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王還禦本闕。
○九月。
契丹引女眞黃旗子軍。
侵北界。
契丹入女眞。
請黃旗子軍而來。
自婆速府。
渡鴨綠江。
屯古義州城。
丹兵入義靜麟三州之界。
北邊震恐。
〈按。
黃旗子。
女眞別部也。
〉 震麗正宮。
○冬十月。
趙沖擊黃旗子軍。
敗之。
時。
黃旗子軍。
屯麟龍靜等州。
沖與戰。
斬獲五百餘級。
又戰于麟州暗林坪。
大敗之。
殺虜及溺江死者。
不可勝數。
僅三百騎遁去。
十一月。
金就礪有疾。
勑還京。
契丹遂陷預州。
契丹旣得女眞。
兵勢復振。
長驅而來。
屯鹹州。
與我比境。
鷄犬之聲相聞。
就礪在定州。
築鹿角垣。
三周其隍。
留李克仁等四將守之。
移據興元鎭。
就礪回軍。
遇賊於預州〈今屬定平〉栍川。
交綏而退。
忽遘疾。
將佐請歸就醫藥。
就礪曰。
寧爲邊城鬼。
豈可求安於家乎。
疾甚。
勑歸京理疾。
以肩輿至京。
累月乃瘳。
就礪所留兵。
與賊戰于渭州。
敗績。
未幾陷預州。
罷五軍。
以文漢卿,貢天源,李茂功。
爲三軍兵馬使。
契丹移書請糧。
朝廷不許。
遂轉掠高和二州。
罷五軍。
及加發兵。
以漢卿等。
爲中左右三軍禦之。
五軍戰數不利故也。
賊連陷寧仁長平等鎭。
〈寧仁古基。
在今永興府東六十裡。
長平古基。
在今永興府東四十五裡。
〉 十二月。
營新闕于白嶽。
崔忠獻用術士李知識之言。
欲王移禦。
且壞乾元寺。
以禳北兵。
後。
王移禦賢聖寺。
蓋信術者延基之說也。
方契丹之入也。
都省請設祈恩都監禳之。
又設消災佛項無能勝等道塲以禳。
而王親行之不已。
戊寅五年春正月。
用新曆。
知太史局事金德明。
甞爲僧。
妄以陰陽說。
媚崔忠獻得官。
進新曆。
妄意變更。
日官?諫。
心知其非。
莫敢言。
開都目政。
舊例。
都目政在歲抄。
崔忠獻秉政鬻爵。
比因兵??。
人無行貨求官者。
遷延至此。
忠獻皆以不次官其賂者。
曰有戰功也。
雖有功。
非賂不得職。
三月。
賜崔忠獻幾杖。
令視事。
忠獻以年滿七十。
陽欲緻政。
王知其意。
有是命。
夏四月。
納廢王〈煕宗〉女爲妃。
姓柳氏。
是爲安惠王後。
文漢卿有罪流島。
漢卿性貪鄙怯懦。
時。
賊闌入東界。
漢卿擁兵宜州。
逗遛不戰。
聚百工造私物。
利盡錐刀。
及賊來圍。
棄城潛遁。
軍大敗。
以罪流海島。
六月。
北界分道將軍丁公壽。
誘黃旗子渠帥。
執之。
前年。
金元帥亐哥下。
與黃旗子軍戰不克。
渡鴨綠江來奔。
跪公壽馬前請活。
公壽獲而審之遣還。
至是。
黃旗子賈裕。
來屯大夫營。
請與公壽相見。
公壽邀宴鴨江賓舘。
乘醉擒之。
亐哥下聞之。
親詣公壽營謝之。
欲結和親。
因請糧及馬。
公壽聞于朝。
給米三百斛。
秋七月庚午朔。
日食。
○契丹復大擧入邊。
以趙沖爲元帥。
金就礪爲兵馬使。
帥諸將禦之。
時賊日熾。
不能制。
復遣沖等。
王親授鉞送之。
初。
沖恨敗軍。
作詩自勵。
〈詩曰。
萬裡霜蹄容一蹶。
悲鳴不覺換時節。
儻敎造父更加鞭。
踏躪沙塲摧古月。
〉至是。
部伍整齊。
號令嚴明。
秋毫不犯。
諸將莫敢以書生易之。
沖就礪率鄭通寶,吳壽褀,申宣胄,李霖前左右後四軍。
道長湍至洞州。
〈今瑞興縣。
〉遇賊敗之。
進次成州。
〈今成川。
〉以待諸道兵。
汰諸生從軍。
時。
宰樞議。
生徒未登仕版者。
試之以詩。
選取八十人。
其不中者。
皆令從軍。
九月。
趙沖等擊契丹破之。
契丹入保江東城。
慶尙道按察使李勣。
率兵赴援。
賊遮道要害。
沖遣將軍李敦守等。
以迎勣。
密諭避之。
勣曰。
握兵赴戰。
惟恐不遇敵。
遇敵而避。
非勇也。
直衝賊屯而行。
旣而賊從二道。
俱指中軍。
我張左右翼。
皷而前。
賊望風而北。
敦守等與勣來會。
轉軍餉于順州。
〈今順川。
〉賊自殷州〈今殷山〉要之。
沖令勣。
與將軍樸義隣。
敗之于禿山。
賊散而復集。
騎數萬。
盡銳來攻。
我又敗之。
亞將脫剌逃歸。
賊魁又欲引還。
慮我要其歸路。
入保江東城。
時。
西海道防守軍。
與丹兵戰于谷州。
〈今谷山。
〉斬首三百餘級。
西北面兵馬使金君綏。
敗契丹于肅州。
君綏。
敦中之子也。
文學富贍。
代趙沖爲西北面兵馬使。
以淸白愛民稱。
契丹兵至肅州〈今肅川〉永淸〈今永柔〉之境。
君綏率諸城兵擊之。
斬四百三十餘級。
冬十二月。
蒙古及東眞兵。
至岱州。
遣使行營。
約同伐契丹。
蒙古遣其元帥哈眞及紮剌。
〈元史。
作哈隻吉及箚剌。
〉率兵一萬。
與東眞萬奴所遣完顔子淵兵二萬。
聲言討丹賊。
攻和〈永興〉猛〈孟山〉順〈順川〉德〈德川〉四城。
破之。
直指江東城。
麟州都領洪大純。
降蒙古。
會。
天大雪。
餉道不繼。
賊堅壁以疲之。
哈眞患之。
遣通事。
牒元帥府曰。
皇帝以契丹兵。
逃在爾國。
于今三年。
未能掃滅。
故遣兵討之。
爾國惟兵糧是助。
且言帝命破賊之後。
約爲兄弟。
於是。
以尙書省牒答曰。
大國興兵救患。
凡所指揮。
悉皆應副。
趙沖欲遣人詗之。
而難其人。
中軍判官金良鏡請行曰。
吾甞聞蒙古布陣。
取法孫吳。
予少讀其書習知之。
敢請。
許之。
遣良鏡。
率精兵一千。
輸米一千石。
與之會。
哈眞子淵等。
方攻丹兵于岱州。
〈今未詳。
〉屯州西禿山。
良鏡往見之。
兩帥宴慰。
極歡而罷。
良鏡就州西門外。
結方陣。
兩帥登高而望之。
良鏡軍容整肅。
良鏡使才人〈按。
東俗。
以倡優之年少善筋鬥者。
謂之呈才人。
〉列軍前。
皷譟作襍戱。
又使善射者。
遙射城中。
矢入州城。
丹兵皆奔避。
哈眞等稱嘆不已。
請良鏡置之上座。
宴樂慰之曰。
請兩國約爲兄弟。
當白國王。
受文牒來。
我且還奏皇帝。
良鏡。
義珍之四世孫。
以琴儀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儀初名克儀。
奉化人。
明宗朝擢魁科。
籍內侍。
煕宗朝。
屢遷至知奏事。
久典機要。
奏對稱旨。
王倚以爲重。
至是八關會。
?吏以事扼隊正喉。
軍將呼譟。
亂擲瓦礫。
飛過宰相幕。
儀大怒。
庭立厲聲罵曰。
若等在君臣大會。
敢爾耶。
苟爲亂。
先殺老夫。
軍將稍沮。
亂不得作。
己卯六年春正月。
趙沖,金就礪。
會蒙眞兵。
攻契丹于江東城。
降之。
諸軍解嚴。
時。
蒙眞兵。
雖以破丹救我爲名。
然蒙於夷狄中最兇悍。
且未甞與本國有舊好。
中外人心震駭。
朝議亦依違。
久未往犒。
獨沖不疑。
馳聞不已。
蒙古怒其稽緩。
訶責甚急。
沖隨宜和解之。
哈眞屢責添兵。
諸將皆憚於行。
金就礪曰。
國之利害。
正在今日。
事不辭難。
臣子之職。
請自行。
沖不許。
固請。
許之。
就礪乃與知兵馬事韓光衍。
領十將軍兵及神騎大角內廂精卒。
往焉。
哈眞使告就礪曰。
果欲與我結好。
當先遙禮蒙古皇帝。
次禮萬奴皇帝。
就礪曰。
天無二日。
民無二王。
天下安有二帝耶。
於是。
隻拜蒙古皇帝。
就礪長身美鬚髯。
哈眞見其狀?魁偉。
又聞其言。
大奇之。
引與同坐。
約爲兄弟。
以就礪年長。
兄事之。
謂就礪曰。
吾征伐六國。
所見貴人多矣。
未有如兄者。
重兄之故。
視麾下士。
亦如一家。
臨別。
執手出門。
扶腋上馬。
居數日。
沖亦引兵來。
哈眞引坐上座。
亦兄事之。
蒙古俗好以銛刀刺肉。
賓主相啗。
往復不容瞥。
我軍士素號勇者。
莫不有難色。
沖,就礪。
跪起承迎甚熟。
哈眞等極歡。
哈眞善飮。
與沖校優劣。
約不勝者罰之。
沖引滿輒釂。
畧無醉色。
及闋擧一盃。
不飮曰。
若勝而如約。
公必受罰。
主人而罰客。
可乎。
哈眞重其言而大悅。
約詰朝辛巳。
會江東城下。
去城三百步而止。
哈眞自城南門至東門。
鑿池廣深十尺。
西門以北。
委完顔子淵。
東門以北。
委就礪。
皆令鑿隍。
以防逃逸。
賊勢窘。
賊魁??捨王子。
自縊死。
其將卒男女並五萬餘人。
開門出降。
哈眞與沖等。
行視投降之狀。
王子妻息及僞丞相平章以下百餘人。
皆斬於陣前。
其餘悉寬其死。
哈眞曰。
我等來自萬裡。
與貴國合力破賊。
千載之幸也。
禮當往拜國王。
吾軍頗衆。
難於遠行。
但遣使陳謝耳。
乃與沖等同盟曰。
兩國永爲兄弟。
萬世子孫。
無相忘也。
歸虜俘男女七百口。
及我國被掠人二百口于我。
其餘悉以自隨。
賜沖就礪等襍物甚厚。
沖以契丹俘虜。
分送各道州縣。
擇閑曠之地。
俾之聚居。
量給土田。
業農爲民。
俗號契丹塲。
崔氏曰。
趙文正文武全才。
出將入相。
當遼孽入冦蒙兵壓境之日。
與金威烈。
同心禦侮。
從容杯酒。
卻敵如神。
國家賴安。
徐煕,姜邯贊。
不得專美於前矣。
豈非所謂英雄豪傑間世之人物乎。
李氏〈齊賢〉曰。
崔氏父子。
繼世秉政。
內擁堅甲。
以專威權。
外委羸兵。
以責攻戰。
當斯之時。
欲以有爲。
其亦難矣。
爾乃金宗訖籙。
遼孽搆??。
窺我土疆。
圖爲巢穴。
遠鬪窮冦。
鋒不可當。
蒙將壓境。
徵師討賊。
順之則莫委其情。
逆之則必生他變。
安危之機。
間不容髮。
就礪乃能左提右挈。
遠交近攻。
定宗盟於經綸之始。
安邦基於呼吸之間。
豈非魁傑才智之臣。
而社稷之靈。
有以陰相者歟。
蒙古帥哈眞。
遣人傳其國詔。
庚寅。
哈眞遣蒲裡帒完等十人。
賫蒙古主詔。
來請講和。
王令百官。
冠帶迎詔。
蒲裡帒完等。
至舘外。
遲留不入。
問國王不親迎。
再三詰之。
遂乘馬入舘門。
翌日。
王引見于大觀殿。
蒙使皆毛衣冠佩弓矢。
直上殿。
出懷中書。
執王手授之。
王色變。
左右遑遽失措。
侍臣崔先旦泣曰。
豈可使醜虜。
近至尊耶。
設有荊軻之變。
必不及矣。
遂請出。
使服我國衣冠。
入殿行私禮。
但揖而不拜。
及還。
贈金銀器紬布獺皮有差。
二月。
蒙眞兵還。
己未。
蒙眞兵撤而北歸。
趙沖等護至義州。
哈眞執沖手泣別。
完顔子淵。
亦奇沖爲人曰。
趙元帥奇偉非常人。
高麗有此人。
殆天賜也。
沖甞被酒。
枕子淵膝而睡。
子淵恐其驚寤。
畧不動。
其敬重如此。
哈眞以東眞官人及傔從四十一人。
留義州曰。
爾等習高麗語。
以待吾復來。
三月。
遣使迎廢王于喬桐縣。
○賜崔忠獻姓王氏。
兪氏曰。
漢唐帝王。
或有賜臣國姓者。
多在夷狄內附及起自微賤。
功存社稷者。
附宗籍以寵榮之。
其無經據。
已不足取。
高宗何取而賜忠獻宗姓也。
其意不過媚悅其心而已。
其衰懦愉苟。
不足有爲。
可知矣。
趙沖等凱還。
時。
沖欲留西京第軍功。
崔忠獻恐生變。
飛書促還。
忌沖等功。
停迎迓禮。
及論功。
忠獻主之。
有功者無賞。
人多?之。
〈按。
是時。
崔忠獻之罪。
上通于天。
趙沖等以得勝之兵。
爲倡義之軍。
傳檄州郡。
曉諭都民。
令卽內應。
聲罪緻討。
則元惡可以擒戮。
而計不出此。
惜哉。
〉 以趙沖守太尉中書門下平章事。
○夏六月。
郞將奇仁甫。
謀誅崔忠獻。
不克被殺。
○太白經天。
○秋七月。
崔忠獻殺校尉孫永等。
永等飮於市。
私言有戰功而不得賞。
人有告忠獻者。
忠獻遣家兵捕之。
並其黨百餘人。
悉斬之。
八月。
地震。
○九月。
蒙古使來。
先是。
蒙古與東眞兵。
來屯鎭溟城〈縣基在今德源南二十四裡〉外。
督納歲貢。
至是。
蒙古使十餘人。
偕東眞國人。
來督貢。
崔忠獻死。
忠獻有疾。
上表辭職。
又請還賜姓。
悉放內外囚徒。
會。
月犯熒惑。
太史奏貴人死。
忠獻惡之。
招集樂工數十。
奏樂竟日。
是夜。
忠獻死。
百官縞素會葬。
羽葆皷吹旗常。
擬於王者。
初。
忠獻有小子珦。
多膽氣。
而家臣柳松節,金德明,池允深,樸俊文之徒。
皆與崔瑀貳。
見忠獻疾篤。
謀欲殺瑀立珦。
忠獻之將死也。
密敎瑀。
陰爲團束。
以備非常。
故人不敢動。
德明反以其謀告瑀。
瑀遂捕三人流之。
道殺俊文。
於是。
內外大權。
復一歸於瑀矣。
忠獻起於微賤。
兇暴殘虐。
秉政二十四年。
貪財好色。
鬻爵賣獄。
生殺出其手。
威權赫然。
擧國惴慄。
人主拱手聽命而已。
朝廷文武之官。
皆其所籠絡者。
故一朝身死而權柄不移。
子孫能世執國命焉。
冬十月。
義州人韓恂,多智等。
作亂。
遣李克偦等。
將三軍討之。
時。
邊城守臣。
搥剝日甚。
恂智等。
因民不堪。
遂作亂。
殺防守將軍趙宣及其守李棣以叛。
自稱元帥。
署置監倉使及?官。
擅發國倉。
西北諸城皆響應。
先是。
朔州分道將軍黃龍弼。
貪暴。
用刑慘酷。
州人知其意在求貨。
賂以官藏銀器。
至是。
龍弼廵至安北都護府。
〈今安州。
〉賊來攻府。
齊聲唱曰。
朔州銀器。
宜速還之。
龍弼慚憤自刎。
朝廷遣將軍趙廉卿,郞中李公老等。
招撫之。
又以李克偦將中軍。
李迪儒將後軍。
金就礪將右軍。
討之。
克偦尋召還。
金就礪代之。
下 庚辰七年春正月。
彗星見。
○鄭邦輔,文惟弼。
有罪貶外。
時。
平章事鄭邦輔及文惟弼。
皆諂事忠獻。
瀆貨無厭。
其餘安永麟,柳庇,文俊弼,李貞壽,崔守雄,李世芬,高世霖,洪文叙,李允恭,崔孝全,宋自恭,李元美,崔謐等。
亦貨賂忠獻。
或爲按察。
或爲分?。
或求巨州。
剝民髓血。
人莫敢言。
時。
義州宣諭使趙廉卿。
還言。
義州叛民五十餘人。
至嘉州〈今嘉山〉呼訴曰。
兵馬使趙沖,金君綏,丁公壽等。
淸白愛民。
餘皆貪殘。
民不堪其苦而叛。
崔瑀聞之。
以永麟等十三人。
分配諸島。
貶邦輔爲安東副使。
惟弼安西副使。
於是。
瀆貨之風稍息。
〈按。
貪贓之源有二。
嬖倖用事也。
權臣專命也。
以毅明爲君。
而貨賄流於公門。
以忠獻爲臣。
而黜陟由於私室。
闒冗彙進。
賢士沉廢。
終焉民散而國不國矣。
劫盜殺越。
不過若幹。
而罪在不赦。
貪吏犯法。
闔境被害。
而多置不問。
何哉。
噫。
明臣霍鞱言曰。
贓官入京。
餽大臣。
賄銀千兩。
在外。
剝民錢數萬矣。
武臣餽大臣。
賄銀萬兩。
在外。
剝軍士膏血數萬矣。
蓋甞私取百倍之賄。
惟用一倍之利。
餌啖大臣。
買售聲譽。
結爲應援。
因得陞擢。
或緩考察。
必得保全。
此刺骨之言也。
此而不治。
國未有不亡者也。
其治之奈何。
必嚴其法。
重者必殺無已。
而藉其産業。
宰相之引譽薦用者。
必同其罪。
然後進廉退之士。
絶奢侈之習。
則庶乎可矣。
〉 崔瑀流其弟珦于海島。
瑀繼執國命。
欲收聲譽。
以父所畜金銀珍玩獻王。
以所奪公私田民。
各還其主。
多拔寒士。
以收人望。
初。
忠獻授人爵。
視賂多少。
時。
求八品者甚衆而官少。
於是。
陞五部錄事及史官翰林。
爲八品。
瑀以爲先王舊制不必改。
遂並復爲權務官。
流其弟寶城伯珦及忠獻家臣婢妾等于諸島。
平章事琴儀。
緻仕。
○二月。
赤?亘天。
○韓恂,多智等。
以義州附東眞。
兵馬使金君綏。
諭金元帥亐哥下誘誅之。
西賊平。
恂,智等。
以淸川江爲界。
投東眞。
潛引金元帥亐哥下。
令屯義州。
自領諸城兵。
屯博州爲聲援。
兵馬使金君綏及宣撫使李公老。
議遣郞將尹忠孝等。
寄書亐哥下。
開陳本末。
諭以??福。
責其違盟。
亐哥下悟。
佯怒。
卽囚忠孝等。
召恂智等宴慰。
幷及諸城賊魁甚厚。
因?其姓名。
翌日。
伏兵設宴。
酒酣。
伏發捕之。
幷其黨悉斬之。
凾送其首。
忠孝等幷賫亐哥下牒文還。
時。
三軍請理諸城從逆之罪。
金就礪曰。
殲厥渠魁。
脅從罔治。
大軍所臨。
如火燎原。
無辜受??多矣。
況因丹冦。
關東爲墟。
今又縱兵。
自撤藩籬。
可乎。
餘悉不問。
王以銀酒器及苧紬布各五十匹,廣平布五百匹,米千石。
遺亐哥下。
酬其功。
〈按。
亐哥下金亡道隔不能歸。
據我西北界。
與東眞侵我邦。
後不知所終。
〉 流知兵馬事金君綏于漢南。
君綏之貽書亐哥下也。
不先報中軍使金就礪。
就礪嗛之。
乃囚君綏管下錄事。
會有盧仁綏者。
與君綏有隙。
因譖于就礪及崔瑀。
遂流君綏于漢南。
〈今水原。
〉時人莫不寃之。
三月。
右諫議大夫李仁老卒。
仁老。
〈字眉叟。
〉?之曾孫。
自幼能屬文。
又善書。
庚癸之亂。
祝髮遊山。
後擢魁科。
出入史翰十四年。
與當時名儒吳世材,林椿,趙通,皇甫沆,鹹淳,李湛之爲友。
世比江左七賢。
性褊急忤時。
不大用。
〈仁老甞賦元宵禦座燈籠一絶。
風細不敎燈燼落。
更長漸見玉蟲生。
須知一片丹心在。
欲補重瞳日月明。
明宗大加稱賞。
所著銀?集二十卷。
後集四卷。
雙明齋集三卷。
破閑集三卷。
行于世。
〉○吳世材。
〈字德全。
〉高敞人。
手寫六經以讀。
日誦周易。
天才俊逸。
登第。
性踈儁少檢。
不容於世。
仁老三上書薦之。
竟不得官。
僑寓東京。
窮困而卒。
與李奎報爲忘年友。
奎報私諡玄靜先生。
林椿。
〈字耆之。
〉西河〈今醴泉〉人。
以文章鳴世。
屢擧不第。
庚癸變。
闔門遭??。
避地江南。
後還京。
卒不就一名。
窮阨而死。
其詩文。
海東以布衣雄者。
一人而已。
〈仁老集其遺文。
爲西河集六卷。
行于世。
〉趙通。
〈字亦樂。
〉玉果人。
軀幹魁梧。
貫穿百家。
寬仁恭儉。
待人以信。
甞奉使如金。
會有徵詰。
三年覊留。
金人愛其才及節操。
乃遣還。
官至左諫議。
〈仁老甞贈詩曰。
今我與夫子。
豈是愛簪紱。
散盡東海金。
行採西山蕨。
〉沆。
〈字若水。
〉安定人。
文辭宏放。
甞爲忠州判官。
林椿許其淸直。
比之鏡弦。
淳。
〈字子眞。
〉以文章節行名。
湛之。
慶州人。
又有李淳牧,李需。
並以應韻走筆名。
而淳牧不廉。
需有穢行。
不齒士流。
麗代文章。
此時爲盛。
時人作翰林別曲。
有曰元淳〈兪升旦字〉文。
仁老詩。
公老四六。
李正言〈奎報〉陳翰林〈澕〉雙韻走筆。
劉沖基對策。
閔光鈞經義。
良鏡詩賦。
爲世歆艶如是。
夏四月。
義州復叛。
金就礪遣將討平之。
就礪遣郭元固,宗周賚等。
往義州。
安集遺民。
周賚貪婪喜誅殺。
州人?之。
引賊黨尹昌等。
踰城入殺周賚。
元固等奔還。
就礪更遣人。
諭以??福。
繼遣大將軍趙廉卿。
以兵五千討之。
昌等逃。
賊黨瓦解。
時。
丹兵餘衆。
竄伏寧遠山中。
時出爲盜。
就礪擊破之。
北境以安。
六月。
太白經天。
○秋九月。
守太尉中書門下侍郞平章事趙沖卒。
沖爲人。
風姿魁偉。
外莊內和。
遇士愉愉。
不施戟級。
三掌文闈。
時稱得人。
出入將相。
朝野倚重。
平時未甞露稜角。
世徒知其爲寬厚豁達長者。
及持大兵臨大事。
然後乃知爲磊落不凡之器。
爲相。
開獨樂園于東??。
公餘。
引賢士大夫。
琴酒自娛。
宰相好客。
世莫及也。
及卒。
年五十。
諡文正。
冬十一月。
太白經天。
○十二月。
有星孛于北鬥。
辛巳八年春二月。
王幸奉恩寺。
觀燃燈。
是後。
遊幸頗數。
夏五月甲申朔。
日食。
○封崔瑀爲晉陽侯。
不受。
○六月。
太白經天。
○秋八月。
平章事柳光植卒。
光植。
全州人。
淸儉沉重。
嘗倅靈巖。
政尙淸嚴。
吏畏民懷。
歷揚中外。
皆有聲績。
緻仕以後。
逍遙自適。
世稱壽富雙全。
諡戴肅。
蒙古使著古與等來。
蒙古皇太弟。
遣著古與等。
來索土物獺皮一萬領,細紬三千匹,細苧二千匹,綿子一萬觔,龍團墨千丁,筆二百管,紙十萬張。
其餘需索。
不可勝紀。
著古與等。
又出懷中物。
投王前。
皆年前所與麁紬布也。
遂不赴宴。
又傳元帥紮剌等書。
徵求亦繁。
蒙古安隻女大王。
繼遣這可等及女使一人。
來督國贐。
崔瑀曰。
前來者尙未暇應接。
況後至者乎。
宜令邊臣諭還。
人謂蒙釁自此始矣。
著古與等。
怒舘待不滿意。
張弓持杖。
或射或擊。
舘伴崔珙等。
奔走出門。
卽下鑰。
王患其谿壑難充。
命蔔于太廟。
召羣臣問後來蒙使迎接可否。
皆曰。
若不迎接。
彼必來侵。
豈可以寡弱敵其衆強乎。
王不悅。
王以將軍金希磾。
知詩禮善辭語。
命爲類會使。
使擯蒙使。
這可等責其不卽迎接。
希磾曰。
迎迓之禮與國贐。
敢不盡心。
然君在都護府。
手射一人。
死生未可知。
若生則君之福也。
死則一行必見拘留。
這可等慚服。
一聽希磾處分。
蒙古又遣喜速不花等來。
王宴饗蒙使。
將佩弓矢赴宴。
希磾曰。
兩國交好。
皆具禮服相見。
今以戎服赴宴。
如禮何。
卽解之。
是歲蒙古使凡四來。
東眞使亦必隨之。
東眞使唱曰。
東君初報暖。
希磾卽對曰。
北帝已收寒。
使曰。
有何意而賦此句。
答曰。
君以春意唱。
吾亦以春事和之。
使不復詰。
希磾隨事接應。
不失辭令。
得其歡心。
〈按。
小大之不敵久矣。
是時。
蒙古起於漠北。
呑滅諸國。
廹蹙完顔。
奄有中國之半。
而東眞納降。
遼瀋一帶亦爲其有矣。
高麗當謹之於始。
無失其意。
則可以無患。
仁宗首先事金。
百年無兵。
高宗應酬失當。
幾緻覆亡。
利害較然矣。
爲高宗計。
自哈眞還歸之後。
卽揀臣僚。
報謝蒙主。
定條約通歲聘。
則今日之蒙古。
亦如前日之完顔矣。
安有入島出陸。
築城撤城。
生靈塗炭社稷丘墟之辱哉。
噫。
計不出此。
力弱而虛張。
禮簡而緻怒。
不自量而挑??。
何哉。
事大交隣。
辭命爲重。
交之以禮。
示之以誠。
消??於未萌。
緻欵以接歡。
捨言語何以哉。
是以。
春秋貴辭令。
若金希磾者。
可謂知此義者也。
〉 冬十二月。
以李延壽爲門下侍郞。
金義元爲中書侍郞並同平章事。
○崔瑀自爲參知政事吏兵部尙書判禦史臺事。
○以金就礪爲樞密院使。
壬午九年春正月。
城宜州和州鐵關。
崔瑀發南軍。
城宜州等要害之地。
以備蒙古。
知奏事金仲龜曰。
比來州郡民皆流亡。
今無警急。
而遽又徵發。
則邦本不固。
將若之何。
瑀不聽。
凡四旬而畢功。
秋七月。
彗星出三台。
尋見西北方。
長二十尺。
晝見。
韓恂餘黨復叛。
引東眞兵。
入冦靜州。
邊將擊敗之。
初。
恂多智餘黨。
分配海島。
後遇赦還鄕。
至是。
復引東眞兵萬餘人。
入靜州。
遂侵義州。
守將與戰敗。
麟州人將翻城應賊。
守將知之。
勒兵襲東眞兵。
斬數百級。
賊遂退走。
朝廷遣兵馬使李廸儒等。
發西京兵捕之。
八月。
太白經天。
○神宗妃金氏薨。
○葬宣靖太後于眞陵。
○冬十月。
蒙古使來。
著古與等來。
察納欵之實也。
〈元史補。
〉 十二月。
以崔甫淳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癸未十年春正月。
樞密副使吳壽祺。
謀亂誅之。
壽祺與將軍崔兪恭,金季鳳等。
宴重房諸將於其家。
謀欲盡殺文臣。
以報私?。
事覺貶之。
尋遣人殺壽祺。
設帝釋道塲於修文殿。
兪氏曰。
修文殿。
乃人主與儒臣講學論道之處也。
麗代醮祀之煩。
不足深責。
而至設於修文。
則已甚矣。
當時文敎之否塞。
可想。
夏五月。
倭冦金州。
〈倭冦始此。
〉○東眞使來。
○亐哥下冦邊。
義州分道將軍金希磾。
襲擊敗之。
○六月。
以兪升旦爲禮部侍郞。
升旦。
仁同人。
沉訥謙遜。
博聞強記。
尤工於古文。
經史奧義。
辨釋無疑。
尙書樸仁碩。
有藻鑑。
見之曰。
此照夜神珠。
王甞受學升旦。
久斥不用。
至是。
以守宮丞。
擢拜是職。
遂爲師傅。
恩眷甚厚。
秋八月。
西京地震。
○蒙古使來。
蒙古宣差山朮?等十二人。
復以皇太弟國王書。
趣貢獻。
〈元史補。
〉 九月庚子朔。
日食。
○冬十月。
親設消災道塲于宣慶殿。
時。
兩界五道。
皆設鎭兵法席。
王以爲。
供費皆出於民。
欺佛欺天。
何福之有。
遂出內庫銀甁三百口。
分給慶尙,全羅,忠淸道。
甲申十一年春正月。
蒙古東眞。
並遣使來。
蒙古使紮古也等來。
東眞復遣使牒告蒙古成吉思。
師老絶域。
不知存亡。
故已絶舊好。
請於本國靑州貴國定州。
各置榷塲。
依前買賣。
時蒙主伐夏不還。
故萬奴復叛。
改稱東夏。
宰樞會崔瑀第。
議接蒙眞兩國使之禮。
厚接蒙使而遣之。
蒙使至鴨綠江。
盡棄紬布等物。
但持獺皮而去。
二月。
金吾池水赤。
○三月。
東眞使來。
○亐哥下侵靜州。
○夏四月。
刑部奏獄空。
兪氏曰。
是時權兇執國。
中外多事。
衣冠屠戮。
盜賊蜂起。
刑獄之煩。
莫此時爲甚。
而有司奏以獄空。
亦獨何哉。
不過諂媚崔瑀。
贊頌功德而已。
與哀平之末頌王莽者。
何異哉。
秋七月。
大將軍李克仁。
謀誅崔瑀。
不克被殺。
崔兪恭,金季鳳等旣貶。
與克仁謀殺瑀。
瑀知之。
殺克仁及兪恭,季鳳等。
流其黨五十餘人。
辭連樞密使金仲龜等。
皆流遠島。
冬十一月。
蒙古使著古與等來。
○十二月。
右副承宣李公老卒。
公老能文章工四六。
登第。
調安邊判官。
出私財代民賦。
以最徵入。
爲崔忠獻所擯。
不用者幾十年。
後以禮部郞中。
爲趙沖判官。
獻擒賊之策。
多有中者。
累遷官。
所至。
剖決如流。
民多稱服。
及爲承宣。
王倚爲腹心。
將大用。
未幾卒。
家無擔石。
是歲。
停金年號。
時。
金爲蒙古所困。
國勢垂亡。
彼此使命中絶已久。
至是。
停其年號。
乙酉十二年春正月。
盜殺蒙古使著古與。
蒙自結好之後。
使價往來不絶。
至是。
蒙使著古與等。
還渡鴨綠。
中道爲盜所殺。
後聞亐哥下殺之也。
時。
亐哥下及東眞。
惡我與蒙古結好。
欲構釁。
冦我邊則着蒙古服。
遮截蒙使則着我服。
故莫得以辨也。
後。
蒙使過東眞。
萬奴言高麗背你。
愼勿前去。
使不聽。
且欲驗眞僞。
遂行。
萬奴先遣人於兩國界山谷間。
僞爲我服。
潛伏射
○九月。
契丹引女眞黃旗子軍。
侵北界。
契丹入女眞。
請黃旗子軍而來。
自婆速府。
渡鴨綠江。
屯古義州城。
丹兵入義靜麟三州之界。
北邊震恐。
〈按。
黃旗子。
女眞別部也。
〉 震麗正宮。
○冬十月。
趙沖擊黃旗子軍。
敗之。
時。
黃旗子軍。
屯麟龍靜等州。
沖與戰。
斬獲五百餘級。
又戰于麟州暗林坪。
大敗之。
殺虜及溺江死者。
不可勝數。
僅三百騎遁去。
十一月。
金就礪有疾。
勑還京。
契丹遂陷預州。
契丹旣得女眞。
兵勢復振。
長驅而來。
屯鹹州。
與我比境。
鷄犬之聲相聞。
就礪在定州。
築鹿角垣。
三周其隍。
留李克仁等四將守之。
移據興元鎭。
就礪回軍。
遇賊於預州〈今屬定平〉栍川。
交綏而退。
忽遘疾。
將佐請歸就醫藥。
就礪曰。
寧爲邊城鬼。
豈可求安於家乎。
疾甚。
勑歸京理疾。
以肩輿至京。
累月乃瘳。
就礪所留兵。
與賊戰于渭州。
敗績。
未幾陷預州。
罷五軍。
以文漢卿,貢天源,李茂功。
爲三軍兵馬使。
契丹移書請糧。
朝廷不許。
遂轉掠高和二州。
罷五軍。
及加發兵。
以漢卿等。
爲中左右三軍禦之。
五軍戰數不利故也。
賊連陷寧仁長平等鎭。
〈寧仁古基。
在今永興府東六十裡。
長平古基。
在今永興府東四十五裡。
〉 十二月。
營新闕于白嶽。
崔忠獻用術士李知識之言。
欲王移禦。
且壞乾元寺。
以禳北兵。
後。
王移禦賢聖寺。
蓋信術者延基之說也。
方契丹之入也。
都省請設祈恩都監禳之。
又設消災佛項無能勝等道塲以禳。
而王親行之不已。
戊寅五年春正月。
用新曆。
知太史局事金德明。
甞爲僧。
妄以陰陽說。
媚崔忠獻得官。
進新曆。
妄意變更。
日官?諫。
心知其非。
莫敢言。
開都目政。
舊例。
都目政在歲抄。
崔忠獻秉政鬻爵。
比因兵??。
人無行貨求官者。
遷延至此。
忠獻皆以不次官其賂者。
曰有戰功也。
雖有功。
非賂不得職。
三月。
賜崔忠獻幾杖。
令視事。
忠獻以年滿七十。
陽欲緻政。
王知其意。
有是命。
夏四月。
納廢王〈煕宗〉女爲妃。
姓柳氏。
是爲安惠王後。
文漢卿有罪流島。
漢卿性貪鄙怯懦。
時。
賊闌入東界。
漢卿擁兵宜州。
逗遛不戰。
聚百工造私物。
利盡錐刀。
及賊來圍。
棄城潛遁。
軍大敗。
以罪流海島。
六月。
北界分道將軍丁公壽。
誘黃旗子渠帥。
執之。
前年。
金元帥亐哥下。
與黃旗子軍戰不克。
渡鴨綠江來奔。
跪公壽馬前請活。
公壽獲而審之遣還。
至是。
黃旗子賈裕。
來屯大夫營。
請與公壽相見。
公壽邀宴鴨江賓舘。
乘醉擒之。
亐哥下聞之。
親詣公壽營謝之。
欲結和親。
因請糧及馬。
公壽聞于朝。
給米三百斛。
秋七月庚午朔。
日食。
○契丹復大擧入邊。
以趙沖爲元帥。
金就礪爲兵馬使。
帥諸將禦之。
時賊日熾。
不能制。
復遣沖等。
王親授鉞送之。
初。
沖恨敗軍。
作詩自勵。
〈詩曰。
萬裡霜蹄容一蹶。
悲鳴不覺換時節。
儻敎造父更加鞭。
踏躪沙塲摧古月。
〉至是。
部伍整齊。
號令嚴明。
秋毫不犯。
諸將莫敢以書生易之。
沖就礪率鄭通寶,吳壽褀,申宣胄,李霖前左右後四軍。
道長湍至洞州。
〈今瑞興縣。
〉遇賊敗之。
進次成州。
〈今成川。
〉以待諸道兵。
汰諸生從軍。
時。
宰樞議。
生徒未登仕版者。
試之以詩。
選取八十人。
其不中者。
皆令從軍。
九月。
趙沖等擊契丹破之。
契丹入保江東城。
慶尙道按察使李勣。
率兵赴援。
賊遮道要害。
沖遣將軍李敦守等。
以迎勣。
密諭避之。
勣曰。
握兵赴戰。
惟恐不遇敵。
遇敵而避。
非勇也。
直衝賊屯而行。
旣而賊從二道。
俱指中軍。
我張左右翼。
皷而前。
賊望風而北。
敦守等與勣來會。
轉軍餉于順州。
〈今順川。
〉賊自殷州〈今殷山〉要之。
沖令勣。
與將軍樸義隣。
敗之于禿山。
賊散而復集。
騎數萬。
盡銳來攻。
我又敗之。
亞將脫剌逃歸。
賊魁又欲引還。
慮我要其歸路。
入保江東城。
時。
西海道防守軍。
與丹兵戰于谷州。
〈今谷山。
〉斬首三百餘級。
西北面兵馬使金君綏。
敗契丹于肅州。
君綏。
敦中之子也。
文學富贍。
代趙沖爲西北面兵馬使。
以淸白愛民稱。
契丹兵至肅州〈今肅川〉永淸〈今永柔〉之境。
君綏率諸城兵擊之。
斬四百三十餘級。
冬十二月。
蒙古及東眞兵。
至岱州。
遣使行營。
約同伐契丹。
蒙古遣其元帥哈眞及紮剌。
〈元史。
作哈隻吉及箚剌。
〉率兵一萬。
與東眞萬奴所遣完顔子淵兵二萬。
聲言討丹賊。
攻和〈永興〉猛〈孟山〉順〈順川〉德〈德川〉四城。
破之。
直指江東城。
麟州都領洪大純。
降蒙古。
會。
天大雪。
餉道不繼。
賊堅壁以疲之。
哈眞患之。
遣通事。
牒元帥府曰。
皇帝以契丹兵。
逃在爾國。
于今三年。
未能掃滅。
故遣兵討之。
爾國惟兵糧是助。
且言帝命破賊之後。
約爲兄弟。
於是。
以尙書省牒答曰。
大國興兵救患。
凡所指揮。
悉皆應副。
趙沖欲遣人詗之。
而難其人。
中軍判官金良鏡請行曰。
吾甞聞蒙古布陣。
取法孫吳。
予少讀其書習知之。
敢請。
許之。
遣良鏡。
率精兵一千。
輸米一千石。
與之會。
哈眞子淵等。
方攻丹兵于岱州。
〈今未詳。
〉屯州西禿山。
良鏡往見之。
兩帥宴慰。
極歡而罷。
良鏡就州西門外。
結方陣。
兩帥登高而望之。
良鏡軍容整肅。
良鏡使才人〈按。
東俗。
以倡優之年少善筋鬥者。
謂之呈才人。
〉列軍前。
皷譟作襍戱。
又使善射者。
遙射城中。
矢入州城。
丹兵皆奔避。
哈眞等稱嘆不已。
請良鏡置之上座。
宴樂慰之曰。
請兩國約爲兄弟。
當白國王。
受文牒來。
我且還奏皇帝。
良鏡。
義珍之四世孫。
以琴儀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儀初名克儀。
奉化人。
明宗朝擢魁科。
籍內侍。
煕宗朝。
屢遷至知奏事。
久典機要。
奏對稱旨。
王倚以爲重。
至是八關會。
?吏以事扼隊正喉。
軍將呼譟。
亂擲瓦礫。
飛過宰相幕。
儀大怒。
庭立厲聲罵曰。
若等在君臣大會。
敢爾耶。
苟爲亂。
先殺老夫。
軍將稍沮。
亂不得作。
己卯六年春正月。
趙沖,金就礪。
會蒙眞兵。
攻契丹于江東城。
降之。
諸軍解嚴。
時。
蒙眞兵。
雖以破丹救我爲名。
然蒙於夷狄中最兇悍。
且未甞與本國有舊好。
中外人心震駭。
朝議亦依違。
久未往犒。
獨沖不疑。
馳聞不已。
蒙古怒其稽緩。
訶責甚急。
沖隨宜和解之。
哈眞屢責添兵。
諸將皆憚於行。
金就礪曰。
國之利害。
正在今日。
事不辭難。
臣子之職。
請自行。
沖不許。
固請。
許之。
就礪乃與知兵馬事韓光衍。
領十將軍兵及神騎大角內廂精卒。
往焉。
哈眞使告就礪曰。
果欲與我結好。
當先遙禮蒙古皇帝。
次禮萬奴皇帝。
就礪曰。
天無二日。
民無二王。
天下安有二帝耶。
於是。
隻拜蒙古皇帝。
就礪長身美鬚髯。
哈眞見其狀?魁偉。
又聞其言。
大奇之。
引與同坐。
約爲兄弟。
以就礪年長。
兄事之。
謂就礪曰。
吾征伐六國。
所見貴人多矣。
未有如兄者。
重兄之故。
視麾下士。
亦如一家。
臨別。
執手出門。
扶腋上馬。
居數日。
沖亦引兵來。
哈眞引坐上座。
亦兄事之。
蒙古俗好以銛刀刺肉。
賓主相啗。
往復不容瞥。
我軍士素號勇者。
莫不有難色。
沖,就礪。
跪起承迎甚熟。
哈眞等極歡。
哈眞善飮。
與沖校優劣。
約不勝者罰之。
沖引滿輒釂。
畧無醉色。
及闋擧一盃。
不飮曰。
若勝而如約。
公必受罰。
主人而罰客。
可乎。
哈眞重其言而大悅。
約詰朝辛巳。
會江東城下。
去城三百步而止。
哈眞自城南門至東門。
鑿池廣深十尺。
西門以北。
委完顔子淵。
東門以北。
委就礪。
皆令鑿隍。
以防逃逸。
賊勢窘。
賊魁??捨王子。
自縊死。
其將卒男女並五萬餘人。
開門出降。
哈眞與沖等。
行視投降之狀。
王子妻息及僞丞相平章以下百餘人。
皆斬於陣前。
其餘悉寬其死。
哈眞曰。
我等來自萬裡。
與貴國合力破賊。
千載之幸也。
禮當往拜國王。
吾軍頗衆。
難於遠行。
但遣使陳謝耳。
乃與沖等同盟曰。
兩國永爲兄弟。
萬世子孫。
無相忘也。
歸虜俘男女七百口。
及我國被掠人二百口于我。
其餘悉以自隨。
賜沖就礪等襍物甚厚。
沖以契丹俘虜。
分送各道州縣。
擇閑曠之地。
俾之聚居。
量給土田。
業農爲民。
俗號契丹塲。
崔氏曰。
趙文正文武全才。
出將入相。
當遼孽入冦蒙兵壓境之日。
與金威烈。
同心禦侮。
從容杯酒。
卻敵如神。
國家賴安。
徐煕,姜邯贊。
不得專美於前矣。
豈非所謂英雄豪傑間世之人物乎。
李氏〈齊賢〉曰。
崔氏父子。
繼世秉政。
內擁堅甲。
以專威權。
外委羸兵。
以責攻戰。
當斯之時。
欲以有爲。
其亦難矣。
爾乃金宗訖籙。
遼孽搆??。
窺我土疆。
圖爲巢穴。
遠鬪窮冦。
鋒不可當。
蒙將壓境。
徵師討賊。
順之則莫委其情。
逆之則必生他變。
安危之機。
間不容髮。
就礪乃能左提右挈。
遠交近攻。
定宗盟於經綸之始。
安邦基於呼吸之間。
豈非魁傑才智之臣。
而社稷之靈。
有以陰相者歟。
蒙古帥哈眞。
遣人傳其國詔。
庚寅。
哈眞遣蒲裡帒完等十人。
賫蒙古主詔。
來請講和。
王令百官。
冠帶迎詔。
蒲裡帒完等。
至舘外。
遲留不入。
問國王不親迎。
再三詰之。
遂乘馬入舘門。
翌日。
王引見于大觀殿。
蒙使皆毛衣冠佩弓矢。
直上殿。
出懷中書。
執王手授之。
王色變。
左右遑遽失措。
侍臣崔先旦泣曰。
豈可使醜虜。
近至尊耶。
設有荊軻之變。
必不及矣。
遂請出。
使服我國衣冠。
入殿行私禮。
但揖而不拜。
及還。
贈金銀器紬布獺皮有差。
二月。
蒙眞兵還。
己未。
蒙眞兵撤而北歸。
趙沖等護至義州。
哈眞執沖手泣別。
完顔子淵。
亦奇沖爲人曰。
趙元帥奇偉非常人。
高麗有此人。
殆天賜也。
沖甞被酒。
枕子淵膝而睡。
子淵恐其驚寤。
畧不動。
其敬重如此。
哈眞以東眞官人及傔從四十一人。
留義州曰。
爾等習高麗語。
以待吾復來。
三月。
遣使迎廢王于喬桐縣。
○賜崔忠獻姓王氏。
兪氏曰。
漢唐帝王。
或有賜臣國姓者。
多在夷狄內附及起自微賤。
功存社稷者。
附宗籍以寵榮之。
其無經據。
已不足取。
高宗何取而賜忠獻宗姓也。
其意不過媚悅其心而已。
其衰懦愉苟。
不足有爲。
可知矣。
趙沖等凱還。
時。
沖欲留西京第軍功。
崔忠獻恐生變。
飛書促還。
忌沖等功。
停迎迓禮。
及論功。
忠獻主之。
有功者無賞。
人多?之。
〈按。
是時。
崔忠獻之罪。
上通于天。
趙沖等以得勝之兵。
爲倡義之軍。
傳檄州郡。
曉諭都民。
令卽內應。
聲罪緻討。
則元惡可以擒戮。
而計不出此。
惜哉。
〉 以趙沖守太尉中書門下平章事。
○夏六月。
郞將奇仁甫。
謀誅崔忠獻。
不克被殺。
○太白經天。
○秋七月。
崔忠獻殺校尉孫永等。
永等飮於市。
私言有戰功而不得賞。
人有告忠獻者。
忠獻遣家兵捕之。
並其黨百餘人。
悉斬之。
八月。
地震。
○九月。
蒙古使來。
先是。
蒙古與東眞兵。
來屯鎭溟城〈縣基在今德源南二十四裡〉外。
督納歲貢。
至是。
蒙古使十餘人。
偕東眞國人。
來督貢。
崔忠獻死。
忠獻有疾。
上表辭職。
又請還賜姓。
悉放內外囚徒。
會。
月犯熒惑。
太史奏貴人死。
忠獻惡之。
招集樂工數十。
奏樂竟日。
是夜。
忠獻死。
百官縞素會葬。
羽葆皷吹旗常。
擬於王者。
初。
忠獻有小子珦。
多膽氣。
而家臣柳松節,金德明,池允深,樸俊文之徒。
皆與崔瑀貳。
見忠獻疾篤。
謀欲殺瑀立珦。
忠獻之將死也。
密敎瑀。
陰爲團束。
以備非常。
故人不敢動。
德明反以其謀告瑀。
瑀遂捕三人流之。
道殺俊文。
於是。
內外大權。
復一歸於瑀矣。
忠獻起於微賤。
兇暴殘虐。
秉政二十四年。
貪財好色。
鬻爵賣獄。
生殺出其手。
威權赫然。
擧國惴慄。
人主拱手聽命而已。
朝廷文武之官。
皆其所籠絡者。
故一朝身死而權柄不移。
子孫能世執國命焉。
冬十月。
義州人韓恂,多智等。
作亂。
遣李克偦等。
將三軍討之。
時。
邊城守臣。
搥剝日甚。
恂智等。
因民不堪。
遂作亂。
殺防守將軍趙宣及其守李棣以叛。
自稱元帥。
署置監倉使及?官。
擅發國倉。
西北諸城皆響應。
先是。
朔州分道將軍黃龍弼。
貪暴。
用刑慘酷。
州人知其意在求貨。
賂以官藏銀器。
至是。
龍弼廵至安北都護府。
〈今安州。
〉賊來攻府。
齊聲唱曰。
朔州銀器。
宜速還之。
龍弼慚憤自刎。
朝廷遣將軍趙廉卿,郞中李公老等。
招撫之。
又以李克偦將中軍。
李迪儒將後軍。
金就礪將右軍。
討之。
克偦尋召還。
金就礪代之。
下 庚辰七年春正月。
彗星見。
○鄭邦輔,文惟弼。
有罪貶外。
時。
平章事鄭邦輔及文惟弼。
皆諂事忠獻。
瀆貨無厭。
其餘安永麟,柳庇,文俊弼,李貞壽,崔守雄,李世芬,高世霖,洪文叙,李允恭,崔孝全,宋自恭,李元美,崔謐等。
亦貨賂忠獻。
或爲按察。
或爲分?。
或求巨州。
剝民髓血。
人莫敢言。
時。
義州宣諭使趙廉卿。
還言。
義州叛民五十餘人。
至嘉州〈今嘉山〉呼訴曰。
兵馬使趙沖,金君綏,丁公壽等。
淸白愛民。
餘皆貪殘。
民不堪其苦而叛。
崔瑀聞之。
以永麟等十三人。
分配諸島。
貶邦輔爲安東副使。
惟弼安西副使。
於是。
瀆貨之風稍息。
〈按。
貪贓之源有二。
嬖倖用事也。
權臣專命也。
以毅明爲君。
而貨賄流於公門。
以忠獻爲臣。
而黜陟由於私室。
闒冗彙進。
賢士沉廢。
終焉民散而國不國矣。
劫盜殺越。
不過若幹。
而罪在不赦。
貪吏犯法。
闔境被害。
而多置不問。
何哉。
噫。
明臣霍鞱言曰。
贓官入京。
餽大臣。
賄銀千兩。
在外。
剝民錢數萬矣。
武臣餽大臣。
賄銀萬兩。
在外。
剝軍士膏血數萬矣。
蓋甞私取百倍之賄。
惟用一倍之利。
餌啖大臣。
買售聲譽。
結爲應援。
因得陞擢。
或緩考察。
必得保全。
此刺骨之言也。
此而不治。
國未有不亡者也。
其治之奈何。
必嚴其法。
重者必殺無已。
而藉其産業。
宰相之引譽薦用者。
必同其罪。
然後進廉退之士。
絶奢侈之習。
則庶乎可矣。
〉 崔瑀流其弟珦于海島。
瑀繼執國命。
欲收聲譽。
以父所畜金銀珍玩獻王。
以所奪公私田民。
各還其主。
多拔寒士。
以收人望。
初。
忠獻授人爵。
視賂多少。
時。
求八品者甚衆而官少。
於是。
陞五部錄事及史官翰林。
爲八品。
瑀以爲先王舊制不必改。
遂並復爲權務官。
流其弟寶城伯珦及忠獻家臣婢妾等于諸島。
平章事琴儀。
緻仕。
○二月。
赤?亘天。
○韓恂,多智等。
以義州附東眞。
兵馬使金君綏。
諭金元帥亐哥下誘誅之。
西賊平。
恂,智等。
以淸川江爲界。
投東眞。
潛引金元帥亐哥下。
令屯義州。
自領諸城兵。
屯博州爲聲援。
兵馬使金君綏及宣撫使李公老。
議遣郞將尹忠孝等。
寄書亐哥下。
開陳本末。
諭以??福。
責其違盟。
亐哥下悟。
佯怒。
卽囚忠孝等。
召恂智等宴慰。
幷及諸城賊魁甚厚。
因?其姓名。
翌日。
伏兵設宴。
酒酣。
伏發捕之。
幷其黨悉斬之。
凾送其首。
忠孝等幷賫亐哥下牒文還。
時。
三軍請理諸城從逆之罪。
金就礪曰。
殲厥渠魁。
脅從罔治。
大軍所臨。
如火燎原。
無辜受??多矣。
況因丹冦。
關東爲墟。
今又縱兵。
自撤藩籬。
可乎。
餘悉不問。
王以銀酒器及苧紬布各五十匹,廣平布五百匹,米千石。
遺亐哥下。
酬其功。
〈按。
亐哥下金亡道隔不能歸。
據我西北界。
與東眞侵我邦。
後不知所終。
〉 流知兵馬事金君綏于漢南。
君綏之貽書亐哥下也。
不先報中軍使金就礪。
就礪嗛之。
乃囚君綏管下錄事。
會有盧仁綏者。
與君綏有隙。
因譖于就礪及崔瑀。
遂流君綏于漢南。
〈今水原。
〉時人莫不寃之。
三月。
右諫議大夫李仁老卒。
仁老。
〈字眉叟。
〉?之曾孫。
自幼能屬文。
又善書。
庚癸之亂。
祝髮遊山。
後擢魁科。
出入史翰十四年。
與當時名儒吳世材,林椿,趙通,皇甫沆,鹹淳,李湛之爲友。
世比江左七賢。
性褊急忤時。
不大用。
〈仁老甞賦元宵禦座燈籠一絶。
風細不敎燈燼落。
更長漸見玉蟲生。
須知一片丹心在。
欲補重瞳日月明。
明宗大加稱賞。
所著銀?集二十卷。
後集四卷。
雙明齋集三卷。
破閑集三卷。
行于世。
〉○吳世材。
〈字德全。
〉高敞人。
手寫六經以讀。
日誦周易。
天才俊逸。
登第。
性踈儁少檢。
不容於世。
仁老三上書薦之。
竟不得官。
僑寓東京。
窮困而卒。
與李奎報爲忘年友。
奎報私諡玄靜先生。
林椿。
〈字耆之。
〉西河〈今醴泉〉人。
以文章鳴世。
屢擧不第。
庚癸變。
闔門遭??。
避地江南。
後還京。
卒不就一名。
窮阨而死。
其詩文。
海東以布衣雄者。
一人而已。
〈仁老集其遺文。
爲西河集六卷。
行于世。
〉趙通。
〈字亦樂。
〉玉果人。
軀幹魁梧。
貫穿百家。
寬仁恭儉。
待人以信。
甞奉使如金。
會有徵詰。
三年覊留。
金人愛其才及節操。
乃遣還。
官至左諫議。
〈仁老甞贈詩曰。
今我與夫子。
豈是愛簪紱。
散盡東海金。
行採西山蕨。
〉沆。
〈字若水。
〉安定人。
文辭宏放。
甞爲忠州判官。
林椿許其淸直。
比之鏡弦。
淳。
〈字子眞。
〉以文章節行名。
湛之。
慶州人。
又有李淳牧,李需。
並以應韻走筆名。
而淳牧不廉。
需有穢行。
不齒士流。
麗代文章。
此時爲盛。
時人作翰林別曲。
有曰元淳〈兪升旦字〉文。
仁老詩。
公老四六。
李正言〈奎報〉陳翰林〈澕〉雙韻走筆。
劉沖基對策。
閔光鈞經義。
良鏡詩賦。
爲世歆艶如是。
夏四月。
義州復叛。
金就礪遣將討平之。
就礪遣郭元固,宗周賚等。
往義州。
安集遺民。
周賚貪婪喜誅殺。
州人?之。
引賊黨尹昌等。
踰城入殺周賚。
元固等奔還。
就礪更遣人。
諭以??福。
繼遣大將軍趙廉卿。
以兵五千討之。
昌等逃。
賊黨瓦解。
時。
丹兵餘衆。
竄伏寧遠山中。
時出爲盜。
就礪擊破之。
北境以安。
六月。
太白經天。
○秋九月。
守太尉中書門下侍郞平章事趙沖卒。
沖爲人。
風姿魁偉。
外莊內和。
遇士愉愉。
不施戟級。
三掌文闈。
時稱得人。
出入將相。
朝野倚重。
平時未甞露稜角。
世徒知其爲寬厚豁達長者。
及持大兵臨大事。
然後乃知爲磊落不凡之器。
爲相。
開獨樂園于東??。
公餘。
引賢士大夫。
琴酒自娛。
宰相好客。
世莫及也。
及卒。
年五十。
諡文正。
冬十一月。
太白經天。
○十二月。
有星孛于北鬥。
辛巳八年春二月。
王幸奉恩寺。
觀燃燈。
是後。
遊幸頗數。
夏五月甲申朔。
日食。
○封崔瑀爲晉陽侯。
不受。
○六月。
太白經天。
○秋八月。
平章事柳光植卒。
光植。
全州人。
淸儉沉重。
嘗倅靈巖。
政尙淸嚴。
吏畏民懷。
歷揚中外。
皆有聲績。
緻仕以後。
逍遙自適。
世稱壽富雙全。
諡戴肅。
蒙古使著古與等來。
蒙古皇太弟。
遣著古與等。
來索土物獺皮一萬領,細紬三千匹,細苧二千匹,綿子一萬觔,龍團墨千丁,筆二百管,紙十萬張。
其餘需索。
不可勝紀。
著古與等。
又出懷中物。
投王前。
皆年前所與麁紬布也。
遂不赴宴。
又傳元帥紮剌等書。
徵求亦繁。
蒙古安隻女大王。
繼遣這可等及女使一人。
來督國贐。
崔瑀曰。
前來者尙未暇應接。
況後至者乎。
宜令邊臣諭還。
人謂蒙釁自此始矣。
著古與等。
怒舘待不滿意。
張弓持杖。
或射或擊。
舘伴崔珙等。
奔走出門。
卽下鑰。
王患其谿壑難充。
命蔔于太廟。
召羣臣問後來蒙使迎接可否。
皆曰。
若不迎接。
彼必來侵。
豈可以寡弱敵其衆強乎。
王不悅。
王以將軍金希磾。
知詩禮善辭語。
命爲類會使。
使擯蒙使。
這可等責其不卽迎接。
希磾曰。
迎迓之禮與國贐。
敢不盡心。
然君在都護府。
手射一人。
死生未可知。
若生則君之福也。
死則一行必見拘留。
這可等慚服。
一聽希磾處分。
蒙古又遣喜速不花等來。
王宴饗蒙使。
將佩弓矢赴宴。
希磾曰。
兩國交好。
皆具禮服相見。
今以戎服赴宴。
如禮何。
卽解之。
是歲蒙古使凡四來。
東眞使亦必隨之。
東眞使唱曰。
東君初報暖。
希磾卽對曰。
北帝已收寒。
使曰。
有何意而賦此句。
答曰。
君以春意唱。
吾亦以春事和之。
使不復詰。
希磾隨事接應。
不失辭令。
得其歡心。
〈按。
小大之不敵久矣。
是時。
蒙古起於漠北。
呑滅諸國。
廹蹙完顔。
奄有中國之半。
而東眞納降。
遼瀋一帶亦爲其有矣。
高麗當謹之於始。
無失其意。
則可以無患。
仁宗首先事金。
百年無兵。
高宗應酬失當。
幾緻覆亡。
利害較然矣。
爲高宗計。
自哈眞還歸之後。
卽揀臣僚。
報謝蒙主。
定條約通歲聘。
則今日之蒙古。
亦如前日之完顔矣。
安有入島出陸。
築城撤城。
生靈塗炭社稷丘墟之辱哉。
噫。
計不出此。
力弱而虛張。
禮簡而緻怒。
不自量而挑??。
何哉。
事大交隣。
辭命爲重。
交之以禮。
示之以誠。
消??於未萌。
緻欵以接歡。
捨言語何以哉。
是以。
春秋貴辭令。
若金希磾者。
可謂知此義者也。
〉 冬十二月。
以李延壽爲門下侍郞。
金義元爲中書侍郞並同平章事。
○崔瑀自爲參知政事吏兵部尙書判禦史臺事。
○以金就礪爲樞密院使。
壬午九年春正月。
城宜州和州鐵關。
崔瑀發南軍。
城宜州等要害之地。
以備蒙古。
知奏事金仲龜曰。
比來州郡民皆流亡。
今無警急。
而遽又徵發。
則邦本不固。
將若之何。
瑀不聽。
凡四旬而畢功。
秋七月。
彗星出三台。
尋見西北方。
長二十尺。
晝見。
韓恂餘黨復叛。
引東眞兵。
入冦靜州。
邊將擊敗之。
初。
恂多智餘黨。
分配海島。
後遇赦還鄕。
至是。
復引東眞兵萬餘人。
入靜州。
遂侵義州。
守將與戰敗。
麟州人將翻城應賊。
守將知之。
勒兵襲東眞兵。
斬數百級。
賊遂退走。
朝廷遣兵馬使李廸儒等。
發西京兵捕之。
八月。
太白經天。
○神宗妃金氏薨。
○葬宣靖太後于眞陵。
○冬十月。
蒙古使來。
著古與等來。
察納欵之實也。
〈元史補。
〉 十二月。
以崔甫淳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癸未十年春正月。
樞密副使吳壽祺。
謀亂誅之。
壽祺與將軍崔兪恭,金季鳳等。
宴重房諸將於其家。
謀欲盡殺文臣。
以報私?。
事覺貶之。
尋遣人殺壽祺。
設帝釋道塲於修文殿。
兪氏曰。
修文殿。
乃人主與儒臣講學論道之處也。
麗代醮祀之煩。
不足深責。
而至設於修文。
則已甚矣。
當時文敎之否塞。
可想。
夏五月。
倭冦金州。
〈倭冦始此。
〉○東眞使來。
○亐哥下冦邊。
義州分道將軍金希磾。
襲擊敗之。
○六月。
以兪升旦爲禮部侍郞。
升旦。
仁同人。
沉訥謙遜。
博聞強記。
尤工於古文。
經史奧義。
辨釋無疑。
尙書樸仁碩。
有藻鑑。
見之曰。
此照夜神珠。
王甞受學升旦。
久斥不用。
至是。
以守宮丞。
擢拜是職。
遂爲師傅。
恩眷甚厚。
秋八月。
西京地震。
○蒙古使來。
蒙古宣差山朮?等十二人。
復以皇太弟國王書。
趣貢獻。
〈元史補。
〉 九月庚子朔。
日食。
○冬十月。
親設消災道塲于宣慶殿。
時。
兩界五道。
皆設鎭兵法席。
王以爲。
供費皆出於民。
欺佛欺天。
何福之有。
遂出內庫銀甁三百口。
分給慶尙,全羅,忠淸道。
甲申十一年春正月。
蒙古東眞。
並遣使來。
蒙古使紮古也等來。
東眞復遣使牒告蒙古成吉思。
師老絶域。
不知存亡。
故已絶舊好。
請於本國靑州貴國定州。
各置榷塲。
依前買賣。
時蒙主伐夏不還。
故萬奴復叛。
改稱東夏。
宰樞會崔瑀第。
議接蒙眞兩國使之禮。
厚接蒙使而遣之。
蒙使至鴨綠江。
盡棄紬布等物。
但持獺皮而去。
二月。
金吾池水赤。
○三月。
東眞使來。
○亐哥下侵靜州。
○夏四月。
刑部奏獄空。
兪氏曰。
是時權兇執國。
中外多事。
衣冠屠戮。
盜賊蜂起。
刑獄之煩。
莫此時爲甚。
而有司奏以獄空。
亦獨何哉。
不過諂媚崔瑀。
贊頌功德而已。
與哀平之末頌王莽者。
何異哉。
秋七月。
大將軍李克仁。
謀誅崔瑀。
不克被殺。
崔兪恭,金季鳳等旣貶。
與克仁謀殺瑀。
瑀知之。
殺克仁及兪恭,季鳳等。
流其黨五十餘人。
辭連樞密使金仲龜等。
皆流遠島。
冬十一月。
蒙古使著古與等來。
○十二月。
右副承宣李公老卒。
公老能文章工四六。
登第。
調安邊判官。
出私財代民賦。
以最徵入。
爲崔忠獻所擯。
不用者幾十年。
後以禮部郞中。
爲趙沖判官。
獻擒賊之策。
多有中者。
累遷官。
所至。
剖決如流。
民多稱服。
及爲承宣。
王倚爲腹心。
將大用。
未幾卒。
家無擔石。
是歲。
停金年號。
時。
金爲蒙古所困。
國勢垂亡。
彼此使命中絶已久。
至是。
停其年號。
乙酉十二年春正月。
盜殺蒙古使著古與。
蒙自結好之後。
使價往來不絶。
至是。
蒙使著古與等。
還渡鴨綠。
中道爲盜所殺。
後聞亐哥下殺之也。
時。
亐哥下及東眞。
惡我與蒙古結好。
欲構釁。
冦我邊則着蒙古服。
遮截蒙使則着我服。
故莫得以辨也。
後。
蒙使過東眞。
萬奴言高麗背你。
愼勿前去。
使不聽。
且欲驗眞僞。
遂行。
萬奴先遣人於兩國界山谷間。
僞爲我服。
潛伏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