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金遣使賀生辰。
王遣將軍金良器回謝。
至通州。
遇蒙古兵。
中矢死。
下節九人亦遇害。
金收屍以送。
秋九月。
平章事緻仕崔讜卒。
讜少聰悟善屬文。
所至有聲績。
歷仕四朝。
名重一時。
薦賢進能。
鎭安宗社。
年未衰而乞退。
扁其齋曰?明。
與弟詵及太僕卿張自牧,學士高瑩中,尙書玄德秀等。
爲耆老會。
逍遙自適。
時人謂之地上仙。
圖形刻石。
傳於世。
諡靖安。
遣使如金。
不至而還。
時。
金國漸衰。
蒙古日盛。
金人不能制。
賀節使李孝全。
道梗不至而還。
冬十二月。
王命內侍王濬明等。
謀誅崔忠獻。
不克。
忠獻廢王于江華。
放太子于仁州。
立漢南公貞。
改名。
流濬明等。
王與內侍郞中王濬明,參政于承慶等。
謀誅忠獻。
庚子。
忠獻以事詣壽昌宮謁王。
有頃。
王入內。
中官紿忠獻從者曰。
有旨賜酒食。
乃引入于廊廡間。
俄有僧俗十餘人。
持兵突至。
擊忠獻從者。
忠獻知有變。
蒼黃奏曰。
願上救臣。
王默然閉戶不納。
忠獻不知所爲。
遂投匿於知奏事房紙障間。
有一僧三入索之。
竟不獲。
忠獻子瑀。
及其舅鄭叔瞻,將軍金躍珍等。
在重房。
聞事急。
卽入扶忠獻以出。
忠獻之黨。
與僧徒相格鬪。
忠獻六番都房。
皆集宮城外。
不知忠獻生死。
忠獻之黨。
登屋大呼曰。
吾公無恙。
於是。
都房爭入救之。
僧徒敗走。
躍珍率兵入宮。
盡殺宮中人。
且行大事。
忠獻止之。
使上將軍鄭邦輔。
捕司鑰中官等。
嚴鞫之。
辭連濬明,承慶及樞密使史弘績,將軍王翊等。
忠獻皆流之。
忠獻?王。
癸卯。
廢王遷于江華。
尋遷紫燕島。
放太子于仁州。
〈今仁川。
〉王在位七年。
被放二十七年而薨。
壽五十七。
諡成孝。
廟號貞宗。
後改煕宗。
忠獻遣瑀及平章事任濡等。
奉漢南公貞于私第。
卽位於康安殿。
是爲康宗。
史臣曰。
是時。
忠獻執國命。
已有年矣。
廣植黨與。
專擅威福。
煕宗雖欲有爲。
何以哉。
爲王之計。
當以正自處。
任賢使能。
王室自強。
雖有跋扈之臣。
無由肆其惡矣。
王不知此。
聽用輕薄之謀。
欲快一時之憤。
卒見放出。
噫。
壬申康宗元孝王〈諱。
字大華。
一字法柱。
舊諱貞。
明宗長子。
母光靖太後金氏。
〉元年春二月。
遣使如金。
以遜位告。
三月。
平章事任濡卒。
濡性恬淡慈和。
不以勢位驕人。
雖臧獲賤隷。
未甞詬罵。
歷仕五朝。
居官勤恪。
處決明允。
掌制誥十六年。
一時高文大冊。
皆出其手。
四闢文闈。
多得名士。
趙沖,李奎報,金敞,兪升旦。
其尤者也。
晩年酷好佛法。
諡良淑。
夏五月。
追尊義靜王後金氏。
爲光靖太後。
○秋七月。
金遣使冊王。
冊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高麗王。
賜印章車輅圭冕等物。
王受詔。
金使欲由儀鳳正門入。
學士琴儀問曰。
天子之廵守方嶽者。
自古有之。
若皇帝枉蹕小國。
當自何門入。
金使曰。
天子出入。
舍正門而何。
儀曰。
然則人臣欲入君之正門。
可乎。
金使大服。
乃自西門入。
傳詔。
立子|。
爲王太子。
元妃柳氏出也。
明宗之廢。
放于安嶽。
王卽位召還。
至是。
立爲太子。
加元服。
立府置屬。
冬十月。
冊宗室女爲王妃。
稱柳氏。
宗室信安侯珹之女。
是爲元德太後。
諱稱外姓。
十一月。
太倉災。
○十二月。
崔忠獻加文經武緯號。
○以金義元參知政事。
鄭克溫守司空判三司事。
義元起自卒伍。
驍勇任俠。
克溫亦以軍功進用。
癸酉二年春三月。
東海水赤。
○秋八月。
王薨。
太子|卽位。
癸酉。
王不豫。
丁醜。
詔傳位于太子|。
遺詔易月之服。
三日而除。
是日暮。
有大星如月。
見於西北。
俄而墮地。
夜二皷。
王薨。
在位二年。
壽六十二。
諡曰元孝。
廟號康宗。
戊寅。
太子卽位於康安殿。
是爲高宗。
史臣曰。
康宗在位。
凡所施爲。
皆受制於強臣。
遽罹疾病。
享國日淺。
悲夫。
〈按麗朝喪制用以日易月之制。
二十七日而除服。
神宗之喪減爲十四日之服。
至此又爲易月三日之服。
而高宗,元宗,忠烈王。
皆遵而行之。
噫。
當時臣子其無三年之愛於其父母。
而莫之能改定耶。
是以終麗之世。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而三綱淪矣。
〉 九月。
葬厚陵。
○金完顔珣。
廢其主允濟而自立。
遣使來告。
甲戌高宗忠憲安孝王〈諱?。
字大明。
一字天祐。
舊諱??又晊。
康宗元子。
母元德太後柳氏。
〉元年春正月。
封崔忠獻妻任氏,王氏。
爲宅主。
任氏。
將軍孫洪胤妻也。
忠獻殺洪胤。
聞其美私之。
王氏。
康宗庶女也。
宅主。
後宮貴爵。
人臣妻無敢稱之。
而至是以任氏爲綏成宅主。
王氏爲靜和宅主。
忠獻移入別第。
劒戟兵衛亘數裡。
朝士追隨者衆。
樞密副使鄭邦輔從之。
時人鄙之。
夏五月。
西京地陷。
周八十二尺。
深二十尺許。
秋九月壬戌朔。
日食。
乙亥二年春二月。
參知政事鄭克溫卒。
克溫性溫仁謹願。
不露圭角。
凡所莅。
威惠得宜。
當時無赫赫名。
及去有遺愛。
卒。
諡翼烈。
夏四月。
雨雪。
○西京副留守李維城卒。
王濬明之被??。
其弟正義坐流。
親舊畏之。
莫敢有送者。
維城遣人餞之。
贐白金三十兩。
遺押吏。
得寬陵逼。
時人義之。
五月。
兵部尙書緻仕玄德秀卒。
德秀讀書通大義。
善屬文。
屢擧不第。
以戰功屢遷。
甞調安南都護〈朗州今靈巖郡〉副使。
爲政廉明。
吏民敬畏。
尤惡淫祠。
巫覡不敢入境。
有吏執女巫及其夫至。
德秀訊之。
顧同僚曰。
此巫非女。
同僚笑曰。
非女。
安有夫乎。
德秀令驗之。
果男子也。
先是。
巫出入士族家。
潛亂婦女。
多被汚者。
至是。
一方服其神明。
入爲都官郞中。
時。
有散員同正盧克淸者。
家貧賣家爲售。
因事出外。
其妻受德秀白金十二斤賣之。
克淸還。
謂德秀曰。
餘初以九斤買此家。
居數年。
無增餙而得十二斤。
豈可乎。
請還之。
德秀以第宅之價。
隨時輕重。
亦不受。
克淸恥黷貨。
苦不從。
請還直復其家。
德秀不得已受之曰。
餘豈不逮克淸乎。
遂施佛寺。
時。
擧世貪墨。
而二人讓財重義。
聞者莫不歎息。
秋七月。
重房毀尙藥局。
有人言尙藥局在闕西。
常擣杵。
損西山旺氣。
害武臣。
於是。
重房擅毀之。
八月。
崔忠獻遷廢王于喬桐縣。
忠獻遣將軍李光裕。
遷廢王于喬桐。
光裕還言。
供頓闕乏。
隻有米六石。
忠獻厲聲曰。
非我仁恕。
王父子得保首領至今日乎。
追思濬明事。
至今毛髮欲竪。
崔忠獻。
以李奎報爲右正言知製誥。
奎報以詩贄忠獻求參官。
忠獻曰。
此子高亢。
意不止此。
乃拜是職。
崔氏曰。
忠獻自知罪大惡極。
不容於公議。
結納搢紳。
違道幹譽。
一時媚竈之徒。
窺伺奔走。
如李奎報者。
亦名儒也。
希求進用。
稱譽奸賊。
昔。
楊雄美新。
朱子綱目。
書莽大夫。
以示貶絶。
如奎報者。
欲逃貶絶之誅。
得乎。
九月。
祔康宗于太廟。
遷文宗神主于景陵。
後以元德太後柳氏祔。
〈配享參政翼烈公鄭克溫。
〉 冬十月。
追上先王尊號。
大赦。
奉玉冊。
上太祖,惠宗,顯,宣,肅,睿,仁,神八室尊號。
明宗以廢故不入廟。
十一月。
禮部員外郞尹世儒。
有罪配島。
世儒。
瓘之孫也。
有文才。
倡狂好飮酒。
謁崔忠獻。
請命賦詩。
忠獻召李奎報,直翰林陳澕,僧惠文。
賦觀碁詩。
使翰林承旨琴儀考閱。
奎報爲首。
澕次之。
世儒自見忠獻。
期於柄用。
素與右僕射鄭稹有隙。
誣告王曰。
稹與弟樞密使叔瞻。
圖不軌。
若以臣爲校定別監。
付以一番廵檢。
則可掃除矣。
王驚愕。
密諭忠獻。
執世儒鞫之。
依違如醉不能語。
遂坐誣配島。
尋召還道死。
稹,叔瞻。
世裕之子也。
是歲。
金宣撫使蒲鮮萬奴。
叛據遼東。
僭稱天王。
國號大眞。
改元天泰。
是爲東眞。
其地統白頭山內外。
諸女眞部落皆屬焉。
〈盛京志曰。
金貞祐二年。
紇石烈桓端同知婆速路兵馬都摠管。
三年。
鹹平路宣撫使蒲鮮萬奴。
叛取鹹平。
東京瀋澄諸州多從之。
萬奴侵婆速路境。
桓端擊卻之。
九月。
萬奴衆九千人。
出宜風及湯池。
桓端與戰。
其衆潰去。
又曰。
乙亥。
蒲鮮萬奴據遼東僭稱天王。
國號大亨。
改元天泰。
丙子冬。
降復叛。
僭稱東眞。
〉 丙子三年春正月。
地震。
○二月甲申朔。
日食。
○三月。
設藏經會於宣慶殿。
王卽位以後。
一例奉佛。
幸寺設會。
不可勝記。
至是。
翰林學士柳澤。
製?文。
有遭時多難未能制禦之語。
諫議樸玄圭曰。
未能制禦者。
此指晉康公而言也。
告忠獻。
忠獻呼澤問之。
澤大笑自若。
蓋玄圭挾憾。
欲以激怒忠獻也。
崔忠獻祀于松嶽。
忠獻祀還。
重房及將軍房。
結彩棚。
迎于山腰。
又祭功臣于彌勒寺。
傾都迎迓。
崔氏曰。
季氏旅於泰山。
孔子明其僭竊之罪。
忠獻祭松嶽。
亂名犯分。
浮於季氏。
當時朝臣無一人非議。
而反奔走迎迓。
皆林放之罪人乎。
夏四月。
雨雪。
○秋閏七月。
分遣諸道察訪使。
問民疾苦。
察吏淸濁。
時。
奉使者皆貪冐。
民多?咨。
李宗揆,宋安國,金周鼎,崔正份等十一人。
皆以黜陟不精見貶。
惟正份掌雲中道。
激揚得宜。
爲時所稱。
金人移牒。
乞借糧馬。
時。
金人困於蒙古。
萬奴又叛。
金人將擧兵攻之。
其東京摠管府移牒曰。
今大軍征討。
此賊失利。
捨貴邦而何之。
恐巧言詐謀。
間諜兩國。
若或過界。
嚴設除虞。
近者。
契丹餘冦。
西欲渡河。
聞知本朝與韃靼講好。
挾攻掩殺。
奔波逃去。
潛犯婆速境。
〈一統志。
在遼陽城東四百七十裡。
盛京通志。
金天德二年。
置婆速路摠管。
元初改婆娑路置府。
今屬鳳凰城所轄。
○按疑在興京邊外。
近東地也雲矣。
〉今已遣大軍句當。
貴國宜量力送糧儲馬匹。
以同患難。
先是。
金人再牒乞糶。
國家令邊臣拒不納。
自去年。
金人因亂資竭。
爭賫珍寶。
欵義靜州關外。
互市米穀。
至以銀一錠。
換米四五石。
商賈競趨射利。
國家嚴刑禁之。
而潛市未已。
金將率兵到關。
責以棄好遏糶。
乃擄十餘人而去。
中路脫還。
八月。
契丹金山金始兵。
來侵朔州。
將軍盧仁綏。
棄城走。
契丹遺種金山金始二王子。
脅河朔民。
改國號大遼收國王。
建元天成。
爲蒙兵所逐。
席捲而東。
與金兵戰于開州。
〈今鳳凰城。
〉金兵不克。
退守大夫營。
契丹追攻之。
遣人告北界兵馬使。
請糧雲。
我於後日。
樹黃旗。
汝來聽皇帝詔。
不來。
加兵。
至其日。
果樹黃旗。
兵馬使不往。
明日乙醜。
使其將鵝兒乞奴二人。
引兵數萬。
渡鴨綠江。
攻寧朔〈在今義州府東百三十裡〉等鎭。
掠城外財糓而去。
又明日。
闌入義,靜,朔,昌,雲,燕〈疑延字〉等州,宣德,定戎〈在今義州東八十裡〉諸鎭。
皆以妻子自隨。
彌滿山野。
恣取禾穀牛馬而食之。
居月餘。
食盡。
移入雲中道。
朔州分道將軍盧仁綏。
惟事奉佛。
邏卒報賊入境。
仁綏曰。
契丹亦人耳。
可忍殺耶。
及賊入境。
仁綏棄城走。
〈按。
續綱目。
宋寧宗嘉定癸酉三月。
故遼人耶律留哥。
仕金爲北邊千戶。
蒙古兵起。
留哥遁至隆安。
聚衆十餘萬。
遣使附于蒙古。
自立爲遼王。
改元元統。
盡有遼東州郡。
都鹹平。
九年丙子四月。
遼王留哥降蒙古。
以爲元帥。
令居廣寧府。
高麗史。
是年閏三月。
金東京移牒曰。
契丹嘯聚。
蠧耗邊方。
皇天厭濊。
旣全遼海。
惟叛賊萬奴。
棄一方之重委。
用心不臧。
今大軍征討雲雲。
據此則萬奴似是受命討留哥。
留哥降蒙古。
而萬奴復據遼東。
金山王子等。
亦留哥之支黨也歟。
〉 以盧元純,吳應富,金就礪。
爲三軍兵馬使。
禦契丹。
己巳。
以盧元純等。
爲中右後三軍兵馬使。
率十三領軍及神騎諸衛兵。
以禦丹賊。
癸酉。
三軍啓行。
時。
賊兵已屠寧德城。
〈古基在今義州東南四十裡。
〉進圍安義龜三州。
又自麟靜二州界。
來攻鐵宣等州。
移書督降曰。
大遼開國二百餘年。
中被女眞侵犯。
又將百年。
今盡收復。
爾若不降附。
卽遣大軍殺戮。
丹兵至朝陽〈在今價川郡西南三十裡。
〉鎭。
三軍至鎭之阿尒川邊。
與戰。
官軍稍卻。
神機郞將丁純祐。
突入賊中。
斬持纛者。
賊奔潰。
乘勝斬八十餘級。
獲牛馬器仗甚衆。
先是。
崔忠獻自謂國富兵強。
每有邊報。
輒罵曰。
何以此等小事。
煩驛騎驚國家乎。
輒流告者。
邊臣解體曰。
然則待敵陷兩三城後當報。
至是。
京城無備。
人情洶懼。
皆?忠獻。
九月。
三軍擊契丹于連州。
敗之。
又戰于龜州延州。
皆敗之。
賊以我國楊水尺。
爲嚮噵。
故山川要害道路遠近。
悉知之。
楊水尺者。
太祖攻百濟時。
所難制之遺種也。
本無貫籍賦役。
好逐水草。
遷徙無常。
惟事田獵。
又編柳器。
販鬻爲業。
凡妓種。
本出於柳器匠家。
初。
李義旼子至榮。
以興化雲中道所居楊水尺等。
無賤役。
屬其妓妾紫雲仙。
徵貢不已。
至榮死。
崔忠獻又取紫雲仙。
計口侵徵滋甚。
楊水尺等大?。
及丹兵至。
迎降嚮導。
賊所在隳突。
不可沮遏。
三軍進。
與賊戰于連州〈今價川〉之東洞。
敗之。
斬百餘人。
時。
西北列邑分道將軍金公奭,玄章,薛得儒等。
分出抄擊。
斬累百級。
西京兵戰于朝陽〈今價川〉豊端驛。
〈今未詳。
〉斬百六十餘級。
溺江死者甚衆。
三軍進。
又戰于龜州。
斬二百餘人。
虜三十九人。
中軍使盧元純。
又請濟師。
朝廷以承宣車倜。
爲前軍兵馬使。
上將軍宋臣卿。
爲左軍兵馬使。
未至。
丹兵自昌州。
〈今昌城。
〉移屯延州〈今寧邊〉之開平原林兩驛。
〈開平。
在今寧邊府北百裡。
原林未詳。
〉自晨至暮。
絡繹不絶。
三軍遣神騎。
戰于新裡。
斬一百九十級。
翌日。
又遣兵戰于朝宗戍。
〈今未詳。
〉斬獲七百六十餘人。
得産畜兵仗。
不可殫記。
由是。
賊不復分兵。
聚屯開平驛。
後軍兵馬使金就礪。
大破契丹于墨匠之野。
契丹遁去。
三軍旣至開平。
莫敢先進。
右軍據西山之麓。
中軍受敵于野。
小退屯獨山。
金就礪拔劒策馬。
與將軍奇存靖。
直衝賊陣。
出入奮擊。
賊兵潰。
追至開平驛。
賊設伏驛北。
急擊中軍。
就礪回擊之。
賊又潰。
盧元純曰。
彼衆我寡。
右軍又不至。
始賫三日糧。
今已盡。
不如退據延州城。
以俟後便。
就礪曰。
我軍屢捷。
鬪志尙銳。
請乘其鋒。
一戰而後議之。
賊布陣墨匠之野。
軍勢甚盛。
元純馳召就礪。
且揚黑幟爲信。
士卒冐白刃爭赴。
無不一當百。
就礪與樸文備。
橫截賊陣。
所向披靡。
三合三克。
就礪長子死焉。
賊奔入香山。
〈妙香山。
在今寧邊府東百三十裡。
〉三軍追擊。
斬獲二千四百餘人。
溺死南江者。
亦以千數。
餘衆夜遁昌州。
婦兒遺棄路傍。
號哭聲如萬牛之吼。
有一人棄兵直前請曰。
我等擾貴國邊疆。
固有罪矣。
婦女何知。
請無庸盡殺。
我則剋日自返矣。
就礪與之酒。
快飮而去。
三軍各遣二千人。
躡其後。
賊所棄糧仗牛馬無筭。
追兵又戰于淸塞鎭。
擒殺過當。
賊遂踰淸塞鎭遁去。
或雲香山之戰。
賊將鵝兒乞奴等皆死。
金山自領其衆雲。
諸軍還至博州。
契丹襲輜重。
金就礪擊卻之。
賊旣退。
官軍次延州。
又聞賊兵自昌州大入。
兩軍先回博州。
〈今博川。
〉就礪護輜重。
徐行至沙峴浦。
賊突出狙擊。
就礪告急於兩軍。
兩軍守便宜不出。
就礪力戰卻之。
卒護輜重而至。
盧元純出迎西門外。
馬上擧酒爲壽而賀之。
兩軍將士及諸城父老。
皆叩頭曰。
今者與強冦角立而自戰。
其地可謂難矣。
而開平墨匠香山原林之戰。
後軍每爲先鋒。
以少擊衆。
使我老弱。
存其性命。
無以相報。
但祝壽而已。
冬十月。
諸軍及契丹。
戰于渭州。
敗績。
契丹遂入西海道。
賊復來。
連日耀兵於昌州門外。
官軍分出交戰。
殺傷相當。
賊遂分屯渭州藥山〈在今寧邊府西八裡許。
〉諸野。
官軍屯博州。
遣卒襲賊。
營主文漢卿。
會諸城兵。
戰于渭州城外。
殺五百餘級。
金公奭又戰于州城門外。
克之。
公奭入城休卒。
賊夜涉淸川江。
指西京。
三軍與戰于渭州城外。
敗績。
將軍李陽升等千餘人死。
京都聞之。
哭聲滿城。
賊兵至西京。
屠安定林原等驛。
〈二驛。
屬永淸。
卽永柔。
今未詳。
〉焚寺刹。
三軍不能沮遏。
賊氷渡大同江。
遂入西海道。
十一月。
以參知政事鄭叔瞻。
爲行營元帥。
樞密院副使趙沖副之。
大發兵禦契丹。
賊旣深入。
朝野震動。
王乃以叔瞻爲元帥。
沖副之。
五領軍皆屬焉。
又括京都人。
不論職之有無。
凡可從軍者。
皆屬部伍。
太祖苗裔及文科出身。
悉令充軍。
又抄僧爲軍。
共得數萬人。
沖。
永仁之子也。
才兼文武。
故以樞密副使。
兼上將軍。
至是受命。
叔瞻等點兵於順天舘。
驍勇者皆爲崔忠獻門客。
所占官軍。
皆老弱羸瘁。
元帥心懈。
及叔瞻等行。
王親授鈇鉞遣之。
遂引兵。
自保定門。
出循城南。
宿狻猊驛。
〈在今開京城西二十裡。
〉忠獻恐變生不測。
私閱其父子家兵。
連亘數裡。
槍竿懸銀甁誇示。
以募來附者。
門客請從軍者流島。
甞閱私兵。
假作契丹就擒狀。
奏凱班師。
令羣妓。
作蓬萊仙娥來賀之狀。
侍禦史金周鼎。
着黃背衫。
入卒伍中。
踴躍進退。
識者鄙之。
十二月。
契丹屠黃州。
鄭叔瞻等。
退屯國淸寺。
時。
官軍屯廣野。
雨雪凍縮。
進至興義驛。
〈在今牛峯縣西南三十裡。
〉望見平州兵。
以爲賊至。
遂奔潰。
惟趙沖勒兵整肅。
丙寅。
賊屠黃州。
遂至塩白二州。
叔瞻等聞之。
退屯于金郊驛。
〈在今江陰縣西南三十裡。
〉留數日。
又退屯于國淸寺。
叔瞻號令不行。
部伍無紀律。
人皆缺望。
是歲。
東眞附于蒙古。
丁醜四年春正月。
京城戒嚴。
先是。
平州諜報。
賊兵將以前月晦日犯京城。
崔忠獻聞之。
使將軍申宣胄,奇允偉等。
勒兵市街。
未幾。
賊兵逼近。
令百官皆出城守。
又毀城底人家。
開鑿隍塹。
時兵亂。
紀綱不立。
樵人犯斫大廟松。
禁不能止。
僧軍謀誅崔忠獻。
不克。
忠獻遂大殺諸寺僧。
興王景福王輪等諸寺僧人之從軍者。
謀殺忠獻。
佯若奔潰者。
曉至宣義門。
急呼曰。
丹兵至矣。
門者拒不納。
僧徒皷譟。
斬關而入。
殺門者。
將攻忠獻家。
至市街。
爲廵檢軍所逐。
至新倉舘與戰。
忠獻遣家兵挾擊之。
僧魁中矢而仆。
僧徒散走。
忠獻軍追斬三百餘人。
閉城門。
大索僧人。
皆殺之。
前後所殺幾八百人。
積屍如山。
流血成川。
忠獻遂發太倉粟。
給家兵及留京諸領軍。
晝夜戒嚴。
不得休息。
士卒甚苦之。
召還鄭叔瞻。
流河東。
以知門下省事鄭邦輔。
代之。
僧徒之作亂也。
崔忠獻鞫其黨。
辭連叔瞻。
初。
叔瞻以忠獻子瑀爲壻。
恃勢驕橫。
大起第宅。
及爲元帥。
多受軍卒賄。
放遣之。
常語軍中曰。
崔忠獻斲喪王室。
自招冦賊。
反遣我討賊。
諺所謂人則食醢。
我反飮水者也。
至是。
忠獻欲殺之。
賴瑀營救。
得免死。
全州軍亂。
逐其長吏。
全州軍被徵發行五日。
復還州作亂。
殺逐長吏。
因留住。
由是。
羅界軍亦不發。
遣將軍奇允偉領兵。
與忠淸按察使。
合兵追捕。
振威盜起。
發諸道兵。
討平之。
振威縣人李將大,李唐必等。
乘國家有事。
嘯聚徒衆。
發倉賑貸。
飢民多附。
自稱義兵。
號靖國兵馬使。
官軍更爲所敗。
更徵楊廣忠淸等道兵。
討平之。
契丹退。
王遣右副承宣金仲龜。
以南道軍擊丹兵。
安西都護兵。
亦與賊戰。
斬百餘級。
趙沖等耀兵于塩州。
賊乃退。
三月。
天狗隕于五軍營。
是月。
又有赤氣橫亘四方。
彌月不散。
白虹貫北鬥。
契丹復入。
五軍潰于太祖灘。
契丹兵三萬餘人。
復入定州。
焚燒城柵。
進屯安州。
五軍元帥聞之。
合兵往擊。
行至太祖灘。
〈在安州。
〉遇雨留止。
置酒宴樂。
不設備。
有一人乘白馬突入陣中。
擧旗而麾。
俄而賊大軍掩至。
急圍五軍。
前軍先潰。
賊遂薄中軍。
縱火焚壘。
中軍又潰。
惟左軍拒戰。
邦輔,沖。
遂奔左軍。
左軍亦敗。
諸軍遂大潰奔還。
賊乘勝馳突。
金就礪與文備等。
逆擊之。
就礪奮劒獨拒。
鎗矢交貫於身。
病創而還。
大將軍李義儒,白守貞,將軍李希柱等。
戰死。
軍士死者。
不可勝記。
輜重糧仗。
悉爲奪掠。
邦輔,沖等。
奔還京師。
賊追兵至宣義門。
焚黃橋而退。
朝野大震。
遷太廟神主于太常府。
世祖太祖梓宮于奉恩寺。
九室神主。
尋遷于工部廳。
諸陵神主于考功廳。
契丹至臨江。
遣五將軍禦之。
皆奔還。
己醜。
丹兵冦牛峯。
遂趣臨江〈在長湍〉長湍。
遣將軍申宣胄,奇允偉,崔俊文,崔孝文,金陽等五人。
合兵備禦。
丙申。
五將軍之師。
不戰奔還。
盜發純陵。
○夏四月。
王移禦竹坂宮。
乃忠獻所營也。
時。
術士言松都王氣將盡。
宜禦別宮以禳之。
王從之。
更閱五軍。
遣吳應夫等。
禦契丹。
時。
契丹以楊水尺爲諜。
進至白嶺驛。
〈在今長湍府東三十裡。
〉楊水尺貼匿名書雲。
我等非故叛逆。
不堪妓家侵奪。
故投賊爲嚮導。
若朝廷殺此妓輩及順天寺主。
則可倒戈輔國。
忠獻聞之。
乃歸其妓紫雲仙上林紅于其鄕。
順天寺主。
亦恃勢與妓爲亂者也。
聞之亡去。
契丹兵五千餘人。
來屯金郊驛。
更閱五軍。
以上將軍吳應夫。
爲中軍兵馬使。
崔元世將前軍。
貢天源將左軍。
吳仁永將右軍。
柳敦植將後軍。
出崇仁門以禦之。
東眞兵來破大夫營。
○五月。
契丹陷東州。
罷吳應夫。
以崔元世代將中軍。
以金就礪爲前軍兵馬使。
賊入東界。
東界防守將軍吳壽褀。
不能禦賊。
遂陷東州。
〈今鐵原。
〉崔忠獻聞之。
以爲賊過東州。
勢必南下。
五軍逗遛不戰。
徒費糧餉。
遂罷應夫。
以元世代之。
以就礪代元世。
將前軍。
賊過澄波渡。
〈在今漣川縣西十五裡。
〉官軍與戰于豬村。
卻走之。
丹兵至桃源驛。
〈在今長湍府南三裡。
〉移牒雲。
兩國相戰。
徒殺無辜。
宜遣大臣。
奉表歸欵。
五軍進戰于豊壤〈古縣。
基在今楊州府東五十裡。
〉之橫灘。
賊尾擊之。
左軍先戰敗走。
中軍後軍。
自山外出賊背擊卻之。
追至楊州之盧元驛。
〈在今京城興仁門外四裡。
〉奏捷。
時。
有隊正安彭祖。
中矢還京雲。
丹兵被殺唯二人。
餘死者皆我軍也。
前軍右軍。
又戰于砥平縣。
敗之。
罷貢天源。
以鄭有麟代將左軍。
○契丹陷原州。
初。
賊自楊州。
轉向原州。
州人力戰卻之。
賊退屯橫川。
〈今橫城。
〉未幾。
賊陷安陽〈今春川〉都護府。
執按察使盧周翰。
殺之。
又進攻原州。
州人久與賊相持。
凡九戰。
力窮食盡。
外援不至。
遂陷。
六月。
以任輔爲東南道加發兵馬使。
時。
前右軍不利。
以大將軍任輔。
爲加發兵馬使。
選城中公私奴隷。
充部伍以送之。
又使西京兵馬使崔兪恭,禮部郞中金成等。
領所部兵。
繼援五軍。
西京軍亂。
錄事鄭俊儒。
討平之。
崔兪恭,金成。
將應命援五軍。
兪恭侵漁。
士卒離叛。
有卒崔光秀不肯行。
竪纛召集軍士。
還向西京。
兪恭蒼黃失措。
成醉卧不省。
光秀遂據城作亂。
自稱高勾麗興復兵馬使。
署置僚佐。
募精銳。
傳檄北界諸城。
將擧大事。
禱于神祠。
分臺錄事鄭俊儒。
素與光秀。
同裡閈相善。
率校尉金億畢玄甫等十餘人。
袖斧就光秀語。
因擊殺之。
又殺其黨八人。
餘置不問。
城中遂安。
王大喜。
令俊儒屬內侍。
後改名顗。
秋七月丙子朔。
日食。
○以趙沖爲西北面兵馬使。
初。
沖敗還。
禦史臺上?曰。
鄭邦輔,趙沖。
棄軍驚走。
以緻士卒陷沒。
歷代所傳兵書文籍。
以至器仗。
盡爲敵奪。
未副推轂之意。
請免其職。
從之。
至是復用。
崔元世,金就礪。
大破契丹于堤州。
契丹遁入女眞。
中軍,前軍。
追賊至黃驪縣法泉寺。
移次禿坫。
元世曰。
明日之路。
有二歧。
吾行如何則可。
就礪曰。
分軍猗角。
不亦可乎。
翌日。
會于麥谷。
與賊戰。
斬獲三百餘級。
廹于堤州〈今堤川〉之川。
流屍蔽川而下。
越三日。
追至樸達峴。
〈在今堤川縣西三十五裡。
〉任輔亦將兵來會。
元世以嶺上非大軍所止。
欲退屯山下。
就礪曰。
用兵雖貴人和。
地利亦不可輕。
賊若先據此嶺。
我不得過。
官軍遂登嶺而宿。
質明。
賊果進軍于嶺之南。
先使數萬人。
分登左右峯。
欲爭要害。
就礪使將軍申德威,李克仁當左。
崔俊文,周公裔當右。
就礪從中皷之。
士皆殊死戰。
中軍望之。
亦大呼爭前。
賊大潰。
老弱男女兵仗輜重。
狼藉委棄。
賊由是不果南下。
皆東走。
追至溟州〈今江陵〉大關嶺。
〈在今府西四十五裡。
〉將卒怯弱退屯。
旬日乃進。
賊已踰嶺矣。
中軍,左軍,前軍。
復追至毛老院。
〈毛老峴。
在今江陵府西百二十五裡。
〉敗之。
賊圍溟州。
右軍又來追之。
至于登州。
敗績。
陣主吳守貞死。
賊趨鹹州。
遂入女眞境。
官軍退縮。
莫有追躡者。
王改名晊。
○八月。
復史舘宣飯。
先是。
某王欲見史臣記事。
潛至史舘。
直舘預知。
匿不現。
王怒曰。
直舘不直宿。
停賜食。
至是。
崔忠獻奏。
禁內官皆賜食。
唯史舘獨無。
命復之。
王遣將軍金良器回謝。
至通州。
遇蒙古兵。
中矢死。
下節九人亦遇害。
金收屍以送。
秋九月。
平章事緻仕崔讜卒。
讜少聰悟善屬文。
所至有聲績。
歷仕四朝。
名重一時。
薦賢進能。
鎭安宗社。
年未衰而乞退。
扁其齋曰?明。
與弟詵及太僕卿張自牧,學士高瑩中,尙書玄德秀等。
爲耆老會。
逍遙自適。
時人謂之地上仙。
圖形刻石。
傳於世。
諡靖安。
遣使如金。
不至而還。
時。
金國漸衰。
蒙古日盛。
金人不能制。
賀節使李孝全。
道梗不至而還。
冬十二月。
王命內侍王濬明等。
謀誅崔忠獻。
不克。
忠獻廢王于江華。
放太子于仁州。
立漢南公貞。
改名。
流濬明等。
王與內侍郞中王濬明,參政于承慶等。
謀誅忠獻。
庚子。
忠獻以事詣壽昌宮謁王。
有頃。
王入內。
中官紿忠獻從者曰。
有旨賜酒食。
乃引入于廊廡間。
俄有僧俗十餘人。
持兵突至。
擊忠獻從者。
忠獻知有變。
蒼黃奏曰。
願上救臣。
王默然閉戶不納。
忠獻不知所爲。
遂投匿於知奏事房紙障間。
有一僧三入索之。
竟不獲。
忠獻子瑀。
及其舅鄭叔瞻,將軍金躍珍等。
在重房。
聞事急。
卽入扶忠獻以出。
忠獻之黨。
與僧徒相格鬪。
忠獻六番都房。
皆集宮城外。
不知忠獻生死。
忠獻之黨。
登屋大呼曰。
吾公無恙。
於是。
都房爭入救之。
僧徒敗走。
躍珍率兵入宮。
盡殺宮中人。
且行大事。
忠獻止之。
使上將軍鄭邦輔。
捕司鑰中官等。
嚴鞫之。
辭連濬明,承慶及樞密使史弘績,將軍王翊等。
忠獻皆流之。
忠獻?王。
癸卯。
廢王遷于江華。
尋遷紫燕島。
放太子于仁州。
〈今仁川。
〉王在位七年。
被放二十七年而薨。
壽五十七。
諡成孝。
廟號貞宗。
後改煕宗。
忠獻遣瑀及平章事任濡等。
奉漢南公貞于私第。
卽位於康安殿。
是爲康宗。
史臣曰。
是時。
忠獻執國命。
已有年矣。
廣植黨與。
專擅威福。
煕宗雖欲有爲。
何以哉。
爲王之計。
當以正自處。
任賢使能。
王室自強。
雖有跋扈之臣。
無由肆其惡矣。
王不知此。
聽用輕薄之謀。
欲快一時之憤。
卒見放出。
噫。
壬申康宗元孝王〈諱。
字大華。
一字法柱。
舊諱貞。
明宗長子。
母光靖太後金氏。
〉元年春二月。
遣使如金。
以遜位告。
三月。
平章事任濡卒。
濡性恬淡慈和。
不以勢位驕人。
雖臧獲賤隷。
未甞詬罵。
歷仕五朝。
居官勤恪。
處決明允。
掌制誥十六年。
一時高文大冊。
皆出其手。
四闢文闈。
多得名士。
趙沖,李奎報,金敞,兪升旦。
其尤者也。
晩年酷好佛法。
諡良淑。
夏五月。
追尊義靜王後金氏。
爲光靖太後。
○秋七月。
金遣使冊王。
冊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高麗王。
賜印章車輅圭冕等物。
王受詔。
金使欲由儀鳳正門入。
學士琴儀問曰。
天子之廵守方嶽者。
自古有之。
若皇帝枉蹕小國。
當自何門入。
金使曰。
天子出入。
舍正門而何。
儀曰。
然則人臣欲入君之正門。
可乎。
金使大服。
乃自西門入。
傳詔。
立子|。
爲王太子。
元妃柳氏出也。
明宗之廢。
放于安嶽。
王卽位召還。
至是。
立爲太子。
加元服。
立府置屬。
冬十月。
冊宗室女爲王妃。
稱柳氏。
宗室信安侯珹之女。
是爲元德太後。
諱稱外姓。
十一月。
太倉災。
○十二月。
崔忠獻加文經武緯號。
○以金義元參知政事。
鄭克溫守司空判三司事。
義元起自卒伍。
驍勇任俠。
克溫亦以軍功進用。
癸酉二年春三月。
東海水赤。
○秋八月。
王薨。
太子|卽位。
癸酉。
王不豫。
丁醜。
詔傳位于太子|。
遺詔易月之服。
三日而除。
是日暮。
有大星如月。
見於西北。
俄而墮地。
夜二皷。
王薨。
在位二年。
壽六十二。
諡曰元孝。
廟號康宗。
戊寅。
太子卽位於康安殿。
是爲高宗。
史臣曰。
康宗在位。
凡所施爲。
皆受制於強臣。
遽罹疾病。
享國日淺。
悲夫。
〈按麗朝喪制用以日易月之制。
二十七日而除服。
神宗之喪減爲十四日之服。
至此又爲易月三日之服。
而高宗,元宗,忠烈王。
皆遵而行之。
噫。
當時臣子其無三年之愛於其父母。
而莫之能改定耶。
是以終麗之世。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而三綱淪矣。
〉 九月。
葬厚陵。
○金完顔珣。
廢其主允濟而自立。
遣使來告。
甲戌高宗忠憲安孝王〈諱?。
字大明。
一字天祐。
舊諱??又晊。
康宗元子。
母元德太後柳氏。
〉元年春正月。
封崔忠獻妻任氏,王氏。
爲宅主。
任氏。
將軍孫洪胤妻也。
忠獻殺洪胤。
聞其美私之。
王氏。
康宗庶女也。
宅主。
後宮貴爵。
人臣妻無敢稱之。
而至是以任氏爲綏成宅主。
王氏爲靜和宅主。
忠獻移入別第。
劒戟兵衛亘數裡。
朝士追隨者衆。
樞密副使鄭邦輔從之。
時人鄙之。
夏五月。
西京地陷。
周八十二尺。
深二十尺許。
秋九月壬戌朔。
日食。
乙亥二年春二月。
參知政事鄭克溫卒。
克溫性溫仁謹願。
不露圭角。
凡所莅。
威惠得宜。
當時無赫赫名。
及去有遺愛。
卒。
諡翼烈。
夏四月。
雨雪。
○西京副留守李維城卒。
王濬明之被??。
其弟正義坐流。
親舊畏之。
莫敢有送者。
維城遣人餞之。
贐白金三十兩。
遺押吏。
得寬陵逼。
時人義之。
五月。
兵部尙書緻仕玄德秀卒。
德秀讀書通大義。
善屬文。
屢擧不第。
以戰功屢遷。
甞調安南都護〈朗州今靈巖郡〉副使。
爲政廉明。
吏民敬畏。
尤惡淫祠。
巫覡不敢入境。
有吏執女巫及其夫至。
德秀訊之。
顧同僚曰。
此巫非女。
同僚笑曰。
非女。
安有夫乎。
德秀令驗之。
果男子也。
先是。
巫出入士族家。
潛亂婦女。
多被汚者。
至是。
一方服其神明。
入爲都官郞中。
時。
有散員同正盧克淸者。
家貧賣家爲售。
因事出外。
其妻受德秀白金十二斤賣之。
克淸還。
謂德秀曰。
餘初以九斤買此家。
居數年。
無增餙而得十二斤。
豈可乎。
請還之。
德秀以第宅之價。
隨時輕重。
亦不受。
克淸恥黷貨。
苦不從。
請還直復其家。
德秀不得已受之曰。
餘豈不逮克淸乎。
遂施佛寺。
時。
擧世貪墨。
而二人讓財重義。
聞者莫不歎息。
秋七月。
重房毀尙藥局。
有人言尙藥局在闕西。
常擣杵。
損西山旺氣。
害武臣。
於是。
重房擅毀之。
八月。
崔忠獻遷廢王于喬桐縣。
忠獻遣將軍李光裕。
遷廢王于喬桐。
光裕還言。
供頓闕乏。
隻有米六石。
忠獻厲聲曰。
非我仁恕。
王父子得保首領至今日乎。
追思濬明事。
至今毛髮欲竪。
崔忠獻。
以李奎報爲右正言知製誥。
奎報以詩贄忠獻求參官。
忠獻曰。
此子高亢。
意不止此。
乃拜是職。
崔氏曰。
忠獻自知罪大惡極。
不容於公議。
結納搢紳。
違道幹譽。
一時媚竈之徒。
窺伺奔走。
如李奎報者。
亦名儒也。
希求進用。
稱譽奸賊。
昔。
楊雄美新。
朱子綱目。
書莽大夫。
以示貶絶。
如奎報者。
欲逃貶絶之誅。
得乎。
九月。
祔康宗于太廟。
遷文宗神主于景陵。
後以元德太後柳氏祔。
〈配享參政翼烈公鄭克溫。
〉 冬十月。
追上先王尊號。
大赦。
奉玉冊。
上太祖,惠宗,顯,宣,肅,睿,仁,神八室尊號。
明宗以廢故不入廟。
十一月。
禮部員外郞尹世儒。
有罪配島。
世儒。
瓘之孫也。
有文才。
倡狂好飮酒。
謁崔忠獻。
請命賦詩。
忠獻召李奎報,直翰林陳澕,僧惠文。
賦觀碁詩。
使翰林承旨琴儀考閱。
奎報爲首。
澕次之。
世儒自見忠獻。
期於柄用。
素與右僕射鄭稹有隙。
誣告王曰。
稹與弟樞密使叔瞻。
圖不軌。
若以臣爲校定別監。
付以一番廵檢。
則可掃除矣。
王驚愕。
密諭忠獻。
執世儒鞫之。
依違如醉不能語。
遂坐誣配島。
尋召還道死。
稹,叔瞻。
世裕之子也。
是歲。
金宣撫使蒲鮮萬奴。
叛據遼東。
僭稱天王。
國號大眞。
改元天泰。
是爲東眞。
其地統白頭山內外。
諸女眞部落皆屬焉。
〈盛京志曰。
金貞祐二年。
紇石烈桓端同知婆速路兵馬都摠管。
三年。
鹹平路宣撫使蒲鮮萬奴。
叛取鹹平。
東京瀋澄諸州多從之。
萬奴侵婆速路境。
桓端擊卻之。
九月。
萬奴衆九千人。
出宜風及湯池。
桓端與戰。
其衆潰去。
又曰。
乙亥。
蒲鮮萬奴據遼東僭稱天王。
國號大亨。
改元天泰。
丙子冬。
降復叛。
僭稱東眞。
〉 丙子三年春正月。
地震。
○二月甲申朔。
日食。
○三月。
設藏經會於宣慶殿。
王卽位以後。
一例奉佛。
幸寺設會。
不可勝記。
至是。
翰林學士柳澤。
製?文。
有遭時多難未能制禦之語。
諫議樸玄圭曰。
未能制禦者。
此指晉康公而言也。
告忠獻。
忠獻呼澤問之。
澤大笑自若。
蓋玄圭挾憾。
欲以激怒忠獻也。
崔忠獻祀于松嶽。
忠獻祀還。
重房及將軍房。
結彩棚。
迎于山腰。
又祭功臣于彌勒寺。
傾都迎迓。
崔氏曰。
季氏旅於泰山。
孔子明其僭竊之罪。
忠獻祭松嶽。
亂名犯分。
浮於季氏。
當時朝臣無一人非議。
而反奔走迎迓。
皆林放之罪人乎。
夏四月。
雨雪。
○秋閏七月。
分遣諸道察訪使。
問民疾苦。
察吏淸濁。
時。
奉使者皆貪冐。
民多?咨。
李宗揆,宋安國,金周鼎,崔正份等十一人。
皆以黜陟不精見貶。
惟正份掌雲中道。
激揚得宜。
爲時所稱。
金人移牒。
乞借糧馬。
時。
金人困於蒙古。
萬奴又叛。
金人將擧兵攻之。
其東京摠管府移牒曰。
今大軍征討。
此賊失利。
捨貴邦而何之。
恐巧言詐謀。
間諜兩國。
若或過界。
嚴設除虞。
近者。
契丹餘冦。
西欲渡河。
聞知本朝與韃靼講好。
挾攻掩殺。
奔波逃去。
潛犯婆速境。
〈一統志。
在遼陽城東四百七十裡。
盛京通志。
金天德二年。
置婆速路摠管。
元初改婆娑路置府。
今屬鳳凰城所轄。
○按疑在興京邊外。
近東地也雲矣。
〉今已遣大軍句當。
貴國宜量力送糧儲馬匹。
以同患難。
先是。
金人再牒乞糶。
國家令邊臣拒不納。
自去年。
金人因亂資竭。
爭賫珍寶。
欵義靜州關外。
互市米穀。
至以銀一錠。
換米四五石。
商賈競趨射利。
國家嚴刑禁之。
而潛市未已。
金將率兵到關。
責以棄好遏糶。
乃擄十餘人而去。
中路脫還。
八月。
契丹金山金始兵。
來侵朔州。
將軍盧仁綏。
棄城走。
契丹遺種金山金始二王子。
脅河朔民。
改國號大遼收國王。
建元天成。
爲蒙兵所逐。
席捲而東。
與金兵戰于開州。
〈今鳳凰城。
〉金兵不克。
退守大夫營。
契丹追攻之。
遣人告北界兵馬使。
請糧雲。
我於後日。
樹黃旗。
汝來聽皇帝詔。
不來。
加兵。
至其日。
果樹黃旗。
兵馬使不往。
明日乙醜。
使其將鵝兒乞奴二人。
引兵數萬。
渡鴨綠江。
攻寧朔〈在今義州府東百三十裡〉等鎭。
掠城外財糓而去。
又明日。
闌入義,靜,朔,昌,雲,燕〈疑延字〉等州,宣德,定戎〈在今義州東八十裡〉諸鎭。
皆以妻子自隨。
彌滿山野。
恣取禾穀牛馬而食之。
居月餘。
食盡。
移入雲中道。
朔州分道將軍盧仁綏。
惟事奉佛。
邏卒報賊入境。
仁綏曰。
契丹亦人耳。
可忍殺耶。
及賊入境。
仁綏棄城走。
〈按。
續綱目。
宋寧宗嘉定癸酉三月。
故遼人耶律留哥。
仕金爲北邊千戶。
蒙古兵起。
留哥遁至隆安。
聚衆十餘萬。
遣使附于蒙古。
自立爲遼王。
改元元統。
盡有遼東州郡。
都鹹平。
九年丙子四月。
遼王留哥降蒙古。
以爲元帥。
令居廣寧府。
高麗史。
是年閏三月。
金東京移牒曰。
契丹嘯聚。
蠧耗邊方。
皇天厭濊。
旣全遼海。
惟叛賊萬奴。
棄一方之重委。
用心不臧。
今大軍征討雲雲。
據此則萬奴似是受命討留哥。
留哥降蒙古。
而萬奴復據遼東。
金山王子等。
亦留哥之支黨也歟。
〉 以盧元純,吳應富,金就礪。
爲三軍兵馬使。
禦契丹。
己巳。
以盧元純等。
爲中右後三軍兵馬使。
率十三領軍及神騎諸衛兵。
以禦丹賊。
癸酉。
三軍啓行。
時。
賊兵已屠寧德城。
〈古基在今義州東南四十裡。
〉進圍安義龜三州。
又自麟靜二州界。
來攻鐵宣等州。
移書督降曰。
大遼開國二百餘年。
中被女眞侵犯。
又將百年。
今盡收復。
爾若不降附。
卽遣大軍殺戮。
丹兵至朝陽〈在今價川郡西南三十裡。
〉鎭。
三軍至鎭之阿尒川邊。
與戰。
官軍稍卻。
神機郞將丁純祐。
突入賊中。
斬持纛者。
賊奔潰。
乘勝斬八十餘級。
獲牛馬器仗甚衆。
先是。
崔忠獻自謂國富兵強。
每有邊報。
輒罵曰。
何以此等小事。
煩驛騎驚國家乎。
輒流告者。
邊臣解體曰。
然則待敵陷兩三城後當報。
至是。
京城無備。
人情洶懼。
皆?忠獻。
九月。
三軍擊契丹于連州。
敗之。
又戰于龜州延州。
皆敗之。
賊以我國楊水尺。
爲嚮噵。
故山川要害道路遠近。
悉知之。
楊水尺者。
太祖攻百濟時。
所難制之遺種也。
本無貫籍賦役。
好逐水草。
遷徙無常。
惟事田獵。
又編柳器。
販鬻爲業。
凡妓種。
本出於柳器匠家。
初。
李義旼子至榮。
以興化雲中道所居楊水尺等。
無賤役。
屬其妓妾紫雲仙。
徵貢不已。
至榮死。
崔忠獻又取紫雲仙。
計口侵徵滋甚。
楊水尺等大?。
及丹兵至。
迎降嚮導。
賊所在隳突。
不可沮遏。
三軍進。
與賊戰于連州〈今價川〉之東洞。
敗之。
斬百餘人。
時。
西北列邑分道將軍金公奭,玄章,薛得儒等。
分出抄擊。
斬累百級。
西京兵戰于朝陽〈今價川〉豊端驛。
〈今未詳。
〉斬百六十餘級。
溺江死者甚衆。
三軍進。
又戰于龜州。
斬二百餘人。
虜三十九人。
中軍使盧元純。
又請濟師。
朝廷以承宣車倜。
爲前軍兵馬使。
上將軍宋臣卿。
爲左軍兵馬使。
未至。
丹兵自昌州。
〈今昌城。
〉移屯延州〈今寧邊〉之開平原林兩驛。
〈開平。
在今寧邊府北百裡。
原林未詳。
〉自晨至暮。
絡繹不絶。
三軍遣神騎。
戰于新裡。
斬一百九十級。
翌日。
又遣兵戰于朝宗戍。
〈今未詳。
〉斬獲七百六十餘人。
得産畜兵仗。
不可殫記。
由是。
賊不復分兵。
聚屯開平驛。
後軍兵馬使金就礪。
大破契丹于墨匠之野。
契丹遁去。
三軍旣至開平。
莫敢先進。
右軍據西山之麓。
中軍受敵于野。
小退屯獨山。
金就礪拔劒策馬。
與將軍奇存靖。
直衝賊陣。
出入奮擊。
賊兵潰。
追至開平驛。
賊設伏驛北。
急擊中軍。
就礪回擊之。
賊又潰。
盧元純曰。
彼衆我寡。
右軍又不至。
始賫三日糧。
今已盡。
不如退據延州城。
以俟後便。
就礪曰。
我軍屢捷。
鬪志尙銳。
請乘其鋒。
一戰而後議之。
賊布陣墨匠之野。
軍勢甚盛。
元純馳召就礪。
且揚黑幟爲信。
士卒冐白刃爭赴。
無不一當百。
就礪與樸文備。
橫截賊陣。
所向披靡。
三合三克。
就礪長子死焉。
賊奔入香山。
〈妙香山。
在今寧邊府東百三十裡。
〉三軍追擊。
斬獲二千四百餘人。
溺死南江者。
亦以千數。
餘衆夜遁昌州。
婦兒遺棄路傍。
號哭聲如萬牛之吼。
有一人棄兵直前請曰。
我等擾貴國邊疆。
固有罪矣。
婦女何知。
請無庸盡殺。
我則剋日自返矣。
就礪與之酒。
快飮而去。
三軍各遣二千人。
躡其後。
賊所棄糧仗牛馬無筭。
追兵又戰于淸塞鎭。
擒殺過當。
賊遂踰淸塞鎭遁去。
或雲香山之戰。
賊將鵝兒乞奴等皆死。
金山自領其衆雲。
諸軍還至博州。
契丹襲輜重。
金就礪擊卻之。
賊旣退。
官軍次延州。
又聞賊兵自昌州大入。
兩軍先回博州。
〈今博川。
〉就礪護輜重。
徐行至沙峴浦。
賊突出狙擊。
就礪告急於兩軍。
兩軍守便宜不出。
就礪力戰卻之。
卒護輜重而至。
盧元純出迎西門外。
馬上擧酒爲壽而賀之。
兩軍將士及諸城父老。
皆叩頭曰。
今者與強冦角立而自戰。
其地可謂難矣。
而開平墨匠香山原林之戰。
後軍每爲先鋒。
以少擊衆。
使我老弱。
存其性命。
無以相報。
但祝壽而已。
冬十月。
諸軍及契丹。
戰于渭州。
敗績。
契丹遂入西海道。
賊復來。
連日耀兵於昌州門外。
官軍分出交戰。
殺傷相當。
賊遂分屯渭州藥山〈在今寧邊府西八裡許。
〉諸野。
官軍屯博州。
遣卒襲賊。
營主文漢卿。
會諸城兵。
戰于渭州城外。
殺五百餘級。
金公奭又戰于州城門外。
克之。
公奭入城休卒。
賊夜涉淸川江。
指西京。
三軍與戰于渭州城外。
敗績。
將軍李陽升等千餘人死。
京都聞之。
哭聲滿城。
賊兵至西京。
屠安定林原等驛。
〈二驛。
屬永淸。
卽永柔。
今未詳。
〉焚寺刹。
三軍不能沮遏。
賊氷渡大同江。
遂入西海道。
十一月。
以參知政事鄭叔瞻。
爲行營元帥。
樞密院副使趙沖副之。
大發兵禦契丹。
賊旣深入。
朝野震動。
王乃以叔瞻爲元帥。
沖副之。
五領軍皆屬焉。
又括京都人。
不論職之有無。
凡可從軍者。
皆屬部伍。
太祖苗裔及文科出身。
悉令充軍。
又抄僧爲軍。
共得數萬人。
沖。
永仁之子也。
才兼文武。
故以樞密副使。
兼上將軍。
至是受命。
叔瞻等點兵於順天舘。
驍勇者皆爲崔忠獻門客。
所占官軍。
皆老弱羸瘁。
元帥心懈。
及叔瞻等行。
王親授鈇鉞遣之。
遂引兵。
自保定門。
出循城南。
宿狻猊驛。
〈在今開京城西二十裡。
〉忠獻恐變生不測。
私閱其父子家兵。
連亘數裡。
槍竿懸銀甁誇示。
以募來附者。
門客請從軍者流島。
甞閱私兵。
假作契丹就擒狀。
奏凱班師。
令羣妓。
作蓬萊仙娥來賀之狀。
侍禦史金周鼎。
着黃背衫。
入卒伍中。
踴躍進退。
識者鄙之。
十二月。
契丹屠黃州。
鄭叔瞻等。
退屯國淸寺。
時。
官軍屯廣野。
雨雪凍縮。
進至興義驛。
〈在今牛峯縣西南三十裡。
〉望見平州兵。
以爲賊至。
遂奔潰。
惟趙沖勒兵整肅。
丙寅。
賊屠黃州。
遂至塩白二州。
叔瞻等聞之。
退屯于金郊驛。
〈在今江陰縣西南三十裡。
〉留數日。
又退屯于國淸寺。
叔瞻號令不行。
部伍無紀律。
人皆缺望。
是歲。
東眞附于蒙古。
丁醜四年春正月。
京城戒嚴。
先是。
平州諜報。
賊兵將以前月晦日犯京城。
崔忠獻聞之。
使將軍申宣胄,奇允偉等。
勒兵市街。
未幾。
賊兵逼近。
令百官皆出城守。
又毀城底人家。
開鑿隍塹。
時兵亂。
紀綱不立。
樵人犯斫大廟松。
禁不能止。
僧軍謀誅崔忠獻。
不克。
忠獻遂大殺諸寺僧。
興王景福王輪等諸寺僧人之從軍者。
謀殺忠獻。
佯若奔潰者。
曉至宣義門。
急呼曰。
丹兵至矣。
門者拒不納。
僧徒皷譟。
斬關而入。
殺門者。
將攻忠獻家。
至市街。
爲廵檢軍所逐。
至新倉舘與戰。
忠獻遣家兵挾擊之。
僧魁中矢而仆。
僧徒散走。
忠獻軍追斬三百餘人。
閉城門。
大索僧人。
皆殺之。
前後所殺幾八百人。
積屍如山。
流血成川。
忠獻遂發太倉粟。
給家兵及留京諸領軍。
晝夜戒嚴。
不得休息。
士卒甚苦之。
召還鄭叔瞻。
流河東。
以知門下省事鄭邦輔。
代之。
僧徒之作亂也。
崔忠獻鞫其黨。
辭連叔瞻。
初。
叔瞻以忠獻子瑀爲壻。
恃勢驕橫。
大起第宅。
及爲元帥。
多受軍卒賄。
放遣之。
常語軍中曰。
崔忠獻斲喪王室。
自招冦賊。
反遣我討賊。
諺所謂人則食醢。
我反飮水者也。
至是。
忠獻欲殺之。
賴瑀營救。
得免死。
全州軍亂。
逐其長吏。
全州軍被徵發行五日。
復還州作亂。
殺逐長吏。
因留住。
由是。
羅界軍亦不發。
遣將軍奇允偉領兵。
與忠淸按察使。
合兵追捕。
振威盜起。
發諸道兵。
討平之。
振威縣人李將大,李唐必等。
乘國家有事。
嘯聚徒衆。
發倉賑貸。
飢民多附。
自稱義兵。
號靖國兵馬使。
官軍更爲所敗。
更徵楊廣忠淸等道兵。
討平之。
契丹退。
王遣右副承宣金仲龜。
以南道軍擊丹兵。
安西都護兵。
亦與賊戰。
斬百餘級。
趙沖等耀兵于塩州。
賊乃退。
三月。
天狗隕于五軍營。
是月。
又有赤氣橫亘四方。
彌月不散。
白虹貫北鬥。
契丹復入。
五軍潰于太祖灘。
契丹兵三萬餘人。
復入定州。
焚燒城柵。
進屯安州。
五軍元帥聞之。
合兵往擊。
行至太祖灘。
〈在安州。
〉遇雨留止。
置酒宴樂。
不設備。
有一人乘白馬突入陣中。
擧旗而麾。
俄而賊大軍掩至。
急圍五軍。
前軍先潰。
賊遂薄中軍。
縱火焚壘。
中軍又潰。
惟左軍拒戰。
邦輔,沖。
遂奔左軍。
左軍亦敗。
諸軍遂大潰奔還。
賊乘勝馳突。
金就礪與文備等。
逆擊之。
就礪奮劒獨拒。
鎗矢交貫於身。
病創而還。
大將軍李義儒,白守貞,將軍李希柱等。
戰死。
軍士死者。
不可勝記。
輜重糧仗。
悉爲奪掠。
邦輔,沖等。
奔還京師。
賊追兵至宣義門。
焚黃橋而退。
朝野大震。
遷太廟神主于太常府。
世祖太祖梓宮于奉恩寺。
九室神主。
尋遷于工部廳。
諸陵神主于考功廳。
契丹至臨江。
遣五將軍禦之。
皆奔還。
己醜。
丹兵冦牛峯。
遂趣臨江〈在長湍〉長湍。
遣將軍申宣胄,奇允偉,崔俊文,崔孝文,金陽等五人。
合兵備禦。
丙申。
五將軍之師。
不戰奔還。
盜發純陵。
○夏四月。
王移禦竹坂宮。
乃忠獻所營也。
時。
術士言松都王氣將盡。
宜禦別宮以禳之。
王從之。
更閱五軍。
遣吳應夫等。
禦契丹。
時。
契丹以楊水尺爲諜。
進至白嶺驛。
〈在今長湍府東三十裡。
〉楊水尺貼匿名書雲。
我等非故叛逆。
不堪妓家侵奪。
故投賊爲嚮導。
若朝廷殺此妓輩及順天寺主。
則可倒戈輔國。
忠獻聞之。
乃歸其妓紫雲仙上林紅于其鄕。
順天寺主。
亦恃勢與妓爲亂者也。
聞之亡去。
契丹兵五千餘人。
來屯金郊驛。
更閱五軍。
以上將軍吳應夫。
爲中軍兵馬使。
崔元世將前軍。
貢天源將左軍。
吳仁永將右軍。
柳敦植將後軍。
出崇仁門以禦之。
東眞兵來破大夫營。
○五月。
契丹陷東州。
罷吳應夫。
以崔元世代將中軍。
以金就礪爲前軍兵馬使。
賊入東界。
東界防守將軍吳壽褀。
不能禦賊。
遂陷東州。
〈今鐵原。
〉崔忠獻聞之。
以爲賊過東州。
勢必南下。
五軍逗遛不戰。
徒費糧餉。
遂罷應夫。
以元世代之。
以就礪代元世。
將前軍。
賊過澄波渡。
〈在今漣川縣西十五裡。
〉官軍與戰于豬村。
卻走之。
丹兵至桃源驛。
〈在今長湍府南三裡。
〉移牒雲。
兩國相戰。
徒殺無辜。
宜遣大臣。
奉表歸欵。
五軍進戰于豊壤〈古縣。
基在今楊州府東五十裡。
〉之橫灘。
賊尾擊之。
左軍先戰敗走。
中軍後軍。
自山外出賊背擊卻之。
追至楊州之盧元驛。
〈在今京城興仁門外四裡。
〉奏捷。
時。
有隊正安彭祖。
中矢還京雲。
丹兵被殺唯二人。
餘死者皆我軍也。
前軍右軍。
又戰于砥平縣。
敗之。
罷貢天源。
以鄭有麟代將左軍。
○契丹陷原州。
初。
賊自楊州。
轉向原州。
州人力戰卻之。
賊退屯橫川。
〈今橫城。
〉未幾。
賊陷安陽〈今春川〉都護府。
執按察使盧周翰。
殺之。
又進攻原州。
州人久與賊相持。
凡九戰。
力窮食盡。
外援不至。
遂陷。
六月。
以任輔爲東南道加發兵馬使。
時。
前右軍不利。
以大將軍任輔。
爲加發兵馬使。
選城中公私奴隷。
充部伍以送之。
又使西京兵馬使崔兪恭,禮部郞中金成等。
領所部兵。
繼援五軍。
西京軍亂。
錄事鄭俊儒。
討平之。
崔兪恭,金成。
將應命援五軍。
兪恭侵漁。
士卒離叛。
有卒崔光秀不肯行。
竪纛召集軍士。
還向西京。
兪恭蒼黃失措。
成醉卧不省。
光秀遂據城作亂。
自稱高勾麗興復兵馬使。
署置僚佐。
募精銳。
傳檄北界諸城。
將擧大事。
禱于神祠。
分臺錄事鄭俊儒。
素與光秀。
同裡閈相善。
率校尉金億畢玄甫等十餘人。
袖斧就光秀語。
因擊殺之。
又殺其黨八人。
餘置不問。
城中遂安。
王大喜。
令俊儒屬內侍。
後改名顗。
秋七月丙子朔。
日食。
○以趙沖爲西北面兵馬使。
初。
沖敗還。
禦史臺上?曰。
鄭邦輔,趙沖。
棄軍驚走。
以緻士卒陷沒。
歷代所傳兵書文籍。
以至器仗。
盡爲敵奪。
未副推轂之意。
請免其職。
從之。
至是復用。
崔元世,金就礪。
大破契丹于堤州。
契丹遁入女眞。
中軍,前軍。
追賊至黃驪縣法泉寺。
移次禿坫。
元世曰。
明日之路。
有二歧。
吾行如何則可。
就礪曰。
分軍猗角。
不亦可乎。
翌日。
會于麥谷。
與賊戰。
斬獲三百餘級。
廹于堤州〈今堤川〉之川。
流屍蔽川而下。
越三日。
追至樸達峴。
〈在今堤川縣西三十五裡。
〉任輔亦將兵來會。
元世以嶺上非大軍所止。
欲退屯山下。
就礪曰。
用兵雖貴人和。
地利亦不可輕。
賊若先據此嶺。
我不得過。
官軍遂登嶺而宿。
質明。
賊果進軍于嶺之南。
先使數萬人。
分登左右峯。
欲爭要害。
就礪使將軍申德威,李克仁當左。
崔俊文,周公裔當右。
就礪從中皷之。
士皆殊死戰。
中軍望之。
亦大呼爭前。
賊大潰。
老弱男女兵仗輜重。
狼藉委棄。
賊由是不果南下。
皆東走。
追至溟州〈今江陵〉大關嶺。
〈在今府西四十五裡。
〉將卒怯弱退屯。
旬日乃進。
賊已踰嶺矣。
中軍,左軍,前軍。
復追至毛老院。
〈毛老峴。
在今江陵府西百二十五裡。
〉敗之。
賊圍溟州。
右軍又來追之。
至于登州。
敗績。
陣主吳守貞死。
賊趨鹹州。
遂入女眞境。
官軍退縮。
莫有追躡者。
王改名晊。
○八月。
復史舘宣飯。
先是。
某王欲見史臣記事。
潛至史舘。
直舘預知。
匿不現。
王怒曰。
直舘不直宿。
停賜食。
至是。
崔忠獻奏。
禁內官皆賜食。
唯史舘獨無。
命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