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關燈
自吉州。

    以次收入九城戰具資糧于內地。

    壬戌。

    撤崇寧,通泰二鎭。

    甲子。

    撤英,福二州眞陽鎭。

    乙醜。

    撤鹹,?二州宣化鎭。

    狄人喜。

    以其牛馬。

    載還吾民。

    遺棄老幼男女。

    一無所傷。

    崔氏曰。

    開邊之失。

    始於肅宗而成於睿宗。

    其傾無量之費。

    役無辜之民。

    快心北漠者。

    適足以損國威啓戎心而已。

    所得何能償其所失哉。

     置國學七齋。

     初。

    王有志文學。

    屢下制書。

    欲興學校。

    士類莫不欣然。

    而大臣無一人奉承。

    時議惜之。

    至是。

    始爲國學試。

    試取文學崔敏庸等七十人。

    武學韓子純等八人。

    分置七齋。

    周易曰麗澤。

    尙書曰待聘。

    毛詩曰經德。

    周禮曰求仁。

    戴禮曰服膺。

    春秋曰養正。

    武學曰講藝。

    取士分處之。

     王妃李氏薨。

    ○葬敬和王後于慈陵。

    ○八月。

    女眞遣使來貢。

     自是。

    貢獻不絶。

     冬十一月。

    削尹瓘等功臣號。

     先是。

    宰相崔弘嗣,金景庸,任懿等。

    極論瓘,延寵敗軍之罪。

    瓘等還。

    王遣承宣於中路。

    收其鈇鉞。

    瓘等不得復命。

    歸私第。

    諫臣金緣,李載等。

    伏閤固爭曰。

    瓘等妄興無名之兵。

    敗軍辱國。

    罪不可赦。

    請下吏。

    王不得已。

    止免官削其勳號。

     十二月。

    遣使如遼。

    告還九城。

    ○分遣使者。

    賑諸道饑民。

     庚寅五年春二月。

    改試法。

     除論。

    試以詩賦策。

     雨木氷。

    ○三月。

    日色如血。

    ○以任懿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夏四月。

    大疫。

    ○五月。

    彗星入紫微。

    ○中書省諫院空。

     宰相崔弘嗣,金景庸。

    與臺諫上?。

    論尹瓘,吳延寵敗軍之罪。

    不聽。

    弘嗣等固請。

    至晡不允。

    宰相諫官。

    皆歸第不出。

    省中一空。

    王召平章李?,中書舍人李德羽。

    令直省中。

    遣近臣敦諭。

    諫官皆出視事。

    時人譏之。

    惟金緣獨不出。

     六月。

    宋遣使來聘。

     宋遣兵部尙書王襄,中書舍人張邦昌。

    賫詔來賜衣帶段疋金玉器弓箭鞍馬。

    襄等曰。

    皇帝明見萬裡。

    聞王已受北朝冊命。

    南北兩朝。

    通好百年。

    義同兄弟。

    故不復冊王。

    但令賜詔。

    已去權字。

    卽是寵王以眞王之禮。

    且此詔。

    皇帝禦筆親製。

    北朝必無如此禮數。

    王迎詔甚恭。

    宴宋使于會慶殿。

    及使還。

    王附表謝之。

     秋七月。

    平章事李?卒。

     ?恬靜寡欲。

    俸祿之外。

    不營産業。

    酷信浮屠說。

    自號金剛居士。

    謚文良。

     閏八月。

    王奉大後幸南京。

    冬十一月。

    還宮。

    ○十二月。

    以尹瓘守太保門下侍中。

    金景庸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吳延寵中書侍郞平章事。

     瓘等上表辭讓。

    王下詔褒奬曰。

    卿闢百裡之國。

    築九州之城。

    以雪國家之恥。

    卿之功多矣。

    有司守法論劾。

    朕終不以卿爲咎。

    庶幾有孟明之復濟也。

    使之就職。

     辛卯六年春正月。

    赦。

    ○三月。

    王親饗國老。

     饗庶老及節義孝順男女于宮庭。

    國老尙書緻仕林成槩柳澤等于閤門。

    王親侑之。

    觀者多感泣。

    成槩懷諫?五條。

    皆國家大事。

    平章緻仕金上琦。

    年八十一。

    王欲宴于內殿。

    以示優禮。

    上琦辭以老病。

     夏五月。

    侍中尹瓘卒。

     瓘。

    坡平人。

    好學。

    手不釋卷。

    及爲將相。

    雖在軍中。

    常以五經自隨。

    好賢樂善。

    冠於一時。

    謚文肅。

     秋七月。

    遣使入朝于宋。

     樞密副使金緣,少府監林有文如宋。

    直翰院金富轍。

    以書狀至京。

    上表乞赴辟雍觀講。

    帝以其文詞兼麗。

    優詔許之。

    時。

    帝待之甚厚。

    宴器皆用白玉。

    緣觀其華侈。

    知時事之將變。

     八月。

    以宋人胡宗旦。

    權知直翰院。

     宗旦。

    福州人。

    甞入太學爲上舍生。

    寄商船而來。

    性聰敏。

    博學能文。

    兼通雜藝。

    王寵渥優厚。

    驟登淸要。

    然頻進厭勝之術。

    王不能無惑焉。

    時又有宋人劉載,安愼之等。

    並以文學藝能。

    擢拜顯職。

     王幸長源亭。

     自是。

    遊幸頗頻。

     冬十二月。

    以許慶爲中書侍郞同平章事。

     慶。

    孔巖縣人。

    以文學顯。

    淸廉忠儉。

    雖無赫赫之稱。

    終始一節。

    爲朝廷所重。

     壬辰七年夏四月。

    宴賞春亭。

    ○五月。

    平章事金上琦卒。

     金緣自宋還。

    至慶源郡。

    〈今仁川。

    〉聞父喪。

    以使事付其介。

    不復命。

    時人譏其失禮。

     六月。

    移王叔?于巨濟。

    道卒。

    ○參知政事文冠卒。

     冠性淸直寬厚。

    當官執節不撓。

    甞爲西北面兵馬使。

    韓沖如遼。

    謁冠于宣州。

    佩劒升拜楹間。

    冠立受。

    不交一言。

    先是。

    爲元帥者見命使。

    雖微官。

    必曲爲禮貌以幹譽。

    冠不然。

    沖常稱之曰。

    冠眞有元帥氣量。

    非庸庸者。

    謚章敬。

     秋七月。

    王太後柳氏。

    薨于信福寺。

    ○八月。

    葬明懿王太後于崇陵。

     史臣金富儀曰。

    生則從子。

    入廟從夫。

    薨而謚以太後。

    非禮也。

     流王叔僧統竀于巨濟。

     竀留俗離寺。

    財累鉅萬。

    厚施於人。

    貪利者多歸附。

    或告竀與右丞金仁碩,全州牧使李汝霖等。

    圖不軌。

    遂流竀于巨濟。

    刑部尙書任申幸等十餘人。

    及僧資尙于遠地。

    連累流死者數十人。

    竀未幾死。

     九月。

    以金景庸爲侍中。

    吳延寵,李瑋。

    爲門下侍郞同平章事。

    李資謙守司空判三司事。

    金緣爲左散騎常侍。

    〈按。

    緣之丁父喪。

    纔經數月。

    而拜官如常。

    君臣不以爲非。

    麗朝喪禮之紊。

    不足言矣。

    〉 置惠民局。

     癸巳八年春正月。

    遼遣使吊祭。

     羣臣奏。

    朝宗以來。

    太後昇遐。

    隣國未甞遣使吊祭。

    今始見是禮。

    宜令百僚朝賀。

    王許之。

     二月。

    置二花園。

     置花園二于宮南西。

    時。

    宦寺競以奢侈媚王。

    起臺榭峻墻垣。

    括民家花草。

    移栽其中。

    猶以爲不足。

    又購於宋商。

    費內帑金幣不貲。

    且多作寺院。

    窮極土木。

    旣而物論喧騰。

    二園俱廢。

     三月壬子朔。

    日食。

    賀。

     太史奏。

    日當食。

    密雲不見。

    侍中金景庸。

    率百僚表賀。

    〈按續綱目。

    是年三月朔。

    日食。

    〉 徵郭輿。

    處之禁中。

     輿。

    尙之子也。

    瑰偉無髯。

    目若懸珠。

    力學工文。

    道釋醫藥陰陽射禦琴棊。

    靡所不治。

    少登第。

    爲禮部員外郞。

    棄官歸隱全州。

    王在東宮識之。

    至是。

    遣中使召之。

    賜酒食。

    與之酬唱。

    使居禁中。

    稱爲先生。

    以烏巾鶴氅。

    常侍左右。

    從容談論唱和。

    時稱金門羽客。

     夏五月。

    參知政事柳仁著卒。

     仁著。

    洪之子。

    姊爲肅宗妃。

    門戶貴顯。

    乃與諸生遊。

    讀書登科爲宰相。

    不以富貴驕人。

    有儒者風。

    謚貞簡。

     秋七月。

    有星孛于營室。

    ○八月。

    置禮儀詳定所。

     樸昇中,李載,樸景綽,金黃元,崔璿,李德羽等。

    爲官屬。

    王又命昇中及承旨金緣。

    撰時政策要五冊。

     九月。

    遣使入朝于宋。

     去年。

    進奉使金緣回。

    諭來歲禋祀。

    當遣使入朝。

    忽太後薨逝未遑。

    至是。

    遣供奉官安稷崇,殿中監樸景綽。

    上?切諫。

    王不得已從之。

    未幾竟遣之。

    左遷景綽。

    物議惜之。

     冬十一月。

    遣使如遼。

     謝起復也。

    初事遼。

    賀正賀節吊慰之外。

    有四季問候使。

    後來定三年一聘之?。

    而賀吊慰禮猶前。

    又有謝恩謝橫宣等使。

     十二月。

    女眞酋長烏雅束死。

    弟阿骨打嗣。

    ○復改都部署。

    爲按察使。

     甲午九年春正月。

    赦。

    ○夏四月。

    大雨雹。

    震文德殿。

    ○六月。

    宋賜新樂。

     安稷崇還。

    帝賜新樂器及譜訣。

    詔曰自王澤竭。

    禮廢樂壞。

    由周迄今。

    莫之能述。

    朕詔有司。

    以身爲度。

    由是。

    鑄鼎作樂。

    薦之天地宗廟。

    羽物時應。

    夫今樂猶古樂。

    朕以雅正之聲。

    播之今樂。

    肇布天下。

    以和民志。

    卿慕義來同。

    是用有錫。

    大晟雅正之聲。

    猶不在是。

     〈按宋史及通考。

    大司樂劉昺。

    引蜀方士魏漢津。

    見帝獻樂。

    議破先儒累黍之非。

    用夏禹以身爲度之文。

    取帝指三節三寸爲度。

    定黃鍾之律。

    請先鑄九鼎。

    以備百物之象。

    然後均絃裁管。

    爲一代之樂制。

    帝從之。

    其法用左手中指三節三寸。

    謂之臣指。

    裁爲商聲之管。

    用第五指三寸。

    謂之物指。

    裁爲羽聲之管。

    第二指爲民指。

    爲角。

    大指爲事指。

    爲徵。

    民與事。

    君臣治之。

    以物養之。

    故不用爲裁管之法。

    得三指合爲九寸。

    卽黃鍾之律定矣。

    中指之徑圍。

    乃容盛也。

    按。

    此專出於媚悅之計。

    而上下緣餙。

    至乃播之海外。

    已是駭悖。

    而東人本不解音律。

    循而用之。

    至于今日。

    可勝歎哉。

    〉 參知政事緻仕庾祿崇卒。

     祿崇以儒術進。

    性剛直。

    莅官四十年。

    以公忠自許。

    未甞枉己循人。

    雖貴顯。

    服宅如布衣。

    謚安貞。

     秋七月。

    以李資謙守司空左僕射參知政事。

    ○八月。

    視學。

     王詣國學。

    酌獻于先聖先師。

    命翰林學士樸昇中。

    講說命。

    百官及生員七百餘人。

    立庭聽講。

    各進歌頌。

    王製詩。

    令左右和進。

    宰臣率百官表賀。

     冬十月。

    復奉惠宗神主于太廟。

    遷成宗神主于康陵。

     先是。

    惠宗以親盡已祧。

    至是。

    復奉入于太廟第二室。

    以爲不遷之位。

    遷成宗神主于康陵。

    祔明懿太後于肅宗室。

     用新樂于太廟。

    赦。

    ○是月。

    生女眞完顔阿骨打。

    擧兵叛遼。

     阿骨打部衆漸強盛。

    見遼主淫虐。

    遂擧兵叛遼。

    東京移牒。

    諭以夾攻之意。

    且戒切緊防備。

     十二月。

    冊延德宮主李氏。

    爲王妃。

    ○以妃父李資謙。

    守司徒中書侍郞平章事。

    兼西京留守使。

     乙未十年春正月。

    完顔阿骨打僭稱帝。

    國號金。

    ○二月。

    立子構。

    爲王太子。

    ○中書令緻仕崔思諏卒。

     思諏勤謹公廉。

    不以門地驕人。

    立朝四十餘年。

    無少過失。

    爲相。

    務存大軆。

    不敢輕改舊章。

    門人子弟來謁。

    常訓以事君之道。

    言不及私昵。

    以王妃外祖。

    〈李資謙。

    思諏之壻也。

    〉恩眷益隆。

    雖謝事家居。

    憂國之心。

    終始不衰。

    謚忠景。

     夏四月。

    賜李資謙功臣號。

    封其母金氏,妻崔氏。

    爲國大夫人。

     加資謙。

    爲翼聖功臣守太尉。

    母金氏爲通義國大夫人。

    妻崔氏爲朝鮮國大夫人。

    同日降三勑于其第。

    門闌之盛。

    前古未有。

     秋七月戊辰朔。

    日食。

    ○遣使入謝于宋。

     遣吏部尙書王字之,戶部侍郞文公美。

    如宋謝賜樂。

    仍遣進士金端,甄惟底,趙奭,康就正,權適等五人。

    赴太學。

    表略曰。

    弊邑夙慕華風。

    在開寶之時。

    神宗之世。

    每馳使價。

    參遣生徒。

    俾以觀周。

    厥後中廢。

    士無定論。

    學有多岐。

    況法度憲章之際。

    聲名文物之儀。

    或歷代之遺經。

    諸家之異說。

    苟非質疑於有識。

    豈能成法於將來。

     八月。

    遼遣使請兵。

     遼將伐女眞。

    遣使請兵。

    王會羣臣議之。

    皆以爲可。

    惟拓俊京,金富佾,韓沖,金富軾,閔修等以爲。

    國家自丁亥戊子兵亂後。

    軍民僅得息肩。

    今爲他國出師。

    自生釁端。

    恐將來利害難測也。

    王問至再三。

    卒無定議。

     王親饗國老。

    ○冬十月。

    親閱六道神騎。

    ○十一月。

    王觀八關會。

     王自毬庭。

    還至閤門前。

    駐蹕唱和久之。

    命倡優歌舞仗內。

    幾至三皷。

    禦史大夫崔贄,雜端許載進諫。

    王嘉納之。

     遼遣使來督發兵。

     時。

    遼爲女眞所困。

    復遣使督發兵。

    朝廷議久不決。

    遼使不成禮而去。

     丙申十一年春二月。

    日本國進柑子。

    ○參知政事緻仕高令臣卒。

     令臣少孤力學。

    善屬文。

    歷仕中外。

    議論慷慨。

    無所撓屈。

    及在政府時。

    王銳意緻理。

    公卿爭進新法。

    令臣以爲。

    祖宗成憲具在。

    不可紛更。

    但守而勿失。

    可也。

    以淸儉自守。

    及卒。

    家無羨財。

    謚良敬。

     三月。

    遣使運米于遼來遠抱州。

     女眞侵遼。

    盡下東邊諸城。

    惟來遠抱州二城。

    固守不下。

    盡以財減價。

    貿穀于我。

    邊吏禁民互市。

    翰林學士金黃元上?曰。

    幸災不仁。

    怒隣不義。

    請糶二城。

    兼許貿易。

    不報。

    至是。

    聞二城食盡。

    遣使送米千石。

    來遠統軍。

    辭不受。

     遼渤海人高永昌。

    據遼陽稱帝。

     時。

    遼東京渤海人作亂。

    殺留守蕭保先。

    立供奉官高永昌。

    爲渤海皇帝。

    國號大元。

    建元隆基。

     校書郞鄭良稷。

    有罪下獄。

     入遼使尹彥純,徐昉,李德允等。

    久留不還。

    朝廷遣校書郞鄭良稷。

    稱爲安北都護衙前。

    持牒如遼東京詗探。

    値高永昌之亂。

    詐稱官銜。

    上表稱臣。

    以國家所遺留守土物。

    賂永昌得厚報。

    及還。

    匿不奏。

    事覺。

    有司請下獄治之。

    王從之。

    彥純等拘留東京。

    永昌勑令表賀。

    彥純等不能執節。

    一如所言。

    及還。

    匿情不首。

    有司劾奏之。

    彥純。

    瓘之子也。

     王幸西京。

    ○貶知制誥崔瀹。

    爲春州府使。

     時。

    國家閑暇。

    王尙章勾。

    好遊宴。

    至是。

    泛舟大同江。

    與諸臣唱和。

    瀹上書曰。

    昔唐文宗。

    欲置詩學士。

    宰相奏曰。

    詩人多輕薄。

    恐撓聖聰。

    文宗乃止。

    帝王當好經術。

    日與儒雅。

    討論經史。

    諮諏政理。

    安事雕蟲。

    與輕薄詞臣。

    吟風嘯月。

    以喪天衷耶。

    王優納之。

    有一詞臣乘隙進曰。

    瀹所謂儒雅。

    除臣等。

    別有何人。

    瀹短於詩。

    故有此言。

    王怒黜之。

    後聞其能詩。

    召還。

    〈按。

    人君之學。

    不過修己治人。

    而講聖賢之遺訓。

    究帝王之得失。

    以爲吾軆行之資而已。

    若夫雕鏤組織。

    與文士相狎。

    固爲可羞之甚。

    豈可謂之學哉。

    崔瀹之言切至。

    而睿宗一聞讒言。

    遽加貶出。

    聞其能詩。

    旋復召還。

    其進其退。

    不在於人之賢否言之中失。

    而惟在於詩之能否。

    於是而睿宗之志荒矣。

    瀹之所謂儒雅。

    卽正直中和之士。

    非指詩人輕薄之徒。

    而進言者自處以儒雅。

    儒雅之士。

    豈有自衒若此乎。

    是眞所謂輕薄者也。

    雖巧於讒人。

    而誠足一笑。

    〉 金使阿隻來。

    ○停遼年號。

     時。

    遼爲女眞所侵。

    有危亡之勢。

    遂除年號。

    但用甲子。

     立文武二學。

    ○改官制。

     雖略有增損。

    大抵襲舊。

     王還宮。

    赦。

     時。

    留守百官。

    備儀仗樂部。

    迎駕於馬川亭。

    大樂管絃兩部。

    爭務奇侈。

    至使婦女馳馬擊毬。

    王命黜之。

    其戱遂絶。

     五月。

    平章事吳延寵卒。

     延寵。

    海州人。

    少貧賤。

    力學善屬文。

    飭躬勤行。

    恂恂然以忠儉自許。

    當官持論。

    務祛時弊。

    未甞以私害公。

    故王重之。

    謚文襄。

     六月。

    宋賜大晟樂。

     太祖草創。

    未暇禮樂。

    成宗立郊社躬禘祫。

    自後。

    文物始備而無金石之音。

    先是。

    宋賜新樂。

    至是。

    使臣王字之文公美等還。

    又賜大晟樂。

    王禦會慶殿。

    召宰樞侍臣觀樂。

    自是。

    分左右二部。

    左曰唐樂。

    右曰鄕樂。

    〈按。

    東方自羅以來。

    無所謂雅樂。

    至是。

    始得雅樂於宋。

    然所謂大晟樂。

    卽道士魏漢津妄引身爲度之文。

    以徽宗之中指中節。

    爲尺度。

    傅會而作之。

    則其樂之非正。

    可知矣。

    〉 以李瑋爲侍中。

    李資謙爲門下侍郞。

    金緣,趙仲璋。

    爲中書侍郞並同平章事。

    ○秋七月。

    遣知樞密李資諒。

    入謝于宋。

     謝賜樂也。

    資諒如宋。

    帝禦睿謨殿。

    召見賜宴。

    作詩示之。

    命和。

    資諒卽製進。

    帝大加稱賞。

    〈詩曰。

    鹿鳴嘉會宴賢良。

    仙樂洋洋出洞房。

    天上賜花頭上艶。

    盤中宣橘袖中香。

    黃河再報千年瑞。

    綠醑輕浮萬壽觴。

    今日陪臣參盛際。

    願歌天保永無忘。

    〉將還。

    密諭曰。

    聞汝國與女眞接壤。

    後歲來朝。

    可招數人來。

    對曰。

    女眞人面獸心。

    夷獠中最爲貪醜。

    不可通使上國。

    有幸臣曰。

    女眞珍奇雜出。

    高麗素與互市。

    不欲分利他國。

    故沮之。

    陛下愛高麗如赤子。

    今負德如此。

    不必借高麗。

    可遣一介招緻。

    竟交通。

    有靖康之禍。

    權適,趙奭,金端等。

    偕資諒還。

    初。

    帝親試適等于集英殿。

    賜適,奭,端上舍及第。

    康就正,甄惟底。

    死于宋。

     〈按。

    通考曰。

    政和中。

    升高麗使。

    爲國信使。

    禮在夏國上。

    與遼人皆隷樞密院。

    又改引伴押伴官。

    爲接送伴。

    賜以大晟燕樂籩?簠簋罇罍等器。

    至宴使者於睿謨殿中矣。

    〉 八月。

    遣使如金。

    請還抱州。

     金將撒喝。

    攻遼來遠抱州二城幾陷。

    其統軍耶律寧。

    欲帥衆而逃。

    王遣知奏事韓皦如招諭。

    寧以無王旨辭。

    王具箚子送之。

    宰臣諫官奏曰。

    彼求王旨。

    其意不測。

    請止之。

    王乃遣使如金。

    請曰。

    抱州本吾舊地。

    願以遣還。

    金主謂使者曰。

    爾其自取之。

     冬十月。

    薦大晟樂于太廟。

     制大晟樂文武舞。

    宜先薦宗廟。

    以及宴享。

    時得寶玉於西京盤龍山。

    命造祭器。

    倂奏新製九室登歌。

     十一月。

    作寶文閣。

    置學士。

     初。

    王作淸讌閣于禁中。

    選置學士。

    朝夕講論經籍。

    尋以學士出入爲難。

    乃修紅樓下南廊。

    賜號寶文閣。

    加置待制。

    其選皆一時豪彥。

    以洪瓘,鄭克恭,尹諧等爲之。

    王命諸學士曰。

    投壺。

    古禮也。

    廢已久矣。

    宋帝所賜其器極精。

    卿等可纂定投壺儀並圖。

    又謂學士曰。

    朕觀貞觀政要。

    太宗曰。

    但使天下太平。

    家給人足。

    雖無祥瑞。

    可比德於堯舜。

    若百姓不足。

    夷狄內侵。

    縱有芝草鳳凰。

    何異於桀紂。

    斯言至矣。

    庶幾景行。

    遂命金緣,樸景仁及寶文閣學士。

    註解以進。

    王覽編年通載。

    令洪瓘等。

    修集三韓以來事實續編。

     十二月。

    大儺。

     宦者分左右以求勝。

    王又命諸王分主之。

    凡倡優雜技外官遊妓。

    無不被徵。

    遠近坌至。

    ?旗亘路。

    充斥禁中。

    諫官叩閤切諫。

    乃命出其尤恠者四百餘人。

     諸國人來投。

     時。

    遼金相戰。

    遼漢人及奚家女眞渤海人來投者絡續。

     丁酉十二年春二月。

    遣平章事金緣。

    措置北邊事。

    ○三月。

    取來遠抱州舊地于遼。

     金兵攻遼開州。

    襲來遠城及大夫乞打柳白三營。

    焚燒戰艦。

    統軍耶律寧。

    與來遠城刺史常孝孫。

    率其官民。

    載船百四十艘。

    出泊江頭。

    移牒于寧德鎭。

    以來遠抱州二城歸于我。

    泛海而遁。

    我兵入其城。

    收其兵仗錢穀甚多。

    金緣具狀馳奏。

    王大悅。

    改抱州爲義州。

    置防禦使。

    以鴨綠江爲界。

    設關防。

    百官表賀。

     金主遣使請和。

    不報。

     金主遣阿隻等來。

    寄書于王曰。

    兄大女眞金國皇帝。

    緻書于弟高麗國王。

    自我祖考。

    介在一方。

    謂契丹爲大國。

    高麗爲父母之邦。

    小心事之。

    契丹無道。

    陵轢我疆埸。

    奴隷我人民。

    屢加無名之師。

    我不得已拒之。

    蒙天之佑。

    獲殄滅之。

    惟王許我和親。

    結爲兄弟。

    以成世世無窮之好。

    仍遺良馬一匹。

    大臣極言和親不可。

    至有欲斬其使者。

    禦史中丞金富轍上?曰。

    金人新破大遼。

    遣使於我。

    請爲兄弟。

    臣觀漢之於?奴。

    唐之於突厥。

    或稱臣。

    或嫁公主。

    凡可以和親者。

    無不爲之。

    今大宋與契丹。

    疊爲伯叔兄弟。

    世世和通。

    以天子之尊。

    無敵於天下。

    而於蠻胡之國。

    屈而事之者。

    所謂聖人權以濟道。

    保全國家之良策也。

    昔成宗之世。

    馭邊失策。

    以速遼人之入寇。

    誠爲可鑑。

    伏願思長圖遠策。

    以保家國。

    使無後悔。

    宰樞無不笑且排之。

    遂不報。

     平章事任懿卒。

     謚貞敬。

     夏六月。

    置天章閣于禁中。

     時。

    帝寵王優厚。

    使臣李資諒等還。

    又賜禦製親劄。

    王遂置天章閣於禁中。

    藏帝所賜親製詔書及禦筆禦畫。

     以金緣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秋八月。

    王如南京。

    ○簽書樞密院使金黃元卒。

     黃元力學爲古文。

    號海東第一。

    性淸直不附勢。

    與李軌同在翰林齊名。

    宰相李子威。

    惡其文不隨時尙。

    奏斥之。

    黃元亦精於吏事。

    甞守京山府。

    有吏捕殺人強盜。

    黃元熟視曰。

    此非盜也。

    趣令放之。

    後獲他盜。

    果向之殺人者也。

    人服其神。

    肅宗開延英。

    召掌書籍。

    有疑輒質。

    呼爲先輩而不名。

    及王卽位。

    以中書舍人。

    奉使于遼。

    道見北鄙大饑。

    馳驛上書。

    請發倉賑之。

    及還。

    百姓見之曰。

    此活我相公也。

    然性不拘檢。

    及卒。

    金富軾請謚。

    有不悅者沮之。

     九月。

    徵前大樂署丞李資玄。

    赴行在。

     資玄。

    顗之子也。

    容貌魁偉。

    登第爲大樂署丞。

    忽棄官。

    至臨津過江。

    自誓曰。

    此去不復入京城矣。

    入春州淸平山。

    葺文殊院居之。

    蔬食布衣。

    嗜禪悅道。

    逍遙自樂。

    王屢詔徵之。

    資玄上表辭曰。

    以鳥養鳥。

    庶無鍾皷之憂。

    觀魚知魚。

    俾遂江湖之性。

    王覽表。

    知不可緻。

    至是。

    遣其弟資德。

    手書徵之。

    資玄乃赴召詣行在。

    王曰。

    朕慕此老道德久矣。

    不宜以臣禮見。

    命上殿拜賜坐。

    從容問養性之要。

    對曰。

    莫善於寡欲。

    遂進心要一篇。

    旣而固請還山。

    乃賜茶香道服以寵之。

    然資玄性吝殖貨。

    一方厭苦之。

    吳氏曰。

    世之人君。

    甘爲亢龍。

    多恥下賤。

    雖勸以樂善好賢。

    猶懼其自聖。

    若必待莘渭南陽之賢。

    然後始加束帛之禮。

    則其將無人乎君側。

    所以先從隗始。

    幽居帝畫。

    世爲美談。

    資玄爲人。

    雖不能灼知。

    睿宗待士之誠。

    不可非也。

    惜其贊襄無臣。

    不能正得其賢矣。

     冬十月。

    王還宮。

    ○十二月。

    地震。

     戊戌十三年春正月。

    王禦淸讌閣。

    講書。

     自是頻禦。

    講論忘倦。

     三月。

    右僕射劉載卒。

     載。

    宋泉州人。

    以詩文進。

    性樸素。

    不事生産。

    雖偕商人來。

    自立朝不復相親。

    時議多之。

     以李資謙判吏部事。

    金緣判兵部事。

    ○夏四月。

    重修安和寺。

     窮極奢侈。

    勞費不貲。

    王親設齋五日以落之。

    幄帟連亘。

    妓樂塡咽。

    又因使介如宋。

    求妙筆書扁額。

    帝手書殿額。

    曰能仁之殿。

    命蔡京書門額。

    曰靖國安和之寺。

    以賜之。

    且賜十六羅漢塑像。

    自寺門至禦苑。

    幾六七裡。

    丹崖翠嶂。

    橫張側展。

    溪流石徑。

    如環珮之鳴。

    四畔松栢參天。

    盛夏如秋。

    丹靑營搆之巧。

    甲於東方。

    往來者如在畫屛中。

     五月朔。

    日食。

    ○秋七月。

    宋遣使來。

     先是。

    王太子從明州樓異。

    乞借大方脈瘡腫科等醫。

    帝令閤門祗候曹誼。

    押送醫官楊宗立,杜舜擧等。

    翌年。

    誼等還。

    附表以謝。

    王語二醫曰。

    女眞虎狼之國。

    不可交也。

    願歸報天子。

    宜早爲備。

    〈末段。

    宋史補。

    ○按。

    洪氏汝河曰。

    二醫歸報事。

    李齊賢疑。

    然宋史如此。

    今攷麗史日曆。

    二醫往還。

    與宋史年月相合。

    東史不記者。

    以王畏金密語。

    故史官不得聞而記之也。

    〉 八月。

    遣使入謝于宋。

     遣鄭克永等。

    謝賜權適等制科。

    禦筆詔書。

    王自製表手書。

     九月。

    王妃李氏薨。

    ○葬順德王後于綏陵。

     後性柔嘉聦慧。

    有寵於王。

    自寢疾。

    王親調藥餌。

    及薨。

    屢擧哭臨。

    及葬。

    親祖送于神鳳門外。

    後又幸魂室。

    諫官上?。

    言其過禮。

    王不聽。

    其後。

    數微行陵寢。

    愈久愈慽。

     冬十二月。

    擢拜金尙磾,李惟寅官。

     二人淸直自守。

    所至有聲績。

    而未甞幹謁權貴。

    故年高未達。

    知樞密韓安仁。

    上箚請加擢用。

    以勵具臣。

    遂以尙磾判閤門事。

    惟寅爲大府卿。

    安仁。

    卽皦如也。

     己亥十四年春二月。

    金遣使來聘。

     金主緻書。

    有詔諭高句麗國王等語。

    兼賜馬匹。

     夏四月。

    通義侯僑卒。

    ○夏六月。

    以鄭克永爲諫議大夫。

     克永甞上表。

    請延訪羣臣曰。

    漢書曰。

    天下之患。

    在於土崩。

    陳涉偏袒大呼而天下從風。

    何也。

    由民困而上不恤。

    下怨而上不知。

    俗亂而政不修。

    此三者。

    陳涉所以爲資。

    此之謂土崩。

    臣不忍國家政令垢亂。

    君臣道衰。

    習亂忘危。

    無有修省。

    馴緻災變。

    不自覺知。

    道貴因循。

    耳蔽箴誨。

    或以踈遠公正爲不肖。

    或以親信權貴爲上賢。

    或猶豫而莫辨所從。

    或偏信而不知所惑。

    縱欺罔而不能制。

    混智愚而不能分。

    況近世以來。

    民苦賦役。

    大兵之後。

    歲仍飢荒。

    獻計者以徒法擾民心。

    當官者以苛政傷國軆。

    公私耗竭。

    姦宄熾興。

    若事變一起。

    雖歎何爲。

    陛下聖智天生。

    聦明自負。

    以前古聖賢爲陳迹。

    以當世輔臣爲備員。

    宵旰無稽古之勤。

    幾筵無延英之訪。

    內微宗室維持磐石之勢。

    外鮮腹心承衛社稷之忠。

    惟常與近狎僕從之徒。

    雜進巧說。

    以成禍基。

    陛下孤立而不自謀。

    朝臣太息而無敢諫。

    臣扼腕痛心。

    陳延訪之請。

    伏願博延羣彥。

    國勢可安。

    生靈可活。

    謹寫陸贄奉天延訪表以聞。

    王嘉納。

     秋七月。

    立養賢庫于國學。

     自國初。

    立文宣王廟于國子監。

    建官置師。

    至宣宗。

    將欲敎育而未遑。

    王銳意儒術。

    詔有司。

    廣設學舍。

    置儒學六十人武學十七人。

    選名儒爲學官。

    敎導之。

    文風稍振。

     八月。

    遣使如金報聘。

    金不納。

     遣中書主事曺舜擧。

    聘金國書。

    有況彼發源於吾土之語。

    金主以其不遜。

    不受。

     遼遣使來聘。

     先是。

    道路久阻。

    至是。

    遼使來傳詔。

    幷賜衣着。

    復遣使諭以同仇大順之意。

     制東堂試。

    始用經義。

    ○增築長城。

     仍舊城增築三尺。

    金邊吏發兵止之。

    報曰。

    修補舊城。

    金主聞狀。

    詔其邊吏曰。

    毋得侵軼。

    但愼固營壘。

    廣布耳目而已。

     庚子十五年春二月。

    王如南京。

    夏四月。

    還宮。

    ○五月。

    下擧人高孝沖于獄。

    旣而釋之。

     時。

    王頗好樂。

    妓玲瓏遏雲等。

    以善歌。

    屢承恩賚。

    孝沖作感二女詩。

    諷之。

    中書舍人鄭克永。

    言於上。

    上不悅。

    孝沖赴擧。

    王命黜之。

    遂下獄。

    待制胡宗旦。

    上書營救。

    乃釋之。

    明年。

    孝沖卒擢魁科。

    出入臺省。

    有直臣風。

     迎佛骨。

    置禁中。

     初。

    王字之使還。

    宋帝以金凾盛佛牙頭骨以賜。

    置外帝釋院。

    至是。

    迎置山呼亭。

     六月。

    以金晙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秋七月。

    宋遣使來。

     宋遣承信郞許立,校尉林大容等來。

    及還。

    王欲許階上參見。

    起居注韓沖等曰。

    今詔使本商人。

    甞到我國。

    與市井販賣。

    而又秩卑。

    傳詔日拜階上。

    已是過謙。

    今宜拜階下。

    王從之。

     八月。

    大旱。

     時旱乾。

    經夏及秋。

    五穀不登。

    癘疫大興。

     王幸西京。

    ○壽星見。

     王至西京。

    太史奏壽星見。

    王親製壽星明詩。

    使樂工歌之。

    兪氏曰。

    世傳壽星在南極。

    世治則見。

    然其出也甚罕。

    曆家無得以詳焉。

    睿宗之末。

    頗事湎遊。

    百度漸弛。

    而時有所謂壽星者出。

    末幾。

    睿宗卽世。

    仁宗嗣位。

    逆亂屢興。

    麗道大衰。

    安在其祥也。

     九月。

    樞密使緻仕金漢忠卒。

     漢忠?偉力學。

    爲政不苛。

    吏民便之。

    九城之役。

    功伐居多。

    及卒。

    謚元平。

    其妻爲文宗婢妾女。

    故不得入臺省。

     冬十月朔。

    日食。

    ○十一月。

    王還宮。

     辛醜十六年春正月。

    納妃王氏崔氏。

     王氏。

    辰韓侯愉之女。

    崔氏。

    參政湧之女。

    制曰。

    男女之際。

    尤重大倫。

    帝王之興。

    亦資內輔。

    欲家人之正位。

    須關雎之好仇。

    今將以辰韓公長女,大卿崔湧季女。

    備之內職。

    有司據禮正名以聞。

    禮司請以王氏爲貴妃。

    崔氏爲淑妃。

    詔可。

    兪氏曰。

    高麗之制。

    嫡稱後,妾稱妃。

    妃卽古夫人之列也。

    今睿宗乃一立兩妃。

    欲成關雎之化。

    其家法之紊亂。

    已甚矣。

    尙何望至兄弟而禦家邦乎。

     太子冠。

     先是。

    王在西京。

    欲行太子冠禮。

    金緣奏曰。

    冠者。

    禮之始事之重。

    故冠於阼。

    三加彌尊。

    所以尊其禮。

    而著成人之義也。

    今以元子之貴。

    行事於外。

    非所以法先王示後代。

    宜令有司。

    擧禮以行之。

    王從之。

    至是行之。

     三月。

    王微行至綏陵。

     王甞幸安和寺順德王後眞堂。

    感傷久之。

    左右有流涕者。

    時又將微行綏陵。

    諫官奏曰。

    前古君王。

    未有親詣後妃陵寢者。

    考之典禮。

    亦無其文。

    玄宮久掩。

    宿草荒穢。

    至尊俯臨。

    能無悲感。

    望以禮自抑。

    王不從。

     宋遣使來聘。

     〈按。

    兪氏雲。

    宋史宣和四年。

    高麗王楷。

    附醫語。

    聞朝廷用兵于遼。

    遼。

    兄弟之國。

    存之足爲邊捍。

    女眞。

    虎狼不可交也。

    醫還奏之。

    然已無及矣。

    此段本史見遺。

    且此年無遣使之事。

    王名又不同。

    俱可疑。

    姑附于此。

    ○又按語類。

    朱子曰。

    甞見玉山汪丈雲。

    得之禦史臺一老吏。

    方徽宗通好女眞。

    爲滅遼之約。

    高麗有所聞。

    欲納忠不可得。

    遂托病。

    遣使求醫於本朝。

    且願得供奉庭上所親信者。

    遂擇二國醫以往。

    至則舘禦供帳。

    其禮甚厚。

    但經月無引見之意。

    二醫恠之。

    私自請於舘伴者。

    一日得旨入見。

    引至內庭。

    畫屛左右。

    諭二醫曰。

    寡人非病也。

    顧有誠欵。

    願效於上國。

    欲得附卿奏知。

    幸密以聞。

    二醫許諾。

    卽曰。

    女眞人面獸心。

    貪婪如豺狼。

    安可與之共事。

    今不早圖之。

    後悔無及。

    聞其訓鍊國人。

    皆以精兵。

    累歲有事于燕。

    每戰輒勝。

    小國得一二陣法。

    可與之爾。

    如欲得之。

    敢不惟命。

    乃厚爲之禮而遣之。

    二醫歸俱奏本末。

    徽宗聞之。

    滋不樂。

    且懼其語洩。

    丞相章蔡輩。

    乃爲食於家。

    召二醫食之。

    食畢而斃。

    〉 夏四月。

    加李資謙邵城郡開國伯。

     王幸安和寺。

    還次資謙山齋置酒。

    明日加爵。

     六月。

    參知政事樸景仁卒。

     景仁。

    初名景綽。

    寅亮之子也。

    少力學。

    三爲諫官。

    言論鯁直。

    無依違。

     大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