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多歷年歲。

    怨曠不申。

    今二國通和。

    義無阻異。

    此有高勾麗人等。

    已令追括。

    尋卽遣送。

    彼有此國人者。

    王可放還。

    務盡綏育之方。

    共弘仁恕之道。

    於是悉搜隋人未還者萬餘口以送。

    帝大喜。

     癸未〈新羅眞平王四十五年。

    高勾麗榮留王六年。

    百濟武王二十四年。

    〉秋七月。

    百濟侵新羅勒弩縣。

    〈今未詳。

    〉○冬十月。

    新羅遣使朝唐。

     甲申〈新羅眞平王四十六年。

    高勾麗榮留王七年。

    百濟武王二十五年。

    〉春正月。

    新羅置侍衛府,賞賜署,大道署。

    ○百濟遣使入朝于唐。

    唐遣使冊百濟王。

     帝嘉其誠欵。

    遣使冊爲帶方郡公百濟王。

     二月。

    高勾麗遣使入朝于唐。

    請頒曆。

    唐冊高勾麗王。

     麗遣使如唐。

    請頒曆。

    帝遣刑部尙書沈叔安。

    冊王爲上柱國遼東郡公高勾麗王。

    時麗人尊奉五鬥米敎。

    帝命道士。

    以天尊像及道法往。

    爲之講老子。

    王及國人聽之。

    自是始崇道敎。

    踰於釋典。

     三月。

    唐遣使冊新羅王。

     冊爲柱國樂浪郡公新羅王。

     冬十月。

    百濟攻新羅速含等六城。

    陷之。

    守將訥摧死之。

     百濟大擧兵。

    分攻速含。

    〈今鹹陽。

    〉櫻岑,岐岑,烽岑,旗懸,穴檀等城。

    〈今幷未詳。

    〉王命上州,下州,貴幢,法幢,誓幢五軍。

    往捄之。

    至見百濟兵盛。

    逗遛不進。

    諸將議曰。

    王以五軍。

    委諸吾輩。

    國之存亡。

    在此一擧。

    兵法曰見可而進。

    知難而退。

    強敵在前。

    輕進失利。

    悔不可追。

    然而受命出師。

    不可徒還。

    遂築奴珍等六城〈今未詳。

    〉而歸。

    於是百濟。

    攻陷速含,岐岑,穴檀三城。

    訥摧獨以烽岑,櫻岑,旗懸三城固守。

    聞五軍不救而還。

    慷慨謂士卒曰。

    陽春和氣。

    草木皆華。

    至於歲寒。

    獨松栢後凋。

    今孤城無援。

    日益阽危。

    此誠志士盡節揚名之秋。

    若等將若之何。

    士卒曰不敢惜死。

    人皆殊死戰。

    訥摧遂力戰死之。

    初訥摧有一奴。

    強力善射。

    或謂曰小人而有異才。

    鮮不爲害。

    宜遠之。

    訥摧不聽。

    是戰也。

    奴常在訥摧左右。

    盡力捍禦。

    遂與同死。

    王贈訥摧職級飡。

    ○是時。

    三國交侵。

    疆埸多事。

    百姓困於防戍。

    老弱亦多從征。

    新羅栗裡。

    民家薛氏女有艶色。

    父當防。

    年老衰病。

    薛自以婦人。

    不得代行。

    徒自愁憫。

    沙梁部少年嘉實。

    遂詣薛曰。

    僕甞以志氣自許。

    願代嚴君之役。

    薛喜告於父。

    父緻謝。

    願以女爲配。

    嘉實退以請期。

    薛曰婚姻大倫。

    不可以苟成。

    妾旣心許。

    有死無貳。

    待君還戍。

    筮日成禮未晩也。

    乃破鏡中分爲信。

    嘉實以一馬屬薛曰。

    此天下良駿。

    後必有需。

    請善餌之。

    遂行。

    會國有故。

    不以交代。

    奄忽六年。

    父謂女曰三年爲期。

    期盡。

    可歸他族。

    薛曰彼代戍邊城。

    辛苦歲月。

    棄信食言。

    吾不忍爲。

    父欲強之。

    潛約裡人。

    婚期已定。

    薛密圖遁去。

    見嘉實所留馬。

    太息流涕。

    會嘉實代來。

    形容枯槁。

    衣服藍縷。

    女見之。

    不識爲嘉實也。

    以破鏡驗之。

    遂爲夫婦。

     乙酉〈新羅眞平王四十七年。

    高勾麗榮留王八年。

    百濟武王二十六年。

    〉冬十一月。

    新羅,百濟幷遣使。

    入朝于唐。

     新羅因訟高勾麗梗路。

    使不得朝。

    且數侵掠。

    三國之交訴上國。

    復始此。

     高句麗求佛,老法於唐。

     先是。

    帝謂侍臣曰。

    高麗稱臣於隋。

    終拒煬帝。

    此亦何臣之有。

    朕敬於萬物。

    不欲驕貴。

    但據土地。

    務其安人。

    何必令其稱臣。

    以自尊大。

    裴?,溫彥博進曰。

    遼東之地。

    周爲大師之國。

    漢家之玄菟郡耳。

    魏晉以前。

    近在提封之內。

    不可許以不臣。

    若以高麗抗禮。

    四夷必當輕漢。

    且華之與夷。

    猶太陽之與列星。

    理無降尊。

    乃止。

    〈唐史補。

    〉 丙戌〈新羅眞平王四十八年。

    高勾麗榮留王九年。

    百濟武王二十七年。

    〉秋七月。

    唐遣使。

    詔諭三國連和。

     時羅,濟幷遣使入唐。

    百濟獻明光鎧。

    因訟高勾麗梗路。

    不許入朝。

    帝遣散騎常侍朱子奢。

    持節諭三國連和。

    麗王上表謝罪。

    請與二國平。

    時三國朝唐。

    連歲不絶。

     八月。

    百濟侵新羅主在城。

    城主東所死之。

     丁亥〈新羅眞平王四十九年。

    高勾麗榮留王十年。

    百濟武王二十八年。

    〉春三月。

    新羅大風。

    土雨五日。

    ○秋七月。

    百濟侵新羅。

    新羅遣使入告于唐。

     濟王。

    命將軍沙乞。

    拔新羅西鄙二城。

    虜男女三百餘口。

    欲復新羅所侵地。

    大擧兵出屯熊津。

    羅王聞之。

    遣使告急於唐。

    百濟乃止。

    遣王侄福信。

    入唐朝貢。

    帝以羅,濟世讎數相侵伐。

    賜百濟王璽書曰。

    新羅王。

    朕之藩臣。

    王之隣國。

    每聞侵伐不息。

    阻兵安忍。

    殊乖所望。

    朕對王侄福信及麗,羅使人。

    且勑通和。

    鹹許輯睦。

    王必須忘彼前怨。

    識朕本懷。

    共篤隣情。

    卽停兵革。

    濟王因遣使奉表陳謝。

    而仇怨如故。

     戊子〈新羅眞平王五十年。

    高勾麗榮留王十一年。

    百濟武王二十九年。

    〉春二月。

    百濟攻新羅椵岑城。

    不克。

    ○夏。

    新羅大旱。

     移市畫龍祈雨。

     秋九月。

    高勾麗遣使入賀于唐。

    上封域圖。

     賀平突厥也。

     冬。

    新羅大饑。

     時。

    饑民賣子而食。

    大舍仇文之子釰君。

    爲沙梁宮舍人。

    諸舍人。

    盜分倉穀。

    釰君獨不受。

    諸舍人意其嫌少。

    欲加之。

    釰君笑曰。

    僕編名近郞徒。

    修行於風月之庭。

    苟非其義。

    雖千金。

    豈可動心。

    近郞。

    卽伊飡大日之子。

    爲花郞故雲爾。

    釰君退詣近郞。

    諸舍人恐言漏。

    欲殺釰君而召之。

    釰君知之欲往。

    近郞曰胡不白於有司。

    釰君曰畏我死而抵人罪。

    不忍也。

    曰盍逃乎。

    曰彼曲我直而逃。

    非丈夫也。

    遂往。

    諸舍人陽謝之。

    置毒於食。

    釰君食之遂死。

     己醜〈新羅眞平王五十一年。

    高勾麗榮留王十二年。

    百濟武王三十年。

    〉秋八月。

    新羅遣將。

    攻高勾麗狼臂城。

    拔之。

     王遣伊飡任末裡,蘓判大因。

    大將軍龍春〈一雲龍樹〉,白龍,舒玄等。

    卛兵攻高勾麗狼臂城。

    麗兵出城列陣。

    軍勢甚盛。

    羅軍望之懼。

    殊無闘心。

    時舒玄子庾信。

    爲中幢幢主。

    語其父曰。

    庾信平生。

    以忠孝自期。

    臨戰不可不勇。

    吾聞振領而裘正。

    提綱而網張。

    吾其爲綱領乎。

    乃跨馬突陣。

    三入三出。

    斬將提首而來。

    諸軍乘勝奮擊。

    斬殺五千餘級。

    生擒一千人。

    城中洶懼出降。

    舒玄。

    新羅名將武力之子。

    駕洛王金首露之十一世孫也。

    〈舒玄一名道衍。

    〉初舒玄見新羅葛文王立宗之子肅訖宗之女萬明。

    悅之。

    不媒而娶。

    後舒玄爲萬弩郡〈今鎭川〉太守。

    萬明逃與舒玄之任。

    有娠二十月。

    生庾信。

    幼時。

    母日加嚴訓。

    不妄交遊。

    一日偶宿女倡天官家。

    母曰我日望汝成長立功名。

    爲君親榮。

    今與屠沽小兒。

    遊戱淫房酒肆耶。

    號泣不已。

    庾信。

    卽於母前自誓。

    不復過其門。

    一日被酒還家。

    馬遵舊路。

    誤至倡家。

    倡且欣且怨。

    垂泣出迎。

    庾信旣醒。

    斬所乘馬而返。

    〈天官寺在今慶州五陵東。

    〉自是。

    愈益奮勵爲學。

    十五歲爲花郞。

    時人洽然服從。

    號龍華香徒。

    年十七。

    見麗,濟,靺鞨。

    侵軼國疆。

    慷慨有削平之志。

    獨入中嶽石窟。

    齋戒告天誓曰。

    敵國無道。

    侵擾我封埸。

    畧無寧歲。

    一介微臣。

    不量才力。

    志淸禍亂。

    惟天降鑑。

    假手于我。

    其志節如此。

    至是從軍立功。

    自是威名大振。

     庚寅〈新羅眞平王五十二年。

    高勾麗榮留王十三年。

    百濟武王三十一年。

    〉春二月。

    百濟重修泗泚宮。

    ○新羅宮庭地裂。

     辛卯〈新羅眞平王五十三年。

    高勾麗榮留王十四年。

    百濟武王三十二年。

    〉春正月。

    唐遣使高勾麗。

    瘞隋末戰士。

     唐念隋末戰士多死於遼,薩。

    遣廣州司馬長孫師。

    臨瘞隋戰士骸骨祭之。

    毀當時所立京觀。

     二月。

    高勾麗築長城。

     東北自扶餘城。

    東南至海。

    凡千餘裡。

    十六年而畢。

     夏五月。

    新羅伊飡漆宿。

    謀叛伏誅。

    夷其九族。

     漆宿旣誅。

    其黨伊飡石品。

    亡至百濟。

    思見妻子。

    晝伏夜行。

    還至叢山。

    換着樵夫弊衣。

    負樵至家。

    見捕就誅。

     秋七月。

    新羅獻美女于唐。

    唐不受。

     新羅獻美女二人。

    魏徵以爲不可受。

    時林邑亦獻鸚鵡。

    帝喜曰。

    彼鸚鵡猶言苦寒。

    思歸其國。

    況二女遠別親戚乎。

    付使還歸。

     新羅。

    流上舍人實兮于冷林。

     實兮性剛直。

    守正不阿。

    下舍人珍堤便佞。

    爲王所嬖。

    屢讒實兮於王曰。

    實兮無智慧多膽氣。

    急於喜怒。

    雖王言。

    非其意。

    則憤不能懲艾。

    恐將爲亂。

    盍黜之。

    待其屈伏而後用之。

    王然之。

    謫官冷林。

    或謂曰。

    君世以忠誠聞。

    今被讒遠?於竹嶺之外荒僻之地。

    何不直言自辨。

    實兮曰。

    屈原被黜。

    李斯被刑。

    佞臣惑主。

    忠士被斥。

    古亦然也。

    遂不言而往。

    作長歌以見志。

     壬辰〈新羅眞平王五十四年。

    善德女主元年。

    高勾麗榮留王十五年。

    百濟武王三十三年。

    〉春正月。

    新羅王伯凈薨。

    王女德曼立。

     王薨。

    謚眞平。

    葬於漢隻。

    〈今未詳○按輿地勝覽。

    鹹陽君子寺在智異山。

    俗傳眞平王。

    避位居此。

    生太子還國。

    捨家爲寺。

    史皆不見。

    〉王無子。

    以長女德曼。

    寬仁明敏。

    立爲王。

    上號聖祖皇姑。

    是爲善德女主。

    母金氏摩耶夫人。

    初唐帝賜牧丹花圖幷花子。

    眞平王以示德曼。

    德曼曰。

    必無香氣。

    主笑曰。

    何以知之。

    對曰此畫絶艶而畫無蜂蝶。

    是必無香。

    種其子。

    果如其言。

    其先識如此。

    金氏曰。

    古有女媧。

    非是天子。

    佐伏羲理九州耳。

    至若呂雉,武曌。

    臨朝稱制。

    史書不得公然稱王。

    但書高皇後呂氏。

    則天皇後武氏者。

    以天言之則陽剛而陰柔。

    以人言之則男尊而女卑。

    豈可許老嫗出閨房。

    斷國家之政乎。

    新羅扶起女子。

    處之王位。

    誠亂世之事。

    國之不亡幸矣。

     新羅以大臣乙祭。

    揔持國政。

    ○唐追贈新羅眞平王。

     贈左光祿大夫。

    賜物段二百。

     百濟立子義慈。

    爲太子。

     義慈。

    ?勇有膽決。

    幼有孝友之行。

    時號海東曾子。

     秋七月。

    百濟侵新羅不利。

    ○冬十月。

    新羅遣使賑窮民。

     癸巳〈新羅善德女主二年。

    高勾麗榮留王十六年。

    百濟武王三十四年。

    〉春正月。

    新羅大赦國內。

    復州郡一年租調。

    ○二月。

    新羅京都地震。

    ○秋八月。

    百濟攻新羅西谷城。

    拔之。

     甲午〈新羅善德女主三年。

    高勾麗榮留王十七年。

    百濟武王三十五年。

    〉春正月。

    新羅改元仁平。

    ○新羅芬皇寺成。

    ○二月。

    百濟王興寺成。

     寺臨水壯麗。

    創自法王時。

    至是告成。

    〈一名彌勒寺。

    〉王每乘舟入寺行香。

    又穿池於宮南。

    引水二十餘裡注之。

    四岸植以楊柳。

    池中築島嶼。

    擬方丈仙山。

     三月。

    新羅大雨雹。

     大如栗。

     乙未〈新羅善德女主四年。

    高勾麗榮留王十八年。

    百濟武王三十六年。

    〉唐冊新羅女主德曼。

    爲柱國樂浪郡公新羅王。

     權氏曰。

    天道陽剛而陰柔。

    人道男尊而女卑。

    男正位乎外。

    女正位乎內。

    此天地之常經也。

    人君無後。

    當求宗室之賢。

    以正儲副。

    此古今之通義也。

    眞平無子。

    欲立其女。

    群臣不能以大義。

    擇立宗室之賢。

    乃探先君之邪志。

    而立其女。

    其亂常甚矣。

    苟有明天子在上。

    當正其名。

    遣使責讓。

    擇立賢君可矣。

    若以遐方。

    難同中國。

    則置之可也。

    顧以太宗之英明。

    不能如此。

    乃遣使錫命。

    冊女子爲郡公國王。

    夫公與王。

    皆主國君民之稱。

    濫加陰柔之身。

    是則尊卑之辨。

    綱常之重。

    太宗自毀。

    而盡棄之矣。

    未幾。

    遂緻武氏僭竊之禍。

    實自太宗此擧而啓之矣。

     新羅靈妙寺成。

     丙申〈新羅善德女主五年。

    高勾麗榮留王十九年。

    百濟武王三十七年。

    〉春三月。

    新羅女主有疾。

    講經度僧。

     主有疾。

    醫禱無效。

    設百高座於黃龍寺。

    集僧講仁王經。

    許度僧百人。

     百濟王。

    遊泗泚河。

     王在位日久。

    耽於逸樂。

    與郡臣常遊宴於泗泚河。

    〈今名古省津。

    〉北浦。

    兩岸奇巖恠石錯立。

    間以奇花異草如畫圖。

    王飮酒極歡。

    皷瑟自歌。

    從者屢舞。

    時稱其地爲大王浦。

    〈在今扶餘縣南七裡。

    〉 夏五月。

    百濟使將軍于召。

    襲新羅獨山城。

    不克見殺。

     百濟王。

    命將軍于召。

    帥甲士五百。

    襲新羅獨山城。

    時新羅宮西玉門池。

    蝦蟆大集。

    主謂左右曰。

    蝦蟆怒目。

    兵士之象。

    意者西南邊邑。

    有隣兵至乎。

    乃命將軍閼川往搜之。

    果見于召日暮解鞍休士。

    閼川掩擊之。

    于召登石上。

    彎弓拒戰。

    矢盡被擒。

    主喜賜絹二百匹。

     秋八月。

    百濟王。

    宴群臣於望海樓。

    ○新羅遣僧慈藏。

    入唐求法。

     新羅崇佛以後。

    貴戚子弟多祝髮爲僧。

    慈藏俗名善宗。

    眞骨蘇判金茂林之子。

    捐妻子捨家爲寺。

    獨處幽險。

    累徵不赴。

    乃勑曰不就將斬。

    藏曰吾寧一日持戒而死。

    不願百年破戒而生。

    事聞。

    許令出家。

    至是受勑入唐。

    凡八年而還。

     新羅置牛首州。

    〈今春川府。

    〉 丁酉〈新羅善德女主六年。

    高勾麗榮留王二十年。

    百濟武王三十八年。

    〉春二月。

    百濟京都地震。

    三月又震。

    ○秋七月。

    新羅以閼川。

    爲大將軍。

    ○冬十二月。

    百濟遣使入朝于唐。

     百濟頻歲遣使如唐。

    貢獻不絶。

    至是獻鐵甲雕斧。

    帝賜錦袍幷彩帛三千段。

     戊戌〈新羅善德女主七年。

    高勾麗榮留王二十一年。

    百濟武王三十九年。

    〉春三月。

    百濟王與妃嬪。

    泛舟大池。

    ○新羅七重城〈今積城縣〉南大石自移。

    ○秋九月。

    新羅雨黃花。

    ○冬十月。

    高勾麗侵新羅七重城。

    新羅擊敗之。

     麗人來侵。

    百姓驚擾入山谷。

    新羅命大將閼川安集之。

    閼川與麗人。

    戰於七重城克之。

    殺虜甚衆。

     己亥〈新羅善德女主八年。

    高勾麗榮留王二十二年。

    百濟武王四十年。

    〉春二月。

    新羅以阿瑟羅州。

    爲北小京。

     以阿飡眞珠鎭之。

     秋七月。

    新羅東海赤熱。

     魚鱉盡死。

     冬十月。

    百濟遣使入朝于唐。

    獻金甲雕斧。

     庚子〈新羅善德女主九年。

    高勾麗榮留王二十三年。

    百濟武王四十一年。

    〉春正月。

    有星孛于西北。

    ○二月。

    高勾麗遣世子桓權。

    入朝于唐。

     帝勞慰。

    賜賚特厚。

     新羅,高勾麗,百濟幷遣子弟。

    如唐入學。

     是時。

    帝大徵天下名儒。

    爲學官。

    數幸國子監。

    使之講論。

    於是四方學者雲集。

    三國亦遣子弟入學。

    東方學生之入中國。

    此其始也。

    唐李延壽曰。

    九夷所居。

    與中國懸隔。

    天性柔順。

    無橫暴之風。

    綿邈山海而易以道禦。

    夏殷之世。

    或時來王。

    箕子避地朝鮮。

    始有八條之敎。

    踈而不漏。

    簡而可久。

    化之所感。

    千載不絶。

    今遼東諸國。

    衣服參冠冕之容。

    飮食有俎豆之器。

    好尙經術。

    愛樂文史。

    遊學於京都者。

    往來繼路。

    或沒世不歸。

    非先哲之遺風。

    其孰能緻於斯也。

    〈北史補。

    〉 秋九月。

    高勾麗日無光三日。

     權氏曰。

    日者衆陽之宗。

    人君之象也。

    而三日無光。

    蓋蘇文弑逆之徵。

    已先著矣。

    麗之君臣。

    當戒惶恐懼。

    防患於未然也。

    惜乎其不能也。

     辛醜〈新羅善德女主十年。

    高勾麗榮留王二十四年。

    百濟武王四十二年。

    王義慈元年。

    〉春三月。

    百濟王璋薨。

    太子義慈立。

     王薨。

    謚武。

    太子立。

    是爲義慈王。

     百濟遣使告哀于唐。

    唐遣使歸賻贈爵。

    且冊嗣王。

     百濟使入唐。

    素服奉表曰。

    君外臣扶餘璋卒。

    帝擧哀玄武門。

    詔曰懷遠之道。

    莫先於寵命。

    餙終之義。

    無隔於遐方。

    故柱國帶方郡公百濟王扶餘璋。

    棧山航海。

    遠禀正朔。

    獻琛奉牘。

    克固始終。

    奄緻薨殞。

    追深愍悼。

    宜加常數。

    式奉哀榮。

    贈光祿大夫。

    賻賜甚厚。

    又遣祠部郞中鄭文。

    表王爲柱國帶方郡公百濟王。

    自此三國君薨。

    無不告哀。

    新君之立。

    無不受冊。

    而上國哀榮之典。

    亦漸隆而益備矣。

     秋八月。

    百濟遣使入謝于唐。

    ○唐遣職方郞中陳大德于高句麗。

    報世子之聘。

     大德入境。

    所至城邑。

    以綾綺餉守者曰。

    吾雅好山水。

    如有勝處。

    欲觀之。

    守者喜。

    導大德遊歷殆遍。

    悉得山川道裡險易。

    見隋末華人從軍陷沒者。

    爲道親戚故舊存亡。

    人人垂涕。

    及至都。

    王盛陳兵衛見之。

    及大德還。

    備陳其虛實。

    且奏曰高勾麗聞高昌之亡大懼。

    舘候加常。

    帝曰高勾麗本四郡地耳。

    吾發卒數萬攻遼東。

    彼必傾國救之。

    別遣舟師出東萊。

    自海道趍平壤。

    水陸合勢。

    取之不難。

    但山東州縣凋瘵。

    吾不欲勞之耳。

    宋範祖禹曰。

    大德出使絶域。

    當布宣德澤。

    以懷遠人。

    使聲敎所及。

    無思不服。

    而以賂遺詭詐。

    爲諜於外國。

    失使之職。

    豈不辱乎。

     壬寅〈新羅善德女主十一年。

    高勾麗榮留王二十五年。

    王藏元年。

    百濟王義慈二年。

    〉春正月。

    高勾麗命東部大人泉蓋蘇文。

    監築長城。

     蓋蘇文。

    一雲蓋金。

    姓泉氏。

    自雲生水中以惑衆。

    形體魁傑。

    意氣豪逸。

    其父東部大人大對盧死。

    蘇文當嗣。

    而國人惡其忍暴。

    不之立。

    蘇文頓首謝衆。

    請攝職。

    如有不可。

    雖廢無悔。

    衆哀而許之。

    遂嗣位。

    至是命監築長城。

    男役女耕。

    民不得休息。

    權氏曰。

    自古弑逆之賊。

    必欲衆人之附己。

    蓋蘇文。

    旣爲東部大人。

    又因築城。

    招集徒衆。

    以行誅賞。

    蓋欲其附己者衆也。

    惜乎。

    麗之君臣。

    不能察之於微。

    以制於未亂也。

     二月。

    百濟王。

    廵撫州郡。

    慮囚。

    ○秋七月。

    百濟王。

    攻新羅。

    取獼猴等四十餘城。

    ○八月。

    百濟將允忠。

    陷新羅大耶城。

    殺城主金品釋。

    舍知竹竹死之。

     先時。

    伊飡金品釋。

    爲大耶城都督。

    悅幕客黔日妻奪之。

    黔日恨之。

    至是。

    百濟將軍允忠。

    卛兵一萬來攻。

    黔日內應。

    燒其倉庫。

    城中洶懼。

    品釋之佐阿飡西川。

    登城謂允忠曰。

    若不殺。

    願以城降。

    允忠曰。

    若如是。

    所不與公同好者。

    有如白日。

    西川勸品釋降。

    舍知竹竹。

    時爲品釋幢下。

    止之曰百濟反覆之國。

    不可信也。

    而允忠言甘。

    必誘我也。

    若出城。

    必爲所殺。

    與其鼠伏而求生。

    不若虎闘而死。

    品釋不聽。

    開門先出士卒。

    百濟發伏盡殺之。

    品釋聞將士死。

    先殺妻子而自刎。

    竹竹收殘卒閉城門自拒。

    舍知龍石謂竹竹曰。

    今兵勢如此。

    必不得全。

    不若生降。

    以圖後效。

    竹竹曰。

    吾父名我以竹竹者。

    使我歲寒不彫。

    可折而不可屈。

    豈可畏死而生降乎。

    遂力戰。

    城陷。

    與龍石同死。

    允忠生獲一千餘人。

    分居國西州縣。

    留兵守城。

    濟王。

    賞允忠功馬二千匹穀一千石。

    羅王。

    贈竹竹級飡,龍石大奈麻。

    移其妻子於王都。

    厚賜之。

     冬十月。

    高句麗泉蓋蘇文。

    弑其君建武。

    立王侄臧。

    自爲莫離支。

     蓋蘇文。

    嗣父以後。

    ?暴多不法。

    諸大人與王密議欲誅。

    事洩。

    蘇文悉集部兵。

    若將校閱。

    盛陳酒饌於城南。

    召諸大人臨視。

    至盡殺之。

    凡百餘人。

    遂入宮弑王。

    斷爲數段棄溝中。

    號曰榮留王。

    立王弟太陽之子臧爲王。

    是爲寶臧王。

    蘇文自爲莫離支。

    莫離支官名。

    如唐兵部尙書兼中書令也。

    於是號令遠近。

    專擅國事。

    莫敢誰何。

    身佩五刀。

    衣服冠履。

    皆餙以金綵。

    跳臂高步。

    傍若無人。

    左右莫敢仰視。

    每上下馬。

    必令貴人武將。

    伏地而履之。

    出入必布隊伍。

    前導長呼。

    人皆奔避坑谷。

    路絶行者。

    國人苦之。

     十一月。

    唐遣使高勾麗吊祭。

     帝聞王薨。

    擧哀於苑中。

    詔贈物三百段。

    遣使持節吊祭。

    毫州刺史裴思莊。

    奏請伐之。

    帝曰。

    高勾麗。

    職貢不絶。

    爲賊臣所弑。

    朕甚哀之。

    但山東凋弊。

    未忍用兵耳。

     新羅遣宗室金春秋。

    乞師于高勾麗。

    高勾麗拘之。

    旣而釋之。

     春秋。

    眞智王之孫。

    眞平王之外孫。

    伊飡龍春〈一雲龍樹〉之子也。

    儀表英偉。

    有濟世志。

    其女爲金品釋妻。

    死於大耶之役。

    春秋聞其死。

    倚柱立終日不瞬。

    言曰嗟乎。

    大丈夫不能滅讐國乎。

    乃詣主曰。

    臣願奉使高句麗。

    請兵報怨。

    主許之。

    將行。

    謂金庾信曰。

    春秋與君爲股肱。

    休戚同之。

    若我不返。

    君何以處之。

    庾信曰。

    若然。

    僕之馬迹。

    必交踐於兩王之庭矣。

    春秋遂與庾信誓曰。

    自料六旬當還。

    過此無再見之理。

    春秋行至代買縣。

    〈今未詳。

    〉縣人豆斯智。

    贈靑布三百疋。

    旣入麗境。

    麗王素聞其名。

    遣對盧蓋金舘之。

    燕饗有加。

    或謂麗王曰。

    新羅使非庸人也。

    今來。

    殆欲觀我形勢也。

    王其圖之。

    王遂嚴兵衛見之。

    春秋曰。

    今百濟無道。

    侵軼我疆域。

    願仗大國之威。

    一雪之。

    使下臣。

    緻命於下執事。

    王曰麻峴,竹嶺。

    本我之地。

    地若還。

    兵可出。

    春秋對曰。

    臣奉命乞師。

    大王無意救患。

    而劫行人以歸地。

    臣有死而已。

    王怒囚之。

    春秋以其靑布。

    賂麗王寵臣先道解。

    以求免。

    先道解語春秋曰。

    子聞龜兔之說乎。

    昔東海龍女病心。

    醫言得兔肝則可療也。

    然海中無兔。

    龍王患之。

    有一龜曰。

    吾能得之。

    遂登陸見兔。

    言海中有一島。

    淸泉白石。

    茂林佳菓。

    寒暑不能到。

    鷹隼不能侵。

    爾若得至。

    可以安居無患。

    因負兔行二三裡。

    顧謂兔曰。

    今龍女病。

    須兔肝爲藥。

    故不憚勞。

    負汝來耳。

    兔曰噫。

    我神明之後。

    能出五臟。

    洗以納之。

    日者。

    小覺心煩。

    出肝洗之。

    暫置巖底。

    聞爾甘言徑來。

    肝尙在彼。

    若歸取肝。

    汝得所求。

    我雖無肝尙活。

    豈不兩相宜哉。

    龜信之。

    乃還。

    纔上岸。

    兔脫入草中。

    謂龜曰。

    愚哉龜也。

    豈有無肝而生者乎。

    龜惘默而去。

    子以爲如何。

    春秋喩其意。

    移書麗王曰。

    二嶺本大國地。

    臣歸請還之。

    謂餘不信。

    有如皦日。

    王乃悅。

    春秋入麗。

    旣六旬不返。

    庾信請王伐麗。

    募死士一萬人。

    謂曰吾聞。

    見危緻命。

    臨亂忘身。

    夫一人緻死當百人。

    百人緻死當千人。

    千人緻死當萬人。

    則可以橫行天下。

    今隣國無道。

    國相見縶。

    志士仁人。

    腐心之秋也。

    其可畏死乎。

    遂行。

    過漢江。

    時麗諜者浮屠德昌。

    使人奔告王。

    王旣見春秋書。

    又聞諜者之言。

    遂厚禮春秋而歸之。

    春秋出境。

    謂送者曰。

    國家疆理。

    非使臣所得專。

    向日所言。

    圖逭死耳。

     新羅以金庾信。

    爲押梁州軍主。

     癸卯〈新羅善德女主十二年。

    高勾麗王臧二年。

    百濟王義慈三年。

    〉春正月。

    高勾麗王。

    追尊其父大陽。

    爲王。

    ○三月。

    新羅以僧慈藏爲大國統。

    創通度寺。

    築戒壇。

     藏自唐。

    將佛頭骨,佛牙,舍利百粒,金點袈裟而還。

    詔入宮。

    優禮待之。

    命住芬皇寺。

    請至宮中。

    講大乘論。

    又於黃龍寺。

    演菩薩戒七日七夜。

    勑藏爲大國統。

    主一切僧尼。

    令僧尼五部。

    各增舊學。

    半月說戒。

    冬春緫試。

    又遣使廵檢外寺。

    誡勵僧失。

    嚴餙經像。

    定爲恒式。

    創通度寺。

    築戒壇。

    藏佛舍利。

    於是。

    國中之受戒奉佛。

    十室八九。

    祝髮請度。

    歲增月至。

    〈三國遺事補。

    〉 高勾麗遣使。

    請道敎于唐。

     蓋蘇文告王曰。

    三敎如鼎足。

    闕一不可。

    今儒釋幷興。

    而道敎未盛。

    請遣使于唐求之。

    王從之。

    帝遣叔達等八人。

    賜老子道德經。

    王喜。

    取僧寺舘之。

    尊道士。

    居儒士之上。

    分遣道士等。

    行鎭國內山川。

    又於平壤。

    築龍堰城。

    麗僧普德。

    見釋敎不行。

    南奔完山州。

    〈按道之大原。

    出于天。

    有道此有學。

    有學此有用。

    此儒道之所以卓然爲百代之宗。

    而聖人之道。

    不外於是矣。

    其師。

    堯,舜,周,孔也。

    其業。

    六經,四書也。

    格緻誠正。

    其工之存乎內者也。

    修齊治平。

    其行之著乎外者也。

    仁義道德。

    其體之源也。

    禮樂刑政。

    其用之具也。

    始於一心之微。

    至於參天地,贊化育。

    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善天下。

    無一心之非眞也。

    無一事之非實也。

    彼二氏倡寂滅無爲之學。

    爲正道之異端。

    而後人。

    倡爲三敎之說。

    有若天地之間。

    原有此三者。

    而不可闕一。

    然是何其言之妄也。

    佛氏之絶滅倫理。

    道家之離群絶俗。

    已非生人之常道。

    而後世之溺於二氏者。

    不過曰輪回罪福。

    曰經傳科敎。

    而是其說之尤淺陋者也。

    顧乃崇信。

    亂政亡國者。

    前後相望。

    而不知悟焉。

    悲夫。

    道敎雖自此時始行。

    而未幾而滅。

    佛氏之說至今猶未已。

    其亦東人之不幸也歟。

    〉 夏六月。

    唐遣使。

    冊高勾麗王。

     先是。

    唐太常丞鄧素。

    使高麗還。

    請於懷遠鎭增戍。

    以逼高勾麗。

    帝曰遠人不服。

    修文德而來之。

    未聞一二百戍兵。

    能威絶域也。

    至是。

    帝謂群臣曰。

    蓋蘇文。

    弑君專政。

    誠不可忍。

    以今日兵力。

    取之不難。

    但不欲勞百姓。

    吾欲使契丹,靺鞨。

    擾之何如。

    長孫無忌曰。

    蓋蘇文自知罪大。

    畏大國之討。

    必嚴設守備。

    陛下姑爲隱忍。

    彼得以自安。

    必更驕惰。

    愈肆其惡。

    然後討之未晩也。

    帝曰善。

    又遣使持節冊王爲柱國遼東郡王高勾麗王。

     秋九月。

    百濟侵新羅。

    新羅告急于唐。

     濟麗連兵。

    謀取新羅黨項城。

    〈今未詳。

    ○或雲今南陽等地。

    〉以絶朝唐之路。

    羅王聞之。

    遣使告急。

    言百濟曾取四十餘城。

    又與高勾麗和親。

    將大擧來侵。

    社稷難保。

    願乞偏師。

    以存救援。

    帝謂使臣曰。

    我實哀爾爲二國所侵。

    爾國設何奇謀。

    以免顚越。

    使臣曰吾王事窮計盡。

    惟告急大國。

    以冀全之。

    帝曰我少發邊兵。

    揔契丹靺鞨。

    直入遼東。

    二國自解。

    可援爾一年之圍。

    此後二國。

    知無繼兵。

    還肆侵侮。

    於爾未安。

    此爲一策。

    我給爾朱袍丹幟數千。

    二國兵至。

    建以陳之。

    彼見以爲我師來援。

    必皆奔走。

    此爲二策。

    百濟恃海之險。

    不修兵械。

    男女紛雜。

    互相燕聚。

    我以甲兵。

    銜枚泛船。

    直襲其地。

    可以取之。

    然爾國。

    以婦人爲主。

    爲隣國輕侮。

    我遣一宗支。

    與爲國主。

    而不可獨王。

    當遣兵營護。

    待爾國安。

    任爾自守。

    此爲三策。

    爾宜思之。

    將從何策。

    使臣不能對。

    帝歎其庸鄙。

    非乞師告急之才也。

    濟王聞羅王。

    遣使如唐乞師。

    遂罷兵。

    〈按帝以三策設問。

    而其第一策。

    則帝已言其不可。

    第二策則隻可一試。

    而不可再用。

    惟第三策爲善。

    而下一段。

    則非使臣所敢言。

    羅使當直陳其所以然。

    且言二國。

    不遵詔命。

    侵淩屬國之罪。

    明陳救災恤患柔遠字小之義。

    則帝必有所聽納。

    而使人一失其對。

    使一國有無人之譏。

    可勝歎哉。

    遣使天子之庭。

    乞師伐人。

    是何等大事。

    而新羅不知掄選。

    而使此庸鄙之流。

    仰塞專對之命。

    豈非此時。

    女主秉國。

    政事無章而然耶。

    抑新羅用人。

    專論骨品。

    無可使之才而然耶。

    使之才不才。

    而國家之輕重繫焉。

    可不戒哉。

    〉 唐遣司農丞相裡玄奬。

    諭高勾麗百濟。

    與新羅平。

     詔曰新羅委質國家。

    朝貢不乏。

    爾與百濟。

    各宜戢兵。

    若更攻之。

    明年發兵。

    擊爾國矣。

     是月望。

    高勾麗夜明不見月。

    衆星西流。

     甲辰〈新羅善德女主十三年。

    高勾麗王臧三年。

    百濟王義慈四年。

    〉春正月。

    新羅,高句麗,百濟幷遣使。

    入朝于唐。

    ○二月。

    唐使相裡玄奬還。

     玄奬入麗境。

    時蓋蘇文。

    已將兵擊新羅。

    破二城。

    麗王召之乃還。

    玄奬宣勑。

    蓋蘇文曰。

    往隋兵攻我。

    新羅乘隙奪我地五百裡。

    不歸我侵地。

    兵恐未已。

    玄奬曰。

    往事不可追論。

    今遼東諸城。

    本皆中國郡縣。

    中國尙且置之。

    高句麗豈得必求故地。

    蓋蘇文。

    竟不奉詔。

    至百濟。

    百濟王上表陳謝。

    玄奬還。

    具言其狀。

    帝曰蓋蘇文。

    弑其君。

    賊其大臣。

    殘虐其民。

    今又違詔。

    侵暴隣國。

    不可不討。

    東征之計遂決。

     唐遣使高勾麗。

    蓋蘇文拘之。

     帝復使蔣儼。

    諭旨高勾麗。

    以觀其動靜。

    蓋蘇文以兵脅之。

    使者不屈。

    遂囚窟室。

    帝聞之將征之。

    褚遂良諫曰。

    涉遼以左。

    或水潦平地三尺。

    帶方,玄菟。

    海壤荒遠。

    非萬乘所宜行。

    萬一蹉跌。

    傷威損望。

    更興忿兵。

    安危難測。

    宜命二三猛將。

    將四五萬衆。

    仗陛下威靈。

    取如反掌。

    〈按自隋以來。

    中國議論。

    每如此。

    皇帝親征。

    未甞得志。

    至遼耶律隆緖而猶然矣。

    〉帝不聽。

    時郡臣多諫者。

    帝曰吾知之矣。

    去本以趣末。

    捨高以取下。

    釋近以之遠。

    三者爲不祥。

    伐高麗是也。

    然蓋蘇文。

    弑君又戮大臣。

    一國之人。

    延頸待救。

    議者固未亮耳。

     百濟立子隆。

    爲太子。

    ○秋九月。

    高句麗蓋蘇文。

    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