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上 〈起丙午新羅惠恭王二年盡乙未新羅敬順王九年〉凡百七十年 丙午惠恭王二年春正月。

    兩日幷出。

    ○二月。

    康州地陷。

     地陷成池。

    縱橫五十餘尺。

    水色靑黑。

    忽有鯉魚五六。

    相繼而漸大。

    淵亦隨大。

     丁未三年夏六月。

    地震。

    ○秋七月。

    遣使請冊于唐。

     王幼沖當國。

    太後臨朝。

    宰相爭權相攻。

    朝廷大亂。

    無暇朝聘之禮。

    至是。

    始遣伊飡金隱居。

    入唐貢方物。

    仍請加冊命。

    帝禦紫宸殿。

    宴見。

    〈通考參補。

    〉 有三星隕于宮庭。

     三星相擊。

    其光如火逬散。

    又天狗墜東樓。

    頭如甕。

    尾三尺許。

    光如烈火。

     九月。

    金浦縣。

    禾實成米。

     戊申四年春。

    彗星見東北。

    ○唐遣使吊祭。

    冊王及太後金氏。

     遣倉部郞中歸崇敬。

    冊王爲開府儀同三司新羅王。

    兼策王母金氏爲大妃。

    上國之冊王大妃。

    始此。

     夏五月。

    大赦。

     以災異數見也。

     六月。

    有星隕于黃龍寺南。

    ○地震。

    ○虎入宮中。

    ○秋七月。

    一吉飡大恭等叛。

    圍王宮。

    討平之。

    夷九族。

     時朝廷昏亂。

    災異屢臻。

    大恭與弟阿飡大廉等。

    圍王宮三十三日。

    王都及五道州郡幷九十六角幹相戰。

    殺大恭。

    輸其家資寶帛于王宮。

    亂彌三朔乃息。

    誅殺無筭。

     九月。

    遣使入朝于唐。

    ○冬十月。

    以神猷爲上大等。

    金隱居爲侍中。

     己酉五年春三月。

    燕群臣於臨海殿。

    ○夏五月。

    蝗旱。

    ○命群臣。

    各擧所知。

    ○冬無雪。

     庚戌六年春正月。

    王幸西原京。

    夏四月。

    還宮。

    ○五月。

    彗星出五車北。

     六十日而滅。

     虎入執事省。

    ○秋八月。

    大阿飡金融。

    謀反伏誅。

    ○冬十一月。

    京師地震。

    ○金隱居免。

    以正門爲侍中。

    ○鑄奉德寺鐘。

     初。

    景德王爲聖德王鑄巨鐘。

    未就而卒。

    至是鐘成。

    銅重十二萬斤。

    聲聞百餘裡。

    令朝散大夫前太子司議郞翰林郞金弼奚。

    作鐘銘。

    贊聖德王之功曰。

    擧忠良而撫俗。

    崇禮樂以觀風。

    野務本農。

    市無濫物。

    時嫌金玉。

    世尙文才。

    幾四十年臨邦勤政。

    一無幹戈驚擾百姓。

    所以四方隣國。

    萬裡歸賓。

    雖齊晉替覇。

    豈可幷輪而言。

     辛亥七年。

     壬子八年。

     癸醜九年夏六月。

    遣使入朝于唐。

     時。

    連歲遣使朝唐。

    恩遇甚隆。

    是年。

    遣使賀正。

    獻金銀牛黃魚牙紬朝霞等物。

    至是。

    又遣。

    帝引見於延英殿。

    又其勑有曰。

    在九州之外。

    可比諸侯。

    於萬國之中。

    乃爲君子。

    〈通考參補。

    〉 甲寅十年秋九月。

    以金良相爲上大等。

     乙卯十一年春三月。

    以金順爲侍中。

    ○夏六月。

    伊飡金隱居。

    謀反伏誅。

    ○秋八月。

    伊飡金廉相及侍中正門等。

    謀反伏誅。

     丙辰十二年春正月。

    令百官並復舊號。

    ○二月。

    王視學。

    ○始立五廟。

     初。

    新羅宗廟之制未詳。

    南解王立始祖廟。

    自是。

    嗣君必先謁廟。

    炤智王復立神宮。

    嗣君必親祀。

    至是。

    始以味鄒王。

    爲金姓始祖。

    大宗文武。

    平麗濟有大功德。

    爲不毀之宗。

    幷祖禰爲五廟。

    一年六祭。

    正月二日五日。

    五月五日。

    七月上旬。

    八月十五日。

    十二月寅日。

     丁巳十三年春三月。

    京都地震。

    夏四月。

    又震。

     上大等良相。

    上?極論時政。

     賜孝子聖覺租三百碩。

     聖覺。

    菁州人。

    養母至孝。

    母病割股。

     冬十月。

    以金周亢爲侍中。

     戊午十四年。

     己未十五年春三月。

    京都地震。

     壞民居。

    死者百餘人。

     設百座法會。

    ○遣金巖。

    聘日本。

     巖。

    允中之庶孫。

    性聡敏。

    好方術。

    少以伊飡。

    入唐宿衛。

    就師學陰陽家術。

    自述遁甲立成法。

    示其師。

    師曰。

    不圖明達至此。

    自是。

    不敢以弟子待之。

    及還。

    爲司天大博士。

    歷守良康漢三州。

    復鎭浿江。

    所至盡心撫字。

    三務之餘。

    敎以六陣兵法。

    人皆便之。

    甞有蝗蟲入界蔽野。

    巖至誠禱之。

    忽風雨作。

    蝗盡斃。

    至是。

    聘日本。

    其王知其賢。

    欲留之。

    會唐信使高鶴林來。

    相見甚歡。

    以巖爲大國所知。

    遣還。

     夏四月。

    遣官。

    祭金庾信墓。

     旋風忽自庾信墓起。

    至始祖陵。

    塵霧暝暗。

    聞其中若有哭泣悲歎之聲。

    王聞之懼。

    遣大臣金敬信。

    緻祭謝過。

     庚申十六年〈宣德王元年〉春正月。

    黃霧四塞。

    ○二月。

    雨土。

    ○夏四月。

    伊飡金志貞。

    作亂圍王宮。

    上大等金良相。

    討誅之。

    遂弑王纂立。

     王幼少嗣位。

    母後臨朝。

    及壯。

    淫于聲色。

    常作婦女之戱。

    好佩錦囊。

    與道流爲謔。

    巡遊無度。

    綱紀紊亂。

    災異屢見。

    畔逆相繼。

    人心反側。

    志貞因聚衆作亂。

    圍王宮。

    良相與伊飡敬信。

    擧兵誅之。

    王及後妃。

    爲亂兵所害。

    謚曰惠恭王。

    在位十六年。

    元妃新寶王後。

    伊飡維城之女。

    次妃。

    伊飡金璋之女。

    史失入宮年月。

    良相。

    奈勿王十世孫。

    父海飡孝芳。

    母金氏四炤夫人。

    聖德王之女也。

    遂立爲王。

    是爲宣德王。

     葬惠恭王。

    〈葬地史闕。

    〉○追尊孝芳。

    爲開聖王。

    母金氏爲貞懿太後。

    ○立妃金氏。

     妃。

    卽具足夫人。

    角幹良品之女也。

    〈一雲義恭阿飡之女。

    〉 以敬信爲上大等。

    義恭爲侍中。

     辛酉宣德王二年春二月。

    親祀神宮。

     宗廟之制。

    雖以金氏爲始祖。

    而神宮之祭。

    一遵舊儀不廢。

    嗣君世世行之。

     秋七月。

    遣使安撫浿南州郡。

     壬戌三年春閏正月。

    遣使入朝于唐。

     自天寶以後。

    中國多故。

    本國之朝聘納誠稍踈。

    而唐之恩禮亦衰矣。

     二月。

    王幸漢州。

    移漢山民戶於浿江鎭。

    ○置大谷城頭上位。

     頭上之名始此。

    置大監。

    位視太守。

    弟監視縣令。

     癸亥四年春正月。

    置大谷鎭。

     以阿飡體信爲軍主。

     立社稷壇。

    修祀典。

     壇堂之高下。

    壝門之內外。

    位次之尊卑。

    陳設登降之節。

    尊爵籩豆牲牢冊祝之禮。

    史無所傳。

    而其祀典。

    分大中小祀。

    有八蠟先農中農後農風伯雨師靈星三山五嶽四鎭四海四瀆諸名山大川。

    而不及天地。

    蓋不敢僭天子之禮也。

    又有四城門祭,部庭祭,四川上祭,日月五星祭,四大道祭,壓兵祭,辟氣祭。

    或因別祭。

    或因水旱而行。

    金氏曰。

    檢諸禮典。

    隻祭先農。

    無中農後農。

     〈按。

    三國史祭祀志。

    十二月寅日。

    新城北門祭八蠟。

    豊年大牢。

    ?年小牢。

    立春後亥日。

    明活城南熊殺谷祭先農。

    立夏後亥日。

    新城北門祭中農。

    立秋後亥日。

    蒜園祭後農。

    立春後醜日。

    犬首谷門祭風伯。

    立夏後申日。

    卓渚祭雨師。

    立秋後辰日。

    本彼村祭靈星。

    三山五嶽已下名山大川。

    分爲大中小祀。

    大祀三山。

    一奈歷山。

    在習比部。

    今慶州。

    二骨火山。

    在切也火郡。

    今永川。

    三穴禮山。

    在大城郡。

    今淸道。

    中祀五嶽。

    東吐含山。

    在大城郡。

    南地理山。

    在菁州。

    今晉州。

    西鷄龍山。

    在熊川州。

    今公州。

    北太伯山。

    在奈己郡。

    今榮川。

    中父嶽。

    一雲公山。

    在押督郡。

    今慶山。

    四鎭。

    東溫沫懃。

    在牙谷停。

    今未詳。

    南海恥也裡。

    在推火郡。

    今密陽。

    西加耶押嶽。

    在馬屍山郡。

    今德山。

    北熊谷嶽。

    在比烈忽郡。

    今安邊。

    四海。

    東阿等邊。

    在退火郡。

    今興海。

    南兄邊。

    在居漆山郡。

    今東萊。

    西末陵邊。

    在屎山郡。

    今臨陂。

    北非禮山。

    在悉直郡。

    今三陟。

    四瀆。

    東吐隻河。

    一雲斬浦。

    在退火郡。

    南黃山河。

    在歃良州。

    今梁山。

    西熊川河。

    北漢山河。

    俗離嶽在三年山郡。

    今報恩。

    推心在大加耶郡。

    今高靈。

    上助音居西在西林郡。

    今舒川。

    烏西嶽在結己郡。

    今結城。

    北兄山在大城郡。

    淸海鎭在助音島。

    今莞島。

    小祀。

    霜嶽在高城郡。

    今同。

    雪嶽在邊城郡。

    今杆城。

    花嶽在斤平郡。

    今加平。

    鉗嶽在七重城。

    今積城。

    負兒嶽在北漢山州。

    今京城。

    月奈嶽在月奈郡。

    今靈巖。

    武珍嶽在武珍州。

    今光州。

    西多山在難知可縣。

    今鎭安。

    月兄山在沙熱伊縣。

    今淸風。

    道西城在萬弩郡。

    今鎭川。

    冬老嶽在丹川縣。

    今茂朱。

    竹旨在及伐山郡。

    今順興。

    熊隻在熊隻縣。

    今熊川。

    髮嶽在于珍也郡。

    今蔚珍。

    于火在于火縣。

    今慶州。

    三岐在大城郡。

    卉黃在牟梁。

    高墟在沙梁。

    嘉阿嶽在三年山郡。

    波隻谷原嶽在阿支縣。

    今未詳。

    非藥嶽在退火郡。

    加林城在加林縣。

    今林川。

    加良嶽在菁州。

    西述在牟梁。

    〉 甲子五年夏四月。

    王欲遜位。

    旣而止。

     王得國不正。

    內懷慙德。

    欲行禪讓。

    群臣三上表諫。

    乃止。

     乙醜六年〈元聖王元年〉春正月。

    唐遣使冊王。

     帝遣戶部郞中蓋塤。

    持節冊王。

    爲檢校大尉鷄林州刺史寧海軍使新羅王。

     王薨。

    遺詔燒柩。

    散骨東海。

     在位六年。

    詔略曰。

    寡人本惟菲薄。

    無心大寶。

    難逃推戴。

    作其卽位。

    居位以來。

    年不順成。

    民用窮困。

    常欲禪讓。

    退居于外。

    群官百辟。

    誠止未果。

    今遘疾疹。

    死復何恨。

    死後依制燒火。

    散骨東海。

    謚曰宣德。

    〈按。

    自古亂賊。

    躬蹈纂逆。

    而猶畏當時之公議。

    懼後世之是非。

    則又能文餙其言。

    以晦其跡。

    欲使人莫得而究焉。

    昔曹操讓還三縣之令。

    示己本無當世之志。

    而出非得已。

    及其臨死。

    分香賣履之敎。

    示己本無大志。

    不過眷戀富貴之意。

    其厭然之態。

    將誰欺乎。

    當惠恭失德叛臣作亂之時。

    宣德位居上相。

    不能弭難于未然。

    又不能擇其宗屬之賢者而立之。

    顧乃因亂。

    汲汲於大位。

    而卽位之後。

    或恐人言。

    則陽欲遜位。

    臨沒遺敎。

    又以無心大寶爲言。

    其奸慝之情。

    過於阿瞞矣。

    末乃燒火。

    散骨東海。

    抑天誘其衷。

    自刑其身。

    以受弑逆之報歟。

    〉 金敬信自立爲王。

    侍中金周元。

    奔溟州。

     宣德王立。

    敬信預謀。

    以功爲上大等。

    宣德薨無子。

    群臣奉貞懿大後之敎。

    欲立周元。

    周元。

    太宗五世孫也。

    第在京北二十裡。

    會大雨。

    閼川漲不得渡。

    敬信劫衆自立。

    先入宮稱制。

    是爲元聖王。

    奈勿王十一世孫。

    父一吉飡孝讓。

    母樸氏繼烏夫人。

    妃淑貞夫人。

    神述角幹之女。

    周元懼禍。

    退居溟州。

    遂不朝請。

    ○初。

    王夢脫幞頭。

    着素笠。

    把十二絃琴。

    入於天官寺井中。

    覺而使人占之。

    曰脫幞頭者。

    失職之兆。

    把琴者。

    着枷之兆。

    入井者。

    入獄之兆。

    王聞之甚惡。

    杜門不出。

    阿飡餘三。

    聞之。

    固請得見。

    解之曰。

    脫幞頭者。

    人無居上也。

    着素笠者。

    冕旒之兆也。

    把十二絃琴者。

    十二孫傳世之兆也。

    入天官井。

    入宮禁之瑞也。

    若登大位。

    幸不相忘。

    王及卽位。

    餘三已卒。

    召爵其子。

     二月。

    追王四代。

    躋祖禰于五廟。

    毀聖德開聖廟。

     追封高祖大阿飡法宣。

    爲玄聖大王。

    曾祖伊飡義寬。

    爲神英大王。

    祖伊飡魏文。

    爲興平大王。

    考一吉飡孝讓。

    爲明德大王。

    母樸氏爲昭文太後。

    毀聖德開聖二廟。

    以始祖太宗文武及興平明德王。

    爲五廟。

     立子仁謙。

    爲太子。

    ○以忠廉爲上大等。

    悌恭爲侍中。

    尋免。

    以世強爲侍中。

    ○廢宣德王妃金氏。

     王旣卽位。

    出宣德王妃具足夫人于外宮。

    賜租三萬四千石。

     改揔管爲都督。

     新羅外官之制。

    都督爲各州長官。

    凡九人。

    其佐有州助〈或雲州輔〉長史〈或雲司馬〉各一人。

    各京有仕臣。

    其佐有仕大舍。

    〈或雲少尹。

    〉各一人。

    郡太守百十五人。

    小守〈或雲制守〉八十五人。

    縣令二百十人。

    又有外司正。

    各村村徒典。

    以相管攝。

    王都置典京府。

    掌六部。

    六部各置少監典等官。

     丙寅元聖王二年夏四月。

    遣使入朝于唐。

     遣金元全。

    入唐貢方物。

    帝下詔曰。

    卿俗敦信義。

    志秉貞純。

    皆禀儒風。

    禮法興行。

    雖溟渤遐廣。

    忠效益著。

    遂賜王及妃器服錦綵。

    大宰相一人次宰相二人已下。

    並存問。

     秋九月。

    京都饑。

    賑之。

     是歲四月。

    國東雨雹。

    桑麥皆損。

    七月旱。

    年穀不登。

    京都大饑。

    自秋至冬。

    前後賑穀。

    凡六萬六千餘石。

     冬以武烏。

    爲屈岬縣令。

    〈今江陰縣。

    〉 大舍武烏。

    獻兵法十五卷,花鈐圖二卷。

    故有是命。

    〈二書今皆不傳。

    〉 初置僧官。

     初眞興之世。

    有國統大書省等號。

    始以僧惠亮安藏等。

    爲之。

    至是。

    復置政官。

    簡僧有才行者。

    充之。

    又外官有州統九人,郡統十八人。

     封金周元。

    爲溟州郡王。

     周元地逼事疑。

    久居溟州不還。

    遂割溟州翼嶺〈今襄陽〉三陟蔚珍斤乙於〈今平海〉等郡。

    爲食邑。

    子孫世襲焉。

    〈輿地勝覽補。

    〉 丁卯三年春二月。

    京都地震。

    ○秋七月。

    蝗。

    ○八月辛巳朔。

    日食。

     戊辰四年春。

    初立讀書出身科。

     初神文王。

    雖立國學。

    而未有科試之法。

    後置博士助敎。

    敎授生徒而已。

    至是。

    始定讀書三品以出身。

    讀春秋左氏傳若禮記若文選。

    而能通其義。

    兼明論語孝經者爲上。

    讀曲禮論語孝經者爲中。

    讀曲禮孝經者爲下。

    若博通五經三史諸子百家書者。

    超擢用之。

    前此。

    秪以弓箭選人。

    自此。

    用人之法。

    一以文籍出身爲貴。

     秋。

    國西旱蝗盜起。

    遣使安撫。

     己巳五年春正月甲辰朔。

    日食。

    ○秋九月。

    以子玉爲楊根縣小守。

     執事史毛肖駮言。

    子玉不以文籍出身。

    不可委分憂之職。

    侍中議雲。

    雖不以文籍出身。

    曾入唐爲學士。

    亦可用也。

    王從之。

    金氏曰。

    惟學焉然後聞道。

    惟聞道然後灼知事之本末。

    故學而後仕者。

    其於事也。

    先本而末自正。

    但區區弊精神於技末。

    或掊斂以爲利。

    或苛察以相高。

    雖欲利國安民。

    而反害之。

    是故學記之言。

    終於務本。

    而書亦言不學墻面??事惟煩。

    則毛肖之一言。

    可爲萬世之模範焉。

     遣王孫俊邕。

    入朝于唐。

     庚午六年春正月。

    以宗基爲侍中。

    ○增築碧骨堤。

     發全州等七州人。

    築之。

     三月。

    遣使聘北國。

     北國。

    卽渤海也。

    大氏興於遼地。

    進倂高句麗北地。

    與新羅壤界相接。

    而交聘之節。

    史無所傳。

    至是遣一吉飡伯魚。

    聘之。

     夏四月。

    太白辰星。

    聚于東井。

    ○遣王孫彥昇。

    入朝于唐。

     辛未七年春正月。

    太子仁謙卒。

     謚惠忠。

     伊飡悌恭。

    謀反伏誅。

     冬十一月。

    京都地震。

    ○宗基免。

    以俊邕爲侍中。

     壬申八年秋七月。

    遣使貢女于唐。

     女名金井蘭。

    國色身香。

     八月。

    立子義英。

    爲太子。

    ○忠廉卒。

    以世強爲上大等。

    ○俊邕免。

    以崇斌爲侍中。

    ○冬十一月壬子朔。

    日食。

    ○以俊邕爲兵部令。

     癸酉九年。

     甲戌十年春二月。

    地震。

    ○太子義英卒。

     謚憲平。

     崇斌免。

    以彥昇爲侍中。

     初。

    彥昇爲大阿飡。

    悌恭之叛。

    以功爲匝飡。

    至是。

    爲侍中。

    未幾。

    以伊飡爲宰相。

     起望思樓於宮西。

     王連喪太子。

    悲慕不已。

    起樓於宮西。

    名曰望思樓。

     乙亥十一年春正月。

    立長孫俊邕。

    爲太子。

     俊邕。

    太子仁謙之子也。

    甞奉使入唐宿衛。

    歷官宰相。

    至是冊立爲太子。

     是歲。

    唐冊渤海王嵩璘。

     初渤海王欽茂。

    大歷中二十五來。

    以日本舞女十一獻唐。

    貞元時。

    東南徙東京。

    及卒。

    謚文王。

    子宏臨早死。

    族弟元義立一歲。

    猜虐。

    國人殺之。

    立宏臨之子華嶼。

    復還上京。

    改年中興。

    及卒。

    謚成王。

    復立欽茂子嵩璘。

    改元正歷。

    唐詔授右驍衛大將軍。

    冊爲忽汗州都督渤海王。

    〈通考補。

    〉 丙子十二年春。

    京都饑疫。

    ○夏四月。

    以彥昇爲兵部令。

    智原爲侍中。

     丁醜十三年秋九月。

    國東蝗。

    ○大水。

     時旱荒飢饉。

    殆無虛歲。

    非時霜雹雨水山崩之類。

    不可勝書。

     智原免。

    以金三朝爲侍中。

     戊寅十四年春三月。

    望德寺二塔相擊。

    ○冬十二月。

    王薨。

    太子俊邕卽位。

     王在位十四年。

    謚曰元聖。

    太子立。

    是爲昭聖王。

    ○元聖王時。

    有金生者。

    微不知世係。

    自幼能書。

    不攻他藝。

    好佛隱居不仕。

    年踰八十。

    猶操筆不休。

    隷書行草皆入神。

    學者傳寶之。

    晩修頭陁行。

    創寺以居之。

    〈寺在今忠州北津崖。

    〉金氏曰。

    宋崇寧中。

    學士洪瓘使宋。

    以金生行草。

    示待詔楊球李革等。

    二人駭曰。

    不圖今日得見王右軍手書。

    瓘曰。

    此乃新羅人金生所書也。

    二人不信曰。

    天下除右軍。

    焉有妙筆如此哉。

    〈按。

    昌林寺古基。

    在今慶州金鰲山麓。

    有古碑。

    元學士趙孟頫跋雲。

    此唐新羅僧金生所書。

    字畫深有典刑。

    雖唐人名刻。

    無以過之。

    古語雲。

    何地不生才。

    信然。

    〉 燒元聖王柩於奉德寺南。

     從遺命也。

     己卯昭聖王元年春三月。

    以菁州居老縣。

    爲學士祿邑。

    ○夏五月。

    追尊父惠忠太子。

    爲王。

    ○秋七月。

    遣使。

    獻人蔘于唐。

     中國以新羅産蔘。

    其方物之貢。

    必以人蔘進獻。

    時得人蔘。

    長九尺。

    甚異之。

    遣使如唐奉獻。

    帝恐見欺。

    不受。

     八月。

    追尊母金氏聖穆太後。

     庚辰二年〈哀莊王元年〉春正月。

    立妃金氏。

    爲王後。

     奈勿王十三世孫阿飡叔明之女。

    是爲桂德夫人。

     以忠芬爲侍中。

    ○夏四月。

    暴風毀臨海化仁二門。

    ○六月。

    立子淸明。

    爲王太子。

    ○王薨。

    太子淸明卽位。

    叔父兵部令彥昇。

    攝政。

     王在位二年薨。

    謚曰昭聖。

    太子立。

    年十三。

    是爲哀莊王。

     葬昭聖王。

    〈葬地史闕。

    〉○唐冊使聞王薨。

    乃還。

     帝以元聖王薨。

    遣司封郞中韋丹。

    持節吊慰。

    且冊昭聖王。

    爲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大尉新羅王。

    丹至鄆州。

    聞王薨。

    乃還。

     秋七月。

    王更名重煕。

    ○八月。

    以梁悅爲豆肹小守。

    〈今羅州之會津縣及興陽之豆原縣。

    並百濟豆肹縣。

    〉 悅初以學士入唐宿衛。

    朱泚之亂。

    從帝于奉天。

    有功。

    帝授右贊善大夫。

    還之。

    故王擢用之。

     辛巳哀莊王二年春二月。

    更定五廟。

    遷太宗文武之室于別廟。

     王謁始祖廟。

    別立太宗文武二廟。

    以始祖及王高祖明德,曾祖元聖,皇祖惠忠,皇考昭聖大王。

    爲五廟。

     金彥昇自爲上大等。

    ○秋九月。

    星隕如雨。

    ○冬十一月。

    大寒。

    松竹皆枯。

    ○耽羅遣使來朝。

     壬午三年秋七月。

    地震。

    ○八月。

    創海印寺。

     僧順應等以爲。

    伽倻山形絶於天下。

    地德隻於海東。

    眞藏修之地。

    遂創寺。

    聖穆太後助成之。

     癸未四年秋七月。

    與日本修聘。

     新羅雖與日本交聘。

    而侵冦未已。

    先是。

    欲遣大阿飡金均貞。

    爲假王子。

    質倭和親。

    均貞辭之乃止。

    至是交和。

     冬十月。

    地震。

     甲申五年春正月。

    以秀昇爲侍中。

    ○夏五月。

    日本遣使來聘。

     進黃金三百兩。

    自是。

    聘問不絶。

     秋七月。

    重修臨海殿。

    ○蘭山縣有石自立。

    〈縣屬牛頭州。

    〉○釜浦水變血。

    〈浦在蘇火縣。

    今泰安。

    〉望德寺二塔相擊。

     乙酉六年春正月。

    尊母金氏。

    爲王太後。

    立妃樸氏。

    爲王後。

    ○唐遣使告哀。

    冊王及王太妃叔氏王妃樸氏。

     時。

    德宗崩。

    順宗立。

    遣兵部郞中元季方。

    告哀。

    中國告哀之禮始此。

    仍冊王爲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使持節大都督鷄林州諸軍事鷄林州刺史兼持節充寧海軍使上柱國新羅王。

    其母叔氏爲太妃。

    妻樸氏爲妃。

    太後。

    金叔明之女也。

    新羅後妃。

    率皆同姓。

    而嫌於犯禮。

    告奏上國。

    多以父名爲氏。

    權氏曰。

    昔魯昭公娶於吳。

    爲同姓。

    謂之吳孟子。

    羅之君臣。

    亦知娶同姓爲非禮而諱之。

    不能謹於始而犯之。

    是不待貶絶而自著矣。

     秋八月。

    頒公式二十餘條。

    ○冬十一月。

    地震。

     丙戌七年春三月。

    日本遣使來聘。

     引見朝元殿。

     禁新創佛寺。

     時。

    佛寺遍於國中。

    王下敎禁新創。

    唯許修葺。

    又禁以錦繡爲佛事。

    金銀爲器用。

     王子獻忠。

    自唐還歸。

     新羅自金仁問以後。

    入唐宿衛者相繼。

    時獻忠還。

    帝加試秘書監。

    放還。

     丁亥八年春二月。

    王禦崇禮殿。

    觀樂。

    ○秋八月。

    大雪。

     戊子九年春二月。

    日本遣使來聘。

    ○遣使。

    請昭聖王冊命于唐。

     金力奇奉使入唐。

    上言。

    貞元十六年。

    詔冊臣故主金俊邕爲新羅王。

    母申氏爲大妃。

    妻叔氏爲王妃。

    冊使韋丹至中路。

    聞王薨卻回。

    其冊在中書省。

    今臣還國。

    伏請授臣以歸。

    帝從之。

    仍賜王叔彥昇及其弟仲恭等門戟。

    令本國準例給之。

    申氏。

    金神述之女。

    避同姓。

    以父名爲姓。

    〈按。

    申氏。

    卽元聖之配。

    於昭聖王爲祖母。

    〉 遣使十二道。

    定郡邑疆界。

    ○秋七月朔。

    日食。

     己醜十年〈憲德王元年〉夏六月。

    西兄山城塩庫鳴。

    ○秋七月。

    大旱。

    ○上大等金彥昇。

    弑王纂立。

    王弟體明死之。

     初。

    王幼沖卽位。

    彥昇以叔父之尊。

    乘時秉權。

    專攝朝政。

    遂懷不軌。

    與其弟伊飡悌邕。

    將兵入內。

    作亂弑王。

    在位十年。

    王弟體明。

    侍王不去。

    幷害之。

    謚王曰哀莊。

    彥昇遂立。

    是爲憲德王。

    昭聖之同母弟也。

     葬哀莊王。

    〈葬地史闕。

    〉○以金崇斌爲上大等。

    ○秋八月。

    遣使告哀于唐。

    唐遣使吊祭。

    冊彥昇爲王及妃貞氏。

     遣伊飡金昌南。

    入唐告哀。

    辭以病薨。

    且請承襲。

    帝遣職方員外郞崔廷。

    以質子金士信副之。

    持節吊祭。

    以彥昇爲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持節大都督鷄林州諸軍事兼持節充寧海軍使上柱國新羅王。

    冊貞氏爲妃。

    賜宰相金斌等三人門戟。

    妃本姓金氏。

    元聖王子角幹禮英之女。

    諱稱貞氏。

     是歲。

    渤海王嵩璘卒。

     謚康王。

    子元瑜立。

    改元永德。

     庚寅憲德王二年春正月。

    以亮宗爲侍中。

    ○二月。

    修國內隄防。

    ○冬十月。

    獻金銀佛像于唐。

     遣王子金憲章入獻。

    言爲順宗祈福。

     辛卯三年春正月。

    亮宗免。

    以元興爲侍中。

    ○二月。

    以金?元爲完山州都督。

    ○夏四月。

    始禦平議殿。

    聽政。

     壬辰四年春。

    以金均貞爲侍中。

    ○秋九月。

    遣使聘北國。

     癸巳五年春正月。

    以伊飡金憲昌。

    爲武珍州都督。

     憲昌。

    周元之子也。

     玄德門火。

    ○是歲。

    渤海王元瑜卒。

     謚定王。

    弟言義立。

    改元朱雀。

     甲午六年春三月。

    宴群臣於崇禮殿。

     王歡甚皷琴。

    伊飡忠榮起舞。

     夏五月。

    國西大水。

    遣使撫問。

    復一年租調。

    ○秋八月。

    京都風霧如夜。

    ○以金憲昌爲侍中。

     乙未七年夏五月。

    雪。

    ○秋八月己亥朔。

    日食。

    ○國西大飢盜起。

    發兵討平之。

     時。

    年荒民飢。

    人民流散。

    抵浙東求食者。

    百七十人。

     有大星出于翼軫。

     芒長六許尺。

    廣二寸。

     丙申八年春正月。

    以金憲昌爲菁州都督。

    璋如爲侍中。

    ○唐恩縣。

    有石自移百餘步。

    〈縣今南陽。

    〉 丁酉九年春正月。

    以金忠恭爲侍中。

    ○冬。

    遣使入朝于唐。

     王子金張廉。

    至明州下岸。

    浙東官發送入京。

     是歲饑。

     自五月不雨。

    至七月乃雨。

    人多飢死。

    敎州郡發倉存恤。

     戊戌十年春三月。

    大雪。

    ○夏六月癸醜朔。

    日食。

    ○以祿眞爲執事侍郞。

     祿眞。

    一吉飡秀奉之子。

    年二十三始仕。

    屢經內外官。

    所至有聲績。

     是歲。

    唐冊渤海王仁秀。

     初。

    渤海王言義卒。

    謚僖王。

    弟明忠立。

    改元太始。

    一歲卒。

    謚簡王。

    從兄仁秀立。

    改元建興。

    唐詔授檢校司空。

    冊爲渤海王。

    一雲。

    仁秀。

    祚榮弟。

    野渤四世孫雲。

     己亥十一年春正月。

    賜伊飡憲貞幾杖。

     國制。

    大臣年七十緻仕。

    例賜幾杖。

    王之世忠永眞元是也。

    憲貞病不能行。

    年未七十。

    亦賜金餙紫檀杖。

     二月金崇斌卒。

    以弟秀宗爲上大等。

    ○三月。

    草冦遍起。

    命州郡捕之。

    ○秋七月。

    唐徵兵討李師道。

    遣將軍金?元。

    赴之。

     帥甲兵三萬。

    赴之。

     庚子十二年。

    春夏旱冬飢。

     民賣子自活。

     辛醜十三年夏四月。

    以金忠恭爲上大等。

    永恭爲侍中。

    ○以金憲昌爲熊州都督。

    ○秋七月。

    浿江南川二石相戰。

     壬寅十四年春正月。

    以弟秀宗。

    爲王太子。

     王有一子爲僧。

    名心地。

    以母弟秀宗爲副君。

    入居月池宮。

    ○時上大等金忠恭。

    坐政事堂。

    注擬內外官。

    請托坌至。

    忠恭莫能擧措。

    感疾而退。

    召醫診之。

    曰病在心臟。

    須服龍齒湯。

    遂杜門謝客。

    執事侍郞祿眞請見。

    門者拒之。

    祿眞曰。

    下官非不知相公謝客。

    願獻一言。

    以開欝悒之懷。

    不見。

    不退也。

    門者三復乃見。

    祿眞曰。

    伏聞氣軆不調。

    得非早朝晩罷。

    蒙犯霧露。

    傷榮衛之和。

    失肢軆之安乎。

    曰未也。

    祿眞曰。

    然則公之病不須砭石。

    可一言理之。

    忠恭曰。

    可得聞乎。

    祿眞曰。

    彼梓人之作室也。

    材大者爲樑柱。

    小者爲椽榱。

    偃者植者各安所施。

    然後大廈成焉。

    宰相之爲政也亦然。

    才巨者置高位。

    小者授下品。

    內則六官百執事。

    外則方伯郡守。

    朝無闕位。

    皆得其人。

    然後王政成焉。

    今則不然。

    徇私而滅公。

    爲人而擇官。

    愛之。

    雖不才必進。

    憎之。

    雖有能必斥。

    取舍勞其心。

    是非亂其志。

    不獨害之於國事。

    爲之者亦病矣。

    若其當官淸白。

    莅事恪恭。

    杜貨賄之門。

    絶請托之路。

    黜陟必以幽明。

    予奪不以愛憎。

    如是則刑政允穆。

    國家和平。

    雖日開公孫之閤。

    置曹參之酒。

    與朋友故舊。

    談笑自樂。

    可也。

    又何必區區於服餌之間。

    徒自費日廢事爲哉。

    忠恭悅。

    謝醫朝王。

    王曰。

    謂卿剋日服藥。

    何遽來朝。

    對曰。

    臣聞祿眞之言。

    同於藥石。

    豈止飮龍齒湯而已哉。

    因爲王誦之。

    王曰。

    寡人爲君。

    卿爲相。

    而有人如此。

    不可使儲君不知也。

    宜往告太子。

    太子聞之入賀曰。

    臣聞君明則臣直。

    此國家之美事。

    崔氏曰。

    祿眞見主昏臣諂。

    吐一奇論。

    可謂救病之藥石。

    忠恭一聞。

    而心病頓愈。

    王及儲君。

    皆以爲嘉。

    而終未聞祿眞之登庸。

    君相改過之實。

    所謂悅而不繹者乎。

     三月。

    熊州都督金憲昌。

    擧兵反。

    遣張?等。

    討誅之。

     憲昌累典外藩。

    形勢頗張。

    常?其父不得爲王。

    擧兵叛。

    國號長安。

    建元慶雲。

    脅武全康尙四州都督。

    國原西原金官仕臣及諸郡縣守令。

    以爲己屬。

    康州都督向榮。

    脫身走推火郡。

    〈今密陽。

    〉漢山牛頭歃良浿江北原等。

    先知憲昌逆謀。

    以兵自守。

    完山長史崔?助〈州助官名〉令忠等。

    遁還京上變。

    王授?級飡速含郡〈今鹹陽〉太守。

    令忠位級飡。

    遂差員將八人。

    守王都八面。

    然後出師。

    一吉飡張?先發。

    匝飡衛恭。

    波珍飡悌淩繼之。

    伊飡均貞。

    匝飡?元。

    大阿飡祐徵等。

    掌三軍征之。

    角幹忠恭。

    匝飡允膺等。

    守蛟大關。

    〈今未詳。

    〉明基安樂二郞。

    〈按。

    新羅花郞之徒。

    皆稱郞。

    〉請從軍。

    各以其徒行。

    憲昌遣將據要路。

    張?遇賊於道冬峴。

    〈今未詳。

    〉擊敗之。

    衛恭悌淩軍至。

    與張?合攻三年城。

    克之。

    進兵俗離山。

    〈在今報恩。

    〉擊滅之。

    均貞等。

    與賊戰於星山滅之。

    諸軍共到熊津。

    與賊大戰。

    斬獲不可勝計。

    憲昌僅以身免。

    入城固守。

    諸軍圍城浹旬。

    城將陷。

    憲昌自死。

    城陷。

    得屍誅之。

    戮其宗黨二百三十九人。

    先是。

    菁州太守廳事南池。

    有異鳥。

    長三尺。

    色黑。

    喙長一尺五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