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時大旱。
開淸讌閣。
命起居舍人林存。
講詩雲漢。
學士樸永沖。
講書洪範。
是日雨。
人皆喜悅。
〈益齋集補。
〉 冬十月。
太白經天。
○無氷。
壬寅十七年春二月庚寅朔。
日食。
○平章事緻仕崔弘嗣卒。
弘嗣家世單平。
以文行聞。
性淸介寡欲。
朝無黨援。
家居不言公事。
妻子未甞見戱笑。
有饋遺。
雖蔬果不受。
然苛察少寬容。
見人少過。
輒不忘。
以此世短之。
謚貞敬。
三月。
王禦紗樓。
召羣臣賦詩。
初。
顯宗手植牧丹于樓前。
自德宗至肅宗。
皆有詠花詩。
又令從臣應製。
王亦甞爲之。
至是。
復禦紗樓。
召文臣五十六人。
刻燭賦牧丹詩。
主簿安寶麟。
爲第一。
賜絹有差。
時。
康日用以能詩名。
王竚觀其作。
燭將盡。
日用纔得一聯。
頭白醉翁看殿後。
眼明儒老倚欄邊。
袖其藁。
伏禦溝中。
王命小宦取視。
嗟賞不已曰。
古人所謂臼頭花鈿滿面。
不如西施半粧。
夏四月。
王薨。
太子楷卽位。
初。
幸順天舘。
宴宰樞。
忽覺背有微腫。
促駕還宮。
仍疾革。
分遣人禱于山川。
廣設道塲。
李資謙禱天。
請以身代。
乙未。
王召宰樞入寢。
戒太子曰。
予平生所行。
得少失多。
愼勿效焉。
但當稽古聖賢之道。
奉我太祖之訓。
不懈于位。
永綏庶民羣臣。
及太子泣不能起。
丙申。
遺詔喪服以日易月。
遂薨。
壽四十五。
謚曰文孝。
廟號睿宗。
時太子幼。
諸王弟有覬覦之心。
李資謙奉太子卽位于重光殿。
是爲仁宗。
樂志曰。
王甞聞己過及時政得失。
廣開言路。
猶恐羣下不言。
作伐谷歌。
以諷諭之。
伐谷。
鳥之善鳴者也。
史臣曰。
睿宗天資明哲。
甞在東宮。
禮接賢士。
敦行孝弟。
及卽位。
宵旰憂勤。
勵精求治。
但志存拓境。
僥倖邊功。
歆慕華風。
信用胡宗旦。
頗惑其言。
然知用兵之難。
棄怨修好。
使隣境感慕來服。
恤鱞寡養耆老。
開設學校。
敎養生員。
置淸讌寶文兩閣。
日與文士。
講論六經。
偃武修文。
欲以禮樂成俗。
故韓安仁曰。
十七年事業。
可以貽厥後世。
信哉。
葬裕陵。
〈在開城南。
〉 十九日而葬。
五月。
享于太廟。
○追尊妣順德王後李氏。
爲文敬王太後。
○加李資謙中書令。
以金晙爲門下侍郞。
韓安仁中書侍郞並同平章事。
○赦。
○以僧德緣爲國師。
學一爲王師。
○秋七月。
詔議李資謙朝見禮數。
時。
資謙以國舅當國。
詔曰。
中書令李資謙。
朕之外祖。
班次禮數。
不可與百官同。
兩府及侍從。
會議聞奏。
學士鄭克永,雜端崔濡議。
傳曰。
天子不臣者三。
後之父母居一。
今資謙宜上表不稱臣。
宴會不庭賀。
徑詣幕次拜。
上答拜。
後坐殿。
衆議雷同。
待制金富軾獨曰。
漢高祖初定天下。
五日一朝太公。
家令說太公曰。
天無二日。
土無二王。
皇帝雖子。
人主也。
太公雖父。
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高祖善其言。
尊太公。
曰太上皇。
以此論之。
雖天子之父。
若無尊號。
不可令人主拜。
故漢獻帝皇後父。
不其侯伏完。
鄭玄議。
不其侯在京師。
禮事出入。
宜從臣禮。
若後息離宮及歸寧父母。
則從子禮。
又東晉穆帝母褚太後見父之禮。
衆議不一。
博士徐禪。
依鄭玄議曰。
王庭。
正君臣之禮。
私覿。
全父子之親。
是大順之道也。
又魏帝父燕王宇。
上表稱臣。
雖父子至親。
禮數尙如此。
況外祖乎。
儀禮。
母之父母服小功。
與父母尊親相遠。
豈得與上亢禮。
宜令表章稱臣。
在王庭稱臣。
至於宮闈之內。
則以家人禮相見。
如此則公義私恩。
兩相順矣。
王以兩議問資謙。
資謙奏曰。
臣雖無知識。
今觀富軾之議。
實天下之公論也。
微斯人。
羣公幾陷老臣於不義。
於是。
詔從富軾議。
九月。
修睿宗寶錄。
韓安仁奏。
先王在位十七年事業。
宜在史冊。
請依宋制。
置實錄編修。
制以學士樸昇中,鄭克永,待制金富軾。
充編修官。
冬十月。
冊李資謙。
爲漢陽公。
○設百高座於會慶殿。
飯僧三萬。
王崇奉釋典。
一依先王。
而齋醮頻煩。
前後飯僧三萬。
凡十三度。
十一月。
震開國寺浮屠。
右正言崔巨鱗上言。
漢延光中。
冬雷屢作。
實由閻皇後兄弟專權之所召。
災不妄作。
願陛下悟皇天之譴告。
圖所以消變之術。
言甚切直。
李資謙聞而銜之。
巨鱗又言。
陛下新登寶位。
宜有善政。
以慰民心。
而昵近憸佞。
踈遠學士大夫。
此臣所缺望。
乞常禦便殿。
詳延儒臣。
訪問今古。
引見兩府。
咨諏國事。
一遵太祖遺訓。
漢陽公不宜區區親細務。
其意欲陽示尊崇而陰奪其權也。
王留其?不下。
或言資謙尊貴。
百僚宜拜。
巨鱗曰。
非王氏而拜之。
如朝廷禮何。
資謙深銜之。
王幸法王寺。
自是。
屢幸寺院。
王親饗國老。
○十二月。
李資謙放帶方公俌于京山府。
殺中書侍郞韓安仁。
流樞密副使文公美等十餘人。
安仁自睿宗朝。
以潛邸舊恩。
密近用事。
兄弟親戚。
分據要路。
士大夫趨勢利者多附。
與文公美,崔弘宰及資謙弟資諒。
俱在樞府。
資諒憑勢。
安仁公美恃寵。
雖外和而內忌。
安仁又奏。
尊資謙爲上公。
不令視事。
諸李知其謀。
銜之。
會。
有崔惟廸者賂資謙臧獲二十口。
得除給事中。
物議譁然。
安仁諷言於省中。
資謙聞之大怒。
請辨於禦史?。
安仁恐告休。
遂與公美及堂弟翰林學士鄭克永,妹壻知禦史臺事李永等。
數會侵夜而散。
先是。
有太醫崔思全者。
以不早治睿宗背疽。
被論於安仁輩。
欲得間釋慽。
與憸人蔡碩。
譖於弘宰及資諒曰。
安仁公美。
結黨陰謀。
將不利於上公。
資謙遂羅織其罪。
以安仁等與王叔帶方公俌。
圖不軌。
放俌于京山府。
流安仁于昇州〈今順天〉甘勿島。
〈在今突山縣。
〉沉殺之。
流公美于忠州。
於是。
承宣韓柱尙書右丞韓安中,禮部郞中韓沖,侍禦史林存,閤門祗候李仲若,文公裕,右正言崔巨鱗,員外郞任元濬等。
皆以兩人親屬坐流。
兩人子弟並流配。
其餘以黨與。
坐免者甚多。
永及克永又流于外。
資謙又遣人追殺李仲若。
朝廷震慴。
自此。
內外大權。
一歸資謙矣。
安仁明達好學。
又善易筮多奇中。
爲一時名流。
而乘勢驟進。
謀軋權貴。
及於禍。
及資謙敗。
謚文烈。
永流珍島。
尋聞其母沒爲官婢。
曰吾內省不疚。
故忍死以待。
老母以餘故沒爲賤隷。
吾何苟生。
乃飮酒一鬥。
憤懣死。
永天資方直。
不撓權貴。
時人惜之。
然取友不端。
拓俊京,智祿延等。
謀陷士類。
永預焉。
時論惜之。
資謙遣術士。
瘞永屍於道傍。
牛馬不踐。
病瘧者就禱則愈。
資謙敗。
永子改葬。
屍不變。
贈簽樞密院事。
癸卯仁宗恭孝王〈諱楷。
字仁表。
古諱構。
睿宗長子。
母順德王後李氏。
〉元年春正月。
平章事李資諒卒。
資諒雖以外戚進。
好讀書。
常討孫吳兵法。
以功名自喜。
夏四月。
金吾池水赤。
水如血色。
凡數日。
平章事金緣。
謝病免。
緣文名淸節。
冠於當代。
睿宗深器之。
擢置宰輔。
及王幼沖嗣位。
李資謙用事。
緣恐禍及。
懇辭乞退。
不許。
一日將赴衙。
聞街上童謠。
因墜馬歸卧。
求免愈切。
遂罷相。
判秘書省事監修國史。
六月。
宋遣使吊祭。
宋遣禮部侍郞路允廸等。
來吊緻祭。
禦製祭文詔書以寵之。
允廸等盛言大朝恩禮殊異。
因曰。
貴國曾受北朝冊命。
今遼運已訖。
宜請命於朝廷。
王答曰。
弊邦祖宗以來。
樂慕華風。
先考以禮事大。
以忠述職。
雖在海外。
心係王室。
天子灼見。
屢加恩寵。
小子何足以當之。
至於冊命。
天子所以褒賞諸侯之大典也。
今憂制未終。
而遽求大典。
於義未安。
惟附表謝恩而已。
秋七月。
有星孛于北鬥。
○八月辛巳朔。
日食。
○遣使如遼。
不至而還。
自龍州泛海。
不能達而還。
冬十二月。
以崔弘宰爲門下侍郞。
金若溫爲中書侍郞並同平章事。
拓俊京參知政事。
○詳定學式。
式目都監。
詳定學式。
國子學生。
以文武官三品以上子孫爲之。
大學生。
以五品以上子孫爲之。
四門學生。
以七品以上子孫爲之。
三學生各三百人。
皆置博士助敎。
必擇學優行修。
堪爲師範者。
分經敎授。
皆先讀孝經論語。
次讀諸經。
幷筭習時務策。
有暇兼須習書。
日一紙。
幷讀國語,說文,字林,三倉,爾雅。
甲辰二年春正月。
李資謙以母喪去位。
資謙母金氏。
性貪沓。
抑買市人財物。
及死。
市人相賀。
平章事金晙卒。
晙英銳好學。
爲官以淸白聞。
卒。
謚貞愼。
金遣使來。
不入而還。
金遣高隨至境上。
接待之禮不遜。
隨等不敢往。
金主曰。
高麗世臣於遼。
當以事遼之禮事我。
而我國有新喪。
遼主未獲。
勿遽強之。
命隨等還。
〈金史補。
〉 二月。
李資謙流崔弘宰于海島。
弘宰起自將家。
善射禦。
屢從軍有功。
至大官。
頗擅威福。
資謙常畏圖己。
有武人權因者知其意。
告弘宰有陰謀。
將不利於令公。
資謙乃密奏。
流弘宰于昇州褥地島。
閏三月。
日赤無光。
○夏四月。
祔睿宗于太廟。
遷惠宗神主于順陵。
以文敬太後李氏祔。
〈以平章事貞簡公柳仁著,侍中文肅公尹瓘,侍中文成公金仁存,忠烈公魏繼廷配享。
〉 遣樞密院使樸昇中。
諭李資謙起復。
詔曰。
令公。
先王之所付託。
沖人之所尊親。
不可與羣僚同其稱謂。
自今。
詔書不稱名。
亦不稱卿。
仍趣釋衰赴朝。
資謙謝表。
仍請終制。
昇中欲媚資謙。
上箚陳資謙盛德大孝。
至比堯舜。
請以詔書及資謙謝表。
付史官。
以彰陛下親賢之意。
大臣行孝之節。
王從之。
秋七月。
禘于太廟。
太祖東向。
德靖文睿爲昭。
顯順宣肅爲穆。
議者曰。
禘非秋祭也。
又惠宗有功德。
不宜毀而毀之。
非禮也。
冊李資謙。
爲朝鮮國公。
立府置屬。
令百官詣其第賀。
樸昇中奏請。
封資謙朝鮮國公。
依王太子禮。
立府置屬。
王從之。
府號崇德。
宮曰懿親。
封其妻崔氏。
爲辰韓國大夫人。
諸子之美,公儀,之彥,之甫,之允,之元等。
皆加大官。
王出殿門。
親傳詔書。
令百官庭賀。
次詣資謙第賀。
遂令中外。
進箋獻方物于崇德府。
資謙釋服上官。
坐中書省。
百官綴行庭賀。
是日大雷雨。
市道水深一丈。
震迎恩舘。
又追封資謙祖考。
昇中請以竹冊封崇。
焚黃日賜敎坊樂。
又令禮司。
定資謙生日號。
禮部侍郞金富軾議曰。
宗廟用樂。
象平生。
若墳墓丘墟。
以素服從事。
至於涕泣。
豈可用樂乎。
生日稱節。
自古所無。
而始於唐玄宗。
未聞人臣有稱節者。
昇中遂私號仁壽節。
遣李資德,金富轍。
入謝于宋。
○八月。
李資謙納其女爲王妃。
資謙恐他姓爲妃。
權寵有分。
強請納其第三女于王。
王不得已納之。
是日。
大風拔木。
赦。
○天狗墜。
發自東北。
回翔都城內外。
遂向西南墜地。
聲如雷。
九月。
太白經天。
○冬十二月。
以金若溫爲門下侍郞。
拓俊京中書侍郞並同平章事。
乙巳三年春正月。
李資謙又納女于王。
資謙又納第四女。
爲次妃。
是日。
又大風雨。
崔氏曰。
昔曹操窺伺漢鼎。
納三女于帝。
宮中動靜。
無不先知。
今資謙之計卽是也。
夏四月。
日月同出。
東西相距五丈許。
淸平山人李資玄卒。
資玄生長富貴。
夤緣戚裡。
乃厭紛華。
棄官入山。
以終身。
及有疾。
王遣內醫問疾。
賜茶藥。
卒。
賜謚眞樂。
李子曰。
資玄生長閥閱。
風流文雅。
冠絶當時。
亦甞筮仕而登顯要。
其取靑紫。
不啻如拾地芥。
然乃能蟬蛻於濁穢之中。
鴻冥於萬物之表。
非有所樂於胸中。
安能如是。
史臣貶薄。
指爲貪鄙。
何甚耶。
昔。
種明逸晩節置田園。
尙論之士。
不過曰盛名難副而已。
淸議惜之而已。
安有如今史氏刻害過甚之論乎。
〈又過淸平山有感詩。
曰峽東江盤棧道傾。
忽逢雲外出溪淸。
至今人說廬山社。
是處君爲谷口耕。
白日滿空餘素抱。
晴嵐無迹遣浮榮。
東韓隱逸誰修傳。
莫指微疵屛白珩。
〉兪氏曰。
李氏自子淵以後。
世作椒親。
門戶崇高。
威權翕赫。
資謙潛懷?逆。
卒之覆宗。
流殛殆盡。
資玄超然免於禍網。
蓋唐武攸緖之流也。
五月。
遣使如金。
不納。
金以國書非表。
又不稱臣。
不納。
秋八月。
王幸西京。
○九月。
金景庸卒。
景庸偉麗有風采。
放逸好聲色。
爲相。
倚勢殖貨。
治第壯麗。
爲世所譏。
冬十一月。
王還宮。
○十二月。
以拓俊卿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李壽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樸昇中參知政事。
○是歲。
金滅遼。
下 丙午四年春正月。
白虹貫日。
時。
又有羣烏集北山。
相闘咬死。
數日乃止。
二月。
冊王妃李氏。
爲延德宮主。
○李資謙,拓俊京。
擧兵犯闕。
焚宮室。
劫王遷于南宮。
殺安甫麟,同知樞密院事智祿延,及左僕射洪灌等十七人。
資謙多樹黨與。
布列朝廷。
諸子第宅。
連亘街陌。
勢焰益熾。
賣官鬻爵。
賄賂輻湊。
腐肉常數萬斤。
縱僕掠人財物。
道路騷然。
又欲知軍國事。
請王幸其第授策。
勒定時日。
事雖未就。
王頗惡之。
內侍金粲,安甫麟。
揣知王意。
乃與智祿延謀。
王遣粲。
問計於李壽,金仁存。
仁存。
緣也。
二人皆對曰。
上生長外家。
恩不可絶。
況彼黨與滿朝。
不可輕動。
王不聽。
祿延等遂與上將軍崔卓,吳卓,大將軍權秀,高碩等約束。
辛酉夜。
率兵入宮。
時。
資謙子之元。
爲俊京女壻。
由是。
俊京及其弟俊臣。
頗用事。
俊臣爲兵部尙書。
卓等疾之。
先殺俊臣及俊京子內侍純等。
投屍宮城外。
郞中王毅。
踰城奔告資謙。
資謙與其子之美及俊京。
相顧戰恐。
召百寮議問。
俊京曰。
事急矣。
不可坐待。
乃率數十人。
至朱雀門。
踰城折鑰。
入至神鳳門。
呼譟聲殷。
地祿,延卓等。
謂外兵大集。
膽落不能出。
平明。
俊京等召聚軍卒。
授軍器庫兵仗。
進圍昇平門。
資謙子僧義莊。
自玄化寺。
率僧三百餘人。
至宮城外。
王禦神鳳門。
張黃傘。
俊京軍望見。
羅拜呼萬歲。
王使問汝輩何爲操兵而至。
對曰。
聞有賊入禁中。
欲衛社耳。
王曰。
無之。
令侍禦史李仲。
宣諭解甲投兵。
俊京怒。
拔劒逐仲。
令軍復擐甲執兵大呼。
流矢及禦前。
義莊之徒。
斧斫神鳳門柱。
資謙請出作亂者。
不爾。
恐驚動禁中。
言甚不遜。
王默然。
內侍樸深造。
昇中之子也。
自宮溷中出。
至資謙第。
告宮中事狀。
日向晩。
俊京恐入夜有變。
乃積薪東華門廊。
火之。
風焰扇熾。
須臾延及內寢。
宮人皆駭匿。
俊京與資謙子之甫。
率百餘人。
入左掖門。
使人守諸門。
有自內出者。
卽殺之。
是夜。
王避火。
步至山呼亭。
侍從皆散。
惟近臣林景淸等十餘人在。
王歎曰。
恨不用金仁存之言。
王恐遇害。
作書請禪位於資謙。
資謙畏兩府議。
未敢發言。
李壽揚言於座曰。
上雖有詔。
李公豈敢如是。
資謙意遂沮。
涕泣還書曰。
臣無二心。
有洪立功者。
以資謙命。
爲借將軍。
帥兵六十餘人。
聽俊京指揮。
立功密語卒曰。
我與若等。
皆王臣也。
遂從宣義門竇入。
見王羅拜。
宿衛不離。
黎明。
王以火焰將逼欲出。
會。
資謙遣承宣金晌。
請出禦南宮。
王步至景靈殿。
令奉祖宗眞。
納內帝釋院眢井。
乃出西華門。
乘馬至延德宮。
吳卓前導。
俊京之黨。
拔劒突入。
執卓斬之。
左僕射洪灌。
當亂作日。
直宿都省。
聞變歎曰。
主辱臣死。
吾可自安。
乃詣西華門。
叩扉請入。
遂侍王側。
至是。
從王出西華門。
老病不能步。
俊京使人殺之。
當宮闕之火也。
密直金縝。
在直廬。
見火逼。
乃曰。
平生拙直。
不畏強禦。
與李拓有隙。
出必遇害。
與其死賊手。
不如自盡。
乃使從者閉戶。
逮火而死。
直史舘金守雌。
獨負國史。
至山呼亭。
北掘地藏之。
得免焚滅之禍。
資謙分遣人。
執崔卓,秀,碩,甫麟及大將軍尹成,韓景等十餘人。
皆殺之。
其餘軍士死者。
不可勝計。
碩弟甫俊。
匿北山。
資謙黨樸永迹之。
甫俊等登高巖。
罵永曰。
資謙將覆宗社。
汝輩皆姦諂以事之。
曾奴隷之不若。
我義士。
豈死於汝庸奴乎。
卽呼天投巖下死。
灌。
唐城人。
力學善屬文。
後謚忠平。
縝。
溟州人。
所至有政聲。
後謚烈直。
資謙又與俊京。
議亂作日直宿者。
無貴賤皆殺之。
李壽執不可。
乃止流粲及祿延於遠地。
沒其妻子爲奴婢。
之甫縛栲祿延。
慘酷幾死。
行至忠州。
使人斷其肢軆。
埋道傍。
祿延。
蔡文曾孫也。
爲人荒恣無學術。
自謂有智而謀拙。
遂及於禍。
是日。
宮禁焚蕩。
惟山呼,賞春,賞花三亭。
及內帝釋院廊廡數十間僅存。
史臣曰。
資謙惡極。
亡可立待。
祿延等智小謀淺。
卒至殺身亂國。
昔。
李訓,鄭注。
欲剪宦官而不能克甘露之變。
禍及國家。
其事略同。
三月。
天狗墜。
○三月。
李資謙復遷王于其第。
重興宅。
資謙之私第也。
資謙請王移禦其西院。
王去仗衛。
從間道及院門。
郞將池錫崇,權正均,吳含等。
自亂作不離王側。
至是。
三人扶王將入。
資謙欲殺之。
使郞將李積善牽出。
錫崇手執禦衣。
疾呼請救。
王顧叱積善。
蹴其胸。
猶不釋。
禦衣爲之裂。
之美,之甫。
望見王。
不下階。
侍郞崔湜。
獨出拜。
罵積善曰。
有聖旨。
汝何敢爾。
積善遂釋之。
王召湜曰。
錫崇等三人。
至誠愛君。
更無他心。
爲我請勿殺。
俊京從之。
流遠地。
王升堂。
資謙與其妻。
拍手拊地大哭曰。
自王後入宮。
願生聖子。
祈天永命。
不圖今日反信賊臣。
欲害骨肉。
王羞赧無言。
王自居西院。
左右皆資謙黨。
國事不自聽斷。
動止飮食。
皆不自由。
百寮寄寓傍近寺院。
備員而已。
宰相樸昇中,許載,崔湜以下。
皆諂附賊黨。
資謙,俊京。
威勢益煽。
無敢誰何。
黃霧四塞。
○日色如血。
○赦。
以李拓之黨。
謂之衛社。
授職有差。
王幸安和寺。
王回望舊宮。
泫然泣下。
百官拜李資謙馬前。
資謙視之自若。
夏四月。
遣使如金。
上表稱臣。
時。
金國日強。
先是。
會百官議事金可否。
皆言不可。
獨李資謙,拓俊京曰。
金昔爲小國。
今旣暴興。
滅遼與宋。
政修兵強。
又與我境界相接。
不得不事。
且以小事大。
先王之道。
宜先遣使聘問。
王從之。
告太廟。
筮事金可否。
至是。
遣鄭應文,李候。
如金上表稱臣。
金主回詔褒奬之。
以拓俊京爲門下侍郞判兵部事。
李壽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資謙旣遷王。
又出所惡內侍二十五人。
自是。
王左右更無親人。
內醫崔思全。
雖附資謙害韓安仁。
而性頗忠恪。
王乃密與之謀去資謙。
思全曰。
資謙所以跋扈。
惟恃俊京。
若得俊京。
則兵權內屬。
資謙特一夫耳。
王曰。
俊京爲國公腹心。
至結婚姻。
其弟及子。
皆爲官兵所殺。
以是疑之。
乃筮得吉兆。
思全因往俊京家。
諭以忠義效力王室。
俊京心然之。
王又賜俊京詔。
勉以盡心夾輔。
會。
資謙子之彥奴。
與俊京奴相閧。
數俊京罪當死。
俊京大怒。
遂與資謙有隙。
宣言欲歸老。
王聞之。
趣令視事。
仍拜是職。
五月。
王移禦延慶宮。
○王命崔思全,拓俊京。
討李資謙。
王旣移禦延慶宮。
資謙寓居宮南。
鑿北垣以通宮內。
取軍器庫甲兵。
藏其家。
王甞獨往北園。
仰天痛哭。
資謙因十八子之讖。
欲圖不軌。
置毒餠中以進。
王妃密白。
王以餠投烏。
烏斃。
又送毒藥。
令妃進。
妃奉椀陽蹶覆之。
妃卽資謙第四女。
王之次妃也。
俊京旣與資謙搆隙。
思全乘間說之。
俊京奏請効力。
王使謂曰。
國公雖僭亂。
反狀未著。
徐俟其變。
常使中人伺之。
一日。
俊京在兵部。
王手書小紙。
密遣宦者趙毅延。
示俊京曰。
今日崇德府軍將。
持兵至殿北。
若將入寢門。
朕雖遇害。
實否德所緻。
所可痛者。
太祖創業。
列聖相繼。
至寡躬。
若爲異姓所易。
則非獨朕罪。
實輔相大臣所深恥也。
惟卿圖之。
俊京以示尙書金珦。
珦下席泣曰。
君命如此。
雖亡身滅族。
豈可不赴。
俊京與珦。
率僚吏僕隷二十餘人。
出北門。
倉卒無所持。
各取柵木爲棒。
自金吾衛南橋入宮。
毅延呼曰。
事急矣。
趣入。
遂閉廣華門。
李公壽隨至。
王命開一扉納之。
公壽卽壽也。
廵檢都領鄭惟晃。
率百餘人。
入軍器監。
分授兵甲。
向延慶宮。
路逢資謙黨少卿柳元湜。
殺之。
俊京擐甲入宮。
王出天福門遅之。
俊京奉王以出。
資謙之黨射之。
俊京拔劒一呼。
無敢動者。
王入禦軍器監。
嚴兵衛。
俊京使承宣康侯顯。
召資謙。
資謙知事去。
服素而至。
遂幷其妻子。
囚于八關寶。
斬其將康好,高珍守等。
皆資謙所指使者也。
分遣人逮捕支黨。
王出禦廣華門。
告諭。
衆皆稱萬歲。
懽呼抃躍。
至有流涕者。
李之美聞變。
率百餘人。
至廣華門不得入。
徘徊往返。
與李資德,金仁揆等。
入兵部。
猶未知資謙被囚。
及曉。
廵檢兵士。
執之美囚之。
資德驚駭散去。
王還禦延慶宮。
義莊亡匿內寢。
執送八關寶。
流李資謙及其妻子。
分配支黨于遠地。
流資謙及妻崔氏子之允于靈光。
之美于陜州。
〈陜俗音合。
今陜川。
〉公儀于珍島。
之彥于巨濟。
之甫于三陟。
義莊于金州。
之元于鹹從。
閤門祗候樸彪,文仲經。
直長樸永。
中書侍郞樸昇中及其子深造三十餘人。
及官私奴凡九十餘人。
分配遠地。
彪?姦黠。
諂媚資謙。
聚斂附益。
故朝廷尤疾之。
中路殺之。
沉于水。
資謙親黨之在位者。
並貶黜之。
六月。
以拓俊京爲檢校太師守太保門下侍郞平章事。
李公壽判吏部事。
金珦知門下省事。
崔思全爲兵部尙書。
賜俊京推忠靖國協謀同德衛社功臣。
妻黃氏爲齊安郡夫人。
公壽,珦,思全。
幷賜勳號。
其餘授職有差。
廢二妃李氏。
立妃任氏。
諫官言。
資謙二女。
於上爲從母。
不可以配極。
王乃出二妃。
賜與恩眷甚厚。
遂納殿中內給事任元敱之女。
爲妃。
〈本傳曰。
後誕夕。
外祖李瑋夢。
黃大旗樹於其第。
旗尾飃縈於宣慶殿鴟尾。
及笄。
平章金仁揆子之孝聘之。
婚夕。
之孝至門。
妃暴疾謝遣。
蔔人占病曰。
此女貴不可言。
必爲國母。
元厚爲開城府使。
府倅夢。
太守廳事。
樑折作大竇。
黃龍從竇而出。
詰朝。
倅詣元厚賀曰。
必有異慶。
又王甞夢得荏子五升黃葵三升。
以語拓俊京。
俊京解曰。
荏納任姓後妃之兆。
五升五子之瑞。
黃葵者。
皇王道揆之瑞。
三者。
五子中三子禦國之兆。
其言皆驗。
〉 秋七月。
宋遣使求援。
時。
徽宗因金人之亂。
禪位于欽宗。
欽宗遣閤門祗候侯章歸中孚等。
詔諭新承內禪。
金兵侵逼之故。
勉率士衆。
表裏王師。
以報中國數世之恩。
侯章在舘。
又緻書於王。
大略言奸人啓議開邊。
使金人猖蹶。
擾我中原。
告和求歸。
復有無厭。
窺伺河北。
待以秋涼。
興師討伐。
乘此之時。
本國安可坐視。
願將兵境上。
共爲掃除。
王答章書曰。
本國自祖先。
承事上朝。
恭順之誠。
未甞敢怠。
神宗皇帝降使修聘。
恩禮尤厚。
道君太上皇帝。
待遇加等。
實百生難報之恩。
惟天地不責其報。
而區區感激之心。
庶幾萬一。
今者伏承宣詔。
以金人不道。
將起兵問罪。
令小國相爲表裏。
奉讀流涕。
惟金人之始也。
固甞臣屬於我國。
而常以冦掠爲事。
我國以邊鄙甫寧。
不欲生事。
來則懲而禦之。
去則備而守之。
要在覊縻而已。
昨者。
被掠人自金來言。
金人陷沒契丹。
遂犯上朝。
因其請和而許之。
以中國之大而如此。
況小國孤立。
其將安恃乎。
載念本國。
天災流行。
府庫焚蕩。
以殘弊之兵。
當新勝之虜。
恐非勉強所能及也。
但冀訓勵師徒。
修整器械。
待王師臨壓彼境。
敢不盡力。
章等還。
亦以此意表奏。
九月。
遣使入賀于宋。
遣樞密副使金富軾等。
如宋賀登極。
富軾等至明州。
時。
金兵入汴。
道梗不得通。
至明年五月。
乃還。
〈按。
通考曰。
欽宗立。
賀使至明州。
禦史胡舜陟言。
高麗靡弊國家五十年。
政和以來。
人使歲至。
淮浙之間苦之。
彼昔臣事契丹。
今必事金國。
安知其不窺我虗實以報。
宜使勿來。
乃詔留舘明州。
而納其贄幣。
明年。
始歸國。
自王徽以降。
雖通使於我。
然受契丹封冊。
奉其正朔。
上朝廷及他大書。
蓋有稱甲子者。
歲貢契丹。
至於六而誅求不已。
常雲。
高麗乃我奴耳。
南朝何以厚待之。
遼使至其國。
尤倨暴。
舘伴及公卿少失意。
輒行捽箠。
聞我使至。
必假他事來覘。
分取賜物。
甞詰其西向修貢事。
麗人表謝。
其略曰。
中國三甲子方得一朝。
大邦一周天每修六貢。
契丹悟。
乃得免。
〉 金遣使來聘。
金宣諭使同簽書樞密院事高伯淑等來聘。
金主勑使臣曰。
高麗凡遣使往來。
當盡循遼舊。
仍取保州路及邊地人口在彼界者。
須盡數發還。
若一一聽從。
卽以保州地賜之。
保州卽抱州也。
王回表謝之。
凡金使迎餞等禮。
一依事遼舊制。
冬十月。
召還金粲。
爲殿中內給事。
○王如南京。
十一月。
還宮。
○十二月。
李資謙死。
兪氏曰。
高麗刑綱不肅。
亂逆如資謙。
而止於流竄。
得保首領以沒。
亂臣賊子。
何所懲懼哉。
此所以麗祚之中衰不振。
而庚癸以後禍亂接踵而起者也。
遣使如金。
遣衛尉卿金子鏐如金。
謝宣諭也。
表略曰。
聖旨。
保州許屬高麗。
竊以句麗本地。
主彼遼山。
平壤舊墟。
限於鴨綠。
累經遷變。
逮我祖宗。
値北國之兼幷。
侵三韓之分野。
雖講隣好。
未歸故疆。
及乎天命維新。
聖王更作。
當臣父先王時。
皇帝勑曰。
保州本高麗地分。
高麗收之可也。
先王於是理其城池。
實以民戶。
當此之時。
雖小邦未甞臣屬上國。
而先帝寵綏隣藩。
賜之舊土。
特推異渥。
仍屬弊封。
深仁大義。
不可名言。
子鏐至金。
從者與金人闘傷。
金人誚讓。
及還。
諫官論奏辱命。
免官。
以金仁存爲侍中。
丁未五年春正月。
金遣使來賀生辰。
自是。
歲以爲常。
王如西京。
王與妃及兩公主。
幸興福寺。
遂與宰樞近臣。
禦樓船于大同江。
中流宴樂。
崔氏曰。
仁宗親經大難。
資謙雖死。
俊京非純臣。
王宜兢業。
靜以鎭之。
遽幸西京。
流連玩愒。
與平康之世無異。
不知大盜潛伏。
頻年廵遊。
逆髡之謀。
幾於得售。
王之得免。
幸矣。
三月。
設灌頂道塲于常安殿。
西京妖僧妙淸。
與日者白壽翰。
說王設之。
凡淸等之術詭誕。
皆有不可知者。
衆多惑之。
獨起居注李之氐曰。
此輩必誤國。
之氐。
公壽之子也。
流拓俊京于巖墮島。
俊京恃功跋扈。
左正言鄭知常。
知王忌之。
上?言俊京亂逆之罪。
且曰。
丙午五月之事。
一時之功也。
二月之事。
萬世之罪也。
陛下雖有不忍之心。
豈以一時之功。
掩萬世之罪乎。
請下吏罪之。
王乃流俊京于巖墮島。
〈在今務安。
〉於是。
李拓之黨崔湜,李侯進,邵億,鄭惟晃,尹翰等。
皆流遠地。
頒詔中外。
一。
方澤祭地祗。
四郊迎氣。
二。
遣使郡國。
廉察刺史縣令賢不肖。
三。
軍服從儉約。
四。
除冗官不急之務。
五。
勸農給民食。
六。
侍從官各擧一人。
七。
儲官穀以救民。
八。
常租調外。
毋得橫斂。
九。
撫恤軍士。
以時閱武。
十。
撫民安土。
無使逃流。
十一。
濟危舖,大悲院。
厚畜積以救病。
十二。
無以陳穀抑配貧民。
強取其息。
十三。
選士復用詩賦論。
十四。
諸州立學。
以廣敎道。
十五。
山澤之利。
與民共之。
夏四月。
召還文公美等。
並復官。
公美爲吏部尙書。
韓安中爲尙書右丞。
韓沖,文公裕,李神倚,鄭克永,林存,崔巨鱗等。
幷召還復官職。
秋七月。
王還宮。
○西北界蝗。
○八月。
以李瑋爲中書令。
緻仕。
以任妃其外孫女也。
九月。
金遣使告滅宋。
先是。
金兵入汴。
邊報妄傳。
金兵敗北。
宋師乘勝深入。
鄭知常,金安等奏。
時不可失。
請出兵應接宋師。
以成大功。
使主上功德。
載中國史。
安。
卽粲也。
王時在西京。
遣人馳問於金仁存。
對曰。
傳聞之事。
恒多失實。
不宜聽浮言興師旅。
以怒強敵。
及金富軾還。
果知其妄。
至是。
金陷汴京執二帝。
遣宣慶使耶律居瑾張淮等來。
詔諭趙主父子幷燕越鄆王以下宗族四百七十餘人。
差押赴闕。
冊命亡宋太宰張邦昌。
爲大楚皇帝等事。
使還。
附表以謝。
冬十一月。
遣使如金。
謝賀生辰及賀正也。
歲以爲常。
十二月。
侍中金仁存卒。
仁存明敏好學。
少登科。
歷事宣獻肅三朝。
以內侍掌奏事。
睿宗在東宮。
講論語。
仁存撰新義進講。
自幼至老。
手不釋卷。
其在臺省。
所陳皆經國遠猷。
一時制誥。
多出其手。
再掌禮闈。
多得名士。
三子一弟。
皆以文墨顯。
時人
開淸讌閣。
命起居舍人林存。
講詩雲漢。
學士樸永沖。
講書洪範。
是日雨。
人皆喜悅。
〈益齋集補。
〉 冬十月。
太白經天。
○無氷。
壬寅十七年春二月庚寅朔。
日食。
○平章事緻仕崔弘嗣卒。
弘嗣家世單平。
以文行聞。
性淸介寡欲。
朝無黨援。
家居不言公事。
妻子未甞見戱笑。
有饋遺。
雖蔬果不受。
然苛察少寬容。
見人少過。
輒不忘。
以此世短之。
謚貞敬。
三月。
王禦紗樓。
召羣臣賦詩。
初。
顯宗手植牧丹于樓前。
自德宗至肅宗。
皆有詠花詩。
又令從臣應製。
王亦甞爲之。
至是。
復禦紗樓。
召文臣五十六人。
刻燭賦牧丹詩。
主簿安寶麟。
爲第一。
賜絹有差。
時。
康日用以能詩名。
王竚觀其作。
燭將盡。
日用纔得一聯。
頭白醉翁看殿後。
眼明儒老倚欄邊。
袖其藁。
伏禦溝中。
王命小宦取視。
嗟賞不已曰。
古人所謂臼頭花鈿滿面。
不如西施半粧。
夏四月。
王薨。
太子楷卽位。
初。
幸順天舘。
宴宰樞。
忽覺背有微腫。
促駕還宮。
仍疾革。
分遣人禱于山川。
廣設道塲。
李資謙禱天。
請以身代。
乙未。
王召宰樞入寢。
戒太子曰。
予平生所行。
得少失多。
愼勿效焉。
但當稽古聖賢之道。
奉我太祖之訓。
不懈于位。
永綏庶民羣臣。
及太子泣不能起。
丙申。
遺詔喪服以日易月。
遂薨。
壽四十五。
謚曰文孝。
廟號睿宗。
時太子幼。
諸王弟有覬覦之心。
李資謙奉太子卽位于重光殿。
是爲仁宗。
樂志曰。
王甞聞己過及時政得失。
廣開言路。
猶恐羣下不言。
作伐谷歌。
以諷諭之。
伐谷。
鳥之善鳴者也。
史臣曰。
睿宗天資明哲。
甞在東宮。
禮接賢士。
敦行孝弟。
及卽位。
宵旰憂勤。
勵精求治。
但志存拓境。
僥倖邊功。
歆慕華風。
信用胡宗旦。
頗惑其言。
然知用兵之難。
棄怨修好。
使隣境感慕來服。
恤鱞寡養耆老。
開設學校。
敎養生員。
置淸讌寶文兩閣。
日與文士。
講論六經。
偃武修文。
欲以禮樂成俗。
故韓安仁曰。
十七年事業。
可以貽厥後世。
信哉。
葬裕陵。
〈在開城南。
〉 十九日而葬。
五月。
享于太廟。
○追尊妣順德王後李氏。
爲文敬王太後。
○加李資謙中書令。
以金晙爲門下侍郞。
韓安仁中書侍郞並同平章事。
○赦。
○以僧德緣爲國師。
學一爲王師。
○秋七月。
詔議李資謙朝見禮數。
時。
資謙以國舅當國。
詔曰。
中書令李資謙。
朕之外祖。
班次禮數。
不可與百官同。
兩府及侍從。
會議聞奏。
學士鄭克永,雜端崔濡議。
傳曰。
天子不臣者三。
後之父母居一。
今資謙宜上表不稱臣。
宴會不庭賀。
徑詣幕次拜。
上答拜。
後坐殿。
衆議雷同。
待制金富軾獨曰。
漢高祖初定天下。
五日一朝太公。
家令說太公曰。
天無二日。
土無二王。
皇帝雖子。
人主也。
太公雖父。
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高祖善其言。
尊太公。
曰太上皇。
以此論之。
雖天子之父。
若無尊號。
不可令人主拜。
故漢獻帝皇後父。
不其侯伏完。
鄭玄議。
不其侯在京師。
禮事出入。
宜從臣禮。
若後息離宮及歸寧父母。
則從子禮。
又東晉穆帝母褚太後見父之禮。
衆議不一。
博士徐禪。
依鄭玄議曰。
王庭。
正君臣之禮。
私覿。
全父子之親。
是大順之道也。
又魏帝父燕王宇。
上表稱臣。
雖父子至親。
禮數尙如此。
況外祖乎。
儀禮。
母之父母服小功。
與父母尊親相遠。
豈得與上亢禮。
宜令表章稱臣。
在王庭稱臣。
至於宮闈之內。
則以家人禮相見。
如此則公義私恩。
兩相順矣。
王以兩議問資謙。
資謙奏曰。
臣雖無知識。
今觀富軾之議。
實天下之公論也。
微斯人。
羣公幾陷老臣於不義。
於是。
詔從富軾議。
九月。
修睿宗寶錄。
韓安仁奏。
先王在位十七年事業。
宜在史冊。
請依宋制。
置實錄編修。
制以學士樸昇中,鄭克永,待制金富軾。
充編修官。
冬十月。
冊李資謙。
爲漢陽公。
○設百高座於會慶殿。
飯僧三萬。
王崇奉釋典。
一依先王。
而齋醮頻煩。
前後飯僧三萬。
凡十三度。
十一月。
震開國寺浮屠。
右正言崔巨鱗上言。
漢延光中。
冬雷屢作。
實由閻皇後兄弟專權之所召。
災不妄作。
願陛下悟皇天之譴告。
圖所以消變之術。
言甚切直。
李資謙聞而銜之。
巨鱗又言。
陛下新登寶位。
宜有善政。
以慰民心。
而昵近憸佞。
踈遠學士大夫。
此臣所缺望。
乞常禦便殿。
詳延儒臣。
訪問今古。
引見兩府。
咨諏國事。
一遵太祖遺訓。
漢陽公不宜區區親細務。
其意欲陽示尊崇而陰奪其權也。
王留其?不下。
或言資謙尊貴。
百僚宜拜。
巨鱗曰。
非王氏而拜之。
如朝廷禮何。
資謙深銜之。
王幸法王寺。
自是。
屢幸寺院。
王親饗國老。
○十二月。
李資謙放帶方公俌于京山府。
殺中書侍郞韓安仁。
流樞密副使文公美等十餘人。
安仁自睿宗朝。
以潛邸舊恩。
密近用事。
兄弟親戚。
分據要路。
士大夫趨勢利者多附。
與文公美,崔弘宰及資謙弟資諒。
俱在樞府。
資諒憑勢。
安仁公美恃寵。
雖外和而內忌。
安仁又奏。
尊資謙爲上公。
不令視事。
諸李知其謀。
銜之。
會。
有崔惟廸者賂資謙臧獲二十口。
得除給事中。
物議譁然。
安仁諷言於省中。
資謙聞之大怒。
請辨於禦史?。
安仁恐告休。
遂與公美及堂弟翰林學士鄭克永,妹壻知禦史臺事李永等。
數會侵夜而散。
先是。
有太醫崔思全者。
以不早治睿宗背疽。
被論於安仁輩。
欲得間釋慽。
與憸人蔡碩。
譖於弘宰及資諒曰。
安仁公美。
結黨陰謀。
將不利於上公。
資謙遂羅織其罪。
以安仁等與王叔帶方公俌。
圖不軌。
放俌于京山府。
流安仁于昇州〈今順天〉甘勿島。
〈在今突山縣。
〉沉殺之。
流公美于忠州。
於是。
承宣韓柱尙書右丞韓安中,禮部郞中韓沖,侍禦史林存,閤門祗候李仲若,文公裕,右正言崔巨鱗,員外郞任元濬等。
皆以兩人親屬坐流。
兩人子弟並流配。
其餘以黨與。
坐免者甚多。
永及克永又流于外。
資謙又遣人追殺李仲若。
朝廷震慴。
自此。
內外大權。
一歸資謙矣。
安仁明達好學。
又善易筮多奇中。
爲一時名流。
而乘勢驟進。
謀軋權貴。
及於禍。
及資謙敗。
謚文烈。
永流珍島。
尋聞其母沒爲官婢。
曰吾內省不疚。
故忍死以待。
老母以餘故沒爲賤隷。
吾何苟生。
乃飮酒一鬥。
憤懣死。
永天資方直。
不撓權貴。
時人惜之。
然取友不端。
拓俊京,智祿延等。
謀陷士類。
永預焉。
時論惜之。
資謙遣術士。
瘞永屍於道傍。
牛馬不踐。
病瘧者就禱則愈。
資謙敗。
永子改葬。
屍不變。
贈簽樞密院事。
癸卯仁宗恭孝王〈諱楷。
字仁表。
古諱構。
睿宗長子。
母順德王後李氏。
〉元年春正月。
平章事李資諒卒。
資諒雖以外戚進。
好讀書。
常討孫吳兵法。
以功名自喜。
夏四月。
金吾池水赤。
水如血色。
凡數日。
平章事金緣。
謝病免。
緣文名淸節。
冠於當代。
睿宗深器之。
擢置宰輔。
及王幼沖嗣位。
李資謙用事。
緣恐禍及。
懇辭乞退。
不許。
一日將赴衙。
聞街上童謠。
因墜馬歸卧。
求免愈切。
遂罷相。
判秘書省事監修國史。
六月。
宋遣使吊祭。
宋遣禮部侍郞路允廸等。
來吊緻祭。
禦製祭文詔書以寵之。
允廸等盛言大朝恩禮殊異。
因曰。
貴國曾受北朝冊命。
今遼運已訖。
宜請命於朝廷。
王答曰。
弊邦祖宗以來。
樂慕華風。
先考以禮事大。
以忠述職。
雖在海外。
心係王室。
天子灼見。
屢加恩寵。
小子何足以當之。
至於冊命。
天子所以褒賞諸侯之大典也。
今憂制未終。
而遽求大典。
於義未安。
惟附表謝恩而已。
秋七月。
有星孛于北鬥。
○八月辛巳朔。
日食。
○遣使如遼。
不至而還。
自龍州泛海。
不能達而還。
冬十二月。
以崔弘宰爲門下侍郞。
金若溫爲中書侍郞並同平章事。
拓俊京參知政事。
○詳定學式。
式目都監。
詳定學式。
國子學生。
以文武官三品以上子孫爲之。
大學生。
以五品以上子孫爲之。
四門學生。
以七品以上子孫爲之。
三學生各三百人。
皆置博士助敎。
必擇學優行修。
堪爲師範者。
分經敎授。
皆先讀孝經論語。
次讀諸經。
幷筭習時務策。
有暇兼須習書。
日一紙。
幷讀國語,說文,字林,三倉,爾雅。
甲辰二年春正月。
李資謙以母喪去位。
資謙母金氏。
性貪沓。
抑買市人財物。
及死。
市人相賀。
平章事金晙卒。
晙英銳好學。
爲官以淸白聞。
卒。
謚貞愼。
金遣使來。
不入而還。
金遣高隨至境上。
接待之禮不遜。
隨等不敢往。
金主曰。
高麗世臣於遼。
當以事遼之禮事我。
而我國有新喪。
遼主未獲。
勿遽強之。
命隨等還。
〈金史補。
〉 二月。
李資謙流崔弘宰于海島。
弘宰起自將家。
善射禦。
屢從軍有功。
至大官。
頗擅威福。
資謙常畏圖己。
有武人權因者知其意。
告弘宰有陰謀。
將不利於令公。
資謙乃密奏。
流弘宰于昇州褥地島。
閏三月。
日赤無光。
○夏四月。
祔睿宗于太廟。
遷惠宗神主于順陵。
以文敬太後李氏祔。
〈以平章事貞簡公柳仁著,侍中文肅公尹瓘,侍中文成公金仁存,忠烈公魏繼廷配享。
〉 遣樞密院使樸昇中。
諭李資謙起復。
詔曰。
令公。
先王之所付託。
沖人之所尊親。
不可與羣僚同其稱謂。
自今。
詔書不稱名。
亦不稱卿。
仍趣釋衰赴朝。
資謙謝表。
仍請終制。
昇中欲媚資謙。
上箚陳資謙盛德大孝。
至比堯舜。
請以詔書及資謙謝表。
付史官。
以彰陛下親賢之意。
大臣行孝之節。
王從之。
秋七月。
禘于太廟。
太祖東向。
德靖文睿爲昭。
顯順宣肅爲穆。
議者曰。
禘非秋祭也。
又惠宗有功德。
不宜毀而毀之。
非禮也。
冊李資謙。
爲朝鮮國公。
立府置屬。
令百官詣其第賀。
樸昇中奏請。
封資謙朝鮮國公。
依王太子禮。
立府置屬。
王從之。
府號崇德。
宮曰懿親。
封其妻崔氏。
爲辰韓國大夫人。
諸子之美,公儀,之彥,之甫,之允,之元等。
皆加大官。
王出殿門。
親傳詔書。
令百官庭賀。
次詣資謙第賀。
遂令中外。
進箋獻方物于崇德府。
資謙釋服上官。
坐中書省。
百官綴行庭賀。
是日大雷雨。
市道水深一丈。
震迎恩舘。
又追封資謙祖考。
昇中請以竹冊封崇。
焚黃日賜敎坊樂。
又令禮司。
定資謙生日號。
禮部侍郞金富軾議曰。
宗廟用樂。
象平生。
若墳墓丘墟。
以素服從事。
至於涕泣。
豈可用樂乎。
生日稱節。
自古所無。
而始於唐玄宗。
未聞人臣有稱節者。
昇中遂私號仁壽節。
遣李資德,金富轍。
入謝于宋。
○八月。
李資謙納其女爲王妃。
資謙恐他姓爲妃。
權寵有分。
強請納其第三女于王。
王不得已納之。
是日。
大風拔木。
赦。
○天狗墜。
發自東北。
回翔都城內外。
遂向西南墜地。
聲如雷。
九月。
太白經天。
○冬十二月。
以金若溫爲門下侍郞。
拓俊京中書侍郞並同平章事。
乙巳三年春正月。
李資謙又納女于王。
資謙又納第四女。
爲次妃。
是日。
又大風雨。
崔氏曰。
昔曹操窺伺漢鼎。
納三女于帝。
宮中動靜。
無不先知。
今資謙之計卽是也。
夏四月。
日月同出。
東西相距五丈許。
淸平山人李資玄卒。
資玄生長富貴。
夤緣戚裡。
乃厭紛華。
棄官入山。
以終身。
及有疾。
王遣內醫問疾。
賜茶藥。
卒。
賜謚眞樂。
李子曰。
資玄生長閥閱。
風流文雅。
冠絶當時。
亦甞筮仕而登顯要。
其取靑紫。
不啻如拾地芥。
然乃能蟬蛻於濁穢之中。
鴻冥於萬物之表。
非有所樂於胸中。
安能如是。
史臣貶薄。
指爲貪鄙。
何甚耶。
昔。
種明逸晩節置田園。
尙論之士。
不過曰盛名難副而已。
淸議惜之而已。
安有如今史氏刻害過甚之論乎。
〈又過淸平山有感詩。
曰峽東江盤棧道傾。
忽逢雲外出溪淸。
至今人說廬山社。
是處君爲谷口耕。
白日滿空餘素抱。
晴嵐無迹遣浮榮。
東韓隱逸誰修傳。
莫指微疵屛白珩。
〉兪氏曰。
李氏自子淵以後。
世作椒親。
門戶崇高。
威權翕赫。
資謙潛懷?逆。
卒之覆宗。
流殛殆盡。
資玄超然免於禍網。
蓋唐武攸緖之流也。
五月。
遣使如金。
不納。
金以國書非表。
又不稱臣。
不納。
秋八月。
王幸西京。
○九月。
金景庸卒。
景庸偉麗有風采。
放逸好聲色。
爲相。
倚勢殖貨。
治第壯麗。
爲世所譏。
冬十一月。
王還宮。
○十二月。
以拓俊卿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李壽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樸昇中參知政事。
○是歲。
金滅遼。
下 丙午四年春正月。
白虹貫日。
時。
又有羣烏集北山。
相闘咬死。
數日乃止。
二月。
冊王妃李氏。
爲延德宮主。
○李資謙,拓俊京。
擧兵犯闕。
焚宮室。
劫王遷于南宮。
殺安甫麟,同知樞密院事智祿延,及左僕射洪灌等十七人。
資謙多樹黨與。
布列朝廷。
諸子第宅。
連亘街陌。
勢焰益熾。
賣官鬻爵。
賄賂輻湊。
腐肉常數萬斤。
縱僕掠人財物。
道路騷然。
又欲知軍國事。
請王幸其第授策。
勒定時日。
事雖未就。
王頗惡之。
內侍金粲,安甫麟。
揣知王意。
乃與智祿延謀。
王遣粲。
問計於李壽,金仁存。
仁存。
緣也。
二人皆對曰。
上生長外家。
恩不可絶。
況彼黨與滿朝。
不可輕動。
王不聽。
祿延等遂與上將軍崔卓,吳卓,大將軍權秀,高碩等約束。
辛酉夜。
率兵入宮。
時。
資謙子之元。
爲俊京女壻。
由是。
俊京及其弟俊臣。
頗用事。
俊臣爲兵部尙書。
卓等疾之。
先殺俊臣及俊京子內侍純等。
投屍宮城外。
郞中王毅。
踰城奔告資謙。
資謙與其子之美及俊京。
相顧戰恐。
召百寮議問。
俊京曰。
事急矣。
不可坐待。
乃率數十人。
至朱雀門。
踰城折鑰。
入至神鳳門。
呼譟聲殷。
地祿,延卓等。
謂外兵大集。
膽落不能出。
平明。
俊京等召聚軍卒。
授軍器庫兵仗。
進圍昇平門。
資謙子僧義莊。
自玄化寺。
率僧三百餘人。
至宮城外。
王禦神鳳門。
張黃傘。
俊京軍望見。
羅拜呼萬歲。
王使問汝輩何爲操兵而至。
對曰。
聞有賊入禁中。
欲衛社耳。
王曰。
無之。
令侍禦史李仲。
宣諭解甲投兵。
俊京怒。
拔劒逐仲。
令軍復擐甲執兵大呼。
流矢及禦前。
義莊之徒。
斧斫神鳳門柱。
資謙請出作亂者。
不爾。
恐驚動禁中。
言甚不遜。
王默然。
內侍樸深造。
昇中之子也。
自宮溷中出。
至資謙第。
告宮中事狀。
日向晩。
俊京恐入夜有變。
乃積薪東華門廊。
火之。
風焰扇熾。
須臾延及內寢。
宮人皆駭匿。
俊京與資謙子之甫。
率百餘人。
入左掖門。
使人守諸門。
有自內出者。
卽殺之。
是夜。
王避火。
步至山呼亭。
侍從皆散。
惟近臣林景淸等十餘人在。
王歎曰。
恨不用金仁存之言。
王恐遇害。
作書請禪位於資謙。
資謙畏兩府議。
未敢發言。
李壽揚言於座曰。
上雖有詔。
李公豈敢如是。
資謙意遂沮。
涕泣還書曰。
臣無二心。
有洪立功者。
以資謙命。
爲借將軍。
帥兵六十餘人。
聽俊京指揮。
立功密語卒曰。
我與若等。
皆王臣也。
遂從宣義門竇入。
見王羅拜。
宿衛不離。
黎明。
王以火焰將逼欲出。
會。
資謙遣承宣金晌。
請出禦南宮。
王步至景靈殿。
令奉祖宗眞。
納內帝釋院眢井。
乃出西華門。
乘馬至延德宮。
吳卓前導。
俊京之黨。
拔劒突入。
執卓斬之。
左僕射洪灌。
當亂作日。
直宿都省。
聞變歎曰。
主辱臣死。
吾可自安。
乃詣西華門。
叩扉請入。
遂侍王側。
至是。
從王出西華門。
老病不能步。
俊京使人殺之。
當宮闕之火也。
密直金縝。
在直廬。
見火逼。
乃曰。
平生拙直。
不畏強禦。
與李拓有隙。
出必遇害。
與其死賊手。
不如自盡。
乃使從者閉戶。
逮火而死。
直史舘金守雌。
獨負國史。
至山呼亭。
北掘地藏之。
得免焚滅之禍。
資謙分遣人。
執崔卓,秀,碩,甫麟及大將軍尹成,韓景等十餘人。
皆殺之。
其餘軍士死者。
不可勝計。
碩弟甫俊。
匿北山。
資謙黨樸永迹之。
甫俊等登高巖。
罵永曰。
資謙將覆宗社。
汝輩皆姦諂以事之。
曾奴隷之不若。
我義士。
豈死於汝庸奴乎。
卽呼天投巖下死。
灌。
唐城人。
力學善屬文。
後謚忠平。
縝。
溟州人。
所至有政聲。
後謚烈直。
資謙又與俊京。
議亂作日直宿者。
無貴賤皆殺之。
李壽執不可。
乃止流粲及祿延於遠地。
沒其妻子爲奴婢。
之甫縛栲祿延。
慘酷幾死。
行至忠州。
使人斷其肢軆。
埋道傍。
祿延。
蔡文曾孫也。
爲人荒恣無學術。
自謂有智而謀拙。
遂及於禍。
是日。
宮禁焚蕩。
惟山呼,賞春,賞花三亭。
及內帝釋院廊廡數十間僅存。
史臣曰。
資謙惡極。
亡可立待。
祿延等智小謀淺。
卒至殺身亂國。
昔。
李訓,鄭注。
欲剪宦官而不能克甘露之變。
禍及國家。
其事略同。
三月。
天狗墜。
○三月。
李資謙復遷王于其第。
重興宅。
資謙之私第也。
資謙請王移禦其西院。
王去仗衛。
從間道及院門。
郞將池錫崇,權正均,吳含等。
自亂作不離王側。
至是。
三人扶王將入。
資謙欲殺之。
使郞將李積善牽出。
錫崇手執禦衣。
疾呼請救。
王顧叱積善。
蹴其胸。
猶不釋。
禦衣爲之裂。
之美,之甫。
望見王。
不下階。
侍郞崔湜。
獨出拜。
罵積善曰。
有聖旨。
汝何敢爾。
積善遂釋之。
王召湜曰。
錫崇等三人。
至誠愛君。
更無他心。
爲我請勿殺。
俊京從之。
流遠地。
王升堂。
資謙與其妻。
拍手拊地大哭曰。
自王後入宮。
願生聖子。
祈天永命。
不圖今日反信賊臣。
欲害骨肉。
王羞赧無言。
王自居西院。
左右皆資謙黨。
國事不自聽斷。
動止飮食。
皆不自由。
百寮寄寓傍近寺院。
備員而已。
宰相樸昇中,許載,崔湜以下。
皆諂附賊黨。
資謙,俊京。
威勢益煽。
無敢誰何。
黃霧四塞。
○日色如血。
○赦。
以李拓之黨。
謂之衛社。
授職有差。
王幸安和寺。
王回望舊宮。
泫然泣下。
百官拜李資謙馬前。
資謙視之自若。
夏四月。
遣使如金。
上表稱臣。
時。
金國日強。
先是。
會百官議事金可否。
皆言不可。
獨李資謙,拓俊京曰。
金昔爲小國。
今旣暴興。
滅遼與宋。
政修兵強。
又與我境界相接。
不得不事。
且以小事大。
先王之道。
宜先遣使聘問。
王從之。
告太廟。
筮事金可否。
至是。
遣鄭應文,李候。
如金上表稱臣。
金主回詔褒奬之。
以拓俊京爲門下侍郞判兵部事。
李壽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資謙旣遷王。
又出所惡內侍二十五人。
自是。
王左右更無親人。
內醫崔思全。
雖附資謙害韓安仁。
而性頗忠恪。
王乃密與之謀去資謙。
思全曰。
資謙所以跋扈。
惟恃俊京。
若得俊京。
則兵權內屬。
資謙特一夫耳。
王曰。
俊京爲國公腹心。
至結婚姻。
其弟及子。
皆爲官兵所殺。
以是疑之。
乃筮得吉兆。
思全因往俊京家。
諭以忠義效力王室。
俊京心然之。
王又賜俊京詔。
勉以盡心夾輔。
會。
資謙子之彥奴。
與俊京奴相閧。
數俊京罪當死。
俊京大怒。
遂與資謙有隙。
宣言欲歸老。
王聞之。
趣令視事。
仍拜是職。
五月。
王移禦延慶宮。
○王命崔思全,拓俊京。
討李資謙。
王旣移禦延慶宮。
資謙寓居宮南。
鑿北垣以通宮內。
取軍器庫甲兵。
藏其家。
王甞獨往北園。
仰天痛哭。
資謙因十八子之讖。
欲圖不軌。
置毒餠中以進。
王妃密白。
王以餠投烏。
烏斃。
又送毒藥。
令妃進。
妃奉椀陽蹶覆之。
妃卽資謙第四女。
王之次妃也。
俊京旣與資謙搆隙。
思全乘間說之。
俊京奏請効力。
王使謂曰。
國公雖僭亂。
反狀未著。
徐俟其變。
常使中人伺之。
一日。
俊京在兵部。
王手書小紙。
密遣宦者趙毅延。
示俊京曰。
今日崇德府軍將。
持兵至殿北。
若將入寢門。
朕雖遇害。
實否德所緻。
所可痛者。
太祖創業。
列聖相繼。
至寡躬。
若爲異姓所易。
則非獨朕罪。
實輔相大臣所深恥也。
惟卿圖之。
俊京以示尙書金珦。
珦下席泣曰。
君命如此。
雖亡身滅族。
豈可不赴。
俊京與珦。
率僚吏僕隷二十餘人。
出北門。
倉卒無所持。
各取柵木爲棒。
自金吾衛南橋入宮。
毅延呼曰。
事急矣。
趣入。
遂閉廣華門。
李公壽隨至。
王命開一扉納之。
公壽卽壽也。
廵檢都領鄭惟晃。
率百餘人。
入軍器監。
分授兵甲。
向延慶宮。
路逢資謙黨少卿柳元湜。
殺之。
俊京擐甲入宮。
王出天福門遅之。
俊京奉王以出。
資謙之黨射之。
俊京拔劒一呼。
無敢動者。
王入禦軍器監。
嚴兵衛。
俊京使承宣康侯顯。
召資謙。
資謙知事去。
服素而至。
遂幷其妻子。
囚于八關寶。
斬其將康好,高珍守等。
皆資謙所指使者也。
分遣人逮捕支黨。
王出禦廣華門。
告諭。
衆皆稱萬歲。
懽呼抃躍。
至有流涕者。
李之美聞變。
率百餘人。
至廣華門不得入。
徘徊往返。
與李資德,金仁揆等。
入兵部。
猶未知資謙被囚。
及曉。
廵檢兵士。
執之美囚之。
資德驚駭散去。
王還禦延慶宮。
義莊亡匿內寢。
執送八關寶。
流李資謙及其妻子。
分配支黨于遠地。
流資謙及妻崔氏子之允于靈光。
之美于陜州。
〈陜俗音合。
今陜川。
〉公儀于珍島。
之彥于巨濟。
之甫于三陟。
義莊于金州。
之元于鹹從。
閤門祗候樸彪,文仲經。
直長樸永。
中書侍郞樸昇中及其子深造三十餘人。
及官私奴凡九十餘人。
分配遠地。
彪?姦黠。
諂媚資謙。
聚斂附益。
故朝廷尤疾之。
中路殺之。
沉于水。
資謙親黨之在位者。
並貶黜之。
六月。
以拓俊京爲檢校太師守太保門下侍郞平章事。
李公壽判吏部事。
金珦知門下省事。
崔思全爲兵部尙書。
賜俊京推忠靖國協謀同德衛社功臣。
妻黃氏爲齊安郡夫人。
公壽,珦,思全。
幷賜勳號。
其餘授職有差。
廢二妃李氏。
立妃任氏。
諫官言。
資謙二女。
於上爲從母。
不可以配極。
王乃出二妃。
賜與恩眷甚厚。
遂納殿中內給事任元敱之女。
爲妃。
〈本傳曰。
後誕夕。
外祖李瑋夢。
黃大旗樹於其第。
旗尾飃縈於宣慶殿鴟尾。
及笄。
平章金仁揆子之孝聘之。
婚夕。
之孝至門。
妃暴疾謝遣。
蔔人占病曰。
此女貴不可言。
必爲國母。
元厚爲開城府使。
府倅夢。
太守廳事。
樑折作大竇。
黃龍從竇而出。
詰朝。
倅詣元厚賀曰。
必有異慶。
又王甞夢得荏子五升黃葵三升。
以語拓俊京。
俊京解曰。
荏納任姓後妃之兆。
五升五子之瑞。
黃葵者。
皇王道揆之瑞。
三者。
五子中三子禦國之兆。
其言皆驗。
〉 秋七月。
宋遣使求援。
時。
徽宗因金人之亂。
禪位于欽宗。
欽宗遣閤門祗候侯章歸中孚等。
詔諭新承內禪。
金兵侵逼之故。
勉率士衆。
表裏王師。
以報中國數世之恩。
侯章在舘。
又緻書於王。
大略言奸人啓議開邊。
使金人猖蹶。
擾我中原。
告和求歸。
復有無厭。
窺伺河北。
待以秋涼。
興師討伐。
乘此之時。
本國安可坐視。
願將兵境上。
共爲掃除。
王答章書曰。
本國自祖先。
承事上朝。
恭順之誠。
未甞敢怠。
神宗皇帝降使修聘。
恩禮尤厚。
道君太上皇帝。
待遇加等。
實百生難報之恩。
惟天地不責其報。
而區區感激之心。
庶幾萬一。
今者伏承宣詔。
以金人不道。
將起兵問罪。
令小國相爲表裏。
奉讀流涕。
惟金人之始也。
固甞臣屬於我國。
而常以冦掠爲事。
我國以邊鄙甫寧。
不欲生事。
來則懲而禦之。
去則備而守之。
要在覊縻而已。
昨者。
被掠人自金來言。
金人陷沒契丹。
遂犯上朝。
因其請和而許之。
以中國之大而如此。
況小國孤立。
其將安恃乎。
載念本國。
天災流行。
府庫焚蕩。
以殘弊之兵。
當新勝之虜。
恐非勉強所能及也。
但冀訓勵師徒。
修整器械。
待王師臨壓彼境。
敢不盡力。
章等還。
亦以此意表奏。
九月。
遣使入賀于宋。
遣樞密副使金富軾等。
如宋賀登極。
富軾等至明州。
時。
金兵入汴。
道梗不得通。
至明年五月。
乃還。
〈按。
通考曰。
欽宗立。
賀使至明州。
禦史胡舜陟言。
高麗靡弊國家五十年。
政和以來。
人使歲至。
淮浙之間苦之。
彼昔臣事契丹。
今必事金國。
安知其不窺我虗實以報。
宜使勿來。
乃詔留舘明州。
而納其贄幣。
明年。
始歸國。
自王徽以降。
雖通使於我。
然受契丹封冊。
奉其正朔。
上朝廷及他大書。
蓋有稱甲子者。
歲貢契丹。
至於六而誅求不已。
常雲。
高麗乃我奴耳。
南朝何以厚待之。
遼使至其國。
尤倨暴。
舘伴及公卿少失意。
輒行捽箠。
聞我使至。
必假他事來覘。
分取賜物。
甞詰其西向修貢事。
麗人表謝。
其略曰。
中國三甲子方得一朝。
大邦一周天每修六貢。
契丹悟。
乃得免。
〉 金遣使來聘。
金宣諭使同簽書樞密院事高伯淑等來聘。
金主勑使臣曰。
高麗凡遣使往來。
當盡循遼舊。
仍取保州路及邊地人口在彼界者。
須盡數發還。
若一一聽從。
卽以保州地賜之。
保州卽抱州也。
王回表謝之。
凡金使迎餞等禮。
一依事遼舊制。
冬十月。
召還金粲。
爲殿中內給事。
○王如南京。
十一月。
還宮。
○十二月。
李資謙死。
兪氏曰。
高麗刑綱不肅。
亂逆如資謙。
而止於流竄。
得保首領以沒。
亂臣賊子。
何所懲懼哉。
此所以麗祚之中衰不振。
而庚癸以後禍亂接踵而起者也。
遣使如金。
遣衛尉卿金子鏐如金。
謝宣諭也。
表略曰。
聖旨。
保州許屬高麗。
竊以句麗本地。
主彼遼山。
平壤舊墟。
限於鴨綠。
累經遷變。
逮我祖宗。
値北國之兼幷。
侵三韓之分野。
雖講隣好。
未歸故疆。
及乎天命維新。
聖王更作。
當臣父先王時。
皇帝勑曰。
保州本高麗地分。
高麗收之可也。
先王於是理其城池。
實以民戶。
當此之時。
雖小邦未甞臣屬上國。
而先帝寵綏隣藩。
賜之舊土。
特推異渥。
仍屬弊封。
深仁大義。
不可名言。
子鏐至金。
從者與金人闘傷。
金人誚讓。
及還。
諫官論奏辱命。
免官。
以金仁存爲侍中。
丁未五年春正月。
金遣使來賀生辰。
自是。
歲以爲常。
王如西京。
王與妃及兩公主。
幸興福寺。
遂與宰樞近臣。
禦樓船于大同江。
中流宴樂。
崔氏曰。
仁宗親經大難。
資謙雖死。
俊京非純臣。
王宜兢業。
靜以鎭之。
遽幸西京。
流連玩愒。
與平康之世無異。
不知大盜潛伏。
頻年廵遊。
逆髡之謀。
幾於得售。
王之得免。
幸矣。
三月。
設灌頂道塲于常安殿。
西京妖僧妙淸。
與日者白壽翰。
說王設之。
凡淸等之術詭誕。
皆有不可知者。
衆多惑之。
獨起居注李之氐曰。
此輩必誤國。
之氐。
公壽之子也。
流拓俊京于巖墮島。
俊京恃功跋扈。
左正言鄭知常。
知王忌之。
上?言俊京亂逆之罪。
且曰。
丙午五月之事。
一時之功也。
二月之事。
萬世之罪也。
陛下雖有不忍之心。
豈以一時之功。
掩萬世之罪乎。
請下吏罪之。
王乃流俊京于巖墮島。
〈在今務安。
〉於是。
李拓之黨崔湜,李侯進,邵億,鄭惟晃,尹翰等。
皆流遠地。
頒詔中外。
一。
方澤祭地祗。
四郊迎氣。
二。
遣使郡國。
廉察刺史縣令賢不肖。
三。
軍服從儉約。
四。
除冗官不急之務。
五。
勸農給民食。
六。
侍從官各擧一人。
七。
儲官穀以救民。
八。
常租調外。
毋得橫斂。
九。
撫恤軍士。
以時閱武。
十。
撫民安土。
無使逃流。
十一。
濟危舖,大悲院。
厚畜積以救病。
十二。
無以陳穀抑配貧民。
強取其息。
十三。
選士復用詩賦論。
十四。
諸州立學。
以廣敎道。
十五。
山澤之利。
與民共之。
夏四月。
召還文公美等。
並復官。
公美爲吏部尙書。
韓安中爲尙書右丞。
韓沖,文公裕,李神倚,鄭克永,林存,崔巨鱗等。
幷召還復官職。
秋七月。
王還宮。
○西北界蝗。
○八月。
以李瑋爲中書令。
緻仕。
以任妃其外孫女也。
九月。
金遣使告滅宋。
先是。
金兵入汴。
邊報妄傳。
金兵敗北。
宋師乘勝深入。
鄭知常,金安等奏。
時不可失。
請出兵應接宋師。
以成大功。
使主上功德。
載中國史。
安。
卽粲也。
王時在西京。
遣人馳問於金仁存。
對曰。
傳聞之事。
恒多失實。
不宜聽浮言興師旅。
以怒強敵。
及金富軾還。
果知其妄。
至是。
金陷汴京執二帝。
遣宣慶使耶律居瑾張淮等來。
詔諭趙主父子幷燕越鄆王以下宗族四百七十餘人。
差押赴闕。
冊命亡宋太宰張邦昌。
爲大楚皇帝等事。
使還。
附表以謝。
冬十一月。
遣使如金。
謝賀生辰及賀正也。
歲以爲常。
十二月。
侍中金仁存卒。
仁存明敏好學。
少登科。
歷事宣獻肅三朝。
以內侍掌奏事。
睿宗在東宮。
講論語。
仁存撰新義進講。
自幼至老。
手不釋卷。
其在臺省。
所陳皆經國遠猷。
一時制誥。
多出其手。
再掌禮闈。
多得名士。
三子一弟。
皆以文墨顯。
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