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亂道梗。

    遂於楚州下岸。

    邐迤至楊州。

    聞帝奔蜀。

    從高騈請。

    差都頭張儉押送。

    至泗川謁帝。

    〈崔緻遠集補。

    〉 癸卯九年春。

    王幸三郞寺。

     命文臣。

    各賦詩一首。

     甲辰十年。

     乙巳十一年春二月。

    虎入宮庭。

    ○三月。

    以崔緻遠爲侍讀翰林學士。

     緻遠字孤雲。

    〈一字海雲。

    〉沙梁部人。

    美風儀。

    少精敏好學。

    年十二。

    隨海舶入唐求學。

    其父曰。

    十年不第。

    非吾子也。

    緻遠至唐。

    尋師力學。

    乾符元年。

    禮部侍郞裴瓚下一擧及第。

    調宣州溧水縣尉。

    考績爲承務郞侍禦史內供奉。

    時黃巢叛。

    高騈爲諸道兵馬都統。

    討之。

    辟緻遠爲從事。

    委以書記。

    表狀書啓徵兵告檄。

    皆出其手。

    其檄巢文。

    有不惟天下之人。

    皆思顯戮。

    抑亦地中之鬼。

    已議陰誅之語。

    巢不覺下床。

    由是名震天下。

    至是。

    年二十八。

    有歸寧之志。

    奉詔還。

    王留爲侍讀兼翰林學士兵部侍郞知瑞書監事。

    緻遠之還。

    同年顧雲。

    賦孤雲篇以送之雲。

    引風離海上。

    伴月到人間。

    徘徊不可從。

    漫漫又東還。

    又曰。

    十二乘舟渡海來。

    文章撼動中華國。

    十八橫行戰詞苑。

    一箭射破金門策。

    緻遠亦自叙雲。

    巫峽重峯之歲。

    絲入中華。

    銀河列宿之年。

    錦還東國。

    蓋以十二歲入唐。

    二十八而還也。

    緻遠自以西學多所得。

    及來。

    將行己志。

    而衰季多疑忌。

    不能容。

    尋出爲太山郡〈今泰仁〉太守。

     遣崔愼之等。

    入學于唐。

     愼之。

    慶州人。

    角幹有德之遠孫。

    性寬厚能文。

    至是。

    年十八。

    愼之金鵠等八人。

    及大首領祈綽等八人。

    小首領蘓恩等二人。

    隨賀正使守倉部侍郞級飡金穎。

    入唐習業。

    鵠父金裝。

    亦甞仕唐。

    爲海州縣刺史。

    後愼之禮部侍郞薛廷珪下及第。

    時渤海宰相烏昭度之子光贊。

    同年及第。

    昭度朝唐。

    請曰。

    臣昔年登第。

    名在李同之上。

    今臣子光贊。

    宜昇愼之之上。

    唐以愼之才學優贍。

    不許。

    愼之改名彥撝。

    〈崔緻遠集參補。

    〉 冬。

    遣使入賀于唐。

     賀破黃巢也。

    殿中監充賀使金僅。

    持勑書兩凾而來。

    有曰。

    必在秉心彌固。

    服義不忘。

    勉修正朔之義。

    用契車書之美。

    冀使赫?之績。

    首冠於它方。

    霶霈之恩。

    常霑於爾土。

     丙午十二年〈定康王元年〉春。

    北鎭獻狄國木書。

     北鎭奏。

    狄國人入鎭。

    以片木掛樹而歸。

    遂取以獻。

    其木書十五字雲。

    寶露國與黑水國人。

    共向新羅國和通。

     秋七月。

    王薨。

    弟晃卽位。

     自六月王不豫。

    赦獄囚。

    又於黃龍寺。

    設百高座講經。

    至是薨。

    在位十二年。

    謚曰憲康。

    母弟晃立。

    是爲定康王。

     葬憲康王于菩提寺東南。

    ○八月。

    以俊興爲侍中。

     丁未定康王二年〈眞聖女主元年〉春正月。

    王幸黃龍寺。

    聽講。

    ○漢州伊飡金蕘叛。

    討誅之。

    ○秋七月。

    王薨。

    遺命立女弟曼。

     王疾病。

    謂侍中俊興曰。

    孤不幸無嗣。

    女弟曼。

    天資明銳。

    骨法似丈夫。

    卿等依善德眞德故事。

    立之可也。

    及薨。

    在位二年。

    謚曰定康。

    曼立。

    〈崔緻遠集曼作坦。

    〉是爲眞聖女主。

    權氏曰。

    漢雉唐瞾。

    皆牝晨逞惡。

    謀覆宗國。

    危而後安。

    劉李之不亡幸矣。

    定康藉善德眞德故事。

    遺命立曼。

    其臣俊興。

    不學無術。

    勉從亂命。

    以緻恣行淫穢。

    郡盜幷起。

    國隨以亡。

    可謂君不君而臣不臣矣。

     葬定康王於菩提寺東南。

    ○幸黃龍寺。

    設百座聽法。

    ○復州郡一年租調。

     戊申〈眞聖女主二年〉春二月。

    沙梁裡有石自行。

    ○嬖臣魏弘死。

    追封惠成王。

     弘。

    主之乳母鳧好夫人之夫也。

    官至上大等。

    主素與之通。

    常入內用事。

    命與僧大矩。

    修集鄕歌。

    謂之三代目。

    及弘死。

    追謚惠成王。

    群臣無有言者。

     下隱士王巨仁于獄。

    已而釋之。

     魏弘死後。

    主潛引美少年兩三人。

    私之。

    授以要職。

    委以國政。

    由是。

    嬖倖肆志。

    貨賄公行。

    紀綱解弛。

    有人譏謗時政。

    作陁羅尼隱語。

    榜於朝路。

    或曰。

    此必不得志者所爲。

    殆是大耶州隱者王巨仁乎。

    命下獄將刑。

    巨仁憤書獄壁曰。

    于公慟哭三年旱。

    鄒衍含悲五月霜。

    今我幽愁還似古。

    皇天無語但蒼蒼。

    其夕忽震雷雨雹。

    主懼而釋之。

     三月戊戌朔。

    日食。

     己酉〈三年〉國內盜起。

     時州郡貢賦不輸。

    府庫虛竭。

    主發使督之。

    所在盜賊蜂起。

    箕萱叛竹州。

    〈今竹山。

    〉梁吉叛北原。

    〈今原州鴒原城。

    在今原州雉嶽山南脊。

    諺傳此城梁吉所據。

    〉其餘擁衆自號者。

    不可勝記。

    於是。

    元宗哀奴等。

    據沙伐州叛。

    主命奈麻令奇。

    捕之。

    畏賊不能進。

    村主右連。

    力戰死之。

    主勑斬令奇。

    右連子年十餘。

    嗣爲村主。

     遣崔承祐。

    入學于唐。

     承祐後登景福二年侍郞楊涉下及第。

    有四六五卷。

    自序爲糊本集。

    新羅自事唐以後。

    常遣王子宿衛。

    又遣學生。

    入太學習業。

    十年限滿還國。

    又遣他學生入學者。

    多至百餘人。

    買書銀貨。

    則本國支給。

    而書糧。

    唐自鴻臚寺供給。

    學生去來者相踵。

    長慶初。

    金雲卿始登賓貢科。

    所謂賓貢科者。

    每自別試。

    附名榜尾。

    自雲卿後至唐末登科者。

    五十八人。

    五代梁唐之際。

    亦至三十二人。

    其表表知名者。

    有崔利貞,金叔貞,樸季業,金允夫,金立之,樸亮之,李同,崔霙,金茂先,楊穎,崔渙,崔匡裕,崔緻遠,崔愼之,金紹遊,樸仁範,金渥,崔承祐,金文蔚等。

    皆達于成材。

    而仁範以詩鳴。

    渥以禮稱。

    緻遠愼之承祐。

    其尤著者也。

    又有元傑,王巨仁,金垂訓等。

    並以文章著名。

    而史佚不傳雲。

    〈崔緻遠集補。

    〉 庚戌〈四年〉春正月。

    日暈五重。

    ○上元日。

    幸黃龍寺。

    觀燈。

     辛亥〈五年〉冬十月。

    北原賊梁吉。

    以弓裔爲裨將。

    陷酒泉奈城等縣。

     弓裔。

    憲安王庶子。

    〈或雲景文王子。

    〉生時。

    屋上有素光。

    若虹屬天。

    生而有齒。

    日官奏曰。

    此兒以重午日生。

    且光欿異常。

    恐不利國家。

    宜勿擧。

    王勑中使殺之。

    使者取於襁褓中。

    投樓下。

    乳婢竊捧之。

    手觸眇一目。

    抱而逃竄養育。

    年十餘。

    上世達寺。

    〈高麗之興敎寺也。

    〉祝髮爲僧。

    號善宗。

    及壯。

    不拘僧律。

    軒輊有膽氣。

    甞持鉢赴齋。

    有烏銜牙籤落鉢中。

    視之有王字。

    秘不言。

    頗自負。

    見國家衰亂。

    政荒民散。

    群盜蜂起。

    謂乘亂聚衆。

    可以得志。

    投介山〈今竹山〉賊箕萱。

    萱侮慢不禮。

    弓裔欝悒不自安。

    潛結萱麾下元會申烜等爲友。

    投北原賊梁吉。

    吉善遇之。

    委任以事。

    分兵百餘騎。

    使東略地。

    於是。

    出宿雉嶽山〈在今原州府東二十五裡〉石南寺。

    行襲溟州。

    管內酒泉〈今屬原州在州東九十裡〉奈城〈今寧越郡〉欝烏〈一作郁烏今平昌郡〉禦珍〈今未詳〉等十餘郡縣。

    皆降之。

     壬子〈六年〉南海戍卒甄〈音眞〉萱叛。

    據武州。

    自稱漢南郡開國公。

     萱。

    尙州嘉善縣〈屬今聞慶南四十五裡高麗改加恩〉人。

    本姓李。

    父阿慈介。

    以農自活。

    後起家爲將軍。

    有四子。

    皆知名。

    萱傑出多智略。

    初萱生。

    父耕野。

    母餉之。

    以兒置林下。

    虎來乳之。

    及壯。

    體貌?奇。

    志氣倜儻。

    年十五。

    自姓甄。

    從軍入王京。

    赴西南海防戍。

    枕戈待敵。

    爲士卒先。

    以勞爲裨將。

    時女主昏淫。

    綱紀紊弛。

    民飢盜起。

    萱潛懷異志。

    嘯聚亡命。

    劫掠州縣。

    旬月間。

    衆至五千。

    遂襲武州據之。

    猶不敢公然稱王。

    自署爲新羅西南都統指揮兵馬制置持節都督全武熊等州郡事行全州刺史兼禦史中丞上柱國漢南郡開國公。

    食邑二千戶。

    遙授北原賊梁吉。

    爲裨將。

     癸醜〈七年〉朝唐使金處誨。

    沒于海。

     遣兵部侍郞金處誨。

    如唐。

    納先王?節。

    沒于海。

    復以橻城郡〈橻疑作槥今沔川〉太守金峻。

    爲告奏使。

    時。

    崔緻遠爲富城郡〈今瑞山〉太守。

    召爲賀正使。

    以比歲飢荒。

    盜賊交午。

    道梗不行。

    後緻遠亦甞奉使如唐。

    以州縣供給不繼。

    上唐宰相太師侍中狀曰。

    伏聞東海之外有三國。

    其名馬韓卞韓辰韓。

    馬韓則高麗。

    卞韓則百濟。

    辰韓則新羅也。

    麗濟盛時。

    強兵百萬。

    南侵吳越。

    北撓幽燕齊魯。

    爲中國巨蠧。

    隋皇失馭。

    由於征遼。

    貞觀中。

    太宗親統六軍。

    恭行天罰。

    高麗畏威請和。

    文皇受降迴蹕。

    此際我武烈王。

    以犬馬之誠。

    助定一方之難。

    入唐朝謁。

    自此而始。

    後以麗濟踵前造惡。

    武烈七朝。

    請爲鄕導。

    至高宗顯慶五年。

    勑蘇定方。

    統十道強兵。

    大破百濟。

    乃於其地。

    置扶餘都督府。

    招輯遺氓。

    ??以漢官。

    以臭味不同。

    屢聞離叛。

    遂徙其人於河南。

    捴章元年。

    命英公徐勣。

    破高句麗。

    置安東都督府。

    至儀鳳三年。

    徙其人於河南隴右。

    高句麗殘孽類聚。

    北依太白山下。

    國號爲渤海。

    開元二十年。

    ?恨天朝。

    將兵掩襲登州。

    殺刺史韋俊。

    於是。

    明皇帝大怒。

    命內史高品何行成。

    大僕卿金思蘭。

    發兵過海攻討。

    就加我王金某。

    爲鷄林州大都督。

    以冬深雪厚。

    蕃漢苦寒。

    勑命迴軍。

    至今三百餘年。

    一方無事。

    滄海晏然。

    此乃我武烈王之功也。

    今某儒門末學。

    海外凡材。

    謬奉表章。

    來朝樂土。

    凡有誠懇。

    禮合披陳。

    伏見元和十二年。

    本國王子金張廉。

    飄風至明州。

    中和二年。

    入朝使金直諒。

    於楚州下岸。

    幷蒙發送入京。

    前例分明。

    伏乞特賜水陸券牒。

    令所在供給舟船熟食及驢馬草料。

    幷差軍將。

    監送至駕前。

    幸甚。

    〈崔緻遠集補。

    〉 甲寅〈八年〉春二月。

    以崔緻遠爲阿飡。

     時幣政滋多。

    盜賊群起。

    緻遠進時務十餘條。

    主嘉納之。

    以爲阿飡。

     冬十月。

    弓裔冦溟州。

    自稱將軍。

     裔自北原。

    冦溟州。

    衆三千五百人。

    〈本紀作衆至六百。

    此從本傳。

    〉分爲十四隊。

    金大黔毛昕長貴平張一等。

    爲舍上。

    舍上。

    謂部長也。

    與士卒同甘苦。

    與奪不私。

    衆心畏愛。

    遂自稱將軍。

     乙卯〈九年〉秋八月。

    弓裔冦漢州。

    陷鐵圓等十餘郡。

     弓裔冦豬足〈今麟蹄〉狌川〈今狼川〉二郡。

    取之。

    又破漢州管內夫若〈今未詳〉鐵圓〈今鐵原〉等十餘郡。

    軍聲甚盛。

    浿西賊冦來降者多。

    弓裔自謂可以開國稱君。

    始設內外官職。

     弓裔。

    以王建爲鐵圓郡太守。

     建。

    漢州松嶽郡人。

    〈今開城府。

    〉初。

    建父隆。

    器宇宏大。

    有幷呑三韓之志。

    娶韓氏。

    築室松嶽之南。

    〈松嶽。

    今開城府鎭山。

    〉僧道詵來憇門外樹下。

    歎曰。

    此地當出聖人。

    隆聞之。

    倒屣出迎。

    相與登松嶽。

    究山水之脈。

    道詵就爲書一封。

    題其外雲。

    謹獻書于未來統合三韓之主大原君子足下。

    以授隆曰。

    公明年必生貴子。

    旣長。

    可以與之。

    書秘。

    世莫知也。

    及期。

    果生建。

    卽憲康王之三年丁酉正月丙戌也。

    神光紫氣。

    繞室充庭。

    竟日盤旋。

    狀如蛟龍。

    幼而聦明。

    龍顔日角。

    方頤廣顙。

    器度宏深。

    語音洪大。

    寬厚有濟世之量。

    建年十七。

    道詵復至請見曰。

    足下値百六之會。

    三季蒼生。

    待公洪濟。

    因告以出師置陣地理天時之法。

    望秩山川感通保佑之理。

    至是。

    投弓裔。

    授是職。

    時年十九。

    ○道詵者。

    靈巖人也。

    姓金氏。

    或雲太宗王庶孫。

    年十五爲僧。

    不閱歲。

    通大藏。

    號爲神聦。

    憲康王甞迎留禁中。

    未幾還智異山。

    遇異人於南海汀邊。

    聚沙爲山川順逆之勢。

    示之。

    〈今求禮縣之沙圖村。

    〉自是豁然陰陽五行之術。

    或言入唐。

    傳一行地理法。

    踏山觀水。

    多有神驗。

    遂爲東方堪輿數術之祖。

    後三年戊午死。

    主命瑞石學士樸仁範。

    爲碑文。

     冬十月。

    立憲康王庶子嶢。

    爲太子。

     初。

    憲康王觀獵。

    道傍。

    見一女子姿質佳麗。

    命載後車。

    到帷宮野合。

    有娠生嶢。

    體貌魁傑。

    主聞之。

    喚入宮內。

    撫其背曰。

    兒骨相異於人。

    背上兩骨隆起。

    類憲康。

    有是命。

     丙辰〈十年〉赤袴賊。

    冦掠京西。

     賊起國西南。

    赤其袴以自異。

    號赤袴賊。

    屠害州縣。

    至京西部牟梁裡。

    劫掠而去。

     弓裔取僧嶺臨江二縣。

    ○弓裔以王隆爲金城太守。

    王建爲勃禦槧城主。

     時隆爲松嶽郡沙粲。

    以郡歸弓裔。

    弓裔大喜。

    以爲金城太守。

    隆因說裔曰。

    大王若欲王朝鮮肅愼卞韓之地。

    莫如先城松嶽。

    以吾長子建爲其主。

    裔從之。

    使築勃禦槧城。

    〈今開城府之歸仁門。

    俗號普提槧門。

    〉仍爲城主。

     下 丁巳孝恭王元年。

    ?孝女知恩之門。

     知恩。

    漢歧部民連權女也。

    性至孝。

    少喪父。

    獨養母。

    年三十二。

    猶不從人。

    不離左右。

    家貧傭作。

    或行乞奉之不給。

    賣身富家爲婢。

    晝償其直。

    莫歸養母。

    如是數日。

    母曰。

    向食麁糲尙甘。

    今雖稍美。

    心肝若刺。

    何也。

    女以實告。

    母曰。

    以我故。

    使爾爲人婢。

    不如速死。

    乃大哭。

    女亦哭。

    郞徒孝宗義之。

    與粟百石。

    又償債免傭。

    郞徒千人。

    各出石粟以贈。

    主亦賜租五百石第一區。

    ?其裡曰孝養坊。

    又嘉孝宗。

    妻以憲康王女。

     仁物縣降于弓裔。

    ○夏五月。

    弓裔將王隆死。

    ○六月。

    女主傳位于嶢。

    嶢卽位。

    遣使入告于唐。

     主謂左右曰。

    近來民窮盜起。

    孤之不德也。

    避賢讓位。

    吾意決矣。

    於是禪位於太子嶢。

    主在位十一年。

    嶢立。

    是爲孝恭王。

    遣使入唐告奏。

    使崔緻遠製表曰。

    當國雖欝壘之蟠桃接境。

    不尙威臨。

    且夷齊之孤竹連疆。

    本資廉退。

    矧假九疇之餘範。

    早襲八條之敎源。

    蓋禀仁賢之化。

    得符君子之名。

    籩豆饁田。

    鍦矛寄戶。

    及愚臣繼守。

    諸患幷臻。

    始則黑水侵疆。

    曾噴毒液。

    〈按。

    黑水疑指渤海也。

    新羅與渤海連疆。

    宜有交侵戰伐。

    而史文不傳耳。

    〉次乃綠林成黨。

    競派狂氛。

    所管九州。

    皆遭冦火。

    滄海之橫流日甚。

    昆岡之猛焰風顚。

    緻使仁鄕。

    變爲疵國。

    皆由臣守中迷道。

    禦下乖方。

    況乃西歸瑞節則鷁艦平沉。

    東降丹書則鳳軺中輟。

    是乖誠動於天。

    實懼罪深於海。

    居羲仲之官。

    非臣素分。

    守延陵之節。

    是臣良圖。

    以臣姪男嶢。

    亡兄晸息。

    年將志學。

    器可興宗。

    俾權藩寄。

    用靖國災。

    又製嶢嗣位表曰。

    當國大飢薦仍。

    小盜相尋。

    本恣豺狼之貪。

    漸矜鴻鵠之志。

    遂使煙塵匝境。

    風雨愆期。

    叔坦謂臣曰。

    顧玆一境。

    異彼三方。

    故昔玉皇。

    賜詩先祖曰。

    禮義國爲最。

    詩書家所藏。

    又頃皇華元季方。

    紀鷄林政事詩雲。

    但美詩書敎。

    曾無皷??喧。

    今也。

    郡邑遍爲盜賊。

    山川皆是戰塲。

    都因懵昧。

    緻此冦戎。

    罪不容誅。

    理宜辭職。

    臣以叔志不可奪。

    權叨藩寄。

    〈崔緻遠集參補。

    〉 秋七月。

    唐冊贈景文王憲康王。

    王遣使入謝。

     先是。

    眞聖具表。

    陳請追贈前王。

    至是。

    慶賀使判官崔元還。

    詔贈景文王爲太師。

    憲康王爲太傅。

    各賜官誥一通。

    王遣使謝恩。

    崔緻遠製表曰。

    臣亡祖凝。

    頃遇鹹通中。

    東夷跼跡。

    北極馳心。

    中和宣布之歌。

    欽承往哲。

    太平織錦之作。

    景仰前修。

    遂著求賢才賦一篇。

    美皇化詩六韻。

    示之。

    鄕人玩爲家寶。

    亡父晸。

    屬乾符末。

    冦逼鹹秦。

    駕廵庸蜀。

    先臣爰投楚袂。

    冀請終纓。

    淮南節度使高騈。

    上陳藩欵。

    外振軍威。

    故靑州節度使安師儒。

    謂彼越俎。

    阻此叩楫。

    以此。

    遠俗之忠誠莫展。

    先臣之遣恨斯多。

    豈料睿慈。

    特加貴爵。

    〈崔集補。

    〉○時渤海國。

    自謂國大兵強。

    而入唐朝獻。

    使臣坐於新羅使之下。

    至是。

    其賀正使王子大封裔。

    進狀請許渤海居新羅之上。

    帝詔以爲國名先後。

    比不因強弱而稱。

    朝制等威。

    今豈以盛衰而改。

    宜仍舊貫。

    準此宣示。

    當番宿衛院。

    奏其狀于王。

    王因遣使。

    又附表以謝曰。

    臣謹按渤海之源流。

    句麗未滅之時。

    本爲疣贅部落。

    靺鞨之屬。

    寔繁有徒。

    是名粟末小蕃。

    甞逐句麗內徙。

    其首領乞四比羽及大祚榮等。

    至武後之際。

    自營州作孽。

    始稱振國。

    時有句麗遺燼勿吉雜類。

    梟音則嘯聚白山。

    ?義則喧張黑水。

    始與契丹濟惡。

    旋於突厥通謀。

    萬裡??苗。

    屢拒渡遼之轍。

    十年食葚。

    晩陳降漢之旗。

    初建邑居。

    來憑隣援。

    其酋長大祚榮。

    始受臣藩第五品大阿飡之秩。

    後至先天二年。

    方受大朝寵命。

    封爲渤海郡王。

    爾來漸見辜恩。

    遽聞抗禮臣藩。

    絳灌同列。

    所不忍言。

    廉藺用和。

    以爲前戒。

    而渤海莫愼守中。

    唯圖犯上。

    恥爲牛後。

    覬作龍頭。

    妄有陳論。

    初無畏忌。

    向非陛下英襟獨斷。

    神筆橫飛。

    則槿花鄕廉讓自沉。

    楛矢國毒痛愈盛。

    〈崔緻遠集補。

    〉 冬十二月。

    女主曼卒。

     謚曰眞聖。

    葬黃山。

    〈東京雜記曰。

    今梁山郡黃山驛。

    〉 戊午孝恭王二年春正月。

    尊母金氏。

    爲義明太後。

    ○以俊興爲上大等。

    繼康爲侍中。

    ○二月。

    弓裔以王建爲精騎大監。

    ○秋七月。

    弓裔都松嶽郡。

     先是。

    梁吉在北原。

    取國原等三十餘城。

    有之。

    聞弓裔貳己。

    大怒欲襲之。

    弓裔知之。

    先擊敗之。

    於是。

    弓裔兵勢日盛。

    遂取浿西道及漢山州管內三十餘城。

    裔謂松嶽郡。

    漢北名郡。

    山水奇秀。

    遂定以爲都。

    擊破孔巖〈今陽川〉黔浦〈今金浦〉穴口〈今江華〉等三十餘城。

     冬十一月。

    弓裔作八關會。

    ○阿飡崔緻遠有罪免。

     緻遠。

    自西事大唐。

    東還故國。

    皆値亂世。

    自傷不遇。

    無復仕進意。

    自放於山水間。

    營臺榭植松竹。

    枕籍書史。

    嘯詠風月。

    其文有曰。

    人間之要路通津眼無開處。

    物外之靑山綠水。

    夢有歸時。

    聞王建作興。

    知非常人。

    必受命開國。

    緻書問。

    有鷄林黃葉鵠嶺靑松之句。

    〈後人名其地。

    爲上書莊。

    在今慶州金鰲山北。

    〉王聞而惡之。

    緻遠卽帶家。

    隱于伽倻山海印寺。

    與母兄浮屠賢俊定玄師。

    爲道友。

    捿遅偃仰。

    以終老焉。

    所著文集三十卷行於世。

    李氏奎報曰。

    唐書藝文志。

    又載緻遠四六集一卷。

    桂苑筆耕二十卷。

    自註雲。

    高麗人賓貢及第。

    爲高騈淮南從事。

    予讀之。

    嘉中國曠蕩無外。

    不以外國人爲輕重。

    然於武勇則李正己黑齒常之等。

    皆高麗人。

    各列其傳。

    書其事備矣。

    於文藝。

    獨不爲孤雲立傳。

    竊意古人於文章相嫌忌。

    況緻遠以外國孤生。

    入中朝蹂躪名輩。

    是近於中國之嫌者也。

    若立傳直其筆。

    恐涉其嫌。

    故略之歟。

    〈按。

    士不幸而處衰亂之世。

    若位高任重。

    勢不可去。

    則國存與存。

    國亡與亡。

    同其休戚。

    不然則高飛遠引。

    晦迹林泉。

    無與於人事。

    惟是二者而已。

    孤雲之於新羅。

    歷仕四朝。

    位至阿飡。

    史雖雲迍邅蹇連。

    亦可謂寵任之至矣。

    弓裔爲羅室叛賊。

    而麗祖爲其徒。

    則是亦叛賊也。

    雖其龍姿鳳質。

    ?圖遠猷。

    有帝王之像開創之兆。

    於我心益復慽慽。

    何忍獻書納交。

    矜其先知之明乎。

    麗祖爲羅室遺民。

    而因亂倔起者也。

    孤雲負當世之望。

    若勉以興復王室桓文事業。

    則以麗祖之明達寬仁。

    或有所思。

    而不爲此而爲彼者。

    何也。

    後日高麗顯宗。

    以孤雲密贊祖業。

    功不可忘。

    贈謚褒奬。

    是於孤雲。

    果有光乎。

    噫。

    楊?皓首窮經。

    而終爲莾室大夫。

    孤雲文章動世。

    而竟作麗朝功臣。

    士之讀書。

    貴知義理。

    義理到此。

    果安在哉。

    跡孤雲之平生。

    以童稚之年。

    涉溟渤入中國。

    未弱冠取科第。

    及其歸也。

    獻時務十餘條。

    其勵志功名。

    有心於立揚者。

    可知矣。

    然而於唐於羅。

    驥足未展。

    而沉欝頓挫。

    逸氣難抑矜少有才而未聞大道。

    不自重而終累輕脫。

    古人雲。

    文士寡守。

    其孤雲之謂乎。

    然崔承祐甞爲賊萱草檄。

    崔彥撝亦爲麗祖寵臣。

    而孤雲不見。

    則是終於隱遁。

    其可貴也已。

    〉 己未三年春三月。

    立妃樸氏。

     伊飡乂謙之女。

     秋七月。

    北原賊梁吉。

    攻弓裔大敗。

     吉。

    忌弓裔地廣民衆。

    以國原等十餘城主勁兵襲之。

    進軍非惱城〈今未詳〉下。

    裔先擊大破之。

    吉兵潰走。

     庚申四年〈甄萱九年〉冬十月。

    弓裔使王建。

    陷漢南諸郡。

     建伐漢州〈今廣州〉中原〈今忠州〉唐恩〈高麗改唐城今南陽〉西原〈今淸州〉槐壤〈今槐山〉等地。

    皆平之。

    賊帥淸吉辛萱等。

    擧城投弓裔。

    裔以建爲阿飡。

     甄萱僭稱後百濟王。

    都全州。

    遣使如吳越。

     萱西至完山州。

    州人迎勞。

    萱喜得人心。

    謂左右曰。

    吾原三國之始。

    馬韓先起。

    赫居後興。

    辰卞從之而興。

    於是。

    百濟開國金馬山。

    傳世六百。

    唐與新羅。

    合攻滅之。

    今予雖不德。

    欲雪義慈宿憤。

    遂定都完山。

    稱後百濟王。

    設官分職。

    遣使如吳越。

    吳越王錢鏐報聘。

    加萱檢校太傅。

    餘如故。

     辛酉五年。

    〈甄萱十年弓裔元年。

    〉弓裔僭稱王。

     裔怨宗國。

    常曰。

    新羅滅高句麗。

    吾爲麗報讐。

    甞南行至岌山郡〈麗改興州今順興〉浮石寺。

    壁上有前王畵像。

    拔釰擊之。

     秋八月。

    甄萱冦大耶城。

    不克而還。

     壬戌六年。

    〈甄萱十一年弓裔二年。

    〉春以金孝宗爲侍中。

     癸亥七年。

    〈甄萱十二年弓裔三年。

    〉弓裔遣王建。

    取錦城〈一作山〉等十郡。

    置戍而還。

     時南地皆屬甄萱。

    而錦城郡人。

    獨附于弓裔。

    裔命建帥舟師。

    自西海進兵武州界。

    城主池萱。

    甄萱之女壻也。

    堅守不降。

    建攻錦城郡拔之。

    擊取十餘郡縣。

    仍改錦城爲羅州。

    分軍戍之而還。

    良州帥金忍訓告急。

    裔又令建往救。

    及還。

    裔問邊事。

    太祖陳安邊摭境之策。

    左右皆屬目。

    裔亦奇之。

    進階爲閼粲。

     甲子八年。

    〈甄萱十三年弓裔四年。

    〉弓裔立國。

    號摩震紀。

    〈按。

    渤海大氏。

    以震號國。

    故裔亦號摩震紀以別之。

    〉 弓裔自得王建。

    拓地日廣。

    遂立國號。

    改元武泰。

    建官依國制。

    置廣評省。

    備員匡治奈〈卽侍中〉徐事〈卽侍郞〉外書。

    〈卽員外郞。

    〉又置兵部大龍部〈卽倉部〉壽春部〈卽禮部〉奉賓部〈卽禮賓省〉義刑臺〈卽刑部〉納貨部〈卽大府寺〉調位部〈卽三司〉內奉省〈卽都省〉禁書省〈卽秘書省〉南廂壇〈卽將作監〉水壇〈卽水部〉元鳳省〈卽翰林院〉飛龍省〈卽太僕寺〉物藏省。

    〈卽少府監。

    〉又置史臺〈掌習諸譯語〉植貨府〈掌栽植菓樹〉障繕府〈掌修理城隍〉珠淘省。

    〈掌造成器物。

    〉又設正匡元輔大相元尹佐尹正朝甫尹軍尹中尹等官。

     秋七月。

    弓裔冦尙州。

    取三十餘邑。

    ○熊州將軍弘奇。

    叛降弓裔。

    浿江道十餘邑亦降。

     乙醜九年〈甄萱十四年弓裔五年〉春二月。

    隕星如雨。

    ○秋七月。

    弓裔徙都鐵圓。

     裔以讖緯。

    欲都鐵圓斧壤。

    〈今平康。

    〉周覽山水。

    遂定都。

    移西原民千戶實之。

    修葺宮室。

    窮極侈奢。

    改元聖冊。

    〈今鐵原府北二十七裡。

    有楓川原。

    卽弓裔宮殿遺址。

    〉 弓裔分定浿西十三鎭。

     平壤城主黔用。

    降弓裔。

    甑城赤衣黃衣明貴等賊歸服。

    弓裔以強盛自矜。

    意欲幷呑。

    令國人呼新羅爲滅都。

    凡自新羅來者。

    盡殺之。

     八月。

    弓裔冦竹嶺。

     裔行兵。

    侵奪邊邑。

    至竹嶺東北。

    王聞疆埸日削。

    力不能禦。

    命諸城。

    愼勿出戰。

    堅壁固守而已。

     丙寅十年〈甄萱十五年弓裔六年〉春正月。

    以金成爲上大等。

    ○三月。

    唐以擧人金文蔚。

    充冊使而還。

     文蔚甞入唐登第。

    歷官至工部員外郞王府諮議參軍。

     弓裔遣王建。

    與甄萱戰于沙火鎭。

    克之。

    〈鎭在尙州。

    今未詳。

    〉 丁卯十一年〈甄萱十六年弓裔七年〉春。

    甄萱冦一善郡。

    取十餘城。

    ○是歲。

    朱全忠纂唐。

    國號梁。

    ○契丹阿保機稱帝。

    〈補。

    〉 戊辰十二年〈甄萱十七年弓裔八年〉春二月。

    有星孛于東。

     己巳十三年〈甄萱十八年弓裔九年〉夏六月。

    弓裔遣王建。

    鎭羅州。

     裔驕虐日甚。

    建有志於閫外。

    會。

    裔以羅州爲憂。

    令建往鎭之。

    建以舟師。

    次武州塩海縣。

    〈今靈光郡之臨淄縣。

    〉獲萱遣使吳越船而還。

    裔喜。

    又遣建。

    修戰艦于貞州。

    〈今豊德。

    〉領兵二千五百。

    擊珍島郡。

    拔之。

    進次臯夷島。

    城中望見軍容嚴整。

    自降。

    建推誠撫士。

    威惠幷行。

    士卒畏愛。

    鹹思奮勇。

     以崔彥撝。

    爲執事侍郞瑞書院學士。

     時。

    彥撝自唐還。

     庚午十四年〈甄萱十九年弓裔十年〉甄萱圍羅州。

    王建襲擊大破之。

     萱怒錦城投裔。

    以步騎三千圍攻。

    徑旬不解。

    王建來救。

    至羅州浦口。

    萱戰艦自木浦。

    〈今名錦江津。

    在羅州府南十一裡。

    〉至德眞浦。

    〈在今靈巖郡北五裡。

    〉首尾相銜。

    水陸縱橫。

    兵勢甚盛。

    諸將患之。

    建曰。

    勿憂也。

    師克在和。

    不在衆。

    乃進軍急擊。

    敵船稍卻。

    乘風縱火。

    燒溺太半。

    斬五百餘級。

    萱以小舸遁歸。

    初。

    羅州管內諸郡。

    隔絶無援。

    頗懷虞疑。

    至是。

    挫萱銳卒。

    衆心悉定。

    於是。

    三韓之地。

    裔有太半。

    建復修戰艦備糧餉。

    欲留戍羅州。

    副將宗希金言等。

    自以功多無賞。

    頗解體。

    建曰。

    今主上恣虐多殺。

    讒諛得志。

    與其在內而受禍。

    孰與在外而圖全也。

    諸將然之。

     王建擊壓海賊能昌。

    擒之。

     建至武州西南界潘南縣〈今屬羅州〉浦口。

    縱諜賊境。

    時有壓海縣〈今屬羅州〉賊帥能昌。

    起海島。

    善水戰。

    號曰水獺。

    嘯聚亡命。

    遂與葛草島小賊相結。

    候建至。

    欲害之。

    建謂諸將曰。

    能昌已知我至。

    必與島賊謀變。

    賊徒雖小。

    若幷力合勢。

    遏前絶後。

    勝負未可知也。

    使善水者十餘人。

    擐甲持矛。

    乘輕舸。

    夜至葛草島口。

    擒往來計事者。

    以沮其謀可也。

    諸將如其計。

    果獲一小舸。

    乃能昌也。

    執送裔斬之。

    裔論以建爲大阿飡將軍。

     辛未十五年〈甄萱二十年弓裔十一年〉春正月丙戌朔。

    日食。

    ○大臣殷影。

    殺王嬖姬。

     時邦內大亂。

    盜賊竊據。

    疆域日蹙。

    而王嬖於賤妾。

    不恤政事。

    大臣殷影諫。

    不從。

    影執其妾。

    殺之。

    權氏曰。

    大臣。

    君有過則諫。

    諫不聽則去。

    君雖悅色而不勤政。

    豈可殺乎。

    其心雖出於愛君。

    而其迹未免乎脅君。

    蓋當時羅運將衰。

    權姦用事。

    孝恭特寄生之君耳。

     弓裔改國號曰泰封。

    自稱彌勒佛。

     改元水德萬歲。

    自稱彌勒佛。

    代牟尼佛禦世。

    戴金幘被方袍。

    以長子爲靑光菩薩。

    季子爲神光菩薩。

    出則騎白馬。

    以彩餙其鬃尾。

    使童男女。

    奉幡蓋香花前導。

    又命比丘二百餘人。

    梵唄隨後。

    自述經二十餘卷。

    其言皆妖妄不經。

    時或正坐講說。

    僧釋聡曰。

    此皆邪說怪談。

    不可以爲訓。

    裔以鐵椎打殺之。

     壬申十六年〈神德王元年○甄萱二十一年。

    弓裔十二年。

    〉夏四月。

    王薨。

    妃弟樸景暉立。

     王在位十六年。

    謚曰孝恭。

    景暉立。

    是爲神德王。

    阿達羅王之遠孫。

    憲康王之女壻。

    伊飡乂謙之子也。

    〈崔氏曰。

    本紀阿達羅王無嗣。

    今以景暉爲其遠孫。

    未可詳也。

    〉 葬孝恭王于獅子寺北。

    ○五月。

    追尊父乂謙。

    爲宣聖王。

    母爲貞和太後。

    妃金氏爲義成王後。

     貞和太後。

    卽角幹順弘之女。

    〈後姓史闕。

    〉 立子昇英。

    爲王太子。

     癸酉神德王二年〈甄萱二十六年弓裔十三年〉夏四月。

    地震。

    ○弓裔以王建爲侍中。

     裔以建累著邊功。

    累堦爲波珍飡兼侍中。

    以召之。

    水軍之務。

    盡委副將金言等。

    征討之事。

    必令禀建行之。

    於是。

    建位冠百僚。

    然畏譖不樂居位。

    每出入公門。

    平章國計。

    惟抑情謹愼。

    務得衆心。

    見人被讒。

    輒解救。

    西原人阿志泰。

    以諂詐得幸。

    譖同州人笠全卒方寬舒等。

    有司鞫數年不決。

    建立辨之。

    志泰伏辜。

    衆情稱快。

    人心屬建。

    建懼禍及。

    復求閫外。

     甲戌三年〈甄萱二十三年弓裔十四年〉春三月。

    弓裔復遣王建。

    鎭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