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彬。

    如後唐。

     丁亥四年〈王金傅元年○甄萱三十六年。

    高麗太祖十年。

    〉春正月。

    高麗君建。

    伐甄萱。

    王出兵助之。

    取竺山。

    〈後改龍州。

    今龍宮。

    〉 甄萱違盟。

    屢侵邊。

    頗有強呑之志。

    故高麗王伐之。

     甄萱送王信之喪于高麗。

    ○二月。

    遣使兵部侍郞張芬。

    如後唐。

     唐授芬檢校工部尙書。

    副使樸術洪兼禦史中丞。

    李忠式兼侍禦史。

     三月。

    高麗君建。

    破甄萱兵於運州城下。

    夏四月。

    攻熊州不克。

    ○秋八月。

    高麗君建。

    攻甄萱康州。

    下之。

     先是。

    高麗王。

    遣海軍將軍英昌能式等。

    卛舟師擊康州。

    虜人物而還。

    又遣元甫金樂等。

    攻破大良城。

    虜將軍鄒許祖等。

    至是。

    高麗王親徇康州下之。

    於是。

    百濟諸城。

    皆降於高麗。

    麗王過高思葛伊城。

    〈今聞慶。

    〉城主興達歸順。

    王嘉之。

    賜其三子祿邑。

     九月。

    甄萱入冦。

    冬十一月。

    弑王于鮑石亭。

    立文聖王之裔孫金傅。

    爲王。

    大掠而歸。

    高麗救之不及。

     時王室衰弱。

    萱恐高麗先入。

    九月。

    乃勒兵進攻高麗近品城。

    〈今山陽縣。

    屬尙州。

    〉燒之。

    入冦至高欝府。

    逼至郊畿。

    王遣連式。

    告急于高麗。

    麗王謂侍中公萱大相孫幸正朝聯珠等曰。

    新羅與我。

    同好已久。

    今有急。

    不可不救。

    遣公萱等。

    以兵一萬赴之。

    萱以救兵未至。

    冬十一月。

    奄入王都。

    時王與妃嬪宗戚。

    出遊鮑石亭。

    〈亭在今慶州府南七裡金鰲山西麓。

    鍊石作鮑魚形。

    名焉。

    流觴曲水。

    遺跡宛然。

    〉置酒娛樂。

    忽聞兵至。

    王素無兵備。

    以屛風自衛。

    卛伶人百餘。

    禦之不能敵。

    與夫人走匿城南離宮。

    從官宮女。

    皆被陷沒。

    萱縱兵大掠。

    入處王宮。

    索王逼令自盡。

    王在位四年。

    萱強辱王妃。

    縱其下。

    亂其嬪妾。

    公卿大夫士女。

    逃竄駭汗。

    匍匐乞爲奴僕而不免。

    乃立文聖王裔孫伊飡孝宗之子金傅。

    爲王。

    卽王之表弟也。

    是爲敬順王。

    虜王弟孝廉宰臣英景。

    盡取子女百工兵仗珍寶以歸。

    初。

    王每與美人。

    遊鮑石亭。

    奏繁華之曲。

    其詞曰。

    祗園實際兮二寺東。

    兩松相倚兮蘿洞中。

    回首一望兮花滿塢。

    細霧輕雲兮並濛朧。

    識者比之後庭花。

    至是果驗。

     高麗君建。

    遣使吊祭。

    ○高麗君建。

    及甄萱戰於公山。

    敗績。

    大將軍申崇謙元甫金樂。

    死之。

     麗王親卛精騎五千。

    邀萱於公山桐藪。

    〈公山在今永川郡西。

    俗號太祖旨。

    或雲在大丘。

    〉大戰不利。

    萱兵圍王甚急。

    崇謙貌類王。

    代乘其車。

    與金樂力戰死之。

    萱兵認爲麗王。

    斬首而去。

    麗王僅以身免。

    萱乘勝取大木郡。

    〈今仁同屬縣若木。

    一雲今木川也。

    〉燒盡田野積聚。

    崇謙。

    光海州〈按。

    光海州今未詳。

    輿地勝覽。

    崇謙谷城人。

    麗初谷城屬昇平。

    後屬羅州。

    則二府有光海之號耶。

    申氏譜。

    以春川爲光海州。

    則春川是峽邑。

    於海不當。

    恐誤。

    〉人。

    長大有武勇。

    及死。

    驗其左足。

    黑子如七星。

    求得其屍。

    麗王哀之。

    謚壯節。

    創智妙寺。

    以資其福。

     葬景哀王于南山蠏目嶺。

     金傅卽位。

    擧王屍。

    殯西堂。

    與群臣哭臨。

    上謚曰景哀而葬之。

     甄萱侵高麗碧珍郡。

    正朝〈官名〉索湘死之。

    ○契丹遣使甄萱。

     契丹使裟姑麻咄等三十五人。

    聘萱。

    萱差將軍崔堅。

    伴送航海。

    北行遇風。

    至唐登州。

    悉被戮。

     追尊父孝宗。

    爲神興大王。

    尊母金氏。

    爲王太後。

     母桂娥夫人。

    金氏憲康王之女也。

     十二月。

    甄萱移書。

    請和于高麗。

     萱寄書麗王曰。

    昨者新羅國相金?廉等。

    將召足下入京。

    有同鼈應黿聲。

    是欲鷃披隼翼。

    必使生靈塗炭。

    社稷丘墟。

    是用先着祖鞭。

    獨揮韓鉞。

    誓百僚如皎日。

    諭六部以義風。

    不意奸臣遁逃。

    邦君薨變。

    遂奉景明王之表弟憲康王之外孫。

    勸卽尊位。

    再造危邦。

    喪君有君。

    於是乎在。

    足下不詳忠告。

    徒聽流言。

    百計窺覦。

    多方侵擾。

    尙不能見僕馬首。

    拔僕牛毛。

    冬初都頭索湘。

    束手於星山陣下。

    日來左相金樂。

    暴骸於美裡寺〈在今大丘公山下〉前。

    強羸若此。

    勝負可知。

    所期者。

    掛弓於平壤之樓。

    飮馬於浿江之水。

    然以前月七日。

    吳越國使班尙書至。

    傳王詔旨。

    卿與高麗。

    舊通歡好。

    共契隣盟。

    比因質子之兩亡。

    遂失和親之舊好。

    互侵疆境。

    不戢幹戈。

    今專發使臣。

    赴卿本道。

    又移文高麗。

    宜相親比。

    永孚于休。

    僕義篤尊王。

    情深事大。

    及聞詔諭。

    卽欲祗承。

    但慮足下欲破不能。

    困而猶闘。

    今錄詔書寄呈。

    請留心詳悉。

    且?獹疊憊。

    終必貽飢。

    蚌鷸相持。

    亦爲所笑。

    宜迷復之爲戒。

    無後悔之自貽。

    崔承祐之筆也。

    承祐自唐還國已亂。

    遂投甄萱作此書。

    麗王答書曰。

    僕仰承天假。

    俯迫人推。

    過叨將帥之權。

    獲赴經綸之會。

    頃以三韓厄會。

    九土?荒。

    黔黎多屬於黃巾。

    田野無非於赤土。

    庶幾弭風塵之警。

    有以救邦國之災。

    爰自善隣。

    於焉結好。

    果見數千裡農桑樂業。

    七八年士卒閑眠。

    及至酉年。

    維時陽月。

    忽焉生事。

    至於交兵。

    足下始輕敵而直前。

    若螳螂之拒轍。

    終知難以勇退。

    如蚊子之負山。

    拱手陳辭。

    指天作誓。

    今日之後。

    永世歡和。

    僕亦尙止戈之武。

    期不殺之仁。

    遂解重圍。

    以休疲卒。

    此則我有大德於南人也。

    豈謂歃血未乾。

    兇威復作。

    蜂蠆之毒。

    侵害於生靈。

    狼虎之狂。

    爲梗於畿甸。

    金城窘迫。

    黃屋震驚。

    仗義尊周。

    雖似桓文之覇。

    乘間謀漢。

    惟看莽卓之奸。

    緻使王之至尊。

    枉稱子於足下。

    尊卑失序。

    上下同憂。

    以爲非有元輔之忠純。

    豈得再安於社稷。

    以僕心無匿惡。

    志切尊王。

    將援緻於朝廷。

    使扶危於邦國。

    足下見毫釐之小利。

    忘天地之厚恩。

    斬戮君王。

    焚燒官闕。

    葅醢卿士。

    虔劉士民。

    姬姜則取以同車。

    珍寶則奪之稇載。

    元惡浮於桀紂。

    不仁甚於獍梟。

    僕怨極崩天。

    誠深卻日。

    庶效鷹鸇之逐。

    以申犬馬之勤。

    再擧幹戈。

    兩更槐柳。

    陸戰則雷馳電擊。

    水攻則虎搏龍騰。

    動必成功。

    擧無虛發。

    逐尹邠於海岸。

    積甲如山。

    擒鄒祖於邊城。

    伏屍蔽野。

    燕山郡〈今燕歧縣〉畔。

    斬吉奐於軍前。

    馬利城〈今安陰縣〉邊。

    戮隨晤於纛下。

    拔任存之日。

    邢積等數百人捐軀。

    破靑州之時。

    直心等四五輩授首。

    桐藪望旗而潰散。

    京山〈今星州府〉含璧而投降。

    康州則自南而來歸。

    羅府則自西而移屬。

    侵攻若此。

    收復寧遙。

    必期泜水營中。

    雪張耳千般之恨。

    烏江亭上。

    成漢王一捷之功。

    竟息風波。

    永淸寰海。

    天之所助。

    命將何歸。

    況承吳越王殿下。

    特出綸於丹禁。

    輸戢難於靑丘。

    旣奉訓謨。

    敢不尊奉。

    若足下祗承睿意。

    悉戢?機。

    不但副上國之仁恩。

    抑亦紹東海之絶緖。

    若不過而能改。

    其悔不可追。

    崔緻遠之筆也。

    〈按。

    新羅之亡。

    專由於嬖倖用事。

    綱紀紊弛。

    非有桀紂之暴。

    亡秦之政耳。

    弓裔甄萱。

    乘時倡亂。

    僭號竊據。

    其罪固已通天。

    而麗祖之代裔稱王。

    亦歸叛逆之科。

    惜哉。

    然惟其一心。

    能知尊王之義。

    賊萱之亂。

    甞自將入救矣。

    又遣將留鎭矣。

    其答萱書有曰。

    金城窘迫。

    黃屋震驚。

    仗義尊周。

    雖似桓文之覇。

    乘間謀漢。

    惟看莽卓之奸。

    有曰僕志切尊王。

    有曰庶效鷹鸇之逐。

    以申犬馬之勤。

    其言如是。

    則必不逼王之都。

    而居王之宮矣。

    此時羅之君臣。

    若能振勵。

    結援高麗。

    修明德政。

    甄拔賢能。

    以爲恢復之圖。

    則庶可少延。

    而洩洩然無一事之可稱。

    束手就亡。

    可勝歎哉。

    〉 高麗遣使林彥。

    如後唐。

     戊子王金傅二年〈甄萱三十七年。

    高麗太祖十一年。

    〉春。

    甄萱侵康州。

    高麗將金相死之。

     百濟侵康州。

    高麗元尹金相等。

    將往救之。

    路經草八城。

    〈今草溪。

    〉爲城主興宗所敗。

    死之。

     夏五月。

    高麗康州將軍有文。

    降于甄萱。

     高麗康州守將元甫珍景。

    運糧于古子郡。

    甄萱潛師襲康州。

    珍景等還戰。

    敗死者三百餘人。

    將軍有文。

    遂降于萱。

     六月。

    地震。

    ○秋七月。

    甄萱遣兵。

    襲高麗君建于靑州。

    高麗將軍庾黔弼。

    擊敗之。

     高麗王。

    自將擊三年山城。

    〈今槐山。

    〉不克。

    遂幸靑州。

    百濟遣金萱哀式等。

    領兵三千餘人來侵。

    時黔弼守湯井郡。

    登郡南山坐睡。

    夢有大人。

    言明日西原有變。

    宜速往救。

    黔弼驚覺。

    徑趣靑州。

    與戰敗之。

    追至禿歧鎭。

    〈今未詳。

    〉殺三百餘人。

     八月。

    甄萱城陽山。

    高麗擊走之。

     萱使將軍官昕。

    城陽山。

    〈今沃川屬縣。

    〉麗王幸忠州。

    遣命旨城元甫王忠。

    擊走之。

    官昕退保大良城。

    縱軍。

    芟取大木郡禾稼。

    遂分屯烏於谷。

    〈一名缶谷城。

    〉於是。

    竹嶺路塞。

    麗王命王忠。

    往諜于曹物城。

     冬十一月。

    甄萱拔高麗烏於谷城。

     萱選勁卒。

    攻拔烏於谷城。

    殺戍卒一千。

    將軍楊志明式等六人出降。

    麗王集諸軍于毬庭。

    斬六人妻子。

    徇諸軍。

     高麗君建廵北界。

     己醜三年〈甄萱三十八年。

    高麗太祖十二年。

    〉夏四月。

    天竺僧三藏摩?羅。

    至高麗。

    高麗君建。

    備儀迎之。

    ○秋七月。

    甄萱拔高麗義城。

    守將金洪術死之。

     萱以甲卒五千。

    攻義城拔之。

    城主將軍洪術戰死。

    麗王聞之。

    哭之慟曰。

    吾失左右手矣。

    萱又侵順州。

    麗將元奉遁。

     冬十月。

    甄萱圍高麗加恩縣。

    不克。

    ○十二月。

    甄萱圍高麗古昌郡。

    高麗君建。

    自將救之。

    〈古昌。

    今安東。

    〉 庚寅四年〈甄萱三十九年。

    高麗太祖十三年。

    〉春正月。

    載巖城將善弼。

    叛降高麗。

     時群盜競起。

    所在奪掠。

    麗王將通好王都。

    以路梗爲患。

    載巖城〈今眞寶〉將善弼。

    以計導之。

    至是降。

    麗王以有功。

    稱爲尙父。

    寵褒之。

     高麗君建。

    大破甄萱於古昌。

    東方州郡。

    盡降於高麗。

     麗王救古昌。

    次禮安鎭。

    〈今禮安。

    〉與諸將議曰。

    戰而不利。

    將奈何。

    大相公萱洪儒曰。

    如不利。

    宜從間道。

    不可從竹嶺。

    宜預修間路。

    將軍庾黔弼曰。

    兵?器。

    戰危事。

    有死之心。

    無生之計。

    然後可以決勝。

    今臨敵不戰。

    先慮折北。

    何也。

    若不急救。

    以古昌三千餘衆。

    拱手與敵。

    豈不痛哉。

    臣願進軍急擊。

    麗王從之。

    丙戌。

    麗王軍於郡北甁山。

    〈在今安東府北十裡。

    〉萱軍於石山。

    相距五百步。

    遂與戰至暮。

    黔弼引輕兵。

    自豬首峯奮擊之。

    萱敗走。

    獲其侍郞金渥。

    百濟軍死者。

    八千餘人。

    麗王入城。

    謂黔弼曰。

    今日之捷。

    卿之功也。

    萱遣將。

    攻陷順州。

    掠人戶而去。

    麗王卽幸順州。

    修其城。

    復貶爲下枝縣。

    得元奉。

    以有前功宥之。

    以古昌城主金宣平爲大匡。

    金幸張吉爲大相。

    陞郡爲安東府。

    於是。

    永安〈今豊山縣〉河曲〈新羅曲城郡。

    麗改爲臨河縣。

    今屬安東。

    〉直明〈明一作寧。

    今一直縣。

    屬安東。

    〉松生〈今屬靑松府〉等三十餘郡縣。

    降高麗。

    高麗此時。

    兵力漸強。

    國以東沿海州郡部落。

    皆降高麗。

    自溟州至興禮府。

    捴百十城。

    金幸者。

    國之宗姓也。

    聞甄萱弑王。

    謀於衆曰。

    萱義不共天。

    盍歸王公。

    以雪我恥。

    遂降高麗。

    麗王喜曰。

    幸能炳幾達權。

    賜姓權氏。

    李子〈滉〉曰。

    自古當國家潰亂之秋。

    守土之臣。

    有死無貳。

    正也。

    安有以地迎敵。

    因以爲功。

    而謂之權哉。

    以此論之。

    三公之事。

    不無可疑。

    而猶有少可諉者。

    以其所迎者。

    非吾之讎。

    實乃救我者也。

    是時羅朝君臣。

    坐待滅亡。

    而其所藉以緩須臾之命者。

    獨有麗王之救耳。

    若是而爲三公者。

    膠守一節。

    拒麗以死萱。

    則是不共戴天之讎。

    終無以雪恥。

    而身與國偕亡。

    故決策降麗。

    以討君父之賊。

    此麗祖所謂權也。

    後之人儻或不幸。

    而遭時之變。

    國非亡羅。

    賊非逆萱。

    師非麗正。

    而曰我欲行權而降敵。

    則王法之所不容。

    是又不可以不知者也。

    〈按。

    麗祖雖起于群盜。

    而除殘去虐。

    號稱義主。

    當賊萱肆?。

    古昌危急之時。

    爲三人者。

    當爲包胥秦庭之哭。

    告之以捄災恤隣之義。

    說之以尊王攘夷之策。

    則麗祖豈忍恝然而已哉。

    何必屈身投降。

    北面稱臣而後可哉。

    假使麗主。

    必欲受降而後捄。

    則是先以不義令人。

    是亦一萱也。

    當責以大義。

    而惟有一死而已。

    人臣之義。

    無外此而可求者也。

    此李子所以深惜之也。

    〉 二月。

    高麗君建。

    遣使告捷。

     麗王遣使來告捷。

    王遣使報聘。

    緻書請相見。

    時國東州郡部落。

    皆降于高麗。

    自溟州至興禮府。

    〈今蔚山。

    〉捴百十餘城。

     秋八月。

    高麗置天安都督府。

     麗王幸大木郡。

    〈今木川。

    〉術士倪方言。

    東西兜卛。

    〈今天安。

    〉爲三國中心。

    五龍爭珠之地。

    若尋壘觀兵。

    則統三爲王。

    麗王從之。

    又以其地居南道要會。

    乃分湯井大木蛇山。

    爲天安府。

    置都督。

    以大承帝弓爲使。

    元甫嚴式爲副使。

     高麗遣大相廉相。

    城馬山。

    號安水鎭。

    以正朝昕幸爲鎭頭。

    ○芋陵島貢于高麗。

     島主遣白吉土豆。

    貢方物。

    麗王以白吉爲正位。

    土豆爲正朝。

     冬十二月。

    高麗初置學校于西京。

     先是。

    西京未有學。

    麗王命秀才廷鶚。

    留爲書學博士。

    別創學院。

    聚六部生徒敎授。

    頗有興學之效。

    賜繒帛。

    兼置醫蔔二業。

    又賜倉穀百石。

    爲學寶。

    〈方言。

    以錢穀施納。

    存本取息。

    利於久遠。

    故謂之寶。

    〉 辛卯五年〈甄萱四十年。

    高麗太祖十四年。

    〉春二月。

    高麗君建來朝。

     王遣太守謙用于高麗。

    請與相見。

    麗王許之。

    卛五十餘騎至畿內。

    先遣將軍善弼。

    問起居。

    王命百官迎于郊。

    使堂弟相國金裕廉等。

    迎于城內。

    王出應門外迎拜。

    麗王答拜。

    王由左。

    麗王由右。

    揖讓升殿。

    麗王命扈從諸臣拜王。

    遂宴臨海殿。

    酒酣。

    王曰。

    吾不天。

    浸緻禍亂。

    何痛如之。

    因泣下。

    左右無不嗚咽。

    麗王亦流涕慰籍。

    遺王太後夫人國相以下禮物有差。

    李子曰。

    孟子曰。

    一人橫行於天下。

    武王恥之。

    麗王任天吏之責。

    不恥賊萱之橫行。

    稽緻天罰。

    凡幾年矣。

    及萱遭逆子之變而來奔。

    則尊以尙父。

    又爲之擧兵討逆。

    且麗王入都之日。

    秋毫無犯。

    行揖讓之禮於幹戈擾攘之際。

    堯舜之德。

    蔑以加矣。

    而卒也墟其社稷而守置之。

    然則向之討賊之義安在。

    揖讓之美何歸。

    此由麗祖有王度而無聖學。

    爲義不終而動於小利故也。

     三月。

    高麗君建。

    流其大匡庾黔弼于鵠島。

     被讒也。

    崔氏曰。

    中庸九經。

    尊賢居一。

    而尊賢以去讒爲先。

    蓋信讒則任賢不專。

    佞人用事而諍臣杜口。

    麗王遽信讒言。

    放逐勳賢。

    何哉。

     夏五月。

    高麗君建還。

     癸未。

    麗王還。

    王送至穴城。

    以裕廉爲質。

    麗王軍士肅正。

    不犯秋毫。

    都人士女。

    感泣相慶曰。

    昔甄氏之來。

    如逢豺虎。

    今王公之來。

    如見父母。

     秋八月。

    高麗君建。

    遣使來聘。

     麗王遣甫尹善規等。

    遺王鞍馬綾綵。

    幷賜百官綵帛。

    軍民茶幞頭。

    僧尼茶香。

    有差。

     高麗令北界州鎭。

    築蕃舘于城外。

     麗王常以北邊爲憂。

    時時廵撫。

    築通德〈今肅川〉通海〈廢縣在今永柔縣北〉安水〈今價川〉剛德〈今成川〉興德〈今殷山〉等鎭。

    置鎭頭以鎭之。

    謂有司曰。

    北蕃人面獸心。

    飢來飽去。

    見利忘恥。

    今雖服事。

    向背無常。

    宜令所過州鎭。

    築舘城外待之。

     壬辰六年〈甄萱四十一年高麗太祖十五年〉春正月。

    地震。

    ○夏四月。

    遣使如唐。

     王之立國。

    益衰弱。

    幹戈塞路。

    久絶中國。

    至是。

    遣執事侍郞金昢,司賓卿李儒。

    入唐朝貢。

     五月。

    高麗西京大風。

     時高麗西京。

    民家雌鷄化爲?。

    又大風屋瓦皆飛。

    麗王曰。

    昔有邪臣。

    潛畜異謀。

    其家雌鷄化爲?。

    不悛其惡。

    卒緻誅滅。

    吳王劉濞之時。

    大風毀門拔木。

    濞不知戒。

    亦以覆亡。

    宜各悛心。

    毋及於禍。

     六月。

    甄萱將龔直。

    降高麗。

     龔直。

    燕山人。

    以勇畧爲本邑將軍。

    以長子直達次子金舒及一女。

    爲質于萱。

    甞入朝。

    見萱無道。

    謂直達曰。

    此國奢侈無道。

    吾欲歸附高麗。

    何如。

    直達曰。

    自入質以來。

    觀其風俗。

    惟恃富強。

    競務驕矜。

    安能爲國。

    今大人欲歸明主。

    保安弊邑。

    不亦宜乎。

    直達當與弟妹。

    俟隙而歸矣。

    縱不得歸。

    賴大人之明。

    餘慶流於子孫。

    直達雖死無恨。

    願大人。

    勿以爲慮。

    直遂決意歸附。

    遂與其子英舒。

    投高麗。

    麗王喜。

    拜爲大相。

    厚賜廐馬綵帛。

    以貴戚女。

    妻英舒。

    直感激。

    因請自往取一牟山郡曰。

    攻取此邑。

    則弊邑之民。

    不被冦竊。

    專務農桑。

    益堅歸化之誠。

    王許之。

    萱怒。

    召直達及其子女之入質者。

    烙斷股筋而殺之。

    金舒獲免。

    百濟亡。

    乃生還。

     秋七月。

    高麗遣正胤武。

    廵北邊。

    ○冬十月。

    甄萱侵高麗。

     萱遣一吉飡相貴。

    以舟師入禮成江。

    〈在松京西三十裡。

    〉焚塩白貞三州船百艘。

    取豬山島牧馬三百匹而歸。

    又遣海軍將軍尙哀等。

    攻掠大牛島。

    麗王命大匡萬歲等。

    救之。

     高麗召庾黔弼。

    還。

     時甄萱來侵。

    麗兵不利。

    麗王患之。

    黔弼自鵠島上書曰。

    臣雖負罪在貶。

    聞百濟侵我海鄕。

    臣已選本島及包乙島丁壯。

    以充軍隊。

    修戰艦欲禦之。

    願上勿憂。

    麗王見書泣曰。

    信讒逐賢。

    是予不明也。

    遣使召還慰之曰。

    卿實無辜。

    見謫不怨。

    惟思輔國。

    予甚愧悔。

    〈按。

    人孰無過。

    而改之爲貴。

    麗朝之能芟刈群?。

    削平土宇。

    開刱五百年之業。

    其在是乎。

    〉 十一月。

    高麗前內奉卿崔凝。

    卒。

     凝。

    黃州土山〈今祥原〉人。

    力學通五經。

    善屬文。

    爲弓裔翰林郞。

    草制誥愜意。

    裔曰。

    所謂聖人。

    非斯人耶。

    及麗王卽位。

    知元鳳省事。

    有公輔器。

    曉達吏事。

    甚獲時譽。

    遇知於麗王。

    夙夜勤恪。

    多所獻替。

    麗王每嘉納之。

    甞謂曰。

    卿學富才高。

    兼識治軆。

    憂國奉公。

    匪躬謇謇。

    古之名臣。

    無以過也。

    遷內奉卿。

    轉廣評侍郞。

    凝辭曰。

    同僚尹逢。

    長於臣十年。

    請先授之。

    麗王曰。

    能以禮讓。

    爲國乎何有。

    遂以逢爲廣評侍郞。

    凝恒齋素。

    甞寢疾。

    麗王遣東宮問疾。

    勸令食肉曰。

    卿不保其身。

    不得終養其母。

    不孝也。

    不能永命。

    使予早喪良弼。

    不忠也。

    凝乃食肉。

    果平復。

    及卒。

    年三十五。

    王甚悼之。

    謚煕愷。

    麗王甞謂凝曰。

    昔新羅造九層?。

    遂成一統之業。

    今欲開京建七層?。

    西京建九層?。

    冀借玄功。

    合三韓爲一家。

    卿爲我作發願?。

    凝遂製進。

    凝甞勸王除佛法。

    而至此不能力諫。

    製進?文。

    人譏之。

     高麗遣使大相王仲儒。

    如後唐。

     癸巳七年〈甄萱四十二年。

    高麗太祖十六年。

    〉春三月。

    後唐遣使。

    冊高麗君建。

     唐遣太僕卿王瓊,太府少卿楊昭業。

    冊爲特進檢校大保使持節玄菟州都督上柱國充大義軍使封高麗王。

    妃柳氏爲河東郡夫人。

    柳氏。

    貞州人。

    大匡天弓之女。

    天弓家富。

    人稱爲長者。

    麗王爲弓裔將軍。

    過貞州。

    見柳氏有德容。

    至家留宿。

    柳氏侍寢。

    後絶不相聞。

    柳氏守志爲尼。

    麗王聞之。

    召爲夫人。

    創業之初。

    柳氏有功。

    是爲神惠王後。

     高麗除天授年號。

    始行後唐年號。

    ○夏五月。

    甄萱遣兵入冦。

    高麗遣征南將軍庾黔弼。

    擊敗之。

     黔弼守義城府。

    時甄萱遣其子神劒。

    入冦。

    麗王使謂黔弼曰。

    予慮新羅爲百濟所侵。

    甞遣將鎭之。

    今聞百濟劫掠槥山城阿弗鎭等處。

    如或侵及新羅國都。

    卿宜往救。

    黔弼遂選壯士八十人。

    赴之至槎灘。

    謂士卒曰。

    若遇賊於此。

    吾必不得生還。

    汝等其各善爲計。

    士卒曰。

    吾輩盡死則已。

    豈可使將軍獨死乎。

    旣涉灘。

    果遇神劒軍。

    百濟見黔弼部伍精銳。

    不戰自潰。

    黔弼至王都。

    老幼出迎拜泣曰。

    不圖今日得見大匡。

    微大匡。

    吾其爲魚肉乎。

    黔弼留七日還。

    遇神劒與戰。

    大克。

    擒其將七人。

    捷至。

    麗王驚喜曰。

    非黔弼。

    孰能如是。

    及還。

    下殿執手而賀之。

    黔弼謝曰。

    臣職當如是。

    王益善之。

     甲午八年〈甄萱四十三年。

    高麗太祖十七年。

    〉春正月。

    高麗君建。

    廵西北鎭。

    ○夏五月。

    高麗君建。

    如禮山鎭。

     下令曰。

    新羅政失。

    群盜競起。

    民庶亂離。

    暴骨荒野。

    泰封主毒流下民。

    傾覆社稷。

    予承危緖。

    造此新邦。

    勞役瘡痍之民。

    豈予意哉。

    但幹戈未定。

    廵省州鎭。

    修完城柵。

    欲令赤子。

    得免綠林之難。

    由是。

    男盡從戎。

    婦猶在役。

    不忍勞苦。

    或逃匿山林。

    或號訴官府。

    權勢之家。

    又從而淩暴。

    予以一身。

    豈能家在而目覩。

    宜爾公卿將相食祿之人。

    諒予愛民之意。

    矜爾祿邑徧戶之氓。

    其家臣無知之輩。

    使于祿邑。

    惟務聚斂。

    恣爲剝割。

    爾亦禁制。

    民有論訴。

    官吏掩護。

    怙威恃力者。

    以名聞。

     高麗西京旱蝗。

    ○秋七月。

    渤海世子大光顯。

    奔高麗。

     光顯卛衆數萬。

    來奔。

    賜姓名王繼。

    使守白州。

    以奉其祀。

    賜僚佐爵軍士田宅有差。

    初。

    渤海人隱繼宗。

    見於天德殿。

    三拜。

    人謂失禮。

    大相宋含弘曰。

    失土人三拜。

    古之禮也。

    〈按。

    左傳。

    秦之獲晉惠公也。

    晉大夫三拜稽首。

    含弘之言。

    實本於此。

    大明之制。

    三拜九叩頭。

    則義不師古也。

    〉 九月。

    高麗君建。

    及甄萱戰于運州。

    大敗之。

    熊津以北。

    降高麗。

     麗王征運州。

    萱簡甲士五千。

    至曰。

    兩軍相闘。

    勢不俱全。

    宜結和親。

    各保封境。

    麗王會諸將議之。

    庾黔弼曰。

    今日之勢。

    不容不戰。

    願上觀臣等破敵。

    勿憂也。

    遂乘萱未陣。

    以輕騎數千突擊。

    斬獲三千餘級。

    百濟軍乃大敗。

    萱狼狽脫走。

    於是。

    熊津以北三十餘城。

    聞風皆降。

     高麗參知政事王儒卒。

     卽樸儒也。

    謚章順。

     高麗遣大相廉相。

    城通海鎭。

    以元甫才萱。

    爲鎭頭。

     乙未九年〈甄萱四十四年。

    高麗太祖十八年。

    〉春三月。

    甄神劒。

    幽其父萱於金山寺。

    殺其弟金剛而自立。

     初。

    萱多妾媵。

    有子十餘人。

    第四子金剛。

    身長多智。

    萱特愛之。

    欲傳其位。

    長子神劒。

    次子良劒龍劒等。

    知之憂憫。

    時良劒爲康州都督。

    龍劒爲武州都督。

    出鎭。

    神劒在側。

    伊粲能奐。

    使人往與龍劒良劒陰謀。

    與波珍粲新德英順等。

    勸神劒作亂。

    至是。

    萱寢未起。

    聞宮庭喧呼。

    問此何聲。

    左右曰。

    王老。

    諸將以長子神劒。

    攝位陳賀。

    俄移萱於金山佛寺。

    〈在今金溝縣。

    〉以壯士巴達等三十人守之。

    時童謠曰。

    可憐完山兒。

    失父涕漣洏。

    神劒自稱王。

    赦其境內。

    兪氏曰。

    甄萱起自嘯聚。

    能廣土拓境。

    奄有百濟之舊地。

    虎噬三韓。

    餘四十年。

    其財力之富。

    甲兵之強。

    足以?羅麗而先鳴矣。

    然其殘虐狼貪。

    斬芟生靈。

    已足以覆國絶世。

    加以父子之間愛憎不均。

    繼嗣未定。

    卒喪身於賊子。

    所謂盜賊群居。

    無終日之計者。

    非萱之謂歟。

     夏四月。

    高麗遣庾黔弼。

    經畧羅州。

     麗王謂諸將曰。

    羅州四十餘郡。

    爲我藩蔽。

    久服風化。

    近爲百濟劫掠。

    六年之間。

    海路不通。

    誰爲我撫之。

    洪儒樸述煕等曰。

    臣雖無勇。

    願效尺寸。

    麗王曰。

    凡爲將帥。

    貴得人心。

    大匡公萱帝弓等曰。

    黔弼可。

    麗王以其久勞難之。

    黔弼曰。

    臣雖齒衰。

    然國家大事。

    敢不竭力。

    麗王喜。

    遂拜都統大將軍。

    送至禮成江。

    賜禦船遣之。

    黔弼至羅州。

    經略而還。

    麗王又幸禮成江。

    迎勞。

     六月。

    甄萱奔高麗。

     萱在金山三月。

    飮醉守者。

    與季男能乂女哀福嬖妾姑比及其臣吳琰忠質等。

    奔羅州。

    遣人請見於高麗。

    麗王遣庾黔弼等。

    領軍船四十艘。

    由海路迎之。

    及至。

    待以厚禮。

    以萱十年之長。

    稱爲尙父。

    授館南宮。

    位百僚上。

    賜楊州爲食邑。

    賜金帛與奴婢各四十口。

    廐馬十匹。

     秋九月。

    高麗君幸西京。

    歷廵黃海州而還。

    ○冬十月。

    王遣侍郞金封休。

    請降于高麗。

    王子遯入皆骨山。

     王以四方土地。

    盡爲他有。

    國勢孤弱。

    不能自安。

    乃與群下謀降。

    高麗群議不一。

    王子曰。

    國之存亡。

    必有天命。

    當與忠臣義士。

    收合民心。

    以死自守。

    力盡而後已。

    豈宜以一千年社稷。

    一朝輕以與人。

    王曰。

    孤危若此。

    勢不能全。

    旣不能強。

    又不能弱。

    使無辜之民。

    肝腦塗地。

    吾不忍也。

    乃使封休。

    賫書請降于高麗。

    王子哭泣辭王。

    徑歸皆骨山。

    〈今金剛山。

    在淮陽。

    〉倚巖爲屋。

    麻衣草食。

    以終其身。

    其弟亦爲僧。

    名梵空。

    後住法水海印寺雲。

    吳氏曰。

    王子義烈。

    可與北地王諶。

    爭光日月。

    而名不傳。

    東方文獻。

    埋沒可惜。

    〈按。

    自古人君。

    國亡身降者非一。

    而皆其勢屈力盡。

    求死不得而然。

    非樂爲也。

    昔周赧之亡也。

    綱目特書曰。

    王入秦盡獻其邑。

    然赧猶畏秦之逼。

    情猶可恕。

    至於金傅之於高麗。

    未甞有屈辱之擧攻迫之勢。

    而徒以孤弱。

    不能自存。

    擧社稷而與人。

    請降不已。

    是亦周赧之所不爲也。

    噫。

    新羅盛時。

    節義之士無代無之。

    而及其亡也。

    未聞一人。

    是無他故。

    其君如是。

    故其所登庸。

    皆貪鄙諂佞之徒。

    惟知賣國之爲能。

    安知殉國之爲義哉。

    此無足怪。

    然而若無王子。

    則一千年君子國。

    終爲人所笑。

    其有光簡策。

    豈與一時南面之榮。

    比哉。

    〉 十一月。

    王傅至高麗。

    獻土稱臣。

    高麗以傅爲政丞。

    國除爲慶州。

    新羅亡。

     麗王受書。

    遣侍郞王鐵等。

    迎之。

    王卛百僚。

    發王都。

    士庶皆從之。

    香車寶馬。

    連亘三十餘裡。

    道路塡咽。

    觀者如堵。

    麗王遣人。

    中路問慰。

    癸卯。

    王至開京。

    麗王備儀出郊迎勞。

    舘于柳花宮。

    妻以長女樂浪公主。

    己未。

    王上書麗王曰。

    本國久經喪亂。

    曆數已窮。

    無復望保基業。

    請以臣禮見。

    麗王不從。

    十二月辛酉。

    高麗群臣奏曰。

    天無二日。

    土無二王。

    一國二君。

    民何以堪。

    願聽羅王之請。

    壬申。

    麗王禦天德殿。

    會百僚曰。

    朕與新羅。

    歃血同盟。

    庶幾兩國同好。

    各保社稷。

    今羅王固請稱臣。

    卿等亦以爲可。

    朕心雖愧。

    衆意難違。

    乃受庭見之禮。

    群臣稱賀。

    歡聲振地。

    於是。

    麗王拜王爲政丞。

    封觀光順化衛國功臣上柱國樂浪王。

    食邑八千戶。

    位太子上。

    歲給祿千石。

    創神鸞宮。

    賜之。

    其從者幷收錄。

    優賜田祿。

    國除爲慶州。

    爲食邑。

    審知副戶長以下官職等事。

    於是。

    諸功臣效之。

    各爲其州事審官。

    州縣之有事審官。

    始此。

    新羅亡。

    新羅旣納土國除。

    阿幹神會罷外署還。

    見都城離潰。

    悲歎作歌以哀之。

    新羅分爲三代。

    自始祖至眞德二十八王。

    謂之上代。

    自武烈至惠恭八王。

    謂之中代。

    自宣德至永王〈按。

    永王疑敬順王。

    〉二十王。

    謂之下代。

    樸昔金三姓相傳。

    樸氏十王。

    昔氏八王。

    金氏三十七王。

    合五十五王。

    共九百九十二年。

    自文武王九年承正統以後。

    二十七王二百四十六年。

    金氏曰。

    新羅樸氏昔氏。

    皆自卵生。

    金氏從天入金樻而降。

    或雲乘金車。

    此尤詭恠。

    不可信。

    但原厥初在上者。

    其爲己也儉。

    其爲人也寬。

    其設官也畧。

    其行事也簡。

    以至誠事中國。

    常遣子弟宿衛入學。

    革鴻荒之俗。

    爲禮義之邦。

    又憑王師平濟麗。

    可謂盛矣。

    而奉浮屠之法。

    至使閭裡比其?廟。

    齊民逃於緇褐。

    兵農浸小。

    而國家日衰。

    加之女據尊位。

    恣行淫穢。

    嬖倖用事。

    群盜幷起。

    景哀荒淫。

    幾何不亂亡哉。

    敬順之歸命太祖。

    功德過於錢氏之入宋。

    其子孫繁衍。

    豈非陰德之報歟。

    崔氏曰。

    吳越之於宋。

    君臣之分定矣。

    新羅之於高麗。

    與此不同。

    蓋泰封。

    新羅之叛賊。

    麗祖。

    泰封之臣也。

    新羅一朝。

    棄宗社獻土地。

    北面而朝。

    可乎。

    異於晉愍吳皓者。

    幾希。

     高麗遣使禮賓卿邢順。

    如後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