲賊兵。
紿守門者曰。
我等已破官軍而回。
可速開門。
門者納之。
甫等遂入城。
捕斬李通。
悉誅其黨與。
八月。
西京亂。
遣使安撫。
西京廵撫使閔曦。
與司祿崔滋溫。
謀殺達魯花赤。
西京人聞之曰。
如是則西京之被??。
必如平州矣。
遂作亂。
執滋溫囚之。
留守崔林壽等。
逃竄于楮島。
朝廷遣使安撫之。
參知政事兪升旦卒。
升旦以文行名重一時。
時人謂之人倫龜鑑。
甞自言曰。
吾欲終身行之。
惟不欺二字。
諡文安。
九月。
遣兵馬使李子晟。
討忠州奴隷軍。
平之。
○蒙古復遣撒禮塔。
大擧來侵。
蒙以我國遷都江華。
拘辱達魯花赤。
復遣撒禮塔。
大擧來侵。
移牒數罪。
先是。
西京人洪大純。
與其子福源。
迎降于撒禮塔。
及其還師。
福源因留西京。
今此大擧。
蓋福源召之也。
〈元史補。
〉朝廷遣使。
陳辨於撒禮塔及諸大官人。
且上表蒙主。
陳遷都之由〈元史雲。
十月。
王?遣將軍金寶鼎郞中趙瑞章。
上表陳情。
本史闕。
〉曰。
大兵來
由是。
蒙古疑之。
絶和。
夏四月。
倭冦慶尙道。
○六月。
始習小字學。
東眞人周漢。
來投漢。
解小字文書。
使人傳習。
小字之學始此。
太白經天。
○秋七月。
崔瑀置政房于其家。
舊制。
吏部掌文銓。
兵部掌武選。
第其年月。
分其勞逸。
標其功過。
論其才否。
具載于書。
謂之政案。
中書擬陞黜而奏之。
門下承制勑以行之。
蓋與中原同。
自忠獻擅國。
置府與僚佐。
私取政案。
注擬除授。
以其黨與。
爲承宣。
謂之政色承宣。
僚佐之任此者三品。
謂之政色尙書。
四品以下。
謂之政色少卿。
持筆槖從事其間者。
謂之政色書題。
其會所。
謂之政房。
斯乃府中之私稱也。
若金敞,樸暄諸名士。
皆由是進。
當世榮之。
莫知其爲可羞也。
至是。
百官詣瑀私第。
上政簿。
瑀坐廳事受之。
六品以下再拜堂下。
不敢仰視。
瑀選文士屬之。
號曰必闍赤。
〈必闍赤。
音秘奢侈。
〉擬百官銓注。
書批目以進。
王但下之而已。
甞拜私奴之子安碩貞。
爲禦史中丞。
人皆憤之。
秋八月。
東眞冦朔州。
○九月。
知樞密院使李勣卒。
勣。
砥平人。
性平易溫柔。
喜怒不見。
平時似無膽氣。
及臨陣賈勇。
人莫能及。
丹冦之難。
勣功居多。
性又儉素。
雖至貴顯。
常處陋室。
晏如也。
冬十月。
儲祥,奉元,睦親,含元四殿災。
○築地庫于太倉。
備火災也。
可容二十餘萬斛。
丙戌十三年春正月。
地震。
○義州分道將軍金希磾。
擅發兵襲亐哥下。
大破之。
先時。
亐哥下屢冦邊。
希磾請往擊之。
朝廷不許。
至是。
亐哥下使其兵。
變着蒙服。
入冦義靜州。
邊將遣兵逐之。
不及而還。
希磾與判官孫襲卿,監察禦史宋國瞻議曰。
亐哥下背恩侵掠。
而莫有禦者。
國之恥也。
宜相與勠力追討。
以雪國恥。
遂與襲卿國瞻等。
選步騎萬餘人。
賫二十日糧。
往討石城。
亐哥下遣兵救之。
希磾等與戰奮擊。
大敗之。
石城〈在今鳳凰城北六十九裡〉城主。
率兵出降。
銜塊誓天。
乞解圍。
希磾等。
數亐哥下背恩之罪。
引兵而還。
希磾之將發也。
密以書告崔瑀。
有司欲劾其擅興師旅之罪。
旣而聞瑀知之。
遂寢之。
然功賞不行。
襲卿後改名抃。
倭冦慶尙道巨濟。
縣令陳龍甲。
擊走之。
○夏五月。
黃霧四塞。
○西京人趙永綏等。
謀亂伏誅。
○六月。
倭冦金州。
○冬十月。
地大震。
屋瓦皆墜。
丁亥十四年春正月。
立太子府。
○二月。
地大震。
○三月。
崔瑀遷廢王于喬桐。
殺金希磾。
先是。
術士崔山甫。
爲僧行劫。
縣官捕之。
變姓名曰周演之。
至京。
以占術爲崔瑀所親信。
甞密語瑀。
王當失位。
瑀有王侯之相。
瑀以語其腹心金希磾。
希磾洩其語。
瑀已不平之。
會。
有人告瑀者曰。
頃日公有病。
希磾與將軍盧之正,琴輝等。
會演之家。
謀害公奉前王。
瑀信之。
籍演之家。
得前王與演之書。
有盟天盟地同死生以父事之語。
遂遷前王于喬桐。
沉希磾,演之,之正,輝等于海。
並殺希磾三子。
輝。
儀之子也。
希磾時爲全羅道廵問使。
在羅州。
捕者至。
畧無懼色。
從容自投於海。
希磾。
羣山島人。
美風儀有智勇。
通書史。
初附忠獻及瑀。
爲所親信。
當瑀之病。
希磾恐不瘳。
蔔於演之家。
而被讒以死。
時人寃之。
〈按。
希磾之才智勇畧。
可爲一代之人才。
而托附權門。
終戕其命。
惜哉。
觀其臨死詩曰。
欲報淸河百注恩。
東西南北摠忘身。
奈何一朝逢天厭。
紫陌人爲碧海人。
淸河指崔氏也。
讀其詩。
其人可知。
豈非有才而未聞道者歟。
噫。
奸臣專命。
以爵祿權寵。
籠絡于人。
爲其籠絡者。
終爲不免。
自古。
安有與奸人同事。
而能保其終者哉。
是以。
君子托身發迹。
不可不謹之於始。
故書殺以著其無罪。
而去官以著其失身之罪。
〉 夏四月。
倭冦金州。
五月。
冦熊神縣。
〈今熊川。
〉○日本移書請修好。
日本自源賴朝用兵以後。
國內多難。
海冦恣行。
常侵掠我沿海。
至是。
移書謝賊船冦邊之罪。
仍請修好互市。
六月戊申朔。
日食。
○秋七月。
太白經天。
○九月。
東眞入長定二州。
遣兵馬使趙廉卿,知中軍金良鏡等。
禦之。
冬十月。
敗績于宜州。
○明宗實錄成。
監修國史平章事崔甫淳。
修撰官金良鏡,任景肅,兪升旦,李奎報,權敬中,趙文拔等。
分年秉筆。
及成上之。
藏於史舘及海印寺。
敬中所編四年事。
別摭災異爲一書。
以著其應而上之。
末乃言之曰。
大抵世治則天變畧。
世亂則天變繁。
道勝之君。
以人理天。
德衰然後天且譴告。
王者布德行政。
以順人心。
則災何不銷。
福何不至哉。
十一月。
以金仲龜爲西京留守。
仲龜公忠節儉。
所至有聲績。
李克仁之死。
坐流白翎島。
〈在今長淵南海中。
〉至是命下。
朝野皆喜。
遣使聘日本。
朝廷患倭冦侵掠。
又彼有書請好。
遣及第樸寅。
賫牒諭以歷世和好。
不宜來侵之意。
是歲。
蒙古鐵木眞死。
戊子十五年春正月朔。
地震。
○三月。
雨蚯蚓。
○夏五月。
北界蝗。
○秋七月。
熒惑犯南鬥。
○東眞侵長平鎭。
〈古基在今永興東四十五裡。
〉○樸寅還自日本。
寅至日本諭之。
日本推檢賊倭誅之。
遂賫和親牒以來。
自是。
侵掠稍息。
冬十月。
太白經天。
○十一月。
地震。
○十二月庚子朔。
日食。
○平章事緻仕王珪卒。
珪少有雅望。
年六十四有微疾。
乃曰知足不殆。
遂緻仕家居。
杜門懸車。
優遊自適。
世稱耆英。
以珪爲首。
卒。
年八十七。
然於金甫當之亂。
以連婚甫當。
恐死。
棄其舊室。
而娶鄭仲夫之女。
以?免??。
時議薄之。
以金就礪守太尉中書侍郞平章事。
○以金良鏡爲翰林學士。
良鏡被讒。
貶尙州牧使。
故舊無一人相送者。
唯門生餞于郊。
良鏡作詩謝之。
又題州壁以見志。
未幾召還。
〈本傳謝門生詩。
一鞭幾盡掃胡塵。
萬裡南荒作逐臣。
玉筍門生多出餞。
感深難禁淚沾巾。
又題州壁雲。
敢向蒼天有?情。
謫來猶自得專城。
何時鈴閣登黃閣。
太守行爲宰相行。
〉 崔瑀加鰲戴鎭國功臣號。
初。
忠獻置敎定都監。
掌庶事。
瑀因之。
門客多當世名儒。
分爲三番。
遞宿書房。
士大夫之嗜利附勢者。
隻知有崔氏。
而不知有國。
瑀甞患腫。
自兩府至掾吏。
爭祈禱。
設齋作?。
都下紙貴。
己醜十六年春正月。
平章事崔甫淳卒。
甫淳。
均之子。
有器識。
少孤力學。
爲政尙淸白。
有時望。
諡文定。
二月。
東眞請和。
許之。
東眞人到鹹州請和。
遣式目錄事盧演。
往聽約束。
演怯懦不能成約。
崔瑀怒。
囚演于街衢所。
更遣人約束。
而卒無成命。
北邊人前別將銳爵。
反覆多詐。
自言知東眞道路險夷遠近。
東北面兵馬使崔宗梓。
信之。
使爵等三人。
入東眞。
聽探消息。
爵與東眞言。
我國欲與和好。
東眞信其言。
遣還爵一行人。
待報。
國家猶豫不報。
東眞以爵行詐。
斬之。
尋復入冦和州。
兩府會崔瑀家。
議禦東眞之策。
秋八月。
左僕射緻仕庾資諒卒。
資諒。
應圭之弟也。
莊重寡言。
少時。
與儒家子弟約爲契。
資諒欲並引武人吳光陟文章弼。
衆皆不然。
資諒曰。
交遊中文武俱備。
可矣。
若拒之。
後必有悔。
衆從之。
未幾。
庚寅之變。
同契賴二人營救。
皆免。
資諒諳練吏治。
摘發如神。
歷任內外。
所至有聲績。
無不畏威讋服。
而濟以恩信。
故民便之。
冬十一月。
崔瑀築毬塲。
閱其家兵。
瑀占奪隣舍數百餘區。
築毬塲。
東西數百步。
平坦如碁局。
日聚都房馬別抄。
令擊毬。
或弄槊騎射。
或至五六日。
能者立加爵賞。
於是。
都房別抄鞍馬衣服弓矢。
皆效蒙古風俗。
競以美麗相誇。
且分五軍習戰。
人馬多顚仆死傷者。
及終。
習田獵之法。
籠山絡野。
循環無端。
瑀以爲悅。
是歲。
蒙古窩濶台立。
卽鐵木眞第三子也。
是爲太宗。
庚寅十七年春正月。
大饑。
○隕石二于中原府。
○平章緻仕琴儀卒。
儀體?奇爽。
器度雄偉。
少力學善屬文。
甞監淸道。
務剛直不撓。
民目爲鐵太守。
歷敭通顯。
與人面折無所諱。
人多憚之。
屢典貢擧。
多得名士。
世稱琴學士玉筍門生。
忠獻當國。
儀未甞至忠獻第。
隻於朝堂參拜而已。
由是。
忠獻不悅。
與忠獻俱成釁隙。
末乃子輝。
有喬桐之??。
〈用陳澕筆補。
〉晩歲引年。
以琴碁自娛。
卒。
年七十八。
諡英烈。
夏四月壬戌朔。
日食。
○六月。
天狗墜。
○秋七月。
太倉災。
八廩地庫皆災。
崔瑀恐有變。
與其壻金若先。
皆擁家兵自衛。
無一人往救者。
火徹夜不滅。
八月。
崔珦作亂于洪州。
瑀遣兵擒殺之。
大殺其黨與。
珦勇而猜暴。
自見流放。
心常怏怏。
及量移洪州。
恣行不義。
闔境苦之。
至是。
聚羣不逞作亂。
殺州副使柳文櫃及判官全兩才,法曹李宗等。
馳書召柳松節等于配所。
傳檄傍郡。
發兵爲援。
瑀聞變。
遣兵馬使蔡松年等。
將十領兵往討之。
珦兵潰。
逃匿石窟。
追兵執而囚之。
死獄中。
捕松節等皆殺之。
瑀使按察使全懿。
窮治餘黨。
懿希瑀旨。
誣以禮山結城等七縣監務。
與珦通謀。
皆緻之死。
洪州人常往來於珦者。
無問輕重。
盡殺之。
辛卯十八年秋七月。
崔瑀妻鄭氏死。
王命以後禮葬。
瑀妻死。
王命喪葬用王後禮。
三殿及宗室宰相。
爭設祭。
務爲侈美。
市價爲之聳貴。
百官會葬。
崔氏曰。
禮義生於名分。
無名分則無禮義。
無禮義則無以辨上下定民志。
而國非其國矣。
昔宋賈似道母死。
度宗詔用天子鹵簿。
識者知宋將亡。
高宗此擧。
與度宗無異。
強臣之世執。
麗運之日衰。
何疑哉。
八月。
蒙古遣撒禮塔。
大擧來侵鹹新鎭。
守將全僴,趙叔昌。
以城降。
先是。
蒙古疑我殺使。
信使之絶。
已七年矣。
至是。
遣元帥撒禮塔。
將兵來侵。
洪大純子福源。
迎降于軍。
蒙兵圍鹹新鎭。
〈今義州。
〉謂城中人曰。
我蒙兵也。
汝可速降。
否則屠之。
副使全僴,防守將軍趙叔昌。
懼。
遂以城降。
叔昌。
沖之子也。
自言其父沖。
與哈眞約爲兄弟。
乃爲書諭朔州宣德鎭。
使迎降。
蒙人遂令叔昌。
在軍前。
所至。
呼諭出降。
蒙古陷鐵州。
郞將文大,判官李希勣。
死之。
先是。
亐哥下東眞兵冦邊。
僞着蒙服。
至是。
我人疑之。
蒙兵至鐵州。
使所擄郞將文大。
呼曰眞蒙兵也。
可速降。
文大乃呼曰。
假蒙古也。
勿降。
蒙人欲斬之。
使更呼復如前。
遂殺之。
蒙人攻城愈急。
城中糧盡。
將陷。
判官李希勣。
聚城中婦女小兒。
納倉中火之。
率壯丁自刎死。
蒙人遂屠其城。
九月。
以蔡松年爲北界兵馬使。
將三軍以禦蒙古。
○徵諸道兵。
○蒙古攻龜州。
兵馬使樸犀,將軍金慶孫等。
嬰城固守。
蒙古攻之不克。
初。
蒙兵旣屠鐵州。
侵及靜州。
分道將軍金慶孫。
率敢死士十二人出戰。
俄而蒙兵大至。
人皆奔竄。
慶孫獨與十二士。
登山夜行。
不火食七日。
到龜州。
朔州戍將金仲溫。
亦棄城來會龜州。
西北面兵馬使樸犀。
與仲溫,慶孫及靜朔渭泰〈今泰川〉等州諸守令。
率兵與之守城。
犀部署諸將。
分守四面。
壬辰。
蒙兵大至。
攻南門。
慶孫率敢死士十二人出戰。
手射先鋒黑旗一騎。
倒之。
多所殺傷。
流矢中慶孫臂。
血淋灕。
手皷不止。
戰四五合。
蒙兵卻走。
慶孫整陣。
吟雙小笒還。
犀迎拜而泣。
於是。
守城事一委慶孫。
蒙兵圍城數重。
日夜攻南北門。
城中兵突出擊走之。
蒙人擒渭州副使樸文昌。
令入城諭降。
犀斬之。
蒙兵又抽精銳攻北門。
犀擊卻之。
蒙兵車積草木。
轉而進攻。
慶孫以砲車。
溶鐵液瀉之。
燒其積草。
蒙人更造樓車及大床。
褁以牛革。
中藏兵薄城底。
以穿地道。
犀穴城注鐵液。
以燒樓車。
地且陷。
蒙兵壓死者三十餘人。
又爇朽茨。
以焚木床。
蒙人錯愕而散。
蒙人又以大砲車十五。
攻城南甚急。
犀亦築臺城上。
發砲車飛石卻之。
蒙人漬薪人膏。
縱火攻城。
犀令灌水。
其火愈熾。
又取泥土。
和水投之。
乃滅。
〈按。
人油遇水益熾。
土掩則滅。
爲將者當知。
〉蒙人又車載草。
爇攻譙樓。
犀預儲水。
樓上灌之。
火尋滅熄。
慶孫據胡床督戰。
有砲過其頂後。
擊碎人首。
慶孫終不移動。
神色自若。
蒙兵圍城三旬。
百計攻之。
終不能克。
乃退引而南。
蒙古攻西京。
不克。
蒙兵至黃鳳等州。
二州守臣。
率民人保鐵島。
〈在今黃州。
〉 蒙古圍龍州。
執副使魏玿。
○蒙古襲官軍于洞仙驛。
官軍擊卻之。
時。
三軍啓行至洞仙驛。
官軍意日暮敵必不來。
解鞍而息。
蒙兵八千餘人。
不意突至。
中軍驚潰。
上將軍李子晟,將軍李承子,盧坦等。
殊死戰。
三軍還集與戰。
蒙兵稍卻。
官軍乘勝擊走之。
蒙古陷宣郭二州。
○冬十月。
蒙古移牒于平州。
州人執之。
蒙將遣二人。
持牒至平州。
〈今平山。
〉州卽囚之以聞。
其牒雲。
我兵初至鹹新鎭。
迎降者皆不殺。
汝國若不降。
我終不歸。
降則當向東眞去矣。
自是。
國家始信爲眞蒙兵。
地震。
○蒙古復攻龜州。
樸犀等力戰破之。
蒙兵復攻龜州。
破城廊二百餘間。
犀等隨卽修築。
翌日。
蒙兵令諸城降卒。
圍城樹砲於新西門外二十八所。
攻破城廊五十間。
越入交戰。
犀隨毀隨葺。
鎖以鉄絙。
人皆殊死戰。
大破之。
三軍及蒙古戰于安北府。
敗績。
時。
三軍屯安北城。
蒙兵至城下挑戰。
三軍不欲出戰。
後軍陣主太集成。
強之。
乃出與戰。
蒙兵急擊右軍。
右軍亂。
中軍捄之亦亂。
爭入城。
蒙兵乘勝蹙之。
殺傷過半。
將軍李彥文,鄭雄,判官蔡識等。
死之。
王親飯僧三萬。
凡三日。
欲以禳兵也。
東眞侵和州。
○十一月。
侍中緻仕李抗卒。
○加發五軍。
以禦蒙古。
○蒙古襲屠平州。
進逼京城。
蒙兵至平州。
以州人囚其持牒者。
欲先破之。
庚戌夜。
突入城中。
殺州官。
屠其城。
盡燒人戶。
鷄犬一空。
辛亥。
蒙兵自平州來屯宣義門外。
蒲桃元帥屯金郊。
廸巨元帥屯吾山。
唐古元帥屯蒲裡。
前鋒到禮成江。
〈在今開城府。
〉焚燒廬舍。
殺掠人民。
不可勝計。
京城洶洶。
崔瑀以家兵自衛。
其守城者。
老弱男女而已。
十二月。
遣禦史閔曦等。
如蒙古營請和。
癸醜。
閔曦等偕蒙使二人下節二十人來。
以閤門事崔珙。
爲接伴使。
備儀仗出迎。
入館于宣恩舘。
時。
撒禮塔屯安北府。
亦遣使三人。
來諭講和。
翌日。
王見蒙使于大觀殿。
下殿北面迎之。
蒙使止之。
王乃南面拜訖。
蒙使毛衣冠佩弓劒。
直上殿。
贈以冠帶。
使之改衣。
蒙使不從。
王宴慰之。
丙辰。
遣宗室淮安公侹。
往安北。
遺撒禮塔土物甚厚。
別遣使贈送于三元帥處。
以祈罷兵。
侹。
平壤公基之後也。
撒禮塔饋以湩酪。
侹隨所勸能飮啖。
撒禮塔大悅。
〈按元史。
太宗三年八月。
命撒禮塔征高麗。
國人洪福源迎降軍。
得福源所率編民千五百戶。
旁近州郡亦有來者。
撒禮塔卽與福源。
攻未附州郡。
又使阿兒禿與福源抵王京。
招其主王?。
?遣其弟懷安公侹。
請和。
許之。
置京府州縣達魯花赤七十二人監之。
遂班師。
〉 蒙古兵南下。
丁巳。
蒙兵南下。
向楊廣忠淸等州。
所過無不殘滅。
蒙古復攻龜州。
不克。
戊辰。
蒙兵復以大砲車攻龜州。
樸犀亦發砲車飛石。
擊殺無筭。
蒙兵退屯樹柵以守。
撒禮塔遣通事。
持淮安公牒諭降。
犀不聽。
再三諭之。
犀守益固。
蒙兵造雲梯將攻城。
犀以大幹浦迎擊之。
無不破碎。
梯不得近。
大幹浦者。
大刃大兵也。
蒙有一老將。
環視城壘器械。
歎曰。
吾行天下。
未甞見被攻如此。
而終不降者。
城中諸將。
他日必皆爲將相矣。
崔氏曰。
以孤城弱卒。
拒天下傑驁方張之虜。
使不得東下。
國家矻然如山嶽。
吾東方善守城者。
安市以後。
又有龜州。
犀,慶孫。
功不細矣。
蒙古使降將趙叔昌來還。
遣叔昌。
奉表請降。
甲戌。
撒禮塔遣叔昌及蒙使九人。
持所謂皇帝牒來。
牒中首責殺使之罪。
使速投拜。
且求金銀衣服二萬駄,紫羅萬匹,獺皮二萬領,官馬二萬匹,王孫宗室童男女各一千,將領大官童男女各一千。
其餘需索。
不可殫記。
且令備百萬軍人衣服。
三軍陣主。
速詣降權皇帝所。
乙亥。
宴蒙使于內殿。
庚辰。
蒙使賫國贐黃金七十斤,白金一千三百斤,襦衣千餘,馬百七十匹而還。
遣將軍曺時著。
以黃金六十八斤,白金一千八百八十斤,銀甁二百三十六口,紗羅錦繡紬苧布獺皮等物。
遺撒禮塔及麾下將佐。
加叔昌大將軍。
偕行上表稱臣。
辨殺著古與等事。
時。
府庫虛竭。
初令百官品出衣服有差。
以充國贐。
天狗墜。
壬辰十九年春正月。
蒙古使來。
○三軍詣蒙古營降。
蒙古兵乃還。
○遣使諭龜州。
降蒙古。
時。
朝廷已講和。
龜州猶城守不下。
王遣右諫議崔林壽及閔曦。
率蒙古人。
往龜州城外諭曰。
已遣淮安公講和蒙古。
三軍已降。
可罷兵出降。
諭之數四。
猶不降。
曦憤其固守。
欲拔劒自刺。
犀等重違王命。
乃降。
後蒙使至。
以犀固守不降。
欲殺之。
崔瑀謂犀曰。
卿於國家。
忠節無比。
然蒙之言亦可畏也。
卿其圖之。
犀乃退歸鄕裡。
後拜平章事以卒。
淮安公侹。
遣人諭慈州降蒙古。
守臣崔椿命。
不從。
初。
蒙兵攻慈州。
副使崔椿命。
固守不降。
朝廷以蒙帥詰責。
遣內侍宋國瞻諭降。
椿命閉門不對。
國瞻罵而還。
至是。
撒禮塔謂淮安公侹曰。
慈州不下。
宜遣使諭降。
侹遣大集成。
與蒙官人。
到城下諭曰。
國朝及三軍已降。
宜速出降。
椿命使人對曰。
朝旨未到。
何信而降。
集成曰。
淮安公已來請降。
故三軍亦降。
此非信耶。
椿命曰。
城中人不知有淮安公。
遂拒不納。
蒙人訶責集成。
使之入城。
椿命命左右射之。
皆奔卻而退。
如是數四。
猶不下。
集成深啣而返。
撒禮塔怒。
必欲殺之。
京城解嚴。
○忠州奴隷軍作亂。
遣使安撫。
先是。
蒙兵將至忠州。
州副使于宗柱,判官庾洪翼。
議守城。
宗柱率兩班別抄。
洪翼率奴隷軍襍類別抄。
相猜忌。
及蒙兵至。
宗柱,洪翼。
與兩班等。
皆棄城走。
唯奴隷襍類。
力擊逐之。
蒙兵退。
宗柱等還州。
檢官私銀器。
奴隷軍以蒙兵掠去爲辭。
戶長光立等。
密謀殺奴隷軍之魁。
奴隷輩知之?憤。
乃詐爲會葬者。
吹螺集衆。
先至首謀者家。
火之。
凡豪強素有?者。
搜殺無遺。
遣注書樸文秀等。
安撫之。
〈按。
僿說曰。
今之束伍。
高麗之奴隷軍也。
兩班別抄。
意者寒士無蔭不文者。
充額爲軍。
如越之君子軍也。
賤人善力作。
而畏死之心較輕。
爲士者喜詐諼。
而悅生之心常重。
故危難得力。
在此不在彼也。
今之束伍。
如撫養有術。
他日可恃。
莫此若也。
顧待之不以人理。
任使私門。
百端使役。
縱其酷害。
何其謬哉。
〉 蒙古置達魯花赤于州縣。
置京府州縣達魯花赤七十二人以監之。
達魯花赤。
華言掌印官也。
二月。
崔瑀始議遷都。
先是。
昇天副使尹繗等。
避兵。
潛置家屬于江華。
乃說瑀曰。
江華天塹之地。
可以避亂。
瑀信之。
遣人往審之。
中道爲蒙兵所拘。
至是。
會宰樞及四品以上。
議禦蒙古。
皆言城守拒敵之策。
惟宰樞鄭畒,大集成等。
以爲宜遷都避亂。
時。
瑀聞集成女新寡有姿色。
娶爲後室。
由是。
集成雖敗還。
不問。
所言皆從。
淮安公侹。
偕蒙古使都旦等來。
都旦自言。
我統高麗國事。
欲入處大內。
朝議難之。
閉廣化門以拒之。
及其邀宴。
欲與王連坐。
仍欲留處宮中。
相詰至夕。
然後乃還所舘。
怒郞中閔懷廸不能支待。
杖殺之。
都旦。
契丹人。
性奸黠。
往者請蒙兵到江東。
滅其國兵者也。
三月。
遣使如蒙古營。
撒禮塔執之。
遣通事池義深,錄事洪巨源,金謙等。
賫國贐如蒙營。
撒禮塔怒曰。
前牒事件。
不卽辦來。
執送義深于其主。
餘拘留。
遣舟師三千人。
赴蒙古。
遣西京都領鄭應卿等。
押船三十艘水手三千。
發龍州浦赴蒙。
從其請也。
夏四月。
遣使??殺慈州副使崔椿命。
蒙人釋之。
王以椿命之事問宰樞。
皆請末減。
大集成謂崔瑀曰。
椿命不降。
蒙怒去。
??將不測。
願公殺之。
瑀許諾。
於是。
宰樞皆從其議。
獨兪升旦以爲不可。
瑀不從。
遣內侍李自全。
押椿命至西京。
將斬之。
椿命辭色不變。
蒙官人問此何人歟。
自全曰。
慈州守也。
蒙人曰。
此人於我。
雖逆命。
在爾爲忠臣。
我且不殺。
爾旣與我約和矣。
殺全城忠臣。
可乎。
固請釋之。
崔氏曰。
忠義。
美名也。
雖庸暗之人。
猶知愛敬。
況國君乎。
蒙擁大衆。
壓境而來。
三軍之士。
皆已釋甲。
而國家亦遣使迎降。
是擧一國。
授之賊虜而不知怪也。
豈不爲社稷之深恥乎。
獨椿命固守慈州。
毅然不動。
雖君命有所不受。
觀其拒國瞻之言。
對集成之辭。
其忠奸義膽。
凜不可犯也。
王乃外則迫於強虜。
內則逼於權臣。
必欲置死。
不有蒙人捄解。
則必不免於枉死矣。
嗚呼。
擧一國衣冠搢紳之衆。
而其計出於腥羶夷裔之下。
豈不惜哉。
遣使稱臣于蒙古。
時。
上表稱臣。
而其所需索。
皆不能從。
緻書撒禮塔曰。
前所輸進皇帝物件內。
水獺皮一千領。
旁搜四下。
粗得九百七十七領。
童男女則國法雖上之爲君。
唯配得一箇嫡室。
更無媵妾。
故王族未繁。
臣僚所娶。
不過一妻。
所産或無或有。
若發遣上國。
誰其承襲王位及朝廷有司之職。
諸般工匠。
則我國工匠。
自昔欠少。
兵亂耗散。
莫有地着。
刺繡婦人。
則本來無有。
此皆實告。
伏惟諒察。
其餘皆當承命。
五月。
蒙古使來。
〈元史補。
〉○六月。
王妃柳氏薨。
○崔瑀遣人。
迎廢王于紫燕島。
○葬安惠王後。
〈陵號史闕。
〉○崔瑀脅王。
遷都江華。
殺別抄指諭金世沖。
瑀決意遷都江華。
時。
昇平旣久。
京都戶至十萬。
金碧相望。
人皆重遷。
然畏瑀無敢言者。
兪升旦獨曰。
以小事大。
理也。
事之以禮。
交之以信。
彼亦何名而重困我哉。
棄城郭捐宗廟。
竄伏海島。
苟延歲月。
使邊陲之丁壯。
盡於鋒鏑。
老弱係爲奴虜。
非爲國之長計也。
別抄指諭金世沖。
排門而入。
詰瑀曰。
松京自太祖以下近三百年。
城堅而兵食足。
固當勠力。
以禦社稷。
去此欲安之乎。
大集成以世沖沮議。
請斬以徇。
瑀遂斬世沖。
請王幸江華。
王依違未決。
瑀奪祿轉車百餘兩。
輸家財于江華。
令有司刻日發送五部人戶。
榜示城中曰。
有敢遷延者。
以軍法論。
發二領軍。
營宮闕于江華。
命知門下事金仲龜,知樞密使金仁鏡。
爲王京留守。
以八領軍鎭守。
仁鏡。
卽良鏡也。
〈按。
遼金之興。
高麗能世結歡好。
邊境無虞。
蒙古之盛。
亦非二國之比。
則固當誠心結好。
而前此使介之來。
遇之多不以禮。
崔瑀脅王遷都。
兪升旦之言。
實得其要。
而又愎諫不從。
後來廹令出陸。
剗毀雉堞。
卒至公主內據。
行省外張。
縛君竄君。
如吹輕毛而拉枯木。
人不敢出聲忤視。
此都自瑀賊之錯筭而然矣。
自契丹至蒙古。
凡三變世界。
前覆不戒。
後至胥論。
悲夫。
〉 秋七月。
蒙古使來。
○崔瑀遣使北路諸城。
逐達魯花赤。
遣內侍尹復昌。
往北界。
盡奪達魯花赤弓矢。
至宣州。
〈今宣川。
〉達魯花赤。
射殺復昌。
王至江華。
乙酉。
王發開京。
時。
霖雨彌旬。
泥濘沒脛。
人馬顚仆。
達官及良家婦女。
至有徒跣負載者。
失所號哭者。
不可勝計。
丙戌。
至江華。
入禦客舘。
百官無所止宿。
令諸島徙民。
入山城海島。
時。
國家旣遷都。
逐達魯花赤。
恐蒙兵復至故也。
王京亂。
逐兵馬使金仁鏡。
遣樞密使趙廉卿等。
討平之。
大駕將發京城。
人心?憤。
禦史臺皁隷李通。
乘虛嘯聚畿甸草賊及城中奴隷以反。
逐留守金仁鏡。
遂作三軍。
移牒諸寺。
招集僧徒。
掠取公私錢糓。
王以廉卿將中軍。
李子晟將後軍。
崔瑾將右軍。
往討之。
賊聞三軍自江華來。
遣兵拒之于昇天府〈今豊德〉之東郊。
官軍進擊大破之。
遣別將李甫等。
夜到王京城門。
佯爲賊兵。
紿守門者曰。
我等已破官軍而回。
可速開門。
門者納之。
甫等遂入城。
捕斬李通。
悉誅其黨與。
八月。
西京亂。
遣使安撫。
西京廵撫使閔曦。
與司祿崔滋溫。
謀殺達魯花赤。
西京人聞之曰。
如是則西京之被??。
必如平州矣。
遂作亂。
執滋溫囚之。
留守崔林壽等。
逃竄于楮島。
朝廷遣使安撫之。
參知政事兪升旦卒。
升旦以文行名重一時。
時人謂之人倫龜鑑。
甞自言曰。
吾欲終身行之。
惟不欺二字。
諡文安。
九月。
遣兵馬使李子晟。
討忠州奴隷軍。
平之。
○蒙古復遣撒禮塔。
大擧來侵。
蒙以我國遷都江華。
拘辱達魯花赤。
復遣撒禮塔。
大擧來侵。
移牒數罪。
先是。
西京人洪大純。
與其子福源。
迎降于撒禮塔。
及其還師。
福源因留西京。
今此大擧。
蓋福源召之也。
〈元史補。
〉朝廷遣使。
陳辨於撒禮塔及諸大官人。
且上表蒙主。
陳遷都之由〈元史雲。
十月。
王?遣將軍金寶鼎郞中趙瑞章。
上表陳情。
本史闕。
〉曰。
大兵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