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比之江左王謝。
及卒。
謚文成。
翰林學士鄭克永卒。
克永好學工文詞。
甞從崔弘嗣入宋。
其製述爲中國人稱許。
以金富佾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是歲。
宋南遷。
戊申六年春正月。
仁德宮火。
○太白經天。
○二月。
南京宮闕火。
○三月。
以李公壽爲侍中。
金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崔思全爲左僕射。
○宋遣使來聘。
宋綱首,蔡世章。
賫高宗卽位詔來。
〈按。
通考曰。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卽位。
卽遣胡蠡等。
爲高麗國信使。
朝廷蓋憂其通金人也。
金人亦以是時。
遣王樞。
持冊使高麗。
亦憂其爲我用也。
蠡之回。
史失書。
按。
此不見本史。
〉 夏四月。
帶方公俌卒。
王欲召俌還。
命未下而卒于謫所。
量移拓俊京,樸昇中于田裡。
以俊京功不細。
昇中以文翰歷仕累朝故也。
六月。
以崔弘宰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資謙旣敗。
凡爲其所斥者皆召還。
惟弘宰甞與謀於韓安仁之死。
故爲諫官論駁。
?後召。
及拜相。
自言竄逐以來。
家産蕩盡。
納貨賣官。
無所不至。
宋遣刑部尙書楊應誠。
請假道如金。
不許。
〈宋史。
作楊應忱。
〉 宋高宗卽位。
聞金人遷二帝於五國城。
與本國相近。
欲自本國取路通問。
遣應誠等。
爲國信使。
航海而來。
宣詔於王。
諭以假道。
應誠等至舘。
移書請假道。
迎請二帝甚懇。
且曰。
若貴國慮因此生事於金人。
應誠等隻是持國書禮幣。
前去請和。
卽非爭闘。
貴國但津發使人一行。
至界上。
先報知金人。
以聽可否。
則自是無由生事。
然則不虧二百年忠順之義。
亦以報列聖眷遇之恩。
國家報功倍於疇昔。
而四方諸國益仰令名。
王以書答曰。
伏聞二帝遠征。
擧國憂憤。
雖不能應時奔問官守。
而臣子之心。
豈遑寧處。
皇帝初登寶位。
首遣侍臣。
欲令小國津發前去。
迎請二聖。
使副繼以公牒。
懇意備至。
敢不拜命。
然女眞之始。
甞臣屬我國。
或隨我使入貢。
近者陷沒大遼。
侵犯上國。
自此。
兵威益大。
抑令小國稱臣。
小國不得已而從之。
彼常疾我樂率上國。
近欲侵淩。
如聞使節假道入境。
必猜疑生事。
非特如此。
必以報聘爲名。
假道入朝。
則我將何辭以拒。
苟知海道之便。
則小國之保全難矣。
而淮浙緣海。
得不慮其窺覦耶。
應誠往復不已。
王又答曰。
上朝先是。
令小國往諭女眞來朝。
小國竊慮女眞。
不可使窺中國富盛。
不敢奉詔。
朝廷不以爲然。
遂多方招諭。
厚賜金帛。
彼旣知中國虗實。
窺心一動。
長驅深入。
騷擾京師。
小國與金國。
疆埸相接。
熟知情僞。
今使節由此而往。
則彼必由此復禮。
又況其國東濱大海。
尤善水戰。
彼托以復禮。
審知淮浙形勢。
萬一具戰艦浮海而下。
襲其不意。
竊恐北苦陸戰。
南苦水戰。
首尾受敵。
爲患必鉅。
事至於此。
雖悔可追。
小國所以不獲奉詔者。
天地洞鑑。
不敢餙辭。
亦以此意附表。
欲令轉奏。
應誠等怒。
不受附表及所贈禮幣而去。
宋馬端臨曰。
高麗若導應忱以往。
金人有假道於虞之謀。
則揚帆直指吳會。
更無顧忌矣。
然則王楷所以答使者之語。
皆忠言至計。
未可訾也。
政和之求醫而獻忠謀。
建炎之肅使而不奉詔。
則麗人固能報恩。
而未甞負恩也。
〈按。
方金之暴興。
寰宇受制。
宋人據天下之大。
不能抗衡。
而欲使蕞爾小國。
有所作爲於其間。
其計亦踈矣。
我若不自量。
輕挑強隣之疑慮。
則事終不諧。
而我必先爲虀粉矣。
〉 〈按。
通考曰。
建炎二年。
詔募能使絶域者。
浙東路副總管楊應忱。
應詔請行。
自言。
隨其父任邊吏。
熟知虜情。
高麗女眞路甚徑。
請身使三韓。
結鷄林以達燕雲。
三月。
假刑部尙書。
往使浙東。
帥臣翟汝文奏言。
應忱欺罔君父。
自爲身謀。
若高麗辭以大國假道。
以至燕雲。
而金人或請問津。
以窺吳越。
將何辭以對。
必緻辱命。
取笑遠夷。
請毋遣。
不從。
六月。
至高麗國王楷諭旨。
楷拜詔已。
與應忱對立而議。
楷曰。
大國自有山東路。
何不由登州往。
應忱曰。
不如貴國最徑。
第煩國王傳達金國爾。
三節人皆二十八騎。
皆自齎糧。
楷有難色。
已而命其臣傅佾。
至關中。
且言。
金人見造舟。
將往二浙。
若引使者至其國。
異時欲假道至浙。
何以答之。
麗人之辭。
果如汝文所料。
應忱曰。
女眞不能水戰。
佾曰。
彼甞於海道往來。
況女眞舊臣本國。
近乃欲令本國臣事之。
可見強弱。
居數十日。
復令其臣崔洪宰等。
就舘議。
執前說不變。
舘伴使文公仁亦曰。
往年公仁入貢上國。
甞奏上皇。
金人人面獸心。
不可相親。
今十二年矣。
洪宰曰。
大朝何不鍊兵與戰。
應忱留高麗六十四日。
終不奉詔。
不得已受其拜表而回。
十月。
至闕入對。
具言其狀。
上怒楷負國恩。
尙書朱勝非曰。
彼與金爲隣。
與中國隔海。
遠近利害甚明。
此乃曩時待之太厚。
今安能責報。
右僕射黃潛善曰。
若以巨舟。
載精甲數萬。
徑造其國。
彼寧無懼乎。
勝非曰。
越海征伐。
燕山之事可鑒。
上怒始霽。
時。
開封尹宗澤。
亦請遣使通高麗。
令出兵攻賊。
十一月。
楷遣其臣尹彥頤入使。
以禮舘待遣回。
應忱之回也。
九月癸未。
發三韓。
戊子。
至明州之昌國縣。
僅六日耳。
海道之當防如此。
○馬端臨曰。
高麗之事中國。
蓋欲慕華風而利歲賜耳。
中國之招徠高麗。
蓋欲柔遠人以餙太平耳。
國運中否。
強胡來侵。
則聘問之事。
可以已也。
蕞爾島夷。
昔日臣遼以自存。
金之強暴。
旣滅遼而有之。
且薦食中華。
傾覆中京。
謂高麗能禦之耶。
然則楊應忱之行。
亦無謂也。
欲倚以求成也。
則彼豈能主宋人弭兵之盟。
欲倚以救難也。
則彼豈能效秦人無衣之賦。
且當時所遣卑辭祈請之使。
如溥雩王倫之徒。
未甞不得以自達於金也。
然我使之往也。
如石沈海。
彼兵之來也。
如火燎原。
卒不得其要領。
又何須涉鯨波踐異境。
假道於三韓。
以求達耶。
燕雲距江淮數千裡。
其間土地人民城郭。
固我之封疆。
以此衆戰。
掎角牽制。
彼亦未能保其長驅而必勝也。
若高麗奉命。
導應忱以往。
而金人有假道於虞之謀。
則揚帆直指吳會。
更無顧忌矣。
然則翟汝文所料。
與王楷所以答使者之語。
皆忠言至謀。
未可訾也。
朱丞相之言固得之。
然政和之求醫而獻忠謀。
建炎之肅使而不奉詔。
則麗人固能報恩。
而未甞負恩也。
過乎此。
則難以責之耳。
至於黃潛善之妄言謬計。
尤爲可笑。
所謂精甲數萬。
豈可襲高麗於海外。
胡爲異時。
不能以此抗金人於維揚耶。
季布謂樊噲面諛可斬。
此語。
潛善可以當之。
〉 秋八月。
遣使入朝于宋。
遣禮部侍郞尹彥頤等。
上表具陳事勢。
不敢從命。
辭理明懇。
金富儀之作也。
〈表曰。
天地之仁。
各令萬物而鹹遂。
帝王之道。
不責衆人之所難。
敢吐忱辭。
仰幹聦聽。
竊念本國。
地分東鄙。
世事中華。
昨者聞兩聖之播遷。
擧三韓而悲痛。
旣不能奔問官守。
以申臣子之誠。
又未得首倡義兵。
以徇國家之難。
今伏遇皇帝陛下。
起從元帥之府。
光襲先王之基。
臣屬室家焚蕩之餘。
當軍國擾攘之際。
雖命出重嚴。
乃事難遵禀。
蓋彼金國。
接我鴨濱。
旣乘猾夏之威。
又有害隣之意。
常令密謀。
以待釁端。
如聞仗節之假道。
則必應時而生事。
或揚兵可畏而責禮。
或復禮爲名而請行。
在此路衝。
將何辭拒。
彼衆我寡。
旣難可以與爭。
唇亡齒寒。
又焉知其非禍。
豈徒今日之扼腕。
必有他時之噬臍。
職此多艱。
理非自慢。
伏望皇帝陛下。
念臣內懷嚮慕。
悶臣外迫侵淩。
山藪示藏。
雷霆收怒。
小國有保全之幸。
上朝無藩屛之危。
卛諸侯而尊周王。
非敢期齊晉之故事。
任厥土而作禹貢。
願不失靑徐之舊儀。
丹慊不誣。
皇天是證。
〉宋以禮舘待。
十二月還。
因詔曰。
顧孝友之思。
雖欲伸於己志。
然幾微之際。
亦當盡於人情。
王幸西京。
○太白經天。
○冬十月。
南界海賊平。
先是。
南界海賊多起。
以禦史丞鄭應文。
爲宣撫使。
往諭之。
至是。
溟珍,松邊,鵝洲〈三縣。
幷在今巨濟。
〉海賊佐成等八百餘人投附。
三歧縣〈今三嘉〉置歸厚,就安二塲。
宜寧縣置和順塲。
以處之。
王還宮。
○遣使如金。
吏部尙書崔濡。
謝宣慶。
並進方物。
員外郞兪元胥。
賀生辰。
通事金澤。
賀正。
自是貢獻不絶。
十一月。
作大華闕于西京林原驛。
時。
妙淸,白壽翰。
以陰陽不經之說。
眩惑衆人。
鄭知常亦西京人。
深信其說。
以爲上京基業已衰。
宮闕燒盡。
西京有王氣。
宜移禦爲上京。
內侍金安,洪彜叙,李仲孚。
大臣文公仁,林景淸。
從而和之。
遂奏。
妙淸聖人也。
白壽翰其次也。
其所陳請。
無不容受。
則政成事修。
國家可保也。
乃歷請諸官署名。
翰林學士承旨金富軾,參知政事任元敱,承宣李之氐獨不署。
書奏。
王頗傾信之。
公仁卽公美也。
於是。
妙淸等上言。
西京林原驛〈在今平壤府北二十裡。
〉地。
是術家所謂大華勢。
若立宮闕禦之。
則可幷天下。
金國執贄自降。
三十六國皆爲臣妾。
故王欣然慕之。
幸西京。
命從行宰樞。
與妙淸相地。
至是。
刱新宮。
命金安督役甚急。
時方沍寒。
民甚怨苦。
翰林學士金富軾。
上?極言不可。
王不從。
十二月。
金遣使來聘。
金遣錦州管內觀察使司古德等。
詔諭今年八月二十六日。
降封趙佶曰昏德公。
趙桓曰重昏侯。
乃賜衣帶段匹銀器。
具如別錄。
至可領也。
司古德等。
上語錄雲。
聖旨保州之地。
特行割賜。
貴國尙未進納誓表。
於理豈爲穩便。
逃移戶口。
皆稱物故。
殆未可亮。
近代宋人夏國。
與舊遼洎朝廷立誓書及表。
皆有若渝盟。
社稷傾危。
子孫不紹。
神明殛之。
無克祚國之語。
今納誓表。
朝廷亦當回賜誓詔。
爲長遠之計。
王答書申辨。
兼附表以謝。
己酉七年春正月。
三日並出。
相連如虹。
樞密副使韓沖卒。
沖性剛直敢言。
篤學能文。
政尙廉惠。
甞再守西京留守。
民皆相賀。
二月。
大華闕成。
王幸西京。
妙淸之徒。
上表勸王稱帝建元。
鄭知常等贊助之。
或請約劉齊。
挾攻滅金。
識者皆以爲不可。
而猶喋喋不已。
王終不聽。
至是。
王禦乾龍殿受賀。
妙淸,白壽翰,知常等言。
方上坐殿。
聞空中樂聲。
以爲禦新闕之瑞。
遂草賀表請。
宰樞不從。
知常憤歎不已。
表竟不得上。
三月。
王還宮。
赦。
以西京新宮成也。
給還拓俊京妻子職田。
李之美兄弟。
並許任便聚居。
以西京勞於土木。
發倉賑之。
所過州縣。
減今年租稅。
白虹貫日。
○視學。
王釋奠于先聖。
命大司成金富轍。
講書無逸。
使起居郞尹彥頤及諸生。
講問大義。
賜酒食。
諸生表賀。
夏四月。
王迎佛骨於大安寺。
入仁德宮。
○五月。
詔禁奢侈。
詔曰。
今上自朝廷。
下至民庶。
競華靡之風。
襲丹狄之俗。
朕庶幾率先。
以革俗末。
其乘輿服禦。
皆去華尙質。
中書請降忠州爲郡。
不許。
忠州人劉挺弑父。
中書門下奏。
州吏不能敎民。
請下吏降州爲郡。
王問左右。
對曰。
邾婁定公時。
有弑父者。
殺其人壞其室洿其宮而止耳。
降州爲郡。
非古法也。
從之。
〈按。
邑有弑逆。
則誅罪瀦宅。
如邾人之法。
盡矣。
責長吏之不能宣明敎化。
緻有惡逆。
宜矣。
若其降號。
或移屬他邑。
已甚無謂。
況吏民之貽弊不貲者乎。
〉 秋七月。
太白經天。
○八月。
初置書籍所。
王命承宣鄭沆。
讀宋朝忠義集。
王欲以聽政之暇。
與諸學士講學。
以壽昌宮側故侍中邵台輔家。
爲書籍所。
褎集文書。
令金富轍,林完諸儒臣更直。
九月丙午朔。
日食。
○冬十月。
遣使東北兩界。
點檢兵仗。
先是。
王問邊事於金富轍。
對曰。
杜牧言上策莫如自治。
宋神宗與文彥博議邊事。
彥博曰。
須先自治。
不可略近勤遠。
王安石曰。
苟能自治。
七十裡而王天下。
今以萬裡之天下而畏人者。
由不自治也。
今我三韓之地。
豈特七十裡而已哉。
然而不免畏人者。
其咎在乎不先自治而已。
良騎野合。
交鋒接矢。
決勝當時。
戎狄之所長而中國之所短也。
強弩乘城。
堅營固守。
以待其衰。
中國之所長而戎狄之所短也。
宜務先所長。
以觀其變。
此梁商之策。
甚合於今之形勢。
宜令京城及諸州鎭。
高城深池。
畜強弩,毒矢,雷石,火箭。
遣使督察。
以賞罰之。
王從之。
十一月。
遣使如金。
金旣許保州之請。
督令進誓表。
至是。
令金富轍撰表。
遣盧令琚,洪若伊等。
其略曰。
竊以周官司盟。
掌盟約之法。
盟邦國之不協。
與萬民之犯命。
而詛其不信而已。
至於衰季。
春秋列國。
交相猜疑。
不能必於誠信。
而惟盟誓之爲信。
故詩人譏其屢盟。
夫子與其胥命。
伏惟陛下。
略諸細故。
待以殊禮。
錫以邊鄙之地。
諭以貢輸之式。
謹當誓以君臣之義。
苟或渝變。
神其殛之。
〈按。
金史曰。
金國信使韓昉。
來督誓表。
高麗徵國中讀書知古今者。
商確辭旨凡涉旬乃始置對。
謂昉曰。
小國事遼宋二百年。
無誓表。
未甞失藩臣禮。
今事上國。
當與事遼宋同。
而屢盟長亂。
聖人所不與。
必不敢用誓表。
昉曰。
貴國必欲用古禮。
舜五載一廵狩。
羣後四朝。
周六年五服一朝。
又六年王乃時廵。
諸侯各朝于方嶽。
今天子方事西狩。
則貴國當從朝會矣。
高麗人無以對。
乃曰徐議之。
昉曰。
誓表朝會。
一言決耳。
於是。
高麗乃進誓表如約。
〉 大霧晝晦。
凡十餘日。
十二月。
大閱于東郊。
庚戌八年春正月。
金遣使來。
○夏四月。
宋遣使。
詔止信使。
帝遣進武校尉王政忠。
詔曰比年多故。
暫住江湖。
若信使之鼎來。
恐有司之不戒。
俟休邊警。
當問聘期。
〈按。
通考曰。
建炎三年八月。
上謂輔臣曰。
高麗貢使將至。
聞上皇遣內臣宮女各二人來。
朕聞之。
一則以喜。
一則以悲。
呂頤浩曰。
此必金人之意。
若非彼意。
此數人雖至高麗。
高麗必不肯令來。
於是。
乃詔止之。
使汪藻撰詔。
略曰。
言念比年。
實惟多故。
玆移仗衛。
暫住江湖。
如行使之果來。
恐有司之不戒雲雲。
〉 令百官出米。
設祚福齋于佛寺。
侍中李公壽等建議。
令百寮出米有差。
設齋于現聖,靈通二寺。
爲國家禳災祈福。
兪氏曰。
高麗立國。
多尙異端。
自燃燈八關。
而祈福禳災黷雜之祀濫觴焉。
如公壽之賢。
而亦不免波流風動。
餘何責焉。
郭輿卒。
睿宗時。
輿久居禁中。
固求退居。
睿宗賜第于城東若頭山。
號東山處士。
屢微行訪之。
寵遇無比。
〈按。
睿宗甞微行至山齋。
輿適入城。
徘徊久之。
賦詩十韻。
題壁曰。
何處難忘酒。
尋眞不遇迴。
書窓明返照。
玉篆掩殘灰。
方丈無人守。
仙扉盡日開。
園鶯啼老樹。
庭鶴睡蒼苔。
道味誰同話。
先生去不來。
輿還見追和雲。
何處難忘酒。
虗經寶輦廻。
朱門追小宴。
丹竈落寒灰。
鄕飮通宵罷。
天門待曉開。
杖還蓬島逕。
履惹洛城苔。
樹下靑童語。
人間玉帝來。
觀此二詩。
君臣相與之際。
可謂密矣。
然而不聞有啓沃之術。
唯以浮華之詞藻相尙。
何貴焉。
〉至是卒。
命鄭知常。
作山齋記。
輿終身不娶。
然甞守洪州私一妓。
將還。
詐言仙去。
潛攜至京。
又於山齋。
常以婢妾隨之。
物議譏之。
〈按。
麗史不立隱逸傳。
使高尙之士。
湮沒無傳。
若李資玄,郭輿。
當時雖有處士之名。
而亦曾登科從宦者也。
處士者。
有道藝之名。
謂輿有小藝則可矣。
未聞道者也。
況其行己無可觀。
而徒以當時之褒賞。
史筆因而信之。
可乎。
兪氏提綱。
書東山處士郭輿卒。
又曰謚眞靜。
今皆削之。
以戒處士之盜虗名者。
〉 秋七月。
禦史臺請減國學養士。
不從。
禦史臺奏。
國學養士太多。
供給甚費。
請簡留行業成就者若幹。
餘悉出之。
於是。
國學諸生。
詣闕上書曰。
夫崇學育材。
理國之本。
古之聖賢。
必以是爲先務。
孔子雖不得位。
周流四方。
猶養三千之徒。
潮州。
下州也。
韓文公聚生徒。
出己俸以給廚饌。
況我國家。
奄有三韓。
旣富而庶。
風俗文物。
擬諸三代。
國學生徒。
不過二百。
有司以爲費財而欲削之。
豈吾君尊道崇儒之意耶。
且佛氏寺觀。
遍中外。
齊民逃役。
飽食逸居者。
不知其幾千萬焉。
有司曾不是思。
而反言國學之費。
非公言至論也。
願陛下卻而不用。
詔可。
承化伯禎卒。
○供佛骨於重華殿。
○左遷侍禦史高唐愈。
爲工部員外郞。
初。
李資謙用事。
山僧善諝資富及知水州事奉佑。
託營寺院。
爲州縣巨害。
及資謙敗。
其黨皆坐流配。
惟奉佑素結宦官。
僥倖復職。
唐愈論駁再三。
忤旨左遷。
後復爲臺官。
資謙之亂。
朝臣失節。
多有夤緣宰輔者。
唐愈屢上書力爭曰。
雖聖上寬大。
掩其疵疾。
此輩何面目立朝廷見日月乎。
王雖是其言。
不忍盡棄大臣。
尋擢唐愈。
爲禮部郞中。
實奪臺職也。
唐愈後改名兆基。
暴風雨雹。
太史奏。
自立夏至立秋後。
時令不調。
暴風雨雹。
此水旱兵喪之災。
黷行齋醮。
不足以消變。
宜禁之。
願省躬修德。
上答天譴。
王嘉納之。
八月。
幸西京。
○九月。
西京重興寺塔災。
妙淸請王如西京。
又置呵吒波拘神道塲于弘慶院。
般若道塲于選軍廳。
設會凡二七日。
又設無勝道塲三七日。
其淫黷恠誕。
不可詳記。
至是。
重興寺塔又災。
或問妙淸曰。
師之請幸西都。
爲鎭災也。
何故有此災。
妙淸慙赧不答。
良久曰。
上若在上京。
則災變有大於此者。
今幸移於此。
故災發於外而。
聖躬安妥。
或者反信其說。
冬十月。
王還宮。
○十二月。
遣使如金。
金人自歸保州。
責還投入人口。
累歲不已曰。
新舊戶口。
其數不少。
無因俱爲物故。
至如身歿。
須有遺骸。
或其子孫婆婦。
疾速刷聞。
至是。
遣左司郞中金端等。
請寢其事。
金主回詔曰。
告奏事續當報諭。
是後不復責以必還。
而邊境無事矣。
詔侍從。
各擧遺逸一人。
○兎山地燃。
兎山〈在今白川郡南十五裡。
〉西南方。
有火從地出。
焚草木燃沙石。
東西千三百餘尺。
南北三千三百餘尺。
九十餘日。
通晝夜光明遍地。
後因雨漸息。
辛亥九年春二月。
齊安公偦卒。
初。
李資謙擅權。
猜忌宗室。
奏貶帶方,太原二公。
偦乃請去衛從。
杜門謝客。
縱酒自晦。
故得免。
三月。
禁諸生治莊老之學。
○夏四月。
制戶部以五典敎民。
○五月。
停內外錦繡工作限十年。
○太白經天。
○六月。
禁萬佛香徒。
時。
僧俗雜類聚集成羣。
號萬佛香徒。
或念佛誦經。
作爲詭誕。
或賣酒鬻蔥。
或持兵踴躍遊戱。
令禦史臺金吾衛。
廵檢禁止。
發粟賻役死民家。
時。
營宮室。
三道伐木民死者頗衆。
王命發粟。
賻其妻子。
秋八月。
禁巫祀。
旣而弛之。
日官奏。
近來巫風大行。
淫祀日盛。
請遠黜羣巫。
詔可。
諸巫患之。
斂銀甁百餘。
賂權貴奏曰。
鬼神無形。
其虗實恐未可知。
一切禁之未便。
王然之。
遂弛其禁。
置八聖堂于西京大華關。
先是。
內侍金安。
請以白壽翰所奏天地人三庭事宜狀。
傳示侍從官。
從之。
至是。
妙淸說王。
置八聖堂于林原宮中。
祀諸佛及國內名山之神。
〈按妙淸傳。
八聖。
一護國白頭嶽太白仙人。
實德文殊師利菩薩。
二龍圍嶽六通尊者。
實德釋迦佛。
三月城嶽天仙。
實德大辨天神。
四駒麗平壤仙人。
實德燃燈佛。
五駒麗木覔仙人。
實德毗婆屍佛。
六松嶽震主居士。
實德金剛索普薩。
七甑城嶽神人。
實德勒叉天王。
八頭嶽天女。
實德不動優婆夷。
〉皆繪像。
金安,鄭知常以爲。
此聖人之法。
利國延基之術。
遂命知常。
爲文而祭之。
其文曰。
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
是名得一之靈。
卽無而有。
卽實而虗。
蓋謂本來之佛。
時。
白壽翰自稱妙淸弟子。
以詭譎惑衆。
金安,知常,文公仁。
皆稱爲聖人。
武人崔逢深。
亦師事妙淸。
甞上言。
陛下欲平治三韓。
舍西京三聖人。
無與共之。
卽指妙淸,壽翰,知常也。
其餙誣狂妄。
皆如此。
先是。
林原闕內。
自庭除至宮中。
幽深塵埃之處。
皆有鳥跡。
人謂將爲丘墟之兆。
遣使如金東京。
先是。
金主領兵三萬。
到東京。
朝廷莫測其意。
遣閤門祗候庾僓。
名爲持禮使。
書狀崔逢深。
武人。
甞大言與我壯士千人。
可入金國。
虜其主來獻。
直門下省安稷崇等。
言其狂妄。
恐生事不宜遣。
不允。
僓等如東京。
密探動靜。
不達而還。
至冬復遣之。
冬十二月。
天狗墜。
壬子十年春正月。
始修上京闕。
李資謙之亂。
宮闕灰燼。
至是。
始命營修。
及開基。
妙淸自言。
有太一玉帳步法。
得之康靖和。
靖和得之道詵。
以甲兵槍劒。
環立四方。
令宰相崔弘宰等。
公服序立。
其法詭秘。
不可詳。
二月。
遣使入朝于宋。
去年。
宋都綱卓榮來言。
宋已平兩浙。
皇帝駐蹕越州。
王以榮所奏狀。
示宰輔曰。
前者侯章,歸中孚來請援。
不能從。
楊應誠欲假道入金。
又不從。
祖宗以來。
與宋結好。
蒙恩至厚。
而再不從命。
如信義何。
於是。
崔弘宰等皆言。
遣一介行李。
先奏便。
至是。
遣禮部員外郞崔惟淸等。
奏表入朝曰。
屬兩聖之遠征。
旣不能奔問官守。
及大人之繼照。
又未得稱慶闕庭。
終曰。
上遵周室。
愧莫追晉伯之前功。
內屬漢庭。
冀不失朝鮮之舊事。
帝引見。
答以溫詔遣回。
五月。
還。
王如西京。
時。
妙淸,白壽翰奏。
上京地勢衰。
故天降災孽。
宮闕焚蕩。
須數禦西京。
以禳災集禧。
享無窮之業。
日官皆以爲不可。
鄭知常,金安等曰。
聖人之言。
不可違也。
王乃幸西京。
至金巖驛。
〈在今平山府南七裡。
〉風雨暴作。
晝忽晦冥。
衛士顚沛。
王執轡迷路。
或陷泥觸石。
侍從失王所之。
宮人號泣。
及晩。
雨雪寒甚。
人馬駱駞死者非一。
妙淸曰。
我曾勑雨師風伯。
乘輿上道。
勿作風雨。
旣許而食言。
可憎。
其誕妄類此。
西京父老。
希妙淸,知常旨。
上表請稱帝建元。
知常等因說王曰。
大同江有瑞氣。
此神龍吐涎。
千載罕逢。
請上應天心。
下順人望。
以厭金國。
王以問承宣李之氐。
對曰。
金國強敵。
不可輕也。
況兩府大臣。
留守上都。
不可偏聽一兩人之言。
以決大議。
王乃止。
妙淸,壽翰。
甞密作大餠。
空其中穿一孔。
盛熟油。
沉于大同江。
油漸出浮水面。
望若五色。
妙淸等因言。
神龍吐涎。
此嘉瑞也。
請百官表賀。
知常之言。
蓋以此也。
王遣文公仁等。
審視之。
有業油韂者。
言熟油浮水則有異色。
使泅者索得大餠。
乃知其詐。
參知政事任元敱上書言。
妙淸,白壽翰等。
肆其姦謀。
以怪誕之說。
誑惑衆心。
一二大臣及侍從之人。
深信其言。
上惑天聽。
臣恐將有不測之患。
請戮妙淸等於市。
以絶禍萌。
不報。
夏四月。
判秘書省事金富佾卒。
富佾少力學登第。
睿宗置寶文閣。
日與儒臣。
講論經史。
富佾?辯折衝。
人莫之敵。
名重當世。
文章華贍。
凡國家詞命。
必命潤色。
爲人寬厚儉約。
不喜臧否人物。
不事生産。
睿宗以富佾,富軾,富轍兄弟三人。
皆文翰侍從。
封其母大夫人。
勑歲廩粟四十石。
母以爲。
旣得諸子祿養。
此亦國恩。
辭不受。
及卒。
謚文簡。
王遊于大同江。
王以睿宗忌月。
樂懸而不作。
鄭知常奏。
禮有忌日。
不聞有忌月。
若有忌月。
則有忌年矣。
請樂以副都人之望。
王從之。
閏月。
王還宮。
赦。
鄭知常欲王長禦西京。
承宣鄭沆。
再?請修葺舊宮還禦。
王然之。
以崔滋盛知貢擧。
時取進士。
出賦題雲。
聖人能以天下爲家。
省官奏。
耐古能字。
今以耐爲韻。
請命改試。
不允。
因命滋盛更試。
又命題雲。
天道不閉而能久。
省臺又奏。
禮記雲不閑。
鄕本家語爲不閉。
蓋謬誤耳。
今貢院不考正經而據錯本。
請罷滋盛等。
停今年選擧。
王命隻取經義論中格者二十五人。
禦史任元濬等。
請追奪今年及第名牌。
改試。
不報。
元濬等退而待罪。
臺空凡七日。
又國學生井彥伯等五十人。
上書請改試。
王命司業李之氐。
諭之曰。
謗訕朝政有常刑。
今姑赦之。
宜修行藝。
以待來選。
秋七月。
京城饑。
牛一頭米四鬥。
布一疋六升。
街巷饑莩相望。
八月。
大水。
時大雨。
漂沒人家。
不可勝數。
又水湧奉恩寺後山上古井。
奔流入國學。
漂沒經史百家文書。
彗星見于八穀。
指西北。
長三尺。
冬十月。
震開國寺塔。
○十一月。
制焚丙午逆黨文書。
制曰。
朕幼沖卽位。
未堪多難。
山崩泉湧。
變異繼作。
尙賴忠義匡救之力。
革去舊釁。
然所大惜者。
丙午一事耳。
噫。
大義滅親。
古亦有之。
親親之恩。
天性自然。
每一念來。
痛心切骨。
所謂黨與者。
雖附權託勢。
豈其一切與圖不軌。
除已流竄者定罪書名史籍外。
凡刑駁文書。
悉焚之。
蕩滌瑕垢。
大開自新之路。
還俊京職田于其子。
置禦衣于大華闕。
妙淸言。
若不長禦西京。
設禦座置禦衣於大華闕。
則福慶與親禦無異。
王遣文公仁。
奉禦衣置之。
十二月。
以金富軾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癸醜十一年春正月。
罷武學取士法。
先是。
朝廷患武學齋生赴擧者少。
策論雖不合格。
隨分選取。
得第甚易。
於是。
諸生爭屬武學。
棄本逐末。
才器駑下。
有名無實。
且武學漸盛。
將與文學人角立不和。
制自今已登第者。
與文士一軆叙用。
武學取士及齋號。
並令停罷。
二月。
立子徹。
爲王太子。
徹時年七歲。
王妃任氏之子也。
後改名晛。
遣使入宋。
至海而還。
遣韓惟忠,李之氐。
如宋謝恩。
至洪州海上。
遇風幾覆。
不達而還。
〈按。
通考曰。
紹興二年十二月。
明州言高麗使將到。
三年正月。
詔以法惠寺爲同文舘以待。
旣以卒不至。
以入洋風敗舟爲辭。
議者謂其設詐以侮我也。
〉 夏五月。
蝗。
時。
亢旱閱月。
京畿山野。
蝗蟲食松葉殆盡。
諫官奏曰。
蝗蟲食松。
此蓋國多邪人。
朝無忠臣。
天意若?位食祿無功如蟲矣。
救之不早。
則兵起。
擧有道置高位。
災可消也。
昔。
晉武帝寵任賈充,楊駿。
有蝗蟲。
此不黜無德之效也。
梁大同初。
蝗食松栢葉。
京房曰。
食祿而不益聖化。
天視以蟲。
蟲無益於人而食萬物。
此公卿食祿無益之應也。
天災以類而見。
知臣莫若君。
請進賢退不肖。
王遂下詔。
責躬。
申戒百寮。
且令褒擧淸白節義之人。
〈按。
道詵謂我東水根木榦之地。
故色尙靑黑。
而務令養松。
松嶽之得名。
亦以此也。
高麗人以蟲食松葉。
爲大災異。
爲其害所尙也。
諫官之奏。
誠得其要。
而仁宗便能知咎自責。
亦其賢哉。
後世進退賢邪。
寂然無聞。
廟筭不出於區區捕埋之末。
抑可謂昧其本矣。
〉 王禦崇文殿講易。
命平章事金富軾講易。
使司業尹彥頤等問難。
先是。
彥頤父瓘。
撰大覺國師碑文。
不工。
其徒密白。
王令富軾撰之。
不讓。
彥頤心嗛之。
至是。
使彥頤問難。
彥頤頗精於易。
辨問縱橫。
富軾難於應答。
汗流被面。
遂與彥頤有隙。
六月。
命有司。
察父母死不葬者。
其遊蕩累年不葬者。
檢察治罪。
貧不能葬者。
令給葬費。
崔弘宰以罪罷。
諫官崔惟淸等。
上?論崔弘宰貪虐亂法。
爲國巨害。
近來旱蝗並作。
蓋貪邪在位。
蠧國病民所緻也。
宜加黜罰。
以答天戒。
乃左遷爲守司空右僕射。
未幾。
復拜平章事。
旱。
自五月不雨。
至于秋七月。
王如奉恩寺。
禱雨於太祖眞。
得大雨三日。
〈益齋集補。
〉 九月。
李瑋卒。
瑋以椒掖尊親。
富貴冠一時而喜殖貨。
家居。
雖米?。
出入必知之。
冬十月。
王親饗國老。
○十一月。
兩日並出。
○直門下省李仲等。
上?請黜妙淸等。
不報。
仲與侍禦史文公裕等。
上?曰。
妙淸,白壽翰。
妖人也。
其言恠誕不可信。
近臣金安,鄭知常,李仲孚,宦者庾開。
結爲腹心。
屢相論薦。
指爲聖人。
又有大臣從而信之。
是以主上不以爲疑。
正人直士。
皆嫉之如讐。
願速斥遠。
言甚切直。
不報。
甲寅十二年春正月。
祭籍田。
始用大晟樂。
○白虹貫日。
○以妙淸爲三重大統。
知漏刻院事。
○二月。
月失度。
行角亢之南。
○王幸西京。
駕至馬川亭。
將軍金勇馬驚。
若有物驅之。
急逸過駕前。
勇墜地幾死。
王至大同江。
禦龍船。
忽北風暴起。
船上帷幕器皿皆震動。
天氣大寒。
王遽起更衣。
促駕入宮。
三月。
王禦大華闕。
暴風隕星于地。
駕初發。
暴風揚塵。
人
及卒。
謚文成。
翰林學士鄭克永卒。
克永好學工文詞。
甞從崔弘嗣入宋。
其製述爲中國人稱許。
以金富佾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是歲。
宋南遷。
戊申六年春正月。
仁德宮火。
○太白經天。
○二月。
南京宮闕火。
○三月。
以李公壽爲侍中。
金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崔思全爲左僕射。
○宋遣使來聘。
宋綱首,蔡世章。
賫高宗卽位詔來。
〈按。
通考曰。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卽位。
卽遣胡蠡等。
爲高麗國信使。
朝廷蓋憂其通金人也。
金人亦以是時。
遣王樞。
持冊使高麗。
亦憂其爲我用也。
蠡之回。
史失書。
按。
此不見本史。
〉 夏四月。
帶方公俌卒。
王欲召俌還。
命未下而卒于謫所。
量移拓俊京,樸昇中于田裡。
以俊京功不細。
昇中以文翰歷仕累朝故也。
六月。
以崔弘宰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資謙旣敗。
凡爲其所斥者皆召還。
惟弘宰甞與謀於韓安仁之死。
故爲諫官論駁。
?後召。
及拜相。
自言竄逐以來。
家産蕩盡。
納貨賣官。
無所不至。
宋遣刑部尙書楊應誠。
請假道如金。
不許。
〈宋史。
作楊應忱。
〉 宋高宗卽位。
聞金人遷二帝於五國城。
與本國相近。
欲自本國取路通問。
遣應誠等。
爲國信使。
航海而來。
宣詔於王。
諭以假道。
應誠等至舘。
移書請假道。
迎請二帝甚懇。
且曰。
若貴國慮因此生事於金人。
應誠等隻是持國書禮幣。
前去請和。
卽非爭闘。
貴國但津發使人一行。
至界上。
先報知金人。
以聽可否。
則自是無由生事。
然則不虧二百年忠順之義。
亦以報列聖眷遇之恩。
國家報功倍於疇昔。
而四方諸國益仰令名。
王以書答曰。
伏聞二帝遠征。
擧國憂憤。
雖不能應時奔問官守。
而臣子之心。
豈遑寧處。
皇帝初登寶位。
首遣侍臣。
欲令小國津發前去。
迎請二聖。
使副繼以公牒。
懇意備至。
敢不拜命。
然女眞之始。
甞臣屬我國。
或隨我使入貢。
近者陷沒大遼。
侵犯上國。
自此。
兵威益大。
抑令小國稱臣。
小國不得已而從之。
彼常疾我樂率上國。
近欲侵淩。
如聞使節假道入境。
必猜疑生事。
非特如此。
必以報聘爲名。
假道入朝。
則我將何辭以拒。
苟知海道之便。
則小國之保全難矣。
而淮浙緣海。
得不慮其窺覦耶。
應誠往復不已。
王又答曰。
上朝先是。
令小國往諭女眞來朝。
小國竊慮女眞。
不可使窺中國富盛。
不敢奉詔。
朝廷不以爲然。
遂多方招諭。
厚賜金帛。
彼旣知中國虗實。
窺心一動。
長驅深入。
騷擾京師。
小國與金國。
疆埸相接。
熟知情僞。
今使節由此而往。
則彼必由此復禮。
又況其國東濱大海。
尤善水戰。
彼托以復禮。
審知淮浙形勢。
萬一具戰艦浮海而下。
襲其不意。
竊恐北苦陸戰。
南苦水戰。
首尾受敵。
爲患必鉅。
事至於此。
雖悔可追。
小國所以不獲奉詔者。
天地洞鑑。
不敢餙辭。
亦以此意附表。
欲令轉奏。
應誠等怒。
不受附表及所贈禮幣而去。
宋馬端臨曰。
高麗若導應忱以往。
金人有假道於虞之謀。
則揚帆直指吳會。
更無顧忌矣。
然則王楷所以答使者之語。
皆忠言至計。
未可訾也。
政和之求醫而獻忠謀。
建炎之肅使而不奉詔。
則麗人固能報恩。
而未甞負恩也。
〈按。
方金之暴興。
寰宇受制。
宋人據天下之大。
不能抗衡。
而欲使蕞爾小國。
有所作爲於其間。
其計亦踈矣。
我若不自量。
輕挑強隣之疑慮。
則事終不諧。
而我必先爲虀粉矣。
〉 〈按。
通考曰。
建炎二年。
詔募能使絶域者。
浙東路副總管楊應忱。
應詔請行。
自言。
隨其父任邊吏。
熟知虜情。
高麗女眞路甚徑。
請身使三韓。
結鷄林以達燕雲。
三月。
假刑部尙書。
往使浙東。
帥臣翟汝文奏言。
應忱欺罔君父。
自爲身謀。
若高麗辭以大國假道。
以至燕雲。
而金人或請問津。
以窺吳越。
將何辭以對。
必緻辱命。
取笑遠夷。
請毋遣。
不從。
六月。
至高麗國王楷諭旨。
楷拜詔已。
與應忱對立而議。
楷曰。
大國自有山東路。
何不由登州往。
應忱曰。
不如貴國最徑。
第煩國王傳達金國爾。
三節人皆二十八騎。
皆自齎糧。
楷有難色。
已而命其臣傅佾。
至關中。
且言。
金人見造舟。
將往二浙。
若引使者至其國。
異時欲假道至浙。
何以答之。
麗人之辭。
果如汝文所料。
應忱曰。
女眞不能水戰。
佾曰。
彼甞於海道往來。
況女眞舊臣本國。
近乃欲令本國臣事之。
可見強弱。
居數十日。
復令其臣崔洪宰等。
就舘議。
執前說不變。
舘伴使文公仁亦曰。
往年公仁入貢上國。
甞奏上皇。
金人人面獸心。
不可相親。
今十二年矣。
洪宰曰。
大朝何不鍊兵與戰。
應忱留高麗六十四日。
終不奉詔。
不得已受其拜表而回。
十月。
至闕入對。
具言其狀。
上怒楷負國恩。
尙書朱勝非曰。
彼與金爲隣。
與中國隔海。
遠近利害甚明。
此乃曩時待之太厚。
今安能責報。
右僕射黃潛善曰。
若以巨舟。
載精甲數萬。
徑造其國。
彼寧無懼乎。
勝非曰。
越海征伐。
燕山之事可鑒。
上怒始霽。
時。
開封尹宗澤。
亦請遣使通高麗。
令出兵攻賊。
十一月。
楷遣其臣尹彥頤入使。
以禮舘待遣回。
應忱之回也。
九月癸未。
發三韓。
戊子。
至明州之昌國縣。
僅六日耳。
海道之當防如此。
○馬端臨曰。
高麗之事中國。
蓋欲慕華風而利歲賜耳。
中國之招徠高麗。
蓋欲柔遠人以餙太平耳。
國運中否。
強胡來侵。
則聘問之事。
可以已也。
蕞爾島夷。
昔日臣遼以自存。
金之強暴。
旣滅遼而有之。
且薦食中華。
傾覆中京。
謂高麗能禦之耶。
然則楊應忱之行。
亦無謂也。
欲倚以求成也。
則彼豈能主宋人弭兵之盟。
欲倚以救難也。
則彼豈能效秦人無衣之賦。
且當時所遣卑辭祈請之使。
如溥雩王倫之徒。
未甞不得以自達於金也。
然我使之往也。
如石沈海。
彼兵之來也。
如火燎原。
卒不得其要領。
又何須涉鯨波踐異境。
假道於三韓。
以求達耶。
燕雲距江淮數千裡。
其間土地人民城郭。
固我之封疆。
以此衆戰。
掎角牽制。
彼亦未能保其長驅而必勝也。
若高麗奉命。
導應忱以往。
而金人有假道於虞之謀。
則揚帆直指吳會。
更無顧忌矣。
然則翟汝文所料。
與王楷所以答使者之語。
皆忠言至謀。
未可訾也。
朱丞相之言固得之。
然政和之求醫而獻忠謀。
建炎之肅使而不奉詔。
則麗人固能報恩。
而未甞負恩也。
過乎此。
則難以責之耳。
至於黃潛善之妄言謬計。
尤爲可笑。
所謂精甲數萬。
豈可襲高麗於海外。
胡爲異時。
不能以此抗金人於維揚耶。
季布謂樊噲面諛可斬。
此語。
潛善可以當之。
〉 秋八月。
遣使入朝于宋。
遣禮部侍郞尹彥頤等。
上表具陳事勢。
不敢從命。
辭理明懇。
金富儀之作也。
〈表曰。
天地之仁。
各令萬物而鹹遂。
帝王之道。
不責衆人之所難。
敢吐忱辭。
仰幹聦聽。
竊念本國。
地分東鄙。
世事中華。
昨者聞兩聖之播遷。
擧三韓而悲痛。
旣不能奔問官守。
以申臣子之誠。
又未得首倡義兵。
以徇國家之難。
今伏遇皇帝陛下。
起從元帥之府。
光襲先王之基。
臣屬室家焚蕩之餘。
當軍國擾攘之際。
雖命出重嚴。
乃事難遵禀。
蓋彼金國。
接我鴨濱。
旣乘猾夏之威。
又有害隣之意。
常令密謀。
以待釁端。
如聞仗節之假道。
則必應時而生事。
或揚兵可畏而責禮。
或復禮爲名而請行。
在此路衝。
將何辭拒。
彼衆我寡。
旣難可以與爭。
唇亡齒寒。
又焉知其非禍。
豈徒今日之扼腕。
必有他時之噬臍。
職此多艱。
理非自慢。
伏望皇帝陛下。
念臣內懷嚮慕。
悶臣外迫侵淩。
山藪示藏。
雷霆收怒。
小國有保全之幸。
上朝無藩屛之危。
卛諸侯而尊周王。
非敢期齊晉之故事。
任厥土而作禹貢。
願不失靑徐之舊儀。
丹慊不誣。
皇天是證。
〉宋以禮舘待。
十二月還。
因詔曰。
顧孝友之思。
雖欲伸於己志。
然幾微之際。
亦當盡於人情。
王幸西京。
○太白經天。
○冬十月。
南界海賊平。
先是。
南界海賊多起。
以禦史丞鄭應文。
爲宣撫使。
往諭之。
至是。
溟珍,松邊,鵝洲〈三縣。
幷在今巨濟。
〉海賊佐成等八百餘人投附。
三歧縣〈今三嘉〉置歸厚,就安二塲。
宜寧縣置和順塲。
以處之。
王還宮。
○遣使如金。
吏部尙書崔濡。
謝宣慶。
並進方物。
員外郞兪元胥。
賀生辰。
通事金澤。
賀正。
自是貢獻不絶。
十一月。
作大華闕于西京林原驛。
時。
妙淸,白壽翰。
以陰陽不經之說。
眩惑衆人。
鄭知常亦西京人。
深信其說。
以爲上京基業已衰。
宮闕燒盡。
西京有王氣。
宜移禦爲上京。
內侍金安,洪彜叙,李仲孚。
大臣文公仁,林景淸。
從而和之。
遂奏。
妙淸聖人也。
白壽翰其次也。
其所陳請。
無不容受。
則政成事修。
國家可保也。
乃歷請諸官署名。
翰林學士承旨金富軾,參知政事任元敱,承宣李之氐獨不署。
書奏。
王頗傾信之。
公仁卽公美也。
於是。
妙淸等上言。
西京林原驛〈在今平壤府北二十裡。
〉地。
是術家所謂大華勢。
若立宮闕禦之。
則可幷天下。
金國執贄自降。
三十六國皆爲臣妾。
故王欣然慕之。
幸西京。
命從行宰樞。
與妙淸相地。
至是。
刱新宮。
命金安督役甚急。
時方沍寒。
民甚怨苦。
翰林學士金富軾。
上?極言不可。
王不從。
十二月。
金遣使來聘。
金遣錦州管內觀察使司古德等。
詔諭今年八月二十六日。
降封趙佶曰昏德公。
趙桓曰重昏侯。
乃賜衣帶段匹銀器。
具如別錄。
至可領也。
司古德等。
上語錄雲。
聖旨保州之地。
特行割賜。
貴國尙未進納誓表。
於理豈爲穩便。
逃移戶口。
皆稱物故。
殆未可亮。
近代宋人夏國。
與舊遼洎朝廷立誓書及表。
皆有若渝盟。
社稷傾危。
子孫不紹。
神明殛之。
無克祚國之語。
今納誓表。
朝廷亦當回賜誓詔。
爲長遠之計。
王答書申辨。
兼附表以謝。
己酉七年春正月。
三日並出。
相連如虹。
樞密副使韓沖卒。
沖性剛直敢言。
篤學能文。
政尙廉惠。
甞再守西京留守。
民皆相賀。
二月。
大華闕成。
王幸西京。
妙淸之徒。
上表勸王稱帝建元。
鄭知常等贊助之。
或請約劉齊。
挾攻滅金。
識者皆以爲不可。
而猶喋喋不已。
王終不聽。
至是。
王禦乾龍殿受賀。
妙淸,白壽翰,知常等言。
方上坐殿。
聞空中樂聲。
以爲禦新闕之瑞。
遂草賀表請。
宰樞不從。
知常憤歎不已。
表竟不得上。
三月。
王還宮。
赦。
以西京新宮成也。
給還拓俊京妻子職田。
李之美兄弟。
並許任便聚居。
以西京勞於土木。
發倉賑之。
所過州縣。
減今年租稅。
白虹貫日。
○視學。
王釋奠于先聖。
命大司成金富轍。
講書無逸。
使起居郞尹彥頤及諸生。
講問大義。
賜酒食。
諸生表賀。
夏四月。
王迎佛骨於大安寺。
入仁德宮。
○五月。
詔禁奢侈。
詔曰。
今上自朝廷。
下至民庶。
競華靡之風。
襲丹狄之俗。
朕庶幾率先。
以革俗末。
其乘輿服禦。
皆去華尙質。
中書請降忠州爲郡。
不許。
忠州人劉挺弑父。
中書門下奏。
州吏不能敎民。
請下吏降州爲郡。
王問左右。
對曰。
邾婁定公時。
有弑父者。
殺其人壞其室洿其宮而止耳。
降州爲郡。
非古法也。
從之。
〈按。
邑有弑逆。
則誅罪瀦宅。
如邾人之法。
盡矣。
責長吏之不能宣明敎化。
緻有惡逆。
宜矣。
若其降號。
或移屬他邑。
已甚無謂。
況吏民之貽弊不貲者乎。
〉 秋七月。
太白經天。
○八月。
初置書籍所。
王命承宣鄭沆。
讀宋朝忠義集。
王欲以聽政之暇。
與諸學士講學。
以壽昌宮側故侍中邵台輔家。
爲書籍所。
褎集文書。
令金富轍,林完諸儒臣更直。
九月丙午朔。
日食。
○冬十月。
遣使東北兩界。
點檢兵仗。
先是。
王問邊事於金富轍。
對曰。
杜牧言上策莫如自治。
宋神宗與文彥博議邊事。
彥博曰。
須先自治。
不可略近勤遠。
王安石曰。
苟能自治。
七十裡而王天下。
今以萬裡之天下而畏人者。
由不自治也。
今我三韓之地。
豈特七十裡而已哉。
然而不免畏人者。
其咎在乎不先自治而已。
良騎野合。
交鋒接矢。
決勝當時。
戎狄之所長而中國之所短也。
強弩乘城。
堅營固守。
以待其衰。
中國之所長而戎狄之所短也。
宜務先所長。
以觀其變。
此梁商之策。
甚合於今之形勢。
宜令京城及諸州鎭。
高城深池。
畜強弩,毒矢,雷石,火箭。
遣使督察。
以賞罰之。
王從之。
十一月。
遣使如金。
金旣許保州之請。
督令進誓表。
至是。
令金富轍撰表。
遣盧令琚,洪若伊等。
其略曰。
竊以周官司盟。
掌盟約之法。
盟邦國之不協。
與萬民之犯命。
而詛其不信而已。
至於衰季。
春秋列國。
交相猜疑。
不能必於誠信。
而惟盟誓之爲信。
故詩人譏其屢盟。
夫子與其胥命。
伏惟陛下。
略諸細故。
待以殊禮。
錫以邊鄙之地。
諭以貢輸之式。
謹當誓以君臣之義。
苟或渝變。
神其殛之。
〈按。
金史曰。
金國信使韓昉。
來督誓表。
高麗徵國中讀書知古今者。
商確辭旨凡涉旬乃始置對。
謂昉曰。
小國事遼宋二百年。
無誓表。
未甞失藩臣禮。
今事上國。
當與事遼宋同。
而屢盟長亂。
聖人所不與。
必不敢用誓表。
昉曰。
貴國必欲用古禮。
舜五載一廵狩。
羣後四朝。
周六年五服一朝。
又六年王乃時廵。
諸侯各朝于方嶽。
今天子方事西狩。
則貴國當從朝會矣。
高麗人無以對。
乃曰徐議之。
昉曰。
誓表朝會。
一言決耳。
於是。
高麗乃進誓表如約。
〉 大霧晝晦。
凡十餘日。
十二月。
大閱于東郊。
庚戌八年春正月。
金遣使來。
○夏四月。
宋遣使。
詔止信使。
帝遣進武校尉王政忠。
詔曰比年多故。
暫住江湖。
若信使之鼎來。
恐有司之不戒。
俟休邊警。
當問聘期。
〈按。
通考曰。
建炎三年八月。
上謂輔臣曰。
高麗貢使將至。
聞上皇遣內臣宮女各二人來。
朕聞之。
一則以喜。
一則以悲。
呂頤浩曰。
此必金人之意。
若非彼意。
此數人雖至高麗。
高麗必不肯令來。
於是。
乃詔止之。
使汪藻撰詔。
略曰。
言念比年。
實惟多故。
玆移仗衛。
暫住江湖。
如行使之果來。
恐有司之不戒雲雲。
〉 令百官出米。
設祚福齋于佛寺。
侍中李公壽等建議。
令百寮出米有差。
設齋于現聖,靈通二寺。
爲國家禳災祈福。
兪氏曰。
高麗立國。
多尙異端。
自燃燈八關。
而祈福禳災黷雜之祀濫觴焉。
如公壽之賢。
而亦不免波流風動。
餘何責焉。
郭輿卒。
睿宗時。
輿久居禁中。
固求退居。
睿宗賜第于城東若頭山。
號東山處士。
屢微行訪之。
寵遇無比。
〈按。
睿宗甞微行至山齋。
輿適入城。
徘徊久之。
賦詩十韻。
題壁曰。
何處難忘酒。
尋眞不遇迴。
書窓明返照。
玉篆掩殘灰。
方丈無人守。
仙扉盡日開。
園鶯啼老樹。
庭鶴睡蒼苔。
道味誰同話。
先生去不來。
輿還見追和雲。
何處難忘酒。
虗經寶輦廻。
朱門追小宴。
丹竈落寒灰。
鄕飮通宵罷。
天門待曉開。
杖還蓬島逕。
履惹洛城苔。
樹下靑童語。
人間玉帝來。
觀此二詩。
君臣相與之際。
可謂密矣。
然而不聞有啓沃之術。
唯以浮華之詞藻相尙。
何貴焉。
〉至是卒。
命鄭知常。
作山齋記。
輿終身不娶。
然甞守洪州私一妓。
將還。
詐言仙去。
潛攜至京。
又於山齋。
常以婢妾隨之。
物議譏之。
〈按。
麗史不立隱逸傳。
使高尙之士。
湮沒無傳。
若李資玄,郭輿。
當時雖有處士之名。
而亦曾登科從宦者也。
處士者。
有道藝之名。
謂輿有小藝則可矣。
未聞道者也。
況其行己無可觀。
而徒以當時之褒賞。
史筆因而信之。
可乎。
兪氏提綱。
書東山處士郭輿卒。
又曰謚眞靜。
今皆削之。
以戒處士之盜虗名者。
〉 秋七月。
禦史臺請減國學養士。
不從。
禦史臺奏。
國學養士太多。
供給甚費。
請簡留行業成就者若幹。
餘悉出之。
於是。
國學諸生。
詣闕上書曰。
夫崇學育材。
理國之本。
古之聖賢。
必以是爲先務。
孔子雖不得位。
周流四方。
猶養三千之徒。
潮州。
下州也。
韓文公聚生徒。
出己俸以給廚饌。
況我國家。
奄有三韓。
旣富而庶。
風俗文物。
擬諸三代。
國學生徒。
不過二百。
有司以爲費財而欲削之。
豈吾君尊道崇儒之意耶。
且佛氏寺觀。
遍中外。
齊民逃役。
飽食逸居者。
不知其幾千萬焉。
有司曾不是思。
而反言國學之費。
非公言至論也。
願陛下卻而不用。
詔可。
承化伯禎卒。
○供佛骨於重華殿。
○左遷侍禦史高唐愈。
爲工部員外郞。
初。
李資謙用事。
山僧善諝資富及知水州事奉佑。
託營寺院。
爲州縣巨害。
及資謙敗。
其黨皆坐流配。
惟奉佑素結宦官。
僥倖復職。
唐愈論駁再三。
忤旨左遷。
後復爲臺官。
資謙之亂。
朝臣失節。
多有夤緣宰輔者。
唐愈屢上書力爭曰。
雖聖上寬大。
掩其疵疾。
此輩何面目立朝廷見日月乎。
王雖是其言。
不忍盡棄大臣。
尋擢唐愈。
爲禮部郞中。
實奪臺職也。
唐愈後改名兆基。
暴風雨雹。
太史奏。
自立夏至立秋後。
時令不調。
暴風雨雹。
此水旱兵喪之災。
黷行齋醮。
不足以消變。
宜禁之。
願省躬修德。
上答天譴。
王嘉納之。
八月。
幸西京。
○九月。
西京重興寺塔災。
妙淸請王如西京。
又置呵吒波拘神道塲于弘慶院。
般若道塲于選軍廳。
設會凡二七日。
又設無勝道塲三七日。
其淫黷恠誕。
不可詳記。
至是。
重興寺塔又災。
或問妙淸曰。
師之請幸西都。
爲鎭災也。
何故有此災。
妙淸慙赧不答。
良久曰。
上若在上京。
則災變有大於此者。
今幸移於此。
故災發於外而。
聖躬安妥。
或者反信其說。
冬十月。
王還宮。
○十二月。
遣使如金。
金人自歸保州。
責還投入人口。
累歲不已曰。
新舊戶口。
其數不少。
無因俱爲物故。
至如身歿。
須有遺骸。
或其子孫婆婦。
疾速刷聞。
至是。
遣左司郞中金端等。
請寢其事。
金主回詔曰。
告奏事續當報諭。
是後不復責以必還。
而邊境無事矣。
詔侍從。
各擧遺逸一人。
○兎山地燃。
兎山〈在今白川郡南十五裡。
〉西南方。
有火從地出。
焚草木燃沙石。
東西千三百餘尺。
南北三千三百餘尺。
九十餘日。
通晝夜光明遍地。
後因雨漸息。
辛亥九年春二月。
齊安公偦卒。
初。
李資謙擅權。
猜忌宗室。
奏貶帶方,太原二公。
偦乃請去衛從。
杜門謝客。
縱酒自晦。
故得免。
三月。
禁諸生治莊老之學。
○夏四月。
制戶部以五典敎民。
○五月。
停內外錦繡工作限十年。
○太白經天。
○六月。
禁萬佛香徒。
時。
僧俗雜類聚集成羣。
號萬佛香徒。
或念佛誦經。
作爲詭誕。
或賣酒鬻蔥。
或持兵踴躍遊戱。
令禦史臺金吾衛。
廵檢禁止。
發粟賻役死民家。
時。
營宮室。
三道伐木民死者頗衆。
王命發粟。
賻其妻子。
秋八月。
禁巫祀。
旣而弛之。
日官奏。
近來巫風大行。
淫祀日盛。
請遠黜羣巫。
詔可。
諸巫患之。
斂銀甁百餘。
賂權貴奏曰。
鬼神無形。
其虗實恐未可知。
一切禁之未便。
王然之。
遂弛其禁。
置八聖堂于西京大華關。
先是。
內侍金安。
請以白壽翰所奏天地人三庭事宜狀。
傳示侍從官。
從之。
至是。
妙淸說王。
置八聖堂于林原宮中。
祀諸佛及國內名山之神。
〈按妙淸傳。
八聖。
一護國白頭嶽太白仙人。
實德文殊師利菩薩。
二龍圍嶽六通尊者。
實德釋迦佛。
三月城嶽天仙。
實德大辨天神。
四駒麗平壤仙人。
實德燃燈佛。
五駒麗木覔仙人。
實德毗婆屍佛。
六松嶽震主居士。
實德金剛索普薩。
七甑城嶽神人。
實德勒叉天王。
八頭嶽天女。
實德不動優婆夷。
〉皆繪像。
金安,鄭知常以爲。
此聖人之法。
利國延基之術。
遂命知常。
爲文而祭之。
其文曰。
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
是名得一之靈。
卽無而有。
卽實而虗。
蓋謂本來之佛。
時。
白壽翰自稱妙淸弟子。
以詭譎惑衆。
金安,知常,文公仁。
皆稱爲聖人。
武人崔逢深。
亦師事妙淸。
甞上言。
陛下欲平治三韓。
舍西京三聖人。
無與共之。
卽指妙淸,壽翰,知常也。
其餙誣狂妄。
皆如此。
先是。
林原闕內。
自庭除至宮中。
幽深塵埃之處。
皆有鳥跡。
人謂將爲丘墟之兆。
遣使如金東京。
先是。
金主領兵三萬。
到東京。
朝廷莫測其意。
遣閤門祗候庾僓。
名爲持禮使。
書狀崔逢深。
武人。
甞大言與我壯士千人。
可入金國。
虜其主來獻。
直門下省安稷崇等。
言其狂妄。
恐生事不宜遣。
不允。
僓等如東京。
密探動靜。
不達而還。
至冬復遣之。
冬十二月。
天狗墜。
壬子十年春正月。
始修上京闕。
李資謙之亂。
宮闕灰燼。
至是。
始命營修。
及開基。
妙淸自言。
有太一玉帳步法。
得之康靖和。
靖和得之道詵。
以甲兵槍劒。
環立四方。
令宰相崔弘宰等。
公服序立。
其法詭秘。
不可詳。
二月。
遣使入朝于宋。
去年。
宋都綱卓榮來言。
宋已平兩浙。
皇帝駐蹕越州。
王以榮所奏狀。
示宰輔曰。
前者侯章,歸中孚來請援。
不能從。
楊應誠欲假道入金。
又不從。
祖宗以來。
與宋結好。
蒙恩至厚。
而再不從命。
如信義何。
於是。
崔弘宰等皆言。
遣一介行李。
先奏便。
至是。
遣禮部員外郞崔惟淸等。
奏表入朝曰。
屬兩聖之遠征。
旣不能奔問官守。
及大人之繼照。
又未得稱慶闕庭。
終曰。
上遵周室。
愧莫追晉伯之前功。
內屬漢庭。
冀不失朝鮮之舊事。
帝引見。
答以溫詔遣回。
五月。
還。
王如西京。
時。
妙淸,白壽翰奏。
上京地勢衰。
故天降災孽。
宮闕焚蕩。
須數禦西京。
以禳災集禧。
享無窮之業。
日官皆以爲不可。
鄭知常,金安等曰。
聖人之言。
不可違也。
王乃幸西京。
至金巖驛。
〈在今平山府南七裡。
〉風雨暴作。
晝忽晦冥。
衛士顚沛。
王執轡迷路。
或陷泥觸石。
侍從失王所之。
宮人號泣。
及晩。
雨雪寒甚。
人馬駱駞死者非一。
妙淸曰。
我曾勑雨師風伯。
乘輿上道。
勿作風雨。
旣許而食言。
可憎。
其誕妄類此。
西京父老。
希妙淸,知常旨。
上表請稱帝建元。
知常等因說王曰。
大同江有瑞氣。
此神龍吐涎。
千載罕逢。
請上應天心。
下順人望。
以厭金國。
王以問承宣李之氐。
對曰。
金國強敵。
不可輕也。
況兩府大臣。
留守上都。
不可偏聽一兩人之言。
以決大議。
王乃止。
妙淸,壽翰。
甞密作大餠。
空其中穿一孔。
盛熟油。
沉于大同江。
油漸出浮水面。
望若五色。
妙淸等因言。
神龍吐涎。
此嘉瑞也。
請百官表賀。
知常之言。
蓋以此也。
王遣文公仁等。
審視之。
有業油韂者。
言熟油浮水則有異色。
使泅者索得大餠。
乃知其詐。
參知政事任元敱上書言。
妙淸,白壽翰等。
肆其姦謀。
以怪誕之說。
誑惑衆心。
一二大臣及侍從之人。
深信其言。
上惑天聽。
臣恐將有不測之患。
請戮妙淸等於市。
以絶禍萌。
不報。
夏四月。
判秘書省事金富佾卒。
富佾少力學登第。
睿宗置寶文閣。
日與儒臣。
講論經史。
富佾?辯折衝。
人莫之敵。
名重當世。
文章華贍。
凡國家詞命。
必命潤色。
爲人寬厚儉約。
不喜臧否人物。
不事生産。
睿宗以富佾,富軾,富轍兄弟三人。
皆文翰侍從。
封其母大夫人。
勑歲廩粟四十石。
母以爲。
旣得諸子祿養。
此亦國恩。
辭不受。
及卒。
謚文簡。
王遊于大同江。
王以睿宗忌月。
樂懸而不作。
鄭知常奏。
禮有忌日。
不聞有忌月。
若有忌月。
則有忌年矣。
請樂以副都人之望。
王從之。
閏月。
王還宮。
赦。
鄭知常欲王長禦西京。
承宣鄭沆。
再?請修葺舊宮還禦。
王然之。
以崔滋盛知貢擧。
時取進士。
出賦題雲。
聖人能以天下爲家。
省官奏。
耐古能字。
今以耐爲韻。
請命改試。
不允。
因命滋盛更試。
又命題雲。
天道不閉而能久。
省臺又奏。
禮記雲不閑。
鄕本家語爲不閉。
蓋謬誤耳。
今貢院不考正經而據錯本。
請罷滋盛等。
停今年選擧。
王命隻取經義論中格者二十五人。
禦史任元濬等。
請追奪今年及第名牌。
改試。
不報。
元濬等退而待罪。
臺空凡七日。
又國學生井彥伯等五十人。
上書請改試。
王命司業李之氐。
諭之曰。
謗訕朝政有常刑。
今姑赦之。
宜修行藝。
以待來選。
秋七月。
京城饑。
牛一頭米四鬥。
布一疋六升。
街巷饑莩相望。
八月。
大水。
時大雨。
漂沒人家。
不可勝數。
又水湧奉恩寺後山上古井。
奔流入國學。
漂沒經史百家文書。
彗星見于八穀。
指西北。
長三尺。
冬十月。
震開國寺塔。
○十一月。
制焚丙午逆黨文書。
制曰。
朕幼沖卽位。
未堪多難。
山崩泉湧。
變異繼作。
尙賴忠義匡救之力。
革去舊釁。
然所大惜者。
丙午一事耳。
噫。
大義滅親。
古亦有之。
親親之恩。
天性自然。
每一念來。
痛心切骨。
所謂黨與者。
雖附權託勢。
豈其一切與圖不軌。
除已流竄者定罪書名史籍外。
凡刑駁文書。
悉焚之。
蕩滌瑕垢。
大開自新之路。
還俊京職田于其子。
置禦衣于大華闕。
妙淸言。
若不長禦西京。
設禦座置禦衣於大華闕。
則福慶與親禦無異。
王遣文公仁。
奉禦衣置之。
十二月。
以金富軾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癸醜十一年春正月。
罷武學取士法。
先是。
朝廷患武學齋生赴擧者少。
策論雖不合格。
隨分選取。
得第甚易。
於是。
諸生爭屬武學。
棄本逐末。
才器駑下。
有名無實。
且武學漸盛。
將與文學人角立不和。
制自今已登第者。
與文士一軆叙用。
武學取士及齋號。
並令停罷。
二月。
立子徹。
爲王太子。
徹時年七歲。
王妃任氏之子也。
後改名晛。
遣使入宋。
至海而還。
遣韓惟忠,李之氐。
如宋謝恩。
至洪州海上。
遇風幾覆。
不達而還。
〈按。
通考曰。
紹興二年十二月。
明州言高麗使將到。
三年正月。
詔以法惠寺爲同文舘以待。
旣以卒不至。
以入洋風敗舟爲辭。
議者謂其設詐以侮我也。
〉 夏五月。
蝗。
時。
亢旱閱月。
京畿山野。
蝗蟲食松葉殆盡。
諫官奏曰。
蝗蟲食松。
此蓋國多邪人。
朝無忠臣。
天意若?位食祿無功如蟲矣。
救之不早。
則兵起。
擧有道置高位。
災可消也。
昔。
晉武帝寵任賈充,楊駿。
有蝗蟲。
此不黜無德之效也。
梁大同初。
蝗食松栢葉。
京房曰。
食祿而不益聖化。
天視以蟲。
蟲無益於人而食萬物。
此公卿食祿無益之應也。
天災以類而見。
知臣莫若君。
請進賢退不肖。
王遂下詔。
責躬。
申戒百寮。
且令褒擧淸白節義之人。
〈按。
道詵謂我東水根木榦之地。
故色尙靑黑。
而務令養松。
松嶽之得名。
亦以此也。
高麗人以蟲食松葉。
爲大災異。
爲其害所尙也。
諫官之奏。
誠得其要。
而仁宗便能知咎自責。
亦其賢哉。
後世進退賢邪。
寂然無聞。
廟筭不出於區區捕埋之末。
抑可謂昧其本矣。
〉 王禦崇文殿講易。
命平章事金富軾講易。
使司業尹彥頤等問難。
先是。
彥頤父瓘。
撰大覺國師碑文。
不工。
其徒密白。
王令富軾撰之。
不讓。
彥頤心嗛之。
至是。
使彥頤問難。
彥頤頗精於易。
辨問縱橫。
富軾難於應答。
汗流被面。
遂與彥頤有隙。
六月。
命有司。
察父母死不葬者。
其遊蕩累年不葬者。
檢察治罪。
貧不能葬者。
令給葬費。
崔弘宰以罪罷。
諫官崔惟淸等。
上?論崔弘宰貪虐亂法。
爲國巨害。
近來旱蝗並作。
蓋貪邪在位。
蠧國病民所緻也。
宜加黜罰。
以答天戒。
乃左遷爲守司空右僕射。
未幾。
復拜平章事。
旱。
自五月不雨。
至于秋七月。
王如奉恩寺。
禱雨於太祖眞。
得大雨三日。
〈益齋集補。
〉 九月。
李瑋卒。
瑋以椒掖尊親。
富貴冠一時而喜殖貨。
家居。
雖米?。
出入必知之。
冬十月。
王親饗國老。
○十一月。
兩日並出。
○直門下省李仲等。
上?請黜妙淸等。
不報。
仲與侍禦史文公裕等。
上?曰。
妙淸,白壽翰。
妖人也。
其言恠誕不可信。
近臣金安,鄭知常,李仲孚,宦者庾開。
結爲腹心。
屢相論薦。
指爲聖人。
又有大臣從而信之。
是以主上不以爲疑。
正人直士。
皆嫉之如讐。
願速斥遠。
言甚切直。
不報。
甲寅十二年春正月。
祭籍田。
始用大晟樂。
○白虹貫日。
○以妙淸爲三重大統。
知漏刻院事。
○二月。
月失度。
行角亢之南。
○王幸西京。
駕至馬川亭。
將軍金勇馬驚。
若有物驅之。
急逸過駕前。
勇墜地幾死。
王至大同江。
禦龍船。
忽北風暴起。
船上帷幕器皿皆震動。
天氣大寒。
王遽起更衣。
促駕入宮。
三月。
王禦大華闕。
暴風隕星于地。
駕初發。
暴風揚塵。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