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新羅大水。

     國西大水。

    漂沒人戶三萬三百六十。

    死者二百餘人。

    王發使賑恤。

     是歲。

    隋滅陳。

    百濟遣使賀隋。

     隋旣平陳。

    有戰艦一艘。

    漂至耽牟羅。

    將還道經百濟。

    王厚送。

    仍遣使奉表賀平陳。

    隋主善之。

    詔書褒美曰。

    相去雖遠。

    事同言面。

    不須年別入貢。

    朕亦不遣使往。

     庚戌〈新羅眞平王十二年。

    高勾麗平原王三十二年嬰陽王元年。

    百濟威德王三十七年。

    〉隋以璽書。

    責諭高勾麗王。

     麗王。

    聞陳亡大懼。

    理兵積穀。

    爲拒守計。

    隋主。

    璽書責之曰。

    雖稱藩附。

    誠節未盡。

    今黜王。

    更選官屬。

    就彼安撫。

    王若灑心易行。

    卽是朕之良臣。

    何勞別遣才彥。

    王謂遼水之廣。

    何如長江。

    高勾麗之人多少。

    何如陳國。

    朕若不存含育。

    責王前愆。

    命一將軍。

    何待多力。

    王得書惶恐。

    將奉表陳謝而未果。

     冬十月。

    高勾麗王陽成薨。

    太子元立。

     麗自文咨以後。

    皆中才庸主。

    至王敬天勤民。

    有足多者。

    及薨號平原。

    太子卽位。

    是爲嬰陽王。

    〈一雲平陽。

    〉風神俊爽。

    以濟世安民自任焉。

     隋。

    遣使冊高勾麗王。

     爲上開府儀同三司。

    襲爵遼東郡公。

    賜衣一襲。

     高勾麗大兄溫達。

    將兵欲復漢北舊境。

    戰於阿旦城死之。

     溫達告王曰。

    新羅割我漢北之地。

    爲郡縣。

    漢北之民。

    未甞忘父母之國。

    願大王。

    不以愚爲不肖。

    授之以兵。

    往必復之。

    王許之。

    臨行誓曰。

    所不以鷄立峴竹嶺之西。

    歸我者。

    不返也。

    遂行。

    與羅軍戰於阿旦城下。

    爲流矢所中而死。

    欲葬。

    柩不肯動。

    妻來撫棺曰。

    死生決矣。

    嗚呼歸矣。

    遂擧而窆。

    王聞之悲慟。

     辛亥〈新羅眞平王十三年。

    高勾麗嬰陽王二年。

    百濟威德王三十八年。

    〉春正月。

    高勾麗遣使朝隋。

    隋冊爲高勾麗王。

    賜之車服。

    ○二月。

    新羅置領客府。

     新羅。

    與倭交聘。

    置舘名倭典。

    以待其使。

    至是改號。

     夏五月。

    高勾麗遣使如隋謝恩。

     壬子〈新羅眞平王十四年。

    高句麗嬰陽王三年。

    百濟威德王三十九年。

    〉秋七月壬申晦。

    日食。

     癸醜〈新羅眞平王十五年。

    高勾麗嬰陽王四年。

    百濟威德王四十年。

    〉秋七月。

    新羅改築明活城。

     新羅去歲。

    築南山城。

    〈在月城南。

    〉周二千八百餘步。

    至是。

    又築明活城。

    〈在月城東。

    〉周三千步。

    西兄山城。

    〈今慶州府西七裡仙桃山。

    〉周二千步。

     甲寅〈新羅眞平王十六年。

    高勾麗嬰陽王五年。

    百濟威德王四十一年。

    〉新羅遣使朝隋。

    隋冊新羅王。

     拜王。

    爲上開府樂浪郡公新羅王。

     冬十月。

    有星孛于角亢。

     丙辰〈新羅眞平王十八年。

    高勾麗嬰陽王七年。

    百濟威德王四十三年。

    〉冬十月。

    新羅永興寺火。

    王。

    親臨救之。

     戊午〈新羅眞平王二十年。

    高勾麗嬰陽王九年。

    百濟威德王四十五年。

    惠王元年。

    〉春。

    高勾麗冦隋。

    隋詔削王官爵。

    大擧伐之。

    王上表謝罪。

    隋師乃還。

     王。

    卛靺鞨之衆萬餘。

    侵遼西。

    營州揔管韋沖。

    擊退之。

    隋主。

    聞而大怒。

    命漢王諒及王世績。

    將水陸三十萬衆來伐。

    夏六月。

    隋主下詔黜王官爵。

    諒軍出臨楡關。

    値水潦餽轉不繼。

    軍中乏食。

    復遇疾疫。

    周羅?自東萊。

    泛海趣平壤城。

    遭風船多漂沒。

    秋九月師還。

    死者十八九。

    王亦恐懼。

    遣使謝罪。

    上表稱遼東糞土臣元。

    隋主。

    於是罷兵。

    待之如初。

     秋九月。

    百濟遣使朝隋。

     濟王。

    聞隋興遼東之役。

    遣長史王辨那。

    請爲軍導。

    隋主下詔。

    諭以高勾麗服罪。

    朕已赦之。

    不可緻伐。

    厚其使遣之。

    麗王知其事。

    由是恨之。

    侵掠百濟之境。

     冬十二月。

    百濟王昌薨。

    子季明立。

     王薨。

    謚威德。

    太子立。

    是爲惠王。

    〈按威德之父。

    甞爲新羅所殺則威德之於新羅。

    實有不共戴天之讐。

    王卽位以後。

    隻二度侵掠。

    反見敗衂而四十餘年之間。

    未甞興一義兵。

    何哉。

    若國勢單弱。

    無以逞志則此時倭麗。

    皆與羅失和。

    王當哀告二國。

    使吾復讐之心。

    炳然不昧。

    必欲與之俱死。

    倭麗俱動。

    三面合攻。

    豈不能遂吾之志哉。

    廟號威德。

    遵何義歟。

    噫。

    〉 己未〈新羅眞平王二十一年。

    高勾麗嬰陽王十年。

    百濟惠王二年。

    法王元年。

    〉百濟王季明薨。

    子宣立。

    〈隋書以宣爲威德王之子。

    〉 王薨謚惠。

    宣立。

    是爲法王。

     冬十二月。

    百濟禁殺生。

     禁民畜鷹鷂。

    焚網罟漁獵之具。

     庚申〈新羅眞平王二十二年。

    高勾麗嬰陽王十一年。

    百濟法王二年武王元年。

    〉春正月。

    百濟創王興寺。

    度僧三十人。

    ○高勾麗修國史。

     國初始用文字。

    時。

    有人記事百卷。

    名曰留記。

    至是。

    命太學博士李文眞。

    約爲新集五卷。

     百濟大旱。

    王幸漆嶽寺祈雨。

    ○夏五月。

    百濟王宣薨。

    子璋立。

     王遘疾。

    親詣佛寺聽講。

    又多度人爲僧。

    以冀陰佑而竟至於薨。

    謚法。

    子璋立。

    是爲武王。

    風儀英偉。

    志氣?傑。

    權氏曰。

    佛氏以因緣罪福之說。

    誑誘愚民。

    以爲崇信其法則報應不差。

    生增福壽。

    死亦蒙益。

    此其所以久惑乎世者也。

    百濟王宣。

    事佛勤故其死也。

    謚爲法王。

    然生旣不能使之增壽則死亦不能使之蒙益必矣。

    後之惑佛者。

    觀此。

    亦可知其妄矣。

     壬戌〈新羅眞平王二十四年。

    高勾麗嬰陽王十三年。

    百濟武王三年。

    〉秋八月。

    百濟攻新羅。

    新羅將貴山箒項。

    力戰死之。

    百濟敗績。

     濟兵圍阿莫城。

    〈一名母山城。

    今雲峯縣。

    〉王遣精騎數千距戰。

    濟兵失利。

    新羅。

    築小陁,畏石,泉山,甕岑四城。

    〈今幷未詳。

    〉侵逼濟境。

    百濟王怒。

    令佐平解讎。

    帥步騎四萬。

    進攻四城。

    新羅。

    命將軍乾品武殷等。

    卛衆拒戰。

    解讎不利。

    退伏於泉山西大澤中。

    武殷乘勝。

    領甲卒一千。

    追至大澤。

    伏兵發急擊武殷墜馬。

    士卒驚駭。

    不知所爲。

    武殷子貴山。

    大言曰。

    吾甞受敎於師。

    曰臨戰無退。

    豈敢奔退以墜師敎乎。

    以馬授父。

    與其友箒項。

    揮戈力闘。

    殺數十人。

    諸軍因奮擊。

    百濟敗績。

    橫屍滿野。

    解讎僅以身免。

    貴山箒項。

    金鎗滿身而死。

    王與羣臣。

    迎於阿那之野。

    〈今未詳。

    〉臨屍痛哭。

    以禮殯葬。

    贈貴山奈麻。

    箒項大舍。

     癸亥〈新羅眞平王二十五年。

    高勾麗嬰陽王十四年。

    百濟武王四年。

    〉高勾麗。

    侵新羅北漢山城。

    不克。

     自北漢爲新羅所有。

    麗人必欲取之。

    至是。

    又遣將軍高勝取之。

    羅王將兵一萬。

    過漢水城中。

    皷譟相應。

    勝以衆寡不敵。

    恐不克而退。

    〈按列國分治。

    各有界限而其形勝之地。

    我守之而爲要。

    敵據之而爲害者。

    是有國者之所必爭而爲固者也。

    北漢爲地。

    南臨漢水。

    北阻臨津。

    東連泰山。

    西俯大海而四方之道裡正均。

    此實海東之第一要會也。

    是以三國之時。

    爲必爭之地。

    勾麗得之而羅濟苦兵。

    新羅得之而顚麗踣濟。

    誠得地理之宜也。

    〉 甲子〈新羅眞平王二十六年。

    高勾麗嬰陽王十五年。

    百濟武王五年。

    〉秋七月。

    新羅遣使朝隋。

    ○新羅。

    廢南川州。

    復置北漢山州。

    ○隋太子廣。

    弑帝自立。

     乙醜〈新羅眞平王二十七年。

    高勾麗嬰陽王十六年。

    百濟武王六年。

    〉秋八月。

    新羅侵百濟。

     丁卯〈新羅眞平王二十九年。

    高勾麗嬰陽王十八年。

    百濟武王八年。

    〉春三月。

    百濟遣使朝隋。

     王遣扞卛燕文。

    入隋朝貢。

    又遣佐平王孝隣。

    請討高勾麗。

    煬帝許之。

    令覘其動靜以聞。

     高勾麗。

    遣使突厥。

    ○隋廣。

    勑高句麗入朝。

    王不從。

     隋主。

    幸突厥可汗啓民帳。

    時麗使在啓民所。

    啓民不敢隱。

    與之見隋主。

    裴矩說隋主曰。

    高勾麗。

    本箕子所封之地。

    漢晉皆爲郡縣。

    今乃不臣。

    別爲異域。

    先帝欲征之久矣。

    但楊諒不肖。

    師出無功。

    當陛下之時。

    安可不取。

    使冠帶之境。

    遂爲蠻貊之鄕乎。

    今其使者。

    親見啓民擧國從化。

    可因其恐懼。

    脅使入朝。

    隋主從之。

    勑牛弘宣旨曰。

    朕以啓民誠心奉國。

    親至其帳。

    明年當往涿郡。

    王宜來朝。

    存育之禮。

    當如啓民。

    苟或不朝。

    卛啓民往廵彼土。

    王不從。

    隋主遂欲伐之。

     夏五月。

    高勾麗侵百濟。

     高勾麗。

    攻百濟松山城不下。

    移襲石頭城。

    虜男女三千而還。

     戊辰〈新羅眞平王三十年。

    高勾麗嬰陽王十九年。

    百濟武王九年。

    〉春正月。

    新羅遣使朝隋。

     羅王。

    患高勾麗屢侵。

    欲請隋兵以征之。

    命僧圓光。

    修乞師表。

    光曰。

    求自存而滅人。

    非沙門之行。

    然王有命。

    敢不從。

    乃述以聞。

     二月。

    高勾麗。

    侵新羅北境。

    又拔牛鳴山城。

    ○三月。

    隋遣使由百濟如倭。

     時。

    隋主以天下富彊。

    遊心遠畧。

    北服突厥。

    東征高勾麗。

    又遣文林郞裴世淸。

    使倭。

    經百濟南海而過。

     己巳〈新羅眞平王三十一年。

    高勾麗嬰陽王二十年。

    百濟武王十年。

    〉春正月。

    新羅地燃。

     新羅。

    毛隻嶽〈西兄山郡今慶州地〉下地燒。

    廣四步。

    長八步。

    深五尺。

    至十月乃滅。

     辛未〈新羅眞平王三十三年。

    高勾麗嬰陽王二十二年。

    百濟武王十二年。

    〉春二月。

    隋廣。

    自將擊高勾麗。

    徵天下兵。

    會涿郡。

    新羅百濟。

    幷遣使如隋。

    請師期。

     隋主。

    遣幽州揔管元弘嗣。

    往東萊海口。

    造船三百艘。

    詔揔徵天下兵。

    會涿郡。

    又發江淮以南水手一萬人。

    弩手三萬人。

    嶺南排鑹手三萬人。

    於是。

    四遠奔赴如流。

    隋主。

    至涿郡臨朔宮。

    勑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車五萬乘。

    供載衣甲。

    令兵士挽之。

    發河南北民夫。

    以供軍須。

    天下騷動。

    時。

    新羅遣使請師。

    許之。

    百濟遣國智牟請軍期。

    隋主悅。

    遣起居郞席律。

    使百濟。

    與王相謀。

     冬十月。

    百濟。

    陷新羅椵岑城。

    縣令讚德死之。

     讚德。

    牟梁人。

    勇而有志節。

    時守椵岑城。

    〈今未詳。

    〉百濟兵。

    圍城百餘日。

    讚德固守。

    王命上州〈今尙州〉,下州〈今昌寧〉,新州之兵。

    救之不克。

    皆引還。

    讚德憤。

    謂士卒曰。

    三州軍帥。

    見敵強不進。

    城危不救。

    是無義也。

    與其不義而生。

    不若死。

    乃激昂奮勵。

    且戰且守。

    以至糧盡水渴。

    猶食屍飮尿。

    力戰不怠。

    城將陷。

    讚德仰天大呼曰。

    吾王。

    委我以一城而不能全。

    爲敵所敗死。

    必爲厲鬼。

    殲盡百濟人。

    以復此城。

    遂攘臂瞑目。

    觸槐而死。

    城遂陷。

    軍士皆降。

    王以其子奚論。

    爲大奈麻。

     壬申〈新羅眞平王三十四年。

    高勾麗嬰陽王二十三年。

    百濟武王十三年。

    〉春正月。

    隋兵分道。

    擊高勾麗。

     時。

    四方兵皆集涿郡。

    隋主。

    問合水令庾質曰。

    高麗之衆。

    不能當我一軍。

    今以此衆伐之。

    克否。

    對曰。

    伐之可克。

    然陛下親行戰。

    或未克懼損威靈。

    若車駕留此。

    命猛將勁卒。

    出其不意。

    克之必矣。

    事機在速。

    緩則無功。

    帝不悅。

    遂下詔罪責高勾麗。

    略曰。

    高勾麗小醜。

    昏迷不恭。

    崇聚渤碣之間。

    薦食遼濊之境。

    誘納亡叛。

    充斥邊陲。

    乃兼契丹之黨。

    虔劉海戍。

    習靺鞨之服。

    侵軼遼西。

    靑丘修貢。

    遂敓攘琛貢輶車奉使而拒絶王人。

    無事君之心。

    豈爲臣之禮。

    且其法令苛酷。

    賦斂煩重。

    強臣豪族。

    分執國鈞。

    朋黨成俗。

    貨賂如市。

    重以饑饉。

    兵戈不息。

    朕省俗觀風。

    吊人問罪。

    親揔六師。

    用伸九伐。

    左十二軍。

    出鏤方長岑溟海蓋馬建安南蘇遼東玄菟扶餘朝鮮沃沮樂浪等道。

    右十二軍。

    出黏蟬含資渾彌臨屯候城提奚踏頓肅愼碣石東暆帶方襄平等道。

    緫集平壤。

    凡一百十三萬三千八百人。

    號二百萬。

    其餽輸者倍之。

    皷角相聞。

    ?旗亘九百六十裡。

     三月。

    隋軍大敗高勾麗兵於遼水。

    進圍遼東。

     大軍至遼水。

    臨水而陣。

    麗兵。

    阻水拒守。

    隋人以浮梁渡兵。

    梁不及岸。

    麗兵。

    乘高擊之。

    隋兵不得登岸。

    死者甚衆。

    隋勇將麥鐵杖錢士?孟金叉等。

    皆戰死。

    隋人更接梁以進。

    大戰于東岸。

    麗兵大敗。

    死者萬計。

    隋軍乘勝。

    進圍遼東。

    卽漢之襄平城也。

    隋主。

    命衛文昇。

    撫遼左之民。

    給復十年。

    建置郡縣。

     夏五月。

    百濟大水。

    ○六月。

    隋廣至遼東。

     初。

    隋主。

    戒諸將曰。

    公等進軍。

    當分爲三道。

    有所攻擊。

    必三道相知。

    凡軍事進止。

    皆須奏聞待報。

    無得專擅。

    時遼東守將。

    數出戰不利。

    嬰城固守。

    隋主命諸軍攻之。

    勑諸軍高勾麗若降。

    宜撫納。

    不得縱兵。

    城將陷。

    城中人。

    輒請降。

    諸將輒馳奏。

    比報至。

    城中守禦亦備。

    隨出拒戰。

    如此再三。

    隋主終不悟。

    至是。

    隋主至遼東。

    周覽形勢。

    召諸將詰責之。

    因留止城西數裡。

    麗諸城堅守不下。

     高勾麗。

    大破隋水軍將來護兒於平壤城下。

     來護兒。

    帥江淮水軍舳艫。

    數百裡浮海。

    先進入自浿水。

    去平壤六十裡。

    與麗軍相遇。

    進擊大破之。

    簡精甲四萬。

    直造城下。

    麗人。

    伏兵於羅郭內空寺中。

    出戰僞敗而遁。

    護兒。

    逐之入城。

    縱兵俘掠。

    無復部伍。

    伏發夾擊大敗之。

    護兒。

    僅以身免。

    士卒還者。

    才數千人。

    麗軍追至船所。

    護兒副將周法尙。

    整陣待之。

    麗軍乃退。

    護兒引還屯海浦。

     秋七月。

    高勾麗大臣乙支文德。

    擊隋宇文述等九軍三十萬於薩水上。

    大敗之。

    廣。

    引還。

     隋將宇文述。

    出扶餘道。

    于仲文。

    出樂浪道。

    荊元恒。

    出遼東道。

    薛世?。

    出沃沮道。

    辛世?。

    出玄菟道。

    張瑾。

    出襄平道。

    趙孝才。

    出碣石道。

    崔弘昇。

    出遂城道。

    衛文昇。

    出增地道。

    皆會鴨綠水西。

    述等兵。

    發自瀘河懷遠二鎭。

    人馬皆給百日糧。

    又給排甲槍矟。

    並衣資戎具火幕。

    人別三石已上。

    重莫能勝緻。

    下令遺棄粟米者。

    斬士卒。

    皆於幕下。

    掘坑埋之。

    纔行及中路。

    糧已將盡。

    高勾麗有大臣乙支文德〈資治通鑑考異作蔚支文德〉沈鷙有智數。

    兼解屬文。

    王遣詣仲文營詐降。

    實欲觀虛實。

    仲文。

    先奉密旨。

    若遇王及文德來。

    必擒之。

    仲文將執之。

    慰撫使劉士龍。

    固止之。

    仲文。

    遂聽文德還。

    旣而悔之。

    遣人紿曰。

    更欲有言。

    可復來。

    文德不顧。

    濟鴨綠水而歸。

    仲文與述等。

    旣失文德。

    內不自安。

    述以糧盡欲還。

    仲文議以精銳追文德。

    述固止之。

    仲文。

    怒曰。

    將軍將十萬衆。

    不能破小敵。

    何顔見帝。

    軍事決在一人。

    今人各有心。

    何以勝敵。

    述等。

    不得已從之。

    與諸將渡水追文德。

    文德見述軍有饑色。

    故欲疲之。

    每戰輒走。

    述等。

    一日七捷。

    旣恃驟勝。

    遂進東濟薩水。

    去平壤城三十裡。

    因山爲營。

    文德遺仲文詩曰。

    神策究天文。

    妙筭窮地理。

    戰勝功旣高。

    知足願雲止。

    仲文答書諭之。

    文德。

    又遣使詐降。

    請於述曰。

    若旋師。

    當奉王朝行在。

    述見士卒疲罷。

    不可復戰。

    且平壤城險難猝拔。

    遂因其詐而還。

    爲方陣而行。

    文德出軍四面鈔擊。

    且戰且行。

    秋七月。

    至薩水。

    隋軍半濟。

    麗軍尾擊後軍。

    辛世?戰死。

    於是。

    諸軍俱潰。

    不可禁止。

    將士奔還。

    一日一夜。

    至鴨綠水。

    行四百五十裡。

    將軍王仁恭。

    爲殿。

    擊麗軍卻之。

    麗軍。

    追圍薛世?於白巖山。

    世?奮擊破之。

    來護兒。

    聞述等敗。

    亦引還。

    惟衛文昇一軍獨全。

    初九軍到遼。

    凡三十萬五千。

    及還至遼東城。

    惟二千七百人。

    資儲器械巨萬計。

    失亡蕩盡。

    隋主大怒。

    鎖繫述等。

    癸卯引還。

    時。

    百濟亦嚴兵境上。

    聲言助隋。

    實持兩端。

    隋人是役。

    惟於遼水西。

    拔高勾麗武厲邏。

    置遼東郡及通定鎭而已。

    崔氏曰。

    自古兵家勝敗。

    不在於兵之多少而在於將之賢否。

    苻秦。

    以百萬之衆。

    伐晉。

    謝玄。

    以八萬兵。

    渡江一戰。

    秦兵莫敢枝梧。

    由晉之君臣。

    將得其才。

    臨機應變。

    得制勝之策耳。

    隋氏。

    旣一天下。

    其兵其富。

    倍蓰於苻秦。

    煬帝動天下之兵。

    征一小國。

    古今出師之盛。

    未有如是者也。

    爲麗計者。

    宜若束手乞降之不暇矣。

    乙支文德。

    雖在搶攘之中。

    從容籌畫。

    伺隙力攻。

    如摧枯拉朽。

    煬帝大敗而還。

    爲天下笑。

    蓋麗地偏在一隅。

    無江左西陵鉅鹿譙城淝水之勝。

    無謝安王導素養之兵。

    以一平壤孤軍。

    抗天下之大兵。

    卒獲全勝。

    方之謝安。

    文德優焉。

    非文武才高。

    智勇兼全者。

    能然乎。

    自是以後。

    雖唐宗之神武。

    不得志於安市。

    以遼金蒙古之兇鷙。

    亦不得大肆毒螫。

    金山金始哈丹紅冦之兵。

    皆殲於我國。

    天下後世。

    以吾東方。

    爲強國而不敢輕犯者。

    豈非文德之餘烈乎。

     癸酉〈新羅眞平王三十五年。

    高勾麗嬰陽王二十四年。

    百濟武王十四年。

    〉春正月。

    隋廣。

    復徵天下兵伐高勾麗。

     隋主。

    還慚無功。

    復欲伐高勾麗。

    詔徵天下兵。

    集涿郡。

    修遼東古塞。

    貯軍糧。

    謂侍臣曰。

    高勾麗小虜。

    侮慢上國。

    今拔海移山。

    猶望克果。

    況此虜乎。

    光祿大夫郭榮諫曰。

    戎狄失禮臣下之事。

    千鈞之弩。

    不爲鼷鼠發機。

    奈何親辱萬乘以敵小冦乎。

    不聽。

     夏四月。

    隋廣攻遼東城不克。

    六月還。

     隋主渡遼。

    遣宇文述楊義臣。

    趣平壤。

    王仁恭。

    出扶餘。

    進至新城。

    麗兵數萬拒戰。

    仁恭。

    帥勁騎一千。

    擊破之。

    麗軍。

    嬰城固守。

    隋主。

    命諸將攻遼東。

    飛樓撞車。

    雲梯地道。

    四面俱進。

    晝夜不息。

    麗人應變拒之。

    二十餘日不拔。

    主客死者甚衆。

    隋主。

    命造布囊百餘萬口。

    貯土積爲魚梁大道。

    濶三十步。

    高與城齊。

    使戰士登而攻之。

    又作八輪車。

    高。

    出於城。

    夾魚梁道。

    欲俯射城內。

    指期將攻城內危蹙。

    會。

    楊玄感叛書至。

    隋主大懼。

    兵部侍郞斛斯政。

    與玄感通謀。

    事覺亡奔高勾麗。

    麗人。

    由是具知事實。

    隋主夜召諸將。

    使引軍還。

    軍資器械攻具。

    積如丘山。

    營壘帳幙不動。

    衆心洶懼。

    無復部分。

    麗軍覺之。

    然不敢出。

    但於城內皷譟。

    至來日午時。

    方漸出外。

    猶疑隋軍詐之。

    經二日乃出數千兵追躡。

    畏其衆不敢逼。

    常相去八九十裡。

    將至遼水。

    知禦營畢渡。

    乃逼後軍。

    後軍猶數萬人麗軍隨而鈔擊。

    殺掠數千人。

     秋七月。

    隋遣使新羅。

     隋使王世儀。

    至新羅黃龍寺。

    設百高座。

    邀僧圓光等。

    說經而歸。

     甲戌〈新羅眞平王三十六年。

    高勾麗嬰陽王二十五年。

    百濟武王十五年。

    〉春二月。

    隋廣。

    復徵天下兵。

    伐高勾麗。

     隋主。

    復議伐高勾麗。

    群臣無敢言者。

    遂下詔。

    畧曰。

    黃帝五十二戰。

    成湯二十七征。

    德施諸侯。

    令行天下。

    盧芳小盜。

    漢祖尙且親戎。

    隗囂餘燼。

    光武猶自登隴。

    豈不欲除暴止戈。

    勞而後逸哉。

    今。

    高麗侮慢不恭。

    便可分命六師。

    百道俱進。

    朕當親執武節。

    秣馬丸都。

    觀兵遼水。

    止除元惡。

    餘無所問。

    便宜宣布。

    鹹使聞知。

     新羅。

    廢沙伐州。

    置一善州。

    〈今善山府。

    〉 以一吉飡日夫。

    爲軍主。

     新羅眞興王妃比丘尼。

    死于永興寺。

    ○秋七月。

    隋廣。

    至懷遠鎭。

    高勾麗奉表請降。

    廣乃罷兵。

     三月。

    隋主臨楡宮。

    禡軒轅。

    斬叛者釁皷。

    七月癸醜。

    次懷遠鎭。

    時天下已亂。

    徵兵多不至。

    又屬飢饉疫癘。

    自黃龍以東。

    骸骨相屬。

    死者十八九。

    高勾麗亦困弊。

    隋將來護兒。

    至卑奢城。

    〈一名卑沙。

    自登萊海。

    趨平壤。

    先至卑沙城。

    〉麗兵逆戰。

    護兒擊克之。

    將趍平壤。

    王懼。

    遣使乞降。

    因歸斛斯政。

    隋主聞之大悅。

    遂班師。

    召護兒還。

    徵王入朝。

    竟不從。

    隋主。

    勑將帥嚴裝。

    更圖後擧。

    竟不果行。

    唐李延壽曰。

    遼東之不列於郡縣久矣。

    諸國朝正奉貢無闕。

    不能懷以文德。

    遽動幹戈。

    內恃富強。

    外思廣地。

    以勝取怨。

    以怒興師。

    若此而不亡自古未聞也。

    〈北史補。

    〉○麗使之至隋軍也。

    麗有人。

    密藏小弩於懷中。

    隨使至隋主所。

    隋主引見使臣。

    受表讀之。

    弩發中其胷。

    隋主驚懼失色。

    軍中擾亂。

    其人遂佚去。

    索之不得。

    卽命旋師。

    謂左右曰。

    朕爲天下主。

    親征小國而不利。

    萬代之所嗤也。

    今見此人。

    必是荊聶之流也。

    乃還。

    〈按此事。

    不見於中史者。

    諱之也。

    宜詳於本國之史而大抵三國史籍。

    蕩失無存而麗濟尤甚。

    蓋兵火之餘。

    國史不全而然也。

    僅見於遺事而亦不詳備。

    惜哉。

    今表出之。

    欲使天下之人。

    知東表絶域之外。

    有此奇偉之事。

    當與滄海力士。

    並流不朽矣。

    ○史按。

    此時。

    獨夫稔惡。

    天下雲擾。

    若使高元。

    有拔亂之才而國勢不至於彫弊則內用文德等諸臣。

    外和羅濟。

    驅靺鞨之衆而躡其後。

    聲罪緻討。

    橫據醫閭。

    傳檄天下而高元庸才。

    方救死圖存之不暇。

    豈可易言哉。

    惜夫。

    〉 下 乙亥〈新羅眞平王三十七年。

    高勾麗嬰陽王二十六年。

    百濟武王十六年。

    〉春二月。

    新羅大酺三日。

    ○冬十月。

    新羅地震。

     丙子〈新羅眞平王三十八年。

    高勾麗嬰陽王二十七年。

    百濟武王十七年。

    〉冬十月。

    百濟侵新羅。

     濟遣達卛苩奇。

    領兵八千。

    攻新羅母山城。

    〈今雲峯縣。

    〉 十一月。

    百濟京都地震。

     戊寅〈新羅眞平王四十年。

    高勾麗嬰陽王二十九年。

    榮留王元年。

    百濟武王十九年。

    〉新羅北漢軍主邊品。

    復椵岑城。

    幢主奚論。

    赴敵死。

     北漢山軍主邊品。

    謀復椵岑城。

    發兵與百濟戰金山。

    幢主奚論。

    讚德之子也。

    痛其父死。

    常欲雪恥。

    至是從軍。

    襲椵岑取之。

    百濟救兵大至。

    奚論等。

    逆之。

    兵旣交。

    奚論謂諸將曰。

    昔吾父殞身於此。

    今日是我死日也。

    遂以短兵赴敵。

    殺數人而死。

    羅王聞之流涕。

    恤其家甚厚。

    時人作長歌吊之。

     秋九月。

    高勾麗王元薨。

    弟建武立。

     王薨。

    號嬰陽。

    建武一名成。

    嬰陽王之異母弟也。

    是爲榮留王。

     是歲。

    隋亡唐代。

     己卯〈新羅眞平王四十一年。

    高勾麗榮留王二年。

    百濟武王二十年。

    〉春二月。

    高勾麗遣使朝唐。

     麗王。

    聞唐代隋。

    首先歸附。

    遣使朝貢。

    自此連歲不絶。

    〈按唐書高句麗傳曰。

    高麗。

    本扶餘別種也。

    東跨海距新羅。

    南亦跨海距百濟。

    西北渡遼水與營州接。

    北靺鞨。

    其君居平壤城。

    亦謂長安城。

    漢樂浪郡也。

    去京師五千裡而贏。

    隨山屈繚爲郭。

    南涯浿水。

    王築宮其左。

    又有國內城。

    漢城。

    號別都。

    水有大遼,小遼。

    大遼出靺鞨西南山。

    南歷安市城。

    小遼出遼山西。

    亦南流。

    有梁水出塞外。

    西行與之合。

    有馬訾水。

    出靺鞨之白山。

    水色若鴨頭。

    號鴨綠水。

    歷國內城。

    西與塩難水合。

    又西南入于海。

    而平壤在鴨綠東南。

    以巨艫濟人。

    因恃以爲塹。

    官凡十二級。

    詳見新大王二年。

    其州縣六十。

    大城置傉薩一。

    比都督。

    餘城置處閭近支。

    亦號道使。

    比刺史。

    有參佐分幹。

    有大模達。

    比衛將軍。

    末客。

    比中郞將。

    分五部。

    曰內部。

    卽漢桂屢部。

    亦號黃部。

    曰北部。

    卽絶奴部也。

    或號後部。

    曰東部。

    卽順奴部。

    或號左部。

    曰南部。

    卽灌奴部。

    亦號前部。

    曰西部。

    卽消奴部。

    王服五綵。

    以白羅製冠。

    革帶。

    皆金冠。

    大臣靑羅冠。

    次絳羅。

    珥兩鳥羽。

    金銀雜釦。

    衫筩袖。

    袴大口。

    白韋帶。

    黃革履。

    庶人衣褐戴弁。

    女子首巾幗。

    俗喜奕。

    投壺,蹴踘。

    食用籩豆簠簋罍洗。

    居依山谷。

    以草茨屋。

    惟王宮官府佛廬以瓦。

    窶民。

    盛冬作長坑。

    熅火以就暖。

    其治峭法以繩下。

    故少犯叛者。

    叢炬灼體乃斬之。

    籍入其家。

    降敗殺人及剽劫者斬。

    盜者。

    十倍取償。

    殺牛馬者。

    沒爲奴婢。

    故道不掇遺。

    婚娶不用幣。

    有受者恥之。

    服父母喪三年。

    兄弟踰月除。

    俗多淫祀靈星及日,箕子,可汗等神。

    國左有大穴。

    曰神隧。

    每十月。

    王皆祭。

    人喜學。

    至窮裡廝養。

    亦相矜勉。

    衢側悉搆嚴屋。

    號扃堂。

    子弟未婚者曹處。

    誦經習射。

    通典曰自東晉以後。

    其王居平壤城。

    卽漢樂浪郡王儉城。

    慕容皝來伐。

    後徙國內城。

    移都此城。

    亦曰長安城。

    在遼東南千餘裡。

    其地後漢時。

    方二千裡。

    至魏。

    南北漸狹。

    纔千餘裡。

    至隋漸大。

    東西六千裡。

    書籍有五經,三史,三國誌,字統,字林。

    其國建官有九等。

    詳新大王二年。

    碣石山。

    在漢樂浪郡遂城縣。

    長城起於此山。

    今驗長城。

    東截遼水而入高麗。

    遺址猶存。

    禹貢碣石。

    爲右碣石。

    此爲左碣石。

    平壤城東北有魯陽山。

    魯城在其上。

    西南二十裡有葦山。

    南臨浿水。

    其大遼水。

    源出靺鞨國西南山。

    南流至安市。

    小遼水。

    出遼山西。

    南流與大梁水會。

    大遼水在國西。

    出塞外西南流。

    注小遼水。

    馬訾水。

    一名鴨綠水。

    源出東北靺鞨白山。

    水色似鴨頭。

    故俗名之。

    去遼東五百裡。

    經國內城南又西。

    與一水合。

    卽塩難水也。

    二水合流。

    西南至安平城入海。

    高麗之中。

    此水最大。

    波瀾淸澈。

    所經津濟。

    皆貯大船。

    其國恃此以爲天塹。

    水濶三百步。

    在平壤城西北四百五十裡遼水東南四百八十裡。

    漢樂浪玄菟郡之地。

    自後漢及魏。

    爲公孫氏所據。

    至淵滅。

    西晉永嘉以後。

    復陷入高麗。

    其不耐。

    屯有,帶方,安市,平郭,安平,居就,文城,皆漢二郡諸縣。

    則朝鮮濊貊沃沮之地。

    〉 夏四月。

    高句麗王幸卒本。

    祀始祖廟。

     辛巳〈新羅眞平王四十三年。

    高勾麗榮留王四年。

    百濟武王二十二年。

    〉秋七月。

    新羅遣使朝唐。

     羅使入唐貢方物。

    帝親勞問之。

    遣散騎常侍庾文素來聘。

    賜璽書及畫屛錦綵三百段。

     〈按唐書新羅傳曰。

    新羅。

    弁韓苗裔也。

    居漢樂浪地。

    橫千裡。

    縱三千裡。

    東南日本。

    西百濟。

    南濱海。

    北高麗。

    王居金城。

    環八裡。

    所衛兵三千人。

    謂城爲侵牟羅。

    邑在內曰啄評。

    外曰邑勒。

    有啄評六。

    邑勒五十二。

    朝服尙白。

    好祠山神。

    八月望日大宴。

    賚官吏射。

    其建官。

    以親屬爲上。

    其族名第一骨第二骨以自別。

    兄弟女姑姨從娣妹皆聘爲妻。

    王族爲第一骨。

    妻亦其族。

    生子皆爲第一骨。

    不娶第二骨女。

    雖娶常爲妾媵。

    官有宰相。

    侍中。

    司農卿。

    太府令凡十有七等。

    第二骨得爲。

    事必與衆議。

    號和白。

    一人異則罷。

    宰相家不絶祿。

    奴僮三千人。

    甲兵馬牛豬稱之。

    畜牧海中山。

    須食乃射。

    息穀米于人。

    償不滿庸爲奴婢。

    王姓金。

    貴人姓樸。

    民無氏有名。

    食用柳桮若銅瓦。

    元日相慶。

    是日拜日月神。

    男子褐袴。

    婦長襦。

    見人必跪則以手踞地爲恭。

    不粉餙。

    卛美髮以繚首。

    以珠綵餙之。

    男子剪髮鬻。

    冐以黑巾。

    市皆婦女貿販。

    冬則作竈堂中。

    夏以食置氷上。

    畜無羊少驢多馬。

    馬雖高大不善行。

    通典曰。

    新羅。

    魏時斯盧。

    宋時曰新羅。

    或曰斯羅。

    其人雜有華夏,高麗,百濟之屬。

    兼有沃沮,不耐,韓,濊之地。

    遂緻強盛。

    因襲加羅。

    任那諸國?之。

    並三韓之地也。

    其西北界。

    犬牙出高勾麗。

    百濟之間。

    〉 高句麗遣使朝唐。

    ○冬十月。

    百濟遣使朝唐。

     獻果下馬。

    〈按唐書百濟傳曰。

    百濟。

    扶餘別種也。

    直京師六千裡濱海之陽。

    西界越州。

    南倭北高麗。

    皆踰海乃至。

    其東新羅也。

    王居東西二城。

    官有內臣佐平者。

    宣納號令。

    內頭佐平。

    主帑聚。

    內法佐平。

    主禮。

    衛士佐平。

    典衛兵。

    朝廷佐平。

    主刑獄。

    兵官佐平。

    掌外。

    兵馬有六萬。

    方統十郡。

    大姓有八。

    沙氏,燕氏,劦氏,解氏,眞氏,國氏,木氏,苩氏。

    其法叛逆者誅。

    籍其家。

    殺人者輸奴婢三贖罪。

    吏受賕及盜三倍償。

    錮終身。

    俗與高麗同。

    有三島生黃漆。

    六月刺取瀋色若金。

    王服大袖紫袍,靑錦袴,素皮帶,烏革履,烏羅冠。

    餙以金蘤。

    群臣。

    絳衣餙冠以銀蘤。

    禁民衣絳紫。

    有文籍記時月如華人。

    通典曰。

    百濟西南海中有三島。

    出黃漆樹。

    似小榎樹而大。

    六月取汁漆器物。

    若黃金。

    其光奪目。

    〉 壬午〈新羅眞平王四十四年。

    高句麗榮留王五年。

    百濟武王二十三年。

    〉春正月。

    新羅王幸黃龍寺。

    ○二月。

    新羅置內省私臣。

     初。

    王卽位。

    於大宮梁宮沙梁宮。

    各置私臣。

    至是以伊飡龍樹。

    爲內省私臣。

    兼掌三宮。

    自衿荷至角幹。

    選授無年限。

     唐。

    詔索隋末被俘人於高勾麗。

    且還勾麗人在中國者。

     麗使朝唐。

    帝感隋末戰士多陷於麗。

    詔曰今六合寧安。

    四海淸平。

    玉帛旣通。

    道路無壅。

    方申輯睦。

    永敦聘好。

    各保疆埸。

    豈非盛美。

    但隋氏季年。

    連兵搆亂。

    各失其氓。

    遂使骨肉乖離。

    室家分析。