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至於蒭童牧竪。
亦能知之則其爲人。
必有以異於人矣。
崔氏曰。
當三國鼎峙之時。
互相侵伐。
呑噬無虛日。
人心厭亂。
天生武烈。
弘濟蒼生。
庾信應期而生。
遭遇之奇。
有同魚水。
以忠憤之心。
濟英偉之畧。
能成統一之功。
位兼將相。
身佩安危者。
二十餘年。
屹然爲國家之長城。
所謂有其才。
得其君得其時而成其功者乎。
況臨絶之言。
得大臣告君之軆。
其備歷艱危。
鞠躬盡瘁。
功名忠節。
終始兩全。
如庾信者。
亦罕其儔矣。
嗚呼賢哉。
阿飡大吐。
謀叛伏珠。
謀付唐。
事洩伏誅。
妻子充賤。
以天光爲中侍。
○九月。
遣將鎭西海。
遣大阿飡徹川。
領兵船百艘鎭之。
唐兵。
與靺鞨契丹來侵。
遣兵九戰皆克之。
斬二千級。
唐兵。
溺瓠瀘王逢二河。
死者不可勝計。
〈王逢縣今高陽德陽縣。
〉 修築諸城。
增築沙熱山城。
〈今淸風郡。
〉及國城古薍長城。
〈今忠州。
〉北兄山城。
〈在慶州安康縣東二十一裡今稱兄山。
〉召文城。
〈今義城縣。
〉耳山城。
首若州走壤城。
〈疑今春川西界地。
〉達含郡主岑城。
居烈州萬興寺山城。
歃良州骨爭峴城。
冬。
唐攻高句麗。
牛岑城降之。
〈今牛峯縣。
〉○始置外司正。
凡三十三。
州二人。
郡一人。
授百濟降人職。
其位次。
視本國官銜。
大奈麻本達卛。
奈麻本恩卛。
大舍本德卛。
舍知本扞卛。
幢本奈卛。
大烏本將德。
外官貴幹本達卛。
選幹本恩卛。
上幹本德卛。
幹本扞卛。
一伐本奈卛。
一尺本將德。
復置百濟戍兵。
初。
太宗王。
滅百濟罷戍兵。
至是。
百濟餘衆。
反叛不已。
王復置戍兵。
甲戌十四年。
春正月。
用新曆。
新羅自國初。
雖用曆而法不傳。
至是。
奈麻德福。
入唐宿衛。
學曆術而還。
用其法。
唐。
詔削王爵。
遣劉仁軌李謹行等。
將兵來伐。
時。
王旣納高句麗叛衆。
又據百濟故地。
帝大怒。
時。
王弟仁問。
爲右驍衛員外大將軍。
在京師。
立爲王。
策鷄林州大都督。
使歸國。
仁問懇辭不得。
以仁軌爲鷄林道大揔管。
謹行副之。
二月。
鑿池造山于宮中。
王於宮內。
穿池積石爲山。
象巫山十二峯。
種花卉。
養珍禽。
其西。
卽臨海殿。
〈池。
今稱鴈鴨池。
在慶州天柱寺北。
〉 秋七月。
大風毀黃龍寺佛殿。
○九月。
改封安勝。
爲報德王。
〈報德城。
在今益山郡西一裡。
〉○阿飡薛秀眞。
進六陣兵法。
〈按今不傳。
可惜。
〉○置外位官。
以六徒眞骨。
出居五京諸州。
別稱官名。
其位視京位。
嶽幹視一吉飡。
述幹視沙飡。
高幹視級飡。
貴幹視大奈麻。
選幹〈一作撰幹〉視奈麻。
上幹視大舍。
幹視舍知。
一伐視吉次。
彼日視小烏。
阿尺視先沮知。
乙亥十五年春正月。
初作銅印。
頒百司及州郡。
○二月。
唐劉仁軌還。
李謹行。
來屯買肖城。
時。
劉仁軌敗我師於七重城。
又使靺鞨。
浮海畧南境。
斬獲甚衆。
仁軌引還。
詔以李謹行爲安東鎭大使。
卛兵二十萬。
屯買肖城。
〈買肖卽買省郡。
今楊州。
〉以經畧之。
謹行。
三戰皆克。
王。
復遣使謝罪于唐。
詔復王爵。
王遣使謝罪。
前後相屬。
兼獻方物。
帝赦之。
復王官爵。
金仁問。
行至中路。
還入唐。
改封臨海郡公。
然王多取百濟地。
遂抵高句麗南境爲州郡。
聞唐兵與靺鞨來侵。
出九軍待之。
秋九月。
唐薛仁貴。
攻泉城敗績。
李謹行。
兵敗引還。
仁貴。
以宿衛學生金風訓之父眞珠。
在本國誅死。
引爲嚮導。
來攻泉城。
將軍文訓等。
逆戰斬千四百級。
取兵船四十艘。
仁貴解退走。
得戰馬一千匹。
擊李謹行於買肖城走之。
得戰馬三萬三百八十匹。
兵仗稱是。
遣使入朝于唐。
○築關城。
緣安北河〈今未詳也〉設關城。
又築鐵關城。
〈鐵嶺亦稱鐵關。
〉 靺鞨冦阿達城。
城主素那死之。
素那。
白城郡〈今安城郡〉蛇山〈今稷山縣鎭山〉人。
父沈那。
膂力過人。
蛇山地與百濟相錯。
相攻無虛月。
沈那每戰。
所向無堅陣。
濟人稱爲飛將曰。
沈那尙生。
莫近白城。
素那?豪有父風。
在阿達城禦北鄙。
至是。
太守漢宣。
令民以某日齊出種麻。
靺鞨諜認之。
至其日。
潛師猝入城剽掠。
老幼狼狽。
不知所爲。
素那。
奮刃大呼曰。
爾等。
知新羅有沈那之子素那乎。
固不愛死以圖生。
欲闘者來。
憤怒突賊。
賊不敢迫。
但向素那射之。
素那亦自射。
自辰至酉。
矢集身上如蝟毛。
遂死。
王聞之流涕曰。
素那父子。
可謂世濟忠義。
贈匝飡。
素那甞娶加林郡女子爲妻。
及赴官。
以阿達城隣敵境。
留其妻在家而行。
及死。
人吊其妻。
妻哭對曰。
吾夫甞曰丈夫固當死於王事。
豈可卧席死家人手乎。
今如其志矣。
唐兵。
與靺鞨。
來伐。
唐兵與靺鞨來圍七重城。
小守儒冬等死之。
靺鞨又圍赤木城〈今淮陽府嵐谷縣〉滅之。
縣令脫起拒之。
力竭而死。
唐兵。
又圍石峴城〈今未詳〉拔之。
縣令仙伯悉毛等。
力戰死之。
旣而我兵。
與唐兵大小十八戰。
皆克之。
斬首六千四十七級。
得戰馬二百匹。
丙子十六年春二月。
創浮石寺。
僧義相請也。
〈寺。
在今順興太白山。
〉 唐。
移安東熊津二府於遼地。
唐。
以高句麗餘衆反叛。
移安東都護府於遼東故城。
熊津隔在一隅。
百濟遺民。
處處保聚。
新羅又出鈔掠。
故移熊津都督府於建安故城。
先是華人任東官者。
悉罷之。
百濟戶先徙於徐兗等州者。
皆置於建安。
秋七月。
彗星見。
出北河積水間。
長六七許步。
唐兵。
攻道臨城。
縣令居屍知死之。
〈高句麗道臨廢縣。
在今通川郡南三十裡。
〉○作壤宮。
〈一曰新宮。
〉○冬十一月。
沙飡施得。
大破薛仁貴於伎伐浦。
薛仁貴。
自平壤。
乘舟至所夫裡州。
施得。
領兵船。
與仁貴。
戰於伎伐浦敗績。
又進大小二十二戰克之。
斬首四千餘級。
後帝憤新羅不恭。
將發兵來討。
侍中張文瓘。
輿疾入諫雲。
新羅雖雲不恭。
未甞犯邊。
若又東征。
臣恐公私俱弊。
乃止。
丁醜十七年春二月。
唐封高臧。
爲朝鮮王。
扶餘隆。
爲帶方王。
各遣還國。
隆。
尋卒。
初。
唐欲復麗濟故境。
使李謹行薛仁貴等。
連歲經畧。
不能支。
至是以工部尙書高臧。
爲遼東州都督。
封朝鮮王。
遣歸遼東。
安輯餘衆。
麗民先在諸州者。
皆遣與臧俱歸。
又以司農卿扶餘隆。
爲熊津都督。
封帶方王。
亦遣歸。
安輯百濟餘衆。
仍移安東都護府於新城。
以統之。
時。
百濟荒殘。
隆畏新羅。
竟不敢還故地。
命隆寄寓高句麗。
隆尋卒。
扶餘氏遂絶。
置左司祿官。
○作永昌宮。
戊寅十八年春正月。
置船府令。
舊以兵部大監弟監。
掌舟楫。
至是別置。
置北原小京。
以大阿飡吳起守之。
○三月。
以春長爲中侍。
○夏四月。
以阿飡天訓。
爲武珍州都督。
己卯十九年春正月。
春長免。
以天存爲中侍。
○二月。
遣使畧耽羅。
○重修宮闕。
王旣平二方。
留意土木。
頗極壯麗。
後。
王又欲新京城。
問僧義相。
對曰雖在茅屋。
行正道則福業長。
不然雖勞人作城無益。
乃止。
崔氏曰晉武。
平吳而怠。
隋文。
平陳而驕。
文武統一。
皆太宗恢拓之畧。
庾信贊助之功。
旣一之後。
侈心遽萌。
納麗叛衆。
據濟故地。
敢拒天兵。
背德犯順。
爲大邦讐。
坐見貶削。
可恥之甚。
然無悔謝之色。
益長驕傲之念。
宮室園囿禽鳥花卉。
玩物喪志。
迷而不復。
終無燕翼之謀。
自此以後。
亂賊相尋。
羅業日衰。
蓋未盡其始雲。
夏四月。
熒惑守羽林。
○秋八月。
角幹天存卒。
○創東宮。
○始定內外門號。
○四天王寺成。
〈舊址。
在今慶州狼山南麓。
〉 庚辰二十年春二月。
以金軍官。
爲上大等。
○三月。
以報德王安勝。
尙王妹。
○置金官小京。
○立脫解王祠于吐含山。
〈在今慶州府東三十裡。
〉 辛巳二十一年〈神文王元年〉春正月朔。
日無光如夜。
○遣將。
取高句麗泉井郡。
遣沙飡武仙。
卛精兵三千。
取泉井郡。
改稱井泉。
〈今德源府。
〉因以兵。
戍比列忽。
置右司祿官。
○夏五月。
地震。
○六月。
天狗墜坤方。
○秋七月。
王薨。
遺詔火葬。
太子政明。
卽位。
詔畧曰寡人。
運屬紛紜。
時當爭戰。
西征北討。
克定封彊。
伐叛招攜。
聿寧遐邇。
上慰宗祧之遺願。
下報父子之宿寃。
恩賞遍於存亡。
?爵均於內外。
鑄兵戈爲農器。
驅黎元於仁壽。
可謂無愧於幽明。
無負於士人。
自犯風霜。
遂成痼疾。
奄歸大夜。
何有恨焉。
宗廟之主。
不可暫空。
太子卽於柩前。
嗣立王位。
且山谷遷貿。
人代推移。
吳王北山之墳。
詎見金鳧之彩。
魏王西陵之望。
惟聞銅雀之名。
昔日萬機之英。
終成一封之土。
樵牧歌其上。
狐兎穴其傍。
徒費資財。
貽譏簡牘。
空勞人力。
莫濟幽魂。
靜而思之。
傷痛無已。
如此之類。
非所樂焉。
屬纊之後十日。
便於庫門外庭。
依西國之式。
以火燒葬。
服輕重自有常科。
喪制度務從儉約。
其邊城鎭遏。
及州縣課稅。
於事非要者。
並宜量廢。
律令格式。
有不便者。
卽便改張。
布告遠近。
令知此意。
主者施行。
王在位二十一年。
混一後十三年。
謚曰文武。
太子政明卽位。
是爲神文王。
母慈義王後。
燒文武王柩於東海上。
王平時。
常謂僧知義曰。
倭冦常侵。
朕死。
當葬於東海中大巖上。
願爲護國大龍。
至是。
從遺敎。
俗傳王化爲龍。
乃指其石爲大王石。
權氏曰。
葬者。
藏也。
臣子之於君父歿必以禮葬之者。
由其有不忍之心也。
火葬出於佛氏。
其說。
以焚炙禽獸。
猶以爲罪。
極言報應之慘。
至於人死則必欲焚之。
其視至親。
不如禽獸。
逆理悖常甚矣。
新羅群臣。
從其亂命而不知爲非。
至於後王。
旣燒其柩。
又散骨東海。
邪說之惑人。
可勝歎哉。
唐。
遣使冊王。
仍襲先王官爵。
○立妃金氏。
蘇判欽突之女。
八月。
以眞福爲上大等。
○蘇判金欽突等。
謀叛伏誅。
王妃金氏廢。
欽突。
與波珍飡興元。
大阿飡直功等。
謀叛。
事覺伏誅。
王下敎曰。
欽突等。
位非才進。
職實恩升。
作威作福。
欺淩上下。
招納?邪。
交結近竪。
尅日定期。
欲行亂逆。
惡積罪盈。
所謀發露。
追集兵衆。
欲除梟獍。
或逃竄山谷。
或歸降闕庭。
尋枝究葉。
並已誅夷。
今旣妖徒廓淸。
所集兵馬。
宜速放歸。
布告四方。
又曰兵部令伊飡金軍官。
與賊交涉。
知其逆事。
曾不告言。
旣無憂國之心。
更絶徇公之志。
何以重居宰輔。
濫濁憲章。
軍官及嫡子一人。
可令自盡。
王妃無嗣。
亦坐父出宮。
創感恩寺。
爲文武王。
創於東海邊。
唐。
流高臧于邛州。
臧。
至遼東。
謀復古地。
潛與靺鞨通。
召還徙邛州。
散徙其人于河南隴右諸州。
貧者留安東。
高麗舊城。
多沒於新羅。
餘衆。
散入靺鞨及突厥。
高氏遂絶。
〈通考補。
〉 壬午神文王二年夏五月。
作萬波息笛。
海官樸夙淸。
奏東海中小山。
有一竹。
晝分爲二。
夜合爲一。
王使人取之爲笛。
藏於月城天尊庫。
言吹此笛則兵退病愈旱雨雨晴風定波平。
號萬波息笛。
稱爲國寶。
〈按天地之道。
唯誠而已。
誠者實也。
寓於物爲實理。
藏諸用爲實事。
明其實理而無它岐之惑。
行爲實事而無虗假之習。
此君子之道。
所以貴格緻誠正之學也。
新羅之際。
儒敎不明。
邪說橫流。
耳目濡染。
放誕成習。
或有一人。
造爲浮妄之言。
則群起而和之。
以至一國靡然。
以爲實若有是事者然。
若眞平王天賜玉帶。
及神文王萬波息笛之類是也。
樸夙淸。
以幺麽海官。
做出誕妄之語。
至於奏聞。
王當覈其虛實。
罪以妖言之律。
以解國人之惑可也。
不唯不罪。
又從而信其說。
取以爲笛。
稱爲國寶曰。
若吹此笛則兵退病愈旱雨雨晴風定波平。
其上下之相蒙。
甚矣。
其爲計。
不過欲驚動一世之人心而愚惑之也。
假使吹之而兵不退。
病不愈。
旱不雨。
雨不晴。
風不定。
波不平。
則其將孰信之耶。
其爲謀亦拙矣。
是以先王之道。
誠之爲貴。
〉 六月。
始立國學。
新羅用人之術。
隻有花郞選用之法。
而無學校之制。
眞德時。
始有博士助敎之官。
無國學之名。
至是。
始置國學。
置工匠府。
○故高句麗王臧。
卒於唐邛州。
唐。
贈臧衛尉卿。
詔以其屍至京師。
葬頡利墓左。
樹碑〈通考補。
〉 癸未三年春二月。
以順知爲中侍。
○夏五月。
立金氏爲夫人。
一吉飡金歆運之女。
是爲神穆王後。
先遣伊飡文穎波珍飡三光。
定期。
又遣大阿飡智常。
納采。
幣帛十五輿。
米酒油蜜醬豉脯醯百三十五轝。
租百五十車。
復遣文穎愷元。
冊金氏爲夫人。
其日。
命波珍飡太常孫文。
阿飡坐耶吉叔等。
各卛其妻。
與沙梁二部婦人。
各三十人迎之。
左右侍從甚盛。
至王宮北門。
下車入內。
冬十月。
徵報德王安勝。
爲蘇判。
賜姓金氏。
○彗星出五車。
○以高句麗民。
爲黃衿誓幢。
以靺鞨民。
爲黑衿誓幢。
○築松嶽牛岑二郡城。
甲申四年冬十月。
流星縱橫徹夜。
○十一月。
金馬渚叛。
遣兵討平之。
安勝旣還朝。
賜第留京不還。
族子將軍大文。
〈一雲悉伏。
〉據金馬渚謀叛。
事發伏誅。
餘衆。
殺官吏。
據報德城以叛。
王命將討平之。
徙其人於國南州郡。
以其地爲金馬郡。
是役也。
貴幢弟監逼實。
卽驟徒之弟也。
臨行。
語其妻曰。
二兄旣死王事。
名垂不朽。
吾何苟存乎。
今日與爾死別。
及戰獨出。
擊斬數十人而死。
步騎監金令胤。
盤屈之子也。
生長世家。
素以名節自許。
以誓幢步騎監出戰。
語人曰此行當立命。
以報宗族。
及至椵岑城南七裡。
大文結陣待之。
或告曰今賊出萬死。
以爭一日之命。
語曰窮冦勿追。
宜待疲擊之。
諸將皆然之。
令胤曰。
臨陣無勇。
禮經所誡。
有進無退。
士卒常分。
丈夫臨事自決。
何必雷同。
遂赴敵格闘死。
王聞二人之死。
悽慟流涕。
贈賻有加。
崔氏曰。
節義。
天下之大防。
所以扶天常植人紀。
有關於世敎甚大。
至如臨敵鏖戰。
徇國捐軀者則其節義。
有以激志士忠臣之意氣。
亦可謂殺身成仁矣。
新羅。
自麗濟搆兵以來。
其俗。
以進死爲榮。
退生爲辱。
死於王事者。
自貴山以下數十餘人。
百濟之亡。
隻有階伯。
高麗之亡。
無一死節者。
麗濟之節義。
頹壞如是。
安能敵新羅哉。
然羅自中葉以後。
亂賊接迹。
賊萱之來。
公卿大夫。
唯恐後降。
金傅之降。
不屈者。
唯王子一人。
國安得不亡哉。
是歲。
唐武氏曌簒唐。
國號周。
乙酉五年春。
始置九州五京。
初。
文武王。
雖定二國。
而方內多事。
未遑經畫。
至是。
罷下州。
復置完山州。
分居列州置菁州。
始備九州。
其在本國境內置三州。
王城東北唐恩浦路曰沙伐州。
王城南曰歃良州。
西曰菁州。
其在百濟界。
置三州。
故王城北熊津口曰熊川州。
西南曰完山州。
次南曰武珍州。
高句麗。
盡屬於唐。
但得其南界置三州。
從西第一曰漢山州。
次東曰首若州。
又次東曰河西州。
〈卽阿瑟羅州。
〉復置西原南原二京。
於是。
五京始備。
北原屬首若州。
中原屬漢山州。
金官屬歃良州。
西原屬熊川州。
南原屬完山州。
擇形勝都會之地而置之。
韓氏〈百謙〉曰。
立國定都之時。
規模不可以不大。
形勢不可以不審。
新羅統合之初。
唐兵撤還之後。
卽移都土中。
控制四裔則句麗舊彊。
可以收拾而遼瀋夫餘之地。
爲我版籍矣。
羅之君臣。
因人成事。
志意易滿。
偸安一隅。
擧西北一半之地。
等棄弊屣。
契丹女眞。
?強於境外。
終羅之世。
迄于王氏七百餘年。
封疆之內。
荊棘未除。
無一日少安。
可勝歎哉。
丙戌六年春正月。
以大莊爲中侍。
○二月。
置州郡於百濟舊地。
置石山馬山狐山沙平四縣。
以泗泚州發羅州。
皆爲郡。
〈石山。
今石城。
馬山。
今韓山。
狐山。
今禮山。
沙平。
今洪州之新平縣。
發羅今羅州。
〉 三月。
遣使入朝于唐。
王遣使入朝。
奏請禮典及詞章。
武後令有司。
寫吉?要禮。
幷於文舘詞林。
採其詞涉規戒者。
勒成五十卷。
賜之。
置例於作府。
○以報德城民。
爲赤碧二衿誓幢。
○授高句麗降人職。
量本國官品授之。
一吉飡本主簿。
沙飡本大相。
級飡本位頭大兄從太相。
奈麻本小相狄相。
大舍本小兄。
舍知本諸兄。
吉次本先人。
烏知本自位。
唐武曌。
以高寶元。
爲朝鮮王。
扶餘敬。
爲百濟王。
寶元。
臧之孫。
敬。
義慈之孫。
百濟舊地。
已入新羅。
敬虗受封爵而不敢行。
丁亥七年夏四月。
禱于祖廟。
王卽位以來。
災異屢見。
叛賊繼起。
是年二月。
元子生。
是日。
陰昧大雷電。
王遣大臣。
緻祭於祖廟。
以祈陰佑。
〈按三國史王祭文。
有曰。
謹言太祖眞智文興太宗文武大王雲則新羅此時。
已有四親。
與太祖五廟之制。
太祖。
其指樸祖歟。
至惠恭王十二年。
始以金味鄒。
爲始祖。
於是而樸昔之祀。
忽諸。
〉 五月。
賜文武官田有差。
〈按此東方職田之始。
東方古初田賦之制無傳。
而平壤有箕子田。
殷制也。
輿地勝覽。
慶州有井田遺址。
南原府。
亦有劉仁軌井田遺蹟而史皆不傳。
惜哉。
新羅神文王。
賜文武官田有差則有職田矣。
昭聖王。
置學生祿田則有公田矣。
聖德王。
給百姓丁田。
景德王時。
給孝子向德口分田若幹則民皆受田而其制賦未詳。
麗濟尤無所徵。
而句麗賞功或給田則有公田矣北史高句麗稅布五疋穀五石遊人則三年一稅。
十人共細布一疋。
租戶一石。
次七鬥下五鬥。
百濟賦稅。
以布絹絲麻及米等。
量歲豊儉。
差等輸之。
合以觀之則三國之際。
田制賦稅亦畧可見矣。
〉 以百濟餘民。
爲靑衿誓幢。
戊子八年春正月。
大莊卒。
以元師爲中侍。
己醜九年春正月。
罷內外官祿邑。
舊制。
內外官。
皆有祿邑。
收其稅。
無頒祿之規。
至是。
罷祿邑。
逐年賜租有差。
以爲恒式。
〈按今西南。
稱稻爲羅祿。
〉 秋。
築西原京城。
○王。
欲移都達句伐。
不果。
〈今大丘府。
〉○王幸新村。
設酺奏樂。
庚寅十年春二月。
元師免。
以仙元爲中侍。
○冬十月。
置轉也山郡。
〈今南海縣。
〉○置三邊守幢。
一漢山邊。
二牛首邊。
三河西邊。
皆於邊邑。
置守幢。
辛卯十一年春三月。
立子理洪。
爲王太子。
○築南原京城。
壬辰十二年〈孝昭王元年〉春竹枯。
○唐武曌。
遣使。
勑改武烈王廟號。
不從。
勑曰汝國先王金春秋。
廟號太宗。
與文皇帝同號。
尤爲僭越。
宜改稱。
王與群臣議。
對曰先王春秋。
頗有賢德。
一統三韓。
功業不爲不多。
及其薨逝。
一國哀慕。
追尊之號。
不覺相犯。
今聞勑敎。
不勝恐懼。
願以此上聞。
使還。
更無別勑。
擢薛聦高秩。
聦字聦智。
父元曉。
奈麻談捺之子。
甞爲沙門。
旣已反本。
自號小性居士。
娶瑤石宮寡夫人生聦。
聦生而明銳。
旣長博學。
能以方言。
解九經。
訓導後生。
學者宗之。
又善屬文。
王甞燕居。
引聦謂曰。
今宿雨初歇。
薰風微涼。
高談善謔。
可以舒欝。
子有異聞。
爲我陳之。
對曰臣聞花王之始來也。
植之香闈。
護以翠幕。
當三春而發艶。
淩百花而獨出。
於是。
艶艶之靈。
夭夭之英。
莫不奔走上謁。
忽有一佳人。
名曰薔薇。
朱顔玉齒。
鮮裝靚服。
伶俜而來。
綽約而前曰。
妾聞王之令德。
願薦枕於香帷。
王其容我乎。
又有一丈夫之名曰白頭翁。
布衣韋帶。
戴白持杖。
龍鍾而步。
傴僂而來曰。
僕在京城之外。
居大道之傍。
竊謂左右供給。
膏梁雖足。
巾衍儲藏。
須有良藥。
故曰雖有絲麻。
無棄菅蒯。
不識王亦有意乎。
王曰丈夫之言。
亦有道理。
而佳人難得。
將如之何。
丈夫曰凡爲君者。
莫不親近老成而興。
昵比夭艶而亡。
然而夭艶易合。
老成難親。
是以。
夏姬亡陳。
西施滅吳。
孟軻不遇。
而終身。
馮唐郞潛而皓首。
自古如此。
吾其奈何。
王謝曰。
吾過矣。
於是王愀然作色曰。
子之言。
諷諭深切。
請書之以爲戒。
遂擢聦高秩。
官至翰林。
秋七月。
王薨。
太子理弘卽位。
王在位十三年。
謚曰神文。
太子立。
是爲孝昭王。
母神穆王後金氏。
葬神文王于狼山東。
○唐武曌。
遣使吊祭。
冊嗣王。
冊爲新羅王。
輔國大將軍。
行左豹韜尉大將軍。
鷄林州都督。
改理方府爲議方府。
○初置醫學博士。
初置醫學。
敎授學生。
以本草甲乙經素問針脈經明堂經難經。
爲之業。
八月。
以元宣爲中侍。
○沙飡任強首卒。
王禮葬之。
贈賻甚厚。
家人無所私。
皆歸佛事。
其妻乏食。
欲還鄕裡。
王聞之。
賜租百石。
妻辭曰妾賤者也。
衣食從夫。
受國恩多矣。
今縱未亡。
豈敢望再厚賜乎。
遂不受而歸。
新羅古記曰。
文章則強首帝文守眞良圖風訓骨香而帝文已下。
事逸不傳雲。
癸巳孝昭王二年。
創望德寺。
爲唐祈福也。
六年而成。
〈三國遺事補。
〉 甲午三年春正月。
以文穎爲上大等。
○夏四月。
宗室金仁問。
卒于唐。
仁問不敢還國留唐。
官至輔國大將軍上柱國臨海郡開國公左羽林將軍。
至是卒。
年六十六。
武後贈襚加等。
命大醫令陸元景。
送柩。
王贈太大角幹。
命窆京西原。
仁問。
七入唐宿衛。
凡二十二年。
冬。
築松嶽牛岑二城。
乙未四年。
以建子月爲正。
自三國以來。
遵用華制。
至是私改。
以子月爲歲首。
以愷元爲上大等。
○冬十月。
京都地震。
○置西南二市。
丙申五年春正月。
以幢元爲中侍。
○夏四月。
國西旱。
丁酉六年秋七月。
完山州。
進嘉禾。
○九月。
宴群臣於臨海殿。
○是歲。
契丹。
殺其酋孫萬榮。
降唐。
戊戌七年春二月。
京都地震大風。
○幢元免。
以順元爲中侍。
○以伊飡軆元。
爲首若州揔管。
〈文武王。
改牛頭州。
爲首若州。
〉○三月。
日本遣使來聘。
王引見於崇禮殿。
○夏六月。
震黃龍寺塔。
○是歲。
唐武曌。
更封高寶元忠誠國王。
改朝鮮王高寶元。
稱忠誠國王。
使統安東舊部。
時。
舊部流散。
竟不能行。
先是。
狄仁傑請廢安東。
復高姓。
爲君長。
不納。
己亥八年春二月。
有星孛于東。
○遣使入朝于唐。
○秋七月。
東海水赤。
東海水赤如血。
凡五日。
又海水闘聲。
聞王都。
兵庫皷角自鳴。
○是歲。
唐武曌。
以高德武。
爲安東都督。
德武。
臧之孫也。
後稍自國。
至憲宗元和十三年。
遣使入唐。
獻其樂工。
其後史不可詳。
〈按高句麗之地。
盡爲渤海大氏所並。
高氏雖欲復國。
宜無可據之地。
豈非若定安鐵利之屬。
自卛部落。
保守一隅。
附于渤海而或通上國耶。
〉 庚子九年春正月。
復以寅月爲正。
○夏五月。
伊飡慶永。
謀叛伏誅。
順元免。
○是歲。
唐武曌。
擊契丹餘黨平之。
靺鞨大祚榮。
遁去。
初。
契丹之亂。
有乞乞仲象者。
與高句麗別種。
靺鞨粟末部落乞四比羽。
及高句麗餘種。
東走渡遼水。
保太白山。
〈今白頭山。
〉東沮奧婁河。
〈在今寧古塔界。
〉樹壁自固。
武後。
封比羽爲許國公。
仲象爲震國公。
赦其罪。
比羽不受命。
詔李楷固擊斬之。
時仲象已死。
其子祚榮。
驍勇善騎射。
引殘衆遁去。
楷固。
窮躡度天門嶺。
祚榮引高句麗靺鞨兵拒之。
楷固敗還。
靺鞨酋大祚榮。
遣使來附。
時。
契丹。
附突厥。
唐兵。
道絶不克討。
祚榮。
卽並比羽之衆。
恃荒遠。
乃建國。
自號震國王。
欲憑隣援。
遣使來附。
授以第五品大阿飡之秩。
辛醜十年春二月。
彗星入月。
○夏五月。
靈巖郡太守諸逸有罪。
杖流海島。
以其背公營私也。
杖一百入島。
壬寅十一年〈聖德王元年〉秋七月。
王薨。
弟隆基卽位。
王在位十一年。
壽十六。
謚曰孝昭。
隆基王之母弟也。
王無嗣故立。
是爲聖德王。
葬孝昭王于望德寺東。
〈在今慶州府東芬南裡。
〉○唐武曌。
遣使吊祭。
冊嗣王。
武後。
聞孝昭薨。
擧哀輟朝二日。
遣使吊慰。
冊王爲新羅王。
仍襲兄將軍都督之號。
九月。
大赦。
贈文武官爵一級。
復州郡租稅一年。
○以元訓爲中侍。
癸卯聖德王二年春正月。
遣使入朝于唐。
遣阿飡金思讓朝唐。
及還。
獻最勝王經。
是後連歲朝獻不絶。
或一年二三次。
秋七月。
靈廟寺災。
○京都大水。
○元訓免。
以元文爲中侍。
○日本。
遣使來聘。
甲辰三年夏五月。
立妃金氏。
乘府令蘇判元泰之女。
是爲成貞王後。
〈一雲嚴貞。
〉 以金大問。
爲漢山州揔管。
大問。
本以貴族。
能文章。
述傳記若幹卷。
其高僧傳,花郞世記,樂本,漢山記。
傳于世。
〈今不傳。
〉 乙巳四年春正月。
元文卒。
亦能知之則其爲人。
必有以異於人矣。
崔氏曰。
當三國鼎峙之時。
互相侵伐。
呑噬無虛日。
人心厭亂。
天生武烈。
弘濟蒼生。
庾信應期而生。
遭遇之奇。
有同魚水。
以忠憤之心。
濟英偉之畧。
能成統一之功。
位兼將相。
身佩安危者。
二十餘年。
屹然爲國家之長城。
所謂有其才。
得其君得其時而成其功者乎。
況臨絶之言。
得大臣告君之軆。
其備歷艱危。
鞠躬盡瘁。
功名忠節。
終始兩全。
如庾信者。
亦罕其儔矣。
嗚呼賢哉。
阿飡大吐。
謀叛伏珠。
謀付唐。
事洩伏誅。
妻子充賤。
以天光爲中侍。
○九月。
遣將鎭西海。
遣大阿飡徹川。
領兵船百艘鎭之。
唐兵。
與靺鞨契丹來侵。
遣兵九戰皆克之。
斬二千級。
唐兵。
溺瓠瀘王逢二河。
死者不可勝計。
〈王逢縣今高陽德陽縣。
〉 修築諸城。
增築沙熱山城。
〈今淸風郡。
〉及國城古薍長城。
〈今忠州。
〉北兄山城。
〈在慶州安康縣東二十一裡今稱兄山。
〉召文城。
〈今義城縣。
〉耳山城。
首若州走壤城。
〈疑今春川西界地。
〉達含郡主岑城。
居烈州萬興寺山城。
歃良州骨爭峴城。
冬。
唐攻高句麗。
牛岑城降之。
〈今牛峯縣。
〉○始置外司正。
凡三十三。
州二人。
郡一人。
授百濟降人職。
其位次。
視本國官銜。
大奈麻本達卛。
奈麻本恩卛。
大舍本德卛。
舍知本扞卛。
幢本奈卛。
大烏本將德。
外官貴幹本達卛。
選幹本恩卛。
上幹本德卛。
幹本扞卛。
一伐本奈卛。
一尺本將德。
復置百濟戍兵。
初。
太宗王。
滅百濟罷戍兵。
至是。
百濟餘衆。
反叛不已。
王復置戍兵。
甲戌十四年。
春正月。
用新曆。
新羅自國初。
雖用曆而法不傳。
至是。
奈麻德福。
入唐宿衛。
學曆術而還。
用其法。
唐。
詔削王爵。
遣劉仁軌李謹行等。
將兵來伐。
時。
王旣納高句麗叛衆。
又據百濟故地。
帝大怒。
時。
王弟仁問。
爲右驍衛員外大將軍。
在京師。
立爲王。
策鷄林州大都督。
使歸國。
仁問懇辭不得。
以仁軌爲鷄林道大揔管。
謹行副之。
二月。
鑿池造山于宮中。
王於宮內。
穿池積石爲山。
象巫山十二峯。
種花卉。
養珍禽。
其西。
卽臨海殿。
〈池。
今稱鴈鴨池。
在慶州天柱寺北。
〉 秋七月。
大風毀黃龍寺佛殿。
○九月。
改封安勝。
爲報德王。
〈報德城。
在今益山郡西一裡。
〉○阿飡薛秀眞。
進六陣兵法。
〈按今不傳。
可惜。
〉○置外位官。
以六徒眞骨。
出居五京諸州。
別稱官名。
其位視京位。
嶽幹視一吉飡。
述幹視沙飡。
高幹視級飡。
貴幹視大奈麻。
選幹〈一作撰幹〉視奈麻。
上幹視大舍。
幹視舍知。
一伐視吉次。
彼日視小烏。
阿尺視先沮知。
乙亥十五年春正月。
初作銅印。
頒百司及州郡。
○二月。
唐劉仁軌還。
李謹行。
來屯買肖城。
時。
劉仁軌敗我師於七重城。
又使靺鞨。
浮海畧南境。
斬獲甚衆。
仁軌引還。
詔以李謹行爲安東鎭大使。
卛兵二十萬。
屯買肖城。
〈買肖卽買省郡。
今楊州。
〉以經畧之。
謹行。
三戰皆克。
王。
復遣使謝罪于唐。
詔復王爵。
王遣使謝罪。
前後相屬。
兼獻方物。
帝赦之。
復王官爵。
金仁問。
行至中路。
還入唐。
改封臨海郡公。
然王多取百濟地。
遂抵高句麗南境爲州郡。
聞唐兵與靺鞨來侵。
出九軍待之。
秋九月。
唐薛仁貴。
攻泉城敗績。
李謹行。
兵敗引還。
仁貴。
以宿衛學生金風訓之父眞珠。
在本國誅死。
引爲嚮導。
來攻泉城。
將軍文訓等。
逆戰斬千四百級。
取兵船四十艘。
仁貴解退走。
得戰馬一千匹。
擊李謹行於買肖城走之。
得戰馬三萬三百八十匹。
兵仗稱是。
遣使入朝于唐。
○築關城。
緣安北河〈今未詳也〉設關城。
又築鐵關城。
〈鐵嶺亦稱鐵關。
〉 靺鞨冦阿達城。
城主素那死之。
素那。
白城郡〈今安城郡〉蛇山〈今稷山縣鎭山〉人。
父沈那。
膂力過人。
蛇山地與百濟相錯。
相攻無虛月。
沈那每戰。
所向無堅陣。
濟人稱爲飛將曰。
沈那尙生。
莫近白城。
素那?豪有父風。
在阿達城禦北鄙。
至是。
太守漢宣。
令民以某日齊出種麻。
靺鞨諜認之。
至其日。
潛師猝入城剽掠。
老幼狼狽。
不知所爲。
素那。
奮刃大呼曰。
爾等。
知新羅有沈那之子素那乎。
固不愛死以圖生。
欲闘者來。
憤怒突賊。
賊不敢迫。
但向素那射之。
素那亦自射。
自辰至酉。
矢集身上如蝟毛。
遂死。
王聞之流涕曰。
素那父子。
可謂世濟忠義。
贈匝飡。
素那甞娶加林郡女子爲妻。
及赴官。
以阿達城隣敵境。
留其妻在家而行。
及死。
人吊其妻。
妻哭對曰。
吾夫甞曰丈夫固當死於王事。
豈可卧席死家人手乎。
今如其志矣。
唐兵。
與靺鞨。
來伐。
唐兵與靺鞨來圍七重城。
小守儒冬等死之。
靺鞨又圍赤木城〈今淮陽府嵐谷縣〉滅之。
縣令脫起拒之。
力竭而死。
唐兵。
又圍石峴城〈今未詳〉拔之。
縣令仙伯悉毛等。
力戰死之。
旣而我兵。
與唐兵大小十八戰。
皆克之。
斬首六千四十七級。
得戰馬二百匹。
丙子十六年春二月。
創浮石寺。
僧義相請也。
〈寺。
在今順興太白山。
〉 唐。
移安東熊津二府於遼地。
唐。
以高句麗餘衆反叛。
移安東都護府於遼東故城。
熊津隔在一隅。
百濟遺民。
處處保聚。
新羅又出鈔掠。
故移熊津都督府於建安故城。
先是華人任東官者。
悉罷之。
百濟戶先徙於徐兗等州者。
皆置於建安。
秋七月。
彗星見。
出北河積水間。
長六七許步。
唐兵。
攻道臨城。
縣令居屍知死之。
〈高句麗道臨廢縣。
在今通川郡南三十裡。
〉○作壤宮。
〈一曰新宮。
〉○冬十一月。
沙飡施得。
大破薛仁貴於伎伐浦。
薛仁貴。
自平壤。
乘舟至所夫裡州。
施得。
領兵船。
與仁貴。
戰於伎伐浦敗績。
又進大小二十二戰克之。
斬首四千餘級。
後帝憤新羅不恭。
將發兵來討。
侍中張文瓘。
輿疾入諫雲。
新羅雖雲不恭。
未甞犯邊。
若又東征。
臣恐公私俱弊。
乃止。
丁醜十七年春二月。
唐封高臧。
爲朝鮮王。
扶餘隆。
爲帶方王。
各遣還國。
隆。
尋卒。
初。
唐欲復麗濟故境。
使李謹行薛仁貴等。
連歲經畧。
不能支。
至是以工部尙書高臧。
爲遼東州都督。
封朝鮮王。
遣歸遼東。
安輯餘衆。
麗民先在諸州者。
皆遣與臧俱歸。
又以司農卿扶餘隆。
爲熊津都督。
封帶方王。
亦遣歸。
安輯百濟餘衆。
仍移安東都護府於新城。
以統之。
時。
百濟荒殘。
隆畏新羅。
竟不敢還故地。
命隆寄寓高句麗。
隆尋卒。
扶餘氏遂絶。
置左司祿官。
○作永昌宮。
戊寅十八年春正月。
置船府令。
舊以兵部大監弟監。
掌舟楫。
至是別置。
置北原小京。
以大阿飡吳起守之。
○三月。
以春長爲中侍。
○夏四月。
以阿飡天訓。
爲武珍州都督。
己卯十九年春正月。
春長免。
以天存爲中侍。
○二月。
遣使畧耽羅。
○重修宮闕。
王旣平二方。
留意土木。
頗極壯麗。
後。
王又欲新京城。
問僧義相。
對曰雖在茅屋。
行正道則福業長。
不然雖勞人作城無益。
乃止。
崔氏曰晉武。
平吳而怠。
隋文。
平陳而驕。
文武統一。
皆太宗恢拓之畧。
庾信贊助之功。
旣一之後。
侈心遽萌。
納麗叛衆。
據濟故地。
敢拒天兵。
背德犯順。
爲大邦讐。
坐見貶削。
可恥之甚。
然無悔謝之色。
益長驕傲之念。
宮室園囿禽鳥花卉。
玩物喪志。
迷而不復。
終無燕翼之謀。
自此以後。
亂賊相尋。
羅業日衰。
蓋未盡其始雲。
夏四月。
熒惑守羽林。
○秋八月。
角幹天存卒。
○創東宮。
○始定內外門號。
○四天王寺成。
〈舊址。
在今慶州狼山南麓。
〉 庚辰二十年春二月。
以金軍官。
爲上大等。
○三月。
以報德王安勝。
尙王妹。
○置金官小京。
○立脫解王祠于吐含山。
〈在今慶州府東三十裡。
〉 辛巳二十一年〈神文王元年〉春正月朔。
日無光如夜。
○遣將。
取高句麗泉井郡。
遣沙飡武仙。
卛精兵三千。
取泉井郡。
改稱井泉。
〈今德源府。
〉因以兵。
戍比列忽。
置右司祿官。
○夏五月。
地震。
○六月。
天狗墜坤方。
○秋七月。
王薨。
遺詔火葬。
太子政明。
卽位。
詔畧曰寡人。
運屬紛紜。
時當爭戰。
西征北討。
克定封彊。
伐叛招攜。
聿寧遐邇。
上慰宗祧之遺願。
下報父子之宿寃。
恩賞遍於存亡。
?爵均於內外。
鑄兵戈爲農器。
驅黎元於仁壽。
可謂無愧於幽明。
無負於士人。
自犯風霜。
遂成痼疾。
奄歸大夜。
何有恨焉。
宗廟之主。
不可暫空。
太子卽於柩前。
嗣立王位。
且山谷遷貿。
人代推移。
吳王北山之墳。
詎見金鳧之彩。
魏王西陵之望。
惟聞銅雀之名。
昔日萬機之英。
終成一封之土。
樵牧歌其上。
狐兎穴其傍。
徒費資財。
貽譏簡牘。
空勞人力。
莫濟幽魂。
靜而思之。
傷痛無已。
如此之類。
非所樂焉。
屬纊之後十日。
便於庫門外庭。
依西國之式。
以火燒葬。
服輕重自有常科。
喪制度務從儉約。
其邊城鎭遏。
及州縣課稅。
於事非要者。
並宜量廢。
律令格式。
有不便者。
卽便改張。
布告遠近。
令知此意。
主者施行。
王在位二十一年。
混一後十三年。
謚曰文武。
太子政明卽位。
是爲神文王。
母慈義王後。
燒文武王柩於東海上。
王平時。
常謂僧知義曰。
倭冦常侵。
朕死。
當葬於東海中大巖上。
願爲護國大龍。
至是。
從遺敎。
俗傳王化爲龍。
乃指其石爲大王石。
權氏曰。
葬者。
藏也。
臣子之於君父歿必以禮葬之者。
由其有不忍之心也。
火葬出於佛氏。
其說。
以焚炙禽獸。
猶以爲罪。
極言報應之慘。
至於人死則必欲焚之。
其視至親。
不如禽獸。
逆理悖常甚矣。
新羅群臣。
從其亂命而不知爲非。
至於後王。
旣燒其柩。
又散骨東海。
邪說之惑人。
可勝歎哉。
唐。
遣使冊王。
仍襲先王官爵。
○立妃金氏。
蘇判欽突之女。
八月。
以眞福爲上大等。
○蘇判金欽突等。
謀叛伏誅。
王妃金氏廢。
欽突。
與波珍飡興元。
大阿飡直功等。
謀叛。
事覺伏誅。
王下敎曰。
欽突等。
位非才進。
職實恩升。
作威作福。
欺淩上下。
招納?邪。
交結近竪。
尅日定期。
欲行亂逆。
惡積罪盈。
所謀發露。
追集兵衆。
欲除梟獍。
或逃竄山谷。
或歸降闕庭。
尋枝究葉。
並已誅夷。
今旣妖徒廓淸。
所集兵馬。
宜速放歸。
布告四方。
又曰兵部令伊飡金軍官。
與賊交涉。
知其逆事。
曾不告言。
旣無憂國之心。
更絶徇公之志。
何以重居宰輔。
濫濁憲章。
軍官及嫡子一人。
可令自盡。
王妃無嗣。
亦坐父出宮。
創感恩寺。
爲文武王。
創於東海邊。
唐。
流高臧于邛州。
臧。
至遼東。
謀復古地。
潛與靺鞨通。
召還徙邛州。
散徙其人于河南隴右諸州。
貧者留安東。
高麗舊城。
多沒於新羅。
餘衆。
散入靺鞨及突厥。
高氏遂絶。
〈通考補。
〉 壬午神文王二年夏五月。
作萬波息笛。
海官樸夙淸。
奏東海中小山。
有一竹。
晝分爲二。
夜合爲一。
王使人取之爲笛。
藏於月城天尊庫。
言吹此笛則兵退病愈旱雨雨晴風定波平。
號萬波息笛。
稱爲國寶。
〈按天地之道。
唯誠而已。
誠者實也。
寓於物爲實理。
藏諸用爲實事。
明其實理而無它岐之惑。
行爲實事而無虗假之習。
此君子之道。
所以貴格緻誠正之學也。
新羅之際。
儒敎不明。
邪說橫流。
耳目濡染。
放誕成習。
或有一人。
造爲浮妄之言。
則群起而和之。
以至一國靡然。
以爲實若有是事者然。
若眞平王天賜玉帶。
及神文王萬波息笛之類是也。
樸夙淸。
以幺麽海官。
做出誕妄之語。
至於奏聞。
王當覈其虛實。
罪以妖言之律。
以解國人之惑可也。
不唯不罪。
又從而信其說。
取以爲笛。
稱爲國寶曰。
若吹此笛則兵退病愈旱雨雨晴風定波平。
其上下之相蒙。
甚矣。
其爲計。
不過欲驚動一世之人心而愚惑之也。
假使吹之而兵不退。
病不愈。
旱不雨。
雨不晴。
風不定。
波不平。
則其將孰信之耶。
其爲謀亦拙矣。
是以先王之道。
誠之爲貴。
〉 六月。
始立國學。
新羅用人之術。
隻有花郞選用之法。
而無學校之制。
眞德時。
始有博士助敎之官。
無國學之名。
至是。
始置國學。
置工匠府。
○故高句麗王臧。
卒於唐邛州。
唐。
贈臧衛尉卿。
詔以其屍至京師。
葬頡利墓左。
樹碑〈通考補。
〉 癸未三年春二月。
以順知爲中侍。
○夏五月。
立金氏爲夫人。
一吉飡金歆運之女。
是爲神穆王後。
先遣伊飡文穎波珍飡三光。
定期。
又遣大阿飡智常。
納采。
幣帛十五輿。
米酒油蜜醬豉脯醯百三十五轝。
租百五十車。
復遣文穎愷元。
冊金氏爲夫人。
其日。
命波珍飡太常孫文。
阿飡坐耶吉叔等。
各卛其妻。
與沙梁二部婦人。
各三十人迎之。
左右侍從甚盛。
至王宮北門。
下車入內。
冬十月。
徵報德王安勝。
爲蘇判。
賜姓金氏。
○彗星出五車。
○以高句麗民。
爲黃衿誓幢。
以靺鞨民。
爲黑衿誓幢。
○築松嶽牛岑二郡城。
甲申四年冬十月。
流星縱橫徹夜。
○十一月。
金馬渚叛。
遣兵討平之。
安勝旣還朝。
賜第留京不還。
族子將軍大文。
〈一雲悉伏。
〉據金馬渚謀叛。
事發伏誅。
餘衆。
殺官吏。
據報德城以叛。
王命將討平之。
徙其人於國南州郡。
以其地爲金馬郡。
是役也。
貴幢弟監逼實。
卽驟徒之弟也。
臨行。
語其妻曰。
二兄旣死王事。
名垂不朽。
吾何苟存乎。
今日與爾死別。
及戰獨出。
擊斬數十人而死。
步騎監金令胤。
盤屈之子也。
生長世家。
素以名節自許。
以誓幢步騎監出戰。
語人曰此行當立命。
以報宗族。
及至椵岑城南七裡。
大文結陣待之。
或告曰今賊出萬死。
以爭一日之命。
語曰窮冦勿追。
宜待疲擊之。
諸將皆然之。
令胤曰。
臨陣無勇。
禮經所誡。
有進無退。
士卒常分。
丈夫臨事自決。
何必雷同。
遂赴敵格闘死。
王聞二人之死。
悽慟流涕。
贈賻有加。
崔氏曰。
節義。
天下之大防。
所以扶天常植人紀。
有關於世敎甚大。
至如臨敵鏖戰。
徇國捐軀者則其節義。
有以激志士忠臣之意氣。
亦可謂殺身成仁矣。
新羅。
自麗濟搆兵以來。
其俗。
以進死爲榮。
退生爲辱。
死於王事者。
自貴山以下數十餘人。
百濟之亡。
隻有階伯。
高麗之亡。
無一死節者。
麗濟之節義。
頹壞如是。
安能敵新羅哉。
然羅自中葉以後。
亂賊接迹。
賊萱之來。
公卿大夫。
唯恐後降。
金傅之降。
不屈者。
唯王子一人。
國安得不亡哉。
是歲。
唐武氏曌簒唐。
國號周。
乙酉五年春。
始置九州五京。
初。
文武王。
雖定二國。
而方內多事。
未遑經畫。
至是。
罷下州。
復置完山州。
分居列州置菁州。
始備九州。
其在本國境內置三州。
王城東北唐恩浦路曰沙伐州。
王城南曰歃良州。
西曰菁州。
其在百濟界。
置三州。
故王城北熊津口曰熊川州。
西南曰完山州。
次南曰武珍州。
高句麗。
盡屬於唐。
但得其南界置三州。
從西第一曰漢山州。
次東曰首若州。
又次東曰河西州。
〈卽阿瑟羅州。
〉復置西原南原二京。
於是。
五京始備。
北原屬首若州。
中原屬漢山州。
金官屬歃良州。
西原屬熊川州。
南原屬完山州。
擇形勝都會之地而置之。
韓氏〈百謙〉曰。
立國定都之時。
規模不可以不大。
形勢不可以不審。
新羅統合之初。
唐兵撤還之後。
卽移都土中。
控制四裔則句麗舊彊。
可以收拾而遼瀋夫餘之地。
爲我版籍矣。
羅之君臣。
因人成事。
志意易滿。
偸安一隅。
擧西北一半之地。
等棄弊屣。
契丹女眞。
?強於境外。
終羅之世。
迄于王氏七百餘年。
封疆之內。
荊棘未除。
無一日少安。
可勝歎哉。
丙戌六年春正月。
以大莊爲中侍。
○二月。
置州郡於百濟舊地。
置石山馬山狐山沙平四縣。
以泗泚州發羅州。
皆爲郡。
〈石山。
今石城。
馬山。
今韓山。
狐山。
今禮山。
沙平。
今洪州之新平縣。
發羅今羅州。
〉 三月。
遣使入朝于唐。
王遣使入朝。
奏請禮典及詞章。
武後令有司。
寫吉?要禮。
幷於文舘詞林。
採其詞涉規戒者。
勒成五十卷。
賜之。
置例於作府。
○以報德城民。
爲赤碧二衿誓幢。
○授高句麗降人職。
量本國官品授之。
一吉飡本主簿。
沙飡本大相。
級飡本位頭大兄從太相。
奈麻本小相狄相。
大舍本小兄。
舍知本諸兄。
吉次本先人。
烏知本自位。
唐武曌。
以高寶元。
爲朝鮮王。
扶餘敬。
爲百濟王。
寶元。
臧之孫。
敬。
義慈之孫。
百濟舊地。
已入新羅。
敬虗受封爵而不敢行。
丁亥七年夏四月。
禱于祖廟。
王卽位以來。
災異屢見。
叛賊繼起。
是年二月。
元子生。
是日。
陰昧大雷電。
王遣大臣。
緻祭於祖廟。
以祈陰佑。
〈按三國史王祭文。
有曰。
謹言太祖眞智文興太宗文武大王雲則新羅此時。
已有四親。
與太祖五廟之制。
太祖。
其指樸祖歟。
至惠恭王十二年。
始以金味鄒。
爲始祖。
於是而樸昔之祀。
忽諸。
〉 五月。
賜文武官田有差。
〈按此東方職田之始。
東方古初田賦之制無傳。
而平壤有箕子田。
殷制也。
輿地勝覽。
慶州有井田遺址。
南原府。
亦有劉仁軌井田遺蹟而史皆不傳。
惜哉。
新羅神文王。
賜文武官田有差則有職田矣。
昭聖王。
置學生祿田則有公田矣。
聖德王。
給百姓丁田。
景德王時。
給孝子向德口分田若幹則民皆受田而其制賦未詳。
麗濟尤無所徵。
而句麗賞功或給田則有公田矣北史高句麗稅布五疋穀五石遊人則三年一稅。
十人共細布一疋。
租戶一石。
次七鬥下五鬥。
百濟賦稅。
以布絹絲麻及米等。
量歲豊儉。
差等輸之。
合以觀之則三國之際。
田制賦稅亦畧可見矣。
〉 以百濟餘民。
爲靑衿誓幢。
戊子八年春正月。
大莊卒。
以元師爲中侍。
己醜九年春正月。
罷內外官祿邑。
舊制。
內外官。
皆有祿邑。
收其稅。
無頒祿之規。
至是。
罷祿邑。
逐年賜租有差。
以爲恒式。
〈按今西南。
稱稻爲羅祿。
〉 秋。
築西原京城。
○王。
欲移都達句伐。
不果。
〈今大丘府。
〉○王幸新村。
設酺奏樂。
庚寅十年春二月。
元師免。
以仙元爲中侍。
○冬十月。
置轉也山郡。
〈今南海縣。
〉○置三邊守幢。
一漢山邊。
二牛首邊。
三河西邊。
皆於邊邑。
置守幢。
辛卯十一年春三月。
立子理洪。
爲王太子。
○築南原京城。
壬辰十二年〈孝昭王元年〉春竹枯。
○唐武曌。
遣使。
勑改武烈王廟號。
不從。
勑曰汝國先王金春秋。
廟號太宗。
與文皇帝同號。
尤爲僭越。
宜改稱。
王與群臣議。
對曰先王春秋。
頗有賢德。
一統三韓。
功業不爲不多。
及其薨逝。
一國哀慕。
追尊之號。
不覺相犯。
今聞勑敎。
不勝恐懼。
願以此上聞。
使還。
更無別勑。
擢薛聦高秩。
聦字聦智。
父元曉。
奈麻談捺之子。
甞爲沙門。
旣已反本。
自號小性居士。
娶瑤石宮寡夫人生聦。
聦生而明銳。
旣長博學。
能以方言。
解九經。
訓導後生。
學者宗之。
又善屬文。
王甞燕居。
引聦謂曰。
今宿雨初歇。
薰風微涼。
高談善謔。
可以舒欝。
子有異聞。
爲我陳之。
對曰臣聞花王之始來也。
植之香闈。
護以翠幕。
當三春而發艶。
淩百花而獨出。
於是。
艶艶之靈。
夭夭之英。
莫不奔走上謁。
忽有一佳人。
名曰薔薇。
朱顔玉齒。
鮮裝靚服。
伶俜而來。
綽約而前曰。
妾聞王之令德。
願薦枕於香帷。
王其容我乎。
又有一丈夫之名曰白頭翁。
布衣韋帶。
戴白持杖。
龍鍾而步。
傴僂而來曰。
僕在京城之外。
居大道之傍。
竊謂左右供給。
膏梁雖足。
巾衍儲藏。
須有良藥。
故曰雖有絲麻。
無棄菅蒯。
不識王亦有意乎。
王曰丈夫之言。
亦有道理。
而佳人難得。
將如之何。
丈夫曰凡爲君者。
莫不親近老成而興。
昵比夭艶而亡。
然而夭艶易合。
老成難親。
是以。
夏姬亡陳。
西施滅吳。
孟軻不遇。
而終身。
馮唐郞潛而皓首。
自古如此。
吾其奈何。
王謝曰。
吾過矣。
於是王愀然作色曰。
子之言。
諷諭深切。
請書之以爲戒。
遂擢聦高秩。
官至翰林。
秋七月。
王薨。
太子理弘卽位。
王在位十三年。
謚曰神文。
太子立。
是爲孝昭王。
母神穆王後金氏。
葬神文王于狼山東。
○唐武曌。
遣使吊祭。
冊嗣王。
冊爲新羅王。
輔國大將軍。
行左豹韜尉大將軍。
鷄林州都督。
改理方府爲議方府。
○初置醫學博士。
初置醫學。
敎授學生。
以本草甲乙經素問針脈經明堂經難經。
爲之業。
八月。
以元宣爲中侍。
○沙飡任強首卒。
王禮葬之。
贈賻甚厚。
家人無所私。
皆歸佛事。
其妻乏食。
欲還鄕裡。
王聞之。
賜租百石。
妻辭曰妾賤者也。
衣食從夫。
受國恩多矣。
今縱未亡。
豈敢望再厚賜乎。
遂不受而歸。
新羅古記曰。
文章則強首帝文守眞良圖風訓骨香而帝文已下。
事逸不傳雲。
癸巳孝昭王二年。
創望德寺。
爲唐祈福也。
六年而成。
〈三國遺事補。
〉 甲午三年春正月。
以文穎爲上大等。
○夏四月。
宗室金仁問。
卒于唐。
仁問不敢還國留唐。
官至輔國大將軍上柱國臨海郡開國公左羽林將軍。
至是卒。
年六十六。
武後贈襚加等。
命大醫令陸元景。
送柩。
王贈太大角幹。
命窆京西原。
仁問。
七入唐宿衛。
凡二十二年。
冬。
築松嶽牛岑二城。
乙未四年。
以建子月爲正。
自三國以來。
遵用華制。
至是私改。
以子月爲歲首。
以愷元爲上大等。
○冬十月。
京都地震。
○置西南二市。
丙申五年春正月。
以幢元爲中侍。
○夏四月。
國西旱。
丁酉六年秋七月。
完山州。
進嘉禾。
○九月。
宴群臣於臨海殿。
○是歲。
契丹。
殺其酋孫萬榮。
降唐。
戊戌七年春二月。
京都地震大風。
○幢元免。
以順元爲中侍。
○以伊飡軆元。
爲首若州揔管。
〈文武王。
改牛頭州。
爲首若州。
〉○三月。
日本遣使來聘。
王引見於崇禮殿。
○夏六月。
震黃龍寺塔。
○是歲。
唐武曌。
更封高寶元忠誠國王。
改朝鮮王高寶元。
稱忠誠國王。
使統安東舊部。
時。
舊部流散。
竟不能行。
先是。
狄仁傑請廢安東。
復高姓。
爲君長。
不納。
己亥八年春二月。
有星孛于東。
○遣使入朝于唐。
○秋七月。
東海水赤。
東海水赤如血。
凡五日。
又海水闘聲。
聞王都。
兵庫皷角自鳴。
○是歲。
唐武曌。
以高德武。
爲安東都督。
德武。
臧之孫也。
後稍自國。
至憲宗元和十三年。
遣使入唐。
獻其樂工。
其後史不可詳。
〈按高句麗之地。
盡爲渤海大氏所並。
高氏雖欲復國。
宜無可據之地。
豈非若定安鐵利之屬。
自卛部落。
保守一隅。
附于渤海而或通上國耶。
〉 庚子九年春正月。
復以寅月爲正。
○夏五月。
伊飡慶永。
謀叛伏誅。
順元免。
○是歲。
唐武曌。
擊契丹餘黨平之。
靺鞨大祚榮。
遁去。
初。
契丹之亂。
有乞乞仲象者。
與高句麗別種。
靺鞨粟末部落乞四比羽。
及高句麗餘種。
東走渡遼水。
保太白山。
〈今白頭山。
〉東沮奧婁河。
〈在今寧古塔界。
〉樹壁自固。
武後。
封比羽爲許國公。
仲象爲震國公。
赦其罪。
比羽不受命。
詔李楷固擊斬之。
時仲象已死。
其子祚榮。
驍勇善騎射。
引殘衆遁去。
楷固。
窮躡度天門嶺。
祚榮引高句麗靺鞨兵拒之。
楷固敗還。
靺鞨酋大祚榮。
遣使來附。
時。
契丹。
附突厥。
唐兵。
道絶不克討。
祚榮。
卽並比羽之衆。
恃荒遠。
乃建國。
自號震國王。
欲憑隣援。
遣使來附。
授以第五品大阿飡之秩。
辛醜十年春二月。
彗星入月。
○夏五月。
靈巖郡太守諸逸有罪。
杖流海島。
以其背公營私也。
杖一百入島。
壬寅十一年〈聖德王元年〉秋七月。
王薨。
弟隆基卽位。
王在位十一年。
壽十六。
謚曰孝昭。
隆基王之母弟也。
王無嗣故立。
是爲聖德王。
葬孝昭王于望德寺東。
〈在今慶州府東芬南裡。
〉○唐武曌。
遣使吊祭。
冊嗣王。
武後。
聞孝昭薨。
擧哀輟朝二日。
遣使吊慰。
冊王爲新羅王。
仍襲兄將軍都督之號。
九月。
大赦。
贈文武官爵一級。
復州郡租稅一年。
○以元訓爲中侍。
癸卯聖德王二年春正月。
遣使入朝于唐。
遣阿飡金思讓朝唐。
及還。
獻最勝王經。
是後連歲朝獻不絶。
或一年二三次。
秋七月。
靈廟寺災。
○京都大水。
○元訓免。
以元文爲中侍。
○日本。
遣使來聘。
甲辰三年夏五月。
立妃金氏。
乘府令蘇判元泰之女。
是爲成貞王後。
〈一雲嚴貞。
〉 以金大問。
爲漢山州揔管。
大問。
本以貴族。
能文章。
述傳記若幹卷。
其高僧傳,花郞世記,樂本,漢山記。
傳于世。
〈今不傳。
〉 乙巳四年春正月。
元文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