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裔以水軍帥賤。

    不足威敵。

    解建侍中。

    復領水軍。

    就貞州浦口。

    理戰艦七十艘。

    載兵士二千。

    往羅州。

    百濟及海上草竊。

    皆懾伏莫敢動。

    建還告舟楫之利應變之宜。

    裔喜謂左右曰。

    我諸將中。

    誰可比王將軍者乎。

    以建爲百船將軍。

    ○裔改元政開。

     乙亥四年〈甄萱二十四年。

    弓裔十五年。

    〉夏六月。

    槧浦水與東海水相擊。

    〈浦一名吐隻河。

    今興海之曲江。

    〉 浪高二十丈許。

    三日而止。

     弓裔殺其妻康氏及其二子。

     裔誣搆叛罪。

    日殺百數。

    將相遇害者十八九。

    斧壤鐵圓之人。

    不勝其毒。

    自雲得彌勒觀心法。

    能知婦人陰私。

    遂鍛造三尺鐵杵。

    有欲殺者。

    輒熱之。

    以撞其陰。

    由是。

    士女股栗。

    怨憤日甚。

    夫人康氏。

    以裔多行非法。

    正色諫之。

    裔惡之曰。

    汝與他人奸。

    何也。

    康氏曰。

    安有此事。

    弓裔曰。

    我以神通觀之。

    以烈火燒鐵杵。

    撞其陰。

    煙出口鼻而死。

    幷殺其兩兒。

     弓裔遣王建。

    廵撫羅州。

     裔?虐日甚一日。

    急召建。

    怒目熟視曰。

    卿昨夜聚衆謀叛何。

    建顔色自若曰。

    烏有是哉。

    裔曰。

    卿莫紿我。

    我能觀心。

    我將入定以觀。

    乃合眼負手。

    仰天良久。

    時掌奏崔凝在側。

    佯墜筆。

    下庭取之。

    微語建曰。

    不服則危。

    建乃悟曰。

    臣實謀叛。

    罪當死。

    裔大笑曰。

    卿可謂直也。

    卽以金鞍賜之曰。

    勿復誑我。

    遂以步將康瑄詰黑湘金材瑗等副。

    建增治船舸百餘艘。

    大船各方十六步。

    上起樓櫓。

    可以馳馬。

    領軍三千。

    載糧往羅州。

    時南方饑饉。

    草竊蜂起。

    建盡心救恤。

    賴以全活。

    〈芝峯類說。

    鐵原有古塚。

    相傳苜蓿政丞墓。

    故老雲。

    弓裔時宰相段起明者。

    見裔無道。

    托疾不仕。

    號苜蓿軒。

    蓋其墓也。

    〉 冬十月。

    遣使契丹。

    〈續通考補。

    〉 丙子五年〈甄萱二十五年。

    弓裔十六年。

    〉秋八月。

    甄萱冦大耶城。

    不克。

    ○冬十月。

    地震。

     丁醜六年〈景明王元年。

    甄萱二十六年。

    弓裔十七年。

    〉秋七月。

    王薨。

    太子昇英卽位。

     王在位六年。

    謚曰神德。

    太子立。

    是爲景明王。

     葬神德王于竹城。

    ○八月。

    以弟魏膺爲上大等。

    裕廉爲侍中。

     戊寅景明王二年〈甄萱二十七年。

    弓裔十八年○高麗太祖神聖王王建元年○是歲弓裔亡〉春二月。

    一吉飡玄昇。

    謀叛伏誅。

    ○弓裔遣使如吳。

     裔遣佐良尉金立奇。

    如吳。

    〈資治通鑑補○按資鑑雲。

    天祐初。

    高麗石窟寺眇僧躬乂。

    聚衆據開州。

    稱王。

    號泰封國。

    至是。

    遣立奇。

    入貢于吳。

    〉 夏六月。

    泰封將王建稱王。

    國號高麗。

    弓裔走死。

     弓裔多疑急怒。

    無辜受戮者相繼。

    人人不能自保。

    王建威德日盛。

    豪傑歸心。

    是年三月。

    唐商客王昌瑾。

    得古鏡。

    日光斜映。

    隱隱有細字可讀。

    其畧曰。

    三水中四維下。

    上帝降子於辰馬。

    先操鷄後搏鴨。

    又曰。

    二龍見。

    一則藏身靑木中。

    一則現形黑金東。

    凡一百四十七字。

    昌瑾以爲非常。

    獻于裔。

    裔令文人宋含弘白卓許原等解之。

    三人相謂曰。

    辰馬。

    辰韓馬韓也。

    靑木。

    松也。

    謂松嶽郡人以龍爲名者之子孫。

    可以爲君也。

    其王侍中之謂歟。

    黑金。

    鐵也。

    今鐵圓也。

    主上興於此滅於此之驗也。

    先操鷄後搏鴨者。

    侍中先得鷄林。

    後收鴨綠之意也。

    今王猜忌嗜殺。

    若告以實。

    侍中必遇害。

    吾輩亦且不免矣。

    乃詭辭告之。

    六月乙卯。

    騎將洪儒裵玄慶申崇謙蔔智謙等密謀。

    夜詣建第。

    謂建曰。

    自三韓分裂。

    群盜競起。

    今王奮臂大呼。

    遂夷滅草冦。

    三分遼左。

    據有太半。

    立國定都。

    將二紀餘。

    今不克終。

    縱虐太甚。

    淫刑以逞。

    殺妻戮子。

    誅夷臣僚。

    民墜塗炭。

    疾之如讎。

    桀紂之惡。

    無以加也。

    廢昏立明。

    天下之大義。

    請公行殷周之事。

    建作色拒之曰。

    吾以忠義自許。

    王雖暴亂。

    安敢有貳心。

    以臣伐君。

    斯謂革命。

    予實不德。

    敢效湯武之事乎。

    恐後世以爲口實。

    儒等曰。

    時難遭而易失。

    天與不取。

    反受其咎。

    今政亂國危。

    民受毒痡。

    且權位重者。

    幷遭虐殺。

    今德望未有居公右者。

    衆情所以望公也。

    況王昌瑾鏡文如彼。

    豈可雌伏。

    取死於獨夫之手乎。

    公若不從。

    吾等死無日矣。

    洪儒等之來見。

    夫人柳氏在側。

    使之園中摘瓜。

    柳氏佯出還入。

    聞其議。

    遽從帳中。

    出謂建曰。

    擧義伐虐。

    自古以然。

    今聞衆議。

    妾猶奮發。

    況大丈夫乎。

    今群心忽變。

    天意有歸矣。

    手提甲領以被之。

    於是。

    諸將擁而出。

    丙辰黎明。

    坐於積穀上。

    行君臣禮。

    令人馳呼曰。

    王公已擧義旗矣。

    於是。

    奔走來赴者。

    不可勝記。

    先至宮門。

    皷譟以待者。

    亦萬餘人。

    裔聞變驚駭曰。

    王公得之。

    吾事已矣。

    以微服。

    出自北門亡去。

    內人淸宮以迎建。

    遂卽位於布政殿。

    國號高麗。

    改元天授。

    詔曰。

    前王以酷暴禦衆。

    以姦回爲至道。

    以威侮爲要術。

    徭煩賦重。

    人耗土虛。

    勞役不止。

    ?讟遂興。

    神怒人?。

    荒墜厥緖。

    可不戒乎。

    朕資群公推戴。

    登臨九五。

    移風易俗。

    鹹與惟新。

    君臣諧魚水之歡。

    河海協晏淸之慶。

    群臣謝拜曰。

    遭遇聖明。

    敢不竭力。

    裔遁于巖谷。

    飢甚。

    截麥穗而食。

    尋爲斧壤民所殺。

    裔起兵二十八年而亡。

    崔氏曰。

    弓裔以新羅遺孽。

    見棄宗國。

    托身緇流。

    倔起群盜之中。

    竊據黑壤。

    建國稱元。

    奄有三韓之二。

    然性本兇惡。

    好殺不已。

    戕害妻子。

    屠戮公卿。

    生靈盡爲魚肉。

    天壓穢德。

    假手于麗。

    奔竄以死。

    嗚呼。

    自我得而自我失之。

    尙誰咎哉。

    〈按。

    麗祖之於弓裔。

    初非君臣。

    俱是羅民。

    乘亂烏合。

    一時相投者也。

    當賊裔稔惡之日。

    民?天怒。

    而王三鎭錦城。

    威德已著。

    宜暴其讎宗國斬父像。

    毒民肆虐之罪。

    翊戴羅室。

    皷行而北。

    則大義明而王業成矣。

    計不出此。

    半夜擧事。

    蒼黃登位。

    擧動草草。

    爲後世口實。

    惜哉。

    ○資治通鑑曰。

    大封王躬乂。

    性殘忍。

    海軍統帥王建。

    殺之自立。

    復稱高麗王。

    以開州爲東京。

    平壤爲西京。

    建儉約寬厚。

    國人安之。

    〉 高麗赦靑州囚徒。

     戊午。

    麗王謂韓粲聡逸曰。

    泰封主。

    以靑州沃饒。

    人多豪傑。

    恐其爲變。

    將欲殲之。

    乃召軍人尹全愛堅等八十餘人。

    俱以非辜。

    械繫在道。

    卿其亟往。

    放還田裡。

     高麗將軍桓宣吉。

    作亂伏誅。

     宣吉與弟香寔。

    俱有翊戴之功。

    麗王委以腹心。

    爲馬軍將軍。

    使宿衛。

    其妻謂曰。

    子才力過人。

    士卒服從。

    又有大功而政柄在人。

    可不懊乎。

    宣吉心然之。

    遂陰結兵士。

    伺隙爲變。

    馬軍將蔔智謙。

    知之密告。

    王以形跡未著不納。

    庚申。

    王坐殿上。

    與學士議國政。

    宣吉與其黨五十餘人。

    突入直犯。

    王杖策而立。

    厲聲叱之曰。

    朕雖以汝輩之力至此。

    天命已定。

    汝敢爾耶。

    宣吉見王辭色自若。

    疑有伏。

    走出。

    衛士追殺之。

    香寔亦死。

     高麗以金行濤爲廣評侍中。

    百官除拜有差。

     辛酉。

    高麗王詔曰。

    設官分職。

    任能之道斯存。

    利俗安民。

    選賢之務是急。

    內外庶僚。

    並稱其職。

    則匪獨今時之緻理。

    足貽後代之可稱。

    勉務精選。

    鹹使僉諧。

    遂以金行濤爲廣評侍中。

    黔剛爲內奉令。

    林明弼爲徇軍部令。

    林曦爲兵部令。

    陳原爲倉部令。

    閻長爲義刑臺令。

    歸評爲都航使令。

    孫逈爲物藏省令。

    秦勁爲內泉部令。

    秦靖爲珍閤省令。

    是皆禀性端方。

    處事平允者也。

    林積璵權寔等十四人。

    爲侍郞及諸卿。

    是皆夙達事務。

    淸謹可稱者也。

    康允珩國鉉等七人。

    爲郞中監史。

    其餘司省。

    各置郞史。

    用備員數。

    一無所缺。

    蓋開國之初。

    妙簡賢材。

    以諧庶務也。

     高麗以騎卒泰評。

    爲徇軍郞中。

    隱士樸儒。

    參斷國政。

     評博涉書史。

    明習吏事。

    初爲塩州賊帥柳矜順記室。

    裔破矜順。

    評乃降。

    裔怒其久不服。

    乃屬卒伍。

    至是。

    擢授徇軍郞中。

    隱士樸儒。

    性質直。

    通經史。

    仕裔爲東宮記室。

    見政亂。

    出家隱山谷。

    聞王卽位。

    來見。

    王喜曰。

    緻理之道。

    惟在求賢。

    今卿之來。

    如得傅巖渭濱之士。

    乃賜冠帶。

    令管機要。

    賜姓王氏。

    時麗王拔擢賢能。

    不吝爵賞。

    人心悅服。

     高麗。

    誅弓裔佞臣宗偘狄鐵。

     二人。

    俱以巧言得幸。

    弓裔好行浸潤。

    多陷良善。

    故誅之。

     高麗以能梵爲審穀使。

     弓裔時所斂內莊。

    及東宮食邑。

    積穀多朽損。

    高麗王詔曰。

    爲國務節儉。

    民富倉實。

    雖有水旱饑饉。

    不能爲患。

    乃以內奉郞能梵。

    爲審穀使。

     高麗令官制。

    悉從新羅。

     詔曰。

    乘機革制。

    正謬是詳。

    導俗訓民。

    號令必愼。

    前主以新羅堦官郡邑之號鄙野。

    改爲新制。

    民不習知。

    以至惑亂。

    今悉從羅制。

    其名義易知者。

    從新制。

     高麗將軍伊昕巖。

    謀反伏誅。

     昕巖。

    業弓馬無他才。

    事弓裔以鉤距見任。

    襲取熊州鎭之。

    聞麗王卽位。

    不召自至。

    熊州復爲百濟所有。

    義刑臺令閻萇。

    告其陰謀。

    麗王以叛形未露。

    令萇伺之。

    昕巖妻桓氏至廁。

    謂其無人。

    長籲曰。

    吾夫事若不諧。

    則吾受禍矣。

    言訖而入。

    遂以狀聞。

    下昕巖獄。

    具伏。

    王親讓之曰。

    汝素蓄兇心。

    自陷刑辟。

    法者天下之公也。

    不可私撓。

    斬於市。

    籍其家。

    不問黨與。

     秋七月。

    高麗定租稅征賦法。

     高麗王謂有司曰。

    泰封主以民從欲。

    惟事聚斂。

    一頃之田。

    租稅六石。

    管驛之戶。

    賦絲三束。

    遂使百姓。

    輟耕廢織。

    怨苦流亡。

    自今租稅征賦。

    宜用舊法。

    趙氏浚曰。

    太祖龍興。

    卽位三十四日。

    迎見群臣。

    慨然歎曰。

    近世暴斂。

    民不聊生。

    予甚悶之。

    自今租稅征賦。

    宜用什一。

    以田一負。

    出租三升。

    以爲恒例。

    當是時。

    群?角逐。

    財用方急。

    而太祖後戰功先恤民。

    卽天地生物之心。

    而堯舜文武之仁政也。

    〈僿說曰。

    麗祖不堦尺寸。

    統合三韓。

    其功烈所就。

    如是之敏速。

    都由於知本而勇行也。

    苟非三十四日之政。

    雖以智計之深威名之壯。

    必不能到手無滯。

    從心所欲。

    若是之快活也。

    宋祖初定天下。

    定是得猛士守四方之會。

    而宴紫雲樓。

    首以藩侯之不能撫養愚民爲憂。

    識者謂國祚靈長。

    固結民心。

    紫雲樓語。

    有以基之。

    濟世之君。

    得志一揆。

    皆可表以示後。

    〉 朔方鶻巖城帥尹瑄。

    降高麗。

     瑄。

    塩州人。

    沉勇善鞱鈐。

    弓裔末。

    避禍走北邊。

    有衆二千餘人。

    居鶻巖城。

    召黑水蕃。

    侵害邊郡。

    至是。

    聞麗王遣使招諭。

    乃來降。

    北邊以安。

     高麗論功行賞。

     麗王詔曰。

    朕出自側微。

    才識庸下。

    誠資群望。

    克踐洪基。

    宜行賞賚。

    以奬勳勞。

    其以洪儒,裵玄慶,申崇謙,蔔智謙。

    爲第一等。

    堅權,能寔,權愼,廉湘,金樂,連珠,麻煖。

    爲第二等。

    第三等二千餘人。

    賞賜有差。

    朕與公等。

    欲救生民。

    未能終守臣節。

    以此爲功。

    豈無慚德。

    然而有功不賞。

    無以勸將來。

    故有今日之賞。

    公等明知朕意。

     高麗贖民自鬻爲人奴婢者。

     弓裔營立宮室。

    百姓困於土木。

    加以飢疫。

    道殣相望。

    一匹細布直米五升。

    民賣身鬻子。

    爲人奴婢。

    王令所在錄聞。

    得一千餘人。

    出內庫布帛。

    贖還之。

     高麗免民三年租役。

    大赦。

     高麗王詔曰。

    漢高祖收項氏之亂。

    減征賦之數。

    周武王黜殷紂之虐。

    乃發粟散財。

    以給貧民。

    蓋爲亂政日久。

    人不樂生故也。

    朕承前王之圮運。

    苟不蠲租稅勸農桑。

    何以臻家給人足。

    其免民三年田租。

    流離者歸田裡。

    仍大赦。

     八月。

    高麗分遣使者。

    諭諸道賊。

     高麗初興。

    諸道冦賊。

    或搆邊患。

    分遣單使。

    重弊卑辭。

    以示惠和之意。

    歸附者果衆。

     甄萱遣使。

    聘高麗。

     麗王卽位之初。

    威德漸遠。

    萱遣一吉飡閔郃。

    賀卽位。

    麗王使人迎于甘彌縣。

    〈今未詳。

    〉厚禮遣之。

     高麗以金行濤爲東南道招討使。

     時高麗大臣。

    多內叛。

    熊運〈運州今洪州。

    麗初稱運州。

    〉等十餘郡縣。

    復歸附甄萱。

    命行濤爲東南道招討使。

    知仁州〈後改牙州。

    今牙山。

    〉諸軍事。

     九月。

    高麗以具鎭爲羅州道大行臺侍中。

     鎭辭以久勞。

    不肯行。

    王不悅。

    謂劉權說曰。

    昔予歷試險阻。

    未甞告勞者。

    實懼威也。

    今鎭不行可乎。

    對曰。

    賞以勸善。

    罰以懲惡。

    宜加嚴刑。

    以戒群下。

    王然之。

    鎭懼遂行。

     高麗遣將軍能植。

    出鎭西原。

     初。

    麗王以西原多變詐。

    遣人覘之。

    還奏無他。

    本州領軍將軍堅金等來見。

    王賜物有差。

    堅金言。

    本州人金勤謙等在京都者。

    其心異同。

    去此數人。

    可無患矣。

    王曰。

    朕心存止殺。

    有罪尙欲原之。

    況此數人。

    有宣力之功。

    欲得一州而殺忠賢。

    朕不爲也。

    堅金慙懼而退。

    旣而王謂堅金曰。

    今雖不從爾言。

    深嘉爾忠。

    可早歸以安衆心。

    堅金曰。

    臣誓赤心報國。

    然一州之人。

    人各有心。

    終恐難制。

    請遣官軍。

    以爲聲援。

    王然之。

    遣馬軍將軍洪儒庾黔弼。

    以兵千五百。

    鎭降州〈後改鎭州。

    今鎭川。

    〉備之。

    後聞西原。

    密與百濟通好將叛。

    王遣能植。

    將兵鎭撫。

    州人不克叛。

    後州帥陳瑄叛誅。

    州人首鼠順逆。

    訛言屢興。

    王親幸慰撫。

    遂城之。

     高麗柳問律朱瑄劼。

    有罪徙邊。

     時尙州賊帥阿慈介。

    遣使來附。

    王命備儀迎之。

    習儀於毬庭。

    廣評郞柳問律。

    與直省官朱瑄劼爭列。

    王曰。

    讓爲禮宗。

    敬乃德本。

    今接賓以禮。

    將觀厥成。

    而二人爭列。

    豈敬愼者乎。

    宜幷徙邊。

     高麗以王式廉。

    出鎭平壤。

     平壤故都。

    荒廢已久。

    蕃人遊獵侵掠。

    麗王分黃鳳海白塩諸州〈麗初。

    以新羅之取城郡爲黃州。

    棲巖郡爲鳳州。

    今鳳山。

    瀑池郡爲海州。

    雊澤縣爲白州。

    今白川。

    海臯郡爲塩州。

    今延安。

    按。

    此時高麗新建。

    未暇改革。

    疑皆弓裔所定。

    而史無所傳。

    他多此例。

    〉人戶以實之。

    爲大都護。

    以式廉守之。

    式廉。

    王之堂弟也。

    忠勇勤恪。

    久鎭平壤。

    常以衛社稷拓封疆。

    爲己任。

     高麗以柳陟良爲廣評侍郞。

     革命之際。

    群僚倉卒散走。

    陟良爲珍閣省卿。

    獨不離本省。

    所典倉庫。

    無所亡失。

    故有是命。

     冬十一月。

    高麗設八關會。

     自新羅眞興以來。

    歷世至弓裔。

    每歲仲冬。

    大設八關會。

    以祈福。

    至是。

    有司乞遵其制。

    王從之。

    遂於闕庭。

    置輪燈一所。

    香燈旁列。

    滿地光明徹夜。

    又倣新羅花郞。

    選良家子四人。

    披霓衣列舞于庭。

    又結兩綵棚。

    各高五丈餘。

    狀若蓮臺。

    望之縹緲。

    呈百戱歌舞於前。

    其四仙樂府龍鳳象馬車船。

    皆新羅故事。

    百官皆袍笏行禮。

    觀者傾都。

    晝夜樂焉。

    王禦儀鳳樓觀之。

    名爲供佛樂神之會。

    歲以爲常。

    崔氏曰。

    麗祖謂得國資諸佛之衛護。

    燃燈以事佛。

    八關以事天靈五嶽山川龍神。

    以之定朝儀。

    爲國家大事。

    夫創業垂統之君。

    貽厥孫謀。

    以燕翼子。

    是豈貽燕之謀乎。

    終麗之世。

    以仲冬爲八關月。

    君臣同樂。

    豈特有戾於帝王之戒。

    亦非佛氏持戒之本意也。

     甄萱遣使如吳越。

    吳越授萱中大夫。

     己卯三年〈甄萱二十八年高麗太祖二年〉春正月。

    高麗徙都松嶽。

     麗王定都于松嶽之陽。

    陞爲開州。

    刱宮闕立市廛。

    辨坊裡分五部。

    改鐵圓爲東州。

     天王寺壁。

    畫狗有聲。

     聲若吠犬。

    走出庭中。

     高麗定官制。

    置六衛。

     初。

    弓裔以新羅階官郡邑之號鄙野。

    故爲新制。

    民不習知。

    以至惑亂。

    麗王卽位。

    悉從羅舊。

    其名義易知者。

    從新制。

    至是。

    置三省。

    曰內議廣評內奉。

    有侍中侍郞郞中員外郞六尙書。

    官曰選官兵官民官刑官禮官工官。

    有禦事侍郞郞中員外郞。

    又有九寺置六衛。

    曰左右神武興威金吾千牛監門。

    衛有三十八領。

    領各千人。

    每衛三萬八千人。

    上下相維。

    體統相屬。

    大抵襲唐府兵之制矣。

     三月。

    高麗創法王王輪等十寺于都內。

     創法王王輪等十寺于都內。

    兩京塔廟肖像之廢缺者。

    並令修葺。

    時麗王留意陰陽浮圖之術。

    參謀崔凝諫曰。

    傳雲當亂修文。

    以得人心。

    王者雖當軍旅之時。

    必修文德。

    未聞依浮圖陰陽。

    以成大業也。

    麗王曰。

    斯言。

    朕豈不知。

    然我國土俗好佛神。

    欲資福利。

    方今兵革未息。

    安危未決。

    朝夕棲遑。

    不知所措。

    唯思佛神陰助。

    山川靈應。

    倘有效於姑息。

    豈以此爲理國得民之大經乎。

    待亂定居安。

    方可以移風俗美敎化也。

    兪氏〈棨〉曰。

    麗祖立國屬耳。

    規模制作。

    固多未遑。

    而十寺之創。

    在立廟定社之前。

    何其先後之倒置也。

    麗祖非但不能革羅季佞佛之弊。

    亦效尤而甚者也。

    後世子孫。

    崇奉信惑。

    不足深責。

    此麗氏所以每欲變而不免於夷也。

     高麗追封三代。

     曾祖爲國祖元德大王。

    妃爲貞和王後。

    祖爲懿祖景康大王。

    妃爲元昌王後。

    考隆爲世祖威武大王。

    妃韓氏爲威肅王後。

    李氏〈齊賢〉曰。

    金寬毅〈作編年通錄〉雲。

    聖骨將軍虎景生康忠。

    康忠生寶育。

    是爲國祖元德大王。

    寶育女〈辰義〉配唐貴姓。

    〈唐肅宗後人。

    定以爲唐宣宗。

    〉生懿祖。

    〈作帝建。

    〉懿祖生世祖。

    〈龍建後改隆。

    〉世祖生太祖。

    如其所言。

    唐貴姓者。

    於懿祖爲皇考。

    而寶育。

    皇考之舅也。

    而稱爲國祖何也。

    又言太祖追王曾祖母。

    爲貞和王後。

    曾祖母之父寶育。

    爲元德大王雲。

    畧曾祖而書曾祖母之父。

    謂之三代祖考可乎。

    按。

    王氏宗族記雲。

    國祖。

    太祖之曾祖也。

    貞和其妃也。

    聖源錄雲。

    寶育。

    元德之外祖也。

    以此觀之。

    元德是唐貴姓之子。

    而於懿祖爲考也。

    貞和。

    是寶育之外孫婦。

    而於懿祖爲妣也。

    寬毅雲。

    懿祖得龍王之女。

    按。

    聖源錄雲。

    昕康大王〈卽懿祖〉之妻龍女者。

    平州人豆恩坫角幹之女。

    則與寬毅所記異矣。

    寬毅雲。

    道詵見世祖松嶽南第曰。

    種穄之田而種麻也。

    穄之與王。

    方言相類。

    故太祖因姓王氏。

    父在而子改其姓。

    天下豈有是理。

    嗚呼。

    其謂我太祖爲之乎。

    且太祖逮世祖。

    仕弓裔。

    裔多疑忌。

    太祖無故以王爲姓。

    豈非取禍之道乎。

    按宗族記。

    國祖姓王氏。

    然則非至太祖始姓王也。

    又雲。

    懿祖世祖諱下字。

    與太祖諱同。

    以國初俗尙淳樸。

    意其或然。

    太祖創業垂統。

    動法前王。

    寧有不得已而恬於非禮之名乎。

    竊謂。

    新羅之時。

    例以幹連其名而呼之。

    蓋相尊之辭也。

    懿祖世祖諱下字。

    亦與幹聲相近。

    乃相尊之辭。

    非其名也。

    太祖適以此字爲名。

    好事者。

    遂附會而爲之說曰。

    三世一名。

    必王三韓。

    蓋不足信也。

    鄭氏〈麟趾〉曰。

    太祖實錄。

    乃政堂文學黃周亮所撰也。

    周亮仕太祖孫顯宗朝。

    太祖時事。

    耳目所及。

    其於追贈。

    據實書之。

    以貞和爲國祖之配。

    以爲三代。

    而略無一語及於世傳之說。

    寬毅。

    毅宗時微官。

    去太祖二百六十餘年。

    豈可捨當時實錄。

    而信後代無稽雜出之書耶。

    李齊賢一代名儒。

    豈無所見。

    而輕議時君世系乎。

     冬十月。

    高麗城平壤。

    改號西京。

     庚辰四年〈甄萱二十九年。

    高麗太祖三年。

    〉春正月。

    遣使高麗。

     時道路多梗。

    至是。

    王始遣使通好。

     康州守將閏?。

    叛降高麗。

    ○三月。

    高麗以庾黔弼。

    鎭鶻巖鎭。

     初。

    塩州人尹瑄。

    沈勇善鞱??。

    弓裔末。

    畏禍走北邊。

    聚衆二千餘人。

    居鶻巖城。

    召黑水蕃。

    爲邊害。

    及麗王卽位。

    卛衆來附。

    至是。

    命黔弼。

    卛開定軍三千。

    以行至鶻巖。

    於東山築大城以居。

    招集北蕃酋長三百餘人。

    饗之。

    乘醉脅之。

    皆服。

    遂遣使諸部曰。

    旣得爾酋長。

    宜來服。

    於是。

    諸部相卛來附者。

    千五百餘人。

    又歸被擄三千餘人。

    由是。

    威惠大行。

    北方晏然。

     秋九月。

    甄萱遣使聘高麗。

     獻孔雀扇及智異山竹箭。

     冬十月。

    甄萱入冦。

    王遣使求援于高麗。

    高麗君建救之。

    萱兵退。

     萱卛步騎一萬。

    攻陷大良〈今陜川〉仇史〈今屬慶州〉二郡。

    至進禮郡。

    〈在今金海府西三十五裡。

    一雲今錦山。

    非也。

    〉王遣阿飡金律。

    求援于高麗。

    麗王遣兵救之。

    萱聞之引退。

    始與高麗有隙。

     高麗君建。

    遣其將樸守卿。

    入衛王都。

     甄萱數入冦。

    麗王命守卿爲將軍。

    往鎭之。

    守卿性勇烈多權智。

    値萱再至。

    輒以奇計敗之。

     高麗君建撫北界。

     時北界數爲狄人所侵。

    反復可虞。

    王親幸鎭撫之。

     辛巳五年〈甄萱三十年高麗太祖四年〉春正月。

    遣使高麗。

     金律又奉使來。

    麗王問曰。

    聞新羅有三寶丈六像九層?聖帝帶也。

    不知聖帶猶存否。

    律不能對。

    麗王笑曰。

    卿爲貴臣。

    何不知國之大寶。

    律慚還告王。

    王問群臣。

    無能知者。

    時有黃龍寺僧。

    年過九十者。

    曰聖帶是眞平王所服。

    藏在南庫。

    其圍甚長。

    非常人所可束也。

    金氏曰。

    古者坐明堂。

    執傳國璽。

    列九鼎。

    眞若帝王之盛事者也。

    而韓公論之曰。

    歸天人之心。

    興太平之基。

    決非三器之所能也。

    竪三器而爲重者。

    其誇者之詞耶。

    況此新羅所謂三寶。

    亦出於人爲之侈而已。

    爲國家何須此耶。

    孟子曰。

    諸侯之寶三。

    土地人民政事。

    楚書曰。

    楚國無以爲寶。

    惟善以爲寶。

    若此者。

    行之於內。

    足以善一國。

    推之於外。

    足以澤四海。

    又何外物之足雲哉。

    太祖聞羅人之說。

    而問之耳。

    非以爲可尙者也。

    崔氏曰。

    甚矣。

    使事之難也。

    誦詩專對。

    不辱君命。

    如孔子所謂使乎使乎者。

    豈易得哉。

    今律之來聘。

    麗祖已失其問矣。

    若使律。

    稍有識見。

    有專對之才。

    當如楚王孫圉對趙鞅之問。

    明其主不寶玉而寶其賢。

    則麗祖必悔悟。

    愧謝之不暇矣。

    律曾不吐一言。

    愧赧而退。

    眞所謂碌碌庸人也哉。

     二月。

    靺鞨達姑部冦邊。

    高麗將堅權。

    邀擊殲之。

     靺鞨別部達姑衆百七十一人。

    入冦。

    道由朔庭郡。

    〈麗改登州。

    今安邊。

    〉高麗將軍堅權。

    時鎭朔州。

    〈今春川。

    〉卛騎邀擊大敗之。

    匹馬不還。

    王喜。

    遣使高麗。

    謝之。

     靺鞨黑水酋高子羅。

    卛衆附高麗。

     麗王兵威遠震。

    又廵北界。

    以鎭撫之。

    於是。

    靺鞨歸附者衆。

    高子羅卛百七十人。

    來投。

    是夏。

    阿於閒卛二百人。

    來歸。

     秋八月。

    蝗旱。

    ○冬十月。

    高麗君建如西京。

     高麗徙郡縣良家子弟。

    以實西京。

    置官吏築在城。

    〈在方言??也。

    〉凡六年而成。

    王每歲末廵行。

    以爲常。

     十二月。

    高麗立子武。

    爲正胤。

     初。

    麗王之出鎭羅州也。

    幸木浦居民吳氏女。

    生子武。

    至是。

    王欲立以爲嗣。

    以其母側微。

    恐不得立。

    乃以故笥盛柘黃袍。

    賜吳。

    吳以示大匡樸述煕。

    述煕知其意。

    請立爲正胤。

    王從之。

    正胤。

    卽太子也。

     壬午六年〈甄萱三十一年。

    高麗太祖五年。

    〉春二月。

    契丹遣使聘高麗。

    遺槖駞及氊。

    〈此契丹相通之始。

    〉○夏六月。

    下枝縣將軍元奉。

    叛降高麗。

    〈下枝縣。

    今安東之豊山縣。

    〉 元奉聞麗王威德。

    以城來降。

    王以其有歸順之功。

    陞縣爲順州。

    以元奉爲元尹。

     秋七月。

    溟州將軍順式。

    叛降高麗。

     自羣盜搶攘。

    新羅寢以微弱。

    命令不行。

    邊城守將。

    各擁兵據土。

    未有所屬。

    及麗王卽位。

    威信四著。

    於是。

    爭來歸附。

    順式守溟州。

    久不服。

    麗王患之。

    聞其父許越。

    爲僧在內院。

    遣往諭之。

    順式遂歸欵。

    賜姓王。

    給田宅。

    順式遣子宿衛。

    是後。

    眞寶城主洪術。

    命旨城〈今抱川〉將軍城達。

    碧珍郡〈今星州〉將軍良文等。

    相繼請降。

     癸未七年〈甄萱三十二年。

    高麗太祖六年。

    〉夏六月。

    高麗置五百羅漢像於嵩山寺。

     福府卿尹質。

    奉使如梁。

    及還。

    獻五百羅漢像。

    命置海州嵩山寺。

     秋七月。

    遣使如後唐。

     時冦賊縱橫。

    朝聘久絶。

    至是。

    遣倉部郞中金樂,錄事參軍金幼卿。

    朝後唐貢方物。

    唐主賜物有差。

    〈按。

    通考同光元年。

    新羅王金樸。

    遣使朝貢。

    〉 是歲。

    李存勖滅梁。

    國號唐。

     甲申八年〈景哀王元年○甄萱三十三年。

    高麗太祖七年。

    〉春正月。

    遣使如後唐。

    夏六月。

    復遣。

    ○秋七月。

    甄萱侵高麗。

     萱遣其子須彌康良劒等。

    發大耶聞韶〈今義城〉二城兵。

    攻高麗曹物郡。

    麗將哀宣王忠等。

    來救。

    哀宣戰死。

    郡人固守。

    須彌康失利而歸。

     八月。

    甄萱聘高麗。

    ○王薨。

    弟魏膺卽位。

     王當衰亂之運。

    境土日蹙。

    僅能繼嗣而已。

    至是薨。

    在位八年。

    謚曰景明。

    母弟魏膺卽位。

    是爲景哀王。

     葬景明王于黃福寺北。

    ○高麗遣使來吊祭。

     麗王聞王薨。

    擧哀設齋追福。

     九月。

    遣使聘高麗。

    ○王幸黃龍寺。

    設百高座。

    親行香。

    ○高麗創外帝釋院。

    ○冬十月。

    王祀神宮。

    赦。

    ○是歲。

    契丹擊渤海之遼東。

     時東北諸夷。

    皆役屬契丹。

    惟渤海未服。

    契丹謀入冦中國。

    恐渤海掎其後。

    乃先擊之。

    〈資治通鑑補。

    ○按。

    我仁廟丙子。

    淸人之東搶。

    亦用此意也。

    〉 乙酉景哀王二年〈甄萱三十四年。

    高麗太祖八年。

    〉秋九月。

    買曹城將能玄。

    叛降高麗。

    ○冬十月。

    高欝府將軍能文。

    叛降高麗。

    麗君建諭還之。

     麗王以高欝府〈今永川〉近王都。

    勞慰遣還。

    唯留其麾下盃近等。

     高麗君建。

    自將攻甄萱。

    萱納質乞和。

    許之。

     高麗以庾黔弼。

    爲征西大將軍。

    攻百濟燕山鎭。

    〈今燕歧。

    〉殺其將吉奐。

    又攻任存城。

    殺獲三千人。

    時麗王聞萱將北。

    遂自將而南。

    與萱戰於曹勿郡。

    部分三軍。

    萱兵銳甚。

    上軍將帝弓。

    中軍將王忠。

    戰不利。

    獨下軍將樸守卿。

    力戰得捷。

    麗王欲相持以老其師。

    旣而黔弼引兵來會。

    兵勢大振。

    萱懼乞和。

    許之。

    萱以外甥眞虎爲質。

    王亦以堂弟王信交質。

    以萱十年之長。

    稱爲尙父。

    王欲召萱至營論事。

    黔弼曰。

    人心難知。

    豈可輕與敵相狎乎。

    王聞之。

    遣使曰。

    甄萱反復多詐。

    不可和親。

    麗王然之。

     冬十一月。

    耽羅入貢于高麗。

    ○十二月。

    甄萱陷居昌等二十餘城。

    ○甄萱遣使稱藩于後唐。

    唐冊萱爲百濟王。

    ○是歲。

    遣使契丹。

    〈續通考補。

    〉 丙戌三年〈甄萱三十五年高麗太祖九年〉秋七月。

    契丹滅渤海。

     渤海與契丹世讎。

    連年侵伐。

    至是。

    契丹主謀冦唐。

    恐渤海掎其後。

    謂左右曰。

    世讎未雪。

    豈意安處。

    乃大擧。

    攻其西鄙諸部。

    遂進圍扶餘城。

    拔之。

    進兵圍忽汗城。

    渤海王大諲譔。

    戰敗乞降。

    契丹主命以兵衛諲譔及族屬出城。

    置於臨潢之西。

    賜名曰烏魯古。

    〈盛京志。

    遼於混同江北。

    置臨潢府。

    〉改渤海爲東丹國。

    忽汗爲天福城。

    渤海立國。

    凡二百十四年而亡。

    契丹主命長子突欲。

    鎭東丹。

    號人皇王。

    於是。

    渤海將軍申德等五百人。

    禮部卿大和鈞。

    均老司政大元鈞。

    工部卿大福謩。

    左右衛將軍大審理。

    小將冐豆幹。

    檢校開國男樸漁等。

    卛衆。

    前後來附高麗者。

    數萬戶。

    高麗王待之甚厚。

    先是。

    高麗宮城。

    蚯蚓出。

    長七十尺。

    時謂渤海來投之應。

    至是果然。

     甄萱殺高麗質子。

    侵高麗。

     萱質子眞虎病死。

    高麗王遣侍郞弋宣。

    送其喪。

    萱疑高麗殺之。

    殺高麗質子王信。

    進軍熊津。

    高麗王命諸城。

    堅壁不出。

    王使謂高麗王曰。

    甄萱違盟。

    天必不佑。

    王若奮一皷之威。

    萱必自敗矣。

    高麗王曰。

    吾非畏萱。

    俟惡盈而自僵耳。

    先是。

    萱送絶影島〈島在今東萊海中〉??馬一匹於高麗。

    至是。

    萱聞讖雲絶影名馬至百濟亡。

    悔之。

    使人請還其馬。

    王笑而許之。

     冬十二月。

    高麗君幸西京。

    廵歷州鎭。

    ○高麗遣使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