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白金于唐。

    詔卻之。

    囚其使。

     褚遂良曰。

    蓋蘇文弑君。

    九夷所不容。

    今將討之。

    而納其金。

    此郜鼎之類也。

    帝不受。

    使者又言。

    莫離支遣官五十。

    入宿衛。

    帝怒謂使者曰。

    汝曹皆事高武。

    有官爵。

    蓋蘇文弑逆。

    不能復讐。

    今更爲之遊說。

    以欺大國。

    罪孰大焉。

    悉以屬大理。

     新羅將金庾信。

    攻百濟。

    取加兮等七城。

    ○冬十月。

    高勾麗京都。

    雪色赤。

    ○十一月。

    帝下詔親征高勾麗。

    令諸軍及新羅,百濟,奚,契丹。

    分道擊之。

     先是。

    帝命閻立德。

    詣洪,饒,江三州。

    造船四百艘。

    載軍糧。

    遣營州都督張儉等。

    帥幽,營兵及契丹,奚,靺鞨。

    先擊遼東。

    以觀其勢。

    以韋挺爲饋運使。

    自河北諸州。

    皆受挺節度。

    便宜從事。

    命蕭銳。

    運河南諸州糧入海。

    至是。

    帝欲自將討之。

    北輸粟營州。

    東儲粟古大人城。

    十一月。

    帝至洛陽。

    前宜州刺史鄭元璹。

    甞從隋煬。

    伐高勾麗。

    召詣行在問之。

    對曰遼東道遠。

    糧轉艱阻。

    東夷善守城。

    不可猝下。

    帝曰今日非隋之比。

    公但聽之。

    張儉等。

    値遼水漲。

    久不得濟。

    帝以爲畏懦。

    召之。

    具陳山川險易。

    水草美惡。

    帝悅。

    以張亮。

    爲平壤道行軍大揔管。

    帥江,淮,嶺,峽兵四萬。

    長安,洛陽募士三千。

    戰艦五百艘。

    自萊州泛海平壤。

    以李世勣。

    爲遼東道行軍大揔管。

    帥步騎六萬及蘭,河二州降胡。

    趣遼東。

    合勢幷進。

    集於幽州。

    遣行軍揔管江行本,少府少監丘行淹。

    先督衆工。

    造梯衝於安蘿山。

    時遠近勇士應募。

    及獻攻城器械者。

    不可勝數。

    帝又手詔。

    諭天下。

    以蓋蘇文弑主虐民。

    情何可忍。

    今欲廵幸幽,薊。

    問罪遼碣。

    所過營頓。

    無爲勞費。

    且言昔隋煬帝。

    殘暴其下。

    高句麗王。

    仁愛其下。

    以思亂之軍。

    擊安和之民。

    故不能成功。

    今畧言必勝之道有五。

    一曰以大擊小。

    二曰以順討逆。

    三曰以理乘亂。

    四曰以逸待勞。

    五曰以悅當怨。

    何憂不克。

    布告元元。

    勿爲疑懼。

    於是。

    凡頓舍供備之具。

    減者太半。

    詔諸軍及新羅,百濟,奚,契丹。

    分道擊之。

     乙巳〈新羅善德女主十四年。

    高勾麗王臧四年。

    百濟王義慈五年。

    〉春正月。

    百濟侵新羅。

    金庾信逆擊破之。

     庾信。

    自伐百濟還來。

    及見王。

    百濟大軍復來。

    攻買利浦城。

    王復命庾信拒之。

    庾信聞命。

    不見妻子而行。

    逆擊破之。

    斬首二千級。

    將凱還。

    封人又急報。

    百濟大擧來侵。

    王以事急。

    謂庾信曰。

    國之存亡。

    繫公一身。

    往其圖之。

    庾信又不歸家。

    鍊兵西行。

    道過宅門。

    一家男女。

    瞻望涕泣。

    庾信不顧而行。

    衆曰大將軍猶如此。

    我輩豈以離別骨肉。

    爲恨乎。

    及至。

    濟人望兵衛整肅。

    乃退。

     三月。

    新羅造黃龍寺九層塔。

     慈藏請於主曰。

    若建塔。

    隣國降伏。

    九韓來貢。

    主信之。

    請工匠於百濟經營。

    鐵盤已上高四十二尺。

    已下一百八十三尺。

    〈按爲佛氏之說者曰。

    新羅之統一三韓。

    由於奉佛之勤。

    然則麗,濟奉佛。

    不下於新羅。

    羅末施舍。

    殆過於前代。

    而俱至亂亡。

    佛則一也。

    而何其福於此而禍於彼。

    靈於前而不靈於後耶。

    是其說之妄也。

    天厭麗,濟。

    而羅運方興。

    其奉佛之事。

    適與之會故。

    無知者委之佛力。

    豈不可咲乎。

    新羅此時。

    兵爭方始。

    政宜蓄穀貯財。

    以爲軍國之用。

    而殫竭於無用之地。

    冀其冥祐。

    噫國之不亡。

    幸矣。

    〉 夏四月。

    唐諸軍集玄菟,新城。

    分兵擊高句麗。

     帝自洛陽至定州。

    令皇太子監國。

    謂侍臣曰。

    遼東本中國之地。

    隋氏四出師而不得。

    朕今東征。

    欲爲中國。

    報子弟之讐。

    高麗雪君父之恥耳。

    且方隅大定。

    惟此未平故。

    及朕未老。

    用士大夫餘力。

    以取之。

    帝發定州。

    親佩弓矢。

    手結雨衣於鞍後。

    李世勣軍。

    發柳城。

    多張形勢。

    若出懷遠鎭者。

    而潛師北趣甬道。

    出高麗不意。

    夏四月戊戌朔。

    世勣自通定。

    濟遼水。

    至玄菟。

    高麗大駭。

    城邑皆閉門自守。

    壬寅。

    副揔管江夏王道宗。

    將兵數千至新城。

    折衝都尉曹三良。

    引十餘騎。

    直壓城門。

    城中驚擾。

    無敢出者。

    張儉將胡兵爲前鋒。

    進渡遼水。

    趍建安城。

    〈胡三省雲。

    唐建安城。

    在遼東西南三百裡。

    卽漢平郭縣。

    按今蓋州東北界。

    〉破麗兵。

    斬數千級。

     唐李世勣。

    拔蓋牟城。

     壬子。

    世勣,道宗。

    攻蓋牟。

    癸亥拔之。

    獲二萬口。

    糧十餘萬石。

    初蓋蘇文。

    遣加屍城〈今未詳〉七百人。

    戍蓋牟。

    及是被虜。

    請從軍自效。

    後帝見之謂曰。

    汝爲我戰。

    高麗必殺汝妻子。

    得一人之力。

    而滅一家。

    吾不忍也。

    皆廩賜遣之。

    以蓋牟城爲蓋州。

     五月。

    唐張亮。

    拔卑沙城。

     亮帥舟師。

    自東萊渡海。

    襲卑沙。

    〈卽卑奢城。

    〉其城四面懸絶。

    惟西門可上。

    將軍程名振。

    引兵夜至。

    副揔管王大度先登。

    五月己巳。

    拔之。

    獲男女八千口。

    遣緫管丘孝忠等。

    耀兵於鴨綠水。

     帝渡遼水。

    拔遼東城。

     李世勣。

    進至遼東城下。

    庚午。

    帝至遼澤。

    泥淖二百餘裡。

    人馬不可通。

    閻立德。

    布土作橋。

    軍不留行。

    壬申。

    渡澤東。

    乙亥。

    高句麗王。

    發新城,國內步騎四萬。

    救遼東。

    江夏王道宗。

    將四千騎逆擊之。

    軍中皆以爲衆寡懸絶。

    不若深溝高壘。

    以待車駕之至。

    道宗曰賊恃衆。

    有輕我心。

    遠來疲頓。

    擊之必敗。

    當淸路以待乘輿。

    乃更以賊遺君父乎。

    果毅都尉馬文擧。

    策馬趍敵。

    所向皆靡。

    旣合戰。

    行軍揔管張君乂。

    退走。

    唐兵不利。

    道宗登高而望見。

    麗軍陣亂。

    與驍騎數十衝之。

    世勣引兵助之。

    麗兵大敗。

    死者千餘人。

    丁醜。

    帝渡遼水。

    撤橋以堅士卒之心。

    軍於馬首山。

    勞諸將。

    斬張君乂。

    帝自將數百騎。

    至遼東城下。

    見士卒負土塡塹。

    帝分其尤重者。

    於馬上持之。

    從官皆負土。

    緻城下。

    時世勣攻城。

    晝夜不息。

    旬有二日。

    帝引精兵會之。

    圍城數百重。

    皷譟聲震天地。

    城內有朱蒙祠。

    祠有鎖甲,銛矛。

    麗人稱前燕世。

    天所降。

    方圍急。

    守將餙美人爲神巫。

    言朱蒙悅。

    城必完。

    軍心恃以爲安。

    世勣列砲車飛大石。

    過三百步。

    所當輒潰。

    麗人積木爲樓。

    結絙網不能拒。

    以衝車撞陴屋碎之。

    時百濟上金髹鎧。

    又以玄金爲文鎧。

    士被以從。

    甲光炫日。

    甲申。

    南風急。

    帝遣銳卒。

    登衝車之末。

    爇其西南樓。

    火延燒城中。

    引麾將士登城。

    麗軍力戰。

    死者萬餘人。

    唐兵遂入城。

    得勝兵萬餘人。

    男女四萬口。

    以其城爲遼州。

     百濟襲新羅。

    取七城。

     時新羅發兵三萬。

    助唐伐高勾麗。

    拔水口城。

    百濟乘虛。

    襲取其國西七城。

    新羅遣將軍金庾信。

    侵百濟。

     帝進攻白巖城。

    城主孫代音降。

     乙未。

    帝進軍白巖城。

    丙申。

    烏骨城〈今瀋陽之寧海縣卽其地。

    〉主遣兵萬餘。

    爲白巖聲援。

    唐將契苾何力。

    以八百騎擊斬千餘級。

    李世勣。

    攻城西南。

    帝臨其西北。

    城主孫代音。

    潛遣腹心請降。

    臨城投刀鉞爲信。

    且曰奴願降。

    城中有不從者。

    帝以幟與其使曰。

    必降者。

    宜建之城上。

    代音建幟。

    城中人。

    以爲唐兵已登城。

    皆從之。

    帝之克遼東也。

    白巖城請降。

    旣而中悔。

    帝怒其反覆。

    令軍中曰得城。

    悉以人物賞戰士。

    世勣見帝將受其降。

    請曰士卒所以爭冐矢石。

    不顧其死者。

    貪虜獲耳。

    今城垂拔。

    奈何更受其降。

    孤戰士之心。

    帝下馬謝曰。

    將軍言是也。

    然縱兵殺人。

    而虜其妻孥。

    朕所不忍。

    將軍麾下有功者。

    朕以庫物賞之。

    庶因將軍。

    贖此一城。

    世勣乃退。

    得城中男女萬餘口。

    臨水設幄。

    受其降。

    仍賜之食。

    八十以上。

    賜帛有差。

    他城兵在白巖者。

    悉慰諭給糧仗。

    任其所之。

    先是。

    遼東長史。

    爲部下所殺。

    其省事〈官名。

    吏職也。

    自後魏以來有之。

    〉奉妻子奔白巖。

    帝憐其有義。

    賜帛五疋。

    爲長史。

    造靈轝。

    歸之平壤。

    以白巖城爲巖州。

    以孫代音爲刺史。

     帝進攻安市城。

    大破其救兵於城下。

    麗將高延壽,高惠眞。

    降。

     帝至安市城攻之。

    丁巳。

    高句麗北部耨薩高延壽。

    南部耨薩高惠眞。

    帥高句麗,靺鞨兵十五萬。

    救安市。

    帝謂侍臣曰。

    今爲延壽策有三。

    引兵直前。

    連安市城爲壘。

    據高山之險。

    食城中之粟。

    縱靺鞨。

    略吾牛馬。

    攻之不可猝下。

    欲歸則泥淖爲阻。

    坐困吾軍上策也。

    拔城中之衆。

    與之宵遁中策也。

    不度智能。

    來與吾戰。

    下策也。

    卿曹觀之。

    必出下策。

    成擒在吾目中矣。

    時高麗有對盧高正義者。

    年老習事。

    謂延壽曰。

    秦王內芟羣?。

    外服夷狄。

    獨立爲帝。

    此命世之才。

    今擧海內之衆而來。

    不可敵也。

    爲吾計。

    莫若頓兵不戰。

    曠日持久。

    分遣奇兵。

    斷其運道。

    糧食旣盡。

    求戰不得。

    欲歸無路。

    乃可勝也。

    延壽不從。

    引軍直進去安市城四十裡。

    帝恐其低徊不至。

    命左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

    將突厥千騎以誘之。

    兵始交而僞走。

    延壽曰易與耳。

    競進乘之。

    至城東南八裡。

    依山而陣。

    帝乃與長孫無忌等。

    從數百騎。

    乘高望之。

    觀其山川形勢。

    可以伏兵及出入之所。

    高勾麗與靺鞨。

    合兵爲陣。

    方四十裡。

    帝望之有懼色。

    江夏王道宗曰。

    高麗傾國以拒王師。

    平壤之守必弱。

    願假臣精卒五千。

    覆其根本。

    則數十萬衆。

    可不戰而降。

    帝不應。

    遣使紿延壽曰。

    我以爾國強臣弑主。

    故來問罪。

    至於交戰。

    非吾本心。

    入爾境。

    蒭束不給。

    故取爾數城。

    俟爾國修臣禮。

    則所失必復矣。

    延壽信之。

    不復設備。

    帝夜召文武計事。

    命世勣。

    將步騎萬五千。

    陣於西嶺。

    長孫無忌。

    將精兵萬一千。

    爲奇兵。

    自山北出於峽口。

    以衝其後。

    帝自將步騎四千。

    挾皷角偃旗幟。

    登北山上。

    勑諸軍聞皷角。

    齊出奮擊。

    因命有司。

    張受降幕於朝堂之側。

    是夜。

    流星墜延壽營。

    戊午。

    延壽等。

    見世勣軍少。

    勒兵欲戰。

    帝望見無忌軍塵起。

    命作皷角擧旗幟。

    諸軍皷譟幷進。

    延壽等。

    分兵禦之。

    六軍爲麗兵所乘。

    殆將不振。

    候者又告。

    英公之麾黑旗被圍。

    帝大恐。

    會有雷電。

    龍門人薛仁貴。

    應募在軍中。

    著奇服。

    大呼陷陣。

    所向無敵。

    麗兵披靡。

    大軍乘之。

    麗軍大潰。

    死者二萬餘人。

    延壽等。

    將餘衆依山自固。

    帝命諸軍圍之。

    無忌悉撤橋梁。

    斷其歸路。

    己未。

    延壽,惠眞。

    帥其衆三萬六千八百人。

    請降。

    入軍門拜伏請命。

    帝語之曰。

    東夷少年。

    跳梁海曲。

    至於摧堅決勝。

    故當不及老人。

    自今復敢與天子戰乎。

    遂簡耨薩以下官長五百人。

    授戎秩遷內地。

    餘皆縱之。

    收靺鞨三千三百人悉坑之。

    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明光鎧萬領。

    他器械稱是。

    高句麗擧國大駭。

    後黃城,銀城。

    皆自拔遁去。

    數百裡無復人煙。

    帝驛書報太子曰。

    朕爲將如此何如。

    更名所幸山曰駐鞸山。

    〈按。

    海外小醜。

    初不關於中國之存亡。

    而親勞玉趾。

    萬裡征戰。

    已非帝王之遠畧。

    一戰才捷。

    便有驕心。

    向子誇矜。

    此豈貽謀之道哉。

    〉命許敬宗。

    爲文勒石。

    以記其跡。

    以延壽爲鴻臚卿。

    惠眞爲司農卿。

    ○初。

    新羅人薛罽頭。

    甞與親友言志曰。

    國家用人。

    惟論骨品。

    苟非其族。

    雖有鴻才傑功。

    不能自振。

    我願西遊中國。

    奮不世之畧。

    立非常之功。

    簪紳釰佩。

    出入天子之側。

    足矣。

    隨海船入唐。

    及是役。

    自薦爲左武衛果毅。

    深入疾闘而死。

    功一等。

    帝問知爲新羅人。

    泫然曰吾人。

    尙畏死。

    顧望不前。

    而外國人。

    爲吾死事。

    何以報其功乎。

    問從者。

    聞其平生之願。

    脫禦衣覆之。

    贈大將軍。

    以禮葬之。

    〈按。

    後世用人之法。

    雖有學校以以養士。

    科擧以取人。

    而間有豪傑不覊之士。

    非此二者所能牢籠。

    都在君相。

    用之於法度之外然後。

    可以盡其才。

    而野無遺賢矣。

    苟爲不然。

    使之落拓不遇。

    而爲隣國之用。

    則所謂楚雖有材。

    晉人用之者也。

    是以王猛柄用於苻堅。

    韓延徽任事於契丹。

    張元主謀於曩霄。

    未甞不爲中國之所恨。

    而究其所由。

    則當時君相。

    不能盡其任用之術而然也。

    新羅雖有花郞選士之法。

    而已非先王之令典。

    且其用人專論骨品。

    非世族宗姓則雖有才不能顯用。

    此薛罽頭之所以爲唐用也。

    當此之時。

    三國分爭。

    人才正急。

    雖搜訪於山藪之中。

    拔擢於行伍之間。

    猶懼其不能盡一國之才。

    而徒然以門地用人。

    雖有豪傑之士。

    將何以展其才智乎。

    治國者。

    當以爲戒也。

    〉 秋七月。

    唐張亮。

    破高句麗兵於建安城下。

     亮軍過建安城下。

    壁壘未固。

    麗兵奄至。

    軍中駭擾。

    亮素怯。

    踞胡床直視不言。

    將士見之。

    更以爲勇。

    力戰破之。

     八月。

    蓋蘇文使靺鞨。

    請救於薛延陁。

     帝之東征。

    薛延陁入貢。

    帝語其使曰。

    語爾可汗。

    今我東征高麗。

    汝能爲冦。

    宜亟來。

    眞珠可汗。

    遣使緻謝。

    請發兵助軍。

    帝不許。

    至是蓋蘇文。

    使靺鞨說眞珠。

    啗以厚利。

    眞珠畏唐不敢動。

    時蓋蘇文諜者高竹離。

    爲唐候騎所獲。

    反接詣軍門。

    帝召見解縛。

    問曰何瘦之甚。

    對曰竊道間行。

    不食數日矣。

    命賜之食。

    謂曰汝爲諜。

    宜速返命。

    爲我寄語蓋蘇文。

    欲知軍中消息。

    可遣人徑詣吾所。

    何必間行辛苦也。

    竹離徒跣。

    帝賜屩遣之。

    帝在遼外置營。

    但明斥候。

    不爲塹壘。

    雖逼其城。

    麗人終不敢出爲冦鈔。

     帝攻安市城不下。

    九月。

    下詔班師。

    賜城主縑百匹。

     帝之克白巖也。

    謂李世勣曰。

    吾聞安市城。

    險而兵精。

    其城主材勇。

    蓋蘇文之亂。

    城守不服。

    蓋蘇文擊之不能下。

    因以與之。

    建安。

    兵弱而糧少。

    若出其不意。

    攻之必克。

    公可先擊建安。

    建安下則安市在吾腹中。

    此兵法所謂。

    城有所不攻者也。

    對曰建安在南。

    安市在北。

    吾軍糧皆在遼東。

    今踰安市。

    而攻建安。

    若麗人斷吾糧道。

    將若之何。

    不如先攻安市。

    安市下則皷行而取建安耳。

    帝從之。

    世勣遂攻安市。

    安市人望見帝旗。

    蓋輒乘城皷譟。

    帝怒。

    世勣請克城之日。

    男子皆坑之。

    安市人聞之益堅守。

    攻久不下。

    延壽,惠眞。

    請於帝曰。

    奴旣委身大國。

    不敢不獻其誠。

    欲天子早成大功。

    奴得與妻子相見。

    安市人顧惜其家人。

    自爲戰。

    未易猝拔。

    今奴以高句麗十餘萬衆。

    望旗沮潰。

    國人膽破。

    烏骨城耨薩。

    老耄不能堅守。

    移兵臨之。

    朝至夕克。

    其餘當道小城。

    必望風奔潰。

    然後收其資糧。

    皷行而前。

    平壤必不守矣。

    羣臣亦言。

    張亮兵在沙城。

    召之信宿可至。

    乘高句麗洶懼。

    幷力拔烏骨城。

    渡鴨綠水。

    直取平壤。

    在此擧矣。

    帝將從之。

    獨無忌以爲。

    天子親征。

    異於諸將。

    不可乘危徼幸。

    今建安新城之虜。

    衆猶十萬。

    若向烏骨。

    皆躡吾後。

    不如先破安市。

    取建安然後。

    長驅而進。

    此萬全之策也。

    帝乃止。

    諸將急攻安市。

    帝聞城中鷄彘聲。

    謂世勣曰。

    圍城積久。

    城中煙火日微。

    今鷄彘甚喧。

    此必饗士。

    欲夜出襲我。

    宜嚴兵備之。

    是夜。

    麗兵數百人。

    縋城而下。

    帝聞之。

    自至城下。

    召兵急擊之。

    麗軍死者數十人。

    餘軍退走。

    道宗督衆。

    築土山於城東南隅。

    侵逼其城。

    城中亦增高其城。

    以拒之。

    士卒分番交戰。

    日六七合。

    衝車礟石。

    壞其樓堞。

    城中隨立木柵。

    以補其缺。

    道宗傷足。

    築山晝夜不息。

    凡六旬。

    用功五十萬。

    山頂去城數丈。

    下臨城中。

    道宗使果毅傅伏愛。

    將兵屯山頂。

    以備敵。

    山頹壓城。

    城崩。

    會伏愛私離所部。

    麗軍數百人。

    從城缺出戰。

    遂奪據土山。

    塹而守之。

    帝怒斬伏愛以徇。

    命諸將攻之。

    三日不能克。

    道宗徒跣。

    詣旗下請罪。

    帝曰汝罪當死。

    但朕以漢武殺王恢。

    不如秦穆用孟明。

    且有破蓋牟,遼東之功。

    故特赦汝耳。

    帝以遼左早寒。

    草枯水凍。

    士馬難久留。

    且糧食將盡。

    勑班師。

    先拔遼蓋二州戶口渡遼。

    乃耀兵於安市城下而旋。

    城中皆屛迹不出。

    城主登城拜辭。

    帝嘉其固守。

    賜縑百疋。

    以勵事君。

    命世勣,道宗。

    將步騎四萬爲殿。

    乙酉。

    至遼東。

    丙戌。

    渡遼水。

    遼澤泥潦。

    車馬不通。

    命無忌將萬人。

    剪草塡道。

    水深處以車爲梁。

    帝自繫薪於馬鞘。

    以助役。

    冬十月丙申朔。

    帝至蒲溝駐馬。

    督塡道。

    諸軍渡渤錯水。

    暴風雪。

    士卒沾濕多死者。

    勑燃火於道以待之。

    凡征高麗。

    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夾谷,銀山,後黃十城。

    徙遼,蓋,巖三州戶口。

    入中國者七萬人。

    高延壽自降後。

    常憤歎。

    尋以憂死。

    惠眞竟至長安。

    新安,建安,駐驆三大戰。

    麗軍及唐兵馬死者甚衆。

    帝以不能成功。

    深悔之。

    歎曰魏徵若在。

    不使我有是行也。

    金氏曰唐太宗。

    聖明不世出之君。

    除難比於湯武。

    緻理幾於成康。

    至於用兵之際。

    出奇無窮。

    所向無敵。

    而東征之役。

    敗於安市。

    則其城主。

    可謂豪傑非常者矣。

    史失姓名。

    與楊子所雲。

    齊魯大臣。

    史失其名無異。

    甚可惜也。

    ○時唐軍。

    所虜高麗民萬四千口。

    先集幽州。

    將以賞將士。

    帝愍其父子,夫婦離散。

    命有司平其直。

    悉以錢布贖爲民。

    讙呼之聲。

    三日不息。

    帝還京師。

    謂李靖曰。

    吾以天下之衆。

    困於小夷。

    何也。

    靖曰此道宗所解。

    帝顧問。

    道宗具陳在駐驆時。

    乘虛取平壤之言。

    帝悵然曰。

    當時匆匆。

    吾不省也。

     丙午〈新羅善德女主十五年。

    高句麗王臧五年。

    百濟王義慈六年。

    〉夏五月。

    高句麗遣使如唐謝罪。

    唐詔絶其貢。

     高句麗王及蓋金。

    遣使謝罪。

    幷獻二女。

    初帝將還。

    以弓服賜金。

    金受而不謝。

    而又益驕恣。

    雖遣使奉表。

    其言卛皆詭誕。

    又待唐使倨慢。

    常窺伺邊隙。

    屢勑令勿攻新羅。

    而侵淩不已。

    至是。

    詔勿受其貢。

    更議討之。

    且曰色者。

    人所重。

    然悶其去親戚。

    以傷乃心。

    朕不取也。

    並還其女。

     高句麗東明王母塑像。

    泣血三日。

    ○高句麗長城。

    成。

     丁未〈新羅善德女主十六年。

    眞德女主元年。

    高句麗王臧六年。

    百濟王義慈七年。

    〉春正月。

    新羅上大等毗曇等。

    起兵據明活城。

     毗曇及廉宗等。

    謂女主不能治國。

    擧兵欲廢之。

    據明活城。

    官軍屯月城。

    守十日不解。

    夜有大星。

    落於月城。

    毗曇謂士卒曰。

    吾聞落星之下。

    必有流血。

    此殆女主敗績之兆也。

    士卒呼吼。

    聲震天地。

    主聞之憂懼。

    金庾信曰。

    吉?無常。

    惟人所召。

    故紂以赤雀亡。

    魯以獲麟衰。

    高宗以雉雊興。

    鄭公以龍闘昌。

    故知德勝於妖。

    則變異不足畏也。

    王請勿憂。

    乃造木人。

    抱火載於風鳶而颺之。

    若上天然。

    翌日。

    使人傳言於路曰。

    昨夜落星還上。

    使賊軍疑焉。

     新羅作瞻星?。

     鍊石築之。

    上方下圓。

    而通其中。

    人由中而上。

    高十九尺。

    以候天文察氛祲。

    〈在今慶州府東南三裡。

    〉 新羅女主德曼卒。

    國人更立其從妹勝曼。

     主平日預言死期。

    至是果薨。

    世稱主知幾三事。

    謂見畫花知無香。

    聞蛙知有兵。

    預言死期也。

    主甞言我死。

    當葬於叨利天中。

    群臣不知。

    主曰狼山南也。

    及薨。

    謚曰善德。

    從遺命葬之。

    〈在今慶州府東九裡鎭山巓。

    〉國人。

    立眞平王母弟國飯葛文王之女勝曼。

    是爲眞德女主。

    母樸氏月明夫人。

    〈一雲阿尼〉姿質豊麗。

    身長七尺。

    垂手過膝。

    〈按眞平薨而無子。

    此時王室至親。

    有金春秋父子。

    宗戚大臣。

    有閼川輩。

    勳望幷著。

    爲國人之所信服。

    則新羅群臣。

    當於此。

    擇賢立之。

    而顧乃探先君之邪志。

    立其愛女。

    於是。

    而反陰陽之理。

    易男女之義。

    其悖道亂常。

    莫過於此矣。

    是以人心不服。

    毗曇等乘之而作亂。

    不足恠矣。

    當時事情。

    史不可詳。

    豈非有大臣之貪權者。

    爲擅弄之計而然歟。

    不然抑夷俗之雜亂而然歟。

    若謂名位旣定。

    廢立難行。

    則善德薨逝之際。

    當立宗室之賢者。

    而踵謬襲非。

    又立眞德。

    牝鷄司晨。

    有若經常之道。

    金庾信輩。

    號稱一代人物。

    而俛首帖耳。

    服事女主。

    而不以爲愧。

    何哉。

    金氏時習。

    有善德王陵詩一篇。

    亦可以補史論之缺矣。

    其詩曰。

    君不見呂氏憑陵漢室時。

    漢室岌岌嗟將危。

    又不見武氏鴟張唐帝家。

    唐家功業終紛挐。

    由來哲婦必傾城。

    婦有長舌厲非經。

    新羅女主名善德。

    治則無聞崇恠慝。

    一生好事無與比。

    大喜浮屠神異事。

    死猶不悛瘞兜率。

    狼山之南神所室。

    馴緻新羅自滅亡。

    隻緣佞佛爲濫觴。

    而今原野有培塿。

    荊棘叢中狐兔走。

    百年好事但留名。

    遺臭遺芳人所評。

    但得功業一生足。

    衣薪棄野亦不惡。

    〉 新羅金庾信。

    擊毗曇。

    殺之。

     時毗曇叛。

    而善德薨。

    內外洶懼。

    官軍相拒不能克。

    庾信乃刑白馬。

    祭於落星之地。

    呪曰天道陽剛而陰柔。

    人道君尊而臣卑。

    苟或易之。

    卽爲大亂。

    今毗曇等。

    以臣而謀君。

    自下而犯上。

    此謂亂臣賊子。

    人神所同嫉。

    天地所不容。

    今天若無意於此。

    而反見星恠。

    此臣所不喩者也。

    惟天之威。

    從人之欲。

    善善惡惡。

    無作神羞。

    於是。

    督諸將卒奮擊之。

    毗曇等敗走伏誅。

    坐死者三十人。

     二月。

    新羅以閼川。

    爲上大等。

     時新羅大臣。

    有閼川,林宗,述宗,武林,廉長,庾信。

    號六公。

    當國秉政。

    甞會于南山亐知巖。

    議國事。

    閼川膂力絶人。

    有虎走入座間。

    諸人驚起。

    閼川略不動。

    執虎尾撲地殺之。

    人皆壯之。

    然其威勇智略。

    鹹推庾信。

     新羅以大阿飡守勝。

    爲牛頭州軍主。

    ○唐遣使新羅。

    贈善德女主爲光祿大夫。

    冊嗣女主爲柱國樂浪郡王。

    ○三月。

    唐牛進達,李世勣,侵高句麗。

     帝將復出師。

    朝議以爲高句麗依山爲城。

    不可猝發。

    前大駕親征。

    國人不得耕種。

    繼以旱災。

    民太半乏食。

    若數遣偏師。

    疊擾其疆埸。

    使彼疲於奔命。

    釋耒入堡。

    數年之間。

    千裡蕭條。

    則人心自離。

    鴨綠之北。

    可不戰而取矣。

    帝從之。

    以牛進達。

    爲靑丘道行軍大揔管。

    李海岸副之。

    發兵萬餘人。

    乘樓船。

    自萊州泛海而入。

    又以李世勣。

    爲遼東道行軍大揔管。

    孫貳郞副之。

    將兵三千人。

    因營州府兵。

    自新城道入。

    兩軍皆選習水善戰者配之。

    自是。

    高句麗疲於奔命。

    終至於亡。

     夏五月。

    李世勣。

    破高句麗南蘇城而還。

     世勣軍旣渡遼。

    歷南蘇等數城。

    高句麗多背城拒戰。

    世勣擊破之。

    焚其羅郭而還。

     秋七月。

    新羅遣使。

    入謝于唐。

    ○牛進達等拔高句麗石城。

     進達等。

    入麗境。

    凡百餘戰無不捷。

    攻石城〈盛京志。

    今鳳凰城山上。

    有古城。

    是也。

    〉拔之。

    進至積利城下。

    麗兵萬餘出戰。

    李海岸擊破之。

    斬首二千級。

    時帝復勑宋州刺史王波利等。

    發江南宣,潤,常,蘇,湖,杭,越,台,婺,栝,睦,洪十二州工人。

    造大船數百。

    欲以征高句麗。

     新羅改元太和。

    ○八月。

    彗星見南方。

    衆星北流。

    ○冬十月。

    百濟侵新羅。

    金庾信擊敗之。

     百濟將軍義眞。

    帥步騎三千。

    進屯新羅茂山城下。

    分兵攻甘勿桐岑二城。

    〈今幷未詳。

    〉新羅遣金庾信。

    以步騎一萬拒之。

    濟兵銳甚。

    庾信苦戰力竭。

    謂麾下丕寧子曰。

    今日事急。

    非子誰能奮勵出奇。

    以激衆心乎。

    因與飮酒。

    以示慇懃。

    丕寧子再拜曰。

    今於稠廣中獨屬我。

    可謂知己。

    當以死報。

    出謂其奴合節曰。

    吾今日上爲國家。

    下爲知己死。

    吾子擧眞。

    雖幼有壯志。

    必欲與之俱死。

    若父子倂命。

    家人疇依。

    汝與擧眞。

    好收吾骨。

    歸慰母心。

    卽鞭馬橫槊突陣。

    略殺數人而死。

    擧眞欲赴同死。

    合節止之曰。

    大人有遺命。

    負父命棄母慈。

    可謂孝乎。

    擧眞曰。

    見父之死。

    偸生苟存。

    豈謂孝乎。

    以釰擊合節臂。

    奔入戰死。

    合節曰私天崩矣。

    不死何爲。

    亦交鋒而死。

    三軍感激爭進。

    所向摧陷。

    斬三千級。

    義眞匹馬而遁。

    庾信撫三屍哭甚慟。

    王聞之。

    以禮葬之。

    恩賞甚渥。

     十二月。

    高句麗王。

    遣子莫離支任武。

    謝罪于唐。

     戊申〈新羅眞德女主二年。

    高句麗王臧七年。

    百濟王義慈八年。

    〉春正月。

    新羅,高句麗,遣使。

    入貢于唐。

    ○唐遣薛萬徹。

    伐高句麗。

     帝詔薛萬徹。

    爲靑丘道行軍大揔管。

    裴行方副之。

    將兵三萬人及樓船戰艦。

    自萊州泛海。

    擊高句麗。

     夏四月。

    百濟侵新羅。

    金庾信擊敗之。

     百濟將軍義眞。

    侵新羅西鄙。

    取腰車等十餘城。

    夏四月。

    進軍玉門谷。

    新羅命金庾信禦之。

    庾信分軍三道。

    夾擊敗之。

    追殺幾盡。

     唐烏胡鎭將古神感。

    擊高句麗敗之。

     神感將兵浮海來。

    遇麗步騎五千。

    戰於易山破之。

    其夜麗人萬餘。

    襲神感船。

    神感設伏又破之而還。

    帝以高句麗困弊。

    議以明年發三十萬衆。

    一擧滅之。

    隋末釰南。

    獨不預遼東之役。

    百姓富庶。

    遣使釰南。

    伐木造舟艦。

    大者或長百尺。

    廣半之。

    蜀人苦役。

    釰外騷然。

    詔萊州刺史李道裕。

    轉糧及器械於烏胡島。

    〈一作嗚呼。

    〉 秋九月。

    高句麗群獐群狼。

    渡河西行。

    三日不絶。

    ○唐薛萬徹。

    破高句麗泊汋城而還。

     萬徹等。

    渡海入鴨綠。

    至泊汋城南四十裡止營。

    城主所夫孫。

    帥步騎萬餘拒之。

    萬徹遣裴行方。

    領步卒及諸軍乘之。

    麗兵潰。

    行方等進圍之。

    泊汋城因山設險。

    阻鴨綠水爲固。

    攻之不拔。

    麗將高文。

    帥烏骨,安市諸城兵三萬餘人來援。

    分置兩陣。

    萬徹分軍擊之。

    麗軍潰。

    萬徹尋還。

     冬。

    新羅遣使。

    入朝于唐。

     羅使邯秩許如唐。

    帝勑禦史問。

    新羅臣事大國。

    何以別稱年號。

    秩許對曰。

    天朝不曾頒正朔。

    自先祖法興王。

    私有記年。

    若大朝有命。

    小國又何敢焉。

    帝然之。

     新羅金庾信。

    伐百濟。

    拔二十一城。

     初押梁州都督金庾信。

    欲鍊兵訓士。

    以報大耶之役。

    屯梁州數月。

    飮酒作樂。

    若無意軍旅者。

    州人以爲庸將。

    譏謗曰衆人安居日久。

    有餘力可以一戰。

    而將軍慵惰。

    如之何。

    庾信知民可用。

    告主曰請伐百濟。

    以報大耶之役。

    主曰以小觸大。

    危將奈何。

    對曰兵之勝負。

    不在大小。

    顧人心如何耳。

    今吾衆一心。

    可同死生。

    百濟不足畏也。

    主許之。

    及義眞來侵。

    庾信簡鍊州兵赴之。

    至大耶城外。

    百濟逆拒。

    庾信佯北至玉門谷。

    百濟輕之。

    大軍來追。

    伏發分三道。

    掩擊大破之。

    獲其裨將八人。

    斬殺千餘人。

    使告百濟曰。

    我軍主品釋及妻金氏之骨。

    埋於爾國獄中。

    今爾裨將八人。

    爲我所擒。

    送死易生何如。

    百濟佐平仲常。

    〈一作忠常。

    〉言於王。

    乃以品釋夫妻之屍。

    櫝還之。

    庾信許八人還。

    遂乘勝入濟境。

    攻拔嶽城〈今未詳〉等十二城。

    斬首二萬級。

    生獲九千人。

    又屠進禮〈今錦山郡〉等九城。

    斬首九千級。

    虜六百人。

    主大喜。

    進庾信秩伊飡。

    爲上州行軍大揔管。

     新羅遣金春秋。

    入朝于唐。

     春秋與其子文王。

    奉使入唐。

    帝遣光祿卿柳亨郊勞之。

    旣至。

    見春秋儀表英偉。

    厚待之。

    春秋請詣國學。

    觀釋奠及講論。

    帝許之。

    仍賜禦製溫湯及晉祠二碑文。

    幷新撰晉書。

    又召燕見。

    賜以金帛特厚。

    問曰卿有所懷乎。

    春秋奏曰。

    弊國僻在海隅。

    服事天朝積有歲年。

    而百濟強猾。

    屢肆侵淩。

    往年。

    大擧深入。

    攻陷數十城。

    以塞朝覲之路。

    陛下不借天威。

    剪除兇逆。

    則弊邑梯航述職。

    無復望矣。

    帝深然之。

    又問聞爾國有金庾信者。

    其爲人何如。

    對曰庾信雖少有材智。

    若不藉天威。

    豈能除隣患。

    帝曰誠君子之國也。

    乃勑將軍蘇定方。

    帥師二十萬征百濟。

    帝又曰。

    朕伐高麗非有他故。

    憐爾攝乎兩國。

    每被侵淩。

    山川土地。

    非我所貪。

    玉帛子女。

    是我所有。

    我平定兩國。

    平壤已南百濟土地。

    幷乞爾新羅。

    永爲安逸。

    春秋謝恩。

    春秋請改章服從華制。

    於是。

    內出珍服賜之。

    詔授春秋特進。

    文王左武衛將軍。

    春秋將還。

    詔令三品以上餞之。

    優禮甚備。

    古未有也。

    春秋奏曰。

    臣有七子。

    願留文王。

    以備宿衛。

    許之。

    春秋還至海上。

    遇高句麗邏兵。

    從者溫君解。

    高冠大衣坐於船上。

    邏兵以爲春秋殺之。

    春秋乘小船得免。

    王嘉君解。

    贈大阿飡。

    優賞其子。

     是歲。

    唐以契丹酋窟哥。

    爲松漠都督。

    置東夷校尉於營州。

     隋開皇末。

    契丹部落漸衆。

    遂北逐水草。

    當遼西正北二百裡。

    依回訖臨水而居。

    東西亘五百裡。

    南北三百裡。

    亦鮮卑故地。

    分爲十部。

    多者三千。

    少者千餘。

    隨水草畜牧。

    至是。

    其酋窟哥。

    卛衆內附。

    以契丹部爲松漠都督府。

    拜窟哥。

    爲持節十州諸軍事。

    松漠都督。

    於營州兼置東夷都護。

    以統松漠饒樂之地。

    〈通考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