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上 〈起己酉新羅眞德女主三年。

    高句麗王臧八年。

    百濟王義慈九年。

    盡乙巳新羅景德王二十四年。

    〉凡百十七年。

     己酉〈新羅眞德女主三年。

    高句麗王臧八年。

    百濟王義慈九年。

    〉春正月。

    新羅冠服。

    始從華制。

    ○夏四月。

    唐罷遼東之役。

     先是。

    房玄齡臨歿。

    上表諫東征曰。

    向使高麗。

    違失臣節。

    誅之可也。

    侵擾百姓。

    滅之可也。

    他日。

    能爲中國患。

    除之可也。

    今無此三條。

    而坐煩中國。

    內爲前代雪恥。

    外爲新羅報讐。

    豈非所存者小。

    所損者大乎。

    願陛下。

    許高麗自新。

    焚淩波之船。

    罷應募之衆。

    帝不從。

    至是。

    帝崩遺詔罷之。

    由是麗人。

    得以少舒。

    而蓋蘇文?驕日甚。

    王臧庸暗。

    竟至於亡。

     秋八月。

    百濟侵新羅。

    新羅將金庾信。

    大破百濟兵於道薩城。

    斬其將殷相。

     百濟。

    遣左將殷相。

    帥精兵七千。

    攻陷石吐等七城。

    〈今未詳。

    〉金庾信。

    及將軍陳春天存,竹旨等出禦。

    分三軍爲五道擊之。

    互相勝負。

    經旬不解。

    庾信進屯道薩城下。

    有水鳥飛過。

    將士以爲不祥。

    庾信曰。

    此不足恠。

    今日必有百濟人來諜。

    汝等佯不知。

    乃使徇于軍中曰。

    堅壁不動。

    明日。

    待援軍決戰。

    諜者聞之。

    歸報殷相。

    殷相等疑懼。

    於是。

    庾信奮擊大破。

    虜將軍正仲。

    斬殷相及將士十人。

    軍卒八千九百八十級。

    獲馬萬匹。

    兵械不可勝記。

    佐平正福。

    與衆一千降。

    庾信皆縱之。

     冬十一月。

    百濟雷無氷。

     庚戌〈新羅眞德女主四年。

    高句麗王臧九年。

    百濟王義慈十年。

    〉夏四月。

    新羅以眞骨在位者。

    執牙笏。

    ○六月。

    新羅告捷于唐。

     遣金春秋法敏使唐。

    主自製太平頌。

    織錦爲文以獻之。

    〈詩曰。

    大唐開洪業。

    巍巍皇猷昌。

    止戈戎衣定。

    修文繼百王。

    統天崇雨施。

    理物軆含章。

    深仁諧日月。

    撫運護時康。

    幡旗何赫赫。

    鉦皷何鍠鍠。

    外夷違命者。

    剪覆被天殃。

    淳風凝幽顯。

    遐邇競呈祥。

    四時和玉燭。

    七曜廵萬方。

    維嶽降宰輔。

    維帝任忠良。

    五三成一德。

    照我唐家皇。

    〉拜法敏爲太府卿以還。

     新羅始行唐年號。

     先是。

    新羅自法興王以後。

    始稱年號至是始行唐號。

    金氏曰。

    三代改正朔。

    後世稱年號。

    皆所以大一統。

    新百姓之視聽也。

    是故苟非乘時並起。

    兩立而爭天下。

    與夫姦?乘間。

    而作覬覦神器。

    則不可私行年號。

    新羅一意事中國。

    而法興自稱年號。

    惑矣。

    厥後襲謬已久。

    至是奉行唐號。

    可謂過而能改矣。

     秋高句麗饑。

     辛亥〈新羅眞德女主五年。

    高句麗王臧十年。

    百濟王義慈十一年。

    〉春正月朔。

    新羅始行賀正。

     女君。

    禦朝元殿。

    受百官正賀。

    賀正之禮始此。

     二月。

    新羅置執事部中侍。

     新羅初有稟主掌機密。

    至是改爲執事部。

    置中侍一人。

    以波珍飡竹旨爲之。

    與上大等。

    爲執政宰相。

     新羅始置博士助敎。

     新羅遣金仁問。

    入唐宿衛。

     仁問字仁壽。

    春秋第二子。

    博覽群書。

    兼涉莊老浮屠之說。

    善隷書。

    工射禦。

    曉音律。

    識量宏遠。

    官波珍飡。

    至是入唐。

    帝謂涉海。

    來朝。

    忠誠可尙。

    特授左領軍衛將軍。

    仍留宿衛。

    時年二十四。

     百濟遣使。

    入朝于唐。

     帝璽書諭王曰。

    新羅使金法敏奏言。

    高句麗百濟競侵。

    大城重鎭。

    幷爲百濟所並。

    疆宇日蹙。

    乞詔百濟令歸侵城。

    若不奉詔。

    卽自打取。

    但得故地請交和。

    朕以其言順。

    不可不許。

    王所兼新羅城。

    並宜還之。

    新羅所獲百濟俘。

    亦遣還然後。

    解患釋紛。

    韜戈偃革。

    百姓獲息肩之願。

    三藩無戰爭之路。

    王若不從。

    朕依法敏所請。

    與王決戰。

    亦令高句麗。

    不許相救。

    高句麗若不承命。

    卽令契丹諸藩。

    度遼深入抄掠。

    王可深思朕言。

    無貽後悔。

    濟王不肯從命。

     新羅。

    置倉部及左理方府。

     倉部舊屬稟主。

    至是分置。

    又置左理方府。

    掌律令。

     壬子〈新羅眞德女主六年。

    高句麗王臧十一年。

    百濟王義慈十二年。

    〉春正月。

    新羅,高句麗,百濟。

    幷遣使入朝于唐。

     癸醜〈新羅眞德女主七年。

    高句麗王臧十二年。

    百濟王義慈十三年。

    〉春。

    百濟大旱。

    ○秋八月。

    百濟與倭通好。

    ○冬十一月。

    新羅遣使入朝于唐。

    獻金緫布。

    ○是歲。

    唐詔倭。

    令援新羅。

     倭王孝德。

    遣使入貢于唐。

    時新羅。

    爲麗濟所暴。

    帝賜璽書。

    令出兵援新羅。

    未幾。

    孝德死。

    〈通考補。

    〉 甲寅〈新羅眞德女主八年。

    太宗武烈王元年。

    高句麗王臧十三年。

    百濟王義慈十四年。

    〉春三月。

    新羅女主勝曼薨。

    國人推眞智王孫金春秋。

    爲王。

     國人。

    謂始祖赫居世。

    至眞德二十八王。

    謂之聖骨。

    自武烈至永王。

    〈按永王疑敬順王。

    〉謂之眞骨。

    主薨謚眞德。

    葬沙梁部。

    群臣欲立伊飡閼川。

    閼川固讓曰。

    老父無德可稱。

    今之德望。

    莫如春秋公。

    可謂濟世英傑。

    遂奉爲王。

    春秋三讓而後卽位。

    是爲太宗武烈王。

    父伊飡龍春。

    母金氏天明夫人。

    眞平王之女。

    妃金氏文明夫人。

    角飡舒玄之女也。

     唐遣使新羅。

    冊贈女主。

     帝聞新羅主薨。

    擧哀於永光門。

    使太常丞張文收。

    持節吊祭。

    贈開府儀同三司。

    賜綵段二百。

     夏四月。

    新羅王追尊其父龍春。

    爲文興王。

    母金氏。

    爲文貞太後。

    ○有神見于高句麗。

     神降于高句麗馬嶺山。

    謂人曰汝國君臣。

    奢侈無度。

    亡無日矣。

     五月。

    新羅制理方府格。

     命理方府,令良首等。

    詳酌律令。

    號理方府格。

    凡六十餘條。

    頒示國內。

     新羅改軍主爲揔管。

    ○唐遣使冊新羅王。

     唐遣使持節備禮。

    冊命爲開府儀同三司新羅王。

    新羅遣使謝恩。

     新羅賜國原人任強首粟。

     強首。

    中原京沙梁人奈麻昔諦之子。

    初其母夢見人有角者。

    有娠及生頭後有高骨。

    父以示相者。

    相者曰吾聞伏羲虎形。

    女媧蛇身。

    神農牛頭。

    臯陶馬口。

    自古聖賢。

    其相有異。

    今兒首角而黶。

    夫面黶無好。

    頭黶無惡。

    此必英物乎。

    遂名牛頭。

    及壯知讀書曉義理。

    父欲試其志。

    問曰學佛乎。

    學儒乎。

    對曰佛。

    世外敎也。

    願學儒。

    遂就師。

    讀孝經,曲禮,爾雅,文選。

    所得逾高。

    是時唐冊詔有難解處。

    牛頭能解之。

    王驚喜。

    問其姓名。

    對曰。

    臣本任那加良人〈按中原今忠州古任那國也〉牛頭也。

    王曰。

    見卿頭骨。

    可稱強首。

    使製謝表。

    文工而意盡。

    王益奇之。

    稱任生。

    不名。

    強首不治生産。

    家貧。

    王命歲賜新城租一百石。

    強首甞娶冶家女。

    父母將以禮改娶。

    強首不可。

    父怒曰兒有時名。

    以微者爲偶。

    不亦恥乎。

    強首曰。

    甞聞古人之言。

    糟糠之妻。

    不下堂。

    貧且賤。

    非所恥也。

     冬十月。

    契丹敗高句麗。

    於新城。

     麗將安固。

    與靺鞨擊契丹。

    松漠都督李窟哥禦之。

    大敗麗軍於新城。

     乙卯〈新羅太宗二年。

    高句麗王臧十四年。

    百濟王義慈十五年。

    〉春正月。

    新羅以金剛爲上大等。

    文忠爲中侍。

    ○高句麗,百濟,與靺鞨連兵侵新羅。

    新羅遣使告急于唐。

     是時。

    唐雖罷遼東之役。

    意未甞忘高句麗也。

    新羅累世誠心內附。

    常欲藉大國兵力。

    以報二國。

    至是麗濟。

    與靺鞨連兵侵新羅。

    取三十三城。

    羅王遣使入唐告急。

    且求援。

    三國兵禍復始於此。

     二月。

    百濟作望海亭。

     亭在王宮南。

    又修太子宮。

    皆窮極侈麗。

    濟王幼有孝悌之行。

    時稱海東曾子。

    及壯?勇有膽決。

    至是驕奢黷武。

    國人失望。

     唐遣程名振,蘇定方。

    擊高句麗。

     營州都督程名振。

    與中郞將蘇定方渡遼。

    麗人見其兵小。

    渡貴湍水〈在遼地今未詳〉逆戰。

    名振等。

    奮擊大破之。

    焚其外郭及村落而歸。

     三月。

    新羅立子法敏爲太子。

    授諸子爵。

     王妃金氏名文姬。

    庾信之妹也。

    初妃娣寶姬。

    夢登西兄山頂。

    坐旋流遍國內。

    覺與妃言。

    妃戱曰願買兄夢。

    因與錦裙爲直。

    後春秋與庾信蹴踘。

    庾信故踐春秋衣紐落之。

    請往其家綴之。

    因置酒喚寶姬來綴。

    寶姬辭曰。

    豈可以細事。

    輕近貴公子乎。

    妃乃進綴。

    妃以淡粧輕服。

    光艶照人。

    春秋悅之。

    仍請婚。

    及卽位。

    冊爲王妃。

    是爲文明王後。

    生六男。

    長子法敏爲太子。

    仁問入唐宿衛。

    文王爲伊飡。

    老且爲海飡。

    智鏡,愷元皆爲伊飡。

    庶子仁泰爲角飡。

    皆知,車得,馬得。

    幷授官。

    女又五人。

    法敏。

    姿表英特。

    聦明多智畧。

     秋九月。

    新羅將。

    金庾信。

    攻百濟刀比川城。

    克之。

     時百濟群臣。

    奢淫。

    不恤國事。

    民?神怒。

    災異屢見。

    庾信告王曰。

    百濟無道。

    此誠吊伐之時也。

    先是。

    級飡租未押。

    爲夫山縣令。

    〈今未詳。

    〉被虜百濟。

    爲佐平任子家奴。

    從事恪勤。

    任子信任不疑。

    縱其出入。

    未押。

    逃歸。

    庾信。

    知其可用。

    謂曰吾聞任子專濟政。

    思與圖事而難其人。

    子盍往語之。

    未押許之。

    復還百濟。

    從容語任子以庾信意曰兩國存亡。

    未可知。

    若彼亡子依我。

    此亡我依子。

    任子默然。

    間數月。

    使歸報庾信。

    於是庾信幷呑之謀愈急。

    遂攻刀比城〈今未詳〉克之。

     新羅侵百濟。

    百濟襲擊大敗之。

    斬其將金歆運。

     歆運。

    奈勿王八世孫。

    少遊花郞文努之門。

    聞人死節事。

    必慨然流涕。

    同門僧轉密曰。

    此人赴敵。

    必不還也。

    後爲王壻。

    王憤麗濟侵軼。

    遂出師以歆運爲郞幢大監。

    歆運受命卽行。

    屯百濟陽山下。

    〈陽山縣。

    在今沃川縣南五十九裡。

    本新羅助比川。

    〉欲攻助比川城。

    〈卽陽山縣。

    〉濟人。

    乘夜來襲。

    羅軍驚駭。

    因急擊飛矢雨集。

    歆運橫馬握槊。

    以待敵。

    大舍詮知曰。

    今賊起暗中。

    公雖死。

    人無識者。

    況公新羅貴骨。

    王之半子。

    若死賊手。

    百濟之所誇詑。

    我所深恥也。

    歆運曰。

    大丈夫旣以身許國。

    人知與否。

    非所恤也。

    豈可求名。

    拔釰手揮進。

    殺數人而死。

    於是大監穢破。

    小監狄得。

    皆戰死。

    步騎幢主寶用那聞歆運死曰。

    彼貴骨勢榮。

    猶不愛死。

    況餘生無益而死無損乎。

    遂赴敵死。

    王聞之傷痛。

    贈歆運,穢破一吉飡。

    寶用那狄得大奈麻。

    時人。

    作陽山歌以悲之。

    是役也。

    有驟徒者。

    沙梁人奈麻聚福之子也。

    兄弟三人。

    長夫果。

    仲驟徒。

    季逼宲。

    驟徒常出家。

    名道玉。

    語其徒曰吾聞爲僧者。

    上則精術業以復性。

    次則起道用以益他。

    我形雖桑門。

    而無一善可取。

    不如從軍以報國。

    脫法衣着戎服。

    改名驟徒。

    謂馳。

    驟爲徒也。

    乃詣兵部。

    請屬三千幢。

    及是突陣力闘而死之。

    權氏曰。

    孔子曰臨事而懼。

    好謀而成。

    實行師之要道也。

    不量衆寡。

    不審形勢。

    而枉死賊手則何益於事哉。

    殺吾身而可以克敵。

    死之可也。

    生吾身而祗以辱國。

    死之可也。

    無是二者。

    則豈可輕吾身。

    以快賊心乎。

    歆運之死。

    豈非烈於志而短於謀乎。

    與其死而無救於敗。

    曷若不死而圖效於後日哉。

    然視畏死而偸生者。

    則有間矣。

    崔氏曰。

    新羅之俗。

    尙忠信崇節義。

    臨戰則以進死爲榮。

    退生爲辱。

    蓋其人心世道之淳厖。

    有以緻之也。

    非麗濟所能及。

    其君如有躬行心得而倡之者。

    則變魯至道。

    其在於此。

    而惜乎新羅之治。

    止於新羅而已也。

     冬十月。

    新羅以金庾信尙王女。

     丙辰〈新羅太宗三年。

    高句麗王臧十五年。

    百濟王義慈十六年。

    〉春三月。

    百濟殺諫臣佐平成忠。

     初。

    濟王日與宮人耽樂。

    佐平成忠。

    極諫。

    王怒囚之。

    由是無敢言者。

    忠在獄中不食。

    臨死上書曰。

    忠臣死不忘君。

    願一言而死。

    臣觀察時變。

    必有兵革。

    凡用兵。

    必審擇其地。

    處上流以延敵。

    然後可以保全。

    敵兵若來。

    使陸路不過沉峴。

    〈一名炭峴。

    在今扶餘縣東十四裡。

    〉水不入伎伐浦。

    〈一名白馬江。

    在今扶餘縣西五裡。

    〉據險禦之可也。

    王不省。

    遂死獄中。

    權氏曰。

    自古以來。

    從諫者興。

    拒諫者亡。

    義慈之於成忠。

    不惟諫而不聽。

    敢繫獄殺之。

    以快其心。

    其緻身俘國滅。

    非不幸也。

     夏五月。

    高句麗王都雨鐵。

    ○新羅王子金仁問。

    還自唐。

    以仁問爲押督州揔管。

    築獐山城。

     以設險錄功。

    授食邑三百戶。

     秋七月。

    新羅遣子文王。

    入朝于唐。

    ○冬十二月。

    高句麗遣使入賀于唐。

     賀冊皇太子。

     丁巳〈新羅太宗四年。

    高句麗王臧十六年。

    百濟王義慈十七年。

    〉春正月。

    百濟王。

    以庶子四十一人。

    皆爲佐平。

    賜食邑。

    ○新羅置大日任典。

     掌六部。

    其官有大都司,小都司,都事等官。

     夏四月。

    百濟大旱。

    ○秋七月。

    新羅地燃。

     吐含山地燃三年而滅。

    又北巖崩碎爲米。

    味如陳倉米。

     戊午〈新羅太宗五年。

    高句麗王臧十七年。

    百濟王義慈十八年。

    〉春正月。

    新羅文忠。

    兌。

    以文王爲中侍。

    ○三月。

    新羅置阿瑟羅州都督。

     王。

    以阿瑟羅地連靺鞨。

    罷京置州。

    爲都督以鎭之。

    卽河西停也。

    又以悉直爲北鎭。

     夏六月。

    唐程名振,薛仁貴。

    擊高句麗破之。

     營州都督兼東夷都護程名振。

    中郞將薛仁貴。

    將兵擊高句麗赤烽鎭〈在遼地。

    今未詳。

    〉拔之。

    斬首四百餘級。

    麗大將豆方婁。

    帥衆三萬拒之。

    名振。

    以契丹逆擊大破之。

    斬首二千五百級。

     己未〈新羅太宗六年。

    高句麗王臧十八年。

    百濟王義慈十九年。

    〉春二月。

    百濟有狐入王宮。

     時有衆狐入王宮。

    一白狐坐上佐平書案。

    太子宮。

    有雌鷄與雀交。

    宮中槐樹鳴如人哭。

    夜有鬼哭宮南路。

    恠異不絶。

     夏。

    百濟侵新羅。

    新羅乞師于唐。

     百濟侵獨山,桐岑二城。

    〈今皆未詳。

    〉羅王。

    憤麗,濟之侵軼。

    將大擧先伐百濟。

    遣使乞師于唐。

    帝許之。

     秋八月。

    以眞珠爲兵部令。

    ○九月。

    高句麗有九虎入都城。

    ○冬十一月。

    高句麗將溫沙門。

    與薛仁貴。

    戰於橫山。

    敗績。

    〈按盛京志曰。

    薛仁貴破溫沙門於橫山。

    及戰石城。

    有善射者多殺官軍。

    仁貴單騎突擊。

    賊弓矢俱廢。

    遂生擒之。

    〉○新羅置司正府。

    掌糾彈。

     庚申〈新羅太宗七年。

    高句麗王臧十九年。

    百濟王義慈二十年。

    〉春正月。

    新羅金剛卒。

    以金庾信爲上大等。

    ○二月。

    百濟王都井水及泗泚河赤如血。

     時百濟多恠。

    西海濱羣魚死。

    民食不能盡。

    蝦蟇數萬集樹上。

    都市人。

    相驚走若有捕逐者。

    僵仆死百計。

    亡失財物無筭。

    又有玄雲如龍闘空中。

    有犬如野鹿。

    至泗泚岸。

    向王宮而吠。

    王都羣犬聚路。

    或哭或吠。

    有鬼入王宮大呼百濟亡百濟亡。

    卽入地。

    王使人掘三尺得一龜。

    背有文曰。

    百濟同月輪。

    新羅如月新。

    有巫解曰。

    輪者滿也。

    滿則虧。

    新者未滿也。

    未滿則漸盈。

    王殺之。

    或曰同月輪。

    盛也。

    如月新。

    微也。

    意者國家盛而新羅微乎。

    王喜。

     三月。

    唐遣蘇定方,金仁問等。

    率水陸兵伐百濟。

    勅新羅王。

    爲之聲援。

     時。

    金仁問。

    乞師在唐。

    帝問道路險夷。

    仁問應對甚悉。

    帝悅。

    決意出兵。

    以蘇定方爲神丘道大揔管。

    仁問副之。

    帥劉伯英。

    龎孝恭,馮士貴等。

    水陸兵十二萬二千七百十一人。

    船一千九百隻。

    以伐百濟。

    以新羅王爲嵎夷道行軍揔管。

    將其衆。

    與之合勢。

    〈按三國史地志。

    李勣平百濟於熊津都督府。

    屬縣有嵎夷。

    神丘等名。

    蓋唐出軍時。

    設此名號。

    而平定之後。

    因置之也。

    〉 夏六月。

    新羅王出屯南川停。

    遣太子法敏及金庾信。

    會唐兵于德勿島。

     羅王與金庾信等。

    領兵出次南川停。

    聞蘇定方等。

    引兵自萊州濟海。

    舳艫千裡。

    軍于德勿島。

    〈在今仁川府西海中。

    〉遣太子法敏。

    大將軍金庾信,將軍眞珠,天存等。

    領兵艦百艘。

    會定方。

    定方喜。

    期以七月十日與王會。

    直搗義慈都城。

    法敏歸言定方軍勢甚盛。

    王喜。

    又遣法敏。

    與庾信及將軍品日,欽春。

    帥精兵五萬應之。

    進次金堗城。

    〈今尙州白華山。

    〉 百濟王會羣臣。

    始議禦敵之策。

     王聞二國兵至。

    始懼。

    會羣臣問戰守之宜。

    佐平義直曰。

    唐兵不習水艦。

    遠涉溟海。

    因其下陸士氣未平。

    急擊之。

    可以得志。

    羅人恃大國之援。

    故有輕我之心。

    若見唐兵失利。

    必疑懼不敢進。

    故知先與唐兵決戰。

    可也。

    達卛常永曰。

    不然。

    唐兵遠來。

    意欲速戰。

    其鋒不可當也。

    羅人甞屢敗於我。

    今望我兵勢不得不懼。

    宜塞唐人之路。

    以老其師。

    先使偏師擊羅軍。

    挫其銳氣。

    然後伺便而合戰。

    則可得以全軍。

    而保國矣。

    王猶豫不決。

    時佐平興首甞得罪。

    流竄古馬彌知縣。

    〈今長興遂寧縣。

    〉王遣人問之。

    對曰唐兵旣衆。

    師律嚴明。

    況與新羅爲猗角。

    若對陣於原野。

    勝敗未可知。

    伎伐浦,沉峴。

    國之要路。

    一夫單槍。

    萬人莫當。

    宜簡勇士守之。

    使唐兵不得入伎伐浦。

    羅人不得過炭峴。

    大王重閉固守待其糧盡卒疲然後奮擊破之必矣。

    議者皆曰。

    興首久在縲絏之中。

    ?君而不憂國。

    其言不可信也。

    莫若使唐兵入浦。

    沿流而下。

    不得方舟。

    羅軍升炭峴。

    由徑而行。

    不得並馬。

    當此之時。

    縱兵擊之。

    譬如籠禽網魚。

    蔑不獲矣。

    王深然之。

    吳氏〈澐〉曰。

    自古國家成敗。

    不在兵之衆寡與國之強弱。

    隻在人謀之臧否而已。

    濟臣如成忠,興首二人之言。

    若合符契。

    使義慈君臣。

    早用其謀。

    雖以唐羅大兵。

    豈遽能滅之哉。

    乃反虐殺之擯黜之。

    雖有階伯之義烈。

    奈受命於失險之後。

    何是知國之將亡。

    非無謀臣。

    而患在不用。

    後之人君。

    宜鑑于玆。

     秋七月。

    高句麗平壤河水血色三日。

    ○金庾信等。

    進軍黃山。

    〈在今連山縣東五裡。

    〉百濟遣將軍階伯拒之。

     庾信等。

    進軍黃山原。

    百濟聞唐羅兵。

    已過沉峴。

    伎伐浦。

    遣將軍階伯。

    帥死士五千拒之。

    階伯曰。

    以一國偏師。

    當二國之兵。

    存亡未可知。

    或必爲妻子累。

    與其生辱。

    不如死快。

    遂盡殺之。

    崔氏曰。

    百濟之亡。

    愚夫皆知。

    階伯爲將。

    自分必死。

    恐妻累見汚。

    皆先殺之。

    及兵敗不屈死之。

    其殺妻子。

    雖或過中。

    不可以此而訾之。

    權近論。

    階伯一則曰不道。

    二則曰狂悖殘忍。

    何哉。

    昔宋朱厓之變。

    陸秀夫,劉鼎孫。

    皆先沉家屬于海。

    繼之以死。

    其忠義至今皎如白日。

    論人。

    當論志節。

    成敗利鈍。

    非所計也。

    階伯。

    知國必亡。

    不愛其身。

    況愛其妻累乎。

    不愛其妻累。

    況背其君父乎。

    百濟之亡。

    無一忠義。

    獨階伯。

    執節不二。

    此古人所謂國亡與亡者也。

    〈按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

    以其能全人之道也。

    爲人臣而失身於敵。

    則非人也。

    爲人妻而汚身於敵。

    則非人也。

    是以當不幸之際。

    人之望於妻子者。

    欲其爲貞婦孝子。

    妻子之望於所天者。

    欲其爲賢人貞士。

    是皆以人道相望也。

    違于此則禽獸。

    而已當階伯出師之時。

    國有必亡之勢。

    身有必死之心。

    若國亡身死。

    而妻子爲敵俘虜。

    汚穢而駈使之。

    曰是某人之妻某人之子雲爾。

    則其辱身名而違人道大矣。

    初不若一死之得宜也。

    熊魚取舍。

    正在此時。

    豈可未忍於一縷之欲存。

    而受無窮之汚辱哉。

    陽村權近。

    譏詆不已。

    是徒知不死之爲全其身。

    不知其死之得宜者。

    能全其身也。

    權氏又以是擧。

    爲先喪士氣。

    不戰屈人。

    是又不然。

    夫爲將之道。

    忘其家忘其身。

    而後可以得士卒之死心。

    若有一毫自全之心。

    則軍心解弛。

    各有圖生戀妻子之意。

    其爲喪士氣也大矣。

    權氏不惟不識階伯。

    亦不識兵也。

    噫觀階伯黃山之役。

    受命於危急之時。

    以區區五千之衆。

    當十萬方張之敵。

    而擧措不錯。

    意氣安閑。

    據險設營智也臨戰誓衆信也四戰克之勇也擒官昌而不殺仁也。

    再擒而殺之。

    復還其屍。

    義也。

    衆寡不敵。

    終能一死。

    忠也。

    三國之際。

    忠臣義士必多其人。

    而以其見於史傳者言之。

    當以階伯爲第一。

    陽村爲一世儒宗。

    而其言如此。

    恐後人以爲信然。

    故玆不敢以不辨。

    〉 百濟將軍階伯。

    與新羅兵。

    戰于黃山死之。

     階伯至黃山。

    先據設三營。

    將戰誓衆曰。

    昔句踐以五千人。

    破吳七十萬衆。

    今日宜各奮勵以報國恩。

    人皆感泣鏖戰。

    無不一當千。

    金庾信等分軍三道迎之。

    四戰不利。

    士卒力竭。

    新羅將軍欽春。

    謂其子盤屈曰。

    爲臣當忠。

    爲子當孝。

    見危緻命。

    忠孝兩全。

    盤屈乃入陣。

    力戰死之。

    左將軍品日之子官昌。

    儀表都雅。

    少爲花郞。

    善騎射。

    時年十六。

    品日謂曰。

    爾雖年幼。

    有志氣。

    今能爲三軍標的乎。

    對曰唯。

    介馬單槍。

    徑赴濟軍被擒。

    階伯愛其少且勇。

    不忍加害。

    嘆曰。

    新羅多奇士。

    不可輕也。

    乃縱還。

    官昌語其父曰。

    入敵不能斬將。

    深所恨也。

    掬水飮之。

    復突陣。

    力闘。

    階伯擒斬之。

    繫首馬鞍。

    送于品日。

    於是羅軍感激。

    皷譟進擊。

    皆有死志。

    濟兵大敗。

    階伯死之。

    虜百濟佐平忠常。

    常永等二十餘人。

    新羅贈盤屈,官昌級飡。

    贈賻甚厚。

    以禮葬之。

    新羅之法。

    戰死人皆厚葬。

    而爵賞之。

    賚及一族。

    國人慕效。

    以進死爲榮。

    退生爲辱。

    有古戰國之風矣。

    權氏曰。

    品日使未冠之童。

    單騎再往。

    是欲其子之必死而忍之也。

    不可以訓後世矣。

     唐及新羅兵。

    進圍泗泚城。

    百濟王義慈。

    走熊津城。

    王子泰自立爲王。

     蘇定方,金仁問等。

    濟伎伐浦。

    海岸泥濘。

    布柳席以出師。

    百濟合兵。

    出熊津口禦之。

    定方出左涯。

    乘高而陣。

    與濟軍戰。

    大破之。

    金庾信至唐營。

    定方以後期。

    將斬庾信督軍金文穎。

    庾信揚言曰。

    大將軍不見黃山之役。

    以後期爲罪。

    吾不能無罪而受辱。

    必先與唐兵決戰。

    然後破百濟。

    乃杖鉞軍門。

    怒髮如竪。

    腰間寶釰。

    自躍出鞘。

    定方右將蕫寶亮。

    攝足言曰。

    新羅兵將有變。

    定方乃釋文穎。

    忽有鳥回翔於定方營上。

    使人蔔之曰。

    必傷元帥。

    定方懼。

    欲引兵以止。

    庾信曰。

    應天順人。

    伐至不仁。

    何不祥之有。

    百濟王子。

    使佐平覺伽。

    移書唐將。

    哀乞退兵。

    且緻饔餼。

    定方卻之。

    新羅軍乘潮。

    舳艣含尾。

    皷噪而進。

    定方進步騎。

    直趨都城。

    百濟悉衆拒之。

    死者又萬計。

    唐兵乘勝薄城。

    百濟王。

    知不免歎曰。

    悔不用成忠之言。

    以至於此。

    與太子孝〈按義慈四年立子隆爲太子此雲太子孝未詳。

    〉卛左右。

    夜遁北保熊津。

    王宮諸姬。

    走大王浦岩石上墮死。

    後人名其岩爲落花。

    〈在今扶餘縣北一裡。

    〉次子泰自立爲王。

    卛衆固守。

     唐兵拔泗泚城。

    百濟王義慈。

    自熊津來降。

     太子之子文思謂王子隆曰。

    王與太子在而叔自王。

    唐兵雖解。

    我輩安得全。

    隆遂與文思及佐平,千福等。

    縋城出降。

    民皆從之。

    新羅太子法敏。

    受其降。

    唐兵乘勢攀堞。

    立唐旗幟。

    泰窘急開門請命。

    於是。

    王與太子孝及熊津方領軍等。

    詣定方降。

    都泗泚凡百二十三年而降。

    崔氏曰。

    義慈之爲太子。

    以孝友稱。

    及卽位。

    慮囚原罪。

    粗有可觀。

    但闇於大軆。

    無深謀大畧。

    不知新羅唇齒之勢。

    興幹戈。

    謀欲呑噬。

    席累勝之威。

    驕氣遽溢。

    視新羅爲囊中物。

    違帝詔結高麗。

    絶朝貢之路。

    猶且淫??貪虐。

    誅絶忠諫。

    天怒於上。

    屢出災異。

    丁寧譴告而猶不省悟。

    晏然自肆。

    不能保炭峴,白馬之險。

    唐兵一至。

    社稷丘墟。

    悲夫。

    許氏曰百濟自溫祚。

    以強戰立國。

    專務富國強兵。

    雖享國長久。

    傳六七百年。

    特強暴之國。

    世無遺風善俗。

    國君以強戰殺死者四矣。

    亦可謂有國者之戒哉。

     新羅王會蘇定方于泗泚城。

    遣使告捷于唐。

     王自南川進次突城。

    〈今未詳。

    〉聞百濟降。

    自今突至泗泚。

    遣弟監天福。

    露布於唐。

    置酒勞將士。

    王與定方坐堂上。

    坐義慈於堂下。

    使行酒。

    百濟羣臣。

    莫不嗚咽流涕。

    是日。

    王捕斬黔日,毛尺二人。

    甞於大耶之役。

    同謀陷城者也。

    定方謂庾信曰。

    吾受命便宜從事。

    今欲以百濟地。

    分爲公等食邑。

    庾信曰大將軍。

    以天兵來伐不道。

    雪小國之讐。

    寡君與一國臣民。

    方喜忭之不暇。

    敢私受自利乎。

     九月。

    唐分百濟地爲五都督府。

    勅劉仁願。

    留鎭泗泚城。

    執降王義慈以歸。

     定方。

    旣滅百濟。

    營於泗泚口。

    陰謀新羅。

    王知之。

    召羣臣問策。

    有臣多美者曰。

    令我民詐爲百濟人。

    若欲爲賊者。

    唐必擊之。

    因與之戰。

    可以得志。

    庾信請從其言。

    王曰唐軍爲我滅敵。

    而反與之戰耶。

    庾信曰犬畏其主。

    而主踏其腳則咬。

    豈可遇難而不自救乎。

    唐人諜知有備。

    乃止百濟盛時。

    都城民戶十五萬二千三百。

    其國有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

    七十六萬戶。

    至是析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府。

    〈按北史。

    百濟五城。

    東方曰得安城。

    本名德近支今恩津縣。

    馬韓疑今益山。

    東明。

    金漣未詳。

    〉各統州縣。

    擢其渠長。

    爲都督,刺史,縣令以理之。

    命郞將劉仁願。

    將兵一萬。

    留鎭泗泚城。

    新羅王亦遣王子仁泰及沙飡日源,級飡吉那。

    以兵七千副之。

    定方。

    以義慈及其子孝,泰,隆,演等及從者大臣將士八十八人。

    百姓萬二千八百七人。

    自泗泚乘船還唐。

    金仁問及沙飡儒敦。

    大奈麻中知等從行。

    定方還。

    以義慈等見帝。

    帝禦則天門受俘。

    責而宥之。

    謂定方曰。

    何不因伐新羅。

    對曰其君仁而愛民。

    其臣忠而事君。

    下之事上。

    如子弟之衛父兄。

    國雖小。

    不可謀也。

     唐。

    以王文度。

    爲熊津都督。

    尋卒。

     唐。

    以文度爲都督。

    撫百濟餘衆。

    新羅王聞之。

    至三年山城。

    文度傳詔。

    忽疾作暴卒。

    從者攝位卒事。

     冬十月。

    新羅王班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