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帥諸軍。

    攻百濟諸城未下者。

    破之。

     百濟雖亡。

    而餘衆聚據南岑,貞峴〈卽眞峴。

    今鎭岑。

    〉,任存城〈古城。

    在今大興縣西十三裡。

    〉聚衆大豆屍。

    原嶽〈今皆未詳〉抄掠唐人至泗泚。

    劉仁願。

    擊走之。

    濟兵退上泗泚南嶺。

    竪四五柵屯聚伺隙。

    於是。

    百濟遺衆應者二十餘城。

    王帥太子及諸軍。

    攻爾禮城〈今未詳〉取之。

    置官守。

    於是。

    諸城震懼皆降。

    又攻泗泚南嶺柵。

    斬一千五百級。

    行渡鷄灘。

    攻王興寺岑城。

    七日乃克。

    斬首七百。

     十一月。

    高句麗陷新羅七重城。

    守將疋夫死之。

     疋夫。

    沙梁人阿飡尊?之子。

    初新羅王。

    以麗羯相比侵奪。

    求忠勇才堪綏禦者。

    以疋夫爲七重城下縣令。

    至是麗人聞新羅滅百濟。

    乘間來圍城。

    疋夫戰守二旬。

    士卒力闘。

    麗將知不可拔。

    欲還。

    大奈麻比歃。

    與麗人通。

    告以城內食盡。

    麗人復圍。

    疋夫詗知之。

    斬比歃首。

    投城外。

    令軍中曰。

    忠臣義士。

    死且不屈。

    城之存亡。

    在此一戰。

    奮擊一呼病者皆起然士卒飢疲不可復振麗人乘風縱火攻城益急。

    疋夫與上千本宿謀支美齊等。

    向賊對射。

    飛矢雨集。

    血流至踵。

    乃仆而死。

    王聞之。

    哭甚慟。

    贈級飡。

     新羅。

    以金庾信爲大角幹。

     王至自百濟。

    論功封贈有差。

    百濟降人。

    幷量才任用。

    佐平忠常。

    常永。

    達卛自簡。

    恩卛武守,仁守等。

    幷授美爵。

    以庾信爲大角幹。

    班在十七位上。

    大角幹之名始此。

     故百濟王義慈。

    卒于唐。

     帝贈金紫光祿大夫衛尉卿。

    許舊臣赴臨。

    詔葬孫皓,陳叔寶墓側。

    並竪碑。

    授其子隆司農卿。

     唐遣契苾何力,蘇定方等。

    分道伐高句麗。

     百濟旣滅。

    帝欲遂滅高句麗。

    於是。

    以契苾何力出浿江道。

    蘇定方遼東道。

    劉伯英平壤道。

    幷爲行軍大揔管。

    程名振爲鏤方道揔。

    管分道來伐高句麗。

    又募河南北,淮南六十七州兵。

    得四千餘人。

    詣平壤鏤方行營。

    以蕭嗣業爲扶餘道揔管。

    卛回紇等諸部兵。

    詣平壤。

     辛酉〈新羅太宗八年文武王元年。

    高句麗王臧二十年。

    百濟王豊元年。

    〉春正月。

    百濟宗室福信。

    立故王子豊於周留城進圍熊津。

     豊。

    甞質於倭。

    武王從子福信。

    起兵。

    與浮屠道琛。

    據周留城。

    〈今未詳。

    〉迎豊立之西北部。

    皆應。

    引兵圍劉仁願。

    又於府城側近四處。

    作城圍守。

    使不得出入。

     二月。

    新羅遣兵救熊津。

    不克而還。

     百濟人。

    攻泗泚城。

    新羅王。

    命伊飡品日爲大幢將軍。

    文王,良圖副之。

    文忠爲上州將軍。

    眞王副之。

    義服爲下州將軍。

    武歘旭川爲南川大監。

    文品爲誓幢將軍。

    義光爲郞幢將軍。

    往救之。

    品日先至豆良尹城〈今定山〉南。

    相營地濟人。

    望軍陣不整。

    急出擊之。

    羅軍驚潰。

    大軍繼至。

    屯古沙比城〈今未詳〉外。

    進攻豆良尹城一月有六日。

    不克。

    班師還至賓骨壤。

    〈今未詳。

    〉猝遇濟軍戰敗。

    兵械輜重。

    失亡殆盡。

    惟文忠,義光。

    破濟軍於角山。

    〈今未詳。

    〉入其屯堡。

    斬獲二千餘級。

    王聞軍敗大驚。

    遣將軍金純,千存,竹旨救援。

    至加屍兮津。

    〈今未詳。

    〉聞軍退乃還。

    王以諸將敗績。

    論罰有差。

     百濟將黑齒常之。

    起兵應福信。

     常之。

    百濟西部人。

    長七尺。

    驍毅有謀畧。

    官至達卛。

    兼風達〈今未詳〉郡將。

    蘇定方滅百濟時。

    常之以前部降。

    定方囚王義慈縱兵大掠常之懼遁收合亡散旬月間歸附者三萬餘人。

    定方攻之不利。

    常之遂復二百餘城。

    與別部沙咜相如。

    各據險。

    諸城多歸之。

    至是以兵應福信。

     三月。

    唐劉仁軌及新羅兵。

    救熊津。

    擊百濟破之。

    福信退保任存城。

     時郞將劉仁軌坐罪。

    白衣從軍。

    詔起爲檢校帶方州刺史。

    〈帶方州。

    見地理考。

    〉統王文度衆。

    便道發新羅兵以救劉仁願。

    仁軌喜曰。

    天將富貴此翁矣。

    請唐曆及廟諱而行曰。

    吾欲掃平東夷。

    頒正朔於海表。

    仁軌禦軍嚴整。

    與新羅兵轉闘而前。

    福信等。

    立兩柵於熊津口拒之。

    仁軌與羅兵合擊之。

    濟軍奔入柵。

    爭橋墮死者。

    萬餘人。

    福信等。

    乃解圍退保任存城。

    新羅以糧盡引還。

    又以府城困乏。

    復運糧供給。

    熊津賴以全活。

     百濟將福信。

    邀擊新羅救兵敗之。

     時道琛。

    自稱領軍將軍。

    福信。

    稱霜岑將軍。

    招集遺民。

    其勢益張。

    使告仁軌曰。

    聞大唐與新羅。

    約盡殲百濟人。

    以國畀新羅。

    與其死。

    豈若戰亡。

    仁軌遣使作書。

    俱陳禍福。

    道琛等。

    置其使於外舘。

    嫚報曰。

    使人官卑。

    我是一國大將。

    不合相參。

    不答書還之。

    唐遣兵一千攻百濟。

    盡被殺仁軌以衆少。

    與仁願合軍休士。

    上表請合新羅兵攻之。

    新羅王。

    遣其將金欽。

    將兵救仁軌等。

    至古泗。

    往圍周留城。

    福信知兵少。

    邀擊敗之。

    欽自葛嶺〈今未詳〉遁還。

    新羅兵不敢復出。

    諸將盡降福信。

    福信乘勝。

    復圍府城。

    熊津道斷。

    塩豉乏絶。

    新羅募健兒。

    偸道送塩。

    濟其困乏。

    時福信殺道琛。

    幷其衆。

    豊不能制。

    但主祭而已。

    福信。

    以仁願孤城無援。

    遣使慰之曰。

    大使何時西還。

    當遣相送。

    辭甚倨傲。

     夏四月。

    唐遣任雅相等。

    分道伐高句麗。

     唐。

    復以雅相爲浿江道。

    契苾何力爲遼東道。

    蘇定方爲平壤道行軍揔管。

    與蕭嗣業及諸胡兵凡三十五軍。

    水陸分道並進。

    帝欲自將大軍繼之。

    蔚州刺史李君球言。

    高句麗小國。

    何至傾中國事之有。

    如高句麗旣滅。

    必發兵以守。

    小發則威不振。

    多發則人不安。

    是天下疲於轉戍。

    臣謂征之未如勿征。

    滅之未如勿滅。

    亦會武後表諫。

    乃詔班師。

     五月。

    高句麗,靺鞨。

    共侵新羅北漢山城。

     高句麗。

    謂新羅銳兵。

    皆在百濟。

    內虛可擣。

    遣惱音信。

    與靺鞨將生偕。

    水陸並進。

    合軍攻述川城不克。

    移攻北漢。

    麗軍營其西。

    靺鞨屯其東。

    列砲車。

    飛石所撞。

    陴屋輒壞。

    城主大舍冬陁川。

    擲蒺藜於城外。

    使不得行。

    又破安養寺廩廥。

    隨城壞處。

    爲樓櫓結絙網。

    懸牛馬皮與錦衣。

    內設弩砲以守。

    時城內男女隻有二千八百人。

    激勵死守凡二十餘日。

    糧盡力疲。

    至誠告天。

    忽有大星落於麗營。

    又有震雷之變。

    惱音信疑懼。

    解圍以去。

    王擢冬陁川爲大奈麻。

    時新羅外應唐師。

    內畧濟地。

    又以餘力備禦麗鞨。

    皆金庾信之力也。

    庾信甞夜立門外。

    忽有人從西來。

    庾信知爲麗諜。

    問曰爾國有何事。

    諜者不敢對。

    庾信曰。

    但以實告無畏也。

    吾王上不違天。

    下不失人。

    百姓樂業。

    聽爾歸告。

    爾國。

    遂縱還之。

    麗人聞之曰。

    新羅雖小。

    金庾信爲相。

    不可輕也。

     新羅。

    移押督州於大耶。

    〈今陜川。

    〉 以阿飡宗貞爲都督。

     六月。

    新羅大官寺井水爲血。

     又金馬郡。

    地流血廣五步。

     新羅王春秋薨。

    太子法敏卽位。

     新羅之制。

    王日飯米三鬥?雉九首。

    自滅百濟。

    除晝膳。

    時和歲豊。

    布一疋直租三十石或五十石。

    民謂聖代。

    王鍊兵養武。

    任賢使能。

    以啓三韓。

    一統之運。

    及薨年五十九。

    廟號太宗。

    謚武烈。

    葬永敬寺北。

    〈在今慶州府西嶽裡。

    〉太子法敏卽位。

    是爲文武王。

    妃金氏波珍飡善品之女。

    是爲慈儀王後。

     秋八月。

    唐蘇定方。

    大破高句麗軍。

    於浿江。

    奪馬邑山。

    遂圍平壤。

    〈馬邑。

    一統志。

    在平壤西南而今未詳。

    〉○新羅王會唐兵。

    伐高句麗。

     金仁問,儒敦等。

    還自唐傳詔曰。

    朕旣滅百濟。

    除爾國患。

    今高句麗負固。

    與濊貊同惡。

    朕欲同伐。

    以殲垂亡之虜。

    王雖在憂服。

    重違帝勅。

    以金庾信爲大將軍。

    眞珠,欽突爲大幢將軍。

    天存,竹旨,天品爲貴幢揔管。

    品日,忠常,義服爲上州揔管。

    眞欽,衆臣,自簡爲下州揔管。

    軍官,藪世,高純爲南川州揔管。

    述實,達官,文穎爲首若州揔管。

    文訓,眞純爲河西州揔管。

    眞福爲誓幢揔管。

    義光爲郞幢揔管。

    慰知爲罽衿大監。

    王自領二十三揔管以行。

     九月。

    新羅王次熊峴。

    攻拔百濟甕山城。

    城將死之。

     時唐含資道揔管劉德敏。

    奉勅令。

    新羅王供運平壤軍糧。

    時熊津都督府。

    亦遣使告急。

    王謂德敏曰。

    若先給平壤。

    則恐熊津道斷。

    留鎭漢兵。

    必入賊手。

    當先救之。

    遂與德敏行至飴谷停。

    〈今未詳。

    〉有告者曰。

    百濟殘賊。

    據甕山城。

    〈今未詳。

    〉王先遣人諭之。

    城將不從。

    王進次熊峴停。

    〈今未詳。

    〉集諸軍誓之。

    進軍圍之。

    金庾信使人語城將曰。

    而國不龔緻大國之討。

    順命者賞。

    不順者戮。

    獨守孤城。

    欲何爲乎。

    若早降。

    富貴可期也。

    答曰城雖小。

    兵食俱足。

    士卒義勇。

    寧爲戰死。

    誓不生降。

    庾信笑曰。

    困獸猶闘。

    此之謂也。

    乃揮旗鳴皷攻之。

    先燒大柵。

    斬殺數千人。

    王親自督戰。

    士皆殊死戰。

    凡三日而城陷。

    獲其將殺之。

    品日。

    又攻雨述城。

    斬一千級。

    百濟達卛助服,恩卛波加等與衆降。

    王以二人爲級飡。

    授助服古陁耶郡太守。

    兼賜田宅衣物。

    王令諸軍。

    於熊津築城。

    開通道路。

    〈按爲臣子而不事二君。

    國亡欲圖恢復。

    皆臣子之職分也。

    甕山城將。

    當君降國滅之後。

    固守孤城。

    以抗唐羅之兵。

    其答金庾信辭曰。

    城雖小。

    士卒義勇。

    寧爲戰死誓不生降。

    其忠勇大矣。

    惜乎。

    史失其名。

    及其城陷之後。

    庾信當以禮緻之。

    如不可而誓以自死。

    則當成其節而斂其屍表其墓。

    使其妻子得安其業。

    庶可爲仁者之師。

    而庾信怒而殺之。

    亦何以勸爲人臣者乎。

    〉 唐契苾何力。

    破高句麗軍於鴨綠江而還。

     蓋蘇文。

    使其子男生。

    以精兵數萬。

    守鴨綠江。

    諸軍不得渡。

    契苾何力至。

    値氷合。

    皷噪而進。

    麗軍潰。

    何力追殺數十裡。

    死者三萬人餘衆降。

    男生堇以身免。

    會有詔班師。

     冬十月。

    新羅王還都。

     先是。

    王遣大監文泉。

    見蘇定方。

    定方報曰。

    我受命討賊。

    涉海萬裡。

    徘徊逾月。

    王兵不至。

    糧又不繼。

    何也。

    王與羣臣議。

    皆以深入爲難。

    庾信曰。

    臣受重寄。

    死不辭難。

    今日是老臣盡節之日。

    當赴敵。

    以副蘇將軍意。

    王喜曰出彊之後。

    賞罰專之可也。

    至是王聞唐吊祭使至。

    以兵付庾信而還。

    庾信等休兵待後命。

     十二月。

    新羅運糧給熊津。

     時。

    劉德敏。

    督輸平壤軍糧。

    王曰。

    今熊津糧盡。

    先運熊津。

    恐違勅旨。

    若送平壤。

    亦恐熊津絶糧。

    乃差遣老弱。

    運送熊津。

    精兵。

    擬向平壤。

    熊津爲百濟所逼。

    新羅前後所給種糧數萬斛。

    南運熊津。

    北供平壤。

    又留鎭漢兵衣褐。

    皆資於新羅。

    新羅百姓。

    疲於供給。

    食草根。

    猶自不足。

     壬戌〈新羅文武王二年。

    高句麗王臧二十一年。

    百濟王豊二年。

    〉春正月。

    唐使至新羅吊祭。

    冊嗣王。

     初。

    帝聞王訃。

    擧哀於洛城門。

    遣使吊祭。

    冊王爲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樂浪郡王新羅王。

    賜雜綵五百段。

     新羅以文訓爲中侍。

    ○高句麗蓋蘇文。

    敗唐兵於蛇水。

     初。

    唐沃沮道揔管龎孝恭。

    卛嶺南水卒軍於蛇水上。

    〈今未詳。

    〉蓋蘇文逆擊之。

    孝恭大敗死。

    擧軍皆沒。

    其子十三人皆死。

     新羅遣金庾信。

    運糧于平壤行營。

     王命庾信與仁問,良圖,眞服等九將軍及留鎭劉仁願。

    率兵數萬。

    以車二千餘輛。

    載米四千石。

    租二萬二千餘石。

    赴平壤。

    至楓樹。

    村氷滑道險。

    車不得行。

    幷載以牛馬。

    五日而渡七重河。

    人皆懼涉。

    不敢先登。

    庾信先濟。

    諸軍繼之。

    入麗境。

    慮敵人要路。

    遂從險道以行。

    至蒜壤。

    人馬困乏。

    庾信誓諸將曰。

    麗濟二國爲我世讐。

    今所以冐死赴難者。

    欲藉大國之力滅二國。

    以雪讐恥。

    誓心告天。

    以祈陰助。

    諸公宜協力。

    以一當百爲心。

    免爲敵擒。

    皆曰諾。

    乃皷行而前。

    貴幢弟監星川軍師述川等。

    遇敵於梨峴。

    擊殺之。

    二月朔。

    庾信等至獐塞。

    〈獐塞縣今遂安郡。

    〉距平壤三萬六千步。

    是日風雪沍寒。

    人馬多凍死。

    庾信露肩執策。

    冐險前驅。

    衆皆出死力度險。

    時麗軍縱橫。

    道不得通。

    庾信以唐軍饑窘。

    募人得步騎監裂起與壯士仇近等十五人。

    先赴唐營。

    麗人望之不能遮閼。

    定方得書大喜。

    庾信以仁問,良圖等。

    善漢語。

    遣唐營餽軍糧。

    贈定方以銀,細布,頭髮,牛黃等物。

     二月。

    蘇定方解平壤圍而還。

     定方。

    以食盡兵疲。

    又遇大雪。

    求還不得。

    至是得糧便還。

    前後之行。

    皆無大功而退。

    定方之還也。

    畫犢鸞二物送新羅。

    人無解者。

    僧元曉曰。

    是必速還。

    謂畫犢畫鸞二切也。

    已而果然。

     金庾信等。

    還遇高句麗。

    追兵於瓠瀘河。

    大破之。

     定方還。

    良圖等。

    以兵八百人。

    泛海而還。

    庾信亦還。

    麗人伏兵要之。

    庾信以皷繫牛腰。

    桴繫牛尾。

    使揮擊有聲。

    又積柴燃之。

    使煙火不絶。

    示若屯宿。

    夜半潛行。

    至?河。

    〈一名瓠瀘〉麗人望見而追之。

    庾信與金仁問。

    回軍對戰。

    萬弩俱發。

    諸幢將士分擊敗之。

    斬首一萬。

    虜小兄阿達兮等五千餘人。

    得兵械數萬。

    師還。

    王喜。

    遣使勞之。

    論功有差。

    庾信言於王曰。

    裂起,仇近。

    天下勇士也。

    臣便宜授級飡。

    然未副功。

    願加沙飡。

    王曰。

    不已過乎。

    庾信對曰。

    爵祿所以授功。

    何過之有。

    王從之。

     新羅靈妙寺災。

    ○唐浿江道大揔管任雅相。

    卒于軍。

    ○耽羅降新羅。

     初高乙那十五世孫高厚。

    高淸兄弟三人。

    渡海至時。

    客星見南方。

    太史奏異國人來朝。

    已而厚等來。

    王嘉之。

    稱厚曰星主。

    以其來動星象也。

    愛淸如己子。

    稱厚曰王子。

    又號其季曰都內。

    各賜寶蓋衣帶。

    遣之。

    甞屬百濟。

    故以佐平爲官號。

    至是國君佐平徒冬音律〈一作津〉來降。

    爲屬國。

     三月。

    新羅大赦。

    賜酺于國。

     以平百濟也。

     秋七月。

    新羅王遣弟仁問。

    入朝于唐。

    ○唐熊津都督劉仁願,帶方州刺史劉仁軌,大破百濟兵於熊津東。

     初。

    仁願等。

    屯熊津城。

    帝與勅書。

    以平壤軍回。

    一城不可獨固。

    宜拔就新羅。

    若金法敏。

    藉卿留鎭。

    宜且停。

    彼若其不願。

    卽宜泛海還也。

    將士鹹欲西歸。

    仁軌曰。

    人臣徇公家之利。

    有死無二。

    豈得先念其私。

    主上欲滅高麗。

    故先誅百濟。

    留兵守之。

    制其心腹。

    雖餘冦充斥。

    而守備甚嚴。

    宜勵兵秣馬。

    擊其不意。

    理無不克。

    旣捷之後。

    士卒心安。

    然後分兵據險。

    開張形勢。

    飛表以聞。

    更求益兵。

    朝廷知其有成。

    必命將出師。

    聲援纔接。

    兇醜自殲。

    非直不棄成功。

    實亦永淸海表。

    今平壤之軍旣還。

    熊津又拔。

    則百濟餘燼。

    不日更興。

    高麗逋冦。

    何時可滅。

    且今以一城之地。

    居敵中央。

    苟或動足。

    卽爲擒擄。

    縱入新羅。

    亦爲覊客。

    脫不如意。

    悔不可追。

    況福信兇悖殘虐。

    君臣猜離。

    行相屠戮。

    正宜堅守觀變。

    乘便取之。

    不可動也。

    衆從之。

    至是。

    仁願等。

    知百濟無備。

    忽出兵擊破於熊津之東。

    拔支羅城及尹城。

    大山,沙井等柵。

    殺獲甚衆。

    分兵守之。

    福信等。

    以眞峴城。

    臨江高險當衝要。

    加兵守之。

    仁軌伺其稍懈。

    引新羅兵。

    薄城攀堞而上。

    比明入據其城。

    斬殺八百人。

    遂通新羅饟道。

    〈資治通鑑補。

    〉新羅又遣欽純等十九將。

    攻拔內斯隻城。

     劉仁願奏請益兵。

    詔孫仁師。

    發兵赴之。

     仁願旣破百濟。

    奏請益兵。

    詔孫仁師。

    爲熊津道行軍揔管。

    發淄,靑,萊海兵七千人。

    至德勿島。

    往赴熊津。

     百濟王殺福信。

     福信旣專權。

    與王浸相猜忌。

    詐稱疾。

    卧於窟室。

    欲俟王問疾而害之。

    王知之。

    帥親信。

    襲殺福信。

     百濟遣使高句麗及倭。

    乞師。

     百濟雖收。

    合餘衆。

    自相保聚。

    而唐兵新羅。

    日出鈔畧。

    唐又益兵。

    而大臣內叛。

    衆心疑懼。

    無以自振。

    於是遣使二國乞師。

    以拒唐兵。

     八月。

    新羅殺其揔管眞珠。

    眞欽。

    夷其族。

     大幢揔管眞珠,南川州揔管眞欽。

    稱病閑放。

    不恤國事。

    遂誅之。

    幷夷其族。

    〈按人臣之義。

    敬勤爲大。

    當晝夜匪懈。

    以事一人。

    豈可偸閑不事事。

    曠廢官。

    務哉。

    二人誠有罪矣。

    然不過廢黜以警。

    有位而已。

    今旣誅之。

    又夷其族不其濫乎。

    新羅此時。

    可謂盛際而刑政如此。

    又無匡救者。

    何也。

    〉 癸亥〈新羅文武王三年。

    高句麗王臧二十二年。

    百濟王豊三年。

    ○是歲百濟亡共二國。

    〉春正月。

    新羅作長倉於南山新城。

    築富山城。

    〈在今慶州府西三十二裡。

    〉○二月。

    新羅攻百濟。

    拔四城。

     新羅遣將軍欽純,天存等。

    攻取百濟居列城。

    〈按地志。

    以晉州爲百濟居列城,又以居昌爲居列城,似非其地。

    疑別有他城也。

    〉斬七百餘級。

    又攻居勿,沙平〈今洪州新平縣居勿今未詳〉二城。

    降之。

    攻德安城。

    斬千餘級。

     夏四月。

    唐以新羅。

    爲鷄林州大都督府。

    使王領之。

    ○五月。

    震新羅靈妙寺門。

    ○秋九月。

    唐劉仁軌,孫仁師。

    及新羅王。

    攻破百濟及倭救兵於白江。

    拔周留城。

    百濟王豊。

    奔高句麗。

    百濟亡。

     仁師來與仁願合。

    士氣大振。

    新羅王。

    帥金庾信等二十八將。

    來會爲前鋒。

    諸將。

    以加林城水陸之衝。

    欲先攻之。

    仁軌曰。

    兵法避實擊虛。

    加林險固。

    攻則傷士。

    守則曠日。

    周留城。

    百濟巢穴。

    若克之。

    諸城自下。

    於是仁師,仁願及新羅王。

    從陸進。

    仁軌與別將杜爽及扶餘隆。

    帥舟師及糧船。

    自熊津江進入白江相會。

    同趣周留城。

    遇倭兵於白江口。

    百濟精騎。

    布列岸上。

    羅軍力戰。

    四合皆克。

    焚其船四百艘。

    煙焰灼天。

    海水爲赤。

    乘勝進擊岸上軍破之。

    豆陵,尹城,周留等城。

    皆震懾迎降。

    豊脫身走高句麗。

    獲其寶釰。

    王子忠勝,忠志等。

    帥其衆與倭人。

    降新羅。

    王謂倭人曰。

    我與爾國隔海。

    講和騁問。

    未甞交搆。

    何今日至此耶。

    我不忍殺汝。

    歸語爾王。

    遂縱之。

    分兵擊諸城降之。

    百濟凡三十二王。

    六百八十一年而亡。

    金氏曰。

    新羅自以小昊金天氏之後。

    姓金氏。

    〈見新羅國子博士薛因宣撰金庾信碑。

    〉高句麗亦以高辛氏之後。

    姓高氏。

    〈見晉書。

    〉古史曰。

    百濟與高句麗同出扶餘。

    又雲。

    秦漢亂離之時。

    中國人多竄海東雲。

    則三國祖先。

    豈其古聖人之苗裔耶。

    何其享國之長也。

    至於百濟之季。

    所行多非道。

    世仇新羅。

    與麗連和侵軼。

    非所謂親仁善隣國之寶也。

    天子再詔平其?。

    陽從陰違。

    以獲罪於大國。

    其亡宜矣。

     冬十一月。

    百濟將軍遅受信。

    據任存城。

    拒新羅。

     百濟破亡。

    諸城皆降。

    而獨遅受信。

    據任存城。

    地險城固。

    糧儲又多。

    羅人攻之三旬不下。

     百濟將黑齒常之。

    降唐攻拔任存城。

    守將遅受信。

    奔高句麗。

     百濟亡而常之。

    猶據險不降。

    帝遣使招諭。

    常之與沙吒相如。

    詣仁軌降。

    仁軌以赤心待之。

    俾取任存城自效。

    資以糧仗。

    孫仁師曰。

    野心難信。

    若授甲濟粟。

    是資冦也。

    仁軌曰。

    觀二人。

    忠而有謀。

    但鄕者所托非人。

    今正感激立效之時。

    不用疑也。

    遂分兵授之。

    攻拔任存城。

    受信棄妻子。

    奔高句麗。

    餘黨悉平。

    常之入唐。

    從征伐有功。

    官至燕然道大揔管。

    武後時。

    竟被誣繫獄死。

    常之禦下有恩。

    所乘馬爲士所箠。

    或請罪之。

    答曰何遽以私馬。

    鞭官兵乎。

    前後賞賜。

    分麾下無留貲。

    及死人。

    皆哀其枉。

     唐勑劉仁軌。

    留鎭百濟。

    召劉仁願還。

     時。

    百濟兵火之餘。

    比屋凋殘。

    僵屍滿野。

    仁軌始命瘞骸骨籍戶口。

    理村聚署官長。

    通道塗立橋樑。

    補堤堰復陂塘。

    課耕桑賑貧乏。

    養孤老立唐社稷。

    頒正朔及廟諱。

    民皆安業。

    然後修屯田。

    儲糗糧。

    訓士卒。

    以圖高句麗。

    〈劉仁軌故城。

    在今南原府治。

    井田遺基在。

    〉 新羅給留鎭唐軍衣裳。

     甲子〈新羅文武王四年。

    高句麗王臧二十三年。

    〉春正月。

    新羅賜金庾信幾杖。

     百濟旣平。

    庾信自以功名已成。

    年又衰邁請老。

    不允賜幾杖。

    大臣之乞緻仕賜幾杖。

    始此。

     新羅。

    令婦人服華制。

     新羅之初。

    衣服之制。

    不可考。

    至法興王。

    始定六部人服色。

    尊卑之制。

    猶是夷俗。

    眞德時。

    太宗入唐。

    請襲唐儀。

    以夷易華。

    至是。

    又易婦人之服。

    自此衣冠。

    同於中國。

    金氏曰。

    我太祖受命。

    多因羅舊。

    至今朝廷士女之衣裳。

    蓋亦春秋請來之遺制歟。

    臣奉使上國。

    一行衣冠。

    與宋人無異又宋使劉逵吳拭來聘在館宴次見鄕粧倡女濶袖衣。

    色絲帶,大裙。

    歎曰此皆三代之服。

    不意尙行於此。

    知今之婦人禮服。

    蓋亦唐之舊歟。

    〈按三國史車服志。

    新羅之制自眞骨大等及眞骨女六頭品及六頭品女五頭品及五頭品女四頭品及四頭品女。

    平人及平人女。

    皆有等品。

    男有幞頭。

    表衣。

    內衣。

    半臂。

    袴,腰帶。

    靴靴。

    帶。

    襪。

    履。

    女有表衣。

    內衣。

    半臂袴。

    裱,褙襠,短衣,表裳,?襻,內裳,帶,襪,履,梳,釵,冠。

    冠則五頭品至平人女無。

    其車騎之餙及屋舍之制。

    隨品不同。

    〉 二月。

    新羅置諸陵守戶各二十。

    ○唐遣劉仁願。

    代戍熊津。

    以扶餘隆。

    爲熊津都尉。

    遣還國。

     仁軌上言。

    戍兵單露。

    自非更加厚勞。

    恐師衆疲勞。

    立效無日。

    帝令仁願將兵渡海。

    以代舊鎭之兵。

    仍敎仁軌還。

    仁軌謂仁願曰。

    國家懸軍海外。

    欲以經畧高麗。

    其事非易。

    今將卒一時代歸。

    夷人新服。

    衆心未安。

    必將生變。

    不如且留舊兵。

    漸具資糧。

    節級遣還。

    軍將且留鎭撫。

    未可還也。

    仁願曰。

    將兵在外。

    宜有譖謗。

    豈敢擅有所爲。

    仁軌曰。

    人臣苟利於國。

    知無不爲。

    豈恤其私。

    乃上表陳便宜。

    自請留鎭海東。

    從之。

    仍以扶餘隆。

    爲熊津都尉。

    俾還其國。

    招輯餘衆。

    令與新羅釋憾。

    〈資治通鑑參補。

    〉 唐劉仁願。

    以新羅金仁問及百濟扶餘隆。

    盟于熊津。

    ○三月。

    百濟餘衆據泗泚城。

    熊津兵擊破之。

    ○新羅遣人熊津府。

    學唐樂。

     新羅樂。

    隻有俗樂。

    時。

    唐軍留鎭熊津。

    中國聲音器物。

    多隨而來。

    王遣星川丘日等二十八人於府城。

    學之。

    東方華風。

    自此益振矣。

     秋七月。

    新羅及熊津兵。

    攻高句麗突沙城。

    滅之。

    ○八月。

    新羅地震。

     壞民屋。

    南方尤甚。

     新羅禁民施佛寺。

     羅俗信佛。

    爭以貨財土田。

    施寺院。

    至是禁之。

    崔氏曰。

    法興以來。

    奉佛彌勒塔廟之盛。

    過於梁魏。

    今有是禁。

    其肎從之乎。

    人君欲民從化。

    莫若躬行以導之也。

     乙醜〈新羅文武王五年。

    高句麗王臧二十四年。

    〉春二月。

    新羅文訓緻仕。

    以眞福爲中侍。

    ○新羅伊飡文王卒。

     以王子禮葬之。

    唐皇帝遣使來吊。

    兼進贈紫衣,腰帶,彩綾羅絹等物。

     唐冊封新羅金庾信平壤郡開國公。

     授奉常正卿。

    食邑二千戶。

     秋八月。

    唐劉仁願。

    以新羅王及扶餘隆。

    盟于熊津之就利山。

     先是。

    百濟平。

    唐勑新羅與百濟相盟。

    新羅以百濟姦詐百端。

    反復不恒。

    今雖相盟。

    後恐有噬臍之患。

    不從。

    至是。

    又降勑責不盟誓。

    遂於熊津之就利山。

    〈在今公州北六裡。

    〉築壇刑白馬以盟。

    先祀神祗及川谷之神。

    而後歃血共盟。

    誓辭曰。

    往百濟先王。

    罔顧逆順。

    不敦隣好。

    不睦親姻。

    與高句麗倭。

    侵削新羅。

    畧無寧歲。

    天子憫一物之失所。

    憐百姓之無辜。

    頻命行人。

    諭以和會。

    負險恃遐。

    侮慢天經。

    皇赫斯怒。

    一戎大定。

    固可瀦宮汚澤。

    作戒來裔。

    拔本塞源。

    垂訓後昆。

    然懷柔伐叛。

    前王之令典。

    興亡繼絶。

    往哲之通?。

    故立前太子隆。

    爲熊津都督。

    守其祭祀。

    保其桑梓。

    依倚新羅。

    長爲與國。

    結好除?。

    各承詔命。

    永爲藩服。

    右威衛將軍魯城縣公劉仁願。

    親臨厥盟。

    寔宣成旨。

    約之以婚姻。

    申之以盟誓。

    刑牲歃血。

    共敦終始。

    分災卹患。

    恩若兄弟。

    祗奉綸音。

    不敢失墜。

    有貳其德。

    侵犯邊陲。

    神明監之。

    百殃是降。

    子孫不育。

    社稷無守。

    禋祀磨滅。

    罔有遺餘。

    故作金書鐵券。

    藏之宗廟。

    子孫萬代。

    無敢違犯。

    神之聽之。

    是饗是福。

    仁軌之辭也。

    歃訖埋牲幣於壇之壬地。

    藏其書於新羅廟中。

    〈通考參補。

    〉 劉仁軌及扶餘隆。

    還唐。

     時。

    羅濟旣盟。

    仁軌領羅,濟,耽羅,倭國使者。

    浮海西還。

    會祀泰山。

    隆畏新羅之逼。

    不敢留。

    尋亦歸唐。

     高句麗遣太子福男。

    入唐賀祠泰山。

    ○新羅立子政明。

    爲太子。

    ○新羅定絹布疋度。

     舊以十尋爲一疋。

    改以長七步廣二尺爲一疋。

     丙寅〈新羅文武王六年。

    高句麗王臧二十五年。

    〉春正月。

    新羅王遣弟仁問。

    入唐賀封禪。

     帝。

    加授仁問右驍衛大將軍。

    食邑四百戶。

     二月。

    新羅京都地震。

    ○夏四月。

    新羅靈妙寺災。

    大赦。

    ○新羅遣奈麻漢林,三光。

    入唐宿衛。

     漢林天存之子。

    三光庾信之子。

    王旣平百濟。

    欲請兵滅高句麗。

    故遣之以圖請兵。

    帝授三光左武衛中部將。

     五月。

    高句麗泉蓋蘇文死。

    子男生。

    自爲莫離支。

     蓋蘇文。

    秉國二十四年。

    外抗上國。

    傍侵隣邦。

    內脅君上。

    氣焰?熾。

    至是死。

    長子男生。

    代爲莫離支。

    初男生以父任爲先人。

    遷中衷小兄。

    猶唐謁者。

    又爲中衷大兄。

    知國政故。

    凡辭令皆主之。

    進中衷位頭大兄。

    遂代其父爲莫離支。

    兼三軍大將軍加大莫離支。

    崔氏曰。

    王安石對神宗之問曰。

    太宗之不克高麗。

    以蘇文非常人也。

    金富軾亦謂才士。

    是蓋不知春秋誅討之義。

    故其發於議論如是。

     高句麗泉男建。

    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