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其兄男生。
自爲莫離支。
男生奔據國內城。
以城降于唐。
唐遣將伐高句麗。
男生初知國政。
出廵諸部。
使其弟男建,男産。
留知後事。
或謂二弟曰。
男生惡君等之逼。
意欲除之。
不如先爲計。
二弟初未信。
又有告男生者曰。
二弟恐還奪其權。
欲拒兄。
男生潛遣人平壤伺之。
二弟遂掩得之。
矯王命召男生。
男生懼不敢歸。
男建殺男生子獻忠。
自爲莫離支。
發兵攻男生。
男生走保國內城。
結契丹,靺鞨。
遣子獻誠于唐。
求內附。
帝拜獻誠右武衛將軍。
賜乘輿馬,瑞錦,寶刀而送之。
以契苾何力。
爲遼東道安撫大使救之。
使獻誠爲鄕導。
又以龎同善。
爲營州都督。
高侃爲行軍揔管。
同伐高句麗。
龎同善進兵大破麗軍。
與男生合。
帝授男生特進遼東大都督兼平壤州行軍大揔管持節按撫大使玄菟郡公。
男生擧哥勿,南蘇,倉巖等城。
入附。
冬十二月。
唐遣李勣郝處俊。
伐高句麗。
以勣爲遼東道大揔管。
處俊副之。
與契苾何力,龎同善幷力。
水陸諸軍。
並受勣處分。
河北州租賦。
悉詣遼東。
給軍用。
高句麗大臣淵凈土叛。
降新羅。
凈土。
蓋蘇文之弟也。
男生旣叛。
國內攜離。
凈土卛其從官二十四人,城十二,戶七百六十,口三千五百四十三。
投新羅。
王給衣食家宅。
安置王都及州府。
遣卒鎭守其城。
後凈土入唐不歸。
丁卯〈新羅文武王七年。
高句麗王臧二十六年。
〉秋七月。
新羅大酺三日。
○唐。
徵兵新羅。
伐高句麗。
帝勑以王弟智鏡,愷元。
爲將軍。
赴遼東之役。
又勑送日原。
爲雲麾將軍。
王命於宮庭。
帝又命劉仁願及王弟仁泰。
從卑列道。
〈按文武王答薛仁貴書雲。
卑列城。
本是新羅。
高麗打得三十餘年。
此恐是比列州。
今安邊。
〉又徵新羅兵。
從多谷,海谷二道。
〈並未詳。
〉以會平壤。
〈按通考。
以劉仁願。
爲卑列道。
金待問爲多谷道揔管。
〉 八月。
新羅遣金庾信等三十將軍。
將兵擊高句麗。
九月。
諸軍至漢城。
○李勣。
攻高句麗。
新城拔之。
進降十六城。
冬十月。
勣引兵還。
勣初渡遼。
謂諸將曰。
新城高句麗西邊要害。
不先得之。
餘城未易取也。
遂攻之。
城人師夫仇等。
縛城主開門降。
使契苾何力守之。
勣引兵進擊十六城。
皆下之。
龎同善,高侃。
尙在新城。
泉男建。
遣兵襲其營。
左武衛將軍薛仁貴。
擊破之。
侃進至金山。
與麗軍戰敗之。
乘勝逐北。
薛仁貴引兵橫擊之。
殺麗軍五萬餘人。
拔南蘇木底。
蒼巖三城。
與泉男生軍合。
積利道〈在遼地〉揔管郭待封。
以水軍。
別道趨平壤。
勣遣別將馮師本。
載糧仗而資之。
師本船破失期。
待封軍中飢窘。
欲作書與勣。
恐爲他所得。
知其虗實。
乃作離合詩以與勣。
勣怒曰軍事方急。
何以詩爲。
必斬之行軍管記元萬頃。
爲釋其義。
勣更遣糧仗。
萬頃作檄文曰。
不知守鴨綠之險。
泉男建報曰。
謹聞命矣。
卽移兵據鴨綠津。
唐兵不得渡。
帝聞之。
流萬頃於嶺南。
郝處俊。
在安市城下。
麗兵三萬掩至。
軍中大駭。
處俊據胡床。
方食乾糒。
簡精銳擊破之。
冬十月。
勣還歸。
新羅王至漢城州。
十一月。
卛諸軍至獐塞。
聞李勣歸。
乃還。
先是。
李勣至平壤城二百裡。
遣爾同兮〈爾同兮縣屬一善郡今未詳〉村主大奈麻江深。
卛契丹騎兵八千餘人。
歷阿珍含城〈今安峽縣。
含一作押。
〉至漢城。
時。
王在漢城。
遣細作覘候。
唐兵未到平壤。
王遂攻七重城。
開通道路。
城垂拔。
深至言不須打城。
宜早赴平壤。
王從之至獐塞。
聞勣歸乃還。
十二月。
新羅史訓卒。
○唐賜新羅王大將軍旌節。
勑劉仁願會王伐高句麗。
○新羅置右理方府。
戊辰〈新羅文武王八年。
高句麗王臧二十七年。
○是歲。
高句麗亡。
〉春正月。
唐復遣李勣等。
伐高句麗。
使金仁問。
徵兵新羅。
二月。
李勣拔扶餘城。
破其救兵於薛賀水。
薛仁貴旣破高麗軍於金山。
〈盛京志。
今寧海縣西南百二十七裡。
有黃金山是也。
〉乘勝將三千人。
將破扶餘城。
諸將以其兵少止之。
仁貴曰兵不在多。
顧用之何如耳。
遂爲前鋒以進。
與高句麗戰。
大破之。
殺獲萬餘人。
遂拔扶餘城。
扶餘川中四十餘城。
皆望風請服。
侍禦史賈忠言。
奉使自遼東還。
帝問軍中事。
對曰必克。
昔先帝東征未克。
高麗未有釁也。
諺曰軍無媒中道回。
今男生兄弟?狠。
爲我鄕導。
虜之情僞。
我盡知之。
將忠士力。
故曰必克。
且高麗秘記曰。
不及九百年。
當有八十大將滅之。
高氏自漢有國。
今九百年。
勣年八十矣。
虜仍薦飢。
人相掠賣。
地盡裂。
狼狐入城。
蚡〈田鼠也〉穴于門。
人心危駭。
是行不再擧矣。
男建以兵五萬。
救扶餘城。
勣破之薛賀水上。
〈水在遼地。
今未詳。
〉斬首五千級。
俘口三萬。
進拔大行城。
〈今未詳。
〉 三月。
新羅置比列忽州。
以波珍飧龍文爲揔管。
夏四月。
彗星見于天船。
彗見昴畢間。
唐許敬宗。
言于帝曰。
彗見東北。
高句麗將滅之兆也。
六月。
新羅王帥三十八揔管。
會唐兵于平壤。
唐右相遼東道副大揔管劉仁軌。
與宿衛金三光。
到黨項津。
宣勑而還。
王以金庾信爲大幢大揔管。
金仁問,欽純,天存,文忠,眞福,智鏡,良圖,欽突爲大幢揔管。
陳純,竹旨爲京停。
品日,文訓,天品,爲貴幢。
仁泰爲卑列道軍官。
都儒,龍長爲漢城州。
崇信,文穎,福世爲卑列。
宣光,長順,純長爲河西州。
宜福,天光爲誓幢。
日原興元爲罽衿幢等揔管。
出兵二十萬。
諸軍發行。
仁問,天存,都儒等。
領一善州等七郡及漢城州兵。
赴唐營。
王殿後而發。
以庾信病風留京。
以欽純,仁問爲將。
欽純告王曰。
若庾信不行。
恐有後悔。
王曰。
卿等。
皆國之寶。
若偕行。
萬一蹉跌。
其如國何。
若留庾信。
隱然爲國長城。
吾無憂矣。
欽純,庾信之弟。
仁問,庾信之甥。
語庾信曰。
吾等皆不材。
今從大王。
就不測之地。
願聞指誨。
庾信曰夫將者。
國之幹城。
君之爪牙。
決勝負於矢石之間。
必上得天道。
下得地理。
中得人心。
然後乃可成功。
今我國以忠信而存。
百濟以傲慢而亡。
高句麗以驕滿而殆。
今日以我之直。
擊彼之曲。
何憂不克。
況仗明天子之威。
伐至不仁哉。
仁問等。
往遇李勣。
進軍於嬰留山下。
〈金氏曰。
山在平壤北二十裡。
〉 高句麗大谷郡。
〈今平山府。
〉降于劉仁願。
○秋七月。
新羅王次漢城州。
遣文穎等。
敗高句麗兵於蛇川。
〈今未詳。
〉○八月。
唐劉仁願。
坐逗遛流姚州。
○九月。
唐兵及新羅兵。
大會于平壤城拔之。
唐執高句麗王臧以歸。
高句麗亡。
唐以薛仁貴。
留鎭平壤。
勣旣克大行城。
諸道軍。
皆會進至鴨綠柵。
高句麗距戰。
勣敗之。
追奔二百餘裡。
拔辱夷城。
〈疑今平安道地。
未詳。
〉諸城降者相繼。
契苾何力先引兵。
至平壤城下。
勣軍繼之。
諸揔管兵俱會。
時新羅軍爲前鋒。
遂與唐軍合。
圍平壤城月餘。
高句麗王。
遣泉男産。
帥首領九十八人。
竪白幡。
詣勣降。
勣以禮接之。
男建猶固守。
頻遣兵出戰皆敗。
男建以軍事。
委浮圖信誠與小將烏沙,饒苗等。
密遣諜約內應。
後五日啓闔。
勣更取新羅驍騎五百人。
先入城。
勣縱兵皷譟焚城。
男建窘急。
自刺不絶。
金仁問等。
執王使跪於勣前。
數其罪。
王再拝。
勣又禮答之。
遂執臧及子福男,德男。
大臣男建。
幷扶餘豊等二十餘萬衆還唐。
以薛仁貴。
留鎭平壤。
〈都長安城凡八十三年而亡。
〉高句麗亡。
凡二十八王。
共七百五年。
金氏曰。
玄菟,樂浪。
本箕子朝鮮之地。
有仁賢之化。
及高句麗。
自秦漢之後。
介在中國東北隅。
其比隣。
皆天子有司。
亂世則英?特起。
僭竊名位者也。
可謂居多懼之地。
而無謙巽之意。
侵其封埸而讐之。
入其郡縣以居之。
是故兵連禍結。
畧無寧歲。
及其東遷。
値隋唐之一統。
而猶拒詔命。
屢緻問罪之使。
雖或設奇。
以陷大軍。
終於王降國滅而後止。
然觀始末。
當其上下。
和衆庶睦。
雖大國不能取之。
及其不義於國。
不仁於民。
以興衆?。
則崩潰而不自振。
孟子曰。
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左氏曰。
國之興也。
視民如傷。
亡也。
以民爲土芥。
有美哉斯言。
然則凡有國者。
縱暴吏之驅廹。
強宗之聚斂。
以失人心。
雖欲理而不亂。
存而不亡。
又何異強酒而惡醉者乎。
崔氏曰。
文皇以神武定天下。
安市之役。
幾於喪師。
高宗中材之主。
能滅高句麗。
竊謂小敵之堅。
大敵之擒也。
文皇之時。
蘇文雖?暴。
國無大釁。
安市城主。
亦非常人。
此所以不得志也。
及高宗。
男生兄弟交搆。
上國動天下之兵以討。
而新羅助順以有名之師。
加垂亡之國。
雖欲不亡得乎。
許氏曰。
周禮幽州。
其山鎭曰。
醫巫閭。
其下遼東,玄菟郡。
句麗朱蒙氏邑卒本扶餘。
在玄菟之域。
?健傑傲。
撫有諸部諸傍國。
弱者兼之。
亂者滅之。
拓地千餘裡。
傳三十君。
七百餘年。
可謂盛矣。
其俗雜肅愼,鮮卑,靺鞨。
引弓強戰。
以攻伐興。
以攻伐亡。
然其壤界。
接於禹貢冀州中國之地。
而實箕子之國。
其民質實。
有大國之遺風。
新羅以金庾信。
爲太大舒發翰。
諸將論賞有差。
羅王。
聞平壤破。
欲往會。
出次肹次壤。
〈今未詳。
〉聞唐兵已回。
乃還至漢城。
謂羣臣曰。
昔百濟王明禯。
謀侵我國。
庾信之祖武。
力逆擊之。
俘王及大臣四人。
其父舒玄。
爲良州揔管。
屢挫百濟。
使不得犯境。
金庾信承祖考之業。
爲社稷之臣。
出將入相。
功績茂焉。
今欲賞以殊禮。
於是置太大舒發翰授之。
位大角幹上。
食邑五百戶。
賜輿杖。
上殿不趨。
授金仁問大角幹。
食邑五百戶。
將士論功。
生者進爵賜粟。
死者贈位。
蛇川之戰。
沙飡求律。
就橋下涉水出。
與敵闘大勝。
以無軍令。
自入危道。
功雖第一而不錄。
憤恨欲自經。
傍人救之得免。
新羅王。
還次褥突驛。
〈今未詳〉國原仕臣龍長享王。
時樂作。
奈麻緊周子能晏。
年十五歲。
呈加耶之舞。
容儀端麗。
王召前撫背。
賜幣頗厚。
冬十月。
唐授高臧官。
流故百濟王豊於嶺南。
初。
李勣破高句麗。
新羅軍每先登。
勣忌之。
乃雲新羅前失軍期。
亦須討定。
又卑列城。
本屬新羅。
爲麗所取者三十餘年。
至是新羅取而置官守娖。
勣又取還麗。
及還唐。
又言新羅無功。
新羅將士聞之。
無不憤?。
勣以麗俘獻之。
帝命先以臧等。
獻昭陵。
具軍容奏凱歌。
入京獻太廟。
帝受俘於含元殿。
以臧政非己出。
赦爲司正太常伯員外同正。
後遷工部尙書。
以泉男産。
爲司宰少卿。
僧信誠。
爲銀靑光祿大夫。
泉男生爲右衛大將軍卞國公。
男建流黔中。
扶餘豊流嶺南。
男生淳厚有禮。
奏對辨敏。
善射禦。
其初至。
伏斧鑕待罪。
人以此稱之。
年四十六卒。
子獻誠武後時爲右衛大將軍。
後出金幣。
擇善射者五人。
中者以賜。
獻誠爲第一。
獻誠讓曰。
臣非華人。
恐唐官以射爲恥。
後嘉納。
後爲來俊臣所搆殺。
後知其寃贈職改葬。
十一月。
新羅王還自漢城。
獻俘于太廟。
十一月五日。
王以麗俘七千入京。
六日。
卛文武臣僚。
朝謁先祖廟告曰。
祗承先志。
與大唐同擧義兵。
問罪於百濟高句麗。
元兇伏罪。
國步泰靜。
玆敢控告。
十八日賚死事者帛有差。
新羅漢城都督樸都儒。
謀反伏誅。
時。
百濟人。
於盟會處。
移封易標。
侵取田地。
又雲唐修理船艘。
外託征倭。
實攻新羅。
百姓聞之。
驚懼不安。
都儒同謀合計。
偸取兵器。
襲取一州。
事覺伏誅。
十二月。
靈妙寺災。
下 己巳新羅文武王九年春正月。
以僧信惠。
爲政官大書省。
○二月。
大赦。
王旣定三韓。
下敎布告中外曰。
往者。
國家間於兩國。
北伐西侵。
暫無寧歲。
戰士暴骨。
積於原野。
先王入朝請兵。
本欲平定兩國。
雪屢代之深恥。
全百姓之殘命。
百濟雖平。
高麗未滅。
寡人承業。
終成先志。
今兩敵旣平。
四隅靜泰。
臨陣立功者。
幷已酬賞。
戰士幽魂。
追以冥資。
但囹圄無辜。
未蒙新澤。
可赦國內犯五逆死罪已下。
悉皆放出。
百姓貧寒。
取他穀米者。
待年熟隻還其母。
不熟者。
子母俱免。
唐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
以薛仁貴。
爲都護。
高句麗全盛時。
都城戶二十一萬五百八。
及亂離流亡。
國內五部百七十六城。
隻有六十九萬餘戶。
至是。
李勣與泉男生。
分爲新城遼城哥勿衛樂舍利居素越喜去旦建安九州都督府。
南蘇蓋牟代羅倉巖磨米積利黎山延津木底安市諸北識利拂涅拜漢等四十二州百縣。
置都護府平壤以統之。
擢麗人有功者。
都督刺史縣令。
與華人參理。
以薛仁貴。
揔兵二萬鎭之。
遣使新羅。
璽書宣慰。
兼賜金帛。
亦賜金庾信書褒奬之。
加金仁問爵。
仍留宿衛。
後麗人多離畔。
乃移三萬八千戶於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諸州空曠之地。
留其貧弱者。
使守安東。
故高句麗王子安勝。
卛衆來降。
○夏四月。
遣使入謝于唐。
唐拘之。
時帝怒王擅取百濟城池人民。
王遣角幹金欽純及波珍飡金良圖謝罪。
帝許欽純還。
囚良圖。
五月。
遣使獻磁石于唐。
唐僧法安。
來傳帝命求磁石。
遣級飡祗珍山等如唐獻二箱。
冬。
唐徵弩師。
帝聞新羅弩射千步。
遣使徵其師。
沙飡仇珍川。
赴朝造弩。
射不過三十步。
帝問其故。
對曰材不良。
若取材本國則可也。
帝遣使求材改造。
射至六十步。
帝詰之。
對曰臣亦不知其所以然。
殆木過海。
爲濕氣所侵歟。
帝疑其不盡技。
劫以罪。
終不效能。
頒馬阹。
〈音區。
因山谷遮禽獸以養者。
爲阹。
〉 凡一百七十四所。
金庾信以下。
各有差。
庚午十年春正月。
使臣金良圖。
卒于唐獄。
良圖六使入唐。
至是。
竟死唐獄。
人皆憐之。
良圖。
能文章。
奉佛甚勤。
二女花寶蓮寶。
幷捨身爲興輪寺婢。
時佛敎興行。
貴戚子女。
多捨身爲僧尼而人不爲恠。
三月。
靺鞨。
冦北邊。
始王藉唐兵威。
滅二國。
遂欲盡有其地。
分兵經畧。
至是。
遣沙飡薛烏儒。
與高句麗太大兄延武。
卛精兵二萬。
渡鴨綠江。
靺鞨。
先至皆敦壤〈未詳〉待之。
進兵擊克之。
斬獲多。
唐兵繼至。
我兵退保白城。
夏六月。
故高句麗大兄釰牟岑。
起兵。
立其君之子安勝于漢城。
遣使來附。
麗水臨城〈未詳〉人大兄釰牟岑。
欲圖興復。
收合殘民。
自窮牟城。
〈未詳。
〉至浿江南。
殺官人及僧法安等。
向新羅。
行至西海史冶島。
〈今仁川史也島。
〉見安勝。
迎緻漢城爲君。
遣小兄多式等。
哀告曰。
興滅繼絶。
天下之公義也。
我先王。
失道見滅。
今臣等得國貴族。
奉以爲君。
願作藩屛。
惟大國是望。
唐遣高侃李謹行。
擊安勝。
安勝殺釰牟岑。
來奔。
〈按人臣之義。
莫尙於忠。
忠莫尙於興復故國。
若百濟之甕山城將及遅受信。
高句麗之釰牟岑。
可謂忠矣。
三國之際。
惟幹戈是尙。
功利是趍而彼數子者。
欲以區區忠忠義。
圖復於國亡之後而不恤其身。
雖事之不成。
抑可爲後世人臣之勸而禮義之根於人心。
亦可見矣。
高句麗之亡。
專由於權臣擅命。
非盡其君之罪也。
牟岑。
當隱忍遠慮。
糾合忠義。
訴于督府。
訴于天子。
告以興滅繼絶。
伐叛舍服之義。
效申胥之哭秦。
冀鄭伯之存許。
幸而得請則有大國之援而國能再造矣。
終不得請而後。
相機圖之。
唯盡吾節而已。
起兵之初。
先殺唐官。
與大邦爲讐而諂附讐國。
可謂不知所擇矣。
故高侃一出而自相屠殺。
不保首領。
哀哉。
〉 秋七月。
王遣諸將。
襲取百濟八十餘城。
初。
唐平百濟。
復立其後。
與新羅連和而置熊津都督府主之。
時。
百濟餘燼。
多附唐兵。
欲復舊地。
王多取濟地。
疑其殘衆反覆。
及麗人叛。
王卽欲發兵。
先報熊津雲。
高麗旣反。
不可不伐。
羅濟旣是帝臣。
理須同討。
請遣官人來此。
共相計會。
督府。
乃遣百濟司馬彌軍。
覘虛實。
且雲發兵後恐彼此相疑。
宜令兩處官人。
互相交質。
王遣大阿飡金儒敦及府城百濟主薄首彌長貴等。
向府平論交質事。
百濟雖許交質。
城中因集兵馬。
夜卽來打。
王知其謀。
留彌軍不送。
分遣諸將攻百濟。
品日文忠等。
取六十三城。
徙其人於內地。
天存竹旨等。
取七城。
斬首二千。
軍官文穎等。
取十二城。
斬狄救兵七千級。
獲戰馬兵械甚多。
八月。
王冊安勝。
爲高句麗王。
王遣沙飡金須彌山。
冊安勝曰公之太祖。
積德立功。
子孫相繼。
開地千裡。
年將八百。
至於建産兄弟。
禍起蕭墻。
釁成骨肉。
家國破亡。
公避難山野。
投身隣國。
迹同晉文。
事等衛侯。
先王正嗣。
惟公而已。
主其祭祀。
非公而誰。
冊公爲高句麗王。
公宜撫集遺民。
紹興舊緖。
永爲隣國。
敬哉。
九月。
遣使入唐。
不達而還。
入唐使金欽純還。
將畫界地案圖。
披檢百濟舊地。
揔令割還。
王具錄事狀。
奏聞以爲黃河未帶。
太山未礪。
三四年間。
一與一奪。
新羅百姓。
皆失本望。
羅濟深讐。
今見百濟自立一國。
百年已後。
子孫必見呑滅。
新羅旣是國家之州。
不可分爲兩國。
願爲一家。
長無後患。
被風漂不達而還。
十二月。
京都地震。
○中侍智鏡免。
○倭。
更號日本。
倭。
數遣使朝唐。
稍習夏音。
至其主天武。
惡倭名。
更號日本。
自言近日所出以爲名。
或雲日本乃小國名。
爲倭所幷。
故冐其號。
〈通考及倭史補。
〉 辛未十一年春正月。
以禮元爲中侍。
○幢主夫果。
與百濟戰於熊津。
死之。
夫果。
驟徒之兄。
靺鞨。
冦舌口城。
〈今未詳。
〉○夏六月。
將軍竹旨等。
大破唐兵於石城。
王聞唐兵。
來救百濟。
遣大阿飧眞功等。
守甕浦。
〈未詳。
〉遣將軍竹旨等。
踐百濟加林城〈今林川郡〉田禾。
遂與唐兵戰於石城。
斬首五千三百級。
獲百濟將軍二人。
唐果毅六人。
秋七月。
唐揔管薛仁貴。
以書責王。
王報之。
仁貴遣僧琳潤寄書。
畧曰王淸風萬裡。
大海三千。
機心稍動。
窮武邊城。
去由也之片言。
失侯生之一諾。
兄爲逆首。
弟作忠臣。
〈指仁問也。
〉遠分花萼之陰。
空照相思之月。
興言至此。
良增歎詠。
先王開府。
西畏百濟。
北警高麗。
遠涉陽侯。
頓顙天門。
文皇帝哀納矜收。
頻遇殊死。
契同魚水。
堅於金石。
一朝大擧。
水陸交鋒。
親行吊恤。
旣而山海異形。
日月回薄。
聖人下武。
王亦承家。
洗兵刷馬。
鹹遵先志。
數十年外。
中國疲勞。
以蒼島之地。
起黃圖之兵。
今強冦已淸。
讐人喪國。
王當膺心膂。
中外相輔。
貽謀燕翼。
豈不休哉。
今王侮暴天地。
侵欺隣好。
卛戶徵兵。
連年擧斧。
孀姬挽粟。
稚子屯田。
守無所支。
進不能拒。
大小不侔。
逆順乖叙。
違君之命不忠。
背父之心非孝。
一身二名。
何以自寧。
聽縱橫之說。
煩耳目之神。
先君盛業。
奉以異圖。
豈爲智也。
又高麗安勝。
自懷去就之疑。
匪堪襟帶之重。
仁貴矜其傷弓之羽。
未忍加兵。
恃爲外援。
斯何謬也。
爰命下臣。
來觀由委。
王不能行人相聞。
牛酒犒師。
遂便隱甲藏兵。
蚑行喘息。
潛生自噬之鋒。
而無相持之氣。
高將軍之漢騎。
李謹行之蕃兵。
吳楚棹歌。
幽幷惡少。
四面雲合。
方舟而下。
依險築戍。
闢地耕田。
此王之膏肓也。
王若具論所由。
明陳彼此。
仁貴錄狀聞奏。
嗚呼。
昔爲忠義。
今乃逆臣。
恨始吉而終?。
?本同而末異。
王歸流謙之義。
存順迪之心。
血食依時。
茅苴不易。
占休納祐。
王之策也。
今遣王所部僧琳潤。
賫書佇布一二。
王報書。
歷陳曩時忠勤。
又曰一萬漢兵。
四年衣食新羅。
皮骨雖生漢地。
血肉俱是新羅。
國家恩澤。
雖復無涯。
新羅效忠。
亦足矜憫。
新羅前失貴臣之志。
〈貴臣指李勣。
〉後被百濟之讒。
似是之讒。
日經聖聽。
不貳之忠。
曾無一達。
來書專以我爲叛逆。
惕然驚懼。
畧陳寃枉。
國家不降一介之使。
垂問元由。
卽遣數萬之衆。
傾覆巢穴。
嗚呼。
兩國未定。
蒙指縱之驅馳。
野獸今盡。
見烹宰之侵逼。
賊殘百濟。
反蒙雍齒之賞。
殉漢新羅。
已見丁公之誅。
太陽雖不回光。
葵藿猶懷向日。
請審商量。
具狀申奏。
置所夫裡州。
〈今扶餘。
〉以阿飡眞王。
爲都督。
九月。
唐高侃。
破高句麗餘衆於安市城。
引兵至平壤。
侃。
破高句麗叛兵於安市。
又敗之於泉山。
與李謹行。
卛蕃漢兵四萬。
到平壤。
冬十月。
級飡當幹。
陷唐漕船。
凡七十餘艘。
捉郞將鉗耳大侯士卒百餘人。
其淪沒者。
不可勝數。
壬申十二年春正月。
遣將攻百濟古省城克之。
〈城疑在古省津上。
卽泗泚河也。
在今扶餘縣北扶蘇山下。
〉攻加林城不克。
○秋八月。
高侃。
破高句麗餘衆於白水城。
王遣兵救之。
大敗。
大監阿珍含。
死之。
時高侃兵一萬。
李謹行兵三萬。
在平壤。
作八營留屯。
攻韓始馬邑城〈今皆未詳〉克之。
進兵距白水城〈今未詳〉五百步作營。
王遣將軍義福春長等。
救高句麗。
逆戰斬數千級。
侃等退。
追至石門之野。
唐兵與靺鞨。
乘其未陣擊之。
我兵敗績。
大阿飡曉川。
一吉飡安那含等死。
被擄者二千人。
諸將出蕪荑嶺。
〈未詳。
〉唐兵追及之居列州。
大監阿珍含。
年已七十。
與其子橫戟突陣而死。
金庾信子元述。
爲裨將。
欲戰死。
其佐淡淩。
止之曰。
丈夫非死之難。
處死之爲難。
若死而無救於敗。
孰若生而圖後效乎。
元述曰。
吾聞男兒不苟生。
且生何以見吾父。
便欲策馬赴之。
淡淩鞚之。
遂不死。
隨敗軍潛還。
庾信曰。
元述不唯辱王命。
亦負家訓。
可斬也。
王曰元述裨將。
不可獨施重刑。
乃赦之。
元述慚懼。
不敢見父。
遁於田野。
築漢山州晝長山城。
〈周四千三百六十步。
○今南漢。
〉○九月。
彗星七出北方。
○遣使奉表。
請罪于唐。
初。
百濟訴唐。
請兵侵伐。
王以事急。
不獲申奏。
出兵擊之。
由是獲罪。
遂遣原川等。
送還兵船被擄將士郞將鉗耳大侯熊津督府司馬彌軍等百七十人。
上表乞罪曰。
臣某死罪言。
百濟告引天兵。
滅臣雪恥。
臣?破滅。
自欲求存。
枉被?逆之名。
遂入難赦之罪。
生爲逆命之臣。
死爲背恩之鬼。
謹狀奏聞。
伏願小垂神聽。
臣前代以來。
朝貢不絶。
近爲百濟。
再?職貢。
遂使聖朝。
命將討罪。
南山之竹。
不足書臣之罪。
褒斜之林。
未足作臣之械。
瀦池宗社。
屠裂臣身。
事聽勑裁。
甘心受戮。
臣轝櫬在側。
泥首未乾。
泣血待朝。
伏聽刑名。
敢陳所懷。
不勝伏釰之志。
謹遣原川等。
拜表謝罪。
伏聽勑旨。
兼進貢銀三萬三千五百分。
銅三萬三千分。
針四百枚。
牛黃百二十分。
金百二十分。
四十綜布六疋。
三十綜布六十疋。
以百濟民爲白衿誓幢。
置五州誓。
五州。
卽菁州完山漢山牛首河西州也。
各州置誓。
癸酉十三年春正月。
有星隕于黃龍寺。
○以任強首。
爲沙飡。
王曰強首能以文辭。
緻意於中國。
及麗濟二邦平定。
雖曰武功。
亦有文辭之助。
強首之功。
豈可忽也。
授是職。
加歲俸租二百石。
二月。
增築西兄山城。
〈在今慶州府西七裡。
今稱仙??山。
〉○夏閏五月。
唐將李謹行。
破高句麗餘衆於瓠瀘河西。
〈今麻田澄波渡下流。
有瓠蘆河。
其南卽古七重城。
〉 俘獲數千人。
餘皆來奔。
謹行妻劉氏。
留伐奴城。
高麗引靺鞨攻之。
劉氏擐甲帥衆守城。
久之兵退。
帝封燕國夫人。
六月。
虎入大宮庭。
○秋七月。
太大舒發翰金庾信。
卒。
先是。
大星。
隕黃龍寺在城中間。
王憂之。
庾信曰。
厄在老臣。
非國家之災也。
王請勿憂。
王曰若此則寡人之憂益甚。
乃命有司祈禳。
至是。
庾信疾劇。
王臨問曰。
寡人之有卿。
如魚有水。
脫有不諱。
其如社稷何。
對曰。
臣愚不肖。
幸明上用之不疑。
任之不貳。
故得竭心力。
成尺寸之功。
今三韓爲一家。
百姓無二心。
雖未至太平。
亦可謂少康。
臣觀自古繼軆之君。
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
屢世功績。
一朝隳癈。
甚可懼也。
伏願殿下。
知成功之不易。
念守成之亦難。
親君子遠小人。
使朝廷和於上。
民物安於下。
則臣死且無憾。
王感泣。
及卒。
年七十九。
贈賻彩帛千疋。
租二千石。
給皷吹百人。
出葬金山原。
〈在今慶州府西嶽裡。
〉命有司。
立碑紀功。
妻智炤夫人。
太宗第三女也。
生子五人。
曰三光伊飡。
曰元述蘇判。
曰元貞海幹。
曰長耳。
曰元望。
皆大阿飡。
庶子軍勝阿飡。
及庾信卒。
元述求見母。
母曰。
婦人有三從之義。
今宜從子。
爾旣不得爲子於先君。
吾焉得爲爾母乎。
遂不見。
元述慟哭曰。
爲淡淩所誤。
乃至此。
遂入太伯山。
後唐兵來攻買蘇川城。
〈未詳。
〉元述欲雪前恥。
力戰有功。
以不容於父母。
不仕終其身。
金氏曰。
書曰任賢勿貳。
去邪勿疑。
觀新羅之待庾信。
親近而無間。
委任而不貳。
謀行言聽。
不使怨乎。
不以庾信得以行其志。
能以功名終焉。
雖以乙支文德之智畧。
張保臯之義勇。
微中國之書。
泯沒無聞。
若庾信則鄕人稱頌。
至今不已。
自爲莫離支。
男生奔據國內城。
以城降于唐。
唐遣將伐高句麗。
男生初知國政。
出廵諸部。
使其弟男建,男産。
留知後事。
或謂二弟曰。
男生惡君等之逼。
意欲除之。
不如先爲計。
二弟初未信。
又有告男生者曰。
二弟恐還奪其權。
欲拒兄。
男生潛遣人平壤伺之。
二弟遂掩得之。
矯王命召男生。
男生懼不敢歸。
男建殺男生子獻忠。
自爲莫離支。
發兵攻男生。
男生走保國內城。
結契丹,靺鞨。
遣子獻誠于唐。
求內附。
帝拜獻誠右武衛將軍。
賜乘輿馬,瑞錦,寶刀而送之。
以契苾何力。
爲遼東道安撫大使救之。
使獻誠爲鄕導。
又以龎同善。
爲營州都督。
高侃爲行軍揔管。
同伐高句麗。
龎同善進兵大破麗軍。
與男生合。
帝授男生特進遼東大都督兼平壤州行軍大揔管持節按撫大使玄菟郡公。
男生擧哥勿,南蘇,倉巖等城。
入附。
冬十二月。
唐遣李勣郝處俊。
伐高句麗。
以勣爲遼東道大揔管。
處俊副之。
與契苾何力,龎同善幷力。
水陸諸軍。
並受勣處分。
河北州租賦。
悉詣遼東。
給軍用。
高句麗大臣淵凈土叛。
降新羅。
凈土。
蓋蘇文之弟也。
男生旣叛。
國內攜離。
凈土卛其從官二十四人,城十二,戶七百六十,口三千五百四十三。
投新羅。
王給衣食家宅。
安置王都及州府。
遣卒鎭守其城。
後凈土入唐不歸。
丁卯〈新羅文武王七年。
高句麗王臧二十六年。
〉秋七月。
新羅大酺三日。
○唐。
徵兵新羅。
伐高句麗。
帝勑以王弟智鏡,愷元。
爲將軍。
赴遼東之役。
又勑送日原。
爲雲麾將軍。
王命於宮庭。
帝又命劉仁願及王弟仁泰。
從卑列道。
〈按文武王答薛仁貴書雲。
卑列城。
本是新羅。
高麗打得三十餘年。
此恐是比列州。
今安邊。
〉又徵新羅兵。
從多谷,海谷二道。
〈並未詳。
〉以會平壤。
〈按通考。
以劉仁願。
爲卑列道。
金待問爲多谷道揔管。
〉 八月。
新羅遣金庾信等三十將軍。
將兵擊高句麗。
九月。
諸軍至漢城。
○李勣。
攻高句麗。
新城拔之。
進降十六城。
冬十月。
勣引兵還。
勣初渡遼。
謂諸將曰。
新城高句麗西邊要害。
不先得之。
餘城未易取也。
遂攻之。
城人師夫仇等。
縛城主開門降。
使契苾何力守之。
勣引兵進擊十六城。
皆下之。
龎同善,高侃。
尙在新城。
泉男建。
遣兵襲其營。
左武衛將軍薛仁貴。
擊破之。
侃進至金山。
與麗軍戰敗之。
乘勝逐北。
薛仁貴引兵橫擊之。
殺麗軍五萬餘人。
拔南蘇木底。
蒼巖三城。
與泉男生軍合。
積利道〈在遼地〉揔管郭待封。
以水軍。
別道趨平壤。
勣遣別將馮師本。
載糧仗而資之。
師本船破失期。
待封軍中飢窘。
欲作書與勣。
恐爲他所得。
知其虗實。
乃作離合詩以與勣。
勣怒曰軍事方急。
何以詩爲。
必斬之行軍管記元萬頃。
爲釋其義。
勣更遣糧仗。
萬頃作檄文曰。
不知守鴨綠之險。
泉男建報曰。
謹聞命矣。
卽移兵據鴨綠津。
唐兵不得渡。
帝聞之。
流萬頃於嶺南。
郝處俊。
在安市城下。
麗兵三萬掩至。
軍中大駭。
處俊據胡床。
方食乾糒。
簡精銳擊破之。
冬十月。
勣還歸。
新羅王至漢城州。
十一月。
卛諸軍至獐塞。
聞李勣歸。
乃還。
先是。
李勣至平壤城二百裡。
遣爾同兮〈爾同兮縣屬一善郡今未詳〉村主大奈麻江深。
卛契丹騎兵八千餘人。
歷阿珍含城〈今安峽縣。
含一作押。
〉至漢城。
時。
王在漢城。
遣細作覘候。
唐兵未到平壤。
王遂攻七重城。
開通道路。
城垂拔。
深至言不須打城。
宜早赴平壤。
王從之至獐塞。
聞勣歸乃還。
十二月。
新羅史訓卒。
○唐賜新羅王大將軍旌節。
勑劉仁願會王伐高句麗。
○新羅置右理方府。
戊辰〈新羅文武王八年。
高句麗王臧二十七年。
○是歲。
高句麗亡。
〉春正月。
唐復遣李勣等。
伐高句麗。
使金仁問。
徵兵新羅。
二月。
李勣拔扶餘城。
破其救兵於薛賀水。
薛仁貴旣破高麗軍於金山。
〈盛京志。
今寧海縣西南百二十七裡。
有黃金山是也。
〉乘勝將三千人。
將破扶餘城。
諸將以其兵少止之。
仁貴曰兵不在多。
顧用之何如耳。
遂爲前鋒以進。
與高句麗戰。
大破之。
殺獲萬餘人。
遂拔扶餘城。
扶餘川中四十餘城。
皆望風請服。
侍禦史賈忠言。
奉使自遼東還。
帝問軍中事。
對曰必克。
昔先帝東征未克。
高麗未有釁也。
諺曰軍無媒中道回。
今男生兄弟?狠。
爲我鄕導。
虜之情僞。
我盡知之。
將忠士力。
故曰必克。
且高麗秘記曰。
不及九百年。
當有八十大將滅之。
高氏自漢有國。
今九百年。
勣年八十矣。
虜仍薦飢。
人相掠賣。
地盡裂。
狼狐入城。
蚡〈田鼠也〉穴于門。
人心危駭。
是行不再擧矣。
男建以兵五萬。
救扶餘城。
勣破之薛賀水上。
〈水在遼地。
今未詳。
〉斬首五千級。
俘口三萬。
進拔大行城。
〈今未詳。
〉 三月。
新羅置比列忽州。
以波珍飧龍文爲揔管。
夏四月。
彗星見于天船。
彗見昴畢間。
唐許敬宗。
言于帝曰。
彗見東北。
高句麗將滅之兆也。
六月。
新羅王帥三十八揔管。
會唐兵于平壤。
唐右相遼東道副大揔管劉仁軌。
與宿衛金三光。
到黨項津。
宣勑而還。
王以金庾信爲大幢大揔管。
金仁問,欽純,天存,文忠,眞福,智鏡,良圖,欽突爲大幢揔管。
陳純,竹旨爲京停。
品日,文訓,天品,爲貴幢。
仁泰爲卑列道軍官。
都儒,龍長爲漢城州。
崇信,文穎,福世爲卑列。
宣光,長順,純長爲河西州。
宜福,天光爲誓幢。
日原興元爲罽衿幢等揔管。
出兵二十萬。
諸軍發行。
仁問,天存,都儒等。
領一善州等七郡及漢城州兵。
赴唐營。
王殿後而發。
以庾信病風留京。
以欽純,仁問爲將。
欽純告王曰。
若庾信不行。
恐有後悔。
王曰。
卿等。
皆國之寶。
若偕行。
萬一蹉跌。
其如國何。
若留庾信。
隱然爲國長城。
吾無憂矣。
欽純,庾信之弟。
仁問,庾信之甥。
語庾信曰。
吾等皆不材。
今從大王。
就不測之地。
願聞指誨。
庾信曰夫將者。
國之幹城。
君之爪牙。
決勝負於矢石之間。
必上得天道。
下得地理。
中得人心。
然後乃可成功。
今我國以忠信而存。
百濟以傲慢而亡。
高句麗以驕滿而殆。
今日以我之直。
擊彼之曲。
何憂不克。
況仗明天子之威。
伐至不仁哉。
仁問等。
往遇李勣。
進軍於嬰留山下。
〈金氏曰。
山在平壤北二十裡。
〉 高句麗大谷郡。
〈今平山府。
〉降于劉仁願。
○秋七月。
新羅王次漢城州。
遣文穎等。
敗高句麗兵於蛇川。
〈今未詳。
〉○八月。
唐劉仁願。
坐逗遛流姚州。
○九月。
唐兵及新羅兵。
大會于平壤城拔之。
唐執高句麗王臧以歸。
高句麗亡。
唐以薛仁貴。
留鎭平壤。
勣旣克大行城。
諸道軍。
皆會進至鴨綠柵。
高句麗距戰。
勣敗之。
追奔二百餘裡。
拔辱夷城。
〈疑今平安道地。
未詳。
〉諸城降者相繼。
契苾何力先引兵。
至平壤城下。
勣軍繼之。
諸揔管兵俱會。
時新羅軍爲前鋒。
遂與唐軍合。
圍平壤城月餘。
高句麗王。
遣泉男産。
帥首領九十八人。
竪白幡。
詣勣降。
勣以禮接之。
男建猶固守。
頻遣兵出戰皆敗。
男建以軍事。
委浮圖信誠與小將烏沙,饒苗等。
密遣諜約內應。
後五日啓闔。
勣更取新羅驍騎五百人。
先入城。
勣縱兵皷譟焚城。
男建窘急。
自刺不絶。
金仁問等。
執王使跪於勣前。
數其罪。
王再拝。
勣又禮答之。
遂執臧及子福男,德男。
大臣男建。
幷扶餘豊等二十餘萬衆還唐。
以薛仁貴。
留鎭平壤。
〈都長安城凡八十三年而亡。
〉高句麗亡。
凡二十八王。
共七百五年。
金氏曰。
玄菟,樂浪。
本箕子朝鮮之地。
有仁賢之化。
及高句麗。
自秦漢之後。
介在中國東北隅。
其比隣。
皆天子有司。
亂世則英?特起。
僭竊名位者也。
可謂居多懼之地。
而無謙巽之意。
侵其封埸而讐之。
入其郡縣以居之。
是故兵連禍結。
畧無寧歲。
及其東遷。
値隋唐之一統。
而猶拒詔命。
屢緻問罪之使。
雖或設奇。
以陷大軍。
終於王降國滅而後止。
然觀始末。
當其上下。
和衆庶睦。
雖大國不能取之。
及其不義於國。
不仁於民。
以興衆?。
則崩潰而不自振。
孟子曰。
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左氏曰。
國之興也。
視民如傷。
亡也。
以民爲土芥。
有美哉斯言。
然則凡有國者。
縱暴吏之驅廹。
強宗之聚斂。
以失人心。
雖欲理而不亂。
存而不亡。
又何異強酒而惡醉者乎。
崔氏曰。
文皇以神武定天下。
安市之役。
幾於喪師。
高宗中材之主。
能滅高句麗。
竊謂小敵之堅。
大敵之擒也。
文皇之時。
蘇文雖?暴。
國無大釁。
安市城主。
亦非常人。
此所以不得志也。
及高宗。
男生兄弟交搆。
上國動天下之兵以討。
而新羅助順以有名之師。
加垂亡之國。
雖欲不亡得乎。
許氏曰。
周禮幽州。
其山鎭曰。
醫巫閭。
其下遼東,玄菟郡。
句麗朱蒙氏邑卒本扶餘。
在玄菟之域。
?健傑傲。
撫有諸部諸傍國。
弱者兼之。
亂者滅之。
拓地千餘裡。
傳三十君。
七百餘年。
可謂盛矣。
其俗雜肅愼,鮮卑,靺鞨。
引弓強戰。
以攻伐興。
以攻伐亡。
然其壤界。
接於禹貢冀州中國之地。
而實箕子之國。
其民質實。
有大國之遺風。
新羅以金庾信。
爲太大舒發翰。
諸將論賞有差。
羅王。
聞平壤破。
欲往會。
出次肹次壤。
〈今未詳。
〉聞唐兵已回。
乃還至漢城。
謂羣臣曰。
昔百濟王明禯。
謀侵我國。
庾信之祖武。
力逆擊之。
俘王及大臣四人。
其父舒玄。
爲良州揔管。
屢挫百濟。
使不得犯境。
金庾信承祖考之業。
爲社稷之臣。
出將入相。
功績茂焉。
今欲賞以殊禮。
於是置太大舒發翰授之。
位大角幹上。
食邑五百戶。
賜輿杖。
上殿不趨。
授金仁問大角幹。
食邑五百戶。
將士論功。
生者進爵賜粟。
死者贈位。
蛇川之戰。
沙飡求律。
就橋下涉水出。
與敵闘大勝。
以無軍令。
自入危道。
功雖第一而不錄。
憤恨欲自經。
傍人救之得免。
新羅王。
還次褥突驛。
〈今未詳〉國原仕臣龍長享王。
時樂作。
奈麻緊周子能晏。
年十五歲。
呈加耶之舞。
容儀端麗。
王召前撫背。
賜幣頗厚。
冬十月。
唐授高臧官。
流故百濟王豊於嶺南。
初。
李勣破高句麗。
新羅軍每先登。
勣忌之。
乃雲新羅前失軍期。
亦須討定。
又卑列城。
本屬新羅。
爲麗所取者三十餘年。
至是新羅取而置官守娖。
勣又取還麗。
及還唐。
又言新羅無功。
新羅將士聞之。
無不憤?。
勣以麗俘獻之。
帝命先以臧等。
獻昭陵。
具軍容奏凱歌。
入京獻太廟。
帝受俘於含元殿。
以臧政非己出。
赦爲司正太常伯員外同正。
後遷工部尙書。
以泉男産。
爲司宰少卿。
僧信誠。
爲銀靑光祿大夫。
泉男生爲右衛大將軍卞國公。
男建流黔中。
扶餘豊流嶺南。
男生淳厚有禮。
奏對辨敏。
善射禦。
其初至。
伏斧鑕待罪。
人以此稱之。
年四十六卒。
子獻誠武後時爲右衛大將軍。
後出金幣。
擇善射者五人。
中者以賜。
獻誠爲第一。
獻誠讓曰。
臣非華人。
恐唐官以射爲恥。
後嘉納。
後爲來俊臣所搆殺。
後知其寃贈職改葬。
十一月。
新羅王還自漢城。
獻俘于太廟。
十一月五日。
王以麗俘七千入京。
六日。
卛文武臣僚。
朝謁先祖廟告曰。
祗承先志。
與大唐同擧義兵。
問罪於百濟高句麗。
元兇伏罪。
國步泰靜。
玆敢控告。
十八日賚死事者帛有差。
新羅漢城都督樸都儒。
謀反伏誅。
時。
百濟人。
於盟會處。
移封易標。
侵取田地。
又雲唐修理船艘。
外託征倭。
實攻新羅。
百姓聞之。
驚懼不安。
都儒同謀合計。
偸取兵器。
襲取一州。
事覺伏誅。
十二月。
靈妙寺災。
下 己巳新羅文武王九年春正月。
以僧信惠。
爲政官大書省。
○二月。
大赦。
王旣定三韓。
下敎布告中外曰。
往者。
國家間於兩國。
北伐西侵。
暫無寧歲。
戰士暴骨。
積於原野。
先王入朝請兵。
本欲平定兩國。
雪屢代之深恥。
全百姓之殘命。
百濟雖平。
高麗未滅。
寡人承業。
終成先志。
今兩敵旣平。
四隅靜泰。
臨陣立功者。
幷已酬賞。
戰士幽魂。
追以冥資。
但囹圄無辜。
未蒙新澤。
可赦國內犯五逆死罪已下。
悉皆放出。
百姓貧寒。
取他穀米者。
待年熟隻還其母。
不熟者。
子母俱免。
唐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
以薛仁貴。
爲都護。
高句麗全盛時。
都城戶二十一萬五百八。
及亂離流亡。
國內五部百七十六城。
隻有六十九萬餘戶。
至是。
李勣與泉男生。
分爲新城遼城哥勿衛樂舍利居素越喜去旦建安九州都督府。
南蘇蓋牟代羅倉巖磨米積利黎山延津木底安市諸北識利拂涅拜漢等四十二州百縣。
置都護府平壤以統之。
擢麗人有功者。
都督刺史縣令。
與華人參理。
以薛仁貴。
揔兵二萬鎭之。
遣使新羅。
璽書宣慰。
兼賜金帛。
亦賜金庾信書褒奬之。
加金仁問爵。
仍留宿衛。
後麗人多離畔。
乃移三萬八千戶於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諸州空曠之地。
留其貧弱者。
使守安東。
故高句麗王子安勝。
卛衆來降。
○夏四月。
遣使入謝于唐。
唐拘之。
時帝怒王擅取百濟城池人民。
王遣角幹金欽純及波珍飡金良圖謝罪。
帝許欽純還。
囚良圖。
五月。
遣使獻磁石于唐。
唐僧法安。
來傳帝命求磁石。
遣級飡祗珍山等如唐獻二箱。
冬。
唐徵弩師。
帝聞新羅弩射千步。
遣使徵其師。
沙飡仇珍川。
赴朝造弩。
射不過三十步。
帝問其故。
對曰材不良。
若取材本國則可也。
帝遣使求材改造。
射至六十步。
帝詰之。
對曰臣亦不知其所以然。
殆木過海。
爲濕氣所侵歟。
帝疑其不盡技。
劫以罪。
終不效能。
頒馬阹。
〈音區。
因山谷遮禽獸以養者。
爲阹。
〉 凡一百七十四所。
金庾信以下。
各有差。
庚午十年春正月。
使臣金良圖。
卒于唐獄。
良圖六使入唐。
至是。
竟死唐獄。
人皆憐之。
良圖。
能文章。
奉佛甚勤。
二女花寶蓮寶。
幷捨身爲興輪寺婢。
時佛敎興行。
貴戚子女。
多捨身爲僧尼而人不爲恠。
三月。
靺鞨。
冦北邊。
始王藉唐兵威。
滅二國。
遂欲盡有其地。
分兵經畧。
至是。
遣沙飡薛烏儒。
與高句麗太大兄延武。
卛精兵二萬。
渡鴨綠江。
靺鞨。
先至皆敦壤〈未詳〉待之。
進兵擊克之。
斬獲多。
唐兵繼至。
我兵退保白城。
夏六月。
故高句麗大兄釰牟岑。
起兵。
立其君之子安勝于漢城。
遣使來附。
麗水臨城〈未詳〉人大兄釰牟岑。
欲圖興復。
收合殘民。
自窮牟城。
〈未詳。
〉至浿江南。
殺官人及僧法安等。
向新羅。
行至西海史冶島。
〈今仁川史也島。
〉見安勝。
迎緻漢城爲君。
遣小兄多式等。
哀告曰。
興滅繼絶。
天下之公義也。
我先王。
失道見滅。
今臣等得國貴族。
奉以爲君。
願作藩屛。
惟大國是望。
唐遣高侃李謹行。
擊安勝。
安勝殺釰牟岑。
來奔。
〈按人臣之義。
莫尙於忠。
忠莫尙於興復故國。
若百濟之甕山城將及遅受信。
高句麗之釰牟岑。
可謂忠矣。
三國之際。
惟幹戈是尙。
功利是趍而彼數子者。
欲以區區忠忠義。
圖復於國亡之後而不恤其身。
雖事之不成。
抑可爲後世人臣之勸而禮義之根於人心。
亦可見矣。
高句麗之亡。
專由於權臣擅命。
非盡其君之罪也。
牟岑。
當隱忍遠慮。
糾合忠義。
訴于督府。
訴于天子。
告以興滅繼絶。
伐叛舍服之義。
效申胥之哭秦。
冀鄭伯之存許。
幸而得請則有大國之援而國能再造矣。
終不得請而後。
相機圖之。
唯盡吾節而已。
起兵之初。
先殺唐官。
與大邦爲讐而諂附讐國。
可謂不知所擇矣。
故高侃一出而自相屠殺。
不保首領。
哀哉。
〉 秋七月。
王遣諸將。
襲取百濟八十餘城。
初。
唐平百濟。
復立其後。
與新羅連和而置熊津都督府主之。
時。
百濟餘燼。
多附唐兵。
欲復舊地。
王多取濟地。
疑其殘衆反覆。
及麗人叛。
王卽欲發兵。
先報熊津雲。
高麗旣反。
不可不伐。
羅濟旣是帝臣。
理須同討。
請遣官人來此。
共相計會。
督府。
乃遣百濟司馬彌軍。
覘虛實。
且雲發兵後恐彼此相疑。
宜令兩處官人。
互相交質。
王遣大阿飡金儒敦及府城百濟主薄首彌長貴等。
向府平論交質事。
百濟雖許交質。
城中因集兵馬。
夜卽來打。
王知其謀。
留彌軍不送。
分遣諸將攻百濟。
品日文忠等。
取六十三城。
徙其人於內地。
天存竹旨等。
取七城。
斬首二千。
軍官文穎等。
取十二城。
斬狄救兵七千級。
獲戰馬兵械甚多。
八月。
王冊安勝。
爲高句麗王。
王遣沙飡金須彌山。
冊安勝曰公之太祖。
積德立功。
子孫相繼。
開地千裡。
年將八百。
至於建産兄弟。
禍起蕭墻。
釁成骨肉。
家國破亡。
公避難山野。
投身隣國。
迹同晉文。
事等衛侯。
先王正嗣。
惟公而已。
主其祭祀。
非公而誰。
冊公爲高句麗王。
公宜撫集遺民。
紹興舊緖。
永爲隣國。
敬哉。
九月。
遣使入唐。
不達而還。
入唐使金欽純還。
將畫界地案圖。
披檢百濟舊地。
揔令割還。
王具錄事狀。
奏聞以爲黃河未帶。
太山未礪。
三四年間。
一與一奪。
新羅百姓。
皆失本望。
羅濟深讐。
今見百濟自立一國。
百年已後。
子孫必見呑滅。
新羅旣是國家之州。
不可分爲兩國。
願爲一家。
長無後患。
被風漂不達而還。
十二月。
京都地震。
○中侍智鏡免。
○倭。
更號日本。
倭。
數遣使朝唐。
稍習夏音。
至其主天武。
惡倭名。
更號日本。
自言近日所出以爲名。
或雲日本乃小國名。
爲倭所幷。
故冐其號。
〈通考及倭史補。
〉 辛未十一年春正月。
以禮元爲中侍。
○幢主夫果。
與百濟戰於熊津。
死之。
夫果。
驟徒之兄。
靺鞨。
冦舌口城。
〈今未詳。
〉○夏六月。
將軍竹旨等。
大破唐兵於石城。
王聞唐兵。
來救百濟。
遣大阿飧眞功等。
守甕浦。
〈未詳。
〉遣將軍竹旨等。
踐百濟加林城〈今林川郡〉田禾。
遂與唐兵戰於石城。
斬首五千三百級。
獲百濟將軍二人。
唐果毅六人。
秋七月。
唐揔管薛仁貴。
以書責王。
王報之。
仁貴遣僧琳潤寄書。
畧曰王淸風萬裡。
大海三千。
機心稍動。
窮武邊城。
去由也之片言。
失侯生之一諾。
兄爲逆首。
弟作忠臣。
〈指仁問也。
〉遠分花萼之陰。
空照相思之月。
興言至此。
良增歎詠。
先王開府。
西畏百濟。
北警高麗。
遠涉陽侯。
頓顙天門。
文皇帝哀納矜收。
頻遇殊死。
契同魚水。
堅於金石。
一朝大擧。
水陸交鋒。
親行吊恤。
旣而山海異形。
日月回薄。
聖人下武。
王亦承家。
洗兵刷馬。
鹹遵先志。
數十年外。
中國疲勞。
以蒼島之地。
起黃圖之兵。
今強冦已淸。
讐人喪國。
王當膺心膂。
中外相輔。
貽謀燕翼。
豈不休哉。
今王侮暴天地。
侵欺隣好。
卛戶徵兵。
連年擧斧。
孀姬挽粟。
稚子屯田。
守無所支。
進不能拒。
大小不侔。
逆順乖叙。
違君之命不忠。
背父之心非孝。
一身二名。
何以自寧。
聽縱橫之說。
煩耳目之神。
先君盛業。
奉以異圖。
豈爲智也。
又高麗安勝。
自懷去就之疑。
匪堪襟帶之重。
仁貴矜其傷弓之羽。
未忍加兵。
恃爲外援。
斯何謬也。
爰命下臣。
來觀由委。
王不能行人相聞。
牛酒犒師。
遂便隱甲藏兵。
蚑行喘息。
潛生自噬之鋒。
而無相持之氣。
高將軍之漢騎。
李謹行之蕃兵。
吳楚棹歌。
幽幷惡少。
四面雲合。
方舟而下。
依險築戍。
闢地耕田。
此王之膏肓也。
王若具論所由。
明陳彼此。
仁貴錄狀聞奏。
嗚呼。
昔爲忠義。
今乃逆臣。
恨始吉而終?。
?本同而末異。
王歸流謙之義。
存順迪之心。
血食依時。
茅苴不易。
占休納祐。
王之策也。
今遣王所部僧琳潤。
賫書佇布一二。
王報書。
歷陳曩時忠勤。
又曰一萬漢兵。
四年衣食新羅。
皮骨雖生漢地。
血肉俱是新羅。
國家恩澤。
雖復無涯。
新羅效忠。
亦足矜憫。
新羅前失貴臣之志。
〈貴臣指李勣。
〉後被百濟之讒。
似是之讒。
日經聖聽。
不貳之忠。
曾無一達。
來書專以我爲叛逆。
惕然驚懼。
畧陳寃枉。
國家不降一介之使。
垂問元由。
卽遣數萬之衆。
傾覆巢穴。
嗚呼。
兩國未定。
蒙指縱之驅馳。
野獸今盡。
見烹宰之侵逼。
賊殘百濟。
反蒙雍齒之賞。
殉漢新羅。
已見丁公之誅。
太陽雖不回光。
葵藿猶懷向日。
請審商量。
具狀申奏。
置所夫裡州。
〈今扶餘。
〉以阿飡眞王。
爲都督。
九月。
唐高侃。
破高句麗餘衆於安市城。
引兵至平壤。
侃。
破高句麗叛兵於安市。
又敗之於泉山。
與李謹行。
卛蕃漢兵四萬。
到平壤。
冬十月。
級飡當幹。
陷唐漕船。
凡七十餘艘。
捉郞將鉗耳大侯士卒百餘人。
其淪沒者。
不可勝數。
壬申十二年春正月。
遣將攻百濟古省城克之。
〈城疑在古省津上。
卽泗泚河也。
在今扶餘縣北扶蘇山下。
〉攻加林城不克。
○秋八月。
高侃。
破高句麗餘衆於白水城。
王遣兵救之。
大敗。
大監阿珍含。
死之。
時高侃兵一萬。
李謹行兵三萬。
在平壤。
作八營留屯。
攻韓始馬邑城〈今皆未詳〉克之。
進兵距白水城〈今未詳〉五百步作營。
王遣將軍義福春長等。
救高句麗。
逆戰斬數千級。
侃等退。
追至石門之野。
唐兵與靺鞨。
乘其未陣擊之。
我兵敗績。
大阿飡曉川。
一吉飡安那含等死。
被擄者二千人。
諸將出蕪荑嶺。
〈未詳。
〉唐兵追及之居列州。
大監阿珍含。
年已七十。
與其子橫戟突陣而死。
金庾信子元述。
爲裨將。
欲戰死。
其佐淡淩。
止之曰。
丈夫非死之難。
處死之爲難。
若死而無救於敗。
孰若生而圖後效乎。
元述曰。
吾聞男兒不苟生。
且生何以見吾父。
便欲策馬赴之。
淡淩鞚之。
遂不死。
隨敗軍潛還。
庾信曰。
元述不唯辱王命。
亦負家訓。
可斬也。
王曰元述裨將。
不可獨施重刑。
乃赦之。
元述慚懼。
不敢見父。
遁於田野。
築漢山州晝長山城。
〈周四千三百六十步。
○今南漢。
〉○九月。
彗星七出北方。
○遣使奉表。
請罪于唐。
初。
百濟訴唐。
請兵侵伐。
王以事急。
不獲申奏。
出兵擊之。
由是獲罪。
遂遣原川等。
送還兵船被擄將士郞將鉗耳大侯熊津督府司馬彌軍等百七十人。
上表乞罪曰。
臣某死罪言。
百濟告引天兵。
滅臣雪恥。
臣?破滅。
自欲求存。
枉被?逆之名。
遂入難赦之罪。
生爲逆命之臣。
死爲背恩之鬼。
謹狀奏聞。
伏願小垂神聽。
臣前代以來。
朝貢不絶。
近爲百濟。
再?職貢。
遂使聖朝。
命將討罪。
南山之竹。
不足書臣之罪。
褒斜之林。
未足作臣之械。
瀦池宗社。
屠裂臣身。
事聽勑裁。
甘心受戮。
臣轝櫬在側。
泥首未乾。
泣血待朝。
伏聽刑名。
敢陳所懷。
不勝伏釰之志。
謹遣原川等。
拜表謝罪。
伏聽勑旨。
兼進貢銀三萬三千五百分。
銅三萬三千分。
針四百枚。
牛黃百二十分。
金百二十分。
四十綜布六疋。
三十綜布六十疋。
以百濟民爲白衿誓幢。
置五州誓。
五州。
卽菁州完山漢山牛首河西州也。
各州置誓。
癸酉十三年春正月。
有星隕于黃龍寺。
○以任強首。
爲沙飡。
王曰強首能以文辭。
緻意於中國。
及麗濟二邦平定。
雖曰武功。
亦有文辭之助。
強首之功。
豈可忽也。
授是職。
加歲俸租二百石。
二月。
增築西兄山城。
〈在今慶州府西七裡。
今稱仙??山。
〉○夏閏五月。
唐將李謹行。
破高句麗餘衆於瓠瀘河西。
〈今麻田澄波渡下流。
有瓠蘆河。
其南卽古七重城。
〉 俘獲數千人。
餘皆來奔。
謹行妻劉氏。
留伐奴城。
高麗引靺鞨攻之。
劉氏擐甲帥衆守城。
久之兵退。
帝封燕國夫人。
六月。
虎入大宮庭。
○秋七月。
太大舒發翰金庾信。
卒。
先是。
大星。
隕黃龍寺在城中間。
王憂之。
庾信曰。
厄在老臣。
非國家之災也。
王請勿憂。
王曰若此則寡人之憂益甚。
乃命有司祈禳。
至是。
庾信疾劇。
王臨問曰。
寡人之有卿。
如魚有水。
脫有不諱。
其如社稷何。
對曰。
臣愚不肖。
幸明上用之不疑。
任之不貳。
故得竭心力。
成尺寸之功。
今三韓爲一家。
百姓無二心。
雖未至太平。
亦可謂少康。
臣觀自古繼軆之君。
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
屢世功績。
一朝隳癈。
甚可懼也。
伏願殿下。
知成功之不易。
念守成之亦難。
親君子遠小人。
使朝廷和於上。
民物安於下。
則臣死且無憾。
王感泣。
及卒。
年七十九。
贈賻彩帛千疋。
租二千石。
給皷吹百人。
出葬金山原。
〈在今慶州府西嶽裡。
〉命有司。
立碑紀功。
妻智炤夫人。
太宗第三女也。
生子五人。
曰三光伊飡。
曰元述蘇判。
曰元貞海幹。
曰長耳。
曰元望。
皆大阿飡。
庶子軍勝阿飡。
及庾信卒。
元述求見母。
母曰。
婦人有三從之義。
今宜從子。
爾旣不得爲子於先君。
吾焉得爲爾母乎。
遂不見。
元述慟哭曰。
爲淡淩所誤。
乃至此。
遂入太伯山。
後唐兵來攻買蘇川城。
〈未詳。
〉元述欲雪前恥。
力戰有功。
以不容於父母。
不仕終其身。
金氏曰。
書曰任賢勿貳。
去邪勿疑。
觀新羅之待庾信。
親近而無間。
委任而不貳。
謀行言聽。
不使怨乎。
不以庾信得以行其志。
能以功名終焉。
雖以乙支文德之智畧。
張保臯之義勇。
微中國之書。
泯沒無聞。
若庾信則鄕人稱頌。
至今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