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以信貞爲中侍。
○秋八月。
饗老。
○九月。
禁殺生。
○冬十月。
國東饑。
遣使賑恤。
○是歲。
唐復號。
丙午五年春正月。
以仁品爲上大等。
○三月。
衆星西流。
○秋饑。
○信貞免。
以文良爲中侍。
○冬。
大赦。
丁未六年春正月。
賑饑民。
時。
民多餓莩。
給粟人日三升。
至七月。
而罷。
穀凡三十餘萬石。
二月。
給民穀種有差。
○大赦。
戊申七年春二月。
地震。
○夏四月。
大赦。
時。
年穀不登。
災異屢見。
輒行赦宥。
殆無虛歲。
己酉八年夏五月。
旱。
○秋八月。
赦。
庚戌九年春正月。
天狗墜。
○地震。
○赦。
〈按聖人制刑。
非所以剝民也。
將以懲姦慝。
而肅政綱也。
虞書所稱肆赦者。
眚災而已。
曷甞及於怙終耶。
是以古昔明王。
無不愼赦。
蓋濫赦。
則善人不安。
而姦民無所懲矣。
今王。
若以災異爲懼。
當反躬修省以答天心。
若以年飢爲慮。
當節用愛民。
輕徭薄賦而刑獄之濫滯者亦當踈決無寃爾。
不問情之故誤。
罪之當否。
一切施以曠蕩之典則其爲長姦養賊。
大矣。
抑何以感召和氣也哉。
〉 辛亥十年夏五月。
禁屠殺。
○冬十月。
王廵國南州郡。
○文良卒。
○十一月。
王製百官箴。
示群臣。
壬子十一年春三月。
以魏文爲中侍。
○王改名興光。
〈唐書作金志誠。
〉 唐玄宗立。
遣使勑改王名。
以犯帝諱也。
夏四月。
幸溫水。
○秋八月。
封故太大角幹金庾信妻金氏爲夫人。
時。
金氏落髮爲尼。
王曰今中外人安。
高枕無憂。
太大角幹之賜也。
寡人未忘于心。
思欲報之。
命歲賜金氏南城租千石。
癸醜十二年春二月。
置典祀署。
〈屬禮部。
〉○冬十月。
唐加冊王爲驃騎將軍特進行左衛大將軍。
使持節大都督鷄林州諸軍事。
鷄林州刺史。
上柱國樂浪郡公。
新羅王。
魏文緻仕。
○唐。
以靺鞨大祚榮。
爲渤海郡王。
時。
祚榮漸強。
遣使交突厥。
地方二千裡。
戶十餘萬。
頗知書契。
盡得扶餘沃沮朝鮮海北諸國地。
直營州東北千裡。
南與新羅。
以泥河〈一名泥川。
今未詳。
按新羅慈悲王十一年。
徵阿瑟羅人。
築城泥河。
阿瑟羅。
今江陵。
炤智王三年。
高句麗進軍彌秩。
賊敗。
追破之泥河西。
彌秩今興海。
又十八年。
句麗攻新羅牛山城。
將軍實竹。
出擊泥河上破之。
牛山城。
疑牛頭。
今春川。
新羅北界。
止井泉郡。
今德源。
疑是德源近處水。
〉爲界。
東窮海。
西契丹。
築城郭以居。
高麗逋殘。
稍歸之。
中宗時。
遣子入侍。
至是。
拜爲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
以所統爲忽汗州。
領忽汗州都督。
自是。
始去靺鞨之號。
專稱渤海。
〈通考參補。
〉 甲寅十三年春正月。
以孝貞爲中侍。
○二月。
置通文博士。
卽詳文司改號也。
專掌詞命。
遣王子守忠。
入唐宿衛。
自金仁問卒後。
不復宿衛。
至是又遣之。
帝賜宅及帛。
又賜宴朝堂。
寵之。
夏旱疫。
○冬十月。
遣使入朝于唐。
自文武王得罪於高宗。
使命往來。
恩禮漸替。
及玄宗卽位。
復加優禮。
本國亦誠心內附。
一歲朝賀。
或至三四。
是歲二月。
遣級飡樸裕。
入唐賀正。
賜朝散大夫員外奉禦還之。
十月。
我使入覲。
帝賜宴於內殿。
勑宰臣及四品以上淸官預焉。
故高句麗莫離支高文簡。
降唐。
初。
文簡奔突厥。
爲突厥十姓默啜之子壻。
至是卛衆降唐。
制以河南地處之。
〈資治通鑑補。
〉 乙卯十四年夏六月。
大旱。
王召河西州龍鳴嶽居士理曉。
祈雨於林泉寺池上。
雨浹旬。
冬十二月。
立子重慶。
爲王太子。
丙辰十五年春正月。
流星犯月。
月無光。
○三月。
廢王妃金氏。
王後出宮。
賜彩五百匹。
田二百結。
租一萬石。
宅一區。
使居之。
大風。
毀崇禮殿。
○夏六月。
旱。
又召理曉。
祈禱。
丁巳十六年春二月。
置筭學博士。
○三月。
創新宮。
○夏四月。
地震。
○六月。
太子重慶卒。
○命置先聖畫像于大學。
朝唐使大監守忠還。
獻文宣王十哲七十二弟子畫像。
有是命。
戊午十七年春正月。
孝貞免。
以思恭爲中侍。
○二月。
王廵撫國西。
○三月。
地震。
○夏六月。
震黃龍寺塔。
○置漏刻典。
○冬十月。
天狗墜。
○置煙舍典。
〈按此疑掌行旅官。
〉 己未十八年春。
渤海王大祚榮卒。
謚高王。
子武藝立。
改年仁安。
斥大土宇。
東北諸夷畏服。
庚申十九年春正月。
地震。
○仁品卒。
以裵賦爲上大等。
○三月。
立妃金氏。
伊飡順元之女。
是爲照德王後。
夏四月。
大水。
○五月。
命有司埋骸骨。
○六月。
冊王妃金氏。
爲王後。
新羅後妃之制。
初稱夫人。
後稱妃。
至是。
始稱爲後。
秋。
思恭免。
以文林爲中侍。
○命修黃龍寺塔。
○遣兵伐日本西鄙。
〈倭史補○按海東記。
倭女君元正之六年庚申。
新羅來伐西鄙。
〉 辛酉二十年秋七月。
築北京。
徵阿瑟羅道丁夫二千。
築之。
壬戌二十一年春正月。
文林卒。
以宣宗爲中侍。
○二月。
京都地震。
○秋八月。
始給民丁田。
〈按民有丁田。
始此。
〉○冬築毛伐郡城。
〈在今慶州府東四十五裡。
景德王。
改稱臨關。
〉 遮日本賊路。
周六千七百九十餘步。
役夫三萬九千餘人。
角幹元眞監築。
新羅時。
倭冦頻至。
置軍營於海阿。
〈今淸河縣。
〉鑿三海子以防之。
癸亥二十二年春三月。
遣使貢女于唐。
美女二人。
一名抱貞。
奈麻天承之女。
一名貞菀。
大舍忠訓之女。
王備禮遣之。
又進果下馬,牛黃,人參,美髢,朝霞紬,魚牙紬,鏤鷹鈴,海豹皮,金銀等物。
表曰臣鄕居海曲。
地處遐陬。
元無泉客之珍。
本乏寶人之貨。
敢將方産之物。
塵瀆天官。
駑蹇之才。
滓穢龍廐。
帝以爲女皆王姑姊妹。
違親屬。
別鄕國。
朕不忍留。
厚賜還之。
○ 地震。
甲子二十三年春。
立子承慶。
爲王太子。
○二月。
遣使入朝于唐。
時。
北方皆爲夷靺所並。
王遣使涉海朝唐。
〈按此時。
浿北之地。
盡爲渤海所並。
故涉海貢唐。
〉事大益勤。
帝嘉其誠欵。
降詔褒美。
賜錦袍金帶。
及綵素二千疋。
冬十二月。
王後金氏薨。
謚照德。
乙醜二十四年夏四月。
宣宗免。
以允忠爲中侍。
○冬十月。
地震。
丙寅二十五年。
是歲。
唐以渤海大門藝。
爲左驍衛將軍。
初。
黑水靺鞨朝唐。
唐建黑水州。
置長史。
渤海王武藝曰黑水。
與唐通而不吾告。
是必謀我。
乃遣弟門藝。
擊黑水。
門藝曰黑水請吏而我擊之。
是倍唐也。
與唐産?。
我且亡。
昔高句麗盛時。
戰士三十萬。
可謂?強。
唐兵一臨。
掃地盡矣。
我衆比麗三之一。
王將違之。
無奈不可乎。
武藝不聽。
強遣之。
門藝至境上。
復以書力諫。
武藝。
遣其從兄大壹夏代之。
召欲殺之。
門藝懼。
棄衆奔唐。
詔拜左驍衛將軍。
武藝。
使使請誅之。
詔處安西。
報曰門藝窮來歸我。
誼不可殺。
已投惡地。
使鴻臚小卿李道邃。
諭旨。
武藝知之。
上表曰大國。
當示人以信。
豈得爲此欺誑。
帝以道邃漏洩。
左遷。
暫遣門藝嶺南。
以報之。
丁卯二十六年冬十二月。
修永昌宮。
戊辰二十七年秋七月。
遣弟嗣宗。
入唐宿衛。
時。
入唐使臣。
皆受唐官。
而還。
至是。
王弟嗣宗。
入唐獻方物。
兼請子弟入國學。
詔許之。
授嗣宗果毅。
仍留宿衛。
己巳二十八年。
裵賦請老。
許之。
以恩恭爲上大等。
庚午二十九年春二月。
遣宗室志滿。
入朝于唐。
授志滿太僕卿。
賜絹一百疋。
紫袍錦帶。
仍留宿衛。
辛未三十年春二月。
遣使入朝于唐。
帝授使臣金志良太僕小卿員外置。
賜帛六十疋。
降詔曰卿。
時稱仁義之鄕。
世著勳賢之業。
文章禮樂。
闡君子之風。
納欵輸忠。
效勤王之節。
固藩維之鎭衛。
諒忠義之儀表。
豈殊方悍俗。
可同年而語耶。
又曰俟卿覯止。
允副所懷。
今使至。
知嬰疾苦。
不遂抵命。
言念濶遠。
用增憂勞。
今賜綾綵五百疋。
帛二千五百疋。
宜卽領取。
先是。
帝令王入朝。
王稱疾。
遣使入奏。
故詔書及之。
夏四月。
饗老。
○日本冦邊。
日本兵船三百艘。
越海來襲東邊。
遣將出兵。
大破之。
壬申三十一年冬十二月。
以恩恭,貞宗,允忠,思仁。
各爲將軍。
○置京城周作典。
〈掌修城郭。
〉 癸酉三十二年秋七月。
遣將軍金允中。
助唐伐渤海。
渤海王武藝。
遣大將張文休。
冦登州。
殺刺史韋俊。
帝大怒。
命內史高品何行成。
大僕郞金思蘭。
發兵過海攻討。
遣思蘭。
授王正太尉。
持節充寧海軍大使鷄林州大都督。
使發兵擊渤海南鄙。
爲唐掎角。
帝又曰聞舊將金庾信孫允中之賢。
可爲將遣之。
仍賜允中金帛。
於是。
王命允中等四將。
卛兵會唐軍伐渤海。
會。
大雪丈餘。
山路阻隘。
士卒死者過半。
無功而還。
時。
帝遣大門藝。
詣幽州發兵。
以討武藝。
密遣刺客。
殺之不果。
帝命河東。
搜賊黨盡殺之。
思蘭。
本王族。
先因入朝。
恭謹有禮。
因留宿衛。
及是還。
擢拜金允中大阿飡。
王以允中。
庾信嫡孫。
寵遇之。
王親屬頗嫉妬。
王甞登月城。
與從官。
置酒爲樂。
召允中與焉。
左右曰今宗室戚裡。
豈無可人而獨召踈遠之臣乎。
王曰今寡人與卿等。
共享太平。
庾信之功也。
若遐棄之。
非善善及子孫之義也。
召與俱歡。
賜絶影山馬一匹。
冬十月。
遣使入謝于唐。
初。
帝賜王白鸚鵡雌?各一隻。
及紫羅繡袍。
金銀鈿器物。
瑞文錦五色羅綵。
共三百餘段。
遣王侄志廉。
備方物。
上表陳謝。
畧曰伏覩瓊文。
跪披玉匣。
含九霄之雨露。
帶五彩之鵷鸞。
辯慧靈禽。
素蒼兩妙。
羅錦綵章。
金銀寶鈿。
見之者爛目。
聞之者驚心。
效微似塵。
恩重如嶽。
甲戌三十三年春正月。
王敎百官。
入北門進言。
○入唐宿衛金忠信。
還。
忠信在唐。
爲左領軍衛員外將軍。
及志廉入代。
東還。
上表曰臣今合還。
令臣執節本國。
討除靺鞨。
有事續奏。
夫除惡務本。
布憲惟新。
出師義貴乎三捷。
縱敵患貽於數代。
伏望陛下。
因臣還國。
以副使假臣。
盡將天旨。
再宣殊裔。
豈惟斯怒益振。
固亦武夫作氣。
必傾其巢穴。
靜此荒隅。
遂夷臣之小誠。
爲國家之大利。
復乘滄海。
獻捷丹闈。
臣所望也。
帝許焉。
夏四月。
遣使賀正于唐。
遣大臣金端竭丹。
入唐賀正。
帝宴見於內殿。
授衛尉少卿。
賜緋襴袍平漫銀帶及絹布六十疋。
又授志廉鴻臚少卿員外。
乙亥三十四年春正月。
熒惑犯月。
○二月。
賀正副使金榮卒于唐。
帝贈光祿少卿。
唐勑賜浿江南地。
高句麗之亡。
地皆入唐而新羅隻得其南境。
渤海漸強。
中國不能疆理。
至是。
賀正使金義忠還。
勑賜浿江以南地。
丙子三十五年夏六月。
遣使入謝于唐。
謝賜浿南地也。
冬十月。
朝唐使金相卒于道。
○遣伊飡允忠等。
審平壤牛頭二州地勢。
丁醜三十六年〈孝成王元年〉春二月。
王薨。
太子承慶卽位。
王在位三十六年。
謚曰聖德。
太子立。
是爲孝成王。
母照德王後金氏。
葬聖德王于移車寺南。
〈在今慶州府東都隻谷裡。
〉○三月。
以貞宗爲上大等。
義忠爲中侍。
○夏五月。
地震。
○冬十二月。
遣使入朝于唐。
戊寅孝成王二年春二月。
唐遣使吊祭。
冊嗣王及王妃樸氏。
帝聞王薨。
悼惜久之。
遣左贊善大夫邢璹。
來吊祭。
贈太子太保。
且冊王開府儀同三司新羅王。
又冊妃樸氏。
璹將發。
帝製詩序。
太子已下百僚。
賦詩以送。
帝謂曰新羅號爲君子國。
頗知書記。
有類中國。
以卿醇儒故遣之。
宜演經義。
使知大國儒敎之盛。
又以國人善碁。
詔參軍楊季膺爲副。
國之高奕。
皆出其下。
璹以道德經獻王。
及歸。
賜黃金三十兩。
布五十疋。
人參一百斤。
權氏曰。
璹之來也帝稱爲醇儒。
宜演經義。
使知大國儒敎之盛。
而璹之所獻。
乃道德經也。
帝又使善奕者副之。
何如晉崇老氏。
又以奕棊廢事爲高緻。
遂使神州陸沉。
今玄宗復蹈其轍。
其能免天寶之亂乎。
夏四月。
白虹貫日。
○所夫裡郡河水。
變血。
○創奉德寺。
爲聖德王創之。
新羅奉佛甚隆。
其所創四天王,奉聖,感恩,奉德,奉恩,靈廟,永興七寺。
皆置成典設官僚。
崇奉之典。
無與爲比。
己卯三年春正月。
義忠卒。
以信忠爲中侍。
王在潛邸。
與信忠圍碁栢樹下。
謂曰它日我不忘汝。
汝亦不改貞操。
所有負者。
有如此樹。
及卽位。
錄功而遺信忠。
信忠作歌。
貼於栢樹。
樹忽枯。
王審之得歌。
驚曰幾忘乎角弓。
召賜爵。
栢乃蘇。
三月。
立妃金氏。
名惠明。
伊飡貞宗之女也。
〈林氏象德曰。
上年唐冊王妃樸氏。
今又立金氏爲妃。
四年三月。
唐又冊夫人金氏爲妃。
豈立二妃耶。
抑樸氏或卒或廢之而史闕之耶。
〉 夏五月。
立弟憲英。
爲王太子。
憲英。
王之母弟也。
王無嗣。
故立爲太子。
庚辰四年春三月。
唐遣使。
冊夫人金氏爲王妃。
○秋八月。
波珍飡永宗。
謀叛伏誅。
永宗女。
入後宮。
王絶愛之。
王妃妬欲殺之。
與族人謀。
永宗怨妃。
宗黨遂叛。
辛巳五年夏四月。
命大臣思仁等。
閱弩兵。
壬午六年〈景德王元年〉春二月。
地震。
○夏五月。
王薨。
太子憲英卽位。
王在位六年。
謚曰孝成。
太子立。
是爲景德王。
燒孝成柩於法流寺。
散骨東海。
從遺命也。
立妃金氏。
尋廢之。
伊飡順貞之女也。
是爲三毛夫人。
冬十月。
日本使至不納。
癸未景德王二年春三月。
唐遣使吊祭。
冊嗣王。
帝遣贊善大夫魏曜來吊。
制畧曰大賢風敎。
條理尤明。
中夏軌儀。
衣冠素襲。
代爲純臣。
屢效忠節。
冊襲兄爵新羅王開府儀同三司使持節大都督鷄林州諸軍事兼充指節寧海軍使。
幷賜禦注孝經一部。
帝自聖德以來至王。
屢賜八分禦劄以寵之。
其詔書有曰。
殆比卿於魯衛。
豈復同於蕃服。
恩禮之厚。
非諸國可比。
夏四月。
立妃金氏。
舒弗邯義忠之女。
是爲滿月夫人。
秋八月。
地震。
○冬十二月。
遣王弟賀正于唐。
授左淸道卛府員外長史。
賜綠袍銀帶。
放還。
甲申三年春正月。
以惟正爲中侍。
○冬。
妖星出中天。
大如五鬥器。
浹旬乃滅。
乙酉四年春正月。
以金思仁爲上大等。
○夏四月。
京都雹。
大如鷄子。
五月。
旱。
○惟正免。
以大正爲中侍。
○秋七月。
置內司正典。
丙戌五年夏四月。
大酺。
○度僧百五十人。
丁亥六年春正月。
改中侍爲侍中。
○立國學。
置諸博士,敎授之官。
敎授之法。
以周易尙書毛詩禮記春秋左氏傳文選。
分而爲之業。
博士若助敎一人。
或以禮易論語孝經。
或以春秋左氏毛詩論語孝經。
或以尙書論語孝經文選敎授之。
筭學博士。
若助敎一人。
以綴經三開九章六章敎授之。
凡學生位。
自大舍已下至無位。
年自十五至三十皆充之。
限九年。
若樸魯不化者。
罷之。
若才器可成而未熟者。
雖踰九年。
許在學。
位至大奈麻奈麻而後。
出學。
時。
各州亦置助敎。
以韓恕意。
爲熊川州助敎。
權氏曰周之文武。
建學設敎。
始於定都之初。
新羅有國三十代。
至神文王。
始置國學。
至此始置諸博士。
其時強首薛聦。
以九經訓後學。
其季有崔孤雲。
精敏好學。
同輩盛稱其文章。
新羅在三國時。
文獻可稱。
然當初立國。
政令制度。
不本文敎。
後雖慕華。
僅有一二之可觀。
嗚呼亦晩矣。
三月。
震眞平王陵。
○冬。
飢疫。
遣使安撫十道。
戊子七年春正月。
天狗墜。
○秋八月。
初置貞察官。
屬內史正典。
主糾正百官。
太後。
移居永明新宮。
○遣阿飡貞節等。
檢察北邊。
○始置大谷城等十四郡縣。
〈大谷卽今平山府。
〉 己醜八年春三月。
置天文漏刻博士。
庚寅九年春正月。
大正免。
以朝良爲侍中。
○二月。
置禦龍省奉禦。
辛卯十年。
壬辰十一年秋八月。
置東宮衙官。
癸巳十二年秋八月。
日本遣使來聘。
使者禮慢。
王不見。
甲午十三年夏四月。
雹。
大如鷄子。
五月。
立聖德王碑。
○六月乙醜朔。
日食。
不盡如鉤。
○秋八月。
旱蝗。
○鑄黃龍寺鍾。
長一丈三寸。
厚九寸。
重四十九萬七千五百八十一斤。
施主。
王妃三毛夫人。
明年。
又鑄芬皇寺藥師銅像。
重三萬六千七百斤。
朝良。
免。
乙未十四年春。
?孝子向德門。
向德。
熊川州闆積鄕人也。
父善天。
有行義。
向德亦以孝稱。
時年荒疫癘。
父母飢病濱死。
向德。
日夜不解衣。
盡誠安慰。
無以爲養。
割髀肉食之。
母發癰。
又吮之。
卽愈。
王聞而嘉之。
賜租三百斛。
宅一區口分田若幹。
命有司立石紀事。
後人號其地雲孝家裡。
〈在今公州府東十裡。
〉金氏曰宋祁雲。
善乎。
韓愈之論曰。
父母疾。
烹藥餌。
以是爲孝。
未聞毀支體者也。
苟不傷義。
聖賢先衆以爲之。
不幸而死則毀傷滅絶之罪有歸矣。
安可?其門而表異之。
雖然委巷之陋。
非有學術禮義之資。
能忘其身以及其親。
出於誠心。
亦足稱者則若向德者。
亦可書者乎。
望德寺塔。
動。
寺爲唐創。
有兩塔相對。
高十三層。
忽震動開闔。
如欲傾倒者數日。
人謂安祿山叛亂之應。
秋七月。
赦賑窮民。
○以金耆爲侍中。
丙申十五年春二月。
上大等金思仁。
上?論時政得失。
以比年災異屢見。
故上?。
王嘉納之。
遣使奔問于蜀。
王問安祿山畔。
玄宗奔蜀。
遣使如唐。
泝江至成都。
帝嘉其至誠。
親製十韻詩賜之。
〈詩曰。
四維分景緯。
萬象含中樞。
玉帛遍天下。
梯航歸上都。
偭懷阻靑陸。
歲月勤黃圖。
漫漫窮地際。
蒼蒼連海隅。
興言名義國。
豈謂山河殊。
使去傳風敎。
人來習傳謩。
衣冠知奉禮。
忠信識尊儒。
誠矣天其監。
賢哉德不孤。
擁旄同作牧。
厚貺比生蒭。
益重靑靑者。
風霜恒不渝。
○宋宣和中。
高麗使臣金富儀。
將所刻本。
入汴京。
示學士李邴。
邴以聞。
帝因宣示兩府及諸學士。
傳宣曰所上詩。
眞明皇手書。
嘉歎不已。
〉崔氏曰新羅去西蜀。
不知幾千萬裡。
而能遣使朝之。
其使。
亦能間關道裡得達。
其主誠至於感動帝意。
賜詩崇奬。
可謂得使之軆矣。
梁太淸中。
百濟使至梁。
見城闕殘毀。
號泣於端門外。
見者莫不?淚。
今倂二事觀之。
中國謂詩書禮義之邦者。
蓋有由矣。
惜乎。
二使之名。
俱不見也。
冬十月辛巳朔。
日食旣。
丁酉十六年春正月。
思仁免。
以信忠爲上大等。
○三月。
除內外官月俸。
復賜祿邑。
○秋七月。
重修永昌宮。
○冬十二月。
改九州郡縣名。
王以郡縣名號鄙野。
雜以方言。
無所分別。
於是。
皆改以嘉名。
以沙伐州爲尙州。
〈今同。
〉領州一郡十縣三十。
歃良州爲良州。
〈一雲梁州。
今梁山郡。
〉領州一小京一郡十二縣三十四。
菁州爲唐州。
〈今晉州府。
〉領州一郡十一縣二十七。
漢山州爲漢州。
〈今京城。
〉領州一小京一郡二十七縣四十六。
首若州爲朔州。
〈今春川府。
〉領州一小京一郡十一縣二十七。
河西州爲溟州。
〈今江陵府。
〉領州一郡九縣二十五。
熊川州爲熊州。
〈今公州府。
〉領州一小京一郡十三縣二十九。
完山州爲全州。
〈今同。
〉領州一小京一郡十縣三十一。
武珍州爲武州。
〈今光州府。
〉領州一郡十四縣四十四。
凡州九。
小京五。
郡百十七。
縣二百九十三。
所謂鄕部曲等雜所。
不可勝紀。
國三面際海。
東北至井泉郡。
〈今德原府。
〉築炭項關門以爲界。
西北至唐嶽縣。
〈今中和府。
〉新羅地理之廣袤。
於斯盛矣。
戊戌十七年春正月。
金耆卒。
以廉相爲侍中。
○二月。
內外官請暇。
滿六十日者。
解官。
○夏四月。
置律令博士。
○置醫官內供奉。
選精究醫術者。
充之醫師。
無定數。
又置蔔師。
秋七月。
震佛寺十六所。
崔氏曰。
自佛入中國以來。
邪說充塞。
壞人心術。
其禍甚於洪水猛獸之害。
慘於夷狄簒弑之變。
故天之警告丁寧切至。
如元魏蕭梁。
酷信佛法。
而在魏則永寧浮屠災。
在梁則同泰浮屠災。
尙不知懼。
禍敗隨之。
朱子於綱目。
特書屢書。
垂戒萬世。
今新羅之溺佛。
比二國尤甚。
至使塔廟。
比其閭閻。
塔有九層。
像有丈六。
其君。
有僧其身而尼其妃。
有火其屍而海其骨者。
其心。
自以爲有福田利益之饒。
彼烏知天之震焉憑怒。
以督敎之乎。
觀於靈廟則其災也四。
於黃龍則風毀佛殿一。
震九層塔二。
其他佛寺之震。
史不絶書。
至是又震十六所。
比事以觀。
雖嚴父之敎子。
莫如是切也。
彼昏不知。
安其危而利其災。
隨震輒修。
憯罔知戒。
自是亂臣賊子。
無世無之。
而危亡隨之。
無父無君之敎。
禍人國家。
如是其慘矣。
後之溺佛之主。
盍亦少悟焉。
己亥十八年春正月。
改官號。
改調府爲太府。
京城周作典爲修城府。
乘府爲司馭府。
司正府爲肅正臺。
例作府爲修例府。
船府爲利濟府。
領客府爲司賓府。
位和府爲司位府。
賞賜署爲司勳監。
典邑署爲典京府。
國學爲大學。
音聲署爲大樂監。
大日任典合于典京府。
工匠府爲典祀署。
彩典爲典彩署。
新宮爲典設舘。
京都驛爲都亭驛。
內省爲殿中省。
內司正典爲建平省。
黑鎧監爲衛武監。
引道典爲禮成典。
穢宮典爲珍閣省。
廩典爲天祿司。
藥典爲保命司。
麻典爲織紡局。
肉典爲尙膳局。
楊典爲司篚局。
瓦器典爲陶登局。
綺典爲別錦房。
錦典爲織錦房。
鐵鍮典爲築冶房。
漆典爲餙器房。
毛典爲聚毳房。
皮典爲鞄人房。
皮打典爲?工房。
磨典爲榟人房。
席典爲奉座局。
機槪典爲機盤局。
其餘官司。
多改舊號。
又以執事部典大等兵部大監會部卿。
爲侍郞。
執事大舍兵部弟監倉部大舍。
爲郞中。
執事舍知。
爲員外郞。
執事史爲執事郞。
以調府京城典禮部乘府例作府船府領客府左右議方府司正府位和府大學監大道署永昌宮等大舍。
爲主簿。
賞賜署音聲署典祀署工匠府彩典等大舍。
爲主書。
司正府議方府等佐爲評事。
三市大舍。
爲主事。
三市書生。
爲司直。
改禮部舍知爲司禮。
調府舍知。
爲司庫。
領客舍知。
爲司議。
乘府舍知。
爲司牧。
船府舍知。
爲司舟。
例作舍知。
爲司例。
兵部弩舍知。
爲司兵。
倉部租舍知。
爲司倉。
又改賞賜大道等署大正。
爲正。
大學卿。
爲司業。
大樂卿。
爲司樂。
內省私臣。
爲殿中令。
天文博士。
爲司天博士。
通文博士。
爲翰林學士。
〈按新羅官制。
大抵名義多不可曉。
後來煩冗。
一事一物必有官而主之。
員吏太多。
殆不可紀。
職官志曰。
其官銜見於傳記。
而未詳設官之始。
及位之高下者。
曰葛文王檢校尙書左僕射上柱國知元鳳省事興文監卿太子侍書學士元鳳省待詔記室郞瑞書郞孔子廟堂大舍錄事參軍右衛將軍功德司節度使安撫諸軍事州都令丞佐上舍人下舍人中事省南邊第一之官。
類是也。
〉 三月。
彗星見。
至秋乃滅。
庚子十九年春二月。
起月凈春陽二橋於蚊川。
〈在慶州西五裡。
〉○夏四月。
廉相免。
以金邕爲侍中。
○秋七月。
立子乾運。
爲王太子。
辛醜二十年春正月朔。
有虹貫日。
○夏四月。
彗星見。
壬寅二十一年夏五月。
築五谷等六城。
築五谷,〈今瑞興縣〉鵂巖,〈今鳳山郡〉漢城獐塞,〈今遂安郡〉池城德谷等六城。
各置太守。
以固北邊。
是歲。
唐冊渤海王欽茂。
先是武藝卒。
謚武王。
子欽茂立。
改元大興。
天寶末。
徙上京。
直舊國三百裡忽汗河之東。
訖帝世朝獻者。
三十九。
至是。
冊爲檢校太尉渤海國王。
癸卯二十二年秋八月。
桃李華。
○信忠金邕。
免。
甲辰二十三年春正月。
以萬宗爲上大等。
良相爲侍中。
○三月。
有星孛于東南。
○冬十二月。
流星無數。
乙巳二十四年〈惠恭王元年〉夏四月。
地震。
○六月。
流星犯心。
王薨。
太子乾運卽位。
太後金氏攝政。
初。
有大奈麻李純者。
甞有寵於王。
後棄官爲僧。
爲王創斷俗寺居之。
後聞王好樂。
詣宮門諫曰。
昔桀紂荒于酒色。
淫樂不止。
由是。
政事淩遅。
國家敗滅。
覆轍在前。
後車宜戒。
伏望大王。
改過自新。
以永國壽。
王感歎。
爲之停樂。
便引正室。
聞說道妙。
以及理世之方。
數日乃止。
至是薨。
在位二十四年。
謚曰景德。
太子立。
是爲惠恭王。
母滿月夫人金氏。
王卽位時年八歲。
太後攝政。
葬景德王于毛祗寺西岑。
○王視學。
命博士。
講尙書義。
○秋八月。
饗老。
○九月。
禁殺生。
○冬十月。
國東饑。
遣使賑恤。
○是歲。
唐復號。
丙午五年春正月。
以仁品爲上大等。
○三月。
衆星西流。
○秋饑。
○信貞免。
以文良爲中侍。
○冬。
大赦。
丁未六年春正月。
賑饑民。
時。
民多餓莩。
給粟人日三升。
至七月。
而罷。
穀凡三十餘萬石。
二月。
給民穀種有差。
○大赦。
戊申七年春二月。
地震。
○夏四月。
大赦。
時。
年穀不登。
災異屢見。
輒行赦宥。
殆無虛歲。
己酉八年夏五月。
旱。
○秋八月。
赦。
庚戌九年春正月。
天狗墜。
○地震。
○赦。
〈按聖人制刑。
非所以剝民也。
將以懲姦慝。
而肅政綱也。
虞書所稱肆赦者。
眚災而已。
曷甞及於怙終耶。
是以古昔明王。
無不愼赦。
蓋濫赦。
則善人不安。
而姦民無所懲矣。
今王。
若以災異爲懼。
當反躬修省以答天心。
若以年飢爲慮。
當節用愛民。
輕徭薄賦而刑獄之濫滯者亦當踈決無寃爾。
不問情之故誤。
罪之當否。
一切施以曠蕩之典則其爲長姦養賊。
大矣。
抑何以感召和氣也哉。
〉 辛亥十年夏五月。
禁屠殺。
○冬十月。
王廵國南州郡。
○文良卒。
○十一月。
王製百官箴。
示群臣。
壬子十一年春三月。
以魏文爲中侍。
○王改名興光。
〈唐書作金志誠。
〉 唐玄宗立。
遣使勑改王名。
以犯帝諱也。
夏四月。
幸溫水。
○秋八月。
封故太大角幹金庾信妻金氏爲夫人。
時。
金氏落髮爲尼。
王曰今中外人安。
高枕無憂。
太大角幹之賜也。
寡人未忘于心。
思欲報之。
命歲賜金氏南城租千石。
癸醜十二年春二月。
置典祀署。
〈屬禮部。
〉○冬十月。
唐加冊王爲驃騎將軍特進行左衛大將軍。
使持節大都督鷄林州諸軍事。
鷄林州刺史。
上柱國樂浪郡公。
新羅王。
魏文緻仕。
○唐。
以靺鞨大祚榮。
爲渤海郡王。
時。
祚榮漸強。
遣使交突厥。
地方二千裡。
戶十餘萬。
頗知書契。
盡得扶餘沃沮朝鮮海北諸國地。
直營州東北千裡。
南與新羅。
以泥河〈一名泥川。
今未詳。
按新羅慈悲王十一年。
徵阿瑟羅人。
築城泥河。
阿瑟羅。
今江陵。
炤智王三年。
高句麗進軍彌秩。
賊敗。
追破之泥河西。
彌秩今興海。
又十八年。
句麗攻新羅牛山城。
將軍實竹。
出擊泥河上破之。
牛山城。
疑牛頭。
今春川。
新羅北界。
止井泉郡。
今德源。
疑是德源近處水。
〉爲界。
東窮海。
西契丹。
築城郭以居。
高麗逋殘。
稍歸之。
中宗時。
遣子入侍。
至是。
拜爲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
以所統爲忽汗州。
領忽汗州都督。
自是。
始去靺鞨之號。
專稱渤海。
〈通考參補。
〉 甲寅十三年春正月。
以孝貞爲中侍。
○二月。
置通文博士。
卽詳文司改號也。
專掌詞命。
遣王子守忠。
入唐宿衛。
自金仁問卒後。
不復宿衛。
至是又遣之。
帝賜宅及帛。
又賜宴朝堂。
寵之。
夏旱疫。
○冬十月。
遣使入朝于唐。
自文武王得罪於高宗。
使命往來。
恩禮漸替。
及玄宗卽位。
復加優禮。
本國亦誠心內附。
一歲朝賀。
或至三四。
是歲二月。
遣級飡樸裕。
入唐賀正。
賜朝散大夫員外奉禦還之。
十月。
我使入覲。
帝賜宴於內殿。
勑宰臣及四品以上淸官預焉。
故高句麗莫離支高文簡。
降唐。
初。
文簡奔突厥。
爲突厥十姓默啜之子壻。
至是卛衆降唐。
制以河南地處之。
〈資治通鑑補。
〉 乙卯十四年夏六月。
大旱。
王召河西州龍鳴嶽居士理曉。
祈雨於林泉寺池上。
雨浹旬。
冬十二月。
立子重慶。
爲王太子。
丙辰十五年春正月。
流星犯月。
月無光。
○三月。
廢王妃金氏。
王後出宮。
賜彩五百匹。
田二百結。
租一萬石。
宅一區。
使居之。
大風。
毀崇禮殿。
○夏六月。
旱。
又召理曉。
祈禱。
丁巳十六年春二月。
置筭學博士。
○三月。
創新宮。
○夏四月。
地震。
○六月。
太子重慶卒。
○命置先聖畫像于大學。
朝唐使大監守忠還。
獻文宣王十哲七十二弟子畫像。
有是命。
戊午十七年春正月。
孝貞免。
以思恭爲中侍。
○二月。
王廵撫國西。
○三月。
地震。
○夏六月。
震黃龍寺塔。
○置漏刻典。
○冬十月。
天狗墜。
○置煙舍典。
〈按此疑掌行旅官。
〉 己未十八年春。
渤海王大祚榮卒。
謚高王。
子武藝立。
改年仁安。
斥大土宇。
東北諸夷畏服。
庚申十九年春正月。
地震。
○仁品卒。
以裵賦爲上大等。
○三月。
立妃金氏。
伊飡順元之女。
是爲照德王後。
夏四月。
大水。
○五月。
命有司埋骸骨。
○六月。
冊王妃金氏。
爲王後。
新羅後妃之制。
初稱夫人。
後稱妃。
至是。
始稱爲後。
秋。
思恭免。
以文林爲中侍。
○命修黃龍寺塔。
○遣兵伐日本西鄙。
〈倭史補○按海東記。
倭女君元正之六年庚申。
新羅來伐西鄙。
〉 辛酉二十年秋七月。
築北京。
徵阿瑟羅道丁夫二千。
築之。
壬戌二十一年春正月。
文林卒。
以宣宗爲中侍。
○二月。
京都地震。
○秋八月。
始給民丁田。
〈按民有丁田。
始此。
〉○冬築毛伐郡城。
〈在今慶州府東四十五裡。
景德王。
改稱臨關。
〉 遮日本賊路。
周六千七百九十餘步。
役夫三萬九千餘人。
角幹元眞監築。
新羅時。
倭冦頻至。
置軍營於海阿。
〈今淸河縣。
〉鑿三海子以防之。
癸亥二十二年春三月。
遣使貢女于唐。
美女二人。
一名抱貞。
奈麻天承之女。
一名貞菀。
大舍忠訓之女。
王備禮遣之。
又進果下馬,牛黃,人參,美髢,朝霞紬,魚牙紬,鏤鷹鈴,海豹皮,金銀等物。
表曰臣鄕居海曲。
地處遐陬。
元無泉客之珍。
本乏寶人之貨。
敢將方産之物。
塵瀆天官。
駑蹇之才。
滓穢龍廐。
帝以爲女皆王姑姊妹。
違親屬。
別鄕國。
朕不忍留。
厚賜還之。
○ 地震。
甲子二十三年春。
立子承慶。
爲王太子。
○二月。
遣使入朝于唐。
時。
北方皆爲夷靺所並。
王遣使涉海朝唐。
〈按此時。
浿北之地。
盡爲渤海所並。
故涉海貢唐。
〉事大益勤。
帝嘉其誠欵。
降詔褒美。
賜錦袍金帶。
及綵素二千疋。
冬十二月。
王後金氏薨。
謚照德。
乙醜二十四年夏四月。
宣宗免。
以允忠爲中侍。
○冬十月。
地震。
丙寅二十五年。
是歲。
唐以渤海大門藝。
爲左驍衛將軍。
初。
黑水靺鞨朝唐。
唐建黑水州。
置長史。
渤海王武藝曰黑水。
與唐通而不吾告。
是必謀我。
乃遣弟門藝。
擊黑水。
門藝曰黑水請吏而我擊之。
是倍唐也。
與唐産?。
我且亡。
昔高句麗盛時。
戰士三十萬。
可謂?強。
唐兵一臨。
掃地盡矣。
我衆比麗三之一。
王將違之。
無奈不可乎。
武藝不聽。
強遣之。
門藝至境上。
復以書力諫。
武藝。
遣其從兄大壹夏代之。
召欲殺之。
門藝懼。
棄衆奔唐。
詔拜左驍衛將軍。
武藝。
使使請誅之。
詔處安西。
報曰門藝窮來歸我。
誼不可殺。
已投惡地。
使鴻臚小卿李道邃。
諭旨。
武藝知之。
上表曰大國。
當示人以信。
豈得爲此欺誑。
帝以道邃漏洩。
左遷。
暫遣門藝嶺南。
以報之。
丁卯二十六年冬十二月。
修永昌宮。
戊辰二十七年秋七月。
遣弟嗣宗。
入唐宿衛。
時。
入唐使臣。
皆受唐官。
而還。
至是。
王弟嗣宗。
入唐獻方物。
兼請子弟入國學。
詔許之。
授嗣宗果毅。
仍留宿衛。
己巳二十八年。
裵賦請老。
許之。
以恩恭爲上大等。
庚午二十九年春二月。
遣宗室志滿。
入朝于唐。
授志滿太僕卿。
賜絹一百疋。
紫袍錦帶。
仍留宿衛。
辛未三十年春二月。
遣使入朝于唐。
帝授使臣金志良太僕小卿員外置。
賜帛六十疋。
降詔曰卿。
時稱仁義之鄕。
世著勳賢之業。
文章禮樂。
闡君子之風。
納欵輸忠。
效勤王之節。
固藩維之鎭衛。
諒忠義之儀表。
豈殊方悍俗。
可同年而語耶。
又曰俟卿覯止。
允副所懷。
今使至。
知嬰疾苦。
不遂抵命。
言念濶遠。
用增憂勞。
今賜綾綵五百疋。
帛二千五百疋。
宜卽領取。
先是。
帝令王入朝。
王稱疾。
遣使入奏。
故詔書及之。
夏四月。
饗老。
○日本冦邊。
日本兵船三百艘。
越海來襲東邊。
遣將出兵。
大破之。
壬申三十一年冬十二月。
以恩恭,貞宗,允忠,思仁。
各爲將軍。
○置京城周作典。
〈掌修城郭。
〉 癸酉三十二年秋七月。
遣將軍金允中。
助唐伐渤海。
渤海王武藝。
遣大將張文休。
冦登州。
殺刺史韋俊。
帝大怒。
命內史高品何行成。
大僕郞金思蘭。
發兵過海攻討。
遣思蘭。
授王正太尉。
持節充寧海軍大使鷄林州大都督。
使發兵擊渤海南鄙。
爲唐掎角。
帝又曰聞舊將金庾信孫允中之賢。
可爲將遣之。
仍賜允中金帛。
於是。
王命允中等四將。
卛兵會唐軍伐渤海。
會。
大雪丈餘。
山路阻隘。
士卒死者過半。
無功而還。
時。
帝遣大門藝。
詣幽州發兵。
以討武藝。
密遣刺客。
殺之不果。
帝命河東。
搜賊黨盡殺之。
思蘭。
本王族。
先因入朝。
恭謹有禮。
因留宿衛。
及是還。
擢拜金允中大阿飡。
王以允中。
庾信嫡孫。
寵遇之。
王親屬頗嫉妬。
王甞登月城。
與從官。
置酒爲樂。
召允中與焉。
左右曰今宗室戚裡。
豈無可人而獨召踈遠之臣乎。
王曰今寡人與卿等。
共享太平。
庾信之功也。
若遐棄之。
非善善及子孫之義也。
召與俱歡。
賜絶影山馬一匹。
冬十月。
遣使入謝于唐。
初。
帝賜王白鸚鵡雌?各一隻。
及紫羅繡袍。
金銀鈿器物。
瑞文錦五色羅綵。
共三百餘段。
遣王侄志廉。
備方物。
上表陳謝。
畧曰伏覩瓊文。
跪披玉匣。
含九霄之雨露。
帶五彩之鵷鸞。
辯慧靈禽。
素蒼兩妙。
羅錦綵章。
金銀寶鈿。
見之者爛目。
聞之者驚心。
效微似塵。
恩重如嶽。
甲戌三十三年春正月。
王敎百官。
入北門進言。
○入唐宿衛金忠信。
還。
忠信在唐。
爲左領軍衛員外將軍。
及志廉入代。
東還。
上表曰臣今合還。
令臣執節本國。
討除靺鞨。
有事續奏。
夫除惡務本。
布憲惟新。
出師義貴乎三捷。
縱敵患貽於數代。
伏望陛下。
因臣還國。
以副使假臣。
盡將天旨。
再宣殊裔。
豈惟斯怒益振。
固亦武夫作氣。
必傾其巢穴。
靜此荒隅。
遂夷臣之小誠。
爲國家之大利。
復乘滄海。
獻捷丹闈。
臣所望也。
帝許焉。
夏四月。
遣使賀正于唐。
遣大臣金端竭丹。
入唐賀正。
帝宴見於內殿。
授衛尉少卿。
賜緋襴袍平漫銀帶及絹布六十疋。
又授志廉鴻臚少卿員外。
乙亥三十四年春正月。
熒惑犯月。
○二月。
賀正副使金榮卒于唐。
帝贈光祿少卿。
唐勑賜浿江南地。
高句麗之亡。
地皆入唐而新羅隻得其南境。
渤海漸強。
中國不能疆理。
至是。
賀正使金義忠還。
勑賜浿江以南地。
丙子三十五年夏六月。
遣使入謝于唐。
謝賜浿南地也。
冬十月。
朝唐使金相卒于道。
○遣伊飡允忠等。
審平壤牛頭二州地勢。
丁醜三十六年〈孝成王元年〉春二月。
王薨。
太子承慶卽位。
王在位三十六年。
謚曰聖德。
太子立。
是爲孝成王。
母照德王後金氏。
葬聖德王于移車寺南。
〈在今慶州府東都隻谷裡。
〉○三月。
以貞宗爲上大等。
義忠爲中侍。
○夏五月。
地震。
○冬十二月。
遣使入朝于唐。
戊寅孝成王二年春二月。
唐遣使吊祭。
冊嗣王及王妃樸氏。
帝聞王薨。
悼惜久之。
遣左贊善大夫邢璹。
來吊祭。
贈太子太保。
且冊王開府儀同三司新羅王。
又冊妃樸氏。
璹將發。
帝製詩序。
太子已下百僚。
賦詩以送。
帝謂曰新羅號爲君子國。
頗知書記。
有類中國。
以卿醇儒故遣之。
宜演經義。
使知大國儒敎之盛。
又以國人善碁。
詔參軍楊季膺爲副。
國之高奕。
皆出其下。
璹以道德經獻王。
及歸。
賜黃金三十兩。
布五十疋。
人參一百斤。
權氏曰。
璹之來也帝稱爲醇儒。
宜演經義。
使知大國儒敎之盛。
而璹之所獻。
乃道德經也。
帝又使善奕者副之。
何如晉崇老氏。
又以奕棊廢事爲高緻。
遂使神州陸沉。
今玄宗復蹈其轍。
其能免天寶之亂乎。
夏四月。
白虹貫日。
○所夫裡郡河水。
變血。
○創奉德寺。
爲聖德王創之。
新羅奉佛甚隆。
其所創四天王,奉聖,感恩,奉德,奉恩,靈廟,永興七寺。
皆置成典設官僚。
崇奉之典。
無與爲比。
己卯三年春正月。
義忠卒。
以信忠爲中侍。
王在潛邸。
與信忠圍碁栢樹下。
謂曰它日我不忘汝。
汝亦不改貞操。
所有負者。
有如此樹。
及卽位。
錄功而遺信忠。
信忠作歌。
貼於栢樹。
樹忽枯。
王審之得歌。
驚曰幾忘乎角弓。
召賜爵。
栢乃蘇。
三月。
立妃金氏。
名惠明。
伊飡貞宗之女也。
〈林氏象德曰。
上年唐冊王妃樸氏。
今又立金氏爲妃。
四年三月。
唐又冊夫人金氏爲妃。
豈立二妃耶。
抑樸氏或卒或廢之而史闕之耶。
〉 夏五月。
立弟憲英。
爲王太子。
憲英。
王之母弟也。
王無嗣。
故立爲太子。
庚辰四年春三月。
唐遣使。
冊夫人金氏爲王妃。
○秋八月。
波珍飡永宗。
謀叛伏誅。
永宗女。
入後宮。
王絶愛之。
王妃妬欲殺之。
與族人謀。
永宗怨妃。
宗黨遂叛。
辛巳五年夏四月。
命大臣思仁等。
閱弩兵。
壬午六年〈景德王元年〉春二月。
地震。
○夏五月。
王薨。
太子憲英卽位。
王在位六年。
謚曰孝成。
太子立。
是爲景德王。
燒孝成柩於法流寺。
散骨東海。
從遺命也。
立妃金氏。
尋廢之。
伊飡順貞之女也。
是爲三毛夫人。
冬十月。
日本使至不納。
癸未景德王二年春三月。
唐遣使吊祭。
冊嗣王。
帝遣贊善大夫魏曜來吊。
制畧曰大賢風敎。
條理尤明。
中夏軌儀。
衣冠素襲。
代爲純臣。
屢效忠節。
冊襲兄爵新羅王開府儀同三司使持節大都督鷄林州諸軍事兼充指節寧海軍使。
幷賜禦注孝經一部。
帝自聖德以來至王。
屢賜八分禦劄以寵之。
其詔書有曰。
殆比卿於魯衛。
豈復同於蕃服。
恩禮之厚。
非諸國可比。
夏四月。
立妃金氏。
舒弗邯義忠之女。
是爲滿月夫人。
秋八月。
地震。
○冬十二月。
遣王弟賀正于唐。
授左淸道卛府員外長史。
賜綠袍銀帶。
放還。
甲申三年春正月。
以惟正爲中侍。
○冬。
妖星出中天。
大如五鬥器。
浹旬乃滅。
乙酉四年春正月。
以金思仁爲上大等。
○夏四月。
京都雹。
大如鷄子。
五月。
旱。
○惟正免。
以大正爲中侍。
○秋七月。
置內司正典。
丙戌五年夏四月。
大酺。
○度僧百五十人。
丁亥六年春正月。
改中侍爲侍中。
○立國學。
置諸博士,敎授之官。
敎授之法。
以周易尙書毛詩禮記春秋左氏傳文選。
分而爲之業。
博士若助敎一人。
或以禮易論語孝經。
或以春秋左氏毛詩論語孝經。
或以尙書論語孝經文選敎授之。
筭學博士。
若助敎一人。
以綴經三開九章六章敎授之。
凡學生位。
自大舍已下至無位。
年自十五至三十皆充之。
限九年。
若樸魯不化者。
罷之。
若才器可成而未熟者。
雖踰九年。
許在學。
位至大奈麻奈麻而後。
出學。
時。
各州亦置助敎。
以韓恕意。
爲熊川州助敎。
權氏曰周之文武。
建學設敎。
始於定都之初。
新羅有國三十代。
至神文王。
始置國學。
至此始置諸博士。
其時強首薛聦。
以九經訓後學。
其季有崔孤雲。
精敏好學。
同輩盛稱其文章。
新羅在三國時。
文獻可稱。
然當初立國。
政令制度。
不本文敎。
後雖慕華。
僅有一二之可觀。
嗚呼亦晩矣。
三月。
震眞平王陵。
○冬。
飢疫。
遣使安撫十道。
戊子七年春正月。
天狗墜。
○秋八月。
初置貞察官。
屬內史正典。
主糾正百官。
太後。
移居永明新宮。
○遣阿飡貞節等。
檢察北邊。
○始置大谷城等十四郡縣。
〈大谷卽今平山府。
〉 己醜八年春三月。
置天文漏刻博士。
庚寅九年春正月。
大正免。
以朝良爲侍中。
○二月。
置禦龍省奉禦。
辛卯十年。
壬辰十一年秋八月。
置東宮衙官。
癸巳十二年秋八月。
日本遣使來聘。
使者禮慢。
王不見。
甲午十三年夏四月。
雹。
大如鷄子。
五月。
立聖德王碑。
○六月乙醜朔。
日食。
不盡如鉤。
○秋八月。
旱蝗。
○鑄黃龍寺鍾。
長一丈三寸。
厚九寸。
重四十九萬七千五百八十一斤。
施主。
王妃三毛夫人。
明年。
又鑄芬皇寺藥師銅像。
重三萬六千七百斤。
朝良。
免。
乙未十四年春。
?孝子向德門。
向德。
熊川州闆積鄕人也。
父善天。
有行義。
向德亦以孝稱。
時年荒疫癘。
父母飢病濱死。
向德。
日夜不解衣。
盡誠安慰。
無以爲養。
割髀肉食之。
母發癰。
又吮之。
卽愈。
王聞而嘉之。
賜租三百斛。
宅一區口分田若幹。
命有司立石紀事。
後人號其地雲孝家裡。
〈在今公州府東十裡。
〉金氏曰宋祁雲。
善乎。
韓愈之論曰。
父母疾。
烹藥餌。
以是爲孝。
未聞毀支體者也。
苟不傷義。
聖賢先衆以爲之。
不幸而死則毀傷滅絶之罪有歸矣。
安可?其門而表異之。
雖然委巷之陋。
非有學術禮義之資。
能忘其身以及其親。
出於誠心。
亦足稱者則若向德者。
亦可書者乎。
望德寺塔。
動。
寺爲唐創。
有兩塔相對。
高十三層。
忽震動開闔。
如欲傾倒者數日。
人謂安祿山叛亂之應。
秋七月。
赦賑窮民。
○以金耆爲侍中。
丙申十五年春二月。
上大等金思仁。
上?論時政得失。
以比年災異屢見。
故上?。
王嘉納之。
遣使奔問于蜀。
王問安祿山畔。
玄宗奔蜀。
遣使如唐。
泝江至成都。
帝嘉其至誠。
親製十韻詩賜之。
〈詩曰。
四維分景緯。
萬象含中樞。
玉帛遍天下。
梯航歸上都。
偭懷阻靑陸。
歲月勤黃圖。
漫漫窮地際。
蒼蒼連海隅。
興言名義國。
豈謂山河殊。
使去傳風敎。
人來習傳謩。
衣冠知奉禮。
忠信識尊儒。
誠矣天其監。
賢哉德不孤。
擁旄同作牧。
厚貺比生蒭。
益重靑靑者。
風霜恒不渝。
○宋宣和中。
高麗使臣金富儀。
將所刻本。
入汴京。
示學士李邴。
邴以聞。
帝因宣示兩府及諸學士。
傳宣曰所上詩。
眞明皇手書。
嘉歎不已。
〉崔氏曰新羅去西蜀。
不知幾千萬裡。
而能遣使朝之。
其使。
亦能間關道裡得達。
其主誠至於感動帝意。
賜詩崇奬。
可謂得使之軆矣。
梁太淸中。
百濟使至梁。
見城闕殘毀。
號泣於端門外。
見者莫不?淚。
今倂二事觀之。
中國謂詩書禮義之邦者。
蓋有由矣。
惜乎。
二使之名。
俱不見也。
冬十月辛巳朔。
日食旣。
丁酉十六年春正月。
思仁免。
以信忠爲上大等。
○三月。
除內外官月俸。
復賜祿邑。
○秋七月。
重修永昌宮。
○冬十二月。
改九州郡縣名。
王以郡縣名號鄙野。
雜以方言。
無所分別。
於是。
皆改以嘉名。
以沙伐州爲尙州。
〈今同。
〉領州一郡十縣三十。
歃良州爲良州。
〈一雲梁州。
今梁山郡。
〉領州一小京一郡十二縣三十四。
菁州爲唐州。
〈今晉州府。
〉領州一郡十一縣二十七。
漢山州爲漢州。
〈今京城。
〉領州一小京一郡二十七縣四十六。
首若州爲朔州。
〈今春川府。
〉領州一小京一郡十一縣二十七。
河西州爲溟州。
〈今江陵府。
〉領州一郡九縣二十五。
熊川州爲熊州。
〈今公州府。
〉領州一小京一郡十三縣二十九。
完山州爲全州。
〈今同。
〉領州一小京一郡十縣三十一。
武珍州爲武州。
〈今光州府。
〉領州一郡十四縣四十四。
凡州九。
小京五。
郡百十七。
縣二百九十三。
所謂鄕部曲等雜所。
不可勝紀。
國三面際海。
東北至井泉郡。
〈今德原府。
〉築炭項關門以爲界。
西北至唐嶽縣。
〈今中和府。
〉新羅地理之廣袤。
於斯盛矣。
戊戌十七年春正月。
金耆卒。
以廉相爲侍中。
○二月。
內外官請暇。
滿六十日者。
解官。
○夏四月。
置律令博士。
○置醫官內供奉。
選精究醫術者。
充之醫師。
無定數。
又置蔔師。
秋七月。
震佛寺十六所。
崔氏曰。
自佛入中國以來。
邪說充塞。
壞人心術。
其禍甚於洪水猛獸之害。
慘於夷狄簒弑之變。
故天之警告丁寧切至。
如元魏蕭梁。
酷信佛法。
而在魏則永寧浮屠災。
在梁則同泰浮屠災。
尙不知懼。
禍敗隨之。
朱子於綱目。
特書屢書。
垂戒萬世。
今新羅之溺佛。
比二國尤甚。
至使塔廟。
比其閭閻。
塔有九層。
像有丈六。
其君。
有僧其身而尼其妃。
有火其屍而海其骨者。
其心。
自以爲有福田利益之饒。
彼烏知天之震焉憑怒。
以督敎之乎。
觀於靈廟則其災也四。
於黃龍則風毀佛殿一。
震九層塔二。
其他佛寺之震。
史不絶書。
至是又震十六所。
比事以觀。
雖嚴父之敎子。
莫如是切也。
彼昏不知。
安其危而利其災。
隨震輒修。
憯罔知戒。
自是亂臣賊子。
無世無之。
而危亡隨之。
無父無君之敎。
禍人國家。
如是其慘矣。
後之溺佛之主。
盍亦少悟焉。
己亥十八年春正月。
改官號。
改調府爲太府。
京城周作典爲修城府。
乘府爲司馭府。
司正府爲肅正臺。
例作府爲修例府。
船府爲利濟府。
領客府爲司賓府。
位和府爲司位府。
賞賜署爲司勳監。
典邑署爲典京府。
國學爲大學。
音聲署爲大樂監。
大日任典合于典京府。
工匠府爲典祀署。
彩典爲典彩署。
新宮爲典設舘。
京都驛爲都亭驛。
內省爲殿中省。
內司正典爲建平省。
黑鎧監爲衛武監。
引道典爲禮成典。
穢宮典爲珍閣省。
廩典爲天祿司。
藥典爲保命司。
麻典爲織紡局。
肉典爲尙膳局。
楊典爲司篚局。
瓦器典爲陶登局。
綺典爲別錦房。
錦典爲織錦房。
鐵鍮典爲築冶房。
漆典爲餙器房。
毛典爲聚毳房。
皮典爲鞄人房。
皮打典爲?工房。
磨典爲榟人房。
席典爲奉座局。
機槪典爲機盤局。
其餘官司。
多改舊號。
又以執事部典大等兵部大監會部卿。
爲侍郞。
執事大舍兵部弟監倉部大舍。
爲郞中。
執事舍知。
爲員外郞。
執事史爲執事郞。
以調府京城典禮部乘府例作府船府領客府左右議方府司正府位和府大學監大道署永昌宮等大舍。
爲主簿。
賞賜署音聲署典祀署工匠府彩典等大舍。
爲主書。
司正府議方府等佐爲評事。
三市大舍。
爲主事。
三市書生。
爲司直。
改禮部舍知爲司禮。
調府舍知。
爲司庫。
領客舍知。
爲司議。
乘府舍知。
爲司牧。
船府舍知。
爲司舟。
例作舍知。
爲司例。
兵部弩舍知。
爲司兵。
倉部租舍知。
爲司倉。
又改賞賜大道等署大正。
爲正。
大學卿。
爲司業。
大樂卿。
爲司樂。
內省私臣。
爲殿中令。
天文博士。
爲司天博士。
通文博士。
爲翰林學士。
〈按新羅官制。
大抵名義多不可曉。
後來煩冗。
一事一物必有官而主之。
員吏太多。
殆不可紀。
職官志曰。
其官銜見於傳記。
而未詳設官之始。
及位之高下者。
曰葛文王檢校尙書左僕射上柱國知元鳳省事興文監卿太子侍書學士元鳳省待詔記室郞瑞書郞孔子廟堂大舍錄事參軍右衛將軍功德司節度使安撫諸軍事州都令丞佐上舍人下舍人中事省南邊第一之官。
類是也。
〉 三月。
彗星見。
至秋乃滅。
庚子十九年春二月。
起月凈春陽二橋於蚊川。
〈在慶州西五裡。
〉○夏四月。
廉相免。
以金邕爲侍中。
○秋七月。
立子乾運。
爲王太子。
辛醜二十年春正月朔。
有虹貫日。
○夏四月。
彗星見。
壬寅二十一年夏五月。
築五谷等六城。
築五谷,〈今瑞興縣〉鵂巖,〈今鳳山郡〉漢城獐塞,〈今遂安郡〉池城德谷等六城。
各置太守。
以固北邊。
是歲。
唐冊渤海王欽茂。
先是武藝卒。
謚武王。
子欽茂立。
改元大興。
天寶末。
徙上京。
直舊國三百裡忽汗河之東。
訖帝世朝獻者。
三十九。
至是。
冊爲檢校太尉渤海國王。
癸卯二十二年秋八月。
桃李華。
○信忠金邕。
免。
甲辰二十三年春正月。
以萬宗爲上大等。
良相爲侍中。
○三月。
有星孛于東南。
○冬十二月。
流星無數。
乙巳二十四年〈惠恭王元年〉夏四月。
地震。
○六月。
流星犯心。
王薨。
太子乾運卽位。
太後金氏攝政。
初。
有大奈麻李純者。
甞有寵於王。
後棄官爲僧。
爲王創斷俗寺居之。
後聞王好樂。
詣宮門諫曰。
昔桀紂荒于酒色。
淫樂不止。
由是。
政事淩遅。
國家敗滅。
覆轍在前。
後車宜戒。
伏望大王。
改過自新。
以永國壽。
王感歎。
爲之停樂。
便引正室。
聞說道妙。
以及理世之方。
數日乃止。
至是薨。
在位二十四年。
謚曰景德。
太子立。
是爲惠恭王。
母滿月夫人金氏。
王卽位時年八歲。
太後攝政。
葬景德王于毛祗寺西岑。
○王視學。
命博士。
講尙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