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關燈
馬不能前。

    流星墜地大如鬥。

     王還宮。

    ○夏四月。

    以任元敱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隕霜殺草。

    ○五月。

    旱。

    雨血于廣州。

    地震。

     時旱甚。

    禱雨于廟社。

    王詣太祖眞殿。

    流涕告禱。

    猶不雨。

    赦流罪以下。

    又雨血于廣州。

    淸風池水化爲血。

     王下敎求言。

    國子司業林完。

    上書請誅妙淸。

    不報。

     王以天變異常。

    旱氣亦甚。

    詔三品以上。

    各上封事。

    陳弊政民瘼。

    無所隱諱。

    國子司業林完上?曰。

    臣甞謂。

    進言非難而聽其言爲難。

    聽言非難而行其言爲尤難。

    近者天變異常。

    陛下秪畏天命。

    下詔求言。

    此萬世之福也。

    傳曰。

    應天以實。

    不以文。

    實者。

    德也。

    文者。

    若今道場齋醮之類是也。

    人君修德以應天。

    不與福期而福自至。

    若不修德。

    徒事虗文。

    則非徒無益。

    適足以瀆天而已。

    陛下豈不可勉強以實而應之耶。

    勉強以實。

    在乎革當今之弊。

    革當今之弊。

    在乎遵太祖之遺訓。

    擧文宗之舊典而已。

    近來一切反舊。

    凡百執事。

    倍數於前。

    驕侈日滋。

    廉恥道喪。

    挾權恃勢。

    剝削誅求。

    加之以重斂勞役。

    人心胥怨。

    今欲行祖宗之法。

    必不利於權貴。

    故雖有善政。

    朝行夕改。

    法度無常。

    實非陛下勉強修德之意也。

    惟陛下至誠發於聖心。

    責諸輔相。

    質之神明。

    痛抑左右欺蔽之姦。

    絶其陰陽怪誕之說。

    日愼一日。

    行之不已。

    近日恠誕之說。

    大起於妙淸。

    惟事姦詐。

    欺君罔上。

    與宋朝林靈素無異也。

    左右近習及諸大臣。

    交相薦譽。

    以爲聖人。

    根深蔕固。

    牢不可拔。

    大華宮之役。

    本爲求福。

    今已七八年而無一休祥。

    百姓怨咨。

    災變薦至。

    天其或者警悟陛下耳。

    陛下豈可惜一姦臣而違天意乎。

    願陛下奮乾剛之威。

    斬妙淸之首。

    上以答天戒。

    下以慰民心。

    不報。

    完。

    宋人也。

     六月。

    太白經天。

    ○震西京大華闕乾龍殿。

     崔氏曰。

    仁宗身經李拓之亂。

    宜其動心忍性。

    增益其知識。

    而復爲妙淸嬰弄。

    天之警告。

    惓惓懇至而終不悟。

    賊淸旣反。

    勞民動衆。

    三年而僅平之。

    王雖噬臍。

    尙何及哉。

     秋七月。

    鑿蘇泰河道。

     安興亭下海道。

    爲衆流所激。

    又有巖石之險。

    往往覆舟。

    或獻議由蘇泰縣〈今泰安〉境。

    鑿河道之。

    則船行捷利。

    遣內侍鄭襲明。

    發旁郡卒數千人。

    鑿之未就。

    〈今泰安郡西三十四裡。

    有安興梁。

    古稱難行梁。

    掘浦在郡東十三裡。

    卽鄭襲明所鑿處。

    〉 九月。

    王將行西京。

    旣而止之。

     時。

    妙淸之黨。

    固請西廵。

    欲濟逆謀。

    王下兩府議之。

    金富軾曰。

    今夏雷震乾龍殿。

    不是吉兆。

    避災於此。

    不亦左乎。

    況今西成未收。

    車駕若出。

    必蹂禾稼。

    非仁民愛物之意。

    乃與諫官上?極言。

    王從之。

    右正言黃周瞻。

    希妙淸旨。

    請稱帝建元。

    不聽。

     冬十月。

    白虹貫日。

    ○十一月。

    太白經天。

     乙卯十三年春正月乙巳朔。

    日食。

     密雲不見。

     妙淸與分司侍郞趙匡等。

    據西京叛。

    遣平章事金富軾。

    帥諸軍討之。

     妙淸與分司侍郞趙匡,兵部尙書柳旵,〈初減切。

    日光也。

    〉司寧少卿趙昌言,安仲榮等。

    據西京反。

    矯制囚留守員僚。

    又遣人。

    執西北面兵馬使李仲。

    幷諸僚佐諸城軍將及凡上京人在西都者。

    無貴賤僧俗。

    皆拘之。

    遣兵斷岊嶺道。

    劫發諸城兵。

    又矯制徵兵兩界。

    掠近道牧馬入城。

    國號大爲。

    建元天開。

    自號天遣忠義軍。

    署置僞官。

    欲分數道。

    直趣上京。

    時。

    白壽翰在上京。

    其黨在西京者。

    爲書招壽翰曰。

    西京已反。

    可抽身以來。

    壽翰以其書奏之。

    王召示文公仁。

    公仁曰。

    是事可疑。

    難究眞僞。

    姑闕之。

    旣而有人自西京逃還者。

    詳言其反狀。

    王乃以金富軾爲元帥。

    將中軍。

    金正純,鄭?淑,盧令琚,尹彥頤,高唐愈等佐之。

    吏部尙書金富儀將左軍。

    金旦,李愈,尹彥旼等佐之。

    知禦史臺事李周衍將右軍。

    陳淑,梁祐忠,陳景甫等佐之。

    富儀。

    卽富轍也。

    先遣右軍。

    往諭東北諸城。

    仍搜賊黨。

    命富儀率左軍。

    先趣西京。

     白壽翰,金安,鄭知常伏誅。

     富軾將出師。

    與諸相議曰。

    西都之反。

    鄭知常,金安,白壽翰等與謀。

    不去是人。

    西都不可得平。

    乃召知常等三人至。

    密諭金正純。

    使勇士曳出斬於宮門外。

    乃奏之。

    人言富軾素與知常。

    齊名於文字間。

    積不平。

    至是。

    託以內應殺之。

    知常有俊才。

    擢高第。

    出入省闈。

    謇謇有古諍臣風。

    詩得晩唐體。

    然性浮誕虗僞。

    惑於妙淸。

    竟以逆誅。

    崔氏曰。

    春秋之法。

    誅亂討賊。

    必先治黨與。

    知常爲妙淸腹心。

    表裏爲奸。

    其爲逆黨無疑。

    富軾仗鉞專征。

    先治黨與。

    不誅知常而誰與。

    前輩謂富軾文字間積不平而殺之。

    以啓後人之疑。

    其不知春秋討賊之義矣。

    吳氏曰。

    妙淸之奸謀。

    慫惥而成之者。

    知常等數人而已。

    知常爲妙淸黨與明矣。

    命專討叛。

    義先誅黨。

    但咫尺宮門。

    非閫外在軍之日。

    而不先奏聞。

    擅誅君側之臣。

    難免時人之譏矣。

    其後子藩之執吳祈。

    李高之劫韓賴。

    善惡雖殊。

    大抵麗朝脅君之習。

    未必非富軾啓之也。

    〈按。

    兪氏書金富軾殺內侍鄭知常,金安,白壽翰。

    此以三人爲無罪。

    而譏富軾之專殺也。

    然而知常等浮虗誕妄。

    常信妖僧。

    雖不與之同逆。

    而贊成其勢之罪。

    不容誅矣。

    今以國討書之。

    以爲後戒。

    〉 金富軾進軍至安北府。

    趙匡斬妙淸以降。

     朝廷遣內侍柳景深。

    往諭西京。

    妙淸等迎拜。

    付書遣還雲。

    願主上移禦此都。

    不然必有變。

    辭甚不遜。

    繼遣詹事崔京。

    上表略曰。

    陛下創大華之闕。

    臣等望盤庚之遷。

    車駕若臨。

    兵戈可戢。

    表至。

    鹹曰。

    以臣召君。

    可斬其使。

    王賜京酒食。

    慰諭遣還。

    王禦天福殿。

    富軾戎服入見。

    王親授鈇鉞曰。

    閫外之事。

    將軍制之。

    然西賊皆吾赤子。

    愼勿多殺。

    富軾次金郊驛。

    獲賊諜。

    解縛慰遣之曰。

    歸語城中人。

    大軍已發。

    有能自新效順者。

    可保性命。

    不爾。

    天誅不可久逭。

    會。

    天雨雪。

    士卒凍餧。

    衆心解弛。

    富軾撫循賙給。

    軍情乃安。

    王以近臣洪彜叙等。

    與西京人素厚。

    授詔往諭之。

    彜叙懼不入。

    使吏傳詔而還。

    富軾奏流之。

    至寶山驛。

    〈在今平山府北二十裡。

    〉閱兵三日。

    集將佐問計。

    皆言兵貴神速。

    宜卷甲疾馳。

    掩賊不備。

    若所至淹留。

    使賊得爲計。

    非我之利。

    富軾曰。

    不然。

    西京謀反。

    已五六年。

    其設計必周。

    戰守之具旣備。

    然後乃擧。

    今欲掩其不備。

    不已晩乎。

    且我軍有輕敵心。

    器仗未整。

    猝遇伏兵竊發。

    一可危也。

    頓兵堅城之下。

    天寒地凍。

    壁壘未就。

    忽爲賊所乘。

    二可危也。

    又聞賊矯制。

    徵兵兩界。

    列城狐疑。

    莫辨眞僞。

    萬一有姦人應之。

    表裏相結。

    道路梗塞。

    禍無大於此矣。

    莫若引兵從間道。

    繞出賊背。

    取諸城軍食。

    以餉大軍。

    告諭順逆。

    使與西人絶。

    然後益兵休士。

    飛檄城中。

    以大兵臨之。

    此萬全之計也。

    遂引兵會左右軍。

    聯次以行。

    富軾徑趣成州。

    〈今成川。

    〉馳檄諸城。

    諭以奉辭討賊之意。

    遣軍吏招諭西京。

    且覘城中虗實。

    引諸軍道漣州。

    〈今價川。

    〉抵安北府。

    〈今安州。

    〉陳淑,李周衍等。

    自東界來會。

    先是。

    西北諸城。

    猶懷顧望。

    及大軍至。

    諸城震慴出迎。

    於是。

    富軾復遣人西京。

    諭降數四。

    匡等知不可抗。

    意欲出降。

    自以罪重。

    猶豫未決。

    會。

    平州〈今平山〉判官金淳夫。

    賫詔入城。

    匡遂斬妙淸,旵,子浩等首。

    使分司大府卿尹瞻等。

    偕淳夫請罪于朝。

    又投書富軾曰。

    謹奉詔旨及元帥之言。

    已斬渠魁獻闕下。

    欲以羊酒犒獻。

    敢請日期。

    於是。

    富軾遣錄事白祿珍奏之。

    又貽書兩府曰。

    宜厚待瞻等。

    以開自新之路。

     趙匡殺詔使。

    復叛。

     白祿珍與尹瞻等至京。

    宰相文公仁,崔濡,韓惟忠等。

    謂祿珍曰。

    汝元帥不直趨西京。

    循迂路以赴安北。

    吾等奏遣單介。

    賫詔諭降。

    非爾元帥之功。

    爾來何爲。

    遂縛瞻等下獄。

    督富軾進討。

    匡等聞瞻下獄。

    謂必不免。

    復據城叛。

    王遣侍禦史金阜,內侍黃文裳。

    與瞻往頒詔。

    阜等劫之以威。

    不加慰撫。

    西人怨怒。

    遂殺之。

    瞻奉太祖眞逃出。

    復殺之。

     二月。

    白虹貫日。

    ○金富軾進軍逼西京。

     富軾聞趙匡復叛。

    遣人諭之。

    又被殺。

    富軾怒。

    與諸將誓告天地。

    遂進兵。

    富軾以西京北負山岡。

    三面阻水。

    城且高險。

    未易猝拔。

    乃環城列營以逼之。

    又以大同江爲往來之衝。

    使將守之。

    號後軍。

    使陳淑等。

    屯重興寺。

    號前軍。

    且城外民戶甚多。

    自兵興。

    丁壯多入城爲戰卒。

    其餘逃竄山谷。

    富軾恐其嘯聚爲賊耳目。

    分遣軍吏招諭。

    於是。

    逃竄者悉出。

    負糧助餉。

    絡繹不絶。

    西人沿江築城。

    自宣輝門。

    至多景樓。

    幾二千間。

    置六門以拒之。

     平章事緻仕金珦卒。

     珦起自胥吏。

    雖無學識。

    淸愼有幹能。

    其女嫁李資謙子之甫。

    不以姻婭附資謙。

    及與拓俊京。

    謀執資謙。

    而不伐其功。

    王常稱之曰。

    有功不求人知。

    可謂賢矣。

    謚元靖。

     崔弘宰卒。

    ○金遣使告哀。

    閏月。

    遣使吊之。

     金太宗殂也。

    金使之來也。

    西京人欲遮刺之以搆釁。

    金國官軍知之。

    候察甚至。

    故賊不敢發。

     上將軍李祿千。

    以舟師攻西京。

    敗績。

     王遣內侍鄭襲明等。

    往西京南西海島。

    會水軍四千六百餘人。

    以戰艦百四十艘。

    入順化縣〈今順安〉南江。

    以禦賊船。

    至是。

    又遣祿千等。

    自西海領舟師五十艘。

    助討。

    至鐵島。

    〈在今黃州西海中。

    〉欲徑趨西京。

    會。

    日暮潮退。

    襲明曰。

    水道狹淺。

    宜乘潮而發。

    祿千不聽。

    行至半道。

    水淺舟膠。

    賊以小船十餘。

    載薪灌油火之。

    隨潮而放。

    先於路旁叢薄間。

    伏弩數百。

    約以火發。

    同時齊擧。

    及火船相迫。

    延燒戰艦。

    衆弩俱發。

    祿千狼貝。

    不知所圖。

    兵仗皆燒。

    士卒溺沒殆盡。

    大將軍金台壽,錄事鄭俊死。

    祿千蹈積屍。

    登岸僅免。

    由是。

    西人始輕官軍。

     下詔罪己。

    布告中外。

     時。

    西賊復反。

    官軍不利。

    王乃下詔罪己。

    深陳旣往之悔。

    布告中外曰。

    朕長於深宮之中。

    暗諸經國之務。

    憂勤夙夜。

    雖增若涉之懷。

    制馭奸?。

    尙乏先幾之見。

    丙午擾攘。

    宮室焚蕩。

    上辱祖宗之委寄。

    每辜基業之延洪。

    適有陰陽之人。

    出從鎬邑。

    加之左右之薦。

    待以大賢。

    朕誠不明。

    遂惑其說。

    乃創大華之新闕。

    以期祖業之重興。

    不思一己之勞。

    屢訪西廵之駕。

    而吉祥蓋寡。

    災異浸多。

    無成乃已。

    朕方戒於聽從。

    彼昏不知。

    日有懷於怨望。

    擅興軍馬。

    囚繫官員。

    意欲陵犯上都。

    自古大逆之罪。

    孰如西都之人。

    呂刑三千。

    論罪莫先於無上。

    舜功二十。

    知人實本於去兇。

    是用先誅內應之姦。

    遂有元戎之遣。

    逆命嬰城。

    久勞士卒。

    饋餉屬道。

    遠近騷然。

    興言及此。

    罪實在予。

    所冀在庭之臣。

    勤王之卒。

    奮力殲?。

    慰寡人之心。

    釋三韓之憤。

    然後共補不逮。

    有望於將來。

    永言自新。

    無幾於二過。

    崔氏曰。

    漢武帝輪臺之詔。

    何補旣往開邊之失。

    唐德宗興元之詔。

    何救奉天播遷之辱。

    蓋人君不能戒懼於治安之時。

    而悔艾於多難之際。

    抑末矣。

    仁宗墮於逆髡之術。

    始創西都。

    勞民動衆。

    怨讟方興。

    賊旣據城以反。

    始下罪己之詔。

    諄諄播告。

    籲亦晩矣。

     三月。

    天狗墜西京。

    ○賊夜襲官軍。

    官軍擊敗之。

    金富軾築五城于西京城下。

     富軾慮後軍寡弱。

    夜密遣步騎一千以益之。

    賊不知。

    黎明。

    渡馬灘〈在平壤府東四十裡。

    〉紫浦。

    〈今未詳。

    〉直衝後軍。

    燒營突進。

    僧冠宣應募從軍。

    荷大斧先出。

    擊殺數十人。

    官軍乘勝大破之。

    斬首三百餘級。

    賊蹂躪溺死甚多。

    賊勢由是頓挫。

    時。

    諸軍野屯數月。

    富軾恐水潦洊至。

    爲賊所乘。

    欲築城按甲。

    州鎭兵番休就農。

    持久以伺便。

    議者言。

    西京兵少。

    今當指日平蕩。

    築城自固。

    不亦示弱乎。

    富軾曰。

    城中兵食有餘。

    人心方固。

    攻之難克。

    不如好謀而成。

    何必疾戰多殺人乎。

    遂以州鎭軍。

    分隷五軍。

    各築一城。

    又於順化縣王城江。

    〈今未詳。

    〉各築小城。

    數日而畢。

    峙兵積穀。

    閉門休士。

    雖或與賊交鋒。

    無大勝敗。

    遣人西京。

    百計開諭。

    王亦遣近臣。

    賫詔招安。

    趙匡等自度罪重。

    殊無降意。

    而西人稍稍歸順。

    時有朝臣獻議言。

    自古用兵。

    當觀形勢。

    豈較一時之損傷乎。

    國家雖與金和親。

    其意難測。

    今興師數萬。

    彌留不決。

    若隣敵乘釁而動。

    加以盜賊不虞。

    何以制之。

    請遣重臣。

    不計死傷。

    刻日破賊。

    王以示富軾。

    富軾奏曰。

    邊警賊變。

    不可不憂。

    誠如所議。

    至於不計死傷刻日破賊。

    是何不究當今之利害也。

    臣觀西都。

    天設險固。

    未易攻拔。

    況城中甲兵多而守備嚴。

    雲梯衝車。

    皆無所用。

    童穉婦女。

    擲甎投瓦。

    猶爲勁敵。

    設使五軍傅城而攻。

    不出數日。

    驍將銳士。

    盡斃於矢石矣。

    賊知力屈。

    皷譟而出。

    鋒不可當。

    何暇備外虞哉。

    臣欲以全策勝之。

    不傷士卒。

    不挫國威耳。

    兵固有不期速勝者。

    今以宗社之靈。

    明主之威。

    妖賊負恩。

    行卽殄滅。

    願以討賊付老臣。

    使得便宜從事。

    王亦以爲然。

    卒排羣議而委之。

     秋九月。

    遣使入謝于宋。

     宋聞西京亂。

    遣迪功郞吳敦禮。

    諭以欲發十萬兵相助。

    王以賊魁已殲。

    餘黨破在朝夕。

    海洋萬裡。

    天兵東下。

    恐非便宜。

    乞行追寢。

    附表辭謝。

    仍遣使入謝。

     冬十一月。

    林景淸罪免。

     左常侍李仲,中書舍人李之氐上?曰。

    虎兕出於柙。

    龜玉毀於櫝。

    是誰之過歟。

    西賊之謀久矣。

    一二大臣。

    信其謀而張之。

    緻今日之禍。

    請賜明斷。

    誅其黨與。

    蓋指文公仁,景淸輩也。

    由是。

    景淸以樞密使緻仕。

     金富軾進圍西京。

     先是。

    五軍會攻西京。

    不克。

    涉夏至秋。

    與賊相持。

    十月。

    賊糧盡。

    簡老弱婦女。

    驅出之。

    皆羸餒無人色。

    戰卒往往出降。

    富軾知有可取之勢。

    從尹彥頤之策。

    命諸將起土山。

    先於楊命浦〈在平壤府西五裡。

    〉山上。

    竪柵列營。

    移前軍據之。

    分兵二萬四千餘人。

    負土石材木。

    以精騎八千餘人。

    爲遊軍。

    以備剽掠。

    是月。

    諸軍聚前軍屯所。

    起土山跨楊命浦。

    抵賊城西南。

    令兵馬使池錫崇及彥頤。

    晝夜督役。

    賊大驚。

    以銳士出戰。

    又於城頭。

    設弓弩砲石。

    盡力拒之。

    官軍隨宜捍禦。

    皷譟攻城。

    以分賊勢。

    彥頤與陳淑。

    議定火攻。

    會。

    有僑人趙彥。

    獻計制砲機。

    置土山上。

    其制高大。

    飛石重數百斤。

    撞楊命門樓糜碎。

    繼投火毬焚之。

    賊不敢近。

    土山高八丈。

    長七十餘丈。

    廣十八丈。

    去城數丈。

    富軾會五軍攻城。

    又不克。

    錄事樸光儒死。

    賊夜分軍爲三。

    出攻前軍。

    官軍擊敗之。

    賊棄甲入城。

     十二月。

    太白經天。

    ○以崔濡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丙辰十四年春二月。

    金富軾克西京。

    趙匡自焚死。

    西賊悉平。

     賊以官軍起土山逼之。

    欲於城內築重城。

    尹彥頤,池錫崇曰。

    大軍之出。

    今已二年。

    曠日持久。

    事變難料。

    不如潛師突擊破重城。

    可以成功。

    富軾不聽。

    彥頤固請。

    於是。

    分銳兵爲三道。

    又使諸軍。

    分道攻城。

    使賊不得專備西南隅。

    富軾夜率輕騎。

    馳入前軍。

    勒諸將大擧。

    丁巳昧爽。

    陳景甫以中軍入楊命門。

    拔賊柵。

    進攻延正門。

    池錫崇以左軍踰城入。

    攻含元門。

    李愈以右軍亦踰城。

    攻興禮門。

    富軾以衛兵攻廣德門。

    賊以官軍土山未就。

    不設備。

    及諸軍皷譟縱火燒城屋。

    賊兵大潰。

    官軍乘勝。

    恣其斬馘。

    富軾下令。

    擒賊者賞。

    殺降及剽掠者死。

    士皆斂刃而進。

    會。

    日暮雨作。

    麾兵而卻。

    是夜。

    城中潰亂。

    僞副元帥趙匡。

    闔家自焚死。

    餘黨皆自殺伐。

    戊午。

    西京人執賊將崔永等。

    出降。

    富軾遣兵封府庫。

    分兵守諸門。

    使正純,彥頤等。

    率兵三千入。

    頓觀風殿。

    號令城中。

    禁擄掠。

    己未。

    遣將收拾兵仗。

    和諭百姓。

    監檢倉庫。

    修營客舘。

    廵檢城內。

    辛酉。

    富軾備軍儀。

    入景昌門。

    坐觀風殿西序。

    受諸將賀。

    使人祠諸城隍神廟。

    撫慰城中使按堵。

    遣兵馬判官。

    奉表獻捷。

    富軾承制。

    斬賊將崔永,蘇黃麟,鄭德桓等。

    梟首三日。

    分司尙書宋先宥。

    稱疾杜門。

    掌書記吳先覺。

    佯愚不附賊。

    皆?表門閭。

    其餘兩班。

    並執送京師。

    其勇悍抗拒者。

    黥西京逆賊四字。

    流海島。

    其次黥西京字。

    分配鄕部曲。

    王遣承宣李之氐。

    慰諭將士。

    賞賜有差。

     以金富軾爲侍中判尙書吏部事。

    賜功臣號。

    ○文公仁以罪免。

     公仁坐曾薦妙淸。

    ?諫彈奏。

    左遷判國子監事。

    公仁誤國罪大而罰輕。

    時議非之。

    公仁柔曼雅麗。

    崔思諏以女妻之。

    公仁連姻貴族。

    恣爲豪奢。

    王字之亦富厚。

    二人誇詡餙裝。

    務相繁縟。

    甞奉使如遼。

    私贈儐者奇玩。

    自是。

    遼人援例。

    徵索無厭。

    遂爲巨弊。

     王謁景靈殿。

    告平西賊。

    省西京官僚。

    ○五月。

    貶寶文閣直學士尹彥頤。

    爲梁州防禦使。

     初。

    彥頤與富軾有隙。

    西京之役。

    彥頤爲中軍佐。

    有所區畫。

    富軾多不用。

    至是。

    富軾奏。

    彥頤與鄭知常。

    深相結納。

    罪不可赦。

    於是奏貶。

    又奏。

    樞密使韓惟忠。

    不顧國家安危。

    凡兵機動輒防遮。

    貶爲忠州牧使。

    兪氏曰。

    彥頤與知常相厚。

    亦甞勸王稱帝。

    則宜於亂初知常被戮之時。

    奏聞貶黜。

    不與同事。

    可也。

    顧乃表爲軍佐。

    及其間關數年。

    大亂底定之後。

    乃數其前過而黜之。

    其曰不出於修隙。

    吾不信也。

     赦。

     以西京平也。

     詔復李資謙官爵。

    封其妻。

    爲卞韓國夫人。

     詔曰。

    昔鄭莊公。

    置姜氏于城穎。

    誓曰。

    不及黃泉。

    無相見也。

    旣而悔之。

    復爲母子如初。

    今外舅雖歿。

    而親親之意。

    終不可忘。

    可贈檢校太師漢陽公。

    其妻崔氏。

    可封卞韓國夫人。

    崔氏曰。

    薄昭以帝舅殺漢使。

    文帝不忍加誅。

    逼令自殺。

    先儒曰。

    法者。

    天下之公器。

    惟善持法者。

    親踈如一。

    昭殺漢使。

    若從而赦之。

    則與成哀之世何異哉。

    今資謙潛圖不軌。

    其罪逆覆載所不容。

    與殺使之罪。

    不啻萬萬。

    王反不誅。

    隻流于外。

    得保首領。

    幸矣。

    又加厚爵。

    爲惡者何所懲乎。

     六月。

    太白經天。

    ○詔減殺牛準殺人之律。

     詔曰。

    孔子廐焚不問馬。

    此聖人賤畜之意也。

    今法。

    殺牛準殺人之罪。

    鈒面配島。

    非律文本意。

    自今。

    以本罪罪之。

     秋九月。

    遣使如宋明州。

     先是。

    宋遣商客傳言。

    西夏國遣使。

    欲與本國共圖金國。

    故本國慮因此生事於金。

    遣金稚?,劉待擧等。

    如宋明州。

    陳告不敢圖金生事之意。

    夏使果不來。

     〈按。

    通考曰。

    是歲。

    朝廷懼其與金人爲間。

    詔賜銀帛遣之。

    自是。

    不至者二十餘年。

    〉 冬十月。

    知樞密院使金富儀卒。

     富儀性坦蕩。

    不事家産。

    未甞以勢利嬰心。

    詩文豪邁。

    膾炙人口。

    西京叛。

    上平西十策。

    大槩以爲。

    西京城險糧足。

    不可猝拔。

    當以逸待勞。

    以計取勝。

    及賊平。

    皆如其策。

    卒。

    謚文懿。

     十一月。

    樞密院知奏事鄭沆卒。

     沆穎悟好學。

    臨事善斷。

    在諫職。

    論事讜直。

    爲權貴所忌。

    李資謙威勢震赫。

    州郡競聚斂以媚之。

    沆獨不然。

    及卒。

    家無甔石之儲。

    王聞之歎曰。

    三十年近侍。

    十一年承制。

    其貧如是。

    可嘉也。

    賜賻優厚。

    禦筆特謚文安。

     令諸州。

    貢士時行鄕飮酒禮。

     諸州貢士依額數。

    若有才堪貢選。

    不限其數。

    貢人將申送日。

    行鄕飮酒禮。

    牲用少牢。

     十二月。

    以金克儉爲參知政事。

     克儉。

    行瓊之孫。

    雖無學術。

    公勤不懈。

    以果辨稱。

    及當鈞軸。

    但敦謹保位而已。

     丁巳十五年春正月。

    天狗墜北方。

    ○三月。

    王幸長源亭。

     前後幸禦寺觀。

    不可勝計。

     西京地震。

    ○秋七月。

    侍中緻仕李公壽卒。

     公壽與資謙。

    爲再從兄弟。

    而當其用事。

    絶不相附。

    及其作亂。

    據義鎭定。

    至是卒。

    謚文忠。

     冬十二月。

    文公仁卒。

     戊午十六年春二月。

    詔禁章?稱神聖字。

     詔曰。

    帝王之德。

    謙遜爲先。

    故王公自稱孤寡不穀。

    光武詔上書不得言聖。

    今臣下尊君。

    稱謂過當。

    甚不合理。

    今後章?。

    毋得稱神聖。

     金遣使來聘。

    ○遣使如金東京。

     除兩國賀正節等外。

    又有持禮使。

    歲一聘金東京。

    東京亦報聘。

     冬十月。

    王禦新闕。

     時。

    宮闕成。

    王入禦。

    改諸殿閣及宮門名。

    禦書額號。

     十一月。

    加金富軾檢校太師集賢殿大學士。

     王甞召富軾。

    置酒。

    命讀司馬光遺表及訓儉文。

    歎美久之曰。

    光之忠義如是。

    時人謂之姦黨。

    何也。

    對曰。

    以與王安石輩。

    不相能耳。

    王曰。

    宋之亡。

    未必不由此也。

     以崔濡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濡。

    本溟州吏。

    敏悟善屬文。

    魁梧有風標。

    歷任中外。

    以公淸聞。

    晩有疾。

    步履甚難。

    猶不退。

    時人譏之。

     令有司。

    擧淸白守節者。

     己未十七年春二月。

    大赦。

     以宮闕成也。

     三月。

    平章事緻仕崔思全卒。

     思全以醫術進。

    平資謙。

    驟登宰輔。

    自以起自寒微。

    位極寵溢。

    固請緻仕。

    許之。

    賜甲第一區。

    謚莊景。

     冬十月。

    改試法。

     貢院奏。

    範仲淹雲。

    先策論觀其大要。

    次詩賦觀其全才。

    以大要定其去留。

    以全才升其等級。

    斯擇士之本。

    緻理之基也。

    我朝製述業。

    於第三塲。

    疊試策論之。

    無着韻偶對者。

    因此。

    詩賦學漸爲衰弊。

    今後。

    初塲試經義。

    二塲論策相遞。

    三塲詩賦。

    永爲格式。

     十一月。

    王親饗耆老。

     庚申十八年春二月。

    侍中緻仕金若溫卒。

     若溫。

    良鑑之子。

    性恭儉廉靜。

    未甞以富貴驕人。

    李資謙當國。

    士之喜利者爭附之。

    若溫與資謙。

    爲堂兄弟而不相比。

    世多守其正。

    謚思靖。

     夏四月。

    以李仲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有事于太廟。

    加上九廟尊謚。

    赦。

     又遣使十二陵。

    加上大王王後尊謚。

     秋七月。

    罷執奏官。

    減內侍別監。

     宰臣金富軾,任元敱,李仲,崔溱。

    與省郞崔梓,鄭襲明等。

    上書言時弊十餘條。

    伏閤三日。

    皆不報。

    梓等乞罷不出。

    王乃罷執奏官。

    減諸處內侍別監及內侍院別庫等。

    令視事。

    獨襲明以所言不盡從。

    不起。

    右常侍崔灌。

    獨不預上書。

    供職如常。

    識者鄙之。

    襲明。

    延日縣人。

    倜儻奇偉。

    力學能文。

    甞刻燭賦石竹花詩。

    〈詩曰。

    世愛牧丹幼。

    栽培滿院中。

    誰知荒草野。

    亦有好花?。

    色透村塘月。

    香傳隴樹風。

    地偏公子少。

    嬌態屬田翁。

    〉有大閽誦之。

    睿宗驚曰。

    非狗監。

    何以知相如之尙在耶。

    卽令補玉堂。

    人謂四十字媒。

     辛酉十九年春正月。

    太子冠。

    ○夏四月。

    遣使如金。

     先是。

    金告受尊號改元。

    遣使賀之。

    金以農時不納。

    至秋再遣之。

     十二月。

    以任元敱,李仲。

    爲門下侍郞。

    崔溱爲中書侍郞。

    並同平章事。

    金仁揆爲參知政事。

     仁揆。

    景庸之子。

    坐與資謙連姻。

    貶知春州。

    旣而召還。

    爲人寬厚。

    不臧否人物。

    優遊不斷。

    但保祿位而已。

     壬戌二十年春三月。

    侍中金富軾緻仕。

     富軾三上表乞緻仕。

    許之。

    加賜同德贊化功臣號。

    詔曰。

    卿年雖高。

    有大議論。

    當與聞。

     夏四月。

    以任元敱判尙書吏部事。

     元敱銓注甚公。

    時人比之山濤。

     五月。

    金遣使冊王。

     爲儀同三司上柱國高麗王。

    仍賜冠冕章服珪印象輅等物。

    故事受冊。

    必於南郊。

    至是。

    因金使指揮。

    始於王宮頒詔。

    王自事金以後。

    詞臣應製。

    或指北朝爲胡狄。

    則瞿然曰。

    安有臣事大國。

    而慢稱如是。

    遂能世結歡盟。

    邊境無虞。

     秋七月。

    始行金年號。

    ○冬十月。

    遣使如金。

    謝冊命。

     癸亥二十一年春正月己醜朔。

    日食。

    ○夏四月。

    納宗室女爲太子妃。

    稱金氏。

     江陵公溫之女也。

    從外姓。

    稱金氏。

     五月。

    延德宮火。

    ○秋九月。

    天狗墜。

    ○十二月。

    崔滋盛卒。

     滋盛以平章緻仕卒。

    剛敏。

    所歷有能聲。

    然附於資謙。

    爲淸議所貶。

     甲子二十二年春正月。

    祀圓丘。

    ○親耕籍田。

    赦。

    ○二月。

    詔復民孝弟力田者。

    ○復授拓俊京檢校戶部尙書。

    俊京尋死。

     王下制曰。

    俊京雖失爲臣之節。

    亦有衛社之功。

    可授朝奉大夫檢校戶部尙書。

    數旬。

    俊京疽發背。

    死于谷州。

     夏五月。

    以金敦中爲侍中。

     敦中。

    富軾之子也。

    是年登及第第二。

    王欲慰其父意。

    陞第一。

    因屬內侍。

    敦中年少氣銳。

    後因宮庭儺禮。

    以燭燃牽龍鄭仲夫髯。

    仲夫手搏辱之。

    富軾怒白王。

    縛栲仲夫。

    然王異仲夫爲人。

    乃令逃免。

    世謂庚癸之禍兆於此。

    仲夫。

    海州人。

    方瞳廣顙。

    白晳美髯。

    身長七尺餘。

    崔弘宰見而異之。

    充控鶴禁軍。

    崔氏曰。

    敦中燭仲夫髯。

    以啓武臣叛亂之心。

    韓賴批紹膺頰。

    促成武夫簒殺之禍。

    小人之能亡國敗家如是。

    何可不遠之哉。

     冬十月。

    親饗耆老。

     賜孝順節義鱞寡孤獨廢疾有差。

    王行視孝子。

    親問行實。

    感惻出涕。

     十二月。

    遣使如金。

     王聞金主幸東京。

    遣使朝聘。

    又進方物。

     乙醜二十三年春二月。

    樞密副使樸挺蕤卒。

     挺蕤性寬弘明敏。

    出入臺諫二十餘年。

    論議務擧大綱。

    不爲苛細。

    謚忠質。

     夏五月。

    政堂文學李之氐卒。

     之氐風標英雅。

    秉心寬厚。

    文章才學。

    爲一時傑。

    當資謙之當國。

    之氐以戚屬。

    獨不親附。

    久爲資謙所黜。

    及妙淸,白壽翰之惑王也。

    之氐亦痛斥之。

    立朝始終可觀。

    然吝於家財。

    僮僕橫肆盜劫。

    不能檢制。

    爲時所譏。

    謚文正。

     六月乙亥朔。

    日食。

    ○金橫宣使來。

     自此以後。

    橫宣使頻來。

    如遼舊例。

     秋七月。

    北界西海蝗。

     太史奏。

    今蝗蟲四起。

    此乃國多邪人。

    朝無忠臣。

    宜擧有道。

    以弭其災。

     八月。

    參知政事金正純卒。

     正純天資勇悍。

    尙氣任俠。

    善射禦。

    常語人曰。

    男兒當立邊功。

    以取名位。

    安能欝悒苟活裡閭間哉。

    睿宗之征女眞也。

    自請從軍。

    多戰功。

    然不好學問。

    專事侈靡。

    爲世所輕。

    謚忠襄。

     冬十二月。

    天有聲如雷。

     丁巳立春夜。

    天有聲如雷。

    太史占曰。

    立春天鳴。

    至尊憂且驚。

     金富軾撰進三國史記。

     三國鼎立。

    各置國史。

    掌記時事。

    而屢經兵燹。

    典籍無存。

    古記文字。

    蕪拙荒怪。

    多不可信。

    王命富軾。

    撰三國史。

    富軾採古記及新羅遺籍。

    兼採漢唐諸史。

    倣馬遷史記。

    凡五十卷。

    名之曰三國史記。

    至是獻之。

    王奬諭賜花酒。

    權氏曰。

    金富軾三國史。

    方言俚語。

    未能盡革。

    筆削凡例。

    未盡合宜。

    簡秩繁多。

    辭語重複。

    觀者病焉。

    徐氏〈居正〉曰。

    三國史掇拾通鑑,三國志,南北史,隋,唐書。

    爲傳記。

    已非傳信之書。

    至於記事。

    每引所出之書。

    尤非作史之體。

     以崔溱爲門下侍郞。

    韓惟忠爲中書侍郞並同平章事。

     惟忠以勤儉正直。

    見重於時。

     丙寅二十四年春正月。

    王有疾。

     壬午。

    王宴金賀生辰使於大觀殿。

    遂不豫。

    蔔曰。

    資謙爲祟。

    遣人徙置資謙妻子於仁州。

    巫言拓俊京爲祟。

    復追復俊京門下侍郞。

    召其子孫官之。

    又以巫言。

    決金堤郡新築碧骨堤。

    崔氏曰。

    原始反終。

    故知死生之說。

    仁宗惑之巫蔔妖妄之說。

    求媚於已死之逆鬼。

    欲活須臾之命。

    其不達死生之理。

    甚矣。

    〈按。

    仁宗聽巫言。

    決碧骨堤。

    噫。

    土穀。

    民命所繫。

    因其末疾。

    棄生靈之大利。

    天其保佑也哉。

    仁宗可謂不知天命矣。

    〉 二月。

    王薨。

    太子晛卽位。

     甲子。

    王疾大漸。

    傳位于太子。

    丁卯。

    薨于保和殿。

    在位二十四年。

    壽三十八。

    太子卽位於大觀殿。

    是爲毅宗。

    初。

    王以太子輕佻。

    不克負荷。

    王後任氏。

    亦愛次子晧。

    將有廢立之擧。

    侍讀鄭襲明。

    盡心調護。

    故得不廢。

    王之不豫也。

    謂太子曰。

    汝治國。

    當用鄭襲明之言。

    王自少多才藝。

    曉音律善書畫。

    手不釋卷。

    性又儉約。

    寢席無黃紬之緣。

    寢衣無綾錦之餙。

    初年。

    宦寺及內僚甚多。

    每黜以微事。

    不復補。

    至末年。

    不過數人。

    日再視事。

    或奏事者稽遲。

    必使小臣趣之。

    專以德惠安民。

    謚恭孝。

    廟號仁宗。

    使臣金莘夫曰。

    仁宗天性。

    一於慈愛。

    優遊不斷。

    是以。

    典刑未定於丙午之逆類。

    處置不均於西京之叛民。

    深信浮屠。

    增益生民之害。

    惜哉。

    不喜遊宴。

    減省宦寺。

    恭儉以飭身。

    誠敬以交隣。

    雖古帝王。

    何以加焉。

     三月。

    葬長陵。

     十八日而葬。

     尊王後任氏。

    爲王太後。

     殿曰厚德。

    府曰善慶。

    置官屬。

     夏四月。

    以任元敱爲侍中。

    封定安侯。

    ○赦。

    ○秋九月。

    王幸外帝釋院。

     自是。

    遊幸寺院。

    殆無虗月。

    不可勝紀。

     冬十月。

    金遣使吊祭。

    ○十二月。

    翰林學士權適卒。

     適以文翰爲任。

    嘗爲諫官。

    與尹彥頤,鄭知常等。

    常論時政得失。

    仁宗嘉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